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学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0 16:53:48

声乐课教学方式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1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2

【关键词】高师 声乐集体课 教学改革

传统声乐课一般是以“一对一”或 “一对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精英式的教学模式面对艺术专业扩招的大形势,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音乐师范专业。学生进校前的声乐基础相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要弱一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鉴于此,在学生专业水平下滑以及音乐师范的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下,声乐课教学需要重新思考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音乐师范专业的新的授课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专业课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孤立,师范特色不鲜明

师范专业应有的特点没有渗透到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与学生的声乐课堂相脱离,教材与中小学音乐课脱节,声乐教学评估存在应试倾向。

(二)教学形式单一

声乐课程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形式,教师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法的传授。随着高校音乐专业招生数的急剧膨胀,为解决师生的矛盾,有些高校在声乐课的教学中采取了集体或小组授课方式。目前,许多高校对声乐集体课的认识还停留在节省师资、缓解设备不足和大课形式小课上这种层面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训练声乐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问题,不少声乐教师只看到个别课的针对性,没有看到集体课的互动性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方位性。

(三)缺乏统一、合适的集体课教材

目前,声乐课堂使用的声乐教材,曲目选择、编排体系及形式、类别等大多适用于声乐个别课教学。缺乏符合高等院校本科声乐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声乐集体课教材。一些声乐理论教材,侧重于如何进行科学的发声,但对于音乐师范而言,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联的声乐教学法却少有教材,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对高师声乐课的现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师实施声乐集体课相对于精英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较有意义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学生的声乐学习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声乐集体课有利于相互学习,注重“教”的领会。

(二)改变教学模式

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中共性问题的最好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

(三)注重教学改革

高师学校应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子化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并组织多种形式集体声乐实践活动。

所谓声乐集体课,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学生集合起来统一练声、学唱歌曲。高师声乐集体课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培养集声乐演唱、理论、教学、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通过对声乐课程的改革,改变目前声乐集体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集体课编组人数不合理、课时量安排未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内容未紧贴学生实际、未重视教师岗前培训、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单一、现代化手段欠缺的现状。

声乐集体课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授课对象

声乐集体课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大一的学生8—10人为一组进行集体课教学;大二学生采取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组学生中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考试后,可以上个别课,剩余学生6—8人进行授课。这个人数要求相对固定,否则学生人数太多,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声乐集体课的初衷。且教学场地上也受到限制,声乐课多数在琴房授课,而每间琴房的面积都不大,因此,声乐集体课的人数不宜过多。

(二)授课时间

每次课的授课时间为45分钟,每周授三次课。教师与学生每周有三次见面的机会,目的是减少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课后练声走弯路的现象出现。由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对科学发声方法掌握不够牢固,一旦对声音的概念有所误解,并在课后不断练习“巩固”的话,反而会走入声乐的误区,效果欠佳,教师若要纠正,难度也会较大。

(三)授课形式

以集体练声为主,个别演唱为辅。在声乐课上,教师要安排好集体练声和个别演唱的关系,这里主要是解决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通过集体练声解决学生在初级阶段对声乐位置、气息等方面的共性问题;通过个别演唱,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指出问题,甚至互相模仿。

这种声乐集体课的形式,并非只是为了解决学生人数多的问题,而是能够通过这种探求指导并规范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声乐训练方法,并且通过集体的参与、相互评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和对曲目的理解都会得到加深。运用这种教学理论,学生在一起训练,无论是学习效率,还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经验的总结,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通过对声乐集体课必要性、可行性、教学现状与教学过程的研究,探索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学理论,探究声乐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和教学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运用于声乐集体课中,对于培养能教也能唱的声乐人才,培养既有演唱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师资人才是有效的。声乐集体课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近20 年的教学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艺术学院开始在成人本科班中尝试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但当时在授课人数、课时、教学要求等方面都还没有规范,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改革,声乐集体课现已成为一种有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的授课方式。

