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9:57

市场经济局限性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为满足发展的需要民商法应运而生。这一法律是以经济为适用主体的,有着自己较为完善的价值体系,崇尚安全、平等和效益等价值观,而且市场经济存在较大的自由度,民商法在维护交易秩序的同时关注对交易主体诚信意识的培养。然而,时代在进步,客观条件在改变,民商法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一些局限性。本文就对现代民商法文化中的先进性和局限性进行描述,以对完善民商法文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现代民商法;文化;先进性;局限性

法律是对现有生存环境进行维护的权威,隶属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需要最直观的反映。这些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民商法,民商法是针对市场经济而生的法律,具有极其的针对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社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民商法对于这一要求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度对个人主义进行保护。本文将深入分析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局限性及其解决措施。

一、现代民商法的先进性

(一)现代民商法文化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的进步性

上层建筑的是建立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的,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民商法也是在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情况下产生的。在经历社会分工变化下,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和明确,为了调节不同社会分工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保障社会发展有序进行,民商法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民商法产生之初的使命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顺畅,因此,民商法的价值体系中是推崇个人自由的,并且严格把关市场竞争中的平等精神的。在这些之外,合作精神与责任精神也是民商法推崇的内容之一,民商法的价值体系中平等竞争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复杂化,安全性的观念也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民商法的这种价值体系是符合时展潮流的,与传统市场中的欺诈行为对比而言,民商法的平等、公平竞争以及安全理念都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民商法的进步。

(二)现代民商法体现了一种很强的适用性

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准入门槛较低,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竞争,市场熙熙皆为利来,甚至为了获取利润,一些不法竞争手段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民商法将需要具备技术性。这里所说的技术性主要是指民商法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能存在漏洞,让犯罪行为有隙可乘。除此之外,民商法是极其细致和周到的,对各种经济行为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规定,能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和行为。所谓无奸不商,为了应对各种商人的精明,甚至投机取巧,民商法必须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才能完美的应对各种经济行为。所以说,民商法的适用性也是其先进性的一种表现。

(三)现代民商法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现代民商法极为明显的彰显了一种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并且民商法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精准的定义,这二者都体现了民商法的社会文化得先进性。民商法的者两个特征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紧密相关的,民商法的者两个特征都体现了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而民商法的这一目标,也让民商法在表述和定义上更加严密和精准,也就能更好的维护市场竞争的平等。因此,民商法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是对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的一把利器,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现代民商法的不足之处与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民商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民商法也会逐渐出现其局限性,就要想出一些解决措施去进一步完善现代民商法的不足之处。

(一)现代民商法局限性的原因

上层建筑取决于经济基础,民商法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的,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仍不健全,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与之对应的民商法也难免会存在缺陷。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自由的,极具开放性,民商法的存在就是维护了这种自由,那么在自由竞争下市场秩序瞬息万变,各种不法行为也会滋生。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的时候,在其基础上建立的民商法也是存在缺陷的。

(二)现代民商法局限性的体现

现代经济体制崇尚自由竞争,民商法维护这个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个人利益,维护市场竞争机制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会存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强的情况,这就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我国经济的贫富差距指数在逐渐加大,逼近世界贫富差距指数的标准。此外,这种财富的集中会导致一家独大,造成垄断,垄断者随意玩弄市场价格,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不稳定。

另外,个人财富的分配会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而民商法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就会存在这种对分配不均的保护,那么在财富分配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弱势群体就缺乏保护,只能越来越贫穷,本身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现代民商法局限性的克服办法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民商法对个人自由和利益是极度关注和维护的,却无法估计到弱势群体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对民商法进行完善,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甚至是公众利益,使得民商法的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能够更好的维护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这就需要不断对法律进行完善,以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商法是建立在现有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民商法在具备其先进性的前提下,也难免存在于市场经济不适用的情况,为了更好的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加强对民商法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政.浅析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法制博览,2017,(01):271

[2]师睿.浅谈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商,2016,(18):242

[3]张志华.论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法制博览,2016,(01):270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2

关键词:现代民商法;先进性;局限性;社会进步性;适用技术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在现代社会,任何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法律而独立开展,任何行为、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民商法分为民法和商法,对市场经济起监督和调节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商法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现代民商法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项研究普遍表明,现代民商法文化既有其先进性,也有其局限性,两者并存。

1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会进步性,二是适用技术性。

(一)现代民商法文化的社会进步性

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也在慢慢变化,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导致世界资源重组,资源的重新分配才能适应社会各种关系的变化,维持社会的和谐。为保证社会稳步发展,民商法逐步出现并像成熟发展。民商法的制定,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个体间的平等自由、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充分体现了现代民商法文化的社会进步性。民商法在中国古代法中就已经开始显现出雏形,历经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民商法在以刑法为主的古代法律体系中生存下来并逐渐发展。直到清朝末期,民商法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而在当今社会,民商法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地位,它不仅维护社会个体的私有财物,而且维护个人尊严,尊重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同时它对社会经济起到的调节作用是不可磨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民商法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民商法文化已经越来越体现出社会进步性,这是现代民商法文化的一大优点,值得我们弘扬的地方。

(二)现代民商法文化的适用技术性

适用技术性是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另一先进性表现。社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商法也需要不断的做出调整,补充新的适应社会的内容,摒弃旧的不实用的部分来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是以信息,大量数据为主导的先进性社会,这些都是在技术手段的推动下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局面下,现代民商法的发展也需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来进行变革、完善和发展。民商法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维持市场有序运作的重要法律,为了达到稳定社会局面,保证社会和谐的目的,民商法也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

