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45

保护环境的调查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1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当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不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筑、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欣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游览,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欣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游览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所以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因此,保护好绿色森林资源,就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不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

因而,只有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负有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为开发、建设更多、更好的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任务;而且更负有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环境,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的责任。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一方面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另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首先,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既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水污防治法”,对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对维护旅游用水环境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

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要避免重走资本主义世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补救、治理,而处于被动局面。

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不少的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许多风景名胜古迹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危害。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着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所以,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三、搞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都能饱览我国奇妙绝伦而绰约丰姿的旅游资源,我们必须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注意旅游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特别在当前仍有很多人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把保护风景区环境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就显得更为重要。

1、要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

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因此,必须应用美学的观点搞好环境规划。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经济、管理、旅游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协同配合,对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预测合理的旅游规模等,从而提出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一定要从美学的观点出发,按规划的要求,提出严格禁止在风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建工厂企业;严格控制在风景区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风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并提出在必要地段,实行封山育林,确保风景区生态平衡,以努力把风景区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健康,构成为一个适合于康乐消费的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发展旅游业,虽可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效益。但也产生一些旅游污染等消极因素。如当游人到一些风景名胜区去,有的人对那些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象形俏物,都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抚弄、拍打,一不小心就会碰伤景物;有的人看到风景区内的花草树木长得逗人喜爱,便信手攀折、摘取而独自欣赏,甚至有的人为了爬山省力,就随意拆树砍竹以充当拐杖之用;有的人不仅在风景区到处乱扔果皮杂物,甚至随地大小便;有的人还在风景区的显眼之处,随意刻上“×××到此一游”的标志,惜以“留芳百世”等不文明行为。

对上述这些不文明的人为破坏、污染

风景区环境前景物、植被和环境卫生等,均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如为了保持风景区环境的清洁卫生,应在风景区内相应地增设一些果皮箱,就可减少,甚至避免游客随地乱扔果皮杂物;为了保护风景区的景物,特别是对那些反映我国悠久历史和精湛艺术水平的重点文物和着名景物,应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透过网罩进行观赏,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又摸不着,以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而对那些已损坏的景物和已受污染的环境,要加以整理修复,使其尽快恢复原来面貌,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3、要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众所周知,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产生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也往往会造成对旅游设施、荷塘水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破坏。同时,游人过多伴之而来的,是抛撤的垃圾狼籍满地,噪声超过标准等。可见,人流超过了环境的正常允许限度,就必然会产生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且也包藏着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的隐患。因此,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出售量,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设法维持旅游区道路的通畅,以便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们无关?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

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环境的基本状况】

寒假,学校大学生实践调查的作业,因此,我对我家乡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读书,很少回家,回家也从来没有好好的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这一次的调查和实地走访,说实在话家乡的环境让我打吃一惊。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到这样的说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这里曾是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是我童年迷恋的地方。那时从来不曾想过这一切都会逝去。可是现在却应征了鱼虫绝代、 河水泛滥的说法。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更别说小孩嬉戏了。而且许多水资源也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和开发已经枯竭。不仅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无得污染。今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特别是在夏天令人难以接受。

【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五)设施不够完善。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破损严重;二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有的修(洗、停)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影响市容市貌;有的垃圾池设置、垃圾桶摆放位置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和视觉污染。

(六)、交通工具(、车辆、轮船、飞机等)废气和噪音音;

(七)、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八)、废水、废渣

【境污染的危害】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白色污染的危害有:1、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调查的我得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我们的政府正在努力进行环境保护的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任的人们,外面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总结】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3

王挺(1994―),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徐菁菁(1993―),女,浙江人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研究方向:生物科学。

摘 要:近年来,连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叫苦不迭,然而人们在欢度佳节时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PM2.5及其他污染与雾霾相叠加,会产生更加重的污染。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了现今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探究如何平衡传统年俗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烟花爆竹;PM2.5;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背景

近年来,空气质量状况每况愈下。特别是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污染使公众将环保问题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虽然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但是燃放所产生的PM2.5对本就不堪重负的环境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平衡两者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立足当前大气环境现状,结合相关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活动。

二、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地位及影响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一项民俗文化,传承近千年之久,必然有其深刻的内涵。其一, 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首先,爆竹声具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其次,爆竹具有庆贺的意义。另外在传统文化意义上爆竹声表达了人民对新一年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美好期待。其二,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基础。

(二)燃放烟花爆竹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环境问题,春节期间大量、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导致pm2.5持续爆表会使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还会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其二是噪声问题,高强度的噪音对患有脑血管、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来说的危害十分严重[1]。其三是安全隐患,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建筑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等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四是垃圾遗留问题,燃放烟花爆竹还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三)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调查发现有关环境保护的讨论已然对对公众选择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还不够普遍和深刻。从调查结果看一部分人还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此外,其它的社会力量也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平时政府相关部门存在好大喜功,注重经济忽略环保的现象,在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的执法力度不够严格。而且学校等相关社会机构并未及时深入贯彻环保知识。

(四)非法烟花仍在销售,先进的环保烟花技术难以推广

烟花专营企业在保护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烟花专营企业更重视功利,忽略了劣质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环境的破坏。另外,由于环保型的烟花的声、光、烟等效果比不上传统的内筒型组合烟花,不受消费者的认可等原因也阻碍了环保烟花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三、传统年俗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方法调查建议

(一)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改革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1)各地完成在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设方案

(2)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将环境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

(3)加强培训,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计划,为科学检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4)定期评估和考核,向社会公布实施情况。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

同时,要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机制。从而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二)公开环境信息,引导公众行为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1)通过专业气象台向公众“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并在有雾霾等污染的天气里建议市民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2)通过微博、短信等多种手段,实时节日期间的空气质量信息;

(3)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进行信息公开;

(4)积极回复解决群众关于空气质量的问题及投诉;

(5)建立“禁放鞭炮自律联盟”,利用社会的力量来引导公民行动;

当公众真正了解了环境的现实状况,也就有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以此来建立起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百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禁放令”或加收燃放税

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对“禁放令”进行完善,从而达到“禁”与“放”之间的一个结合点――有组织限放,将原来的全面禁止调整为指定地点、指定时间的限制燃放 ,同时完善增强监督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加收烟花爆竹的燃放税,以此减少消费者烟花购买量,间接达到减少城市烟花燃放的目的。

