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导服务范文

时间:2023-10-12 16:56:22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1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现就一个特殊案例谈谈我的看法:

冠博(化名)是小学三年级的一名男生,父母由于外出打工,没有时间教育和辅导孩子。在爷爷奶奶家里生活后,爷爷对待孩子不听话的反应是,简单粗暴,不懂得引导,经常打骂孩子。奶奶对孩子特别溺爱,在爷爷管教时总是袒护,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孩子没教育好,大人之间也有矛盾。“无奈”是结局,“照旧”是结果。爷爷奶奶经常给教师打电话,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么他在学校的表现又怎样呢?

1.课堂上对什么也不感兴趣,经常搞小动作,即使听课也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短。

2.严重缺乏自信。和他对视,他的眼神总是飘忽不定;和他沟通,也听不进去,只是表面承诺,过后错误照犯。

3.经常翻看同学的东西,如果是新鲜的,就偷偷地据为己有,被别人发现也不承认,百般抵赖。

这虽然是个例,但在我们这个城乡交界的小学校来说,具备这个案例中的特征的学生有很多,是个共性问题。我校有600多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有三分之一左右,还有三分之一的是本学区学生家长出外打工,这两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缺失。他们要么是缺少家的温暖,要么是深受长辈的溺爱。所以,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引起了我的探究。

一、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及了解,我发现:

1.(冠博)有极强的表现欲。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不被大家关注,为了得到大家的关注,他用自己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爷爷在家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奶奶的放纵和娇惯,促使他形成爱打人、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习惯。

3.由于做了错事,也会得到奶奶的袒护,不会受罚,所以,他的心理上始终没有愧疚感,更谈不上认错。当自己做错事而没有被发现时,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继续犯错的心理。

4.当问他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物品,他说,看到别人好看的东西就喜欢,只是想玩两天再还回去,没认识到自己已经在犯错。

二、辨证施治,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1.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我建议家长每天都和孩子谈谈学校发生的事,不论是什么事情,都要帮助他们分析对错,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诚恳的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做好人做好事的快乐,从而树立正确的做人方向。

2.利用机会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冠博特别想当课代表,别人发作业本时,他抢着帮忙,可是他的成绩不好,即使我选他当,大家也不服气。于是,我给他设定目标,如果他能背下英语单词,我就用他,结果他做到了。当升旗手是个光荣的任务,他没想到会落在他的头上,经过我的一番疏导,使他信心满满地顺利完成任务,大家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我还帮助他列了一个时间表,把他每天的进步都写出来,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

3.打造机会帮助他进步。过去,冠博特别自私,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我利用学校开展的爱心活动,鼓励他成为爱心少年。他回到家,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和学习用具送给了我们班外来打工子弟小超,他和小超成了好朋友。

三、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面对一些“问题生”,我们常常无视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把这些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找到病根,容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

2.心理疏导工作不容小视。有些学生虽然犯错,但是他们的内心的用意是很单纯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如果我们一味地上纲上线,不是进行疏导心理障碍而是简单粗暴地片面下结论,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错我们可犯不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但要授业,更要育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好的”“坏的”一股脑都装进了孩子们的脑袋里,如何取舍,需要大人们的引导。面对我们学校的教育现状,家长把教育的任务推给了我们,教师的担子更重了。实践证明,面对问题孩子时,不能简单地说教,心理疏导比简单说教更能打动人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心里,没有坏孩子,都是好孩子。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2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一位完全的老师,前提是做一位完全的家长。做到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不荒了自家的园,教师教子成功更具说服力。

首先,教师子女表现出来的问题有一个共性:上课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作业效果差(写字不用心,作业不专心)。我想:应该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习惯,比如:吃饭时不能让孩子看电视,养成专心用餐的好习惯。或者引导孩子读好书、读感兴趣的书的习惯,读书时间越长,他的注意力就会越集中。或者引导孩子练书法,通过练字既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又能使他们注意到把字写好心情会更好。但是,一定要让孩子行动并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教师监督好自己的子女,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整改,孩子表现优秀或坚持做的很好的,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庆祝。

其次,教师子女表现出的叛逆心理更强烈。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孩子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代表着做教师的父母的形象,不能让子女有搞特殊化的思想。

所以,做教师的,一定要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教育子女方面做一番研究和探索。这样,既提升了自己的素养,又引导子女走向成功之路,还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使社会对教育更加信任和敬畏。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一位完全的家教指导师,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其实,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逆反心理疏导,家长是关键角色之一。目前,广大农村初中生的父母多是青壮年,爸爸经常外出务工,妈妈在家教育子女时总觉得说出来的话苍白无力,感到力不从心,怎么办?教育家陶行知说:女子受教育,必定十分顾及她子女的教育。所以,我们的家长学校专门针对母亲的家庭教育作指导。我还向家长建议:1、家务管理民主化。坐在一起商量家务,充分听听孩子的想法,如果合情合理,就可以采纳孩子的意见。2、与孩子交往平等化。平等才有交流和沟通的基础。3.亲子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无缝对接,形成“理论+实践”的教育模。比如:2013年3月13日晚上,在给外甥女过生日,吃蛋糕时,儿子表现的异常兴奋,趁我们不注意往我的脸上、他的妈妈、姨姨、妹妹的脸上涂蛋糕,并且想方设法偷袭我们,制造更大的场面(看得出,他想让所有人都高兴一把。)我们没有指责,而是互相想办法偷袭别人,往别人脸上涂蛋糕。虽然,浪费点;但是,我们的氛围实在融洽,大家心情特高兴,自己平时的压力此时已不复存在,看得出儿子的情绪也充分的宣泄出来了。所以,亲子活动可遇不可求。

