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14

竞技体育分析

竞技体育分析篇1

关键词:体育竞争情报;超竞争环境;价值链流程;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体育信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G80-0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21-07

Analysis on the Value and Value Chain Process of 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under Hypercompetition Environm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LIU Cheng1,SI Huke2,LIU Lanjuan3

(1. P.E. Dep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Library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 China; 3. P.E. Dept.,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Hun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demonstration data,sports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traits of hypercompetition environm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alyzes the value and value chain process of sports competition intelligence under hypercompetition environm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and establishes mathematical functions and structure model of 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hich promotes core competence of some sports ev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s not only the key elements of weightlifting, gymnastics, badminton and some other sports events, it can also acts on the other key elements of core competence of these sports ev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reby further enhances core competence of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hypercompetition environments; value chain process; sports events; core competence; sports inform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 recognition

体育竞争情报(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指在运动训练、竞赛、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等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竞争主体为取得和保持自身竞争优势所进行的一切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策略和态势的体育信息研究。[1]体育竞争情报脱胎于竞争情报和体育情报,是新时期对旧有“体育情报”概念之全新理解与认识(或可称其为是体育情报之本原概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1 数据、体育信息、知识与体育竞争情报(体育情报)之间的转化关系

人类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类,[2]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数据、体育信息、知识与体育竞争情报(体育情报)具有同源性,彼此本质上客观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一种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如图1所示。

具体图解如下:

1)数据是未经过解释的原始数字、事实与信息载体,它是表达体育信息、知识或体育竞争情报的整套符号。获得了数据不等于获得了情报,只有通过数据最终获得了成果,这才是情报。例如:χ2-4=0,得到这条算式不等于得到了情报,只能说得到了数据,而获得了χ=±2才是得到了情报。因此,从外部采集得到的数据要经过编辑、提取才能成为体育信息。

2)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普遍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规律与特点。信息不是情报,而是情报的原料和源泉。[3]体育信息可以共享,却不能给竞争主体直接带来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体育信息进一步向高级阶段转化有两种途径。(1)它依靠认知主体大脑的过滤、吸收,经过消化、匹配、重组,产生新的知识;(2)它也可以通过有着特定体育竞争情报需求的教练员、管理者或科研人员等的分析、解读,捕捉出体育信息中所包含的、与竞争主体利益关系密切相关的体育竞争情报内容,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从而跳过知识转化为体育竞争情报这一阶段,直接由体育信息转化为体育竞争情报。因此,有了体育信息并不等于有了体育竞争情报,体育信息必须经过智能分析与解读,才有可能上升为体育竞争情报。

3)体育竞争情报可以是知识,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体育竞争情报。有参考价值的知识通过交流、理解、激活,外化于以上有具体竞争需要的人,才可以转化为体育竞争情报。这种有参考价值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竞争所需要的知识。

4)体育竞争情报是一种体育信息形态,但体育信息的一般集合体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体育竞争情报。体育竞争情报包含竞争信息和竞争智谋两方面含义,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支持智能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竞争性是体育竞争情报的首要特征,其效用价值是诱发竞争的客观依据之一。因此,它肯定要付诸于具体行动。体育竞争情报如果仅仅从收集数据和体育信息开始,又只以产出或堆积数据和体育信息结束,就没有完成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链活动。

5)从数据、体育信息转化到体育竞争情报的过程是在一种保密状态下进行的。体育信息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开性,而保密性却是体育竞争情报又一独特的本质属性特征。不过,当体育竞争情报付诸于具体行动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如果失去了保密性需要,扩散到公众环境时,它有3种扩散形式。其一,被人吸收,体育竞争情报重构,转变为新的知识。P.C.布鲁克斯方程式(K[S] +I=K[S+S])就曾比较清晰的解释了这种转化关系。[4]其次,它也可以再次转化为新的体育信息。其三,或者转化为原始数据。通过这三种扩散形式,再被重新纳入新的体育竞争情报产品生产过程中。

6)此外,体育竞争情报这一词汇中的“竞争”二字本来加在“体育情报”一词之前毫无意义,体育情报与体育竞争情报本身就具有同根性乃至同质性。但由于多年来体育情报研究渐渐丧失了其最基本的功能特征─“竞争性”,与体育信息科学研究交叉严重,“体育信息”与“体育情报”术语随意混用,效用价值难以体现。因此,用“竞争”二字对“体育情报”进行语义修饰和强化,体育竞争情报研究以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重新崛起,目的其实也是希望能恢复体育情报之本原。

2 竞技体育领域的超竞争环境

Richard A D’Aveni(美,1995)首先提出超竞争环境(HyperCompetition Environments)概念,指出超竞争的市场态势将成为各国企业今后面临的竞争常态。[5]这一概念也同样适合于竞技体育界。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体育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体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极大的丰富了竞争的内容,导致竞技体育领域内的竞争时刻处在动态的反复挑战与反挑战的对抗中,制约与反制约的竞争互动频率与回合增加,竞争强度逐级递增,外部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加剧,呈现出更高形态的复杂性、动态性与难以预料性,形成了以超强竞争性、持续创新性、竞争优势短暂性、竞争边界高度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主要特征的超竞争环境。在这个竞争双方,乃至竞争多方实力越来越接近的竞技体育超竞争环境中,竞争对手不断努力建立本方的竞争优势并极力争取去削弱对方的竞争优势,任何一个竞争者能够保持自身原有竞争优势的时间正在急剧缩短,竞争不断升级。表1对最近举办的5届奥运会参赛和获奖牌国家或地区数统计显示:不仅每届奥运会的参赛国家或地区持续增多,而且获奖牌国家或地区的数量也由1996年的79个,上升为2008年的87个和2012年的85个,竞争版图日益扩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竞技体育领域超竞争环境的存在。

其次,我们以体操这一项目为例,同样可以清晰的验证上述事实。从表2、表3可知:当前世界竞技体操呈现竞争格局多极化、单项化、竞争对手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男子运动员获得奥运奖牌的平均年龄在23.46~25.30岁之间,女子运动员获得奥运奖牌的平均年龄在18.10~19.04岁之间,优秀运动员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国依靠个别优秀运动员占据长期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日趋下降。

注:(1)1996-2004年数据由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黄孝瑛2004年12月统计得出。

