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5 10:53:51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1

1改扩建道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分析

基于改扩建道路系统的特殊性,在整体优化分析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操作形式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下面将对改扩建道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析。

1.1改扩建道路设计特点

1.1.1平面设计特点道路在具体扩建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道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具体设计阶段,需要明确平面设计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相关规范,在对原有道路进行合理设计的基础上,满足周围环境的基本要求,强化沉降路基的基本设计形式,保证路基的稳定性。由于要提升扩宽后道路体系的承载力,所以必须按照固定的原则进行设计,避免出现设计不合理的情况。1.1.2平整度设计特点在扩建道路的时候,平面地形的布设是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在原有护理基础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不断强化平整度设计形式,避免出现纵断面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平面地形的设计形式,达到布设合理的目的。

1.2改扩建道路设计要求分析

1.2.1路线走向要求道路走向是影响改扩建道路基础建设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干预因素的不良影响,需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此外,需要在现有发展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到铁路、航空及管道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地形、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对其进行合理优化设计,从而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考察后,最终确定合理的路线方案。路线走向要符合地域性设计形式,结合地区发展形势,确定道路的基本走向。道路走向设计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在整体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干预因素的影响,最终确定合理的设计形式。

1.2.2路线设计要求基于改扩建应用形式的影响,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其设计要求,从路线实际设计形式入手,合理应用设计指标和设计形式,以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界面,就要按照固定的设计原则,详细分析具体设计点,以满足道路设计需求。路面设计要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道路扩建本身比较复杂,必须按照固定的设计原则进行,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起到强化管理职能、优化设计体系的作用。

2改扩建道路具体设计形式分析

基于改扩建道路形式的特殊性,在具体形式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固定的操作形式和设计体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下面将对改扩建道路的具体设计形式进行分析。

2.1做好基础调查工作

路线设计过程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为了减少干预因素的不良影响,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基础调查工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路线设计符合基础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好调查工作,包括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等;收集各种与地质因素相关的材料,并实地勘察,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由点及面,了解实际的道路运输状况与地理位置特点。相关设计工作者要制订路线、设计草稿,并交由专家组讨论商议,最终确定路线设计方案。工作人员要掌握先进的勘察技术,避免不良因素的干预。

2.2优化设计系统

道路改扩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以合理的设计系统为研究点,按照固定的设计模式和变化趋势,强化设计系统的设计效果。平面线形的设计必须满足快捷性、均衡性的要求。综合设计阶段要与地形相适应,为了达到美观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就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干预,合理优化组合形式,使其与地形环境相融合。系统设计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基础操作形式,不能只强调单一路线的设计形式,要保证道路的通畅性。

2.3调整纵面设计形式

纵面设计模式是影响道路扩建系统的重要因素,在纵面设计过程中,要按照固定的操作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减少干扰因素的干预。由于纵面设计系统对行车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要做好纵面设计工作。道路设计是个不规则的曲线面,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在具体分析阶段,需要对路面进行适当的重建,结合坡度要求分析其设计性能。为了达到基础设计目标,必须按照道路设计高度要求和刚性要求分析设计系统,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的设计体系。

2.4组合设计形式

道路系统设计比较复杂,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要按照固定的操作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设计形式不合理的情况,设计工作人员要以固定的设计体系为目标,采用组合设计的形式,保证道路的基本安全。平纵路面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组合设计的形式,能营造出连续、圆滑和舒适的空间质感,进而达到行车安全和经济性的发展要求。纵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的形式比较多,针对平原地区采用全铺式的设计方案,可以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基于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确定防护体系,并保护坡面,达到优化设计基础的目的。另外,为避免出现断面的情况,要合理采用挡土墙设计形式。

3结束语

随着道路设计系统的不断发展,在整体优化设计阶段,需要在现有的道路设计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如果存在影响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就必须在现有路基设计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强化设计系统,达到优化设计形式的目的。改扩建道路系统自身比较复杂,扩建后的路面必须满足基础性设计要求,承受固定的重量,满足设计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好道路的路线设计,充分考虑到社会对道路安全性、舒适性的需求,对整体设计形式进行合理设计,进而达到美观性和经济性的双重要求。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2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 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 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 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 (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 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 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 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 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 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 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 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 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 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 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19-03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分析

计算机平面设计是近十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复合型职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而职业教育最直接的就是要培养我国目前急需的高技能人才。2007年至今,我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每年招生1-2个班。以前,我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标准的编写主要参考其他同类型学校的标准,虽然每年都有改动,但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企业的认可度都没有做深入的调研。因此,原先的教学标准是否满足当前的教学和社会需求都比较模糊。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

本次实地调研的目的是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地把握办学方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了解职业能力,获取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落实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师培养方向,为探索适合本专业中职层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奠定基础。通过调研,为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使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地为中高职衔接做好准备工作。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文献查询、问卷调查、走访企业、参观考察等方法,进行扎实有效、切合实际的调研工作。本次调研我们设计了一份《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以求得到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调研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企业的人事经理及从事设计行业的企业员工。

(三)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计算机平面设计涵盖的职业范畴包括: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商业插画、标志设计、企业CI设计、数字成像与数码照片艺术处理等,它涉及的行业不仅有广告业,还有印刷行业、摄影行业等。

