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0:12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

一、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历史现状

改革开放前,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而言,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仅在棉花和纺纱产业上有所突破,棉花资源相对于38年前增加了近10倍左右,纺纱锭了也由过去38年前的30万锭左右发展到了目前近1 200万锭,40年儿乎增加了四十倍,而过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不仅拥有棉纺、毛纺产业,而且同时拥有功能齐备的织布、染色、羊毛衫、内衣、家纺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历史原因和地理区域的局限,对新疆织布、染色、服装产业、家纺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一些纺织业儿乎是100%的消失了,造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虽有丰富的原材料棉花资源,但是地缘辽阔,人员稀少,物流成本高,周边领国经济欠发达,是典型的大陆性经济模式,不具备海洋商业经济发展条件,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延伸发展。2013年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已经将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列为新疆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点。新疆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起点,有利于减轻新疆棉花外运的压力,就地将新疆的棉花资源转化为半制品棉纱、棉布或服装产品,有利于将中国的棉花产业逐步向新疆转移,充分发挥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未来纺织产业向纵深发展的目的就是将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由新疆产业聚群织造,在最短时问内通过欧亚大陆桥运输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欧洲各国,改变远洋运输速度慢、交货时问长、交货数量大的交易模式,重点带动新疆棉花产业的种植、管理、采摘、加工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新疆农民的收入,促使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帮助新疆周边国家提高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水平升级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优势

众所周知,新疆近七十年的棉花产业技术发展,无论是棉花产量、棉花质量还是棉花种植管理加工模式,都远远走在了全国其他产棉省份的前列。据全国棉花纤维检验机构公正检验统计,2014年全国公证检验棉花数量为515万t,新疆为418万t,新疆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1. 2%,新疆棉花的总产量已经超过了全国的2/3,高达4/5,高等级高质量的棉花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优质原料保障。2014年以来,国家取消了棉花储备政策,实行全面公证检验,在保证新疆棉花质量与世界棉花质量接轨的条件下,也将新疆棉花市场推向市场经济。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5600公里的边境线与8国接壤,17个一类口岸的通关和货物输送与输出,提升了新疆纺织产品边境贸易的交流与繁荣;中亚、欧洲陆路通道的畅通与未来的改扩建,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亚、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出口贸易的增长发展,随着未来俄罗斯、中亚各国、巴基斯坦、印度经济的崛起,新疆西部门户的优势将更加突出,拓展空问将更加广阔,贸易额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增加儿倍甚或儿十倍。

国家政策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进行倾斜性支持,棉纱棉布服装运输补贴提高,增加原料补贴和纺织企业员工的养老金、其他保险金等优惠措施,优先支持新疆棉花资源优势,提升新疆棉花产量与质量,根据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要求和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速度加快,促使新疆发展纺织产业,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两城七园一中心的建设发展,促使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聚群优质资源配置、物流发展,提升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发展,保证了白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先进纺织服装设备在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中的运用,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硬件设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提供了有效保证,对加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与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提供了基础保障,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金金融危机再现,沿海发达省份劳动力密集性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非洲发展中第三世界国家转移,也给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我国和世界一些棉花行业、纺织行业巨头在新疆“圈棉”现象说明,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中蕴藏着较好的利润空问。

三、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激发了全国各地的纺织企业尤其是沿海的一些纺织企业在新疆投资发展兴业的热情,新疆一些地州开发区出现了一些上白万锭纺纱项目的签约、圈地运动。而现实中,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投资发展热中,出现了‘占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集中表现在签约项目能力大,执行到位少,而且一些在新疆参加签约的企业很多都是产业链不完备、市场基础薄弱,其真实目的是奔着享受国家政策优惠、银行贷款优惠条件而来新疆投资的,签约产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严重缺乏广度和深度,产品单一,竞争力差,无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少,儿乎都是现有的大路货。大批量棉纱生产下线后,结果必然是产品滞销,企业停产关门,工人失业,银行上门逼债,给新疆社会稳定带来不安宁因素,政府在接受投资商时需要考察投资企业具有的优势,言目签约而不考虑未来发展前景,必将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带来诸多麻烦,认真思考分析一下目前新疆服装产业的投资,没有儿家是产业链完备,资产优良,在世界纺织服装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那么,未来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又从何谈起?目前新疆现有的纺织产业存在以下问题,而且在短时问很难解决。国家纺织产业发展战略就是扶持一批先进设备纺织企业,淘汰一批目前相对落后和管理不到位、质量不到位、市场不到位的纺织服装产业,关停并转推动了中国纺织装各制造数量、销售数量的上升,有利于中国纺织设各技术的发展。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在短时问内出现喷气式发展,暴露出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劣势,具体如下。

1  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低迷,世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严重,给新疆纺织服装产品参与世界竞争带来了重重困难。

2  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集中在棉花、棉纺产业,产业链较短和产品单一,国有化成分比例过大,企业管理粗放,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效率低,创新机制落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链纺织专业人才缺乏,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对的最大瓶颈。

3  新疆纺织企业布局零散,无集群优势,没有形成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产业链,没有形成3h车距产品匹配输送对接快速反应机制,无共生与互动关系存在。

