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卡台农牧场农牧林业生产调查探析

时间:2022-08-06 10:03:44

巴卡台农牧场农牧林业生产调查探析

巴卡台农牧场农牧林业生产调查探析

藏区农牧场始建于论文联盟20世纪50年代初。三州(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县农牧民群众来到巴卡台组建成了藏区农场,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地区社会日趋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为监狱事业的发展、经济振兴和地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农牧场地理位置在东经100°55′~100°59′,北纬36°17′~36°21′,处共贵两县之间,距省会西宁市118km,东西南北分别与贵德县、龙羊峡、青海湖、日月山等旅游景区相毗邻,交通条件便利。地区年平均气温-2℃左右,平均海拔逾3 700m。年内干旱少雨,持续大风天气4个月,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占地面积5 486.67hm2,其中草山4 666.67 hm2,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现藏系羊存栏28 000余只,高原牦牛200余头,畜牧业一直沿用传统粗放的自然放养生产方式,未能有大的发展;耕地420hm2,全部为脑山旱地,粮油年产量500t左右,主要以种植油菜和青稞为主,产量受天气影响较大;退耕还林400hm2,林种主要以灌木沙棘、拧条、荆棘儿等为主,由于受海拔高度影响,当年生拧条很难越冬,沙棘越冬较拧条好但死亡率在30%以上,荆棘儿虽生命力极强但生长极其缓慢,故退耕还林需年年补植补造。

1农牧场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巴卡台农牧场农业生产主要侧重于经济性作物。近几年一直采用系白菜型春性小油菜浩油11号,其主要特点是种性纯、生长整齐、成熟一致、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寒抗旱、成熟早、丰产潜力大。适应在农牧场海拔3 300m左右,年平均气温0℃,属脑山地区的种植。在中上等肥力的地块,产量可达1 200~1 725kg/hm2,含油量为38%~43%,千粒重为2.4~3.1g,生育期115d左右。一般情况下,种植333.33hm2浩油11号油菜,可投入机耕费、化肥、人工、农药等成本52.5万元。按产量1 200kg/hm2计算,总产为400t,以近几年平均市场价3元/kg售出,产生净利润67.5万元。但若采取增加农业生产投入、增大机械动力、配方施肥,进一步改良土质、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腐殖质,并有效防除杂草、涵养水分,采用改变管理模式、良种预选等措施,可增产525kg/hm2左右,增加收入1 575元/hm2。其特点为:因地区昼夜温差大出油率高;空气质量好、环境无污染,油菜籽品质高、口感好。

1.2畜牧业生产

农牧场现拥有的2万余只藏系绵羊,均系从未改良而沿袭下来的种群,因生产繁殖过程中过于近亲,生产羔羊出现了畸形等现象,种群退化严重,羊只个体小、胴体轻、羊毛少、肉质差,没有任何市场竞争优势,种群生产经营产生的效益不大。而且因没有配备兽医,平均每年因常见病例死亡的牲畜在240~300只,年平均损失达9.12~11.4万元。2008年尤为严重,死亡牲畜逾500只,损失达19余万元。农牧场畜牧业基础设施可谓“零”建设。牧民群众跟群放牧、反复迁移在冬、夏、秋季草场之间,生产及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且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近年来,周边县乡逐步落实了国家对牧区建设的“五配套”政策,即定居点、牧草种植、网围栏、畜用暖棚及水、电设施建设,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巴卡台农牧场牧民职工群众一直未能享受这一政策,生产方式依然沿袭传统、粗放经营模式。这种自然放养方式,没有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科技含量难以投放、环境破坏日趋加剧、生产发展滞后不前、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只是在温饱线上徘徊。其特点是:生产牛羊均为一直沿袭的从未改良的纯品种,且系自然放养的有机肉食类,价廉味美、含热量高。

1.3林业生产

巴卡台农牧场拥有退耕还林400hm2。地区适宜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杨、柏树等,适宜灌木有柠条、沙棘、荆棘儿等。巴卡台农牧场是共和县退耕还林建设工程首批试点区之一。自2001年工程启动以来,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场情,根据“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新时期林业工作方针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导思想,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围绕再造山川秀美这一总体目标,坚持退耕还林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封护禁牧舍饲畜牧相结合,与旅游开发及生态高效林业相结合,按照先点后面、重点突破、递次推进、集中治理的思路,进行任务安排和布局。经过巴卡台农牧场广大职工8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08年底,农牧场总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00hm2,全部为林草间作生态公益林。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环境恶劣,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林”只能以种植沙棘、柠条为主(若以青海云杉等为林

