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监管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8 11:18:55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1

一、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

档案数字化革命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档案信息化理念逐步地渗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所以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理解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进程,电子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引用,给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当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针对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档案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交通监理来说,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指的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两方面是档案信息网络的核心环节,同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了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利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交通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多、周期长、跨度大,交通监理文件资料收集整理的时间周期随之也加长,因此交通监理单位建立交通监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监理公司利用OA网络技术连接各项目总监办、驻地办的监理档案,可以及时了解各项目监理活动的进展速度与过程,达到质量控制与档案信息化同步的目的,同时监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让各总监办、驻地办信息相互沟通、交流,为工程监理技术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档案信息是整个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和使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成效。从交通工程建设监理的角度来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关系到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监理单位要积极投入资金,增设计算机等设备,建立交通监理档案数据库,建立公司与各驻地办、总监办的内部局域网、建立今目标办公群,为交通监理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创造条件。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以及建设规范

交通监理的档案信息从社会角度来看属于社会资源信息,所以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以及规范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了电子信息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处理以及电子档案管理三个方面。标准完善的档案信息化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信息描述、资料存储、文件查询、信息交换管理以及信息资源使用等方面。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证,交通监理的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同时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广,如涉及到公路规划、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工程建筑、监理、检测等等;应用到专业知识比较全面,如环境知识、气象知识、桥梁知识、隧道知识、道路知识、水运知识、机械知识、化工知识、物理知识等等,所以交通建设监理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五)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系统尽管是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运行,但是还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管理和维护,所以只有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给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信息数据库所容纳的数据量非常大,需要的专业知识也非常广泛,因此需要各类专业知识的技术团队来操作和维持信息应用与体系的运转,维持信息化管理系统,所以说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二、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交通监理档案综合管理系统

首先要面向各个工程建设总监办、驻地办,逐步地建立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体系,因为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资料使用,通过便捷的档案使用来体现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所以必须建立严格的领导组织和网络体系,通过领导来指导、协调相关交通监理职能部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交通监理档案信息资源库建立后,首先在已登记的档案资料库上,重新整合利用率高的信息资源,逐步退化落后的系统和档案编目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关联性,包括档案来源、时间以及内容的联系;

2.做好档案研究性整理工作,通过交通监理档案信息编辑加工,提升档案信息的价值;

其次做好各类档案的分类,在确定交通监理档案密级的基础上,将交通监理单位的机关、各监理驻地办、总监办、实验室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一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来保证交通监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再者信息化网络档案系统主要包含了交通监理内部信息服务网、社会公众服务网,通过内外部信息服务网络的结合,形成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体系。促进交通监理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标准建设,同时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软硬件设备,为系统管理运行提供设备基础,提供档案管理工作技术以及应用水平,更好地实现交通监理档案信息交换和共享。

(二)规范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首先要根据交通监理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和工作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逐步建立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按照工作岗位的分工,合理规划和负责交通监理的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

2.逐步健全交通监理档案信息文件归档制度,及时、完整、规范地处理交通信息资料归档工作;

3.制定严格的交通监理档案资料保管、利用以及保密制度,强化交通监理档案资料的保管制度,严格维护档案资料安全,使档案资料发挥应有的价值,同时及时地做好档案资料登记以及借阅、归还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交通监理档案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因为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稳定性比较差,非常容易受损坏,仅仅凭借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实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所以需要交通监理单位借助信息化管理网络,如我们单位借助了省交通技术通讯总站,在业务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电子文件归档专用网络,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文件共享传输体系。同时还要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处理技术工作,负责整个系统数字化系统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体工作要逐步地渗入到现行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文件工作领域,对交通监理档案电子文件的处理和存储进行专业化指导,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档案信息进行合理保护。

为了提高电子文件保护工作整体效率,需要逐步地提高交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少,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兼职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所以需要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逐步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档案保密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者坚持技术与管理并行的体制,逐步推动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创新能力,提高档案信息的参考价值,要具体地结合交通监理档案管理的难点与重点,逐步地启发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创新灵感,为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交通档案安全体制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除了需要注重信息网络建设以及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建设以外,还需要逐步地建立健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体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档案电子文件的安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所含的科技知识量很大,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国家机密,为了防治国家机密外泄以及网络非法侵入导致的信息外泄,需要在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交通监理信息档案传输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降低网络安全隐患,避免出现机密文件的泄露。

三、结论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2

(一)完善门户网站管理,提高政务效能。

为了进一步推进*市安监局政务公开,确保网上政务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实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市安监局政务网站的在线办事能力,拓展信息交互与事务处理深度,完善各种企业、公众参与渠道,努力将市安监局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优秀网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整合业务数据、建设安监综合库

由于目前市安监局、部分区(县级市)安监局的数据库系统是相对独立运作的,业务数据独立,缺乏一致性,各数据库的数据无法直接进行交换和共享,这样势必造成大量数据的重复存储,既浪费了资源,又难以保证数据同步,使得数据可用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原有的业务系统开发方式缺乏规划与协调,业务数据的可靠性是难以保障的,独立开发的业务系统极少考虑其他系统和决策的需要,数据通常是不完整的,因而需要从不同领域、行业、部门取得相关数据,并且从这些数据中搜取、分析才能得到决策支持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因此,在完成了“安监信息平台”建设后,急需建设安监综合库,对整合接入平台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整合,以保证数据的权威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这也是接入市数据中心,共享安监业务数据的前提条件。下一步具体建设内容有:“四库”:即交换信息库、基础信息库、共享信息库、安监法规库;“三系统”:即目录系统、共享交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一机制”:即安监综合库运行管理机制;以及“接入共享”:接入市数据中心,实现与市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

