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范文

时间:2023-10-12 17:28:59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1

关键词:地摊经济;成本;收益;创新平台;城市管理

“地摊经济”是一种边缘经济,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流动性强,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经营时间和经营地点由摊主自行掌握,经营方式灵活自由,经营门槛低,没有技术要求,资金成本也不高,容易上手。经营风险低,解决了一部分待业在家人员的就业问题,也发展了部分民营企业。

1地摊经济的背景

1.1兴起的原因

(1)政策支持。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2020年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省正在恢复消费活力,湖北宜昌、大冶尝试放开夜市地摊经济。截至2020年6月4日,已经有济南、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厦门、长春等城市,以及上海、陕西、辽宁、江西、甘肃等省份先后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2)经济环境。受疫情的影响,国家停工停产,部分人员下岗失业,失去收入来源。地摊经济由于门槛低、技术要求低、经营风险小等特点,能够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地摊经济在这一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3)文化需求。中国常常讲究人情社会,疫情期间两三个月的居家隔离,人们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地摊常见于露天广场,马路两边,虽然是一种低成本经济形式,但是给了一个邻里、周边居民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活跃市民生活,为城市添加烟火气和色彩。地摊经济,处在“稳就业”和“脱贫攻坚战”的十字路口上,既能稳就业,又能促脱贫,因此备受重视,脱颖而出。

1.2发展现状

“地摊热”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迎来了“急速降温”,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影响市容,阻碍交通。地摊流动性强的特点意味着往往选择在人流量大的路段、广场摆摊,很容易带来交通拥堵的隐患,随之而来的还有环境污染问题,容易引发市民不满,增加城市管理难度。地摊流动性带来的还有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产品溯源难,消费者维权难,同时疫情防控常态化,市民复产复工复学,生活步入正轨,客流量减少……地摊经济的弊端日益凸显,使得摆地摊回归理性。

2文献综述

2.1国内关于地摊经济的调研结果分析

2020年地摊经济在中国“爆火”,总理的一句话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活力,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掀起“地摊热”。当人们沉浸在重燃“人间烟火”的激情中时,地摊经济的问题日益浮现,对地摊经济进行调研,探究如何良性发展具有时代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地摊经济”为关键词在全网搜索学术论文,大多将“地摊经济”与“高校”“就业”“城市管理”以及“城市经济”相联系。“地摊经济”虽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但是也给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通过对“地摊经济”发展历程回顾、分析利弊、提出解决方法并作出前景规划是国内关于地摊经济调研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随着话题热度的下降,“地摊经济”开始降温,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要与人们理性回归、地摊经济成本、政府政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以探究“地摊经济”爆火的原因为主,对“地摊经济”热度下降方面的调研较少。

2.2“摊吧”调研结果分析

为了解大众对“地摊经济”的认识程度和立场态度,本文在“摊吧”平台研发之初便了线上问卷调查,共收集到350份反馈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表1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对“摊吧”平台进行以下功能增设和改进:设置“摊上你了”板块,消费者可以在此给摊户投票,平台每周将会统计票数并展示排行榜,以此加强摊主、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既可以帮助优质摊户宣传推广,又可作为消费者的购物参考指南;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方案”,即通过获取消费者的位置,根据逛摊时间,推送附近最便捷、适宜的地摊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维权渠道,提供法律援助。

3地摊经济的成本

3.1增加城市管理成本

我国的地摊经济仍然属于新型的经济形式,还未对地摊经济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案,地摊经济的管理方式不成熟。由于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无牌经营、污染环境和影响市容等问题,在现行形式下一定会遭到城管人员的驱逐。城市每年招收城管的人数增加,一定程度上导致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城管和流动商贩之间的矛盾加剧,管制过程中发生的双方暴力冲突事件,导致城管和商贩受伤,政府不仅要为城管在执行任务时受工伤买单,还要为受伤摊贩提供安抚金。

3.2影响政府形象

现在,地摊经济没有具体的管理制度,各地政府为了维持市容市貌,势必加强对流动摊贩的管制。城管和流动商贩之间的冲突不断而且逐步加剧,城管的暴力执法在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导致对城管产生不好的印象。城管隶属于政府部门,城管的暴力执法,会受到受伤摊贩及其家人的诉讼,政府形象受损,同时承受着社会舆论的压力。

4地摊经济的收益

4.1缓解失业人员的就业压力,解决人口生计问题

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即使在后疫情时代,国家也不提倡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外出务工人员,因无法返回工作岗位而大批失业。地摊经济的兴起,有利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因疫情失业人员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4.2激活经济活力,扩大内需

疫情席卷全球,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在疫情期间几乎无法发挥作用。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的兴起为我国激活经济活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利于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因疫情而在外贸经济上的空缺。

4.3迎合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

我国虽然已经全面脱贫,但是城市中仍然存在拿低保的低收入家庭,家庭生活拮据,地摊经济的兴起不乏为这类群体提供了购买产品的地方。流动摊贩因经营成本较低,商品也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

4.4便捷用户生活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扩张也成为趋势。在大型城市中,购物中心一般都在城市中心,对于住在城市郊区的居民来说,购物十分不方便。流动摊贩因摆摊地点分散且多在居民区附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的购物问题,便捷了居民的生活。

4.5丰富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

纵观全球,全世界都存在地摊经济形式。我国的地摊经济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周礼》记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表明西周就已经有相对固定的可以摆地摊的场所。地摊经济不仅是一种历史,还是一种“地摊文化”。管理和运用好地摊经济,不仅能够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还可以发展成为城市的特殊文化,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加以宣传,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

5发展前景

5.1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

5.1.1后疫情时代,国家重视地摊经济受疫情影响,当前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就业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许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面临严重亏损,增加了就业困难。鉴于地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国家重视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的发展。5.1.2百姓发展地摊经济的意愿强烈疫情期间,众多百姓自发发展和壮大地摊经济,构成特色的城市风景线。地摊虽然小,但是关乎的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穿住行用都可以在地摊经济中找到解决方案,流量价值非常大,有很强的发展动力和潜力。5.1.3地摊经济是互联网经济的再度进化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渗透到了地摊经济中,地摊经济的很多环节已经被互联网深度改变,摆地摊是下沉市场的活样本。互联网经济发展到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人聚焦在下沉市场,试图攫取流量,以地摊经济为切入点,找到最真实的样本。地摊经济普遍存在流动性强、安全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但通过对地摊经济规范化,治理“地摊经济”的乱象,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到的民生问题。

5.2乐观的发展潜力和可行的发展规划

对于地摊经济的未来规划,应制定更全面的法律法规,就如何规范管理地摊经济,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制定系统科学的规范管理方式,并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打造良好的地摊经济生态环境。5.2.1地摊商户(1)禁止违法违规交易,如诈骗投机、哄抬物价、偷工减料、出售有损他人健康的食品、生产假冒伪劣、、出售反动荒诞的图画或音像制品。(2)按照税务机关依法上交规定税收。(3)拒绝、阻挠工商管理机关人员执法,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2.2政府部门(1)加快城市立法,承认地摊经济的合法性。现行法律下,地摊经济是一种违法经营行为,目前与个体经营有关的3部法规无一例外地规定,只有提供经营场所证明,才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地摊经济的存在,赋予摊贩合法的经营身份,是解决城管纠纷的根本措施。(2)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听取摊主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同时鼓励摊主成立自治机构,选举机构代表,定期进行经验交流。

6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建议

6.1适度放开,引导发展

规划摊位区域,对于安全卫生、交通疏导问题做进一步的部署,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行摊位卫生责任制,对权责进行细分。加大监管力度,奖罚并行,公开随机监管,完善失信惩戒制度,保证投诉渠道畅通,让居民维权有道,最后要保证政府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权责分明。对于相应的地摊类App,例如“摊吧”等,积极给予政策以及经济扶持,让新时代的产物遍地开花。统筹完善商户以及用户信息,切实保障双方的利益问题,做好备案登记,做到追根溯源。

6.2建立摊主、消费者、管理者三方沟通平台

积极利用大数据、信息云集等收集系统对用户喜好进行精准分析并推送给商家,更加个性化、定制化。App客户端也可以和厂家联动,为登记备案的商家提供原材料,进一步保证质量安全问题,但是也要做到招标透明,让用户和商户更加放心。同时也可以和导航软件进行合作,让消费者能够及时看到“附近的摊”,解决消费者“一摊难寻”的问题。创建商贩交流平台以及消费者平台,让商贩进行经验交流,并且商贩和消费者能够将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的相应部门敦促尽快解决。

6.3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

可以根据每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以及城市特色,实现不同城市间的“连锁”App,统筹好公共空间,保留城市发展底色,主动倾听老百姓的摆摊需求,及时改进不当之处。

参考文献

[1]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不考核占道经营,给流动商贩一定空间[EB/OL].生活报,2020-05-30.

[2]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什么才是摆地摊的正确方式[EB/OL].中新网,2020-06-04.

[3]王俊杰,黄立军,曾庆琪,等.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及规范化——基于广州天河区的调研分析[J].现代商业,2011(15):77.

