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范文

时间:2024-03-27 10:07:37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1

关键词:2008年奥运会;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3-0026-03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documentary: historical material, talking, analysis and so on , This paper sets forth the athletic sports value selection, looks back the course of the Chinese athletic sports value selection, elaborates some theories about the Chinese athletic sports after the 2008 Olympic Games, hopes to giv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sports.

Key words: The 2008 Olympic Games; Athletic sports; Value selection

1 前言

价值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任何人类活动与时代进步,都与人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作为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它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大量的价值理念、具有多类别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价值的类别来看,竞技体育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强身健体价值、精神价值、娱乐价值等。纵观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一直都是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所服务,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竞技体育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该何去何从,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阐述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涵义,在分析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试图论述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有关理论问题,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2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涵义

关于价值的涵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价值的“关系说”、“主观说”是较主要的两种说法。价值“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种说法是从主客体的关系角度来认识价值的。价值“主观说”认为:事物或对象的价值,只是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兴趣、欲望等心理趋向,只要主体认为事物是有价值的,该事物就有价值[1]。

价值取向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来进行评价、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它是主体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体验,对客体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定势,是主体在评价客体对自身及社会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是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竞技体育的价值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或社会按照自身的价值标准确定自身的竞技体育目标,并按照此目标主动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是动机、目的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3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大体上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3.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强调“克己守礼”、“忠君爱国”,个人完全成为统治者完成统治的工具,没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体育运动被纳入到道德培养、教化民心的轨道上,都是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存在的,这样就压抑了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如我国传统的武术发展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还都是走艺术化、表演化、休身养性的发展道路,而传到别的国家却发展成了很有竞争性的跆拳道、柔道、泰拳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价值取向不是强调竞争、对抗,而是要遵守礼仪,实现道德的升华。

3.2 中国近现代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在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外敌的入侵,中西方思想开始有了直接的交锋,使得中国古代的体育价值观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其它多元素的价值观开始出现了。在此时代,体育不再仅仅是休身养性的手段,也可以张扬个性、拼搏进取,这些都与我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明显的分歧。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走的是大范围的“集体主义、全国一盘棋”的道路。我国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在此基础上,再向着“更快、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个人崇拜,推行集体主义思想,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

3.4 改革开放后至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西竞技体育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中国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进行了新一轮的整合。反对个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早已结束,发挥运动员个性,提倡“以人为本”的竞技体育时代也已到来。以运动员为价值表现核心、以其他竞技体育参与者为价值接受主体的价值生成机制正在构建[2]。

4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中国的竞技体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色,那时把竞技体育当成是一件公益事业,国家统办一切,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竞技体育当中,几乎很少管群众体育的发展,社会上也基本不参与竞技体育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形形、千差万别的利益主体,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利益主体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却给我国的竞技体育带来很大的冲击,使竞技体育的格局更复杂。如何进行利益的整合与协调,消除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都与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有很直接的关系,是我国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1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依据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构建须遵循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依据。总体来说,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批判继承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优秀成果,突出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西方特色的结合。

4.1.1 以推进人民群众的发展为竞技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各种价值的主体。因此,可以说,价值的本质在最高层次上属于人们。马克思主义指出:要以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最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为最高价值目标,要把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有的发展也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评价,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这样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防止和纠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消极价值取向。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不例外,它的发展也应牢牢的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4.1.2 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推进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总是努力地改变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试图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从而证实自己具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之后,却发现在这征服、改造的过程中,出现资源、环境失衡等问题,人类本身也已成为此过程的受害者。因此,以解决环境问题为起始的“可持续发展观”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成为解决很多社会问题的议题。竞技体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而且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特殊国情下产生的“举国体制”虽然使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已显示出很多的缺陷,例政府经济负担过重、竞赛体制不健全、后备人才薄弱、运动员退役安置难等,这些都给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形下,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提出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实际战略指导意义。

4.1.3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但反过来说,人又存在于一定的社会集体中,具有社会性,其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个人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又将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竞技体育强调“无私奉献”、“为国争光”,把社会需要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逐渐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也逐渐考虑到个体需求,不仅从物质层面,还从思想和情感层面给予了真诚的人文关怀。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损害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现象,例运动员的外籍身份、虚报参赛资格、兴奋剂问题等,这些都给我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倡导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时,应提醒竞技体育的个体,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是否损害了社会需要,消除那些不合乎体育文化、体育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说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在倡导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时,也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使人们能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发展建设中。

4.1.4 正确处理民族特色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所蕴涵的内容及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外来文化也有其自身的优点,特别是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主张尊重与维护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等。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正是在这一影响下开始崛起并得到发展的,强调“永远争取第一,永远争取超过别人”、“一切体育为大众”,从中可以看出, “人文精神”在体育中得到了直接体现。所以,我们在构建竞技体育价值取向时,在注重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应当借鉴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注重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4.2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的判断,不能以对错优劣来评价,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放在群众当中去考量、去评价。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而言,就是牢牢地把竞技体育的落脚点放在它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本质上去,进而寻求“人的精神”的回归,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价值追寻之路,也反映了中西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不断冲突融合的事实。同时,利用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变迁,发展和谐体育,然后利用和谐体育去帮助构建和谐社会,竞技体育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就在中西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整合中得以统一。

4.2.1 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由于旧体制的影响及经济的不十分发达,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涉及“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个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府一直以来都是将全国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竞技体育当中,因此,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跨入到金牌榜的前列。而相比之下,我国的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还相当落后,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参与体育的习惯等与体育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种价值观的判断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放在群众中去评判。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而言,就是应该将终极目标放在它的社会功能、本质功能上去,即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引导人们通过观看精彩、刺激的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然后主动参与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共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4.2.2 更加注重体育的本质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一直被当作是振奋民族精神、开展国际政治外交的一种工具,被看着是体现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又进一步过分的把竞技体育当作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过分强调体育的衍生功能、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的现象,使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健心功能)被人们所忽视。

邓小平南巡时曾讲道:“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出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同样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需符合这一本质要求,即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指出了我国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工作宗旨。2008年奥运会后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应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要为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服务。

4.2.3 中西方竞技体育的不断融合

各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都处于不同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从而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和文化传统,体现着一个民族不同的价值选择。我们要从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角度,探讨中西方竞技体育价值选择冲突和交融的特点及规律,解决好本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西方的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原则,注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主体问题,所谋求的是个人的幸福。我国在《21世纪议程》也已经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目标,把人的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二者是相同的。此外,西方把竞技体育当成“产业”来发展,注重“效率、效益观念”、“功利观念”等,使体育产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这些都可以丰富到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中,使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更丰富,竞技体育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遵守礼仪、实现道德的升华;张扬个性、拼搏进取;推进集体主义思想;以运动员为价值表现核心、其他竞技体育参与者为价值接受主体。

5.2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推进人民群众的发展为竞技体育价值的评价标准;坚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两者的关系;正确处理民族特色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5.3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应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应更加注重体育的本质功能;应进行中西方竞技体育的不断融合。

参考文献:

[1] 斯力格.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与协调运动员、俱乐部互逆结构的矛盾[J]. 体育文化导刊, 2004,(10).

[2] 颜天民. 竞技体育的价值研究[J]. 体育科学, 2000,(1).

[3] 康冬.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变迁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D]. 陕西师范大学, 2007,(4).

[4] 田荣和. 体育的工具性异化与人性化复归[J]. 体育学刊, 2005,(4).

[5] 冯庆梅.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探析[D] . 西南大学, 2007,(4).

[6] 何远梅. 论世纪转换中国体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定位[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4).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2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1

摘 要 构建和谐背景下体育价值取向是当前大众体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它不仅能够引导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还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能够促进个体体育健康科学的发展。本研究以和谐为背景,以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探讨体育价值取向发展。

关键词 体育价值取向 和谐视阈

和谐社会的构建体现了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其更深层次的表现为人们整体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体育价值取向是当前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对社会个体体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能引导整个社会体育的发展[1]。价值观作为思想的灵魂,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体育作为一种古老文化,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从原始的竞技比赛到现在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态度已经成为当今流行的价值观念,当前社会追求的和谐,是全社会各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大众体育价值取向不仅能引导整个社会体育的发展,而且也对社会健康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体育需求进行选择时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是人们对体育物质和体育精神的追求意向。健康的体育价值取向可以引导大众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健康的体育价值取向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建立坚持身心统一,个体与社会兼顾的发展局面;健康的体育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体育资源的科学分配,引导社会对体育基础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资源调控,同时,还可以引导体育产业在社会监督下健康发展,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竞技体育价值取向

竞技体育对于国家来说,具有振奋民族精神、体现国家实力和凝聚民族团结力的作用,体现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对于运动员来说,是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外现,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方式;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竞技体育的激烈、拼搏、优美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竞技体育的成功可以促进国民体育意识、国民体质、体育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是体育发展方向的导引,是我国学与训的协调发展、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协调发展、专业与业余训练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价值取向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战略体育价值目标,是彰显我国在国际体育地位的基础。

二、大众体育价值取向

大众体育是整个社会体育的基础,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大众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体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现代化社会推进的动力。在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基础相对薄弱,体育资源分配还尚未合理,体育价值取向就显得格外重要,直接引导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观景,促使大众体育需求不断增加,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加快现代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体育的社会覆盖面,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体育价值取向更是引导大众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将终身体育锻炼形成现代生活方式主流。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

和谐背景下学校体育如何发展,当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体质偏弱的现象,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体育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闲娱乐体育”、“快乐体育”之理念精髓,丰富和发扬学校体育的人文精神。学校体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体育价值取向培养,改变学生的体育认知结构,形成体育价值观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学校的体育驾驭更好的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竞技体育能够带动和鼓舞人们激情投身于体育活动,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发展又有利于社会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从而源源不断的为竞技体育输送优秀的后备力量,为竞技体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打下基础。这个良性循环的实现依靠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但是,在我国,竞技体育作为体育领域最高层次的水平,由于其强大的政治功能一直都备受政府重视,长期受到特殊“关照”而优先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更是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大国的实力。但是,在这种举国体制中,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个别运动员及教练员的个人素质偏低,大众体育资源匮乏,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了我国是否为体育强国的辩论,竞技体育的过度增长而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发育不足的局面。要想我国体育和谐发展,就必须遵循三者协调发展的原则,因为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坚.和谐社会条件下体育价值取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1-2.