(二)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平台安全性

“安监信息平台”是安监系统体系的核心枢纽,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安监信息平台”的安全防护性能。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高效、安全、机密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支撑体系。构建上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省安监局,下至全市各区(县级市)安监局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共用共享的系统支撑平台。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一是基于“安监信息平台”构建市安监局数字证书认证体系;二是为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性能增加入侵检测系统、存储备份、安全审计系统、相应服务器及软件系统;三是信息安全相关法规建设。

(三)规范、有序地建设综合应用系统

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是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的必由之路。例如:渡船渡口管理、危化企业信息共享、视频监控、信用体系等。这些应用的建设都不是单个部门、单个处室或单个系统能完成的,都依赖于各个处室之间、各个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综合应用系统是基于“安监信息平台”和安监综合库,针对具体业务应用进行顶层设计和优化设计后开发的综合应用系统。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一是面向安监领域设计基于“*市安监信息平台”和安监综合库的综合监管、主动监管、事前监管、全过程监管和部门协同监管模型,提供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方案;

二是针对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监管,提出利用“*市安监信息平台”将安监业务接入市社区平台的方案;

三是基于“安监信息平台”和安监综合库实现的具体业务应用包括:企业安全预警与告知业务,乙种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登记、审批业务,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业务(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设立、批准、三同时业务),非药品类易制毒管理业务,烟花爆竹管理业务,LPG管理业务,剧毒物、农药等重大危化品危险源管理业务,包装容器监管业务,渡口、渡船专项整治执法业务,非煤矿山业务,重大危险源管理业务,安全检查及行政执法业务。

(四)建设《*市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

完成市安监局承担的*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任务,重点建设南沙小虎岛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系统。统筹规划“*市内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剧毒、危险化学品的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

(五)加强信息化机构及队伍的建设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3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国资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是国资委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监管、国务院国资委与各地国资委的信息化建设;三是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实施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资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了全国国资监管的内容。国家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工程即金宏工程中,国资委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都涉及到各地方国资委的工作范围。从这三块工作来说,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在委党委和李荣融主任的高度重视下,进展非常快。特别是8月28日,我们开通了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这是一个专用商密级视讯系统,可实现国资委内部、国资委与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间的视频会议及可视通讯。开通以来短短的半个月里,已经召开了数次会议,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预留了与各地国资委的接口,作为后期建设内容。关于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4月又共同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整个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要求。最近,我们又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排队。从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是喜人的。有不少中央企业不但走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和世界先进企业对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部分企业约占5%。另外还有30%的企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于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各省区市国资委这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地方做得比国务院国资委还要好。一些地方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作为整个国资委系统来讲,从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来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遵循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统一上做文章,所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们决定在十七大之前召开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达到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工作目标的目的。通过交流经验,沟通情况,大力推动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全国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相比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和提升,从横向相比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上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指出,信息化过去理解为一种方式,后来理解为经济的某一个领域,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公司都进入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主业不一样,国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竞争,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本市场上一个小时之差的信息,可能让你大赚,也可能让你大亏。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信息,你早知道一小时,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就可能避免了大的损失。我曾经跟一些企业老总强调,一个企业老总每周至少用几天时间看同行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尤其是搞大的投资,必须看得远一些,历史要看3-5年,发展也要看3-5年。这些都是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截至2006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9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内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71%,资产总额占93%,从业人员占91%。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资产总额占48.2%,主营业务收入占32.7%,实现利润占43%,上缴税金占到54.2%。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国有企业和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2006年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成为我国未来十五年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战略提出:“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要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资监管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国资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各级国资委围绕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积极推进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等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监管制度创新,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有资产监管要真正做到“三结合、三统一”,仍需付出很大努力,必须大力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和监管方式创新,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监管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监管手段的信息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挖掘利用信息资源,改变目前国资监管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落后,数据有效性和共享性弱,数据覆盖范围小、深度不够,数据及时性和针对性差等现状,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比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亟需收集和开发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有资产分布状况和经营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特别是重大财务信息和产权转让的实时监测和规范管理。总之,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紧迫任务。

二、充分肯定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各省区市国资委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相继开发建设了一批信息网络、信息网站、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系统,为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资监管、推进国企改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信息化工作机构、编制、人员基本落实。大多数省区市国资委明确由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工作;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北、深圳、青岛等地方国资委设立了信息中心。贵州、河南等省国资委建立了委机关各处室及监管企业的信息联络员制度。三是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初步理顺。深圳市国资委把信息化建设经费作为监管费用的一部分,统一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四是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上海、山西、四川、贵州、广西、宁波国资委编制完成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五是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辽宁、宁波国资委制定了计算机网络、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规范化轨道。