(2)2008-2012年数据依据2008和2012奥运会赛事信息系统网络平台收集统计得出。

3 竞技体育超竞争环境下体育竞争情报对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我们此前的研究认为:举重、体操、羽毛球等我国竞技体育部分优势项目已经具备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6],这些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由竞技体育制度、竞技体育精神、优秀教练员及运动员成长机制、竞技体育科技保障4个一级指标,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的竞技体育财政支持体系、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竞技体育制度文化、从国家到地方的“一条龙”运动训练机制、优秀的教练员团队、优秀的科技服务团队、高效的体育竞争情报采集传递系统等8个二级指标构成。但它们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并不是以上各要素简单的堆砌叠加,也不是单纯的线性排列,而是在彼此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相对动态的有机整体的基础上,依靠体育竞争情报对核心竞争力的助推与激发作用,给以其它关键构成要素信息层次的支持,各要素协调整合、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对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制度的革新,它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以及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就是人的认知能力与信息相结合产生的新知识与新思想,并把它们付诸于实践的过程。[7]因此,制度创新也是一种信息处理与信息提纯的过程。经过人─机过滤、分析处理后的体育竞争情报本身就是一种新知识的诞生,是在体育信息刺激下再生产和再创造的新信息与新知识。了解体育竞争情报需求、建立体育竞争情报工作目标的规划定向时期是开展体育竞争情报活动时的起始环节,体育竞争情报规划定向中萌发的新思想与整个体育竞争情报活动流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有可能演变为竞技体育财政支持与后勤服务保障等体系中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3.2 对竞技体育精神的能动作用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说过:体育没有精神是不行的。[8]竞技体育精神是与竞技体育价值观相统一的一种群体意识,是竞技体育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竞技体育制度文化、运动队团队文化能够提高运动队内部的人际关系,激发运动队成员的进取心、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同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良好的软性约束。体育竞争情报活动以信息网络为工具,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导,强调人是最重要因素的同时,十分重视群体力量的发挥和群体人际关系网络优势的建立。体育竞争情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集体的合作,任何一项经过信息搜集、分析、研究,直到成功应用的体育竞争情报都是高度浓缩人们智慧、经验和敏锐判断力的特殊产品,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在体育竞争情报活动开展和运行过程中,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运动队成员都可以成为体育竞争情报源。运动队内时刻保持一种对自身所需情报信息强烈敏感性的体育竞争情报意识和良好的体育竞争情报流通机制,有助于把运动队集结为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整体,进而培育出一个以管理决策层为中心、以集体主义合作和个人创新为半径的运动队体育竞争情报研究团队文化圈,促进运动队成员之间形成一致对外的团结协作精神。

3.3 对提高教练员执教能力的促进作用 在影响竞技体育发展的众多内外界因素中,教练员作用的至关重要性毋庸置疑。教练员的能力群一般由管理能力、专项训练能力、临场指挥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六个部分组成。“创新则兴,守旧则衰”,其中,获得情报与利用情报的能力是衡量一名优秀教练员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外,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训练与科研相结合、勤勉工作、注重学习别人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敢于创新等是影响优秀教练员成材最主要的5项主观因素。[9]而体育竞争情报活动恰恰是学习他人先进训练方法、提高教练员技战术创新和战略战术决策能力的一个科学手段与途径,深刻揭示出拥有优良的体育竞争情报素质与能力是一名优秀教练员必备的职业素质。

3.4 对体育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 竞技体育科技工作以运动训练为主战场,以备战国内外重大体育竞赛为主要任务,体育科技长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体育竞争情报的支持。首先,体育科技活动的过程本身就存在着竞争,这也是由体育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表现特征所决定的。其次,体育科研人员必须随时了解训练部门和教练员的现实需求,及时跟踪本项目国内外最新体育科技成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才能准确掌握新的专业运动技战术、训练手段、运动员伤病防治等情报信息,深刻把握新的训练比赛器材及科研测试仪器的研发方向,帮助教练员用科学的态度、思想和方法去有针对性地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再次,某一学科领域的信息也许会对另一学科领域具有参考价值,跨学科之间必定存在很多潜在的、未被人们发现的知识关联。例如:美国情报学专家Don.R.Swanson1986年发明的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法就是基于上述现象的存在而诞生的。[10]Swanson的研究证实了在已经发表的海量非相关文献中,两个完全不相关学科领域内可能蕴含很多人们原来从未发现的新知识。

这种知识分裂化现象应该同样存在于体育科学领域。体育竞争情报活动中包含着多种情报信息搜集的方法,也运用了许多现代化IT网络监测技术与社会人际网络理论等方面的新知识,在收集分析各种情报信息与科技查新时,有利于人们发现新的科学技术亮点或空白点,使经过深度加工后的体育竞争情报实现增值,产生价值延伸效应。

3.5 对体育运动竞赛与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及预警作用 风险一般包含3个基本要素:不利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现实的状态。体育运动竞赛是一项极具风险的结果不确定性活动,比如运动员参赛风险等。风险可以预防和控制。规避运动员参赛等风险的主要手段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对未来运动实践中可能遇到或发生的情况进行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并采取科学的风险应对措施,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这个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过程与体育竞争情报在主要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具有契合点。其一,它们都包括了制定和实施两个方面,管理过程也都是持续、循环的发展。其二,它们都需要对相关情报信息进行搜集、扫描、监测、甄别、分析、预警和利用,密切关注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体育竞争情报具备成为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重要环节的条件。在分析检测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中相关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中,可以依靠体育竞争情报在信息筛选、动向监测、态势评估、实时预警、效果反馈等方面的功能,及时洞察运动员赛前、赛中潜在风险可能出现的征兆,未雨绸缪,把运动员参赛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在对各运动项目的管理中,以竞争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管理者的体育竞争情报,同样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风险识别、评估及预警作用。例如:即使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花落北京,却都无法把中国的国粹“武术”成功带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高尔夫和7人制橄榄球却在2009年国际奥委会(IOC)第121次全会上获准成为2016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再结合媒体不时爆出的“乒乓球项目可能会被逐出奥运会”传闻,就不能不让我们产生危机预警和风险防范意识。国家体育总局怎样发挥体育竞争情报对竞争环境风险类型与风险程度的适时监测、持续跟踪与快速反馈作用,细致分析风险产生过程,居安思危,迅速提高风险防范与风险管理能力,就显得迫在眉睫。

理论分析与实践调查的结果是相吻合的。

本研究对102位举重、体操、羽毛球3个项目国家队、上海市和湖南省队教练员的五级量表问卷调查显示,有多达75.5%的教练员认为体育竞争情报可以提升运动队的竞争力,是运动队发展之必须,仅有17.6%和6.9%的教练员回答不可以或不清楚。同时,表4显示:102位教练员在“体育竞争情报对运动队成绩的贡献、体育竞争情报能力是教练员必备的职业素质、教练员对收集分析和整理体育竞争情报重视程度、教练员岗位培训中体育竞争情报能力的培养”等问题的看法上高度一致,各个问题的得分均值都超过了4.0分(满分为5分)。说明广大教练员已经充分认识和肯定了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它能够帮助教练员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和训练效益,是培育和提升运动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4 体育竞争情报提升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实现数学函数和结构分析模型

综上分析,本研究认为体育竞争情报对举重、体操、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的价值实现用数学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V代表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实现,CSCI代表举重、体操、羽毛球项目的体育竞争情报能力,CCC 代表以上项目核心竞争力,它们分别是Value、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ore Competence的英文首字母缩写。X则代表除体育竞争情报之外以上项目核心竞争力关键构成要素的其他7个二级指标。该数学函数表明:体育竞争情报必须与具体运动项目的能力提升紧密相连,才能突显出重要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是以上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函数(CCC)的自变量。并且,它还可以同时作用于这些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其他关键构成要素,贯穿于核心竞争力的各个部分,进而产生核心竞争力倍增效应,所以它也是体育竞争情报价值实现函数(V)的自变量。体育竞争情报提升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作用关系的结构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当然,上述方程式还没有明晰的呈现出变量同价值实现(V)之间的具体数学关系(即:体育竞争情报价值与绩效的具体量化)。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体育竞争情报对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但由于体育竞争情报活动本身就处于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里,其对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提升作用的价值实现会受到各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其他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决策层使用情报的自觉性、情报来源的可靠性、情报分析的准确性、情报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有效循环的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同时,体育竞争情报活动的最终产品必须由教练员和管理者贯彻落实到运动训练与竞赛实践,服务于最终决策和行动层面,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体育竞争情报价值实现过程。所以,要用具体数值去界定与评价运动实践中体育竞争情报的效用价值大小,的确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只能依靠间接的方法进行近似估算。因此,体育竞争情报的价值实现过程既蕴含着绝对性,又蕴含着相对性,两者相互联系而统一存在。

