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55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1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一】

各位村民:

黄岩溪是黄岩人民的母亲河永宁江的源头,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健康安全。构建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乡政府已开展黄岩溪河道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在此,我们向全乡人民发出倡议:倡议各位村民一同努力,自觉践行以下行为:

1、不在河道电鱼、毒鱼、炸鱼、网鱼、钓鱼等违法行为;

2、不再指定地点外野炊、烧烤;

3、不规模化畜禽养殖;

4、不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排放污水;

5、不做未经审批的非法采砂、取石等作业;

6、不做损毁堤防、堰坝,破坏防汛、水文监测设施等行为。

同时倡导大家自觉宣传河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河道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类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使绿色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线。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河道环境保护,践行“五水共治”,为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上郑风光,共建“淳美上郑”奉献热情、贡献力量!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二】

XXX:

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摇篮。

隆务河,同仁地区的母亲河。曾几何时,你奔流不息,用博大的胸怀滋润了一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热贡文化;曾几何时,你默默滋养,哺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贡儿女;曾几何时,你无私奉献,承载着多少回忆,包容了多少摄取。

然而如今,我们的母亲河却面目全非、愈见沧桑。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让母亲河已不堪重负,一些人不知怜惜,仍不管不顾在河道内乱搭乱占、倾倒垃圾、填埋河床,一片片水域被污染,一段段河床已干涸,“母亲河”在痛苦地。

生命只有一次, 隆务河只有一个。为此,我们号召,同仁各族群众行动起来,不在河床倾倒垃圾,还母亲河以清澈明亮;不乱搭乱占,保持河道畅通,防止淤积成灾;不争抢河道,上下流和睦相处,爱护好、利用好现有水资源。同时,自觉参与河道绿化美化工作,支持配合隆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我们相信,有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参与,协力支持,同仁县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生活会更加美好。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三】

华夏子孙们:

你们还记得母亲河吗?曾经是那么年轻,激情散发,用嘹亮的歌声唱响世界,用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滋润着万顷良山;她就像我们的母亲,把我们新一代抚养成人,自己却随岁月流逝而年迈。

而今天,我们的母亲河是一副狼狈的模样_洪水泛滥,土壤结构变得疏松,大量的泥沙被冲进河里,轻轻的河水失去最初的灵秀清澈,成了一条真正的“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下游的泥沙竟达16亿吨。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而且,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的开垦放牧,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已看不见黄河那一泻千里、磅礴的汹涌气概了。在此,我们倡议:

1.在长江、黄河旁边多种一些树,防止泥土松陷。

2.不乱砍乱伐,注意环境保护。

3.节约用水。

4.宣传环保。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5.沿途污水,禁止排放。

海纳百川,聚沙成塔。同学们,连3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那么,富有现代化知识的我们看了黄河的悲惨遭遇,我们难道没有一点同情、一点感慨、一片爱心去保护黄河吗?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其实,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黄河之水就不再断流,长江之水就不再泛滥,中华民族的栖息将永远铺满绿色。

倡议人:

20xx年10月18日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四】

同学们:

长江、黄河用它们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保护着我们,它们灌溉了国土,推动了新时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辉煌奇迹。祖国需要它们,大地需要它们,人类需要它们,它们是祖国心脏的动脉。

从古至今,面对着黄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发出由衷的歌唱。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投资建设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不惜破坏环境,树木棵棵的倒下,昔日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地开垦放牧,黄土高原的植物被不断地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越来越稀少导致大量的黄土被冲进河里,清清的河水失去了最初的灵秀、清澈。几十万年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里还生活着许多各种可爱的生灵,可是现在,由于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和乱捕滥捞,黄河里的生灵正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死去。

面对这一幅幅面目全非、残破不堪的画面,每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中国人都不能不痛心疾首。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2

引黄水资源和水源地存在问题

1)黄河水量不足:阳谷县属于黄河下游地区,多年来,随着上游引黄水量的逐年增加,引黄渠首的增多,多次的调水、控水调沙,下游水位明显下降,流量明显减少。上游私挖截水,下游灌溉不足,特别在农作物种植生长季节,上下游争夺黄河水的矛盾比较突出。2)水源地污染严重:经调查分析,黄河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主要包括使用化肥、农药形成的农田径流,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等。在工业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的同时,水源污染主要来自村镇,此外上游地区群众的违规建筑、旅游餐饮服务产业形成的污水和各种垃圾,未经污水处理向河流排放,特别是上游的造纸厂等用水工厂排入河流的黑水,常使下游地区农作物干枯,河内鱼塘内鱼类死亡,给群众造成经济损失。3)水源地环境保护措施及执法力度不强: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虽已颁布实施,但在执行时,某些相关执法工作人员对发现的问题或群众举报水源地环境严重污染的危害事件,仅对当事人罚款了事,污染排放却依然如故,失去了法律法规的公信力和约束力。