1.计算机平面设计从业人员素质现状

从我们收到的企业调查问卷以及互联网显示信息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多数具有对口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中小城市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程度不高,其中具有专业教育或培训背景的员工不足40%,员工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员工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个人素养无法达到企业要求,急需与之配套的专业在职培训和知识更新。

2.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从业人员需求状况

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作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用人单位特别需要具有策划、设计、制作、营销、传播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调查反馈显示,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专业技术能力,而是个人的人文素质,企业希望员工具有良好人际交往及沟通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劳动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专业技术能力方面,企业对员工色彩的感悟和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员工需要会综合使用多种软件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刚毕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操作,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理论知识、印刷设备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创意思维,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三)职业岗位(群)的情况

1.相关行业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岗位的设置情况

高端设计公司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岗位分类比较详细,但同时这些企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也比较苛刻。接受中职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往往要求一人多能,岗位划分并不是很细致。结合《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和我们的调研结果,总结相关行业提供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岗位,主要有市场调研分析、业务联系、顾客接待、文案排版、平面设计、平面作品制作与、广告策划、作品编审、项目管理等各类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岗位。

2.企业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岗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随之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就是对各行业领域大量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调研数据显示,企业需要的是宽领域、大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能熟练操作复合型人才。职业行动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调研中我们看到,这些能力恰好是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专业能力方面:

(1)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掌握点、线、面、体表现特征,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构图理论、平面设计策划相关理论; (2)具有熟练的打字技巧; (3)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流程,常规设计手法,会使用常用印刷设备; (4)熟练使用基本平面设计软件,并综合利用多个软件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 (5)掌握应用文写作技法,熟悉各类应用文体写作格式; (6)能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

除了以上基本专业技能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员工专业能力方面会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平面广告设计企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企业形象策划与形象设计、形象标志设计,标准颜色、标准文字、标准字体、形象办公室用品、形象户外媒介等应用形象设计技巧与方法;但是对于中职毕业生,很少有从事企业形象设计这一工作的。对于数字成像及后期处理相关企业,要求学生能设计制作影集、写真画册、婚纱摄影的复杂处理与美化;对于与图文信息处理相关企业(比如淘宝美工)要求学生对于能进行网页的美工、布局、制作。

方法能力方面: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创意、组织、策划、协调能力,综合使用已有知识实现创意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技术有学习,研究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意识; (5)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社会能力方面: (1)具有良好人际交往及沟通的能力; (2)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共关系处理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 (4)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吃苦耐劳; (5)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3.毕业生胜任的岗位

(1)与专业定位对应的岗位群

在相关企业里面,工作任务最多是文字排版、图片处理,效果图、展板、宣传单页的设计、制作、等,对应的岗位主要是广告文员、助理设计师、印刷操作工,这三项岗位的工作难度都不大,非常适合刚入职的中职毕业生。

(2)可拓展的岗位群

目前,很多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企业急需业务联系、业务推广、产品销售人员,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经过企业短期培训,可以较快地入门相关工作。

(3)职业发展

通过几年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跟踪显示,学生在广告文员、助理设计师、印刷操作工岗位上认真学习,不断进取,发展目标为设计师、广告文案专员、设计主管(总监),对于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设计师也可以成为店面经理、独立企业主。

(四)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情况

1.国家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级别

依据《广告设计师职业国家标准》,我国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三级广告设计师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广告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广告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目前这三个等级都不允许在校中职学生报考。在校中职学生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考试,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一组织,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领域新职业国家考试。劳社鉴发[2004]18号文中明确“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作为国家职业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资格证书等级划分为五、四、三、二、一,对应职业资格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分别称为初级操作员、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操作师和高级操作师。

2.行业企业对资格证书的认可度

不同地域的企业对证书的认可度也不同。调查表明,在发达城市比较看重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原因是大城市在行业资质要求、行业主管部门考评方面都比较严格。在中小城市的一些私营企业并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受访企业认为,只要有能力没有证书也没关系,如果没有能力即使持有再高级别的证书也不会被聘用。

(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近3-5年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广告设计公司、影楼婚庆公司、网站建设公司、形象设计工作室等中小型企业,从事文字排版、照片处理,展板、宣传单页设计、产品印刷、网页美工、家装制图等工作;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考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知识学习欠缺的学生选择了销售等其他行业。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在计算机平面设计岗位就业工资近几年逐年上升,中、小城市中职生的入职工资目前在1200-2000元,经济发达地区中职生的入职工资在2000-2500元,一年后工资普遍上涨20%左右。

三、调研分析

(一)调研结论

1.计算机平面设计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专业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设计理论,熟练使用流行设计软件,熟练的打字技能,能使用基本的打印、扫描设备等。 (2)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奉献牺牲精神,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等。 (3)综合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

2.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意见

(1)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面窄,文学素养欠缺,综合应用能力差,进一步职业发展空间狭窄。 (2)个别毕业生不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私自离岗,责任心欠缺;不能以大局为重,合作协调能力差。 (3)部分毕业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不高,依赖性太强,抗挫折能力差。 (4)部分毕业生表达能力欠缺,和社会的融合性较差。 (5)大多数毕业生对设备操作技能欠缺,对些高科设备或不敢动手或盲目动手。

