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0-23 10:48:13

地摊经济发展史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1

关键词:摊贩;城管;外部性;交易成本 

1 引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遍布于各大城市的摊贩治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规范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 

对于城市摊贩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多是从摊贩经营的特点以及城管执法的不规范等方面作为分析的焦点。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而转型过程中的体制改革等在使得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中大量的人员因年龄、知识、技能等原因而失业。由于摊贩经营的进入成本低,经营成本小,见效快,而且适应性强,灵活度大,因而成为了劳动力和时间等均较为充裕的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经营方式之一。同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要求摊贩必须持有卫生部门的健康证明,并在经营时进行注册登记,但由于登记注册的成本相对过高,且注册程序繁琐,摊贩大多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而是投机取巧进行经营,从而造成了摊贩经营的非法化,成为了城管执法的重点对象,并出现了暴力执法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摊贩多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及进城打工的弱势群体组成,国家的社会保障力度相对较弱,而且这一群体,作为城乡边缘人,经常遭受各种歧视,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话语权,加上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滥设收费项目等,摊贩同样出现了暴力抗法现象。 

目前,针对城管与摊贩间的矛盾纠纷,一些城市提出了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进行治理,或直接设置“摊贩中心”,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者间的矛盾,甚至还有扩大的势头。 

本文结合了以往学者对两者之间特点的分析,首先对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说明,然后以利益矛盾为出发点,从产权视角对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2 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我国城市管理部门,或称综合执法局(简称“城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治理“脏乱差”而成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公室)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由于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1997年,北京市宣武区成立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至此,在民众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城管才名正言顺地出现。有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尚方宝剑,全国各地城管纷纷招兵买马,职权更在一天天扩大。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为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目前城市管理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而本文主要是考察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因此集中于城管的处罚权与摊贩利益的关系。 

事实上,我国城管部门的产生与流动摊贩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年到1977年。这段时期的流动摊贩主要是农村中的私营商业者。国家把他们定性为劳动人民,但由于其生产方式落后,不符合国家“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同时也为了让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不像现在动用行政力量进行。而是以“团结——批评——团结”为思路,运用公私合营、合作小组、代销、经销等方式,把流动摊贩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流动摊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杜绝。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2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两税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开始向以土地、资产为本转移

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广大农民基本有田可耕,租庸调制是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编户流失,赋税来源逐步枯竭,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下令正式实施两税法,即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资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资产多者税重,资产少者税轻,使赋税负担相对合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一条鞭法”的实施使赋税征收由实物税制转向货币税制

明初,税制仍沿用唐朝的“两税法”,即按土地、财产多少来确定纳税数额。这种赋税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背景下是比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是大量土地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二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明初的赋税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主要内容是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一概征银,使封建时代的实物税制转向了货币税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摊丁入亩”取消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人头税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的一次重大赋税制度的改革。首先是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总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其次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废除。此后,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人口数量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提供了大批新生劳动力,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演变趋势

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以土地为主;服徭役和兵役纳绢代役。②交纳形式:以实物为主以货币为主。③交纳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④征收种类:繁杂简单;商品税逐渐加重。

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异同比较

相同点:①都收取银两,实行货币地租,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②都以土地为主要的收税依据,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③都因商品经济发展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足,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④都增加了国家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不同点:①前者人丁数和税额不固定,后者固定;②前者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分担,后者完全按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①从总体趋势看,税制改革大都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方向进行;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③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④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⑤随着王朝兴衰,赋税制度相应地一次又一次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民力殚残”,直至王朝崩解;⑥历代赋役制度改革,总是将旧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征收,以图减少加派之弊,但是改革后随着统治者贪欲的增长,又会生出新的名目以加派赋役,即每改革一次,农民的负担就反弹一次,加重一次,称之为“黄宗羲定律”。

三、备考重点

1.把握三次改革的实质

三次赋税制度变革的直接起因都是为了化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满足朝廷开支的燃眉之急。所以不管是按人头收还是按田亩收,不管是收粮还是收银,其最终负担都转嫁到了农民头上。其主要的措施最终也只是把前面的苛捐杂税加以合并、简化。每次改革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解放。因此,三次改革实质上对于整个国家长远来说并没有裨益,根本矛盾依然没有化解。

2.关注新中国农村税费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根据当时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目标,制定了合作社和单干户分别征税的政策。建立后,农村税费又实行由集体负担,集体实行收益分配的间接税形式。它们都在一定的时期内适应了国家的社会政策目标。2006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两千多年交“皇粮”的历史就此终结。但是,城乡差别仍然很大,农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除了进一步推行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还要把税费改革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相结合,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结合,与农村的民主建设和财政公开透明化相结合,让农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实现城乡税制一体化。

3.关注中共十

总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经验教训,对于寻求符合当今社会税制健全完善的有效途径,顺利实现十提出的“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4.聚焦个人所得税法

