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2:11:47

竞技武术论文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建国后至今,竞技武术在各方的推动下已经日趋成熟,由最初开展的竞技套路,发展到现今的武术套路的竞技模式。也是经过了反复的论证研究,漫长的历程才发展成了演练与实战的竞技形式。随着西方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下,使得传统武术演变成竞技武术逐步形成了雏形。武术竞技套路的发展,从规则内容来看分为了三个阶段。从1959年至1995年评分制为十分制。这个阶段从规则各项准则来看,制定了套路的动作组成,时间规定,组别的要求,从套路的逐步规范到明确指出武术竞技套路的运动发展方向———高、难、美、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6年规则有了较大的改动,实行了分组打分,将质量和演练分块打分,并设置了难度分值。2002年至今,结合了奥运机制的一般特点,规则又有了进一步改进,每组设有两名副裁判长,裁判分为A、B、C三组裁判。分别为质量分、演练分、难度分。并部分套路比赛时需要配乐。难度等级也建立了等级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武术竞赛规则,在整个武术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使得竞技武术套路逐渐发展成为符合奥运精神的项目。

2科学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影响

2.1科学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介入与应用能够大大的提高竞技武术的水平,科学技术能够让竞技武术在技术选材方面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还能让竞技武术训练更加科学。也能让竞技武术在的比赛更加公平公正。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推动竞技武术走向世界

2.1.1现代科学技术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了技术支持

现代竞技武术运动水平越来越高,正在逐渐逼近人类自身能力的极限,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比赛、训练中,而是从运动员选材就已经开始了。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挑选出具有竞技武术天赋的少年儿童,并通过6至8年科学、系统的训练,才有希望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科学选材是竞技武术训练的第一步,也是获得成功的始端。

2.1.2现代科学技术使竞技武术训练更加科学

科学安排训练运动负荷,包括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个方面。它们彼此依存又相互影响,任何负荷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基础,量和强度和合理搭配是训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武术训练在大运动量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大强度的训练,突出强度训练在训练中的效果,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首先要把握运动负荷的专项性符合比赛的要求,与队员训练的水平相称。其次要把握运动的能量供应形式,运动的技战术训练负荷特点,如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掌握新难技术时,运动负荷量和强度要小;在发展体能时,训练负荷和强度要大;高水平的武术比赛不仅是与对手之间的比拼,也是教练员和队员心理素质的考验。教练员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自身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所以,作为教练必须与时俱进,保持自身以最先进的理念带领训练和比赛,同时仔细总结每次训练和比赛的经验,并把新的经验重新运用到训练和比赛中,真正做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2.1.3现代科学技术使竞技武术比赛更加公平、公正

武术比赛的成绩具有很大的决定性,尤其是在运动员水平相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裁判员0.10甚至0.05分的评判分差,就会出现金牌得与失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发生“分配成功”而不是“竞争成功”的现象。针对武术比赛成绩评分中存的问题,利用高科技研究的成果,研制出《裁判员监测系统》,为武术大赛中的裁判员评价、裁判员的等级晋升、奖惩和选派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也加大了对裁判员执法的监督力度,使竞技武术比赛更加公平、公正。

2.2科学技术对竞技武术的负面影响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益处和方便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对竞技武术也是如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加强预防措施,才能给人们带来福利。

2.2.1科学技术导致兴奋剂的使用

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竞技武术运动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若谁在现代体育竞赛中应用的科技含量高,使用的设备越先进,谁就可能成为强者。生物科学、医药科学的滥用导致了兴奋剂的出现和泛滥。兴奋剂是竞技体育的毒瘤,它的出现严重危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兴奋剂对身体的损害性是众人皆知的,长期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药物会带来暴躁易怒身体虚弱,人体生长激素荷尔蒙会导致人体肢体和器官的变态生长。兴奋剂不仅损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破坏了竞技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

2.2.2科学技术带来文化的扭曲

科学技术的核心推动力在武术界的运作,促使竞技武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拜金主义”在竞技武术领域的盛行。目前的竞技武术竞赛市场所呈现给观众的更多的是血腥和暴力,使观众形成了武术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底层人进行的暴力活动的错觉,从而不仅对整个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使广大观众在血腥和暴力角逐中,所获得的也只是庸俗文化所带来的感官上的刺激、欲望上的满足。经过现代竞技化发展而形成的武术,更多地作为一种争强好胜的载体和政治和经济工具而存在,这不仅扭曲了武术文化的方向,而且降低了武术文化的层次。

3结论与建议

现代竞技武术是我国许多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竞技运动项目。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会带动竞技武术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学习新的科学技术,走向更高、更快、更强;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科学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当代高科技也将会出现新的突破性进展,所有这些都会给竞技武术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不可估量和难于测量的。因此竞技武术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以迎接新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的挑战。当我们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应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竞技武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健康发展。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热点;冷门;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3-0141-04

The Spotlight Issues and Trends of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Sports

JI Shang b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 ang 471022, Henan China)

Abstract: By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keyword searc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logical analysis, the essay has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focus, dark horse andtrend of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sports. It finds that the n ationality’s sports, Taijiqua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re three spotlightissues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ity’s sports studies. In the ethnic traditionalsports classification study, the hot topic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national ity traditional sports, Sanda,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set patter ns, minority sports, Qigong and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martial arts patte rns’classification study, the topic is the 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 ns of martial arts set patterns; In Quanshu classification study,the hot topicmainly lies in Taijiquan,Xingyiquan, Baguazhang, Shaolinquan,Changquan, a 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of sports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topic of conc ern; The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vil martial arts and excellent types ofQuan may be neglected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focus; unexpected; trend

近年来,电子文献检索法逐渐成为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法对200 2-2008年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进行检索与分析。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选择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 为信息源,并通过检索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关键词来了解其出现的频率,然后根据关键词出 现的频率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冷门与趋势,以求探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工 作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2-2008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

1.2 研究方法

1.2.1 关键词检索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与研究的需要,预先设计出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31个, “北京奥运”和“奥林匹克运动”类论文关键词2个(用于比较),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信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中,检索出2002-2008年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25 771个次,根据检索结 果分类统计和排序,并依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一般情况下,频率出现的越高与其有关的主 题就越可能是研究的热点)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冷门与趋势。

1.2.2 数理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计算机软件Microsoft O ffice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根据文献资料、标引关键词的年份和频率及其数据处理结果,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 、冷门及趋势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发现,有关民族体育类论文的研究数量遥遥领先,7年间总计达4 076篇,其次是散 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

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它们均在1 000篇以上; 民间体育、武术理论和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都在100~400篇之间,而武术器 械方面的研究最少,总计19篇。另外,从表1中还发现,2002-2007年间,序列1至11的关键 词,其出现频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到了2008年,除了“气功”关键词仍呈上升趋势外, 其它均出现陡然下降现象(表1)。

