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0 16:54:08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1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 改革与创新 社会需求 结合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以来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有重视无决心,改革创新的步伐就迈不开;有决心无措施,改革创新的工作就落实不到行动中;有措施无重点,改革创新的成效就不大等等这些,都是以往或当前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既要注重专业本体,更要强调与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败得失,只有通过社会对音乐人才的接受与认可这一标准来检验。围绕适应社会需求这一标准,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是有意义的,也才会是成功的。

一、树立结合意识,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有目标可循。

意识对行为具有指导性,人的行为受意识的支配和控制。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理所应当受到意识的制约和限制。对于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而言,树立起与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思想意识,重新审视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使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到有目标可循。从目前一些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来看,重视程度和决心是有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措施也在逐步地落实和展开,但却只是注重了专业本体的一面,形式上、内容上、制度保障上、促进机制上没有深入,实质的内涵,有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变化。改革与创新是一场革命,没有打破 旧的决心和勇气是不行的,光有决心和勇气,找不准改革与创新目标和方向,也是不行的。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只能是以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基本观为导向,以培养能适应今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声乐教师从心理上克服畏难的思想情绪,从行动上要敢于承担改革与创新可能带来的失败效应。在探索中前行,在得失中成长。如果还是一味地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进行声乐教学,片面地追求声乐演唱的机能和技巧,而忽视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征,淡化音乐艺术的文化性,社会性等意识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不被接受和认可,其危害是严重的,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而且也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所以,树立结合意识,要深入脑海中;不能被动接受,而要主动改变。

二、突出创新重点,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有技可施。

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做到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认识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那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的方面。笔者认为,存在着几个“不符”。1、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有所不同,在招生规模、录取标准、专业教学的师资配备等多方面都有区别,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来进行声乐教学,把培养目标确定为“歌唱型、表演型”是不切合实际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声乐教教师们应当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声乐教学对象,“先天不足”的学生是普通高校音乐学院的多数。所以,重新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先导。2、教学课程设置单一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特性不符。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是一种普遍的现状。声乐技能课,乐理、和声、钢琴和视唱练耳都只是围绕声乐专业主体的基本课程,缺乏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即便是声乐课堂上,也没有系统的声乐基础理论的讲解,学生跟随老师简单、盲目的模仿歌唱,这样的教学,肯定是缺乏创新意识的。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与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从演唱方法到声乐教材的使用上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一整套做法。“重洋轻民”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需求不符,许多声乐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唱大量的外国作品,而对歌曲的实际内涵不知所云。这样的教学与演唱根本谈不上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不用说去很好地表现歌唱的技巧与能力了。

三、确立创新策略,使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做到掷地有声。

(一)确立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创新只有切实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社会,传播音乐文化艺术的思想意识相结合,才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艺术的繁荣,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1、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忽略声乐艺术是美和情感表达艺术的本质。学生就只能成为“发声机器”。歌唱的技能技巧是表现音乐美和情感的手段,而进行美育的教学才是声乐教学创新的关键。因此,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同时,在社会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鉴赏各种音乐文化类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这种能力,才能自觉地抵制一些“低俗、媚俗”的音乐文化对自己的干扰和腐蚀,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