5 竞技体育超竞争环境下的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模型与流程分析

5.1 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模型 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包含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指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的基本结构体系与内容,动态指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的实施及体育竞争情报流。在文献查阅、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深入运动队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超竞争环境下的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模型,如图3所示。

5.2 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流程分析 图3表明: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实质是一个从需求判断和信息收集到智能决策付诸于实际行动,分阶段、有步骤的完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流动的情报控制过程。它由8个环节构成一个将原始数据及体育信息最终转换为体育竞争情报,提供优质情报服务的网络闭合回路,体育竞争情报的流动始终贯穿其中,实现各环节的协同对接。而且,每个环节虽然都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职能,属于一个增值主体,但彼此不是单独运行,各环节通过对数据、信息、情报的处理,产生有形或无形的价值,依靠传递和反馈环路与其它环节相辅相成、联系协调,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价值增值过程。

5.2.1 体育竞争情报的需求判断分析 该环节主要包括情报研究人员分析了解运动队和管理者等情报用户客观或潜在的情报需求、进行规划定题、制定信息收集计划、确定开展体育竞争情报活动所需的人力资源等内容,是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的起始环节。

5.2.2 数据挖掘与信息采集 该环节主要包括利用各种体育信息资源和人际网络,综合检索、查询和获取所需要的体育信息,将体育信息集中、记录,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原始数据挖掘,从中发现数据特征或数据隐含的某些关联。

5.2.3 信息集成与加工处理 该环节主要包括对获取的体育信息等初级资料系统化分类整理,进行初步鉴别、组合、评级和存储等第一次加工处理,为体育竞争情报深度分析提供真实有效的素材。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原始数据和体育信息可以增值转化为知识。

5.2.4 情报甄别与深度分析 该环节是使知识转化为体育竞争情报的过程,主要包括对体育竞争情报源和体育竞争情报本身进一步甄别验证,去伪存真,展开统计、分析、推导等第二次加工处理,通过深度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发现新线索、新需求和新变化。

5.2.5 总结提炼体育竞争情报产品 该环节在体育竞争情报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主要是指对体育竞争情报甄别验证后的深度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去粗取精,形成如声像音频、口头汇报、形势分析、调研报告、专题总结等体育竞争情报产品适宜的成果表达形式,提交给教练员和管理者。

5.2.6 体育竞争情报评估 该环节主要是指教练员和管理者对体育竞争情报产品内容的可靠性、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再次调整体育竞争情报需求和确认体育竞争情报的应用范围。

5.2.7 科学的智能决策 该环节主要是指教练员和管理者借助体育竞争情报产品,更加清楚的了解竞争对手的地位、能力、战略意图和竞争环境的变化、风险,把体育竞争情报融合于智能决策,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实现科学决策。

5.2.8 智能决策付诸于具体战略战术行动 该环节是体育竞争情报全部价值与效用的实现阶段。依靠体育竞争情报作出的智能决策,必须最终转化为具体的战略战术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竞争情报的全部价值。即:体育竞争情报(Sport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 +行动(Action) =效用(Effectiveness)。效用结果再反馈到体育竞争情报需求判断分析环节,以便开始下一轮新的循环活动。此外,当某些体育竞争情报失去了时效性,最终解密而扩散到超竞争环境中去时,体育竞争情报就又转化为新的知识、体育信息或数据。

然而,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具有个性化和动态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竞技体育的竞争错综复杂、形势瞬息万变,面对突发事件,在前一轮体育竞争情报活动已经得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对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及时进行修正或重组时,新一轮体育竞争情报活动有可能省略或跳跃过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直接到达体育竞争情报评估阶段,重新识别原先制定的智能决策,并决定是否对已制定的具体战略战术作出必要调整。而此刻,教练员与领导管理层审时度势、具备高度的竞争智慧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由于受保密性、决策模式、决策心理等竞争情报关键影响因素制约[11],造成体育竞争情报的传递总是由研究人员向决策者单方向推送,却缺乏必要的情报回流反馈,那么受影响的绝不会只是整条价值链的正常运行,还必将影响到最终智能决策的正确与否。在这方面,中国国家举重队、体操队等都曾有过一些惨痛的教训可以借鉴。

6 结 语

总之,体育竞争情报是一种经过分析处理过的、能给竞争主体带来竞争优势、为竞争主体战略决策服务的特殊体育情报和信息。体育竞争情报价值链是一个以数据和体育信息为最基本元素,以体育竞争情报流为主要特征,以一系列相互衔接、密切配合的增值主体构成,以情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为智能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为了适应竞技体育领域的超竞争环境变化,体育竞争情报价值创造过程在关注静态竞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动态竞争。

参考文献:

[1] 刘成.体育竞争情报及其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50.

[2] 荆宁宁.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J].情报科学,2005,23(12):1787.

[3] 郑登理,著.情报科学与情报实践(国外科技情报新动向[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64-67.

[4] P.C.布鲁克斯,著,李世雄,译.情报科学基础[M].吉林:吉林工业大学,1984:55.

[5] Richard A D’Aveni. Hyper(Competition Rivalries(Competing in Highly Dynamic Environment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5:1-4.

[6] 刘成.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6):104-109.

[7] 黄彬.企业制度创新的信息消费及其保障[J].情报资料工作,2001,(1):68-70.

[8] 远山,著.袁伟民与体坛风云[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9.

[9] 史康成.“科教兴体”的基本情况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2,20(6):12.

[10] 马明. Don R. Swanson的情报学学术成就的方法论意义与启示[J].情报学报,2003,22(3):41.

竞技体育分析篇2

中国代表队在第26届世界大运会上的成绩分析

第26届深圳大运会上,我国派出了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0所高校的运动员505人,参加了24个大项、283个小项的比赛。最终获得了奖牌榜和金牌榜双第一的好成绩(见表1)。共获得奖牌145枚,比上届增加了87枚。获得金牌75枚比上届的22枚增加了55枚,增幅巨大。也打破了由前苏联在莫斯科大运会上创造的69枚的记录。

在此次大运会上中国代表队所获的金牌比第二名俄罗斯联邦代表队的45枚,超过了33枚,奖牌总数比第二名俄罗斯超过了14枚。在第25届大运会上我国所取得的成绩比24届的要逊色得多,经过了8年的磨砺我国在深圳大运会上又再次回到了榜首,这些成绩见证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表明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取得这些成绩与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政府的重视、主场优势以及部分国手的参加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竞技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提升这是不可否认的。其次,主场优势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关系重大,前苏联创造的金牌总数记录与其作为东道主不无关系,可以肯定主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本次比赛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此外,根据有关统计,在此次大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中有40%左右的运动员非在校大学生。在中国队夺取的75枚金牌中,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一二线国手取得的。在大运比赛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世界冠军扎堆的现象。例如中国跳水“梦之队”,他们就是几乎以全班人马出战大运会。而夺取大运女足金牌的中国队中也云集了国脚毕妍、庞丰月等。