通过对表1中关键词总量的综合分析,近7年间,以民族体育、散打、武术教学、武 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为关键词的文章,共占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总 量的93.9%。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关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热点中的热点,它同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等方 面的研究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6个民族的国度里,民族体育的特色是丰富多彩的,它做 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的大众性、区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及文体交融 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经济等功能,因此,民族体育 在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这句 富有哲理 性的名言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大众性、时效性、流通性及其生命力,而对于民族体育而言,同 样具有这样的魅力,所以,民族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研究的热点是不言而喻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散打这一技击 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多体育院校和民间都争相开展了这一体育项目,《武林风》栏目 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散打在这种形势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是必然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跆拳道在我国开展得也很普及,它以其健身、竞技和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与百折不 屈的跆拳道精神[2]令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该项运动,大有超越我国民族传统的散打 运动之势 ,尽管该运动源于我国,但是,我国的散打运动在培养练习者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等优良 品质和礼仪等方面做得不如跆拳道,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发展的生命力,因此,该方面的问 题还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

在武术教学研究方面,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中小学、高中和大学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就武术教学方法而言,特别是在电子化教学时代,如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 础上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来有效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研究者的重要内容,因此, 随着武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善,武术教学方面的内容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 一。

另外,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花园中是一束绚丽的奇葩,其中,武术套路的教学、 训练、表演、竞技及其“商业化的发展”[3]等方面的研究甚是突出,它和少数民 族体育、 气功、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们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研究的热点。

通过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序号8至11的关键词出现频率相对较小,这说明民间体育、武 术理论、传统体育养生、武术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热度相对较低。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 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4],民间体 育正是由 于缺乏这种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其受关注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其有关的关键词出 现的频率相对较低,然而,民间体育内容十分广泛,并在日常生活中为大众的健身、娱乐及 休闲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民间体育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武术理论与武术器械方面 的研究热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者的研究范围相对较窄。而作为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 研究,尽管该关键词排列在表1的第10位,但它作为传统体育养生的主题,可以预见,随着 健身气功的大力推广和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健身气功大赛的举办,其影响力将大大提升,因此 ,在健康理念逐渐增强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素材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2008年是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年,正是这种重大的世界性运动会的举办,掀 起了关于奥林匹克研究的热潮,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8年,以“北京奥运”和 “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研究骤然升温,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 126和906篇,净增百 分比分别高达250.9%、214.2%,正是由于“北京奥运”这种特殊原因,导致了民族传统体 育 类研究(除气功研究)普遍下降的结果。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还会以其特有的生命力继续呈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气功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没有 出现下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气功研究者没有受到北京奥运的影响,另外,更重要的原 因还在于,人们通过健身气功来追求旺盛生命状态的愿望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2.2 传统、竞技、学校及民间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2数据显示:2002-2008年间,表2中各关键词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有关传统武 术 方面的论文总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达2 842篇,仅次于太极拳类和民族体育类论文数量 ,其次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类论文数量(表2)。

表2内各数据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类的 研究,一是没有受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赛事的影响,二是该领域内的研究处于持续升温态势 。

传统武术方面的论文关键词总量之所以处于领先地位,占据着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的 60.2%,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武术是武术文化的根文化,也是现代竞技武术的源 泉,没有博大而丰富的传统武术做根基,现代武术不可能有发展的素材和动力,如果现代武 术脱离传统武术的根本,那么,现代武术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传统武术具有极 高的历史学价值,它是历代宗师代代传承而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其价值正如邱丕相 [ 5]教授所述“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历史‘沧桑’的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可以去 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

关于竞技武术类的研究虽然没有传统武术类的研究火热,但在近几年超过了学校武术与 民间武术类的研究。这一现象说明了竞技武术在当前走势良好,已逐步走向成熟,武术从民 间的最低层走到学校,成为一项体育项目,从中国东方式的文化形态走向中西文化的结合, 成为一项竞技体育,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

相比之下,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尽管没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类研究一样的强势,但有关 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学校武术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也 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武术也 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热点而持续下去。

至于民间武术,虽然表2中所显示的论文关键词检出量没有前三项多,但民间武术仍然 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民间武术是武术研究的源泉之一,学校武术与竞技 武术的原始素材皆来源民间武术,因此,民间武术类的研究大有文章可做,个别研究会对丰 富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内研究的冷门话 题,例如,对民间将要失传的武术拳种研究、促进民间武术文化交流研究、民间武术对丰富 人民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挖掘与整理民间武术文化研究等。

2.3 武术套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3数据显示:有关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训练、武术套路竞赛方面的文章检出率相 对多于武术套路创编与武术套路裁判方面的文章;2002至2008年间,除了武术套路训练和武 术套路裁判类关键词处于微量不定态势外,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套路竞赛类关键词总量呈波 动上升趋势(表3)。

根据表3数据的横向比较:武术套路教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数量差距不大,分别 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37.8%、31.1%、26.7%,说明该方面的研究力度相近;武术套路 教 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总量共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95.6%,说明武术套路教学、训 练及竞赛是武术套路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中小学、大学乃至民间、部队等不同层次和不 同领域内,有关武术传承的方式都离不开套路的形式,以套路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竞技以 及表演是武术传承、发扬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武学研究的深入,武术套路的价值 趋向于多元化,除了原有的技击、健身、竞技、娱乐等价值外,其教育、美学及其商业化的 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也逐步受到重视。

对于武术套路的创编而言,其研究总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武术套路的创编存在一定的难 度,包括动作质量高低的把握;动作路线与内容的设计;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以及表演性 、欣赏性等因素都要考虑,同时,现代武术套路的创编主要目的是为了竞技比赛,而每年的 武术赛事中所比赛的又基本上是规定套路与传统套路,自选套路则相对较少且创意不多,基 于以上种种原因,武术套路的创编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只 能原地踏步,其相应的文化也只能守旧如初,因此,从事武术套路创编的研究将对竞技武术 及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武术套路创编虽不能称为武术套路类研究的 热点,但它将成为武术界有志之士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对于武术套路裁判而言,其研究数量 少的主要原因是规则的变动性太低,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自然为少。

2.4 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4所反映出的信息主要表现在: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在拳术类文章中占有绝对优势 ,在整个31个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中,以太极拳为关键词的论文检出率最高,达4743 篇;在100至400篇之间的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共计1156篇;南拳、 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共计265篇;2007与2008年相比,除了少林拳、螳螂拳、通 背拳,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微有升高和截脚处于微量不变的态势外,其余关键词总量呈微 量下降现象(表4)。

在6 164篇拳术研究领域里,有关以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占拳术类论文总量的76. 9%,有相当高的比例。太极拳运动以其健身性、欣赏性、大众性的优势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国内各大高校几乎都把太极拳作为体育必修课程,且在大众体育中,太极拳的开展也十分广 泛,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 ,自此以来,太极拳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太极拳运动已成为当今国内大众体育场上最 亮丽的一道风景之一,同时,它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十分强烈,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运动 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目前,还有学者极力呼吁将这一运动引入孔子学院,使 国外朋友通过这一载体了解东方文化,这种高屋建瓴的举措既可以扩大其发展空间和弘扬民 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以其本身 的魅力拥有了自身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生存力。我们充分相信,在重视提高“体育文化 力”[6]和世界普遍关注健康话题的今天,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人们长久 的研究热 点,还可以预见,广大科研人员也会将如何提高与增强太极拳的文化力作为研究趋势之一。