社会经济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经济体系也由简到繁,经济关系由单纯到复杂。为了在商业活动中尽可能的获取最大利益,商人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来争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会形成恶性竞争。恶性竞争是导致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损害他人利益,而良性竞争则会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健,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因此,民商法需要有技术性的来阻止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减少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鼓励促进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行为。这些都充分说明现代民商法文化具有适用技术性的特点,体现了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

2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现代民商法文化既然具有先进性,那么它就必然还存在一些局限。在弘扬现代民商法文化优点的同时,它所欠缺的地方我们也必须重视,这样才能促使民商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才能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保护力度不够。由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太多,法律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制定的,随着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当初的法律对新出现的问题已经不是特别实用,因此,对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的维护就会出现不得当的情况。而且,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越多,民商法执行起来越困难,如果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就会失灵,这对社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是现代民商法文化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代民商法文化对市场中追逐利益所带来的风险还无法有效的进行控制,这是现代民商法文化局限性的另一个表现。市场规律变化多端,法律的制定很多时候根本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这就导致了民商法对新的市场规律刚形成时所带来的风险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现代民商法比较注重保护个人的经济自由,这样对财富的积累相对更加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两极分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民商法虽然注重保护个人财产自由,但是对于社会财富应该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分配制度不够明确,是许多个体追逐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诱因,这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分配不均是导致弱势群体利益受到损害的根本原因,这又间接的表现出了现代民商法文化对弱势群体保护力度不够的局限性。

3 克服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

既然现代民商法文化存在局限性,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找导致其局限性的原因,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求克服其局限性,变局限性为先进性,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

民商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为了协调当前的社会经济体质,其发展是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因此,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矛盾和弊端导致了民商法文化发展的局限性,这是现代民商法文化局限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既然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导致,那么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民商法的不足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归根结底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发展,这要依靠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通过其先进性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现代民商法应该不断的充实内容,加快民商法的社会化进程,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己任,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相信做到这些,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也就不攻自破了,从而促织民商法更加适应社会,表现出其应有的公平、公正原则。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民商法文化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调节市场规律而产生并发展的。现代民商法文化具有社会先进性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弘扬现代民商法文化先进性的同时,它的局限性也应该受到重视,并且究其原因找到克服其局限性的方法。只有突破了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局限性,它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参考文献

[1]师睿.浅谈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商,2016,(18):242.

[2] 李扬扬.论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法制博览,2015,(16):269-269.

[3] 张志华.论现代民商法文化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法制博览,2016,(1):270-270.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3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限定或变相限定本地企业、单位或个人只能经营、购买、使用本地产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提供的服务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其局部利益, 以行政命令或下发文件的形式,用强制手段来扶持本地企业和产品, 其中比较突出的产品主要有: 烟、酒、药品、水泥、煤炭、汽车等; 比较突出的领域主要有: 建筑、保险、医疗等。

(二) 设置壁垒,阻挠和限制外地商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1. 抬高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的“门槛”。对外地产品或服务提出比本地产品或服务更高的技术要求, 或以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技术措施,增加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成本, 来限制外地产品或服务进入本地市场。

2. 增加歧视性收费项目。对外地商品或服务的进入规定歧视性价格,或者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 以削弱外地商品在本地的竞争力。有的地方甚至对外地生产的轿车进入本地市场实行不同标准的入籍费。

3. 限制本地商业机构销售外地某些产品。有的地方采取专门针对外地产品或服务的专营、专卖、许可等手段, 甚至不准本地商业机构经销外地的某些产品, 一经发现, 轻则没收, 重则罚款, 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4. 设置关卡堵截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在道路、车站、港口、航空港或本行政区域边界设置关卡, 以查扣等手段阻碍外地产品进入本地。

(三) 利用行政部门在市场殊的独占地位实行行业垄断

由于目前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一些政府机构既行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又直接参与营利性的生产经营性活动。这些机构为了增加部门利益, 利用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特殊身份或在市场中已经具有的独占地位, 实行行业垄断, 限制其他企业, 特别是外地企业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烟草专卖、酒类专卖、邮政、电信、电力等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

此外, 受部门利益驱动,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强制企业或消费者购买指定的商品或服务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如卫生防疫部门利用颁发卫生许可证的权力, 强制要求经营者购买其指定的消毒柜、消毒液; 公安消防部门限定用户购买其指定的消防器材;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定路牌广告只能由某家广告公司制作等等。

(四)采取行政命令手段,直接干预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从保护本地经济利益出发,无视党纪国法,对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执法行为进行粗预。一些地方假冒伪劣商品猖獗、走私贩私现象严重、偷税漏税问题突出 , 都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纵容与支持有直接关系。

1. 阻挠、干涉行政执法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骨干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规定不经地方政府领导或其指定部门的批准, 行政执法部门不得进入企业检查执法, 履行法定职责。

2. 对经济违法行为迁就姑息,致使行政执法难以到位。

3. 扭曲司法公正,保护本地企业的违法行为。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把本地的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当作保护地方经济利益的工具 , 严重扭曲了司法机关的公正性。一些外地的执法机关经过千辛万苦查实企业经济犯罪行为后, 当地政府马上就以保护“利税大户”、“经济能人”为由, 通过本地的司法机关将外地行政执法机关拒之门外。有的地方审判机关随意行使管辖权, 对当地经济利益有利就予以立案和受理, 而对本地当事人不利的案件不是推诿拒绝就是设置障碍, 千万百计阻止执法。

二、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

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本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党性观念不强, 大局观念淡薄, 只顾局部 , 不顾全局; 只顾地方, 不顾中央; 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 有的为了保护地方局部利益, 甚至无视党纪国法。此外, 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其他原因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给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处理案件带来困难。在现行法律中, 虽然对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一些法律限制规则, 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权力, 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或者本地商品流入外地市场。”但这部制定于1993年的法律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 对应受法律制裁的垄断行为界定较窄, 缺乏可操作性。

