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7 11:30:02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全省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10~11月份对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重点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详细解剖分析,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和基本经验做法,研究提出了新时期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战略任务和对策建议。

一、农业从业人员基本现状

1.农业从业人员分类及结构特征

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服务型。根据调研结果统计,目前江苏省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为917.15万人,以兼业农民为主,总人数为530.39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8%;职业(专业)农民388.14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2.3%。职业农民中,生产型281.76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72.6%;经营管理型43.30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1.2%;服务型63.08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6.3%。

2.主要问题

就职业(专业)农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相对不足。职业农民队伍总量较小,规模不够庞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整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技术职称层次不高,拥有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很少,2011年全省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和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8.3%。三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业)的较多,从事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业的职业农民较少。四是流失较为严重。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特征显现。

二、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1.已开展工作

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一五”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5年来,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4万人,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使广大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新技术,务农本领和应用科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提高了农民的创业技能和本领,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和职业农民。为全省连续七年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存在不足

尽管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培训广度不足。目前每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与全省农业人员总量需求相比,培训规模相对不足。二是培训资金匮乏。目前省级财政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不高,绝大部分市、县财政没有安排资金配套,随着培训层次提升、培训力度加大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现有补助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培训需求,严重制约培训的质量。三是培训深度不够。囿于成本的限制,现有培训内容仅限于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讲授,培训时间最长为4~5天。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培训后的后续跟踪指导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机构由于成本的原因,培训后往往忽视对农民训后生产的指导服务。四是培训手段落后。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承担培训的机构大部分是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硬件建设不足,培训手段相对落后。

三、现代农业化对职业农民提出新的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粮食亩产430公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要达到65%。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经营,要求其生产主体——职业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全省2020年前培育100万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到2020年持证农民比例要达到35%。2011年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3%,必须进一步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目前全省农业(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总数850万左右,按每年转移25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大概600万左右,持证职业农民总数要达到210万人以上。2010年全省持证职业农民为35万人左右,2011~2020年期间要培养175万人以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持证职业农民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关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

扩大培训规模,特别是层次较高的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建议将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8万人,农民创业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0万人。

2.增加财政投入

建议增加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800元/人,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人。并要求地方各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经费配套。

3.创新培训方式

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境外培训、骨干人才院校培训、职业农民市县培训的分级培训模式;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在苏北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工人培育的同时,在苏南大力开展专业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家培育的分层培训模式;按照农民类型分为兼业农民、职业农民,其中职业农民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类职业农民和服务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开展分类培训模式。

4.加强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高度,认识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把农民培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国家的农业政策体系。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构建以农广校、农干校为培训主阵地,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完善政策措施

要制定和完善对持证农民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项目申报、技术扶持、金融贷款、土地流转、工商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创业农民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2014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农民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尤其是为服务地方经济,开展社会培训成为学校的重要工作。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川陆所会,四省通衢,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西生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化学工业基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2012年11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衢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挂牌成立衢州农民学院,通过政校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培训机制,打响了衢州“一老一小”护理人员为主体的培训品牌,开设了家政、月嫂、养老护理员等护理类培训班,同时结合衢州旅游业的发展,开设了“三长一嫂”等20余个专业的培训班,围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收入增长等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一、衢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近年来,衢州市把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对衢州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展“四级联培”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是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在全市建立市、县(市、区)、乡镇、村分级分层培训体系。村级在村委会设基层点,广泛收集各类农民培训供求信息,分类汇总,适时开展“请进来、送出去”的各类需求培训;乡镇利用成人学校平台,抓牢农民兴趣需求,因势利导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兴趣培训;县(市、区)利用农民学校平台,加强对农村基层服务点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素质;市级利用衢州农民学院平台开展对市本级、县(市、区)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人员等的高端人才培训,进一步提升受训农民素质,同时发挥农民学院主培育的主导作用,发挥其管理及资源优势,统领全市农民培训分层分级培训体系的建设,引导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逐步理顺农民学院与农民学校的责权利关系

为实现市级“四级联培”的培训模式,农民学院与农民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得以理清。衢州农民学院主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培训计划、师资管理以及监督评估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对农民学校实施宏观调控管理。承担建立师资库,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开发和编印农民培训实用性教材,帮助农民学校开展相关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和课程安排活动,实现与农民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另外协助衢州市农办进行各项考核与监督评估,有关结果将作为年底对各农民学校资金奖励(补助)的重要依据;农民学校在总体规划下,承担本部的发展建设和管理,完成相关培训项目的申报,上报本部培训发展计划并具体组织落实,主要负责初级的普及性培训,在此基础上输送学员至衢州农民学院进行中、高级培训,享有师资共享权及培训服务权。

(三)努力打造“三长一嫂”培训品牌

衢州市农民培训工作在“三保一技”(保姆、保安、保洁、技工)原有特色培训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创业创新的热情,努力打造“三长一嫂”(店长、厨师长、农场长和月嫂)的特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品牌。在家政月嫂服务人员培养方面,充分发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中高级家政月嫂培训,重点打造衢州“金牌月嫂”培训品牌,衢州“金牌月嫂”已在各大城市高薪就业,获得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此培训项目也受到浙江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四)起草制定月嫂行业标准

针对目前市场家政月嫂在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工资标准以及劳动关系上缺乏有力的监管和保障、没有科学的等级评定标准等问题,衢州农民学院依托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资团队起草了《衢州月嫂服务质量规范》行业标准,目前《服务质量规范》已经通过了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的评估论证。这一地方行业标准的出台,会进一步规范衢州月嫂的服务质量标准,助推衢州家政月嫂的品牌打造。

(五)尝试开发编写乡土教材

针对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衢州农民学院借力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资团队,尝试开发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材,初步编写并出版了一批农民看得懂、学得快、用的顺、内容精的“乡土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目前已经编印完成并正式出版农家乐“两员一师”(《乡村护理员》、《乡村安全员》、《乡村营养师》)初级培训教材,并广泛应用于各级培训班中,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应用于家政月嫂培训的《母婴护理员(初级)》已经编写完成,进入出版阶段。