与有关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相比,以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等为主题 的研究相对较少,这说明该类拳术的影响力与太极拳相比要小得多,其研究的总量也自然相 对少得多,而对于南拳、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该现象说明 ,一些传统拳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其传播力度小、群 众基础薄弱;二是其文化影响力小、发展速度慢;三是受现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制约;四 是受传统拳术自身特点的制约,如,传统拳术的套路内容较为简朴,且多有重复,基础动作 单调枯燥,且短期内难见实效,不如练散打或拳击、跆拳道来得快速实用;五是传承方式较 为闭塞。以上原因构成了部分传统拳术研究总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运用同样的检索方法,对四季拳、梅花拳、汤瓶拳、弹腿、凤阳拳、绵拳等拳种进行检 索,结果显示:有的检出率极低,有的为零。这种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传统拳术作为一 种文化形式,其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像四季拳[7]、梅花拳[8]等许多拳种 都濒临着失传的危 机。诚然,由于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变迁,一些优秀的传统拳种正面临着流失的命运,这是民 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这种民族文化流失的境况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不能不引起武术界乃至 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高度重视。因此,目前那些虽不盛行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武术拳 种将是人们研究的冷门话题,这也是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价值所在。为使濒临 流失的传统拳术发扬光大,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还要探索传承 之道,理论研究应充分宣扬传统拳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彰显其文化蕴含与教化功能; 实践研究应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例如,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记录与保存;成立协会、组 织;举办比赛,扩大影响等举措。

3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体育、太极拳、传统武术 类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三大话题,同时该研究领域中也存在一定的冷门 素材,尽管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类部分研究出现陡然下降现象,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优 秀的民族文化还将保持上升的研究大趋势。为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 中崛起,为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力,应看清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全面而科学地 对其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让热点研究持续,让冷门研究充满价值,让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研 究朝着良性趋势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李磊,祝伟明,古信.儒佛思想对跆拳道精神影响之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5):133-134.

[3]邱丕相,初学琳. 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1,8(3):49-51 .

[4]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9,43(11):27-33.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0-224.

[6]张建华,陈青,钟全宏,孟峰年.体育文化力的内涵及其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006,(6):50-52.

[7]何喜林.四季拳――一门濒临失传的拳种[J].精武,2003,12:29.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二、征文范围和题纲

(一)武当内家拳功理功法挖整

1、各门派新整理传统套路(包括拳、械、功)。

2、各门派功法拳理介绍,习拳心得和体悟。

3、各门派历史源流,前贤宗师的传记及奇闻轶事。

(二)武当内家拳法发展战略研究

1、武当武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武当武术产业、市场研究;3、武当武术旅游经济开发的研究;4、内家拳法竞技技术的开发研究;5、武当内丹养生功的开发研究;6、太极拳竞技规则研究;7、武术器械、服装、培训、书刊场地开发应用研究;8、道教圣地、太极祖庭的建设构想;9、振兴中华传统武术的方略;10、武当武术的基本功能研究;11、武当内家拳法普及推广的基本措施;12、武当联谊大会制度化研究;13、各派太极拳向海外推广的经验;14、各门派怎样尽快普及推广本门功法,迅速壮大本门派队伍;15、传统武术技术的提高途径。

以上题纲仅供参考使用,作者可围绕弘扬、继承、发展中华武当武术文化,自定自选论文题纲和内容。

三、论文要求

1、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2、论文形式不拘,综合、专题、典型调查、研究报告等均可,但要求论文的论点要清晰明确,证据、材料要充分,并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说明问题。

3、本次大会征文应为原创之作,不接受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为交流的论文,不接受在有书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4、每篇论文应详细写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

5、每篇论文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随评审报名费100元及报名登记表,于2007年8月30日前寄大会组委会。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杂志社马丹良 收

邮编:442700联系电话:0719―5223531

四、奖励办法

1、凡寄送论文者,均为大会正式代表,可享受大会优惠待遇,参加大会一切活动。

2、经大会组委会、专家评审组评审,录取一、二、三等奖,发给奖金200~500元,颁发证书。未评上奖的论文,均发给优秀论文奖,颁发证书。

3、优秀论文可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后结集出版发行。

4、获奖论文作者,可优先参加特别推广贡献奖评选活动,经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荣誉称号。

5、大会向与会每位作者赠送武当精美纪念品一份。

五、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本次大会最终解释权归属大会组委会。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主办单位:

湖北省体育局、十堰市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湖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十堰市文体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武当杂志社

三、主要内容

研讨武当武术及传统武术继承发展问题。

1、武当武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武当武术产业、市场研究;3、武当武术旅游经济开发的研究;4、武当武术竞技技术的开发研究;5、武当内丹养生功的开发研究;6、武当武术竞技规则研究;7、道教圣地、太极祖庭的建设构想;8、武当武术联谊大会制度化研究;9、武当武术向海外推广的经验;10、内家拳各门派怎样尽快普及推广本门功法,迅速壮大本门派队伍;11、传统武术器械、服装、培训、书刊开发应用研究;12、振兴中华传统武术的方略;13、传统武术的基本功能研究;14、传统武术普及推广的基本措施;15、传统武术技术的提高途径。16、其它议题。

武当武术功理功法的探讨。

1、各门派新挖整传统功法套路;2、各门派功法拳理介绍及习拳心得和体悟;3、各门派历史源流、前贤宗师的传记及奇闻轶事。

观摩交流

1、名家表演;2、精英展示;3、新挖整功法演示。

考察内家祖庭、道教文化。

四、参加人员

特邀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各大专院校的资深武术专家、教授和有关部门领导。

民间太极、形意、八卦、大成、通臂、南拳、八极拳、咏春、蔡李佛拳及峨嵋等各个拳派传人。

海内外各武术团体、馆校、武术名家、传人及传统武术爱好者。

五、日程安排

六、奖励办法

优秀论文奖:参加研讨交流的论文,经组委会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分别给予奖金300―1000元,论文优先在《武当》杂志上发表。

挖掘传统项目奖:新近挖整的武当内家拳功法套路,特点突出,具有推广价值,演练水平较高,有传承的史料,经组委会评定为一、二、三等奖,分别发给奖金300―1000元,并推荐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武当》杂志上重点刊登。

名人名家功法表演优秀奖:精英展示奖,经组委会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给予奖励。(展示表演办法见规程)

特别推广贡献奖:为弘扬武当武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经大会组委会评审,发给特别贡献奖,授予“武当百杰”光荣称号。

大会向与会的每位代表赠送精美纪念品一份。

七、参加办法

凡愿意参加论坛人员,请与组委会办公室联系,索取报名登记表和有关规程,或从武当杂志网站下载(WWW.省略)。

大会收到报名表,登记审查批准后,发给会议通知及正式代表证。正式代表需交会务费100元,不在大会食宿者交200元。有论文参加评审者,另需交评审费100元。论文必须在2007年9月15日前寄大会办公室。