(二)财税政策有缺陷

1980 年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和 1994 年推行的以划分税种为基础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对于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财政包干和各种地方税设置后, 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利益, 因此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 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在相当多的方面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因而也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

(三)国企改革不到位

目前一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 观念落后, 仍然习惯于在政府羽翼下“等、靠、要”;包袱沉重, 步履维艰, 创新能力弱; 机制僵化, 市场意识淡薄。这样的企业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困境。地方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动机,通过滥用行政权力, 借助市场进入限制、金融倾斜等保护手段, 来维持与其有着血缘关系的低效率的国有企业的市场。

(四)政绩考核有漏洞

行政性分权阶段实行行政领导干部行政任命制, 经济增长速度等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成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地方领导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采取强化资源配置本地化和保护本地市场等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性措施, 增加本地区的局部利益。有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增加政绩, 甚至不顾党纪国法, 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1. 抓紧制订和完善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和颁布《反垄断法》, 要在该法中规定禁止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一般条款, 包括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形式、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等;尽快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强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2. 抓紧清理、废除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带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色彩且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行政性法规与规章。

3. 建立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建立与完善不受地方政府随意干涉的相对独立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

4. 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地方各级政府领导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 做到依法行政。要提高企业及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做到守法、护法,营造抵制地方保护主义的良好法律氛围。

(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要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要调整政府工作重点,改变工作方法,要按照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工作进行调整。将应该由企业自行管理或可以通过中介机构管理的事务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要改变过去那种主要以经济发展指标考核地方政府领导“政绩”的做法,逐步将抓好政府职能转变, 着力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将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和有利于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划为中央固定收入,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固定收入。在财政支出方面,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项目, 属于中央事权范围内的由中央财政支出, 属于地方事权范围内的由地方财政负担。

2、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了调节地区财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要在中央集中国内大部分财力的前提下, 建立规范化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可以通过扩大或缩小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量与范围, 来调整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权,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3、调整税费关系,规范政府收入。要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中央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越权设置或巧立名目设置的不合理乱收费项目予以取消; 对于确实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同时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 对大量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则通过“费改税”设置新税种等办法加以规范,并入国家预算, 提高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并铲除政府机关腐败的经济根源。

(四)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

各级市场监督行政执法部门要将整治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列入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点。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 依法严厉查处人为设置“壁垒”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坚决撤销所有实施地方保护的机构, 不得干预和限制行政执法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的检查和处罚。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组织领导下, 通过专项执法, 废止有关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的文件, 制止非法限制竞争活动。要规范行政部门的市场管理行为,加强行政执法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做到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在坚持自我监督、上级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 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平公正。

(五)加大国有经济改革力度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彻底实现政企分开, 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真正转变为产权关系, 实现国有资产授权委托经营。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具备条件的, 应逐步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促使地方政府退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把经济资源基础性配置的权力真正交给市场 , 把企业微观决策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国有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 深化自身的改革,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彻底摆脱依赖政府的被动局面。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4

关键词:民航业;民航管制;规制演变

1 民航业政府管制的目的

民航管制包括两方面:经济性管制和政策性管制。政府对民航进行管制的目的是在航空公司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政策性管制指的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以及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伴随提供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经济性管制既经济管制,一般是针对特定产业的管制,因此也称为产业管制。它是指为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使用者对产业内经济资源的公平利用,由政府依据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公用事业、交通、金融等产业中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进行的管制。

2 民航业政府管制的内容

政府管制主要包括进入管制、价格管制、投资管制、资源利用管制、区域准入管制、普遍性服务管制等多种形式。

(1)进入管制。指通过发放许可证等制度对欲从事民航运输经营的企业进行限制,未得到许可不得从事经营活动。进入管制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过度进入和实现规模与范围经济。

(2)价格管制。指进行报酬率或最高价格的限制以使航空公司获得盈利但同时防止制订垄断价格,保护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3)投资管制。即制定投资原则,在确保按政府要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各方投资的同时,对投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限制。投资管制中也包含着对所有权的限制,如对外资及非国有投资比例的限制等。

(4)资源利用管制。即确定航空资源(如空中航线、飞行高度层、航空燃油等)的分配与使用原则,以保证民航运输的安全经营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5)区域准入管制。即对不同的民航运输企业划定经营区域,无特别理由不得进入其他区域性市场的航线;或者对一地区支线机场与另一地区支线机场之间通航的限制等。

(6)普遍性服务管制。即要求民航运输企业为那些容量小、盈利低甚至没有盈利的偏远地区、支线机场提供服务,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公众能享受“交通便利”。

(7)技术标准管制。即通过对民航运输企业制订服务水平、技术标准等,从而实现管制目的。它包括的内容丰富繁杂,如特大航空枢纽对抵达飞机座位数的限制、飞机噪声限制等。

3 民航业政府管制的依据

以下因素导致在航空运输业形成一个广泛的管制系统:

(1)安全。作为确保在航空公司运作中保持安全标准的手段,各国政府对进入航空运输业作出规定,只有能表明它们有能力安全地从事营运的航空公司才能进入这一行业。这是由民航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2)对定期航班和部分航线的保护。“定期航班”可以定义为按照公布的班期时刻表全年提供的有规律而可靠的航班。为了在平静的淡季维持这种航班,航空公司在旺季必须获得大量利润。如果没有管制,大量航空公司会在旺季进入市场,这将大大减少利润。结果,若干航空公司在淡季会不得不退出市场,因为盈利率会使它们不能再提供淡季航班。对于某些航线,由于其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本身并不具备开辟航线的条件,如:客流量低、飞行成本高等。由于国家整体规划的需要,却需要开辟这样一些航线,在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的管制,才能确保这些航线的开通。