二、衢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要问题

衢州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稳步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机制尚未完全理顺

目前衢州市农民培训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市级“四级联培”的预期目标没能完全实现。在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横向部门协调不够及纵向体系不完善等;在教学体系上也有教育结构不均、层次不匀、形式不新等问题;保障体系方面也暴露出政府职能力度不够、制度体系不完善,无法确保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质量。

(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有待整合

目前衢州市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口径较多,除市农办之外,农业局、劳动部门、民政局、移民办等机关单位也涉及部分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时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时有重复交叉,且在标准设定、目标确立、政策落实、培训实效等方面无法达到统一,培训工作没有形成合力,造成培训资源的培训与流失。

(三)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的师资库不够健全

农民培训的转型升级对培训师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按照乡土专家、管理类专家和学院派师资等不同类别,组建了90余人的师资库,但在实际培训中,仍然会感到专业讲师的缺乏,特别是“工程师”、“技师”型的讲师更为紧缺。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加强

随着培训规模的日益扩大,培训总量的逐年增加,对培训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虽已认定了一批集科技开发、教育培训、推广示范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但无法满足各行业受训农民的需求,满足不同培训层级的需求。

三、加强衢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一)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

建立全市规范性农民培训工作体系,更加强化市级农民培训中心的主导地位,同时在各县(市、区)建立农民培训分中心,在乡镇、村级建立基站,由市农民培训中心统一进行考核管理,实现全市农民培训资源的共享,同时负责省补、市补资金的统一管理,根据各县(市、区)培训情况设定统一的申报审核标准程序,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考核和资金拨付,真正实现“专人、专管、专业”,实现农民培训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增财力。

(二)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针对培训没有形成合力,需从横向、纵向上整合相关优势资源。向上,要积极通过教材开发、项目申报等创新举措争取项目经费资助;向下,要强化“四级联培”,落实分层分级培训;横向层面上,要促进农办、劳动局、民政局、团委、妇联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三)健全培训师资库

农民培训的转型升级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培训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师资库,探索“菜单式”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由农民“点菜”,培训要更贴近农民的培训需求。师资队伍既要有高职院校、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等单位筛选资深专家学者,也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专家,更要引入一部分“田博士、土专家”、农民企业家进入师资库。要对师资库所筛选授课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充实,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认定、聘任制度,打造一支能统一调用与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提升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培训总量的增加,培训质量要求的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深化示范传导型培训模式,注重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建立。除了依托主导培训优势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场所的建设,还要结合相关主导产业继续注重校外现场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每个产业培训项目至少有3-5个实训基地,呈现立体、直观的培训特色,现场的鲜活实例、好经验、新技术可以直接说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五)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教材的开发

继续借力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师资团队,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材开发与编写。按照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一批农民看得懂、学得快、用的顺、内容精的“乡土教材”,逐步建立通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高中初级相结合的教材库。拍摄制作农民培训课程电子视频、光盘、微电影;开发建设农民培训网站,搭建网上培训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短信等电子媒体丰富农民培训的手段和途径,提升培训的效果。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实用技术和留得住的人才,衢州的高职院校会积极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形成具有衢州特色的农民培训品牌,为促进衢州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朱雄才.试析高职教育政校企合作开展农民培训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3]贺茂佑.高职院校参与新型农民培育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4]刘红侠,冯佰利.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地位的作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11)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3

一、明确目标 规划得力

宜都市政府历来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在农业部门领导下,宜都市农广校在茶叶全产业链式培训试点中,积极主动,狠抓了“五落实”:

1. 落实组织领导。为了搞好茶叶全产业链式阳光工程培训试点工作,在市农业局领导下,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挂帅的茶叶全产业链式阳光工程培训试点工作专班,制定了培训计划,农广校培训科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情况汇总等日常工作。

2. 落实培训方案。为了达到工作有方案、培训有计划、形式有特色、学员有典型、活动有成果、宣传有效果,针对宜都市茶叶产业特点及农民对参训需求认真组织调研,首先进村研讨产业发展需求,走访农户进行典型调查,摸清培训需求。围绕全村主导产业,确定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建立“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评、有效果”的茶叶产业链式培训责任管理机制。

3. 落实师资队伍。学校抓好两个方面工作来确保培训师资的及时到位。一方面结合农民对较高层次知识的需求,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精心挑选一批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以及茶叶产业链上的成功人士,统一组织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对授课教师的规范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制定各专业的考核方案和考核办法,对学员进行自学、视听、面授、实践、远程授课多形式的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4. 落实培训教材。针对宜都茶叶产业链式要求,组织专家制作课件和编写培训教材,内容包括高效栽培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循环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设施与机械化生产等,同时根据需求订购茶叶高效栽培新技术丛书。

5. 落实培训对象。首先做好宣传发动,然后由农民自愿报名,再经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认定确定受训农民名单,进行造册登记,合理划分培训对象,分清类别,因人施教,提高培训效果。一般选择在茶叶产业链上有一定生产规模、效益较明显、科技意识较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科技示范户作为培训对象。

二、方法创新 措施得力

为了激发农民参学热情,提高参学效果,实施了“三创新”措施:

1. 创新培训体系。农广校负责统筹,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场次、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负责落实培训学员,一般由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任班主任。村级技术服务队负责田间分户分类操作指导。采取市、乡、村三级相结合,建立了以农广校为培训主攻手、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为一传手、村级技术服务队为二传手的三位一体的农民培训体系。

2. 创新培训方式。以“送技术、送信息、送物质”方式,分时效、分层次、分阶段采取了“五结合”。即进村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理论授课与现场观摩相结合,动口提问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生产实际与物化需要相结合,系统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创新了培训方式,突出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实现了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

3. 创新培训手段。如何寻找培训抓手,首先利用农广校农民培训主阵地这一平台,把常态培训与国家项目相结合,把分类培训与党委政府各部门的涉农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施运转能力。同时利用农广校独有教育资源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把田间学校与视频咨询相结合,充分发挥农广校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优势,挖掘农广校教学特长来提高农广校的培训能力;同时兼顾送教下乡、学员跟踪服务与开办田间课堂,既解决了农民季节性生产需求,又系统地培养了农民的职业能力。