3.往届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

(1)部分教师实践技能不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2)学校部分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轨,教学内容陈旧。 (3)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欠缺,学校实训设备不足、陈旧。

(二)对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发展的建议

1.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引入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模式,配套专门化实训设备。配备相应的实训室和必要的实训设备,使实训室功能与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形成工学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路线,逐步开办生产+教学基地的校办工厂,建立工作室,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

(2)逐步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合二为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等手段,让学生边学边做;为学生联系对口实习基地,按照工作流程逐步完成学习任务,部分内容在校内学习,部分内容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生产过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

(3)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举办各类设计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沟通、展示才艺,以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健康人格以及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2.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学校的课程建设应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基本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4

1 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现状探讨

目前,我国平面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主要由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 adobe 公司的官方授权,而软件开发企业进行开发。另一种是软件平面设计人员或软件开发人员为了自身使用便捷性等进行的私自开发。受不同开发方式的特点使得两种方式开发中都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例如:软件开发企业受市场利润、开发人员对平面设计专业理解不深等因素影响,软件开发中存在诸多的不足。而平面设计人员针对平面设计工作需求进行的二次开发虽然具有较高的效果,但是由于不能进行市场运作,好的软件系统只能在自己或朋友间使用。针对,adobe photoshop 的友好界面以及允许用户二次开发的特点,现代平面设计人员越来越多的根据自身习惯以及使用需求进行二次开发。而商业企业也通过编程人员对平面设计工作了解的加深、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为二次开发提供了基础需求信息。针对这样的环境,现代平面设计软件如何进行二次开发是软件开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以自身开发编程经验以及对平面设计人员的调查走访等作为基础,对平面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进行了简要论述。

2 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重点与方式

2.1 以平面设计软件需求为基础确定开发方向与重点

现代软件开发企业在进行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前,应加强对平面设计软件市场情况、应用需求等内容的调查与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方向与重点。通过对市场情况、使用人群的调查使企业能够针对市场运营情况、平面设计人员使用需求等确定开发方向与重点。以此使二次开发后的平面设计软件能够更具市场竞争力、更加符合平面设计人员的需求,为提高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市场价值、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2.2加强平面设计专业应用的深入了解与理解,实现科学的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

加强平面设计专业应用的深入了解与理解是现代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的关键。只有针对专业应用的、面向应用对象的二次开发才能够使二次开发后的平面设计软件符合专业应用需求,提高二次开发软件的市场竞争力。首先,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企业应按照开发功能、开发方向等对平面设计工作、专业应用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采用调查问卷、从业人员调查等方式对现代平面设计工作软件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平面设计软件允许二次开发的实际情况,开展软件二次开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企业所开发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促进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3 以 photoshop 为例对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流程、重点进行分析

Photoshop 作为现代平面设计中最为常用的平面设计软件,从业人员对其功能需求、适用性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adobe 公司通过不断地更新对软件系统进行了完善,但是,该软件的二次开发仍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Photoshop 的开放体系结构是该软件获得全球平面设计用户认可与推崇的关键。通过允许用户和开发者采用高级编程语言进行扩充、修改等二次开发满足用户的特殊要求。首先,在软件二次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使二次开发过程能够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有序的开展,实现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的目的。在 photoshop 平面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中,应遵循模块化设计原则。以模块化设计原则使原有问题简单化、是复杂需求以模块方式逐个完成。通过模块设计原则使设计过程或测试过程中能够独立进行测试与优化,促进二次开发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的提高。遵循具有良好用户界面原则使减少使用过程工作量的关键,在photoshop 软件二次开发过程中应将良好用户界面的便捷操作、帮助等功能作为开发的重点,避免误操作等造成的损失。结构合理性是软件二次开发的重点。根据photoshop 原有结构为基础,在原有合理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相应补充是现代 photoshop平键设计软件二次开发的主要方式。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平面设计软件需求在原有合理结构下进行补充,实现二次开发的最终目的。

以 photoshop 第三方插件二次开发为例,首先应了解调用插件的主程序,以此为宿主进行二次开发。然后根据二次开发滤镜的功能需求对滤镜行为的饱和度、亮度、滤波等进行模块设定与开发。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块与主程序的兼容性测试、模块稳定性测试等确定开发质量与效果,实现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设计的目的。Photoshop 中的 SDK 提供了一些插件实例,这为photoshop 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在进行插件开发与编写时,可以通过对实例的简单变更实现插件的制作。void PluginMain (const short selector,PISelectionParams *selectionParamBlock,long*data,short *result);这是 photoshop 的入口函数原型,如果想通过插件的编写实现区域的选择可以通过selectionParamBlock ->documentInfo ->selection->bounds来获取。根据插件程序编写的实际需求对实例中的相关函数参数进行改变即可以实现基本的插件编写。

3 关于平面设计软件二次开发方向的探讨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5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基础