4  下游基础产业薄弱,只有零星的织造、染整、服装产业,产业短板明显,远离产品终端市场,棉纱运距长成本高,纺织服装产品信息捕捉能力弱,产品市场反应速度慢,制约了现有新疆纺织品棉纱的开发产品多样性,也制约了新疆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链的延仲发展。

5  新疆服装产业原料除了细绒棉、长绒棉和粘胶纤维外,无其他白然纤维原料和再生纤维原料、化学纤维原料,这是新疆纺织产品缺乏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少有的儿家染整企业技术落后,纺织品花色、样式单一。

6  新疆原料产业拥有的再生纤维粘胶规模很大,一方面是发达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在粘胶生产过程中的棉浆泊生产是一种高污染生产,儿乎不存在污水处理能力,生产棉浆泊的废气、废水、废渣排向无人监管的戈壁沙滩,严重污染新疆的地下水资源,贻害了孙。

7  新疆本身是我国石油、煤、天然气、粮食、瓜果生产大省,外运负担沉重,造成新疆棉花、棉纱外运困难,不能及时到达客户下游工厂,改变当下新疆产品外运存在的种种困难,是新疆纺织品迅速到达市场前沿的重点。

四、未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面对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正确地运用好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势,克服当前新疆纺织服装产品的问题,是未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世界白然纤维棉花资源优势,加之再生纤维粘胶生产优势,同时具备生产石油副产品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许多涤纶纤维、维纶纤维、膨体纤维化学纤维生产的原材料,将石油副产品升级开发利用合成纤维,同时充分利用好粘胶纤维生产线织造各类适合于纺织品原料的再生纤维,譬如合成芦苇纤维、草纤维、木浆纤维,都是对现有新疆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符合纺织服装产业、家纺产业需要的原料,也可以加大新疆白然纤维长绒棉、有机长绒棉、彩色棉花、有机彩色棉花、BC工良好棉花、罗布麻的发展,将这些白然纤维进行单独或混合使用,甚至把白然纤维与再生纤维、化学纤维混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新疆纺织品的多样性,拓展新疆纺织品发展和生存空问,打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固有的以白色棉花棉纺产业为生存空问和发展需要传统,形成产品规格和产品样式多样化,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各类纺织品的竞争能力。未来不仅要注重纺纱产品多样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延仲新疆的纺织产业链,加快新疆面料生产、染整生产的发展进程,改变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单一化现状,包括棉花、棉纱、面料、服装的单一性发展,这是盘活新疆纺织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仅有的儿家大型棉纺织企业即使消化掉

新疆现有棉花产品的50%或以上,也是在生产一些常规棉纱产品,属大路货,无竞争力,无法形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会产生新的高附加值。所有新疆纺纱企业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运料补贴、运输补贴,不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很难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腾匕。政府职能部门目前重视做大新疆棉纺产业规模,以期带动新疆GDP的提升,希望缓解部分欠发达地区、边缘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就目前新疆各行各业的现状而言,已经可以充分容纳现有的2 000万新疆人员就业,大量来疆务工人员涌入新疆,存在着与当地文化融入问题,也会给新疆地区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各地纺织产业城、纺织产业园的建成,势必会在新疆形成用工荒,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没有很好的提高现有纺织厂员工的技术水平,也会造成纺织企业对熟练工人的恶性争抢。尽快解决新疆纺织技术人才的培训、培育,是未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新疆拥有1200万纱锭后,需要长久考虑的是后工序发展,而不再是将新疆的棉纺织纱锭朝着2000万纱锭、3000万纱锭规模言目发展。应该欢迎国内知名纺织企业来疆投资兴业,它们不仅可以带来成熟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先进的开发团队,而且还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固有的市场占有率、更为充足的资金和资本,可以很好地完善新疆织布、染整、成衣产业链。未来,只有新疆的织布机发展到5万台、针织大圆机发展到5000台、染整能力发展到30万t以上、服装产业发展到50万人,才可以说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不可忽视新疆毛纺产业的和毛纺制衣行业的发展,因为毛原料是中国北方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独有的天然白然资源,适当合理发展也可以增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多样性,有效合理调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增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竞争力,提高抗风险性。

五、结论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2

论坛现场,各行业专家、企业家等通过分析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梳理经济转型期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新策略,理清当前产业流通格局,与会者认为必须借力区域优势实现专业市场模式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在会中分析指出,整个纺织行业产销正处于低速增长区间。2012年前三季度,受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尤其是欧盟需求下滑严重,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的影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企业经营压力较大。2012年1-9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16万亿,同比增长10.93%,1-10月,出口增长2%。纺织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力比较明显的产业。

同时夏令敏还表示,我们应当看到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品牌,广泛提升先进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已成为行业的广泛共识,是实现纺织强国的重要步骤。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产业转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指出了当前纺织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土地劳动力为竞争优势产业转移模式难以为继(部分地区劳动力的陷阱,土地过度规划、理念亟待调整);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对产业转移提出更高的要求。产业链布局的困境、土地和环保指标限制;国家政策引导,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工业提前衰退和退出的迹象(宣传导向、税收政策、人才培养)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的陷阱;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南亚等国家形成竞争发展的关系(天虹、旭荣全球化配置)。他指出,面对问题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理念,对产业转移重新认识和定位。