[2] 李如松,刘国富,胡森林.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4-16.

[3] 廖年忠.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价值取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35.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3

南昌 330013)

摘 要: 揭示竞技“夺标育人”的本质,探索国家竞技“夺标育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 为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依据。

关键词:竞技;异化;价值;夺标育人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01-03

On the Essence and Core Value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SONG Jixin

PENG Yongshan

(1. Jili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Jinli 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ssence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for competiti ve sport and explores its core value of “sports,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world ". The goal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spo rts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for the country".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alienation; value; sports and education

人,为何竞技?竞技,谓何物?是常新的课题。有人说,国之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增量,更 是其文化及核心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认同。2008年主席在“9•29”重要讲话中提 出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令人振奋。全面分析,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金 牌的增量,还要有软实力的增强,后者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软肋,不可忽视。从1928年中 国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误将 “奥林匹克”译成“我能比呀!”,时 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竞技视为单纯的训练或比赛。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国内赛场异化现象 增多,运动员培养方式欠佳,导致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增多的根源。因此,重新认识竞技 的本质,尽快确立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对于加强国家体育 “软实力” 建设,推进其科学 发展颇有意义。

1 国内对竞技认识的偏差

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深刻了解国内对竞技本质认识的偏差,因为核心价值涉及 的主要问题是事物的“特质”与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1 重物轻人,缺少核心价值

当今,有权威人士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能,以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活动,还有观点认为竞技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训 练和比赛。显然,这些认识张扬了竞技的工具理性,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容易将竞技的 核心价值误导为单纯“夺标”。实践证明,竞技若以“夺标”为核心价值,仅研究其工具理 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其舍本逐末。因为“育人”是竞技之“本”,是其终极关怀,尤其是人 和谐发展的规律是潜藏在技能和成绩等现象背后最基本、最稳定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根基” ,而单纯夺标是竞技之“末”,其流动性、易变性很大。所以,夺标不可独立作为竞技的本 质,因为若是这样,那么运动竞赛(客体)就成了目的,而人却成了手段,最终导致竞技的 主体迷失,人性失落。事实表明竞技若要实现其全面价值必须要与人性相统一,全面满足人 的生物需求、社会和精神需要。因为竞技的价值是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缺一都不 可能产生理想的价值。所以,这种张扬竞技的客体,忽略主体,容易积累竞技“负价值”。 长期以来,在国内高水平运动群体中的“弱势生存群体”不断增多,以及赛场上异化现象屡 禁不止都是例证。刘鹏局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强调,“体育比赛中弄虚作假、执裁 不公、时有发生……”,“办好一届公正、文明、祥和的运动会,最大的隐患和风 险就是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破坏力极大,影响极其恶劣,个别 团体和个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置法律、制度、纪律于不顾,置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于不顾 ,公然破坏和践踏赛场秩序,给全运会的形象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竞技以夺标为 中心,必然会使其训练及竞赛的重心完全锁定在“物化”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上,这看似练“ 人”,实则练“物”。在这种“重物轻人”的思想误导下,人的运动成绩虽能凸显,但不可 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几支世界水平的运动队的解体;第十届全运会,几名雅典奥运会的 冠军因犯低层次的错误而不能在北京奥运会崛起都是例证。

1.2 缺少普世性,认同度低

奥运是人类竞技的最高形式,其宗旨是认识竞技本质、确定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奥运宗 旨强调:“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平、公平竞赛 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 献”。简言之,奥运宗旨的前提是“公平竞赛”,核心是“教育青 年”,理想是“促进和平”,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体育精神”。然而,国内认为竞技是单纯夺标的比赛,与以“ 教育青年”为核心的奥运宗旨是不符合的,它既没有普世性,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历 史证明,每当作为客体的竞技有利于促进其主体,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时就增值,就有生 命力,否则就贬值,并接受异化挑战。古今奥运与教育的结合与分离,导致其兴衰及挑战的 历史就是例证。当今,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就是竞技过分追求技术、成绩、奖励等物 化的因素,而忽略其主体人的发展,以使主客体分离,进而使之贬值。可见,国内将竞技定义为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既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又缺少普世 性,这是促进我国竞技文化深层次变革的重点,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着力点。

2 对竞技本质的追问

孔子在《论语》中曾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而,追问竞技本 质的目的在于为其“正名”,以求其“事成”,即减少竞技的异化现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2.1 竞技定义的由来

竞技一词英文是“sport”,比较复杂,而Sport的词源出于拉丁语desporeare,是指人们余 暇时间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英语sport 的最初含义就是暂停工作、离开工作场所,到户外 进行自由娱乐、游戏或消遣等,因而竞技与游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周爱光教授在《体育人文 社会学概论》中阐述娱乐性是竞技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若失去了它的娱乐性,也就失去了 它生命力的源泉,他充分阐述了竞技运动与游戏之间本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2007年,国内 学者路云亭在论《竞技的本质》中指出,“竞技源于游戏,又超越了游戏……现代社会整体 进步不仅没有剥夺竞技的原始本位特征,反倒促使它更贴近健全的人性。”[1]这 是很有道 理的。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运动(竞技)对于多数人来讲暂时依然只 是观赏之物而已。体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总体系必备的一个组成部分。”[2]上个 世纪末, 美国学者介绍,“今日之欣欣向荣象征早期移民法典中,对体育与娱乐的敌意以彻底否定。 ”[3]

2.2 竞技定义的确定

运用逻辑学分析,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即临近属概念;种差是夺标育人,因此可以定义 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以夺标育人为目的的娱乐。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 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是其归属的领域。将竞技视为具有游戏性质的娱 乐并非贬低它,而是对其性质及其人的升华。正如德国文学巨匠席勒强调,“只有当人是完 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夺标,即夺取运动的锦标,它反映了竞技最原始“固有”的娱乐属性(特有属性)。它是竞 技区别其它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人类竞技的起点。夺标的娱乐性反映竞技最原初、纯粹和抽 象的本性。竞技需要富有竞争性和规则性的夺标运动,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制造快乐,否则它 将失去价值,失去市场。所以,夺标体现了竞技的“娱乐性”,反映了竞技的规律,蕴含着 有关现实关怀的工具理性。育人,是奥运赋予竞技的第二属性,是其终极关怀。它符合奥运宗旨的核心价值――“教育 青年”,具有普世性。古代奥运在重视宗教和娱乐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的教育,现代奥运传 承了这一基因。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曾充分论述过,“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与归宿” ,与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相一致。所以,育人体现了奥运赋予 竞技的“教育性”,反映了竞技的教育规律,蕴含着竞技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共同构成了竞技的“特质”。二者的结合是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结合,是国家确定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 。 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对于抵制当今国际竞技面临异化的挑战意义重大。当前,在国内体 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夺标与育人是矛盾的,甚者阻挠竞技与教育结合,这既与奥运宗 旨相背离,又是滋生国内竞技异化现象增多的温床。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务委员刘延东同 志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十分重视调研有关竞技与教育结合的现状,关心运动员的文化教 育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力求积极改进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这是中国竞技顺应奥运以教育为核 心的潮流的“新开端”。然而,当今国内竞技异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皆与竞技核心价值 不明确,以及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欠佳有关。

3 对竞技核心价值的追问

研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核心价值,然后才能全面地把握它。

3.1 对核心价值的认识

核心价值,最早出自于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他们认为,“核心价值 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独立与环境,竞争要 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至5条”。后来,“同心动力认为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组织、不可替 代、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的组织特质,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组织DNA 中最核心的部分”。基于上述,确定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事物“最基本和持久的 信念”;二是事物的“特质”;三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确定国家竞技 的核心价值应当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全面分析,竞技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一个国家竞技的基础 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是国家竞技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3.2 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析

