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平面设计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1:29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1

摘 要:首先论述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的思路,然后通过比较广西民族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2004级与2005级的教学计划,介绍了该校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最后分析该校的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研究型;实践型;课程体系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Teaching-and-Research-Style Course of the 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of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teaching-and-research-style course of the 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of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and introduces the curricula system of teaching-and-research course in university by comparing the teaching plan for Grades 2004 with Grade2005 of electric information major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final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nd-research course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Keywords: Institutes of nationalities; Electric information; Research-style;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a system

1 引言

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在拓宽专业口径、修订教学计划和实施学分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历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基层单位的第一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客观上要求毕业生要全面发展,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院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大力提高各民族的整体素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生源总体质量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能办出特色,学校要根据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 扎扎实实地培养和造就民族地区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有用之才。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民族地区也迫切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构建好课程体系是人才成功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适合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广西民族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重点建设的区内五所大学之一,在广西区内,该校是建校相对长、规模相对大的一所集研究生、本科生一体的综合性大学,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同意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因此,更名后学校办学理念也相应更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等各方面都要上一个台阶,因此,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要搞好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重视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学术和科研水平。要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就要有科学的、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同时也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体现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开放性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培养的原则,培育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富于开拓创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学校教务处在“关于制订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中明确要求:坚持“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加强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建构起一个开放性的基础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立体推进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质量、学术和科研水平上新台阶。也就是明确要求构建一个教学研究型实践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实践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了配合广西民族学院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之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根据学校提出的“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2005年上半年,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全面制定了2005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2006年上半年,又在2005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制订的基础上,制订了2006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2004级相比,该专业2005级的教学计划制订指导思想有了相当大的变动。

3.1 拓宽基础。针对广西民族大学现有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在入学后的前二年按学科大类培养,教学计划制定成电气类专业大类培养教学计划,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这三个专业前两年所开设的课程完全一样,实现同一个学科下不同专业的课程完全打通,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按专业大类制订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在后期两年的培养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各个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又分为电子工程方向子模块和信息处理方向子模块,通信工程专业也分为通信工程子模块和计算机通信子模块,自动化专业分为计算机控制方向和电气自动化方向等)。

3.2 提高平台。进行大类培养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降低了必修学时,减少了学生课堂负担和精神压力,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思考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选择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在课程设置中,把基础课(其中包括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中与中学课程相重复的内容删除,另外,认真审核了各门课程内容,把不同课程间重复的内容指定到某一课程中,其他课程出现重复的一律删去,从而避免了不同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为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把高平台的知识和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请校内外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专家不定期地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或开展学术报告。

3.3 整合系列。为适应学分制发展和拓宽基础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做到同一学科下的不同专业课程相互打通,把原来为某一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整合为其他学科和专业都能选修的课程,选修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选修。通过对系列课程的整合,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广西民族大学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实现了资源共享。

3.4 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三大平台课程立体推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整合后的新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学科专业课等三大部分组成。在三大部分课程中,保证基础平台课程、实践平台课程和研究平台课程的立体推进,主要课程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上机)部分、研究教学部分。

下面以2004级教学计划(未作课程体系改革前)和2005级教学计划(作课程体系改革后,2006级相似)中的各类课程及其所占学时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序号 课 程 学 时 占总学时百分比(%)

2004级 2005/2006级 2004级 2005/2006级 2 通识、通选课 180 160 6.50 5.50

3 学科基础课 382 376 13.79 13.00 5 限制选修课 277 277 10.00 9.60 合计 2771 2890 100.00 100.00

表2 2004级和2005级(2006级)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各类课程的课内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类型 学 时 各教学环节时数分配

2004级 2005/2006级 2004级 2005/2006级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研究

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研究

学时 2 学科基础课 382 376 370 12 0 317 20 39 4 专业限选课 277 277 244 33 0 211 36 30 占总学时的比例 100% 100% 88.28% 11.72% 0 70.40% 19.80% 9.80%

注:因通识通选课和专业选修课为选修,无法统计,表中不列出这两类课程。

表2为2004级和2005级(2006级)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各类课程的课内学时分配表,从表中看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变化: (2)2004级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8.28%,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1.72%,2005级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40% ,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9.80%,研究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9.80%。可以看出,2005级相比2004级,理论学时占的比例减少了,实践学时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了,同时还增设了研究课学时,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在培养人才要求上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这完全符合广西民族学院在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后的人才培养要求。2005级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了一年多,初步显露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的优点,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总体感觉该2005级学生比往届学生的同期水平有明显提高,另外,更多的同学踊跃投入到了课外实践活动和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