杨峻主任提出,当前的转移要以棉纺织、服装为主,主要表现为新增投资;中西部盈利能力明显提高,以内需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趋势明显。例如,绍兴的印染、常熟的服装市场、石狮面料的新型纤维、印染新技术、产业用新产品、新纺机制造技术。总之,现代时空使梯度转移的基本规律不再完全适用当前的情况,以资本为纽带要素将重新配置驱动新一轮产业转移。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3

一、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的基本概况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中国纺织服装业已实现了规模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而印度的纺织服装产业则正处于规模发展的初期,虽具有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和庞大的国内市场等优势,但其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企业设备陈旧且规模偏小,所以印度纺织服装产业当前正着力于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集聚。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实施不同发展战略。中印两国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也都进行扶持和规划,但两国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存在差异:我国纺织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和纺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结构优化和自主品牌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以优化结构”。而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在“扶持以促进其发展”。

3.中印纺织服装产业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中国在纺织原料上比印度具有优势。例如,中国在棉花、化纤、蚕丝、苎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纤、蚕丝、苎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产量居世界第二,也明显优于印度。但是印度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优于中国。此外,中国在纺织机械上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纺纱生产成本则远低于中国。

二、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特点及趋势比较

1.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比较。本文以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衡量贸易规模。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2009年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1.29亿美元,而中国早在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就达到了516.49亿美元。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早已完成了规模化经营,而印度纺织服装产业正逐步积聚并形成规模优势。

2.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比较。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增长速度均较快,且受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很大,其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尤其显著。中国最高增幅为2006年的24.91%,印度最高增幅为2005年的21.48%。近年来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都远大于印度,具体表现为1998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额负增长9.22%,而印度只有负3.51%,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降幅达到10.56%,印度则仅下降了4.01%。可见,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印度。

3.中印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比较。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均为顺差国。印度从2007年开始贸易顺差规模与中国1996年的贸易顺差规模相当,达到180亿美元左右。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顺差规模是印度的7.46倍(详见表2)。虽然中印两国在世界纺织服装贸易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但是两国的贸易竞争力却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印度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6年的0.84下降到2009年的0.74,而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其中1996年仅为0.35,而2009年上升到0.76,超过同期印度的竞争力水平(详见表3)。

4.中印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中印两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趋同性。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份额以61类、62类和63类商品为主,印度纺织服装出口以62类、61类和52类为主。数据统计显示,61类产品在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份额逐步加大,从1996年的21.81%扩大到2009年的33.33%;63类商品在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步提升;而62类商品的在纺织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1996年占比为41.67%,到2009年降低为28.96%。在印度纺织服装贸易中,61类商品的比重逐步加大;52类商品在纺织服装贸易出口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62类商品多年来持续维持较高的比重,该商品对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的贡献度最大。

5.中印纺织服装贸易在本国贸易中的地位比较。中印两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近年来都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大于印度。中国在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7.82%,到2009年逐步下降为8.3%。印度1996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额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为13.7%,到2009年降低到5.67%。总体来看,中国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高于印度。

三、中印纺织服装贸易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1.印度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低于中国。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印度与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规模存在很大的差距。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规模是印度的5.2倍,2009年扩大为7.3倍。中印纺织服装贸易规模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1997年至2009年的13年间,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平均增长速度是10.87 %,印度的平均增长速度是7.64%。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的增长上表现出共同的波动态势,大部分年份中国与印度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

2.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与中国相反趋于下降。1996年以来,虽然中印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上都保持顺差国地位,且贸易顺差都在逐步增加,但两国在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1996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84,2009年下降为0.74,波幅平稳。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1996年纺织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35,2009年该指数快速攀升至0.76,波幅较大,增长速度较快。

3.印度纺织服装贸易结构与中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从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构成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1类、62类和63类,三类产品约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7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62类、61类和52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额的65%左右。从纺织服装进口贸易来看,中国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5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60%左右;印度占比最大的依次是52类、54类和59类,三类产品占纺织服装总进口额的40%左右。

4.印度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略低于中国。1996年以来,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对纺织服装贸易的依赖程度都大幅度下降。1996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17.82%,印度同期为13.7%;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为8.30%,印度同期为5.67%。

5.中印两国对纺织原料的争夺主要集中在52类和54类商品。从中印纺织服装的进口商品构成来看,两国对52类和54类商品的进口依赖程度都较大,快速增长的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将加剧中国和印度在国际纺织服装原料市场的竞争。较大的供需缺口及较小的进口需求弹性将推动纺织服装原料价格的上升。

