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产生范文

时间:2023-10-02 16:18:30

竞技体育的产生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1

电子竞技;产业;问题;对策

一、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

1.电子竞技概念。电子竞技产生于网络游戏,国家体育总局对电子竞技的定义是:电子竞技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作为器械进行的、在体育规则下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运动。从定义上看,电子竞技与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并无不同。通过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电子竞技运动把信息技术和体育竞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项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

2.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分析。在国外,电子竞技作为体育概念的延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在韩国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被列为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年产值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据北美最大的娱乐软件商会组织IDSA统计:2001-2004年全球电子竞技产业年均成长率持续高达15%,2003年北美电子竞技产值为100亿美元,到2004年欧美的总产值达到490亿美元。我们认为不是所有的体育竞技都可以成为一项产业,作为一项产业,必须在市场化条件下拥有巨大的供给和需求。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1)中国上网用户剧增。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下同)的调查,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人,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增加了140.3倍。我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为世界所瞩目。但8700万网民在我国将近13亿的总人口中还仅占6.7%,这说明尽管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快,发展空间仍非常大。巨大的网民数量意味着巨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需求就意味着商机和市场,这也正是电子竞技体育产业诞生的先决条件。

(2)电子竞技体育伴随新技术而产生。电子竞技借助于网络、计算机、鼠标、键盘与统一的规则等实现不同组织和系统间信息的廉价传递,进行人与人的对抗。电子竞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这与足球运动员借助草地、球门和足球进行对抗,篮球运动员借助篮球场、篮球和球框进行比赛几乎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子竞技只有在信息技术足够成熟的情况下才产生。20年前信息技术没有这么发达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项目的产生。

(3)经济的发展使电子竞技成为一种需要。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1990年为54.2%,2002年为37.7%(资料来源:1990、2002《中国统计年鉴》)。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愿意在休闲娱乐上花销更多。计算机网络由于其互动性、趣味性和便捷性受到人们的青睐。CNNIC2004年7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有34.5%的用户把休闲娱乐作为其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3.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是产业融合的产物。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过研究发现,工业文明的秘密在于“分工”,分工是财富的根本来源。分工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最初也是最大的区别点。亚当·斯密据此而作的《国富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石和理论依据。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预示融合是当代财富的根本来源。融合是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点。有学者认为,就生产者与消费者、买方与卖方关系而言,农业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合一;工业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分工;信息财富来自他们之间的融合。

信息产业的知识信息特征使其具有向其他社会产品的附着性、粘贴性和渗透性,从而与其他三类产业相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信息产业的产品一旦被人们需求,就会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它的影响,并和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产生新的产业,称为产业融合。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正是信息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的产物。

二、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偏见。当代,电子竞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体育竞技项目、一个新兴产业,是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息息相关的。虽然有无数的人在这一高科技的智力运动项目里乐此不疲,但在现实中,社会舆论有意无意地给人们灌输电子竞技有害论。一些媒体大量报道某些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荒废青春和学业的事件,使电子竞技成为“人人喊打”的“电子海洛因”。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使得电子竞技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企业难以名正言顺地进入这个市场;运动员还只能叫“玩家”,其待遇和一般的运动员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广大爱好者只能偷偷摸摸地从事电子竞技;政府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也难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引导和监管,有时不得不以禁代管。电子竞技比赛的电视转播禁令可谓当前社会歧视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典型反映。可以说,社会的偏见是影响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正常发展的巨大阻力。

2.政府缺位和错位治理。在2003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把电子竞技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之前,我国政府一些有关部门对于电子竞技的本质特征熟悉不清,对该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估计不足,对电子竞技存在缺位治理和错位治理。一些治理部门往往在没有出现问题时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另一些治理部门见有利可图时纷纷插手;但出了问题时各治理部门相互推诿,或矫枉过正,干脆“一禁了之”。自从媒体报道了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事情后,很多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就视电子竞技为洪水猛兽,对其“严防死守”。我国体育总局计划于2004年举办的首届CEG(ChinaE-sportGame,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因故延期就与此有关。

3.电子竞技项目国产化程度低下。目前在中国国内受到欢迎的电子竞技项目很多,如球类项目有FIFA足球、NBA篮球,射击类项目有三角洲特种部队、反恐精英,综合对抗类项目有星际争霸等。但这些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项目却无一例外是国外开发商研发的。据统计,大陆以外地区开发的电子竞技项目占了我国电子竞技80%的市场份额(数据来源: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国产化程度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电子竞技软件开发人员。从机器智能、图像、音效、色彩、创意、剧情、思想性等各方面看,好的电子竞技作品完全可以和电影等艺术作品相提并论。一个好的电子竞技软件人才不仅要会软件程序设计课程和软件美术设计课程、3D动画设计,还要时刻把握国外软件开发先进的设计理念、技术和市场行情。信息产业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包括美编在内的电子竞技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而市场需求量是60万人。国内某闻名软件研发公司经理称,现在月薪8000元都很难聘请到合适的电子竞技软件开发人员。电子竞技软件人才的匮乏使我国电子竞技软件国产化程度低下,已有的国产软件技术含量也不高,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外的产品究竟不是我们自己的产品。为了拿到权,国内商竞相出价,费用不菲,尤其是一款已经成名的作品更甚。由于没有自主版权,除了国内的运营公司要支付版权费用、费用以外,正式投放市场以后还需要与研发公司进行分成。目前,国内商在产品销售期间必须支付高达25-35%的利润分成。这样自然就加大了运营的成本与压力。可见,软件虽然门槛低、上手快,但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我国优势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说明,没有一项竞技体育是光靠“拿来主义”就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从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看,我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也往往是国产化程度高的产业(如家电、纺织业等)。国产化程度低下使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4.职业选手匮乏。制约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另一个瓶颈是缺乏职业的电子竞技选手。我们现在认可电子竞技为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但国内并没有职业的或专业的运动员,竞技水平自然不高。由于电子竞技的非凡性,电子竞技选手的职业生涯十分短暂,根据韩国电子竞技协会的统计,最适合打电子竞技的年龄在16-25岁,所以,尽管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却已经有不少选手面临着退役,他们需要在其他领域开始新的生活。长期以来,我们把游戏视为雕虫小技,称那些高水平的业余选手为“玩家”,家长、学校、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玩家”口诛笔伐。由于缺乏适宜这些业余选手转变为高水平专业选手的土壤,这些“玩家”几乎无法将电子竞技体育作为其终身的事业,一些优秀的选手迫于生活压力在短暂的辉煌后就销声匿迹了。缺乏职业的电子竞技选手就像运动队没有高水平运动员一样,限制了我国电子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中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对策

1.社会应正确熟悉电子竞技体育。电子竞技是借助于网络而进行的一种的新形式的体育项目,足不出户人们就可以便捷地和远在天边的对手进行合作或对抗,在短时间内体验“心到、意到、力到”的逼真感受。电子竞技通过对器械(鼠标、键盘等)的控制,体现了参赛人的技能水平,通过比赛瞬间的判定和总体竞技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参赛人的智能水平,是一项优秀的体育竞技。一些家长害怕孩子们因为电子竞技而荒废学业的想法过于片面。孩子喜欢电子竞技和喜欢足球、篮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一样。不是也有一些孩子因过分迷恋足球、篮球而耽误了功课,为什么没有人提出要禁止足球、篮球项目呢?虽然有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因沉湎于电子竞技而无法自拔,但这不能说明电子竞技本身是错误的。在面对学业和电子竞技的问题上,家长和社会不应只是一味地打压,要禁止电子竞技也是不现实的,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因噎废食”大可不必。央视十套《人物》栏目采访我国的职业电子竞技选手XiaoT似乎预示着一个好转的开端。