表3 电气信息类专业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实践教学环节结构对比表

序号 课程名称 级别对应课程的设置 学时 开课学期

2004级 2005/2006级

1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有 有 3周 1

2 金工实习 无 有 3周 2

3 综合课程设计I 有 有 3周 4

4 综合课程设计II 有 有 3周 5

5 综合课程设计Ⅲ 有 有 3周 6

6 电子高级技能培训 无 有 3周 4、5、6

7 毕业设计(论文) 有 有 11周 8

8 毕业实习 有 有 6周 8

9 公益劳动 有 有 4周 1-8

(3)表3为电气信息类专业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实践教学环节结构对比表,从表3看出,在保留2004级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2005级(2006级)增加了金工实习、电子高级技能培训等两个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这样从教学计划表的安排看,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三周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都开设有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实现不间断的计算机教育,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第五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之后的学期中还开展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为鼓励学生自觉地参加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在校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优胜的奖励机制。

4 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实践的几点思考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提高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然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研究型教学”实施还会碰到种种困难,需要我们去在实践中克服和完善。比如,由于资源设备不足、教师队伍中个人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参差不齐等条件的制约。2005级的教学计划实施已有一年多,2006级的教学计划在也试行中,总体情况看,初步看到了2005级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必竞是一种尝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谈谈几点问题。

(1)课程内的学时划分问题。在课程内的学时分配上,有些课程一直以来只有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如学科基础课中的线性代数,一直以来都是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而另一方面,有些课程一直以来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独立开设的,如数字电路,尽管理论和实验相关密切,但因为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来说该课程十分重要,所以,一直以来,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为两门独立课程,并分别记录成绩的,对于这类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保留了原来的做法。

(2)实践教学的开展问题。尽量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和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活力,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研究课的开展问题。什么是研究课?如何在普通本科(特别是民族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教学,显然,研究课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要求,但如何实施才算是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素质以及科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还有待于大家共同探索。

(4)通识通选课的问题。对于广西民族大学而言,由于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通选课门数还是相对较少,涉及的面也窄,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在现有的通识通选课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5)提高平台问题。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理论基础的提高。为了加强实践和研究课程,教学计划中把过去只面向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少数学生而进行的强化培训的内容作为一门正式的选修课,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有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广西民族大学是普通的民族院校,为能向更高层次培养人才,学校一直重视本科生的考研工作,为此,在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与考研相关的综合选修课,提供给学生选学,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5 结束语

要保证研究型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具备众所周知的教学条件,还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奉献精神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实践能力强和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展了研究型教学,而我国民族院校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值得同行们共同探索。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该在时间、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真正的实现全面开放,才能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 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广西民族学院关于制订2006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Z].2006.4

[3] 汪蕙,邓丽曼等.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2

[关键词]:会计学基础 重点课程 建设

高职院校重点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会计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会计类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建设好这门重点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1.课程性质。《会计学基础》课程是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课。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高职院校)财金信息管理系的会计类专业,贯彻《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广东中小企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现代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具体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中小企业会计、会计主管等。

2.课程地位。《会计学基础》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期,后续课程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根据本专业相关的应职应岗能力的要求,本课程提供了从事会计职业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是企业会计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定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后备力量。

3.课程安排。《会计学基础》课程学时总数为90学时。

4.课程授课对象与授课量。《会计学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含涉外会计方向)和会计电算化;目前在校生人数2249人,预计授课学生将超过此数目。

5.课程选用教材。《会计学基础》课程选用高职高专精品规划教材和自编实训教材。

6.课程考核方式。《会计学基础》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7.课程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1)现状分析:从1995年建校开始,我系就开设了会计专业。到2012年,会计类专业已成为我系一个重要的专业群。近年来,我系把《会计学基础》作为系内的重点课程进行建设,经过多年努力,课程建设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应该看到,我系目前院级重点课程和省级重点课程建设经验不足,课程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存在问题:① 目前,我国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变革频繁,教材的时效性有限,部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不快;② 课程教学网络化水平低;③ 课程教学实践化有待创新。因此,研究并改革该门课程已是刻不容缓。(3)解决途径:① 组织师生学习新制度,更新教师知识体系;充实企业实际业务案例,及时调整编写相关教学资料,做到体例新,内容精,凸显高职学生特点; ② 加快课程网路化建设速度,提高课程教学网络化水平;③ 进行课程教学实践化改革,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对接能力。一句话,就是重点课程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

1.师资队伍。《会计学基础》课程组成员10名,其中副高职称人员2名,中级职称人员7名,有8名人员是“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曾在企业担任主办会计、主管会计和财务总监等职务,有较丰富的实践能力。师资力量较强,较好地满足了课程教学的需要。

2.教材选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选用高职高专精品教材和自编实训实习教材(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二等奖),同时还选用当年初级、中级会计师考试、CPA考试教材作为必要的参考资料。