(四)积极推广环保烟花,降低其成本

若要从根本上平衡传统年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燃放环保类型的烟花势在必行。据报告显示,近年来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不少包括“冷光烟花、无土烟花”在内的环保烟花[2]。政府在大力推广它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鼓励环保烟花生产厂家进行新环保材料的研发,以降低制作成本。只有研发与推广都做到位了,传统年俗与环境才能同时被保护。

(五)筹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传统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有更环保的民俗活动例如舞狮、庙会、花灯、祈福等。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民俗庆典活动的资金投入,支持民间技艺的传承,大力宣传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群众的在放弃燃放烟花爆竹的同时,收获到同燃放是一样的喜悦,还可以发扬民俗传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四、总结

一边是民意千年传统民俗的表达,一边是十里“霾伏”持续笼罩神州大地,在两者产生矛盾时,我们必须积极处理两者关系,发挥环保科技优势,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思想素质使“鱼”与“熊掌”兼得。只有当政府尽职,社会尽力,企业尽责,个人尽心之时,才能使两者达到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环保部.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设的意见.2012.3.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4

(一)工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1.管控并举,调整产业结构

东平县坚持管控并举,防治结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含量高、污染程度小的工业项目,严把环境污染关。对工业项目尽量集中在园区,统一污水处理,统一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投资90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区内生活及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效率达到90%。具体处理是对水经过再生水利用工程后,通过高效纤维过滤工艺进行深处理,使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符合企业及市政等单位的用水要求,处理规模每天25万吨,年节约用水达到1000万吨。

东平县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坚持实施关停,先后取缔了3家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取缔了557家“土小”淀粉加工企业,对5家有治污能力的重点淀粉企业实施扶持,仅止一项消减COD排放量1120吨。先后投资9129万元,完成了瑞星集团、光大油脂等14家重点企业工业废气、废水治理再提高工程,削减SO3 000吨、COD13400吨,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

2.加快技术改造,推行循环经济

加快技术改造,推行循环经济,走出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路子,全县企业呈现出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特点。我县先后建立了5家省级技术中心在内的3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与4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自主研发70多种高端产品,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家,瑞星集团合成氨废气回收、光大油脂生物有机肥等8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节能清洁生产项目。山东瑞星集团经过科研攻关,新上了“吹风气余热回收燃烧”项目,利用尿素生产中产生的废气,通过吹风余热回收锅炉再次燃烧利用,仅此一项年可生产中压蒸汽60万吨,发电4 500万千瓦时,新增效益1 500万元。这样,净化了空气质量,体现了物质的再次利用,加大了物质的产出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发展了循环经济,净化了生态环境。

3.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

东平县运用先进技术,建起了全国第一条“秸秆酶解发酵燃料乙醇”生产线,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乙醇,该项目荣获国家专利30项,一期工程年产3 000吨燃料乙醇。我县引进香港中电生物质能电项目,使废弃秸秆身价倍增,实现了清洁能源生产,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为1.8亿千瓦时,年可消化秸秆30多万吨。避免了传统的秸秆燃烧,利用效率低,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农业生态治理,保护环境

1.高效生态农业,体现持续发展

东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农业开发建设中,着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生物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

(1)绿色工程:东平县北部山地、丘陵,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经济生态林业,推广经济防护林栽培和牧草种植,从而构筑起农牧林结合配套的生态农业区。目前,全县10万亩核桃林已现雏形,林木覆盖率高达26%;小尾寒羊和鲁西黄牛存栏量分别达到34万只、12.4万头。

(2)旱作工程:东平县南部平原地区,全面推广地膜覆盖,生物覆盖和秸秆还田等旱作农业配套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同时,退耕种树种草,发展径流果园,形成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中心的粮、林、草相嵌式的大生态农业新格局。

(3)涝洼工程:东平县建起了万亩生态农业区,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库区工程:东平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注重了生态效益,初步形成了三个生态经济示范区。

①东平一级湖水产养殖区:实现了渔业资源修复工程。东平一级湖产年拥有水面25万亩,水资源异常丰富。为有效改变东平湖生态环境,我县启动了东平湖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每年有计划地向湖内投放鳙鱼、鲢鱼、鲤鱼、鲂鱼等优质虑食性苗种300至500万尾,以衔接生态链条,修复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大力推广清洁养殖模式,增加虑食型网箱,实施大面积立体生态放养,减少投喂饵料数量,过滤水中微生物,改善东平湖水质。分别在东平湖上游来水入湖河道区和南水北调工程通道出水区建立长度约10公里的净化床,严把水源出入关,进一步提升东平湖水质。另外,东平湖3万亩水生植物保护区和30平方公里渔业资源保护区为湖内各种鱼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索饵、繁殖场所,加快了东平湖渔业资源修复进程。目前,东平湖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鱼类品种达30多种,水生维管束类植物至少42种,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1米增加到2米,东平湖呈现出“水清草茂鱼肥”的良好景象。

②东平二级湖高效农鱼综合开发区:实现了鱼粮、鱼林、鱼桑等高产高效立体种养生产模式。例如:稻田生态混养,优化生态环境。利用稻田进行河蟹生态混养是我县近年来成功摸索出的一种种养模式,稻田的水面资源在为河蟹提供充分生长空间的同时,也为河蟹提供了丰盛的生物饲料。河蟹吃掉了稻田害虫后,清洁了水资源,疏松了稻田土壤,也为稻子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我县大安山、新光、八里湾河蟹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近年来蓬勃发展,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对茁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充分发挥稻蟹互利共生的优势,减少了药物使用和饵料投喂量,在亩产稻谷600公斤的基础上增产河蟹62公斤,降低了生产成本,优化了生态环境,仅此一项,每年每亩增收1 500多元。

③东平沿湖水产加工区:实现了绿色产品,改善了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县以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和大湖清洁养殖技术为重点,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30期,培训人数2 000多人,池塘标准化养殖和东平湖清洁养殖两大类10多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同时,在重点养殖区选择2个示范村,每村确定10户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管理、重点指导。大力鼓励养殖户、养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加工运销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认证。目前,我县已有乌鳢、河蟹、莲藕、鲤鱼、草鱼、大青虾等6个水产养殖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产地认证面积2万多亩。

2.小流域的治理,经济效益显著

我县东平镇白佛山小流域经过治理后,形成了“柏槐戴帽,干果缠腰,果园绕脚,山下农田,水利配套”的生态模式。在山脚下建梯田,平整土地,营造经济生态林6 000亩,其中苹果3 500亩、石榴500亩、核桃2 000亩;堰边植花椒树3万株、杏树6 000株、桃树400株。实现了水果642万公斤,总产值2 054多万元,人均收入达2260元。