参加功法套路展示、交流表演者需交排演费100元,在报名时寄交大会办公室,报名时间截止9月15日前。

参会观摩的列席代表,需交大会会务费300元,享受正式代表同等待遇。

因故不能参会的论文作者需交会务费300元,享受列会正式代表同等待遇,会议结束后,论文可刊登发表,证书、奖牌、纪念品一并寄发。

大会统一安排食宿,标准价由300元―900元不等,自由选择。

大会报名时间截止8月30日,参会者可提前报名,同时把论文、习武简历、登记照(二寸免冠)二张,以及相关材料和费用寄组委会办公室。

组委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邮编:442700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武当杂志社

电话(传真):0719-5227401 柯 超 刘 伟

13986873283 (王老师)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10月24日上午举行了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的开幕仪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何青龙,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研究发展部部长罗卫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戈武,河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彭德胜,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少林寺武僧团总教头释延鲁大师,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张振河,郑州市体育局局长李庆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曾于久,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魏真、副院长张绍通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魏真主持。

郑州市副市长刘东女士在欢迎词中指出,国际、国内武术官员及专家学者莅临郑州,共商少林武术发展大计,这对于进一步弘扬少林武术文化、促进郑州的对外交流都有重要的意义。河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彭德胜指出,河南省体育局将以报告会为契机,实现河南武术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书记何青龙指出,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的召开,通过展望少林武术未来发展、探讨少林武术在传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少林武术的发展势必起推动作用。

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第一场专题报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与科学学院的程大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少林武术尚棍的历史缘由”,报告以史料为依据,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全面论述了不同朝代少林棍术的发展变化,对研究少林棍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鉴于目前武术研究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杭州师范大学周伟良教授的《关于武术史研究中史料问题的若干思考》专题报告,以少林武术研究为例,诠释了武术史料的基本概念与类别,就古代武术文献进行了分类,对官私文献、地方志乘、谱牒图谱、武术专著、档案史料、金石碑刻等文献逐一进行了阐释,对查阅、运用史料的基本要求与方法进行了论述。香港国际功夫总会梁敏滔主席作了《少林武术搏击竞技国际化研究》专题报告。梁老先生今年80多岁,仍致力于中国武术的推广与传播,他以北京主办的2010年“世界武博运动会”为启示,论述了少林武术缺少搏击游戏规则的原因,进而分析了少林武术搏击游戏规则的特点,提出了必须重视在世界搏击竞技的武坛上发扬中国武文化的软实力、推出多样化搏击竞技项目的建议,创新了少林武术国际化推广方面的措施,具有实践意义。

10月24日下午,大会分会场报告在丰乐园大酒店会议室举行。报告分第一、第二两个分会场进行,第一分会场由武汉体育学院曾于久教授主持,第二分会场由华南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的程大力教授和周伟良教授主持。围绕“传承创新,共谋发展”这一主题,从少林武术文化、历史、产业、教育、艺术诸方面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交流了少林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商讨了少林武术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发展少林武术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少林武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0月25日上午,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大会的第二场专题报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王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少林武术:中国武术的文化品牌”,登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吕宏军主任作了《传统少林武术及其演变》专题报告,洪浩教授以“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主题作了报告。

主题报告结束后,举行了“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的闭幕式。出席闭幕式的领导有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研究发展部部长罗卫民,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戈武,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毛宏,河南省体育局武管中心主任赵峻,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曾于久,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魏真、副院长张绍通。闭幕式由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张绍通副院长主持。

首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康戈武研究员介绍了本次大会入选论文与论文评审情况。这次大会入选论文共计63篇,内容涉及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少林武术发展模式、馆校现状、少林武术禅宗思想、功法以及少林武术传承等研究领域。经过大会评委的匿名评审,结合分组报告情况,评出一等奖论文6篇、二等奖论文11篇、三等奖论文22篇。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对策

0 前言

传统武术发展正在走进问题时代,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动因。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挖掘传统武术的潜力,追索古朴剽悍的战斗形式与意味,展现传统武术的风采,是时代赋予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制约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提出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武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武术教材、武术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武术传人、专家学者、民间拳师、社会大众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逻辑分析法

对传统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及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为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2.1.1 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首先,国际武术联合组织的建立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外的表演和宣传,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从1990年10月3日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到现在,已有108个正式会员国,五大洲也相继建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其次,传统武术在国外倍受推崇,习武人数越来越多、来华参加传统武术比赛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再次,传统武术受到好莱坞的热捧。最后,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名家也经常奔赴国外教学,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

2.1.2 国内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和武术主管部门都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传统武术在拳种的挖掘,技术动作的整理,比赛推广,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看似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多不足和隐患。第一,武术类电视节目得到空前发展;第二,弘扬中华武术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第三,近些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纷沓冒出,呈现出繁荣景象;第四,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群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人练习武术,这个数字在中国至少有几千万;第五,近年来,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交流比赛或年会比较频繁。

2.2 当前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消亡,随着武术竞技化的需求,把传统拳种搬上了竞技舞台,在以争牌夺金为目的的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引导与规范下,致使许多拳种都失去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大多不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修炼某一门派的功夫,而使传统武术拳种逐渐衰退,产生了“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现象;其次,传统武术倍受冷落,呈现竞技武术一支独秀的局面,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指导方针上来看,上至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下至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和培养目标,在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竞技武术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而传统武术只能在民间发展,且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步履维艰;再次,中国传统武术呈现内冷外热的反差性,在中国人中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正在减少,而外国人不断增加;中国人学习传统武术更注重形神兼备,而外国人更重视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学校武术绝大多数是名存实亡,而国外的部分学校正在增设武术内容。这种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与“庭外开花庭内枯”现象,呈现出传统武术内冷外热的极强反差性;最后,传统武术逐渐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传统武术的生存不仅面对着竞技武术的冲击与演变,更面临着被很多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危险。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大量涌入,不断蚕食着传统武术。

2.3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当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正在走进问题时代,“传统武术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传统,自然这个传统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传统武术,就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时代在变,传统在变,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自然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是,其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人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促成的。”要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在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自身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

2.4 促进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确立传统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3 结论与建议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铸就了许多辉煌的成就,然而,时过境迁,传统武术的现展面临着大量拳种消亡、竞技武术一支独秀、内冷外热和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困境,并存在自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针对各种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确立传统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2]李宁,江百龙.中国武术史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8.