(3)保持社会服务项目是一个支持管制传统论点,尽管目前它的重要性可能正在下降。

(4)保护国家利益。1919年巴黎公约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各国在它领土以上的空域拥有绝对主权。从那时起,政府管制了航空运输,以保证国家利益。政府对航空公司所有权的较大约束也加强了管制的力度。国家利益可以总结以下内容:①防务问题,特别是国家承运人通常要考虑国家的防务战略;②就直接和间接就业以及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最大限度地增加来自航空运输对国民经济的收益;③国家威望;④为商业、政府交往维持一个航空运输系统。

4 民航业政府管制政策的演变

中国民航实行放松管制政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认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民航业放松管制的过程与对其经济特性的认识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主要是由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所决定的。放松管制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与此相应,放松管制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政府主导型的体制改革进程

中国民航放松管制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来描述: 

第一阶段(1980~1995年):放松准入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在1980年以前,中国民航基本上实行军队管民航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生产经营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由中央政府完全控制和垄断。1980年,中国民航遵照邓小平的指示改变军队建制,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 

第二阶段(1996~2001年):限制新企业进入,探索放松价格管制。1996年以后,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在运力过剩、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政府对管制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一定的管理措施,以期使整个行业能保持盈利。 

第三阶段(2002~2006年):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全面放松经济性管制。2002~200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原直属的航空公司及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成立了6个集团公司,各集团公司的主要人事任免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交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与民航总局脱钩;除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西藏自治区内机场以外,民航总局管理的其他机场全部移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将原来“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局”三级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为 “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两级管理体制,撤销了各民航省(区、市)局,在绝大部分省(区、市)重新组建了26个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作为地区管理局的派出机构。

5 民航业放松管制的具体举措及效果

新一轮体制改革后,民航总局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不再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而主要承担安全管理、空中交通管理、行业宏观调控、航空市场监管和民航国际关系等5个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 

放松管制的效果:

(1)改变了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

(2)打破了国家垄断,拓宽了投资来源。

(3)建立了竞争性的航空运输市场,初步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2004年,中航、南航、东航合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占中国民航总运量的份额均接近80%。 

(4)使企业市场行为逐渐向国际趋势接轨。目前国内大型航空公司正在积极构筑自己的中枢航线系统,建立代码共享和营销联盟,发展常旅客计划,推行网上售票和电子客票,并试图建立收益管理系统。企业价格行为逐渐趋向理性,2004年实施新的价格政策后,航空公司平均每客公里收益下降了10%,而每座公里收益与以前基本持平,平均客座率上升。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5

新时代证券分析师李德轩表示,改革是经济领域今后若干年重中之重,为排除万难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管理层不免面临众多取舍和妥协。改革棋局的演化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投资者应当顺应改革大棋局,关注改革中的政府行为。具体对下半年市场走势的判断,李德轩认为,下半年指数先抑后扬,债务风险充分释放为熊牛转换起点,市场运行区间在1900―2300点之间。“风险释放前,担忧情绪使得存量博弈维持,市场格局表现为以稳增长、改革主导的新结构行情;风险释放后,增量资金入市,大盘将整体走强,中长期牛市悄然酝酿。”

华融证券则认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不必空谈牛市熊市,勤耕个股才是王道。“新常态是在中国经济‘L 型’下台阶式增长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概念,与去年热议的“经济学”在逻辑与内涵上是一致的,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成功从高速挡换入中速挡,7%是底线,7.5%是预警线,调结构是重点。通胀水平良性而温和,CPI3.5%是上限。”对于新常态的内涵,华融证券分析师付学军解释道。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理论上,也会呈现出与之对应的股市新常态。付学军表示,在经济波动存在上限或下限的情况,股市也与之对应的上演了“俯卧撑”行情。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度乐观或者过度悲观都不符合当下的经济和市场表现,下半年将以2100 点为中枢延续低位震荡的特征,波动区间在1900 点-2300 点左右。随着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力度不断加大,股市的反应也非常的明确,以创业板的独立行情为代表。下半年创业板继续延续牛市的可能性不大,但在调结构的背景下,可能继续高位震荡。

大通证券分析师李哲明则认为,在资金面紧平衡、IPO重启、估值合理、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有限的背景下,大盘有一定的反弹机会,上证指数合理波动区间为2000-2350点。

李哲明建议,按照三条主线进行行业配置:一是关注食品饮料、医药、家电、旅游等消费服务行业,上述行业防御性较强;二是关注TMT、环保等行业中具有成长性的龙头以及次新股板块,相关品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小;三是关注政策受益的信息安全、军工、铁路基建、新能源汽车、国企改革、丝绸之路概念等行业或板块。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6

 

民航管制包括两方面:经济性管制和政策性管制。政府对民航进行管制的目的是在航空公司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政策性管制指的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以及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伴随提供他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经济性管制既经济管制,一般是针对特定产业的管制,因此也称为产业管制。它是指为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使用者对产业内经济资源的公平利用,由政府依据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公用事业、交通、金融等产业中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进行的管制。 

 

2 民航业政府管制的内容 

 

政府管制主要包括进入管制、价格管制、投资管制、资源利用管制、区域准入管制、普遍性服务管制等多种形式。 

(1)进入管制。指通过发放许可证等制度对欲从事民航运输经营的企业进行限制,未得到许可不得从事经营活动。进入管制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过度进入和实现规模与范围经济。 

(2)价格管制。指进行报酬率或最高价格的限制以使航空公司获得盈利但同时防止制订垄断价格,保护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3)投资管制。即制定投资原则,在确保按政府要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各方投资的同时,对投资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限制。投资管制中也包含着对所有权的限制,如对外资及非国有投资比例的限制等。 