三、典型突出 富有成效

1. 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全产业链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掌握了农业实用技术,先进设施得到了应用,高效优质技术得到了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得到了普及。通过开展链式培训,宜都市高效茶园覆盖率达50%以上,实用技术到户到田率达到95%,有力地加速了宜都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

2. 培养了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了其科教兴农意识。通过全产业链式培训,参加学习的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增强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潘家湾土家族乡潘家湾社区的茶老板胡安明,通过参加学习茶叶技术,依托当地富锌茶叶资源办起了有机富锌茶叶公司,网罗茶农2000多户,建立无公害茶叶基地12000多亩,每年为茶农增收1000多万元。链式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也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教兴农的责任意识。

3. 提高了茶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全产业链式培训,提高了宜都市茶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吸引了一大批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共同规避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带动了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

4. 推动了宜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宜都市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农村经济出现喜人局面。2013年完成农业总产值64.87亿元,比上年的58.15亿元增加6.72亿元,增长11.56%。;实现农业增加值39.1亿元,比2012年的35.13亿元增加3.97亿元,增长11.3%。;实现干茶总产13006吨(其中红茶3869吨、绿茶8741吨、其它茶396吨),比上年的12167吨增加839吨,增长6.9%。茶叶加工值增长42.9%。通过全产业链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了宜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4

2019年项城市农广校在农业局党组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农广校全体人员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

一年来,参加或组织多次政治理论学习,做笔记,写心得,干部职工提高了思想认识。在业务知识培训方面,多次参加局里组织的农时季节专家技术讲座,大家的业务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二 、完成本年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

由于受到农时季节影响,对学生学习实行灵活管理,确保教学生产两不误。改变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多上实习实验课,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知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定期上报工作信息。

三、圆满完成了2019级中职教育招生任务

今年按照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9年的招生计划,共招收了60多名农艺专业的学员,2019年11月已经进行了入学注册,学制2年,学员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毕业实践合格,发给由省教育厅统一验印的中专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四 、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按照省农广校要求2017年8月成立了周口市田间学校联盟,项城市农广校精心选出了国福专业合作社、周口中中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个田间学校加入了周口市田间学校联盟,作为项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在2019年4月圆满完成第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种植业班的培训任务。并对50名培训合格人员颁发了项城市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证书。在培训中,我们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培训班开班之前,根据培训专业开出“培训菜单”,然后再组织选聘教师、选购教材,做到了按需施教,形成了培训课程与学员实际需求零距离相对接,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督促学员保证学习时间,严格考勤管理,立足一个“实”字,狠抓一个“严”字,使整个培训工作井然有序。学习方面,教师认真授课,及时、耐心解答学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中午甚至不休息到学员田间诊治作物病害;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监管系统,教师与学员互留电话,以备工作中相互联系,随时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六、其他工作

今年,农广校有4名同志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技术人员下乡服务,与其他同志一道寒来暑往,入村到户,服务基层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0年工作计划如下

项城市农广校所从事的教学、培训工作为公益性事业,其职能是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培养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知识分子,达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之目的。

2020年,农广校将在省农广校的指导下,在市农业局党组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民素质教育开展工作,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使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着眼市场需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1、做好2019级中职教育学员的管理工作

农广校在2020年将继续贯彻落实河南省农业广播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招收的2019级中职教育学员进行教务、教材、考务、评卷和学籍管理工作,以确保每位学员能通过系统学习真正掌握种植新技术。

2. 加强学习,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十九大”习近平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合作社骨干及家庭农场负责人的技术培训,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

积极引进现代农业紧缺急需的新技术、新学科、新产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逐步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我市农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培训,田间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为培养实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农广校将在2020年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充实农村人才数量,在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结构中培养人才,优化当地人才队伍结构。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高的农村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培养,加强锻炼,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

及时总结宣传农民培训工作的典型和经验,继续做好培训亮点的宣传工作。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确保农广校各项工作的有力发展。适应“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探索出一条得心应手的培训农民的成功新路子。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5

第一,要充分认识体系建设的严峻形势。经过几代农广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办学体系、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果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尤其近一个时期,体系上下团结,顺应时代要求,在办学形象、社会影响、政策争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公益性地位不稳固、条件能力建设不配套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一是公益性地位不稳固。社会上对农广校的办学方式、教育能力和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等,还存在一定质疑,还有不少杂音。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分类和职能配置时,没有明确公益性定位,每每遇到机构改革往往成为撤并的重点对象。这两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逐步推开,各级农广校不同程度受到冲击,撤并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办学体系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存在盲点和死角。根据最近体系调研统计,目前全国农广校体系共有2600所农广校。其中: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319所地市级校,2244所县级校。地市级校319所,占全国地市级总数89%。县级校2244所,占全国农业县总数83%。也就是说,全国现在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农业县没有建立农广校。已经建有的农广校,合并现象比较突出。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79所,占地市校总数25%。县级校非独立办学468所,占27%。广东、江西两省没有农广校,有些省办学体系撤并严重,还有一些地方体系凝聚力不强。

三是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施条件是教育培训的硬件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条件和手段都有很大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与其他办学机构比总体水平不高。据全国县级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A、B级校办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陈旧、总数上普遍难以适应教育培训需求的情况。C、D级校,更是没“窝子”、缺“场子”、无“机子”,九十年代的设备培训二十一世纪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与承担任务极不匹配。

四是师资队伍能力亟待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教育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从目前来看,农广校办学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校长队伍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管理能力与事业发展要求不适应,专职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教学管理不完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滞后,难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意见》贯彻落实。《意见》下发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多易其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抓住契机,用好这柄“尚方宝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贯彻落实。这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事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事关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一是尽快传达学习,扎实组织好《意见》的学习贯彻活动。各位校长首先要带头学,同时要组织基层农广校、带动干部职工深入学,把文件吃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要边学边总结分析当前形势任务、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把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与本省农广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重点工作相结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适时组织召开全省农广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或者培训班,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做法,研究解决薄弱环节,推进全省农广校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