深圳大运会夺金项目分析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跳水、兵乓球、射击、游泳健美操体操等项目。其中射击项目获得金牌13枚,占总金牌数的17.33,排名第1位;跳水项目共获得金牌11枚,占总数的14.67%,排名项目分布第2名;游泳(包括水球)和兵乓球获得金牌数均为7枚,占总数的9.33%,并列第3位。体操(包括艺术体操)获得金牌6枚,占总数的8%,排名第4位。健美操和帆船获得金牌均为5枚,占总数的6.67%,排名第5位;举重和跆拳道分别获得4枚金牌,占总数的5.33%,位列所有项目第6位。其他项目所获金牌都较少,例如三大球中的6枚金牌,仅女足获得1枚,其他大球项目都毫无斩获。

深圳大运会我国三大球的成绩分析

在第26届大运会中,我国男女队均参加了篮足排三个集体项目的角逐。最终成绩不尽人意,尽管女足在18年之后重夺冠军(见表3)。男子篮球主要以复旦大学为班底,仅取得第18名的成绩,足球队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学为班底,取得第7名也算是出乎意料,男排取得第19名,位列21支参赛队中倒数第三,连续五届大运会无缘八强,总体来看表现比较糟糕。女子方面篮球获得了第10名,与上一届名次一致,足球获得了金牌,这和队中云集了国脚毕妍、庞丰月等有着巨大关系,但我们应该承认取得该成绩实为不易。以上海复旦女排为主的中国队虽然在决赛与巴西的比赛中毫无还手之力,但也创造了10年最佳战绩。总体来看,三大球的男子代表队所获成绩比较差,这和我国奥运会的表现基本一致,女子代表队在足球、排球的表现及实力确实较高,但篮球的成绩也很难让人满意,连续4届无缘8强。

深圳大运会我国男女运动员表现分析

此次大运会中国队的参赛队员为505人,男女比例为4:3。在女性运动员明显少于男性运动员的情况下。除了男女混合所取得的金牌8枚后,男性运动员共夺得的金牌数为27枚,占总金牌数的40.30%,女性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为40枚,占据了金牌总数的59.60%,也就是说在男女比例为4:3的情况下,男女获得金牌比为4:6,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少获得13枚,差距接近总数的20%。在银牌方面,除了1枚男女运动员共同取得的,其余的38枚,分别由男子运动员获得24枚,占总银牌数的63.16%,女子运动员获得14枚,占总数的36.84%,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多获得10枚,差距为总数的26.32。

本届大运会获得的铜牌总数为31枚,其中男运动员12枚,所占比为38.71%,女运动员获得19枚,所占比例为36.84%,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多获得7枚,占总银牌数的差比为22.58%。总奖牌数为145枚,其中男运动员取得63枚,女运动员取得73枚,男子运动员比女子运动员少获得10枚。这说明我国高校竞技实力呈现阴盛阳衰的情况,这和我国北京奥运会上男女运动员的表现不谋而合。

深圳大运会获取金牌运动员的高校所在区域分布

三个区域的划分是我国特有划分方式,这是按照我国的经济、地域等来划分的,东部地区包括东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是我国经济、交通、文化等最发达的地区。在此区域分布着众多高校,是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等9省、自治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9.5%,承载全国35%左右的人口,是我国主要的动力和原材料输出地区。此地区位于内陆是东西部的中介,经济、文化等低于东部高于西部。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密度小,高校也较少。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高校学生所获得的金牌数为65枚,所占的比例为88.67%,接近90%。

中部地区高校的运动员获得金牌数为6枚,占总金牌数的8%。西部地区高校运动员所获得的金牌数为4枚,占总金牌数的5.33%。东部地区高校所获金牌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总和的5.25倍。尽管中西部高校运动员本身参加大运会的较少,但这足以说明我国高校竞技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参差2.6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的类别划分根据我国运动员在第26届大运会上的表现,可以把所参赛的运动项目按照此次运动会的成绩,以及参考前几届奥运会的成绩可以分为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劣势项目三类。优势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潜优势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获得奖牌,并有较好的发展趋势,可较快进入优势项群的竞技体育项目;劣势项目是指一直以来竞争力较弱的项目,即没有争夺奖牌的实力的项目。根据分析(见表6),我国高校竞技项目中兵乓球、女子水球、跳水、击剑、游泳、射击、体操健美操、举重、帆船和国际象棋。

这些项目汇集了65枚金牌,是我国取得金牌第一的保障。潜优势项目为羽毛球、女子高尔夫、柔道、射箭、女足、女排等,像羽毛球两银两铜、女高尔夫银牌,柔道1金1银3铜等,这些项目只要再继续提高,在未来夺取金牌或者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并非不可能。我国大学运动员的竞技弱势项目为田径仅获得两枚金牌,历史上体育强国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田径实力,如美国、俄罗斯等,因为田径项目的金牌数目多,在大型运动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网球实力也不太令人满意,仅获得一枚银牌;男子高尔夫获得第九名,三大球中除了女足和女排外,其他的都不具备夺奖牌的实力,甚至进不了前8强。

结论

(1)我国在深圳大运会取得的成绩与政府的重视、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国手的参加有着很大关系。但是,取得的成绩是必须承认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夺金项目较为集中,夺金点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跳水、射击、兵乓球、体操健美操、游泳等非身体直接对抗性项目,对抗性项目中以跆拳道夺金最多。

(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中三大球除女足、女排外,女篮、男子篮足排项目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女子成绩要优于男子。在参赛运动员男女比例为4:3的情况下除银牌获得数男子领先,金牌、铜牌、总奖牌数男运动员获得数与女运动员差距较大,呈现出阴盛阳衰之势。

(4)所获金牌运动员的高校所在地以东部为主、中西部获得数较少。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距,中西部仅获10枚金牌,占总数的13%左右,折射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地域差异明显。

(5)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以射击、体操健美操、兵乓球等非身体接触性项目为主。潜优势项目羽毛球、柔道、女子高尔夫等项目。弱势项目主要以田径、女篮、男子水球、篮足排为主。

建议

(1)要正确对待所取得的成绩,体教结合才是体育回归教育、体育蓬勃发展的出路。中国应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打破“体教各唱各的戏”的困局,将体教结合尽早纳入目前的“举国体制”。在注重高校竞技体育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2)在保持现有夺金项目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夺金项目的覆盖面。重视身体接触对抗性项目的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应该对非夺金点项目有所倾斜。

(3)政府、学校要更加关注对三大球的发展,特别是男子篮足排项目的发展极为重要,要使三大球都进入世界强队行列将是一个长期和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阴盛阳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需从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着手。

(4)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区域发展不和谐的局面。

竞技体育分析篇3

关键词: 现阶段 竞技体育 管理体制 举国体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现阶段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1.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2.内容与分析

2.1竞赛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竞技体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又是检查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尺。体育竞赛按其功能和水平可分为群众性体育竞赛和高水平体育竞赛。本文所涉及的主要是高水平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目前,运动竞赛的多元功能和综合效益已被人们所深刻认识。毫无疑问,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体育竞赛的内容、规模、频度、形式等,不仅影响到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制定、训练体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而且对竞技体育多元目标的实现和竞技体育的资源配置起到导向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制度是在1956年制定的,经1958年修正后正式颁布试行。竞技体育竞赛制度的确立,为我国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竞赛活动完全由国家拨款,国家办竞赛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愈来愈不相适应。一般来说,竞赛管理体制是推进体育事业各方面的“助推器”,并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起体育改革的风帆时,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整个竞赛制度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竞赛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竞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竞赛市场的建立和培育,竞技体育迫切要求竞赛管理体制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国家体育总局所建立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并在同时组建的竞技体育司,不仅在运动项目的体制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也为竞技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与国际通用的现代体育竞赛管理制度接轨,走发展体育产业和培育体育竞赛市场的道路。其基本特点是,权责明晰,科学管理,依法治赛,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具体来说,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要消除条块分割、区域为界的人为屏障,打破户籍制度、代表队制的人事管理框架,实现以俱乐部运转为主体,以人才自由流动为条件,以等级联赛为杠杆,以体育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纽带的良性循环的体育竞赛体制。未来中国体育竞赛的管理体制,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与市场的结合,使体育竞赛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开发体育竞技的无形资产。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市场中介职能,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作用,依据市场规则,建立和完善体育竞赛自律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改善和加强对竞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秩序,建立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2.2运动项目管理改革

