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7 16:53:22

农牧民教育培训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1

一、少数民族农牧民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塔城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工作,各级培训部门围绕特色养殖、种植、民族特色手工艺等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各类技能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提高从业技能的同时,掌握1~2门手艺,拓宽了各族农牧民致富门路和就业面,从而达到了增收的目的。几年中共开展各类培训107期,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培训班45期3000余人次,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5400人次,共投入项目资金85万元。

二、影响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原因

1. 受长期居住边远分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塔城市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有汉、哈、回、维、锡、俄等25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游牧生活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少数民族农牧民缺乏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安于现状的心态,使生活在牧区的农牧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意识比较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子女中厌学、辍学现象较多;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需要。

3. 培训资源分散,缺乏统一的规划。随着塔城市牧民定居新村的建立,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相继开展了各种培训,但由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和联系,使得有些培训内容重复进行,这样不仅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也使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对培训产生了盲目性,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思路与方法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以加快发展畜牧业为重点,围绕建设现代优质绿色畜产品基地这一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农牧民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力争把千户牧民新村建设成草料基地、奶源基地、肉品基地。

(二)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1. 政府部门要整合资源,建立密切合作、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联合培训机制。以牧民新村、养殖覆盖区、牧场为重点,利用集中讲授、专题培训、观摩交流、现场示范指导、送科技下乡、媒体资源等手段进行培训。

2. 在培训中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村干部、党员、专业人才和少数民族青年的培训,通过培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牧民自主学习、增产增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3. 培训内容要与农牧民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相适应。如特色养殖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工程建筑、牧业运输、餐饮服务、民族传统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时间上结合农时开展培训,理论培训宜在冬季农闲时期集中进行,在生产季节以分散指导和田间指导为主。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组织专家编译部分哈语实用教材,对技术进行简化和乡土化,形成易懂易学的技术手册和明白纸,使广大牧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此外,还要把技术培训和语言教育等内容结合起来,让部分富余牧民学好技术后能顺利走出农村,到城市和内地就业。

(三)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结合塔城市少数民族村、社区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需求,各级政府应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科技培训,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2

当然,最大的变化就是农牧民的思想方面,参加了职业技能教育的人对于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至少在思想上有了比较积极的影响,农牧民不再以打工务农就不用文化知识这样的陈旧思想,转变成了学习科技文化可以改变自身的生活面貌,让自己的收入获得一定的提高。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开拓了视野,为自己的子女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而开始奋斗和努力,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里开了养猪场,还有的自己做起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销售工作,有的开始种植了经济作物,改变了单一农作物的种植观念。外出打工的青年人还从外地引来了外地小商贩的经营理念,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是有着一定的连带作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就是一把希望之火,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的一个起步。

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法

1.培训人数少

虽然政府今年来对于农牧民职业技能教育有了足够的重视,先关的工作也相继开展,但是每年参加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人还是较少,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人不具备培训的资格,因为语言水平或者知识水平达不到,面对这种问题我们提高宣传力度,这一部分我们应该针对性的做出培训,或者循序渐进首先打好基础,或者提供其他农牧产业的培训工作。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也是能够有效提高农牧民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在一定层度上提高农牧民普遍素质。培训人数少是制约目前农牧民职业培训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2.培训内容类型少

2012年到2014的职业培训主要围绕种植业和农牧产业,而且种植业培训单一,主要围绕蔬菜的种植,并不能有效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畜牧养殖业也并没有特殊的培训类型,而且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培训导师没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和跟踪指导,这就导致,很多农牧民学了,但是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相关培训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也是制约培训类型的主要因素,结绝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我们首先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可以去教育部门申请,在学校设立远程教育教室,弥补我校在某些领域缺乏对应人才的不足,把农牧民远程教育加入到培训工作中来,让专家走进培训团队,提高权威性,加强培训的科学性,完善培训的类型。

3.对培训效果不够关注

培训的过程过于形式化,导致培训结果不佳,这一方面跟培训老师有直接关系,对培训老师团队提高学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培训团队的思想素质和他们的责任心,给老师们分配工作,每个老师主管几个农牧民的学习成果,经常的帮助他们,监督他们的学习进度。如何针对性的完成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可以的,看农牧民自身的资源,自身的喜好来觉得相关方向的农牧民技能培训也能强化培训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培训的后续跟踪走访工作,加强相关专门机构和部分,分工合作,来提高我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三、总结