二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要抓紧会同省厅科教处,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方案,向省厅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及时全面汇报,说明体系情况,说明部领导要专门听汇报;要以省厅名义分别到有关部门进行专题汇报,协调落实加强农广校建设的政策措施,全力争取省厅印发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意见;农广校联合办学领导体制机制健全的省级农广校,要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专题汇报、专门研究,有条件的可通过联合办学领导小组或联合相关部门或争取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强农广校建设的相关文件。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系发展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意见》,特别是争取重视支持和办好用好农广校,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报道,需要全国农广校体系上下同心,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主流媒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主题,以“一切为农民着想,方便农民、实惠农民、智慧农民”为主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要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紧迫性、农广校地位作用和办学成效贡献的全方位宣传。中央农广校将编印《贯彻落实动态情况》,呈报农业部领导和有关司局,发送各省厅和省级农广校,上载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要及时向中央校报送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三,要牢牢抓住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体系建设内容很多,贯彻《意见》要周到全面,要统筹兼顾,更要把握难点、突出重点。

一是坚定“三不变”的办学格局不动摇。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作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持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这决定了农广校的基础地位和根本定位。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必须要确保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努力确保公益一类。

二是着力完善建制确保体系完整。体系办学是我们最大优势和特色,体系完整和健全是衡量我们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的情况我们已整理发给大家,大家看看,再做些调查,没有农广校建制的要通过整合资源争取同时建立农广校和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应先保证设立中心;对于撤并农广校办学机构、挤占农广校办学场所的要努力恢复;设有农广校没有建立中心的要加挂中心牌子。总之,有的要巩固,没有的要抓紧建设;条件好的要好上加好,条件差的要抓紧完善,要着力实现办学机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有特色。

三是切实履行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坚持教育与培训并重,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传媒手段,大力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发挥中心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职能。

四是想尽办法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要结合实际加强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与职责任务相适应的专兼职办学队伍,实施“四大课堂”建设,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要积极争取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预算经费和农民教育培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特别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关工程项目由农广校实施,充分发挥农广校的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和主体作用;要争取加强对农广校的组织领导,健全联合办学领导体制机制,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主管部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要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巩固提升行动”为核心,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业务规范,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公共产品;服务型政府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之后,研究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学者和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较少的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进行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涉及到这一模块,但是较多的也是选择了理论分析和文字分析,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将根据2010-2011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和广州市两个城市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做了调查,探讨作为三方利益主体之一的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

1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调查现状

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深入访谈为辅,对武汉市和广州市的电子行业、服务行业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47份,回收率为82.33%。

1.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民工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总数的73.22%;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周岁,其样本数为232,占到总样本数的93.93%;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其中教育程度为高中的有14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8.7%。

1.2 被调查的就业培训意愿

从表1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培训和“非常需要”培训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5.31,即超过3/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就业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

2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分析

2.1 被调查者实际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培训项目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其中关注职业技术的样本达到198人,占样本总数的80.16%;其次是劳动权益保障和法律常识,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02%和59.11%。这可能与私营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有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取舍;关注安全保障知识的样本量为130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2.63。(见表2)

2.2 被调查者培训需求的实际满足情况

被调查者的培训需求实际满足项目结构和内在需求类似,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详见下表2)。说明企业或政府与培训机构与劳动者所关注的项目大致相同,只是农民工的实际满足与内在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相关机构做出一定的努力。

3 如何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基于各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经过调研发现,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使用问题,即培训的投入和培训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据调研结果表明,每名农民工接受一次就业培训的成本为600-800元,然而政府配套资金只有200元每人次。作为盈利企业的培训单位,要么选择向被培训人员收取培训费,要么选择减少培训内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比较低,尽管他们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然而却由于培训费用的限制,只能接受较少的培训。

3.1 个人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出生农村,家庭支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才不得已步入社会。所以在这个培训体系中如果过多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经济责任、为自己的培训买单似乎显得不太实际。新生代农民工在培

训中应承担的责任仅仅可以归结为:全身心培训,为自己人

力资本的增值做好储备,以此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砝码。

3.2 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用工企业应该对使用的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出于政府的硬性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及发展的考虑,一般都会进行培训。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对于不可能进入本企业或目前未进入本企业的潜在就业者,企业自然不会进行培训。用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人”,所以几乎不能奢望企业注资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况且即便是进行了培训,也很难规避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他们或许会把提供培训的企业当成跳板。所以由企业来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不实际。

3.3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从表2中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是就业培训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而政府是培训体系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各种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既然培训效果和预期直接的差距在企业和个人两方着手都是回天乏力,就只能依赖政府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投入和政策引导,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政府应从国民教育和国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出发,加大培训投入,增加培训效果,增强新一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意味着增强了我国的生产力。其次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职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由于其公共产品特征明显。再次,在当前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政府应是宏观的推动者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者。推动的含义在于,政府在发起和组织这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这项工作的宏观推进,从政策的制定方面思考如何最大效率的动员和组合各类社会资源,而不是自己去实施各项工作。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利益三方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发挥各自的责任。然而,在整个就业培训体系中,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政府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社会学视角中的三农问题及其出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J].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65-06

一、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的必要性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镇迁徙,导致许多村庄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留守村中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很多房屋无人居住,成为“空巢村”。“空巢村”面临着经济萎靡、人口迁出、新型人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须加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实证研究发现,构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十分必要。

为研究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问题,2013年7~8月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组织了以“湖南省新型农民培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民文化素质、培训供需与预期等。遵循调查对象设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随机抽取衡龙桥镇A村、B村、C村、D村、E村五个行政村62户农户(每户1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问卷62份,其中有效问卷61份。此次调查采取调查员询问,被调查者口头回答,调查员替被调查者填写答案的方式进行,问卷回收利用率为98%。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实地走访了衡龙桥镇A村、B村、C村、D村、E村五个村委会及衡龙桥镇和赫山区农业有关部门,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民培养相关情况。