3.实训条件。两个部分。(1)校内实训基地。新落成的财经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校级重点),总投资320万,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总共配置电脑274台,运行31套教学软件,设计实验实训和培训项目40多个。(2)校外实训基地。我系已与7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深度合作关系。主要借助金蝶、用友及华都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单位提供的优质资源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部分合作单位定向培养、批量吸收毕业生,校企之间合作向纵深推进。

4.课证结合。在学生学完课程之后,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08级95%的毕业生都获得了会计或统计等从业资格证书,并全部安排顶岗实习。

5.教学基本文件。《会计学基础》课程已建设的教学基本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教案、课程课件、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三、未来课程建设的目标

1.实际目标(一级目标)。在现有基础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为了增强《会计学基础》教材的时效性,选用优秀教材,根据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变动随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文件;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实训设施;建设联动的“三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课堂”是指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三个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实训项目或课程仿真模拟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等;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外参加的诸如会计技能训练、各类培训、考证强化、自主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专业社会实践、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等。“三课堂”是贯穿一气的联动机制);建设融合的“三个课堂”(理论课堂+实验课堂+网络课堂)。

2.理想目标。(1)冲刺院级和省级重点课程(二级目标)。(2)打造统一的“三个平台”(教师教学平台+学生学习(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平台)(三级目标)。(3)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终级目标)。(4)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回归教学本位)。

综上所述,我系《会计学基础》课程组,只要明确目标,积极思考,坚持创新,就能把《会计学基础》重点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P].教育部网站,2013.

[2]陈世文.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11,9(5).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 电气信息 研究型 实践型 课程体系

一、引言

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在拓宽专业口径、修订教学计划和实施学分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历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基层单位的第一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客观上要求毕业生要全面发展,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生源总体质量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能办出特色,学校要根据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扎扎实实地培养和造就民族地区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有用之才。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民族地区也迫切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构建好课程体系是人才成功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适合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要搞好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重视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学术和科研水平。要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就要有科学的、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同时也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体现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开放性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培养的原则,培育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富于开拓创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布置制订本科教学计划工作中,学校明确要求:坚持“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加强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建构起一个开放性的基础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立体推进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质量、学术和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三、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实践

根据学校提出的“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几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近年来,在人才质量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1.拓宽基础。针对现有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三个专业,按专业大类制订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这三个专业前两年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完全一样,实现同一个学科下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完全打通,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在后期两年的培养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各个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2.提高平台。进行大类培养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降低了必修学时,减少了学生课堂负担和精神压力,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思考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选择空间。由教研室认真审核各门课程内容,避免不同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把高平台的知识和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请校内外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专家不定期地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或开展学术报告。

3.整合系列。为适应学分制发展和拓宽基础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做到同一学科下的不同专业课程相互打通,把原来为某一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整合为其他学科和专业都能选修的课程,选修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选修。通过对系列课程的整合,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广西民族大学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实现了资源共享。

4.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三大平台课程立体推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整合后的新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学科专业课等三大部分组成。在三大部分课程中,保证基础平台课程、实践平台课程和研究平台课程的立体推进,主要课程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上机)部分、研究教学部分。

几年来,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变化:

(1)2004级以前,课程的学时结构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包括实验和上机)等两部分,而2005级后,课程的学时结构分为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包括实验和上机)和研究学时等三部分,增设了研究学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程研究和学术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2)2004级以前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8.28%,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1.72%,2005级后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40%,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9.80%,研究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9.80%。可以看出,2005级后相比2004级前,理论学时占的比例减少了,实践学时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了,同时还增设了研究课学时,在培养人才要求上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这完全符合新时期下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2005级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了几年,初步显露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的优点,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总体感觉该2005级后学生比往届学生的同期水平有明显提高,另外,更多的同学踊跃投入到了课外实践活动和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

(3)2005级后与2004级以前的各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学时都明显加强,2004级以前有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综合课程设计I.综合课程设计 II.综合课程设计 Ⅲ.电子高级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公益劳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2005级以后增加了金工实习、电子高级技能培训等两个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这样从教学计划表的安排看,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三周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都开设有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实现不间断的计算机教育,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第五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之后的学期中还开展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为鼓励学生自觉地参加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在校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优胜的奖励机制。

四、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实践的几点思考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提高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研究型教学”实施还会碰到种种困难,需要在实践中克服和完善。比如,由于资源设备不足、教师队伍中个人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参差不齐等条件的制约。近年来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对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良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谈谈几点问题。