(4)资源利用管制。即确定航空资源(如空中航线、飞行高度层、航空燃油等)的分配与使用原则,以保证民航运输的安全经营并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5)区域准入管制。即对不同的民航运输企业划定经营区域,无特别理由不得进入其他区域性市场的航线;或者对一地区支线机场与另一地区支线机场之间通航的限制等。 

(6)普遍性服务管制。即要求民航运输企业为那些容量小、盈利低甚至没有盈利的偏远地区、支线机场提供服务,以确保这些地区的公众能享受“交通便利”。 

(7)技术标准管制。即通过对民航运输企业制订服务水平、技术标准等,从而实现管制目的。它包括的内容丰富繁杂,如特大航空枢纽对抵达飞机座位数的限制、飞机噪声限制等。 

 

3 民航业政府管制的依据 

 

以下因素导致在航空运输业形成一个广泛的管制系统: 

(1)安全。作为确保在航空公司运作中保持安全标准的手段,各国政府对进入航空运输业作出规定,只有能表明它们有能力安全地从事营运的航空公司才能进入这一行业。这是由民航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2)对定期航班和部分航线的保护。“定期航班”可以定义为按照公布的班期时刻表全年提供的有规律而可靠的航班。为了在平静的淡季维持这种航班,航空公司在旺季必须获得大量利润。如果没有管制,大量航空公司会在旺季进入市场,这将大大减少利润。结果,若干航空公司在淡季会不得不退出市场,因为盈利率会使它们不能再提供淡季航班。对于某些航线,由于其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本身并不具备开辟航线的条件,如:客流量低、飞行成本高等。由于国家整体规划的需要,却需要开辟这样一些航线,在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的管制,才能确保这些航线的开通。 (3)保持社会服务项目是一个支持管制传统论点,尽管目前它的重要性可能正在下降。

(4)保护国家利益。1919年巴黎公约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各国在它领土以上的空域拥有绝对主权。从那时起,政府管制了航空运输,以保证国家利益。政府对航空公司所有权的较大约束也加强了管制的力度。国家利益可以总结以下内容:①防务问题,特别是国家承运人通常要考虑国家的防务战略;②就直接和间接就业以及收支平衡的角度来看,最大限度地增加来自航空运输对国民经济的收益;③国家威望;④为商业、政府交往维持一个航空运输系统。

4 民航业政府管制政策的演变

中国民航实行放松管制政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认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民航业放松管制的过程与对其经济特性的认识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主要是由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所决定的。放松管制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与此相应,放松管制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政府主导型的体制改革进程

中国民航放松管制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来描述: 

第一阶段(1980~1995年):放松准入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在1980年以前,中国民航基本上实行军队管民航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生产经营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由中央政府完全控制和垄断。1980年,中国民航遵照邓小平的指示改变军队建制,走上企业化发展道路。 

第二阶段(1996~2001年):限制新企业进入,探索放松价格管制。1996年以后,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在运力过剩、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政府对管制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一定的管理措施,以期使整个行业能保持盈利。 

第三阶段(2002~2006年):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全面放松经济性管制。2002~200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原直属的航空公司及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联合重组,成立了6个集团公司,各集团公司的主要人事任免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交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与民航总局脱钩;除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西藏自治区内机场以外,民航总局管理的其他机场全部移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将原来“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省(区、市)局”三级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为 “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两级管理体制,撤销了各民航省(区、市)局,在绝大部分省(区、市)重新组建了26个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作为地区管理局的派出机构。

5 民航业放松管制的具体举措及效果

新一轮体制改革后,民航总局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不再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而主要承担安全管理、空中交通管理、行业宏观调控、航空市场监管和民航国际关系等5个方面的行业管理职能。 

放松管制的效果:

(1)改变了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

(2)打破了国家垄断,拓宽了投资来源。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7

一、关于各国竞争法的制定实施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竞争法,发展中国家情况不一。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非洲的22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正在制定中;亚太地区17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正在制定中: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18个国家中有5个国家正在制定中。

蒙古第一部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于1993年,2000年作了修订。2004年,蒙古根据第一副总理令成立了不正当竞争管理局,负责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2008年不正当竞争管理局更名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局(AFCCP),增加了《消费者保护法》的执法职能。2010年蒙古制定了新的《竞争法》。目前,蒙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局执行的法律有六部:《竞争法》、《消费者保护法》、《政府管制法》、《行政监督法》、《行政采购法》、《广告法》。

新加坡竞争法制定于2005年。该法卡特尔条款和滥用条款于2006年1月生效;合并控制条款于2007年7月1日生效:该法规定了并购自愿申报制度和纵向协议除外制度。在对政府政策的竞争影响方面,新加坡竞争局与其他政府机构协作,尽量减少政府其他政策对竞争的不利影响,同时,在竞争执法中考虑其他政策目标。考虑到执法初期,除非有有力证据,新加坡竞争局才会启动对卡特尔的调查。

关于卡特尔宽大政策。由于卡特尔是秘密进行的,宽大制度有助于鼓励卡特尔参与者主动报告,新加坡竞争局出台了卡特尔宽大指南。对启动调查前第一个主动报告的,罚款扣除100%;在调查启动后、执法机关尚未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前主动报告的,罚款扣除也可以高达100%。如果不是第一个主动报告的,罚款扣除可以高达50%。根据新加坡卡特尔宽大制度,主动报告的当事人必须持续不断地、完全地配合竞争执法机关;必须停止违法行为,除非竞争局另有要求。卡特尔发起人和胁迫者不适用宽大制度。