四、新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竞争策略

1.实施基于价格歧视的全球市场渗透战略以降低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针对对我国反倾销频繁的国家、对我国贸易设限较多的国家以及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国家,在纺织品出口时适当抬高价格,以高价格、高质量、高端品牌介入,以价格上的增加弥补数量限制或减少而导致的贸易损失,从而维持较高市场销售额。例如,我国纺织服装贸易过度集中于美国和欧盟地区,对这些国家应该适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品牌和质量赢得市场。针对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不多或者从未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未对我国纺织服装设置限制和壁垒的国家、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国家则宜在不违背国际价格准则的基础上,利用纺织品无配额时代的良好国际经济环境,主要以较低价格和中低端品牌进行逐步渗透,争取抢先竞争对手并占领足量的市场份额。

2.发展错位竞争以分散纺织服装贸易风险。中印两国不仅在纺织服装贸易的产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在贸易的区位结构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仅在出口产品上面临激烈的竞争,还在进口原料(例如,棉花和人造丝线)市场上存在激烈的争夺。在出口产品上,中国应该适当加大63类商品的比重,在进口产品方面应该降低对52和54类商品的依赖程度,在出口方面降低对61和62类商品的依赖程度,以避开饱和市场中的恶性竞争。此外,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于印度。所以,我国在与印度竞争时,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可以有效地分散贸易风险,避免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

3.积极寻求原料替代市场以破解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瓶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要素密集型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和纺织原料价格的提高,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低价竞争策略将不再适用。此外,国际纺织服装进口原料的价格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纺织服装原料问题上:一方面,大力发展棉花种植,改进棉花生产技术,提高国内棉花产量和质量,以及改造人造丝的技术和提高人造丝线的产量;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海外原料替代市场,建立海外纺织服装原料生产基地,满足国内原料的进口需求。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4

――中国轻纺城管委会主任周如生

“作为全亚洲最大纺织品集散地,柯桥拥有强大的纺织品销售能力,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服装产业基地提供海量的服装、家纺面料。”中国轻纺城管委会主任周如生在谈到“一门两桥”模式时表示,虎门是中国最为知名的女装生产基地,是国内服装产业基地的龙头。因而,“建立起柯桥与虎门上下游对接的优势,发挥柯桥面料生产、营销优势和虎门的服装生产优势,同时开展双方的优势互补,不断让双方从合作中实现共赢,实现纺织产业的升级发展。”

据周如生介绍,截至5月底,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实现成交额248.82亿元,同比增长10.4%;新增经营户1478家,新增营业房3118间。“目前,绍兴县纺织业正向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配套明晰合理’的现代产业集群迈进。”

完善纺织产业链

“从事家纺行业,柯桥的企业有面料优势。”周如生认为,当前柯桥的家纺企业,很多都是制造服装面料起家的,“服装面料、家纺面料两者相通,有了服装面料基础,柯桥的家纺面料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很快在家纺面料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由于面料品质国内首屈一指,就连南通等地的家纺商户也都到柯桥进家纺面料。”

有了良好的开端,一些有实力的家纺企业进而转攻家纺成品领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装饰布、经编装饰物、窗帘、刺绣、床上用品等几大类产品,而且“众华”、“裕隆”、“恒美”、“利佰家”、“金凤凰”等诸多家纺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已崭露头角。

家纺面料首屈一指,有自己优秀的家纺成品企业,再加上柯桥大纺织产业作依托,为何到现在还无法形成自己的“成品市场”?有人认为,关键是缺少了一条家纺产业链。

但周如生透露,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绍兴的纺织产业链已基本完善。“全县近万家的纺织企业,基本形成了从前道PTA到中游的织造、印染再到服装家纺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周如生认为,“综观绍兴县纺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目前在产业终端服装家纺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加强,要不断提高服装家纺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具有区域规模和竞争力的服装家纺集群,培育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服装家纺企业。“

由此可见,柯桥正在努力打造区域品牌,对此,周如生总结,产业集群向区域品牌推进需要三个要素。

三要素推进区域品牌发展

周如生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三个要素。

强调“三个整合”,占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一是各环节的系统整合(垂直整合),即纺织产业链各环节间的数量比例、层次结构、质量结构达到平衡和谐发展,积极组织纤维、纱线、面料、染整的联合研发。二是各环节的内部整合(水平整合),即建立良性、高效的竞争及合作模式,提升纺织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有效调配资源、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三是辅链促进主链的发展战略(网络化整合),即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会展平台、教育培训等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

注重产业链协调发展,提升纺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一是走高端化之路。依托既有优势大力开发生产高仿真、超细旦、混纤特色长丝为主体的新型纤维,着力打造“化纤强县”。二是走新型化之路。引导印染企业向清洁印染、数码印染方向发展,并努力突破印染后整理的薄弱环节,打造“印染强县”。三是走差别化之路。充分利用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做强做大纺织装备研发制造业,尤其在高性能印染机械研发、制造上取得了突破,着力打造“纺机强县”。四是做强做大服装服饰业,目前正全力推进与宁波、温州、泉州、石狮等国内服装产业基地在产品、人才、市场网络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打造“服装强县”。此外,我们还大力扶持家居用纺织品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

加强市场布局调整,增强市场集群化水平。中国轻纺城按照“政府主导、市场细分、业态创新、南北共荣”的发展要求,近年来进一步完善了“南北中西”四大市场错位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轻纺原料、面料辅料、服装服饰、家纺成品、化工染料、纺织机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要素交易市场群。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5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严峻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继续增多。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目前收效并不明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必然进一步加深。