根据上述确定事物核心价值的三原则,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 世界。

首先,“夺标育人”是竞技“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及“特质”。其中,夺标是竞技的 客体――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也能使人 异化,即产生“负价值”。育人,既是竞技的主体,也是其核心,又是奥运的灵魂。它始终 向善,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能纠正娱乐及夺标的偏差,即产生“正价值”。因此,夺 标与育人的结合,实质就是竞技的主客体相互作而用产生价值的表现,是“人性”和“物性 ”的完满统一。其主要原因是:“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 善的积极效应。”具体说,因为主体对“夺标”的需要并非都合理,只有当“夺标”满足主 体合理需要才能产生“正价值”,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就会产生“负价值”。可见,夺标与育 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因为在竞技过程中,竞技离开客体不可能产生价值,同样离 开主体及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不会有价值。现实中,夺标若单纯地成为竞技的核心价值, 其培养方式就是单一的训练和比赛,那么就会增多类似邹春兰和艾冬梅等竞技的“生存弱势 群体”,从而增加国家竞技的“负价值”。反之,“夺标育人”若成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 基础,那么就会改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减少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增加国家竞技的“ 正价值”。所以,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 值),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 神。国内哲学家王玉梁在赞同价值论的“关系说”指出,“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产物”。[4]德国学者文德尔班在1914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指出,“每 种价值首先 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以其某种的东西”。这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界定价值。“夺标 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其次,“和谐世界”是奥运宗旨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与世界竞技的最高境界, 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是竞技“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古今奥运兴衰的历史已证明,每当奥运干扰国际赛场秩序及社会秩 序时,它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再者,奥运是国际竞技的最高形式,这就说明竞技不仅是中 国的,更是世界的,所以竞技“和谐世界”具有普世性。试想,一国竞技若“和谐世界”了 ,那么它自然会高水准地实现“为国争光”。反之,一国竞技若单纯“为国争光”,那么将 会引起极端种族主义的谴责。近年来,国家足球等运动队,以及部分观众在国家重大比赛中 表现欠佳,已引起国际上种种非议。这说明,国内竞技缺少“和谐世界”的类意识。国内学 者陈利在《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嬗变》中指出,“犯罪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 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美国社会学 家和犯罪学家唐纳德•里德•塔夫特在其代表作《犯罪学:一种文化解释》中认为:当一个 传统的社会处于剧烈变异阶段时,‘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和非人道原则的文化 结构必然在各种场合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发生严重的纠葛和冲突。这种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 诱发犯罪。’”[5]当然,当前国内竞技的各种矛盾冲突并未到引发犯罪的地步, 但是确实存 在缺少人们共同能接受和认同的竞技思想及核心价值,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之上的问题却在 不断地干扰国内体坛,并且随时能引发各种事端,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国内竞技 文化软实力建设欠佳有直接关系。罗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辞中一再强调,“请大家切记,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比赛成绩 ,奥运会还是和平的聚会”。同样,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 调,“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优异运动成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奖牌 绝不是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参赛目标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 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是:一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胜不骄 、败不馁,以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国家形象;二是充分发挥应有 的竞技水平,努力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三是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 好交流,增进友谊;四是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 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国家竞技思想 的深刻变革。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在中国首次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剔除 了单纯“夺标”的竞技旧思想,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高品位的竞技新思想 ,是我们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可见,在国家竞技核心价值构成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和“特质” ,它是我国竞技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竞技夺标 育人的崇高境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普世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国家竞技的 核心价值。它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 方略,是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 论

1) 揭示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夺标育人的娱乐,而不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 的训练和比赛。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运动” 是其归属的领域。这是国内竞技思想变革的启蒙,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 2) 将夺标育人作为竞技的本质,并视之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对于促进竞技与教育 结合,调节夺标与育人的矛盾,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国家竞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 将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它既有普世性又有特殊性,是爱 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首都体育学院,2007,(6):461.

[2] [苏] 巴班斯基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50.

[3] MBA智库百科(http:wiki.省略).

[4] 王玉粱.关于价值本质的几个问题[J].新华文摘,2008,(24):34.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4

关键词:竞技教育;竞技运动;奥林匹克;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32-04

The loss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Xiao-jun

(School of Sports Human and Society,Jin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 Since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re have been such problems as emphasizing the utility value and neglecting the individual value. In China competitive sport has always been influenced by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wrong understandings have kept coming out. Today,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education in China, we should restore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Olympic education. Guided by this conception,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performed some practic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education;competitive sport;Olympics;China

现代竞技运动这一来自异域的文化,自从进入中国起,国人就对其有着很多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竞技运动的教育价值的误读。竞技教育的缺失,是目前国内竞技异化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现代竞技运动进入我国的历史过程,力图找出国人对现代竞技运动,尤其是其教育价值误读的原因,同时提出重建我国竞技运动教育的思考。

1我国竞技教育的失落

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即一种世界主义、和平主义的教育。而我国竞技运动的最高目标是为国争光。

奥林匹克教育与我国竞技运动教育主要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目标上,还在于实现目标的方式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奥林匹克理想的实现,首先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扩大到社会,最后扩大到国际社会,沿着一条由个体到社会,由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奥林匹克》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1]而在我国则更强调竞技运动参加者为国家利益或集团利益(例如全运会中的各省)的服从和牺牲,强调国家或整体利益的同时,表现出一种对个体价值的忽视。视运动员为实现整体利益、目标的工具,忽视了奥林匹克思想所强调的竞技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促进个体和谐均衡发展的核心精神,漠视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个人价值,导致我国竞技运动出现种种异化问题。

2我国对现代竞技运动的认识过程

2.1近代中国对于竞技运动教育价值认识的偏差

1)对现代竞争观念错误理解的肇始。

甲午战争前后,严复翻译《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进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与进化观念,在当时中国社会引起巨大震动。严复引进的竞争观念尽管对当时国人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但是严复所引进的带有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的竞争观与自古希腊以来的竞技运动所倡导的公平竞争的竞争观却完全是两回事。19世纪末,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开始流行,而这种提倡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观念契合了当时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宣传需要,因而在中国盛行一时。所以近代国人一开始接触的西方竞争观就是一种弱肉强食的“野蛮丛林法则”,对古希腊以来竞技运动所倡导的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提倡竞争秩序与友谊团结的竞争观念并不了解。

在这种适者生存的竞争观引导下,近代国人最早引入的西方体育形式也不是竞技运动而是德国体操,尤其是兵式体操。甲午战争后军国民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崇尚军国民主义的德国与日本兵式体操成为当时中国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斯巴达精神”、“日尔曼铁血主义”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成为了体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2)传统思维模式对西方竞技运动的误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竞争观念,还有着强烈的轻视体力活动的倾向,古代中国没有“体育”这个整体性概念,类似现代体育的武术、健身性娱乐游戏、养生术等等都属于“末学”,难登大雅之堂,限制了近代以来国人对现代竞技运动的全面认识[2]。

西方竞技运动进入中国之初,国人对其相当陌生,从表面看,竞技运动类似中国古代蹴鞠之类的各种游戏活动,所以向来为正统士人所不齿,仅仅存在于外国租界洋人游戏或教会学校的体育课之中,并未引起国人重视。

随着国内进化论流行与军国民主义兴起,德式、日式兵操盛行,近代国人开始关注西方竞技运动,认为竞技运动同样可以起到尚武强国的作用。近代中国的几次运动会无不打出这种旗号。例如,1905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第一次运动会的高来宾文中称:“日本体育专重击剑、柔道二门,其国民忠勇报国之精神,实职于此,英国则以打球为国民教育法而养成国民气节。”并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节”的精神;四川省第一次运动会章程也认为运动会宗旨是“养尚武之精神”[3]。此时国人心目中,竞技运动又被等同于中国古代的“武”,被赋予了强烈的军事与政治的实用价值,而现代竞技运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价值,则完全不被认识。这种功利主义认识由于契合国人传统思维模式,对日后中国体育发展影响是深远的,直接导致1949年后我国竞技运动长期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国策产生。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个人往往都是服从于国家或宗族的“臣民”,缺乏以个人为中心、个人全面发展的观念。对此,国内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往往是从团体或集体出发而构想……(个人的)人格只能从属于或溶解于一个更大的集体生命中,并从中得出本身的生命权和自由权,即生命的意义。”[4]古代中国尽管也有“文武全才”的教育观,但个人至多是“文武全才”的“国家栋梁”――服务于国家需要的工具,而缺乏独立人格。此外,由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从未得到充分发展,基于自由市场竞争而发展出的近代个人观、竞争观都缺乏发展的土壤。这种传统思维方式与近代社会环境使得国人无法真正认识现代竞技教育思想的本质,导致西方竞技教育思想进入中国后发生重大变异。

3)现代竞技运动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一是近代学校体育中的“放羊式”教学。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近代中国学校体育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中个体服从于整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绝对权威的教育观完全不同,而当时大多数体育教师也缺乏对美式教育模式的了解,导致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找不到自己位置,而放任学生自由游戏娱乐,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二是竞技运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竞技比赛优胜可以引起社会对参加竞技比赛的学校或团体的重视与注意,这是近代国人对于运动竞赛的共识。尽管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有学者和教育家呼吁抵制这种锦标主义观念,但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却使这种状况却愈演愈烈,20年代以后伴随着竞技运动在国内广泛开展而更为盛行,出现了学校或社会团体只注重培养个别优秀运动员的“选手制”。竞技比赛完全服务于某些团体利益需要,其内涵教育价值则无人问津。

三是近代国人对现代竞技运动教育观念的曲解。1935年,在民国第5次全运会开幕训词中强调:“竞赛之目的,在于有规律动作之中养成守纪律、尚合作及勇敢服从,诸种之德性。”[5]元老雷震在谈到全运会时,也认为:“普通人在普通地方可以随便,但是一进入大会场,自然很守规则,我们要训练全国人民,这不是大好机会吗?”[6]中国传统的守纪律、服从权威的“臣民”品德被植入竞技运动教育观念之中。