中国个税法颁布实施于1980年,期间历经数次调整,2005年,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2007年上调至2000元,201 1年9月提高到3500元。个人所得税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避免两极分化,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可以分析说明把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必要性。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我国把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原因和意义。

四、跟踪训练

1.唐律对赋税制度作了严格规定,要求所有居民农户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如数按期交纳税金与田赋,违者必予处罚。说明唐朝赋税征收具有( )

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④惩罚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明清时期,赋税的征收逐渐由过去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转变到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主反对加剧

C.土地买卖频繁 D.人口数量激噌

3.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其具体做法是( )

A.“资产少者则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总括―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概征银”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4.总理曾说过:“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止一次……每次税费合并以后,都抬高了下一次农民负担的门槛,而人们又往往把以前农民税费合并的基础忘掉,认为又是合理的。我想我们不能走‘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一定得跳出来。”中国古代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形成了“黄宗羲怪圈”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难以控制

B.官僚地主掌握各级政权

C.征收钱两增加了中间环节

D.改革者用人不当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发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公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发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翻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食货志・赋役》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均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三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意味着中国农民已经缴纳了2600年的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被彻底取消。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业税史。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性质,赋予了农业税制不同的本质和内涵。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我国古代什么税制改革?二者有何异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制度从什么事件开始?为什么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农业税史”?

【参考答案】

1.B 2.B 3.B 4.B

5.(1)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异:“一条鞭法”简化了手续,把丁税纳入田亩中;“地丁银”制度废除了人头税。说明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了。同:都是货币税(以银两收税)。说明了明清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3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济南市各路地摊商家,便开始抢占各个闹市路段,摆开“战场”准备战斗了。济南夜市售卖的东西多半很普通你不会找到名牌货,这里更多的是些生活用品、饰品等小玩意。但正是这种平民化的姿态,让夜市成为了济南夜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夜市最早现于盛唐,到了南宋时,首都临安人口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时至今日,不只在济南,夜市已成为整个热带亚热带国家重要的夜生活项目。北京的王府井夜市成都锦里夜市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等夜市,已经成为了吸引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特色‘夜名片’。至于台北的士林夜市,更是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小有名气。

济南的夜市同样“历史悠久,现状繁荣”。一到傍晚济洛路东侧工人新村附近,200多米的路段就会地摊云集,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人行道上摆满了卖小饰品玩具箱包的地摊,小老板或蹲,或坐或站,过往行人在地摊间穿梭往来,一股温馨的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吃完晚饭,和家人起到文化东路上散散步,走在夜市上,即使不买东西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激情和活力”家住文化路的宋女士说。“这里的东西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比商场便宜了很多,而且样式也不少,从玩具到日用小百货应有尽有,方便实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非常便利。”

“晚上出来摆地摊,既能纳凉,还能挣钱,一举两得。”近日刚加入地摊一族的小张对笔者说。不到傍晚6时练摊一族们已经准备在师范路北侧附近的夜市出摊了。他们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骑着电动车一满载着大包小包的货物,早早地赶过来抢占“地盘”。天色渐渐暗下来后,摊主们陆续摆出自己的摊子开始营业。

“我卖的饰品,基本上都是从网上批发来的,款式很时尚,一件才卖10元左右。”小张从背包里取出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等依次摆在约一平米的塑料布上。“每天吃过晚饭就出来做上几个小时的地摊生意,不仅能打发业余时间,做得好还能有百十元的收入,干嘛不做啊?”小张开心地说。

笔者在走访中感受到,夜市地摊之所以发展迅猛,与地摊本身特点有关。投资少,见效快不办“本本”,不择场地,还不耽误“正事”,是夜市地摊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与业主交流中,笔者了解到,他们中许多人是下岗工人或待业者,工作难找,只能做临时性的家政工。所以在晚上出来摆个地摊,卖点小东西,多少增加点收入。有的甚至连摆地摊的“本钱”都是向亲朋好友借来的。为了生计也好,为了多挣钱也罢,正因为夜市地摊的诸多优势,让弱势群体也能有份微薄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份希望。

除了专门做夜市生意的小老板,许多大学生也加入到了练摊一族。每到晚上,济南大学西门前的夜市总是热闹非凡。参差散落的商贩中间也不乏大学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锻炼自己谋生能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练摊,除了丰富阅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练摊获得创业经验。专家则认为,练摊无论是从心理素质还是实践能力上,对大学生都是种有益的训练。大学生夜市练摊,让人们看到当代的大学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有经济头脑。

当然,随着济南夜市地摊一族的日渐壮士大,不少市民抱怨夜市影响了周边环境。家住洪楼附近的冯天薇女士说:“近两年市区的流动地摊越来越多,小区路口聚集了很多小商贩不仅影响了交通还把地上弄得又乱又脏。”笔者在洪楼广场,动物园夜市附近都发现了这种情况。有时摊主为了抢占好位置,会挤占机动车道,给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带来不少麻烦,夜市收摊后的污物和垃圾随意乱扔等问题不而足。