(二)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国大多数省市国资委已经开通机关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明显提高。不少地方建成了业务内网和业务外网,为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四个网络平台:(1)外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形成访问互联网平台;(2)内网与本级政府政务专网相联,形成政府机关公文流转平台;(3)通过内部局域网,形成委内公文处理平台;(4)通过非公文传输系统,形成与国务院国资委公文报送平台。同时,实行内网和外网物理隔离,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山西、安徽、广西等地方国资委以专网方式实现了与市级国资委和监管企业的互联互通。河南省国资委建立与省委、省政府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报送公文、信息的无纸化传送,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办公系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上海、江苏、福建、甘肃、广西、青岛、厦门国资委相继开发应用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经费。山东、福建等地方国资委不的公文办理全部实现网上流转。江苏省国资委来电、来文和发文的处理基本实现无纸化。青岛市国资委的办公系统已经由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拓展到督查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和会议管理等内容,推动了机关办公效率的提高。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国资委开通了和监管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湖北省国资委建立多媒体会议室。

(四)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地国资委积极开发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广西国资委正在建设国资监管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上海市的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可研报告已经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山东省制定了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青岛市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已纳入2007年青岛市财政项目投资计划。云南省国资委的财务及重大事项监管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国资委推广应用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系统和产权管理系统。上海市国资委开发了国资经营预算管理、高技能人才管理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为国资监管业务顺利开展、提高效率提供了支撑。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业务厅局初步建成企业财务数据统计评价系统、中央企业人才数据库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系统、惩防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监事会工作业务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为例。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启动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北京、天津、上海国资委和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网。监测系统的建成和推广,使各级国资委对产权交易的监管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实现了从事后的静态监管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的转变;产权交易机构的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程序进行,大大减少了违规操作行为;为今后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国资监管网站和政务信息公开成效明显。各省区市国资委高度重视开发建设互联网站,大力宣传国资监管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绩,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崭新风貌和重大成果,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30个国资委开通互联网站,成为宣传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阵地。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要求,各地国资委互联网站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得到加强,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互动交流明显改进。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开始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河北省国资委建立河北国资企业经济信息平台和领导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安徽省国资委建成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省属企业财务快报、省属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等多个数据库,为全省国资委系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甘肃省国资委组织录入监管企业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形成了完整的省属企业历史财务决算数据库,为分析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状况、运营质量、发展趋势等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二是内部信息网内容不断丰富。辽宁、天津、湖北等省市国资委都开通了内部信息网,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天津市国资委在内部信息网设立专栏,170余个国资监管法律法规文件,为全委人员规范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信息咨询。三是国资监管信息加工成果明显。内蒙古、吉林等地方国资委重视对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监管企业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北、山东、广西等省(区)国资委出台了推动监管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监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河北省国资委要求企业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并组织部分企业到全国信息化工作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山东省国资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省管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商讨工作措施。各地国资委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积极配合版权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有序展开,在做好委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监管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网络不够健全,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水平较低,应用和服务范围较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和对外公开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制度建设薄弱,安全存在隐患;缺少统筹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国资监管信息化水平与加强国资监管的要求相比,与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三、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国资监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我们初步考虑国资监管信息化发展的“十一五”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中央、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所监管企业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各级国资委普遍建立起业务内网和外网;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基础性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目标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各级国资委门户网站全部开通,并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可在线处理的业务项目基本实现网上办理。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分散建设向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二是要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要从重建设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四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国资监管网络平台,推进互联互通。荣融同志今年1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抓紧建立各级国资委之间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组织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经验,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的整体素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国资委的现有网络资源,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加快建设各级国资委上下之间、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外网,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立国务院国资委与各省级、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内网,满足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在信息内容上内网的信息不能上外网,能上外网的信息尽可能不上内网。

(二)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业务系统,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关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和相关标准,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范围,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相关业务应用”的要求,紧紧围绕履行出资人职责关于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建立所监管企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信息系统、企业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企业党建纪检监察信息系统。同时,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协同。

(三)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数据库,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一标准和规范,编制国资监管工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分工负责建立各类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信息资源体系。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绩效评价、企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国有产权、资产统计、企业经济运行、企业投资、党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文献等数据库。在保证数据信息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信息门户、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共享查询系统,完善信息授权共享机制,促进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在各级国资委内部、跨层次、跨地区交流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各项监管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四)改进和完善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推进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办好政府网站的重要意义,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增强网站功能。未开通对外网站的省市国资委要尽快开通,已开通的要努力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体系。各级国资委要按照“及时、准确、丰富、活跃”的要求,建立网站内容保障机制,落实信息上网责任。完善网站管理制度,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增强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大信息力度,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国资监管工作透明度和效能,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大力开发应用网上办事系统,公布办事流程,实行审批业务网上受理、审批进程在线查询和反馈,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进网上互动交流,开展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提供网上咨询、便民问答、监督投诉、领导信箱等服务。落实网民意见、问题、投诉的受理反馈责任,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建立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要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密钥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六)加强对所出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推动企业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集成、共享、协同,提高管理水平和集团控制力,加强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促进企业加快开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强化生产营运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环节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进一步搞好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体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积极探索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软件正版化,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

四、切实加强对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推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监管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到方方面面,涉及体制改革和利益调整,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各地国资委要深刻认识实现国资监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设,狠抓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创新,各级国资委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抓落实。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保证机构和人员稳定,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积极探索试行统筹信息化工作的信息主管制度。