[3]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4(2):1-2.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武术国际化;奥运会;国际武术组织

任何一种体育项目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武术的文化 内涵和技术风格来看,已从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跻身世界体育文化之列。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无疑应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朝着国际化发展。中华武术的国际化,也就是武术走向世界体育之路。其国际化的标志,无疑是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天然就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如今世界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有28个,非奥运会有100多个。但是,还没有一个体育项目,象中华武术这样含哲学、美学、心理学、中医学等于一体,有着丰富内涵。可以说,武术是体育,也是文化,是体育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从竞技武术的角度来讲,前几年我们将武术中长拳类的拳械规范起来,并借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际使其成为亚运会的竞技项目,再逐步由亚洲推向世界,?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当然目前尚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优化竞赛内容,增强并提高套路竞赛的评分准确性和区分度,促进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同时还要提高散手运动的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做好物质准备。

1、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必要性

武术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中国人按照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模式,从生产和生存的斗争中,逐步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与养生方法。人们喜欢它、运用它、发展它,逐渐形成了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技击散手的运动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武术特有的价值功能,已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纷纷涌入中国学习武术,这反映了中国武术已经向国际化迈进。因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武术,尽快地将中国武术推进奥运会以丰富奥林匹克精神,就成为我们武术界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中国武术的需要,更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2、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

2、1稳定完善的竞赛体系

自50年代武术被确立为竞技运动项目以来,武术运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摸爬滚打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竞赛体制和趋于成熟的技术体系,同时还拥有众多的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另外,武术规则经过几次修订,使其更趋完善、规范和科学。尤其是1996年出台的新规则,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术的区分度,提高评判的准确性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迈进一步。

2、2国际武术组织的壮大

改革开放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1984年在武汉市举行了有12个国家和地区武术界代表参加的国际武术座谈会,与会人士发出了由中国牵头成立国际武术组织的强烈呼声。1985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期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之后欧洲武术联盟、亚洲武术联合会、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以及非洲武术联合会等相继成立,目前国际武联已发展到了77个会员国,这些都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基本条件。

2、3国内外武术比赛的成功经验

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民族形式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作为大会主要表演项目之一,迈开了作为体育项目进入竞赛领域的第一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武术竞赛日臻完善并颇具规模。国际武术比赛也随着武术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目前,已成功地举行了四届国际武术锦标赛,武术已成为亚洲综合运动会的常设运动项目,并且套路技术体系也已规范,散手运动竞赛也趋于成熟。这些成功的

3、武术进入奥运会采取的措施

3、1调整内部结构,强化管理职能

针对自八十年代以来,武术市场管理上的重复和失控,我认为必须当机立断地来一次自上而下的大调整、大换血,大胆地启用有经济头脑、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对职责上的重复性和过于繁琐的部门实行精简,该集中的职权要充分集中,甩开包袱,以强有力的管理方式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就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统一调控下,有条不紊,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网络。

3、2弘扬武德,净化环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泥沙具下,目渔混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净化环境与搞活市场要齐头并抓。一方面对武德败坏,不讲社会公德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处理,决不姑息养奸。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考评、考核标准制度。重新全面的考查各武馆、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练员的教学水平。树立起武林新风尚,促进武术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3、3建立合理的竞争制度,加强武术的观赏性,扩大群众的参与度

针对目前武术市场的萧条景象,我们在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前提下,对于观众少,规模小,赛风不正的情况,首先我们要加强对裁判人员的管理,树立良好的赛风。其次要类似于足球联赛形式的具有市场活力的竞赛制度,进一步修改武术规则,弃繁求简,同时还应增加一些雅俗共赏的比赛,如:功力大赛、防守和腿功大赛等系列单项比赛,这样既使观众易于接受,又增加了其观赏性和趣味性。

3、4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武术相关产业

在八十年代初,国内仅以一部《少林寺》便把武术推到全国观众面前,事实证明这一件事物的宣传力度是与所取得的成绩呈正相关的。在武术出现红火状况的时候,同时也带动了武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武术器材生产厂家的兴起和《武林》、《精武》等在国内较有影响的杂志的创立。这几年来,这些武术相关产业比以前有所下降。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扶植它们,并且合理的布置,相信这些以武术为龙头的相关产业定会再次红火起来。反过来,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地会推动着武术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4、结论与建议

中华武术的传统性、竞技性和文化性,不仅反映了武术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而且也是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基础。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应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依照规范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序列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武术进入奥运会,是中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东西方体育走向融合的结果。今后,武术应加强自身的改造,不断地向奥运精神靠拢,以尽快实现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武术论文,作者:未知

[2]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未知

[3]浅谈当今武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薛斌.黄红田.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

作者简介:于淑华(1972--),女,讲师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 后备人才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06-04

竞技体育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与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直影响着项目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队员数量,还关系到教练层教练水平和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武术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大众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竞技武术已成为全运会,城市运动会比赛项目,在这些比赛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这个城市武术开展现状。竞技武术后备人培养的深度、厚度和连续性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的持续发展。希望通过对江苏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和研究,为完善江苏省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完善提出指导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江苏省武术运动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武术”、“后备人才”等为关键字对中国知网中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共检索到并仔细阅读了70多篇文献。

1.2.2 问卷调查法

为全面了解江苏省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对江苏省体工队67名运动员和名教7练员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4份,回收74份,回收率为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在电脑上运用SPSS11.5软件和EXCEL2003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学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运算。

1.2.4 逻辑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论证有关结论与建议。

1.2.5 SWOT分析法

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s(优势)分析

2.1.1 年龄分布合理

由表1可知,江苏对现有运动员67人,年龄最小为7岁,最大为27岁,其中7~10岁12人,10~15岁19人,15~20岁16人,20~25岁15人,25~27岁5人。7~15岁年龄阶段的队员人数为31人,占总数的46.2%。这个年龄对的队员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这些队员都是经过科学选材留下的后备人才,因此这些是属于江苏竞技武术的的真正后备人才。15~25年龄阶段的队员占31人,占总数的46.2%。这个年龄阶段队员已经具有了良好的武术基础,且队员身体状况最佳,最容易出成绩。尤其是15~20岁这个阶段,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按照生理学理论人体的五大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最佳训练时期基本都处于这个阶段,由此可见这个年龄阶段可塑性非常强。25~27年龄阶段的队员5人,占总数的7.4%。这些队员都已经从事了多年的武术训练,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在队内起到教练的作用。因此从整体上看,江苏队后备人才较为充足,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2.1.2 拥有高水平运动员群体(如表2)

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表明一个队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教练团队的水平和整个省市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的实力。江苏队拥有健将15人,占总数的22.4,一级运动员11人,占总数的16.4,二级运动员17人,占总数的25.4。无级别的大部分为7-15岁年龄阶段的队员。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无级别的人数之间形成一种梯度,队员之间互动增强,高级别的可以指导低级别的,有利于对内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形成和协的对内关系,减小了管理层和教练层的工作更加容易开展。高水平的运动员通过指导较低级别的运动员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练员的负担(如表2)。

2.1.3 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教练团队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培养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教练员对整个训练过程—— 从选材、计划的制定、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和执行,到竞技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领导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因此,教练员的素质、教学及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达和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对武术套路教练员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水平的教练团队是取得优秀成绩的保证,高水平的教练团队不仅是要求技术水平高,还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能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考虑到队员的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江苏省武术对教练中有高级教练2人中级教练3人还有2人为初级教练,且所有教练都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专业武术运动员的经历。教练员的水平表现在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两个方面,在理论素养的考核标准除带队成绩外,科研文章的发表也可作为考察标准之一。通过调查发现江苏省武术对教练员每年都有发表科研文章,每人至少一篇,有的教练员一年发表4篇科研文章,且发表的杂志都是省级以上的期刊。由此可见江苏教练员团队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图1是对队员经行的关于教练员带训是否科学的统计结果,67人又62人认为教练员带训的过程科学,由此可见,江苏省武术对教练员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2.2 江苏省经济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w(劣势)分析