大众声乐文化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群众性声乐文化的普及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具体表现。同时,高雅音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市场的辐射作用,也是大众声乐文化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要求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中,要研究其特性,理性地认识这种文化现象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众声乐文化具有“市场性与通俗化”的基本特征,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性与通俗化”的文化,它依然承载着社会的民俗民情、心理审美意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认清这些,才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帮助大众提高声乐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对不同声乐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要突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服务社会意识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一、提升文化素质。音乐生在入校前,由于要通过专业考试,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找声乐老师上小课,培训、补习视唱练耳和第二专业的学习上,对文化的学习放松了。而且,音乐生的文化要求要比其它专业低,客观上造成了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主观上也存在着一大批本身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希望通过艺考的捷径,跨进大学的门槛。所以说,文化素质差成了培养创新性音乐人才的一大障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音乐人才的文化素质,开设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其它课程,优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二、加强专业素质。专业素质的培养应当注入新的内涵,声乐专业的学生不应当只能唱几首歌,还应具有伴奏的能力、编曲的能力、指挥小型演唱会的能力等等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锻炼艺术实践能力。声乐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进行一些声乐演唱活动,用以检验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成效。在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又能从另一方面开发学生的其它素质和能力比如:组织协作能力、交往活动能力、抗压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声乐教学改革的实质性主体,一切新的观念、方法、措施都将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体现出来。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是旧模式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比如,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保留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多人的模式,在课堂时间的设置上可以相应地进行调整;声乐理论的讲解应当从声乐教师凌乱,无系统的传授中,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感,使学生能更加形象、具体地理解和认识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确立相对全面、综合的评价机制,声乐考试不能只用一、二首歌曲的演唱作为考评的标准,这样会使得多数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逐渐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创设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艺术实践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演唱水平,又能锻炼各种能力,接触了社会,也是一种工作经历,为今后顺利的走向社会储备能量。总之,创新教学模式是全方位的、具体的、多层次的、开放性的,只要是不违背声乐教学的规律,受学生喜爱和接受的教学模式都可以试行。

(三)、重视声乐教师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践行者是广大的声乐教师,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果的。同时,他们也应当是一支“有心为之,又有能力为之”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当前多数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师,由于扩招的影响,声乐专业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声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似乎没有什么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止步不前,甚至还有可能是下降了。如此一来,声乐教学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重视声乐教师的队伍建设显的尤为重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业务素质的考核,建立长效的考核和培养机制,尤其是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更应重视培养。为中青年声乐教师的进修学习、交流观摩、比赛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声乐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定名望的声乐名师,也有认真教学的骨干教师等等。只有这样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态度好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小波:《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5

[2]邹婉华:《关于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002.6

[3]常丹丹:《谈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 神州 2012.4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2

关键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3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4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5

[论文关键词]高师 声乐教学 教材改革

为音乐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不断推动和加快音乐基础教育的变革和进程,在当代社会传媒技术高度发展和艺术形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学校情境中的音乐教师教育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迟缓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及高师音教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的能力偏低的客观现象,使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问题作为与声乐教学息息相关的主要环节之一,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2.重视声乐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选择。声乐基础理论课程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许多声乐基础理论教材都在陆续出版中,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声乐基础教程》等。这类教材涵盖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声乐艺术的语言和心理,声乐艺术的文化学和教育学,中外声乐艺术史,声乐美学和表演学、风格学等,使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得以构架,通过选择和学习,使声乐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清晰地认识到声乐学科的理论内容,明确声乐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层了解和掌握声乐的结构整体,即声乐的生理、语言、心理、表演和教学的理论。应以此类教材为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教材的依据,分阶段、分层次、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适应教学要求和需要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实现与现行的声乐技能课间的和谐统一发展,低年级学生应强调和重视声乐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

3.加强和完善声乐学科的特色教材建设。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教材是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本着培养出具有本地区、本院校特色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的目标,应该重视特色教材的建设问题。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紧扣声乐教材的范围,可以根据声乐的种类及歌曲的程度来分类,也可以根据艺术歌曲及民歌、创作歌曲来分类,还可以按歌剧选段及人物角色来分类。音乐民族文化应该在编写教材中重点体现,重视本民族的音乐民族文化传承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由于20世纪以来我国学习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音乐民族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更谈不上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建立音乐民族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民族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以此为鉴,从演唱和音乐民族文化理论两方面着手,通过文字书面和音响形式,编排出具有特色的声乐教材,对于传承文化这一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意义深远。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 改革 普通高校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普通高校声乐教育改革是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密切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前途,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然而在就业压力巨大,音乐人才单一的新形势下,声乐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目前声乐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模式局限。近些年来,普通高校在声乐教学的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在不断完善,但在声乐教学模式方面几乎没有突破。随着社会尤其是音乐本身的发展,这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大幅上升,各高校纷纷加入争夺生源之战,由此带来学生程度普遍偏低、师资力量紧缺、等问题便日渐突出。

2.高校在现有的师资力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的骤增使教学任务大大增加,每名教师都是在超负荷状态下进行教学,疲惫不堪,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也大大降低音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方式,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口口相教,形成一种作坊式的师徒关系,知识缺乏创新,培养人才的速度十分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市场人才化形势。