(二)加强规划预算,确保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国资委要紧密结合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需要,抓紧编制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设项目和经费预算。按照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次序,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和项目资金。办大事不要怕花小钱,关键是要把钱用好。要保证建设和运行经费持续投入,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经费,要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担的原则,积极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运行和管理经费,要列入年度行政经费预算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信息化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范有序。制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加强对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对于软件开发、个人终端及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要积极面向专业机构探索实行技术外包,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周期,获取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适应国资监管技术创新的需要,制订信息化培训计划,组织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信息化培训,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技能。在公务员考录和职位竞争上岗考试中,适当增加信息化知识的内容。选聘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和培养国资监管工作亟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加强工作交流,推广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及时通报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深入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部署共建项目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资监管信息化经验。建立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交流机制和载体,宣传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成功做法。适时组织对信息化建设的检查评估,评选表彰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做好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4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国资委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是国资委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包括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监管、国务院国资委与各地国资委的信息化建设;三是中央企业和各地国资委所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实施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资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了全国国资监管的内容。国家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工程即金宏工程中,国资委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都涉及到各地方国资委的工作范围。从这三块工作来说,国务院国资委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在委党委和李荣融主任的高度重视下,进展非常快。特别是8月28日,我们开通了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这是一个专用商密级视讯系统,可实现国资委内部、国资委与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间的视频会议及可视通讯。开通以来短短的半个月里,已经召开了数次会议,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预留了与各地国资委的接口,作为后期建设内容。关于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4月又共同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整个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要求。最近,我们又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排队。从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是喜人的。有不少中央企业不但走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和世界先进企业对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部分企业约占5%。另外还有30%的企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于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各省区市国资委这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地方做得比国务院国资委还要好。一些地方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作为整个国资委系统来讲,从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来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遵循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统一上做文章,所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们决定在十七大之前召开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达到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工作目标的目的。通过交流经验,沟通情况,大力推动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力争到*年使全国国资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相比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和提升,从横向相比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上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指出,信息化过去理解为一种方式,后来理解为经济的某一个领域,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公司都进入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主业不一样,国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竞争,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本市场上一个小时之差的信息,可能让你大赚,也可能让你大亏。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信息,你早知道一小时,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就可能避免了大的损失。我曾经跟一些企业老总强调,一个企业老总每周至少用几天时间看同行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尤其是搞大的投资,必须看得远一些,历史要看3-5年,发展也要看3-5年。这些都是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截至*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9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内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71%,资产总额占93%,从业人员占9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资产总额占48.2%,主营业务收入占32.7%,实现利润占43%,上缴税金占到54.2%。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国有企业和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年出台的《*-*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成为我国未来十五年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战略提出:“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要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资监管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任务。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国资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各级国资委围绕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积极推进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等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监管制度创新,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有资产监管要真正做到“三结合、三统一”,仍需付出很大努力,必须大力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和监管方式创新,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监管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监管手段的信息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挖掘利用信息资源,改变目前国资监管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落后,数据有效性和共享性弱,数据覆盖范围小、深度不够,数据及时性和针对性差等现状,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比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亟需收集和开发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有资产分布状况和经营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特别是重大财务信息和产权转让的实时监测和规范管理。总之,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紧迫任务。

二、充分肯定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各省区市国资委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相继开发建设了一批信息网络、信息网站、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系统,为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资监管、推进国企改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信息化工作机构、编制、人员基本落实。大多数省区市国资委明确由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工作;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北、深圳、青岛等地方国资委设立了信息中心。贵州、河南等省国资委建立了委机关各处室及监管企业的信息联络员制度。三是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初步理顺。深圳市国资委把信息化建设经费作为监管费用的一部分,统一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四是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上海、山西、四川、贵州、广西、宁波国资委编制完成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五是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辽宁、宁波国资委制定了计算机网络、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规范化轨道。

(二)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国大多数省市国资委已经开通机关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明显提高。不少地方建成了业务内网和业务外网,为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四个网络平台:(1)外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形成访问互联网平台;(2)内网与本级政府政务专网相联,形成政府机关公文流转平台;(3)通过内部局域网,形成委内公文处理平台;(4)通过非公文传输系统,形成与国务院国资委公文报送平台。同时,实行内网和外网物理隔离,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山西、安徽、广西等地方国资委以专网方式实现了与市级国资委和监管企业的互联互通。河南省国资委建立与省委、省政府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报送公文、信息的无纸化传送,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办公系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上海、江苏、福建、甘肃、广西、青岛、厦门国资委相继开发应用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经费。山东、福建等地方国资委不的公文办理全部实现网上流转。江苏省国资委来电、来文和发文的处理基本实现无纸化。青岛市国资委的办公系统已经由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拓展到督查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和会议管理等内容,推动了机关办公效率的提高。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国资委开通了和监管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湖北省国资委建立多媒体会议室。