保护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县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水利局将水源地污染调查情况整理上报,县领导十分重视,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专题会议,对水源地环境污染调查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并责成委托水务局起草了《阳谷县河流水库及引黄水源地环境保护办法》,详细制订了环保检查计划,质量标准细化分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追究法人代表问责制。并做为党政干部工作考核的条件之一,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管理体制、政策和制度保障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清除水源地所有违章建筑和各种垃圾,设置水源保护区围栏或隔离标志带。对水源地内的工业企事业、污水排放、固体垃圾堆放乱丢行为进行专项整治,依法严肃处理打击超标排放,或利用自然河、沟、坑塘蓄积工业污水物等环保违法行为。对致污染企业,限期关停整改,验收合格后再允许开业。农业生产、农田农药、化肥塑料袋、瓶等固体垃圾,由农户自行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水源地畜牧业养殖户,严把污染源,推行生态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管理方法。强化污染源治理实施农业污染源治理工作,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业和有机食品加工业,配套建设养殖区污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土质地力监测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建设垃圾无害化治理工作,发展沼气和农业节水工程。农田灌溉逐渐由传统陈旧的大水漫灌模式转向喷灌工程,达到治污节水的目标。加强交流协作密切保持和黄河上游地区河务水利管理机构和环保部门的联系,互相交流水利信息,及时向上游相关部门通报下游水源地的污染情况,共同协商或签订保护水源地环保合作协议书,共同保护水资源,保护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环保及和谐社会。建设水源地生态环境县、乡政府多方筹资,发动广大群众进行水源地河道、渠道、水库、引黄灌溉区综合治理工程,清淤护堤、疏通水流、河渠岸坡全部达到衬砌化,河渠两侧青翠碧绿,河岸种植花草林木,形成一道亮丽的水源地风景线。实现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为实现阳谷县水源地保护长治久安的管理目标,县里抽调水利、环保、公安、综合防治办相关人员,建立了环境保护巡查小分队,制订了工作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环境保护活动计划。定期到城区、工业园区、街道居民生活区、各乡镇农村实地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重大污染问题向乡镇政府或县里报告处理,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水利保护等法律法规。

结语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3

在近数十年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因素综合影响下,黄河渔业资源明显下降,已表现出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取代、传统的大中型种类被庞杂的小型种类取代、优质种类被非经济种类取代,当地优质优势种类被低质种类取代,鱼类个体小型化、繁殖群体低龄化十分突出。在生产上原有的专业捕捞队纷纷解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也都转产。一些种类由过去的连续分布到现在的点状隔离分布,不少种类已呈濒危状态。黄河渔业资源减少已是不争事实,衰退趋势还在发展。

1.1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河上游来水量偏少,在黄河源头也出现了断流现象,河道、湖泊水位下降,产卵场萎缩,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干支流以及在黄河干流下游出现了季节性断流,给鱼类种群的恢复和渔业资源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1.2不合理的捕捞从整个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上来看,在已开发的鱼类中,全都存在着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的情况,无论是干支流还是附属重要渔业水体,酷捕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就连以往不被重视的小型条鳅鱼类也被开发出来。在渔业生产上,使用非法捕捞方式,最大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捕捞强度激增,表现为对资源的过度捕捞。捕捞量远远超自然增殖量,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黄河沿岸一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逐渐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在一些地区,将品尝黄河特有珍稀鱼类列入旅游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作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手段,更进一步加剧了偷捕、炸、电,甚至毒鱼的非法捕捞的进一步蔓延。

1.3水域污染黄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低,没有被利用的化肥随水流入湖泊水库,造成有机污染。在中下游地区,干支流沿河工矿企业密集,大量的污水排入黄河水体,水质恶化,污染严重,污染事故频发,污染物超标,超出了鱼类自身的承受力,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生长和发育,以至于不能生存,导致在一些水域绝迹或基本绝迹。湟水河、渭河等因污染许多传统的土著鱼类已多年不见。在南四湖因污染使得部分水体失去了渔业功能,不适宜渔业生产。水域污染已经成为制约黄河渔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4水利工程建设黄河上游已成为我国规划建设的重要水电基地和能源基地,龙羊峡以上黄河鄂陵湖出口至羊曲河段1360km,规划了16个梯级电站,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918km,规划25座大中型水电站。下游还有万家寒、三门峡、小浪底等工程。水电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水库的建成增加了水面,利于发展渔业。但另一方面水库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状况,对喜流水尤其是在繁殖季节需要特定流水条件的鱼类影响很大。拦河坝阻断了洄游鱼类上下游洄游通道,严重影响了鱼类的自然增殖。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阻断了鳗鲡的洄游通道,鳗鲡在河南、陕西境内消失。青铜峡大坝建成后,北方铜鱼的年产量由原来的15t急剧下降,现数量十分稀少。东平湖的水利工程阻断了鲚、鳗鲡的洄游通道,在湖内几乎绝迹。随着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1.5外来物种影响为了水产养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引种较为活跃和频繁。一些外来种类的引进,为改善水产养殖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丰富水产品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有的在引进以后,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在黄河水域中,外来种数量也不少,有的作为优良品种人工直接引进的,有的是引种时无意带入,也有的是养殖过程中不慎逃逸的,有的因放生带入的。外来物种的引入,一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可能带来潜在影响和危害。外来物种对黄河土著种类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方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1.3电站冲沙黄河的泥沙含量较高,当泥沙量超过200kg/m3,就会出现窒息鱼类的“流鱼”现象,造成成鱼尤其是幼鱼的大量死亡。黄河干流宁夏到河南地区,在过去,每年都要出现“流鱼”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汛期。然而建成后的水利水电工程因自身维护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冲沙下泄,从而人为造成“流鱼”现象。国家也开始关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渔业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影响。“流鱼”对渔业资源的危害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2保护对策与建议

2.1颁布实施规范性文件或法规长期以来,沿黄各级渔业部门在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条块分割、分头管理等问题,为此农业部成立了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不仅仅是渔业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环保、水利、航运、工商、林业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应就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下发规范性文件或部颁文件,时机成熟时上升法规高度,从而为推动流域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各项资源养护管理措施,实现黄河渔业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2.2开展环评工作,争取对渔业资源的补偿用于渔业资源养护根据《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渔业部门要主动介入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特别加强涉渔工程的关注。青海省渔业部门也主动与有关单位沟通,承担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拉西水电站、黄河苏只水电站、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大通河石头峡水电站的渔业环评工作,得到了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认可,黄河苏只水电站和积石峡水电站在2007年都建成了黄河鱼类增殖站,成为黄河上游第一批建有鱼类增殖措施的水电水利工程,现已投入运行。甘肃、陕西渔业部门也介入了其境内水电站的环评工作。通过开展环评工作,科学地合理地提出渔业生态补偿措施和方案,用于渔业资源养护,减少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确保遭受破坏和影响的渔业资源和生态得到相应的补偿和修复。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仅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更为经济建设服务,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