(二)缺乏艺术实践平台。以往的传统声乐教学改革模式大多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演出机会十分稀少。

(三)与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脱轨。传统的声乐教学,在课程安排、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都在向着塑造专业演员的方向发展,而忽视社会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声乐教学改革应具有创新性。21世纪以来,创新已成为时代话题的最强音。声乐教学也要突破原有教学观念,发展创新模式,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声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遵循创新思维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创造一套新型的教学方法与体系。在充分传承我国特有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技巧与方式,追求突破与变革,让声乐艺术教育成为未来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奠基石。

(二)改革要注重音乐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音乐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声乐教学改革的又一核心。当前我国的声乐教学的不良现状包括知识理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艺术实践匮乏等。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素质还需创造多样性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多体会,来感受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并在其中得到鉴赏美、创造美、体验美的境界。

(三)改革要体现多元性。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要想突破原有单一模式,首先要使教学者拥有多元化的教学思想,才能设定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多元声乐人才。比如当今很多实力派的唱将,绝非是只会一种唱法,他们往往可以挑战多种唱法,而且有很多演唱者在多元化道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近几年,创作型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都十分重视作词、作曲、演唱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而这些综合性人才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多元性人才,因此,声乐教学的改革一定要注重多元化的思想,多元化人才。

(四)改革要更具实用性。实用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高尚音乐素养,综合能力较高的音乐人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良好收效,最简单明显的手段就是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来体现。这在另一方面就要求声乐教学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音乐人才。在教学理念上要把市场的需求具体化,明朗化,让声乐人才不被空洞理论束缚,通过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培养实用型音乐人才。

三、声乐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科学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要将改革进行的深刻彻底,就必须完善创新声乐教学的战略,以理论为依据,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声乐教学体系,引领学生快速踏入声乐学习的大门,有效减少弯路。

(二)实现多维综合教学模式。潘懋元教授的观点认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发展的,现代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扬弃,但不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消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所以,教学改革必须在依据原有的正确理论的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阻碍并制约了声乐教学的发展,通过改革,我们要创造出多层次的综合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方向。可以利用多媒体声乐教学手段,营造多维教学氛围。比如,在研究声乐学习过程中,将生理研究运用到声乐教学当中,直观的看到生理结构发生的变化,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发声时,自己的哪些肌肉在做哪些运动,并且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肌肉结构与状况,把医学与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应用。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声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注重单一的技能传授,约束了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创造性。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将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紧密连结,增强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摆脱纸上谈兵的尴尬,让学生感悟到音乐教育的内涵。

综上分析,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声乐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用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追求去创造声乐教育的新时空。

参考文献:

1. 林立君 《声乐教学艺术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 李首明 《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中国音乐 2007.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如今,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素质教育中,社会对声乐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声乐课教学不仅注重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想象力的提高、视野的丰富,为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服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以胜任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就教育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

一、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阶段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音乐教师,为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采取小课形式,一名教师对人数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优点是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各有差异,固定的教师教学使学生难兼采各家之长。另外,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其次,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够重视声乐教学法,课程开设很少,大多是讲座,或是毕业前进行突击教学。该专业的教师大多没有学习过教学法,缺乏教学经验。另外,对教学法学习效果的检验,也只注重理论,没有考虑实践,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第三,声乐课除了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严谨外,实践活动也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声乐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在反复中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补充原有理论和技能的不足,促进综合发展。第四,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于一体。因此,与以往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同,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完善,至少包括人文、音乐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等三方面知识。声乐教师必须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这指的是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素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其人文精神和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支撑和服务于该核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知识、精神和方法。声乐教师的技能代表其业务水平,包括资料的查阅、教学活动的设计、弹唱的示范、音乐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组织等,是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技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动作技能;二是内在的智能。在教学实践中,两种技能互相融合发挥作用。