三农问题是现在包括今后近几年我们政府要面临关键问题,对我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工作的展开是我们迎合政府要求,配合政府工作的积极举动。虽然在这个过程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这一切培训工作对于农牧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对农牧民思想层面、生活素质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3

一、基本情况

阿鲁科尔沁旗现有基层党委29个,21个党总支,613个党支部,其中嘎查村级党支部245个。现有党员15059名,其中农牧民党员7687名,占全旗党员总数的51%。全旗有线电视用户4.5万户,入户率达到56%,覆盖25万口人。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以上,调频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4%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协调运作

一是各级党组织都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了远程教育办公室,做到了“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二是明确分工,积极向旗直各部门延伸,落实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把教学资源整合、资金筹措、辐射功能发挥等任务分解到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三是与广电部门协调配合,旗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抽调业务骨干参与到远程教育的具体工作之中,提供了专门的办公室,并在设备安装调试、网络维护、技术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有力支持。

(二)紧紧抓住网络建设这个根本,夯实远程教育基础

一是在积极整合用现有党员活动室、业余党校、文化站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建设基层终端接收站点,逐步建立机制健全、设备先进、教育资源丰富的远程教育党校。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搞好远程教育设备配置。目前己为5个农区乡镇配备了远程教育专用计算机,为6个牧区乡镇和2个嘎查配备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机。三是切实加大苏木乡镇远程教育科技普及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彻底打破以往传统的以支部为组织形式的培训方式,取而代之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的分片分行业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四是切实加大了旗乡两级“敖特尔党校”建设力度,投入资金5万多元,购置了发电机、超薄电视机、DVD机、移动硬盘等设备。目前受教育对象己达1000多人次。五是紧紧依托我旗己经组建的2个“农牧民科技学校”,为我旗加快工业产业化步伐培养产业工人。目前乌兰哈达农牧民科技学校和巴彦温都农牧民科技学校都己开班培训,培训农牧民党员群众200余人。

(三)紧紧围绕节目策划这个关键,切实加大制片力度

积极挖掘在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进性、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组织、党员产业化带头人、党员科技示范户、党员致富能手等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在带领农牧民群众科技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达到自制片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远程教育频道开办了“党建信息”专栏,紧紧围绕旗委、旗政府的中心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定期编制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节目,切实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时效性。现在频道节目每周2期,定期更新,每天早8:00开始,晚22:00结束,滚动播出14个小时,其中自制节目每期10分钟。

(四)紧紧围绕收视率这个突破口,全力抓好播放收看

一是利用宣传媒体提示收看。通过电话、网络、节目预告等形式,广泛宣传阿旗远程教育频道开播信息,在《阿旗通讯》、阿旗有线电视台、阿旗党建网等新闻媒体持续通知深入宣传频道的主办宗旨和目的、播出时间等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二是借助组织手段促动收看。乡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党校、远程教育站点与远程教育中心户组织集中观看,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利用各类会议、各种培训会集中收看。苏木乡镇每季组织播放不少于2次,嘎查村组织播放每月不少于1次,“远程教育中心户”组织播放每周不少于1次。各党委还把每周五固定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活动日”,每月保证播放1场以上。三是全面推广“四环教学法”,紧紧抓住备课、讲解、讨论、实践四个关键环节,把组织播放收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首先远程教育人员在播放前要备课,把握重点和难点,写出教案。其次,要讲明收看目的和要求,重点部分反复播放,必要内容予以补充,抽象问题给予解释。第三,结合片子内容和党员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第四,将教学内容与党员自身实践结合起来,留题目,交任务,看党员理解程度和进步程度,切实提高收视效果。