[4]林宙.金融危机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刍议[J].现代商业,2009(35):283+282.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2

一、无证流动摊贩的主体构成

所谓无证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流动性大的摊位。其主要由以下五类人员组成:

(一)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

(二)外来流动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三)部分“两劳”(劳动教养、劳动改造释放)人员;

(四)部分退休人员;

(五)本地农民(自产自销)。

二、无证流动摊贩的经营内容

其经营内容品种多,门类齐,应有尽有,以日常生活用品、水果、蔬菜、早点、熟食、油炸食品为主。经营工具多以自制手推车、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为主,机动车较少(卖水果时有)。流动摊贩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有极强的应变性,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无证流动摊贩的产生原因

流动摊贩的产生根源在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改制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富余,就业形势严峻的客观现实,是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集中体现,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集贸市场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城区特别是有些社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方便群众就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场”等极度缺乏。而流动摊贩以其商品价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能满足一定消费群体的需求等特点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弱势群体的生存和获利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和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为了谋求生存空间或者渴求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做无证流动商贩便成为其首选的谋利方式。据调查,无照商贩中75%是非常住人口,他们居无定所、流动频繁、成分复杂;25%是无其他经济来源收入的城镇困难家庭和失业人员。为了逃避各种赋税,降低经营成本,谋取最大利润,扩大生存空间,多在街头就地设摊,流动经营。他们通常被人们视为弱势群体,每当执法人员依法管理时,极易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群众或为其说情,甚至干扰、阻挠执法,更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唆使不明人员混淆视听、制造混乱,严重阻碍了城管执法人员依法执法。

(三)获利大,即便取缔或处罚效果也不理想。据统计,流动摊贩秤量工具90以上使用的是“二八、三七秤”,甚至“四六秤”,概率达98以上。因此,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成为低收入家庭和外来流动人员的首选,加上其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经营内容调整快、无税收,只要经营者头脑灵活,肯吃苦,其收入养家糊口没问题,收入好的流动摊贩甚至不低于企业白领。如此大的利益驱动,就会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受到取缔或处罚后,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无照经营,难以彻底根除。

(四)复杂的人情关系加大了执法难度。城市小,而城管执法人员90以上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本城的人算来算去都能攀上点亲戚关系,说情者多;执法时间一长,队员们天天在街头转,与流动摊贩天天打交道,熟识了,有时对他们进行取缔、管理处罚时也就不好意思了。

四、无证流动摊贩的主要危害

流动摊贩的存在,虽然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市民来说价格低,购买方便,但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讲,却存在更多弊处,主要有:

(一)倾占道路,影响交通安全。流动摊贩主要在热闹路段、工厂门口、学校门口、小区门口等人群多的地方设摊,且摆摊时间又正是车流、人流高峰期,使道路更加拥挤,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沿街叫卖,噪音严重超标,油烟飞扬、污水横流、果皮和垃圾等遍地狼籍,严重污染了环境,更有不雅的是食客在草坪、居民楼边随地大小便,臭气熏天,路人为之尴尬,居民为之愤慨。

(三)坑蒙百姓,危害其身心健康。上面已讲过:流动摊贩所出售的商品虽价格低,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尤其是出售的食品往往未经检疫,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卫生状况之差不言自明,为细菌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最佳途径,对市民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更有一些“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竟然在景观路段席地设摊,兜售假冒伪劣的饰品、刀具等物,他们不仅态度蛮横,还对过路行人纠缠不清,强买强卖,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流动摊贩不交税,无营业执照,所售商品往往是“三无”商品,且任意定价,严重扰乱了合法经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为假冒伪劣者提供了市场,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城管部门经常会收到合法商店的举报电话和投诉。

(五)浪费和摧毁公共设施。流动摊贩占用了本应属于全社会的公共空间和道路,据报载,因占道等原因,一般城市道路的保用期已由过去的10年左右降低为3至5年。

( 六)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品味。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但是无处不在的流动摊贩使原本宽敞、整洁的街道广场拥挤不堪、肮脏不堪,使城市魅力大打折扣。

五、整治流动摊贩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无证摊贩,应采取疏导为主、治理为辅、堵疏结合的方针,以城管为主,各个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

(一)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共同参与。“非典”、“禽流感”能够得以有效控制,与全球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有很大关系。整治流动摊贩也应如此。一是加大报刊、电视、广播等形式的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城管执法的认同度,进而激发参与度,在扩大群众参与度的基础上做文章,在调动群众积极性上下功夫。二是加大现场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现身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发放宣传单、通知书、提倡议等形式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使群众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充分认识流动摊贩的危害性和整治的必要性,营造市民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内外便民联系卡,架起与群众之间的友谊沟通桥梁,重视群众反应的意见和问题,及时落实到位,争取群众的支持。四是要借助各街道、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等社会力量开展对群众的宣传,告诫广大市民购买流动摊的食物在安全、卫生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不仅使市民认识到城市管理为他们着想,也使流动商贩的经营活动失去民心。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使摊主不断提高认识:贫穷绝不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借口,弱势也不是拒绝管理的理由,一味以弱示人,用自己廉价的可怜相赚取他人的同情心,只会暴露出自己的浅显与无知,让人更加瞧不起。

(二)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妥善安置下岗人员。从城市发展内容来看,城市发展可划分为外延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当前,在城市发展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快城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需求,在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能耗少、排污少、占地少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既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创造数以千计的再就业岗位。

2、积极推进再就业工程。通过开办家政服务、早点服务、公用电话、自行车管理、清扫队、送报队等新行业,使劳动就业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走出一条拓展再就业的新路子,安置下待岗人员。

3、全面发动,多方挖潜。利用闲置土地,打时间差,采用政府补贴,街道、社会共同投资的方式,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新市场的建设,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安置适龄就业人员。

(三)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为妥善处理市容与繁荣的关系,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经营秩序,在周边集贸市场少、沿街摊贩聚集的路段,应当本着“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结合居民小区的分布情况,由政府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选好场所兴建市场,就近引导零散、无序的流动摊点进入社区“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设施,统一摊点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入场入市,合法经营。在这方面,四川乐山城管部门“先安置再取缔”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值得借鉴。即通过在社区或城市人流较集中的地方多开辟集贸市场,挖掘社区就业潜力等办法,给商贩们提供经营场所,满足附近居民不同档次的购物需求;同时,降低乃至减免困难群众进场经营的赋税和管理费用,以吸引他们入市交易,获取正当合规的谋生之道。这一人性化管理方式带来了城市管理的良好成效,真正达到了摊贩欢迎、市民高兴、政府满意的共赢局面。

(四)以人为本,变单一执法为“五步法”,即一宣传,二服务,三教育,四管理,五处罚。行使行政执法权是城管部门的职责,而不是特权,执法人员必须端正执法态度,带着感情去处理和纠正违章行为。对少数屡教不改、蓄意闹事、干扰执法的当事人,也要坚持教育在先,提高执法技巧,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办案,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取证工作,避免激化矛盾。

(五)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根据季节调整工作时间,开展早7时至晚9时的不定时巡查,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任,落实高峰岗、错时岗等;其次,通过疏导与服务的结合,仍不服从管理的,严格进行处罚或取缔。

(六)切实落实队员交流制度。1、在本队范围内交流,队员管理一个区域或路段超过半年或一年,便进行交流,调换到其他区域或路段;2、在队与队间交流,工作一段时间,就调换到别的队工作;3、在区县与区县间定期进行换岗交流。通过定期的交流制度,制止说情风,达到公平、公正的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效能。

(七)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管理。依法治市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当前,治理流动摊贩的法律法规主要采用《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特别是外省流动人员对条例不熟悉,在定性上和处罚上不统一,操作性欠强,而且时有干扰、抗法的现象,所以要不断的加强法制建设,最好出台全国性条例,对流动摊贩的处罚都相同,实行依法管理。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3

全市基本情况如下:全市网点总数为2214个,从业人员约9000人;每日供应人次约为33万人,日销售额约为65万元。另外还有高等院校、中专学校食堂早餐供应人数约为20万人,日营业额约为30万元。再加上机关企业食堂、宾馆酒店及商务早茶的供应早点,全市每日早餐供应约60万人次,营业额上百万元。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调查组重点调查了我市摊群点、早点店及规模早餐企业。这三种供应形式占据了普通早餐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服务人次分别占总数的58、14.5和18.5,其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6、16.5和25.5。阳光早餐车进入市场虽然才一年时间,但其服务人次与市场占有率已分别占到3.4和2.5,其发展形势较好。另外,宾馆酒店的早餐及商务早茶也逐步走入市民的生活空间。另外,机关学校及企业的食堂的供应量也非常大,且大都已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租赁承包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值得企业予以关注。

二、__早餐市场的基本特点

1、供需基本平衡,基本满足市民需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市的早餐行业基本上是在自发状态下,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原先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的大量的小吃店因城市拆迁,体制不顺等多种原因纷纷关门停业。与此同时,大量个体、私人的早餐小吃店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内。全市平均每500人拥有一早餐店(摊群点),基本上能满足市民需求。

2、发展较慢整体供应档次偏低,以中低档为主

具体表现为:(1)以小型早点店,上规模、上档次的早点店较少,知名企业更少。(2)消费水平低。我市的工资收入水平低,决定了消费水平也较低。正常情况下,个人早点消费在1.5—2元之间。(3)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主要供应形式的早餐店与摊群点规模小、作坊式经营、利润低、环境较差、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酒店业不愿涉足也是档次低的原因之一。

3、新型业态的早餐企业开始出击市场,但市场占有率还较低

近年来,市场发展,我市早餐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档次较高,管理较为规范、卫生好、环境优雅,早餐品种美味创新的新型早餐连锁店。他们经营理念创新、跳出传统经营模式,运用现代营销技术,注重品牌培养,发展连锁加盟,为我市早餐市场注入一股新风。但他们进入市场时间偏短,开的店数不是很多,一般集中在闹市区,消费水平较高的地方,价格也较高,但目前对早餐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

4、早餐“老字号”消失殆尽,传统特色企业减少

餐饮业老字号是我国餐饮文化的结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在市民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市的餐饮发展历史上形成了四大名楼,即佛照楼、万花楼、会宾楼和大雅楼,还有一些知名的早点小吃企业如金陵水饺馆、五味元宵店,广寒宫、迎春园、甜心园等等。但近十多年来,随着城市改造力度的加大,国企体制的变换、市场竞争的压力,这些企业已纷纷退出市场,传统特色企业减少。这对进一步发扬传统餐饮特色,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确是一些遗憾和损失。

5、早餐供应以传统品种为主,新品种较少

目前,__市的早餐供应市场上,基本上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供应的餐饮品种。消费者也反映,__小吃品种质量不高、品种简单、营养配伍不合理等,适合普通市民消费的餐饮新品种尚不多见,值得餐饮企业研究探索。

6、老城区内网点偏少,消费不太方便

我市环城路以内的老城区,是我市最繁华的地区,人口密集,商业网点、机关学校、单位非常集中,但因地价高,房租较贵,而且早餐对房屋要求较高,面积较大,而早餐的利润难以承受高昂的租金,故而,老城区网点偏少,顾客消费不太方便。不要房租的摊群点,却据此占领市场较大份额。

7、政府支持推出的“流动早餐车”项目,初步站稳市场但因其品种口味、设点等问题制约发展的速度。

三、我市早餐行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我市目前的大众化早餐市场上,摊群点、早点店、规模企业“三分天下”。这种格局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干预减少,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预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难以改变这种基本经营格局。毕竟,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政府不可能象 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采取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只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的办法来管理经济。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的腾飞,工作节奏的加快,对早餐需求的质量与数量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餐因其进入门槛低、比较忙而利润又小,但同时又是市民生活所必不可少和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等特点,使得行业的发展不同于别的行业,它要求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调控。要立足于制定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兼顾高中低档消费需求、切实可行的行业发展规划,在其统筹指导下,部门联动,同舟共济,才能促进早餐业规范健康地发展。调查组认为,在行业业态的发展思路应是:规范摊群点、提升早点店、扶持连锁店、完善早餐车。