(1)课程内的学时划定问题。在课程内的学时分配上,有些课程一直以来只有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如学科基础课中的线性代数,一直以来都是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而另一方面,有些课程一直以来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独立开设的,如数字电路,尽管理论和实验相关密切,但因为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来说该课程十分重要,所以一直以来,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为两门独立课程,并分别记录成绩的,对于这类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保留了原来的做法。

(2)实践教学的开展问题。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和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活力,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研究课的开展问题。什么是研究课?如何在普通本科(特别是民族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教学,显然,研究课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要求,但如何实施才算是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素质以及科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还有待于大家共同探索。

(4)通识通选课的问题。由于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通选课门数还是相对较少,涉及的面也窄,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在现有的通识通选课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5)提高平台问题。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理论基础的提高。为了加强实践和研究课程,教学计划中把过去只面向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少数学生而进行的强化培训的内容作为一门正式的选修课,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有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能向更高层次培养人才,学校一直重视本科生的考研工作,在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与考研相关的综合选修课,提供给学生选学,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五、结束语

要保证研究型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具备众所周知的教学条件,还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奉献精神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实践能力强和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展了研究型教学,而我国民族院校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值得同行们共同探索。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该在时间、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真正地实现全面开放,才能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广西民族学院关于制订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讨论稿)[Z].2005.3

2.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广西民族学院关于制订2009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Z].2009.4

3.汪蕙,邓丽曼等.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4.陈小虎,刘化君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4

面对当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趋势的不断变化,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总结了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都设置了一门或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但是在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主要教授语法规则,并没有想办法让学生逐步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编程课程学了很多门,编程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自然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1.2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缺乏连贯,体系松散

很多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开设数量众多,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结构松散,不能前后连贯。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缺乏联系,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而且课程与课程之间会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这样不仅造成任课教师重复教学,浪费了时间精力,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3教师教学形式呆板,案例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提倡教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或利用MOOC、微课等新的教育模式组织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与实际应用脱节,形成的教学体系还是教师讲解例题,学生上机验证的多年前的标准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且案例与案例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造成学生学习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知道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这样既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开发能力,又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也给教师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

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有种本能的畏难情绪,这也给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困难。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从三年制普通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在高中一切以升学率为前提的高考政策下,他们从来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上网聊天,查找资料和玩网络游戏上;有的是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通过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比较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理论知识普遍不够扎实;还有的学生是从中学或中专毕业后在社会上历练了几年后觉得学历或水平不够,又通过高职单招等方式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学生本身水平的差异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顾及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重新构建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1.5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笔试方式为主,主要考核语法规则,即使采用上机考试也只是简单地案例模仿,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操作能力,系统开发整体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因此,我们也应该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2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2.1选择一门主线课程做基础,采用无平台进行面向对象语言的教学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种类繁多,C语言、Java语言、VisualBasic语言、VisualFoxpro语言、PHP、Asp.net等,不一而论。但是不管是什么高级语言,都是从早年的基于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课程逐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就能做到触类旁通。因此,在课程开设上,我们没必要开设很多的语言课程。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编程思想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C语言作为入门语言学习课程,在学生初步建立起编程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无平台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安排具体语言的教授过程,只简单介绍各种语言的语法共性,然后着重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方法和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快捷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中,基础语法如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面向对象的特点、类和对象、数组等内容其实都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程序设计基础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各种高级语言平台的搭建,高级语言之间的异同为主,学生只要掌握了一种高级语言,基本上可以无障碍地掌握相关语言的其他内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使学生失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采用渐进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面已经提到,高职生来源复杂,大部分基础较差,对程序设计课程有畏难情绪,讲的太深太多,学生掌握不了,很容易放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为湖南省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抽查题库程序设计试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编程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功能实现,代码规范性等。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编程语言来完成。中级层次设置了猜数游戏,竞赛积分系统,福利竞猜系统三个难度不大的桌面应用开发系统,该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界面设计、数据库实现、功能实现、调试运行与打包、代码规范性等方面。高级层次是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Web应用开发程序,要求学生在无平台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完成学习任务,该层次主要从架构设计、数据库实现、功能实现、部署运行、代码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级层次,并对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相应层次的学生适当予以奖励。这样,由简到难,不断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积累起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省教育厅在大三上学期的技能抽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组织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招生比较困难,所招学生来源复杂,而且素质呈下降趋势,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感受到学习的兴趣,逐步地提高编程能力,不然的话很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从经典的小程序入手,首先告诉学生程序设计语言能做什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经典案例,案例覆盖了所授课程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既克服了单纯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方式的缺点,让授课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又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能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己的进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又要贴近实际应用。对于部分程序语言不常用的内容,可以不再花时间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需要时利用帮助文档去学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避免了学生学无以用的尴尬,提高了学习效率。