2.3建立保护区和救护中心黄河流域有191种鱼类,还有两栖类、爬行类、甲壳类等,这些物种构成了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种类为黄河特有种,不可替代。国家已经公布了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青海、甘肃、四川、宁夏、河南、内蒙、山东都建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甘肃、陕西也建有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但从保护种类数量上来看,受到保护种类不多,还要继续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要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还要相应建立救护中心,充分利用短缺稀少的自然群体,依靠人工饲养和繁育保存濒危动物,并在适当时机将放归于自然界,恢复种群。

2.4加强渔政队伍建设,组织联合执法为保护黄河渔业资源,维护生产者正当合法利益,打击非法破坏渔业资源行为,需要有过硬的渔政队伍。要加强渔政队伍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的建设,也要加强渔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和素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联合执法行动,建议由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组织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嚣张气焰,提升渔政和渔业部门的形象,扩大影响力。

2.5开展全流域的休渔制度和长效机制各省都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采取实施封湖育鱼、制订禁渔期、划定禁渔区等多种方式保护黄河渔业资源。为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有效养护黄河渔业资源,建议开展全流域的休渔,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每年都要做,而且要持续做,不仅能够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而且还能广泛唤起全社会对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的高度重视,为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2.6加大科技投入,开展黄河渔业资源调查黄河渔业资源的研究工作尽管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研究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基础性研究还十分薄弱,黄河渔业资源及其保护的研究工作需要有长远的规划,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责任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急剧的变化,黄河渔业资源的研究处于关键时期。保护好黄河渔业资源必须要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做为支撑,所以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要把黄河渔业资源研究工作纳入国家渔业发展规划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展过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工作,近三十年过去了,黄河渔业资源及渔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要任务先要开展黄河渔业资源本底调查。

2.7争取投资,开展资源增殖放流人工增殖放流是一项很有效的渔业资源养护手段和措施,鉴于黄河渔业资源衰退趋势还在发展,要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补充和恢复渔业资源。沿黄各省(区)也都重视和关注资源增殖工作,由于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部门也尽所能支持和扶持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西部省(区)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增殖放流,但十分有限。黄河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要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投入大,要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扶持,并要将黄河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经费纳入预算科目,为增殖放流提供财力保障。在争取国家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多方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等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增殖放流,推动黄河渔业增殖放流事业的发展。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4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可高效整合科研优势资源,并通过团队协同创新,催生创新成果,在现代化科研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安徽地方高校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匮乏,学术成果不多,在合作研究、团队攻关、协同创新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将团队重点项目放在资源分配的关键环节,优先支持科研创新团队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要加大对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使其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积极搭建研究平台。高校应改善研究平台建设的条件,搭建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平台,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以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作为依托,组建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较强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

三、聘请与培养团队带头人。要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以优厚的待遇聘请学术成就卓越的带头人,以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质量团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培养基地,设立培养基金,为领军人才成长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四、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从科研创新团队产生科研成果到企业运用科研成果,要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要从团队中遴选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带入企业,协助企业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

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发展

宁夏“因黄河而存、由黄河而兴”。397公里的黄河流域宁夏段穿越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的10个市县(区),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3.2%,聚集了全区57%的人口和80%以上的产业,创造了全区90%的财政收入,是全区工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目前,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环境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水生态健康欠佳,生态系统脆弱。二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发展动力不足。三是生态保护欠账多,监管能力不足。为此,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系统研究、评估气候变化和工农业生产对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等的影响,推动顶层设计的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要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科学的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机制,创新有宁夏特色的黄河生态发展模式。

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与沿黄省区间的协同合作。要积极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发展规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协调治理、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促进沿黄省区生态保护联动协调机制建立,加强与沿黄省区间合作;推动银川市融入重点城市经济圈,成为西部中心城市,带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保障生态发展。要做好生态网络覆盖和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举措。一是要建立、完善流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流域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赔偿磋商、生态修复的实施规则。二是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

四、弘扬、传承有宁夏特色的黄河文化。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属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弘扬、传承“塞北江南”黄河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黄河生态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宣传、文化部门要以新思维系统谋划,深度嫁接产业融入现代生活,有机融合黄河生态发展理念,讲好宁夏故事。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5

大禹父子治水的成与败告诉人们对水要“疏导”,其间体现了“顺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到魏征与唐太宗的对话,都以水譬喻政事,这是对水的敬畏。

知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对水的崇拜就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对我们民族的崇拜、对我们祖先的崇拜。我们今天太不尊重水了,我们缺乏对水的崇拜。希望中国能够进一步建立水崇拜,建立一种水是不可浪费、不可糟践的心理遗传。”

2012年5月11日,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召开不久,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座谈会在郑州举行。“这是多年来少有的、规格规模空前的流域水资源保护议事座谈”。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专程到会讲话指导,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发表讲话,流域相关省(区)水利厅(局)分管领导以及业务部门悉数参会,共议水资源保护大计……

现状:一个“能源流域”的污染之重

“现有35个直接入黄河的排污口,目前有监测手段的仅有19个,监测率只有54%……”

“目前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极低,仅有10%左右,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网络极不完善……”

