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8 14:57:04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1

一、高级会计师申报条件

申报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水平,这里不再敷述。另外还需要达到学历的基本要求,各地方的要求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一般定为本科以上学历。如为专科,或相当于专科学历,甚至更低学历,申报评审会比较困难,除非在从业资历和工作实绩方面特别突出,才有机会获取高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申报高级会计师应附资料:(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4份(不得用复印件、打印件);(2)《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一式30份,由推荐单位填报,要求统一使用“A3”复印纸并打印;(3)破格晋升人员要填写《破格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一式两份;(4)获得中级职称之后的个人业务工作总结一份;(5)学历、专业工龄证明、资格证书及文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书、获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及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证书的复印件各一份;(6)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复印件一式2份。如职称外语考试不及格,应填写《外语成绩审定表》一式2份,并附准考证原件;如属计算机免试者,应填写《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一式2份,并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7)获中级职称以来的专业论著、译作、论文和反映工作业绩的总结、调研报告、经济可行性研究或复核报告、起草的规章制度等原件或复印件各l份。(8)近三年的专业技术职务历年任期考核材料各1份。(9)二寸彩色近照一张,照片背后用铅笔注明姓名。(10)所有送审材料的清单1份。所有材料必须真实、可信,各种复印件证明材料应经单位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和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审核确认;有关的证明复印件经与原件核对后要签署“与原件相符”的意见,由原件核对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二、高级会计师考试内容

(一)外语(也包括日语等小语种)主要考核语种是英语——职称综合英语B级。其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相当于四级,但不考听力,也不考写作,只有选择题。考题大多为阅读题,只有少量的语法题。如果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经过较好的准备,通过该测试一般不太困难。试卷上有一定比例的考题是辅导教材曾出现过的内容(约40%左右),考试的时候还可以查字典。考试及格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合格率将近70%。

(二)计算机(A级)计算机能力测试共可选考三个内容(模块),大部分考生选择《Word》,《网络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其中《会计电算化》是必选模块。该项考试只要充分准备就可以通过,可以说比较简单,通过率较高。

(三)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该考试是新设考试科目,主要是针对高级会计师评审中,主观评判的份量过重,而考试考核的内容占比较轻,受到大量的质疑而采取一项举措。2003年在浙江和湖北两省试点,2004年扩大至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海南省、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6个地区进行试点,现已全面实施。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公司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从考试的内容看,难度适中。对于平时重视学习,尤其是参加过CPA考试的人员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通过。

三、其他形式考试

各地也可以组织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的人员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如上海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该测试没有规定范围,所以也无法专门准备。评高级会计师除了各个科目考试外,更重要的是论文和资质。可以说,考试、论文和资质是评判高级会计师的三大要素。

(一)论文要求高级会计师评审有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学术水平。学术水平主要参考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于平时不做研究,很少动笔写文章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即便是写出文章,也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发表。全国财会类核心刊物有限,其不仅要满足财经院校研究生毕业的需要,还需刊登其他财务执业人员的文章。对一般的财会人员而言,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刊登是不容易的。

如果要写出高质量的高级会计师论文,平时应做“有心人”,至少提前五年开始准备。多看所在工作单位订阅的财会杂志,了解其他人发表的文章所探讨的内容。积极参加会计学会这一类的协会,与会计学术界的人士多沟通交流。经常选择一些当前财务会计方面的热点研究思考,学习撰文分析热点问题并向财经杂志投稿。尽量不要涉及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以日常的工作实践作为论题比较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写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东西比较容易,也比较熟悉。而对于一些普遍性和理论性的热点,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关注较多,学术性较强,难以超越。应从考完会计师后就开始做论文的准备工作,即使论文被杂志录用,等待刊的时间也接近一年。同时,各地对论文的要求不太一样,但最低要求至少刊发两篇。确定了论文题目后,要利用网络和各方面的资源,尽量将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全,研究透彻,并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所写论文不被录用,对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2

一、勇敢报名等于成功一半

首先了解报考范围与条件,若符合条件不要担心年龄大、记忆差或是工作忙等原因,要树立信心和决心,勇于报考。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负责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报名范围:从事财务会计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申报高会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水平、学历、年限,各地方的要求都会有些差异。一般要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取得中级职称后5年以上,学历越高年限要求越短;如是专科需要破格,在资历和工作实绩方面要特别突出。

二、考试内容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科目为《高级会计实务》,此外还需通过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一)高级会计实务考试

《高级会计实务》的考试时间为210分钟,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考试一般于每年的9月进行,5~6月报名,考试费100元。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分析、判断、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和解决会计工作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高会考试会有两个分数线:一个省线、一个是国家线。一般国家线都是60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3年有效;省线由各省自定,略低于60分,有效期1年。为了能顺利通过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在学习和考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计划得当。在备考中首先应制定复习计划,长计划、短安排,在完成繁重的工作同时精心准备。根据自己的情况订立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统筹兼顾各章内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学习全部知识。参加高级会计实务考试的考生,一般都是各个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业务骨干等,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所以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一方面不能耽误工作,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通过考试。

2.合理选取教材。最重要的教材就是《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但考试大纲没有解析,很难懂,建议到书店选购一本适合自己的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结合辅导书中例题加深理解。

3.积极参加辅导。参加辅导的好处是,掌握了重点、理解了难点、熟悉了答题技巧,随老师一起学习比自己看书效率高得多。参加辅导培训之前,要熟悉大纲,对大纲的脉络和各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以便带着难点、疑点去学习。培训时,要理清知识的脉络,记好笔记或进行录音,掌握答题的技巧。

4.分析历年试题和适当练习。通过分析历年试题,可以熟悉出题规律,理清出题思路,对考试非常有帮助。在复习过程中,应该80%时间用来研读大纲和辅导用书,20%时间用于做练习。适度练习能够避免考试时“眼高手低”,通过模拟题的练习,还可以提高自己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5.保持良好心态。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保持良好心态非常重要。许多考生已经多年没有参加考试了,现在猛然参加考试,难免有紧张焦虑情绪。如何克服紧张焦虑情绪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乐观心态,把考试当作一个项目进行管理,其他事能做好,考试也一定能做好。“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考试中充满自信,心情就很放松;“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考前拿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复习,就能水到渠成,顺利通过考试。