在少年宫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也可学得一技之长,将来适应社会发展。让学生在少年宫活动中,多读书,勤思考,写笔记;多动手,多改进,搞制作;多参与,多训练,养习惯。这样,学生在信念的激励下,把行动变为习惯,习惯就能决定性格,性格就能决定命运。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做一位完全的心理咨询师,关注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引导教育

从源头抓起,更容易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觉察到七年级学生就有逆反的心理萌芽。所以,我就会利用班上发生的事迹,在上课时跟学生上一节特殊的预防教育引导课。比如:2013年1月23日,基于头天晚上我们班上乔**同学喝酒晕倒和彭**骂老师的野蛮行为,我和同学们做了一下交流: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人成才。即先成人,人字大家都能写好,但我们能做好吗?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就是要做到自律,并坚持养成好习惯,就能为八年级的成长奠基,循序渐进的,九年级也就能养成更好的习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守纪律的人。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思考:“我在这一学期里收获了什么?反思自己有哪些不足?”只要能回答出来,就说明同学们是在进步。其实,要想使孩子们进步的更快,可以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进行一次总结反思,就能使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反思不足,贵在行动,不能行动,我们就会踱步不前,懒惰就会滋生,进步就会成为幻想。

心理疏导过程中要渗透自己的思想。又如:2013年1月16日当得知班上的王XX和别人约好在今中午打架的事件后,政教主任询问王XX,他却一问三不知。我感觉:一是证据没有摆在学生面前,他不愿承认。二是叛逆心理作怪。上午放学后,通过和王XX的沟通交流,发现王XX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一是认为老师整天好像跟自己过不去似的,经常找自己的毛病。二是认为老师的行为动摇了他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形象(这点跟上午发生在班上另一个同学身上的事件相似),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三是与学生发生矛盾时不甘示弱,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征服欲而不择手段报复对方。四是以不上学来威胁老师和家长,从而逃避自己的责任和过错。为了改变王XX的想法和态度,矫正他的心理。我在和王XX的沟通中渗透了以下几种思想:一是教师对学生有多少唠叨就有多少爱。二是不要认为自己的形象怎么高大,其实大家都一样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实发展自己,用自己学习和特长上的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三是当与老师或学生发生冲突时,要用智慧解决,学会化解矛盾,学会宽容。四是中学生要敢于担当,不逃避责任,做错了事,只要勇于承认错误,说明自己反思到了不足并敢于担当。

心理疏导贵在教会学生学会反省。比如:2013年3月18日上午体育课上,我班姓伊的一名女生和男同学打骂被老师发现也不知道停下,晚上就寝后,她又和同学一起翻墙头到校外为自己庆祝生日,彻夜不归,当老师和家长找到她时,她遮遮掩掩,不告诉老师实情。只是口上认错,内心并没反省。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代沟,学生不愿和老师沟通交流。二是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这充分说明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学生怎么办?我以为不会反省的学生,是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的不到位。这时,心理疏导和引导很有必要,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现状;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这个词,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有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一特殊群体。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留守儿童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家庭比较困难,父母必须外出打工,以维持生活所需;第二,我国城乡管理制度的苛刻,以及社会上所存在的某些不公平现象,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办法带孩子在城市上学,加之他们收入薄弱,也没有能力照顾孩子。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1、监护不力,疏于照顾,健康及安全状况堪忧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大部分留守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这就存在诸多隐患。由于祖父辈大多年事已高,自身健康状况堪忧,对于正处于精力旺盛期的儿童,往往难以应对,加之缺乏育儿新理念,出现一些突发、甚至悲剧性事件的几率会加大。例如,有时候孩子出现感冒发烧,在老一辈人的思想中,认为捂着被子出出汗就好了,没有将孩子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导致有的孩子因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再例如,由于祖父母腿脚不利索,在看护特别小的孩子时,时常会由于追不上而致使孩子摔着、磕着以及烫伤等问题。