衡龙桥镇位于长沙市宁乡县和益阳市交界处。国土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33866亩,其中水田32087亩,旱土1779亩。辖33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共483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4.94万人,城镇人口8000人,农业人口41400人。

(一)空巢村离土不离乡农民工过半,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此次调查的五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农民工(包括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都超过了劳动力人口的80%,见表1。村民们说,年轻劳动力不出去干点活,根本养不活自己和家人,所以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会外出打工,或在家附近找点活计。而这些农民工中,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根据各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情况,离土不离乡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从30%到70%不等。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好的村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居多,如益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附近的很多村民在产业开发区上班,离土不离乡的比例很高,占农民工总数的70%左右。相对而言,交通闭塞或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村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稍多。总体来说,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

表1 样本村庄劳动力人口数及农民工人口数

注:此处劳动力人口指男16~59岁、女16~54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适龄人口。数据来源于调查所得。

村官外出务工更是显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普遍性和紧迫性。衡龙桥镇A村、B村、C村、D村、E村5个村庄共有村官32人,其中外出务工的村官便有13人之多,占村官总数的41%,见表2。由此可见,外出务工是很多农民的必须选择。

调查发现,虽然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农民工占劳动力人口比例很大,但这些农民工中过半数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缺失,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型农民培训市场广大。

表2 样本村庄外出打工村官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调查所得。

(二)空巢村农田集中化种植初具规模,新型农民培养迫在眉睫

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很多农村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或就近在家附近的城镇打工,农田都转包给村里的几户人家,农田集中化种植初具规模。如E村80%的水田由村里的五、六户农户租种。村里大部分农户没有种田,小部分农户只种自家的口粮田,其他都转包给了他人耕种。调查显示,衡龙桥镇土地经营权流转已超四成,全镇参与流转的耕地面积有14000多亩,占全镇常用耕地面积的40%多,有4000多农户将自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了别人,占总农户数的39%。

以往“单打独斗”式的小农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农村土地、新型农民、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升级,进而改变我国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的窘况,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农田集中化种植趋势急需政府加快构建新型农民培养体系,以快速走上农业规模化经营之路。

二、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因

(一)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需求旺盛

从此次对于农民培训的需求和预期情况来看,农民对于培训的需求十分巨大。在61份有效问卷中,参加过多种农民培训的只有8人,占全部样本农民总数的13%,见表3,且多为离土不离乡农民参加的企业培训,或农民工个人想提高自己而参加的商业培训。而被问及培训意愿时,77%的人愿意参加相关培训,见表4。由此可见,农民对培训的需求仍然旺盛。

表3 样本农民参加培训情况

表4 样本农民参加培训意愿

从样本农民目前最迫切的培训需求内容来看,见表5,当前我国农民对于培训的需求正呈现出多样化的显著特征。其中,农民对于获得“农业生产技术”这一农业现代化核心要素的愿望最为迫切,约47%接受调查的农民表达了这一愿望;第二迫切愿望是希望通过培训获得农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知识与市场信息,约38%接受调查的农民表达了这一愿望;也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调查的农民选择了“政策法规与道德”和“文化素质”作为其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培训内容。

表5 样本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从样本农民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目的来看,见表6,绝大多数农民都把提高自身技能和切实提高家庭收入作为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比例高达90%,其他目的均只占了极小比例。可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民最迫切和最实际的愿望。

表6 样本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

(二)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供给不足

从表7样本农民近年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情况看,虽然当前我国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愿望十分迫切,但真正接受过正规培训并且能够把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人数并不多,所占比例也不高,仅占接受调查农民总数的5%,而高达87%的农民则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培训。这一方面表明当前对于农民现代化农业方面的培训力度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对于农民培训资源的分配还不尽科学合理,农民培训的实效性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表7 样本农民接受培训情况

当被问及所在村“是否组织过提高农民个人素质和增长知识的学习性活动”时,71%的人表示所在村没有,11%的表示不清楚是否组织过,18%表示很少组织。当然这与农民的主观意识和对培训情况的了解程度有关,但由此也可看出,政府对空巢村农民培训的供给严重不足。

同时,调查也显示,样本农户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一是担心收费高,不愿负担;二是觉得学不到东西;还有部分人担心没有合适的课程,学不到东西。可见,部分农民对培训是不信任的,认为培训要么是赚钱,要么是走过场,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使农民受益,见表8。

表8 部分农民不愿参加培训的原因

而通过对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具体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受困于资金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对新型农民培育还不够全面和广泛,培育范围有限,总数量还不够,整体培育质量不高。

三、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样本农民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培训存在诸多问题,见表9,这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质量。从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归结于如下三点:

表9 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体系不健全

首先,培训内容形式化。农民对培训的要求表现出多样性,如图1所示。现有培训几乎忽视农民的实际需要,对农民的培训过于形式化,满足不了农民对培训的现实多元化需求。其次,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农民培训形式单一,以课堂宣讲为主,加上农民文化本来很低,对课堂上教师讲的是“雾里看花”,“看不见,摸不着”。农民喜欢现场面授、课堂面授与现场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因而现有的培训成效甚微。

图1 农民较喜欢的培训方式

(二)培养经费欠缺

目前上级拨付的农民培训经费不足,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是农民自费。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认为培训费用太高不愿参加培训,他们只愿接受100元以内的教育培训费用,如图2所示,这无疑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

图2 农民对培训费用的接受程度

(三)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在组织农民培训和农民培训监管方面不能取得很大实效。调查发现,农民对基层政府在组织农民培训工作方面的评价不高,见表10。

表10 农民对基层政府组织培训工作的评价情

四、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

(一)新型农民培养体系

1.新型农民培养的管理体系

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支持才能完成。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一规划,科学管理。需设立一个完善的专门负责空巢村农民培训的管理机构,制定空巢村农民教育政策、规划和培训计划任务,将培训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实行各单位领导负责制。

