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8 11:20:08

启蒙教育报告

启蒙教育报告篇1

启动仪式现场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在讲话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和提升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萌发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努力学习老科学家们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启动仪式结束后,科普报告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白武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空军指挥学院作战指挥系情报外军教研室教授陈洪,空军《航空杂志》社副编审、《航空知识》杂志社编委会委员、中国航空史研究会理事傅前哨,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研究员潘习哲,空军指挥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邦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位梦华分别在鄂尔多斯市各分会场进行了7场科普讲座,共有公务员、中小学生近5?000人聆听了讲座。讲座涉及空间科学、地球物理、军事作战、航空航天学、卫星遥感、大气物理学等领域的前沿科学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等内容。专家们用浅显、通俗、幽默的语言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惊叹声和雷鸣般的掌声。讲座结束后,专家们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科普报告会现场

2012年中国科协“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内蒙古草原希望行” 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内蒙古科协主办。旨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国科协“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贯彻实施中央关于“下基层、办事实、转作风”的精神。报告团将行程1?300多公里,途经自治区西部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五个盟市,将在多所中小学校及党校、行政学院进行35场科普报告。(赵岑 编辑:马亚韬)

启蒙教育报告篇2

[关键词]新老生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D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0153―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思政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致化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JGZXS13116);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中国梦的战略和策略价值研究”(课题编号:L14WTA015);2014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基于微信、微博和QQ为代表的自媒体(课题编号:SDSZ2014-059);沈阳医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娜(1978―),女,辽宁沈阳人。大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党建。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关口。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基于“新老生同寝”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概述

目前,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研究。郭秀华等在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的基础上,以90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探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源动力的发生类型和形成机制进行,提出实施入党动机推动力的策略〔1〕。第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机制研究。向先孟等认为,大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机制建设要务求实效,提出了建设路径〔2〕。第三,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赵辉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出发,强调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载体,才能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做好做实〔3〕。第四,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易军等运用心理学学科理论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提出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环境效应、角色效应和辐射效应,在此基础上,注重选择入党启蒙教育的方法载体〔4〕。第五,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与高校育人根本任务的关系研究。陈建华等指出,大学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衡量高校人力资源水平和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5〕。第六,非公立高校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李明明对独立学院的校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探讨了独立学院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经验做法和现实意义〔6〕。第七,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案例研究。于国妮总结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做法,提出要加强入党教育的顶层设计,总结出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五个环节的经验,即:明确教育目的、规划教育任务、建立教育制度、精选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形式〔7〕。现有研究成果为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存在着研究泛化,针对性不强;研究视角单一,理论陈旧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开展新的探索。

二、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 重灌输轻对话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人群众不能自发地产生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而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即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但是,灌输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却被一些高校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误读为工作方法,还未完全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旧方法的束缚,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从本质上看,入党启蒙教育是一种具有较强政治导向性的精神交往,交往的本质要义在于主体间的真诚对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体系中,对话处于“缺位”和“失语”的状态,往往表现为“我说你听”“我考你背”,导致入党启蒙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同程度地滞留在理论学习和知识背诵的层面,大学新生初级党校结业的考核,最终是以结业分数量化的。应当说,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学新生是极其必要的。但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这也要求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仅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更要把大学生看做是“反思”的主体、“应用”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让他们切实通过实践,培养理论兴趣、提升理论思维,使党的科学理论为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重阶段轻全程

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大学生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9〕。这启示我们,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要全程化不间断,才能教育大学生认识党的先进性,树立一生跟党走的坚定政治信念。但实际上,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主要在入学第一年特别是第一学期进行,除了入党积极分子之外,其他同学的入党启蒙基本告一段落,成了“过眼云烟”。

此外,高校党建工作的话语体系属于主流文化,在内容上偏于宏大叙事,在教育语境上偏于严肃刻板,在话语表达上重视规范,造成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90后大学生话语体系的不对称,不利于入党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新老生同寝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打造“新老生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队伍的建设平台

一是根据“新老生同寝”工作建设队伍选拔平台。按照“学生申请―学院选拔―学校审核”的三级模式,从大三以上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当中选拔出一批品学兼优、思想积极上进、具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的优秀老生党员,以“3+1”模式(每个新生宿舍中安排3名新生和1名老生党员)入驻新生寝室,为期一年。二是按照 “新老生同寝”工作建设队伍培训平台。从学生管理制度、党团建设,班级管理、专业认知、学风建设、安全管理、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对老生党员开展全方位培训,打造一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党员队伍。三是按照“新老生同寝”工作建设队伍考核平台。老生党员由所在学院和辅导员负责管理、考核和评定,以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和考核为契机,将组织考评和民主评议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入党、转正、评优、奖学金、就业推荐等直接挂钩,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达不到工作要求的给予批评、限期改正、直至撤免职。通过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调动老生党员积极完成入党启蒙教育任务。