2、精神抚慰缺失,心理问题难以及时疏导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在成长期间会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处于他人监管及照顾之下,孩子极易对父母存有怨气。在我国偏远山区,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只能回来一次,有的甚至不回来,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大多通过手机,而且通话次数较少,无法详细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更谈不上及时的心理疏导。长此以往,导致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从而在性格方面越来越自卑,少语寡言,甚至个性扭曲,行为乖张。由于监护不周,父母与孩子距离遥远,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缺乏保护能力,在发生危险的第一时间,父母无法及时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慰,以及解决孩子所遇到的苦难,这就埋下了很多隐患。例如,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害事件屡有发生,得到及时解决的却为数不多,这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恶劣的影响。再如,大多数的孩子有攀比心理,对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会充满羡慕,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从而产生失落心理。同时,他们也会遭受很多异样的眼光以及流言蜚语的伤害,这使得他们变得自卑自闭。缺乏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往往会变得软弱,他们经常孤独一人,不愿意与大家一起玩耍,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厌倦学习,自暴自弃,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

3、营养不良,影响发育

迫于生计,很多父母不得已背井离乡,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于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业、建筑业以及层次较低的服务业、家政服务等。收入微薄且没有保障,时常会遭遇“欠薪”的窘况,除过自身花销外,寄回家乡的钱已所剩无多。家中老人大多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对外出务工子女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因此不得不节衣缩食,对于孩子也只能维持基本温饱,难以依据其成长阶段调配相应的营养补给,从而影响发育。

4、文化课辅导跟不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由于身处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加之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与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成绩方面会比较落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程度又较低,无法及时、正确地辅导孩子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长期累积,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产生厌学情绪。据统计,在厌学以及辍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设想

依据上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1、在教育方面,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增强师资力量

设置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对于留守儿童应特别留意,多问候、多鼓励、多表扬,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避免自我封闭、自卑的状态。加强寄宿制管理,改善寄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尽可能住在学校,以减少由于家庭成员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2、多策划、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

借助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让有能力的爱心人士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从而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力量,使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增强,孤独感减弱,对社会也会少一份抱怨,多一份热爱。

3、在城乡户口管理制度方面,尽量解决户籍差异问题

使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就近入学。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社会焦点,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合理解决,逐渐减少这一群体的数量,直至完全改善。

【参考文献】

[1] 洪涛,睢艳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前沿,2014(Z1).

[2] 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02).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

[4] 王海燕,宫健.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曲阜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27).

[5] 陈田芳,邱会利,王婷婷.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长沙医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简介】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4

【关键词】农村 毕业生 焦虑 调适

苏北农村,由于各种原因以致初中办学条件远远低于城区。原本应该在本乡镇初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学毕业生,进入城区公、私立初中上学成为了家长和学生近期的奋斗目标。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我校很多小学毕业生出现了焦虑情绪。作为六年级班主任,在深入分析学生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同时,我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缓解孩子们的焦虑情绪,下面笔者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一、爱心帮助生活变化的适应性焦虑

近两年,我校六年级学生住校率高达80%,通过调查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家长为了孩子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城区学校学习生活,六年级就让孩子到学校住宿。二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为了筹集孩子到城区上学的学费,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学校住宿,夫妻俩到外地打工。

这些住校的孩子以前的生活起居都是父母、爷爷、奶奶照顾,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发展滞后。现在离开家,由于生活方式和作息制度等生活环境与原有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差别,致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生活适应性焦虑,他们担心没有可口的饭菜,无人洗衣服,生活无人指导帮助,常感到孤独无助,表现为焦虑不安,闷闷不乐,学习积极性低,人际交往不和谐等。

作为班主任应该用爱心帮助他们:一是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对新环境的理性认识,争取自己的事情独立做,学会自主自强;二是帮助他们解决所担心所焦虑的问题,如:介绍住宿制度,详细告诉他们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摆放物品,如何叠被子,如何洗衣服、洗澡等;三是常常到宿舍和学生一起聊天,安慰、鼓励、谈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是促进同学间的平等交往,减轻孩子的焦虑心理。平等交往是增强自信、缓解紧张感的前提。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都表现为缺乏自信,爱克制自我等,所以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不足之处,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适时引导,让其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放松自我,能明辨是非曲直、能根据需要做出必要取舍。这样,孩子由于生活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焦虑会得到缓解与消除。

二、悉心疏导压力造成的焦虑

农村学生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深知知识缺乏的害处,对孩子的期望值特别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学习跳出“农门”,他们认为孩子的命运能否改变,关键是小学毕业考试是否能考出优秀的成绩,然后进入城区中学上学。再加上同学们之间的激烈竞争,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出现了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整天愁眉苦脸,有的课间不出去活动,坐在教室里看书,有的在宿舍熄灯后,还把头蒙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学习,甚至有的由于过分紧张整夜不能入睡……

