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0 11:48:04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1

2012年12月下旬某日,河南省某事业单位在其网站上了一个本单位政府购买专业技术岗位聘用(非管理学生人员)实施方案。所谓政府购买专业技术岗位,指事业单位区别实名制入编制的另一种人事管理形式。它是根据单位的工作需要,向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申请增人数量,人事管理部门审批后,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该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标准拨付增人工资经费,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部门审批的增人数量内自主选聘自己所需的工作人员,支付工资待遇。该实施方案规定,聘用按“竞争择优原则”进行,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者上,劣者下”。根据这个原则,选聘在该单位已使用的非正式编制内的合同制人员中进行。除规定应聘人员应同时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45周岁以下、在本单位已工作5年以上条件外,其它按规定项目个人条件积分比选。本文不对该方案的整体进行合理性评论,而是仅就其对年度考核1次优秀给予3分的规定进行是否合理的探析。

首先,“优秀”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一个人是否优秀,是与别人相比得出的认识与评价。就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来说,抛开人情、拉票、关系平衡等不公平因素,假定科学比较不同人员的业绩差异,优秀仍然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一个学校的教师年度教学业绩考核,假定教学内容相同,教学质量相当,那年教学课时350个(假定年教学40周,每周8个多课时)的就相对比年教学课时300个(假定年教学40周,每周7个多课时)的优秀。当然有可能有年教学课时700个的,那他比年教学课时300个的自然更加优秀。然而这只是为便于说明问题举的极端例子,实际工作中的年度考核由于名额往往占总人数的10%以上,为不使优秀名额作废,许多单位最后评定的优秀可能有年教学课时700个那样的老师,也有因年教学课时达700个(包括接近这个数)的教师极少而推出的假定单位年平均课时300个,而只比此数多50个左右的教师。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考核优秀的人员业绩比考核合格的人员业绩相差多少,亦即“优秀”的价值含量有多大。这的确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仅不同单位的考核优秀与合格人员的业绩差异各种各样,即使一个单位内部的考核优秀与合格人员的业绩差异也不相同。考虑到大多考核优秀与合格人员的业绩差异是350个教学课时与300个教学课时那样的差异,而不是700个教学课时与300个教学课时那样的差异,所以除便于量化的如销售奖励按销售额比例提成,教学按课时付酬等外,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优秀,大多地方是采取奖励发一个月基本工资的方式。也就是说,如按一年的工作量为基准认定,考核优秀者大约比合格者多完成一个月的工作量。而前边提到的那个单位的聘用政府购买专业技术岗位的方案中,考核合格者一年计分2分,考核优秀者在一年年限2分的基础上再加上3分,合计5分,即认定考核优秀者当年的工作业绩相当于考核合格者2.5年的业绩。如换做发奖金的话,按该方案观点推出的结果是,考核优秀者除应拿到其一年的正常工资外,另应奖励其1.5年即18个月的基本工资。前文笔者已举例表明,不否认个别年度考核优秀者一年工作业绩可能超出考核合格者数倍,但大多年度考核优秀者的工作业绩只是比考核合格者相对多一点而已,所以该方案将年度考核优秀1次赋分3分极不合理。

其次,考核“优秀”是一个相似评定“先进”的评价,类似于奖励,而不类似于工作年限、学历那样的个人资历。所以,把考核“优秀”的积分放入资历部分而不是奖励部分是不合适的。况且,考核“优秀”的比例一般占考核对象总人数的10%左右,与评选本单位级别先进的比例差不多,也就是说两者选择的人员“优秀程度”接近或者说相似,但该方案对前者1次赋分3分,后者却只有1分,显然不公平。如果与评选市级、省级先进相比,由于一个单位每年的分配指标较少,一般人当选后两者的可能性远较得到年度考核“优秀”称号要小,也就是说当选者的“优秀程度”要高于一般年度考核优秀者。但当选市级先进1次该方案却赋分2分,低于年度考核优秀1次得分。当选省级先进1次倒是与年度考核优秀1次得分相同,但年度考核优秀是按10%的比例选出来的,而省级先进对假定1000名员工规模的单位来说,可能只有1-5‰的分配指标,也就是说对一般员工而言,是几率1-5‰,二者可同日而语吗?至于部级先进,该方案规定是1次赋分4分,高于年度考核优秀1次的得分,但部级先进的指标分配对一个1000名员工规模的单位来说,一年有一个就相当不错,有时可能几年得不到1个指标。这样说来,能评上部级先进的,必须比一般年度考核优秀者优秀许多倍才有希望。从这个方面来看,年度考核优秀1次赋分3分的积分规定也不合理。

但前边所说只是将该方案中年度考核优秀1次的积分3分与其它奖励得分的分值进行简单的数值比较,实际上该方案中年度考核优秀的得分积分在聘用中的价值远重于一般奖励得分。一是年度考核优秀的得分积分算入基本分,其它奖励分类似于附加分。当某人年限分、学历分、考核优秀分积分大于他人的该方面积分时,其他人的奖励积分不能作为条件因素与他进行竞争条件比较,也就是说他人的所获奖励积分此时在与他的岗位竞争中一点不起作用。二是该方案中年度考核优秀的得分可以相加,没有上限,而其它奖励得分虽可相加,但总分以5分为限。至此,我们可知该方案的这方面规定多么不合理!