(二)设计“新老生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示范平台

大学新生对党的深刻认识不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学生党员与新生朝夕相处中的亲身示范进行。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设计示范平台。精心设计了寝室谈心会、结对子、每天一刻、志愿服务等丰富灵活的教育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二是围绕医学生基层就业搭建实践平台。针对新生思想实际,入驻寝室的学生党员紧密结合学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定位,以优秀毕业生基层就业、献身国防等生动事例,用“身边的事、讲深奥的理”,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新生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理想信念。

(三)构建“新老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立体化平台

通过“新老同寝”工作中学生党员反映出的学生思想新动态、新问题和新矛盾,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重点围绕新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受挫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组织辅导员召开案例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进行交流和研讨,不仅帮助了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特点,更调整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四)构建 “新老同寝”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生活世界”

传统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话语体系采取的是一种文本语言,以宣传教育和课程学习为教育途径,带有明显的灌输性和较强的理论性。而生活语言则不同,其大多是采取具象化的形式,比如:“我是党员,有事您说话”、“党员是班级的主心骨”、 “有党员在,就有党组织在”、“敢亮身份、敢树旗帜”等,与思想政治教育“三贴近”的基本原则内在契合。特别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要跳出党史教科书中宏大叙事的藩篱,就要扎根于生活世界的语言的生活化,避免“教条化”、“抽象化”,用充满生活气息的入党启蒙教育话语,培育大学生对党的认同。

结语

“新老生同寝”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取得实效,其原因在于:第一,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内在契合,又实现了主体间对话的话语真诚;第二,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视精神交往内在契合;第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内在契合。需要指出的是,“新老生同寝”模式下的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仍然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范式转向下的党建教育尝试,并不能替代学生党校班、报告会等传统载体构成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也并不能否定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 考 文 献〕

〔1〕郭秀华,于晓霞.90 后大学生入党动机源动力和推动力的探析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05).

〔2〕向先孟,戴毓军.高校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有效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7).

〔3〕赵辉,周园园.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有效的入党启蒙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1).

〔4〕易军,张莉,李晓倩.入党启蒙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心理效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05)

〔5〕陈建华,黄锁明.高校应抓好对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J〕.唯实,2004,(07).

〔6〕李明明.谈独立学院新生入党启蒙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

〔7〕于国妮.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06).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启蒙教育报告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教育机制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实际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的事业和党员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员意识开始弱化。党员意识弱化主要变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担当精神。存在怕担责任,怕惹麻烦的问题。二是,为群众服务认识不强。服务不主动、不热度、沟通缺乏感情。三是,学风不正,流于形式。存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特殊的时期积极的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性的高低关系着党员数量,质量的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只有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培养优秀的党员,培养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

2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具体措施

大学时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人格定性的重要阶段,就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远大目标。

2.1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扎实做好入党启蒙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的起点。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而言,入学教育阶段是他们人生新的起跑线,谁能更早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确立自己奋斗的目标,谁就能在成功成才的道路上取得先机。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段如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意义重大。对于入党启蒙教育的是否成功,就联系着入党启蒙教育安排的是会否合理、是否及时,内容是否从新生的基本情况出发等实际问题。(1)少数民族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应从党的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中时期主要是为了应对各类考试死记硬背,因此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很薄弱,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思想等等关键问题。所以少数民族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必须从党的基本知识开始,这样有利于少数民族新生容易接受和理解。(2)少数民族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不应该以合班的形式进行。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民族聚集的地方,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语言的不通,他们很难理解党基本知识。如果新生入党教育以合班的形式大班进行的话,不利于少数民族新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知识的深层含义,更不利于启发他们的入党积极性。

2.2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

以往开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座谈会、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物质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当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包括在内。以往开展的形式简单的入党启蒙教育现在起不到真正的作用,虽然起了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应要现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进行教育。如党的知识辩论赛、演讲比赛、书画展、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而且也给学生提供“自我提升”的平台,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喜欢积极地参加。这样的教育形式非常有利于启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的知识的兴趣,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入党积极性。

2.3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为主要的“党员服务站”