外部需求的减弱,对以外向为主的经济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倒闭之风正在向其他地区漫延,即便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出现了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沿海省份有的出口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深处内陆的湖北各大产业同样感受到出口增长压力,尤其是处在振兴之中的纺织产业,如何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经验的机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把“渡难关”和“求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逆势而上,“弯道超越”,加快把湖北纺织业建成“千亿产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湖北纺织品服装国际化经营现状

湖北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在国内纺织品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棉纱线、棉坯布出口省份,曾经为中美纺织品配额基数的确定作出重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纺织业快速崛起,湖北纺织企业的市场开始萎缩。进入本世纪,在市场引导下,湖北纺织业再显活力。

1.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尤其是服装发展迅猛。从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5.34%、19%、13.82%和14.3%。2008年出口达到15.1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服装出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具体参见下表)。

2.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不断拓宽。经过调研分析,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主要是由欧美引领发展潮流,只有与欧美市场对接,湖北的出口才有机会快速增长,产品的销路也才更加广阔。过去,湖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在亚洲,占比超过50%。随着欧盟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对北美等市场的开拓,亚洲市场占整个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对欧洲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以2008年为例,湖北对欧洲出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出口总量的35.8%;对亚洲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出口总量的36.4%,对北美洲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出口总量的13.9%。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量,主要体现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传统的亚洲市场增长很低,不足以支撑整个出口的发展,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是市场多元化的成果。

3.湖北纺织产业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增强。湖北在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通过合资合作,涌现出美尔雅、美岛、美春、爱帝等一批纺织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制重组、设备更新接单能力较强,能为日本和欧洲客户加工中高档西服,是服装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也培育了一些湖北纺织服装品牌,美尔雅和多佳两个品牌曾经获得“中国出口名牌”,2007-2008年度有45家企业品牌被评为“湖北出口名牌”,其中有10家企业属纺织类,占比重较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产品通过了欧洲、美国等的质量认证,并获得在法国等国的注册,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4.湖北纺织产业“走出去”开始起步。湖北纺织企业“走出去” 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一家湖北公司在乌克兰成立了中外合资双星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服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到2008年底,湖北累计有六个纺织类“走出去”项目,分布在巴西、南非、尼日利亚、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巴基斯坦,项目投资总额17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884万美元。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项目为独资项目,尤其是在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项目,是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这些走出去的企业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市场覆盖面却比较广,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下一步扩大走出去规模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可采取收购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或同欧美跨国零售集团和品牌集团全面合作,采取投资参股,购买一部分销售渠道,利用股权关系建起湖北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纽带。通过“走出去”,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减少贸易磨擦等,保证湖北纺织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中,获取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机会。

三、湖北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尽管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以2008年为例,没有一家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只有三家,出口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7家,与广东、山东、江浙等省企业在出口规模上相关很大;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出口数量增长超过出口金额增长;同时,出口成本不断增加,去年劳动力、纺织材料、染料及运输成本都提高了20%,加之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利润压缩到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利润只有1%-3%等等。

当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国内沿海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能够做到逆市而上,稳定增长,肯定有它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实现“弯道超越”,把湖北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国内外纺织业重新洗牌的环境下,湖北纺织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绝不能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必须有新的思考和对策。

1.推进市场多元化。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实力,也取决于市场结构。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潜藏风险是巨大的。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更需要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持出口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稳定。我们要结合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分布的现状,从各个市场需求的特点出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以纺织品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为主,以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的产品向当地市场渗透,满足多数人群需要。纵深拓展欧美市场,巩固亚洲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并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2.建立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以服装为例,湖北西服出口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和黄冈市,针织内衣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工装和牛仔服主要集中在随州市等。湖北的棉花、棉纱和坯布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针织服装、工装和牛仔服对产业配套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出口;西服等高档服装集中在鄂东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与东部沿海产业配套的需要,湖北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还得与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企业合作。由于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够完善,不仅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也制约了规模化。因此,围绕纺织服装主导品种,建立一定区域内纺织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配套加工能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湖北纺织服装竞争力。

3.壮大纺织企业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纺织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低成本扩张,尤其要以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和纺织企业集团为核心并开展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营销,形成纺织产业航母。让更多的企业依托航母,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配套和共同发展的模式。重点关注市场活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以湖北为例,2008年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之和已经占到整个纺织服装出口的82%。纺织服装出口前三名企业中,两家是三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是沿海地区的上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由此也看出中小纺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差。通过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让大企业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调整结构,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对目前纺织产业全球大洗牌。

4.培育纺织品服装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消费者,而且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都有向高端化、名牌化发展的趋势,从湖北出口日本的高档西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湖北服装出口多是为外国贴牌生产,如出口到日本的西服,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针织服装等,甚至出口到香港地区的服装,也以经销商品牌为多。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有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但品牌差距却使湖北产品附加值与外国产品相去甚远。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用品牌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竞争是一种趋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不但要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应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 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特别是要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文化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把品牌变成竞争力,做名牌企业,经营品牌产品。

5.加快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在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中,大部分生产性企业也是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如鄂东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日本的转移,武汉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香港地区的转移。这些转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也提升了。现在沿海纺织产业有向内地加速转移趋势,湖北一方面做好承接,让转移的企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做好吸收消化提高,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合作, 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经验的同时,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 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 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 提高产品档次,形成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 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雪梅.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 ].商场现代化,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 http : mofcom.gov. cn.

