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5 10:53:50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1

《基本要求》的编制工作历时三年,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意见,使其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基本要求》从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五个方面,详尽、透彻地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阐述了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必须认识和坚持的教育教学原则。《基本要求》还按理工类、医药类和农林(水)类,分别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各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以及各实验单元所包含的技能点。《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规范我国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1《基本要求》建立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进入普及阶段,21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55号文件),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等五门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155号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这个文件被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相对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三十年来,国家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表明,当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指出:面对大学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的现实,面对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极大期望,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着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教学测评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基本要求》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将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基本要求》指出:一门能够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称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建设,将成为发展的关注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会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意见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基本要求》提出了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视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体系。要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研究。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今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教学环境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各校应建立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检查内容、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高校的各级主管部门也应关注并检查这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3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考虑到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基本要求》在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和所涉及内容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归纳为四个领域和三个层次。以此为依据,针对理工、医药、农林等类别各设计了一组基础核心课程,作为构建不同专业类别计算机基础课程组的选择依据。为加强指导的可操作性,还给出一些典型类别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主要涉及的四个领域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其中“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以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的内容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密切相关,而“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主要涉及解决专业问题的所需要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则涉及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需要掌握四个领域所涉及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也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不同的层次,主要是三个层次: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相关专业应用。其中“概念与基础”偏向于通识教育的内容,而“相关专业应用”与专业类别直接相关,更可能成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技术与方法”层次则界于两者之间。

4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根据国内外计算机教学状况和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层的体系。

为了规范和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围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研究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涉及与知识体系同样的四个领域,包含了操作性基础、综合性技能、专业性应用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

(1) 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向理工、农林、医药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与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理工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值计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潜在的软硬件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医药农林类中许多专业侧重于培养数据的分析与决策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科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应该分层次培养。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由若干实验领域组成,每个实验领域包含若干个实验单元,每个实验单元包含若干技能点。根据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将实验体系划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 (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每个领域又分三个层次,分别是:

①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②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③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的应用技能,有关的专业软件应用等。

(2) 实验教学体系

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由领域和层次组成,实验单元列在由领域组成行由层次组成列的表格中,它是计算机实验的基础单位。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

5 理工类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举例

为了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基本要求》针对理工、农林(水)、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别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学校选择和参考。

下面,以理工类为例做一简单介绍。

(1) 核心课程

《基本要求》建议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核心课程有六门,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内容涉及上面四个领域的概念性基础层次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系统与平台”领域的大多数内容。该课程应该类似于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其他基础课程,内容较为稳定、规范和系统。与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更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原课程中一些工具的使用与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实验课完成。

“程序设计基础”是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学习计算机的主要基础课,建议作为大多数专业(特别是技术类院系)的必修课。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程序设计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例如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选取:

①C或C++。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

②C++或Java。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

③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另外,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 (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开发应用程序。

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领域中两门典型的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内容主要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知识领域的内容。

(2) 课程设置建议方案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建议各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

下面,从应用计算机的特点出发,对专业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课程建议方案。其中X部分没有分必修或选修,可自行选定。

① 电子信息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侧重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网络与通信等内容,同时需要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基本知识。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等。

② 科学计算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需要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值计算与处理技术和(或)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等。

③ 信息管理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性知识与应用技能;在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方面应有较强的能力;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分析与决策”、“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④ 辅助设计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具有较好的程序设计知识与技能;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软件平台方面的应用技能;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辅助设计技术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

⑤ 基本应用类

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在“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方面,掌握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方面重点掌握多媒体处理技术、分析与决策技术等。

建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常用软件的应用”(如办公应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内容与名称根据专业实际要求确定) 。

以上类别是根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进行分类的。大部分专业可以直接参照某种类别,选择对应课程;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能会涉及多个类别,请各校根据相应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参考各相关类的课程建议方案自行选择合适的课程。

6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加深远的计算机教育。回顾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规模,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时至今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初级阶段(带有普及性质),开始步入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阶段(更具大学教育特征和专业应用特征)。

(1) 在《基本要求》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一些出版社等组织不少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课程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基本要求》不仅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基本要求》提出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① 对于重点核心课程的教材,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方法的讲解要准确明晰。在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国外教材以及计算机专业类教材。

② 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应用性的内容更应如此。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而不要再讲一些过时的概念和实用价值不高的技术。

③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或与基础课教师协作)编写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材。教材内容不是一般性地讲解计算机的技术与方法,而是将它们与专业应用有机结合。

④ 要重视案例课程的教材研究。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案例课程的特点,要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⑤ 要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鉴于上机实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配套,教材内容合理分工。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本要求》把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必将开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2

1平面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已经成为广告,三维制作等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基础能力。面对市场对平面设计人员的大量需求,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对学生思维进行扩展和更新。而现阶段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不完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就严重的制约了课上的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就平面设计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1.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现今,大部分院校平面没汁课程的教学材料相对落后,这就引发了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往往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造成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的需要。旧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把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发了学生学习目地偏移的现象,造成学生死抱课本,不思进取,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2教学漠式相对简单。计算机平面设汁课程的教学,一般是以课本和上机实践为基础,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只能是局限的,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模式单调且内容落后,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非常不利的,教学模式简单化、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艺术能力也没有得到的锻炼和提高。