该方案的这方面规定不仅不合理,而且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导致该单位不少人对获得年度考核优秀的过分追逐。前文提到该方案于2012年底,正是单位进行年度考核的时候。有参与该文件规定岗位竞争意向的人,极想获得考核优秀称号,以使自己在之后的该文件规定岗位竞争中累积优势。其他无参与该文件规定岗位竞争需求的一些人,从该文件规定中感觉到单位的思想倾向和“政策导向”,也想方设法获得考核优秀称号,结果造成该单位年度考核工作中拉票、求情、送礼等问题的加重。

这么一个存在不合理内容规定且有副作用的文件为什么会出台?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许多中国人科学意识不足的问题。就该方案的拟制者或者说提出者——该单位人事处来说,他们虽然清楚该文件是关系一些人切身利益的一个文件,应该认真拟制,但他们缺乏政策制定方面的基本知识,不知道一个政策的出台需经过认真论证,实施时应进行评估等要求,而只是想当然地自认为什么对就确定什么。该单位有几个管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懂政策制定要求的人员,但该单位人事处没有感觉到有必要找他们咨询,帮助分析论证。所在省职称评定文件中有关于年度考核优秀与其它奖励类似对待的规定内容,但他们没有去联想借鉴。如河南省2009年的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关于讲师评审教学业绩条件中有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这样的内容:“(1)获学校教学质量考评优秀1次或良好2次,或年度考核优秀1次。(2)在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校级以上奖励。(3)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个职称评审文件已执行4年,该单位作为学校,人事处主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应该对这样的内容很熟悉。但是,他们在起草本单位的政策规定时,却过于相信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而没有想到去查找资料参考。

如果该方案只是拟制者有失误,其带有问题的措施也不至于付诸实施。因为按照规定,单位名义的正式文件实施,须经过单位办公室的审核与单位领导的审定,如果后两个环节的任一环节高质量把关,都可以保证所文件内容没有问题。而文稿审核,规定的合理性与否是需审核的重要方面。遗憾的是,该单位办公室文件审核人员没有仔细去分析该方案的具体规定有无不当,而只是一般性地对文字表达审核了一下就放过了。单位领导本来应对该文稿进行最后质量把关,遗憾的是他也像单位办公室文件审核人那样,对文稿粗略一看就放过了。这种缺乏质疑思维和深度分析的工作态势,导致了这个有问题的方案出台实施。由此,我想到了2007年陕西省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假华南虎照片事件。周正龙本来是出于获奖的私心,对一个华南虎年画拍出一张作假华南虎照片,其所在县林业局、省林业厅的有关人员竟不按规定科学程序调查论证,却盲目对外宣布镇坪县有真实华南虎生存。虽然假虎照事件的有关当事人事后已得到处理,但他们当时工作中科学精神不足造成危害的教训却不能不令人深省。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国际汉语教师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间的联系逐步加强,跨文化交际就是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的产物。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文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密切相关,文化背景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都存在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学生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尤其在与自身文化距离较大的人们交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此过程中如果忽视对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观念的培养,将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挫折和文化休克,延长文化适应过程,并可能影响其对自身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因此,在多元文化的渗透中坚定自身文化立场、保持文化自觉、抵制文化霸权、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建构意识形态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通过文化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同时,通过培养其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4]。

二、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汉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密切相关,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国际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给汉语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每年有大量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被派往海外从事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工作,他们担起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也由“面向国内”转为“面向世界”。具备能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是汉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5)(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规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祖晓梅(2015)认为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其中前者是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包括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掌握应对文化冲击的有效策略,对不同的文化有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标准》要求国际汉语教师首先应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5]。国际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同时从职业特点来说,也存在大量接触外国文化和思想的事实。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应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我国文化和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国际汉语教师要为党和国家服务,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时代精神,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4]。

三、课程思政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长期以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重点是教学和跨文化的技能。随着全球互通的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目的愈加凸显。因此,在完成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外,也要关注学生爱国情怀和价值观的培育,从跨文化交际教学向跨文化交际教育转变。在建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自觉将育人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有意识地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德、知、行”(即育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三元”目标。“知”主要包括汉英语语言知识、中西方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行”主要体现为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较高的人文综合素养与宽广的国际视野;“德”则包含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正确三观与健全人格、为国服务与爱岗敬业等内容(如图1所示)。根据“三元”目标,在教学中除了开展跨文化交际技能训练,同时也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对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使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能有意识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图1 《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三元”教学目标

(一)传播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高尚道德情操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多样的形式表现,有意义深远的育人功能[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国志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教师团队拟定了两大思政主题。一是以知名政治家、外交家的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或辉煌事迹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二是突显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内涵。比如,在学习“中外角色关系”过程中,以“中外家庭关系及观念”作为延伸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享不同国家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角色关系,并与中国的家庭观念做比较。中国文化重视家庭关系,讲究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和为贵,学生通过分享自己与家庭成员的故事,更深刻地领会中国文化家和万事兴的积极意义。国际汉语教师既是语言的教授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汉语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基于这一职业内涵的双重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拟定相应的中华文化探究主题,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探究,进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模拟实践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优美的汉语汉字文化、中国传统服饰等,结合小组报告或中华文化“文创IDEA”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民俗线上推广等活动,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独有的气质、内涵和神韵,从而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奉献的情感。