面对小学毕业生由于压力造成的焦虑情绪,班主任应该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策略,巧妙地疏导,具体做法为:一是与家长沟通,请求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孩子过分苛求,不求孩子第一,但求孩子努力,不要单纯用分数评定孩子的好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多元评价方式评定孩子。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活动为:找一找自己的优点、缺点,找一找别人的优点、缺点,然后,学生之间真诚交流,这样学生就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四是成立班级学习互助组,小组成员主要是由好、中、差三类孩子组成,小组之间避开各科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如:科技小发明竞赛,手工制作比赛,体育竞技,班级管理小妙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五是减轻学业负担,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以上的疏导,学生之间关系就会融洽,学生的心理就会轻松,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这样学生的心理将会得到健康地发展。这样,这些小学毕业生焦虑情绪将会得到有效的调适,心里将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作为农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教育实践中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入地探析其产生原因,采取巧妙的方法进行疏导,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5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探索教育新途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础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是留守儿童最直接的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通过近几年对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实践,笔者认为对留守儿童实施“四心四导”教育,即“以爱心为主导、生活上耐心指导、学习上细心辅导、心理上精心疏导”,建立班级托管家园,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以爱心为主导,营造托管家园小家温馨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家的温暖,他们最渴望的是父爱母爱。作为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好他们,就必须要有爱心,实施关爱教育,做学生的慈母,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爱心的精神去关爱留守儿童。多接近他们,多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声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点阳光般的温暖。多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少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信任,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关怀。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却时刻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关爱,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所带来的伤害。

光有老师的关爱是不够的,还需要班集群体的力量关爱留守儿童。班集体是班级全体同学温暖的小家,学生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让所有其他学生对留守儿童献出爱心,让他们享受“温暖一家亲”的温馨。一是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形式结成互助互爱帮扶对子,用学生的关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感受到同学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其次是创造良好的班级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各种团队活动,感受集体的力量,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因家庭关爱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老师有意识地把班级的一些任务交给留守儿童去做,并细心指导,充分信任,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他们融入班集体的正常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感受班集体家的温馨。

二、耐心指导留守儿童的生活

学校是留守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生活习惯较差。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需要从生活上进行耐心指导。生活是日常琐事,细小而繁多,需要抓细节,重落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关爱。首先,是管理好吃。虽然校园的饭菜不如家里的美味可口,但也不再是“咸菜”下饭的历史,在学校内的一日三餐,已经提供了营养饭菜,做到了物美价廉,时常教育他们科学合理饮食,不偏食,不挑食,珍惜粮食,注重节约,不乱吃零食,养成良好地饮食习惯。其次,管理好住。住宿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要千方百计地利用现有地居住条件,教育和指导学生建设一个整齐、清洁、规范地居住环境,要求学生遵守就寝纪律,按时就寝、文明就寝,寝室同学之间互爱互助,建设温暖小家。第三,管理好身体。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督促,坚持做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提高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第四,管好卫生和安全。时刻对他们进行卫生常识教育:注意环境卫生,集体卫生,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青春期卫生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注意交通知识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防火、防雷、防溺水安全教育,注意安全,珍爱生命,牢牢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意识,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平安。

三、细心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亲情,大多数对学习认识不足,对学习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情绪重,成绩低下,这样,班主任老师就必须在学习上进行细心的辅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首先,进行“扬长教育”,注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发现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特长,用他们的“闪光点”来提升他们的“精、气、神”,使他们变得更自信。其次,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技巧,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耐心细致的辅导,切实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

四、精心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上普遍存在性格上缺陷,心理上障碍,行为上偏差,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需要精心、细致、有耐心。针对他们的个体心理差异,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疏导,有针对性的对症辅导,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对心理健康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合理开导,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解答他们成长中的烦恼,用心当好心理辅导员,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第三,做好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发挥父母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利用开通“亲情电话”的形式,尽量保证家长与留守儿童经常电话沟通,与孩子谈心,交流情感,用父母的关爱疏导孩子的心理。同时,老师也需要主动进行“家长热线”,及时快捷地向家长反映他们在学校的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形成家长、老师的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6

四川省绵阳市九州体育馆,重灾区北川受灾群众的主要安置点。在这里有一块灾区孩子们的专属地带――大型绘画主题墙,墙上贴满了他们画的画、剪的图,而帮他们贴上去的是一支来自重庆市12355心理疏导服务团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身穿白色T恤,头戴红色帽子,犹如精灵般散落在孩子们中间,帮助孩子们消除心理的阴霾,重建心灵家园。

来自“毛绒公仔”的支持

地震后,伤残的身体在接受治疗。对于刚刚痛失亲人的灾区百姓,他们的精神家园还无暇回归。灾后第九天,即5月21日清晨7:30,重庆上清寺中山四路团市委楼前,徐凌和一批心理辅导志愿者在举行授旗宣誓仪式。

徐凌,“左岸方舟心理咨询事务机构”的创办者,首席心理师,医学学士、心理学硕士。

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共青团重庆市委就了招募12355赴川心理辅导志愿者的通知。报名时间从5月14日始,要求是“取得国家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有两年以上从事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心理教学经历或者具有本科以上心理学学历。”

徐凌在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团市委权益部的同志跟我说第一批人员已经排满,请我以左岸方舟心理咨询事务机构的名义组织第二批人,有8位同事加入了,一些教师、少年宫工作人员、公务员以及医务工作者也积极参与了进来。”徐凌回忆着15日的情形。他后来成了这支心理师团队的领队、组长及服务协调人。