3.严格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东平县通过租赁、承包、流转、

拍卖等形式,推进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参与植树造林,丰产林面积达到12.9万亩,经济林7.5万亩,林业年产值达到2.3亿元,绿色成为东平的主色调。在东平湖入湖口、出湖口、稻屯洼实施湿地净化工程,人工种植芦苇、芦竹、蒲草等水生植物,沿湖人工及自然湿地达到10万亩,成为净化水质的绿色屏障。这样,严格控制了周边工厂污水与有害气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设想

保护环境,实施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对各类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局部与整体相协调,促进各类区域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1.建设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

根据我县自然地理地貌,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把县城周边山系、水系与城市建设综合考虑,规划好城市及其周边生态林、景观林及水系建设,丰富城市绿化树种,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提高观赏性为目标,在县城周边规划好生态林、景观林的建设,引进和栽植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效益的绿化苗木,设计好绿化的层次和色彩搭配,提高县城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年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把县城建设成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上水园林城市。

2.大力发展名胜山区和旅游区

我县要加大对白佛山、司里山和腊山的绿化、美化力度,扩大植被面积,增加美化树种数量,使这些山景更加秀丽多姿。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科学有序地进行山景规划项目开发实施,规划出合理的产业功能区,以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等项目为引领,推进文化产业园的进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棱角突出的文化产业集群,早日把白佛山、司里山和腊山建成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风景名胜区。

3.沿湖绿化,湿地修复,保护环境

要立足实际,制定好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规划,以保护原生态为主,探索切实有效的办法,积极研究芦苇、芦竹以及耐水树种的发展种植,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增强自净能力,不断提高稻屯洼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再现苇薄荷香的迷人风光。

要切实保护好东平湖水资源及东平湖现有湿地、周边山水资源,加大沿湖绿化力度,提高植被面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旅游资源开发,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把东平湖建成人人向往的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胜地。

4.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在发展生态农业中,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全面安排,实行多种开发模式,使各类区域的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根据东平县的区域应采取如下几种生态农业模式。

(1)山区生态农业采取“七上山”。“路上山、水上山、电上山、果树上山、地瓜上山、养殖上山、农产品加工上山”的模式。例如:利用地瓜进行淀粉加工,加工所剩余的粉渣用来酿酒,酿酒所剩余的酒糟用来养猪,猪粪是农作物和果树的肥料,使各种有机物和废物得到多次利用,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更加科学,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小流域生态农业采用“相对取直,挖出淤泥,堤路合一,两岸植树,节节打坝拦蓄,水利配套”的模式。体现增加植被,绿化环境综合利用的原则。

(3)平原生态农业采用的模式如下:一是“秸秆――液气――肥料”的秸秆气化利用模式;二是“粮――猪――果”模式,即果林套种饲料,果园中建猪舍,次果喂猪,猪粪尿还果园农田。三是“粮――猪――沼――鱼”模式,即饲料粮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渣沼液肥田养鱼。是以沼气为纽带,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体现了物质的循环、能量的多级利用,起到了变废为宝,净化环境的作用。

(4)涝洼地生态农业采用“上种下养”的模式:即塘中养鱼蟹,水面养鹅鸭,台面种蔬菜和粮食的立体种养模式,形成粗粮菜喂鹅、鸭和猪,畜禽粪便和农作物茎叶处理喂鱼,池塘泥肥田的良性生态循环链。

5.利用现有水面,发展水产养殖

东平县水资源丰富,还有大量的滨湖涝洼地,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基地。一是以东平湖为主发展淡水鱼养殖基地;二是以东平湖沿湖、河渠一带可发展养鸭基地;三是以大安山为主发展稻田养虾基地;四是以商老庄为主发展塘池甲鱼养殖基地。旨在净化环境,提高水质,保护生态。

6.引进项目,发展工业,保护环境

我县要围绕做大做强工业项目,积极策划、引进、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必须使各类工业布局合理,工业生产链条紧凑,降低投入,提高产出,效益显著,体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生态工业,特别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贸一体化格局。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企业。一是以玉米和地瓜为主的淀粉加工企业;二是以肉鸭和肉鸡为主的畜禽加工业;三是以草袋和草苫子为主的草编加工业;四是以淡水鱼为主的水产品加工业;五是以水果为主的果品加工业。使各类工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定要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大治污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变废为宝,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5

1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与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度

“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市政府积极改善和维持城市的环境质量。“创模”的30项指标中有1项“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的指标,并且要其>85%。满意率衡量的是一种比率,意义模糊,不适合横向及纵向比较,因此提出“环境保护满意度”概念。满意度是分数,在计算和比较方面具有优势。

1.1环境保护满意度的界定

对于“满意”的界定,基本上存在两个偏重:一是以行为学为基础,强调“满意”是事后对某种特定行为的评价;二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的是对行为的事后累积感受。HOWARD等151认为,满意是消费者对所付出代价与所获得收益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心理状态。有研究者认为,满意是产品组合的理想与实际差异的反差。将满意定义为:“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结合“环境质量”商品的独特性,笔者界定城市环境满意度为公众在城市生活中对城市环境保护状况的累积感受。该满意度并不是某一次特定的感受经历,而是以迄今为止积累起来的所有环境感受为基础来作出评估。这也与经济学中的消费效用和经济福利保持一致。

1.2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评估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问卷设计问题

(1)在问卷设计的维度方面,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评价内容,除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还应该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环境管理和反映城市环境保护改进情况的相关问题。

(2)在问卷设计的效度方面,问卷的问题应该具体明确,使被调查者能清楚地理解被询问的问题,以保证答复具有效度。但原问卷中将不同的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问题提出,难以区分被调查者是针对哪个环境问题进行回答。

(3)标准的李克特量表中,备选项的满意程度应该是朝向同一个方向梯度变化的,以区分被调查者满意程度的不同。同时,备选项应该是对称的,这 样便于给备选项赋值,如“非常满意=5、满意=4、说不清楚=3、不满意=2、非常不满意=1”以计算出具体的满意度分值,方便后期数据的分析与比较。原问卷在备选项中列有“一般”与“说不清楚”的选项,被调查者很难区分两者的含义,容易产生判断上的混乱。