“辖区内黄河流域的11条河流、16个河段,全年期符合饮用水源区水质要求的河长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25%;水污染严重,失去各种供水功能的河长占52.3%……”

在2012年5月11日召开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座谈会上,宁夏、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代表对水资源保护现状表达了以上忧虑和焦思。虽然只是一个具象的技术层面的呼吁,但它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当前流域水资源保护亟须加强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统计,目前,黄河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纳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COD排放量,受纳的污染物总量已超出自身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由此带来了河流污染、湿地萎缩、生态用水不足及功能下降诸多问题。

通观整个黄河流域,黄河自身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同时,流域内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开发强度要求更高,相应污染物的排放量必然更大。

正是这些自然禀赋和人为因素,决定了黄河流域承载能力低、环境压力大、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殊性。

2010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达43.6亿吨,较20世纪80年代翻了一番。流域全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流域劣V类水质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34%。与其他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与严峻的现状不相适应的是,眼下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能力依然基础薄弱。正如前面几个省区所呼吁的,黄河流域大部分省(区)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水资源保护工作起点低,地方缺乏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机构,人员和投入长期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欠账较多,重水量轻水质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起步最早也是最基础的水质监测方面,一些省(区)还十分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河流保护的需要。

形势:水资源安全同国家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以及水资源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我们不得不审慎地思索和探求防污之道。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在水质方面,一些地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随着各地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水需求仍会持续增长。水资源总量有限,用水需求却不断增长,严格管理水资源势在必行。

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按照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利部下达的控制指标,到2015年,黄河流域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2020年,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9%;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有关人士分析,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流域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要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水利部下达的控制指标,无论是省(区)还是流域机构,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新形势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不仅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到同样高度,再次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5月7日至8日,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就水资源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回良玉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

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呼声:共铸河流健康防线

为了研讨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在流域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召开的这次座谈会上,来自大河上下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区)水利厅(局)的代表积极发言,多方面查摆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建议增加资金投入,几乎是一个共性的话题。

青海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保护工作进展较慢。黄河源区及上游支流仍存在大量的监测空白区,不能满足评价工作的需求。大部分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仅有1~2名水资源保护专职人员,且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监管队伍难以满足监管工作需要;经费紧缺,大部分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监测仪器、交通工具等设备,监管手段落后。

四川水资源保护任务繁重,社会效益显著,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当地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6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和省市区相关要求,根据凉州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现将黄羊河集团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甘肃省黄羊河集团(黄羊河农场)是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建设的甘肃第一家国营机械化农场,是由国家调配干部、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在共同完成“屯垦戍边,建设河西”的历史使命中开垦建成。经过60余年的变革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农工商并举、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集团现为国有独资性质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隶属于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

黄羊河农场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祁连山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处于河西走廊经济发展带、发展圈中,具有承东启西、展南拓北的特殊地里位置,西距武威市区50 km,东南至古浪县城20 km,距省会城市兰州、西宁、银川240-500 km。境内312国道、黄吴公路、兰新铁路、干武铁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物质运转、信息流通、技术传播便利。

集团现拥有土地13.2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29万亩,果园0.5万亩,防护林1.3万亩。辖区总人口8700余人,其中在职员工1029名(管理业务人员163名),临时从业人员880名,离退休人员1289名。

集团下设6个子公司,分别为食品公司、种业公司、蔬菜公司、节水材料公司、物流公司、农机合作社;8个分公司,分别为6个农业分场、园艺场、水电站;对外参股单位3个,分别为甘肃莫高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甘肃)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武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有甜糯玉米、良种、蔬菜、果品、节水设施等。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66亿元。

企业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AAA级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AAA级示范农场”、“甘肃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甘肃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甘肃省第一批诚信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特级”等荣誉。集团内设的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集团现有国家授权专利30项,“黄羊河”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发展定位和模式

黄羊河集团公司“5643”企业定位,即:坚持五化模式,实施六大战略,培育四个示范区,争创三个典范。

——五化模式:“经营方式产业化、组织形式股份化、生活方式城镇化、企业文化个性化、生态环境良性化”的黄羊河“五化”模式。

——六大战略: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品牌助企、诚信立企、文化塑企、项目带企”六大战略。

——四个示范区:培育“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区;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物流示范区;武威市高效节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四个示范区。

——三个典范:争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的“三个典范”。

近年来,黄羊河集团公司坚持“五化”发展模式,协调推进企业“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经营方式产业化。坚持“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八字方针,本着“产业调优、产品调特、效益调高”的目标,依托自身优势,精心打造“龙”型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加工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以特用玉米、制种玉米、果蔬、商贸旅游、畜牧养殖、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为主构成的黄羊河工业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逐年提高。

——黄羊河食品公司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全国最大的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企业,“黄羊河”牌特用玉米系列产品为“甘肃省名牌产品”。

——黄羊河种业公司为武威市五强种子企业,建有国家级玉米制种“四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基地1万亩,率先在甘肃河西地区实现了适合制种玉米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

——黄羊河物流公司为“全国AAA级物流企业”,是甘肃河西地区唯一的AAA级物流企业。

——黄羊河肉羊养殖合作社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甘肃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十大试点单位”,是武威市唯一的试点单位。

——黄羊河农机合作社为“甘肃省现代农机装备社会化服务引领提质增效示范创建单位”,“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

——黄羊河果蔬加工及恒温保鲜也走在区域前列,园艺场(原黄羊河果品公司)为“全省绿色食品示范企业”,黄羊河系列果品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中国绿色食品畅销产品奖”、“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甘肃省优质农产品”、“甘肃省名优苹果奖”等多项荣誉。