一、房屋建筑基础设计原则:1、保证房屋结构在各种受力状态下的稳定性;2、房屋建筑的基础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值;3、满足天然地基或者符合地基承载力和桩基承载力要求;4、地下结构要满足建筑防水要求;5、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不仅考虑基础本身的用料和造价,还应考虑房屋抗震要求、降水、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6.结构的规则性,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不仅会导致建筑难以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而且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会使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风荷载、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7.规则结构的主要特征:规则结构通常是指建筑体型(平面和立面)规则,结构对称并具有较好的抗扭刚度且平面分布均匀。结构竖向布置均匀,结构的刚度、质量和承载力分布均匀,没有突变。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出现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的情况;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对称、规则,并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8.规则平面布置需满足的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必须考虑到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的问题,应满足受力明确、均匀对称、传力直接、减少扭转的条件。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而风力作用下则可适当放宽。抗震设防的建筑,平面形状宜简单、对称、规则,以减少震害。在建筑的独立结构单元内,应当使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承载力和刚度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减少偏心。

二、基础构造分类房屋基础设计一般根据上部结构、工程质地、抗震防设要求来进行分类。

1、独立基础独立基础通常分为刚性独立基础和柔性独立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者配筋的单个基础。独立基础在柱下基础中应用广泛,柱底内力和地基承载力作为基础断面形状的依据。独立基础在柱距较大时造价成本较低。在独立基础设计中常常为了提高整体性地基的变形能力和抗震能力而采用拉梁适当结拉。独立基础还多用于多层建筑上部结构是框架体系、地基承载能力较高的情况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根据字面意义也可以理解,是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条形基础是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基本结构形式,经常会采用混凝土刚性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混凝土刚性基础常用砖、毛石做基础,其抗压性能好,但是抗拉性和抗剪性较弱,主要用于低于5层的房屋建筑。通常刚性基础用于上部结构荷载大、地基承载能力差、地基不均匀的工程。如果抗拉力和抗剪应力过大会出现裂缝、下沉的现象,此时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来满足抗弯能力。地基不均匀可以通过增加肋量来增强抗弯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如果地基承载能力较高,地基也比较均匀可以适当增加层数。混凝土刚性基础最大的特点是施工周期短、造价成本低。钢筋混凝土柔性基础是一种均衡式的基础形式,在抗压性、抗拉性、抗弯性、抗剪性等性能中都能发挥一定的优势,通常用于地基承载能力较弱、上部荷载较大、基础埋深较大的房屋建筑中。

3、筏板基础具有较大整体刚度是筏板基础最大的特性,能够将墙柱梁的不均匀沉降进行合理的调整。当地基承载能力较弱,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而房屋建筑上部结构承载力较大采用十字交叉也无法均衡时,可采用筏板基础。筏板基础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筏板通常在荷载相对小的时候使用,梁板式筏板在荷载较大时使用。筏板基础是一种在技术、工期、经济上都比较均匀合理的模式,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建筑的具体情况来使用。

4、桩基础桩基础的历史悠久,已经经过了长久的发展。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工作量和材料,具有整体刚度强、承载力高、沉降小的特点。桩基础是深基础的一种形式,一般超过4、5米。以下情况均可以用于桩基础:a、当建筑上部结构荷载较大、地基较软时,用桩基础把荷载力传至地基。b、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沉降过大,即使进行地基处理也满足不了建筑压球c、对沉降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就算地基承载能力好,为了沉降值不超过规定范围而使用d、土质较差、土质较弱可以通过钻孔灌注的方法来解决

三、基础设计重点

1.大样详图绘制基础设计大样详图绘制是指导结构完整施工的重要前提,设计人员对房屋进行基础设计时要从建筑的结构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建筑本身条件和工程施工条件,把人们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平面图中充分体现房屋建筑的各项指标,保证房屋整体和局部的抗压性能、抗剪性能和抗弯性能。在绘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建筑详图作为基础,在上面进行直接绘制,保证详图的准确性。还可以在历史详图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局部更改。绘制大样详图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在尺寸上保持一定比例,让结构设计更为合理,工程施工更为方便。对于基础的受力形式做到心里有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大局,从细微处体现设计的实用性,秉承这样的绘图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图纸才能够让施工技术人员读懂看明白。

2.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提高建筑设计行业的抗震意识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是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基础,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者要真正意识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内容,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6

关键词:工程控制网特点建立方法

中图分类号: K826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建立测量控制网是测绘工作的基础,其控制网按其用途不同分为两大类,即国家基本控制网和工程控制网。国家控制网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坐标框架。其特点是控制面积大,控制点点间距较长,点位的选择主要考虑布网是否有利,不侧重具体工程利用时是否有利。它一般分级布设,共分一、二、三、四个等级。工程控制网是为某一项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建立的,其作用是为工程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施工及安全管理服务,点位的选设是根据工程部位的分布来设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分为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和运营管理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需分别建立工程专用控制网;其对应的分为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变形监测控制网等。只有掌握了专用控制网的特点,才能在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建立经济合理的测量控制网。

2 各类工程控制网的特点

2.1控制网的用途不同

(1)测图控制网是在工程施工前勘测设计阶段建立的。其目的主要是为测绘地形图服务。点位的选择是根据地形条件来确定的,并不考虑工程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因而在点位分布和密度上都满足不了后续工程建设的需要。