1.2.2缺少城市差异性的考虑

城市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及历史沿革等差异很大,因此环境保护的重点也不相同。加之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影响,在问卷调查中不宜使用完全相同的题目设计。如“您对本市控制建筑施工运输扬尘的效果是否满意”对于拟“创模”的本溪市,造成城市地面扬尘的主要因素除建筑施工和运输扬尘外,还有工矿企业露天料场扬尘。如果使用这样的统一问卷,就无法知道本溪市公众对造成当地扬尘主要原因一工矿企业露天料场的管理是否满意。问卷的设计应该在总体内容与框架不变的条件下,增加能反映“创模”城市环境保护特点的问题。

1.2.3缺少公开制度

问卷调查是公众参与和监督城市环境管理的渠道。因此,在“创模”中应提出问卷调查结果公开的要求。

2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研究设计

2.1新问卷的特点

(1)明确抽样方法为随机抽样;(2)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政府环境管理和反映城市环境保护改进情况的相关问题;()一项提问只针对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使被调查者能明确所提问题的含义,并能给出较准确的主观判断,增强了问卷的效度;(4)按照标准的李克特量表设计选项,备选项为“非常满意、满意、说不清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2.2新问卷的指标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原问卷设计中维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同时结合以后满意度量化的需要,将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分为3个级别,一级指标CR)为环境总满意度,二级指标(R,i为二级指标个数)为环境满意度指数评价项目三级指标(,j为三级指标个数)由二级指标具体展开而得到,形成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的新问卷,具体见表1。

2.3抽样调查方案设计

按照每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样框的选取和调查,由本溪市统计局直属调查队调查,采用随机

分层抽样方法,分别在本溪市4个区(平山区(34.8万人)、溪湖区(22.2万人)、明山区(30.9万人)、南芬区(8.4万人))进行。调查对象为本溪市抽中样本住户(8~65岁的城区居民)。“创模”中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现场抽样调查要求调查总人数不少于城区人口的0.1%。调查时本溪市人口为96.3万人,此次抽样调查的总人数为1610人。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2调查时间为2007年3月。

由于抽中样本性别比例偏离总体比例程度较大(其他样本分类基本偏差在1%~2%),对其进行加权处理,使样本性别比例与总体比例一致。

2.1数据分析方法

满意度和满意率都是对满意程度的量化描述。然而满意率虽然以百分数的形式描述,但是不利于纵向比较,同时也存在信息丢失问题。在一项对病人满意度和满意率的自身对比调查研究7中,同一群体的满意度为0.75,而满意率为100%,检验后发现满意率有信息丢失,属于非全信息指标,但是满意度无信息丢失,属于全信息指标。本溪市城市环境保护满意调查采用满意度方法处理调查数据。具体方法如下:

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可将表1用矩阵表示为:

Rj划分为5级,赋值分别为:非常满意=5,满意=4,说不清楚=3,不满意=2,很不满意=1。这里认为所有因子的影响是均等的,所以R,赋值是Ry_赋值的算术平均值,R赋值是Ri赋值的算术平均值。

32007年本溪市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结果

3.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共有71题,其中30题调查本溪市公众对于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30题调查2004-2006年来环境的改进情况,11题涉及环境保护工作及其他。1610人回答了1~69题,1035人回答了70题,285人回答了71题。

3.2调查结果分析

3.2.1公众的环境信息获取渠道

由图1(a)可知,43.54%的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本溪市环境方面的信息。由问卷调查得知,71.40%的公众认为政府公布的环境信息是可信的,62.55%的公众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解决环境问题。由图1(b)可知,36%的己知途径公众通过打环境保护热线反映情况解决环境

3.2.2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

总体上看,选择满意和说不清楚的公众较多,大约各占1/3左右,这说明公众对于本溪市的环境状况偏向于满意。

3.2.3环境质量的满意度

由表3可知,本溪市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为3.4683,没有达到满意,处于中立态度偏上;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最高的生活垃圾项目(3.7396)没有达到满意,但是也没有明显的不满意趋向;满意度最低的为空气污染项目,其次为噪声污染项目。

3.2.4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

由问卷调查得知,86.96%的公众认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是重视的,74.97%的公众表示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满意,53.91%的公众知道要“创樓’,39.07%的公众参加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95.71%的公众认为环境保护工作重要,55.28%的公众认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由表4可知,本溪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为3.5424虽然没有达到满意,但是略高于环境质量的满意度;从各评价项目看,只有生态和生活垃圾方面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低于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说明政府在污染控制方面工作力度较强,在生态和生活垃圾等方面的力度较弱。这也与本溪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相符。

本溪市属于重工业城市,污染相对较重,但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略高于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表明公众对政府所做的环境保护工作还是肯定的。本溪市在“十五”期间成功地实施了环境保护“五项计划”(蓝天计划、清水计划、静安计划、工业园区绿色计划和清洁生产计划)、“攻坚计划”、“循环经济规划”及“686行动计划”,同时环境保护投入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3653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9554万元,占GDP比例由2002年的2.06%上升到2005年的2.61%['并且,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及区域流域综合防治96项,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锅炉拆小并大、工业余热利用、洁净能源、绿化等措施;建立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日报系统、启动了环境管理指挥中心工程建设;完善环境保护信访“11CT快速反应系统。这些举措在环境质量上的反映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满意度调查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这也是它的优点之一。

3.1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3.3.1性别的差异分析

在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中,一般认为性别是有影响的。由表5可知,男性的满意度普遍比女性高。经过K-S非参数检验发现,性别间的差异是显著的。这说明女性对于环境的敏感程度和要求高于男性。

3.3.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分析

由表6可知,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满意度先下降,再提高,然后再下降。异军突起的地方在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被调查者,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被调查者的满意度高于其他人群。这与人们认为的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满意度会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虽然整体趋势仍是逐渐下降,但是中

间的“初中”群体突然上升。初中教育程度是我国规定的义务教育水平,在这个水平上的人群数量也最多,但是他们的满意度却是各个年龄阶段中最高的。原因可能是初中被调查者接受了文化素质教育,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相对于文盲和小学被调查者的容忍程度也会提高,而且生活质量可能会略低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其他群体对环境要求也就较低。经过多样本非参数K-W检验,受教育程度在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固废、生态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但是在噪声污染方面却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噪声污染波及的人群主要是主要交通干线及施工工地附近,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并不显著。