2.4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教授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的考核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可以继续采用任务驱动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实施实验教学,制定出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仅能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系部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平台,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平台等应用系统,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完成了从需求分析、数据模型设计、模块设计、界面设计、运行部署、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所必须面对的所有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积累了开发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改革传统考试模式,考核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考查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考核方式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将平时三个阶段的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将学生自己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和平时作业占10%,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评分,主要考核学生组织纪律、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团队协作等。平时阶段性考核占总分30%,根据平时上机及设备配置操作完成情况由教师评定,主要由设计思路,程序完成情况,内容总结等组成,每个实训项目按照标准打分,再把每个项目成绩累加求平均值就是平时阶段性考核成绩。期末笔试,期末上机考核分别占总分30%,根据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的特点,笔试试题的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程序改错,程序填空等题型,上机考核主要为程序分析和程序设计。在考核过程中尽量不限定语言,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平台,尽量做到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结束语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程序设计类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整合设置、分层次教学、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组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2013年以来,课题组成员在院级以上立项教研教改课题12项,其中省厅级以上7项,学生在省厅级以上竞赛获得各类奖项20个,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8个,优秀奖5个。因此,高职院校在当前生源来源复杂,学生素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5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中级财务会计学》重点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创新。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系统配套的教材及参考资料、规范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完备的教学文件档案的教学机制;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能运用先进教学设备及教学手段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教改的主导。会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在会计师资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教师素质和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这是重点建设课程的关键问题。这需要各方面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保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是学生接受先进教育内容的保证,也是重点课程建设有新意、有质量的保证。一般认为,会计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有:①攻读更高学位,系统深入理论学习;②参加国际国内会计交流;③参加会计实践;④阅读最新会计期刊等。为此,应制定严格的培训进修计划。《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院主干专业课程,会计教研室讲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师有10多人,这些教师无论是业务水平,能力都非常强。会计学院有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5人。从职称结构方面看,高级职称占48%,中级职称占52%。近3年来,承担的厅局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35项,省部级9项,公开200多篇,获省部级奖1项,获各类学会奖8项。高级职称人均科研经费4.2万元,有自己独立编写的系列教材。

(二)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拥有独立的手工实验室一个,该实验室可同时容纳100多个学生进行单项实验和综合模拟实验;有ERP实验中心及200多台计算机供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验。

2.教材体系。本课程有会计学院院长许义生主编的教材,该教材自2002年开始投入使用后,已经多次修改完善,现在使用的是2005年6月的再版教材。该教材是我校会计系列教材之一,具有“内容全新”“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符合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中级财务会计学》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针对高校现有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各高校应与会计职业界建立联系和交流机制。如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鼓励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一段时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会计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务能力;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来学校讲学;组织有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参加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1.教学大纲。本课程按照会计培养目标的要求,曾经编写了比较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并已使用过几年。今年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大纲以适应会计学专业为基础而修订,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措施和要求等均做了详细的说明。

2.试题库。根据大纲和教材,建立了中级财务会计试题库系统,利用计算机管理,使试卷命题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使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得到保障。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演示课件(powerpoint)。制作完成中级财务会计学全部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演示),已投入使用,该课件内容丰富全面,制作美观,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教学效果显著。

4.网络辅助课程。完成了《中级财务会计学》网络辅助课程教学系统的建立并在教学中运用,包括学生自测系统、讲义、重点内容提示、疑难解答、常见问题解答、会计案例,会计历史常识、会计论文的收录、会计资源利用及会计人生等。

5.案例建设。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开发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系列案例。

(四)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

1.《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预期达到的目标与成果:(1)测验和调查。教师可以开展在线的、自动评分的测验和调查。他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学院的或者外来的题库设计这样的测验。题目类型包括:公式计算、计算题、判断正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简答、论述、文件上传。测验题目可以一次性给出,或每次只显示一个,可以选择计时与否,允许多次回答。(2)教师根据学生提交作业的形式建立作业项目。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作业进度,从成绩簿下载整个班级的全部作业。他们可以给作业打分,并单独给每位学生提供在线反馈。(3)成绩簿中存储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在成绩簿中存储学生的成绩,通过Blackboard发放的测验分数会自动存储在成绩簿中。成绩簿支持客户化的成绩表、成绩加权、项目分析和多种成绩簿浏览方式。在教师许可的条件下,学生可以查看他们各自的成绩,但看不到别人的成绩。主要包括:两大区间,即教学区和学习区。在不同的区间又具体划分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反馈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学习平台,具体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各章重点难点总结、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等;交流平台,具体包括:教师网上测试、网上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讨论、提交讨论稿和论文等;反馈系统,设立学生自由讨论区,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老师也会定期发表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本课程建设应建立学习指导资料库、教学参考资料库、会计法规资料库。