6.考中沉着答题,合理安排时间,先易后难。拿到试卷后不要急于做题,而要根据题量,对210分钟的考试时间做出合理的安排。一般每题20分钟,做完8道题控制在160~180分钟之间,留30分钟检查、补充。

(二)职称外语考试

高级会计师职称外语考试考综合英语B级或其他语种(每个省不完全一样,还要看当地的要求),每年12月份报名,次年的4月份考试,报名考务费每人54元。职称外语主要有以下6种题型:词汇选项、阅读理解、阅读判断、完型填空、概括大意、完成句子和补全短文。试卷满分为100分。从其内容看,难度相当于四级。但不考听力,也不考写作,大多为阅读,只有少量的语法。针对职称外语考试题型特点,其复习方法主要是:

1.词汇选项:记单词需要早下手,坚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背单词,然后再循环复习以前背过的,尤其对英语放手多年的学员;

2.阅读判断:把教材中的文章全部做一遍就可以;

3.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应该重点关注教材新增文章;

4.阅读理解:复习的时候结合后面翻译的中文来看前面的文章,对尽快理解教材内容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5.补全短文:补全短文从教材出题的概率看在下降,但教材的文章还是不能忽视;

6.完形填空:此类考题要弄透书中的文章;

7.一定要做历年考题,而且要把A、B、C三类考题全做一遍。

另外,符合特别条件的还可以免试。

(三)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按《类别表》要求,在第1.中文Windows 98 操作系统或XP;2.Word 97 或2003 、WPS或金山文字2005;3.Excel 97或2003、金山表格2005 ;5.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或Internet应用;以上类别科目(模块)中选取3个科目(模块)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另外还应根据各自岗位和从事专业工作的特点,在第4.PowerPoint97或2003、金山演示2005;6.FrontPage200或Dreamweaver MX;7.VisualFoxPro5.0;8.Access2000 ;9.AutoCAD(R14)或AutoCAD2004;10.Photoshop6.0;11.Flash7.0;12.Authorware7.0;13.Project 2000;14.用友财务(U8)。以上类别科(模块)中选取1个科目(模块)参加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报名费每人10元,考务费每人每个科目(模块)60元,一般是要求考4个模块,大多数人选XP,Word,Excel和用友软件,其中用友软件是必选模块。计算机模块考试对我们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来说相对不是太难,考试前看看模块的书,做几套模拟题,一般便可通过。另外,符合特别条件的还可以免试。

三、评审论文及上报材料

(一)有关论文事宜

参加高会评审,还需要由本人独立撰写或以第一作者署名的并在具有全国统一刊号(CN)的报刊上发表的财会类论文2~3篇,字数一般要求2 000字以上。且申报人撰写的宣传报道、会议发言稿、简报、资料介绍、考察报告、项目报告、教材、毕业论文、经济技术类报告、译文以及参与编写的工作计划、章程、办法以及事务性、操作性的具体工作方案等材料不能作为参加评审的论文送交评审委员会。对一般的财会人员来讲,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刊登是很不容易的,平常要做有心人,单位或个人可订阅财会类杂志和浏览有关网站,模仿写一些东西并投搞,尽量写些实务性的,避免涉及理论太深的内容。即使写出的论文不能被录用,对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也是有帮助的,只要持之以恒,也就成为可能。

(二)申报工作总结的写法

申报总结就是把取得中级资格后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具体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识水平、工作业绩以及获奖情况等。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写好总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总结前要充分占有材料;

2.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

3.条理要清楚;

4.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一般要求3 000字以上。

(三)申报高级会计师的程序与申报所需资料

申报高级会计师由个人向本单位人事部门填表申请,由单位人事部门将基本符合条件的推荐对象的有关材料报市会计系列职改办初审,再报经市职改办审查同意后,由市会计系列职改办负责汇总上报省会计系列职改办。材料报送时间为每年10月份左右,评审时间由省高级会计师资格主审委员会于12月份组织评审。

申报高级会计师一般应附以下资料:

1.学历及学位证书原件(如学历证书丢失,须提交毕业生登记表原件,或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的毕业生登记表复印件);会计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有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岗、继续教育记录齐全)、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全国合格证或省合格证证书原件;有效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或成绩单(原件)、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或有效证明(原件);

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3.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后的历年考绩卡片;

4.《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表》一式2份;

5.符合破格申报条件的,申报时须由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破格推荐报告1份,并由呈报部门核准并签署意见,加盖印鉴后上报1份(因获奖、成果破格的,奖项和成果应为财会方面的);改系列评审的(指同级别的),须呈报《改系列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一式4份,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或《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原件,或经单位人事部门审核,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的复印件)1份,并报送反映其工作变动后业务水平、业绩情况等证明材料;

6.接受继续教育证明材料;

7.反映本人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业绩的业务工作总结1份;代表性著作、论文、作品、成果及奖励证书等(原件)。其中:《评审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情况一览表》中“任现职以来取得的成果及受奖情况”(以下简称“成果及受奖”)栏填报数量不超过5件:“任现职以来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作品等”(以下简称“论文、著作、作品”)栏填报数量不超过5件,其中代表性著作不超过2部;

8.推荐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六公开”监督卡》。

上述项目准备齐全上报后,需要耐心等待高评委评审。省财政部门和人事部门公布后,就具备了高级会计师资格。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3

最新广东省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局,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做好今年我省职称评审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与评审时间

(一)申报时间

全省各高评委会和省直中、初级评委会受理申报材料的时间为8月15日至9月15日。各市县中、初级评委会受理申报材料的时间为8月至10月,具体由各市和顺德区确定。

(二)评审时间

1. 除部分专业外,各级评委会请于10月份开始评审,12月31日前完成。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委会各专业组评审工作请于11月下旬前完成,并于11月30日前向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报送相关材料。

2. 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高校和高校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高校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xx〕14号)及我厅批复高校试点方案要求,自主确定评审时间和批次。