第一个观摩现代奥运会的中国人宋如海把“奥林匹亚”翻译成“我能比呀”,只关心通过运动竞赛来为国争光;甚至连曾经留学美国,非常了解现代奥林匹克思想的体育学者袁敦礼[7]也认为,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和平的精神不过是一种空想,不可能实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国人对现代竞技运动教育价值作出了种种误解。

2.2建国后对竞技教育误解的延续

建国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界一直受前苏联的体育观念影响。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除了在学校体育中盛行苏联模式外,我国竞技运动也仿效前苏联的举国体制,国家重点投入保证训练出优秀运动员以便在国际赛场上为国家争光,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展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竞技运动的错误认识及对竞技运动教育价值缺乏认识,在旧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开始侵蚀竞技场。

3我国竞技教育的重建

3.1回归奥林匹克教育的本来面目

现代竞技运动原本就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功能,从西方竞技运动的源头――古希腊奥运会开始,直到近代体育的英国户外竞技与美国新体育思想,无不强调竞技运动在培养均衡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奥林匹克思想是现代竞技运动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中,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学习其竞技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促进个人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公平竞争精神与和平友谊精神。因为这些理念正是我们近代体育所失落的东西。公平竞争精神与和平友谊精神的弘扬则有助于改变国内赛场种种不良现象,改变公众片面关注奥运金牌数量的锦标主义的局面,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3.2构建中国的竞技教育

美国学者亨廷顿[8]指出,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文化事物在被移植到非西方的社会中,往往被用来加强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东亚社会,和谐与合作被认为优于分散与竞争,竞争与冲突被认为是危险的。建立在西方的竞争与变化的价值观之上的民主制度在被应用于东亚社会时往往被用来产生共识,而不是保护竞争。在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学术界进行过一场关于“人文奥运”[9]的广泛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对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进行了深入讨论。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过于简单地处理中国文化传统与奥林匹克思想之间关系的问题。例如,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不少学者就提出促进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奥林匹克的公平、和平思想的结合。实际上,奥林匹克的公平、和平的思想是建立在西方社会多元主义基础之上,强调制定规则来协调竞争,避免竞争的无序。而中国传统的“和谐”尽管也强调“和而不同”,但根本上希望消除竞争与对抗,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忽视这一点,很容易重新走上近代以来那种从实用功利主义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曲解现代竞技运动的老路。

在移植现代竞技运动价值观的问题上,与其强调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不如重视二者的矛盾与冲突,这样才能及时作出合适的协调。对于这种协调的理论前提,李泽厚[10]指出:“既然经济生活的时展是现代性社会道德的真实基础,没有这种经济生活的社会便不容易生长出现代性道德原则;在已有这种经济生活的社会,便不必要从理论上输入西方价值观或强行到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在竞技运动的价值观领域中,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公平竞争,乃至奥林匹克思想所提倡的个人身心均衡发展、拼搏进取、和平友谊等等无疑都属于由现代经济生活所决定的“公德”,在现代社会具有普世性,应当成为我们构建中国竞技教育的基础。

3.3重建我国竞技教育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始意识到我国运动员文化素质低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开始受到普遍重视[11-12]。从专业体育院校到综合性大学都开始探索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实践道路,出现了“清华模式”、“南京模式”、“吉林模式”等较为突出的范例。

吉林体育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确立了“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重要理论成果《竞技教育学》。该学科率先探索当前我国竞教结合的理论前沿,成为当前我国重建竞技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其成果被收入瑞士洛桑的奥运历史博物馆。进入21世纪以后,吉林体育学院针对当前国内竞技体制改革现实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客观条件,提出“教育、竞技、科研、企业四结合”办学方向,积极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竞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新道路。在多年实践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吉林省运动员综合素质,并培养出100多名世界冠军。

南京体育学院从20世纪末开始,创立了“三位一体(教学、训练、科研)、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思想,不仅深入研究了运动队院校化的问题,而且还积极探索了“运动员学生化”、“教练员学者化”、“训练也是教育”等问题,积极倡导“教书育人、训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互动共进的发展观念”,极大地促进了江苏省竞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05年第10届全国运动会上,江苏省首次夺得金牌总数第1名的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江苏省又以8枚金牌在国内“领跑”。

我国竞技运动教育价值的缺失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首先,现代竞技运动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而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异域文化,国人对其认识和理解一开始只能从自己文化传统中寻找近似的事物进行牵强附会的理解;其次,自近代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将其投入救亡或振兴民族的实用目的之中;最后,近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一直不完善,而以此为基础的许多与现代竞技运动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如个人独立、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等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国应该构建中国的竞技教育,一方面要积极吸取西方竞技运动和现代奥林匹克的积极思想,如自由平等、公平竞争、个人身心均衡发展及世界和平观念等等。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特征,从而实现中国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19.

[2] 胡小明. “举国体制”的改革[J]. 体育学刊,2002,9(1):1-3.

[3]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31-432.

[4] 何兆武. 西方哲学精神[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56.

[5] 蒋委员长训词[N]. 申报,1935-10-11.

[6] 全国运动会之意义[N]. 中央日报. 1935-10-15.

[7] 袁敦礼. 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价值及对于我国体育的影响[G]//中国近代体育文选.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75.

[8] 亨廷顿. 第三版[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9] 谭广鑫. “人文奥运”在西方[J]. 体育学刊,2007,14(1):141-144.

[10] 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乙卯五说[M]. 北京:三联书店,2006:71-72.

[11] 宋继新,贡娟. 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J]. 体育学刊,2004,11(1):7-10.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理性多维审视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5-0064-05

Abstract:The research believed that different to the Courage and boldness of having no precedence , meeting the question toSolve the problems, feeling theStone to cross river, when “the whole nationSportsSystem” was established 30 years ago, today'sSports reform as if is falling intoSome kind ofStagnation .The gravity dimension's deviation in understanding and in analyzing the present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causes us to immerse in by partially technicallySuccess and think that the entire pattern is comprehensiveSuccess ;the public philosophy performance Controlled the entire athleticsSports development is “theSocial Darwinism”, The model thinks the organic evolution the natural law “superior win and the inferior wash out”, as the basicSocial criterion “the win ,theSuperior ;the defeats bad” .In view of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we need to make a rationality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Sports development model,So as to instructs ourSports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makes greatStrides forward.

Key words: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rationality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1 引 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的巨大影响,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竞技体育的优势,已经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一些国家积极借鉴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1]”。在体育学术界,在过去的近几年里,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所谓“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发展路径。如果我们对中国过去30年的竞技体育发展做一个客观的研判,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历程,确实走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体育发展道路,也不同于二战以后日本、韩国等所走过的道路。相比起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同亚洲的日本、冷战结束前的苏联和东欧“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加接近,但也不能视为等同。这一模式的主体部分是我们经常谈及的“举国体制”,但却不能等同于这一模式本身。它不但包括维持这一模式运行的基本制度、实现形式、资源设施等,还包括该模式的成果产出、运行原理、模式运行主体所秉承、认同并实施的公共价值准则和文化等要素。尽管中国选择并正在运行的这个发展模式,该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概念去描述,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个模式的客观存在且正备受关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层面及考判维度的理性界定

2.1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2.1.1 从分析维度看,主要集中于物质性成果层面

从现有有关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及政府相关观点言论看,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分析维度的单一,主要集中于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竞技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要价值的分析和研究。

竞技体育的大突破是“国运盛、体育兴”的最好诠释[1]。我国自1979年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以来,一共参加了六届夏季奥运会,这正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参加的,一共获得金牌112枚,其中,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到2004年的第28届奥运会,共获得金牌92枚,占我国所有参加奥运会金牌总数的82%,从“第二集团”进入了“第一集团”。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在参加第27届、第28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枚,占1992年以来我国参加历届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65%。这反映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生机与活力,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制度效能释放的结果。事实证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2]。

2.1.2 在对物质性成果获得机制的分析上,主要归因于“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一个关于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独立概念和系统的模式体系建构。从实践分析和研究特点看,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以举国体制为主体内容,甚至等同于举国体制。在对物质性成果获得机制的分析上,研究者大多集中归因于“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举国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报刊对中国体育体制的一种褒义的概括。后来在中国体育学术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主要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在实际使用中,这个词被用来描述中国现有的体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体育领域的延伸。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体育体制使然,即一个强有力的举国体制[3]。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是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创新[4]。50多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取得辉煌业绩的最基本经验就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形成的举国体制[5]。“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对该国体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它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6]。

2.1.3 面对奥运会后的新形势,我国的竞技体育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及清晰的变革路径