[3]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 3) .

[4]赵京霞.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5]邢洪涛,张亚军".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32).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6

力拓两岸“新交流”

本届海博会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产学研全面对接。一边是硕果累累、期待实践检验的高校“智囊”:一边是在市场经济中奋力搏击、急需知识技术护航的纺织服装民营企业。如何让双方成功对接“联姻”?这是时代赋予第15届海博会的新使命。本届海博会全新启动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学研成果对接暨两岸纺织产业论坛活动,在展馆内开辟专区,全方位展示和推介100多个两岸纺织服装行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

产学研对接活动由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福建省科技厅联合中国纺织科学院、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国内纺织学术界教授专家,邀请台湾逢甲大学、辅仁大学、台南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等台湾纺织学术界教授和台湾纺拓会研发机构等代表台湾方面参与成果对接,产学研新成果并实地与企业对接。产学研成果对接的另一重头戏——“中国纺织企业家活动日”也闪亮登场,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组织全国各地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50多家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参加两岸纺织企业家论坛,并与闽派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产业链深入对接,台湾纺织业拓展会、台湾工业局也携台元纺织股份、弘康国际股份、友良高科技纺织等近20家台湾著名纺织服装企业参会,广东中山市更是派出了近40人的纺织服装企业家团前来参会。期间,两岸企业家签订了“舒弹丝、冰凉丝同盟战略合作协议”,石狮市就“冷转移印花技术”与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签订了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著名国际上市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作为本届海博会产学研的重要载体参展,助推了石狮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

“大三通”实现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海博会已经成为两岸纺织服装行业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台湾展团”规模也是日趋壮大,台湾纺拓会、台湾制衣工业同业公会、台湾针织工业同业公会、台湾毛衣编织工业同业公会组团参展。其中不乏南良实业、台元纺织、荣洲纺织、杰昌国际、纺合实业、麦根服饰、万子龙服饰、鹏程实业、隆达针织等为两岸纺织服装业界所熟知的企业。展示产品包括运动休闲服、童装、男装、女装、婴幼儿装、内衣、面料、皮革、拉链、纺织机械设备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台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链上的所有行业。本届海博会参展的台湾、台资企业全是科技含量高、重环保、求创新的企业,他们带来的是对岸纺织服装行业最前沿、功能性的高科技产品,与大陆纺织业界进行产业无缝对接。

更加凸显国际化

海博会,是中国纺织服装流行趋势的重要载体,也是“闽派服饰”一次盛大的聚会,更是“石狮军团”展现魅力的华丽舞台。本届海博会全面展示了从化纤、纺织、染整、面料、辅料到研发设计、成衣制造、精密机械等各环节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趋势。主展区三大展馆面积4.5万平方米3000多个展位,另设服装城七大交易区、鸳鸯池布料市场、金汇面料市场、富丰商城、石狮市塔前洋霞辅料市场、商业步行街等六大分展区,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创历届新高。

本届海博会受到国内外纺织服装业界的普遍关注,1号馆总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设置台湾馆、意大利展区、名牌服装展区、产学研展区和童装、面料、辅料、染整、电子商务、流行趋势展区及设计师作品及院校作品、资讯等创意类展区。“台商板块”展区面积达2000平方米,连同机械馆展区,台湾展商占22%。本届海博会首设意大利展区,De.Liu、Giorgetti、Carlo Pignatelli、Fabrizio、Mancini等众多意大利知名服装品牌借助“海博会”平台,全方位地展示“意大利时尚风情”,同来自全国、特别是海西地区的企业与企业家在设计、品牌整合、产品升级、等方面合作,共同拓宽中国市场;七匹狼、九牧王、利郎、富贵鸟、爱登堡、卡宾、斯得雅、彬伊奴、左岸、帝牌等众多闽派国内一线品牌联袂参展;宏运、福诚、上海和鹰、香港成丰、日本百灵达、加拿大衣拿、美国胜家、韩国申势达等250多个国内外著名纺织服装机械品牌携带其最新研制的、适应纺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的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新设备亮相;“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拉手网”、“拍鞋网”、“商齐软件”、“甲骨文”等多家重点电商企业亮相专门设立的电子商务展区,同时举办了石狮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会。