3.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根据《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有关部署开展,其中正高级教师评审时间和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4. 正高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格的评审时间,待《高级会计实务》考试成绩公布后另文通知。广东省高级会计师资格第三评审委员会要做好正高级会计师评审试点的全面总结,12月31日前将总结材料报送我厅。

5. 技工院校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试点工作的评审时间和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二、申报评审条件和材料要求

(一)申报评审条件

1. 各专业职称评审条件按照1998年以来国家和我省颁布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执行。其中,地质勘查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执行《广东省地质勘查工程专业高、中、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粤人发〔20xx〕184号);轻工工程专业技术资格执行《广东省轻工工程专业高、中、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粤人发〔20xx〕185号);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执行《关于印发〈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高级工业设计师职业资格(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条件的规定〉的通知》(粤人社规〔20xx〕2号);高级审计师资格执行《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人发〔20xx〕58号);高级统计师资格执行《关于印发高级统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90号);翻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执行《关于印发〈资深翻译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xx〕51号)。

2. 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学历、资历条件按照《关于深化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粤人发〔20xx〕178号)、《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粤人发〔20xx〕177号)、《关于明确当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xx〕197号)执行。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技工院校中级技工班毕业生可与中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可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

3. 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按照《****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发〔20xx〕9号)关于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的意见要求,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执行。

4. 继续教育条件按照《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相关政策规定执行,申报评审时需提供20xx年、20xx年、20xx年的继续教育合格证明。

5. 工作经历(能力)、业绩成果、论文著作等条件可按照《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粤人社规〔20xx〕4号)有关规定执行。

(二)材料要求

1. 申报人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对照国家、省的职称政策及相应资格条件,如实填报并一次性提交全部申报材料。提交申报材料时,一并提交与个人工作经历相同的连续半年以上的社保凭证或人事主管部门(档案保管部门)出具的在职证明等相关在职在岗证明材料。除另有规定的专业外,申报材料的时间截止8月31日,其后取得的业绩成果、论文、学历(学位)证等,不作为评审的有效材料。

2. 评审表格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门户网站(网址:)表格下载栏目下载。

三、申报途径和有关政策

1. 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应通过其所在单位申报;已在各级人才市场办理人事的,也可经所在单位同意,通过各级人才市场申报。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人社部发〔20xx〕44号),简化办事环节和手续,优化职称申报评审流程。减少计划生育证明、第三方学历认证等各种各类与职称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证明佐证材料;没有规章依据的证明和盖章环节,原则上予以取消;可通过人社部门内部或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确需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要严格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办理。

各地、各单位要重视非公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更好地支持非公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

2. 中直驻粤单位或外省驻粤企业的分支机构(分公司、办事处等)专业技术人员,如需在我省申报评审,须经其人事主管部门同意。

3. 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两个系列职称或转系列评审,按粤人发〔20xx〕197号文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属转系列评审晋升的,还应按规定先取得现岗位同级别职称;晋升时,资历时间可前后累加计算,工作能力、业绩成果和论文著作等条件从取得现岗位职称后起算。

专业技术人员转换岗位后在现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的,可申报现岗位职称,不受所属系列、专业的限制。申报评审时应在申报材料中作出说明,同时把原岗位职称《评审表》(复印件)作为申报材料附件一并提交评审,业绩成果和论文著作等条件自从事现岗位工作后起算,不得用原岗位业绩成果和论文著作申报现岗位职称。

4. 具有国家公务员身份的人员申报职称,执行原人事部《〈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有关具体问题的补充说明》(人职发〔1991〕17号)、人社部发〔20xx〕90号文,以及原省人事厅《关于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备国家公务员身份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问题的批复》(粤人函〔20xx〕301号)、粤人发〔20xx〕197号文有关规定。凡与上述政策规定不一致的,不予受理。

5. 我省对口援疆援藏援川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当地援助时间已满1年以上的,经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同意后,可于援助期间在受援地参加职称评审,其所取得资格证书与我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同等对待。各单位应予以大力支持,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评审。

6. 对个别专业的职称省内不能评审,需委托国务院部委或外省评审的,送审前申报材料须经我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审核并出具委托函,以便进行评审结果确认。

7. 外省专业技术人员委托我省评委会评审的,须提交外省省级职称管理部门出具的委托函后,评委会方可受理。

8. 评审收费按《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20xx〕35号)规定收取。委托省外评审的,按被委托地(单位)的收费标准执行。不得将职称评审与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收费相挂钩,杜绝以档案为载体的捆绑收费、隐形收费行为。

9. 自今年起,我省职称评审工作启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网上申报系统(网址:/zyjsrc/index.jsp)。除另有规定的行业或地区外,专业技术人员应通过该网上申报系统申报评审。

四、审核要求

(一)单位审核

1. 申报人所在单位要认真审查申报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并做好评前公示工作。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应及时退回并向申报人说明原因。

2. 单位要按规定将申报材料,特别是《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和投诉受理部门及电话,在单位显著位置张榜和单位网站首页进行公示。其他申报材料放置在单位会议室等公共场所,以供查验。评前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受理信访主要由单位人事(职称)管理部门负责,接受单位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经查实存在弄虚作假或其它违规行为的申报材料不予报送,并按有关规定处理;对举报问题一时难以核实的,应如实注明,评审材料先行报送,待核实后结果及时报送相应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

3. 公示结束后,由单位纪检、监察或人事部门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和《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上加具意见并加盖公章,作为申报材料一并报送。

(二)主管部门、人社部门、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审核

主管部门、人社部门、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要认真审核申报材料。对不符合申报条件和程序、超出评委会受理范围或违反委托评审程序报送的申报材料,应及时按原报送渠道退回,并请报送单位书面告知申报人。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1)不符合评审条件;(2)不符合填写规范;(3)不按规定时间、程序报送;(4)未经或未按规定进行公示;(5)其它不符合职称政策规定的。

五、评审组织要求

(一)评委会组建及调整

1. 评委会组建按《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的通知》(粤人职〔1998〕16号)和《关于印发〈广东省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的通知》(粤人职〔1996〕2号)有关规定执行。

2. 组建广东省知识产权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除广州、深圳外)知识产权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组建广东省正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开展正高级审计师评审试点。