二是组织形式股份化。自1996年以来,公司大力推行内部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运营。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整体按省农垦集团公司“三重一大”事项请求报告管理办法、“三会一层”议办事程序执行,公司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良好,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

三是生活方式城镇化。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企业小城镇建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住宅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小区绿化、硬化、净化、亮化及美化的“五化”建设连年推进。

四是企业文化个性化。“十五”以来,推出并逐步形成了黄羊河价值理念体系:“中国农业产业化典范”的企业定位,“产业化、股份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奉献精品、创造财富”的企业使命深入人心。在这一理念体系的影响下,黄羊河着重塑造了全员诚信为本、依法治企、品牌制胜的价值观,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

五是生态环境良性化。从2004年开始,累计投资3300万元,兴建“三纵八横”骨干防护林网体系,充实并完善了50年代以来建成的防护林网,企业生态环境建设跃上新的台阶,企业内部森林覆盖率达23.7%,比河西走廊森林覆盖率12.3%高出11.4个百分点。各居民点柏油或水泥道路全部贯通,黄羊河休闲农业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

在大产业基础上,我们同步扎实开展大条田、大农机、大流转、水肥一体化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自2010年以来,共争取项目及公司配套资金8000余万元,在8万亩土地上安装滴灌节水设施,结合滴灌建设,将原先50亩左右的条田改造成300亩以上的大条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012年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累计投资3000万元,购进美国海吉204玉米去雄机、美国OXBO2470玉米摘棒机、纽荷兰青贮收获机等国内外先进的大型农机具30台(套),实现了制种玉米、特用玉米等主栽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田间植保机械化。

——结合膜下滴灌,全面积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出系列滴灌专用肥5个,分作物、生长期、土壤肥力配备滴灌专用肥,现有滴灌面积100%实现水肥一体化。

——坚持土地、农资、农产品统一经营,支持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在建和计划建设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我公司2018年实施凉州区棚户区改造项目1205户,总投资2646.6万元。其中厨房卫生间改造及排水管网改造491户,安装微生物降解环保厕所714户,该项目于2020年5月底通过政府相关部门验收。

2019年黄羊河集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建设规模为977.32hm2(14659.8亩),包括二、三、四、五分场和良种场耕地,共5个片区。主要建设内容: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175.52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全部批复建设任务。

2020年黄羊河集团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建设规模为1002hm2(15030亩),包括一、三、五分场和园艺场耕地,共5个片区。主要建设内容: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和农田输配电工程等六项措施。项目总投资2689.65万元,该项目于2020年5月13日开工,截止目前,完成批复建设任务约40%,计划于2020年10月底完成全部批复建设任务(除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于2021年6月底完成外)。

2020年黄羊河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甘肃莫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改扩建合建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高浓度(10000mol/L)生产污水800m3/天。主要建设内容:建设20000m3事故应急池;建设集水池、初沉池、调节池、配水井、活性污泥池、二沉池等2362m3;新建设备间、泵房、配电室、化验室等180㎡:927m3厌氧反应器、叠螺脱水机、罗茨风机、膜管曝气器等设备制造、采购和安装等。总投资733.71万元由企业自筹(与莫高合建)。其中黄羊河食品公司建设部分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即约489.14万元,莫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部分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即约244.57万元(不包含土地费用,土地费用由黄羊河承担)。        

四、存在的问题

1、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尤其是在基本农田、生态红线、项目建设用地过程中矛盾突出,过去划定的基本农田和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已不适应现阶段整体规划建设的需要,建设用地指标和可利用地块存量很小,项目建设受到一定限制。

2、资源有限,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严峻。黄羊河集团区域总,无特殊矿产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常年降水量较少,水资源十分有限,黄羊河农场虽然地处石羊河流域杂木河与黄羊河水系交汇处,为了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水务部门分配给农场的可用地表水资源量很少,无法满足农场的需水量,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近年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加大,石羊河流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水务部门对该流域的地下水开采量也进行了严格控制。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近些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在为农田布设了大田滴灌节水系统的基础之上,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得耕地集中连片,对原有灌溉渠道给予取缔。但部分50、60年代栽植的林木,多数已枯死,且在林业部门无法办理采伐更新手续,不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更对农场土地集中连片耕种利用存在制约。拆临拆违后的地块,种植价值不高,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下一步,我公司将积极配合市自然资源局凉州分局及规划编制作业单位技术人员对我公司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分析识别突出的问题和风险隐患,提出应对的措施和策略,分析我公司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现状特征、问题和原因,研究提出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见建议,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落实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和划定规则,确保上下一致、相互衔接,提出城镇化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及城镇化功能优化建议,分析农业产业规模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农场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从节约集约用地、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小城镇建设的管控要求,为全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甘肃黄羊河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TV69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岸线一般指河道(湖泊)水陆边界线两侧(周边)一定范围的带状区域。岸线具有综合利用开发功能,与流域防洪、河势稳定、供水、航运及河流生态等关系密切,既有行洪、调节水流等自然属性,又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属性。

黄石滩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黄石滩水库枢纽位于付家河谭坝乡双河村与河西镇瓜园村交界处,距城区31公里,坝址以上河道长43.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百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为1150m3/s,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相应洪峰流量为1910m3/s。施工导流洪水标准按10年一遇,相应的洪峰流量为:枯水期75m3/s,汛期为550m3/s。水库的总库容4177万m3,其中:有效库容2034万m3,死库容1398万立方米,滞洪库容745万立方米。水域占地面积1.22km3,水岸线长17.87 km,主要河段8.0km。

黄石滩水库枢纽由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洞和导流排砂洪泄洞组成。

水库于2000年11月开工兴建,2006年下闸是蓄水,目前溢洪道仍在施工中!