对于夜市,济南市民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给普通老百姓带给了生活的便利,收入的增加;恨的是夜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民的生活。“如果夜市随着城市建设消失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家住文化东路的张玉亭老人表示,夜市对于补充济南人的消夏夜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通老百姓都喜欢逛夜市消夏。夜市消失后,势必会让市民少了很多夜间游玩的地方,同时,会让些家庭困难靠夜市摆摊生活的人失去生活保障。

夜市地摊经济何去何从?是强行取缔?还是引向规范,单纯的取缔显然行不通。如何来规范?如何找到一个既维护城市形象,又能很好解决摊主生计问题的结合点,恰当地处理好城市管理与摊主生计问题间的矛盾,把地摊市场做成济南经济的亮点?这给我们的政府和城管部门出了一道难题。

因此,济南城市在大力发展夜经济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对夜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和有效整治,将夜市与泉城特色小吃街,步行商业街、特色风情文化休闲街区有机整合在一起,提升现有夜市的规模,水平和档次。从而打造出一道独具泉城特色的风景线,将夜市打造成济南的一张新的“夜名片”。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确认计量

随着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对无形资产会计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企业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历史演进

(一)无形资产会计的早期研究与探索无形资产会计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美两国,随之在西方国家会计界得以广泛认可与应用。经过百年来的发展,无形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不断得到丰富,重要性不断得以提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各国财务会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有关无形资产的管理由来已久,对无形资产理论的研究最早见于1926年杨汝梅(杨众先)先生的论文《无形资产论》,以《无形资产论》的公开发表为标志,我国的无形资产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杨汝梅先生通过对无形资产的潜心研究,建立了无形资产理论和核算方法,该理论与方法对现在无形资产会计基本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对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财政部1985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无形资产和开办费,无形资产第一次被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1989年颁布《国营工会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并按无形资产种类分别设置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和特许权四个明细科目对无形资产进行会}f-核算。这被认为是我国对无形资产开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志。

(二)核算方法的初步形成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无形资产核算。此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的范畴被确定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无形资产通过“无形资产”科目核算,按类别设置明细分类账进行明细核算。在计量方面规定,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方式,一是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记账;二是规定对于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入账;三是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当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这弥补了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确认的不足,也是我国对以往无形资产计量上的突破。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方面,对于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各种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计人管理费用,未摊销余额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对于无形资产转让的业务,规定无论以何种方式转让无形资产,获取的转让收入均作“其他业务收入”处理。此阶段,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刚刚建立,对有关无形资产的业务1992年的财务规范只是对无形资产做了简单的规定,而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中有很多问题存在,具体包括:无形资产定义中把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予以列举,但对不同来源的商誉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企业以无形资产投资,双方确认价值与账面的差额处理尚无明确规定;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规定应按照评估确认或合同约定价格入账,但似乎没有考虑到合同价偏离公允价值的交易,如关联方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故意抬高或压低无形资产合同价格的情况;实务中由于历史成本计量导致无形资产易于成为关联交易对象,无形资产很容易被当作操纵利润的工具;对自创无形资产,准则采取“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数记账”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对于自行开发的项目最终未能形成无形资产的情况,以及自行开发过程中的非相关陛支出未加以明确解释;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问题以及对无形资产可能存在的减值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用途无形资产摊销处理相同,均一地采用平均年限法,不考虑残值予以摊销。

(三)无形资产核算的补充完善 2001年,财政部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后续支出、摊销、减值、处置和报废以及披露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并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具体定义的同时,还规定了无形资产必须在同时满足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在初始计量上,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人账价值;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对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计量进一步明确,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外,准则还补充规定了通过非货币易换人的无形资产,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及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上述与1992年“二则”及《企业会计制度》相比都做了显著改进。在无形资产摊销上,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规定了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上限,明确了预计使用年限、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的概念,规定更为具体合理。此外,无形资产准则还补充了关于无形资产的减值、处置和报废等有关方面的规定。在信息披露上,准则要求企业应披露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等相关信息。2001年无形资产准则也存在一些问题。无形资产准则将无形资产持有的目的限定在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管理四个方面,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扩大的无形资产内容核算的需要,能进入无形资产中核算的项目很少,范围狭窄。在确认上,该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明确特指,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准则中规定自创无形资产不能加以确认,却又没有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的具体业务处理的相关规定,表述上前后缺乏统一,概念模糊。在初始计量上,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占无形资产初始实际成本小部分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对自创无形资产只承认其实际发生成本的一部分,占其成本比重较大的研发费用没有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而是被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这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与账面成本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低估了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在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会由于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减少当期利润,可能使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而在开发成功时又由于低估无形资产价值从而导致每期摊销金额而潜在地虚增了企业利润,这难以真实