2.课程规范。该课程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学校实施了比较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会,如采取集体备课、集中考试、流水阅卷的管理方式等等;建立教学改革方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日历、教案、试卷分析、备课、授课、批作业、答疑、听课等制度。

(五)优势与特色

我们将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上、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上。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接触到的一门会计专业课程,应使学生建立起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该门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因此,应当提倡对学生采取鼓励态度,经常配合教学内容介绍国内外会计发展的新动态以激励学生。例如,在介绍会计职能时介绍国内外许多一流管理人才出身于财会专业,激励学生认同会计职业,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争当一流管理人才的人生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向学生讲明《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既传授知识,又传授学习方法。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经济学科,其学习方法有别于其他课程,而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益终生。学生不但应掌握会计学的学习方法,还应具有传授这种学习方法的能力。为此,我们不仅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将会计学习方法列为教学内容,在讲授中强调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熟练处理各种会计事项、课堂速记的能力,掌握图示法、列表法等等。也可安排两个学习小循环,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3.提出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全仿真设想。在当今世界,经济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正以人们始料不及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发展,一个严峻而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会计教育面前――如何培养从容应对经济发展的高级会计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高级会计工作者,而应是使受教育者具备终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创新的理念。

本课程建设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会计学院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全仿真设想:(1)将原来会计教学的模拟教学和实验转化为全仿真教学;(2)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性,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多种形式,活跃教学气氛,让枯燥的会计数据生动形象;(3)使学生能掌握会计业务的每一个细节;(4)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工作环境的适应性;(5)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我学院的会计专业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有较强的就业适应能力。

4.建立“中级财务会计网络辅助平台”。主要突出三大特色:即互动性、实用性、信息量大。要通过各种交流平台,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知识获取的通道,在课程内容制作上创建《中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内容。快速编辑功能使教师可以在学生课程内容界面和教师课程界面间迅速切换;教师还可以导入由外部制作工具生成的电子学习内容;有关《中级财务会计学》内容;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活动定制教学路径。

《中级财务会计学》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我们会计学院从2000年开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在综合配套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采取了“专业理论课教学、手工模拟实践教学、专业课教学、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校内全仿真模拟实践教学、校外实地实习”一整套改革措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将手工与计算机实务训练相统一,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的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我们会计学院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建设了《中级财务会计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正是由于这些改革,推动了我们会计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04年,该专业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2005年又取得了精品课程和会计硕士点。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6

《平面设计》课程在本校是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进行教授的,学生必须掌握学校所要求的相关操作技能。因此研究如何提升中职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必须面向学生,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就需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做到真正的知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疑。研究对象是本校三个2012级计算机专业班级,共103名学生。选择这三个班的原因是因为这三个班级正在学习《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并且都是研究者正在教授的班级,适合笔者进行实验教学。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在多媒体教室教授理论课的中间下课阶段,组织三个班级的1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题型为十道选择题和五道问答题。试卷发放为103份,收回试卷为100份,有效试卷为98份。课后,对收回的98份试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在以往的《平面设计》教学中,根据调查总结得出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佳、学习成果不明显的主要因素为:①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后没有用处,学习积极性不高;②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并且缺乏能够学好的信心;③教师“教”的原因等。

二、确定平行班级,确定教学方法

针对调查数据发现的问题研究者进行了具体的问题分析,并进行了一些相应改善措施。首先是随即确定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班,另两个个班级为平行班,再借助项目教学法对实验班改进一些教学措施,其主要的措施为:

(1)改进内容,激发兴趣。

选择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及其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其兴趣,以期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2)改变方法,重拾信心。

在这点上研究者主要是通过改变一些教学的方式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其它教学方法辅助,以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技能为目的进行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侧重于技能上面。

(3)改变顺序,体现地位。

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要得到体现。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辅导者的身份存在,但是这并不是教师的地位无需重视,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候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的。

三、制作项目教案

同一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制作不同的教案,在项目教案中我们着重突出一个项目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详细教案略)四、研究成果

1.学生成绩方面

经过短短半年多的实践,学生们也取得了硕果,对学生的鼓舞很大,但三个班级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别。从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班级很明显成绩偏好。从设计的作品来看,12高计1班学生的作品更能体现学生自己的想法,作品的实用性也更强。

2.学生方面

兴趣性差别很大: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班级更喜欢上平面设计课了。他们觉得平面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非常实用的一门的课程,认为其后期发展潜力大,掌握了这些技术,学生们就认为掌握了一项谋生技能,而另外两个班级的学生们更是把学习当作应试,毫无兴趣可言,导致课程有效性不理想。主动性差别很大:采用项目教学法的班级,从上课的积极性上来看,12高计1班没有上课都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而平行班级相比之下比较松散;从课堂的反映来看12高计1班课堂反映强烈;从课后练习来看,12高计1班学生能够将每个项目后面的小试身手部分完成,而平行班级学生基本不能。创造性差别很大:在自主设计项目部分12高计1班学生能自主分析设计,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素材进行设计,并且能够设计较完整的作品。而平行班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给学生选择好素材,指导他们制作作品,自主设计性较差。