(五)紧紧围绕增强节目针对性这个关键,开通远程教育服务热线,搭建信息反馈平台

在网通公司开通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服务热线”,通过热线及时听取党员群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并向远程教育办公室反馈,不断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针对性。同时聘请涉农涉牧部门及司法、卫生等有关单位离退休技术人员坐班服务,随时解答基层群众提出的有关农牧业、法律、卫生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通过远程教育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如新民乡一村民在禁牧区放羊,乡政府过问此事后,该村民对乡政府的解决结果不满意,后该村民反映到心连心信息服务中心,由中心法律法规专业人员为当事人耐心地讲解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并协调旗生态监察大队解决了这件事,使当事人都非常满意。截止现在,中心己接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来电咨询100余次,离退休技术人员下乡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现场服务20余次,涉农涉牧部门技术人员下乡为农牧民提供服务400余次。

(六)紧紧围绕资料库建设这个重点,实现资源交流共享

一是建设完善教学资源综合开发网络,紧紧围绕全旗党建工作和主导产业,切实加强与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教育、文化、卫生、司法、计生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及时搜集和整理各行业各部门的政策法规、适用技术等信息资源,逐步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农村牧区、面向农牧业、服务农牧民的大农牧业信息库,为远程教育提供一批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数量充裕、通俗易懂、调用灵活的教学资源。二是建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站,设立远程文库、学用典型、专家讲堂、视频点播、实用科技等专栏,不断拓展远程教育平台。

三、取得成效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开通后,节目内容以其多样性、时效性、灵活性和直观性等突出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一)实现了农村牧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的创新。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选择性强等明显优势,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牧区信息不畅,党员群众受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农村牧区党员干部进行“点播式、交互式和现场直播式”教育。如结合农作物生长季节,播出了《黄瓜病虫害防治》、《万寿期管理》、《荞麦种植》等适用技术片,切实提高了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优势产业项目的发展。天山镇潘家湾村通过观看《黄瓜病虫害防治》片,切实解决了往年因病虫害致使黄瓜减产的问题,仅黄瓜一项就比往年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二)是有利于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牧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就是把对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的教育手段载体化,教育方式制度化,教育内容经常化。通过经常地、持续不断地对广大农村牧区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从而把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具备条件的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进而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巴彦花镇乌兰苏木村有多年的养羊历史,镇、村党组织对高中毕业返村的丛培青重点帮扶、培养,不仅将其发展为中共党员,还扶持成了养羊大户,从而带动了该村肉羊产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是靠广大农村牧区党员干部来带头贯彻执行的,农牧民群众也是通过身边的党员干部言行来看党的形象,来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开展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培养高素质的农村牧区党员干部,是在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牧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通过播放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电视讲座,尤其是对先进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典型事迹的深入宣传,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赶先进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有利于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开展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农村牧区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在广大农村牧区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不仅是提高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和创新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而且也是农村牧区信息化的示范点,是广大农牧民学习现代农牧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致富点,是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是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如赛汗塔拉苏木查干诺尔嘎查牧民通过观看农牧业适用技术片,70%以上牧民都改变了以往只牧不农的生产模式,搞起了多种经营。很多群众在自家庭院栽上了果树、种植了蔬菜,每户年均增收达到近500元。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工作机构不健全。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三是建设资金不足,大部分站点没有稳定的运行经费来源。四是教学资源相对贫乏。五是管理员队伍素质偏低。

开展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农牧民自身素质,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工作中要认真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切实推动远程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一)要切实建立起远程教育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要完善机构设置。要建立一个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负责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和建章立制、组织协调、落实经费、制定培训计划、进行质量评估等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在远程教育工作中营造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总结、挖掘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来鼓舞群众、感召群众、说服群众。三是要规范管理接收站点。要制定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项制度,通过用制度来管人管事。

(二)要注重抓好软硬件的同步建设。

一是要搞好硬件建设。运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发挥已建立的有线电视网优势,逐步组建相应的互联网辅助教学平台。二是搞好软件建设。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制,实行专人管理远教设备,专人维护远教设备,专人收集教育资源,专人播放教学节目。三是要部门协调配合。把农牧业、科技、教育、卫生、司法、文化等部门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大力开发贴近农牧业、农村牧区、农牧民的“乡土教材”课件,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党员干部、群众对实用技术多样性的需求。