2.政府的积极干预和正确引导。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但市场机制本身也会失灵,尤其是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在此情况下,政府的有效干预将弥补市场的失灵。闻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斯·奥赞基说过:“产业政策的基本前提是私人市场不能单独实现国家福利与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而又面临政府治理手段滞后、社会熟悉不足和民族企业弱小的情况,政府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进行扶持就成为必须。欧美、日韩的历史告诉我们,电子竞技完全可能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涉及了体育、软件业、娱乐业、电信业、网吧、硬件设备制造业,已形成一条粘合力极强的产业链,政府无疑将是产业链的龙头。韩国的电子竞技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成为超过汽车业的支柱产业,和其政府的积极推动是分不开的,如2003年韩国总统甚至还出席了电子竞技赛事的开幕式。我国政府有必要在税收优惠、银行贷款、投资环境、基础技术研发和产业预警等方面进行适当政策倾斜,推动我国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发展。

政府有关治理部门应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全社会都熟悉到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要。同时,变堵为疏,组织正式的电子竞技体育赛事,将该项新兴事物纳入政府正常治理范围之中,加强日常监管,防患于未然,促进电子竞技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3.企业应加快开发国产化软件。我国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程度偏低,造成虽然整个市场红红火火,但多数利润都进了国外开发商的腰包。从长远来看,自主开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产业链中,只有自主开发才能占据主动位置。加快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进程已刻不容缓。假如政府对电子竞技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并有一系列倾斜政策的话,则企业在巨大商机面前自然将大举进入电子竞技体育产业。对于一些电子竞技所通用的基础性技术,可以由企业和国家出资,委托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研发。在政府产业政策支持下,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等进行合作建立电子竞技软件开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开发工程。中国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以职业化为电子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职业体育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从事人员以某一项竞技项目为主要谋生手段,其最主要的经模式是职业俱乐部和职业联赛。电子竞技体育产业是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竞技项目,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职业体育就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足球为例,由于足球运动的巨大社会影响力,使得商家向其投资,以它为载体来获得宣传自身的广告效益;而职业俱乐部则通过获得赞助,出卖比赛转播权的利润分成,出卖冠名权,职业球员的转会费等经济收益来发展俱乐部,支付职业球员工资。电子竞技运动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北美和韩国等电子竞技运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即时战略竞技和射击竞技已发展到职业化程度,对单一运动队或俱乐部的赞助金额已经高达数十万美金;已经有了很多的职业队和大量的职业竞技选手,举办非常多的有影响的商业比赛。如三星公司赞助的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在2003年已有55个国家参赛,直接参赛选手就达到了60万人。在韩国,职业电子竞技选手和其他的文体明星一样,受到很高评价,收入也很高。韩国的优秀电子竞技选手Boxer的年收入超过1亿韩元。不久的将来,电子竞技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不是天方夜谭。

参考文献:

1朱树豪.体育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J.体育学刊,2004,(1).

2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熊斗寅.网络时代与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1,(2).

4乔治·J·斯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2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竞技体育生产制度;举国体制;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01-07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备受人们关注,对其利弊、存亡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息,尤其在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取得“金牌总数第一”令世人瞩目的佳绩后,更促人深思:“举国体制”何以存在?究竟其背后隐藏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是否存在问题?问题成因何在?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结合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选择的合理性及现存问题、成因予以剖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交易费用理论与竞技体育生产制度选择

人类生产是对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在内的各种劳动成果的创造。高超的竞技运动技能是通过大量的时间消耗、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凝聚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体能和智能的人体上,而创造出一种非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这种成果以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竞技表演和比赛形式呈现。因此,有理由将这一过程称为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生产(简称竞技体育生产),相应地将有关训练和比赛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看作竞技体育生产制度。

交易费用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强大解释力,使得奥利佛・威廉姆森荣获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尝试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选择问题。

1.1 交易与交易费用

交易是人类基本的经济行为和活动,市场制度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所谓交易是指经济个体之间分割和获取对资产未来的所有权,是财产权与合约权的授权转移。康芒斯把交易活动分为平等人之间的买卖交易,即市场交易、上下级之间的管理交易―企业交易和政府对个人之间的限额交易――政府交易3种类型。交易费用指经济交易中,产权从一个经济主体向另一个经济主体转移过程中所有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包括: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花费在事前的搜集信息成本、度量产品的成本、签订契约的费用及事后为保证契约的实施执行而进行的监督等活动的费用。

1.2 经济组织选择与演变动因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及经济组织节省交易费用的动机,是经济组织演变的根本动力。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与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影响市场交易费用的因素有两组: 第一组为“交易特性要素”,指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及交易的技术结构即交易产品的技术特性,包括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频率等。交易特性要素,决定了交易协约的方式及协约关系中应采用的规制结构。当人们为所要完成的交易选择了恰当的规制结构,所需要的交易费用就会较少,否则就要付出较高的交易费用,甚至导致交易失败。这里提示人们结合竞技体育交易活动的交易特性选择匹配的经济组织十分重要。第二组为“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是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本原因。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主要依靠各种制度提供的激励约束机制来降低。启发人们竞技体育交易费用的降低还需制定适宜的制度安排与组织规则以引导规范竞技体育经济组织的行为主体。

按照新制度学派理论,一种产品应通过何种组织方式生产提供,取决于该产品的资源特性和相应的交易属性,交易的不同属性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和交易成本,就要对其实施不同的规制并加以监督,而不同的规制意味着对不同交易方式及不同契约加以选择。在交易中,人们之所以选择不同的交易方式与不同的契约,主要是由于各种交易方式或者契约形式的交易费用不同,由于依赖于不同的契约来组织生产或交换,度量行为、履约情况以及最终经济结果都随契约的不同选择而发生变化。契约安排之间产生竞争,交易成本较小的经济组织形式得以剩存。

这表明不同的规制要求不同的经济组织相匹配。因此,为了规制交易与节约交易费用,就应采用适宜的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本文认为竞技体育生产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选择与演进也是基于规制交易与节约交易费用的动机。

1.3 竞技体育资产专用性与匹配的生产制度

资产专用性是现代契约理论描述交易的一个重要维度,用于说明资产的可调配性程度。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①可以理解为基于某一特定的交易而做出的持久投资,投资一旦形成,就很难转移到其它用途上去。为完成一项交易一般需要进行投资,并形成一定的资产。这种投资在技术上有两种选择:采用通用技术或采用专用技术,由此相应地形成通用型资产或专用型资产。

接受系统竞技体育培训需要投入连续的、长期的时间、资金和其他资源,时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稀缺且不可逆的,一旦投入之后,就形成沉淀成本,不能再收回,竞技体育运动的较强资产专用性尤其如是,一旦确定从事并历经多年专业训练或职业竞技体育投入之后,就不能再改做其他用途,这些投入成了沉淀成本,使得竞技体育表现出较其他资产的较强专用性特征,不仅如此,竞技体育的不同项目资产专用性强度也不同,竞技体育的资产专用性强度与其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竞技体育的使用价值是由竞技体育的消费功能决定的,按竞技体育的消费功能,其使用价值表现在满足个人生活消费需要,如健身娱乐、观赏审美;满足企业生产消费需要,如广告赞助、企业经营运动队;满足社会公共服务消费需要,如奥运争光等。

通常来说既能满足健身娱乐生活需要,又能满足商业开发的生产需要,同时还能满足为国争光的社会公共需求的项目,如中国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相对其他竞技项目其资产专用性较弱,因这些项目群众基础好,市场需求大,投资风险小而收益相对大,即便不能成为明星获得高额回报,也可能成为职业教练,或运动特长被企业招聘及日后健身娱乐。而只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项目如举重、柔道项目则资产专用性极强,因为这些项目就是为大型赛事

而存在,健身娱乐和商业开发价值甚微。若没有机会参加国际大赛,运动员、教练员及投资者的投入成本将无法回收,面临的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非常大,私人投资主体是不会对此投资的,某一国家若想在此类项目上获取国际奖牌必须由政府出面生产。

从资产专用性这一制约交易规制形式的关键特性来看,当竞技体育资产专用性很弱时,在交易中,交易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转而寻求其他交易对象,能较好保证投资创造的价值和双边利益不受损失。如羽毛球运动,全世界拥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和高水平运动员,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条件下,交易双方都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其它交易对象,因而像羽毛球这类竞技体育项目可以采用市场组织形式进行生产。