水库岸线是支撑沿库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库行(蓄)洪带来一定影响。近年,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岸线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沿、跨水库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

现行的有关河道、湖泊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与配置岸线资源,致使在河湖岸线利用管理工作中缺乏具有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的依据,造成目前岸线开发利用工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岸线利用管理上的混乱,对河道行洪、河势稳定以及水生态保护不利。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保护水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保护和管理岸线资源,对于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线管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的岸线范围为黄石滩水库流域重要的河湖段,包括档丫子―松坝段、松坝―谭坝河口段、谭坝河口―黄石滩坝址段)调查范围内河道(湖泊)左右岸岸线资源总长17.87km,建设项目占用岸线资源总长7.6km,其中主要为集镇农户、跨河电缆(线)占用岸线资源。岸线资源的利用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关,越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岸线利用项目越多,岸线利用率越高。据查,淮河流域岸线利用项目多数集中在(地市、县城)城区河段。虽然付家河流域很多流域农民经济水平还不高,但是发展潜力很大。由于一些岸线利用项目从立项到竣工建设周期很短,实际上今后的岸线利用长度要大于本次统计的需求长度。总体上,建设项目对岸线的利用需求呈增加趋势。

1.2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岸线项目日益增多,无序开发,对防洪、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功能重视不够

2006-2010年,黄石滩水库下闸是蓄水不到5 年,在谭坝镇松坝村各类涉河项目就有近60 项,河边集镇规划地,农家乐、零时工程逐年增多。随意在河滩地建设堆场;有些在河道内滩地插柳围垦,已严重阻碍河道行洪;规划点不按科学设计,不能满足防汛需求;一些建设项目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挤占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排水口、等较为密布,排污口对下游取水口造成污染。这些工程项目往往都是根据各自的工程特性需要尽快上马,工程需要在哪个河湖段位置就在哪个位置建设,往往忽视了所处河段的河势稳定性,忽视了工程建设会不会造成河段的防洪安全、引起下游的水环境污染等,形成无序开发的局面,对河道行洪、河流水质、河势变化、防汛抢险和防洪工程日常管理有着直接影响。

(2)岸线管理权责划分不明晰,管理保护不够协调

目前,岸线的管理涉及乡镇、水利、交通、航运、市政、环保等行业或部门,对岸线的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环境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部门间和行业间缺乏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一些河段建设项目过于集中,群体的累积效应已经显现,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河势稳定。

(3)岸线管理依据不足,管理程序不规范

由于目前黄石滩水库缺乏统一的岸线用管理规划的指导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政策,给岸线资源的科学合理管理造成困难,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无规划依据,有关各方乱占岸线现象严重,特别是沿岸村组不能按建设管理程序建设项目。

目前岸线申请使用无其他附加条件,还缺少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现行的无偿获取岸线资源的办法与国家为保障行洪安全、稳定岸线、整治河道、控制河势的巨额投入极不相称,不利于岸线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

2.线管理建议

2.1岸线控制线管理

岸线控制线是指沿河流水流方向或湖泊沿岸周边为加强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而划定的管理控制线。岸线控制线分为临水控制线和外缘控制线,临水控制线和外缘控制线之间的区域为“岸线带”。

岸线临水控制线是岸线利用项目的“高压线”,根据黄石滩水库流域河道特征,临水控制线采用滩槽分界线划定,一般情况下禁止岸线利用项目突破临水控制线进入或伸入河道,个别项目如取水工程的取水头需要伸入河道主槽部位的需要重点论证并报上级及其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审批。对河势不稳、河槽冲淤变化明显、主流摆动的河段,一般不适合进行岸线开发利用,确需利用的要进行重点论证并报省级及其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审批。

岸线外缘控制线采用河道堤防工程的管理范围外边缘线,在外缘控制线以内布置的岸线利用项目要符合岸线利用功能分区要求和其他规范或管理要求。

2.2岸线利用功能分区管理

岸线功能区是根据岸线资源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功能属性以及不同的要求,将岸线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段。岸线功能区分为岸线保护区、岸线控制利用区和岸线开发利用区三类。

根据黄石滩水库流域特点,岸线保护区主要包括:①集镇水源地(取水口附近)河段;②水流湍急、河势不稳、冲刷剧烈的支流河口上下游一定范围;③险工段。主要有黄石滩水库管理局负责管理。

岸线控制利用区包括:①岸线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河段;②需要控制开发利用类型、有特定功能要求(如库区公路建设等)的沿河城区段;③开发利用可能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河流生态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的区域。主要有黄石滩水库管理局和所在流域政府联合负责管理。

岸线开发利用区包括:①河势基本稳定、无特殊生态保护要求或特定功能要求的河段;②一些靠近地市、县城、乡镇,岸线资源条件较好的河段。岸线利用项目的选址、布局以及开发利用类型应符合岸线利用功能区划相关要求。主要有黄石滩水库管理局和所在流域政府联合负责管理。

2.3健全岸线宣传、管理机制

保护黄河环境的建议篇8

“我们就是真把它(浙江某知名矿泉水的水源)变成洗脚水,你们也没有办法啊。”在安徽黄山市街头,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黄山市民常常戏谑地称处于他们下游的浙江某知名矿泉水是他们的“洗脚水”。

这条水源就是新安江。事实上,黄山市民对新安江穿城而过还能保持优良的水质倍感骄傲和自豪。“洗脚水”之说大多数时候只是这种情绪溢于言表的一种形式而已。

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一条大江流域宽广,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共享关系果真会被如此粗暴而轻易地看待和处理吗――在中国遍布着如同新安江这样的跨界流域。

独善其身?