3.3.3年龄的差异分析

由表7可知,随着年龄的增大,满意度先下降,后上升。30~39岁被调查者,也就是说中青年群体满意度最低。但就身体健康程度来说,应该是老人及孩子对环境的敏感度高,而他们的满意度却反而高于中青年群体。其中一个原因是这2类群体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不够高,环境意识不如中青年群体。经过多样本非参数K-W检验,不同年龄在各评价项目的差异是显著的。

3.1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与环境质量报告书结论的对比分析3.4.1本溪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的评价结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明显增加,2005年达291d比2001年增加了131d自然降尘逐年下降,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年均值一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九五”期间相比,自然降尘、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分别下降了32.0%.32.5%和46.7%。在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为0.119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0.2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全部符合GB3095-1996。

(2)地面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太子河本溪段入市老宫粒子断面各监测指标浓度年均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兴安断面按GB3838-2002中V类标准考核,主要污染物有挥发酚和氨氮,分别超标0.09.0.25倍。主要考核指标在“十五”期末达W类水质标准,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兴安断面主要污染物COD、石油类、氨氮、挥发酚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7.3.0.24、2.23、0.192mg/L,与2000年相比,前3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挥发酚浓度有所上升。

(3)声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好的水平。城市各功能区环境噪声全部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逐年下降,交通环境噪声一直处于好的水平。

3.4.2新问卷调查结论

由表8可知,各方面的改进程度均较高,全部达到4以上,即公众认为环境都有所改进;环境改进程度的总满意度为4.4361。说明公众认为环境治理有一定成果,肯定了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其中,水污染改进的满意度最低,仅为4.2388,其次为固废、噪声污染,再次为空气污染。环境改进程度的满意度最高的是生态。但是按照本溪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在“十五”期间,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而公众认为这两方面改进程度并没有很高。

3.4.3对比分析

本溪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中水污染最严重,其次为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最轻。根据表3所得的环境质量满意度的顺序却是水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可能为:一是监测结果失真。监测结果失真很有可能是由于现有的监测点、监测频率、统计方法的代表性不高,直接导致了监测结果和公众的感觉不符。二是公众的主观影响。空气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水污染只有住在河边的人较关注。

3.5调查结果有效性分析

被调查者能理解问卷中问题的含义是满意度调查有效的前提条件。针对本溪市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范围广泛,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情况,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回避了专业术语,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问题。

此次调查全部采取匿名方式,消除公众不敢说真话的顾虑。同时选择概率抽样,确保结果的代表性,并且在调查前由调查员强调该调查的重要作用和对公众本身的意义,鼓励公众完整地回答问卷信息。

调查采用满意度的方式量化问卷结果,便于比较和进一步分析。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的意义是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后续的解决方案。本溪市在实施满意度调查后,制定了《本溪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可见,调查结果是可信的。

4结语

(1)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环境保护满意度问卷设计的维度需要包括环境质量、政府工作、持续改进等方面,实施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调查结果分析时也可以通过计算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不同群体的满意度差别,使环境保护政策有一定的偏向,提高政策效果。

(2)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应当是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评估的最重要指标。满意度是能否“创模”的重要指标。进行规范的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能反映城市现有环境保护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分析还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建议。

(3)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可以评估城市环境质量状况。目前,城市环境质量评估都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即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环境质量数据,通过数据评估给出环境质量状况。但是,环境质量监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监测点的数量及代表性、采样频率、地方领导政绩等因素会影响环境质量的代表性。科学监测的环境质量需要有另一种方法来验证其结论。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公众的满意程度是检验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满意度调查不限于“创模”应用,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种环境质量评估方法使用。但是,也应当指出,满意度毕竟是主观测量,与科学监测的结果相比不可能全面和一致。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全县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监管,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建立全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管理责任制。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立健全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落实责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改变“高能耗、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谐龙游建设。

二、基本原则

1、“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按照政府领导分工管理范围,对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副县长具体主管、协调、督促职责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指导、督促责任部门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属地管理、部门负责”原则。采取条块结合,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领域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管委会按照一把手负责制的要求,对本区域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3、“谁耗能、谁节能,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进一步明确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对各自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治理责任。

三、领导分工

按照县政府领导成员分管范围,对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作如下划分:

1、县长连小敏:对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2、常务副县长王良春:具体分管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协调,主要负责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县府办、发改、经贸、劳动与社会保障、能源、安全生产、环保、国资、税务、国土、工业园区、统计、机关事务、外事、金融、保险、供电、总工会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3、副县长吕玉茹:主要负责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食品药品监督、电大分校、妇联、档案、文联、关工委、县志办、红十字会、新闻单位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4、副县长薛伟:主要负责科学技术、信息化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科技、农村能源、外贸、供销、行政服务中心、技术监督、民族事务、宗教、侨务、电信、邮政、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科协、共青团、对台办、侨办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5、副县长李建民:主要负责农业和农村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农办、农业、林业、水利、民政、移民、人民武装、征兵、乌引工程、气象、防汛防旱、防灾救灾、采砂办、沐尘水库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技110、人武部、慈善总会、老龄委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6、副县长洪一舟:主要负责商贸流通、政法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公安、司法、交通、监察、、物价、粮食、物流、招投标监管办、招投标中心、工商行政管理、烟草、消防、铁路运输、铁办、法制办、法院、检察院、武警、残联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7、副县长周向军:主要负责城乡建设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建设与城市管理、村镇建设、招商引资、山海协作、驻外机构、房改办、住房基金管理中心、人防办、社区建设与管理、城市创建、工商联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县政府领导工作调整、变动,新任接替领导即为自然责任人。如县政府领导分工有调整,按照调整的分工履行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领导职责。

四、责任分解

(一)部门责任分解

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管理职能,承担相关行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监管责任,主要部门的监管责任分解如下:

1、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督查、协调、考核。

2、县部门: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受理、交办、督办、调处。

3、县经贸部门:负责全县节能降耗工作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工业经济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负责工业项目决策把关和产业政策的执行;负责产业结构调整、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工作。

4、县环保部门:负责全县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案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环保管理、环保执法、污染纠纷调处工作;负责工业污染防治、污染减排工作;负责全县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环境监察管理、环境监测管理;负责全县环境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

5、县发改部门:负责服务业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的计划报批,并组织实施、检查考核。

6、县财政部门: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经费保障,并监督经费使用绩效。

7、县农业部门:负责全县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业方面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业方面的项目决策、规划管理、污染防治、纠纷调处;负责全县各类污染引起的农损调查、鉴定和估价工作。