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服务站的成立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党员服务站的成立有利于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给非党员少数民族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榜样形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喜欢向学长、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很容易接受学长和优秀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喜欢跟他们交朋友。经过党员服务站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平凡接触,在非党员的同学的意识上会产生和党员学生一起参加党员服务站工作的思想,这样的相互影响会帮助大批的非党员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党员服务站工作的意愿,有利于提高入党积极性。

2.4“社会实践”为载体,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接受教育、了解社会,深入基层,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和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做贡献。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真正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生产当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萌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5充分利用“新媒体”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中的作用“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而言的。是指以新技术为平台,全方位传播信息,更加快捷,便利传达资讯的公共服务媒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社会中作用非常的大。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当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突破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思想波动。(1)通过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媒体。大力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好事、好人。从而达到感动他人、影响他人的目的。这种教育形式不费时间,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效率高。(2)利用业余、周末等时间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观看红色影片、传播正能量,从而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这种教育形式学生喜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教育效快。

【参考文献】

[1]朱楚姣,汪敏哲,叶鹏程.大学新生入党启发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科技资迅,2015(12).

[2]刘敏,金新,王双.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华章,2013(10).

[3]武欣.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16.

启蒙教育报告篇4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共高层领导人,18日上午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听众席上,和700多名在京党政军群高级干部一起,聆听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这次报告会是提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举办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第二场重要活动。此前,就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了一场重要报告。 被中共誉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楷模”的牛玉儒,长期在中国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曾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参加工作30多年来,特别是担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以来,他心系事业、忘我工作,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去年8月病逝,年仅51岁。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座无虚席。上午9时,当报告团成员步上主席台,等领导人从听众席上起立,带头热烈鼓掌。 报告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王刚主持。他指出,中央政治局常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和大家一起在台下听报告,他们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参加,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报告会上,牛玉儒的妻子、秘书,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内蒙古日报社一名记者和呼和浩特市的一名出租车司机等报告团成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个心系百姓、充满激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牛玉儒。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报告会结束时,等领导人再一次带头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向报告团成员致意。 报告会前,等会见了报告团成员。对牛玉儒的妻子谢莉说:“牛玉儒同志是党的好干部,是你的好丈夫,也是我们的好战友。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牛玉儒去世后,曾作出批示,指出“我们应该学习他,宣传他,让千千万万个牛玉儒式的好干部涌现出来。”随后,中共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向牛玉儒学习。在过去一个多月中,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赴辽宁、山东、上海、广东、陕西、重庆等地作了13场巡回报告,现场听众近两万人。 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启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教育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着眼点是通过提高党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共中央要求,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启蒙教育报告篇5

秋冬季节是学校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学校卫生监督是预防学校、幼儿园传染病流行暴发的主要预防措施。阿左旗监督所工作人员对阿左旗医疗机构及学校、托幼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主动搜索工作,发现自10月20日至27日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数56例,其中幼托儿童48例(阿左旗汉一幼17例,阿左旗蒙二幼11例,阿左旗汉二幼4例,阿左旗蒙一幼2例,育英幼儿园10例,蒙特梭利1例,敖镇小学3例);散居儿童6例;小学生2例。随即报告主管卫生局和教育局并向各托幼机构发放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和消毒指导意见、启动零报告制度,监测每日疫情信息,经各项综合干预措施后疫情平稳,无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病例年龄分析:最大11岁,最小9个月。9月龄1例;1岁2例;2岁6例;3岁24例;4岁8例;5岁10例;6岁3例;10岁1例;11岁1例。班级分布见表:小班11人,学前班15人,中班20人,大班6人,四年级2人。

临床特点:患儿多数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2例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4例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无重症患者。转归情况:已有9例褪疹恢复,其他病例一般情况好,无重症患者。首例患儿 雍一飞 4岁 一幼中班 自述假期旅游, 2008年10月15日出现手、足、口部位小疱疹,相继巴彦浩特地区手足口病病例在一周内增高,发病对象分布主要为3岁左右。疫情发生后卫生局、教育局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巴镇各学校、托幼机构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宣传,提高教师、学生对传染性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其次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对住所、教室开窗通风、进行消毒,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消毒处理,督促学校建立消毒登记记录。加强学校晨检报告制度,对患病学生进行登记及时诊治,幼儿园停课2周。第三据近期发病情况分析仍有快速增加的趋势,故汉一幼、育英、蒙二幼、汉二幼四岁以下班级应立即停课。建议学校、托幼机构根据疫情进展依据有关规定安排相关班级停课。第四各医疗机构加强报告制度,做好主动监测、搜索工作,如发现新病例立即将情况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通过3周监测控制,阿左旗学校、幼儿园无新发病例 。?