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后续支出上,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成本应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人管理费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变化越来越频繁,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减难以确定,如果一律按照无形资产的初始价值平均摊销,不一定合适。在信息的披露方面,资产负债表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于简单,未详尽列示无形资产开发费,不能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报表附注也未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无形资产的分类情况、计量基础、摊销方法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完整的会计信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趋同财政部:~2006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与2001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核算的规定由简至繁,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改进,逐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要求。修订后的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描述及不完全的列举代替了2001年准则和制度中的完全列举性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界定更为宽泛,更具有前瞻性,涵盖了以前未明确提及的计算机软件等资产。另外,准则明确剔除了2001年准则确定的无形资产范畴中的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一商誉。对于商誉这项特殊的无形资产的相关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企业合并》中做出了规定,但对商誉的确认也仅限于合并商誉,企业自创商誉则仍未被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2006年无形资产准则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该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了明确,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充分考虑到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处理不利于对企业经济业绩进行正确评价,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的实际情况,使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更接近其实际成本,体现了会计的相关性及可靠性的要求。在无形资产的计量方面,准则除了做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的一般规定外,还明确指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会计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人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将无形资产的购买业务区分为两项:一是购买无形资产;二是以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为形式向销售方借款。因此,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价款支付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应该采用现值计价的模式。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计量上,充分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由成本计价改而采用了公允价值计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同时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需要采用不同的摊销方式,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其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对摊销期间不作具体的约束。具体方法可选择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无形资产摊销一般应计人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体现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应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人生产成本,充分考虑了配比性原则。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如果期末复核后寿命仍为不确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不允许转回。这将极大的遏制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及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调整利润的行为,粉饰财务报告的现象,使报表信息更加真实客观。信息披露方面,不仅披露了摊销年限、期初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原因、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内容,考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进一步增加,完善了披露内容,要求企业披露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使用寿命等信息。

二、无形资产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无形资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内容界定范围狭窄 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目前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主要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契约权力类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优惠合同等;关系类无形资产,如供销网络、顾客忠诚、融资关系、政府支持以及相互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在内的人力资源;以及综合类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等。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认证体系在在企业产品上的使用,又新出现了游离于目前无形资产理论系统之外的大量如质量体系认证、绿色环保标志、行业权威认证等无形资产,以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相应而生的网络注册域名等无形资产,所有这些无形资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会计核算系统中对资产的确认需要同时符合三条标准,即符合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标准的制定是基稳健的考虑,就无形资产而言,这种标准在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很小,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范围迅速扩张,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甚至超过有形资产价值而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确认标准之下,很多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由于“成本不能可靠计量”而未能纳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成为账外资产。受此限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无形资产》中明确列示确认的无形资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无形资产信息未能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予以揭示,这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不相匹配,使企业价值得不到真实的体现。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科学决策。

(二)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尚有不尽合理之处 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上,存在着价值观和成本观两类计量属性。价值观包括市价、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成本观包括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准则中对外购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了历史成本属性,对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即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类别的计量属性进行初始计量,缺乏统一性。在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处理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相应的费用投入也越来越多,对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研发费用和企业的自创型无形资产关系密切。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自刨无形资产的规定是,只对无形资产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进行资本化确认,而研究阶段所产生的费用则大部分计人当期损益。这种计量方法无法全面反映出

自创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均采用平均年限法摊销,既在既定的年限内,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平均分摊到各期的成本费用中,未考虑与不同类型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导致无形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于简单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过于简单,未详细列示无形资产开发费,不能反映企业的研发水平;报表附注也未对无形资产的辅助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如无形资产的分类情况、计量基础和市场价值等,无法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充分、具体、完整的会计信息,不能使报表使用者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与偿债能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无形资产会计发展与完善对策

(一)拓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sFAs认为“可靠性指应予以确认的项目应具有相关可靠的计量属性”,IASC认为“该项目具有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而《企业会计准则》则仅把“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作为资产的确认标准,忽视了价值的可靠计量,而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其价值往往比成本更容易获得。因此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应由以“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转为“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使用成本或评估价值来确认无形资产,将财务会计上的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加以扩充,对那些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无形资产,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规定,将更多的无形资产由账外转入账内,使企业实际可控制的无形资产能在账面上得以确认,更广泛、客观地体现其价值,从而丰富相关性的信息,这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减值 考虑与不同类型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采用不同的摊销方法,即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有的无形资产并不能准确判断其价值是增加还是减少。无形资产准则只提到了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结果表明,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某些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大幅度增值,并且,随着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扩展,可能大幅度增值的无形资产还会进一步增加。对此准则没有作相关的讨论与说明。对此,对无形资产核算只考虑减值不考虑增值的原则就变成了单向的,这虽然顾及到了谨慎性的原则,却也是对真实性及相关性信息的一个挑战。对此,笔者建议:应对通常情况下会增值,且增值金额较大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在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考虑与调整。