2.2.1 性别组成不够均匀(如表3、4)

江苏省武术队的性别组成包括男队员36人,女队员21人。目前武术比赛中项目设置一般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刀、抢、剑、棍等项目。每个运动员精力有限,加上器械的风格各不相同,因此每个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不可能太多,人数多少对项目和成绩都会产生影响,从对江苏队队员的调查情况可知男子获得冠军的数量比女子要多出8个。现阶段女子比赛都要为优秀人员不足,找一些年龄小,水平相对较为薄弱的人员来参加比赛。由此可见人数相对较多,项目分布广且这些项目取得成绩的几率较大。

2.2.2 对文化课不够重视,队员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从图2我们可知,队员的学习实践比较少,而且学习在4~5小时的人数最多,而这些人大多集中在年龄阶段为7~15岁之间,在15~27这个年龄阶段很少有人学习,其中每天不学习的人有27人。从江苏队每天的训练安排可知,他们每天训练分为两个阶段,上午为8点30至11点,下午为2点30到5点,每天训练5~6小时,很多队员都认为训练强度很大,训练完后基本没有精神再去学习,加上学习氛围很差,因此很多人对学习都毫不在意。而在他们将来的就业选择中70%的人都选择去专业担任教练对或者高校担任教师。无论是高校还是专业队文化基础薄弱都难以生存。

2.2.3 生源的匮乏和各省份之间的竞争

现在组成的江苏队中,并非全部来自于江苏本省,20~27岁年龄段的队员可以说是江苏队的主力队员。其中这阶段有20人,20人中有7个是来自外省,还有2个是从大专院校借调过来的。相较于河南,安徽,山东等武术较为流行的省市而言,江苏省生源还是比较匮乏的;相较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经济实力雄厚,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待遇,训练条件,技术支持等都无法相比,因此对招募顶尖的选手选手具有很大威胁。

2.3 江苏省经济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o(机遇)分析

2.3.1 队伍更新换代为队伍的重建提供机遇

通过江苏队的年龄分布我们可知,在江苏对中20~27岁的队员有20人。在这20人中有20岁3人,21岁3人,22岁1人,23岁2人,5人24岁,4人26岁,2人27岁,且在这20人中间男性占多数,为14人女性6人。由此可见在20到27岁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在不久将会退役去选择工作,而这也为江苏队的重建提供了机会。如队伍每年也能培养一些年轻优秀的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积极的关注于督促年轻队员的文化成绩。因此在这个阶段为解决性别差异较为严重和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提供了良机。

2.3.2 江苏省武术协会越来越多,人们武术的热情越来越高

现如今武术理论上也存在进奥运会的机会,又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各地方政府也比较支持。所以现在江苏省内武术协会越来越多,去年和今年就成立了淮阴武术协会、新沂武术协会,连云港新浦武术协会、丹阳武术协会等武术组织。而且今年内举办的比赛越来越多,如去年就举办了,泰州国际武术交流赛、中国套路王中王比赛,沛县传统武术大赛,丰县武术精英赛,大汉之源武术之乡徐州社区武术套路总决赛等多场比赛。这些协会的成立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协会所建立的武术院校使人们能更加容易了解武术,学习到武术。赛事的举办为各个年龄阶段的队员提供了比赛的机会,在比赛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机会,真正做到了以赛代练,也为运动员级别的提升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给武术推广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也在某种意义上让武术的后备人才的后备力量。

2.4 江苏省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t(挑战)分析

2.4.1 教练员队员待遇有待提高

教练员的待遇关系着教练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较好的待遇自然能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热情,也能够留住有才华的教员。在对教练员的调查中大部分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待遇较差,存在工资低,外出培训深造机会较少,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与正常的教师相比其工资福利等方面待遇都还有待提升。在对影响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的回答中,全部的教练和多数学生都认为都认为教员的待遇直接影响着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很多优秀运动员在自己身体状态还可以保持的情况下,选择择业的原因。因此造成了一些人才流失。教练员群体很多是运动员出生,生存技能单一,而且长期的跟队训练致使其人际接触面较为狭窄,因此提升教练员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工作,是当务之急。

2.4.2 竞技武术规则和武术赛事的变革带来一系列挑战

竞技武术改革的目的是要进入奥运会,为此,这些年竞技武术一直在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不适应,尤其是对教练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练员为队员制定月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甚至是队员运动生涯的规划,但是当比赛规则或者要求改变时,这些计划也必须随之改变。在遇到较为大的改动时,甚至会影响到队员的运动生涯,教练员多年的培养也许就此付诸流水。如按照申奥的要求,武术不可能按照全运会的标准设置12枚奖牌,而且男子和女子项目的设置存在差异,比如说有可能,女子的刀和棍就无法进入奥运会,男子的枪、剑也无法进入奥运会。如果真形成了女子比赛枪、剑,男子比赛刀、棍对以前练习枪剑的男运动员和练习刀棍的女运动员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对运动员的选材有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教练员,甚至波及到这个运动。

3 结语

通过对江苏队后备人员培养现状的swot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1)在优势方面:江苏队队员年龄层次分布较为合理,拥有高技术水平的运动员群体,教练员群体不仅实践经验充足而且有丰富的理论为科学训练提供了保证。(2)在劣势方面:队伍的性别组成存在差异,队内学习氛围较差,队员对文化课不重视,本省优秀武术人才较少而在于其它省对优秀生源竞争中不具优势。(3)在机遇方面:新老交替为解决队内性别不均等问题提供了机遇,武术协会的成立推动了人们的习武热情,大量的比赛机会使队员积累了较多的实战经验。(4)在挑战方面: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待遇有待提高,竞技武术赛事规则的变化对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是潜在挑战。

4 建议

在各市县积极的宣传武术推广武术。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喜欢武术,参与武术。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就不怕后备人才的短缺,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后备人才的问题。随着群众基数的增加,关注度也随之上升。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待遇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在运动队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上,不得不说还是非常重要的。让教练员和与运动员真正的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质变。我坚信有了这样的发展体系,才能真正的应对外界的各种困境。才能真正的让江苏武术队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宋正华.河南省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D].河南:河南大学,2007.

[2] 李林风.江西省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江西:华东交通大学,2009.

[3] 宋伟.北京市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4] 秦炜棋,郑玉,谢烽.广西竞技武术后备人才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12(1):37-39.

[5] 田利军.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比较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23):37-38.

[6] 储娜,鲁磊,杨军.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分析与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1-3.

[7] 张文普.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8-31.

[8] 高松山.河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其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26-30.

[9] 马卫平.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3(1):94-140.