结果分析:?

启蒙教育报告篇6

国内某大企业的一句名言是“创新就是生活”,我非常欣赏。对于这样有实力,有相当的品牌知名度的企业来说,这确实是一句符合企业实际的理念。但对于中小企业,我经常对他们讲的一句话却是---“创新就是自杀”。这相当于某个富人在说:我视金钱如粪土。倘若一个穷人听了之后真觉得金钱如粪土,从此厌恶金钱,那他离饿死就真的不远了。而现在,就有很多这样的“穷人”,也难怪,连谎话说了一千遍都成为了“真理”,更何况许多本身就是所谓真理的“真理”呢?

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造就了大量的诱惑与一夜暴富的神话,留给很多人“金钱如山,机会如云”的幻想,再加上一些自己躺在床上永远都不会跌倒,却孜孜不倦指挥着别人该如何行走的所谓“学家”们如:“中小企业要人无我有、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有出路、要善于发现市场空档出奇制胜”的“教导”。这些一看就是真理的美丽谎言多频率地见诸报端,让陷于困顿的中小企业深信不疑,在发现了某个市场空白后血脉贲张:啊呀!别人没做过,机会来了。专家论证:成成成!已内定结果的可行性报告厚厚一摞:此项目属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人做,市场前景广阔。企业仿佛看到了一条金光大道,大道的尽头是金光闪闪的金山。行,时间就是金钱,起程吧!结果往往是刚在金光大道走了几步就掉进了美丽的陷阱,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人给自己一声当头棒喝:兄弟,且慢,以你的实力,能做得了这个市场“导师”吗?

99年10月,我去贵州为一企业进行营销诊断。工作结束后,与当地的一些企业座谈,当地一家小型食品企业拿出了一个方便米饭的市场调查报告与可行性报告与我们交流,并盛情邀请我们为这个项目策划,被我们婉拒了,当时我向这家企业的老总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在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康师傅和统一为什么没有上方便饭?从这两家企业的市场运作轨迹可以看出,它们的市场研究工作相当细致周密,方 便饭的市场前景既然如可行性报告中所讲的一片光明,那康师傅和统一为什么按兵不动?以康师傅和统一的品牌知名度与销售网络以及资金、技术实力,要上方便饭可以说是举手之劳。

二、即使方便饭的市场前景相当诱人,以贵公司的资金实力与销售网络能否担负起方便饭市场启蒙教育的重任?能否在短时期内做成方便饭全国市场第一品牌,占有绝对优势?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在投入大量资金做好市场启蒙教育后如何应对这两个强势品牌以更具竞争力的方便饭产品介入市场,如何在规模、成本、产品、价格、网络开发、促销等关键因素上与之竞争?如果无法与之竞争从而导致市场萎缩,那前期市场启蒙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一搏?

曾几何时,安徽万燕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VCD的企业,按照“人无我有”的理论,是一个绝对值得投入的环境机会,后来市场发展之火爆也证明了这个环境机会的正确性,但环境机会不一定就是企业机会,雾中的如云美女让人眼红,但你追得了吗?VCD这样的环境机会是安徽万燕的企业机会吗?安徽万燕在投入大量的费用与精力做足市场启蒙教育工作,让消费者知道了什么是VCD,VCD与录相带相比有哪些好处,花大力气将VCD这颗果树培植成熟,等到采摘果实时却精疲力竭,失去了后劲。因为在培植果树时只有投入,几乎没有回报,抽尽了企业的资金,使万燕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开拓者,被以逸待劳的后来者们一拥而上,直接摘取了胜利果实。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内部环境,面对市场营销环境不断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机会,一定要能与企业内部环境相结合,准确判断出现的环境机会是否能成为企业机会。可口可乐、雀巢咖啡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先做启蒙教育,将止咳药水似的可口可乐和苦苦的咖啡培育成多数人爱喝的饮料,紧咬牙关几年不赚钱,做成第一品牌,但这几年不赚钱你亏得起吗?即使亏得起,你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市场营销运作经验的战略型企业吗?能否通过有力的品牌运作,将自己付出劳动的这颗果树培植得高不可攀,竞争者无法忘其顶背呢?如果不能,那您就先别急,耐心地研究一下什么样的环境机会才是企业机会,再“下手”不迟。

在你老人家血脉贲张地扑上去之前,你先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一、此机会所涉及的行业是否有多个实力雄厚、占绝对优势的行业霸主存在?如果有,它们为什么不涉及?