(三)对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要正确区分计量自创型无形资产前提是要做好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分配,应根据研究与开发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如果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没有结果,应以其研发费用应当计人当期费用;而如果企业的研发成功,则该产品的研发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比如,可将自创无形资产(不含商誉)的研究开发费用,先做长期资产处理或归集到过渡账户中,如研究开发成功,可予以资本化,反之,再予以费用化转入相关账户将其摊销。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社会公正;成本分摊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110-04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及其在渐进性改革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改革具有更高的改革成本,也需要更为复杂的成本分摊机制。改革成本及其分摊机制直接影响改革进程和路径选择,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利益主体之间成本分摊矛盾更为突出,客观分析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建立公正有效的成本分摊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构成

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由经济成本、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三部分构成。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成本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在思想上来源于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实践上来源于战时军事体制的运转,其创设是战时政策的延伸和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和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安排,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行政附属物和兼具生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多项职能的社区单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其本质是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功能延伸。

体制转型以及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要求国有企业回归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本位,充当矫正市场失灵的帮手。国有企业职能定位的调整意味着必须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大量创建的国有企业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企业组织。这就涉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全面调整,必须对利益受损者提供补偿或者将隐性支出通过货币形式显性化,因而,国有企业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负担经济成本。另外,国有企业改制必须割断企业及企业职工与计划经济的联系,并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出现职工身份转换及一定比例的裁员、社保并轨、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分离、各种历史债务的处理、福利制度的调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处理都需支付经济成本。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成本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体现。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涉及面广,推动该项改革不仅面临经济成本的约束,而且存在制度转型的政治风险,导致政府合法性和认同度的变化,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也可能被问责,过高的政治成本会动摇社会稳定和政权存续的根基,引致改革失败。这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承受的政治成本。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成本

国有企业改革后,分流人员失去职位,也就失去了依附于制度的各种“福利”和面子,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不断被累积扩大后,可能导致社会危机。这就是国有企业引发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是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社会成本。

当然,还可以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来源研究成本的构成,将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区分为体制改革分摊的成本和企业转制形成的成本。

无论怎样划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成本的计量都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专家断定,数以千亿元计的国有资产流失、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下岗、失业以及上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是国企改革的直接成本:贫富差距及由此滋生的社会不稳定等是国企改革的间接成本。

二、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的社会公正原则

从学理上讲,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必须在政府、企业、民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摊。然而,由于无法量化分解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收益和成本,各利益主体都视改革为“公共物品”,普遍存在着享受改革收益而逃避改革成本的动机,或者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强行将改革成本转嫁给弱势的利益相关者。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整个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以后。有效避免成本分摊过程中“弱肉强食”的现象,不能继续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而是要将社会公正原则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的首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改革效率。

(一)社会公正原则是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的首要原则

社会公正作为一个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涉猎的命题,至今仍元明确统一的定义。按照西方正义理论集大成者罗尔斯的观点,公正是一个国家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也是公民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合意的标准。

在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上,公正原则直接体现在利益相关者对改革合法性和合意性的认同上,即,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必须有效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寻找各利益相关者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社会公正。

然而,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几乎已经蔓延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所有领域,导致“兼顾公平”变为“不顾公平”,人为地将“效率”和“公平”对立起来,导致社会矛盾累积,改革共识缺失。这些矛盾在渐进式改革的后期会激烈地表现出来,化解利益冲突必须社会公正原则。另外,改革后期也是改革推动者“兑现”改革承诺和利益相关者频繁的利益诉求时期,只有将“理念的公正”转化为“事实的公正”,才能保证持续的改革进程。其中“兑现”对弱势群体利益补偿承诺,更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需要。

(二)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的社会公正原则与改革效率

我们坚持将社会公正原则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成本分摊的首要原则,并不是要否定“效率原则”。实际上,公正和效率并不是对立的,公正是效率提高的源泉,效率反过来为公正提供物质条件,牺牲公正的效率,不是长久的效率,牺牲效率的公正,不是真正的公正。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6

[关键词]旅游文化街区;街区创新;街区功能;拉萨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旅游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在旅游开发、城市规划、老城改造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文化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国内外经久不衰的旅游目的地都打出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招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文化又是城市的灵魂和标识。坐落于都市城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态在内的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保存最为集中的区域。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和文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见证,而且是城市发展中日显珍贵的文化基因,体现了当代城市及其居民生活的丰富性。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文化街区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往往将其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商业街区、文化休闲街区相联系。在实践方面,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街区往往是依托街道(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伴随旅游的开发具备了一定旅游吸引力的街区。国内外耳熟能详的旅游文化街区一般都具备商业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属性,例如法国的香榭丽大姐、北京的秀水街、昆明的螺蛳湾等。