近年来,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中国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环境不仅仅被看作是额外需要保护的对象,而是更加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当初建设工业园区的热情和方式在全国推广开来。

“十五”计划提出,到2005年,全国有4-5个省和300-400个市、县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12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而“十五”计划结束时,全国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等9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

“十一五”规划则将“生态省”数量提高到15个左右,建成并命名15个左右生态市(县),创建400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8000个生态村。

为了达标和建设生态园区,各省市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做了最大努力,包括基础已经很好的黄山市:从建立生态办的领导机制到规划目标和考核,层层下达指标、各自严格职守。

但有些问题却反倒变得突出起来――

江苏是第一批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但是6月初的无锡水污染事件却让这个“生态省”备受考验。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造成无锡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而这次蓝藻危机暴发的内在因素是污染物大量排入造成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

无锡市政府为此承担巨大压力,无锡市民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此相对应的,却是整个苏锡常环太湖地区的许多企业都没有做到达标排放――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环太湖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太湖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公共“污水盆”――在这个层面上,太湖不仅仅是无锡的太湖。

无锡水污染事件甚至还波及南京、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大中城市,关于用水安全的担忧一时喧嚣尘上。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之间就发生过长达十年之久的水污染纠纷。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与浙江省嘉兴市为邻,麻溪港为两地界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盛泽镇印染业快速发展,它所产生的污水进入河网后给下游造成严重的污染。麻溪港是嘉兴市的一条河流,由于来自上游的污染,水产养殖业不仅遭到严重损失,生活用水质量也在不断下降。1993年,这里曾发生过由于上游污水造成大量死鱼的事件,十余年来,当地群众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呼吁,但水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治理。至2001年11月22日凌晨发生的“沉船筑坝”事件达到顶点。

历史的再次重演,加深了我们对经济发展和现行环保体制下水污染必然性的忧思。紧随无锡水污染事件,巢湖、滇池蓝藻爆发,武汉东湖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局,苏州、长春、南京等地又相继传出蓝藻爆发或者可能爆发的消息。

令人感到宽慰的是,到目前为止,新安江依然水质良好。

新安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源头,其优质水源是经济发达的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生活和生产的保证。新安江流域跨皖浙两省,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连接安徽黄山市和浙江杭州市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新安江源头及主要干流均在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境内,经由黄山市的街口流入浙江省境内的新安江水库。

据介绍,新安江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

通过地处上游地区的黄山市十多年来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为全国平均值(18.2%)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在该流域省界国控断面所设的水质自动监测结果表明,上游黄山市流入新安江水库的地表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Ⅱ-Ⅲ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这些优质水资源为下游地区的电站、千岛湖景区和杭州等地供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新安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画廊,同时也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水环境容量。

但是近两年,黄山市提出要东向融入长三角,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一背景下,新安江还能逃脱工业发展中的普遍性水污染厄运吗?

保护的代价

在黄山市民的心中,为保护新安江,他们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经济发展的缓慢。

2004年新安江黄山市流域内人均GDP为7297元,而杭州市人均GDP达到38858元,是黄山市流域内人均GDP的5.3倍;经过两年的工业经济发展,到2006年,黄山市人均GDP为12230元,而杭州市已经超过6000美元,达到51871元人民币――工业化的加速度在黄山市并没有凸现出来。

统计数据还显示:2004年之前,黄山共关闭污染企业、厂矿147家,损失产值21.06亿元,损失就业岗位21048个,损失利税2.58亿元;否定污染项目56项,总投资9.1亿元,估计损失产值21.36亿元,减少就业人数5525个,估计损失利税2.36亿元。而即便近两年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黄山市也依然严格控制绝不上马污染项目。

在损失经济发展机会的同时,黄山市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建造了拦沙坝、江边护岸等工程设施,建成沿江护岸近百公里,总投资10亿元;各类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亿元;1982年至2004年黄山市已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50条,总投资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698万元,地方配套3495万元,群众自筹4439万元;歙县北岸镇、深渡镇新安江河段“白色污染”及水面漂浮物比较集中,每年开展一次清除垃圾污染活动,近万人参加,出动船只30多只。

“今后,生态保护的实际投入与长期维持优良生态系统的投入需求之间将可能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而经济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削弱上游地区对保护和建设成本的承受能力。”黄山市环保局生态科负责人说。

换言之,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风险概率在不断提升,一个城市需要拿出更多地财力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

届时的投入会有多少?可以参考的数字有: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需投入20多亿元,石羊河流域治理需要50多亿元,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需投入100多亿元,渭河综合治理需投入200多亿元,淮河水污染治理需投入上千亿元。

这显然是黄山市所无法承受的;而且一旦发生类似的支出,将贻误经济发展更多――在黄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关系,正集中体现在新安江的身上。

但一条大江,横贯东西,跨越若干行政区划,如果上游排污,下游就要遭殃;但是如果上游治污,受益的也将是下游。

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新安江水库和新安江水电站以来,新安江一直在浙江省至华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安江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据90年代初期统计数据,仅杭州市每年减少企业停水停电的损失就超过40亿元。新安江水库蓄水后,形成巨大人工湖,成为闻名遐迩的“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同时,钱塘江是一条著名的咸潮河流,由于咸潮上溯,河口地区特别是杭州市的主要取水口经常因氯浓度超标而停止取水,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供水安全,而新安江水电站在枯水大潮期加大优质淡水的下泄水量冲淡压咸,有效提高杭州市的供水保证率;新安江水系水质达标率100%,对于提高富春江和钱塘江的水环境容量,改善钱塘江水质,保障杭州市的工业和城市饮用水供水安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影响深远:虽江河之大,排污有容量,但先发展的先排,后发展的不让排了便偷排;而往往先发展的都在下游,后发展的都位居上游。所以上游发展经济后,除了造成整条流域的生态破坏,还将环境污染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外部成本会转移到下游发达地区;或者上游牺牲经济发展,建设水利设施和进行生态保护的正向效益向下游延伸,但成本却主要由上游地区来承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黄山市尚属于后者,但无法确知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诱人利益面前,黄山市是否也会变成新安江水污染的“始作俑者”,也就是“洗脚水”的制造者?