一个猎物被扑下了,狮子还没有吃,狐狸如果想吃就得考虑考虑:狮子为什么不吃,是肚子不饿、不合胃口、猎物太小不屑一吃,还是这个猎物有毒根本就不能吃?如果是狮子嫌猎物太小不屑一吃,才可以上去饱食一顿,否则,后果只能是被毒死或反被狮子吃掉。99年12月新疆一个生产葡萄酒的企业来我处咨询,这家企业的老总也深知自己的实力远远不能与张裕、王朝、长城等行业巨头相抗衡,但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高价位的红酒这几个行业巨头都没有涉及,心中一阵窃喜,这不是人无我有的突破点吗?在一阵紧锣密鼓的筹备后,重点推出了高价位的红酒,但进入市场后周转很快就不灵,企业陷入困境,通过交谈我们发现,此价位的红酒完全是洋酒的天下,虽然这些洋酒在国内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洋酒比国酒好的观念根深蒂固,高品位、高价位的红酒完全是洋酒的天下,连国产红酒的行业巨头们都不敢贸然介入,而这家企业却认为这是一个企业机会,一头就闯了进去,吃下了狮子都不敢吃的有毒猎物。

二、审视这个环境机会启蒙教育的周期,是否有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和立竿见影的利益点,且需求较迫切。

同样是一个环境机会,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点至关重要,这种利益点直接决定了市场启蒙教育周期的长短与投入启蒙教育资金的大小,中小企业耗不起这种长线作战。前文所讲的万燕VCD就是一个长线作战,启蒙教育周期长,投入启蒙教育费用巨大的一个例子,消费者无法立竿见影地看到利益点,且用不用暂时都无所谓,则观望时间长。这样的环境机会不适合于中小企业。一旦涉及,往往容易陷入泥潭不可自拔。中小企业适合捕捉利益点明显,消费者很容易就认可的环境机会,以达到迅速切入、迅速成长、拉开差距的良性循环的效果。我们所服务的上海一家企业由于看准了消费者冬天穿厚衣服感觉臃肿,不潇洒,市场上超簿保暖服饰很少且保暖性能差这一环境机会,推出了超簿型保暖系列服饰,由于利益点明显,消费者接受快,迅速打开了市场,短短几年就做到几个亿的销售,待其它企业甚至一些行业巨头纷纷跟进开拓这一市场时,这家企业保暖服饰的市场地位已牢牢确立,成为行业领导者,无论从资金、品牌、网络等等都具备了很大的竞争优势。

三、审视企业的内部营销环境是否与环境机会相适应。

企业营销组织架构、销售队伍素质、市场营销观念、资金实力、融资能力等,是否满足这个环境机会所需要的观念投入、人力投入、管理投入、资金投入。摸一摸自己的口袋、照一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有综合实力追求机会这个美女,即使追到手后能否顺利的消受,不至于追是追上了,但到后来竞争激烈,痛苦万分,搞得最终人财两空。当年传说中的牛郎如果不是神仙老牛的事先提醒和河边的准确判断,恐怕他就不是作为千古情圣流芳百世,而是成为偷看仙女洗澡的千古流氓而遗臭万年了。并且以牛郎这样的“企业”,最后也没能消受得了七仙女这样的“市场机会”,还是以悲剧告终。

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环境,企业本身、供应商、消费者、营销中介、竞争者、公众與论、宏观环境每天都在激烈地碰撞,不断地产生机会、产生威胁。特别是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小企业在捕捉环境机会时要有很清晰的研究与判断,下决心前先冷静冷静再冷静,环境机会每天都在产生,不要过于担心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机会稍纵即逝,毕竟,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活下去,才是首要的。

启蒙教育报告篇7

[关键词]人才战略;教育文化;文化启蒙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06-05

人才是社会的根基,人才战略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兴衰。人才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进入2010年,人才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的战略规划极具影响力。我国人才战略的规划和调整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转型。为了应对人才战略转变所带来的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构想,由此勾画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育现代化的理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需要超越的藩篱,其当务之急是培育一种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文化。

一、人才战略地位的凸显与教育的转型

(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培养的战略演变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一直被看作立国之本,所以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说。但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谓“人多力量大”,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自然就确立起来了。但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力的竞争日益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口号,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之后,“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之相比翼,“人才强国”的战略也逐渐形成和清晰。1978年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这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2001年,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阐明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2004年,“人才强国战略”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10年6月,我国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同年7月,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至此,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我国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未来十年的格局由此奠基,必将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钱学森之问”:人才观的转变及其对教育的挑战