而当资产专用性很强时,当交易的一方,如从事举重训练者做出了专用性投资后,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惟有参加大型国际赛事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这样运动员人力资本就被紧紧地锁定在这笔交易上了。相应地。政府或举重协会也会发现再寻找如此满意的运动员成本高昂且比较困难,因此,任何一方的退出都同时给双方造成损失。资产专用性越强,锁定效应就越强,退出损失也越大。由于人力资产的高度专用性,意味着交易双方都具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若采用市场组织模式,处在不利地位的一方就极大可能面临被“要挟”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而且市场关系的不稳定性也不适应高度专用性资产交易对持续性和调适性的高要求,因此,采用政府组织对竞技体育资产专用性很强的交易是相匹配的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组织形式。

1.4 中国竞技体育奥运优势项目资产专用性

中国代表团至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共参加了7届奥运,夺金数较多的项目是跳水(27枚)、举重(24枚)、乒乓球(20枚)、射击(19枚)、体操(22枚)和羽毛球(11枚)。除了以上传统优势项目外,柔道、射击、射箭、拳击等也成为有潜力的优势项目。这些优势项目中只有羽毛球、乒乓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商业价值、健身价值。多数项目还要求特定的训练场地条件,但这些项目却又具备金牌密度大、投入少、见效快等特点,因此成为以奖牌最大化为唯一生产目标国家的主攻项目。由于以上优势项目中多数项目具有资产专用性强的特征,中国采用政府组织型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是与其匹配的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组织形式。

1.5 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评价

建国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完善了运动员、裁判员注册制度和国家队集训制度,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管理体系,形成了每4年举办1次全国运动会制度和全国城市运动会制度。各省(区、市)也根据全运会的周期,举办全省(区、市)运动会,发现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逐渐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组织形式――“举国体制”。

中国采用政府组织形式的“举国体制”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

1)从制度形成的初始条件来看,当时中国经济条件有限、国际社会地位卑微、竞技体育人力资本水平低及存量不足,使人们看到了通过举国体制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的可能性,人们的行为决策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合适的。在举国体制作用下,金牌增加较快,积累效应明显,从1984年的15枚金牌,经过不到25年的时间,激增到2009年的51枚,表明举国体制是基于特定初始条件下的中国较佳选择。

2)基于交易特性,尤其从资产专用性这一制约交易规制形式的关键特性来看,中国奥运优势项目中多属资产专用性强的项目,为了防止机会主义倾向,克服市场失灵,采用政府组织生产竞技体育是与其匹配的节约交易费用的经济组织形式。

3)结合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产品公共性与外部性特征,竞技项目奖牌密集程度、相对竞争程度等方面考虑,中国选择政府组织形式也是占优策略。

4)基于中国竞技体育生产要素现状,从稀缺性来看,中国GDP总量大,人均GDP低,人口数量多,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丰富且机会成本低、资金约束小等因素都是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组织形式选择的基础。

2 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中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2.1 竞技体育政府组织规模超过其效率边界

1)表现:

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的政府组织超过其组织规模的效率边界,表现为政府纵向一体化组织生产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既包括资产专用性强的举重、柔道等项目,也包括具有资产通用性特征的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由此引起的高企行政管理成本,很可能会与采用政府组织形式而节约的交易费用相抵消。政府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或生产市场无力提供的产品。企业的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等于其它一般企业的内部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是订立长期合同,还是实行纵向一体化,取决于两种形式的交易费用孰高孰低。此外,经济组织所面临的交易技术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中,作为一系列契约联结的集团(经济组织),其制度是连续性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应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使经济组织的规模和边界不断进行调整,使之与环境动态相容。

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对竞技体育需求普遍少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政府生产全部奥运服务产品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目前在一些竞技项目社会需求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的形势下,为了提高竞技体育生产制度的效率,必须调整现存竞技体育生产组织的规模和边界。

2)成因:

(1)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公共产品不能界定为私人产权而只能界定为公共产权,但私人产品却可能由于制度选择主体的偏好及政治结构与谈判力量优势而被界定为公共产权。因此,一些资产通用性强的竞技项目也被界定为公共产品而由政府生产。

(2)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获取奖牌上的递增收益,表明该制度潜能还未发掘尽,倘若举国体制尚有正的产出,且政府还有财政承受能力,人们对中国竞技体育政府组织规模大小及其效率边界问题不会太介意,对这一制度的改革愿望也就不够迫切。

(3)存在路径依赖,人们已习惯于举国体制的运作模式,政府组织形式的优势使采用举国体制生产竞技体育的风险大大降低,加之俄罗斯、东德等国家竞技体育改革的前车之鉴,使人们在竞技体育制度改革上更不敢轻举妄动。

2.2 “悖论”状态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给定的一般条件下,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改变都不能给经济中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收益。这种均衡可能是以下几种情

况:1)经过调整的制度安排已经获得了所有潜在利润的全部增量。2)虽然某些外生性变化,如技术、市场规模、相对价格、收入预期、知识流量、政治经济游戏规则的变化使得收入的增加成为可能,但是某些内在的规模经济、外部性、厌恶风险、市场失败或政治压力等原因使上述的所得在现存的安排结构内难以实现。3)即使尚存一些潜在利润,但改变现存制度安排的成本超过了这些潜在利润。因此,制度均衡也可以理解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制度“投入”增加(制度的任何形式的改变)对作为投入者的各利益集团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制度均衡可能是一种“适宜制度”(适宜制度,指的是这样一种均衡状态,在该制度约束下个人的最大化行为既与他的预期相吻合,又同整个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并行不悖。),也可能是一种“事与愿违制度”。而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恰恰处于“悖论”状态的制度均衡。

之所以说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处于“悖论”状态的制度均衡,是由于在现行竞技体育生产制度安排下,中国虽然实现位居奥运金牌榜首,但却也导致竞技体育资源逐渐偏离有效配置的状态,并未与适宜制度所预期的结果相吻合。

1)表现:

(1)成材率低。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比赛中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成年后在亚运会和世界大赛中取得前8名的分别为14.5%和5.6%。全国优秀运动队,每年平均吸纳新运动员仅占在训青少年运动员的1.3%,而民主德国的儿童、青少年在体校从事系统训练后,大约有50%的可进入高水平运动训练阶段。在我国体操运动员成材率还不到10%,优秀运动员年均淘汰率为17%-19%,而要取得国内国际冠军又要淘汰90%。能够进入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尚不足1%。

(2)投资收益率低。以国家投资为例,专业体校投资512 747万元,在校学生人数38 571人,输送一线人数1 193人,收益率为3.09%;业余体校投资617 092万元,在校学生人数305 937人,输送一线人数3 307人,收益率为5.05%。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通常在10%左右。还有人对浙江省几届全运会的资金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全运会平均每得1分的直接投入是六运会5.38万元,七运会6.20万元,八运会7.12万元,说明成本逐届提高,投资效益下降。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效益处于较低水平。

2)成因:

(1)对政府垄断经营的约束乏力。首先,政府组织提供竞技体育服务产品时一般是垄断经营,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政府在提供竞技体育时不计较成本,过分投资,同时造成政府组织的扩张与效率低下。其次,由于政府提供竞技体育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实行软预算约束,使得政府缺乏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内在激励机制与动机。再次,由于对竞技体育绩效的评价和估计存在着困难,导致对竞技体育生产效率的衡量缺乏合理的标准,无法根据竞技体育的供求效率对政府体育官员、教练员进行奖惩,促使其提高效率,此外,监督机制的缺陷和政府本身的自利性特征会使得政府在竞技体育的供给上滥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损害公共利益。