(二)聚焦真实案例,增强职业责任感

在实际教学中,汉语教师要面对中国文化与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通过汉语教师尤其是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发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以实际的视角代入式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民族中心主义”时,涉及“偏见”“定势”以及“刻板印象”,可利用在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消除这些刻板印象并不容易。这种情况下,加强群际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海外汉语教师就承担着一部分这样的重任。他们给这些外国人提供了一个客观认识中国的视角,毕竟大多数海外民众能接触到的中国人有限,而汉语教师就构建了他们认知里的中国人形象。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告诉学生,在面对外国人对中国表现出的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时,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本着相互学习和探讨的精神,帮助他们用全面、客观、发展地眼光看待中国。在这个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定位,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结合全球热点,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具有规约性,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开放的课堂,引进全球热点问题,观察和分析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以及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球热点或重大新闻事件,如2019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8年意大利著名品牌D&G辱华事件,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美国教育家乔治·库罗斯曾提出过“课堂教师”“学校教师”和“全球教师”的概念,其中“全球教师”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将世界上过去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人类文明和精华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用世界的目光思考和行动。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应该要成为“全球教师”,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国际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解、尊重、欣赏、学习所在国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国际汉语教学的任务。以全球抗疫为例,中美两国政府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对两种做法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明确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府和人民的党,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在以抗疫为代表的全球热点问题下,引导学生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家国情怀,进一步完成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坚定文化自信的心态。

四、结语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提炼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中,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4]。

参考文献:

[1]石仁春.泰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与实践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44-146.

[2]刘晓华.微生物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7):92-94.

[3]徐欣.新时代职业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校园英语,2020(50):62-63.

[4]马燕红.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N].甘肃日报,2021-04-13(6).

[5]马晓娜.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能力探析——以国际汉语教师为视角[J].汉字文化,2021(5):148-152.

[6]栾萌萌.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析[J].品位经典,2020(1):63-64.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3

一、开展四大主题活动

(一)寻根行动·立师之德

1.深入开展新时代主题思想学习活动。以学校为单位,广泛开展形势教育、讲坛宣讲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教师深入系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按照总书记“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引导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对教师殷切期望的丰富内涵,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深入开展好以“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为主题的大讨论。组织广大教师结合地域特色、各校实际,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深入开展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准确把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内在要求,深刻剖析反思,检视不足和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3.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广泛开展以“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挖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新时代高尚师德,推动实现全市教职工精神面貌大改观、作风建设大转变、教育质量大提升、社会各界大满意。

(二)觅贤行动·树师之范

4.开展“我心中最优秀老师”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评选活动,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的使命感,激发广大一线教师潜心教书、精心育人的工作热情。

5.评选教书育人楷模。结合教师节及重大节日开展教师慰问、表扬活动,评选“最美乡村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优秀支教教师”等教书育人楷模,

大力表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博大的仁爱之心,学科教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享有良好声誉,社会满意度高的优秀教师。

6.配合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开展“名师名校长”、“教育风云人物”寻访活动。以寻访宣传活动为抓手,持续发现、深入挖掘一批为学校、行业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具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成就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传递教育系统正能量。

(三)逐梦行动·铸师之魂

7.举行教师入职、晋职承诺宣誓及离职荣休仪式。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结合新教师入职培训,举行“入职宣誓仪式”;结合教师职称晋升,开展新晋职教师承诺宣誓活动;为优秀退休教师举办“离职荣休仪式”,用典型教师的职业生涯事迹激励广大在职教师,树立教师的职业自信心,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8.畅通师德典型事迹和反面案例宣传通报渠道。通过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等媒介,及时推送师德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违反师德的反面典型处理案例,达到弘扬正能量与防微杜渐警示教育的作用。

(四)凝心行动·展师之采

9.举办“弘扬师德铸师魂”大讲堂。结合我市“名师大讲堂”等活动的开展,邀请知名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走进大讲堂,围绕“教育”、“教师”两个根本,开展新时代形势宣讲,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举办“修师德、正品行”系列专题讲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探究教书育人本质,让全体教师共同沐浴道德洗礼,品悟师德力量。

10.开展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先进事迹等报告活动。邀请教育专家,组织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模范、优秀教师等组建宣讲团,结合“五一”教育系统劳模报告会,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和感人事迹,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广大教师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11.组织开展教师技能、学习成果、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开展专业学科教学竞赛、教师职业素养、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才艺展示等活动,全面展示我市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推出一批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优秀教师典型,带动广大教师进一步提升个人学识修养,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2.“新中国70华诞”教师节庆祝暨教师风采展示活

动。结合教师节、国庆节的庆祝活动,组织“迎七十华诞,展教师风采,创大美教育”的人民教师艺术节暨教师风采展示活动,隆重简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教育自信,坚定教育改革砥砺前进的步伐,奋进新时代。

二、健全两大机制

(一)健全师德考核机制

健全师德承诺制度。组织在职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引导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履职尽责;拒不签订师德承诺书的教师,不得上岗从教。

实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述职制度。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学校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校长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同责,相关工作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并作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健全师德考核评议制度。完善师德考核标准,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实施师德积分量化考评制度,细化量化考核细则,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健全师德考核档案,每年将师德考核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公示,考核结果通知教师本人并存入师德考核档案。师德考核档案由各学校负责保存,各学校每年形成师德建设年度评议报告上报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教师互评、学生及家长评教义教活动,对教师的日常师德表现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年度教师师德考核重要依据。

(二)健全师德监督机制

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风监督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畅通举报监督渠道,构建全方位的师德监督体系。

建立师德失范信息报告制度。各学校定期报告教师违反师德情况,市教育局和学校要建立教师师德失范信息库。

实行师德师风通报制度。定期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曝光师德师风失范典型案例,突出先进典型引领,强化师德师风监督。