2009年,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在去世之前,有个问题一直让钱老耿耿于怀,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个教育界去反思。

建国6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断被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注重创新的科学人才观。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界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亮点,它说明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进行创造。在2010年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人才观在我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素养型、创造型人才。显然,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1998-2002年,我国顺利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这一要求,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可以说,人才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的定位,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其转变折射出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路径。人才观的演变最终会传递到教育实践领域,由此带来教育领域的革新。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年的努力,在“推进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的号召下,我国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现教育现代化”再次掀起我国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热潮,这种改革其实正是对“人才观”这一社会理想的回应。《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新时期促进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标志性教育事件。它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最具有时代感和号召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投入,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

二、教育现代化的抉择与文化启蒙

(一)应然与实然:教育现代化的界定与困境

现代化一直是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教育领域实现现代化,应该是教育界未来几十年内最高的理想与诉求。所谓“现代化”,其意义应为“由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其标志为政治民主、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社会流动和现代化人格。这一概念层域在教育界的行业内化,应是以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投资和教育实施方式的不断革新来带动人际、管理效率和思维模式等的实际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现代性特质”。《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现代化”的特质进行了界定: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以及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显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它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其核心是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顽疾,它们像路基上的塌方,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设置了障碍,阻滞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概括起来,这些顽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不均衡……尽管问题很复杂,但毕竟这些不均衡现象的存在严重挑战了“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原则和理念。

二是职业教育滞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在“教育精英化”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未被认同。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如果不能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人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三是道德教育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知性教育”,即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知识来教授。显然,这种德育注重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忽视了德育方法和方式的恰当性,导致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对道德修养主体的内在要求产生错位,花了大力气,效果却不理想。

四是“应试文化”泛滥。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调试和操练,目前已经成为一部精密的“应试机器”。这部机器所追求的就是将传输的效率最大化,将教科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复制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这部机器已经将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绑架于其上:学生面对的是学不完的书山题海,教师身心疲惫,家长心力憔悴……“应试文化”已成社会的负荷,但人们仍沉迷于其中,茫茫然不知所为。

五是学生创造力不足。“文化复制”式的教育强调知识的授受,必然导致学生长于记忆而短于创新。于是,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状元”,我国学生也获得了无数的国际性奖牌,然而那些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有多少是出自中国人之手呢?时间的推移并不会必然带来改善的结果,数十年已过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仍然是当今我国教育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从深层次上来说,教育文化是形塑教育现实的最根本力量。上述顽疾的存在恰恰说明背后的教育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化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培育,因而文化的阻滞是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二)成熟与理性: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启蒙

“启蒙”这一概念是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面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义的束缚,启蒙思想家们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作为斗争的武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关于什么是“启蒙”,哲学家康德(I.Kant)有一段著名的话:“启蒙就是人从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不成熟是指一个人若无他人指导便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此,启蒙运动的格言是: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见,在康德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促使人类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在别人指导下运用理智到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智,它呼唤的是理性与科学。“在18世纪的欧洲,康德将启蒙解释为从宗教教义的束缚中实现自我解放。”在康德时代,启蒙的对象是中世纪的宗教迷信,是一种“祛魅”的规则,也就是借助真理去摆脱封建愚昧和宗教迷信。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史学家所言:“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设想的为建设性思想和行动开辟道路的批判态度。”

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中国的文化启蒙是一种“外源性”的文化输入过程。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是在欧洲科技文明发展起来之后,受到后者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入侵而不得不进行文化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是在或缓和或激烈的文化对话中进行的。而给人以冲击力的是几次激烈的文化对话,如“洋务运动”“”等。教育上的文化启蒙受到这些激烈的文化革新的影响最大。

但是,中国的文化启蒙并不彻底,包括“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很快也因为内忧外患、战乱不断而被迫中断。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可以运用自己理智”的成熟的教育文化,更没有形成与先进的现代文化相匹配的教育文化。1931年,钱穆先生在谈到当时教育革新时有这样一个判断:“中国创办新教育,自前清同治初元迄今八十年,始终不脱两大病。一日实利主义,一日模仿主义。实利主义之病,在乎眼光短浅,不从本源处下手。模仿主义之病,则在依样葫芦,不能对症发药。其实二病仍一病也。病在始终缺一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钱穆先生所提到的“根本精神”乃是影响教育之根本的文化根源。在今天,又一个八十年已经过去,钱穆先生所呼吁的“全盘计划与根本精神”似乎仍然没有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中确定下来。 尽管如此,我国并没有放弃革新教育、推进教育文化启蒙的努力。《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中国人努力培育新的教育文化的又一次契机。但未来的文化启蒙不能再走“”时期为移植西方理性文化而与传统文化割裂的老路,而应在批判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传统文化,进而培育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成熟的新型教育文化。