(2)施工控制网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提供控制,其点位、密度以及精度取决于建设的性质。施工控制网点的精度一般要求高于测图控制网,它具有控制范围小(仅建筑物区域),控制点的密度大(密度要满足所有建筑物落地放样),精度要求高(放样位置准确),受施工干扰大(开挖放炮等因素)等特点。施工控制网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是:在精度上并不遵循“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

(3)变形监测控制网是在施工及运营期间为监测建筑工程对象的变形状况而建立的控制网;其精度是根据监测对象的允许变形量来确定,一般在2~3mm。

控制网用途不一样,那么布点密度、精度指标就不同。

2.2衡量控制网的精度指标及布设层次差异大

2.2.1测图控制网

测图控制网的精度是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图所采用的基本等高距、测图范围的面积大小、形状等因素来确定的。

(1)平面控制:

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基本平面控制、图根平面控制和测站点平面控制,基本平面控制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要求不得大于(对应测图比例尺图上)±0.05mm,图根及像控点平面控制:最后一次图根点对于邻近基本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对应测图比例尺图上)±0.1mm;测站点平面控制:测站点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mm。当进行1:500比例尺测图时,其三、四、五等基本平面控制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允许放宽到不超过±5cm。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对应的点位中误差不同。

基本平面控制等级:视测图范围的面积大小、形状及长度可取二、三、四等。当地形图等高距为0.5m时,只允许布设一级加密控制;当地形图等高距为≥1.0m时,加密控制允许布设二级。条件有利时,可以在基本平面控制的基础上直接加密测站点测图,较小测区,还可用图根控制作为首级控制。在满足规范精度指标的前提下,可逐级或越级布网。

(2)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测量可分为基本高程控制、图根高程控制和测站点高程控制,基本高程控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20,当h=0.5m时,不得大于±h/16(h为对应测图比例尺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图根及像控点高程控制:最后一次加密的高程控制点对邻近的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10,且最大不得大于±0.5m;测站点高程对邻近的图根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6。

基本高程控制等级:视测图范围的面积大小、形状及长度可取一、二、三、四等。当地形图等高距为0.5m时,只允许布设一级加密控制;当地形图等高距为≥1.0m时,加密控制允许布设二级。条件有利时,可以在基本平面控制的基础上直接加密测站点测图,较小测区,还可用图根控制作为首级控制。在满足规范精度指标的前提下,可逐级或越级布网。

(3)在水电水利专题图的测图中,当设计需用较大比例尺图面,而精度要求低于图面比例尺精度时,可采用实测放大图,即按小一级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施测大一级比例尺地形图。图幅内地物、地貌测量可按小一级比例尺精度要求施测,地形点密度和细致程度依图面比例尺要求表达,按图面比例尺执行国家现行地形图图式,并在地形图的下方注明精度比例尺和图面比例尺。

2.2.2枢纽工程施工控制网

根据建筑物分布、枢纽区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点位数量及网形;按照枢纽工程等级、坝型及坝高、放样精度经过优化设计方案来确定控制等级、观测方案。

(1)枢纽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梯级,根据地形条件和放样需要决定,以1~2级为宜,最末级平面控制网相对于首级控制网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对于施工精度要求较低的工程项目,点位中误差可放宽至±20mm。

(2)枢纽区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最末级高程控制点相对于首级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对于混凝土建筑物不应大于±10mm,对于土石建筑物不应大于±20mm。在施工区以外布设较长距离的高程路线时,应按 GB/T 12897 和 GB/T 12898 规定的相应等级精度指标进行设计。

(3)输水隧洞工程测量施工控制包括应分别建立地面和地下平面与高程控制网。输水隧洞开挖的极限贯通误差是根据隧洞施工相向开挖长度来确定其值的,例如《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 5173―2012)的规定如下表2.2.2-1。

表 2.2.2-1 输水隧洞开挖贯通测量容许极限误差值(mm)

注:相向开挖长度包括支洞的长度。

相向开挖长度大于 50km 时应做专门技术设计。当在主斜地下贯通时,纵向误差按横向误差的要求执行。对于上、下两端相向开挖的竖井,其极限贯通误差,不应超过±200mm。

对于水工隧洞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主要是用纵横向、竖向中误差来衡量,大小是根据相向开挖长度确定。在进行贯通测量设计时,可取极限误差的1/2,作为贯通面上的贯通中误差。地下控制观测条件差,一般要求地面控制精度要高于地下控制,使地面控制误差尽量小。

2.2.3监测控制网

监测控制网精度是根据工程允许变形量来确定的。对于水工建筑物,根据其结构、形状不同,观测内容和精度也有差异。即使同一建筑物(如拱坝)的不同部位,其观测精度也不相同,变形大的部位(如拱冠)的观测精度可稍低于变形小的部位(如拱座)。例如:混凝土拱坝径向水平位移的位移量中误差限差值:①坝顶为±2.0mm,坝基±0.3mm;垂直位移的位移量中误差限差值:②坝顶为±1.0mm,坝基±0.3mm。

而土工建筑物变形监测的精度就低于混凝土建筑物。如《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2012)规定为:

(1)坝体及近岸坡表面监测点,其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精度相对于临近工作基点应不大于±3.0mm。