“中国米兰”露端倪

石狮,是“闽派服饰”毫无争议的时尚策源地,也是孕育爱登堡、威兰西、盖奇、七匹狼、卡宾等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孵化器”,更是培养“中国十大设计师”、“金顶奖”设计师的沃土。近年来,石狮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把石狮打造成中国的‘米兰”’的宏伟计划,加快推进企业从“做产品”到“做文化”的转变,走设计、研发的路子,往“个性化”、“时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定位为产业孵化器和产业引擎的石狮服饰产业创意园被“闽派服饰”界赋予了“服装产业升级载体”的厚望,项目在4月16日举行奠基仪式,计划5月底动工,争取明年6月底部分项目投入使用。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福建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作为引领国内纺织服装时尚风尚的重要力量,作为石狮服饰产业创意园的战略指导机构,与石狮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亚洲唯一进入米兰国际时装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计文波先生,四届“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获得者曾凤飞先生等一批中国“十佳”设计师入驻石狮服饰产业创意园。与此同时,作为设计人才与企业对接的重要平台,本届海博会全新启动首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

大赛以“创新、创意、时尚”为主题,分为男、女装组,决赛于4月15日晚在石狮服装城举行。最终,北京服装学院刘盟设计的作品《噬》、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陈婧设计的作品《理想国》分别获得首届“石狮杯”全国高校毕业生设计大赛男装组和女装组的金奖。获奖作品在海博会1号馆中作静态展示,并在海西国际时装周上进行。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7

[摘 要] ATC(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es)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简称, 随着2005年1月1日ATC有效期的终止,国际纺织产业贸易进入后ATC时代。实施超过40年的全球配额制度基本终结,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欧盟等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WTO成员国全面开放了纺织品服装市场。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分配基础开始由配额向竞争力转变。很多一直受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了较大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5.0%,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6.0%。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609.4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31.1%,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47.9%、25.4%和15.8%。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46.6%、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22.6%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5.1和8.3%,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亿美元,增长21.7%。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64.4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22.51%,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4.86%。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0%;服装出口95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0%。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nbs p; 图1 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28.6%,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70.9%,比上年减少了25.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11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14.3万户,从业人员达1338.8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3.5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030.25 万人,同比增加3.95%。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11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 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8

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后,中国输欧纺织品在头四个月就显示出很强的竞争优势。欧盟针对我国出口其市场的纺织品频频设限。2005年6月10日和9月5日,中欧先后两次就中国输欧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中国输欧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的短短几个月后部分敏感纺织品又被纳入数量限制并进而实行主动配额限制。

欧盟针对我国“特保”条款立法情况

纺织品服装产业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行业,各国都很重视纺织品贸易在其国际贸易或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第242段规定了纺织品的特殊保障措施,到2008年12月31日,其他WTO成员仍然可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

欧盟根据中国加入世贸《议定书》中的保障措施条款以及《工作组报告》中的相关条款相继修改其相关的国内法。

欧盟规定纺织品进口的基本法规是1993年10月12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EEC)N03030/93法规,即有关从第三国进口的纺织品共同规则,其中有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

2003年,欧盟理事会又通过(EEC)No138/2003法规,在原(EEC)N03030/93法规的基础上加入了第10a条,对原有的保障措施作了补充,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工作组报告》内容转换为欧盟国内法。

欧盟的相关国内立法保护非常周到,从产品监控到预警和适用执行,从针对纺织品服装的一般保障措施到专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不断调整补充,并通过立法,成为了欧盟针对中国输欧纺织品服装频频设限的法律依据。

欧盟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限原因分析

中国输欧产品进口激增,价格下降

尽管《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规定了逐步取消配额的四个阶段及最低标准,但是各主要的设限国都在取消配额上“后滞”。根据SALLY BADEN在题为《欧盟服装产业的贸易政策、零销市场和价值链重构》中所分析的欧盟执行ATC的原则是:1、遵守最低量要求,不高于。2、选择不受欧盟多种纤维协议(EU定书MFA)配额限制的产品开放自由化。3、国内敏感产品要求主导放开配额限制产品的选择以及对特定种类和国家的配额增加。4、所选产品多倾向于低附加值的产品。从纺织品一体化进程的安排看,自2001年1月1日起,进入过渡期的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16%、17%的基础上又有18%的产品取消配额限制,这意味着至少还有49%的产品在2005年1月1日前仍然受配额限制。欧盟在执行上的后滞结果是留下303项、70%的配额到2004年12月31日才最后取消。在欧盟看来,前两个阶段并未触及敏感种类产品,第三阶段的到来才暗示着有很多对欧盟非常敏感的产品将不受配额限制。所谓敏感产品即所有最紧俏的、发展中国家最具有出口潜力和竞争力的产品。ATC对配额取消的量上作了较广泛的规定并未细到每一组产品的具体数量,而且对价值也没有要求,所以欧盟选择了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且在前三个阶段避免了对欧盟市场有竞争力的敏感产品,尤其是服装。

2004年5月1日中东欧10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由15国发展为25国,一方面,新人盟的10国纺织品服装的配额一并计人欧盟,使得给予中国的配额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从2004年5月1日当日起,中国现行输往欧盟纺织品配额类别产品(多为敏感产品)出口到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和马耳他(“新增十国”)受到中欧双边纺织品配额限制。尽管限制期只有8个月,但是配额的全面取消也使输往新增十国的原配额类产品在配额取消后出现量上的增长的显性效果,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这些产品也以很强的竞争力影响着欧洲的销售市场。