三、教育文化启蒙的基本维度

新型教育文化的形成,首先需要我们进行文化启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人手来推动教育文化启蒙。

(一)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张岱年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现。”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需要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基因,进一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

一是继承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民族,尊师重教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二是树立教育理想与社会意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性修养和社会忧患意识。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格物致知论”,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著名的“三纲八目”之说,它对于我国古代的学风和个人修养发挥了根本的规范作用。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实践的学问,其中的忧患意识、道德良心、天人共处、反求诸己等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这种崇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气质恰恰又能涵养国人的精神,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三是凝练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无论是“仁者爱人”,还是“泛爱众而亲仁”,表达的都是对人的善性的承认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护。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正如:“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札记・礼运》)教育要继往开来,需要丰厚的精神依托。为此,我们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确立人本观念:改变对分数的迷恋与对个性的漠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必须重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才算高质量的、能够带来生产力效果的人力资源。显然,在应试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应试战士”已经不能符合未来人才的基本标准,通过教育而产出的应该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朝气蓬勃而又个性鲜明的未来一代。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试图去探索和回答这一课题。孔子提出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和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都蕴含着全面发展的因子;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很早就提出了“3H”教育,即“头(head)、手(hand)、心(hean)”教育,这也体现了朴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通过经验课程和活动教学,将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探讨教育的本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育新的课堂生态和课堂文化。在应试体制下,课堂教学似乎就是为了分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创造力无从谈起,教育臣服于分数,成了应试的奴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改造这种考试文化,把课堂作为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

(三)崇尚科学与民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

所谓教育中的科学,最关键的是不违背教育规律做事;所谓教育中的民主,更多地指向校园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处理规则。崇尚科学与民主,体现在学校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呼唤的是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现代化意味着学校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现代课程设置的原理,在知识、社会和学生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开发出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课程,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基本维度上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也呼唤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革新。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文化的构建,必然要超越“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挖掘对话、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就在于观点的碰撞和分享恰恰可以带来心智的启迪。

教育现代化同样呼唤管理上的创新。学校中的管理其实也发挥了教育的功能,它区别于社会上的管理之处在于,其不仅要用既成的一套规则体系去规范学生,还要告诉学生这套规则的合理性及其意义。明代王阳明曾批评当时对待学生的方式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显然,简单机械的管理方式更不适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四)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开放的心态与国际视野

一是要祛除急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儿童,世人往往恨其成长的缓慢,而对他们的期待又如此之高,于是不免急躁起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遍地开花,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面容心态越来越老。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承载着大人的期待,在沉重的负荷下无奈地看着童年渐行渐远。一百年前,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只可惜今天的人们尚未悟透这句话的意思,而古人“拔苗助长”的警告仅成为笑谈。

二是塑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已经自豪地迈入大国和强国的行列。与国力相适应,我们应该在教育上培植一种成熟的价值观,既充满自信又宠辱不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襟和国际的视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才能搭建一个平等的教育交流平台,也才能在国际对话中从彼此的智慧中受益。

启蒙教育报告篇8

关键词:徐载弼;独立新闻;自由民权思想;救国教育思想;民族独立思想

中图分类号:K3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13-02

19世纪末韩国面临着内部旧体制的变革和外部西欧列强的侵略双重危机,为摆脱周边列强的干涉及侵略和培养民众力量,韩国有志之士们做了诸多努力。以徐载弼为中心的知识分子与门户开放以后的国内新知识分子阶层开始联合,展开了创办《独立新闻》、成立“独立协会”等开化自强运动,即独立协会爱国运动。独立协会运动是保护和收复国权、宣扬自由民权、自强改革的典型的资产阶级爱国独立运动。

徐载弼是韩国近代化过程中促使韩国人思想开化的启蒙思想家,是韩国近代史激变时期预见韩国民族发展方向并开展开化活动的先觉者。徐载弼的自由民权、救国教育、民族独立等思想和基本理念通过《独立新闻》向整个国民群体传播开来,单就《独立新闻》的影响力来看,也可知其对韩国近代史的突出贡献。