(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远程教育干部队伍。

各苏木乡镇、嘎查村远程教育接收站点要配备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教学管理,管理人员可由嘎查村干部兼任,负责了解农牧民的需求,对农村牧区干部、农牧民党员、科技示范户等进行培训。对远程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实行分级管理、分层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优势,让远程教育工作人员不仅要学电脑、网络等知识,还要学会站点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

(四)要探索规律,务求实效。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远程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以及科技推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现代远程教育受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和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覆盖面非常的广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化,可有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济市场发展之需求。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远程教育在部分高校中已开始尝试,同时也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职业和技能帮助,并逐步建立起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教育发展模式。比如,阿合奇县通过应用远程教育走向了致富之路,从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着手,通过送政策、技术和信息,全面提高农牧民致富的信心与能力。①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通过远程教育建立结对帮扶机制,以扶贫先扶志为基本原则,在远程站点开展“一家人”结对子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宣传党的各项惠农、惠民好政策。农牧民理清了发展之路,并制定了合理的发展计划,很快便转变了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②引导农牧民拓展致富渠道。以远程站点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通过向农牧民送技术的方式开展订单培训活动,建立技术信息资料库,让每一个困难农牧民至少掌握1到2门专业技术。③引导农牧民脱贫致富。实践中,充分发挥各远程站点的远程教育资源之优势,建立和完善农牧民信息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及时为农牧民送信息,上门送学、导学,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活动,引导青年农牧民积极地走出大山。

2以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实现由村入户的有效延伸

据调查显示,富裕的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将成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应逐步提高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尤其要保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坚持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为西北地区的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创造了机遇与条件,但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低等问题,成为当前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对西北地区的农牧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就业等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在成人教育问题上投入非常的大。对于当前西北地区的富裕农牧民而言,不可能同时进城务工,就业形势也非常的严峻,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笔者建议一方面以城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对现有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再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培训,全面提高西北地区农牧民的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3通过创新远程教育,实现农牧民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对于西北地区而言,乡镇成人学校是当地农民科技教育的主要阵地和知识传播场所,多年来培养了很多有知识、善经营的知识型农牧民,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农牧民实现了终身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在于为“三农”发展服务,即实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增产以及农村的稳定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是农牧民素质低下、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远程教育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西北地区农牧民的远、大、散困难,将科技知识送到了农牧民的手中。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时节和农牧民的实际需求,以实用性、有针对性的内容为主,围绕着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和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等主题,创新远程教育,实现农牧民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改变,提高技能与服务水平。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着力引导本地区的农牧民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并有效掌握当前的市场经济知识,对经济发展信息进行全面的掌握,参与到市场交流与农牧区产业化结构调整中去,从而对其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有效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站点、市场、基地为一体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实现了远教教育的实效性。在农业部制定的三段地农畜产品交易市场旁边,还建立了农牧民培训中心以及远程教育网点,以市场和基地为依托,利用每周集市交易时间,对进入市场交易的农牧民进行集中教育与培训,并进行现场教育教学和相关技术指导,传授养殖、种植技术,对当前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新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有效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据调查显示,通过农牧民培训站点,使80%以上的该地区农牧民掌握了至少1~2门专业技术、发家致富之道。

4依靠政府支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致富作用

从实践来看,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远程教育,具有投资少、操作方便、信息容量大以及灵活实用等优点,逐渐成为当前西北农牧民发展致富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远程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客观要求,而且在提高农牧民自身素质、开展职业教育方面,具有居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底子薄,实施远程教育可谓是公益性基础建设事业,因此应当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投资的重要价值。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远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当前远程教育快速发展资金短缺上的桎梏问题。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向农牧民集资的形式,拓宽远程教育发展资金筹集渠道。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农牧民成人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优势,将农牧民确实需要的技术,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传送到农牧民的手中,使他们第一时间尝到远程教育惠农富农的成果。在远程教育创新发展与应用实践中,只有将其切入到当地政府的工作进程中去,深入到农牧民致富奔小康领域,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远程教育是为基层广大群众提供新技术、新信息的有利平台。比如,城川镇,地处宁夏、蒙古以及陕西三省交界处,城川镇巴音什里嘎查牧民塔尼拉在旗农牧民培训中心观看了远程教育电教片城川镇马鞍桥羔羊养殖技术后,尝试牲畜改良和两年三茬羔的养殖模式,人均纯收入由5200元提高到10000多元。他们还通过创新“站点+市场+协会”模式,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把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协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他们发挥专业协会优势,大力支持远教事业,利用协会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为农牧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广大农牧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城川镇辣椒经纪人协会,通过这一模式,培植起了致富一方的“城川牌”辣椒产业,辣椒种植户现已达到2800户,每年人均从中实现增收3000多元,远程教育资源惠及了广大农牧民。总而言之,远程教育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教育模式,它可以将各种惠民、惠农知识、技能和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大农村,尤其是西北农牧民那里,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成为西北农牧民摆脱贫困的希望之灯,同时不断创新的远程教育模式也为西北农牧民搭起了致富桥梁。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5