与30年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初期没有一个先验的模式可参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与魄力不同,今天的体育体制改革似乎正陷入某种停滞,当初的实验精神正让位于一种新型的僵化。在现行的体制目标模式层面,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与多年的奥运争光计划相比,当前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体育发展战略及方向变的模糊了[7]。滋生旧有举国体制的母体正在消解,以快速有效地集中和利用“有限和匮乏”的体育资源所建立的“一元化的垂直领导及条块结合”的举国体制,已再不适用于当前体育资源相对丰厚的时代要求,甚至对于社会体育资源参与竞技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形成了某种制度障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竞技体育”的平台效应也在日益弱化。一方面,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位代表的巨大成果,不但使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洗刷,甚至超出了预期,政府及社会对竞技体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变得日益理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为中国赢得了更为直接和实在世界声誉,而无需必须通过竞技体育来展现。相形之下,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却引起世界的广泛热议。在当前的体育实践中,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已由过去单一追求“政治效益”的一元化目标模式,变为“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元化目标模式。不但竞技体育现有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需要创新,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继续等同并全面适用于整体体育事业各个领域的发展。面对这种体育发展目标及功能需求上的变化,当下我国现行的体育体制改革却缺乏明确的改革方向和清晰的变革路径。例如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指出“原本以为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体育战略发展研讨会上,会形成体育改革的重大战略转向,但会后有种淡淡的模糊感和失望感”。

当下人们在考判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或体制时,所表现出来的考察维度的单一性即过分关注物质成果,是造成当前认识僵化、改革方向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及政府相关观点言论看,在分析我国现行的体育体制时,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主要集中于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为代表的物质性成果层面,集中于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竞技体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重要价值的分析和研究。而对于对整个体制的存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原理层面、价值意义层面却较少探及。现行体制分析重心维度上的偏差,致使我们沉醉于以技术性的局部胜利等同于整个模式的全面成功;对直接物质成就的崇拜与陶醉,掩盖了成果获取机制上的不足与价值属性上的背离。致使我们不能全面、深入地审视和研判现行的体育体制,看不到、看不全实际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我们对体制改革应然走向的判断。

针对此种现象,我们需要对当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做一个理性、全面和多维度的界定、审视与反思。只有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指导我们的体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真正实现体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宗旨,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层面及研判维度的理性界定

基于目前对有关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及政府官员相关言论观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最高端的体育行政官员到有影响力的体育学者,对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大多持支持态度,主要表现为以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竞技体育成就来论证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或继续存在的理由。面对奥运后的新形势,在评价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表面物质性成果的关注,还要深入研析这些物质成就的获得机制,即这些成果是以什么样的机制及怎样的综合社会代价取得的,才是决定这种模式成立和继续存在的基本理由;同时,也要考察新形势下体育价值功能要求与目标的变迁,体育发展模式本身基本的价值取向也必须符合体育所倡导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因此,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力图在成果层面、机制层面及价值层面,对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做一个全面、理性的审视与思考。见下图1。

3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

3.1 在成果层面观判,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成功的

在最近,由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内有一些官员开始将中国体育的“成功”归因于现行的体育发展模式的选择,同时也得到了某些学者的认同和支持,甚至在国际上也有部分组织、民众及政府官员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国内和国际上之所以很多人,不单是第三世界发展国家甚至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越来越重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一个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单纯成果意义的发展领域,确实取得了巨大而实在的成就。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体育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中国的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的超跨越式发展。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取得历史性跨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赛事的组织与筹办不但赢得了世界广泛赞誉,更创造了金牌第一这一新的辉煌历史;我国在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后,于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上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3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01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8]。

然而吊诡之处在于,虽然中国过去30年的竞技体育成绩发展速度令人艳羡,虽然全球公众和相关体育组织对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愈益关注。但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个模式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成果层面的成功只是一种发展模式存在且可持续发展的“暂时”动力和倍受关注“表象”诱因。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模式运行的机制如何。也就是说,不仅要看这个模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还要看这些成果是怎么取得的。

3.2 在机制层面考察,经济与社会成本巨大,缺乏可持续性

与一位国外体育界的官员朋友谈话时,他表示“对于中国竞技体育的巨大成绩,确实非常显著且令人向往,但是我们做不到”。据笔者的调查,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而言,国外还仅仅停留在关注和兴趣的基本层面。谈到我国30年来在竞技体育发展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很羡慕。但是,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分析进入第二个层面时,即这些成果是以什么样机制及怎样的综合社会代价取得的,就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共鸣和认同了。

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对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所抱有的巨大信心与自豪心态,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对目前成果层面物质成就的崇拜。但当我们竭力克服并挣脱盘横于我们思想与思维系统已久的物质冲动,冷静地对这一模式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时,分析到掩盖于直接的物质成就之下的“机制层面”时,大多数人会发现很难再自豪下去。因为中国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操作过程和运行机制,涉及到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成果取得背后所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和隐性的社会成本。

3.2.1体育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

体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主要表现为体育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为了便于分析,基于体育事物的属性特点,我们将体育行政成本分为体育机构成本、体育运行成本及体育专门成本三个部分。由公共管理理论我们知道,体育行政部门作为国家政府部门的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是由庞大的不同层级政府组织机构构成的。建立这些体育政府机构,需要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如建立这些体育机构所需要投入的建筑、办公设施、交通工具、日常耗材用品等等,体育系统对这一部分物质性资源的消耗我们称之为体育行政机构成本;物质性资源设施的投入和建立只是体育行政部门存在的基础,这个机构的正常运行还需要消耗更大的经济资源,如体育行政办公费用、体育系统内部人员工资、奖金、培训及奖金等等,对这一部分资金性的成本,我们称之为体育行政的运行成本;另外,由于体育的事物属性与特殊的功能,体育行政部门还负责发起一些特定的体育活动,如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还有我们刚刚举办的奥运会等等,这些特定的体育活动需要专门消耗可能更为巨大的经济资源,对于某些特定的大型体育赛事及相关活动政府需要投入门专门的经济资源,这部分专门经济资源的消耗我们称为体育专门成本。

3.2.1.1体育机构成本

与世界上其它采用政府管理型体育发展模式的国家(如加拿大、日本、俄罗斯、韩国、法国、希腊、南非等)不同,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数专门设立“正部级建制”的体育政府部门来全权负责全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国家。在基本的层级组织机构上,不但有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直属单位的国家体育总局,还有各级各地的省市体育管理部门。各级各地体育政府部门都需要相应的单位建筑、办公设施、车辆、电脑、日常耗材等等。由于在此方面,还没有关于具体单位数量及工作人员的现实数据,所以,我们无法将其定量化的加以呈现。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各级各地体育行政的机构成本巨大。

3.2.1.2体育运行成本

前面指出,体育行政的运行成本是指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行所需要消耗的经济资源,如体育行政办公费用、体育系统内部人员工资、奖金、培训及奖金等。由于我国的体育管理系统组织庞大,这一部分的成本依然巨大。据官方公布,仅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的财政投入为8.8亿元,另外还有各地各级体育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经费,折算起来数目会非常可观。

3.2.1.3体育专门成本

体育专门成本是指体育行政部门发起并负责的一些特定的大型体育活动如全国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还有我们刚刚举办的奥运会等等所需要消耗的经济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最多的国家,这些赛事活动的举办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在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中,由于多年“举国体制”的影响,在当代的中国体育语词概念系统中,“举”一词,已经由一种相对单一的、对竞技资源配置方式的表述,发展为一种深植于官员心智系统内部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文化。在“举”的意识形态下,使一个原本仅具有“轻重缓急”的多维价值体系极端化为一元化的体育价值观。为了贯彻“举”的发展政策,各级行政系统经常是不太关注成本问题。以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为例,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举国体制”所消耗的专门成本做了绝妙的展示。我们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奥运会。官方正式公布的花费是448亿美元,这一耗资是2004雅典奥运会的4倍,2000悉尼奥运会的5倍还多。而这个天文数字还不包括“举国动员、党政军、工青妇、各行各业都让路”的统计外成本。

目击了北京奥运会的伦敦市长说,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预算在93亿英镑(约合174亿美元)以内。尽管英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弱:2007年它的GDP总值2.730万亿美元,是中国的83.2%;人均GDP是45300美元,是中国的18.4倍。因为民众不允许办奥运不计成本,他们认为还有更值得花钱的领域,如大众体育。第三世界国家愿意耗此巨资办奥运的政府不少,但他们财力不够;有财力这么办奥运的发达国家很多,但民众不允许。

3.2.2 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成本问题

3.2.2.1 发展模式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社会公正是指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它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规定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定着社会资源与社会利益成果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安排与合理分配。换而言之,社会公正表现为“给每一个人他所应得的”这种基本的形式。然而,与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惠及了中国的绝大多数人不同,竞技体育领域的巨大成果却只惠及了极少数人。举全国资源所得的巨大成果,除了电视画面上短暂的激动,似乎一切与公众无关。面对眼前的竞技体制环境,每一个人都感觉像彼此孤立的原子,无力、无助而又无奈。洗刷“东亚病夫”的民族耻辱,驱动着上个世纪绝大多数时间内的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位代表的巨大成果,不但使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洗刷,甚至超出了预期,政府及社会对竞技体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变得日益理性。对于公众而言,内心深处的民族耻感洗刷殆尽之后,与短暂的激动相比,他们似乎更加渴望在体育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公民。而现行的模式并没有提供给大众实现这一渴望的渠道。

3.2.2.2 发展模式中的社会人文关怀问题

早在2003年,《南方周末》就已披露“建国以来,累计退役运动员总数高达27.9万人;在这个群落中,因为年龄和伤病的原因而生活艰难者,显然会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除了一些较受关注的未安置事件之外,大多数事实都还沉默在不受注意的角落里。”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荣誉,贡献毕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回报和关注。时至今天,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被一个又一个的物质性竞技目标所挤占。由于该模式对终极物质价值的过度追求,使得人文关怀极度匮乏。即使是某些个案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也是由于外界媒体环境的压力与敦促,而不是出于模式自身的自我修正。