通过声乐集体课的教学项目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果: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声乐教师的思想认识,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包括教育理论和声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促使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并提高教学质量。2.声乐集体课通过教师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发声原理,通过发声训练与歌唱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歌唱技巧,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歌唱技术演唱初级和中级程度的声乐作品。3.使声乐专业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表演应用水平。

总之,声乐集体课对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方式进行改革,充分体现了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安排符合声乐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正确处理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既能兼顾大多数,也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创新。声乐课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学生数量较多,对学习声乐的兴趣较高,选择合适的课型进行授课对贯彻高师教育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重要。

高师声乐集体课充分体现了加强素质教育与就业目标相结合,提高教学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相结合,坚持专业特色与学业范围多角度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合格人才的目标。声乐集体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规范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它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教师和声乐人才。声乐集体课的改革成果值得其他高师院校借鉴和参考,是各师范院校进行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面工作的良好案例,这一改革不仅有利于推动学科专业的积极发展,也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注:本文为云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3-01

一、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环节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传统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基本是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为主要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和指导学生试唱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授课时师生互动不够、理论和实践课程占比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深化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进行转型突破。一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堂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重,在声乐教学内容、课时等方面给予科学定位。采取理论大课、练习小课及“一对一”授课等形式,确保理论和实践课程合理配置,逐步扩大实践教学占比,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提高。二是科学搭配教学方法。声乐理论授课进行集体授课,对理论知识进行集中讲解。实践课程应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采取小组课和“一对一”授课,运用练习、互动、分层分步等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演唱技巧和练习方法。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通过小组课学生演练互相观摩学习,达到增进知识理解、取长补短的目的。三是科学规划教材资源。应突出幼儿歌曲演唱练习和编排的特点,正确把握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选用适宜的声乐教材,不能用声乐表演等专业类教材代替。要经常深入幼儿园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编排创作一批幼儿歌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检验。

二、合理设置课外专业活动,强化实践训练的辅

科学组织开展声乐课外活动,有助于全面提升专业学生声乐实际应用技能。要坚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寓教于乐、注重操作,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通过演、赛、训等多种方式,合理安排课外声乐实践活动。一是搭建声乐实践训练平台。立足实际建立校内实践场所,开展声乐观摩会、声乐才艺比拼、幼儿声乐成品展示等演练活动;采取“校园合作”方式,组建各类幼儿实践教学和艺术教学基地;采取课堂教师指导、课余自主训练、校外入园应用等渠道,组织学生模拟仿真幼儿声乐教学活动,入园开展观摩学习和实践锻炼。二是经常开展声乐表演活动。联合校外幼儿园开展社会舞台演出,由学生组织声乐节目编排和演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组织协调能力,展示声学习效果。同时,在校内依托课堂,开展一些小型声乐表演活动,实现技能练习经常化和常态化。三是打造校内声乐技能竞赛精品。围绕提高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和幼儿教学水平,设计和开展各类声乐精品竞赛活动,在竞赛中组织专业学生编排一批幼儿唱练歌曲作品等。同时,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技能竞赛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合理分析研判验效果,注重教学研究的实用性

推进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应注重在实践中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总结规律,推动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一是抓好日常教学实验。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上大胆尝试,采取分班试行、分组实验、分段分析、对比分析等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周期实验,定期分析研判实验效果,选择效果好的积极推进,对效果不明显或方式不恰当的要及时改进和调整。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科学确定声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应用、课堂教材的选用等事宜,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二是抓好专业教研活动。采取互动教学、互助学习、走园观摩、实践模拟等具有改革性和实用性的方法,运用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大力拓展在工作中学习的“走园”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到幼儿园观摩实际教学工作,与教师一同进行听评课、教学研讨和实训锻炼,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和消化所学理论,增强实际工作能力。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和交流研讨活动,采取院内听课评课等方式,共同推动教学改革工作取得实际效果。