[10] 刘国富,史峰,刘青,等.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布局结构与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1(8):1-5.

[11] 许彩明.山东省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人学,2001.

[12] 王新红.山东省体育人力资源一体化实行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13] 林凯明,周洪珍.广东省武术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04,22(6):11-15.

[14] 刘闯.安徽省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15] 王洁.浅谈现代基层体育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J].山西体育科技,2008,6(3):5-6.

[16] 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23-26.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五年;中国传统武术;研究趋势

A 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Preserving Pattern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Schools

FAN Gui-lin, WANG Yang

(Department of Sport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For five years, there have been two perspective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namely, the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innovativ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ny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latter perspective. They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ushu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s for the approache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it, they favor more the preservation via 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five years,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trend of research

传统武术作为最大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的名片之一,但传统武术已经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现代体育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和竞技武术的强烈冲击使传统武术如何传承、发展就成为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本文意在总结经验,把传统武术的研究尤其是学校对传统武术的保护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近五年发表于知网期刊的关于传统武术的论文。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从2007~2011年关于传统武术的资料,并依据研究的目的阅读了有关学术论文。

2结果与分析

2.1传统武术的现状与反思

当人们从传统的视角转向现实关怀时,他们开始注意传统武术的现状到底如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有,又如何发挥它们的价值。

2.1.1传统武术濒临灭绝的原因——“两无、两变、五流失”论

对于传统武术濒临灭绝的原因,多有学者以悲观的心态指出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封闭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伴随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本质是一种搏杀术的传统武术已没有实践舞台,从而导致了这一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而高成强补充认为,文化内涵的流失、武术习练者的流失、传承人的流失、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流失,也是其濒危的原因〔1〕。

2.1.2关于传统武术的现状——“两亡、两无、碎片”论

关于传统武术的现状,学者认为拳种消亡,文化底蕴消亡,无实战性,无组织性是其主要特征。如曾海、杨明、朱大清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目前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的消亡;现代武术的发展误区,套路缺乏武术的实战性,散手在比赛中受规则和装备的影响,踢打摔拿—武术的四大基本技法无法得以全部表现,也不能充分展现中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武术市场无序性与无组织性;传统武术文化无形资产的巨大浪费〔2〕。过度西化引发武术文化的碎片化,武术文化研究过于精英化也难辞其咎。而“新武术”“分科而课业”的思路是其根源,“反套路”以及解除师徒制是其结果。

2.1.3生存价值——文化、健身、养生、美学

学者认为传统武术长期熏陶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它融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兵学、美学、导引养生学和儒、道、佛等思想为一体的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它具有教育、健身、防身、修心、医疗和养生等多种价值功能〔3〕。

王建斌等提出在竞技武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定位应选择在全民健身与竞技武术并行发展上〔4〕。多数学者认同武术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体现在武术具有感受文化、健身养生、锻炼意志、娱乐表演、竞技观赏的作用。表现为内容丰富的文化底蕴、养生之道的主体功能、竞技交流的发展途径、内外兼修的美学价值。有学者指出其是一种优化生命存在的价值系统,是当代体育文化中的另一图景,蕴含着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生命活力〔5〕。

2.1.4传统武术的学校保护与传承

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身份象征,要敢于同历史对话、同现实对话、同自己对话,勇于调整自己的文化立场,开拓属于自身的生存空间,最终达到守护民族文化、延续民族文明的作用。保护和传承问题是这个时期学者讨论的重点。

在保护原则上,学者提出了传统体育遗产的差别保护原则,分级别保护原则,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坚持民族、地域特色整体性保护原则。还提出静态与动态保护的理念。显然,学校保护是兼具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的。

2004年3月30日,、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以及本身具备防身健身的价值,都是比较突出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运用传统武术的内容无疑是最适合的。本阶段对传统武术如何进入学校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探讨。

2.2学校保护传承的优势

学者认为学校传承具有文化优势、时间优势、知识互补的优势和师资优势,可以武德铸人格,学习武术之礼、武术之美、武术之技击精神以及武术的本土文明特征,强身健体,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守住传统武术最后的阵地。张克峰总结传承方式特点时则指出“高校教育是当代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6〕。对高校寄予厚望。

2.3目前学校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显然对目前学校传统武术的教学问题是不满意的。具体表现在:

2.3.1学生和教师的资格、教材、教学内容都来自竞技武术

如孙林认为武术本科生、高校任教的武术教师,资格来自竞技武术,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教竞技武术为主,竞技武术无法在理论上与传统文化相对接,所以就接通不了这批大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亲近感,特别是教材上所提到的一些传统武术拳理功法,由于它和当代竞技武术两者之间的落差,导致无法建立他们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亲近感〔7〕。

2.3.2教学方法单一

花家涛认为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课教学弊端主要集中在忽视拳脚、架势练习的质量,片面强调布局的空间层次性〔8〕,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以竞赛套路为主线的教学培养模式,这势必造成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忽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使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的适用面和适应能力都受到限制等等。

2.3.3改变目前状态的对策

当然学者也开出了药方,比如:程艳伟、李廷、孙来晶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及目标;课程的设置要合理,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要创新;教材要配套,突出创编传统武术特色教材,明确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师传统武术的知识与技能;此外,院校招生也是一个关键环节,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制定出明确、合理、公正的招生、考核制度,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武术人才招进来。传统武术的竞训上,院校内传统武术创新赛制,组建传统武术代表队;重新制定与传统武术赛事相配套的评判规则,在院校的通级通段赛中,对于演练传统武术套路的学生应该有新的执行措施等均应。以科研为先导〔9〕。具体来说:

教法上:学者提出学院要走向民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传统武术训练方法与散打教学进行结合,循序渐进,启发诱导、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等思想。

教材上:学者提出强化拳种意识,对现有民间传统武术拳种进行梳理并编写成教材,而传统武术教材化的方法是:“文化化”、“实用化”、“简化”〔10〕。

课程上:以传统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刚柔相济,无法境界,内外兼修,“构建部级教育纲要、省级教学计划和校级教学进度“三部曲”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育机制”〔11〕。

3结论与建议

学者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视角都对传统武术作了深刻的研究,成果是丰富多彩的。但需要开发的领域还很多:

(1)在传统武术的本体研究上,众多拳种、流派中,除了对少林功夫、太极拳等著名拳种研究较多之外,对多数传统拳种缺乏研究;对传统器械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特点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如何把这些拳种和器械引入到教学中更是缺乏实质的研究。

(2)在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问题上,大部分的研究是从传统武术整体的角度来叙述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但理论构建多于现实针对性。传统武术的学科意识、课程建设、本土教材的编写都需要进一步开拓。而这些研究须基于对传统武术的一些基本研究,如传统武术的分类保护的方法与途径,传统武术保护的考核标尺,政府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传统武术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与功能,传统武术保护现状田野调查,传统武术保护资金的构成要素及计算模式,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标准、数额及认定程序,传统武术保护的监督机制等。

(3)在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上,应用研究明显滞后于基础研究。传统武术如何在当今的国际、国内的文化氛围中求得发展,如何完成传统武术在技术和训练层次上的科学化,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也是今后传统武术需要有针对性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成强.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2):7.