3. 调整广东省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委员会相关设置。组建广东省医药专业、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和林业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开展本专业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的评审工作。其余专业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的评审工作仍由广东省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调整为省科学院人事处。

(二)评委库管理

各评委会应按照《广东省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库管理暂行办法》(粤人发〔20xx〕101号)和粤人发〔20xx〕197号文有关规定,及时调整和增补评审委员,并报相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三)评委会评审

各评委会应按照《广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粤人职〔1998〕17号)、《广东省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暂行办法》(粤人职〔1996〕3号)和相关文件规定认真组织开展评审工作。要创新评价方式,着重对申报人的业绩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切实提高评审质量。要按照《关于做好向申报人通知评审结果工作的通知》(粤人发〔20xx〕263号)和《广东省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人员公示管理办法》(粤人发〔20xx〕236号)等规定,及时做好评审结果告知和评后公示工作。

六、评审结果审核确认及发证

1. 各地、各部门、各评委会要按照国家和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关精神,严格落实人社部发〔20xx〕44号文的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加快评审结果审核确认和发证。

2. 高水平大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高校和高校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高校的评审结果审核确认和发证工作由学校自行负责,审核确认结果报我厅备案。其余省属高评委会评审结果由我厅负责审核确认,通过人员名单在我厅门户网站进行公告。

3. 省直中、初级评委会评审结果由各评委会自行审核确认,并打印、发放相应职称证书。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应在评审结束的1个月内,向我厅报送评审结果备案和申领证书的相关材料。我厅将视评审工作进展定期组织抽查。

4. 20xx年1月1日起启用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20xx版)。原20xx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依然有效,不需进行换证。

5. 20xx年1月1日后发放证书的相关信息可通过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网上申报系统进行查询,此前年份的证书信息查询将逐步向单位和个人开放。

七、纪律要求

(一)严肃评审纪律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我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及相关政策要求,严肃认真做好本地区、本单位申报工作,要对照资格条件,逐条逐项把好资格审查关。评委会和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健全评委会的评审会议记录制度,严格评审程序和评审纪律,确保评审质量和评审工作规范有序。

(二)加强监督督查

各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要建立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与评委签订遵守评审纪律承诺书,实施评委审阅材料主副审制度,同时要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对评审过程中发现或群众举报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认真进行核查,坚决杜绝评委和相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对所属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的检查和指导,督导所属评委会日常工作部门加强职称评审工作的纪律教育,进一步规范评审工作程序,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

(三)强化责任追究

对职称申报、推荐、评审等环节要严格实行谁审核,谁签名;谁签名,谁负责的管理责任制,哪个环节、哪个方面出现问题,依法依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级评委会及日常工作部门不得擅自扩大、增加或减少受理及评审范围,凡违反评审程序和规定,或随意降低评价标准,导致投诉较多、争议较大,将视情取消相关评审结果,并给予警告,责令整改。经整改仍无明显改善的,将暂停其评审权。

八、本通知未尽事宜,应按照国家和省现行职称政策执行。工作过程中,如遇其他重大政策调整,按新的政策执行。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4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部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11、11月27日至29日,张榜公布成绩,向社会进行公示。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师资结构;均值比较;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扩招,人才市场需求额的增加,高校师资数量也与日俱增。随着高校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师资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从学历、职称、知识、工作经验等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从学历层次来看,通常都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国家示范院校或骨干院校,要求博士。从职称方面看,公办院校进入编制内,都要求副高以上职称。2012 年,教育部明文规定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提高,要求不少于50%,因此,高职用人时,对双师素质以及企业工作经验方面又做了进一步的要求。[1]当前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师学历、职称、教龄和工作能力进行理论上研究,本文主要是利用教育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均值比较和相关性检测等方法,从国家统计年鉴和教育部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处理,得出一些结果。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市场化的今天,我国高职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培养人才的类型及其素质要求而言,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技能的师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就成为高职院校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

师资结构是师资队伍人员各种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及组合关系。例如,教师的学历、职务、年龄、智能等各种要素,以及为实现一定目标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教师个体与师资群体的联系,甚至教师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等相对稳定的相互关系[2]。王元璋教授对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就教师来看,基本上呈哑铃式的结构:年轻的教师和年纪大的教师居多,中年偏少;没有职称或仅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多,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从高校退休的教师多;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年教师少。此外,不少学校仅有数量极少的实验人员和图书员,基本上没有专职科研人员。

在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时期,人才往往得不到保障。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识不深,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及认识束缚,选择从事高职教师的并不多。如果要当大学老师,首选是普通大学,职业院校只是替补。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往往仅满足在基本层面,重点保障教学师资。纵然如此,师资结构也是较低层次,在学历结构、知识视野、社会阅历、实践经验方面,要求较低。通常最低门槛接收进来,也仅是满足基本的教学运行。高职教师师资之外的行政教辅实验人才,主要是兼职,甚至个别岗位空缺,高素质人才配备无从说起[1]。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高职学校对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教师在培养人才的这个过程中,要深入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把握,在高度上配合,为把建设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思考探索。加强与社会并轨,把自身知识融入到社会需求中,注重自身知识转变,主动参加寒暑假下企业锻炼,接受企业行业或学生家长的监督[1],因此,教师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的提高。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年鉴中宏观层面的数据,研究我国高校教职工分布和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不同的学校类型和职称和教龄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说明不同的学校类型、职称和教龄下的我国高校教师的分布情况,利用均值、方差分析、各组间均数有无差异的相关度量等方法,说明这些因素对我国的师资结构的影响程度。

方差分析是利用F分布统计量,用两个以上等方差的正态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异来检验独立样本间是否一致的统计方法,本文主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

单因素方差分析主要通过构建统计量F=SA/(m-1)/SE/(m/(r-1)),不同水平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m为水平数,r为各组内样本容量,(m-1)为SA的自由度(因为有m个组),m(r-1)为SE的自由度(因为有m个r-1组)。其中SA是各个组的样本平均值与全部样本平均值离差的平方和,它度量了组与组之间的系统性差异,称为组间平方和;SE是对每一组内样本观测值与该组样本均值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它衡量了随机误差造成差异的大小,称为组内平方和;若各样本平均数的差异很大,则分子组间差异会随之变大,F值也随之变大,故F检验是右尾检验,当检验统计量F大于临界值时则拒绝原假设,即各个水平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3]

(一)各类学校

为了操作的方便,把不同的学校进行了编号,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院校、其他机构、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其他机构,把它们编号1-6.