尽管各国控制反竞争的行为措施不同,市场分析方法不同,但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方面都采取合理分析原则;除垄断协议豁免条款外,各国对合谋行为普遍采取禁止原则;对并购采取个案审查原则。在纵向限制方面,仅对价格维持限制行为适用本身违法原则。尽管各国在纵向限制方面执法政策差异较大,但纵向限制原则上适用经济评价和经济分析。此外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非传统标准,如与贸易有关的因素、市场力、外国直接投资、私有化、区域一体化等。

各国在反垄断执法中,是优先考虑竞争政策还是其他政策目标方面有差异。在认定合法商业行为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或者其他非法垄断行为方面标准不尽相同。发展中国家在认定滥用行为方面有一些特殊标准。如,普遍禁止剥削性滥用;即使经营者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法律也明确禁止其有关滥用行为;竞争法及执法政策在针对合资企业的执法上有较大差异;更多考虑产业政策、竞争力、中小企业及公共利益等。尽管发展中国家在竞争法和执法政策方面有很大不同吗,但在加强竞争执法方面仍具有一致性。

二、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及有关案例分析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各国竞争法中最具挑战性,需要进行复杂的经济分析和大量的事实证据。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复杂性也是各国竞争机构查处滥用案件数量少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的竞争法管辖区设有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政策工作组,国际竞争网络成立了单方行为工作组,经合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国际竞争网络都有这方面的政策研讨。一些大的竞争法管辖区处理了重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一些新兴的和较小的竞争法管辖区对此问题也十分关注。

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法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都基于共同的原则。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尽管存在差异,但各国竞争法对滥用行为的认定一般都包括: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有关行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缺乏客观正当理由。

各国法律并不禁止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如,新加坡竞争法规定,只有当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时才构成违法。法律之所以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的滥用行为,是由于滥用行为使得竞争对手不公平地被逐出市场或者无法进入市场。市场竞争不足和不够开放,最终导致低质、高价和较少的选择商品。如排他性合同、捆绑销售、拒绝交易、掠夺性定价等行为。

德国竞争法包括禁止滥用行为的一般性条款,对滥用行为的规定主要包括拒绝交易、排他易、搭售和捆绑销售、价格掠夺行为等。实践中,滥用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反垄断执法的目标在于保护竞争性过程。以德国联邦卡特尔局为例,在具体办案工作中分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包括三个步骤:第一,界定相关市场。第二,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第三,证明滥用行为。根据该局经验,认定市场力量非常重要。分析市场力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经营者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买方力量、进入市场和扩大经营的障碍等。当事人对执法机关就其市场份额及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有权进行反证。近年来德国加强了对能源领域的反垄断执法,在燃气和电力领域引入了剥削性滥用禁止条款。

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于1998年查处了一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本案当事人加拿大生命科学公司(MDS Inc,以下简称加拿大公司)是生产核磁医药用原料Mo-99的企业,Mo-99是生产诊断癌症等的核磁检查用药品Tc-99必不可少的原料。加拿大公司是唯一在日本市场销售Mo-99的企业,当时,日本市场只有两家买主,即日本医药公司(NMP)和日本第一医药公司(DRL)。自1996年以来,加拿大公司与这两家日本医药公司签订了排他性合同,约定两家医药公司10年内所需的Mo-99必须从该公司购买,不得向其竞争对手购买。由于加拿大公司的Mo-99产品不断涨价,日本第一医药公司打算与比利时IRE公司(加拿大公司的强力竞争对手)进行交易,希望与加拿大公司签订非排他性的合同,但遭拒绝。日本第一医药公司只好接受了加拿大公司的排他性合同,与比利时IRE公司停止了贸易谈判。本案的关键点是界定相关市场、确定排他易以及分析有关行为对竞争的实质性限制。关于界定相关市场。本案当事人加拿大公司是世界上生产Mo-99的最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在日本市场份额占100%。当时世界上生产Mo-99的企业,还有比利时国家放射元素研究院(IRE),是第二大生产企业,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企业。日本国内没有此类生产型企业。由于Mo-99是生

产Tc-99的必需原料,无替代产品。日本反垄断法禁止反竞争行为和人为排除、限制竞争的排他。一般讲,排他易(独家交易)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限制竞争,同时也能促进竞争,如防止搭便车,促进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排他易并非当然违法。本案中,日本Mo-99市场只有两个买家。新的买家未来也不大可能会出现。由于加拿大公司签订的排他性合同,市场上也不会有新卖家,即只有加拿大公司。该公司能够通过与交易相对人签订为期10年的排他性合同维持这种垄断局面。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对本案开始调查后,加拿大公司主动修改了有关合同,停止了违法行为。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作出禁令,责令加拿大公司通知竞争对手比利时公司,说明它不再强制日本两家公司只能从该公司购买Mo-99,今后也不再从事此类排除易。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之所以未对加拿大公司作出行政罚款,是因为当时日本反垄断法对私人垄断未作罚款规定,仅对卡特尔和其他类似行为进行处罚。直到2009年,日本反垄断法修订时,才对私人垄断排除、限制行为作了罚款规定。