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改善老城区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拉萨市城关区于2012年12月开始了对老城区整改修缮,对八廓街内的路边摊进行了搬迁,同时在市人民医院附近修建了旅游商业街区――八廓商城,因此,可以说八廓商城是老城改造与旅游文化街区创新的结合体。八廓商城位于北京东路和林廓东路十字路口附近,它集合了老城区原3031个街面经营摊位,并配备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是以特色旅游商品销售、流通、展示为主,适度配套小商品、民族特色餐饮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商场。同时其周围集聚旅行社、宾馆以及餐馆,在此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八廓商城的特色产品也是藏文化的一个缩影展览,是游客了解藏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拉动拉萨经济的一项重要旅游商业资源。

2.八廓商城修建的意义

按照加拿大学者巴持勒(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所阐述的观点,一般旅游目的地都会经历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因此,许多旅游目的地为了规避旅游发展到成熟期之后即将出现的衰退趋势,不断在旅游资源方面进行创新。八廓商城的修建使得宇拓路原有的小摊迁入八廓商城,改善了交通拥挤情况、杜绝了安全隐患问题、缓解了该路段客流承载量,既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创新,又丰富了拉萨旅游商业业态。

八廓商城是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的配套项目,是一个以特色旅游商品销售、流通、展示为主,适度配套小商品、民族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商场。商城已于2013年11月7日投入使用,有效安置了原老城区3031个街面经营摊位。八廓商城的建成,改善了原来旅游购物方面的经营条件,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结果,是一项重要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同时八廓商城也起到了保护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作用。

3.八廓商城的功能

八廓商城的建成是旅游文化街区的创新,也是城市建设的成果。其定位是以特色旅游商品销售、流通、展示为主,适度配套小商品、民族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型商城。除此之外,八廓商城也是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一体的旅游文化街区。与其他旅游文化街区相比,八廓商城在功能方面有着特殊性。2013年2月,城关区制定了《城关区老城区摊位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和《拉萨市城关区老城区摊位搬迁激励办法》。该办法规定,老城区摊位搬迁后,分为扶持阶段、过渡阶段、正常阶段。从现存情况与发展趋势方面来看,八廓商城的旅游功能在不断成熟,文化功能不断丰富,经济、社会、交通功能日益凸显。基于八廓商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八廓商城的旅游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分别进行论述:

3.1旅游功能

从目前情况分析,八廓商城旅游文化街区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发挥拉萨市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彰显藏文化气息。旅游文化街区是都市旅游坐标点。八廓商城的建筑风格完全是藏式的,有别于周边的建筑风格,一条封闭式的旅游文化街区从建筑风格上就成了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3.2经济功能

旅游文化街区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旅游文化街区建设时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八廓商城内云集了三千多个摊位,随着商城的不断扩建,与拉萨城关区其他旅游购物街相比,八廓商城规模大,且商铺分布极为集中,在旅游营销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支持,街区的规模经济优势在不断彰显。随着旅游购物功能的不断完善,商城周边餐饮、娱乐、运输业等业态也会得以促进。八廓商城能够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成为拉萨旅游购物的增长极,辐射地区经济,有望成为拉萨的一个重要经济点。

3.3社会功能

旅游文化街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是相协调的。旅游文化街区是城市的形象名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坐标点。在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旅游文化街区建设与当地社区发展相联系。八廓商城旅游文化街区的建设,为本地以及拉萨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许多居民依靠在该街区经商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此外,随着拉萨旅游业日趋成熟,八廓商城也将发展成为拉萨市的一个开放性游憩空间。为周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流提供平台与空间。

3.4文化功能

旅游文化街区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八廓商城旅游文化街区位于拉萨市林廓东路以西、北京东路以北的十字路口,总占地面积为65.90亩,其建筑风格在外观上沿袭了拉萨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与周边的藏式建筑相融合,同城市建设相协调。从地理位置上看,八廓商城旅游文化街区与拉萨老城区相呼应,传承着老城的市井文化。许多本地居民与外来经商者在此进行创作、经商。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可以加深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八廓商城可以将拉萨旅游特色浓缩于一处,成为拉萨旅游购物的名片。

4.结语

旅游文化街区建设是旅游目的地资源创新的一种手段。八廓商城是在拉萨老城改造的背景下出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街区。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八廓商城目前拥有的旅游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文化功能。随着拉萨对国际旅游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该街区现有的功能将会不断完善和演变,同时一些新兴的功能也将会出现。囿于时间与技术条件,本文只是通过对八廓商城发展初期阶段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因此还需要以发展的视角对该街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功能演化的路径进行探讨。

基金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拉萨市旅游文化街区演化路径及其功能研究(201310694035)”资助。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7

“地摊银行”的作用

“地摊银行”是伴随边境地区经贸发展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其产生和存在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和客观必然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对经贸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填补了未开通货币兑换业务的空白。到目前为止,中缅边境贸易双方银行尚未建立正式的银行结算体系,无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边境贸易交易中对人民币与缅币兑换的实际需求是通过“地摊银行”进行的。二是为一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相对于银行来说,“地摊银行”具有手续简单、交易所需时间短,借贷金额、利息、贷款方式均可根据双方实际情况商定,这种融资方式对个人和企业有较强吸引力,一些个人和企业便通过“地摊银行”寻求资金出路。