(2)经优化设计按最小二乘精度估算的最弱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2mm,为保证其监测成果的可靠性,网的平均多余监测分量不应小于0.3。

(3)依据水准基点和水准工作基点位置拟定垂直位移监测网监测路线及图形,通过精度估计,确定水准测量的仪器设备及施测等级,要求最弱水准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水准基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3施工控制网和监测控制网应重复观测

(1)为及时发现和改正控制网点可能发生的位移,应对施工和监测控制网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定期的随机的复测。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复测:

a)平面控制网建成一年以后。

b)开挖工程基本结束,进入混凝土工程和金属结构、机电安装工程开始之前。

c)处于高边坡部位或离开挖区较近的控制点,应适当增加复测次数。

d)发现控制网点有被撞击的迹象或明显的沉降现象时。

e)控制网点周围有裂缝、沉陷或有新的工程活动时。

f)遇明显有感地震。

g)利用控制网点作为起算数据进行布设局部专用控制网时。

控制网复测的精度应与建网时的精度相同。

2.4建网基准有差异

2.4.1测图控制网。

(1)非枢纽区采用现行国家坐标系统,按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分带,如中央子午线为108°、111°、…,其对应带号为36、37、…。

(2)枢纽区以及重要工程建筑物区测图,当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5.0cm/km时,一般按(1)款执行,当长度变形值大于5.0cm/km时,可采用:

a)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b)以一个国家大地点的坐标和该点至另一个大地点的方位角作起始数据的独立坐标系统。

2.4.2施工控制网一般是在测图控制网下建立相对独立的控制网,监测控制网一般在施工控制网下建立相对独立的控制网,这样,可以保证勘测设计、施工和监测控制网的系统衔接一致。建立独立网的目的是要满足工程枢纽局部内符合精度高的要求。

为了减少投影长度变形,工程区采用独立坐标系布设的控制网,一般通过改变投影中央子午线及投影高程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弱投影长度变形。由于相对精度要求高,一般采用较高或高等级观测,在平差时多采用最小约束平差(固定一点一方位)的方法,以保证精度不受起算数据误差的影响。

2.5网精度的高低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有差异

高精度控制网观测时,要求气象梯度变化较小,如阴天或夜间观测,隧洞进出口设站时,晴天前后视方向折光差大;气象梯度变化较大时观测影响观测成果精度。

2.6网精度差异对点位标志建造要求不同

测图控制网一般埋设固定标志,对仪器对中误差要求较低,而大中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施工和监测控制网精度要求高时,应建造混凝土观测墩,安置强制对中基座基座。

3 工程控制网的建立方法及过程

无论是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还是监测控制网,其建立的方法为:

(1)平面控制通常采用诸如:边角网、附合或闭合导线及导线网等形式的常规的大地测量方法;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GPS测量方法建立工程控制网具有更好的优越性,但在峡谷等隐蔽地区,受顶空遮挡因素影响,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布网方案要因地制宜的选取。

(2)高程控制网建立可根据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采用几何水准、光电测距三角高程、GPS拟合高程等。

工程控制网的建立过程:首先根据建立控制网的目的、要求和控制范围,经过图上规划和野外选点,确定控制网的图形并决定参考基准(起始点);根据测量仪器条件拟定观测纲要(观测方法和观测值的预期精度);根据观测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成本预算;根据控制网图形和观测精度进行目标成果的精度估算与分析,并与预定的要求相比较,作必要的方案修正,以上称为控制网的设计工作。然后是付诸实施,埋设标志,建立观测墩、台和观测标志,按预定纲要进行观测,按观测数据评定观测精度。最后进行成果处理、平差计算,平差值及目标成果的精度评定,编制测量报告(技术总结)。

在控制网的建立过程中,除了外业测量、内业计算的仪器设备和人员的技术素质作为必要条件以外,控制网的优化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控制网优化设计

4.1优化设计的质量标准

控制网的质量是控制网设计的核心和宗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控制网的质量好坏,它不仅取决于工程的性质和要求,而且取决于标准制定得合理与否。因此,标准的制定对控制网的设计十分重要。而这个标准就是控制网优化设计的质量标准,又称为质量指标或质量准则,其质量指标一般有下面4个方面:

(1)精度,描述误差分布离散程度的一种度量;

(2)可靠性,发现和抵抗模型误差的能力大小的一种度量;

(3)灵敏度,监测网发现某一变形的能力大小的一种度量;

(4)经济,建网费用。即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实现对控制网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要求。

4.2 控制网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

控制网优化设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内容:

(1)零类设计,也就是基准问题,即起始数据的设计;

(2)一类设计,即图形的设计,确定点位的最佳布设和采用最佳的观测方案;网形及等级的确定论证必须充分。

(3)二类设计,也就是权比问题,即观测值权的设计,包括仪器设备的最佳利用以及各种观测手段的合理组合;优化观测手段以保证经济合理。

(4)三类设计,即加密控制的设计。

4.3 各阶段测量的控制布设方案深度的把握

项目建议书、可研阶段基本控制布设方案一般应满足当前,兼顾下阶段加密的起始闭合及精度要求;初设及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控制方案要做好与可研阶段控制的衔接,必须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要。经济合理的网形应考虑的因素有以下4点。