新加坡竞争局于2010年处理了一起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本案当事人SISTIC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票务公司,属政府投资的企业,该公司在2002年、2006年分别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公司和体理会签订协定,规定所有在滨海艺术中心和新加坡室内体育馆举办的活动和演出,都由SISTIC公司独家售票。此外,该公司还于2006年与其他17个大型活动主办方签订了独家售票协议。新加坡竞争局对该公司作出了罚款98.9万新币(约75万美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本案是新加坡竞争局迄今为止处理的罚款额最高的案件。本案独家交易协议证据确凿,但仅有独家交易协议不能证明滥用行为的存在。关键是要分析经营者的市场支配地位和有关行为对竞争的影响。SISTIC公司在新加坡票务市场占有85%-95%市场份额。通过签订上述19个排他性协议,限制了新加坡60%-70%票务市场。新加坡竞争法规定,除非具有市场力,企业将不被认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市场力是指能够在竞争价格以上仍然有利可图。本案专案组认为,该公司的订售票价格高于竞争水平,至少高于存在一个竞争对手的市场价格水平。该公司总的销售价格,包括票价,与演出活动主办方、场地经营者的交易价格都高于有效竞争的市场价格,上述情况表明该公司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调查表明,SISTIC公司将售价20元或以上门票的订票费从2元调高到3元,增幅50%,消费者因此多支付价格,这也是该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负面效应。通过独家交易合同,活动主办方必须通过SISTIC公司售票,消费者也必须通过SISTIC公司购票,没有选择。有关行为使得竞争对手难以进入相关市场公平竞争。除罚款外,新加坡竞争局还在行为救济方面作出要求,即责令SISTIC公司删除所有要求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它进行交易的合同条款,同时,要求该公司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违法行为再次发生,如修改格式合同样本等。

三、关于垄断高价、过度定价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及有关案例分析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采取不公平的高价问题在自然垄断行业比较突出。如,在德国定高价的往往是自然垄断行业。最近,土耳其竞争局处理了一起垄断价格案。案件当事人Belko公司是经当地政府授权在安卡拉地区唯一经销民用供热燃煤的公共企业。本案相关地域市场包括安卡拉市及周边地区。土耳其竞争局经过对该公司过去5年的价格与成本比较,确定该公司销售的煤价高于有效竞争市场价格60%以上。于是,土耳其竞争局向安卡拉市政府、政府内务部、环保部、卫生部、经济部,就如何在相关市场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出建议。最后,授权Belko公司垄断经营权的行业主管机关――安卡拉市政府卫生局撤销了对Belko公司经销民用煤的许可。本案之所以是土耳其竞争局处理的唯一一起过度定高价案,原因是过度定价难以界定,排他性的交易还是剥削易方面难以确定,特殊行业领域属竞争法的事后监管还是行政管制机构的事前监督往往界线不清,此外,竞争机构与行业管制机构之间的关系也难以明确。

四、关于竞争执法与行业监管的关系问题

竞争执法与行业监管在对特殊管制行业的监管上常常存在职能交叉,如何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从各国情况看,解决二者职能交叉的做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立法明确划分二者的职责,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加强沟通配合。尽管各国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无统一模式,但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竞争执法机构对所有行业的竞争问题有管辖权;行业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管制行业的市场准入、安全、标准,保证普遍服务等其他监管问题。换言之,竞争法对特殊管制行业不存在法律适用除外的问题,特殊管制领域的竞争问题一般主要由竞争执法机关负责。我国《反垄断法》从立法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该法起草过程中,曾就此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法律草案在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时,还保留着对特殊行业的法律适用除外规定。但全国人大在第二次审议时研究决定对有关内容予以删除。因此,我国《反垄断法》对特殊行业的法律适用未作除外规定。

土耳其竞争局成立于1997年,其职责范围比较广,包括对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购控制的执法工作。土耳其竞争法没有规定对特殊管制行业的法律适用除外,如竞争局有权对能源市场的并购行为进行反垄断审查。土耳其行业主管机关主要包括能源市场管理局、银行业监管局及信息和通信技术管理局等。行业监管的社会目标是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这些管制领域往往是资金密集型,由于规模经济因素影响,这些领域的经营者数量不多,主体是公用企业,主要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在市场监管领域,蒙古电信管理局、能源管理局等行业监管机关与蒙古竞争主管机关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局保持着密切协作关系。

五、关于经济分析和市场调研

各国在反垄断执法中十分重视经济分析。经济分析有助于减少反垄断执法中的失误。在反垄断执法中,确定和获取经济分析所需的数据,充分利用经济分析数据界定相关市场和评估有关行为的反竞争影响非常重要。

在韩国,无论是处理并购案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还是卡特尔案件,运用经济分析、界定相关市场都是首先要做的工作。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12月成立了经济分析处,在反垄断执法中充分运用经济分析。以并购审查为例,韩国1981年《垄断管制和公平交易法》、1998年《合并指南》中都有相关条款规定。2010年7月21日,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制定了经济分析证据提交指南。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2004年处理的一起烧酒合并案,根据经济分析,涉案当事人Mookhak公司被认定为韩国庆尚南道烧酒制造行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另一当事人

Daesum公司则被认定为韩国釜山烧酒制造行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

竞争执法机构的市场调研同样非常重要。作为竞争执法官员,首先要了解市场如何运行,才能更好地开展反垄断执法工作。有关国家的经验表明,竞争执法机构的市场研究建议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为政府机关所接受,影响政府政策和管制改革,倡导和宣传竞争政策,促使企业自觉合规经营,市场更加有效竞争。蒙古公平竞争和消费者保护局设有市场研究处,该处对蒙古国内肉类市场组织了调研。从调研情况看,肉类批发和零售环节信息非常不畅通,经营者竞争知识缺乏,竞争意识不强。调研报告建议政府更多地介入肉类市场,倡导竞争文化。

六、关于公共采购与竞争法

德国公共采购遵循竞争、透明、非歧视、法律有效救济原则。德国公共采购的合同主体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公共机构包括联邦、州或者地区公共机构等。二是依照公法或者私法由公共机构提供财政支持的法人组织。三是依照私法在交通、自来水或者能源领域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组织。这些合同当事人代表公共利益,与私法上的一般民事合同不同。公共合同,除内容需要保密的,如出于国家安全等原因,竞争法可以对其进行豁免外,其余的都应当依法进行公开招投标,且招标不应局限于特定的经营者。公共采购法的目标在于有效分配公共资源,防止政府等公权力机构滥用市场力,竞争法目标确保采购过程公平竞争。