1、限制规范摊群点。尽管摊群点特别是大量的流动摊点存在着严重的安全卫生隐患,但因为客观上有市场需求,虽屡遭政府部门取缔、整顿。却久禁不绝。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必须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让其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首先,应制订一个摊群点标准,明确必须具备哪些卫生设施条件。其次,应该加强管理,特别是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加强卫生监督,要求“两证齐全”。同时,加强日常管理,促进规范经营。对未被界定为摊点的也要纳入管理范畴,不容忽视。对有条件的,加强统一规划改善经营条件。再次,应对业主分期分批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卫生、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最后,应逐步引导他们入店经营及要求室内制作、室外售卖或引导他们加入阳光早餐车。

2、鼓励提高早点店。作为早餐供应的主要形式,应鼓励发展,尤其是需要鼓励提高档次。目前,外地通过加盟快餐连锁店等方式改造原有的夫妻店,以整合资源,提升档次,我们也可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对早点店一是要加强卫生监督管理。二是要开发、引进新产品,扶持名品名店。把__传统的“老字号”名小吃及新近获奖的名小吃发扬广大。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把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特色风味小吃品种引进来,推动“放心”早餐向健康美味早餐过渡,满足居民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三是要结合城市建设、由各社区在做服务功能配套规划时,确定一批网点,统一招商,规范管理。

3、扶持帮助品牌连锁店及传统“老字号”企业

这些企业单体规模较大,接待能力强,管理规范、卫生设施好、自我管理意识强、社会信誉高,很少出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代表着未来早餐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应通过多种措施,扶持帮助他们,如扩大投资时,可减免一定的税收,在贷款融资时,给予方便等。企业也应借此良机,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政府可在每个区域设立一批早餐工程示范店、扩大宣传、鼓励其发展。同时,倡导、鼓励每个区中小型酒店开设早餐服务业务,提升早餐档次。

4、推动完善流动早餐车

作为早餐供应的一种有效补充,规模企业统一生产配送的流动早餐车以其方便卫生现已为广大市民所接受和认可,发展好这一业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如摊群点的设立,税费的减免等政策的扶持等;需要参与企业积极探索,提高管理水平,丰富早餐品种等。

早餐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没有政府的统筹和管理,很难规范。要把这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做好。建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联合执管,树立管理即服务理念,为行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4

_、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个体经济和集市贸易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变的越来越兴旺和繁荣,个人经营准入条件比较宽泛,为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大量出现提供了政策大环境,但是一直以来对这类食品经营的监管力度不够。

_、能够迅速就业再就业,解决生计问题。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产生了大批的下岗失业人员,加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就业人员的增多,就业再就业就比较难,为解决生计问题,进行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经营就成为一条快捷的途径。在随机抽样调查中,有__%以上从事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等的都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

_、经营投入低,见效快。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经营成本普遍较低,投入少,资本风险小,街头食品经营几百元的投入就可以开业,不干了损失基本没有。租个小门面也花不了多少钱。如果租用符合要求的门市经营,就目前峨眉山市的市场行情来看,至少需要几千、几万元甚至十几万,而且经营手续的取得较为严格,风险大。在调查中,笔者询问一小吃经营者为什么不租门市正规经营时,她反映说,自己没有本钱租门市经营,而且租门市经营装修费、水费、电费、税费等费用较高,有时生意未必有这样经营好。该经营者所说的反映出绝大多数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经营者的实际情况。

_、市场的需求和价格较低廉。市场需求是能够经营最基本的条件,市场有需求才会有人去做,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经营也要遵循这条最根本的经济原则。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需求量大,食品消费水平较低,人们的食品消费安全意识不强,加之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消费快捷、方便的特点就突显出来了,而且加上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价格较低廉,有些口味还很独特,购买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多,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在城市就越加繁荣了。在街头接受调查的人中,购买和消费过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达到__%,经常消费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的有__%。农村食品小店铺的出现也是农村食品消费市场需求的表现。

二、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现状和危害影响分析。

(一)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现状。

相关部门曾经开展的全国食品抽查显示: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卫生合格率为__%-__%,餐具消毒合格率为__._%;同年秋季抽查显示: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餐具合格率为__._%,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餐具消毒合格率只有__._%。目前,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有以下这些特点。

_、多数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者处于非法经营状态。就目前的法律法规标准,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者许多不符合餐饮服务许可条件,尤其是餐饮类小吃经营者,无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当然就无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一位小吃经营者说:“我们也想合法经营,但办不倒相关手续,只好这样经营了。”在对__户街头小吃经营者的调查中发现全部没有合法经营手续,对__户预包装食品和饮料经营者调查统计发现,只有__户有合法经营手续。

_、街头食品经营流动性大,无固定营业场所。部分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户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大多为一个手推车,为逃避正常的检查和管理,通过街头早市或夜市经营方式开展“游击"经营,频繁更换加工经营场所,再加上经营场所分散,出摊时间不定,你下班,他上岗等情况,不易被食品卫生监督人员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发现和被监督检查。

_、卫生设施配套不全,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摊点以谋生为主,自称“小本经营”,大多只有一个小店铺、一个手推车或者三轮车,餐具基本不消毒,无防蝇、防尘等卫生设施,街头食品都没有冷藏设施。投资起点低,经营面积狭小,也舍不得在卫生设施上投入,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潜在着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的隐患。

_、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由于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者主要为农村进城打工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和无固定收入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许多不具备基础卫生知识,知道《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只占调查总数的__%左右,且绝大多数人在工作时不穿戴工作衣帽,部分从业人员身上衣服油迹斑斑、污浊不堪,而且有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的现象,个人卫生较差。

_、食品及原料管理难。部分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户只顾有利可图、盲目进货,根本不知道或不注重索取食品产品(或原料)的卫生检验化验单或合格证,只要价格低,就不管来路,既不索证,也不问是否为伪劣食品,只管进货,检查时也不能提供进货台账。

_、无照经营强制取缔难,可能产生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中要求彻底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小食杂店、小摊点无照经营问题,即“一个彻底解决”,“一个彻底解决”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如果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就盲目的取缔食品无照经营户,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就我市的统计数字来看,大多数从事无照经营的食品经营户,多为外来人员、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无业闲散人员,其经营收入往往是全家唯一生活来源,如果强制取缔的方式方法不当,极易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危害影响。

_、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经营场所、环境卫生、食品来源等多数达不到要求,从业人员大多数未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食品卫生知识匮乏,制作食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生熟不分、操作过程混乱,使食品受到污染等现象,加上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相对缺失,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农村食杂店存在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_、影响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经营者一般在学校、工厂、集贸市场、商业街、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等人员聚集地区进行经营。多数存在占道经营,街头食品经营使用的车辆五花八门,乱停乱放,随处大声吆喝,有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随处丢弃,影响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难点,街头食品经营违反了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引入合法化的根源。峨眉山市作为旅游城市,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的无照、不规范经营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影响更大。

_、阻碍交通,影响城市秩序。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的经营,本来就拥堵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部分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经营者甚至把摊点摆放在街道中间,消防通道处,学校、小区门口、集贸市场的进出口等,如遇到紧急情况,影响人员疏散,如遇火灾,消防车进出将很困难,影响城市秩序。其他的占道经营也有同样的问题。

三、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农村食杂店监管现状分析。

_、市场准入严格,手续较多。食品经营的市场主体准入程序复杂,审批环节繁锁。在《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前涉及卫生、环保等前置许可部门,《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涉及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环保等前置许可部门。单就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这项手续来说,大多数经营户的规模、设施、卫生条件都达不到标准而无法办理,前置手续不全,工商部门就不会办理营业执照。如在城区开设一个饮食店,经营者首先要选定铺面,与铺面出租人签定租赁合同,才有合法的经营场所,然后还需要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待所有证照办好后才可到工商部门办理开业登记。在办证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审批发证时间不一,短则几天,长则一至两个月,部分收费标准偏高且未完全公开透明,从而增加了经营者的创业成本,无法调动经营者先办证照后经营的积极性,导致大量的食品无照经营现象发生。

_、监管执法力度难以实施。食品无照经营行为一直是久打不绝,屡禁不止,除了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因素外,相关部门在日常行政执法力度难以实施也是导致食品无照经营行为存在的因素之一。在日常监管执法中工商部门发现无照小食品经营行为时,按照法律规定应该进行处罚和取缔,但实际工作中却多数无法罚款,本来收入就低,罚款很难承受,取缔也很难,不让做了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证,多数时候采用口头或书面责令限期整改,就是强制取缔以后,有的也会死灰复燃,经营者就原有条件也无法取得合法经营手续。监管执法中同时还存在监管对象多,执法力量不够等原因。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机关的派出机构,战斗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沿,如龙池工商所目前全所只有_人,除进行登记、市场、商标、广告、内勤工作外。他们不仅要对分散在三个乡镇的经济户口进行监管,还要承担经检办案、企业回访、分层分类监管、“市场三化建设”等工作,由于监管人员不足,难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了一些区域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致使许多食品无照经营得以长期生存。

_、对街头食品、农村食杂店监管缺失。街头食品经营者很多无固定经营场所,是“游商”,极易逃避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管。据初步了解,目前峨眉山市城区街头食品经营中,有相对固定街头经营位置的是熟肉经营者、部分长期经营小吃摊点等。其他没有相对固定经营位置的街头食品经营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因在职能化分上“坐商”由工商部门监管,“游商”归城管部门管理。城管部门在监管时,经营者就玩“躲猫猫”,这里叫他(她)不能摆,他(她)就推(骑)到别处卖,而且经营时间多数为早上或者晚上甚至深夜,处于执法部门监管的“真空时间”。同时,工商部门取缔部分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经营户后,又使其变成了满街跑的“游商”,使其进入监管更难的领域。对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由于农村地域宽广、部分交通不便、监管执法力量缺乏、监管机制体制不健全等,造成了广大农村食品监管力度不够,同时农村经营者多数是利用自家房屋兼职经营,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更淡漠。因此,农村食品安全更令人担心。