2.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作为新型农民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两种主要也是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其中,普通教育又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组成。结合我国现实条件,目前主要是通过抓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能够使更多新型农民掌握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技能。另外,也可以通过成人教育对一些农民文盲进行文化知识补习,帮助其识字;对有一定文化底子的农民进一步帮助其获得中高级技术能力。

3.社会培养体系

社会培养体系主要是政府开展的各种培养形式和村委会对村民的教育培训形式。社会培养可以使农民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农民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的提高。

4.企业培养体系

企业培养体系主要是企业针对为企业服务的农民工进行的系列培训教育。通过在空巢村办厂,对招收的当地农民工进行岗前、在岗、转岗培训,从而提高部分农民的技能,使农民实现较为稳定的就业。

5.综合评价体系

为提高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的质量,必须有一套与之适应的较为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既要考虑到农民的人均图书量、人均师资投入量、人均资金投入量、人均仪器占有量,又要考虑到施教的手段、方法和教学内容适用情况等,还要考虑到农民培训后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的经济增量或农民就业情况。

(二)新型农民培养的机制

1.动力机制

空巢村新型农民的培养中,农民、政府、施教机构的动机有所不同,如何将它们之间的动机有效结合,需要建立相关制度,对三方需求进行协调,并加强激励和约束,使它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达到了政府全心履行职责,又使施教机构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同时农民又获得了相关技术知识。

2.教学运行机制

在不断增加空巢村新型农民培育数量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提高其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构建一个良好的一体化教学运行机制则是提高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为此,可从制度层面规定施教机构,确定教学方法、教材,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

3.信息传导机制

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的信息主要靠政府将培训内容传递到农民,然后是农民被动接受培训。当然很多培训机构也收集信息,争取培训项目。这与空巢村农民真正需要学习的信息往往不一样,势必影响培养效果。因此,政府必须用制度规范农民培训信息的传递,并尽量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

4.经费保障机制

学费和食宿费在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项目中的比例较高,很多农民不愿自己出钱。但目前由于培养项目的性质和来源不同,政府给予农民的投入也不同。有的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一部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一部分。因此,只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民培训的顺利实施。

五、构建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的措施

(一)增强政府部门对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重要性的科学认识

农民的增收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受到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不足的严重制约,培养新型农民既是战略任务,也是治本之策。各级政府部门要摒弃以往对于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重要性的轻视态度,不断强化对于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科学认识:首先,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提升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民培养的科学认识,正确认识农民在农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工作核心要以农民为中心,工作成效以农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在方法上要统筹社会资源,全面协调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社会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都应积极行动,及时成立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来负责具体事务,增加对培训项目的经费支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空巢村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农民培训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准公共产品。而且,加大农民培训投入,符合WTO“绿箱”政策,是公共财政的扶持方向[1]。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大部分地区农村家庭积累水平不高,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除部分经济条件较富裕地区农民适当发展市场引导型培养模式外,对空巢村农民而言,主要还是需要政府予以扶持,应大力发展政府主导型新型农民培养模式,培养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具体应采用“政府+专家+农民”和“政府+学校+农民”模式,根据空巢村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培养农村实用性人才。在强化政府型培养模式的同时,要根据农民的需求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首先,培养人数和培养目标要根据基层组织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基础上来确定,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调查,把调查结果上报县级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然后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计划,交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其次,政府部门要履行职责,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和培训资金的监管,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杜绝套取培训资金现象的发生。第三,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对于贫困地区应适当减少或免除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以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提高基层组织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空巢村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于空巢村农民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村地区人员整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重“学历”走过场式的教学培训形式,更加注重对于农民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要积极主动邀请现代农业专家到农村地区开展教育和培训,着重从种植、栽培、养殖、防治病虫害等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育和培训工作能够真正为现代农业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大力实施空巢村农民“走出去”战略,引领他们到农业示范园和专业示范户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有效提升空巢村农民的现代农业“理念”和科技意识。

(四)整合优质资源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科技人员下乡,使他们在培养新型农民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聘请高校教师,或者是政府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聘请农村“土专家”,指导、服务农村。农村“土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懂得当地方言,培训效果最好,但政府要为他们下乡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强与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构建农、林、畜牧等院校的定向培养机制。高等农业院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储备了大量农业专门人才,能传授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术。有关部门应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引导和吸引这些农业专门人才到农村自主创业,投身到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去。他们的到来和加入必然能够带动和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莫鸣,刘晓阳.贫困地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156-157.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 Training System in Empty Nest Village Dur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Henglongqiao Town of Heshan District at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ZHANG Shi-bing1,2,PENG Die-fei2

(1.Tourism and Air Service College, Guizhou Minority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2.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

Abstract Empty nest village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he new farmers. 5 villages of Henglongqiao town of Heshan District at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insic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were imbalance, the training system was inadequate, money was not enough and government paid inadequate attention. How to build the training system, it included government management,school education,society training, erterprise training and running mechanism.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 training system in empty nest village such as government recognition, training mode, train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empty nest village; new farmer; training system;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张世兵(1968- ),男,苗族,湖南龙山人,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长沙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彭蝶飞(1968- ),女,湖南醴临人,长沙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AHP―GEM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45

自2006以来,中国在部分省市开展农民转移、创业培训工作,并于2008年在全国各省、市正式启动了以“阳光工程”为依托的农民创业、农民转移培训工作。在过去的8年里,湖北省共投入财政资金7000多万元对2万多名农民进行创业培训,效果到底怎样,急需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评价。传统以政府项目管理为思路的绩效评价忽略了创业培训对参训农民实际带来的影响。能否全面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才是衡量农民创业培训是否有效的关键。农民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要看农民能否真正融入到创业培训过程中,并从中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融入创业培训过程的参训农民会更加认同创业培训内容,并满意相关配套设施和管理过程,反之,则不然。基于此,探索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问题,明确影响农民创业培训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将有助于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政策和方案,在以后的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更好为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服务,培养新一代农民。