而对于徐凌一行来说,此次任务主要是对灾区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我们对于孩子的心理治疗主要是采用艺术治疗,主要有治疗厢庭(沙盘)、涂鸦法、时间家族画法、认知行为疗法、拼贴画和大型绘画主题墙,因为这种方法容易在嘈杂的灾区安置点开展,通过孩子们画画、拼贴东西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徐凌说。

徐凌离开家的时候,车内已经装满了妻子为灾区小朋友筹集来的玩具和毛绒公仔。因为她知道:丈夫即将前往的地方,有许多受伤的小心灵需要这些。“玩具要是不够,我再组织大家募捐。”一句话给了徐凌很大的精神支持。

“如果条件允许,就找两个灾区的孩子资助他们上学,或者收养一个也行。”分别的那一刻,妻子交待他。

胳膊上飘动着的绿丝带

5月21日13:10,徐凌一行抵达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温总理曾两次来到这里视察灾民的生活情况。这里是重灾区北川受灾群众的主要安置点,也是徐凌一行的重点工作地区。 在这里,徐凌接触了许多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来自北川县擂鼓镇、陈家坝镇、曲山镇等地,王月就是一位。王月今年10岁,地震发生的那天中午,她正在外公家里看电视,房子突然摇晃,瓦片也开始往下掉,她撒腿往外跑,刚跑出来,房子就全部倒塌了。受到过度惊吓的王月记不起地震时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九州体育馆的。

“她一开始什么都不说,特别排斥我们的治疗。一次看到她穿着白色短纱裙,我们就跟她说‘你很漂亮,穿这么少不冷么’,增加了她的信任。后来我们的一个女同志将自己做的一条项链送给了她,她的态度开始转变了,能与我进行简单的谈话。我问她喜欢画画么,她说喜欢。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她画了30幅画。在她的画里,房子和周围的山、树木比例严重失调,房子要比山和树木大很多,这说明她对于当时地震的恐惧和内心的不安,因为当地有的房子是坐落在两座山中间,地震发生时山体滑坡将房子掩埋,所以她希望房子比山和树木都要大。”

徐凌还发现,她的画里都是非常深非常重的线条,它们组成了王月心里的果树,但果树上却没有果实,这表示她对未来的无望,还有她所画的房子的门和窗户都特别小,而她家里的房子都是大门大窗户,这象征着她目前一种自闭的状态。

打开了与王月的对话通道后,经过第二次、第三次心理治疗,她有了明显的好转。后来,她当起了徐凌团队的小志愿者。

地震给孩子们造成的心灵创伤是严重的,“在与这些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一开始他们都不说话,准确点是压根就不想说,在情感上出现了淡漠的症状,有些类似于‘失忆’,同时还伴随着焦虑、不安的情绪,以及对未来无助的感觉。我们往往要经过四五个心理师的轮流开导才能打开孩子内心的世界。”

那么哪些孩子需要心理治疗呢?首先,他们带来了水粉颜料、油画棒、沙盘和木偶,然后分成两组:一组是绘画治疗,另一组是沙盘治疗。通过绘画和搭摆沙盘来疏散他们的焦虑,从中发现有问题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然而令徐凌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某个孩子个体,而是整个群体。在九州体育馆内,小孩子在受灾群众中就占到四分之一,“在他们的绘画中,全部都是在画房子,而且颜色都是采用的青色、紫色、深褐色、蓝色等等深色颜料,线条画得都很粗大,房子都比山高大,窗户和门却很小。树木基本上都没有画果实。这些孩子在画的右侧都没有画东西,画的右侧则象征着未来,表明他们对未来的无助。”

“我们通过这些进行诊断分析治疗,前两天一般是肢体上的抚慰,就是同性之间的拥抱、摸摸头等等,第三天就开始引导他们画画,第四天进行温柔预推,我们进行的是征集孩子们的愿望:先把自己父母的联系电话写到纸上,然后将自己的愿望写到上面,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每当徐凌一行帮助灾区小朋友做完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后,都会在孩子们的胳膊上系上绿丝带,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与此同时送给他们一个毛绒公仔,作为亲人们的替代和心灵的寄托,让他们感到不再孤独。

给救灾特警卸掉包袱

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对象不仅局限在受灾的群众,还有一些救灾人员、媒体记者、政府官员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徐凌解释道:因为他们当中有的工作地点就在灾区,面对倒塌的房屋、遇难的遗体、受伤的群众,以及潜在的作业危险,耳濡目染,心理必然会出现波动,容易受到灾民群众情绪的影响,产生替代性伤害,这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让他们走出心理的围城。

“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PTSD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我们每天都要给心理师进行专业的督导,防止造成心理的二次伤害,因为当我们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形象地说就是让患者将其心理的焦虑、不安等‘垃圾’丢给我们,如果我们不将‘垃圾’丢掉,那又会给我们造成伤害。”