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的布局,在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实现。在竞技体育的所有比赛中,奥运会无疑是最高层次的比赛,其国际影响日益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把主要经费和力量放在实现奥运会目标上。第二,有利于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优势项目的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成绩稳定的坚强柱石,一个优势项目的取得是需要付出很多辛勤工作的,是教练员、科研人员、运动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优势项目来之不易,国家和社会应当共同关心和支持这些项目。第三,有利于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第四,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事业经费还很有限,我们必须提高投资效益,走集约化道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布局的依据,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不足,我们必须考虑项目布局。第二,我国民族体质和精神素质的基本特点。第三,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的训练特点。第四,我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第五,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与重点。第六,我国社会资源对竞技体育的支撑程度。对中国近三届奥运会成绩和单项所得奖牌进行系统分析,确立乒羽、重竞技、体操、射击、射箭、游泳、田径等几个项目,另外再加上冬季运动会作为我国的重点发展项目。对于这七个重点项目,在投入上要有所侧重。第一,金牌和奖牌的数目有较高的相对占有率,再增长已很困难,国内已有一批尖子队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项目。这类项目在投入上要保持稳定,重点发展和培养年轻选手和二线队员,这样既能保持人才群,又能很好地发展人才链,使优势长期保持下去,如跳水和乒乓球。第二,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多而奖牌占有增长较快的项目,需要加大投入,以促使其向第一类过渡,它是未来的优势项目。这些项目的投入重点是培养尖子选手,使其尽快地向金牌冲击,它是中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羽毛球、体操、重竞技。第三,对于一些潜优势小项少而奖牌占有率不高的项目,需要对部分潜优势小项进行投入,这些项目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占有率。如果投入方向准确,就有可能向第二类过渡,如中国的游泳和射击有很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另外,田径与柔道中的个别小项也具有争夺金牌的实力,应对这样的小项加大投入。

2.3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机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体育组织管理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所进行的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综合平衡后所确定的关系到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划,如竞赛制度的规定、运动员参赛资格的确定、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但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式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拨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杠杆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竞技体育的基本平衡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既能有控制地发展竞技体育,又能比较充分地发挥竞技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竞技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调控有力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3.结语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以及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发展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世界体育发生剧烈变革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特别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和创新。由于体制是基础,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因此竞技体育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作松.韩淑艳.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导刊,2009,(4).

[2]成会君,刘淦金,徐亚青.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竞技体育分析篇4

竞技体育是人类挑战自我身心极限的活动,竞技体育活动是以直接或间接的身体对抗的方式进行的,它具有高强度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中,运动员的恶意犯规或暴力对抗行为往往会导致其他运动员的身心伤害,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但是有些恶劣的恶意伤害行为却能够借由竞技体育的特殊性竞争性和对抗性,而逃脱体育规则和法律的处罚。

这些恶意伤害行为是真实存在的,是对他人权益的真实侵害,《北方新报》报道,2011年10月31日晚,2011届中国武术散打功夫土争霸赛在海南海口激烈进行着,河南散打选手上官鹏飞被对手崔飞重击头部,瞬间栽倒拳台上;回顾当时的赛况,上官鹏飞和崔飞正处在身心俱疲的赛点,双方互有攻防,紧张对抗;正当上官鹏飞欲退守角落转身之际,崔飞猛地扑去连发三记重拳,拳拳击中对手的后脑,将上官鹏飞打翻在地,昏迷不醒。一个月后,由于头部伤势过重,病情不断恶化,这位曾经入选国家队迎战世界拳台的武术界魔修罗被宣告离开人世。在比赛中,后脑是绝对禁止击打的部位。

二、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概述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范围具有特定性,其中的恶意伤害行为特指违反体育道德、超越体育内涵的故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相对于刑法要素中客观的行为和结果,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是指对他人权益的真实伤害及造成有害结果的客观事实;违反体育道德、超越体育内涵是识别伤害行为是否构成竞技体育恶意伤害的必要前提,它指出此类恶意伤害行为已经超出竞技体育通识的范围,不再具有社会相当性;故意则表明了发生伤害行为时的主体主动故意的心理状态。

(一)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产生的必然性

纵观竞技体育恶意伤害的案例,随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此类恶意伤害行为愈演愈烈,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发生必然性。主要因素有三:1)竞技体育的高强度对抗性。激烈的比赛中,双方运动员身体不断近距离接触,情绪处于极度紧张的对抗状态,身心同时挑战人类极限,伤害行为在所难免;2)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竞技体育掺杂进职业化、商业化甚至政治化的利益,竞技体育复杂化。胜利不单单代表着个人荣誉,更会带来经济甚至政治的利益.例如,法国花样游泳运动员拉加德凭借其出色的竞技成绩出任政治要职;再如,优秀的巴塞罗那军团凭借其傲人的战绩,在本国能够获得一定的政治利益。3)竞技体育的内部处罚体系已不能够完全规制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而目前我国针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法制建设仍然是苍白无力;在内部处罚无果,外部干扰无力的灰色空间,个别运动员在内驱力的作用下,淡化公平竞争意识,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肆意违规伤害,成为必然。

(二)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严重危害性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难以避免,并且愈演愈烈。若任其发展,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严重侵犯了运动员的个人权益。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恶意伤害行为使运动员身心俱受到伤害,乃至断送了众多天才运动员的竞技生涯。单单加重判罚,是远不足以保障运动员的个人权益的;鉴于恶意犯规、报复伤人等恶劣恶意的伤害行为,保护运动员需要更为严厉有效的惩罚。2)这些行为造成的恶意伤害往往会使运动队遭受重创,影响比赛成绩,长此以往将制约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3)赛场上的恶意伤害行为,不仅暴露了运动员浅薄的体育道德修养,大行不正之风,同时也为竞技体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三、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罪与非罪的分析

竞技体育伤害是体育竞技活动中无可避免的问题。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罪或非罪?如何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相对人利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考虑到竞技体育的特殊性,笔者做出以下考虑分析。

(一)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罪与非罪的三个争议

第一,现有的竞技体育行业内部自治能否很好地规制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

竞技体育行业内部规范在应用中不能有效区分恶意犯规的程度,也没有严格的处罚标准,实践中对该行为处罚过轻。竞技体育行业内部自治机制的强制力和处罚力度有限,甚至有些竞技者有意识地利用规则来规避处罚。

第二,对于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能否约束并执行有效的惩罚。

在我国打击犯罪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几乎找不到竞技体育犯罪相关的条文,处罚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无法可依;作为体育的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容量仅56条,履待再次修订。保民基本大法民法亦不能完全解决该行为造成的严重伤害后果。因此,一旦发生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刑法只能作为其他法律规范调整无效时最后的救济手段。