三是抓好科研课题工作。把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纳入校级或省市级课题研究体系,积极推进课题立项和攻关,组织师资力量结合日常教学改革进行课题研究,及时总结推广研究成果,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新业态需要。

参考文献:

[1]阳赛玉.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3(10).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4

当前的声乐专业课教学主要以正确的歌唱状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为目的的教学。分为声乐的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最终让学生能分析处理一般的声乐作品,并且自己具有一定的标准歌唱能力。教学方式一般以集体课、小组课和一对一为主。集体课通常以理论教学与解答疑惑为主。小组课则是通过对学生音色的分析而分组,通常以科学发声方法等为内容进行教学。一对一课程多是为比较有天赋或者面临比赛的学生准备,多是以歌唱状态的培养与调节为主要课程。声乐专业课的教学重心应该是因材施教。不同音色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然而,就目前的声乐课程来说,尚有一些的缺陷。首先,声乐教学时,毋庸置疑,声音是最重要的。那么声音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声乐教育最注重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表达感情方面所用是声音与声调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就声乐课程来讲,对不同地区的声音表达感情的方法也要掌握的比较熟练,这样才能在表演中打动不同地区的观众。其次,声乐学习时要注重发散思维。音乐对于人来说不仅仅是好听的声音,更多的要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所以培养声音的含蓄美也是声乐教育中所要重视的问题。

二、多元化语境下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教学意识审美化

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声乐是一门必修课,在声乐的讲述中主要是将审美和音乐发声技巧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教学的技术性,避免在技巧训练中出现不规范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声乐教学中的品味和美学精神,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通过声乐得到充分的展示,这在音乐专业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声乐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更为关注的是表演者,在声乐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声乐的审美的群体,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很少顾及到审美群体的要求,现代人们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声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缺陷。所以,在此基础上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意识,最大程度上满足审美群体要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不断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在知识调整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此培养出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在实现教学整体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应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手段来进行整体的革新,必须要打破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增加多种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集体课程和单一课程相结合。教学方式多样化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开设声乐理论大班课

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开设还不够成熟,很多教师在声乐中的单一课程中进行指导,比如,用语方面的指导和艺术的处理技巧等,所有指导只限于单一课程的讲述,对于基础理论课讲述有很大的限制性,所以,为了让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应当进行声乐基础理论大班课的开设。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是声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提高学生技巧就需要从基础理论课入手,最大程度上提高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此来规范和系统的学习。

2、开设声乐小组辅导课

在单一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方面还需要进行小组辅导,把不同水平和类型的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进行针对性的讲述和训练,采用流水式辅导的方式,并且进行辅导后的知识讨论,两者相结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声乐技巧,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素养有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观看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进行相比较,取长补短达到熟练掌握。

3、开设声乐实践集体课

声乐实践集体课的开设也相对重要,此课程的开设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对学生基础理论方法的掌握有很好的效果,并且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对声线的辨别能力,教学中采取集体发声的训练方法,教师让学生在训练中进行不断的重复,演唱和分析,并且发声的各种训练进行实践训练。声乐专业课的网络教学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从上文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声乐专业的教育是可以应用于网络教学的。具体从声乐教育的理论教学和专业化教学两点进行分析。综上所述,声乐专业课与现代信息科技的结合是对声乐专业课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和推进,并且通过多元化语境达到声乐教学中的多向思维的培养。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5

关键词:和声学;改革创新;学生主体;实践;音乐音响

伴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学界不断探讨音乐产生与构成因素、和弦连接与相关理论。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远未能适应新时期音乐高素质人才需求。教育部于2006年11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学指导纲要》,为当代高校和声音乐专业教学指引了光明前程。高校和声音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教学的重要课程,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对和声教学状况进行肤浅分析,有几点见解如下:

一、和声课是音乐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课程

和声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的血肉,因其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它与旋律的体现形式是两种以上或一系列音符同时鸣奏的和弦之声。一支和声不存在的旋律,就如同人类无阳光、生物没生命,图画失去了色彩一样……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音乐,感受大自然;体验音乐中的旋律变化、音色美感、节奏快慢、和声特点等等在音乐中的状态;学生们从音乐中自身受到感染和激励、启发和熏陶,这些正是和声在诸多音乐课程元素中的重要体现。

和声是音乐专业课的“基本功”,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学好和声课,就意味着学好了音乐欣赏及钢琴伴奏课,亦学会了电脑音乐制作、(小)乐队编排以及合唱的创作改编等。学好和声(与视唱练耳)课程,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就能产生新的跨越。

二、高校音乐和声课的某些不足现状有待改进

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一些不好现象,个别教师用“规则性”评判权威人士的注目,在和声教学方案和内容上选用学生作业(专业考试题目)的内容单一,只有四部和声写作题,却少有关于和声分析和听觉训练方面的课题;在音乐教学中认为无违规现象的做法就正确,而缺乏创新改革精神。

仍按书本四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仅关注知识层面的教育,轻视了同学们实际操作过程。这样,音乐教师在授课时颇感单调,不能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上课。此现象已影响了高校音乐和声教学专业的发展,制约了音乐和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看,不少高校的音乐教师不能彻底转换教学理念,不能正确运用音乐观点,使学生增强不了创新意识,更理解不了和声在音乐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个别和声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方式较繁琐,这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缺乏新奇感,不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影响了音乐和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和声课的音乐表现形式导致老师授课辛劳,学生学习苦累的况状,因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和声教学措施的改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培养

有关键盘和声的教程素材说明,和声学是一理论性教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如何与和声教学联系,反对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灌输式教学法。键盘和声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要掌握健盘和声理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键盘和声不能与和声理论的教学同期开展,应从三和弦的连接上适当加人四部和声的有关内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键盘操作,高超的音乐技能正是由键盘和声练习得来。

音乐颇具特定的固化美,它不需任何外部装饰,审美体验建立于有关的理论基础上。学习和声,就是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方式,利用学生的听觉系统认知感觉特殊运动的不同音响,不用死板的意识脱离音响,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感受音乐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加强音响感知训练,使和声学教学方式更生动和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和声学功能,增强色彩的感应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连接规则、音响感知并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音响中认识、掌握、感知和声语言的魅力。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和声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亦愈加增多,理想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体悟和研究音响,熟知、感觉、体会此特殊运动的音响效果。音乐研究的对象是音响感受与反映过程,它属于听的艺术感觉。学和声可说是学音乐的音响,而实质上和声就是音响。我们采取有力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从音响中受到鼓舞。

加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益于培养现代化的音乐人才;结合音乐风格特征,提倡以音乐技法与音乐欣赏法结合的民族和声教学方案;教师要重视分析和声的素质培养,多做些有关练习,和声学在理论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只有具备了和声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音乐素材进行全方位之分析。

四、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弘扬创新精神

(一)近年高校和声音乐作曲理论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后,分成和声学、复调音乐基础、曲式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等授课内容,它的授课方式由多人分别担任或一人任教。新课程标准传承原来的先进成果,吸取了经验教训,发扬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改变教学方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将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把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实际音乐曲目相联系,弹奏美妙乐章,即兴演奏乐曲,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师都应牢固掌握音乐学基础理论知识,顺应新时期高校和声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科技信息时代需要;音乐课程建设应结合新形势和应试需求,将原来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融合于多声部音乐中去,注重素质教育教学;音乐教学应与高深层次的课程设置相匹配,进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我国民族性的调式和声内容已渐引到高校的和声教学中来,成为学和声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实践运用中才使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三)音乐教育者于教学中,应将和声意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运用各种感官功能深刻领会及体验和声,如通过在器乐演奏中、娱乐活动中、赏析讲评中感受审视和声的规则。利用合唱、合奏及在乐曲创作编导伴奏演译的形式展示和声的和谐美。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声乐、器乐作品中和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感。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和声学教学应强化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和声分析素质的培养锻练,强化对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去;作为音乐教育者将要在教育部课改方针的引领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音乐金道,大力培养具有高音乐素质的社会人才,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养及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谢功成等.《和声应用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5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9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问题;对策