这些成人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徐凌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谁为谁承担焦虑,显然,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暂时的,父母是为孩子承担焦虑的主体,而现场的救援人员、志愿者、警察、记者,乃至在电视机旁收看灾后惨状的观众,都要防止二次伤害,特别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师,在回到后方之后,都应该进行3次到5次专业的自我分析和督导,谨防‘替代性伤害’。”

一天中午,一名特警找到他,说需要心理治疗。“这位特警就是学心理学的,所以他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状况。”据他介绍,地震发生后,重庆特警支队的200多名队员前往灾区进行救援,他将近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从未见过亲人,每天看到大量的灾区惨状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看同事也不顺眼,思乡、迷茫、焦虑的情绪也在不断增加。徐凌首先对他先进行心理隔离,让他将自己置身于灾区外,然后引导和纠正他的认知,疏导他卸掉心中的包袱。

此外,徐凌还接到重庆报业集团邀请,为该集团旗下的50多名记者做心理危机干预。这些记者从灾区回来后经常梦到震后惨景,吃不下饭,同时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并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一有动静就以为是地震。这些都是急性应激障碍的表现。

据徐凌介绍,心理危机干预的要点主要有3方面:第一是在常人的情况下,告诉自己是安全的、快乐的,事物发展是可以预知的;第二是进行心理干预,因为创伤性事件将事实进行了扭曲,人们不能接受现实的东西,需要对其进行治疗;最后进行修正,纠正人们错误消极的认知,将正确的认知告诉他。同时告诉人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将负面的消息甩掉。

完善心理救援机制

令徐凌感到尴尬的还有,在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灾民对于心理师压根就不认同,很排斥这些“不知道干吗的人”。

“一次一位灾民一见到我就说,‘你是干什么的,心理治疗管什么用,也不吃药打针的能治好么?’这时他看见我包里有一包烟,半开玩笑似的说:‘能给我一包烟么?你那心理治疗还不如这一包烟呢!’说着拿走了那包烟。其实这就充分反映了现在人们对于心理干预治疗还很陌生,还存在排斥心理,希望国家能够大力宣传和引导老百姓树立积极正确的心理治疗观念,了解心理师。”徐凌很无奈地说。

2005年,徐凌接受了北大心理治疗中心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30个课时的PTSD症EMDR治疗(眼动心身重建法治疗),此前还接受过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吉沅洪教授专业艺术治疗培训。而在此次23人的志愿者队伍中,只有徐凌和杨婕有过危机干预的培训经验,我国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的专业危机干预知识方面几乎是空白。

“这个专业在国内很少有人去学习,更别说是成立专业的PTSD治疗机构。这是一个专业到连从事几十年心理治疗临床工作的专家都生疏的领域。而在日本和欧美国家,这样的机构和人员要更多、更专业些。此次,日本和美国都专门派人来重庆做专业培训。中国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治疗机构和人员太少了,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和推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灾后心理救援机制。” 这次汶川大地震有了徐凌一行运用技术的机会,但是也是他们不愿意“施展”的。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实习管理探索实践

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必由之路。学生在旅游企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缩短了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但由于在旅游企业从事的多是一线高强度的服务工作,角色的变换、环境的差异、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反差等,使学生在实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必然影响实习效果。

在组织旅游专业实习中,笔者探索并体会到,实施立体化管理,做到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密切配合,关注学生思想、心理、技能、身体共同进步,是规避和处理实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

实习制度化管理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是实施立体化管理、提高实习效果的基础和保证。

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领导机构和职能分工、实习工作流程、实习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特殊情况的处理、学生实习纪律及要求等制度文件。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从教师进行实习管理的角度制定的制度。

如《实习管理及考核办法》等。一是使学生通过实习对旅游企业的管理、运营和工作标准等有较深刻、实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管理、操作、服务技能;在实践中思考、提炼和形成毕业论文的初步研究范围或课题;培养从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为未来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学生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二是强调我们已将“实习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无特殊情况必须参加实习并坚持到底,以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三是明确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办法和标准,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形成激励机制;四是规定整个实习全过程———从实习的准备和动员、实习中的管理考核,到实习结束后的实结会、实习材料的立卷归档———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并明确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以使有关人员心中有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二)从实习生的角度制定的管理制度。

如《学生实习纪律及要求》等。针对实习中学生应遵守的纪律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关于端正心态、吃苦耐劳、服从领导、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安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学习、写好实习日志和实结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不允许做什么,如果做了不允许的事情会有什么后果。

以期学生在实习伊始就能用实习纪律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少违纪现象。

二、加强心理疏导。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也是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它对于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其处理好人际关系,最终提高实习效果,具有很大作用。

心理疏导主要分实习前和实习中两个阶段:

(一)实习前的心理疏导。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高职学生在实习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实习生”这一角色的特殊性。一方面旅游企业和游客都会把实习生当做企业员工看待和要求,所以实习生必须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另一方面,实习生顶岗实习的临时性,又使他们在待遇上与企业员工有差别。要正确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作为集体一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珍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在实习中就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集体荣誉相联系,严格地要求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从事体力劳动和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