(2)与制度非中性相关联的利益集团存在。制度创新可分为中性制度创新与非中性制度创新,中性制度创新是指那些对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有益,或至少不受损失的制度创新,而非中性制度创新是指给社会的部分成员带来好处并以另一部分人受损为代价的制度创新。同一制度下,不同的个体和人群损益种类和程度不同。竞技体育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原有利益格局下,围绕着竞技体育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形成了一个体育官员、获奖运动员及其教练,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利益集团。虽然竞技体育改革能促进社会总福利的增加,但其转变结果却不是“帕累托最优”(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是以一些部门和个体的既得利益损失为代价,为了维护和保持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只愿意维持既有制度,而很可能对制度改革采取消极的阻碍行为。

(3)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使然。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收益不排他,一经确立就可以为所有人共享,而制度的建立却要耗费私人成本,一般理性经济人都不愿意建立新制度,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新制度比旧制度有明显的收益优势,但基于成本个人付出而收益大家分享的事实,都不会去采取制度创新活动。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具有公共性的制度,对利益集团来说却不具有公共性,旧制度的支持者由于集团人数少,维护制度的成本与收益比较一致,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有更大的力量阻挠新制度的创新维持已有的制度。如此一来即使是“悖论”性制度也能够得以存留。

2.3 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发展滞后

1)表现: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及退役工作安置都由国家一手包办,运动员个人利益完全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相应的运动员产权也毫无疑义地归属国家所有,然而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运动员人力资本价格飙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成为利益相关者角逐对象,围绕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引发的矛盾层出不穷,说明原有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现实需要。

2)成因:

(1)中国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结构比较复杂,由于国家培养运动员花费了巨额前期投入,教练员对此也付出了大量心血,而这些又是和运动员自身的天赋和艰苦的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原有举国体制非股份制且无市场评价和交易机制,缺乏财产转移所据以进行的对资产的评价体系的资本评估市场,对资产的分割、组合相当困难,这就很难清楚地界定评估各自的投入大小及比例。这些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知识、技术方面的局限性,致使政府即便有构建新制度的决心,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合适的制度安排。

(2)作为利益主体的运动员在权力博弈中处于劣势,运动员集团不能成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的发动者。运动员很小就离家进入体校,自我意识薄弱,无论生活、学习还是训练都惯于听从教练安排,再加之艰苦的训练占去大部分时间、精力,往往疏忽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极度欠缺,因此缺乏维权、集体行动的能力与意识。而且由于各运动项目分布广泛、种类特点差异较大,加之竞技体育运动员人数多且分散,更是加大了采取集体行动的成本。每个人都希望搭乘别人承担界定、转让人力资本等交易成本的便车,而自己则坐享谈判成果,每个理性人都这么想,结果就会导致产权创新制度供给不足。

(3)国家界定产权也有其自利性一面,诺思认为国家仅仅在统治者划定的福利最大化目标范围内促进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政策的制定者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像在经济市场上一样,在政治市场中追求最大化(政治、经济或社会)利益,而不管这些利益是否符合

公共利益,或许它们有可能也反映公共利益,但这种利益也不过是众多愿望之一或最不必需的一种愿望。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的统治者往往可能维持或建立一套低效或无效率的产权制度,那么,国家在界定竞技体育产权时也很可能出于政治利益最大化偏好,建立并维持有利于金牌最大化的国有产权制度。

3 对策与建议

3.1 调整竞技体育生产组织规模,发挥中国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优势

缩减竞技体育政府组织形式的规模边界,科学划分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的类别,在充分分析比较中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奖牌密度大、市场需求小,外部性大、资产专用性强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如举重、柔道、跳水等项目作为政府生产重点,对一些群众基础好、市场需求大、具有效用可分割性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可通过特许经营、契约外包等方式交由市场主体生产和提供,明确政府采购者的地位。积极拓展私人提供竞技体育的渠道,以效率作为主要评判依据,构建政府、市场和中间性组织共同提供竞技体育的多元化供给体制。必须明确缩减竞技体育政府组织的规模边界,决不是政府简单地减少服务供给,而是把服务供给职能转移给私人部门和体育民间社会组织。

3.2 追求预算硬化约束下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协调发展

改变传统的唯金牌论、政治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观念,积极寻求竞技体育生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协调发展之路,通过对竞技体育财政补贴变暗补为明补,契约外包等方式促使财政预算约束硬化;同时削减奖牌密度小、群众基础差、市场需求弱、所需资源庞大的运动项目,合理布局各省市优势竞技项目,形成国家范围内优势互补的竞技体育生产格局;制定运动员淘汰率标准,提高科学选材水平,施行教练员跟踪负责制,提高选材与成才的科学化水平,以降低竞技体育生产,提高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

建立适宜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梯队规模,允许富余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有偿流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较大程度发挥竞技体育资源的比较优势,使之能在比以往大得多的空间内运行,并依次向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求关系决定资源的价格方向演化。

3.3 结合产权初始状况和制度环境约束条件,推进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

1)以收益权、使用权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整体改革。

中国产权改革不是一开始就改变产权的制度结构,而是从产权的制度安排开始的,是从产权的收益权、使用权这些层次开始的,西方也恰恰是从产权的使用和分配形式再推及到所有权的改革。这给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借鉴。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也要从运动员聘用制度、运动员转会制度、商业收益分配制度、比赛奖金分配制度等使用权、收益权的改革着手,再逐渐过渡到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改革。

2)采用“模糊产权”作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的过渡状态。

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要与所处社会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环境及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产权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允许过渡阶段存在。

科斯认为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交易费用的产权就是最佳产权形式,最佳的产权界定是对应于“某一时空”的特定环境,是动态的,因此不能泛泛地说某种产权形式最佳,也不能绝对地认为私有产权最好。产权创新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存在处于过渡期的产权状态,这种过渡期的产权状态是产权创新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最优选择和必经阶段。

在计划经济制度中,人力资本产权完全是国家的;在市场制度中,产权过多地表现为一种私人状态;现在中国处于市场制度转轨期,产权的最佳选择就应表现为既利于私人管理能力,又利用国家行政能力的“模糊产权”状态,由于这种模糊产权具有与过渡期的市场形态相吻合的综合效应,兼具私人管理优势和国家行政力量在资源控制上的双重优势。在这一时点上,可能比产权明确的国有和私人企业效率更高。

目前中国高水平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存量绝大多数是以国家为主,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形成,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由于形成过程的特殊性,使之对其相关资产的测量和评价所花费的成本巨大,很难清楚地界定评估产权主体各自的投入大小及比例,这就很可能导致界定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当清晰界定产权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时,产权就会处于模糊状态。不仅如此,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政府作用举足轻重,采用模糊产权还能得到政治权力的庇护,以此获得相对稳定有利的制度环境,这更加大了采用模糊产权的倾向。

我国奥运优势项目大多属于资产专用性强的竞技项目,在国家尚需奥运增光、市场又无力提供这些奥运竞技产品前提下,还是国家以投资为主,政府组织形式仍是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主导形式。只要投资主体多元化存在,国家、企业和运动员共享产权的“模糊产权”状态就会持续下去。

模糊产权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会有较高效率“被人们选择”,但它实质上属于产权不清,从长远角度看仍是低效率的,会成为竞技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此,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明确界定竞技体育人力资本产权,逐渐减少直至消灭模糊产权㈣。

3)注重人力资本产权权能适度分解和人力资本所有权与载体结合齐抓并举。

产权经济学理论发现,由一个主体完整地行使产权是不经济的,出让部分产权给他人,一个主体专门从事一项特定的权能分工的边际收益要大于从事多种职能分工的边际收益。人力资本的分解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不分解的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封闭式的产权。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权利并分别赋予不同的行为主体,与竞技体育相关的权利有训练权、注册权、参赛权、转让权、获奖权、经营权等,很显然,如果让运动员完整地拥有以上权利,要么因时间精力有限,不能专心训练而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要么由于知识能力限制而降低自身资产收益水平,两者都会大大降低竞技体育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人力资本产权职能的分解并不排斥人力资本所有权与其载体的结合。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不可分离的特点,决定了在人力资本所有权与载体分离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权力将可能被限制,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残缺,倘若在不完全信息和机会主义情况下人力资本载体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影响人力资本价值的充分发挥。而在人力资本所有权与载体结合的情况下,由于人力资本载体拥有了人力资本所有权。就能确保人力资本向最能体现其价值地方配置。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3