_、对经营者的疏导和帮扶不够。由于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等经营者的特殊性,不能一味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硬性处理。但就目前而言,执法部门在工作中采用“堵”的监管方式比较多,就像洪水一样,用“堵”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使用疏堵结合的方式不多。每一个经营者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有很多的经营者也不想违法违章经营,但也没有能力改变,为了生计,只有冒险经营了。在其管理中,不但要考虑食品安全,还要考虑经营者的就业问题、生计问题、维稳问题等,涉及的不只是涉“食”职能部门,还涉及就业、维稳、城管、宣传、_等部门,甚至社区、村组等都要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对这部分人在政策、资金上的帮扶和思想疏导上做得不够。

四、逐步解决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农村食杂店无照经营的策略和措施。

_、精确统计,摸清家底,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只有对食品经营情况进行精确、全面的统计,才能科学的分析食品安全状况,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点。通过充分的调查了解,找准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农村食杂店无照经营的原因,同时建立数据库,随时掌握食品经营情况。食品安全数据库的建立,应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科学的食品管理软件以及信息交换平台,使各职能部门在食品监管上的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提高行政效能。要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形式进行统计,对某一条街、某一条巷、某一村组、某一区域不管有照还是无照,老经营户还新开办的食品经营户,都应该准确的进行记载,形成网格化。要摸清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无照经营的原因等等,就目前,工商部门基本掌握了“坐商”食品经营者情况,对街头食品的经营状况,不是很清楚的。有了精确的统计和科学的分析,才能为决策者的决策和制定管理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_、遵循法律,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这两种经营主体采取了较灵活的处理方式:一方面授权地方人大常委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善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每个地方的小作坊、小摊点、小店铺食品、街头食品、农贸市场和农村食杂店无照经营情况都有所不同,都有具体的原因。因此,遵循法律,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就尤为重要。通过制定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帮扶措施,在国家法规前提条件下,在不影响准入核心条款下,在能确保食品安全下,可以适当就某一具体经营形式降低准入门槛的政策,通过制定地方性的管理办法,使其准入有量化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才能使监管执法有法有据可依,才能使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譬如,对街头食品的监管目前就较混乱,职责不明确,监管方法不科学,准入不无法可依,使得对这一食品经营形式的监管很难。

_、加大宣传,重在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知才能更好的不为,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提高食品安全经营、消费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才能更好的确保食品安全。这里所指的宣传有两个方面的宣传。一是针对经营者的合法、安全经营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有关食品安全知识和法规的宣传,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和食品安全风险意识以及违法的严重性。通过宣传,转变小摊点、小食品经营户先开业后办照或不办照的思想。同时可以设立咨询电话,并有针对性的对经营者进行面对面讲解、引导、教育,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针对消费者或全社会的宣传。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食品安全消费基本常识,提高全社会关注度,使食品安全始终处于高压状态,提高自觉举报无照食品经营行为。只要人们不去或者少去不合法的经营者处购买食品,这些经营者就会无利润可获,自动停业,或者通过转变,改变经营条件,取得合法经营资格。食品安全宣传应该制定规划、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形式多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_、明确职责,加强协作,构建治理食品无照经营长效机制。《食品安全法》对各个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作了明确分工,但是食品无照经营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食品安全法》第六条特别强调:“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因此,构建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治理食品无照经营协作机制势在必行。地方政府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无照经营治理工作,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定期通报有关信息和工作情况;定期就有关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处理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合力,共同查处食品无照经营行为。对在食品安全监管反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行为,应按照相关法规制度,坚决予以处理,使每个职能部门切实履职到位。食品无照经营的监管,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由于农村食品市场量大面宽,经营户安全意识淡薄,短期的专项整治行动只能达到暂时的效果。因此应建立农村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从农村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人口、本村村民食品经营活动的管理,从源头上遏制无照经营现象的发生。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5

关键词 流动商贩;生存;经营;城市融入;烟台市

[中图分类号]C93;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6-0031-06

流动商贩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治理及交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力度的加大,有关城管与流动商贩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如2009年云南曾1日内被媒体曝光了3起城管与商贩暴力冲突事件,再加2013年6月延安事件,以及湖南临武县城管打死瓜农事件。舆论矛头指向城管执法群体的同时,有关流动商贩生存发展及城市融入问题也引起了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烟台市1350名流动商贩进行调查和个案分析,全面剖析了流动商贩的群体特征、生存现状及其融入城市状况,结合流动商贩的基本诉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城市流动商贩的群体特征及生存现状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流由谭肥且粤鞫的形式进行交易的商人和小贩,通常由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本地农民(自产自销)组成。本研究选取烟台市莱山区、芝罘区和开发区3个城区的流动商贩作为调查对象。其原因是:一是这3个城区人口密度较大,流动商贩较为集中;二是这3个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高、中、低3个层次;三是这3个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处于3个不同等级。其中,莱山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但生活节奏慢,开发区企业多、上班族多且生活节奏快,芝罘区属于老城区,是老烟台人聚集地。总的来看,这3个城区能够充分代表烟台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其流动商贩多且代表性强。

本调查采用沿街随机走访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中一共发放问卷1557份,收回有效问卷1350份(见表1),问卷有效率为86.70%。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

(二)城市流动商贩的群体特征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城市流动商贩呈现以下几个群体特征:

1. 性别与年龄结构

从性别上看,流动商贩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其男性占55.71%、女性占44.29%,其原因是大部分流动商贩是夫妻轮班、共同经营,只有少部分是个人独自经营。从年龄上看,流动商贩以青壮年为主。其中,45岁以下的占79.61%(见表2)。

2. 文化程度与户籍结构

从文化程度看,流动商贩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93%。从来源地与户籍分布看,流动商贩主要以农村户籍居民为主,其中烟台本地农村户籍的占38.0%,外地农村户籍的占34.57%(见表3)。

3. 从业人员及工作年限

流动商贩的从业人员较为不稳定,短期从业和长期从业人员各占一定比例,其中从业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56.45%,从业时间在1年以下的占22.03%(见表4)。

(三)城市流动商贩的生活状况

1.居住状况

居住条件是衡量流动商贩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只有43.87%的流动商贩有自己的住房,这部分人基本上是烟台本地居民,而50%左右的商贩依靠租房,少部分商贩寄居在亲戚朋友家或暂住旅馆(见表5)。对租房的商贩来讲,为了节省住房开支,他们通常是几人蜗居或租住条件较差、租金较低的地下室、板房或工棚等,他们大部分的房租每月控制在600元左右,部分带家属的已婚商贩对住房要求相对要高点,他们尽量避免合租。当然,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住房是他们的愿望和奋斗目标,但调查中显示在烟台工作5年以上的商贩中,仅有20%左右的商贩在烟台购买了自己的住房。由此可见,外来流动商贩在烟台的生活压力普遍较大,其中住房问题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的关键因素。

2.生活满意状况

生活满意状况是衡量流动商贩融入城市程度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目前流动商贩对城市生活状况满意度较低,满意度仅为32.07%,而不满意的占29.86%,很不满意的占38.07%(见表6)。不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收入偏低,二是厌倦每天与城管之间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调查显示,有55%的流动商贩表示在收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愿意加入正规市场,也有部分商贩认为摆摊与正常工作相比,收入相差不大,而摆摊生活比较自由,时间、地点均可自由掌控。同时,他们认为摆摊是自己当老板,为自己工作,所以工作动力更足。持有这种想法的商贩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群体。

3.精神状况

精神生活是检验流动商贩生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调查中,当问到他们的业余生活安排时,很多商贩反映,他们几乎没有业余时间。调查显示,80%的商贩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劳动强度大,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业余生活。他们除了摆摊之外便是睡觉、做家务,在摆摊期间,或许会和周围的商贩聊聊天、打打牌,回到家之后的娱乐活动几乎没有。

4. 子女教育状况

目前一半以上的流动商贩是外来中青年群体,有效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是促进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目前有70%左右的外来流动商贩选择将入学阶段的子女带在身边,这部分人有的在烟台工作和生活长达5年以上,他们认为将孩子放在老家无人照看且不利于孩子成长;也有20%左右的外地流动商贩选择将入学子女留在家乡上学,他们最看重的是孩子在老家上学能享受到当地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营养餐,学费减免等。另外,当问及孩子上学费用是否可以接受时,50%左右的外来流动商贩表示可以接受孩子在烟台上学的开销,只有20%左右的外来流动商贩认为孩子在烟台上学的费用过高,难以接受。探究原因,主要是烟台某些学校在招收学生时存在户籍限制,对外地来烟台上学的孩子变相性的收取一定借读费,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也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决心。

5. 城市融入状况

对于来自本地农村的流动商贩,大部分是季节性摆摊。他们有的放弃了家里的果园或田地,希望在城市扎根和谋得发展,迫切希望得到城市居民的接纳。而对于来自外地农村的流动商贩,他们远离家乡来到烟台靠摆摊维持生计,渴望得到这座城市的接纳,但由于户籍限制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同本地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甚至有时由于地域限制和文化差异,在与烟台本地人交往时常常感觉不习惯,自卑感和被排斥感较强,给他们融入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调查中,当问及外地来烟台的商贩遇到困难,会向谁求助时,有近六成的商贩选择基本不会或从来不向烟台本地人求助,有20%左右的商贩选择偶尔寻求本地人帮助。由此可见,外来的流动商贩与本地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动商贩融入城市的步伐。

二、流动商贩的经营状况及基本诉求

(一)流动商贩的经营状况

1.从业目的

调查表明,流动商贩从业目的呈现多元化态势,但绝大多数商贩将摆摊作为职业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调查中,33.43%的商贩将摆摊作为唯一生活来源,40.01%的商贩将摆摊收入作为家庭生活补贴(见表7)。当然,不同年龄的商贩,其从业目的也有所不同。对于中青年商贩来讲,由于他们大部分是家庭主劳力,其摆摊收入自然成为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旦失去这份收入,其家庭将陷入生活困境,这也导致流动商贩在遭遇城管取缔或没收其商品时容易出现过激的反抗行为。因此对流动商贩的妥善治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秩序和城市形象,还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对大龄或老年流动商贩来讲,他们出来摆摊的目的,很多是因为退休后没有事情做,为了打发时间而摆摊,也有部分老人是由于经济压力而[摊,但这些老龄人大多是本地(户口)居民,因此对于他们的城市融入,更多应从养老方面着手。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仅有27%的商贩具备某些劳动技能,也就是说倘若彻底消除流动商贩,仅有20%左右的商贩能凭借个人技能迅速找到工作,而剩下的80%左右的商贩将面临失业威胁,这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由此可见,对流动商贩的治理不应以彻底消除为目标,而应采取合理疏导和规范化管理为主要着力点。