实行师德提醒谈话制度和问责制度。对师德行为失范和对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监管不力、推诿隐瞒的,及时约谈提醒和批评教育;对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教育局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教育局政工人事股负责落实具体业务工作。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师政治思想建设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标本兼治、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具体实施方案,防止流于形式,切实抓出成效。要广泛宣传活动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要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落实行动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建立健全机制贯穿始终。要创新活动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扩大活动成效,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围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师德教育案例,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成果,引导广大教师以身边的师德典型为榜样,见贤思齐,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修身立德、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立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67-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全体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思政课是“说教、枯燥”的代名词,不太受欢迎。为此,笔者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为出发点,探索、研究能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看法并从中受到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体系新颖、教学素材丰富、学生高度参与、多方合力协作完成的较成熟的立体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实现角色和成才目标立体化,增强课程亲和力

“基础”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权威教材。但学生一拿到课本首先的反应是“又是政治课”。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首先应在教学体系设计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为此,应在充分读透教材、领会教材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授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父母的儿女、社会的公民、未来的建设者的四重身份来构建四大教学模块十五个教学专题,把教材体系转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模块一:优秀大学生(5个专题),专题1:适应与提高:做珍惜时光大学生;专题2:理想与信念:做理想远大大学生;3:身心与人际:做人格健全大学生;专题4:立德与立信:做诚实守信大学生;专题5:爱情与人生:做理性恋爱大学生。

模块二:孝顺好儿女(3个专题),专题6: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做让父母放心的好儿女;专题7: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让父母骄傲的好儿女;专题8:恪守家庭美德:做让父母省心的好儿女。

模块三:模范好公民(4个专题),专题9:国格与人格:做真诚理国之公民;专题10:守公德知荣辱:做引领社会风尚之公民;专题11:法律意识与思维:做正确处事之公民;专题12:名利与法网:做知法守法会用法之公民。

模块四:合格建设者(3个专题),专题13:择业与规划:做锐意进取的建设者;专题14:敬业与奉献:做恪守职业道德的建设者;专题15:权利与规则:做正确维权的建设者。

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有两方面好处:第一,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因为这四个角色是学生人生相应阶段应担当的角色,四个角色扮演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因此以人生角色来设计教学体系,不仅使“躺着”的教材内容“立体”起来,而且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传授给他们的“心灵鸡汤”,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增强课程的亲和力。第二,使成才目标立体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从教材的章节设计里这个目标不够鲜明、立体。而在上述的模块专题设计里,成才目标非常鲜明、立体,如模块一,直接点明做大学生就要做“优秀大学生”,而优秀大学生必须是“珍惜时光的大学生、理想远大的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大学生、理性恋爱的大学生”。

二、以“图、文、音、视、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增强课程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教材更侧重于理论性原理性阐述,而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它“枯燥、抽象、说教”。对此,应以“教材提供讲课蓝本,教师负责上色上料”为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即给里面的理论和原理增添大量的素材支撑,使其显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满形象。可补充文字案例、图片案例、音频案例、视频案例、哲思小语等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校本性。在教学中,能最快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往往是他们身边的事例,而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最有示范、教育、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校本素材的收集、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为了让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做优秀大学生,可把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毕业感言制作成视频,这样的素材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油然而生“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的想法。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公德修养,可把本校大学生在公德方面的丑陋现象如乱丢垃圾、踩草坪、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离开教室后不关电灯电扇等情况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是现实性。思政课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开设,为了避免所选取的事例让学生感觉“老生常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紧扣现实,以本年度发生的案例和热议的话题为佳。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讲授的“基础”课在2012级学生中开课时(即2012年秋季学期),笔者在讲社会公德问题时,引用的是“中国式过马路”这一当时热议的话题和“国庆三亚变垃圾场”这样的新闻案例;讲到什么是理国时,笔者引用了“打砸同胞日系车是爱国还是害国”这样的能引起大家深思的案例;讲到诚信问题时,笔者引用了“扬州中学生撞车留纸条、诚信暖人心”“钞票满天飞,众人帮捡钱”这样的当下发生的能充分传递正能量的案例。由于所选取的事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案例,学生愿意听、乐意听,并且深受教育。

三是针对性。大学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很有讲究,因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相对活跃、知识面相对丰富,思维相对独立的群体,选择的案例层次离他们太远,他们就会觉得教师是在讲大道理、在说教,因此选择的案例必须是“接地气的”、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如在讲到大学生应珍惜大学生活,争取学有所成时,可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六朵金花同时被保送研究生”的案例故事;讲到大学生要注意心理健康,做人格健全大学生时,可选取“研究生之死”“大学宿舍投毒事件”这样的案例;讲到大学生要有诚信意识时,可选取“贫困大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被”的案例。

大量的教学资源的补充运用,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使“枯燥”的教材内容“生动”起来;第二,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形象”起来,第三,使“说教”的教材内容“善诱”起来。这样可大大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上这样的课不再是“受罪”,而是既可获大量时事资讯又可培养正确是非、美丑、善恶、荣辱观的一门人生哲理课。

三、运用“讲、读、论、看、写”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立体化,增强课程实效性

思想决定行动,“基础”课教学目标性质是“观念、态度─行为养成”型目标,即通过正确观念、态度的形成达到良好为人处世行为的形成。为此,“基础”课教学的关键是实现学生观念与态度上的变化,即让正确的观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进入大学生的心坎”。如何让教材和教师所传递的观念真正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参与度与“基础”课教学效果成正相关,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才能使学生对某种思想、观念坚信、坚守并在行动中贯彻。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讲、读、论、看、写”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是讲。“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学生讲的过程,就是思想表露的过程,而为了“讲”,肯定要经过一番思考,这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如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案例,让学生谈谈体会和看法,或开展类似“我喜欢的、我厌恶的”荣辱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讲故事、讲体会中思想受到触动。