七、体会与思考

竞争法与竞争政策是当前国际领域的热点话题,需要特别关切。本次会议议题针对性强,研讨内容丰富,涉及反垄断领域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特别是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等有关问题的讨论,与总局承担的反垄断职责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在反垄断执法中最具挑战性。这不仅需要作大量的经济分析,而且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对反垄断执法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经济分析在反垄断执法中越来越重要。在反垄断执法中,无论是处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还是处理垄断协议案件或者对经营者集中案件,都需要运用经济分析,界定相关市场和评估有关行为对竞争的影响。

(三)从各国竞争执法情况看,自然垄断行业经营者滥用独占地位实施强制交易、滥收费用等滥用行为属多发领域。对公用企业等垄断性行业限制竞争行为执法依然是今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垄断执法工作的重要领域。

(四)在反垄断执法中,如何发挥好行业监管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反垄断执法涉及领域广泛,很多领域都与特殊管制领域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专业性,比如通讯、信息技术等领域,非专业人士很难了解,在反垄断案件调查中需要借助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解读信息、分析案情。在我国反垄断执法初期,反垄断执法机构更需要加强同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如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做好反垄断工作。

(五)反垄断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学习借鉴性强,加强信息交流和对比研究很有必要。如各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核心概念基本上。一致,对垄断行为的执法原则及分析认定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各国对垄断协议普遍采取禁止原则;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基本上采取三步骤:一是认定经营者具有支配地位;二是认定行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三是认定行为缺乏客观正当的理由。这些情况与总局反垄断执法情况基本相同。又如,新加坡卡特尔宽大制度指南与总局《反垄断法》配套规章对垄断协议宽大制度的规定有诸多相同之处。此外,一些国家竞争执法机构在对垄断行为人作出罚款的同时,还作出一些救济指令,确保垄断行为得到纠正。如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新加坡竞争局要求违法当事人删除合同中的排他性条款,修改合同样本,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此类行为不再发生。我国《反垄断法》规定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但如何细化有关规定,有关国家的反垄断行政执法经验值得借鉴。

市场经济局限性篇8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公共政策;民主化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被定义为对非市场管理的经济学研究,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集体的或非市场的政治管理过程。它以“经济人”假说为基本假设前提,依自由的交易能使交易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公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要有集体决策;二是规则性,为协调好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偏好差异,必须进行集体决策以制定能够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供方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是公众,购买或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行为单位都是独立个人。同一个人,其在经济领域的自私性不可能仅仅因为他的政治角色而有改变。另外,由于逻辑起点是“经济人”的概念,政府便不再被认为是具有强烈独立倾向的集体。总之,任何一个个体都是要通过选择以求得最大利益,并在公共选择中求得利益平衡。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它认为没有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官僚机构来提供。因而它主张设立私营企业、非盈利机构等公共部门以取代政府官僚体制;实现公共组织之间的充分竞争以及公共服务组织小规模化;通过分权实现权威分割,允许不同组织之间在职能和管辖区域上的重叠交叉,等等。公共选择理论把分析政府行为效率以及促使政府最有效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作为其最高目标。

二.“中国模式”经济决策的局限性分析

所谓“中国模式”,其实就是建立在中国现行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基础之上的,发展经济的经验总结。人们对这个经验,作出了众多积极的评价和概括,然而对其局限性却鲜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然直接缘起于“中国模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与“中国模式”也是截然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时,就应该而且需要研究“中国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们看来“中国模式”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政府运用计划和市场这两手,可以创建出任何想得到的办法发展经济,但永远无法超越这种模式自身必然产生的局限性。

其一,政府掌握全部经济立法权,虽然可以任意决定市场上的经济政策,但永远不能改变经济规律。所以,政府作出的决策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接受经济规律的检验。

其二,市场调节起最终的决定的作用,如果政府的相关经济决策违背市场规律时,市场调节就无法正常及时的发挥作用,必然要产生严重经济失调。而经济决策的修改,只能通过政府才能实现,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机制,使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这两个局限性,我们可以得出两条重要结论:一方面必须对政府领导人作出经济决定的权力给以必要规范;另一方面要启动经济民主决策改革,逐步引入各利益群体方代表参加决策,使其诉求能够公开合法的表达,通过适度博弈达致利益平衡,避免决策失误。并由此逐步调整有关经济法规,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三.公共选择理论指导下的启示

(一)坚持政府经济行为的适度原则

市场存在着的自发性注定了其有的时候会失灵,所以政府就有必要对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是,因为政府本身也有职能上的缺点,政府的干预过程不一定能弥补市场的不足。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把握好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限度,使政府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它;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公共选择理论的结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共容机制,这样政府利益不仅不会损害公共利益,反而更能促进公共利益。

(二)坚持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进行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逐步转变政府职能。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虽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特别是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与效率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理论上与实践上的障碍。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观,为我们对政府、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了早日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并依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坚持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将政府的决策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也是实现政府经济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一环。布坎南认为,决策者会被自身“经济人”的动机所左右,导致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难于切合实际;另一方面,决策者自利动机的刺激作用使得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不是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 所以说,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逐步优化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系统,完善公共决策体制和相关规则,逐步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四)正确看待政府行为的经济效益

我们要正确看待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特征。我国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但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我们不但要加以重视,而且要正确地进行引导加以规范。根本目的在于调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政府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的绩效。

总之,加强政府经济决策行为的合法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经济决策行为的任意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诸如社会不公、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而提高决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政府也是“经济人”,有自身的利益,永远不会自主地为人们服务。所以,更应该促使政府决策行为规范化以为民所用。

参考文献

廖荣碧,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J],当代经济,2009,(2)。

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上一篇:食品安全预案范文 下一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