1.均值比较

表1 各类学校的教职工数的均值比较

各级各类学校

均值

N

标准差

1

792847.00

2

260342.575

2

80519.50

2

73841.040

3

307358.50

2

148867.898

4

2204.00

2

1288.349

5

34516.00

2

9032.582

6

17390.00

2

1814.436

总计

205805.83

12

308857.382

结论:由上表不难发现,本科、高职和成人教育的教职工数最多,而其他教育机构相对占得比重小一些,这就充分的说明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师资分布不均。

2.方差分析

表2 各类学校的教职工数的方差比较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组合)

9.538E11

5

1.908E11

11.988

.004

组内

9.548E10

6

1.591E10

总计

1.049E12

11

结论:以上的方差分析表主要是对我国主要6种学校类型进行方差分析,F=11.988>Fα=0.05=4.39,具有显著性。即,说明6种不同的学校类型下对我国的师资情况具有显著性影响。

3.组间相关性分析

表3 组间相关性分析

Eta

Eta 方

.953

.909

结论:当r>0.8时,说明各类学校和教职工数的变化是高度相关的。

(二)职称

教师职称结构指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一般来说,学校类型与任务不同,教师职称结构也不会相同。本数据操作主要从职称因素验证对我国师资结构的的影响,把5种职称类型(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和未定级)分别编号为1-5,主要进行了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和组间相关性分析等操作。

1.均值比较

表1 不同职称下职工数的均值比较

职称

均值

N

标准差

1

17941.33

9

18340.099

2

45195.56

9

42861.235

3

112053.00

9

2.739

4

25204.22

9

51633.417

5

7963.67

9

18189.590

总计

41671.56

45

48568.341

结论: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教职工中级的人数居多,而高级和初级较少,这在数学上呈抛物线状,所以在高校评职称时,对于职称的评定标准应该进行调整,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方差分析

表2 不同职称的职工数的比较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组合)

6.243E10

4

1.561E10

15.093

.000

组内

4.136E10

40

1.034E9

总计

1.038E11

44

结论:以上的方差分析表主要是对我国主要对5种职称等级进行方差分析,F=15.093>Fα=0.05=2.61,p<0.001,具有显著性。即,说明5种学校类型下,我国的师资情况完全相同,存在显著性影响。

3.组间相关性分析

表3 组间的相关分析

Eta

Eta 方

.776

.601

结论:由于当0.5

教龄

主要研究不同年龄的高校教职工人数的分布情况,主要把教师的年龄分为9段,即:(0,30],[31,35],[36,40],[41,45][46,50],[51,55],[56,60],[61,65],

[66,70],通过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和组间相关性分析等操作说明教龄对我国高校教师人数的影响。

1.均值比较

表1 不同年龄段教职工数均值比较

年龄

均值

N

标准差

11

65267.80

5

68585.992

12

41140.60

5

43884.748

13

46037.00

5

52343.705

14

50936.00

5

54650.995

15

53609.00

5

51761.511

16

37438.00

5

45567.450

17

31420.00

5

46361.271

18

25166.80

5

48696.439

19

24028.80

5

49253.716

总计

41671.56

45

结论:以上均值比较表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国教师的人数呈递减的趋势,说明随着对高校的师资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教师逐渐趋于年轻化。

2.方差分析

表2 不同年龄段教职工数的方差分析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组合)

7.556E9

8

9.445E8

.353

.938

组内

9.624E10

36

2.673E9

总计

1.038E11

44

结论:对不同年龄段教师人数分布做方差分析,在置显著性水平在0.05下,测出的F=0.3530.001,不具有显著性,即教龄对教职工的人数没有显著性性影响。

3.组间相关性分析

表3 不同年龄段组间相关性分析

Eta

Eta 方

.270

.073

结论:在r<0.3时,微相关,由表不难发现,年龄对高校教师人数影响是微相关的。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通过教育统计学和spss软件的相关知识的运用,对高校师资情况做了实证分析,主要用了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和组间相关性检验分别在不同学校类型、职称教龄等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不同学校类型和职称对我国高校师资情况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并且都具有相关性。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对于我国高校师资情况的布局与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师队伍高级职称的比例相对要小,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大。对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鼓励有丰富教科研经验的高职称的教师在自我提高的同时,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要敢于提拔和破格评定那些业精技专且年富力强的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鼓励他们多做出成果。加大对那些工作不久、拥有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做到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相结合。在改善高职教师职称结构方面,要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师的职务职称评定体系。在统一的评定机构的指导下,明确高职各课科类(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评定条件。并细化出其相应的职责。职称等级评定过程中,教师学历、所持专业资格证书和应受待遇三个方面要综合考虑[5]。

(2)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意识,应该设立一些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教师不但能更新知识、提升学历层次,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3)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

参考文献:

[1]何艳华.论高职的师资结构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9-11.

[2]王朋岗,马萍,蔡文伯.新疆高校师资结构现状及优化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16(4):20-23.

[3]矫萍.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18-23.

[4]刘新平,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6-109.

[5]曾祥师,沈宝云.高校师资结构过程控制模型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09,32(4):310-311.