(四)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地国资委积极开发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广西国资委正在建设国资监管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上海市的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可研报告已经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山东省制定了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青岛市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已纳入*年青岛市财政项目投资计划。云南省国资委的财务及重大事项监管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国资委推广应用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系统和产权管理系统。上海市国资委开发了国资经营预算管理、高技能人才管理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为国资监管业务顺利开展、提高效率提供了支撑。国务院国资委有关业务厅局初步建成企业财务数据统计评价系统、中央企业人才数据库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系统、惩防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监事会工作业务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为例。*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启动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北京、天津、上海国资委和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网。监测系统的建成和推广,使各级国资委对产权交易的监管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实现了从事后的静态监管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的转变;产权交易机构的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程序进行,大大减少了违规操作行为;为今后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国资监管网站和政务信息公开成效明显。各省区市国资委高度重视开发建设互联网站,大力宣传国资监管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绩,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崭新风貌和重大成果,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30个国资委开通互联网站,成为宣传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阵地。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要求,各地国资委互联网站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得到加强,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互动交流明显改进。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开始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河北省国资委建立河北国资企业经济信息平台和领导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安徽省国资委建成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省属企业财务快报、省属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等多个数据库,为全省国资委系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甘肃省国资委组织录入监管企业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形成了完整的省属企业历史财务决算数据库,为分析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状况、运营质量、发展趋势等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二是内部信息网内容不断丰富。辽宁、天津、湖北等省市国资委都开通了内部信息网,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天津市国资委在内部信息网设立专栏,170余个国资监管法律法规文件,为全委人员规范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信息咨询。三是国资监管信息加工成果明显。内蒙古、吉林等地方国资委重视对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部分省区市国资委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监管企业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北、山东、广西等省(区)国资委出台了推动监管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监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河北省国资委要求企业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并组织部分企业到全国信息化工作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山东省国资委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省管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商讨工作措施。各地国资委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积极配合版权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有序展开,在做好委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监管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网络不够健全,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水平较低,应用和服务范围较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和对外公开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制度建设薄弱,安全存在隐患;缺少统筹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国资监管信息化水平与加强国资监管的要求相比,与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三、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国资监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我们初步考虑国资监管信息化发展的“十一五”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中央、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所监管企业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各级国资委普遍建立起业务内网和外网;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基础性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目标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各级国资委门户网站全部开通,并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可在线处理的业务项目基本实现网上办理。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分散建设向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二是要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要从重建设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四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国资监管网络平台,推进互联互通。荣融同志今年1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抓紧建立各级国资委之间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组织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经验,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的整体素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级国资委的现有网络资源,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加快建设各级国资委上下之间、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外网,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立国务院国资委与各省级、计划单列市国资委及中央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内网,满足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在信息内容上内网的信息不能上外网,能上外网的信息尽可能不上内网。

(二)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业务系统,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关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和相关标准,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范围,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相关业务应用”的要求,紧紧围绕履行出资人职责关于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建立所监管企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信息系统、企业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企业党建纪检监察信息系统。同时,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协同。

(三)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数据库,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一标准和规范,编制国资监管工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分工负责建立各类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信息资源体系。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绩效评价、企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国有产权、资产统计、企业经济运行、企业投资、党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文献等数据库。在保证数据信息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信息门户、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共享查询系统,完善信息授权共享机制,促进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在各级国资委内部、跨层次、跨地区交流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各项监管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四)改进和完善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推进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办好政府网站的重要意义,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增强网站功能。未开通对外网站的省市国资委要尽快开通,已开通的要努力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体系。各级国资委要按照“及时、准确、丰富、活跃”的要求,建立网站内容保障机制,落实信息上网责任。完善网站管理制度,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增强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大信息力度,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国资监管工作透明度和效能,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大力开发应用网上办事系统,公布办事流程,实行审批业务网上受理、审批进程在线查询和反馈,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进网上互动交流,开展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提供网上咨询、便民问答、监督投诉、领导信箱等服务。落实网民意见、问题、投诉的受理反馈责任,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建立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要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密钥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六)加强对所出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推动企业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集成、共享、协同,提高管理水平和集团控制力,加强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促进企业加快开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强化生产营运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环节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进一步搞好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体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积极探索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软件正版化,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

四、切实加强对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推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监管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到方方面面,涉及体制改革和利益调整,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各地国资委要深刻认识实现国资监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设,狠抓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创新,各级国资委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抓落实。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保证机构和人员稳定,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积极探索试行统筹信息化工作的信息主管制度。

(二)加强规划预算,确保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各级国资委要紧密结合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需要,抓紧编制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设项目和经费预算。按照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次序,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和项目资金。办大事不要怕花小钱,关键是要把钱用好。要保证建设和运行经费持续投入,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经费,要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担的原则,积极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运行和管理经费,要列入年度行政经费预算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信息化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范有序。制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加强对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对于软件开发、个人终端及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要积极面向专业机构探索实行技术外包,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周期,获取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适应国资监管技术创新的需要,制订信息化培训计划,组织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信息化培训,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技能。在公务员考录和职位竞争上岗考试中,适当增加信息化知识的内容。选聘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和培养国资监管工作亟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五)加强工作交流,推广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定期组织开展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及时通报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深入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部署共建项目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国资监管信息化经验。建立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交流机制和载体,宣传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和成功做法。适时组织对信息化建设的检查评估,评选表彰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为做好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工商部门; 企业; 信用监管。

    一、与工商部门自身职能的关系。

    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是提高工商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的必要手段。企业信用监管应是工商职能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能体现出现代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发展。从工作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对工商职能的充实、深化,通过信用监管,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依法监管更为到位。如对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的合法性审查,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将提供查询功能; 另一方面是对工商职能的提升、拓展,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体现以德监管,从处罚到处罚与激励结合,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从打击到打击与教育结合,从行政管理到行政管理与社会监督结合。