2.经营项目

调查显示,流动商贩主要以销售水果、销售服装及销售小吃为主。其中,销售水果的占43.71%,销售服装的占19.71%,销售小吃的占14.01%(见表8)。同时,调查发现,销售小吃和销售服装的大多都是长期的职业性流动商贩,销售水果的主要是季节性的流动商贩,且以当地农民为主,他们多数是将自己吃不完的水果或蔬菜拿来销售,这部分人所占比例较少。

3.工作时间

调查显示,流动商贩每天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其中,每天摆摊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60.57%,甚至有28.57%的商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见表9)。特别是一些水果商贩老板,为能进到新鲜的水果,他们每天早上两三点就需要到农贸批发市场去进货,而晚上一般是十点多才收摊,由此可见其工作的艰辛。

4.收入状况

调查显示,流动商贩的收入差距较大,但整体来讲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其中,2015年流动商贩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43.43%,低于当年烟台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7 437元/年),同时还有14.86%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见表10),低于当年烟台市最低工资标准(1450元/月)。由于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低收入与城市生活的高成本,导致他们只能在城市边缘徘徊,也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一道屏障。另外,对于流动商贩收入偏低的原因,我们调查发现,除了绝大部分流动商贩经营的业务属于净利润较低的产业或行业之外,他们的经营场所不固定,时常遭到城管的驱逐或罚款,以及市场收费过高等是导致其收入不稳定和收入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5.与城管的关系

与城管关系的和谐状况是影响流动商贩对这座城市感情以及融入城市状况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目前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持相互理解的状态,大部分流动商贩对城管执法还算满意。其中,60.22%的流动商贩认同城管的执法态度(见表11),24.60%的商贩表示自己与城管相处融洽(见表12)。一些缴纳摊位费并在城管部门办理占道经营许可证的摊主甚至认为城管为他们摆摊和收入提供了保障,避免了与无经营许可证流动商贩的恶性竞争。同时,大部分流动商贩对城管的工作持理解的态度,如流动商贩在看到城管例行执法时,他们会及时改变经营位置,避免与城管发生正面冲突,或者他们选择的摆摊时间避开城管的工作时间,由此来减轻城管的工作负担,这为城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尽管这种猫与老鼠捉迷藏的做法,并不有助于城市容貌的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商贩与城管的紧张关系。当然,也有将近40%的流动商贩认为城管执法态度不好(见表11),有将近10%的商贩甚至曾与城管发生过肢体或言语冲突(见表12),这表明城管执法方式和执法态度方面还有待改进的空间。

(二)流动商贩的基本诉求

流动商贩的基本诉求反映其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流动商贩们的基本诉求如下:

1. 市场收费的合理化

与固定经营场所的商贩相比,流动商贩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这种优势取决于市场的规范程度。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70.67%的流动商贩经营需要缴纳摊位费,部分流动商贩经营还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卫生许可证等手续。因此,摊位费是流动商贩主要的经营成本,也成为流动商贩选择经营地点时重要的参考因素。同时,我们对城管部门针对流动商贩收取摊位费的规范程度及摊位费的高低进行了调查,发现各市场甚至市场的不同地点收费标准极不统一,部分存在多重管理、多重收费的问题,甚至有些市场收费因管理人员心情而定,心情好时则少收,心情不好则多收,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商贩的不满,有的甚至选择退出了市场。当问及不愿意加入正规经营市场的原因时,85.03%的商贩反映市场收费过高,75.43%的反映正规市场会导致自己收入减少,93.55%的流动商贩因租不起摊位而被迫流动摆摊(见表13)。由此可见,过高的摊位费已成为流动商贩进入市场经营的主要负担,过高的摊位费,迫使他们为了降低成本、追求更高利润而从事流动经营,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城管对流动商贩的治理难度。当然,也有28%的流动商贩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经营市场,而不用每天被城管赶来赶去,他们之所以流动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市场摊位费太高,要么是因为找不到相应的经营市场。如一位来自菏泽的瓜农表示,他在淄博等地可以很轻松的找到相应的经营市场,但是来到烟台之后,却始终无法找到经营地点,即使自己的瓜价比市场低,但由于总是 “打游击”,所以收入并不是很高。因此,建立一些适合季节性经营的市场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 管理执法规范化

如前所述,烟台市流动商贩和城管之间能够相互体谅,融洽相处,一方面显示了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显示市场管理执法的不规范。在我们调查中曾遇到一个让人诧异的事情。一天中午临近城管上班时间,我们调查人员正与一位明显占道经营的流动商贩进行交谈,一位城管队员路过我们身旁时还主动与商贩打了一声招呼。当询问摊主为何在此占道经营,城管路过这里也不干预的原因时,摊主明确表示“因为城管午休还没到上班时间,所以他们也就不管了”,到此我们才得以明白。事实上,一个好的执法环境,应该是不论执法人员是否上班,此地都不应允许设立摊位,谭ㄈ嗽币膊挥χ辉谏习嗥诩涠猿鞘薪行管理,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承担起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承担的监管责任。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城市的秩序,仅仅依靠人治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也许是由于目前社会舆论的压力,城管人员面临不敢执法的窘境,在遇到占道经营的流动商贩时,城管只是话语提醒,而在执法人员离开之后商贩又会再次回到原来的地方摆摊经营,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总是在打游击,永远也无法保证良好的城市秩序,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城市管理者只负责收取摊位费,缺乏对经营场所卫生进行规范管理。调查中,有74%的流动商贩认为城管既然收取了摊位费,就应该保护和维护好市场的环境卫生,有85%的流动商贩反映市场环境卫生对其经营收入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经营小吃的商贩将其作为制约生意的关键因素。事实上,保护好市场的环境卫生,对调和城管、商贩和市民之间的关系,以及维护城市环境卫生及市场秩序有很大的帮助。

3. 为子女教育提供优惠政策

调查显示,有72%的外地流动商贩希望烟台能为其子女上学提供优惠政策,而不是人为地被限制。但目前许多学校存在一些限制政策,比如有些学校的入学条件中出现了“必须是烟台本地户口,或在烟台买房”等字眼,甚至有些学校要求户口、房产证一应俱全,否则需要交纳不菲的借读费。

4. 其他诉求

除上述基本诉求之外,有30%的流动商贩希望能得到技能培训,60%左右的商贩希望能在办理经营许可证及其他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三、规范和治理城市流动商贩的对策建议

结合流动商贩的生存和经营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流动商贩进行综合治理:

1. 划定经营范围,规定经营时间

根据流动商贩的基本诉求可以看出,划定相应的经营市场是大多数流动商贩的基本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韩国、法国等国家的经验做法[1]。如,韩国对路边小摊的管理总体上采用分区管理的办法,即政府将市区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对禁止区域,指摆摊造成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的地区;第二类是相对禁止区域,指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在这里对摊位的规模、摆摊的时间和经营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对申请在此摆摊要严加管理;第三类是诱导区域,一般包括和住宅区分离的城市中心的空地,车辆通行很少的河溪两侧道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政府一般允许在这些地方摆摊设点,但对营业时间和经营范围进行限制。法国巴黎则是通过举办跳蚤市场规范路边小摊经营行为。其管理方法是:将巴黎市区接近环城路的各个城门附近的街道,在一周时间内分别批为举办跳蚤市场的地点,相关的交通管制提前公布于众,并成为一项制度。这种定时、定地、轮流举办,可以避免商贩到处乱跑,也可以方便市民逛此类市场。同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畅通,相关路口设立告示牌说明今天有跳蚤市场,请开车人绕行。他们一般是周末举办这类跳蚤市场,并增派警察和消防队员来维持秩序,而附近村庄和城市里的人也将此当作一次周末消遣和休闲游。

当然,对于韩国和法国的一些做法,也许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因此在选定市场区域时应因地制宜。首先,不能将市场区域划定在离生活区太远的地方,要考虑到人流量、交通和营业收入等因素。调查中发现,烟台莱山区的流动商贩的收入要明显高于开发区、芝罘区等其他地区,其原因在于莱山区属于市政文化中心,高校大学生聚集,消费能力较强,且对流动摊贩销售的物品具有较强的购买欲望,而在开发区企业众多,白领较多,消费能力也较强,因此在选定市场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收入的因素。其次,市场区域应尽量避免市场产品单一化,规模过大引起恶性竞争。如正在建设的莱山区“烟大市场”,据商贩反映,小吃一条街里的商贩搬进市场后月收入平均减少30%~50%。其原因在于市场只卖小吃,而大家很少专门去逛小吃市场,因此经营产品的单一化是导致商贩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区域划定方面应考虑附近居民的反应,是否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要做到在满足流动商贩经营需求的同时,不能牺牲附近居民的公共利益。第四,在划定经营范围的同时最好也能规定经营时间。由于流动商贩大都具有趋利性,因此哪里人多,他们就愿意去哪里,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处于拥堵状态下,该地就不应允许流动商贩继续经营。同时,对于像销售蔬菜、食品这样的流动商贩,可以在早上、中午、吃饭的时间段允许经营,因为这个时间段对于他们也正是销售高峰期,也是居民最迫切需求的,这样不仅方便了居民,也有利于商贩的经营。

2. 办理营业执照,进行规范化管理

由于流动商贩的流动特性,他们客源不固定,容易出现追求短期效益的问题,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营业登记,在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很难找到责任主体,因此为流动商贩办理营业执照,加强对他们的经营管理,有助于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广州地区的做法,如广州市于2010年颁布了《广州市流动商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临时经营区将实行“经营准入制”,户籍人口凭户口簿、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向户口所在街道办事处提出经营申请,外来流动商贩凭广州市居住证、在穗固定住所证明和身份证,向居住证颁发街道流动商贩管理服务中心提出经营申请,进场经营人员经培训合格后,由辖区流动商贩管理机构颁发有效期不超过一年的经营凭证,进场经营后,还将实行“违规记分制”的管理[2]。