二、声乐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首先,完整的声乐教学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调整、课后获取反馈信息。课前要对学生先天条件、思维方式、音乐悟性和音乐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授课时因材施教,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一分详尽的声乐教学计划,如一个学期的训练标准和目的、技术要求和要点。课前准备还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如课堂演唱曲目的风格、背景知识、作者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关声乐发展史、作者的谱曲特点等。授课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内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课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声乐教师是声乐教学的主要承担者,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声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技能技巧,还要有全面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声乐教学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巧技能,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理论上辅导学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发音器官的特点、肺部与横膈膜等器官的特征、歌唱状态的调整、声域的区分、腔体共鸣与气息的关联、声音位置的高低以及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音乐的表现力、声音的判断等。声乐教师的示范演唱要精准。示范演唱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示范演唱向学生展示科学的歌唱方法,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有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同时,可以感受和判断自己的演唱和训练正确与否。声乐是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模仿中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独特而优美的音色。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聆听学生的演唱,对其出现的问题加以判断解决,如声乐位置的高低、腔体开合和情感的表达等。第三,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交作用”,组成“学习共同体”。声乐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因此,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着经验共享者和讨论协商者的作用。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要互动与交流,师生参与,平等真诚对待,发挥合作精神,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达成教学目标和自我超越。否则,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畏情绪,不愿意表露真实想法。合作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声乐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理解和熟知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要安排和设计好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将知识重点传授给学生,并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二是课堂上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基础会因人而异,个人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声乐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三、结语

本文从课前教学的准备到课中的具体实施,从教学模式到教学方法,分析了目前声乐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方案,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给声乐教学带来一些启发。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探索和运用各种教学法,渐渐发现和找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声乐教学的研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5).

[2]张晓伟.试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综合能力培养[J].参花(下),2013(4).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篇8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声乐作为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高校发展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点经常被误解。综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也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民族音乐具有国家特色,是我国声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新时期,声乐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达到高校声乐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成为现代音乐教学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文章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音乐中的文化意识被忽略,音乐教学以人为本的目标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作品技巧和成绩的强调。这样严重制约了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违背。基于这种教学目的,声乐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对于声乐技能的课程较多,但关于声乐文化和声乐情感培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不符,过于强调国外音乐的作用。在一些高校,声乐甚至变成单一的模仿。

(二)声乐教学缺乏特色。

对于普通院校音乐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与音乐学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却采用了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的模式,教学缺乏特色。造成的结果是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修养较低,技能上不专业又缺乏特点,不能通过音乐提高个人修养,导致声乐教学的意义降低。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往往以其技巧表现为唯一依据,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成为声乐教学的主体,声乐教学始终缺乏特色,教学效果不佳。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目标,确定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培养目标。

高校声乐教育应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只有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这一过程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声乐创作创新意识,致力于提高音乐修养。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调整,减少技巧课程教学,加强乐感教育和音乐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增强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声音技巧,为其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基于服务大众的目的,高校声乐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大众声乐文化适用于各个阶层的听众,是适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大众声乐文化的市场化和通俗化共存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声乐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启发使其了解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学习和培养使其习得专业知识,从而以声乐专长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教师应改善声乐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声乐素养,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高校声乐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其中包括小组教学、大课形式等。优化声乐教学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工厂音乐节等。这样学生的声乐作品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无论是声乐教学课堂,还是声乐科研,都应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二)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其建立过程如下:

1.在声乐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为社会服务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是其与社会接轨的基础。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化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声乐实践或者艺术实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基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目的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与专业院校不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声乐意识,培养适应时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用性是其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点,高校声乐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包括参加表演或者比赛等。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提出和正在应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否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尚需进一步探讨。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致力于声乐教师的在职培训。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开设增多,高校专业音乐教师出现明显的短缺。音乐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声乐专业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新形势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丰富教学方式,了解更多的声乐背景与文化,并巧妙传授。另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声乐教育能力,这是培养高校声乐人才的关键。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骨干音乐教师,并大力培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使得学校的整体音乐教育团队水平得到提高。为优秀的声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或出国培训等机会,提高其总体教育能力。

三、结果

声乐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净化其心灵,促进其情感的稳定。对于现代音乐教学来说,应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改善教学内容。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何姣.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11):32-34.

[2]韩满达.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策略探索[J].中国科技投资,2013(32):64-66.

上一篇:公路工程监理规划范文 下一篇:建设工程监理含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