8、县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流域和养殖业等方面的水环境保护监管、治理工作;负责水产养殖、砂石采挖、水利水电污染防治、污染减排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水产养殖、砂石采挖、水利水电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负责各类污染引起渔损调查、鉴定和估价工作。

9、县建设部门:负责城区和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城乡建筑、城区商业、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引起的污染纠纷的受理、调处;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施工许可、供水许可;负责实施被关停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断水措施。

10、县公安部门:负责城区商业噪声、生活噪声、机动车噪声和尾气污染防治、污染减排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群体性和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治安秩序管理。

11、县工商部门:负责受理和调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引发的污染纠纷;负责吊销被关停的高能耗重污染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

12、县林业部门:负责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林业生态资源破坏事件;负责被各类污染引起的林损调查、鉴定和估价工作。

13、县交通部门:负责交通建设、运行方面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恢复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交通环境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

14、县卫生部门;负责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医疗卫生机构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负责各类被污染引起的医疗、鉴定和估价工作。

15、县国土部门: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供地许可;负责受理和调处各类未批先建项目的违法用地问题;负责受理和调处矿山采选引起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问题。

16、县规划部门: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负责受理和查处各类未批先建的违章建筑工程。

17、县供电部门: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供电许可;负责实施被关停高能耗、落后生产力、高污染项目的断电措施。

18、县农办部门:负责全县农村生活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受理和查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污染纠纷。

19、县旅游部门:负责全县旅游景区、旅馆饭店及农家乐等旅游业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受理和查处各景区景点、旅馆饭店及农家乐等旅游业污染纠纷。

20、县教育部门:负责全县教育机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方案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教育系统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

21、县科技部门: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推广应用。

22、县媒体部门:负责按照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工作。

(二)乡镇(街道)、工业园区责任分解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对辖区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负总责。负责辖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辖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违法查处、纠纷调处、检查考核;负责辖区内村庄(社区)和主要耗能排污单位年度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分解,并做好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负责受理和调处辖区内各类污染纠纷;负责做好因环保问题引发的维稳工作;负责监督、制止辖区各类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并协助主管部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当前,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工业点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目标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根据各自职责分工,采取措施,扎实推进,真正把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责任分工,建立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区域、行业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解决有关问题,逐级签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检查、严格考核,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3、完善制度。要全面落实“五步工作法”,严格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完善项目准入制度;要逐步建立“两高一低”企业退出机制,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费征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环保设施建设,建立企业节能减排与政策挂钩机制。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4、严格执法。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要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进行挂牌督办。要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7

为了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题组于2014年5~6月期间,走访了刚察、海晏、天峻、共和四县,进行了有关“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问卷发放情况。调查问卷小组共有四组,分别在刚察、海晏、天峻、共和四县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工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492份,有效问卷492份,回收率为89.5%,其中刚察县共发放150份,回收128份;海晏县共发放150份,回收120份;天峻县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共和乡共发放150份,回收150份。调查对象情况。调查对象中,藏族占85%,非藏族占10%,未填写的占5%,这说明在青海湖流域湿地保护中,以藏族居民为主,应充分尊重和发挥藏族群众的重要作用。调查的主要内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变化情况及主要原因、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及其实施效果、旅游资源开发对湿地保护的影响、湿地环境保护对农牧民利益的影响、湿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情况等。

二、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中反映的问题

(一)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1.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对湿地环境恢复的效果当问及“您认为退牧还林还草对青海湖生态环境恢复的效果”时,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效果的,对此项措施持积极认可态度的达50%。由此可见,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认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退牧还林还草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牧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其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是经费保障不足,占总调查人数的35%。其次分别是观念不正确、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确、缺乏法律保障等。

(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的影响

认为旅游资源开发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没有影响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0%,有影响的占总调查人数的84%,其中有210人认为影响很大,占总调查人数的44%。由此可见,当地农牧民普遍地认识到旅游资源开发给湿地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2.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当问及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261人认为产生大量旅游垃圾,204人认为游客环保意识差,190人认为当地环保设施差,148人认为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16人选择了其他,以上数据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3%、41%、39%、30%和3%。当向当地居民调查该地的环保设施建置情况时,72人认为有污水处理设施,111人认为有垃圾回收分类设施,65人认为有公共交通工具,68人选择了其他,以上数据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15%、23%、13%、14%。当问及青海湖水体及岸边曾发现哪些垃圾或漂浮物时,358人认为有垃圾袋,占调查对象的73%;332人认为有饮料瓶,占调查对象的67%;206人认为有剩余食物占调查对象的42%;192人认为有废旧电池,占调查对象的39%,153人认为有死鱼动物,占调查对象的31%;88人认为有建筑垃圾,占调查对象的18%,44人选择了其他,占调查对象的9%。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开发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地的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等严重缺乏,使得当地无法消化大量的旅游垃圾;二是游客自身环保意识差,在旅游时乱丢垃圾,如塑料袋、饮料瓶、废旧电池、剩余食物等,不仅影响草原草类的生长,也造成了青海湖水资源的污染、鱼类的死亡。三是大量游客涌入青海湖流域,造成了对草原的践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给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旅游资源开发对湿地环境造成的危害

(1)当地农牧民对开发旅游观光船项目的态度。对青海湖开发旅游观光船项目,272人持反对态度,占总调查对象的56%;193人持支持态度,占总调查对象的40%;20人表示无所谓,占总调查对象当的4%。旅游观光船的噪声、溢出湖面的油渍以及观光游客抛洒的垃圾,给青海湖的水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及湟鱼及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青海湖流域内的原住居民已深刻认识到旅游观光船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危害,且56%的农牧民愿意放弃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反对旅游观光船项目的开发。(2)当地农牧民对偷捕青海湖湟鱼行为的态度。在调查“当地农牧民对偷捕湟鱼行为的态度”时,326人认为行为恶劣,应当严厉打击,占到总调查对象的69%;129人认为是迫于生计,可以理解的生存行为,占总调查对象的27%;18人认为无所谓,占总调查对象的4%。同时,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当地农牧民向笔者反映,由于藏族人民的信仰,藏族人一般是不吃鱼的,更不会捕杀湟鱼,他们认为“杀一只(鱼)相当于杀一万只”。但由于外来游客对吃湟鱼的热衷,导致湟鱼价格的飙升使得一些农牧民为牟取私利而偷猎湟鱼。(3)当地农牧民对向游客开放鸟岛的态度。就“青海湖鸟岛向游客开放”向当地农牧民调查时,247人表示反对,占总调查人数的53%,其中有108人表示极力反对,占总调查人数的23%,因此,大部分人反对鸟岛向游客开发,认识到游客的游玩会导致鸟类栖息地的破坏,影响青海湖鸟类繁殖、生存。另外,43%人的表示支持,其中8%的人表示非常支持,这也说明鸟岛的开放为部分农牧民带来了经济收益。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增加了就业途径,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等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影响了当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野生动植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如大量游客涌入到鸟岛观赏,破坏野生鸟类的生存栖息环境;观光船项目造成的对青海湖水域的污染、游客对湟鱼消费的热衷等不仅破坏了湟鱼的生存环境,更威胁到湟鱼的生存。