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

对于流动商贩的治理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当然,要想从源头上根治流动商贩问题,还需从制度建设和规范执法入手。首先,应建立一项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哪些地方可以摆摊,哪些地方不可以摆摊。对于违反规定的,如何进行相应处罚,否则仅仅依靠罚款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且借助罚款往往容易使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者的关系更加紧张。其次,应做到规范执法。在相关制度对流动商贩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还应对城管执法行为、执法态度及执法流程进行明确规定,使他们严格依法进行城市治理。对违反规定经营的流动商贩以引导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而不能一味的强行取缔或罚款。尽管当前社会舆论环境对城管执法不利,但城管人员也应放开思想包袱,严格执法,该罚就罚,而不应畏首畏尾,人情执法。事实上,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动商贩最反感的不是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方式,而是他们的执法态度,因此城管执法人员只要做到有法可依,并注意自己的执法方式和执法态度,绝大多数流动商贩还是能积极予以配合的。

[参考文献]

[1] 林良爽.流动摊贩管理之我见[N].瑞安日报,2015-09-14.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6

[关键词]早餐摊点;城市管理; 调查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1-0093-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落实和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制订“十二五”规划时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早餐作为一日之中最重要的一餐,对于市民的健康生活至关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2008]134号)中提到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倡导餐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办早餐服务。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在地级以上城市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模化、规范化,为居民提供价廉物美、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早餐服务。为响应号召,全国各大省市相继开展放心早餐工程。早餐摊点作为形形的早餐经营方式中较普遍的一类,其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我们关注。

1 目前早餐摊点存在的合理性

有需求才有市场,正是由于居民对早餐的需求才使居民区内部或周边产生了早餐摊点的聚集。通过对市民的调查及分析,我们认为,早餐摊点目前还不宜取缔。此次调查我们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69份。问卷涉及居民早餐消费金额、早餐方式选择、早餐时间及其对早餐摊点的态度。调查显示,消费金额方面,89.6%的市民早餐花费为3~5元,并且接受早餐整改可能带来的2元左右的价格提升;早餐方式选择方面,51.39%的市民选择在单位或家附近的路边餐点解决早餐,原因是摊点的早餐价格低、口味多样、就餐方便快捷,10.9%的市民选择快餐店,原因是卫生状况良好且早餐营养丰富,另有9.72%的市民从超市买牛奶面包,31.94%的市民自己做早餐;就餐时间上,86.12%的市民早饭都集中在6点到8点之间;对于早餐摊点的态度,31.48%的市民认为对非法经营的餐点应依法取缔,另有35.19%和26.39%的市民分别基于早餐摊点的便利性及对摊主的同情认为不必取消早餐摊点。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早餐摊点因其价格低廉、位置便利成为多数早晨出行的市民的选择。

那么,便民餐点的出现是否会取代早餐摊点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不太实际。之所以有以上关于会取代早餐摊点的观点,是出于对于食品安全性的考虑。毕竟零散的早餐摊点食品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而政府设定的早餐营业单位更让人们放心。居民可能会更倾向于这样的单位而抛弃散摊。但同时这样的早餐营业单位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其一,对于此类营业单位,政府仍然采用的是出租的方式,即由民间单位经营。那么广泛存在于市场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可以在这里避免呢?这仍是一个有待关注的问题。其二,根据居民区规模的不同,究竟在一个居民区内设几个这样的单位才算合适?企业经营早餐也曾实行过,但多数企业反映早餐经营时间短、赢利少,且企业经营早餐的价格较高于早餐摊点,多数市民不愿选择高价就餐。此外,在很多小区内,早餐摊点的经营者多为下岗职工,以经营早餐摊点为生。如果强行对早餐摊点进行取缔,这些人的就业将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这无疑会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2 早餐摊点的分布状况

根据实地调查,我们将早餐摊点群可分为三类。分别为社区内部群聚型、集市内条状分布型、沿街零散分布型。

社区内部群聚型:这种早餐摊点比较常见,在一片社区或内部,商贩依就近原则自觉形成早餐摊点群。一个摊点有4~6家,早点种类各不相同。消费者都是附近社区的居民。由于摊点数量较少,对于社区并没有严重的噪声污染,卫生环境较好,不会对市民的生活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集市内条状分布型:这种早餐摊点最为常见。早餐摊点与卖菜、卖水果等其他物品的摊点混合,延集市两侧分布,到达上午9点的规定时间后撤离。一条集市上有近20个早餐摊点,均为流动经营(依习惯固定场所),卖油条豆浆或羊汤的业主还在路边布设用餐场所。早餐摊点周围的卫生环境较差,且有噪声。摊点的辐射范围较大,周围几大社区的居民、学校学生、公司职员等都在集市内购买早点,人流量大。

沿街零散分布型:这种早餐摊点较少,即使沿街也不会占道经营。只分布在非主干道上,一条街上不超过3家。由于沿街分布,食品受汽车尾气及马路扬尘等污染较大。

3 早餐摊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食品安全性不高。早餐摊点确实存在许多卫生问题,比如早餐的用油、食材的选取以及食品制作等。上述问题都构成了居民对早餐摊点的主要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小摊主要选用低劣的食材或是为了节约制作时间以达到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二是沿路边设摊,街道灰尘、汽车尾气等会污染新鲜的食物。三是卫生监察部门把关不严。由于多数早餐流动商贩属于不合法经营,达不到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条件,故而卫生部门不便对其进行卫生监管,早餐摊点的卫生便成为餐饮业卫生监管的漏洞。上述的原因共同造成了现阶段早餐摊点的食品卫生问题。

问题二:占道经营现象严重。早餐摊点违规占道造成行人与车辆的通行不便,影响早间的交通状况。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政府的城市规划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前瞻性,而在城市的改造过程中也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居民区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居民的用餐问题,道路建设也并没有考虑到摊点的建设问题,当出现小摊后道路问题凸显。或是在居民区附近设立了便民早餐单位,但是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居民的用餐需要,并且价格以及食品口味与种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仍没有避免沿街摊点的出现。

问题三:沿街经营带来的卫生和环境问题。居民对早餐摊点的另一个抱怨是来自于其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居民区附近的早餐摊点在给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居住户环境大受影响,垃圾随处可见,摊点撤除后留下来的油污既不美观又很难清理。

4 其他城市早餐摊点管理方案总结

4.1 卫生安全,吃饱吃好

各地区治理的首要问题都是“食品卫生安全”,其次是要做到让老百姓花最少钱吃饱。显然,从治理重点的不约而同的集中上不难看出,食品安全不仅是老百姓早餐最关注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一般情况下,放心早餐店的食品由食品公司统一加工制作,有较强的质量保证,并且食物的种类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不断满足不同人群的早餐口味。此外,各地区的放心早餐店也在尽量降低食品价格,努力实现好吃不贵。

4.2 先试点后推广

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逐步推进放心餐点与连锁店在全市的推广工作,提高放心餐点与连锁店在早餐市场的市场份额。从我们收集的部分城市的放心早餐的经营范围情况来看,一般是先从某个区进行试点,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进一步推广到全市各区县。从资料来看,这种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是比较成功的。在试点中发现餐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继而在接下来的推广过程中不断完善早餐供应服务。

4.3 以放心早餐摊点的形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其实,早餐摊点之所以不能被完全取缔,除了出于对市民早餐需求的考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早餐摊点的经营者多为下岗职工或低保户,早餐摊点是他们糊口谋生的唯一手段,一旦完全取缔,反倒会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但是就西安等市的放心餐点推广情况来看,西安等市对原本的早餐摊主进行集中培训后再允许其成为,让以前摆摊经营的业主经营放心餐点,这样既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卫生,也解决了就业这一棘手问题。

4.4 采取早餐车与早餐连锁店相结合的方式

早餐车和早餐连锁店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早餐车机动灵活,可以方便那些较为偏远的地方,但同时早餐车的服务范围与服务人数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相比早餐车,早餐连锁店的规模更大,可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大规模人群的早餐需要,同时早餐连锁店的种类较早餐车更为丰富多样。但早餐连锁店也存在自身的限制,即在较偏远地区难以建立,不能满足那里的早餐需要。而二者的结合,正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彼此的不足,使不同的区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放心早餐的推广策略。

4.5 规范摊点与提高执法者素质并举

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对早餐摊点进行规范,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从材料中看,各市都颁布过对早餐摊点的管理规定与办法,同时加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相应的规定与办法是依法对早餐摊点治理的依据所在,而规定由人来执行,因此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正确的法规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从在这一点上看,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是有利于法规得到更好实施的,同时也有利于重塑城管形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6 部门合作,齐抓共管

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早餐的安全卫生,构建清洁卫生的城市环境,推动放心早餐的实施。由商务部门负责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指导全市早餐工程建设的实施;工商部门负责对符合条件的早餐经营户办理营业执照,合同相关部门对无证(照)早餐经营户予以取缔;规划部门负责新建居民区早餐网点的规划与配套,确保与整个工程同时设计、同时交付使用;卫生部门负责依据《食品卫生法》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申请与发放,对早餐网点的卫生和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进行监督和管理;城管部门负责早餐网点的环境管理和违章查处工作,清理和取缔违章占道无证早点摊群,并负责放心早餐车的布点和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加强早餐连锁店的环保管理,认真督促指导未达标的早餐店经过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对早餐经营使用的一次性餐具进行监督,防止环境污染;质监部门负责制定放心早餐相关标准,规范早餐企业生产,保障早餐产品质量安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对早餐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公安交管部门负责对早餐工程连锁企业的配送车辆核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实行绿色通道的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早餐工程补贴经费预算,确保扶持资金落实到位;宣传部门负责对早餐工程建设的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早餐消费方式。

4.7 国外对摊点的管理方法也可供借鉴

欧美的跳蚤市场与沿街摊点在摆摊前都会先向当地的有关机构填写申请表,上面涉及摊主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而出摊的地点与时间也是有明确规定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没有专门对这些摊位进行管理的机构,对其进行监督的就是警察。当他们发现违规行为时,就会将摊主送往地区法院,根据判决结果开出罚单。但是其货物与工具并不会因此被没收,只是需要交纳罚款而已。相比我们的没收来讲,这样的方式确实是更为人性化一些。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存在自己的问题,上述措施也只是一个参考,起一个借鉴作用而已。