3.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增强我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实践和研究中,我能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致使我在实践中收益非浅,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前后取得一些成绩。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耿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若干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高级平面设计课程篇8

关键词:技能竞赛;赛教融合;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平面设计赛项以个人的形式参赛,从校级、市级到省级逐层选拔,最后参加部级比赛。此项比赛包括广告设计、编辑设计、企业和信息设计等工作任务,竞赛时长共6小时,得到了各中职学校的积极响应。在艺术设计类的比赛中,平面设计赛项是参加人数最多的赛项之一。技能竞赛能够促进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质量,完善赛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一、以竞赛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参照平面设计技能竞赛规程,首先调整竞赛内容,由原来的两个任务“标志设计”“主题海报设计”变成现在的三个任务“广告设计”“编辑设计”“企业和信息设计”[1]。虽然任务只增加了一个,但是调整后的竞赛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的项目,完成三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企业中一个具体的项目。其次,比赛时间由原来的210分钟调整为现在的360分钟,主要目的是考查选手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中合理地安排任务打好基础。最后,取消理论的考查部分,取而代之的是考查选手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的创新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修养。平面设计技能竞赛的各个环节越来越注重统一协调,如,文字、色调、图案、标志、企业文化等都需要统一风格。平面设计课程需要细化人才培养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从2020年的赛项内容与分值的调整看,竞赛的内容不仅更加紧贴行企业需求,而且提高了对参赛选手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平面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应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着力点,根据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2]。

二、以竞赛为桥梁,促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主要指的是实训设备,而软件资源指的是教学仿真软件。不论是实训设备的建设还是仿真软件的购买都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教学管理者都需要慎重地考虑。如果实训设备或仿真软件是技能竞赛中需要的,教学管理者会优先考虑,加大投入,以此促进设计专业的发展。以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为例,在2019年地市级平面设计技能竞赛中,学校平面设计专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省级比赛,这引起了一些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学校先后为平面设计专业建设了摄影摄像技术实训室(包括数码相机、彩色喷墨打印机等)、3D实训室(包括3D打印机等)、数字影音设备与维护实训室、虚拟演播室,完善了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增设了数位手绘板和彩色激光打印机),同时也购买了相应的教学仿真软件。几年内,学校购买了几千万元的软硬件设施,完善了平面设计专业的软硬件资源建设,促进了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以上实训室和仿真软件不但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使学校成为兄弟学校的榜样,许多兄弟学校来到学校参观学习,这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争取了一些机会。另外,地市级的教研活动、平面设计技能竞赛在学校举行,举办各类专业的教研活动促进了学校平面设计专业软件资源的建设。

三、以竞赛为纽带,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通过备战市级、省级、部级平面设计技能竞赛,教师提升了专业能力,积累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如各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金牌教练等。同时,指导教师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如,受邀请到兄弟学校介绍经验,申请省级课题,等等。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竞赛成绩较为理想,因此,竞赛指导教师经常受邀到兄弟学校介绍经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平面设计专业群也被立项为“双高”专业群,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平面设计专业还申请到2个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和1门在线精品课程,这些活动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现在,平面设计技能竞赛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企业的力量,聘请平面设计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企业专家和技能大师作为辅助指导。这些专家和大师不仅熟悉平面设计赛项对应的技术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而且大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设计经验。学校的辅导教师也可以从这些专家和大师身上学到实践经验。职业院校在“双师”建设方面除了要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还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可将企业中的大师或技能竞赛中的专家裁判等纳入特聘计划,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拓宽高技能人才的从教渠道,促进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学校聘请杰出的企业平面设计师、省级技能大师等能工巧匠为校外聘用教师,扩充专业师资力量;同时,邀请杰出的校友、劳模来学校举办讲座、座谈等,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指导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共同研究新技术、新手法,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训,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形成一支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教师创新团队。