欧盟区内纺织业的发展强势依旧

欧盟是世界上纺织品第二大出口地区,仅次于中国,同时是世界上纺织品设备制造地区,时装设计的领袖。根据ILO、UNID、Eurostat和OETH统计,早在1998年纺织品雇佣人数世界排名前20的国家中,欧盟占5个,服装欧盟占6个。通过分析2003年、2004年全年以及2004年1-9月和2005年1-9月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额可以看到:欧盟服装进出口总额几乎是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两倍,其中服装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服装进口总额比纺织品进口总额分别高出26%、27%、31%,纺织品贸易为顺差,而服装贸易为逆差。

欧盟纺织品进口主要市场在欧盟区内,区内市场进口占总进口额的68-69%。纺织品出口市场也主要在欧盟区内,占75%。新增10国和原EU-15国相比,EU-15国是其区内、区外纺织品贸易主要的进出口市场,以2005年1-9月为例,区内市场进口EU-15国占到79%,区外市场进口Eu-15国占92%,区内市场出口EU-15国87%,区外市场出口EU-15国94%。

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产业受到外部竞争压力

原欧盟15国主要的纺织品生产国主要有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虽然这些国家在技术、品牌、产品档次上仍然有传统优势,但是随着一些发展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印度、越南等东亚地区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也面临竞争压力,受到一定影响。

1、法国:根据法国服装工业联合会公布的2001、2002、2003年三年的数字,法国每年进口服装近70亿欧元,出口服装30亿欧元左右,连续三年法国服装进出口贸易逆差,2003年达35亿欧元。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的服装,70%是从国外进口的。在法国的前10位进口国中,中国已经成为法国服装最主要的供货国,排名第一位。2003年达16.08亿欧元,占15%。

法国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逐年下降,2001年法国本土服装生产量减少11%,2002年减少20.1%,2003年减少20%。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已部分地或者全部地向国外转移。目前在法国已经找不到100%法国产的裤子、衬衣和内衣,除非是奢侈产品。从世界闻名的法国高级时装,到中低档的大众服装,到处都可以找到中国生产的踪影。

2、意大利:意大利是久负盛名的高级时装和高品质纺织面料生产和贸易大国。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制造业出口的14%,是意大利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00年,意大利纺织服装业雇佣员工为68.8万人,雇佣人数占整个意大利制造业人数的14.8%, 纺织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制衣和出口能力的增强,意大利成衣出口在世界成衣市场的比重从原来的10%以上减少到目前的7%左右,2000年,成衣出口占当年世界成衣出口总额的6.66%,是近几年来份额最低的年份。

可以看到,增速慢、成本高、市场份额减少、就业人数减少、进出口结构变化是这些老牌欧盟国家出现的共同趋势或者现象。与此同时,纺织业也是新入盟10国重要产业之一。事实上,原欧盟国家纺织品服装的收益增长慢,甚至有负增长,而新人盟国家纺织品与服装收益增长的百分比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国家相关产业的增速要快些。另外,纺织品与服装相比,新人盟国家在成衣(服装)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上具有相对优势,这与我国输欧纺织品服装结构及特点类似,具有共同的竞争点。

从以上列举分析看出,纺织品服装产业的重要性、涉及产品的敏感性、欧盟国家国内产业的发展以及新人盟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需要是欧盟不断对我们设限的重要原因。引用ITCB主席K.M.Chandrasekhar在2004年5-6月布鲁塞尔举行的2004年后的欧共体纺织品与服装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话:“简言之,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有目的的政策干预早已有之。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政策干预应该是我们讨论的后2004时代的(纺织品与服装产业)中心。以前,我们有配额……近段时间,我们(依靠)的是富有想象力的运用原产地,辅之以使用方便的相对而言高的关税和区域贸易安排。不无不同,其作用是加强发达世界国内纺织品生产商的(竞争)优势。另外,以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的名义进行的微妙的斗争,有时借助政府的力量,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的(手段)。”欧盟纺织品与服装组织(EURATEX)在2003年公布一份重点国家的纺织品与服装市场最新非关税壁垒报告中,就明确地将非关税壁垒分为注册、证件、标准、技术性要求、补贴和知识产权等等。事实上,WTO对什么是非关税壁垒定义在文字上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接受的定义,使得非关税壁垒受到各成员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内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纺织品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自然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表明,中国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但是,多种因素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受到影响。

首先,国内纺织品行业投资过热,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短缺,企业管理经营水平不高,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等正在冲抵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2003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后,纺织品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样增加了出口成本。

其次,随着2005年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土耳其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Inc,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制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美元/小时)。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最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步消失,加上土地、水、电成本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又恰好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纺织服装出口比重高达77.87%,因此,我国低成本的出口优势受到影响。投资偏重于见效快的中下游产业,使原料供应短缺。产业链供需出现失衡,出口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多为附加值低的大众消费品,出口以定牌、来料加工为主,出口结构不太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工贸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都存在。

最后,欧盟区内新人盟国家在劳动力、吸引投资方面的成本优势,也部分抵消了我国纺织品的低成本出口优势。

建立和发挥“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势头

上一篇:煤矿员工的安全预想范文 下一篇:通信方面的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