我们当然希望在国际体育赛场上多拿几块金牌,因为这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所在。不过这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维护运动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邹春兰是我们竞技体育模式社会代价的集中体现,”吉林省举重运动员邹春兰退役后的艰难生活被媒体披露后,一位长期从事体育工作的学者这样评价。清华大学的一位学者在国外访问时,曾有人这样对他说:“你们以牺牲年轻人文化学习的权利为代价,换取一枚金牌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这样的金牌拿得越多就越不妥当。”外国人的观点虽然片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太大了。

3.2.2.3 现行模式对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抹杀

在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中,不管是基本制度的制定与传达,还是某种特定活动的组织举办,一切都是自上而下。政府试图垄断一切,从市民观赛的基本鼓掌手势,到志愿者的微笑甚至奥运冠军的获奖感言,一切都是整齐划一。模式中的政府及其人员所传达的一切信息,都代表着高度权威,它无孔不入且不容置疑。而整个模式中的个体也似乎对这一切已经习惯而习以为常,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失去了主动的文化批判与反思,每一个人都是整体模式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元素,似乎可以随意替换。从奥运冠军获奖后的激动表情与语词中,我们似乎能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现行模式对体育认知文化多样性的抹杀。我们的冠军一至提到感谢领导并深表会继续努力,而看看美国的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提到的却是他的母亲、宠物以及未来的生活。当政府垄断了一切语言、行动、文化以及未来的荣耀时,它也同时垄断了一切危险。模式中的政府变得紧张而敏感,经常将理应存在的、能促进模式进步的不同文化和声音刻意地理解为某种威胁,有时还需要故意夸大这种威胁,以证明坚持模式和他们自身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无论任何社会领域,其进步从来都是得益于不同观念与文华的并存。

3.3 从价值层面分析,该模式与体育的基本精神及价值不符

体育运动中展现的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精粹。体育精神反映着人类的价值追求,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是人类社会珍贵的精神财富。

3.3.1 该模式对体育精神基本价值的取向偏狭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主体特有的一种活动,其所体现的体育精神内涵,在于它是体育活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集中反映。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指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人们所共有的兴趣、偏爱和倾向性。重视人的自身价值,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是体育精神最为基本的内容。然而,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与体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进步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在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体育精神价值的痕迹。无论是那些还没有进入媒体视野的运动员,还是淡出人们视线的比赛冠军,还有更多的普通人,在这些所有的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被动地向前,谁都感觉没有得到重视或者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更不敢奢望体育成为愉悦身心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一部分。现行的模式,促使我们追求要举办一次规模“最”大的奥运会,一次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一次邀请世界领导人“最”多的奥运会,一切似乎都以物质上的“最”字为最高标准。30十年来,我们毫不怀疑地一直按照别人的意愿努力,却从来都不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3.3.2 支配整个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公共哲学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泛化为竞技体育“胜优败汰”的基本社会准则

在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中,我们给予“胜者”以太多的荣誉、羡慕、崇拜和物质性的奖酬,并且对于胜者的概念似乎也吝啬地停留于冠军层面,而对比赛的“输者”却又缺乏最起码的关注、同情和尊重。对竞技体育比赛实践中那些偶然、黑暗的因素视而不见。人们对于高大胜者的羡慕与敬意似乎油然而生,而从不关注和思考他们之所以高大和胜利的原因。支配整个竞技体育发展的公共哲学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生物进化“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泛化为竞技体育“胜优败汰”的基本社会准则。我们已经忘记,体育还有参与精神。对于胜者,我们可以饶有兴趣的视为“胜者王侯”,汲取他们身上努力、拼搏和顽强的意志以丰富自身;然而,对于败者,我们绝不可以当作“败者为寇”。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与30年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立初期没有一个先验的模式可参鉴、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与魄力不同,今天的体育体制改革似乎正陷入某种停滞,当初的实验精神正让位于一种新型的僵化。当下人们在考判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或体制时,所表现出来的考察维度的单一性即过分关注物质成果,是造成当前认识僵化、改革方向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

4.1.2 在分析中国当代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时,研究者往往集中于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金牌总数第一为代表的成果层面,并毫无犹豫地做出模式成功的研判。而对于对整个模式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原理层面、价值意义层面却极少探及。

4.1.3 现行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认识及分析重心维度上的偏差,致使我们沉醉于以技术性的局部胜利等同于整个模式的全面成功;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变革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清晰的变革路径。

4.1.4 仅在成果层面观判,我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该模式确实产出了巨大而实在的成就;然在,在模式运行机制层面考察,这种模式消耗了巨大的经济资源及综合社会成本,缺乏发展可持续性;从该模式的价值意义层面分析,这种模式与体育基本精神价值不符。

4.2 展望

如果说,中国现行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历史的选择,那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中国竞技体育30年来走过的道路,我们既不能否认它的巨大成果,也不能忽视获得这些成果的巨大代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只有把这两个“巨大”都实事求是地置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之中去考察,我们才能明确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确定改革推进的具体路径,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news.省略/politics/2008-09/06/content_9804869.htm.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答记者问.

[2]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与导向[J].社会科学季刊,1997,(3):21-26.

[3] 鲍明晓.竞技体育在两种经济体制下运行特点分析[J].体育科学,1998,18(1):45-47.

[4]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56-57.

[5] 修晓雨,马振东.关于中国体育改革与社会改革的分析[J].理论研究.2005,(8):78-79.

[6] 徐金华.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10-13.

[7] 熊晓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体育科学,2007,(10):46.

[8] 邢尊明.体制改革:历史决定与主体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6-47.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6

乒乓球运动最讲究全身心的和谐:心到、眼到、手到、论文联盟脚到,缺一不可。同时又最注重球与球拍摩擦的和谐,稍有差池,效果就适得其反。因此,乒乓球运动从运动性质上讲是一种典型的和谐运动。它不象足球、篮球那样有强烈的身体碰撞,也不象棋类运动一样用脑不起身。一个优秀的和谐运动高手,象马琳、李娜、林丹,都称得上是高明的太极推手。而太极拳正是最典型的和谐运动的代表,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的产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都是泊来品,但一旦传入中国,与太极拳运动相结合,受到和谐文化的哺育,便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绚美无比。本文限于篇幅只就乒乓球的文化含义做一肤浅的探讨。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和”,儒、道、释这三家思想皆崇尚“和”; 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追求人心向善的心理和谐。中国体育文化显然受到这三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相对于西方崇尚“竞争”而言,中国体育文化则吸收了中国哲学的尚和精神,将“以和为贵、天人合一”贯彻到底,强调世间万物的“和谐”, 反对争斗;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运动模式。

西方体育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母乳下形成并发展的,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表现为追求自由和个性完美,重力量、速度、形体之美;追求“强与险”,张扬个性,强调独立。就价值观而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人体胜于重人格,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考虑体育的价值。在竞赛中“崇尚个人精神”、“颂扬个人优胜者”,个体本位是个人精神的文化哲学。它以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人的意志和权利,国家是有益于个人幸福的保障。强调个人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独立思考、有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1]

(一)“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与天相合,才能体会冥冥之中的宇宙之道。而体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修养身心的过程,孔子强调的人格修养,孟子的修身,庄子的心斋……都是在做一种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工作,也就是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所以中国体育文化也强调“修身养性”的健康观,强调良好的身体状态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运动过程中, 追求“形神兼备”的和谐统一。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康德、黑格尔,抑或是20世纪的海德格尔、德里达等,都没有摆脱过这种两分的思维模式,原因即在于西方人一开始就强调人应该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凸显自身的力量和价值,人应该征服和改造自然,有统治自然的权力。故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极端化”倾向。在体育的功能结构上出现身心分离的矛盾化发展倾向,更加注重追求体育对人竞争与超越意识的发展、体育惊险性、刺激性等特征体验, 强调体育价值中实效性和适用性。

(二) 和谐养生与崇尚竞技的体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受和谐文化精神的影响,中国人体现出注重节制、追求和谐与平稳的内敛含蓄的文化性格。因而和谐养生就成为古人一致的追求。与西方有别,中国传统体育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强度与肌肉的收缩方式,而是力求通过和, 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 汲取日月精华, 天地灵气, 达到五脏通达, 六腑协调,进而实现“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而西方文化则力求现实的功利, 把“利”与“力”作为追求的目标, 使人在平等的基础上竞争, 努力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个人主义是西方体育的一种主导精神,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价值标准,它充分肯定运动员的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体育的文化精神到文化的行为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影响到西方体育运动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和选择。[2]63

在运动竞技过程中,中国体育文化传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价值观,注重身心的修养和运动的娱乐性,强调“人化、和谐”的评判标准。而西方则把运动的“竞技性”作为其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力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竞争精神,提倡公开、公正、公平的竞技。

(三)身心和谐统一与身心对立分离的体育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自身是一个和谐的系统,在处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时,坚持用“中”的方法,使身心相互匹配协调,在身体的修养中不放弃精神的纯化。依此精神,体育的超越性目的在于达成人性的完善,使生命复归其本然状态,消弥身体与精神的失调,促进个人身心的完善,为人生构建一种协调、统一的存在方式。所以,体育只是一种修养方式,而不是张扬自我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因为人正是通过外在的身体活动实现了内在精神境界的提高。[3]这正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的现展趋势。