新源县紧紧围绕远程教育服务党的建设、服务科学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加强学用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全面抓好远程教育工作。

截至目前,新源县共建设远程教育站点95个(其中扩展型,12个基本型83个),创办远程教育红色专用频道3个(县城1个,喀乡1个,夏牧场1个),实现远教入户25000户,覆盖受众达10万人。

一、创新学用模式,突出学用实效

加强统一规划,增强学用计划性。新源县电教办广泛开展“千卷问需求”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以“阵地建设好、设备管理好、队伍建设好、教学组织好、学用结合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站点”创建活动,使全县站点学用活动的开展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全县共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农村“五好站点”5个,创建成功量居州之首。

为了更广泛地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热情,切实取得学习成效,积极探索并根据新源实际创新出了8种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模式。一是围绕中心深化学。紧紧围绕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要求,把远程教育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把终端接收站点作为村党支部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不断加强。二是基地引导实践学。整合全县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基地,作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示范基地。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到示范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将课堂培训、实地演示、学用实践融为一体,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三是教学队伍辅导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作用,组成远程教育教学辅导队伍,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把科技培训课堂设到农民的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辅导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四是分类指导重点学。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要,组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兴趣小组56个,在抓好公共知识全员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分小组和户进行重点指导学习,有效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五是典型引路示范学。全县共创办农村现代综合培训中心15个,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化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经营能手、科技能手集中开展教育培训,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把他们培养成远程教育学用示范户。六是主题月集中强化学。充分整合成员单位的人力、技术资源,抓住冬闲的有利时机,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连续6年开展了 “远程教育主题月和科技之冬联合培训”、“远程教育学用知识竞赛”和“远程教育学用科技大比武”等活动,通过播放课件、教师辅导、组织讨论、知识竞赛、基地实践,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简单的知识本土化,加快了学用转化进程。七是延伸服务入户学。针对部分党员群众不具备上网浏览的条件,远程教育信息无法辐射的实际。为了便于党员群众参加学习,扩大远程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创办“远教专用频道”在栏目的设置和节目编排上,新源县远程教育频道立足党员干部的现实需要,对中央和自治区远程教育网台卫星发送的优秀节目、上级下发或组织引进的片源及自制节目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了《政策理论》、《实用技术》、《致富金钥匙》和《红色影院》等10个栏目。八是创新形式灵活学。在夏季牧场,每年6-10月都有近六万名哈萨克族牧民(其中2500名党员)在这里放牧生活。为做好牧区党员群众的政策宣传和科技推广工作,我们在发挥牧区远程教育中心作用的同时,利用11个牧区移动型设备大力开展了“马背远教”活动。这种联合培训活动内容多、形式活,把政策、科技和文艺活动送到了牧民的毡房前,远教小分队每到一处,都会吸引众多党员群众骑马赶来,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载歌载舞,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深受牧区群众的欢迎。新源县牧区偏远,信息闭塞、生活单调,远教小分队每到一处都会吸引众多牧民群众,牧区党员群众们形象的给活动起名叫“红色巴扎日”。

