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

时间:2022-08-09 01:58:47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分析与新议

摘 要: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目前建立 的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虽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竞技能力结构,但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以系统 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皮球理论模型,表现出整体性、直观性、动态性和混沌性 的优点,很好地诠释了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和发展变化,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陷。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系统性;皮球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2-0116-03

An Analysis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Establishment of Ball Theory

LI Yan, DONG Yunzhen, LI Ke

(P. E. School,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Shandong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athletes’ capacity structure model is ne of the main steps for athletes’ mode training. Although the present structu re model of athletic capacity has been studi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ere till exist many drawbacks. The new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and cha os, has shown such advantages as integrity, visuality, dynamic and fuzzification , which has interpreted its features and changes, and has compensated the defect s of previous researches.

Key words: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mode of athletic capacity structu re; systematization; ball theory

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 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1]。作 为生产运 动成绩的运动训练过程,其核心任务便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故竞技能力在运动 训练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国内 外许多训练学学者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比如“木桶理论模型”、“双子模型”、“胶泥理论模型”、“合金理论模型 ”等等,这些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竞技能力的内涵和要义,填补了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空白, 有力推动了运动训练实践研究的发展。同时,上述研究也存在了不足和缺点,因此本文以模 型的系统性特点为切入点,对现有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建立新的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以求教于专家。

1 现有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梳理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研究竞技能力,运动训练学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进行研究,如“木桶 理论”、“合金理论”、“双子模型”等,但是对这些构建的模型,学者们存在很大的争议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商榷。本文以系统论为切入点,尝试性提出一种新的竞技能 力结构模型,因此,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对现有的理论模型进行简单地梳理和评价。

木桶理论强调竞技能力的全面性[2],过分专注于竞技能力构成中“短板”的 作用,而 却在相当的程度上忽视了“长板”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没有能够准确的解释竞技能力各要 素之间存在的动态的,可迁移的互补关系[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桶中的“短板”在决定木桶容量大小时单 独起到决 定性作用,而在竞技运动过程中,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都是通过整体展现的,每个要素不可 能单独对竞技能力水平起到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无论“长板”或“短板”都是靠影响其他 “板子”的作用来影响整体的容积。这是以往研究中被遗漏的地方。同时,竞技能力结构作 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内涵,而木桶理论忽视了桶内水质的发展变化,因为不论是木桶 的长板也好,短板也好,仅是系统的外部构成,而桶内水质的变化才能突出系统的本质特性 。

合金理论[4]主要强调了人体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简单叠 加,而是 类似于合金,其总体性能由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它由竞技能力 整体出发,突出地反映了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从这点来看它要优于木桶理论。但“合金理 论”却忽视了运动竞技能力的生物性能,并非金属或其他要素构成的系统,它应该具有动态 性和开放性。而合金是一次成型,无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内的自复制、自同化、自催 化、自反馈。因此,“合金理论”模型最大的缺点是忽视了系统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无法直观地体现出竞技能力在时空转换中的变化特点,表现出刚性太强的缺 点,故不宜用其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

胶泥模型理论和积木模型理论是田麦久博士在木桶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对竞技能力的深入 探讨研究。胶泥理论的提出是考虑到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 可迁移性,即胶泥理论是尝试描述各因素之间整合后的融合。熊焰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

[5] 。笔者认为,这种融合表现出来的只是胶泥之间简单的渗透和移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并 不符合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系统的命题。积木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 效应的直观展示[6],但是其直观表现是积木的简单叠加,没有以系统的角度去解 释竞技能力。

双子模型理论[6]是田麦久博士将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合二为一而提 出来,体 现出了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与效能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因素的转移与补偿,以尝试 完善木桶理论的不足。但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简化研究问题,突出本质,而用两个互补模型来 解释竞技能力,形式上过于复杂。况且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积木模型并不能从本质上解释竞 技能力的状态变化。

综上所知,现有的模型理论在解释竞技能力结构的系统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有的理论模 型虽然具备系统的部分特点和要素,但不符合人体系统的特点,不能体现系统的演化过程, 缺乏动态性和开放性,有的理论模型完全缺失了系统的特点和要素,当然就无法从系统的角 度完整地描述竞技能力结构。

2 现有模型理论的完善与补充――皮球模型理论提出与建立

2.1 皮球模型理论建立的理论依据

2.1.1 系统理论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一般认为,整体性、 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但是系统有三 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 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从实际情形来看,任何系 统都必须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 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 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 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 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 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7]。

竞技能力结构是一复杂的、多维系统,其形式结构特征表现为“非加和性,各子因素是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非简单的叠加”,在竞技能力系统演化过程中有“自组织、自同构 、自催化、自反馈等几种普遍形态,在竞技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内随机性、局部不稳定性 的变化规律”[5,8]。因此,在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模型的 系统性特 征,即模型的整体性、模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同时, 竞技能力作为人体运动特征表现,该模型应该具有开放性,而非封闭性。

2.1.2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混沌理 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 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 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 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 来[9]。