第三,竞技体育行为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和社会危害,是否排除其正当化事由。

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符合我国刑法分则中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具备了刑事违法性。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给社会造成消极的示范作用,即竞技体育领域是一个无视体育公平公正原则,滋生于法网之外的灰色地带、道德示范的领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已然是超出体育内涵的恶意侵犯,不应当被体育道德所包容,因此,也不具有社会相当性。

综合以上考虑,笔者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应当为罪。

(二)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罪与非罪的理论依据

依据《大陆法系统通说》,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是致力于保障当事人法益和人权的理论。行为无价值论,认为行为本身恶是违法性的根据;而结果无价值论,认为犯罪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是违法性的根据。这两种理论争论已久,主要分歧在于是行为抑或是结果,哪个才是违法性界定的根据。笔者认为,适用其中任一种都可能导致不当入罪,两者兼用,融合适用更符合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复杂性。

在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的案例中,结果无价值论是其罪与非罪界分的直接证据,行为无价值论是间接证据。以拳击比赛为例,拳手违反规则,击打禁止部位对方的后脑,首先考虑伤害行为危害的后果:导致重伤乃至死亡的危害结果,应当追究该拳手的刑事责任;如若只是造成轻伤或者没有致伤,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在比赛中,拳手迎面击打对方运动员头部致伤甚至致死,击打部位符合拳击规则,该行为则具有社会相当性,不应当视为犯罪行为。

(三)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罪与非罪的界分标准

不同于一般的伤害行为,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罪或非罪的分析必须结合其高强度对抗性的特点。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罪与非罪的界分标准分为体育行业自治规范和犯罪构成理论两大类。

体育行业自治规范标准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规则、项目的对抗性、比赛的性质等。第一,着重参考体育规则。体育规则是体育行业标准的核心,是体育行业的成文法。体育规则主要包括各级体育组织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纠纷解决规范等。第二,关注比较项目的对抗性。不同项目,不同对抗,恶意伤害的发生概率也有所不同。相对于隔网对抗的项目,同场竞技项目中冲撞的概率更大,风险要大,考虑该项目产生的伤害行为的容忍性应当更大。第三,考虑比赛的性质。相对于普通比赛,决赛的氛围更紧张,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更紧张,发生伤害的概率更高,考虑该比赛产生的伤害行为适当提高应用标准。

犯罪构成理论标准主要有严重的伤害结果和行为目的。严重的伤害结果是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为罪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严重的伤害后果,该行为不应入罪;反之,则依据上述做入罪考虑。伤害结果的标准具体可参考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结合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实践中应适当提高应用标准。

发生竞技体育伤害行为时,运动员的主观心态是复杂的,因此,竞技体育恶意伤害行为被判定为犯规行为后不能直接入罪,应当判断其行为目的,笔者赞同基于比赛目的的伤害行为不应入罪的观点。

四、结论

竞技体育分析篇5

>> 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永鑫战略规划 基于SWOT的辽宁省物流业分析及其战略规划 基于SWOT分析的品牌战略规划应用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 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发展对策 基于SWOT的科技博客发展分析 基于农村淘宝发展的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A学院发展战略 基于SWOT的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方山公司发展战略 基于SWOT分析下的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SWOT框架的化工营销分析 基于SWOT的专业分析与对策 基于证券行业的SWOT分析 基于SWOT的乡村旅游分析 基于会计服务的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探究高职骨干院校发展战略 基于SWOT分析煤矿企业年金发展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4-12-22.

[8]Balamuralikrishma R. Dugger J C.SEOT Analysis: A Management Tool for Initiating New Programs in Vocational Schools[J].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95,12(1):34-35.

[9]Griffin.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Co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New York. U.S.A.1999.

[10]Weirich H.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J].Long Range Planning,1982,15(2):54-66.

[11]邹师,章思琪,孙丽雯.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结构与特色[J].体育与科学,2010,31(1):11-13.

[12]徐延辉,秦海霞.辽宁省运动员流动现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24-28.

[13]哈尔滨日报.山东给辽宁留下的几道题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理念?[OE/DL].新浪网, http://.cn ,2009-10-29.

[14]龙江智,朱竑.基于TOWS分析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J].人文地理,2007,(1):40-44.

[15]吴秀峰.辽宁竞技体育软环境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3):219.

竞技体育分析篇6

论文摘要:对我国运动员教育缺失、滥用违禁药物、裁判执法不公、假球、等竞技体育中的文化迷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的异化、过度商业化的冲击、体制的弊端、法律的缺位是导致文化迷失的主要原因,提出应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回归教育,完善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等对策。

在社会群体印象中,竞技体育已经被“刻板化”,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地同金牌、冠军、名次划上了等号,再加上奖牌在某种层面上作为考量职能部门成绩的唯一标杆,体育价值观的异化已经不可避免。竞技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形式上是通过竞技的方式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体育活动。这种对人的体质、体能、心理、运动能力的挖掘,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但是,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强调竞技性,商业化使得竞技日益功利化,金牌、成绩成为唯一的目标。为了体育成绩,运动员正常的文化学习被无情地挤压,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体校形同虚设。为了金牌,必要的道德教育被束之高阁,一“金”遮百丑,竞技体育中的使用兴奋剂、黑哨假球、等屡禁不止,且有蔓延的态势,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1我国竞技体育文化的迷失

1. 1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根源

奥运会主旨是人们要求通过运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社会服务。正如萨马兰奇所说:“由于体育运动有助于将身体置于为心智服务的位置,它在任何文明需求中都值得具有一席之地。”历史证明,“育人”是运动胚胎的教育属性,它是运动的生命线。运动若失去教育属性,“夺标”也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当前,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偏重于抓体能、成绩等“物化”层面的“硬件”建设,忽视了“人格”的培养。中国竞技体育是在举国体制下创造了无数个辉煌,但仅仅使少数“体育强人”登上最高领奖台,而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而难以在退役后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累赘”。

美国大学对体育人才的培训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大学生学习成绩达不到规定标准,无论运动成绩多么出色,都不能参加学校各类运动队,否则就属违法。这与我国的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就可以免试上学,某一运动项目特长可以降低分数录取截然不同。二者之间的反差,本末倒置。从而造成我国运动员文化水平越来越低。有研究指出,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在20世纪50年代是大学生,60年代是高中生,70年代是初中生,到了80, 90年代则成了小学生。目前,我国从事基础训练的青少年共有31万人,与成为明星的运动员比,这个基数很大。所以,解决好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使竞技体育能对青少年保持一种持久的吸引力的保证。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3]的一句经典名言令人警醒,他说:“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奥林匹克竞技的第一要素是体育,第二要素是文化和教育。各国普遍对第一要素十分重视,但对第二要素的重视程度则不同。但奥林匹克竞技决不是单纯的体育“秀”,如果忽视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奥运会将失去它的灵魂。有的人太看重比赛的结果,强调夺取金牌,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其实任何体育比赛,大多数人是失败者,成功固然带给人喜悦,但经历了失败的磨练,人会变得坚强,意志品质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不会畏惧失败,从失败中奋起。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之下,大力推广把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奥林匹克思想愈发重要,如果忽视它,体育活动就必然出现偏差,兴奋剂、黑哨甚至暴力等不良行为将不断出现。因此,国际奥委会鼓励各国他区)奥委会设立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经常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其目的是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1.2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焦点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就把兴奋剂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用于体育赛场上的“和平竞争”,以证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多年来,大众传媒的关注和跨国公司的巨额赞助加速了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一举成名,并且给自己带来大量金钱。荣誉、金钱,使一些无法凭自身实力取胜的运动员投机取巧,挺而走险,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兴奋剂的使用上。这些诱惑同样发生在教练员、俱乐部老板、体育官员和随队医生身上,因为他们的前程和经济利益与运动员的成绩有直接联系,许多证据表明,他们相互勾结,给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是兴奋剂猖撅的重要原因。如果将兴奋剂放到体育运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兴奋剂不完全是魔鬼创造出来的,它是竞技体育与人类社会各种诱惑撞击后生下的怪胎。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职业化、商业化;竞技体育对人类自身体能极限的挑战和冲击的严酷性;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及所产生的效益;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兴奋剂的孽生。