[6]徐玉.基于高职教育的师资结构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08,12(3):29-31.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6

自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问世以来,以此为检索和评价工具,对我国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的统计分析与评价,频频出现。但对两大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子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非常少见。由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范围较广,且子学科间学科性质差异较大,各子学科在文献利用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1],因此,笔者认为,以子学科为单位分别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以会计学科①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76种CSSCI经济学和管理学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刊载的会计研究学术论文进行了一次系统搜集统计,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对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分布、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梳理与揭示,以期为了解和掌握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推动各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数据来源

(一)来源期刊与文献数据库的确定

严格说来,期刊的质量能反映所刊载的论文质量,而论文(数据源)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通过反复比较国内几大引文数据库,最终确定以CSSCI2008-2009来源期刊[2]为样本,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04-2006年各期刊在本学科领域影响因子的统计排序[3],选定CSSCI管理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②25种、经济学来源期刊中排名在前的核心期刊50种和来源期刊《中国会计评论》,共计76种,作为本次检索统计的来源期刊。选择CSSCI数据库作为本次检索的文献数据源。

(二)数据的检索搜集与建库

由于会计学科与许多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有时对某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所属的学科范畴,仅凭论文题名无法准确判断,所以,对文献的搜寻与甄别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具体操作方法:首先,在CSSCI中,对来源期刊发表的“原发论文”(不包括短论、会议综述、非正式论文以及增刊论文,检索时间到2009年7月10日),根据题名海选一遍,保存相关的论文信息,内容包括:题名、作者、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作者单位、基金项目、刊名、年、期,在Excel中,按内容项目建立文献数据结构表以便统计整理;对模棱两可、无法准确判断的论文题名,做上标识。第二,对有标识的论文题名,根据中文摘要,进行甄别、取舍。最后,在统计作者职称、学历信息时③,对照纸质期刊仔细地逐一核实,最终确定本文统计分析所需要的文献数据信息。

三、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的外部特征的定量统计分析,包括发文量(或称产出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它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活跃程度和被认可程度,是衡量所研究对象科研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主要以发文量为切入点,基于定量化研究方法,利用Excel为数据统计工具,对76种来源期刊2004-2008年间发表的会计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分门别类,归类后再分类汇总、统计、排序,得出论文的作者机构分布、作者分布、作者职称学历结构、合著论文与基金资助论文分布,试图用科学的量化指标,客观地分析近五年来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现状。

四、统计分析结果

(一)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76种来源期刊在2004-2008年间共刊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5279篇,各年度论文产出基本均衡、稳定(见表1);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涉及485个机构。4912篇论文来自高校,占发文总量的93%;科研院所占1.14%;2.96%和2.9%的作者分别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各机构的发文情况,表2给出了在50篇以上的前27个机构的排名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前27个机构中,除财政部外,其余都是高等院校。26所高校共3189篇,占发文总量的60.42%,其余众多高校占32.58%,高校间研究能力的差距一目了然。尤其是排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不仅发文量占绝对优势,而且各年度的发文量非常均衡,这说明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力量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国内会计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和王牌军。由于期刊主办单位容易在自己主办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所以,为了更客观、更合理地反映机构的发文量,笔者特别对各机构2004—2008年间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最高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以及会计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会计研究》上的发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这三种影响最大的刊物上发表会计论文较多的机构在会计研究领域的总发文量大多也处在前列。

(二)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的数量是衡量一个研究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使统计数据趋于合理,本文对多作者合著的论文采取打折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多所重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统计标准:二名作者的分值划分为0.6和0.4;三名作者为0.6、0.25、0.15;四名作者为0.6、0.2、0.1、0.1;署名在第四作者以后的均为0.1。表6给出了2004—2008年最多的前40名作者。这40名作者近五年来一直活跃在会计研究领域里,他们当中既有对会计研究一生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的学界大师、学术泰斗(如葛家澍、潘飞、盖地等),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如李明辉、吴联生、雷光勇等)。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可以发现,这些高产作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如李明辉发表的论文始终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为主线,葛家澍教授发表的论文始终以会计准则研究为主线)。

(三)作者职称、学历结构的统计分析

职称是衡量专业人员工作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检索统计的论文作者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作者的数量,分别占发文总量的35%、26%和16%;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发文量分别占65%和4%(见表7)。统计时发现,博士后和在职博士生、在职硕士生一般同时也注明了职称信息,这样就可以大致推算出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结构比例为:高级(正、副高)∶中级∶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1∶16∶22∶1。可以看出,具有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目前我国会计研究领域创作力量最强,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我国会计研究的主要力量。但也不可小视近40%具有中级职称的作者及博士研究生,他们大多为青年人,学历高、专业基础扎实,且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主动性强,同时还有来自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等诸方面的压力将可能变成他们刻苦钻研的动力,推动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合著论文的统计分析期刊论文合著是科研合作成果推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表8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论文独撰与论文合著的比例大约为40%︰60%,合著论文的比例明显高于独撰。从各年度数据来看,合著论文的数量和比例还在不断提高,而独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合作的规模来看,在被统计的3204篇合著论文中,2人合著的有2264篇,占总体的70.76%;3人合著的有800篇,占总体的24.97%;4人及以上的有140篇,占总体4.37%。主要还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的合作形式,且呈增长趋势;而4人以上的合作偏少,各年度数量上略有起伏。

论文合著是科学研究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一种必然趋势。笔者在检索统计时就发现了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合著论文的作者中许多都是非会计学科的研究背景;第二,合著论文的作者类型多样化:有同一机构内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合作的;有同一机构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的;还有不同机构间合作的;极少数国际间合作研究的,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模式。当然,从论文合著来研究科研合作,是基于理想化合著的假设,在实践中,可能还存在大量出于评聘职称等功利性目的的“挂名合著”现象,这里无法严格界定。(五)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分析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出的研究论文,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难度和较高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本文研究基金论文数量,试图揭示会计研究过程中受到基金资助的情况,表9给出了2004—2008各年度受到各种基金资助的发文情况。从表中数据来看,基金资助的发文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加大,2008年基金发文量已占发文总量的55.94%,比2004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会计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不同类型基金的论文增长幅度有差别。从基金论文级别来看,受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部级、省(市)级和校院其他级,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相差4倍,这可能是由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项目的结项并未作严格要求,致使有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论文未标注基金来源,从而导致论文数量上的差距。此外,从表中数据还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自科基金还是社科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五、结论、启示与思考

基于上述五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对近五年我国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现状可以作出以下结论,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简要结论