(三)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情况

1.民众参与湿地环境保护的意愿

从当地农牧民参与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的意愿来看,大多数人都希望湿地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并愿意参与到湿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调查中,当问及“您对青海湖流域环境治理的态度”时,342人希望湿地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治理恶化恢复,占总调查人数的72%;113人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占总调查人数的24%;21人认为治理或不治理都无所谓,占总调查人数的4%。当问及“您是否愿意参与到青海湖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时,其中很愿意的有188人,愿意的有184人,两项合计共37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7%;另外,不愿意的有9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8%;无所谓的有2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这表明,大部分农牧民能够认识到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恢复与其生活习性相关,并愿意成为湿地环境保护的主体。同时也有少部分的农牧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认为环境治理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与个人无关,不愿意参与到湿地环境保护中来。

2.湿地环境保护过程中农牧民最关心的问题

当问及“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过程中您最关心的问题”时,199人认为是教育,占总调查人数的40%;148人认为是收入,占总调查人数的30%;127人认为是社会保障,占总调查人数的26%;112人认为是医疗,占总调查人数的23%;79人认为是就业,占总调查人数的16%;还有25人选择其他。由此可见,排在首位的是教育,说明当地农牧民注重孩子和自身的教育,以及对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另外,提高家庭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医疗条件及增加就业也是湿地环境保护过程中农牧民关注的焦点。青海湖流域湿地保护的主体应当是当地的农牧民,如何从根本上调动当地农牧民参与到湿地保护中,就必须结合农牧民最关心的教育、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问题,建立长期、规范的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的鼓励机制,使其在湿地保护的过程中受益;使环境保护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根本上激发农牧民保护湿地环境的积极性。

三、青海湖流域湿地保护的法律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订全国湿地保护条例

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还没有关于湿地保护的专门性法规,地方立法层面,相对较好。全国已有18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省一级的湿地保护条例,一些地方还把湿地保护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青海省分别于2003年和2013年颁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该条例均是在没有上位法的背景下由地方立法机关创制的,为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确立了湿地保护应当遵循的原则、监督管理、保护措施及法律责任。条例的出台解决了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使湿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能够有序进行。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关于湿地保护的内容较为零碎、分散,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虽有部分省份制订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湿地保护法制建设,也跟不上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湿地占用征用的监督管理、各种破坏行为的处罚等,包括怎样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都缺乏一些更明确的、更有操作性的、更有效的条款和规定,所以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保护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湿地分类管理。

(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由上文的调研数据可知,40%的调查对象认为良好的环保意识对湿地环境保护作用重大,因此公众环保观念的改变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海湖流域藏族居民占绝大多数,藏族的某些宗教教义和生活习俗,如“杀一只青蛙,犯龙王”、“拔一根草,不长高”、“马年转神山、羊年转圣湖”等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对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足,虽然发放了一些环保宣传册,开会时口头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但缺乏物质性奖励、缺乏环保工具、缺乏组织大规模的环境保护活动等,难以调动牧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至于虽然当地农牧民有“保护青海湖、保护草原是每个牧民的义务”的意识,但却缺乏将这种环保意识主动转化成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保护行动的动力。为了建立长期有效的湿地保护机制,必须加大财政在公众参与湿地保护方面的投入,调动农牧民原始的环保理念,充分发挥民众在湿地保护中的作用。同时,为当地农牧民参与湿地保护提供立法上的支撑,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一,立法明确公众参与途径,如在面临湿地环境事务的重大决策时,政府进行论证会、听证会,使公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湿地环境保护与管理中保障公众的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检举控告权。第二,立法明确公众参与程序,落实公众参与的一整套细化的程序规定,如征求公众建议程序、公众监督程序等,使公众参与不再流于法律条文,而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起到保护湿地的效果。第三,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原告主体资格。2014年通过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仅规定“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过窄,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当允许公民、检察机关为了维护青海湖流域湿地环境公共利益,依法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三)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青海湖流域湿地资源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为了保护其生态价值,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予以限制或禁止,会导致当地农牧民和相关权利主体湿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损害,造成其经济利益的损失,若这些财产利益的损失完全由权利人个人承担,显然是不公平的,违背了现代资源环境法的基本精神,导致环境之不正义。因此,必须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实现环境正义之要求。一是完善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体系。在《环境资源保护法》、《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及《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结合青海湖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办法》。二是确立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补偿原则。所谓谁开发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是指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支付补偿费,同时,因环境得到改善从中受益的人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经济补偿的手段合理限制湿地开发与利用,从而保护湿地环境,使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到和谐、协调发展。三是保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来源。资金来源的畅通是保证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基础和前提,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政府补贴、收取湿地资源生态补偿税、建立湿地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方式保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来源。四是完善在建生态项目的生态补偿政策。青海湖流域湿地现有的生态补偿主要集中在退牧还草等生态项目上,这些项目的补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增加退牧还草牧户生活和燃料补助费、增加基本草场建设投入、提高生态移民安置投资标准等。

(四)建立生态旅游机制

湿地生态保护和湿地经济开发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应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强科学规划,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开发,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开发。