四、以竞赛为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将竞赛精神传递给每名学生,实现竞赛的成果人人享有,学校借助竞赛平台,以竞赛为“指挥棒”进行课堂教学改革[3]。1.教材改革——适时更新的新型活页式教材目前,平面设计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一些案例与当下企业的生产实际脱钩,实用价值较低。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开展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规划教材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教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加强企业、院校调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并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课程开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发适时更新的工作页式开放性校本教材。受到编写、出版周期的限制,书上的一些案例已经过时,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补充适时更新的工作页式开放性校本教材,以结合当时当地的新鲜案例吸引学生。“互联网+”的环境使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题材和资源变得容易,让打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也让教材的形式从纸质的一维变成富媒体的多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4]。以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为例。教材上的一些案例陈旧,学生兴趣不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时间点,依托“互联网+”环境,方便快捷地确定当下时间的设计主题,设定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避繁从简,把教材原有的目标和要求、课程的应知应会要求(素养、知识、技能)结合进行教材重构。如,2020至2021下学期,平面设计课程5月的案例主题重构如表1所示。适时更新的多类型、富媒体、立体化新型教材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果,需要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这是以教材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尝试,目标是让学生乐学、爱学并学有所用。2.教学方法的改革——“互联网+”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在平面设计技能竞赛中,相关人员非常注重对参赛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考核。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教师适合采用让学生更易获得成就感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顾泠沅曾说:“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兴趣,只有激起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的挑战性期望……回顾以往的教学改革,最终离不开下面这两条:要么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要么是探索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区别对待。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就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5]以“互联网+”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为突破口,能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具体过程如下。(1)设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挑战自我在平面设计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当下时间点设计教学情境。如,为母亲节设计电子贺卡,为国际博物馆日设计宣传招贴,为校园科技文化节微视频大赛设计海报,为电影《悬崖之上》设计观影宣传海报。与时俱进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效果展示,观察分析,明确制作要求与思路向学生展示一张教师已经完成的母亲节电子贺卡,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提出母亲节电子贺卡的设计要求:有“母亲节快乐”主题词、母子形象元素、祝福语或想说给母亲的话,背景干净、美观、温馨,画面装饰元素使用合理,体现母亲节主题,整体设计、构图排版、色彩和谐、美观、不杂乱。(3)通过“互联网+”环境推送学习资源(微课、要领等)推送资源有微课、技术及艺术要领、信息化教学及资源平台、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互联网+”环境。教师通过设定情境,任务,展示参考目标效果,分析制作思路,提供必要资源,营造信息化环境。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增强使命感、荣誉感,明确制作任务和制作思路,通过“互联网+”环境获取完成任务需要的资源,开始自主创作。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要以“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启发式教学。(4)实现分层次教学依托“互联网+”环境,搜索具有开放性的参考设计效果和素材,制作过程通过互联网、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微信群等获取帮助。教师点评不同层次学生提交的作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实现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开展分层次教学的目标,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互联网+”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具有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的优点,有利于创设环境,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互助互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信息收集能力。让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有幸福感的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3.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中,项目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基础性、关键性的环节。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探索项目式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相关的教学专题项目;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思政元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课程,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如,在讲解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中的蒙太奇效果时,笔者选用电影《横空出世》中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片段作为素材,进行德育渗透和课程思政教学。创作者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所有人激动、兴奋的场景刻画得非常形象:先是表现所有人激动奔跑、跳跃的远景、全景,紧接着展示几个特别人物的近景、特写画面,如,用大特写表现冯石将军眼里的泪花,用近景表现陆光达教授与妻子紧紧相拥而泣的场景。这一系列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艰苦创业、无外在经验支援的艰苦条件下,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儿女朝着共同目标奋勇前行的精神,感受到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挚爱国情怀[6]。平面设计技能竞赛往往要求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传授基础知识应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板块、专题项目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教师应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要素,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专业课程,将立德树人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4.评价方式的改革竞赛的评价标准是许多专家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教师应将竞赛的考核标准、规则作为参考,通过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参与,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一是参与度评价:考核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参与度,对其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思考等进行过程性考核。二是完成度考核:考核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如圆满完成、超额完成、未完成。三是创新性评价: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元的智能数据进行学前、学后的对比分析。四是缩合性评价:包含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文化素质等多方位的评价。根据以上四个维度的评价,形成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课程改革措施。竞赛是润滑剂,能让指导教师、校级领导、行业专家静下心思考,真正地实现“课赛融通”,让每名学生享有竞赛的成果,同时也能让竞赛促进日常的教学改革。改革的任务应由管理者、专家、教师共同承担,每位实践者的通透理解和熟练掌握是最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2021年度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批赛项竞赛规程[EB/OL].(2021-01-18)[2022-09-07].

[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EB/OL].(2020-09-16)[2022-09-05].

[3]黄忠仕.浅析高职院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9):74-75,79.

[4]贺美珍.探索以赛促教在中职学校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9(2):162.

[5]陈佶.高职院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9,7(1):24-26.

[6]王斌.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中职动漫专业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职业教育,2018(5):152-153.

上一篇:公司法律风险培训范文 下一篇:大学计算机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