首先,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的产出机构中,高校占有绝对优势(占总发文量的93%);且高校间研究能力差距悬殊,总体来讲,综合性大学的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准强于财经类大学;此外,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其次,在会计研究学术论文产出的高产作者中,大多出自研究实力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术团队里;深入观察样本资料还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主线;高级职称(正、副高)的作者是论文成果最多的一个群体(占总量的61%),其次是中级和博士研究生(占38%)。最后,基金论文与合著论文在数量和比例上皆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两者成正比关系;合著论文的合作规模主要是以2-3人为主的小规模合作,且合作形式多样化;基金资助的论文中,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基金,自科基金论文数量远远多于社科基金,但重点(或重大)项目太少,尤其是部级社科基金项目。

(二)启示与思考

第一,会计专业设置较久、会计专业教育层次齐全(学士、硕士、博士)的老牌财经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例外),其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应尽量避免“近亲繁殖”、“几代同堂”[5]的现象。

第二,会计实务界的研究力量太显薄弱(不到3%),值得重视!任何理论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否则很容易陷理论研究于“隔靴搔痒”的境地,影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为数不少的会计实务界的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还有来自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的感受,应该比远离会计实践的高校研究者更容易出成果。同时,会计研究者也不能始终禁锢在书斋里,为研究而研究,应该深入到企业,就像教师深入到课堂中一样,这样会发现有更多的课题需要去研究,其研究成果才能真正对实务界和政策制定者有价值。

第三,高校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优化校内科研资源的配置,促进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研究背景间的科研合作,加强学术团队特色的培养,形成以核心成员领衔的学术团队[6]。其实深入研究样本资料就可以发现,像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成果中,绝大部分都是合著论文,从他们那种或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或以老带新的作者组合就可以窥见其学术团队的整体阵容。如果散兵作战、孤军奋战,从长远来看,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术团队都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理财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的办学资金从原来政府拨款的单一型转化为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型,高校财务关系更加复杂,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迫切需要一批会核算、懂管理、有职业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对高职院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培养体系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内涵及构成

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为保持自身具有的、在会计职业中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会计人员充分发掘自身的职业潜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是具有满足会计职业发展需要的各种潜能。它是成功地进行会计执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这些能力的内涵是动态的,是基于特定的时期、特定的行业、特定的岗位,是随职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

二是以满足会计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即从事的岗位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工作从简单到复杂,知识、能力从单一到综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

会计人员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个部分构成。职业知识是职业技能发挥的基础;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是职业知识的内化、实践的升华;职业价值观是指职业道德、职业信念和职业精神,它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是职业能力框架得以稳固的保障。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养体系现状

为了了解和分析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养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调查问卷涉及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培养体系两方面,共28个问题,调查范围为浙江省20所公办高职院、3所民办高职院的在岗会计人员,分别占全省高职学院的58.82%、30%,收回有效问卷141份;同时实地走访下沙高教园区5所公办高职院,收集问卷中难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

(一)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1.受教育的程度较高,职业知识结构认知度较低。被调查的会计人员中大专学历占23.4%,本科学历占65.2%,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占8.6%,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较高。但被调查的会计人员有中81.56%认为从事财会工作只需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只有其中的47.51%、45.39%的会计人员认为还需要掌握财经法规、信息管理学知识,认为还需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会计人员仅占16.31%、14.89%,对职业所需知识结构的认知度较低。

2.职业价值取向明确,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化。被调查的会计人员都认同做会计要敬业爱岗,要遵循职业准则,在处理具体会计事务中保持公正、客观、独立的原则,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业务活动,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但要终身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把职业作为使命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在岗会计人员有22 7%对会计这个职业没有兴趣,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培养体系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1.鼓励会计人员进行业余学历教育。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鼓励会计人员进行业余的学历教育,其主要激励措施是完成高一级的、专业对口的学历教育,取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全额或按一定比例报销学历教育的学费(不包括书费、论文辅导费)。

2.鼓励会计人员参加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的继续教育。调查表明,浙江省高职院校的会计人员有59.5%参加浙江省会计管理处安排的继续教育;有35.5%参加隶属的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大多是企业会计内容);针对高校理财环境的变化及财会知识更新的需求,派送会计人员去各级、各类教育会计学会举办的培训班进行继续教育的仅占5%。

3.鼓励会计人员职称晋升。调查表明,浙江省高职院普遍重视职称晋升,大多数主管部门,会将会计职称评审的有关文件下发学院,送财务处传阅,学院对有专业职称的会计人员,要求每年填报《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了解会计人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业绩、论文、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对符合专业职称晋升条件的会计人员在本人申请的基础上进行公示、推荐,对评上职称的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聘任,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调查的会计人员中有41.16%取得初级会计师资格,35.46%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13.46%取得高级及以上会计师资格。

三、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现状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对会计人员的培养,过度依赖于高等教育的成人学历教育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体系,没有构建具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培养体系。

1.会计人员培养方案缺失。被调查的高职学院,无论是公办或是民办,对专任教师都有专门的培养规划、方案和具体的培养措施。会计人员虽然与教师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调查的高职学院,没有一所院校有会计人员的专门培养方案,甚至没有会计人员任职的岗位说明书,对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举措。会计人员大多受学历、职称与收入挂钩的利益驱动而参加学历进修、职称考试,被调查会计人员中只有10%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41.03%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职业能力提升不快。

2.培养政策和措施不力。会计人员培养方案缺失,导致培养政策和措施不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会计人员的数量与办学规模不匹配。调查表明,浙江省高职学院会计人员普遍少,学生人数与会计人员比例约为908:1,会计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二是研修没有时间保障,在走访的高职院校中,了解到会计人员学历进修基本是业余的,甚至许多高职学院会计人员的部门政治、业务学习也通常只能安排在休息时

间。三是专业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的机会。四是多岗位锻炼机制缺失。被调查的高职院普遍没有会计人员岗位轮换机制,会计人员长期处于一个岗位或一类岗位上,职业潜能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二)浙江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培养体系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管理体制分散、多头。高职学院大多从中专升格而来,系行业举办的事业单位。目前浙江省公办高职院的管理体制是财政厅管投入、支出,教育厅管业务,行业管人事,人权、事权、财权三权分离。财务管理由省财政厅分管各个行业的职能处室主管。管理的分散,加之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行业和省财政厅各职能处室中均不具有普遍性,没有一个部门把高职学院的财务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列入重点管理范围,致使高职学院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高大大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2.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尽管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但现阶段,高职学院的财务处长及高级会计师极少参与项目的经济决策,调查中有68.3%会计人员认为财务处在学院经济决策中作用不大。走访中还了解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规划中的招生规模、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大都没有要求财务部门做专门的论证方案并作为依据,大额投资决策。如基本建设,在论证阶段往往请社会上的专业中介机构作经济上是否可行的决策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高级会计人员相应的绩效考核,致使大部分高级会计人员不能作出有专业水准的、高质量的经济决策分析报告。