5 试提出的解决方案

5.1 初期

由城管部门总负责,同时联合卫生防疫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交警部门共同协作。

(1)对流动商贩的卫生进行长期监管

可由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详细步骤如下:对属于某街道办或居委会管辖的早餐摊点编号,并登记其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家庭困难情况等信息),由居委会具体掌握;卫生防疫站对编号商贩进行卫生检查,对检查合格者发放合格证明,标于早餐车上。对于不合格者勒令整改。每个季度颁发一次合格证;卫生防疫站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卫生不合格者不必取缔其经营权,但要对其罚款并扣除合格证,从而市民可以自己判断;合格证上包括颁发日期、颁发单位(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商贩一旦变更经营场所,可联系当地的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办理审查。

(2)在无早餐的居住点设立早餐车

早餐车由企业统一管理、统一配送食品,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据调查,市区内无早餐点的社区多为新建小区,老区或老街都有私人商贩经营。故而不会需要大量的早餐车。

5.2 中期

(1)鼓励企业连锁经营,商贩加盟连锁

企业连锁经营,可统一餐车、食品原料,并由企业统一加工、统一送货。目前已有铁板里脊等某些早餐食品的连锁经营,大大减轻了商贩的劳动,商贩无须起早贪黑地准备早餐,只需等专门人员送货,早晨边简单加工,边卖早餐。这种方法可以从源头上保证早餐的卫生。逐渐地,私人商贩将越来越少,连锁经营将遍布街头。连锁经营的早餐车标准:应具有加热、防尘、防雨、防蝇、防虫功能;操作台面使用无毒无害材质制作,做到无尘土和污渍,餐车罩、展示架光洁、透亮,无尘土及不洁物;托盘、夹具应保持干净卫生,停用时用保鲜膜包裹分隔;早餐车应每天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营业时间符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规定的要求;所销售食品应配有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卫生要求;所销售食品包装标识应符合GB 7718 的规定;在销售过程中应做到食品与杂物、钱币分开存放,不得用接触钱币的手直接接触食品;保质期内的待售食品应作保鲜处理,不得销售过期食品或变质食品;服务人员在岗期间应着工装、戴工帽;个人仪容仪表整洁规范,符合标准;周围25米范围内不得有垃圾站、污水池、旱厕等污染源。

(2)倡导“退路进厅”经营

在社区内部建立早餐厅,实行“退路进厅”经营,一个大厅里可容纳5~10家早餐业主。大厅内也可经营午餐、晚餐及其他各类饮食。房屋由政府补贴,从而减低业主的租赁费。

(3)禁止集市上的门头房二次转让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7

摊主:“潘家园是我们打下的天下”

(5月30日、31日,上千商户因不满市场管理方――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要求摊主限期签订租赁合同的做法,选择集体停止营业,要求就摊位的产权和潘家园市场平等对话协商。6月3日,仍有部分摊位空置,摊主未出摊。市场内出现了警车。《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I摄 6月3日下午,记者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合同签订处看到,有三三两两的摊主前往签订合同。“经营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了。”潘家园市场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I摄 潘家园旧货市场张贴的《对广大商户提出问题的解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I摄)

有人说,北京有两个地方永远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所有人都仰着头看升国旗;另一个是潘家园旧货市场,所有人都低着头寻国宝。

潘家园,一个曾经荒凉的城郊,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自发形成了一个旧货市场,当地居民在路边摆摊,把家里的瓷器、旧家具等东西拿出来卖。后来,外地的商贩也慕名而来。到1995年,路边的摊贩达到了上千,政府开始介入管理,不久实现了“退街进场”,开发了现址,并定名“潘家园旧货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市场,年成交额达数亿元。

但5月30日、31日,这里的上千商户因不满市场管理方――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下称“潘家园市场”),要求摊主限期签订租赁合同的做法,选择集体停止营业,要求就摊位的产权和潘家园市场平等对话协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了解到,5月20日,潘家园市场贴出告示,要求商户签订合同。根据告示安排,合同签订分区进行,5月30日和31日进行第一批也就是“大棚一区”的合同签订。告示中同时强调,凡因个人原因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合同者,“视同您自愿放弃经营权,市场将收回摊位,解除使用关系”。

令摊主不满进而选择停止营业的是合同中“禁止将地摊转租、转让”的条款。

6月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摊主们大多已恢复营业。“不恢复没办法,人家(指潘家园市场)说了,3天不出摊就收回摊位。”一位摊主对记者说。

对于为何要禁止转租、转让,潘家园市场称,私自转租增加租摊者经营成本,最终转嫁由消费者“买单”。市场方面是为了“切实降低租户成本,维护商户合法权益”。

摊主:“潘家园是我们打下的天下”

“眼看着本来‘属于’自己的摊位,变成了市场租给自己的,原来收取的管理费现在变成了租金。你说我们能不急吗?”摊主郑女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郑女士说,她从1995年来潘家园摆摊,到现在已在此经营了21年。之前,潘家园市场管理方从未要求签合同,大家均以缴纳管理费的形式使用摊位,一开始是一年一缴,后来是半年一缴。这些年,随着2003年潘家园旧货市场改造,他们均出了建设费、押金等。虽然没有书面契约,但摊主们默认这是一种投资,“摊位是自己的”。

这些年也有人将摊位转让、交易,转让金高达数十万,甚至有人花费百万在这投资了数个摊位。每次摊位转让,潘家园市场管理方收取5000到8000元不等的“过户费”。甚至有摊主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目前80%的摊位都是从别人手里买过来的。

记者从一位摊主出示的潘家园市场管理方于2002年9月张贴的《经营户入市须知》中看到这样的条款,“市场内摊位不得私自转让,如需转让应持摊位证及票据到市场办公室办理转让过户手续”。因此,一些摊主认为,潘家园市场管理方对摊位转让过户是知情而且是“默许”的。

资料显示,2003年,潘家园旧货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工商信息显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于2004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1.8亿元,法人代表崔新未。

2015年底,潘家园市场首次与摊主签订地摊使用合同。在郑女士看来,“就是这一签把自己的摊位签没了”。因为合同中写明潘家园市场是“出租方”,摊主们是“承租方”,原来每年收取的管理费变成了“租金” ,一个摊位半年的租金为7760元,另外交2000元保证金。

合同中规定,如果将地摊转租、转让、转借给第三人, 潘家园市场有权解除合同。其他可能导致解除合同的情形还有,“未经甲方(潘家园市场)同意连续三日未开展经营活动的”“违反国家计划生育相关政策的”等。

郑女士认为,这个合同一签,摊主就变成了租户,以前购买摊位的资金全部打了水漂,损失非常大。

对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于6月3日采访了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一位王姓副总。王副总表示,摊主和市场存在的是租赁合同关系,摊主只拥有摊位租赁期内的摊位使用权,所有权属于市场。市场方面是在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

对于以往摊位过户时市场管理方收取的费用,王副总称属于“优先过户费”,用于市场审查,即审查新承租方的经营身份、商品品质等。“市场有分行划市的管理原则,摊位数量都是有限的,要择优选择。收的费用不是说允许过户,而是允许进场经营,和我们签订新的租赁合作关系。”王副总同时表示,潘家园市场发展到现在,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于这笔费用的说法也曾不一样。

市场管理方称自己拥有产权,但摊主们在接受采访时言语中不无抱怨,他们说,“潘家园是我们打下来的天下”。

郑女士跟记者回忆起她1995年最初在潘家园摆摊时的情况。“都是老乡、亲戚叫着来的。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整齐的货柜,就是泥土地,谁来得早谁就占个摊位。凌晨三四点,还没开门,老乡们就翻墙进来抢摊位。常常为了抢摊位打架。后来市场才弄成一个个摊位,固定下来。”郑女士回忆说,那次分配摊位是通过抓阄形式确定,抓到哪个摊位以后就一直用哪个。

“这么多年,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老乡们说得好,潘家园是我们打下来的天下。”郑女士说。

摊主王先生也对记者说,“不让出租、过户,不合理。大伙都在这投资不少钱,做十几、二十年生意了,有的都70多岁了,哪里还能自己来摆。现在如果自己摆不了摊,市场就要收回摊位,那我们之前的投入和努力不都付之东流啦。”

市场管理方:

不让私自转租是保护消费者权益

面对摊主们针对合同提出的异议,5月31日,潘家园市场贴出了《补充通知》,表示6月1日至7日为咨询周,市场设置了咨询服务处,摊主们可以就法律、政策问题进行咨询。

6月3日下午,记者在潘家园市场合同签订处看到,有三三两两的摊主前往签订合同。“经营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了。”潘家园市场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当晚,潘家园市场又了公开说明。说明中称,潘家园旧货市场现有地摊4000余户,主要涉及珠宝玉石、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私自转租,增加租摊者经营成本。经过转租,有实际意愿摆摊的商户需要付出高出实际摊位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费用。二是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转租经营者租到摊位后为了收回经营成本,最终转嫁由消费者“买单”。三是存在较大消费风险。转租商户违反市场分行划市原则,并因经营商品的特殊性,再加上转租造成的经营成本上升,存在以次充好隐患,扰乱市场诚信经营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

潘家园市场表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展商户和商品品类等基础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等工作,并于2015年底与地摊商户统一签订了2016年上半年地摊使用合同,约定签约商户不能对摊位进行转租牟取暴利,以切实维护健康的市场经营秩序,提升市场美誉度。2016年5月30日开始,继续签订下半年地摊使用合同。

市场管理方称,合同签订的目的,一是为了促进市场有序发展,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为了规范部分商户哄抬租赁价格、私自转租、牟取暴利等行为,切实降低租户成本,维护商户合法权益。三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商品品质和潘家园品牌影响力,优化市场环境。

对于一些摊主认为自己对摊位拥有产权,《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上述王姓副总表示,“很多人都是‘以为’自己有产权,但事实是在这摆着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

不过记者也发现,市场管理方提出,“考虑到历史因素”,允许“子承父业”。

潘家园旧货市场张贴的《对广大商户提出问题的解答》中,记者看到,对于“我父亲在市场经营多年,从市场建立以来一直缴纳摊位费,现在我父亲去世了,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市场管理方解答:“您父亲不拥有所有权。摊位不属于您父亲的遗产范围。您父亲去世后,租赁合同其实已经终止履行。但是考虑到历史因素,为了保持稳定,市场将会与直系亲属优先重新定立新的租赁协议,将承租人变更成您的名字。”

“潘家园市场搬迁张家口”是误读

除了不允许转租的规定,“潘家园市场搬迁张家口”的传言也令摊主们感到忧心。他们担心,一旦潘家园市场搬迁到张家口,自己是不是要举家搬迁过去?另外,在北京长期积累起来的人脉和客户是不是就此消失?