对金融监管形成的挑战。一是加大了反洗钱工作难度。参与“地摊银行”货币兑换交易的人员身份复杂,银行难以进行身份鉴定,增加了反洗钱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之“地摊银行”交易币种的多样性和交易方式以现金为主,容易成为毒资、赌资等非法资金的有效掩护,为非法资金流转提供了便利条件,不利于对违法资金进行跟踪监控。二是加大了现金管理工作难度。2005年瑞丽市金融机构现金收付已呈现大进大出的现象。而且边境地区经济金融不发达,存款来源相对较少,为完成各项考核指标,部分金融机构往往以放松大额现金提取限制来吸引客户,使大额现金收付报备制度流于形式,导致对“地摊银行”现金收支缺乏有效监管。三是催生巨额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由于目前境内外人民币不能通汇,“地摊银行”成为人民币现金流动的重要集散地,很多人通过“地摊银行”兑换大量的人民币现钞,非法走私携带,造成巨额人民币跨境流通。这给我国的金融外汇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助长非法外汇交易;加剧周边地区人民币投资的监管难度,大量的缅商人民币投资无法询证;扩大国际收支统计误差。

弱化“地摊银行”的建议

要正视“地摊银行”问题,应采取“疏堵并举、逐步规范”的方式使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建立双边结算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应通过外交途径与缅甸中央银行加强协调,推动建立双边银行结算体系。在此前提下,边境地区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与缅甸边境地区银行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行关系,动员缅甸边境地区机构、人员入境开立人民币边贸结算专用账户,畅通结算渠道,为贸易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出台适合边境地区实际的现金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应控制金融机构的现金供应量,从源头上杜绝现金的大存大取。同时对客户的现金特别是超过20万元的收付,应加强监控、分析,找准对策,加强大额人民币和外币现钞存取款报备管理,关注异常资金流动情况,以维护一方金融平安,支持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地摊经济发展史篇8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n会计学的新的分支。时至今日,会计界仍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一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确认和计量经济组织中人的价值、成本与使用效果,为管理者及外部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机构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的有效系统,按其内容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其内容分别归属于传统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鉴于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管理会计的效率与效果,本文仅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的个别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人力资源成本是置换人力资源的其他资源价值,应该包括取得人力资产使用权、提高人力资产使用价值、维持人力资产使用价值、结束人力资产使用价值、保障人力资产的生存权及其他为取得、开发和保全人力资产使用价值而付出的总代价。这些代价包括企业已支付的实际成本和企业应承担的损失成本。所以,人力资源成本是由取得、开发和保全人力资产使用价值所产生的成本组成。具体包栝:

(―)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人力资源所支付的费用,包括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录取成本和就职成本四个部分。其中招聘成本是在企业内外进行人员招聘的费用,如广告费、委托人才交流中心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招聘的费等。选拔成本是对应聘者进行鉴别选拔时支付的费用,如考试费。录用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员的合法使用权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录取手续费、调动补偿费、搬迁费等。就职成本是指安置被录用人员上岗时发生的费用,包栝差旅费以及安置时的行政费用。

(—)开发成本。是指为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劳动技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专业定向费、在职培训费、脱产培训费和进修期间的工资。其中专业定向费主要指企业为使新职工尽快熟悉岗位工作而发生的费用,如资料费、上岗培训费等。在职培训费主要指在工作岗位上培训员工所发生的成本,以及企业实施该活动而受到的损失。脱产培训费主要指企业支付给脱产学习人员的工资、按规定可报销的学杂费,以及企业因此而受到的损失。进修期间的工资是指职工在进修期间单位发的工资。开发成本在人力资源成本中起统率作用,居核心地位,随着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智力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成本应逐渐成为人力资源成本的主体部分。

(三)使用成本。是指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其中维持成本主要指为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发生的费用。奖励成本主要指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等费用。调剂成本主要指为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丁作而发生的费用。

(四)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指为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健康事故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和失业保障成本。其中健康事故保障成本主要指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作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健康欠佳不能坚持工作而需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劳动事故保障成本主要指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伤事故而需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退休养老保障成本.是社会、企业及职工个人承担的保证退休人员老有所养和酬谢其辛勤劳动而给予的退休金和其它费用。失业保障成本,是企业对有工作能力,但因客观原因造成暂时失去工作的职工给予的补偿费用。