关键词: 电子竞技 数学体育 虚拟

1.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诞生与发展

1.1电子竞技运动的定义

电子竞技运动就是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通过运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培养团队精神。

1.2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诞生

电子竞技运动是从1996年随着网络游戏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而引入的一批竞技类网络游戏。玩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竞技。电子游戏已不再是简单的人机对抗,也不再是传统的娱乐方式,而是具有现代竞技体育内涵与精神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网上博弈。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传统的休闲娱乐带入了崭新的现代竞技发展新阶段,电子竞技运动是信息技术与体育结合的产物,它将体育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虚拟世界。因此,现代体育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电子竞技”(E-Sports)。

从国际国内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情况看,大力发展电子竞技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电子竞技运动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爱好者越来越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和需求。另一方面,这项运动的竞赛市场目前有些混乱,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这项运动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适应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11月18将其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纳入管理轨道,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电子竞技运动――CEG。

1.3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

电子竞技运动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蓬勃,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国外著名赛事WCG、ESWC、CPL、CAL等的成功运营,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电子竞技运动在全球的影响力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北美和韩国等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地区,即时战略竞技和射击竞技已发展到职业化程度,对单一运动队或俱乐部的赞助金额已经高达数十万美金;电子竞技产业在韩国不仅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并且成为韩国的国技,并列韩国三项最大体育竞技之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运动。

2.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利好

2.1电子竞技运动对IT及周边产业的带动

电子竞技运动的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能带动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备、IT设备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以韩国为例,目前,电子竞技运动在韩国已经被视为三项体育竞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之一,成为年产值超过40亿人民币(包括电信业和网吧业的相关收入)的成熟产业。由于玩家的拥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全球以电子竞技为核心的电子娱乐业已经创造了巨额的产值。国内有网络专家测算,一款电子竞技运动如果能达到600万人在线,那么由它及其所带动的周边产业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将高达1500亿元。

2.2电子竞技运动促进人的培养

电子竞技运动是以电脑硬件和软件及网络为器械和场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竞技,具有体育运动本质的属性,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自制能力、协调能力及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更能培养参与者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技能,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青少年适应和掌握信息时代需要的技能,对广大青少年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参加电子竞技运动培养的这种技能是和广大青少年的兴趣相一致的,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无裨益。

2.3电子竞技运动对传统体育的延伸

电子竞技以其高强对抗性和遵循一定的体育规则的特点,显示出它具有体育运动属性的本质。目前,人们喜爱的电子竞技运动如足球、篮球、射击、即时战略、等项目和类别,无一不是体育运动电子化和电子游戏体育化的完美结合。电子竞技运动正是数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体育中“体验体育”的一种。电子竞技运动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它将体育人群从线下扩展到了线上,将传统体育从现实世界延伸到了虚拟世界,扩大了体育人口,促进了传统体育链的延伸。

3.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缺陷

3.1竞赛市场不规范

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的竞赛市场处于一种自发而且无序的状态。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赛事杂乱,以及规则、赛制的不规范,使电子竞技运动竞赛市场充满了随机性,电子竞技运动的公正性和和权威性不能得到保证。有选手即使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赛,也是各自为阵,处于无序的状态,缺乏来自国家和大众的广泛、有力的支持和后盾,所以选手的运动成绩也参差不齐、大起大落,不能真正代表国家水平。国内的电子竞技运动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不规范化”和“缺少职业化水准的正规联赛”的差距。

3.2电子竞技相关法律政策条文不健全

与传统体育竞技不同,电子竞技运动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和世界,它的更新速度和淘汰率使得其不可能成为像围棋、田径、足球这样几乎亘古不变的竞技项目,使得选手的职业化寿命也更为短暂。相关的法律条文尚未出台,职业化选手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任何一个职业选手对自己的未来都不堪重负。

3.3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不足

与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国家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相比,中国电子竞技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产业链还没有形成,产业价值有待开发,据一项统计,2003年包括电子竞技在内的中国电子游戏市场产值约为近10亿人民币,远没有达到产业规模。

3.4社会认同的偏差

尽管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已经作为正式体育运动项目,但在不少媒体的不客观的负面报道下,社会舆论受到了一定的误导,认为电子竞技属于电子垃圾,甚至是电子。他们简单地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归结为是电子竞技造成的,认为青少年学生成绩下降、反叛家庭、荒废学业甚至于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沉迷于其中造成的,因此要封杀电子竞技运动。在这种有偏差的观念的根植下,转变人们对电子竞技运动的态度还需一个过程。当前需健全管理,进行客观的宣传导向,尽早将网络游戏划分等级,并将电子竞技与网络游戏清晰地划分开来,使得许多暴力、色情的不良游戏不能再冠以电子竞技的名义而毒害社会。

4.建议

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市场比较混乱、无序的状况,加强管理、规范和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动最大多数的潜在力量积极参与到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中来。

2.要全面合作,实现多赢。在行业内鼓励政府、厂商、媒体等相关行业发挥所长,共同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尽快形成和良性发展。

3.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为电子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1.

[2]2003年度中国游戏产业调查[M].中国游戏工作委员会,2004.2.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4

关键词:大众传媒,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促进发展

 

1 序言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的,快速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 ,大众传媒一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印刷媒体,如报刊、杂志、书籍等。二是电子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多了,看看报刊、杂志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触传媒,它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体育产业和大众传媒合作,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

体育产业是指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它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竞赛表演,健康消费,有偿训练,比赛门票,广告赞助等收入(主体产业);第二类是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关联产业);第三类是体育系统中各部门和各单位所开办的各种企业或商业经营活动等(体办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竞技运动为商品,向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和娱乐享受的服务行业。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历来就与各种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2 大众媒体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和竞技体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通过扩大观众和读者市场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标市场是传播媒介和竞技运动的利益所在。

2.1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免费论文参考网。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吸引力。通过电视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逐渐热爱竞技体育。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电子媒体观(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爱,使购买比赛转播权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为此增加了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来源。

为适应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竞技体育比赛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尽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为使电视在转播体育比赛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播广告,增加广告费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篮球比赛从过去的上下半场改为分4节进行;排球比赛改为用彩色球以及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今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之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项目的生存与发展。

大众传媒使当代竞技体育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电子传播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利用其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如多镜头多角度拍摄,瞬间慢动作回放,电子图形分析等,专业化、人格化的现场解说,比赛精彩场面和人物特写,赛前录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结合,使体育比赛转播的可欣赏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比赛这一传统的主要以球迷为观众的场所逐渐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的大市场。

2.2竞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是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决定的。然而,在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同时,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也影响和促进着各媒体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首先,由于众多读者与观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情,使各传媒纷纷扩大了自己有关体育报道的版面和增加了体育节目内容的传播时间。大量的专业性的体育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频道在近年的不断涌现更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竞技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在体育报道,电视台转播事业方面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其次,由于体育比赛转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竞技体育不仅推动着转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转播时间、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响着大众传媒。各大电视台网在平常与周末体育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多,黄金时段被体育比赛转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专门为体育比赛进行全天候转播的频道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这一切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欣赏竞技体育表演和比赛的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竞技体育比赛拥有巨大的观众与读者市场,特别是人们对重大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精彩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使各媒体通过转播、报道竞技体育比赛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这种高收视率和大发行量又成为了媒体给企业商家作广告时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凡在大型的比赛中作广告都费用不菲,使媒介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免费论文参考网。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对竞技体育报道和转播的扩展,使大众传媒的广告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通过转播体育比赛播广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过25亿美元。因此,竞技体育为媒体所带来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是其它行业无法相比的。

总之,竞技体育与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竞技体育组织依靠媒介而获得经费来源并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深知重大体育赛事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数量则是吸引广告的最好诱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产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媒体在竞技体育产业中起到的作用,故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各联盟协会、俱乐部、赛区等应有专门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同媒体进行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接待各媒体的工作人员提供有关信息和必要的设备条件等,以方便媒体的转播和报道。为处理好同大众传媒的关系,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就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3.1提供有关信息