〔2〕曾海,杨明,朱大清.传统武术产业面临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5):515.

〔3〕段廷进.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和多元价值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2):27.

〔4〕王建斌,魏素芬,传统武术定位与发展抉择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1):150.

〔5〕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868-869.

〔6〕张克峰.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2010(8):276.

〔7〕孙林.全球化背景下重构中国武术文化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

〔8〕花家涛.从套路结构视角论大学体育武术套路课教学改革〔J〕.搏击·武术科学,2009(4):56.

〔9〕程艳伟,李廷,孙来晶.传统武术在体育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8):36.

〔10〕陈小军.周凯.晏俊涛.普通高校传统武术教材化研究〔J〕.孝感学院学报,2009(6):94-95.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探讨“打练结合”向现代体育的转化形式,有利于挖掘套路中隐舍的技击动作,还能为散打的发展提供擞术素材,这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武术,是中国各民族五千年文化不断交流融和的产物,也是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不断积淀、交融互补的产留。建国初期,在《新体育》、《体育文丛》等刊物上,围绕武术的性质、发展方向展开了一场理论大讨论。从讨论情况来看,多数学者:技击星武术的本质特性,发展武术必须保存武术固有的风格糕。但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技击被tk为是旧社会的糟粕而被剔除。以拳击比赛出现的伤害事故为界线,武术走上“唯套’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使以散打、太极推手为主体的技击武术迅速复兴,打破了武术“唯套路”的发展格局。与散打同期推出的太极推手,由于条件所限,未能使竞技武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造就了二元对立的现状。

散打怍为竞技武术的—部分,其技术体系应更多地5l传统武术技法中吸取精华,即把武术中最直接、最简单的招法提炼出来,以求快速击中击倒或摔例对手。但是,受f专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散打与国外的搏击术相比较显得太文气,显得力不从心。长时问的练打分家,导致了以表演为主的套路演练和以对抗竞赛为主的散打等形式完全隔阂,不能再做到兼容并举,相辅相成,即练套路的不能打绣黼的不能练。为此似中国武7f丁提出了继承传统技法的‘‘扣砺结合’观念。

1“打练结合”的概念

简而言之,“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打’别抗能力的表现“,练’’是提高对抗能力的练习方法、过程。打和练是相辅相成的,练为了打,打体现练。

2“打练结合”的提出

为解决套路与散打分轨的问题,白2o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些人士便提出了“打练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进行了—些积极的尝试。在此思潮影响下,武术专业队曾一度出现了套路运动员习练散打。散打运动员参加套路比赛的情况,但终因两者悬殊太大而未能融为—体。

套路和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有内在的联系,统一的关键是找到二者联系的‘焦”。套路和散打统一的连接点是对“技击(实战)”这一价值目标的认同,关于这一点在传统武术的训练可找到诸多实证。传统武术拳家大多主张习武由拳开始,而拳法训练又以套路作为入门之法。套路是攻防技术的提炼,是历代武术家实战经验的总结。通过套路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功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习武者的技击意识在套路练习的基础上而逐步过渡到拆招、喂招,以至实战。

“打练结合”是中国武术的特色,这一文化模式包含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民俗心理。如果抛开“打练结合”,仅“打”不‘练”的散打,在技术体系将难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丰富滋养;仅“练”“打”的套路,也将逐渐失去对武术技击符号的理解释。探汁‘打练结合”向现代体育的转化形式有利于挖掘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动作,还能为散打的发展提供技术素材,这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散打的现状

散打。应该是把传统武术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招法提炼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但从现代散打运动员赛场运用“远踢、近打、贴身摔”的主要技术方法表现看,散打很像是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搏击术的翻版。在技术上散打虽然继承了一些传统技击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搏击、格斗、拳术的外在招法,但其攻防方法运用表现为招法零碎、单一其自身整体表现为身体与四肢分家,内在的精气、神与身法、步法、手法组成的攻防方法不统一因而技击效果表现为拳法不如拳击,腿法不如跆拳道和泰拳,摔法不如摔跤,显得缺乏优势,不强不弱。

4关于“练”的方法

由于散打脱离传统武术技法中的理、法、术功的内容以及传统拳术修炼和运用的方法准则攻防招法、变化运用的法则,因而受到很多传统武术习练者的质疑,更多的人认为目前散打缺乏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很多队员只经过短期的强化训练就出来应付各种比赛活动,其结果是队员技战术运用不合理,比赛场面消极难看,观众寥寥无几。表面上看虽然有些队员出成绩饺快,但出现伤害事故多、队员退役也快。这种短期的揠苗助长式的训练方法严重制约着现代散打运动的发展。

4.1功力练习。中国武术散打应该既有灵活有效的“远踢、近打、贴身摔”技术,又有合理运用规则重创对手的杀手铜(绝活)。为此建议散打队员进行武术功力练习。所谓武术功力,是指通过武术功法练习所获得的运动能力和专门技能所达到的程度。武术功力是对武术锻炼中获得的桩功功力脚功功力、腰功功力、臂功功力、眼功功力、耳功功力、内功功力等各种单一功力以及套路演练技能和与人格斗技能等功力的总称。可以说,武术练习的目的就是提高功力水平。散打队员通过特定的功法练习,如通过排打功、金钟罩、铁布衫锻炼抗击打能力;通过铁沙掌、木人功、铁膝功、踢桩功提高重创对手能力;通过内功的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气发力等练习获得内壮外勇、内外和一以及激发^体潜能的效果而提高散打运动员的综合能力。要合理选择武术功法项目,练习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与现代散打速度、力量、灵敏等技、战术配合起来进行训i练,使功法练习与现代散打训练完美结合,相辅相成。

4.2组合练习。关于组合练习,就是把传统拳术中简单实用并与散打技术贴近的招术拆解组合进行练习。—柏习练者把从形意拳、般合进行演练,并运用于散打实践,结果屡试不爽。动咀合编排不能死板教条,组合练习实践过程要灵活机动。从这些传统武术习练者编排并运用与散打实践的组合看,其拳脚组合动作简单灵活,方法综合了形意、太极拳的—些招式,组合练习的方法可高可低、可左可右、可进可退,与现代散打动作接近并融合,

4.3套路练习。竞技武术套路均含有内涵丰富的攻防技击特点。传统武术高手能把技击实践总结出的招式方法组合成套路,又可以把套路动作拆解开来进行技击实践。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虽然追求“高、难、新、美”的演练效果,但其套路动作编排仍然遵循攻防技击属性。从另—角度看,武术套路练习能提高练习者的灵敏、柔韧、耐力等综合素质,并且能陶冶练习者的情操、培养高雅气质、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散打运动员进行—些套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套路练习提高散打运动能力的实例也是很多的,超级散打王柳海龙、黑马郑伦等名将都是套路运动员出身。散打教练喜欢从套路运动员中抢人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5结论

上一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网络群体极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