    从实施形式上看,一方面在现有职能中相对突出、强化信用的要求,显示出信用监管的特色; 另一方面,更是与现有职能的有机融合,将信用监管渗透在对市场主体监管的全过程,并通过工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以施行,如信用信息的采集,就是在登记、年检、各个专项治理、办案等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分类监管就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日常巡查中。从战略意义上看,一方面彰显了服务型工商的本质要求,突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再造,通过企业信用监管,促进企业信用建设乃至诚信、和谐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工商部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着力制度创新,推进职能整合,实现全程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监管机制,确保企业准入“优生”,存续“优育”,退出“善终”。

    二、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

    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是以工商系统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同时又对工商系统自身信息化建设产生强大推动力。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是一个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存储、加工并使用的循环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要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前提,没有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强大的数据库,没有高智能的软件,没有互通互联的信息网络,企业信用监管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应以“金信工程”为契机,努力创造工商部门管理信息化的条件,加快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由于企业信用监管对工商系统的信息化要求高,它也成为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催化剂。首先,它促使计算机软件的编写、采用,促使在各项业务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以保证企业信用信息能够在业务流程中实现自然输入、交换、处理、共享; 其次,它促使计算机硬件的配置,由于企业信用监管将级别管辖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最终通过基层工商所实现监管,这要求工商系统内部上下、横向之间必须实现信息交换,对外必须实现全方位地信息输入,促使基层工商所、窗口受理单位都具备接收、发送信息的条件,以保证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要利用与信息化共同发展的过程,搭建好技术平台。

    同时,要加大人员、财力投入,加强计算机人员培训和专业人员的选聘,使电脑、人脑有机地结合。

    三、与法律环境的关系。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作为工商职能的一个新探索,要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首先,必须遵循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一是行为法定原则,即企业信用监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要依法进行并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二是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即对企业信用监管的依据、程序和形式,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即对违法行为依法制裁的同时,要进行警示教育,从正面引导规范,不搞不教而诛,做到攻大奸戒小过。其次,必须依法运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的监管职责、已在工作中运用的文件、报表等,是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基本依据和资料。二要创造条件规避法律问题。如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公开,最有影响的是等级好的、等级差的两端。对等级好的,可以通过征求意见的程序,以自愿方式进行公示、提供查询; 而对信用等级差的,因其一般都因违法违规受到行政处罚,则采取公布其违法违规事实的方式,对其进行公示。三要注意内外有别。信用监管中的评估标准、等级、公示等,法律条件尚不充分,可作为内部监督措施实施并注意内部保密性,以避免引起法律诉讼。同时,要积极着手研究开发,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可探索在立足内部管理后再依法、有序地向社会公开,从行政规章、法规最后到法律的立法过程。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制定工商行政规章的空间,为企业信用监管创造条件。

    如对一些报表的设计上,按照企业信用监管的要求,增加栏目,明确内容,便于信息的处理; 对企业信用评估,可采取全系统统一指标体系、评估模型,但分地区分级统一参数的方式,以使评估既具有权威性,又能更切合各地实际; 对分类监管,可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工商系统内部已有的监管措施进行重新整合,使之配套一致。

    四、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系。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6

“监理”一词在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尚未列入,所以还没有权威性、规范化的解释。一般认为: 为了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将“监理”理解为“监督(发挥约束作用)和管理(发挥协调的作用)”。

工程监理的内涵

IT工程监理属于工程监理的范畴,其很多方法也源于工程监理,所以,提到IT工程监理就不得不说到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的简称。工程监理不同于一般性的监督管理,而是一项目标性很明确的具体行为,是一个以严密的制度为显著特征的综合管理行为。主要是对工程项目参与人的行为加以约束(监督),对其行为和责、权、利进行协调(管理)。具体地说,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项目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运行维护等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工程监理的定义可用公式表达如下:

工程监理=业主授权+项目管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

公式中,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业主)的委托和授权是第一位的,是必要条件。业主的委托和授权是指建设单位(业主)与监理机构双方通过签订监理服务合同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即业主把对工程项目发挥约束作用的监督权和发挥协调作用的管理权交给了监理方,监理方有责任、有权力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工程项目按规定的质量、工期和投资达到规定的要求。

为了做好工程项目监理工作,每一位监理人员都必须掌握项目管理、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并在监理工作中加以充分运用,才能真正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监理的理论基础,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包含了工程监理员所需的管理知识和经济知识,工程监理员在执行监理任务时,必须将项目管理的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专业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相关专业技术,二是工程项目本身所涉及的有关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法律知识指的是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工程建设中常用的一些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性质和分类,工程监理目前分为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设备工程监理。

建设工程监理主要为非生产性项目,如土木建筑、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石化工程等基本建设项目提供监理服务。我国建筑法规定: 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国务院可以规定实行强制监理的建筑工程的范围。

设备工程监理指的是在设备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监理单位代表业主对设备形成过程和最终形成的结果进行监理,包括设备的设计、采购、制造、安装、调试等的质量以及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和控制。在设备安装过程中,设备工程监理与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之间是上下工序的关系。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建设中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一般只要是主体核心技术属于信息技术范畴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都是信息系统工程。以下工程都属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机房工程、电子政务、数字地球和“3S”技术、数字化工程(数字城市、数字医院、数字图书馆等)、电信工程、监控系统、多媒体系统、信息安全。