二、注重学用结合,促进学用转化

在远程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务求取得实效”的原则,把党员干部素质是否得到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得到加强、农牧民致富增收渠道是否得到拓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否得到促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为了让更多的农牧民党员、群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信息,还为那些“双带”能力强的党员免费配发电脑,接入宽带,同时建立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把远程教育延伸到了农牧民家中,让更多的党员群众享受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形式多样的载体创建活动、灵活丰富的培训教育形式,使远程教育在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更加凸显,在农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广大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帮手。实践证明,每一个站点都起到了高水平的政治指导员、农技推广员、致富信息员、文化宣传员的积极作用。

三、拓宽思路机制,抓好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努力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和开发体系,形成全县共同参与、职能部门全力支持的工作格局。近5年来新源县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硕果累累。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农村党员干部学政策、学科技、学知识巍蔚然成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真正成了“使干部长期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表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给偏僻的农牧区带来了新变化,使干部受到了教育,农民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拥护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村民和酗酒的现象明显地少了,村风民风有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都依托远程教育资源学知识,学技术,增强了本领,实现了增收致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日益显现。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6

科左中旗通过打造“农村牧区党员创业先锋团”,实现了农牧民产业技能和科技素质的双提升,加速了乡土人才引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导向作用。从农村牧区党员中遴选30 名专业技术人员、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产业经纪人组成“创业先锋团”,深入各苏木镇场进行巡回宣讲,发挥先锋团成员的能人效应,激发农牧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把宣讲的电教片、宣讲课件纳入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探索网上直播、课件点播、光盘播放等多元培训模式,让群众通过网络学习先进经验、开拓创业思路;建立30个辐射影响大、产业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和产业协会,建立农牧民创业孵化基地,为农牧民创业提供项目筛选、创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借助网络优势,利用“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项目,开通在线服务专线,搭建网上互动平台,随时解答农牧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信息难题。

二是活化技能培训,发挥示范作用。以先锋团成员教学示范基地为依托,对农牧民开展菜单式、带动式、会诊式和联动式培训,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传播新理念的方式,引导农牧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据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产业基础开展梯次培训,对嘎查村干部主要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对合作组织负责人、“田秀才”、“土专家”、种养殖能手进行市场经济前瞻性培训,对普通农牧民主要进行生产实用技能培训,形成先锋团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群众的良好局面,实现每户有一名掌握1—2项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畅通创业渠道,发挥引领作用。科学制订实施城乡统筹的创业扶持政策,把先锋团作用发挥机制与部门帮扶及领导干部包联制度结合起来,以“3+1”模式,对有创业想法的农牧民提供项目引导、市场分析、技术支持和资金帮扶,促进农牧民实现创业致富;坚持基地与市场同步建设、生产与销售同步推进,把先锋团成员的培养、壮大与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结合起来,在全旗带头领办、创办各种农牧业新型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20余个,促使全旗5万农牧民得到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实现产业致富;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促进特色农牧业发展,把先锋团引导带动与完善财政投入和农村金融政策有效衔接,在加大对先锋团成员表彰奖励的基础上,引导更多优惠政策及信贷资金投向“三农三牧”,实现农牧民全面致富。

(作者单位: 科左中旗委组织部)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7

关键词: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1

一、新疆石河子垦区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创新不大

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是首要因素。由于观念创新不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没有摆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致使在用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现象,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却不知如何使用人才,在用人上存在填平补齐,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观念,还未形成按能、绩配备干部的优胜劣汰机制,致使外地人才引不进来,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人才流动势头难以控制。

(二)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的结构不尽合理

根据梯度推进理论,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推进。与此相应,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而人力资源分布却恰好相反,出现人才东流现象,这种人力资源分布的区域结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河子垦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升级。石河子垦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其获取掌握新型学科、边缘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较弱,致使人才队伍中以农、林、牧、种植、养殖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而具有开发或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不多。

二、新疆石河子垦区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中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一般说来,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目前石河子垦区农牧团场人口在医疗水平、农村文化等方面相对较低。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以及教育费用上涨过快,加大了农牧民的负担,这些都导致了农牧区劳动力素质的偏低。农牧团场医疗水平偏低和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也阻碍了农牧民接受新知识,不利于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