二是读。即品读,品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材虽然“枯燥、抽象”,但细细品读,可明白其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所以课堂上,可尽量减少教师讲的分量,让学生去读教材,并且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某段论述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避免了老师的说教,又活跃了课堂。另外,可经常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哲思小语”“哲理小故事”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三是论。“事不辩不清,理不论不明”。可通过讨论、辩论,让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实现交锋和碰撞,让论者和听者在评判、甄别中知道何为对错,哪为美丑,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如在课堂上可设计这样的主题让学生来讨论、辩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了吗?我的人生路该如何走才能让父母放心?怎样才算是爱国?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德与才哪个更重要?等等,通过对这样的话题的讨论、辩论,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是看。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参观访问,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触会更深刻。如为了让学生敬畏法律,树立起无论是做一名普通公民还是一名职员都要守法的观念,可播放一些大学生犯罪的案件视频,或播放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因渎职犯罪受审的视频。如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可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行业参观,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让学生明白“敬业”是“合格建设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五是写。笔下的东西也是一个人思想的表现,让学生去写一些关于人生的东西,可以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更会使他们懂得自强自律。因为写的过程就是他们动脑的过程,是思想和情感投入的过程,通过“写”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如可布置学生写“大学生涯规划”“我院大学生社会公德践行情况调查报告”“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等。

四、多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实现育人途径立体化,增强课程影响的渗透力

“基础”课虽然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绝不能单单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和说,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优秀品质的打造工程上来。为此,本文根据理论专题教学设计了一份由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大思政教育体系)(见表1)。

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育人途径立体化。本实践教学项目有课内课外完成的,有校内校外完成的,有由思政教学部门完成的,有由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或各社团完成的。既有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又有素质拓展类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体现了多途径的育人方式。

二是思政教育活动精简化。本实践教学模式秉承大思政教育理念,实践教学项目由社科部、学生处、党委、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应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设置和统筹规划,克服了过去教学是教学,党团活动是党团活动,两边互不过问、重复交叉、让学生反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使学校应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明晰化、常规化,对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全面具体。

三是课程影响深远性。单靠思政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很难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理是理论讲授在先,实践教学跟上,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思想、观念,使学生对其“真懂、真信、真行”。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基础”课理论教学体系为基础设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使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的理念、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基础”课育人的成效。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好、得到学生喜爱确实不容易,但只要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素材的形象生动化,采取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可以成为学生愿听、乐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彭容.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罗会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3]谈娅,刘红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进互补模式构建探索[J].高教论坛,2013(5)

【项目基金】广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2LSZ054)

【作者简介】福英(1971-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5

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狠抓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宗旨,以“三化”“三师”为标准,以“高进、精育、严管、优出”为途径,以“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双线晋升”为机制,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采取有力举措,锻造了一支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乐于奉献、能打硬仗的辅导员队伍。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方向

学院从实现育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高度出发,确立了以“三化”“三师”为标准、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的努力方向,使辅导员成为学校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高度认可的职业,让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能够成就事业、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职业高峰。

“三化”即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方向。学院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受过专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辅导员队伍;通过制定完备有效的激励政策,努力建设一支有志于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愿意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终身职业的骨干辅导员队伍;在骨干辅导员队伍中,形成了一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具有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研究能力的专家型辅导员。

“三师”即辅导员应努力成长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为此,必须要求辅导员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第二,具有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和沟通的素质和能力,能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意志,拥有健康的人格;第三,具有引导大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进行职业规划的素质和能力,能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条件,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全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二、探索路径,创新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体系

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学院逐步建立了“高进、精育、严管、优出”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四环”途径。

1.高进

“高进”就是严把辅导员“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几年来,辅导员选聘工作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严格标准、公开选拔、优中选优,真正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学院的《辅导员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辅导员选聘任用的标准,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具有硕士学位、热爱学生工作,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学院还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和2010年,学院选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党员比例明显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此外,为充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在教师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解决了辅导员编制问题。目前,学院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60名。

2.精育

“精育”就是强化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使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得到持续提高。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学院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逐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学院先后选派30余名辅导员到河南省教育厅辅导员培训基地接受培训。每年暑假坚持举行辅导员培训班和辅导员工作论坛,邀请学院领导以及有关专家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2008~2010年,学院分别举行了3期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省内高校知名的学生工作专家,对辅导员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专题培训。2008年3月和2010年暑期,学院分别对全体辅导员进行了素质拓展训练。2010年至今,学院共选派7名优秀辅导员到武汉大学等地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书。在每学期一次的学生工作会议上,学院专门安排优秀辅导员进行工作经验交流,系与系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全院集中培训的同时,各系(部)还根据工作实际和辅导员自身情况,定期进行系(部)辅导员业务培训、学习研讨,开展“传、帮、带”等活动。通过各种培训,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

3.严管

“严管”就是按照“高标准、严要求、促成长、重提高”的原则,加强辅导员日常管理,保证辅导员的工作作风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明确辅导员日常工作“七制”。(1)班会制: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总结安排班级工作,进行专题教育或讨论座谈,或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2)日志制:对每天开展的工作和发现、解决的学生或班级问题,及时记入工作日志。(3)联系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情况、听取家长意见、取得家长支持,积极发挥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独特作用。(4)听课制:要经常深入课堂,听所带班级的课,并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5)例会制:按时参加辅导员工作例会,汇报工作,交流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6)备案制:建立完善学生档案,包括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住宿情况、心理变化、学籍变动、奖惩情况等。(7)责任制: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具体责任人。

二是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标准。在考核工作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同行评议与学生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以学院《辅导员日常量化标准》《辅导员工作日志》《辅导员班会手册》和学生评议及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加强工作考核。考核情况记入本人档案,并作为评优、晋升职级、晋升职称、津贴发放等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调离原岗位。