实际工作中,当我们根据这一定义去处理某些具体工程项目的分类时,往往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引起不少争议。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地向其他各个领域推广、渗透和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局面导致“信息系统工程”项目与其他相关工程建设项目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当我们在鉴别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属于信息系统工程时,主要是要看其主体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否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保障工程项目顺利进展,促使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投资和质量按合同实现,达到工程项目建设取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而开展的监理工作。

三种工程监理的区别

工程项目建设总目标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来讲,其含义是不一样的。例如成本目标,对建设单位是控制项目总投资; 对施工单位是控制项目成本; 而对设计单位来说一是控制设计成本,二是帮助建设单位控制总投资,如控制设计标准等。工程监理的工作内容是替业主方完成项目管理,即研究如何代替建设单位(业主)控制工程项目总目标。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重视和强调监理工作的原因,是为了克服工程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工程建设工期长、质量差、造价高的弊端,因此,不论是建设工程监理、设备工程监理还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它们的目标基本是一致的。从总体上说,监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效益。具体来说监理的目标是在工程项目的方案论证、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维修等整个过程中,对项目的投资、工期、质量、风险等目标,在事先、中期、事后进行严格控制,以使工程项目达到三大目标。

1. 质量方面。达到工程所预期的质量水准。即项目方案、图纸设计、设备采购、项目实施、设备安装调试、软件开发等质量都达到预期的水平,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之后,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良好、工作正常。

2. 工期方面。按照计划工期完成项目建设,力求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任务。

3. 成本方面。保证在预定的造价内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争取节约投资。

对三种工程监理做一下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其监理工作的对象、目的、依据、理论和手段的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专业技术要求的内容不同,即建设单位(业主)委托的不同种监理必须是掌握和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但不论是哪种工程监理单位都必须具有相应专业的人员,其资格、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人员的配置和数量合理,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一定的注册资金,最后还要有以往做过同类工程项目监理的业绩。

从监理制度和监理分工上看,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设备工程监理三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即建设工程监理负责土建施工,土建施工完毕后,由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负责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或由设备工程监理负责设备安装工作。但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中,有些项目的管理分工不明确,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和设备工程监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泾渭分明,而常常有界限模糊的情况。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7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我省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发〔2007〕17号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结合闽政〔2004〕10号和闽政办〔2005〕3号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基础工作,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按照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责任追究,确保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尚未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设区市和省级单位,要抓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省信用办和省监察厅要抓好督促检查。

二、加快推进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服务水平。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包括企业法人、中介机构、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下同)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支持省政府特许经营的省企业征信机构及时对全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上公开的企业信息进行征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必须依法披露,并在监管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广泛利用征信机构的征信调查、信息征集、资信评级、催收欠款、咨询培训和研究报告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改善财务结构,实现信用增级,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公信力,改善自身贷款条件,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推广和使用企业信用产品,制定便利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适应我省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授信范围和监管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行我省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孵化服务。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局牵头,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行业协会信用建设,各行业协会、商会要牵头制定行业的信用建设规划和行规行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会员的诚实守信行为进行表彰,对会员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行业评议和失信惩戒。帮助会员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为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使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此项工作由省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扩大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覆盖面,当前要继续推进经济鉴证类和律师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同时要将劳动服务、婚姻、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列入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范围。要抓好中介机构信用的基础建设工作,健全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定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相关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开展信用检查工作,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管理、营销活动和宣传推介行为,促进中介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服务。此项工作由省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三)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和实施我省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推进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逐步整合各相关部门拥有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提高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扩大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面,实现依法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评估、披露、奖惩体系。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三、加快推进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一)推进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业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系统,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加强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健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推进税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依托“金税”系统建设,完善与提升纳税人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收信用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评价、管理和使用机制。积极运用省国税局、地税局集中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数据资源优势和第三方信息共享资源,加强税收信用产品的加工与处理,规范开展纳税信用评定,并通过分级、分类、属地管理方式,实施对A级信用等级的激励优惠,对B级信用等级的辅导宣传,对C级、D级重点监控和动态管理措施,促进纳税人增强税收信用意识。依法开展欠税公告,加大对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此项工作由省国税局、地税局负责。

(三)完善工商合同守信管理体系。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健全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考核标准,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考评机制,对企业的信用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企业增强合同守信意识。此项工作由省工商局负责。

(四)完善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依托“金质”等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推进企业产品电子监管网建设,定期产品质量信息。制定质量信用分类办法,构建质量信用信息网络,收集信用记录,评定质量信用类型,实施分类监管,建立质量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此项工作由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按照《*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省食品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此项工作由省食安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五)开展价格信用管理工作。开展价格诚信承诺单位信用管理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公示价格诚信承诺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开展价格信用建设单位辅导工作,对于价格信用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但在价格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的单位,通过培训辅导加以完善。开展价格信用等级认证工作,对申请企业的价格信用能力进行确认。此项工作由省物价局负责。