西方体育文化中,较注重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强壮,注重对人体外形的颂扬,强调身体的外部获得;提倡对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锻炼各部分的机能水平,美化人体的形象,[4] 而忽视了人心灵的修养,精神的提升,是一种身心分离的体育价值观。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乒乓球竞技运动中的融合

(一) 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在乒乓球文化中的融合

以和谐竞争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自始至终都贯穿于乒乓球运动的实践中, 乒乓球运动视“身心和谐”为真, “人际和谐”为善, “天人和谐”为美。

乒乓球运动中蕴含着人与工具、群体与个体、交往与沟通、竞争与协作(双打项目)、控制与反控制、应变与创新等诸多社会文化的因素,并充分表现着现代人超越自我、张扬个性和对身心全面发展的文化品位追求。[5]也正是因为它自身所具有的这些社会文化意义, 才使它在我国得以健康、迅速、强势地发展。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健康、迅速、发展成为国球,并在国际上长盛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与乒乓球运动自身文化特质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标准的有机融合有较大的关系。中国体育文化以“和合”思想为基础,强调运动必须包容不同的方面并且不同方面应当相互顺应,避免冲突。而乒乓球运动具有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和阶层的限制和不直接发生身体对抗与冲突的隔网运动等特点, 它既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所强调的“包容不同的方面”价值标准的发扬光大, 又是一次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乒乓球运动自身文化特质的自然融合。由于乒乓球是一项不直接发生身体对抗和冲突的隔网运动, 所以它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所强调的“避免冲突”这一价值标准相吻合。双方能在“和谐共处”的气氛中展开激励竞争, 这一运动特点与中国人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文化性格相一致。纵观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史,“和合”思想处处可现,例如,球拍的正胶与反胶、攻与削的平衡、速度与旋转的对抗、控制与反控制,速度的快与慢、力量的轻与重、落点的远与近等等。无论从使用的工具还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始终贯穿着“和合”之思想。一方面, 它是在“和”的基础上注重自由竞争、平等竞争、规范竞争,弥补了我国缺少竞争意识的传论文联盟统体育和谐养生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 它是在竞争的环境中重视“和”,强调以和谐为中心的和睦、和美、和平, 完善了来自西方强势竞争文化中缺失的和谐,体现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6]从而使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乒乓球运动,在经过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自然碰撞与冲突中走向融合,逐步形成了“和谐竞技”的乒乓球文化价值标准。

(二)文化视角下我国乒乓球文化的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一词最早出自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中。认为, “核心价值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乒乓球文化的基础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 是乒乓球运动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乒乓球运动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不可替代的、最基本、最持久的价值特征, 是乒乓球运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乒乓球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确定乒乓球文化的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乒乓球运动“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二是乒乓球运动的“特质”;三是乒乓球运动“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根据上述确定乒乓球文化核心价值的三个基本原则, 我国尤其是在后奥运时期乒乓球运动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 夺标育人, 和谐发展的和谐竞技观。

乒乓球运动是在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思想,融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合理内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夺标育人、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和谐竞技”文化思想体系。首先,“夺标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 是构建乒乓球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是乒乓球竞技最基本、最持久的信念和特质。其中夺标是客体,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育人是乒乓球竞技的主体、核心和灵魂,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 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值), 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产生正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 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其次, “和谐发展”是奥利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 是中国与世界体育竞技的最高境界, 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 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7] 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把夺标育人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和谐竞技”思想,是我国乒乓球文化的核心价值。

三、我国乒乓球运动“和谐竞技”思想的发展

(一)完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主义是现代奥利匹克运动最为和谐的观念,是指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根本思想。“奥利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利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的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3]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价值观与现代奥利匹克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内在一致,是追求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扬弃了西方体育文化中“身心分离”的体育价值观,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促进社会诸要素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所共同追求的人类理想境界。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全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体育界明确提出了“三个协调发展”的思路,即体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体育与教育、文化等的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8] 协调所要解决的是关系问题。要使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就要对竞技体育子系统和全民健身子系统内部的关系,竞技体育子系统、全民健身子系统与学校体育系统的关系, 以及学校体育系统与整个社会体育大系统的关系进行不断的调整,使之能够保持协同。[9]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方法, 进行整体的运筹和规划,构建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工具)等和谐发展的世界。乒乓球运动通过协作、对抗与竞争,达到人自身、人与工具、群体与个体、交往与沟通、竞争与协作、控制与反控制、应变与创新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和谐发展。

(三)创建美好和谐的世界

奥林匹克思想的核心内涵是追求世界的美好与光明。我国乒乓球运动是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与融合,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友爱”的统一。[3]“和谐竞技”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精

转贴于论文联盟

神价值,其核心理念在于“和谐”,在“和谐”的前提下竞技,在竞技的基础上“和谐”,体现为以竞技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家庭邻里之间的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和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然乒乓球运动要秉承奥利匹克运动的宗旨论文联盟并不仅限于促进参与者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它还在于对人类总体社会的存在、发展、自由、和谐进行着更积极的思考,从而促进创建并维护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美好和谐的乒乓新世界。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7

目前对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研究很少涉及,主要原因有:首先,对学校体育结构、功能的探讨较多,对于价值的讨论较少,导致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研究的缺失,且以功能或目标替代价值的现象较为严重[1-3];其次,学校体育学界关注育体价值(即增强体质的价值)胜于关注育德价值,容易将育体价值等同育人价值。事实上,早在1990年就围绕学校体育是育人还是育体为本的主题展开了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的大讨论,但在各类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育人一词,从而导致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研究的匮乏。再次,有关学校体育教材中涉及了学校体育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但新课程改革以来又把其中的目标改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因此,结合党中央十八大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要求,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讨论与研究十分重要与必要,从本质上而言,学校体育育德与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学校体育价值是提出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因此,需对学校体育价值先行研究,才能为制定学校体育目标提供基础。

1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归属与本质

1.1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归属

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学校体育理念(指导思想)、概念、结构、功能、价值、目标、方法、手段、策略、评价等。其中在学校体育具体价值的讨论中,部分内容涉及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即学校体育价值主要包含了增强体质、文化传承、智育、美育、德育、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价值内容,而学校体育的增强体质、德育教育、社会适应等方面与育人价值紧密相连,因此,学校体育育人价值应归属于学校体育价值的范畴。

其次,学校体育育人

价值可从育体价值与育德价值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方面的价值可归纳为育体价值,培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价值可归纳为育德价值。其中育体与育德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因为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包含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和谐的统一体,人的身与心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学校体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本质,育体与育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体育育体价值体现了体育学科的生物学属性,学校体育育德价值体现了体育学科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属性。

1.2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本质

如上所述,育人价值包含了育体与育德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中育体主要指向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发展,育德主要指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而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价值已为学界所共识;另一方面,学校体育不仅具有育体价值,还应具有特殊的育德价值。

(1)育德是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所赋予学科教育的特殊任务。立德树人是党在十八大为我国教育改革明确提出的指导方针,它既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而青少年学校教育是一个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与思想,学校体育也不例外,这是新形势对中国学校体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育德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又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18个基本要点[4]。其中涉及学生育德方面的内容有:(1)健全人格,即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2)社会责任,即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2016年,在学校体育学者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学科初步确定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基本内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学界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精神是吻合的。因此,以上体育品德方面的具体内容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精神,也是学校体育学科的基本要求。

(3)学校体育具有独特的育德价值。由于学校体育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教育方式,它与室内文化课学习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是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练习过程中各种生理上的困难,如生理极限、疲劳、酸痛等;二是学生需要克服身体练习过程中各种心理方面的困难,如运用意志力完成持续性学习任务等;三是很多身体练习需要在合作情况下完成,在这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非常重要;四是育德内容大量存在于运动竞赛之中。运动竞赛自有各种规则,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这些竞赛规则有助于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等。以上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独特的育德价值: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勇敢顽强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良好体育道德等。

(4)育德是学校体育学科教学的较高境界。每门学科除了实现学科领域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育价值以外,还要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的教育价值。以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为例,语文在工具层面体现了字、词、段、篇等,在意义层面体现了感知的对象是精神生活世界,在生命层面体现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宽柔精神;数学在工具层面体现了数字、公式等,在意义层面体现了感知的对象是逻辑世界,在生命层面体现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学生的严苛精神。同理,学校体育在工具层面体现了各类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在意义层面体现了运用身体这种特殊感知世界的方式感悟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物质世界关系;在生命层面体现了学生高尚的体育道德。

2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具体内容

1)增进学生的身體健康。

因有关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方面的论著较多,且一直以来人们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历史、现状与趋势等问题比较关注,因而,本研究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方面的学校体育育体价值不再赘言。

2)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与积极进取精神。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准则,爱国似乎与学校体育的距离有些遥远。然而,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每一次国际大赛中中国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之时,代表的是中国体育的胜利,中小学生虽不能直接参与其中,但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感受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这种无形的教育比传统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学校体育除了传习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外,体育文化教育也尤为重要,其中包含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精神风貌、为国顽强拼搏的意志等,体育教师若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渗透宣讲运动员爱国事迹与拼搏精神,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育中的强大,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积极进取与奋勇拼搏的精神。