4.优出

“优出”就是畅通辅导员的“出口”,保证辅导员的发展和进步。学院在《辅导员工作条例》中明确了辅导员既可按照教师专业系列或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评聘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又可根据工作年限、工作绩效评定和晋升行政级别,并享受学院相应行政级别的待遇。同时,学院将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选拔对象予以培养和关注。学院坚持注重培养、大胆使用,将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辅导员,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几年来,一批优秀辅导员逐步成长为各系(部)的团总支书记,先后有11名辅导员经过选拔和考核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

三、完善政策,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近年来,学院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建立了辅导员队伍的“三双”机制。

1.双重身份

学院党委明确提出,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行政管理干部,具有“双重身份”。辅导员作为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辅导员作为行政管理干部,是学院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必须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在校内绩效工资积分考核中,辅导员比同等资历的普通教师高出一个等级。辅导员的地位和育人作用得到突出和肯定,有利于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坚定了辅导员的职业信心,使辅导员队伍日益稳定。近年来,在岗辅导员工作满三年,可以选择教师岗位时,大部分辅导员仍选择继续担任辅导员,表现出对辅导员岗位的满意和热爱。这一举措使学院辅导员队伍在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而又稳健的步伐。

2.双重管理

学院在辅导员管理体制上实行学院和系(部)两级双重管理的体制。学工部(学生处)作为学院职能部门对辅导员进行宏观指导和绩效考核,系(部)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全面考核。学工部(学生处)建立辅导员业务档案,将辅导员的聘任、考核、奖惩等情况及时记载备案,作为辅导员评审职称、行政职级晋升和干部任用的考核依据。

3.双线晋升

学院辅导员既可按所学专业或德育系列评聘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也可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工作绩效,晋升行政职级,评聘为副科、正科、副处级辅导员,并享受相应待遇。同时,学院还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后备干部梯队中,注重培养和选拔使用。

根据学院《辅导员工作条例》规定,从事辅导员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者,可享受科员级经济待遇;享受科员级经济待遇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者(其中有1年为优秀),可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者(其中有1年为优秀),可享受正科级经济待遇;享受正科级经济待遇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其中有1年为优秀)且成绩优秀者,可享受副处级经济待遇。目前,学院已有7名符合条件的辅导员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这一举措有力地激发和调动了辅导员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也为辅导员个人的长远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逐步建立了辅导员选拔配备、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奖惩激励等一套完备的工作制度,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03-01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极富湖湘特点、时代特点和特定的地域文化,其精华的发扬光大可以充实、扩展、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研究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特色地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彭跃农在《湖湘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阐述了湖湘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如欧阳军喜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再如殷忠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从中吸取力量,获得涵养。

(2)极少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硕博士论文中部分涉及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如《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等。

(二)理论与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2013年以来,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凸显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的时代责任。这对于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青年学生建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现实意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民族文化的根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背景下,探究如何弘扬包括湖湘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培养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理清湖湘文化的渊源、发展脉络;理清湖湘文化的独创性、价值观念、鲜明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认真汲取湖湘文化的精华和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湖湘文化“淳朴重义”“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文化价值,让湖湘文化成为培育现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文章,重点做好创新性措施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1)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

(2)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3)弘扬湖湘文化并融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及措施研究。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拟采用但不局限于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及先进做法,积累相关的研究资料。

(2)案例研究法。以过去几年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湖南本土兄弟院校如长沙民政职院和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利用湖湘文化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案例,以科学分析原则为指导,分析探索具有传媒特色的湖南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

(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证研究,检验目前利用特色地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以期通过实证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事实支撑与路径选择。

(四)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对于体验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具有重要价值。围绕这一目标,我们拟解决以下问题:

(1)把湖湘文化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开展湖湘文化传统宣传学习活动;

(2)积极深化研究探讨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载体途径和方式方法;

(3)把湖湘文化优良传统有效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的深度融合,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并达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宁先圣. 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5,04:30-32.

[2]蒋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亚太教育,2015,07:181-182.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7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新型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为手段,以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各机关组织学习力的提升,增强各机关团队的适应力、应变力、对抗力、创造力,加强政府机关能力建设,建设一支务实创新、团结和谐、奋发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队伍,实现机关组织和工作人员的自我突破和成长超越,从而不断适应我县刻不容缓的发展形势和日益紧迫的发展任务,努力实现萝北社会经济的和谐振兴。

二、实施范围和主要内容

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范围包括县政府所属的机关、群众团体、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一)建立共同愿景,增强凝聚力和使命感。

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和分层次的系列专题演讲,使工作人员认清萝北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共同愿景,并在大愿景中准确找到个人的目标定位。

1、每个工作人员通过座谈、演讲或书面形式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包括县域经济发展与个人的关系,有成绩后想要得到什么,我县应该如何发展和其它建设性、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个人愿景。

2、各部门将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人愿景梳理综合后,结合部门业务特点形成部门愿景,经过反馈和修订后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通过。

3、召开政府全体成员会议,由各部门领导通过演讲公开部门愿景,包括愿景形成过程、依据和实现愿景的措施、对我县今后发展的设想等。

4、有关部门汇总各部门愿景后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融入县领导个人愿景形成共同愿景,征求全社会意见后通过媒体和文件向社会公开。

通过建立共同愿景,重点解决一些人存在的悲观情绪、萝北发展与己无关、对萝北发展为个人创造的成长机会缺乏认同感的问题。

(二)改善心智模式,切实转变阻碍部门和个人发展的不良心态、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学习、拓展训练、基模演练、案例剖析等方式,使工作人员打破思维定式和经验主义,克服陈腐观念,改变陈旧的工作方法。