6月3日的采访中,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王姓副总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潘家园市场不搬迁。所谓搬迁张家口,只是一个误读。”

王副总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为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我们和其他企业一同去天津武清、承德、张家口等地进行了考察。但考察目的是在稳固北京现有市场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开拓新市场,进行潘家园品牌的外拓,而不是所谓的搬迁。外出考察的过程中引起了误读。”

虽然潘家园市场方面澄清搬迁张家口系误读,但记者注意到,此消息却并非空穴来风。

今年2月,张家口市长马宇骏在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主要工作”中提到“全力争取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迁入我市”。

在潘家园市场将与摊主们签订的2016年下半年《市场地摊使用合同》中也明确提到,“乙方(承租方,即摊主)承诺,充分理解目前北京市中心区人口与功能疏解的政策,并表示配合。如因政府功能疏解政策需对现有市场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建设,此种情况不视为任何一方违规,乙方应无条件配合甲方,在规定时间内向甲方腾退摊位,使用摊位费据实结算。”

事实上,早在2001年,潘家园旧货市场就曾面临一次拆迁危机,拟拆迁到北京四环以外。但之后,在朝阳区政府的努力下,潘家园旧货市场得以保留现址,由“拆迁”改为“整顿”,使原市场更大、更规范,并符合北京市的整体规划要求。

但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潘家园旧货市场的搬迁仍然存在可能性。今年1月,北京公布了城五区疏解任务清单,其中,朝阳区的任务就包括“启动十里河、潘家园市场聚集区域的摸底调查和疏解方案研究”。

古玩圈人士:旧货市场是整个潘家园商圈的文化基石

如今提起潘家园,几乎成为北京古玩市场的代名词。这里不仅有潘家园旧货市场,还新建了北京古玩城、天雅古玩城等高端古玩市场。这些高端古玩市场里不少商户都起家于潘家园旧货市场。

6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天雅古玩城见到的王先生就来自1992年最早到潘家园的那一批人。在他眼里,潘家园旧货市场是整个潘家园古玩商圈的“文化基石”,也是商业地标。

对于潘家园旧货市场里的摊位转让现象,王先生认为这是古玩行业里不成文的行规。即便在高端的古玩城,甲经营多年的铺子不想再继续租了,乙要接手,除了向古玩城按市价缴纳租金外,还得付给甲一笔可观的“转让费”,有时可达数十万。因为乙将得益于甲经营多年的人气。

“潘家园旧货市场不可能搬去张家口,就算政府要搬,商贩们也可以在别的地方重新聚集,再度兴起。”王先生说。

地摊经济的市场调查篇8

小摊贩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市貌,影响交通安全,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一些地方城管的暴力执法则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降低了政府的威信,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城市管理者应如何协调“小摊贩”利益和城市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对我们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进行反思,找出小摊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现存的传统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符合具体情况的城市管理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从而建设一个服务型的城市管理体制。

关键词:以人为本生存权和谐社会 城管 小摊贩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063-02

“小摊贩”是城市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场所,以贩售一些廉价生活必需品为主。城市的小摊贩多集中于人流量较多的小街边,他们流动摆摊,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大部分为农民工,也有一部分是下岗工人,大多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很难在城市中找到适合的工作,摆小摊自然成为了他们很好的谋生手段。他们广泛从事着食品加工、商品销售、修理修配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这些人作为城市经济的一个细胞,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日渐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视。

一、目前城市管理与小摊贩之间存在的问题

小摊小贩的存在影响了市容市貌,城管驱赶小摊贩频繁发生的冲突事件昭示了城管与小摊贩的关系不容乐观。

“城管来啦!”正在路边做着生意的小贩闻风丧胆,立刻手忙脚乱收拾小摊东逃西窜,如同老鼠见了猫。“城管来,小贩躲;城管追,小贩跑;城管走,小贩回”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新版猫捉老鼠”。城管和小贩仿佛成了一对天生的冤家,小摊贩们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城管是城市管理监察组织,其前身就是市容管理组织,主要工作是“城市环境综合保障工作”。可以说,城管的执法“有法可依”,但怎么就成了民众谴责、网民恶搞的对象呢?城管在责难声里叫屈。

一边是靠劳动谋生的小贩,一边是照章办事的城管,他们的存在似乎都无可厚非,但却成为势不两立的对立面。小摊贩代表了社会底层人民,城管则代表了国家行政机关,这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应该引起城市管理者的深思。

二、小摊贩存在的现实意义

小摊贩是经济的“末梢神经”,他们的存在无疑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小摊贩这个群体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难免会存在很多弊端,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1.极大地便利市民日常生活。小摊小贩的最大特点是“提篮小卖”,这种流动性刚好满足了一些市民就近、方便的生活需求,因为小摊贩能够在马路边甚至小区门口提供各种商业服务。

2.能够倡导“劳动者最光荣”的社会风气。小摊贩的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能够承受这种劳动强度的人是最本分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态度应当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和鼓励。

3.活跃市场经济。小摊贩作为最小的经营单位,毋庸置疑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个城市最为活跃的经济细胞,小摊贩也是许多大型企业的初始形式和社会基础。

4.为社会底层人民提供生活保障。小摊贩们大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缺少充裕的资金,并且缺少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成本较低和不需要太多技术的的小生意是其取得收入最好的选择,因此这是他们取得经济收入的主要形式。

5.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小摊小贩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和保护。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需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具体行为。小摊贩们若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城市立足,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保护。只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生存有了保障,社会才能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才不是空谈。

(二)弊端分析

1.违规经营现象严重。小摊贩们大多缺乏知识,容易出现占道经营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更容易在上下班高峰期造成交通拥堵,妨碍正常的交通秩序,造成安全隐患。

2.小摊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小摊贩们的经营项目大多以食品加工经营为主,但由于其采取流动经营的方式,并尽可能地压低成本以取得更多的收入,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就无法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3.随处经营污染城市环境,有碍市容市貌。小摊贩的经营大多不注意环境保护,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垃圾随手乱扔,而在他们走后也很少有人去处理。这样的情形无疑会对市容市貌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具体措施

既然小摊小贩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而且又是城市管理所不可逃避的问题,我们就必须切实提升对小摊贩的管理水平,以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那么,应该如何做呢?笔者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1.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认为城市建设和小摊小贩的存在势不两立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为了“政绩”而唾弃小摊小贩的城市的领导干部,应该立即改变观念,更深入地思考小摊小贩与城市建设的真正关系,认真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等要素的深层含义。

(1)抓紧相关立法。就目前而言,很多市政府对小摊贩的管理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这导致了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必要的混乱。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法律法规既要有详细的违规之后的惩罚措施,也应该有保护小摊小贩权益的的内容,以杜绝对小摊小贩“一刀切”的现象。

(2)教育与宣传并进。针对很多小贩素养不高的现实,政府与相关部门应该对他们加强保持城市清洁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保持交通顺畅重要性等内容的教育和宣传,使小贩的行为向着符合城市发展的方向接近。

(3)进一步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提高城管队伍素质。加强城管队伍建设可以减少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和谐”,使城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时不会假公济私或是盛气凌人。

2.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定。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对于城市管理来说,政府应该提供以下公共产品和服务:进行城市道路与桥梁的改造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收费低廉的农贸市场以解决弱势群体摆摊设点维持生存的问题;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以满足城市末稍人群的需要等等。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及就业问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需要有一系列社会政策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突出的矛盾与问题。通过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医疗救助等方式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就业方案。如针对下岗职工,可以通过教育转变择业观念,进行二次创业;对于失地农民和农村流动人口,可以通过短期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对于从事违法经营的弱势群体要进行教育与引导,最大限度地提供合法经营的渠道与机会,把他们的经营活动纳入正当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作为政府部门,要变堵为疏,给小摊贩提供一个专门的、低价的、方便的经营场所。

4.建立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和平台,把群众需要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城管执法是保障城市发展、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市民生活与发展愿望为基础,让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局面。一是通过网站、热线等平台与群众互动,听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引导群众、社区进行自我管理,发挥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三是主动贴近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及时了解群众的想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根据群众需要来创新城管部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城市管理高效化的必由之路。

5.加强对小摊贩经营卫生及质量的监督。现在的市场上,小摊贩提供了低价的商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法商贩无视国家法律,将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商品拿到市场加工出售,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政府应加强对小摊贩的监督,对不符合标准的也应坚决取缔。

6.具体实施的参考方案。政府可以对市区进行分类划分,规定哪些地方允许摆摊设点,哪些地方严禁摆摊设点,当然对允许的地方也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政府对摊位的规模、摆摊的时间和经营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区域和时间划分清楚不仅有利于执法部门区别对待,也有利于摆摊设点者的自觉遵守。

(1)在道路两边合理规划,由市政部门统一制作整齐、美观、实用的固定摊位,供商贩使用。

(2)允许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在该社区附近设立摊点。

(3)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合理规划,使小摊贩有序发展并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这样既能够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

(4)加强对小摊贩的教育。民以食为天,小摊贩也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在城市靠做小生意挣点钱。问题出现时,应该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不能让其无以为继。对经教育警告无效的经营者应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6)政府应从卫生、环保、安全的角度出发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7)政府可以对小摊贩实施严格的许可证制度。

(8)政府应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若检查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小摊贩,即行取缔。

(9)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以人为本,充分体谅和倾听社会低层人士的疾苦与诉求。

四、结论

在现阶段,城市管理是一道难题,尤其是对小摊贩的管理更是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城市管理与小摊贩经济是一对矛盾的共生体,小摊贩是城市商业的“末梢神经”,是城市活力的体现。城市的品位如何?是否具有强劲的活力,不应仅仅表现在市容市貌的整洁上、高楼大厦的建造上,更应体现在市民的生活质量上。换言之,生活在城市最下层的民众的人格尊严、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张扬,才是城市文明的真正表征。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比任何意义上的亮、靓和美都重要。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现实、尊重民众利益、尊重科学,关注弱势群体。

正视小摊贩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使之与城市文明和谐共处,才是解决摊贩与城市市容之间矛盾的关键问题。只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2.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周伟林.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4.俞可平.和谐社会与政府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人民网.

上一篇:园区土地规划范文 下一篇:电磁辐射的检测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