1 文献综述

刘玉来(2007)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满意度调查发现:总体培训满意度低,培训缺乏针对性、农民追求知识能力结构具有复合性。于敏(2010)对宁波市511位种养户进行调查发现,生产技能培训满意度受培训前是否征求被培训者的意见、培训场所、培训内容、培训教师资历等因素影响。黄会明、鲍海君(2010)将层次分析法与聚类分析相结合来研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张亮、赵帮宏等(2010)认为农民培训的满意度对农户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的影响较为显著。李嘉、杨锦秀(2012)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了成都市农民就业培训满意度,结果表明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和培训及时性三个要素对农民培训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何建华(2012)通过对珠江三角农民职业培训满意度研究,提出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加强了包括培训师满意度、教材满意度、教学手段满意度等11个指标的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伍旭中、李亦含(2014)研究表明培训方法、培训实质作用等变量对于新生代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影响明显。朱奇彪、米松华等(2014)认为应以学员不同培训需求与满意度为导向,建立不同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并构建了以受训者满意度为出发点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是学术界非常热衷于以培训满意度来研究农民培训问题;二是众多学者的观点都说明了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培训管理等因素对学员培训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满意度评价方法上,以传统层次分析法(AHP)居多,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次之;四是很少构建系统系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培训学员满意度问题,即使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学者,也遗漏了培训跟踪服务这一关键性的环节;五是在权重的确定方法上,学者们一直沿用传统的AHP,但其存在专家评分不一致、权重失真等问题,尚未获得有效的解决;六是大部分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影响培训满意度的因素上,很少有学者系统性测度出培训满意度的具体值,最多也只是给出了一个培训满意度高低的等级,缺乏直观性,很难发现具体问题。基于此,构建系统性的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测度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显得十分有意义。

2 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影响学员满意的因素以及如何获得与量化。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预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湖北农民创业培训实际情况,经与相关专家、培训一线教师和部分优秀学员多次讨论后,本文最终构建了以培训课程满意度、培训师满意度、组织安排满意度、跟踪服务满意度4项指标为准则层的19项具体的操作层指标的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培训课程满意度是指参训农民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其操作层指标主要有课程整体框架合理性、课程案例丰富程度、培训内容实用性、对教学内容认同度等四个指标;培训师满意度是指参训农民对培训老师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培训师备课充分程度、培训师对课程把握程度、培训师语言表达理解度、培训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训师与学员互动性等五个方面来衡量;组织安排满意度是指参训农民对承担创业培训的学校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其操作层指标主要有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地点安排、培训单位住宿条件、培训单位饮食条件、培训教室环境、培训形式认同度等六项指标;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满意度是指参加农民创业培训的学员对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服务方面的满意程度。培训后续跟踪服务满意度主要通过创业项目推荐、教师上门指导服务、送技术信息政策下乡活动、组织学员交流经验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测度。

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自我体验,是农民在参与创业培训后所产生的满足状态等。要想对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做出评价,必须界定学员参与创业培训活动的心理状态。本文运用李克特量表法结合农民对创业培训相关评价指标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分为5个等级。其考核评价集、量化集及对应指标特征具体见表1。

3 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核算

3.1 AHP―GEM权重核算法

传统上,在核算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时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展开,分解为具有层次性的不同元素,并从准则层开始向下,在同一层次所有元素间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用来判断该层次中元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合成核算各元素对整体评价体系的重要性排序,由于人们主观判断的差异性使得判断矩阵a11…a1nam1…amn中,常常出现aij≠aik・akj不一致的情况,目前,普遍采用一致性指标(C.R.=C.I./R.I.)作为判断指标,当C.R.

邱菀华(2000)提出的群组决策向量特征根法(GEM)有效决绝AHP不一致性的问题。GEM提出寻找理想专家的思路,即找到一个与群组专家评分向量(S1,S2,…,Sn)具有最小夹角的理想专家的评分的向量S*作为系统决策的评价的最优方案。

具体而言,假设有S1,S2,…,Sm个专家对B1,B2,…,Bn,第i个专家对第j个目标的评价分数为xij(i=1,2,…m;j=1,2…n),如果xij越大,那么Bj目标越优越。Si决策群组构成的n维列向量和m×n的决策矩阵分别为:

邱菀华教授已证明了理想专家的向量S*为矩阵F=XTX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虽然GEM法克服了AHP法的不一致性和1到9标度带来的诸多弊端,但并不是说GEM就是完美无瑕的,GEM在判断问题过程中过于笼统,逻辑层次结构简单。避二者之短,合二者之长构造AHP-GEM综合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按照AHP分析法细分问题的层次结构,构造层次结构图。

第二,从上层依次向下,让专家对各层次元素直接打分,获得各层次的专家评分矩阵。

第三,按照GEM法计算各层次专家评分矩阵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获得各层元素在该层次下的权重,可利用Matlab7.0软件快速实现这一个过程。

第四,从上而下合并便能获得操作层各指标的权重。

3.2 指标权重核算

依照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让武汉东西湖农广校、宜昌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大学、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等50名优秀学员和36位一线教师分别按照10分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并将相应评分在Matlab 7.0软件中逐渐核算并汇总,核算出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2。

4 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

4.1 新型农民创业满意度核算

为更加真实了解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效果,选取了从宜昌、荆州两地的秭归、当阳、远安、夷陵区、荆州区、公安、松滋、江陵等8个县(市、区)随机挑选历年参加过培训的学员进行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一方面,宜昌和荆州两个地区的培训人次相对较多,样本量相对丰富;另一方面,荆州地处平原,创业项目多以种植业为主,而宜昌多山地,创业项目以养殖业为主。两地区分别代表了湖北农民创业的两种最典型产业。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91份,问卷回收率为97.75%,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96%。经过严格校对后,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汇总各调查对象19项指标满意度原始值等级,按照评价等级对应的评价量化级分别录入Excel表格中,汇总形成原始数据。

将各学员各项指标原始值分别乘以对应指标权重,便获得培训对学员各项指标的培训满意度,将各项指标汇总,便能获得各学员的培训满意度。将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分别按照地区、性别、时间和年龄统计的结果见表3。