1、各部门工作人员分批次进行拓展训练,结合拓展训练的收获,按照系统基模进行改善心智模式的演练。通过演练,每个人检视自己目前的心智模式,主要是心态、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处理事情的办法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演讲等形式向大家公开,由大家提意见和修正。

2、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以周记或月记的形式进行反思和自省,并提出改进方法。

3、各部门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工作人员之间尤其是领导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真诚沟通和交流,解决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伪善和多重人格、偏见等弊病。

通过改善心智模式,重点解决工作人员不善于系统思考、惯性思维、归罪于外、缺乏沟通和交流等问题。

(三)建立新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工作人员和部门提高创新能力,突破成长上限,进行自我超越。

出台《萝北县创建学习型机关新型激励约束机制(试行)》(见附件),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能够真正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长上限基模演练,结合形势讨论后找出的问题和差距,推动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自我超越。分部门领导、中层干部、一般工作人员几个层次举行系列演讲会,每个人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个人愿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高标准的自我设计方案即成长计划书,提出努力和超越的方向和目标。各部门结合工作人员的业务,对工作人员的自我设计进行修改,为工作人员设立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和超越目标,并提出本部门的自我超越目标。各部门要树立不断创新和自我超越的典型,定期向县政府推荐,表现好的年底经考核按奖惩办法奖励。

通过建立新型激励约束机制,重点解决传统的激励机制空泛、单调,不注重组织成员的差异性等问题。鼓励自我超越,改变一些部门和个人低标准、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惰性和通病。

(四)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习,树立学习领先的理念,提高各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力。

以清华大学萝北教学站为依托,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如举办领导力提升培训班和领导学习论坛等;完善继续教育网络,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素质;开展学习竞赛、评比、报告会、读书活动、专题讲座和研讨等。

通过学习,使各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升学习力,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和未来竞争的需要。

(五)建立政务案例追踪机制。

通过案例追踪,形成组织和个人、上级与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思想观念和工作方面的碰撞、交流和互动,以开放性的运作方式,促进组织成员间的深度交流,达到深度汇谈的目的。

三、活动安排及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1、召开县政府全体成员会议暨县政府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动员大会,各部门按动员会要求立即召开本部门动员会议,使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明确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举办萝北形势及发展前景报告会,由县长做重要报告,进行思想发动,使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机遇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3、加大舆论宣传,在政务信息网上开设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专题网页,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印发《创建学习型组织资料汇编》,从而形成社会共识。

(二)理论指导与培训。

1、举办创建学习型机关理论骨干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由县领导及专家授课,主要讲授以《第五项修炼》为核心内容的学习型组织基本理念。

2、由专家指导进行各种学习型组织基模演练,主要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形成系统思考能力等方面的演练,如左手栏、成长上限、反应迟缓的调节环路、舍本逐末、目标侵蚀、共同悲剧、饮鸠止渴等几种基模。

(三)开展不同层次的系列学习活动,提高部门和工作人员学习力。

一是以清华大学萝北教学站为依托,全年举办3次远程教育培训班,3次著名专家、教授面授讲课;二是每季度举办一次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参加不同内容的短期培训;三是各部门每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两次单位学习,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相结合,每半月向创建办上报一次学习情况,创建办将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和考试。

(四)组织创建单位和工作人员搞好案例剖析讨论。

一是创办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信息专刊。各部门要配备专职信息员,定期上报各类创建信息,尤其是典型案例;二是在政务信息网和电视台公布部门和个人在萝北经济发展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案例。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认真剖析和反思,汲取经验教训,促进部门工作。

(五)实施步骤。

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总体分实施和考核评比两个步骤。实施阶段采取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办法,具体根据本方案提出的创建内容由创建办公室按照活动安排指导各部门有序进行,每次活动前由创建办制定具体计划,确定阶段活动内容。考核评比的具体内容按《萝北县创建学习型机关新型激励约束机机制(试行)》执行。

四、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每个机关干部对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认识。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参与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通过创建学习型机关,切实加强政府机关能力建设,促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机关工作水平、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县政府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为各分管战线副县长,成员为各部门行政一把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政府办、人事局、监察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主任由县人事局局长和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负责对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评。

(三)制订计划,精心组织。各部门要把创建学习型机关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行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要按照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计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统筹安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典型引路、整体推进。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调度工作,切忌形式主义,确保创建工作收到实效。

附件:创建学习型机关新型激励约束机制(试行)

为确保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有效开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学习和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县政府拟在政府所属的机关、群众团体、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推行人性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

一、新型激励机制内容

(一)每年年底结合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对创建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分战线进行考评。考核组由县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监察和人事部门、指定的与该战线业务相关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组成。根据考评结果,确定各战线优秀领导1名、优秀业务主管领导1名、优秀一般工作人员4名,授予创建活动标兵荣誉称号并奖励。

(二)激励方式。主要分为五种激励方式:发放一次性奖金;度假疗养;解决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根据本人意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适当调整工作岗位或推荐提拨重用。受激励人员可从以上五种方式中任选一种激励方式,每年兑现一次,有效

期一年。同时,对考评中获得2名以上标兵荣誉称号(必须有优秀领导1人)的单位,授予该单位创建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对该单位成员发放每人500元奖金。

二、考评方式和标准

(一)考评方式。

各单位按照优秀人员标准进行民主推荐,将推荐人员上报县政府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标准和程序进行考评,确定考评结果后上报县政府表彰奖励。