向媒体提供球队、俱乐部、协会及比赛的各种信息,包括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的基本情况:训练和比赛前后的各种可供报道的统计材料以及图片和录象片等;赛季之前向媒体提供有关球队和运动员以及比赛情况的媒体指南;球员的年龄、号码、特点、场上位置和出场时间、出场顺序等;安排相关的采访,充分利用记者采访这一有效的营销手段,让新闻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真实和客观。

3.2树立公众形象

由于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涉及到俱乐部、协会联盟或运动员的形象,所以一般协会和俱乐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都有明确的规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俱乐部、联盟协会和每个成员的公众形象。因此,协会和俱乐部一方面应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就有关事项与媒体联络,向公众信息;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人员训练自己的成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如何表现,为自己和集体创造一个能被公众所接受的正面形象。

3.3组织新闻会

当协会、赛区、俱乐部有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如改变比赛地点和日程,俱乐部更换教练员、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球队调整运动员转会等事宜需要宣布时,由媒体联络官负责组织,召开有相关媒体机构参加的新闻会。会前俱乐部要设法通知到有关媒体准时出席,并就谁来主持、宣布、发言内容等作出决定。新闻会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记者提问,回答有关问题应是积极的、正面的,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和不愉快的场面。在有必要时还可安排单独采访。

3.4组织与媒体的联谊

协会、俱乐部应该经常举行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多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和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这也是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营销及公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与支持,便可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确立又与厂商企业的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通过组织与大众媒介的联谊活动,争取在协调关系方面取得主动。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国家的体育部门已把销售电视转播权等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各俱乐部或职业运动队取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因而如何处理好并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经营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总之,体育需要媒体的宣传,媒体也要利用体育,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4

2)韩丹.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宇土正彦.(J)体育经营学研究,1999,(10):1~6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399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5

[关键词] 竞技体育 投资 产权

一、竞技体育投资产权的基本特征

1.竞技体育投资产权中的所有权是分散的

在对竞技体育投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最为重要的被投资对象。从运动员和教练员被投资的那一刻起,运动员和教练员自身综合素质、技术能力、道德修养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人力资本汇入总体投资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在这种活动中以生产者和投资者双重身份存在。

2.竞技体育投资产权中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分解性

如果将竞技体育看作一种“生产活动”,那么其产品就是竞技比赛。这种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一个观众欣赏到了高超的技术表演,不会让另一位观众少欣赏这种表演,这就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不像甲吃了这个苹果后乙就吃不到这个苹果,不要人为地设置排他装置如修场地、收门票、设立加密转播装置等,一场体育比赛人人都可以观看,这就是消费的非排他性。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单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必将导致供给数量的不足,所以这种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同时,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如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等。即便是由私人部门来提供“竞技体育”这种产品,为弥补这种外部性,国家也应该有所投入。这就导致在竞技体育投资中剩余价值索取权内涵的分解;即经济价值的剩余索取和社会价值剩余索取。作为私人投资者,其对剩余价值的索取理解为对经济价值的索取,而国家的理解为对社会价值的索取。

对竞技体育投资产权基本内涵的认识有助于界定产权,即对产权结构中各类权利在不同人群中分配的边界的界定。当然,即使产权边界清晰,但是产权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也将导致产权不清。产权不清必将导致经济效率低下。

二、竞技体育投资制度中的产权问题

1.国家拥有绝对的产权

国家代表整个民族,国家的财产权利大于其他一切权利。国家是政权主体,可以通过政治程序来创设财产权。这就意味着国家在法律上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财产权主体。以此为杠杆,国家事实上几乎控制了社会绝大部分体育资源。在具体的项目投资上,即使是足球、篮球这样职业化较早的项目,国家仍有很大的权利。对竞技体育进行投资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投资者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就导致国家实质上拥有绝对的产权。同时也使得现有产权体系边界模糊,形成产权不清的局面。

2.投资主体不明确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其中,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可以理解为无形资产,但仅仅限于以上列举几种方式。人力资本到底能否作价出资,并没有明确说明。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能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可以理解为对人力资本出资的一种默许。但毕竟国家以人力资本出资作为投资主体并不名正言顺。即便国家作为投资主体,也存在名义投资主体和实际投资主体的脱离。如一些国有体育资产的者――各级的体育局和体育机构的官员成为实际上的国有体育资产的所有者。

公司法还规定,无形资产投资不能超过公司资本总和的20%,高新技术企业不得超过30%。事实上,在职业体育俱乐部这样的竞技体育投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恰恰是最主要的资本。在现行竞技体育的投资中,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是投资的主体,而是将其技能算做国有资本。以上导致了在对竞技体育投资中投资主体不分、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不明的现象。

3.个人投资的产权得不到很好保护

在现行竞技体育投资体制中,没有立法对个人财产权内容、性质和地位做出明确规定。在实际投资活动中,个人投资者并不实际拥有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支配转让的权利。因而,个人投资的产权权利往往变得无效。

三、建立竞技体育投资产权制度的设想

1.对比赛场地的投资

比赛场馆有选择与比赛配套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等相关。纯私人投资比赛场馆,其经营效果要视本地经济环境、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理性的经纪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投资比赛场馆。那么,最理想的提供者应该是政府。政府提供的比赛场馆在管理和使用上是低效率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比较好的办法是将使用权让渡给其它投资者,即租赁经营。但是租赁者有短期行为倾向,会过度使用场地。为保证租赁者从长远目标出发,以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重,就必须赋予租赁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

2.对竞争体育比赛项目的投资

对竞争体育比赛项目的投资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对职业俱乐部的的投资。它涉及到三种不同的投资主体。即国家、企业法人、运动员和教练员。企业法人以实物进行投资;国家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力资本作为投资;运动员和教练员也以其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因为,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包含着个人的投入,国家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然而如何核算国家投资和个人投资的比例却不是易事。这是导致产权边界不清的原因之一。

竞技体育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当具有正外部性产品由私人提供时,政府通行做法是给予补贴。而对于职业俱乐部,国家不仅没有补贴,反而要求按比例分成,我认为这是导致产权关系不清的另一原因。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资,其目的并非为了盈利、增加GDP,而是为了获得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民族威望的提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政府不应该是投资主体,其对运动员和教练员培养的花费应以补贴方式留归俱乐部。

3.对竞技体育赛事承办的投资

竞技体育赛事承办与管理应该是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的经纪业务,提供完美的策划和优质的服务是其主要产品,这些产品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或者具有外部效应。所以体育赛事承办与管理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一个行业,完全可以市场化操作,对竞技体育赛事承办的投资权利体系完全可以依据公司法来配置。

参考文献:

[1]科斯阿尔奇安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

[2]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3]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产业 -现状、趋势与对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6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竞技教育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过去,依靠以生物学为理论基础的运动训练过程,培养体能型运动员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了。尤其是,当今世界竞技面临着过度职业化、商业化以及滥用兴奋剂等“重物轻人”的异化问题的挑战,创立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新学科——竞技教育学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智体型运动人才,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其主动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及现场教学实验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走访和咨询了林笑峰、熊斗寅、过家兴、徐本力、延峰、刘淑慧、卢元镇、吕树庭、阚福林、余维立等专家和学者。