一、声乐鉴赏概述

对于声乐鉴赏而言,其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声乐审美实践活动[1]。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学习和研究声乐作品的体裁、风格、内容、曲式、情绪等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声乐鉴赏课实现。通过开展声乐鉴赏课,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声乐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把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都具有积极作用。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势在必行,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声乐审美能力方面。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开设声乐鉴赏课,有助于陶冶高校学生情操和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提升,对于传统声乐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拓展也具有显著意义。

二、声乐鉴赏课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声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声乐情境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需要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参与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就被有效激发。同时,这种东西方曲目的差异将给学生带来好奇心,大学生对于这种未知的问题有着更多的兴趣,因此好奇心也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2)优化大学教学氛围。声乐鉴赏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施更多的措施(例如:多媒体课件可以烘托出声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氛围;情境式教学可以模拟某一情境使得学生认知更加丰富的乐理知识等),不断优化大学教学的氛围,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就倒逼出大学教学的氛围优化。学生只有在具有良好的大学学习交流氛围中才能实现整体学习氛围的提升。

三、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第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缺乏合理性,特别是东方与西方声乐课程内容比重失衡。多数高校在开始声乐鉴赏课时,多以欧洲声乐为主的西方声乐内容为主,而国内声乐内容整体偏少。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虽然可以对西方各种风格流派声乐进行认识和了解,有助于西方先进、文明文化理念转变,但是其在对国内民族声乐文化学习与传承方面明显不足,不利于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第二,多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课程设置以选修课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缺乏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单一的声乐鉴赏课程教学形式,极易导致高校学生对声乐鉴赏课缺乏兴趣爱好,主动参与积极性明显降低。同时,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一系列与声乐艺术相关的课外活动,但从整体质量与效果上来看相对较差,不利于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第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教学目标存在缺乏明确性,在配套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目标评估以及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考核等方面相对欠缺;同时,由于声乐学科自身具有一定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现有的声乐鉴赏课由于缺乏统一的审美性和科学性,导致高校学生在对声乐理解方面相对较浅,并且无法有效把握不同层次与格调的声乐作品,进而严重制约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第四,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成体系。声乐鉴赏课程在高校公共教学中已经实施的多年,但是由于教师力量单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零散,相关的声乐曲目不够丰富,对声乐知识的细化没有成为一个体系,教学没有整体化的布局,统编教材相对不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更多的系统化的曲目案例,因此课程的教学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四、改善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质量建议对策