正如弗莱克斯纳[5]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证学校的高水准方面,学校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自我挑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成功需要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之上。因此,通过学校体育各类教育活动,可为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并力图把这种运动精神迁移到学习与工作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力。

3)培养学生公平与公正意识。

公平、公正、公开奥林匹克的精髓所在。公平是公正的基础,公正是公平的结果。

结合体育学科,公平竞争中的公平实质上就是指平等之意,运动场上的平等是指不同的种族、地位、肤色、信仰、阶层、性别的人群,都可以同场竞技,而且这种公平性又具有公开的特点,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体育活动参与者具有众生平等的意识。因此,作为体育竞赛活动参与者,对待别人,要秉持众生平等理念,千万不可歧视他人,即不要歧视某些弱势群体,他们也有可能奋起直追,赶超你的水平;对待自身,则要秉持公平竞争的原则,凭借自身的运动才能与不懈努力战胜对手,不断进取。

另一方面,在讨论体育竞赛公平性的同时,还需要明确体育竞赛公正性。公正属于伦理学研究范畴,其意为没有偏私。奥林匹克运动正是打破了各个国家、社会法律差别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法律,这就是体育竞赛规则,它是维护各种比赛的公正性的准绳,而裁判就是体育竞赛规则的最高裁决者。

目前在以定量指标来衡量运动成绩的运动项目中,其判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国际比赛中的短跑项目采用了电脑计时系统,可以将比赛成绩精确到千分之一秒,有效解决了手计时的不正确性与主观性;投掷铅球项目使用了激光或红外线测距仪进行测距,替代了曾经使用的皮尺和钢尺的不准确性与主观性等。同时一些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运动项目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网球中的鹰眼可以协助裁判判别网球是否出界;篮球运动可以通过录像回放帮助裁判员判别犯规的具体情况等。这些都是确保运动竞赛公正性的有效高科技手段,当然,在宣扬公正性的体育精神前提下,也会有一些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出现,如兴奋剂、黑哨、假球等,但人类总是始终与之斗争,保持运动竞赛的纯洁性、公正性。因此,学校体育竞赛的公正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处事公正的理念与信念,而这些信念如能内化为青少年学生世界观,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我们将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公正、和谐的美好社会。体育强调公平、公正和遵守规则,这是在体育活动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情感体验,可以逐渐迁移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养成学生的正直与与诚实品德[6]。

4)培养学生正确的竞赛胜负观。

由于学校体育竞赛活动最终是以比赛的胜负而告终的,它给予学生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那就是竞赛结果的不可预设性、竞赛过程的瞬息万变性和最终胜负的事实性。这个胜负的事实,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欢,都必须承认与承担。正如残酷的競技运动一样,胜负只在一瞬间,又不在一瞬间,例如在NBA抢七大战中,双方的实力均在伯仲之间,并不是一场球取胜就是胜利,需要挑战之后的调整,调整之后的应变,是对手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千万不要贬低对手,而是要感谢对手使得你变得更强,同时,当你越是遇到困难、挑战与挫折,你就越有机会获得成功,因为你必须要培养具备走出痛苦、失利与挣扎的忍耐心与坚持心,唯有这种耐力与坚持,你才有可能跨越障碍、克服困难并走得更远,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气度与平常心,才能更好地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与输赢。青少年学生在运动竞赛之初,血气方刚的胜者可能骄傲自满,但体育竞技场没有永远的胜者,通过这种胜负瞬间变化的多次历练与洗礼,青少年学生可从中领悟胜负对人生哲学的价值和处事的态度。因为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戒骄戒躁才能不断进取。而这种胜负观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把它迁移到人生之中,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

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7]指出:以往的教育改革着力于从外部促使学校成为变革的场所,而更为重要的变革力量应该是产生于学校内部的以人际关系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文化。

学校体育各类竞赛活动中处处存在合作与竞争。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对抗精神、取胜斗志,这不仅是体能、运动技能方面的较量,更是智力、智慧方面的对抗。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既要求与对手公平的竞争,同时也要求同伴之间的良好合作与帮助,这是因为一方面与同伴的合作是团队取胜的关键,另一方面个人在团队中的业绩又是评判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指标,如篮球比赛要求队员不仅要与对手进行激烈的竞争,同时还需要做好各个位置队员的本职份内工作,这样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去战胜对方,但是,处于各个位置的队员是否正常发挥水平,是否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是否抢占他人的角色与作用等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处理合作关系的难题与思考。因此,学校体育既能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经常参与体育竞赛的学生,妥善处理个人需要、他人需要、团队需要及其关系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克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利欲熏心、假公济私等不良习气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校体育各项活动都是以群体性为主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据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50%的大学本科生每周至少参加了1 h以上的有组织的学生活动(包括体育活动)[8]。这些活动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体育道德。

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缩影,体育竞赛活动需要遵循各种体育道德,对于参与者而言,要遵守运动竞赛规则,而裁判则是维系各种体育竞赛规则的公正执法者;对于现场观众而言,要遵守运动场馆管理秩序;对于普通的电视媒体观众,则需要遵守体育比赛一般的观看规则。通过各种形式的直接参与或间接观看体育活动,人们可以习得运动竞赛中的各种规则、道德、规范等,并有效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经常参与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也将有助于养成他们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与准则的习惯。

3 学校体育育人价值的实现策略

3.1 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

首先,学习知识是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以学习知识为中心。相反,知识的学习要围绕人的发展进行[9]。结合体育学科,学校体育具有传授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与健身手段和方法等的教书层面价值,但如果学校体育的价值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学习与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是基础,育人才是本质。其中发展学生身体的育体是关键,培育学生体育道德的育德是核心。其次,教书也是一个育德的过程。因为教书的主体是教师,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按照社会与教育的要求、观点和思想去影响学生;同时,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其个人的品德、修养、世界观等人格因素都会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育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传统灌输式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关注运动技术教学、关注育体方面的价值较多,忽略了体育道德的育德意识与行为。因此,在实施运动技术教学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发展、培育品德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技术教学过程实现育体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特点,实现育德价值。

3.2 正确处理立德与育人的辩证关系

在处理立德与育人关系问题上,首先,立德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立教师之德;二是立学生之德。其中,立教师之德是前提,因为教师处于学科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之师德最为重要,要立德树人,必立师德在先;而立学生之德是本质。其中学生的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爱国与积极进取、公平公正的意识、正确的竞赛胜负观、团结合作与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体育学科育德的特殊价值。其次,学校体育学科的育人包含了育体与育德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体价值的本体,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发展体现了学校体育育德价值的本质。但学校体育的育德价值必须结合体育学科性质与特点,因此,要做好学校体育的育德工作,必须深入体育学科,挖掘体育学科教学中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有效实现学校体育育德价值。

3.3 坚持尊重个性和个别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由于青少年学生体质、个性、智力、性格、学习基础、运动能力、注意力、情绪、意志、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班级教学中,自然会出现学习能力强、进步快的学生与学习进步缓慢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优秀者而言,他们容易产生愉悦的心情、体验运动乐趣、有助于师生沟通、有利于实现育人功效,但是对于那些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逆反情绪、抵触情绪、消极情绪等,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人际交流发生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广大的体育教师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修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关注优秀学生的同时,关注体育学习困難学生,采用灵活的方式与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身体健康与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

3.4 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水平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篇8

从体育发达国家职业体育发展的历程看,职业体育源于竞技体育职业化,职业体育具有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功能,美国的竞技体育人才选拔主要通过学校和职业体育两个渠道。目前,我国足球、篮球等国家队的运动员绝大部分也来自于职业联赛。体育的职业化将大量资本引人赛场,为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参加比赛甚至是退役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在职业化的赛场,优异的比赛成绩意味着高额的经济回报,激励运动员努力提高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激励各俱乐部想法设法挖掘优秀运动员增强自身实力。职业体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激发了竞技体育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满足职业体育在政治方面的定位需求。

2 政治、社会环境因素要求职业体育具有满足大众观赏的功能定位

从政治(政策)环境分析中,可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增加。作为文化娱乐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体育,当然成为人们主要的消费内容。从世界职业体育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职业体育源起于对人观赏需求的一种满足,特别是到了现代职业体育阶段,这种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职业体育发展的动力应来自于满足大众观赏的社会需求的定位,赛事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才是职业体育的真正顾客,他们是职业体育赛事的上帝[97。将职业体育定位为满足大众观赏的社会需求,就如同企业生产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一样,恰恰体现了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对职业体育的定位需求。

3 经济环境因素要求职业体育具有创造商业价值的功能定位

职业体育具有经济组织的特征,Simon Rotten-berg,Neale,El-Hodiri等国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职业体育的企业性质,指出职业体育是在利润最大化范式下开展活动的。国内学者杨年松、张保华也从不同层面论证了职业体育的经济特性。可见,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职业体育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商业化模式运行的经济体。职业体育提供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表演,满足大众观赏的社会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据NBA中国官网统计,NBA 2015赛季勇士和骑士之间的总决赛第六场,观看人数达到2 325万观众,创1998年以来的收视纪录。2015年NBA球队的平均价值达到了11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了74 %。我国职业体育担负着重要的经济使命,不断学习体育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持续提升我国职业体育的盈利能力,进而创造源源不断的商业价值。

4 技术环境因素为职业体育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条件支持

上一篇:高校如何开展第二课堂范文 下一篇: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