3 结果与分析

3.1 创建竞技教育学的意义

据考证,千年古奥运和现代百年奥运的产生都与当时人们把竞技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手段有密切关系。但是,古奥运后期,竞技由于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和手段残忍等,加上罗马皇帝反异教活动的干预等,使之夭折。当今,百年奥运也同样面临着偏离教育、过度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以及兴奋剂滥用等“异化”问题的挑战。尤其是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将竞技商业化推向了顶峰。对此,1996年8月,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奥运史专家戴维*沃莱钦斯等学者大声疾呼:这样异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会永存;美国哈佛大学科斯梅伯等人提出:商业化的、对教育产生负作用的奥运会应立即停办。1998年世界田径明星美国的卡尔*刘易斯面对竞技的异化,在告别赛中指出:“美国的田径问题很多,职能部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总是偏离正道。这很荒唐,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有世界上最出色的田径选手,但是我们没有田径。真正的田径在美国已经死亡了”(《中国体育报》1998年10月8日)。这些古往今来的事实告诫人们:竞技教育结合有助于奥运持续、健康地发展;竞技与教育分离会促使奥运异化,这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也预示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久分必合的趋势即将到来。然而,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中面临的“异化”的问题已日渐严重,如何迎接这一挑战,使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竞技教育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体地说,它是在回顾历史、更新观念、创建竞教结合的理论新体系的前提下,以培养有运动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群体为目的,去防止面临“异化”的竞技,使之能再次以新的姿态回归教育,并健康、持续地走向新世纪。目前,人类都在关注着“发展”和“预防”两大问题。比如,医学已从以治病为主,转向重视“预防”;科技面临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能源危机、气候反常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开始重视预防上述问题,并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科学”,并提出“科技以人为本”。同样,竞技也要以人为本,同步研究和预防异化的问题,这就是时代赋予我们创建竞技教育学的使命。

3.2 创立“育人夺标”的竞技教育新观念

当人类思考20世纪世界经济增长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业之路”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今世界竞技发展也走过了一条先培养运动明星,待他们出现问题后再去治理的“灰色之路”。从马拉多纳吸毒到泰森犯罪,再到许多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屡禁不止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运动个体和群体存在着综合素质偏低和从事竞技工作的人对竞技本质认识不清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从而使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主体精神、人生的价值等属于人的东西被忽视了,甚至被剥夺。这样,人便成了“竞技的动物”,竞技却成了“扬物抑人”的低层次运动。因此,许多人在思想上便形成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就是竞技教育(培养运动员的过程)的本质的偏见。客观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有很大成分是一种运动的“现象”。作为“现象”,它具有明显的流动性、易变性和易逝性,“育人夺标”才是竞技教育的本质,尤其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潜藏在技术和金牌背后,最基本、最稳定而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袁伟民所言:“金牌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但能够创造辉煌、鼓舞人心的不仅仅是金牌,还有那些为夺取金牌而努力拼博的人。”如果我们仍然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视为竞技教育的本质,那么,必然会使人成为运动的手段,运动却成了目的,从而使运动员在现实的竞技中,伴随着对金牌和物质追求的不断升位,他们的主体地位却在日趋下降。当今的竞技也正是在如此演变着。1994年9月在埃及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因此当今世界的竞技的发展,必须朝着有利于主体——运动员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演进。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最近撰文指出:“奥林匹克对职业运动员开放可能导致奥运会失控”。“过度的商业开放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滥用兴奋剂的根源是商业化(或政治)的考虑。它对奥林匹克起着消极的作用。它违背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损害了运动员的健康。”可见,将“育人夺标”视为竞技教育的本质,既有助于抵制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又能促进竞技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夺标反映了竞技的特性,育人反映了竞技的教育属性。竞技教育学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人才的科学。它提出竞技要树立“育人夺标”的新观念,有助于防止或限制由于竞技单纯夺标而造成的“异化”。如果说“夺标”是竞技教育“顶天”所求,那么“育人”是其“立地”所需。运动员要攀登世界竞技高峰,需要有其赖以生存的、“育人”的土壤,否则,竞技教育只“顶天”不“立地”,那么竞技就将难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育人”和“夺标”合二为一构成了竞技教育的本质特征。竞技教育学把“育人夺标”作为“宗旨”,其实质是把竞技的中心从“物”转向了“人”,这是竞技面向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场革命,也是竞技教育学创建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3.3 构建“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结构

目前,国内外现行的竞技理论的教科书或专著主要以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为主,这是不全面的。作为系统的竞技理论只有包括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的理论才能完整地解释竞技全过程的问题。况且,最近我国即将把运动训练专业扩展到竞技专业,这说明竞技专业不仅是以培养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目的,还要培养一批竞技的管理、经营和康复保健等各类竞技人才。但是,现行的竞技理论以运动训练理论为主体,其结构存在着非整体性,这就不免造成其指导实践功能的单一性和随机性。因此,竞技教育学为完善竞技过程理论结构的非整体性,按育人夺标的总体设计,将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育人的理论与措施寓于在每个过程之中,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竞技教育过程的理论,不但有利于完善竞技理论体系,而且更有利于提高竞技教育(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过程)的质量。

3.4 组合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竞技教育理论体系

当前,国内外有关竞技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大都偏重于从生物学角度去研究挖掘人的生物潜能,偶尔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问题也是浅尝辄止。竞技教育学在运动的竞赛、选材、教学、训练、恢复和评价六大过程的每一过程中,都将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竞技教育理论新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既符合人的发展对竞技的需要,也顺应了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

3.4.1 符合人发展的需求。竞技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提出健康的人应是生物、心理、社会三者都达到完满的状态的统一体。通过竞技培养出的运动员应是一个完整的人,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人。在重视运动员生物和心理方面挖潜的同时,强化挖掘运动员的社会潜能更为重要。正如俄罗斯体育专家马特维耶夫所言:“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靠挖掘运动员的社会潜能。”运动员通过积极调节各种人际关系,使他们在运动的训练和竞赛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和智能,从而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获得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并能成功、健康、幸福地度过人生。再者,世界性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要促进竞技运动由传统的“体能型”向知识、信息和科技含量高的“智体型”竞技转变。因此,加强竞教结合,重视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位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问题是完善国际竞技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3.4.2 符合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的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增加知识、信息和科技的投入、减少成本、增加效益。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前,必将变革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竞技方式。未来的竞技及其教育必将向知识、信息、教育和科技投入高的智体型方式转变。因为当今世界竞技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逐渐接近极限。因而,未来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充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从而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更新场地和器材,促进竞技尽快从传统的体能型向智体型转变。欧美发展知识经济的经验启迪我们: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人方是人才,人才来自于教育。为此,竞技教育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教育过程放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并综合有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实践,其目的是要在运动场外开辟一条竞技的智能生产线,向运动员传授与竞技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复合型”的竞技人才,以求这条智能生产线与运动场那条原始生产线汇流产生“爆发”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之际,主动树立智体型竞技教育的新思想,重视竞技的知识、信息、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以求促进其快速发展。正如球王贝利1979年所言:“我比那些不会用脑筋只会狂奔的人走得更快。”

4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 吕树庭.体育社会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7

1.竞技体育动力机制的辨析

(1)竞技体育的概念。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比赛。

(2)动力机制。“机制”一词应该包含着四个重要的部分:事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及其规律,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外部因素对事物变化的影响,事物变化的表现形态。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也包含着这四个方面:指影响竞技体育自身发展和传播的内部、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过程。

(3)微观学角度下竞技体育动力机制。微观学视角下,动力机制涵盖三大领域:一是内生性动力机制,即从体育自身涵盖的领域发展角度,加速竞技体育的发展进程,从本质出发构建自已发展机制,提升竞技性水平。二是外生性动力机制,即通过与外界因素相互影响,构建和谐有力的动力机制,以增强竞技体育的传播发展。三是联动性动力机制,即构建协调联动机制体系,形成和谐有力的发展格局,构建新型机制体系,全方位推进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2.内生性动力机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一种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不同视角下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体系在初步的发展完善。从内生性角度研究,竞技体育之所以得到广泛的传播离不开自身的发展,然而竞技体育作为一个强大的上层建筑,夯实的经济基础又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自身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毋庸置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社区、群众体育)作为这一经济基础,让竞技体育得到更好的传播发展。

(1)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传播影响。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在终身体育中起着核心作用。

“体教结合”制度下,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发展重要的动力机制之一,学校运动训练对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将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总之,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満足自身教育需求的同时,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夯实地基。