(1)对现场地形地貌特征要装在心里。这就要求你必须身临测区详细查勘;

(2)对工程规模、布局等深入了解,尽可能搜集设计图件,与设计、地勘人员沟通;了解其意图。

(3)搜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平面和高程控制点资料,认真分析利用。

(4)精度估算的目的是确定等级和网形,如施工或监测网的点位中误差设计时是明确的,为了满足这个精度指标,就需精度估算,精度估算的工作内容及步骤主要是:根据初选图形概略坐标反算观测量,选取测角、测距中误差、再计算中误差;如果满足的话,就也意味着等级和图形的确定;否则,应重新调整图形或提高等级,这就是优化设计问题。

5 结束语

各类工程控制网的用途不一样,其精度指标要求不同,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各自的特点,那么,在建立工程控制网时,首先是认真做好项目的优化设计,确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然后再实施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为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及安全监测等阶段提供可靠的测量基准。

参考文献:

①《工程测量学》,李青岳 陈永奇 主编,ISBN 978-7-5030-1867-1;

②《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 5173―2012)

③《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2003)

④《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2012)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由此对住宅建筑的设计风格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所以需要建筑设计师创新设计理念,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住宅风格,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更风。现阶段,我国很多住宅建筑在设计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所以文章对于住宅建筑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对提高住宅建筑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基本原则;设计问题;建议

前言

在以往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基本就是单纯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而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由此对于住宅建筑的设计风格有了更多的需求。不仅要满足日常生活的功能,还要具有个性化、具有创意,为人们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建筑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并且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住宅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要以为生活提供方便为主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1当前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功能区设计不合理

在我国的很多住宅建筑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功能区的划分,所以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就会刻意的进行功能区的划分,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于很多小户型而言,在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如果还进行功能区的划分,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比如说厨房与餐厅的分隔设计,一般都会采取开放式厨房的设计风格,但是由于空间面积较小,所以在使用厨房时,炒菜的味道就会串到室内其他空间。所以说,功能区的划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由建筑的使用面积来决定,尽量保证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1.2错层、跃层设计的不合理

错层、跃层设计成为住宅建筑设计的新风格,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会为室内带来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但是错层和跃层设计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要求,有些设计师却盲目的跟风,没有考虑到建筑的实际情况,而是一味的模仿。如果在小户型中设计错层,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会产生错乱,并且错层的踏步设计会占用一定的空间,使得本来就是局促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而跃层设计虽然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楼梯设计由于受到空间限制,会比较陡峭,使用时不便,尤其不适合老年人与儿童使用,并且楼梯还会占用使用面积。同时错层和跃层设计还不适用于地震高发区,因为这种设计方式会打破建筑结构的平衡性,不符合建筑的抗震标准。

1.3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问题

对于住宅建筑的厨房与卫生间管线设计,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同的设计人员会有不同的设计思路,但是会对后续的装修以及设备的安装带来很大的困扰。比如,厨房的燃气管道以及电线的敷设标准不统一,那么在安装橱柜以及厨房挂架时,钻孔就会对管线造成破坏,由此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在卫生间管线设计中同样如此,在安装热水器以及其他墙壁挂架时,容易穿透管线。同时,卫生间在建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设计时容易忽略实用性。干湿不分,坐便与淋浴处于同一空间,洗衣机等电器类设备放置于卫生间中,由此会影响到这些设备的使用寿命。

1.4住宅建筑外观盲目追求

“简欧”风格在我国一些地区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简欧”风格成为一贯的设计手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计者抄袭建筑外观的现象过于严重。而且很多地区表现为大城市抄袭外国设计,小城市抄袭大城市设计,农村抄袭小城市设计。设计者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设计风格,单纯的注重外观,而忽视了住宅的实际功能。设计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外观设计当中,而忽视了住宅真正的使用功能。

2改善住宅建筑设计的相关建议

2.1户型设计的功能空间分离

随着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居民的功能空间分区更加明确,不同空间的专用程度不断提升,其使用效果和质量也在逐渐提升。现代化的住宅设计标准应该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分离、工作与学习分离。住宅中应该实现公私分离,住宅中的各种空间可以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其中卧室、工作室、卫生间等都属于隐私性较强的私密区,而起居室、餐厅、厨房等都属于公共区域。在住宅设计时应该按照公私分离的原则进行不同生活单元的设计,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

2.2平面布局的多元性和变异性

在进行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时,应该根据建筑的平面面积以及空间面积,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小户型而言,主要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为主,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细小格局的设计来满足审美的需求。而对于错层和跃层设计主要应该适用于户型较大的住宅中,才会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差异化,从而打破整体格局的单调性。由于居住者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不同,所以审美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空间设计会存在不同的需求。所以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应该设计多种户型风格,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多元化和变异风格,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3厨卫布局的合理性

厨房和卫生间是建筑中主要的功能区,也是对清洁度要求较高的区域。厨房和卫生间的管线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后期的装修以及设备的安装。所以在管线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橱柜以及墙体挂架的安装位置,然后管线的布置已经尽量避开这些位置。在卫生间中,也应该合理规划水管以及电线的位置,为热水器以及墙体挂架预留足够的空间。洗衣机等电器设备尽量不放置在卫生间,淋浴和坐便尽量分离。2.4住宅的外观设计住宅建筑的外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视觉上的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设计风格,一定立足我国的国情,根据建筑所在区域采用适宜的设计方式。在追求外观完美时,一定要保证建筑的保温性以及施工质量,避免后期给人们带来困扰。