从兴奋剂定义和兴奋剂目录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人们先从医学视角,后来从法律视角对兴奋剂进行揭示。反兴奋剂法律认为使用兴奋剂的行为破坏了以下体育价值:体育道德、公平比赛与诚实、健康、优秀的竞技能力、人格与教育、趣味与快乐、奉献与承诺、尊重规则与法律、尊重自己、尊重其他参赛者。其中,主要价值是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和运动员的生命健康。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公平竞争性。竞技体育的目标要求运动员向生理极限挑战,这可能损害运动员的生命健康。竞技体育的目标使运动员的生命健康权利被忽视。美国已经有上百名运动员死于服用兴奋剂,受害人家属中无一人就生命健康损害而提出上诉(至少目前还没有见到这样的报道)。使用兴奋剂的行为既侵犯了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利,又侵犯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权利,任其发展,就会对竞技体育造成致命的破坏。正如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所说:“使用兴奋剂不仅仅是欺骗行为,也是走向死亡。首先是生理上的死亡,即通过使用不正当的操作手法,严重(有时是不可逆地)改变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其次是肉体上的死亡,正如近年来一些悲剧性事件所表明的那样。此外,还有精神上的死亡,即同意进行欺骗和隐瞒自身的能力,承认在正视自我和超越自身极限方面的无能和不求进取最后是道德上的死亡,也就是拒绝接受整个人类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打击兴奋剂的斗争,但是反兴奋剂的斗争会十分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禁绝,但我们必须持之以恒。

1.3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指向

吹“黑哨”是裁判员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所谓 “黑哨”,是指体育运动竞赛中的裁判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在执行比赛裁判过程中枉法裁判,造成偏袒一方,损害另一方荣誉或利益行为的总称。竞技体育商业化是我国体育进入21世纪后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体育工作者来说,还是对俱乐部而言,追求功利始终是他们的重要目标。中国职业足球联赛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赛的胜负关系到俱乐部的经济收人和未来发展。各职业俱乐部之间为了生存和竞争,就有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俱乐部向裁判送“黑钱”,使自己的球队“成绩”上涨,以假象来赢得球迷支持、增加广告收人,事实上,这隐含着体育衰败的危机。因为个人对财富、金钱的欲望极度膨胀,俱乐部和裁判员在重大比赛中暗箱操作,“黑哨”便由此产生。中国赛场发生的一系列的不公正的判罚事件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根本原因是裁判们在赛前收受“黑钱”后作出一系列不公正判罚。尽管有人认为它不过是足球界可以自我处理的“家丑”,但是,你出黑钱我吹黑哨的丑态与那些花钱买官的权钱交易何其相似。它不仅可以葬送中国足球,更是肆无忌惮地破坏着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建立的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诚信缺失现象破坏了竞技体育中的公正原则,严重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公正原则是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而诚信缺失现象正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它从根本上背离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公正公平原则。

2我国竞技体育文化迷失的对策

2. 1弘扬人文精神,让竞技体育回归本质

人文精神是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利、合作的关系为目标,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而竞技体育的文化迷失导致了人与体育关系的失调,作为主体的人渐渐被异化,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这与人的发展和达到竞技体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竞技体育要弘扬人文精神,树立运动员的主体意识,坚持在竞技运动中“以人为本”,确保竞技体育始终为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在竞技体育运动中,首先应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要求,通过人文精神的回归,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竟技体育参与主体的权利意识;在竞技体育参与主体之间建立平等、和谐、互利和合作的关系,使竟技体育的发展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注意科学训练手段的运用,注重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立。要对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以及管理人员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育观,摈弃虚假的价值观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唤醒他们的主体性意识,自行抵制不正之风和违禁药物的使用,让竞技体育回归其本质。其次,必须制订出完备的法律,加大惩戒的力度,正确引导和规范竞技体育商业化;最后,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服用兴奋剂的危害。竞技体育是神圣的、公正的,每个体育人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养,严格按规则要求比赛和执法,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

2. 2竞技体育全面回归教育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应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体教结合”问题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涉及到我国训练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根本性问题。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国家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优秀运动队伍建设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体教结合”是一种以培养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体育”人才为目标的新体制。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有社会的属性。随着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对金牌及其附属物质利益的追求,他们的主体地位就可能日趋下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竞技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理念要逐步实现,复合型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运动员应该成为“智体型”运动员,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对培养“智体型”运动员将起到根本的作用。

为了使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使竞技运动逐渐回归高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尽可能多地举办大学生联赛,可以使我国的校园竞技运动文化底蕴更深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小学一中学一大学或实业团体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美国竞技体育主要由专门的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依照1978年颁布的《美国业余体育法》开展工作。美国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有助于改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2. 3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重构

中国足球从红山口会议以后开始职业化,一走就十几年。但是,中国职业足球在最近几年却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新上任的中国足协主席韦迪说“在推进足球职业化的道路当中,我们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是严重滞后的,媒体们曾批评我们管办不分、政企不分,这个现象我坦率的承认存在,出现了假赌黑丑恶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制和机制有关系。”中国足协副主席刘江南认为,“中国足球职业化后之所以出现那么多‘毒瘤’,是因为体制没有完善,政府体育职能部门不能直接参与管理职业足球,作为企业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就是要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如果有好的管理者,俱乐部自然就好;反之,则肯定要出问题。”为了使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监督措施尽可能地优化到有序状态,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进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实行竞技体育项目的管理、组织部门分权、独立,建立相互间的协作和制约机制,解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集培训、管理、监督于一身,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职业足球俱乐部资格审查与监管委员会”的专职机构,对裁判的管理、委派、监督工作由独立的部门完成,监督部门可以独立地行使监督和处罚权,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监管制度,促进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

竞技体育分析篇7

关键词:竞技体育;对策;研究

1前言

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总数首次超越美国。面对将要到来的伦敦奥运会,我们面临很多问题。首先金牌总数是否能够超越北京奥运会,其次伦敦奥运会是否能够继续占领金牌榜第一,再次金牌数量可能下降多少等等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进行分析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出于把竞技体余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伦敦奥运周期我国竞技体育竞技实力分析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技体育的竞技实力的评价体系,不是由几个少数因素决定的,也不是由几个简单指标能够反应与体现的,而是通过对竞技体育实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总结,本文认为竞技体育竞技实力是由重大国际赛事实力表现和基础实力共同组成,并通过具体的指标所体现的。竞技体育的基础实力是提高重大赛事表现的基础,通过赛事表现反映出其基础实力,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2.2第29届奥运会各大洲奖牌及奖牌总体态势分析