一、徐载弼近代开化思想的形成

1864年1月7日,徐载弼出生于全罗南道的宝城郡文德面可川里。徐载弼受金玉均影响很深,通过与金玉均、朴泳孝等人的接触,形成了早期的开化思想。在金玉均的劝说下,徐载弼于1883年5月20日到日本,先在福泽谕吉的庆应义塾学习日语,同年11月开始在日本户山陆军学校学习新式军事技术。福泽谕吉是日本著名的文明开化论者,他通过庆应义塾传播他的开化思想,金玉均、朴泳孝等代表性开化派人士都深受福泽谕吉的影响,徐载弼也不例外。1884年12月,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等人发动了甲申,然而甲申只维持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徐载弼不得不逃往日本,又于1885年4月逃亡至美国。

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时期是徐载弼思想形成的决定性转折点。徐载弼来到美国后,为了适应美国的生活,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英语。不久在富豪霍伦贝克(John Welles Hollenback)的资助下,他考入宾西法尼亚州海利希尔曼学院(Harry Hilman Academy),开始接受美国的正规教育。在这3年间,徐载弼不仅学习了希腊语、拉丁语、历史、英语、物理、数学、演说、音乐等课程,还亲身感受到美国式民主主义,这些对徐载弼的思想形成产生很大影响。①1994年朝鲜正进行着“甲午更张”运动,政府为甲申的主导者,借此机会踏入官场的朴泳孝劝徐载弼回国。1895年,离开祖国十余载的徐载弼终于踏上了回国的征程。在美国受到的教育对徐载弼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日后通过《独立新闻》批判朝鲜当时的政治、行政弊端,向朝鲜国民宣传近代开明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独立新闻的创办及发展

报刊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组织宣传群众的工具和手段,是资产阶级政党和集团联系群众的媒介和桥梁。《独立新闻》是韩国最早的民间报纸,为19世纪末韩国社会的发展和民众启蒙而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一个具有时代里程碑意义的新闻报纸。

徐载弼从美国回来后,被任命为“中枢院”的顾问。经历了甲申的失败,徐载弼也领悟到改革不应“由上至下”,而应该“由下到上”,从此全力投入到民众的思想启蒙事业。1896年4月7日,徐载弼创办了《独立新闻》。这是一张纯韩文的民间报纸,平版中型,宽22公分,长33公分,每张四版,第一版是论说、广告;第二版为官方新闻、外国通讯与杂报;第三版为物价变动表、邮递时间表、济物浦汽船出入时间表、广告等;第四版为英文版面,主要内容是论说和民众生活部分。该报初为每周3刊(周二、四、日),不久改为日刊。

《独立新闻》与1883年创刊的《汉城旬报》不同,《独立新闻》是开化势力日益成长和开化运动在民众中生根发芽并广泛流传的时期问世的报纸,与民众主导的自主民权自强开化运动独立协会、万民共同会有着密切联系。《独立新闻》论说部分的论调从1897年春变得尖锐起来,开始批判和攻击守旧派政府,并无情地揭发贪官污吏的恶行。于是守旧派政府大肆镇压《独立新闻》,1897年12月《独立新闻》面临了废刊的危险。1897年12月末,韩、俄、日、美之间联合商议将徐载弼驱逐出境;1898年1月,日、俄就《独立新闻》收购问题展开激烈的竞争。最终徐载弼把《独立新闻》的运营权移交给了尹致昊,《独立新闻》继续发行。1898年5月,徐载弼被迫离开韩国。《独立新闻》的论调从1898年1月开始更加激烈,无情地批判守旧派政府的政策和俄国的侵略政策,并积极地支持独立协会运动。从此《独立新闻》完全成为独立协会的机关报,支持独立门、独立公园、独立馆的建立,主张建立民族自、保护民众的权益、启蒙民众思想,为独立协会运动准备了民众基础。

《独立新闻》到1899年12月4日废刊,仅存3年8个月。《独立新闻》创刊在朝鲜新闻报刊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首先,由于采用纯国文体,有助于向广大人民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文化,也使它立刻成为具有群众性的报纸。其次,《独立新闻》是一家真正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报纸,他们能较自由地向民众宣传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博爱与民权,鼓吹民族独立,有助于人民的启蒙教育和自主独立精神的培养。《独立新闻》的发行与启蒙活动是朝鲜19世纪90年代爱国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徐载弼的思想在《独立新闻》中的体现

上一篇: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范文 下一篇: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