再者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洗礼,农牧团场劳动力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农牧区仍占主流;传统的“家族观念”依然强烈;这些情况不仅影响了农牧团场的建设和发展,也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医疗条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乡村卫生所设备简陋、社会与工作环境不理想,难以留住人才,导致技术力量缺乏。县、乡两级疾控人员的学历均以中专为主,还有部分人员为高中或以下学历,本科学历人员微乎其微,素质有待提高。这种低素质状况使农民有病不敢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给生病农民家庭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太少。农牧民就医环境的落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农牧民的身心健康以及农牧团场人力资源的改善。

三、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构建

(一)动力机制――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

在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起着决策、管理的重要角色,其机理是农牧团场人力资源需要知识,知识获取的途径是以体能为基础,直接目标是增收,而增收的前提是充分就业,劳动者充分就业,个人增收,经济增长这个最终目标也就实现了。新疆兵团农牧团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配套协同发展,围绕着充分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这一主线建立的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供给机制――教育培训与文化建设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夯实人力资源开发基础。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本途径和基础。一是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制定激励政策,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在经济、政治上给予优待,形成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把城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先进办学理念向农村学校输入。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基地作用,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农业技术培训和转岗技能培训;发挥好民办培训机构办学灵活的特点,拓宽培训领域,重点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光明.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动力机制构建――以新疆为例[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2009(02).

[2]刘林军,罗灿.中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2).

[3]刘月兰,汪学华等.1954-2005年新疆兵团人口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08(01).

[4]Theodore W•Schultz,Talk about the capital investment of manpower,1972.493.

[5]Paul M.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农牧民教育培训篇8

自2006年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在政策的调控下走出低迷局面以来,畜牧业就呈现出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疫病防控难度逐年加大、销售价格不断突破新高的态势,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社会投资热点之一,而具有品种优良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防疫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粪污无害化等特征的现代化畜牧业在此机遇下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局面也同时带来了投资盲目跟风、疫病风险认知不足、后续发展资金短缺、信息渠道不畅、技术人员缺位等问题。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近年来在基层积极组织、参与阳光工程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乡土人才培训、技能鉴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年培训人员1 200人次以上,对当前形势下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供参考。

1 当前基层畜牧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1)能够开展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培训机构。当前具有培训职能的单位众多,除畜牧部门外,还有执行阳光工程培训的机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组织部人才办、畜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移民局、科协、畜禽养殖专业经合组织等,这些具有培训职能的机构均会根据业务项目需要或者村组群众要求,开展或集中学习、或到户现场指导、或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基本每年都能够对有发展需要的区域实现全覆盖,并有争取培训名额和经费,争抢培训区域重复开展培训的趋势。

(2)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畜牧部门、畜牧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畜禽养殖专业经合组织、种畜禽繁育公司等一般有自己的师资力量,能够独立开展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执行阳光工程培训的机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组织部人才办一般采取聘用畜牧部门技术人员或者委托畜牧部门直接开展相关培训。

(3)受训人员的分类。接受现代养殖技术培训的人员初步可分为农村基层干部、一般散养户、规模养殖户业主、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等四类。

农村基层干部为满足工作需要,更倾向于掌握国家政策、市场行情走势、养殖技术概论,对各种培训兴趣较为浓厚;一般散养户对身边规模养殖户的生产现状较为好奇,愿意接受诸如仔猪补铁、家禽育雏、防止应激反应等简单易学的知识点;规模养殖户业主和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对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产品、新品种、市场信息、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现状等热情度较高,愿意接受各种方式的培训,从畜牧产业发展来说,他们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主要受训人员。

(4)当前易为受训人员接受的现代畜牧养殖技术。易为受训人员接受的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的基本要素是要能够达到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湖北省畜牧兽医局近年来总结推行的各种家庭化养殖模式具有这个功能并符合现代化畜牧养殖技术培训要求,如生猪“150”模式、蛋鸡“153”模式、养牛“165”模式、养羊“1235”模式、肉禽“156”模式等养殖模式可根据建设场地和资金预算做适度调整,易为受训人员接受。对大规模养殖场开展工厂化流程的无公害养殖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走上正常轨道,也是需要培训的重点内容。