(二)优秀人员的标准。

1、通用标准。群众公认,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勤业,有服务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责任心;具有终身学习进取精神并具有学习指导实践的能力,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较高学习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在团队中共同学习、创新和发展;具有持续创新的成效和业绩,善于发挥自身潜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2、专项标准。优秀领导标准:本战线工作出类拔萃,对工作成效发挥重要作用;本人在创建活动中高度重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取得突出创建成果;善于凝聚团队智慧,使团队创新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清正廉洁,遵纪守法。优秀业务主管领导标准:对各项业务开展起到重要作用,能够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能够创造性开展工作并取得较突出业绩;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实践、不断自我超越、事迹比较突出;廉洁自律。优秀一般工作人员标准:业务技术精湛,能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沟通、协调能力较强,有较强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注重学习与工作互动,促进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创新成果明显。

三、否决事项和约束机制

(一)县政府下达的重点工作有一项未完成的单位及个人,一票否决,取消参评资格;

(二)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的单位及个人,一票否决,取消参评资格;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教学;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张巍,上海理工大学社科部讲师,哲学硕士;王素雷,上海理工大学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上海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ll-0211-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经过近3年的教材改革后,教学更加规范,教学内容较以前大大丰富,课程本身也得到了普遍地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方法过度单调,讲述方式空洞,受教育者被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教学实效性问题仍然需要重视。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逐步体会到,基础课教育重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把认知和实践相结合问题。

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存在如下问题:

1,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对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没有很好地分析和回答。最近,中共中央理论局出版了一本叫做《六个为什么》的理论读物,并配有理论学习辅导教材,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在教学中也能够传承这种不空谈理论,谈理论就要认真结合社会实际,在社会大背景下积极探讨问题。思政课的许多问题讨论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涉及到现实问题。对我国在转型期间出现的诸如贫富差距拉大、腐败严重等现实问题没有做出深入的回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诸如中国在危机中崛起、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三农问题等内容,要么根本没有,要么泛泛而谈,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思政课作为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及时介绍和回答这些问题。此外,思政课教学也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和解惑的需要,这也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

2,案例的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不深,不能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思政课教材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如果只是单纯地去讲述和文字表达,就会给学生十分枯燥和抽象的印象,学生理解起来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何去何从。

克服理论的抽象枯燥,完善理论讲解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必要的,一来可以增强理论的生动性,二来也更便于学生结合许多社会现实问题来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1)案例的时效性。案例的选取,必须与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相适应,逐年更新案例,一般来说近三年的新鲜案例更能够让学生领会到时代感,学生也更容易提起兴趣。不找准与90后的年轻人的思维切入点,不学点他们的语言,是很难与之平等对话,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2)案例内容需认真筛选。教师受知识水平、精力和相关知识面的限制,想找到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又具有现实意义和说服力的案例,并且评析恰当深入,这在教学中着实是一个难点。往往是所举案例不是内容过于翔实,长篇大论,就是资料堆砌,难有更深层次的剖析,所以教师在案例选取时经常是煞费苦心,却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达不到自己想像的课堂教学效果。

3,思政课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向的满堂灌方式。教师简单抽象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间的互动也很少,甚至是从未进行互动。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得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教学更加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在类似的讲课过程中,学生能够坚持每节课都认真听课已经是相当不容易,追求良好的学习效果对许多教师来说已经成了比较奢侈的愿望。

在以上这些问题存在的前提下,只有针对性地找准办法,才能够解决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1 基础课教学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按照大学生思想认识的规律,把学生主体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启发导向式,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思考、选择,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与知识。而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对现实事物的正确分析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演讲辩论法、音乐欣赏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收到相对较好的教育效果。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取案例,并制作形式多样的案例课件,将音频、视频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积极、开展课内实践,加强认知环节。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播放影视片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提问、自我教育的目的。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达成以案说理的效果。

2,在基础课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使教师所教的以及他们自己所学的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行为,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着力提高这一环节的培养,找出学生身边的典型作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辩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让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又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另外在考试方式上灵活多样,比如增加口试,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检测,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时,采取理论加操行的评定方法;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用恰当的惩罚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做事一定要认真对待,遵守规则,否则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因而养成认真、守信、真诚等一些优良的品德。

3,紧密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案例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和校外的实践基地学习得来的案例材料,这样内容丰富,讲评深入。也更能够提高基础课教育的真实感。这里有一

些教师选取现实案例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一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积极接纳社会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校外实践教学中去。比如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庭的庭审现场旁听,这都是值得汲取的经验。二是与学校开展的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校内课外实践,加强理解体验性环节。形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做到知行统一。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引导学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志愿者活动,将课程中的想政治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深切体验和感受中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在学生专业实习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要创造条件使各专业学生更多地参与企业活动,更多地通过这个过程了解自己知识面与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实践,让学生较全面地、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并反思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

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案例,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相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空间、时间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因此,从案例的问题人手,从现象人手,从现实生活人手,分析支配人思想、行为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其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提高德育素材的可信度,这样的基础课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选取,要针对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这个整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正确体现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大学生。在教学的内容方面,从分析社会道德现人手,尽量找有说服力的道德案例教学,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案例的选取也应常换常新,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说,徐本禹、丛飞、洪战辉等,这些近几年涌现出来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是很好的现实案例。当然在选取这些有时代感的人物案例时,特别需要把握人物的特点和生动的个性,避免再次陷入高大全的讲评思维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有小缺点的人物性格反而更容易同情和接纳,这是新一代青年人的思维特点,作为教师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深入分析案例。

4,在基础课教学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上一篇:电气设计和电路设计范文 下一篇:案例教学的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