4.2 主要结果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说,学员培训满意度较高平均为0.7961,其中,最大值为0.9713,最小值为0.5873,这一结果与部分学者的农民培训满意度低下的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大部分研究者未能建立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选取较少,使得少数指标反应的满意度效果被放大。而学者们习惯于选择诸如培训内容满意度、教师专业化程度等容易被低估的指标;二是笔者调研的对象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者、农业专业合作负责人以及其他具有创业意愿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仅是先进农民的代表,而且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三是由于调研活动是在相关培训单位老师陪同下完成的,部分参训学员可能会碍于培训老师的面子,给出了高于自己实际满意度等级的打分。

从地区来看,荆州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平均值0.8152明显大于宜昌平均值0.7761。一方面,是地域不同。荆州位于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江汉平原,文化底蕴丰厚,交通发达,而宜昌处于平原与山区的交界地带,部分地区交通受限;另一方面,平台不同。荆州依托一本院校长江大学进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而宜昌依托职业院校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一本院校比职业类院校有着更加丰富软、硬件教学资源;最后,培训成本差异。荆州地区农民创业培训成本主要集中在教师工资、培训学员生活费等方面,而宜昌地区出来教师工资、学员生活费外,还需要大量支付学员的住宿费。政府统一按照3000元/人的标准补贴,荆州地区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使得荆州地区更有能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自然荆州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高于宜昌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从性别来看,女性学员满意度0.7678明显低于男性的0.8152。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使得女性学员相对男性文化知识水平更低,对培训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普遍不如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普遍比男性多,个性化问题更为突出,在培训学员较多的情况下,培训老师更多是决绝学员的共性问题,而对学员的个性问题无暇顾忌;最后,女性学员不会像男性学员碍于老师的面子,更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另外,培训老师绝大部分由男性组成,碍于性别关系不敢和女性学员走太近。

从培训时间来看,自2008年全面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以来,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从2008年的0.8445下降到了2013年的0.7951,总体下降近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2008年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为的0.8445到2010年仅为0.7499,并逐步回升到2011年的0.8136,2012年的0.7860和2013年的0.7951。一方面,由于创业培训前期学员绝大部分是已经成功创业的农民企业家,且人数较少,不仅培训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处理学员们的个性化问题,而且创业培训理论知识能够让他们顺利进行实践,他们的满意度自然会很高;另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员的素质的下降,培训老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太多农民的个性化问题,所有学员培训满意度在2010年左右有所下降;但随着培训教师培训经验的不断丰富,学员结构的年轻化,特别是国家培训资金投入的加大使得创业培训满意度开始逐渐好转。

从培训学员年龄来看,20到30岁学员的创业培训满意度为0.8264,30到40岁学员为0.7924,40到50岁0.8011,50到60岁0.8006,但60岁以上学员的培训满意度骤降到0.6958。一方面,60岁以上的农民普遍都是文盲,他们对培训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理解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60岁以上的创业农民,他们的思想相对保守,会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去开展创业行为,新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被他们采纳。故而,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是无效。

另外,培训农民普遍对创业培训跟踪服务不满意。在调查过程,当问及培训老师跟踪服务工作开展的情况,他们普遍反映很无奈。一方面是,开展农民个性化的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工作需要大量的费用,而目前国家补贴的费用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培训老师人手不足。宜昌地区2008年一期培训班人数30多人,到2013年一期培训班有200人,而培训老师加上管理人员才13人;最后,创业农户分散,交通阻隔也成为了制约开展跟踪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新型农民培训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其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本文基于对大量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实际状况,构建基于培训学员视角的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克服传统AHP权重核算法的多种弊端,引入AHP―GEM综合权重核算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代表湖北省种植和养殖两大创业类型的荆州和宜昌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湖北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也存在着诸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跟踪服务缺乏等众多问题,并认真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本文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都相对较主观,虽然建立相应的评价集和量化集,还是会受制于培训学员和调查人员的主观感受。宜昌和荆州两地数据虽然能较好表现出湖北省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状况,但毕竟还是与整个湖北省的样本数据存在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还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将是以后研究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2 政策建议

基于此,本文认为,为提高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满意程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以后的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更加注重差异化管理。创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个性化需求等差异巨大,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应该做进一步的细分,除了考虑创业的种、养等大类型外,还应该考虑学员学历、创业的阶段、年龄等因素,实施小班教学。二是培训政策和内容应该适当向山区和女性倾斜。山区农民创业培训过程的费用显高于平原地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创业培训费用补贴应该适当向山区培训机构倾斜,在培训老师人才队伍中,引入女性老师,以女性老师为突破口关注女性学员的个性化问题。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严控把关。之所以创业培训跟踪服务活动的开展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资金有限和人员有限,所以拓展新的资金渠道,引进新的人才队伍是现在农民创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一项主要的任务。调查过程发现,部分地方的培训机构存在拉人头的现象。在以后培训学员筛选过程中应该严把质量关。省农业厅在分配名额的过程中应实行基础名额+机动名额的分配办法。

参考文献

[1]黄德林.中国农民创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罗昆,邓远建,严立冬.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理论与实务[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刘玉来.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满意度的调查[J].经济论坛,2007,(21):128-129,140.

[4]于敏.农民生产技能培训供需矛盾分析与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宁波市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0,(02):90-94.

[5]黄会明,鲍海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0).

[6]张亮,赵帮宏,张润清.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0,(04):17-18,21.

[7]李嘉,杨锦秀.农民就业培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2,(06):110-113.

[8]何建华.农民工职业培训满意度调查研究――基于珠三角五城市的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62-66.

[9]伍旭中,李亦含.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满意度及回报率的实证研究――基于四川成都、南充地区的调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401-408.

[10]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05):1361-1367.

[11]罗军,张叶平.农民创业培训、创业选择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02):197-201.

[12]郑军.农民参与创业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3,(05):34-45,96.

上一篇:如何做好节能减排范文 下一篇:精准医学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