由于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训练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 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人体 竞技能力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 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运动训练的成效或运动训练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 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运动训练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 扩大训练效果。

2.2 皮球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皮球理论模型”以人的生物体特征为基础,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遵循系统性特征,并 参照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对于抽象而成的竞技能力 结构模型,是以具有弹性的皮球为主体,皮球外形是由五瓣组成,分别代表竞技能力的五个 要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智力,这五个球瓣组成一个具有一定弹性的球体 ,每一要素在球体内部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图1)。

该模型的特点是任何要素发生变化均可通过皮球弹性的变化来代表,在外部空间即表示 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变化。同时,该模型不是封闭的系统,皮球可以通过气门与外界发生 联系,具有开放性,因此,该模型完全具备了系统的基本特征。

皮球模型的建立,首先从整体的角度,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竞技能力结构的特征和变化, 弥补了以前模型的片面和缺陷,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竞技能力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丰富 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理论研究内容。其次,通过模型的建立,以简便直观的方式展现竞技能 力结构,更有利于在实施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通过竞技能力结构特点 的变化进行预测,以便更好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2.3 皮球模型的特征

新构建的皮球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与以往模型相比,具有以下无可比拟的优势特 征:

2.3.1 整体性特征

整体性特征是系统论最显著的特点。以往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都很好地强调其整体性特 征,但也存在缺陷。如“合金理论”模型强调了以系统论的整体性特征为出发点,但系统的 整体性是以系统的有机关联性为保证的,“合金理论”仅强调了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却回避了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相应 的输入和输出[10]。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有各要素紧密结合的 形成的具 有一定弹性的球体,又有气门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正如竞技能力 的各构成要素体、技、战、心、智一样,在运动训练的引导过程下,使这一整体不断发生着 深刻的变化,同时通过信息的反馈作用,与教练员以及外界训练环境进行信息的互换来影响 自身的竞技能力状态。因此,皮球理论模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 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研究竞技能力,从而可以达到全面地、最佳地解决问题的目 的。

2.3.2 直观性和动态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直观性和动态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性特征 ,这也是以往模型没有解决的问题。皮球模型以皮球这种具有一定空间立体形态的模型作为 竞技能力的体现。皮球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皮球弹性的变化来直观地、动态地表现和判断运动 员在比赛过程中或者训练周期中竞技能力总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某一阶段,运动员的竞技能 力水平提高,则皮球弹性变大,可以弹得更高,反之,某一阶段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则皮 球弹性变小,皮球的弹起高度下降。因此,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及比赛时竞技能力水 平的提高或下降,都可以通过皮球模型的弹性变化直观体现出来。

同时,这种动态性还可以反映竞技能力与竞赛环境的互动关系。所谓的竞赛环境,这里 特指施加于该模型的外在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压力越大,竞技能力的皮球模型反应越 强烈,即竞赛时的超水平发挥。但外界压力超出模型所承受的范围,模型就会爆裂,即竞技 能力的结构遭到破坏,运动员竞赛时的发挥失常(图2)。

2.3.3 混沌性特征

皮球理论模型的混沌性特征是基于混沌理论提出来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存在 着混沌状态,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期的结果。刘大庆博士的研究表明,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 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11]。但这种补偿 作用同样具有不 确定性,心理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的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以及体能会有何影响?竞技能力各 要素之间到底是怎样发生相互联系?这里面存在着“黑箱现象”,许多问题很难有明确地解 释。另外,在运动员竞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等都会对其产生影 响,而这些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皮球理论模型正好以其内部的封闭型和不可视 性来体现竞技能力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混沌性特征。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混沌性并非没 有规律可言,否则根本谈不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把握运动员的训练信 息和行为功能的变化进行科学掌控。

3 结 论

在理论研究中,模型的意义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应将现实训练中新鲜信息注入模型予以 理解、解释,使模型不断更新,并以更新后的模型继续关照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以实现 二者动态开放式的反馈、互动。以往的模型在某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释竞技能力的结构和变 化问题,但是无法从系统的角度整体、全面地分析。皮球理论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且表现出独有的优越性。

不可否认,皮球理论模型毕竟只是一次探讨性的研究,给大家以启示,并不能全面地解 释竞技能力的发展变化。另外,任何一个模型的提出只是对一种理论的朦胧预期,要真正达 到目标,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上问题,即需要对模型进行检验。这一过程必将是一个充满 争论和质疑的过程。我们也期待在不断的争论和修正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竞技能力的本质 和内涵,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68.

[2] [日]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3] 田麦久,刘大庆,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 学,2007,27(7):3-6.

[4] 李凯.合金理论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1-4.

[5] 熊焰,孔祥宁,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5 5-57.

[6]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145 -148.

[7] baike.省略/view/62521.htm.

[8] 郑念军,刘新民,刘兴,等.竞技能力新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51-53 .

[9] baike.省略/view/38935.htm.

[10] 颜其礼,王冲,胡民.经济信息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7.

[11]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上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教学信息平台的构建研... 下一篇: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流动的项群特征与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