(五)离职成本。指职工离职而发生的费用。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和空职成本。其中离职补偿成本’是指企业辞退职工或职工自动离职时’企业应补给职工的费用。离职前低效成本’是指职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低效率而发生的损失费用。空职成本,是指由于人员离职使企业原有生产能力降低而导致的损失,以及由于离职缺员完成任务不足而导致的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即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人量。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在投资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因而人力资源成本也有自己的特点。人力资源投资相对于物质资源的投资来说具有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使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成本,不论是从人力资源群体看,还是从某一个会计期间或是从整个经营活动期间看,都不是完全成本,而是不完全成本。基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上述特点,其计量可以采用以下常用的三种方法:

C—)历史成本法。人力资源历史成本即为了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实际发生的支出或利益牺牲,即包括招募、选拔、聘用和培训等环节所发生的全部成本。在这种方法下,各个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都要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在各会计期间终了时将资本性投资支出部分确认为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还应该在各个会计期间根据人力资源成本的耗用情况对已经形成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摊销。这种方法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比较客观,也有可验证性,遵循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易理解,易接受。但采用历史成本法也有不足之处:第一,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可能大于历史成本,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它和其他资源最根本的区别。经济活动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发展、创新,而只有人力资源才能做到这一点。第二,人力资源的增值.耗减与人力资源的实际能力增减不一致,其他一切资源在使用中都会引起自身损耗而使价值减少,而人力资源能够实现自我补偿与发展。

(二)重置成本法。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即重新取得相当于现有人力资源所要发生的支出和利益牺牲,包括原有职员的离职费用和招聘新职员并使之达到离职职员岗位要求的培训费用。由于重置成本反映在现有条件下重新取得某项人力资源的支出和费用,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更有助于管理决策。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不可能找到两个素质以及能力完全相同的人,所以重置成本很难确定。第二,主观性较强,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要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进行估算,这种估算工作量较大。

(三)机会成本法。它是以企业因职工离职.管理混乱、人员怠工等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的计价依据。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既包括企业在该人力资产方面的投资支出没有补偿的部分,又包括该资产所可能创造的价值增值(或贬值)。这种方法计算的人力资源成本不是现实成本,只是一种可能成本。此种方法适用于高科技企业以及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管理,使用机会成本更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在加强人力资源流失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处理

(一)账户开设。考虑人力资源成本的发生.形成及推销的业务特点,需开设以下一系列账户:

1、”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账户。借方归集取得与开发成本,贷方登记资本化的部分,期末无余额。

2、"人力资产"账户。属长期资产类账户,用来汇总核算企业所有资产化的人力资源原始投资成本。借方记录企业发生的予以资本化的所有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成本及对人力资-本身的原始投资额,贷方登记人力资源减少额,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投资的原始成本。该账户,根据劳动者在企业的重要程度,贡献大小,可按部门或个人设置明细帐,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分布情况。

3、"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账户为"人力资产11的备抵账户,借方登记已退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已摊销额,贷方登记本期损耗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贷方余额表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的累计摊销额。

4、"人力费用"账户。属损益类账户,借方核算人力资源取得、维护与发展成本已费用化的部分,以及人力投资每期摊销额,期末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无余额。

5、"人力资产投资损益"账户。属损益类账户,核算企业职工流动、死亡等原因所发生的损益。借方登记职工流动损失,贷方登记职工流动收益,期末如果该账户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其差额从该账户的贷方转人”本年利润”账户借方,冲减本年利润,反之则将其差额转人"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增加本年利润,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二)账务处理。人力资源成本是人力资源的转化形态,人力资源成本的变动过程即人力资源增加、减少及其价值摊销的过程。

1、人力资源增加的账务处理。当企业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时,借记M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11账户,贷记"现金(原材料、应付工资)

"账户。当雇员正式交付给有关部门使用时,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源取得与开发"账户。若人力资源为国家或个人投资时,借记”人力资产N账户,贷记"实收资本"账户。

2、人力资源摊销的账务处理。人力资源原始价值会因人力资源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而逐渐丧失。根据收人与费用的配比原则,这部分失去的价值应同其他资源的耗费一样,由当期费用成本负担,从企业经营收人中得以补偿,这种耗费与补偿的过程即人力资源的摊销。人力资源摊销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特殊的也可采用加速摊销法。期末摊销时借记"人力费用"账户,贷记"人力资产摊销"账户。待全部摊销完毕后,借记"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贷记11人力资产”账户。

3、人力资产减少的账务处理。

(1) 辞职时,借记”人力资产摊销"(已摊销额)."现金"(收回补偿款)、"人力资产投资损益"(辞职损失),贷记”人力资产"、"人力资产投资损益11(辞职收益)。

(2) 离退休时,借记"人力资产摊销”,贷记”人力资产"。

(3) 调走时,借记11人力资产摊销”.11其他应收款"(对方单位赔偿款)、"人力资产投资损益"(调出损失),贷记"人力资产11、"人力资产投资损益"(调出收益)。

(4) 死亡时,借记”人力资产摊销11、"人力费用”,贷记"人力资

产"

(三)人力资源成本在报表上的列示。财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终

上一篇:健康教育服务质量范文 下一篇:电气工程的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