1.加强生态旅游宣传。青海湖湿地特有的环境功能决定其旅游不应当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环境教育、生态旅游的宣传,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在对外宣传方面可以利用资料手册、环保标语、布告、板报、碑、牌及宣传车等各种常规的宣传手段,在自然保护内也可设置电子屏、广播、报纸、电视等现代媒体宣传保护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珍稀野生动植物等。这样既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增加旅游收益,又对游客进行了环境教育,提醒游客文明旅游,保护湿地环境。同时保护区内应当配备一套完整的有关湟鱼、棕头鸥、鱼鸥、斑头雁、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库,方便游客随时了解查询相关环保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湿地环境,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调研中发现,青海湖流域的旅游基础设施没有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无法容纳大量游客产生的旅游生活垃圾,超出了湿地生态承载力的要求。笔者建议,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尽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回收分类设施、旅游道路、公共厕所、景区停车场、景区分类垃圾箱等的建设。3.规范旅游项目审批制度。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否定了其旅游项目开发的任意性。青海湖景区内的大型游轮环湖项目、鸟岛观鸟项目等造成了鸟类资源和植被破坏,影响了青海湖的水生环境,严重威胁湟鱼和鸟类的生存。另外,环青海湖地区缺乏统一管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没有一个统一详细的规划,各单位为争夺旅游资源利益,各自为阵,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因此,规范旅游项目审批制度,明确审批的标准、许可程序和批准机关等,是保护湿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对湿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的事先监督和控制的重要途径。

(五)巩固退牧还林还草工程成果

自2008年5月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以来,退牧还林还草工程作为其重要的项目之一,取得了良好成果。调研数据显示,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退牧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湿地环境的恢复。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9月青海湖流域完成禁牧任务275万亩,完成沙漠化土地治理54.36万亩,完成生态林建设项目30.9255万亩,完成湿地保护416.90万亩。[5]通过实施退牧还林还草及其他生态修复工程,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环境趋于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初步显现,局部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缓解。退牧还林还草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调研结果显示,42%的调查对象认为退牧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其收益减少,同时由于经费保障不足,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相关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确以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保障等,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农牧民利益造成了损害,影响其参与退牧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实施,使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应当建立完善的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制定配套的考核监督办法等,杜绝一切不正确的观念,处理好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农牧民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巩固退牧还林还草及其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工程取得的成果。

(六)建立健全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

由上文可知,农牧民对当地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有着迫切愿望和关注。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青海湖流域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流域内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使其在就业、医疗、入学、养老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切实解决其“人口”的吃饭问题、“牲口”的放牧问题。如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牧区特殊教育政策、加强对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等,从而使生态建设和农牧民的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农牧民参与青海湖及周边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的调查篇8

在开设课程之初,宜先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将环境保护观念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自觉为环境保护作出努力。调查活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有关环境意识的“知”和“行”两方面内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识,“行”是指行为取向和实践,即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参与行动,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以此为原则,调查问卷的设置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入手,调查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面对实际环境问题时的行为倾向,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学生对环境问题所持有的认识与态度,明确环境教育的重点与方针,从而为大学环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对高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的报道得较多。如吴云影的《高校生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调查》以7个系学生为对象进行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环境信息,但新闻性较多,深度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也表明,大学生掌握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性内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环境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专题资料,并深入挖掘问题发生的根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环保教育与学生关注的新闻热点紧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问题,也促使他们关心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知识点的掌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环保技术和理论方面通常较理科专业学生要弱一些。教学过程中,宜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而因材施教。如有调查发现,在提问“消费时是否会选择有生态环保标志的产品”时,化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会”的比例较高,而法学专业学生多回答“不知道”。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对环保知识相对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选择时,考虑经济因素多于其他方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环境保护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层次性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区别。文、理科学生都能积极关心周围环境问题,但文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及行为比较感性,如在提出牺牲个人利益保护环境、重视生态校园建设等方面文科学生积极响应,而理工科学生则比较理性,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采取实际环保活动,如理科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关电等。针对文科学生,除理论知识的传输外,还应指出具体可采取的行为,如人走灯灭、双面打印、垃圾不随手乱扔等,有利于学生通过小的举措实现环境保护。而理科学生不同专业也有各自特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针对此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其积极讨论和采取实际行动,并投入到社会性公益组织和参与相关活动,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行为辐射影响其他人。

从具有环境意识到采取环保行为之间有大量的空间,学生可能会不知不想,有的会想而不行动,或想行动而又动摇,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保护环境很重要,仅4%的学生认为应以个人利益优先,宁可牺牲生态环境。但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50%左右学生是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不到10%的学生仅考虑短期个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数大学生的“行”明显滞后于“知”。环境教育重点对象是表现犹豫态度的大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的环境教育,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环保意识,并能主动选择环保行为。在课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强知识的深度传播,通过对科学道理的解释与资料的引证,增强对环境问题严重现状的信服。同时,将当代的热点环境问题带入课堂,引领他们关注一旦在身边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则对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产生严重危害,迫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近年来北方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使当地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剧增,多年的医疗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数较以前增多。

三、“行”是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何使学生通过环境教育行动起来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知”要转化为环境保护的“行”,只有有了行动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大学生在环境意识“知”上的水平较高,关心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对环境现状和危害有较多的认知,环保意识较强。但在环境意识“行”上的水平较弱,能积极选择环保行为的大学生不到一半,如别人随地丢垃圾自己也跟着丢的从众行为等。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牺牲短期个人利益来保护环境需要方面,态度不坚定,甚至有些错误想法。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环保理念的培养,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将环保意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继而成为他们稳定的行为习惯。戴洪厚等在邯郸学院进行的“节能环保意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环保行为方面则较弱,如对日常生活行为“在没有垃圾桶的公共场所,吃过水果后,您会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带回去处理”的选择率最高,而对说服与劝阻行为“你看到同学随便丢垃圾你会说服劝阻”(选择率仅26.3%)、教育行为(15%关注)的关注或执行程度低,对消费行为“毕业后,如果在您的工资里扣除一定的环境税(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学生支持。

王媛等调查发现,只有约30%~40%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如何强化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建英提倡在环境教学中的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徐永荣等提出直观式、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来说,环境考查法是使用较多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周围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加深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教育与实践相联系,学生获得正确、真实印象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对环境问题的探究。另外,对有条件的学校或化学等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还可采用实验法,通过采集环境样品进行分析,从数据上了解周围环境的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在课堂上,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选择一些热点生态与环境问题,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外查询文献资料,提出个人观点。

四、教师身教重于言传

环境意识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环保行为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从课堂教学上可以告诉学生一盏灯一个小时耗电多少,但下课后提醒学生人走灯灭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实施,一次次的提醒和实践,学生在往后的生活中会自觉形成习惯。在课堂上,提倡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课后交代作业可用单面打印的废纸写或双面打印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实践。对化学专业学生,将滤纸剪成小张来擦拭仪器,也是教师对环境保护的一个实际举动。

上一篇:财务风险外部原因范文 下一篇: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