(2)社会体育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社会体育,也称社区体育、群众体育。人们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等目的而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同时群众体育也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对其又是一种稳定的支持。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整个国民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总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两者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想真正协调发展,首要任务就是从实际的国情出发,快速有力的发展群众体育,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从基础抓起,建立良好的动力运行机制,让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并驾齐驱拉动竞技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领航。从而提升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最终使我国真正的进入“体育强国”之列。

3.外生性动力机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随着和谐世界步伐的推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现象,得到了很大发展并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丰富着人们的健康生活。

(1)政治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下,体育的领导权归属问题更加明朗。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力所能淡化的。例如:从轰动世界的“乒乓外交”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下,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下,和谐统一的盛世在13亿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成功举办,让社会呈现出一幅安定祥和的景象。

竞技体育给国家带来了政治效应,让政治反过来建立可行的动力性机制来推动其广泛传播。“体育与政治一体化”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体育体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政治对体育直接作用的结果。

(2)经济全球化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从而使其与社会经济接轨。经济全球化(包括商贸、金融、媒体、交通、通讯的全球化)为竞技体育的传播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已被人们所重视。通过大型体育活动往往可以促进举办地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当地的旅游、交通事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从1998年足球法国世界杯的80亿法郎到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88.8亿美元和258亿美元,此外,还给韩国增加了24.5万个就业机会。”同样,在我国,四年一届的全运会、2008年奥运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旅游方面,自申奥成功至今,北京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200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比去年同期增长12.5%。”从一个个的突破性的数据可以看出,竞技体育给我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竞技体育给社会到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经济又形成了新的动力机制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市场经济作为竞技体育广泛传播发展强的有力的动力推动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及与之相关的生产消费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运动,体验这份激情,以推动着竞技体育的发展。

(3)体育文化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体育文化的功能之一一传承和传播功能。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与传播媒介有天然的联系。体育运动离不开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同样离不开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体育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在日益密切。

人们称“比赛、观众、电视传播、商业广告是现代竞技体育这具马车的四只缺一不可的轮子。”紧随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导入的时代步伐,传媒工具在不断更新,创造自已的新时代。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媒介等成为了新生代,引领传播媒介在体育界的新时代。因此,传播媒介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产物与时代文明进步象征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其它任何事物无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4)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体育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提高体育发展水平,关键就在于用科学技术指导体育实践,用科学技术推动体育的发展。”同时在对竞技体育的概念理解上,我们曾把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现象来研究。所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竞技体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传播,成为竞技体育发展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的影响是提供了一种推动力。”

在运动训练中,“滑栏”技术、乒乓球运动中的“弧旋球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出现,都极大地提高了竞技运动水平。竞赛中,“电子计时设备”、“终点摄影设备”、“鹰眼”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公平竞争性。因此,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技与体育结合的程度。谁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应用高科技量,必将成为竞技体育的强者。

4.联动性动力机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

21世纪是和谐的世纪。在和谐统一的主题下,体育在逐渐拉近世界的距离,拉近世界人民的关系,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的功能让竞技体育走进校园,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其成为介于休闲生活与上班工作这一连续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争性身体活动。竞技体育作为国际交流的一大方式,已经与世界接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政治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文化无国籍化、科技共享等条件下,竞技体育在社会大舞台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国家作为作用的主体将影响竞技体育的各个动力机制因素有机结合,构成了强有力的动力机制系统。同时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结合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考虑到体育对人们生活的重要程度。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同竞技体育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阳光体育运动”、“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出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让竞技体育走进了校园,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人们在竞技体育中找到了商机,让其走向了商业化、职业化道路。在寻求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从而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体育,更好的利用竞技体育。

5.结束语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整个体育的发展乃至社会有关领域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领域存在着诸多可能对竞技体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从微观学视角出发,将制约竞技体育传播发展的动力机制分为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综述。作为社会产物的竞技体育来说,其发展的内生性、外生性及联动性动力机制,让竞技体育走进每个人空间,充实人们的生活。

竞技体育的产生篇8

【关键词】体育 数字化 电子竞技

数字化体育是体育、电子、网络等相关产业发展并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通过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来促进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挖掘和利用,以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最终大幅提高全社会对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体育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背景下,正呈现处数字化体育教学、数字化体育项目新兴、体育训练过程数字化、体育资源信息数据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应对世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与挑战,推动我国体育事业整体水平的长远发展,是摆在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数字化应用的探索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加快,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已经全方位渗透在各个学科领域。高校体育课程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不是简单地利用一些数字化设备,把各共享平台的体育信息资源作为演示工具,而是不但要实现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还要将数字虚拟空间与现实应用有机融合在一起。近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数字化体育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探索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路径,有效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对体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有着重大意义。

(一)数字化体育教学的概念。数字化体育教学,就将各数字化技术及资源有机地融合进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之中,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及时传递最新的体育资源信息,充分挖掘与开发体育教学的潜在功能,来实现体育课程模式的整合与优化,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和途径,也是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数字化体育教学通过电子数据库、超媒体、网络、文字处理等现代教育手段,以“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传送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材料等教学内容。数字化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是双向的,他的开展不仅促进科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技能学习、健康生理心理素质的锻炼环境。

(二)数字化体育教学开展的意义。开展数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对大学生智能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起到了有益的影响,使体育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大学生德智体全面综合培养与开发起着重大的作用。开展数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开发、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模式。例如,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可以将中国武术的精神等多媒体资料同时播放,在同学们享受中国古老文明的同时,产生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和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运动热情。再比如教授太极拳之前,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向学习和介绍太极拳文化的起源、发展及门派进行系统讲解,以更好地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在观看名家大师的现场表演的同时,同学们摩拳擦掌,在传统武术音乐的氛围中,热爱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在一招一式中体现武术精神,在一呼一吸之间,感受中国古代体育的养生和保健的作用。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在深入研究武术和太极的同时,身心得到了放松和调理。数字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开展,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新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参与的程度,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帮助学习者协作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

二、促进电子竞技数字化体育项目发展

电子竞技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是信息技术和体育产业结合的产物,目前数字体育与电子竞技产业已成为体育经济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2003年电子竞技被中国体育总局列为第99个正式比赛项目,以电子竞技比赛为核心的数字化体育竞技运动,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电子竞技偏重于智力方面的对抗,信息时代的体育范畴,从以身体锻炼为主逐渐转变扩大到了脑力锻炼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电子竞技运动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加大的发展空间。

电子竞技很好地体现了数字化时代体育娱乐观念和内容的创新发展,体育竞技活动将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体会运动带来的快乐。电子竞技活动,可以开发智力,增进身心健康,并有着不可小视的教育功能。通过参与电子竞技活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强大的意志力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形成自律自强、宽容谦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及综合素质,电子竞技活动已经充分具备了体育竞技运动的灵魂。数字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规模日趋增大,存在着巨大的商机,而电子竞技则是撬动这一市场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更需要正确方向引导,使之走向良好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完善数字化体育训练体系

体育运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从最初的单纯娱乐,健身,发展到现在的竞技体育,出现了专业的运动员以及与之匹配的一系列产业。为了使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训练更科学,更有效,更加人性化,进而出现了所谓的专业运动设备,数字化的技术分析设备。在进行某项体育训练时,用摄影机等设备把动作记录下来,输入计算机进行剪辑分析,每个动作的优缺点一目了然,甚至可以根据一段训练的各项数据曲线分析出运动员的状态、变化情况,为后续的训练提供量化依据,提高了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我国也在推行成年人体质测定,这将成为提高国民体质的重要依据和举措。通过测定及对测定结果的评价,建立有效的体育锻炼机制,科学地指导国民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最终目标。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科学、电子技术及网络的高速发展,为体育产业向综合性、科学性方向,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数字化经济浪潮的簇拥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大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进一步促进电子竞技运动在管理、模式、职业化、产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促使电子竞技等新兴数字化体育项目不断的完善和成熟。完善数字化体育训练体系,加大体育资源信息共享的,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使我国体育产业逐步走向绿色、健康、数字化的方向道路。

上一篇:创新托管服务范文 下一篇:孩子课外阅读的好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