(二)实习中的心理疏导。

1.倾听倾诉,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宣泄情绪是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实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人际矛盾,因为实习纪律要求和集体荣誉感的约束,实习生遇到一些事情,往往会选择忍受下来,但是委屈不满等情绪仍郁积在潜意识之中,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利用到企业巡视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倾诉,并加以正确的疏导。一般学生倾诉之后,心理的委屈就会缓解,就会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

2.真心关爱,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在实习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但要严格要求,更应真心关爱,为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在实习基地遇到生活问题、明显不公平对待等,我们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一起研究解决办法,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指导老师到实习基地巡视时,尽可能逐个地和实习学生谈心,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真心关爱,也从老师身上看到了敬业奉献精神,这往往会成为学生的实习动力。

三。赢得家长的支持。

赢得家长支持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都没有干过家务。到旅游企业实习,让他们由别人为自己服务变成自己为别人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需要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适应过程。而如果家长溺爱孩子,舍不得他们从事服务工作,就会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阻力。所以应把家长工作提到实习立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把阻力变成助力。

(一)新生入学时的工作。

新生接待在与学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注意灌输高职层次办学特点、学校的实习成果等信息,使其对学校开展实习、实训工作的必要性有所认识,对学校产生信任感。在组织实习前,向所有实习生家长发送《致家长的一封信》,详细写明组织学生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时间、地点、待遇,实习纪律及要求、奖惩规定,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增强透明度,提高家长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请学生家长配合,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征求家长的建议。《致家长的一封信》要让家长阅后签署意见,返还学校存档。

(二)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

实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时,要与家长及时沟通联系。在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工作辛苦或身体不适时,容易产生退缩的想法。大多数家长都能够正确对待,曾有家长对孩子说:“你在这儿行,以后到哪儿都行;你在这儿不行,以后到哪儿都不行。”给了孩子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勇气。当然也有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也会编造理由帮孩子逃避实习。出现这种情况要着重与家长讲清两点:一是提高家长对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的认识;二是强调如果无特殊情况不按教学计划完成实习任务,按奖惩条例将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希望家长能够引导孩子经历风雨,走上成才之路。

四、抓好实习动员和总结工作动员和总结是整个实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抓好这两个环节对于提高实习效果具有特殊意义。

(一)实习动员。

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实习成功的有力保证。每次实习之前,做好实习动员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动员中要重申实习目的、意义,进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公布实习协议,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明确实习纪律及奖惩规定。

(二)实结。

实结在顶岗实习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次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上交个人实结,班级召开总结大会。

1.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理性的回顾、规律性的概括。

学生在实习中的经历都是感性的,实习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来认识,找出自己能在艰苦的岗位上坚持工作并取得成绩或有所收获的原因,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发扬光大,这个过程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负面的东西。

学生在实习中也会遇到受委屈、挨批评的事情和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身体不适等困难,可能也会看到实习企业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有的学生对这些负面的东西不能正确认识,在总结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让学生懂得顶岗实习的所有经历都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3.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为下次组织实习创造良好氛围。

在实结中,根据企业鉴定和反映以及实习指导老师的了解,按一定比例把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选出来予以表彰,并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处理,有奖有罚,营造出以坚持实习、表现良好为荣,以半途而废、表现欠佳为耻的氛围,进一步强化实习效果,为旅游管理专业下一届实习的学生树立榜样。

五、与企业合作育人。

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学校还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的沟通和协调,校企联手、密切配合、共同育人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让企业充分认识校企合作育人的意义,提高其育人的主动性。

在建立实习基地时,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育人也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要让其意识到实习生身份和其劳动目的的特殊性,不能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而要把他们作为旅游企业后备力量来培养;要让企业在更高的层面上知晓,接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仅是解决自身劳动力问题,更是在履行一种社会责任。此外还要积极和企业协商实习细节,尤其是为学生争取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合理的报酬能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服务网络。

学生进入企业后,要与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服务网络,双方安排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企业应通过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和技能比赛,引领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丰富学生实习内容。

学生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与企业协商有关学生劳动安全方面的协议,共同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顶岗实习安全、稳定、有效。

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支生力军,尤其在顶岗实习中,发挥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榜样效应作用,是保证实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学生干部率先垂范,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在实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指导教师或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每次实习前,最好专门给学生干部开会,教育、嘱托、激励他们,让其知道自己在实习中的管理职责,希望他们率先垂范,发挥榜样的作用,成为“班魂”。

(二)指导学生干部的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能力。

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实习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如何与企业各级领导沟通,如何处理一些事情。根据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时也可以让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去摸索,适时指点迷津,提供有益的意见,使学生干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得到升华。这样使学生干部在实习中又多了一分收获,即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疏导服务篇8

[关键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工作;救助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28-01