(5)培训方式。当前开展培训的方式主要有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现场实践等四种。从襄阳开展培训的效果来看,对新建养殖场做现场规划指导,带领规模养殖场业主和技术人员参加种猪拍卖会、观摩市内外新建的规模养殖场等参观活动,安排新建规模养殖场人员进入良友公司、神童公司等现代化猪场跟班学习活动,这些更能够帮助受训对象牢固地掌握培训内容。而自2011年开始,襄阳市畜牧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借助投影仪开展集中授课也能够基本达到授课目的,但更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授课老师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知识的占有量。

2 当前畜牧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基层师资力量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从目前形势来看,年龄较大的技术人员存在着知识老化、不会使用电脑及投影仪等光电教学仪器、掌握现代畜牧养殖技术不够等问题;较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或者因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做到让受训人员满意,或者虽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掌握较好但停职外出到企业去发展。

(2)基层畜牧部门培训经费不足。畜牧部门开展技术培训的经费是从畜牧技术推广公益职能经费中列支,没有利用项目支撑的专项培训经费,大多数情况下只好参与其他机构的培训工作达到自己的培训目的。

(3)基层缺乏现代培训仪器设备。要能够达到有效培训目的,师资人员必须借助照相机、摄影机、电脑等收集到大量有效的信息,并利用投影仪对受训对象开展深入浅出的培训。但是目前没有信息表明有相关的项目对基层畜牧部门给予现代培训仪器的完善配套。

3 对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的建议

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必须从构建培训机制、解决培训经费、充实培训内容、补充培训队伍等方面入手,形成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实用人才有较强带动性、示范基地布局合理的良好局面。

(1)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从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开始进一步提高对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畜牧系统自上而下的安排项目支持,解决培训经费和培训器材不足的问题;其次要从体制上破除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只有防疫监督员,没有技术推广员的尴尬局面;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宣传、市场引导、利益驱动等手段,大力宣传现代畜牧养殖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优秀典型和实施效果,大力宣传科技培训的目的与意义,鼓励、动员农民参加培训,营造科教兴牧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受训对象的培训针对性。一要做好培训前的摸底工作。按需施教,不能“一厢情愿”定题目,无论是制定培训计划还是实施培训计划,开展具体的培训,都要面向生产需求,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规模以及开展培训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进而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计划,以增强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完善机制,多样教学。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出发,针对成人的特点和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分别开展以阳光工程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同时重点加强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带动增强培训的实际带动能力。

(3)整合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成立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管理的、市内畜牧系统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现代畜牧业培训工作小组。一是统筹规划,接受各种培训委托,并据此制定培训规划和内容;二是统筹安排人员,分别集中上课,再针对培训情况到实地现场培训,分类指导;三是邀请专家到地方上课,传授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等;四是抽调系统业务骨干参加知识更新培训。

(4)加大投入,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市财政将农民技术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由市政府统筹安排落实。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培训进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达到双赢的局面。

(5)科学规划,认真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在具体培训中,必须要坚持“高、广、实、活、严”五字方针。一是在培训的组织领导上要突出一个“高”字。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协助抓,这样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抓,共同推进培训工作全面开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在培训的对象上要突出一个“广”字。要按照一户一个明白人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对那些真正想培训、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更要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通过培训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大家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三是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一个“实”字。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全市畜牧产业布局开展农民实用养殖技术和畜牧新技术培训,使之更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四是在培训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活”字。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民素质培训网络,在培训方式上不要拘泥于形式,可采取集中与分散、长期与短期、白天与晚上、送科技下乡与干部下基层、专家授课与现场操作、请能人进来与送农民出去以及养殖大户带动等灵活多变的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五是在培训管理上要突出一个“严”字。对培训实行目标考核制管理。不允许任何人为了完成培训任务搞“花架子”,走过场,必须把培训质量和效果放在首位。

(6)开展金桥工程引智入基层。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越来越多,聘请养殖专家教授使疑难能够得到及时解答,能够有效地减少经济损失。近年来我们先后搭桥引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多位专家入驻襄阳畜牧养殖企业,成功实现了规模养殖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随着全市农民实用养殖技术的普及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县、乡、村养殖专业技术骨干的知识更新,高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指导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离不开行业专家教授的指导。

上一篇:高中生物案例教学范文 下一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