(1)高校管理层应针对自身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需求,统一规划和管理声乐鉴赏课程的开设。一方面,高校应配套声乐鉴赏课开设所需各方面教学设施与资料;另一方面,提高高校声乐鉴赏课配套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活动计划的有序开展;此外,加强声乐鉴赏课教学管理,制定出相应的教学选课、授课、考勤以及考核等制度。(2)教学理念的转变。一套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实现体育教学的主线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教学和指导。因此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都十分重要。传统的声乐鉴赏教学理念中没有涉及更多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思想中不断注入更多的实践教育的思想,让教师们重视其相关实践认识教育的作用。主要通过实践教育注入声乐鉴赏教学之后,实现其更多的教学效果提升,这是声乐教师不断提高对人文精神重视度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不断宣传实践教育在声乐教学的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提升,赋予音乐更多的灵魂,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转变,注入了更多的实践教育思想,声乐鉴赏课的教学就更加具有吸引力。(3)明确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教学目标,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能力,进而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课程中东西方音乐比重失衡问题,应设置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内容,针对中外音乐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情感表达、文化内涵及鉴赏能力。(4)转变传统单一、陈旧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多种教学形式,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声乐鉴赏课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可以采取讨论式、声乐作品鉴赏教学与声乐技能训练相结合形式、音乐会实践教学形式等,不断提升和延伸声乐鉴赏课教学质量预先,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声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实践教学融入高校声乐鉴赏教学之中就需要使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参与这些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例如任务教学法,将一些声乐鉴赏内容蕴含的人文精神设置成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这些蕴含人文精神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学习的质量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提升。在学生将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述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总结性地提升更加全面的相关解释。(5)评价方式全面考量的建设。过程评价方式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表现量化为相关的考核指标,例如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相关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在声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学生实践元素,从评价方式上倒逼学生参与乐理知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新的声乐鉴赏课程可以引入更多探究性的教学,这些教学任务都是需要学生实现团队合作,相互配合完成的,在评价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考虑学生团队合作意识。(6)声乐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投入更多感情,融入声乐鉴赏教学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基本素养。因为只有教师具备相关的基本素养,才能实现这些教学有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语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一些消极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注入积极向上的思想素养。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些思想影响学生。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实现教师基本声乐素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实现更多全面、多元化的教师素养,需要涉及的学习内容有古典名著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质量与效率关系到高校学生声乐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以及评价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应针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不断提升声乐鉴赏课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中梅,陈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声乐鉴赏课的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3):154~155.

[2]欧阳佟艳.高校声乐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通俗歌曲,2015(11).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声乐教学;现状;优势;策略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认可和重视。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

1声乐教学的现状

1.1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开展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一味强调乐理知识,过度注重歌唱的技巧和方法,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声乐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1.2声乐教学的教学形式单一

与仅仅需要讲解的文化课不同,声乐教学是一门艺术课,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然而,目前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比较保守和传统,没有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一味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灌输乐理知识,没有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从而影响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1]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未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抽象的乐理知识,未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同音符的特点和不同韵律的节拍,从而制约了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

2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演唱、磁带播放等形式进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声乐知识,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的魅力,了解乐器的声色特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以前的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会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板书的时间较长,教学内容的容量较小。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利用教学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2]同时,乐理知识具有理论性和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问题分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像结合的方式呈现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降低教学的难度,让学生更加快速地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

3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3.1有效融合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能,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融合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很多学校习惯运用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声乐教学的质量较低。[3]所以,根据时展的形式,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增强声乐教学的吸引力,成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代替传统的板书,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声乐作品,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另外,一味运用单一、僵硬的教学模式组织声乐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加声乐教学的灵活性,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如何发声时,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歌唱姿势、气息运用以及音域的打开方式等,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发声演示,让学生根据指导练习发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优秀音乐家的发声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训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通过多媒体技术讲解歌唱技巧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发声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的歌唱能力不强,再加上评价方式的不科学,学生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所以,在新时期,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成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途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具体、形象地讲解声乐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歌唱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4]例如,在讲解怎样用情感增强歌唱的感染力时,声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情感丰富的声乐作品,然后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带领学生品味其中的情感,让学生深入了解情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3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教学情境

由于地域、环境、意识形态的不同,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展示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多种多样的声乐作品,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5]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让学生观察其演唱表现,掌握气息、音域、情感等因素对演唱的影响,并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3.4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乐理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进行课下复习和巩固,所以声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来讲解乐理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黄水谣》时,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原声视频,然后结合课件内容讲解歌曲的韵律、情感、发声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歌曲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6]另外,声乐教学中的乐谱、线谱等知识板书难度较大,会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所以声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歌唱艺术时,声乐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解声乐作品各个段落、句式等的力度、速度、音色等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教学课件掌握教学重难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所以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有效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技术,努力创造有利的声乐教学环境,不断增强声乐教学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作者:陈丹华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非.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4(12):79-80.