当前,国内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相对集中的综合服务救助的机构主要有三家,分别是分布于北京、西安、河南新乡、陕西陇县、青海大通、江西九江六处的众所周知的太阳村,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和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其中,太阳村与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的救助体制大致相同,而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是国内第一个为该群体提供小家庭照料服务的机构。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通过21次的调查研究、实地研究与大量的文献研究,在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近两个月的共同生活的基础上,课题组体会到当前中国的救助机构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上存在着救助主体不专业、救助对象不全面、救助内容太单一、救助方式不科学等四方面的问题。

1 救助主体不专业

现有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机构多为民非组织,除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外,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法人、负责人多为满腔爱心的已退休的非专业人士,这在救助质量上大大削弱了其专业性。除此之外,机构内多数工作人员的学历只为中职毕业,且工作人员间多是熟人关系,或者是当地的村民,专业性更无从谈起。虽然多数救助机构会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学人士为这些来自特殊家庭的案主讲解心理健康等知识,然而由于案主年龄较小无法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所在,加上此类心理疏导存在“满堂灌”、缺乏连续性、长期性,且基本上不曾针对单个的孩子进行个别的辅导等现象,因此这样的心理救助方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意义。

此外,以某太阳村为例,一个爱心阿姨要负责20个左右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得爱心阿姨无暇照顾所有的孩子。另外,太阳村明文规定,在照顾好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爱心阿姨还需肩负随时洞察孩子们心理动态并作好记录的责任,这对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阿姨来说确有不小难度。对于救助弱势人群的工作要求一定的专业素养,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并不是适合这项工作。因此,对救助机构的专业性要求刻不容缓。

当前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在中国大陆发芽,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而专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却仍未见其踪。这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出了挑战。

2 救助对象不全面

由于救助机构数量有限,导致大多数案主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在与该群体共同生活的近两个月时间里,笔者得知,有小部分孩子的兄弟姐妹被遗留在家中,由其亲属代为照顾,手足分离。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确切数据,目前数据是“逾六十万”。太阳村、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三处从成立到现在接收的孩子加起来不足五千,与“逾六十万”的较为准确的数据比起来,实为天壤之别。那些并未被接收进太阳村等救助机构的案主,他们的人生发展究竟怎样,社会公众无从得知,也同样少有人关注。因而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社会上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急需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介入救助;另一方面,我国的弱势群体救助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实务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但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却提供了一片辽阔的沃土。虽说任重道远,但前景光明。

3 救助内容太单一

前文提到,现如今的救助机构多数在救助内容上重物质、轻精神,重外在、轻内心。与之相比,采取小家庭照料服务模式的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在保护该群体心理状态的工作上首屈一指,值得社会公众赞扬。笔者并不否认,多数服刑人员子女和正常孩子并无多大差异,在优势视角下,他们甚至有可能比正常孩子发展得更好。但如有关专家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如不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与治疗,无异于给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而稍有不慎,这炸弹随时就有可能被引爆。

4 救助方式不科学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与通信媒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手段获取信息,并加以传播、推广。当太阳村等机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物资也被源源不断地输往孩子们的手中,这对于促进救助机构的发展确有帮助。然而在走访三处太阳村与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与居住在机构内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双休日频繁的捐助活动已心生厌倦。看到陌生的叔叔与阿姨捐来的大量衣物与食物,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是回房间玩或写作业;当机构内的负责人通知孩子们去做活动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服从;当机构内的负责人不通知而由笔者一行的活动组织者通知时,真正响应参加的孩子并不多。或许,现如今如笔者这般的志愿者的到来在孩子们眼中早已是屡见不鲜,反而正是志愿者的到来打破了他们渴望得到的与平常孩子一样的双休日的平静。

究其根本,是社会供给与群体需求的脱节。救助机构为扩大宣传,争取社会捐助,一次次把孩子们推到镁光灯前。而相应的捐助单位一旦抱有作秀的心态,加上机构保密工作不周,那么受伤最深的一定是孩子们。这样的情况经过时间的累积,致使那些毫无功利心的志愿者介入该群体时,几多尴尬。

再者,表层关注过多,深层关注不足。社会大众提供的救助多局限在物质层面,而当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物质需求饱和时,若再继续提供物质救助,只会适得其反,笔者在某太阳村的经历就是明证。对于该群体目前真正需要的救助――有针对性的恰当的心理疏导,社会大众无法有效地提供。加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范围还未有效覆盖该群体,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介入该群体更是困难重重。

总之,包括“太阳村”在内的各种民间救助组织,参与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与发展权,这只能说是一种补救的手段,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应该关注如何预防父母犯罪,减少已为父母的罪犯人数。只有两者结合考虑,才能真正使得全社会未成年人摆脱弱势困境,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使接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民非组织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由谁监督、如何监督服务弱势群体的民非组织的日常运作即真正保护好他们的权益,免受二次伤害?这不是单靠民非组织本身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叶向阳,刘志宏.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J].理论界,2007(7).

上一篇:节能减排问题范文 下一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