据记者了解,今后几年内,黄山市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预计2010年和2020年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GDP总量为207.11亿元和414.2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4.5%和11%;相应的,废污水排放量也会大幅增加,黄山市将同时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双重压力,预计2010年所需生态建设和保护各项总投入为8.27亿元,到2020年总投入9.43亿元,达到维护流域生态不至恶化的相持于稳定阶段的投入水平。

而来自浙江省环保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这个省近年来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达16亿吨左右。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计算,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在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2倍。

在同一流域的上下游之间,在发展中和发达地区之间,生态保护的责权利分配也应该是平等的。

阮本清是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指出,对于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来说,目前有三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一是走常规发展模式,即许多地区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这样的结果是不仅上下游地区都将受到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的危害,严重影响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治理成本也将成倍增加;二是继续加大地方生态保护力度,但经济实力难以维系;三是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即“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谁共建谁共享”。

所谓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在中国并非全新话题,林业是率先实行这一机制的领域,而在水资源方面,泉州市在晋江、洛阳江流域上下游推进区域间环保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已有中心市区的江南组团与晋江市区两个污水处理厂实现城市联盟建设;广东东江水质保护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但是,新安江依然与众不同的是,它需要在安徽省黄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两个城市之间达成共同努力――而其他案例则都发生同一个城市,或至少在同一个省内。

双城计困境

关于跨省界的河流污染问题,在中国历来是通过事后干预的方式来解决的。

比如,2001年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之间的“沉船筑坝”事件。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国家环保总局与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出任“协调官”,两省签订了《关于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边界水污染与水事矛盾的协调意见》。至此,10年跨界污染从激战期终转入平缓期。但事实上,两省边境的跨界污染纠纷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而最近一次的无锡水污染事件也是以中央的行政批示收尾:2007年6月,总理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6月底前,太湖流域所有城镇都必须建设符合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完善管网铺设,做到不直接向太湖或流域内的河流排污水;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措施,增加脱氮、脱磷设施,有条件的污水厂要进行尾水处理;在今年年底之前,凡是不能达标排放的化工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整顿,整顿不见效的,一律不得恢复生产;在2008年6月底前,达不到新排放标准的企业将一律坚决关闭。

但是,这样的批示仍然需要各地方政府的切实执行才能见效;另一方面更多的河流湖泊需要一个防患于未然的长效机制――比如,类似“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

这一机制的具体方案包括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设立示范区专项资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合作、环境保护监测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和产业合作等;建立黄山千岛湖杭州大旅游圈;推进产业与投资方面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等。实现以上功能,还需要建立一个示范区的联席会议制度,由杭州市和黄山市分别选派工作人员以进行组织和协调工作。

据介绍,这一设想最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怀仁提出。盛怀仁来到新安江调查工作时,有感于新安江的保护,提出是否应该和浙江省之间建立起一种补偿机制。

黄山市于2005年开始邀请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进行定量研究,2006年3月方案通过全国人大的专家评审。

何少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在2006年两会期间与数十名代表共同提交《关于新安江流域建设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建议》的议案,即被列为当年重点督办的12条建议之一。

“对一条河流的上下游来说,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应该是平等的。”何少苓说,“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

黄山市生态办负责人回忆说,建议案当即得到全国人大的支持。2006年5月16日,为督办人大代表提出的重点建议,国家发改委召开“关于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重点督办建议首次座谈会议,财政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部门的代表出席会议,同时还邀请了安徽省发改委、黄山市环保局,浙江省发改委、杭州市环保局的代表,以及中国水科院代表近40人参加。

“共享示范区的建议一开始也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支持。”但是,目前进展依然不大。

2007年,全国人大继续督办关于新安江的共享示范区建议,并将之交给财政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新安江流域成为全国三个试点区域之一,希望能在今年有“实质性进展”。

何少苓说:“我们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实施流域的生态补偿,出于对本地区利益的考虑,流域内的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常会在补偿内容及补偿量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这当然需要上级部门尽早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但同时,当地的官员也需要开阔视野,立足于全流域,因为从长远看,流域内外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往往离不开流域的协调发展。”

行政协调机制之所以在这一条江的未来命运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在水资源的保护方面,法律和市场都有其失灵之处。

我国《水法》虽然规定了水资源属国家所有,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但在水资源使用与保护的权属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难以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谁都想最大限度的享受资源环境效益,但同时又不愿分担保护和建设的成本;同时,目前仍存在收费太低、收费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导致水价太低不能有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对于跨行政区域的问题,《水污染防治法》也规定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但终究是一种事后追究的手段,而生态一旦破坏,复原是相当困难的。

再说市场手段。一度排污权交易被广泛推崇,所有原有和新增的排污企业先购买“原始”的排污使用权,然后把排污权引入市场,企业之间随行就市进行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控制本地的污水排放。但是,排污权交易的主体是逐利的企业,生利的条件是公平的市场竞争――流动的河水没有行政界限,如果上游地区继续排放污水,对于下游企业来说,就等于市场机会的不平等,“区域内总量控制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效果就会等于零”。

看来,在黄山市大刀阔斧发展工业经济之前,妥善安置新安江的未来,的确需要从政府层面来协调解决。

上一篇:幼儿教育育儿知识范文 下一篇:人才资源战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