[2]刘媛媛.刍议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2012(15):257-258.

[3]李姗姗.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黄河之声,2015(22):61-62.

[4]王杨.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大众文艺,2016(18):207-208.

[5]王慧.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223-224.

声乐课教学方式篇8

【关键词】高专院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

一、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与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教育的目的体现,高专音乐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应该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这些学生将来大部分都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所以要通过让他们学习职业道德相关,培养其敬业能力。从上述阐述来看,声乐教学培养目标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要侧重学生音乐天赋和音乐潜力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尊重学习音乐的兴趣,从总体上对其音乐素养予以提升。教学过程应该因材施教,从学生自身特征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学生的就业方向着手进行培养,更多的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达到教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的吻合。大多数授课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会体现他的老师的影子,这一点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会按照自身学习的过程进行授课,虽然这种授课也经过了专业的训练,但是其效果并没有多显著,授课对象的声乐学习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合现代学生。实际高专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模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入手,一方面注重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教学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操作环境。

二、高专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建议

从实际情况分析,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应开展声乐教学的高专院校,高专院校要培养的是未来的教师,而不是歌唱家。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规划上课模式,课程的教学与培养方向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能够胜任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学要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演唱歌曲,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分析歌曲,如何在音乐课上有效组织教学。

(一)教学中的声乐作品科学并难度适中

与专业音乐学校的教学不同,高专声乐的教学要注重实用性,这与综合性大学的声乐教学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相关学校的声乐教学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因此他们更多的侧重的是技能训练。并且他们们在训练开展的过程中对音乐曲目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声乐作品和外文声乐作品是他们的首选。但是相对于高专声乐的教学来说,首选曲目应该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相关,因此其曲目的选择要体现针对性,以中国作品为主,其他作品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曲目来学习。从高专毕业之后,这些学生大多会成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因此实际教学的开展,应该主要侧重基础音乐教学,包括初级中国声乐作品,同时还包括适合儿童学唱的曲目,课程开展还应该对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进行参照。对于外文声乐的教学,也可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学,目的应该只是对学生的艺术视野予以开拓,最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只能是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二)采用集体、小组授课形式

从教学目的来分析,高专完全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高专音乐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学模式可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可运用集体课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有效的小组课的形式。教学形式的展开应该从提升教学效率入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有效节约。高专音乐教学的展开要与学生将来的就业紧密相连,因此教学要以教授基础音乐知识为主,包括准确科学的发声训练等,要保证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予以培养,而不是采用培养歌唱家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发声概念的教学可采用集体课的形式,但是发声方法的掌握就可以采用小组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科学掌握发声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高专课程的开展与学生就业方向的紧密联系,集体课和小组课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因此这是一种有拓展性的教学方式。再有声乐课的开展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可对定量的声乐作品进行教学,而这些作品应该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儿歌或青少年歌曲,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学到教学方法,为他们未来适应教师角色奠定基础。

(三)课堂内容的合理安排

高专声乐教学应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发声技巧的练习,二是歌曲的演唱练习。前者的练习主要是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的练习。后者是为了更好地演绎作品。就当前教学实际分析,90分钟的课时,因此无论是哪种课型,都应该注重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笔者对此的观点是发生技巧的练习应该不少于30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基本发声方法的教学,从最基本的呼吸教学开始,包括清晰地断句,包括准确的时值,包括声音的强弱变化等,科学发声的概念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养成科学合理用嗓的习惯,再有歌曲演唱也应该在30分钟左右,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演唱,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演唱中的问题,最后要留10分钟的时间开展集体演唱。课堂的教学要保证有效性,要让学生在课上学习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和演唱基础知识,对歌唱的基本原理进行领悟,学生演唱状态的发挥,可借助小组互动模式予以促进。

(四)与其他音乐课程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精装修安全监理细则范文 下一篇:安全监理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