转贴于论文联盟

种,因农牧场经济发展滞后,底子薄,财力小,仅靠2 100元/hm2的粮食补助价款远远难以实现),虽然沙棘、柠条现已基本成林,但沙论文联盟棘、柠条林除了生态效益外,没有任何经济效益,需每年不断补植补栽,且成效不大。其特点是: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防风固沙、美化环湖景区、保护母亲湖。

2影响农牧林业的因素

2.1农业生产方面

一是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如年内雨水分配不均匀,1~4月一般为持续大风扬沙天气,耕地跑墒十分严重;4~5月异常干旱,且地温较低,有的年份拉倒茬,气温可降到-11℃;播种期在5月初,因靠天吃饭,有的年份干旱无法下播,过早会遭霜冻,过晚导致不成熟;6~7月中旬为冰雹和暴雨期,一般花蕾受暴雨袭击,植株顶角4~7个果角不授粉;7~10月为雨季,300mm的年降水量集中在这几个月内,一般油菜成熟期很易返青;由于年平均气温低,土壤腐殖质含量低,还田的作物秸秆不会腐烂发酵。二是土质因素的影响。地区土质为弱碱性,播种后耕地一般会板结。三是杂草的影响。由于连年种植油菜,无倒茬轮换,杂草滋生蔓延,主要有西伯利亚廖、无芒雀麦、叶萝卜、马刺、微孔草、黄花蒿、苦苦菜、灰灰菜、蜜花香茹、野薄荷等。四是肥料影响。一般以化肥为主,缺乏有机肥料,土壤出现僵化现象;且土壤中缺乏钾、磷等肥料,作物机械组织不发达、成熟晚。五是机械动力不足,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达不到作业标准,经营粗放、原始,很难实现科学种田的要求。六是田间管理不到位,灭草不干净,人畜破坏严重。

2.2畜牧业方面

一是种群严重退化,生产牛羊只产肉少、羊毛稀、产羔率低、死亡率高,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中显现不出丝毫优势;二是没有畜牧生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年内冻死、饿死、累死的牲畜占总死亡数的57%以上;三是投入的科技含量不大,虽然年内全面进行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接种免疫,但因常见病例的死亡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四是草山破坏严重,在季节游牧中对草山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草山鼠害也遍及整个草原;五是气温过低和气候过分干燥,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牧业生产;六是牧业生产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施以联产承包的方式经营生产,缺乏现代经营理念。以上几大因素使巴卡台农牧场畜牧业生产滞后不前,牧民群众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2.3林业生产方面

一是退耕造林8年,补植补种8年,造林效果不明显,粮食补助价款大部分消耗在重复造林中,农牧民群众享受“以粮代赈”的受益不明显;二是400hm2退耕还林只有局部成林;三是气候、缺水和高海拔对木苗的成活率及生长影响很大;四是鼠害对木苗的啃食十分严重。

3应对措施

3.1农业生产

一是抢抓雨季,集中时间完成春播任务,并应采取“两镇一耙”的耕种方式,加强土壤的保墒能力,克服旱地干播的出苗困难。二是化验土质、配方施肥,加大钾、磷肥的施肥量,促进植株机械组织的生成,增强茎杆的坚硬度,提高作物抗逆性;有效促进根系的发育速度和强度,促进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体内的运转,达到早熟和提高千粒重、含油量的目的。三是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追肥,灭除杂草,提倡人工锄草实施通锄、多次锄,以便提高地温,克服气温过低的不足。四是加大对机械动力的投入,达到科学种田的需求。五是杜绝一切人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和牲畜的践踏啃食。

3.2畜牧业生产

一是引进良种,对种群进行改良,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完善对牧民群众“五配套”设施的建设;三是合理配置草山资源,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创办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和基地,以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面向市场。

3.3林业方面

一是一次性加大投入,灭除鼠害、实施喷灌、科学育林、短期成林;二是育选适宜林种,避免反复造林;三是加强管护,避免一边破坏一边造林;四是加强培训,提高栽培技术,严格按照作业设计和补植补栽标准进行整改落实,保证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转贴于论文联盟

上一篇:探析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下一篇: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