3结束语

住宅建筑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对于住宅建筑的设计风格有了更加广泛的要求。而设计师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还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基础,根据住宅的实际面积以及空间尺寸,合理规划设计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切忌盲目更风,一定要尊重实际情况。住宅建筑设计还应该逐渐向节能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建筑自身的格局,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汤应超 单位:浙江东南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志国.浅析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

[2]胡征宇.住宅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课程改革;中职生

在信息时代,企业更加重视对产品的宣传,广告、杂志、媒体应有尽有。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就业领域主要有报纸、杂志印刷制版中心,平面广告公司、大型喷绘公司等。但对于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少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往往都是到工厂流水线工作。对于如此严峻的现状,我们该怎样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一、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现状

谈及平面设计,很多人都会想到Photoshop,确实Photoshop是平面设计的一门重要的软件。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在开设课程时,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基础课外,专业课一般都会开设Photoshop、CorelDRAW、Flash、3DMax、影视后期处理等课程。学生的学习会偏重对软件技术的学习,而我们的中职生,基本都没有美术功底,即便他们掌握了熟练的软件技术,没会绘图基础,是很难设计出出色作品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画一条曲线,会得到曲线的效果,但是没有曲线的美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有好多构思,但是绘制不出来。因此,平面设计侧重软件技术应用的想法是狭隘的。

2、教学模式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一般都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现有教材的引导下,教师根据案例知识点,讲解并演示内容,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制作案例,最后提交作品。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会很好地掌握软件操作技巧,看似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其实不然,当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依照主题,自己独立创造一个作品的时候,他们常常不懂该从何下手,这样并不能独立的完成一个案例。

3、学生现状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低,自律性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大部分同学没有美术基础的,甚至少部分同学没有接触过电脑,基于以上情况,学生制作的作品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没有美感、没有创意,基本上不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怎么去改变这些现状,让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1、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人才需求

平面设计专业一般涉及的行业内容有: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编排;企事业产品的平面宣传创意设计;企业开发项目VI设计;会展、活动整体布局;印刷厂的印前工作;照片、图片的后期处理等。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调查研究了平面设计行业,他们需要能进行独立设计、创作作品、能独当一面的技能操作人员。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职学校,他们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技能,更需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新知识的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平面设计课程设置改革

改变以往一味学习软件技能的教学模式,根据调研平面设计人才需求,重新整合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平面设计专业分成三个学习模块: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综合实训。

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素描基础。让学生为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开设艺术欣赏、摄影等课程,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

专业技能知识学习内容包括,主要核心课程:绘图软件:Coreldraw或 Illustrator;图像照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大量文字排版软件:Pagemaker或indesign。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改变以往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制作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犹如在工作岗位接受工作任务一般,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工作岗位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辅助知识:印刷装帧技术,让学生不仅知道在电脑屏幕上设计出作品,还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印刷出来。对于印刷品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比如:印刷品颜色模式一定是CMYK,分辨率不能低于300dip,绘图制版是四周一定要有3mm的出血。在印刷过程中,又有哪些印刷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并带领学生参观印刷厂,进一步了解作品成品是怎么印刷出来的,需要什么印刷工艺,让学生了解一系列的过程。对于中职生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综合实训,这个过程的学习是在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后,可以通过一些完整独立的大项目,让学生系统的巩固知识,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可以设置如下项目: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艺术字设计;展板设计;指示牌设计;证卡设计;名片设计;宣传折页设计;X展架设计;店面门头设计;画册设计;商业海报设计;企业形象识别系统(VI)设计;报纸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综合广告设计。在学校有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步入社会就不会束手无策。

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尝试对班级、学校的宣传栏、宣传板报进行设计,通过“竞赛”的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加以鼓励。同时,学校每年都会有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作品,整理成册,印刷出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找工作的面试的时候,可以告诉面试官,我不仅会什么,我还做了什么,有成品展示出来。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上手速度快且动手能力很强,加上自身有一套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素质,经过一段时间后,必定能够成为设计方面的不可或缺失的人才。

三、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学生的就业率,体现着学校的实力。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友好桥梁,对学校、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能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现有的课程设置符合企业的需求吗?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制定新的课程设置。同时,还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指导综合实训教学;引入企业项目,作为学生综合实训项目;引进企业生产模式,作为学生校内综合实训环境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企业的工作标准、企业的工作流程。

学校派送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参与企业项目,了解项目制作流程,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计算机平面设计的教师通过去平面设计行业实习培训后,可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求,聘请企业专业,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为了更多的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学以致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改革是必要的。从课程设置趋向于企业岗位需求职业化,教材陈旧案例转化为企业项目专业化,教学模式向企业工作环境现代化,让学生更好更近距离的接触企业,为今后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安,浅谈中专教育平面设计专业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J].科教创新 2011,10

[2]杨琳,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2年第23期

上一篇:对管理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下一篇:人事管理调研问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