欧洲依然是世界竞技体育霸主地位,每届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数远远超过其他大洲;以中、日、韩为首的亚洲各国及地区金牌数和夺金国家数稳步上升;美国继续霸占奖牌榜首位,牙买加凭借着短跑的优势异军突起;澳大利亚实力继续保持,新西兰稳中求升;非洲继续保持着中长项目的优势。

2.3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宏观竞技实力分析

2.3.1中、美、俄三国优势项目比较分析

中国主要围绕跳水、举重、乒乓球、射击、体操、羽毛球、女子柔道7个优势项目为突破口;美国则以田径,游泳项目为主,并在射击、球类、摔跤、自行车等项目也有不俗的表现;俄罗斯在体操、田径、摔跤、射击、举重、游泳、现代五项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2.3.2奥运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统计分析

在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上中国队的表现令人失望,在将近占有一半奖牌的基础大项中仅取得4金、2银、6铜的成绩,其金牌和奖牌的贡献率仅分别为7.82%和12.10%,在该项目的占有率更是为低的惊人的3.38%,而相对受人们喜爱的三大球等集体项目,除女子排球之外,其他项目不具备夺牌的能力,与世界强队有明显的差距。

2.4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

2.4.1体育强国在运动项目上的特点。

从奥运会各单项奖牌榜可以看出,名次靠前的6个国家在运动项目上的特点有:奥运会核心项目――田径、游泳、器械体操的成绩排名靠前(中国和德国田径除外);38个单项中25个单项的国际排名第一;每个国家至少有12个项目的名次在奖牌榜前列;在本国传统项目的比赛中能保持优势;在其他项目中能体现绝对的世界顶尖水平。

2.4.2重视体育组织和人才结构建设。

自200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如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都在建立竞技体育组织结构,通过加强政府与国家体育组织间的协作,最大限度地完善国家顶尖竞技体育和青少年竞技体育的条件。

2.4.3 明确青少年培养计划。

在2008年奥运周期,许多项目少年及青年运动员的成绩与世界最好成绩同步提高,部分项目成绩的提高幅度非常明显。后备力量尤其是青年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与世界各国最好成绩的出现密切相关。

2.4.4以世界最好成绩为依据定制计划。

需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伴的紧密配合下定期评估训练计划和比赛成绩结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奖牌榜总体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体坛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格局未发生重大的改变,其中第一、二集团夺金实力在不断增强,第三集团数量有所增加但夺金能力下降,使世界竞技体育继续延续着“强弱分明”的两极态势。

3.1.2从竞技体育基础实力分析,我国综合国力与经济水平日益增强,在群众体育、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悄悄地发生改变,竞技体育的基础实力不断的加强与提升。

3.1.3从获奖项目分布分析,中国的奖牌主要分布在体操、举重、跳水、射击、乒乓球 球等技巧性较强的传统优势项目,项目优势明显;局部优势项目、新兴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在世界体坛公认的“强队标尺”田径和游泳和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我国与体育强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1.4从奖牌榜分析,中国奖牌榜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特征,进一步说明中国竞技体育仍处于“强弱明显”的“高点扎堆儿”期,我国竞技体育仍处在赶超的过程中,很多项目还有待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并没有随着金牌的大踏步超越而得到全面改善。

3.1.5举办奥运会对东道主的影响及北京奥运会后,人们在对体育观念、体育功能、体育价值等方面发生改变,对改变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变的日益强烈。

3.1.6研究不足之处:①没有对我国奥运军团做最全面的了解,本篇论文在选取资料方面略显单薄。②研究广度有余,深度略显不足,尤其是对我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分析不够透彻。③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理论还有待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3.2建议

3.2.1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形成奥运优势项目集团优势

3.2.2优化项目布局结构,拓展新的金牌增长点

3.2.3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

3.2.4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3.2.5强化项目管理,优化配置资源

3.2.6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竞技体育分析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现状 对策研究

1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

当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包括运动人才的开发,后备人才培养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采取的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初级、中级、高级训练形式),过分地依赖国家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培养体制采用的主要是“四级训练”体制,即国家队、其次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再次为各类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最低端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普通业余体校等。

在这个目标培养体制中,最低端和第二层主要是以各类学校的培养为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为学校争取荣誉的高水平运动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流向高校,一部分输送的省、市体工队以及高家队。

1.2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这种三级训练网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他的最底层是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等业余训练;中间层次是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专项业余体校和竞技体校;最高层次是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和国家队。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模式过分依赖国家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手段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华。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仍然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是一种转轨时期的特殊模式,而且这种模式还将存在一个时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1.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1.3.1后备人才减少,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相对稳定,但也表现出二线人员逐渐增多,一线人员逐渐减少。然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96年有308282人,到2000年只有150508人减少了157774人。从1996年到2000年4年之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减少了大约51%;2000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刊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四川、辽宁(20000人以上/省);其次是河南、河北、江苏、云南(15000人以是/省);湖南、浙江、黑龙江、广西、福建、陕西、安徽、上海(10000人以上/省、市)。目前,我国一线和三线的人数太少,二线人数又相对较多。从总体上讲现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分布不均,处于不平衡状态;人才结构不合理,使整个后备人才成橄榄型,配置处于失衡状态,这些对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1.3.2培养效益差,后备人才输送率低

目前,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由国家和家庭投资。以国家投资为例,专业体校投资512747万元,在校学生人数38571人,输送一线人数1193人,收益率为3.09%;业余体校投资617092万元,在校学生人数305937人,输送一线人数3307人,收益率为5.05%。据相关研究表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通常在10%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益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策

2.1推进体制改革,多模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在培养体制的完善中,应该推进体制的创新,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规制,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调动全社会都来发展竞技体育,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改变过去业余体校的单一培养模式,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运行机制,实行良好的人才开放、人才交流政策,各级部门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要因为局部地区利益而贻误人才,努力创造团结、和谐的训练大环境。

2.2建立科学化的训练模式

由于教练员多数来自于运动员,属“经验型人才”,因此,在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之外,还应引导他们自觉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外出进修与交流等继续教育活动;改革和完善训练激励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减轻教练员队伍的人才流动等,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竞赛、科学管理水平。

2.3加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国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本依托社会的方式,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体育物品采取不同管理形式。我国目前主要是国家办体育,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我国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其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吸收社会资源加大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比如积极开发体育产业,争取社会赞助和个人投资等渠道。在加大资金的投入时也要注意对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对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二、三线运动员重点扶持;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实行奖励制度等等,从而提高资金收益率。

2.4完善竞赛体制,充分发挥竞赛杠杆的调节作用

现行的竞赛体制调动了政府、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了竞赛资金的来源渠道,将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转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拨款、社会投资的多渠道运作方式。同时,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较多的竞赛机会,增强了他们的比赛经验。但所暴露出来的弊端让我们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首先,应完善运动员的注册制度和比赛身份的核实制度,组织专家研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度和核实制度;其次,加强现行竞赛体制的宏观管理,各项竞赛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同类竞赛体系内的衔接,又有考虑到不同竞赛体系间的连接,使各项竞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

2.5完善运动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优秀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特点决定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为运动员在役时期的文化学习保障;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和社会福利与优抚等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我们都应该充分考虑,使运动员能够乐意,能够安心地参加运动训练,能够得到运动员家庭的支持,得到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掘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玉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9).

[2]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

[3]江俊世,刘霞.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3,(9):64-66.

上一篇:课后托管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安全知识竞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