四、构建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的路径

以浙江省高职学院会计人员及培养体系为模本,分析提升高校会计人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笔者提出了构建高校会计人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基于目前浙江高职院分散、多头的财务管理体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政府会计管理部门负责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学院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对学院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对所属高职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省财政主要负责监督学院经费使用、财务管理的情况,提供反映会计人员工作绩效的相关情况;高职院校作为会计人员的使用单位,是会计人员的管理主体,学院的人事部门应该承担会计人员的招聘、使用、培训、激励、考核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制定会计人员培养方案,为提高会计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延长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管理。

(二)制定分层级的会计人员培养方案

会计人员从事不同的会计岗位,不同会计岗位归于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岗位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分层级设计会计人员培养方案,分别对每一层级岗位提出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的要求,并按不同层级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鼓励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对下一层级的会计人员向上一层级会计岗位努力时,提供相关的实施条件,给予相应的激励。

(三)完善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根据办学规模、学院的管理体制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给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内部岗位轮换、兼课、参加学术交流等提供时间保障。二是根据分层级职业能力要求选聘会计人员,把热爱会计职业,有职业潜能的人员聘用到相应的岗位上。三是分层级给予一定额度的培训费用,定额内按实报销;进修上一级层级岗位所需学历或学位费用全额报销、四是鼓励中级职称以上的会计人员,利用暑假去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专业机构去顶岗锻炼。五是对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实行导师制培养,由高级会计人员根据岗位需要确定研究方向,选定相应的导师,导师的费用由学院承担。六是鼓励有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兼一门专业课,或为学生开设一个专业讲座。七是学院要创造条件让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不断地参与到学院的经济决策中来,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为其进一步施展职业才能提供平台。

(四)健全会计人才的能力测评机制

为有效地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引导会计人员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应对其职业目标的实施进行动态的管理,对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评。测评应注重指标设计、组织实施、情况反馈、结果应用各个环节,要围绕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三大方面实行多指标测评,把学历教育、参加培训、工作业绩、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岗位锻炼都列入测评,测评每年一次,测评情况要及时反馈,测评结果要作为不同层级岗位调动的主要依据,并与职称、职务、薪酬及先进的评选与优秀会计推荐等多方面挂钩,总之,要通过健全会计人才的测评机制,激发会计人员职业潜能,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宏,张巍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2]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篇8

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加入WTO后,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堪忧

学历偏低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三改一补”转型而成。这些转型类学校的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任职资格,与《教师法》要求的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存在着较大差距。如从2007年4月份开展的对江苏、辽宁、湖南、陕西和四川五省40所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本科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民办大学(简称“五类”学校)师资调研的结论分析,比较发达的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教师队伍中,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1.27%,取得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14%。五省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平均比例为7.13%。调查还显示,在这些省份的高职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教师极少,专业带头人更是奇缺。其中辽宁省三类学校(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1.70%,江苏省为2.28%,四川省为2.30%。而这种情况在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体现得就更为明显,以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在职员工435人,专任教师204人,教师所占比例47%,聘请校外教师8人。教师基本情况如下:

动手能力差 由于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学上比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从而导致了教师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差,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生产实际;而学生也就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的尴尬局面。据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落后地区高职教师中平均只有23.53%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下厂实践过的仅占6.32%,且大多还是在外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仍以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双师型”教师和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目前十分突出。

在全部204名教师中,双师型素质教师48人,占24%;非双师型素质教师156人,占76%。在现有的20名实训教学指导教师中,有高级职称者1人,中级职称者13人,初级职称者6人,占全部教师的比例分别0.5%、6%、3%。

而造成“双师型”教师短缺的原因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和专业知识课教师普遍缺少进入企业或生产单位进行职业培训的机会,而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和高级工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

教学积极性不高 导致高职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低。目前,社会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认为高职教师是低层次教师。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组织博士后调查团,对北京、山东、重庆、广东、河南、安徽、山西、大连等省市的32所职业院校进行的调查中,各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毕业院校歧视被放在第二位,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最高,为56.94%。在高职文凭与高职院校被歧视的大背景下,高职教师的生存境遇与社会地位便可想而知。

教育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 当前,部分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还很模糊甚至茫然,表现在行动上主要是教学工作中只注重理论讲授,以单向灌输为主,不能适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定需要。而这些恰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调查显示,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是高职教学的薄弱环节,要求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是学生问卷出现频率较高的“希望”和最“强烈”的呼声。“多给我们实践实习的机会,总是在课堂上学习,内容太死了。”“多一些实践,能够边学边用。”“给我们多一点动手做的时间。”学生们纷纷在问卷中提出建议。

职称评定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相关政策,现行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套用的是“本科标准”,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量化考核。诚然,这对保证教师的学术水平或许有好处,但其最大的弊端是与高职教师应具有效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相悖,无法从职务评聘的导向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那些具有一定教学和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往往评不上高级(特别是正高级)职务,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挫伤了一部分“双师型”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重压之下寻求突破

改变观念,消除歧视 从政府各部门开始,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并以正确的观念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还技能型人才应有的地位,维护职业教育应有的尊严。

加快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师资培训和学历提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的,为此,各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专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而优化结构,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大力引进工厂、企业里的高级人才,聘请他们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反过来,要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这不仅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教师到企业中实习、考察的制度,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选派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

深入课堂改革,实行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课程项目化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课程项目化是造就高职师资队伍的需要,教师通过课程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教学与成果转化,可以做到与行业接轨,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做到“教最新的”,保证让学生“学有所用”。

上一篇:大学本科会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际管理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