(六)完善商务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加快“*省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我省商务领域信用记录电子化,定期信用信息,建立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和机制,并应用信用约束手段,实行商务领域信用分类管理。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法定职能,制定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健全对本行业管理对象信用分类监管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办法,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办法,以及奖惩的制度与措施。此项工作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八)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依法实现联合监管。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省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依法逐步将工商、税务、质监、物价等部门各自拥有的本省信用管理数据库通过“数字*”政务网进行相连,使政府各职能部门采集的监管对象信用信息能够互联共享,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和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九)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市场联防机制,制定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政策法规,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通过推行行政性、监管性、市场性、社会性、司法性等五类失信制裁联防机制,对失信主体依法进行负面信用记录公示、警告提示、限制信贷、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司法处罚等惩戒。同时,要相应健全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给予简化手续、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此项由省工商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四、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切实推进信用法规建设。省各牵头责任部门应加快起草、推动出台有关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和相关制度,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法规,使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出台的《*省加快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工作意见》,明确培育信用需求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带头使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信用产品,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引导各类主体应用信用产品和服务,扩大信用经济规模,降低交易风险。

(三)推动和规范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扩大信用产品及服务种类,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信用服务行业要规范运作、适度竞争、限制垄断、优化服务,切实提高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尽快出台我省信用服务行业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建立相关准入、管理、奖惩、退出机制。对不遵守行业规则、自身不讲信用的信用服务机构,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损失的,要清退出信用服务行业,并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8

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是提高工商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的必要手段。企业信用监管应是工商职能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能体现出现代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发展。从工作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对工商职能的充实、深化,通过信用监管,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依法监管更为到位。如对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的合法性审查,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将提供查询功能; 另一方面是对工商职能的提升、拓展,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体现以德监管,从处罚到处罚与激励结合,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从打击到打击与教育结合,从行政管理到行政管理与社会监督结合。

从实施形式上看,一方面在现有职能中相对突出、强化信用的要求,显示出信用监管的特色; 另一方面,更是与现有职能的有机融合,将信用监管渗透在对市场主体监管的全过程,并通过工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以施行,如信用信息的采集,就是在登记、年检、各个专项治理、办案等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分类监管就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日常巡查中。从战略意义上看,一方面彰显了服务型工商的本质要求,突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再造,通过企业信用监管,促进企业信用建设乃至诚信、和谐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工商部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着力制度创新,推进职能整合,实现全程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监管机制,确保企业准入“优生”,存续“优育”,退出“善终”。

二、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

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是以工商系统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同时又对工商系统自身信息化建设产生强大推动力。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是一个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存储、加工并使用的循环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要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前提,没有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强大的数据库,没有高智能的软件,没有互通互联的信息网络,企业信用监管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应以“金信工程”为契机,努力创造工商部门管理信息化的条件,加快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由于企业信用监管对工商系统的信息化要求高,它也成为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催化剂。首先,它促使计算机软件的编写、采用,促使在各项业务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以保证企业信用信息能够在业务流程中实现自然输入、交换、处理、共享; 其次,它促使计算机硬件的配置,由于企业信用监管将级别管辖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最终通过基层工商所实现监管,这要求工商系统内部上下、横向之间必须实现信息交换,对外必须实现全方位地信息输入,促使基层工商所、窗口受理单位都具备接收、发送信息的条件,以保证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要利用与信息化共同发展的过程,搭建好技术平台。

同时,要加大人员、财力投入,加强计算机人员培训和专业人员的选聘,使电脑、人脑有机地结合。

三、与法律环境的关系。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作为工商职能的一个新探索,要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首先,必须遵循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一是行为法定原则,即企业信用监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要依法进行并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 二是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即对企业信用监管的依据、程序和形式,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即对违法行为依法制裁的同时,要进行警示教育,从正面引导规范,不搞不教而诛,做到攻大奸戒小过。其次,必须依法运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的监管职责、已在工作中运用的文件、报表等,是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基本依据和资料。二要创造条件规避法律问题。如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公开,最有影响的是等级好的、等级差的两端。对等级好的,可以通过征求意见的程序,以自愿方式进行公示、提供查询; 而对信用等级差的,因其一般都因违法违规受到行政处罚,则采取公布其违法违规事实的方式,对其进行公示。三要注意内外有别。信用监管中的评估标准、等级、公示等,法律条件尚不充分,可作为内部监督措施实施并注意内部保密性,以避免引起法律诉讼。同时,要积极着手研究开发,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可探索在立足内部管理后再依法、有序地向社会公开,从行政规章、法规最后到法律的立法过程。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制定工商行政规章的空间,为企业信用监管创造条件。

如对一些报表的设计上,按照企业信用监管的要求,增加栏目,明确内容,便于信息的处理; 对企业信用评估,可采取全系统统一指标体系、评估模型,但分地区分级统一参数的方式,以使评估既具有权威性,又能更切合各地实际; 对分类监管,可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工商系统内部已有的监管措施进行重新整合,使之配套一致。

四、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关系。

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其特点是: 一是基础性。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建设的三大主体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部分,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所涵盖的企业信用,是收集、整合、存储企业基础的、动态的、全过程的信用,以及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的相关信用信息,将为今后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定性定量评估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二是先行性。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方方面面的环境条件,建设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能够成为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做到先行一步,能够依托已有工商部门对企业的信息优势、计算机网络优势、执法监管职能优势,在较短时间不用更多的额外投入,就能实现对企业信用监管的全过程及全覆盖,有利于较大范围、较强力度地在全社会营造信用氛围,同时也可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立法等

上一篇:营销管理考核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完善公车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