1.3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平面没计教学缺乏目的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针对陛,造成了教学无目标,学习无目标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纸上谈兵,没切实的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睛况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晴况,同时教学中没有创新形思维,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1.4教学过程没有独特陛。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其它科目的教学模式相似,内容上没有突出平面设计的专业性和特殊,这不但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影响到了平面设计的根本理念——创新,平面设计教学中必须要把创新精神溶入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而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没有独特性,这就根本无法满足实践j生教学的需要。

1.5教师知识结构的转移。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师在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扩展时应与时俱进,把握知识和设计理念的更新,而现阶段教师的设计知识、设计理念、设计经验都不能与知识更新和创意更新相一致,造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匮乏,学生所学知识受限,无法满足社会对平面设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着知识的深化和再创造的方向转移。同时,平面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和综合创新。

2突出教学内容设计的美术基础

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突出美术基础的学习。平面设计除了利用计算指令完成相应的平面效果外,还要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美术基础。平面设计不只是计算机图形效果的体现,更是一个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个艺术作品的过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已经将艺术学习当作—个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对艺术和创意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绘画和艺术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或艺术理念,才能把设计理念和设计效果表达清楚。目前我国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对艺术学习应强化造型、审美、设计的基础性学习,利用教学模式和课时,向学生传授美术史、设计史、个人风格、艺术与教学等知识,加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艺术知识传授时要注意授课的方法和模式,如果只是把简单的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很难有所领悟,对平面设计思维的扩展帮助也不大。现在教学中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其思想的独立l生和开放陆5不是老教师所能接受的。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一群体时要摆脱传统僵化的思想,从平面造形的基础人手,引导学生开扩思维,同时利用绘画和素描教学,让学生对设计的平面效果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强化平面没计中的基础训练,并添加进更多的形式美的训练在里面。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的造型基础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作品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3突出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平面设计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意和艺术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造形语言的选择上较为模糊,有时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表达形式,或者不能更好的诠释表达形式所需要内容。这类因素的产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改变以往的模式,利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扩展造型构思,培养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的感觉,这里应该包括:形态、肌理、色彩、立体感、层次感等。多样的形式语言教学难点是语言所采用的基本元素,例如:点、线、面等基础形式。教学形式的多样可以带动学生设计理念的更新,从学生探索未知的理念出发,调动学生设汁新颖的图形,并尝试让学生相互协作构建复杂图案,教师从中给予评价和启发。只有在学生对基本形式语言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形式语言丰富的设汁作品。

4突出学生的创造学生思维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 信息化导学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35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an 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re are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not reasonable, lack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problem,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under the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o carry out classroom teaching, the guidance organiz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improve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promote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actice in produc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 knowledge to deal with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basic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基础应用工具,计算机在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文本建立、图像分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提供基础的操作知识和原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在高等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基础课阶段的必修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需要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能有效满足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系统、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的课程,常见的课程安排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信息化导向较强,对课堂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需求较多。②③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抓课程的重点、难点还不够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欠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教学的不断提升,本文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问题,从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体系改革、师资力量升级、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构建和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得出有效性结论。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自动化办公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实践性强,教学难度较大。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虽然看似基础,实则内涵比较丰富,且难度不小,利用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word基本应用”等知识,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涵大量的处理技巧,通过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材配套与当前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在旧的教材体制中,只强调计算机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在当下信息科技教学体系结构下和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考评体系、分层教育思路等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现实的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需要从信息科技教学和评价体系的优化措施和思考方面下功夫,促进信息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我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课程体系的搭配上还不够合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良性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突出重视,增加学生的上机体验时间,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二是当前国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国内高校的领导阶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投入较为欠缺,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将实践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融入专业课教学当中。由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配套设备作为保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总的来说,当前课程教学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不到总学时的5%,而且整体组织上缺乏系统性考虑,需要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要加大实践活动的开发力度。

三是当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陈旧,需要进行教学平台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主要还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知识吸取过程中存在着消化滞后的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重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应用操作环节,弥补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点措施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本文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实施。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建立信息化导学平台,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编程训练水平和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配套设施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加强应用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开如3DMAX、网页制作等应用性课程,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确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功能目标、上机实践和操作要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大胆进行课程整合,从根本上扭转当下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效能低下的尴尬局面,首先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思想认识,注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信息化导学平台的改进,相关部门加大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资金投入和设施配套的投入。通过信息化导学平台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再次,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体系,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考评要有所侧重,严格把关。通过优化考评体系,帮助学生完成由课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转化,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真正让课程教育的上机操作和应用环节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考试中理论和实操并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开展C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包括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普及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还不能有效满足当其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配置体系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实践手段单一等问题。在信息化导学平台下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开展信息化网络课堂教学,采用引导型教学法组织方法,构建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促进教学课程在学生应用实践环节中的能力生成,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

注释

① 刘群,王国胤,吴思远.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9):50-53.

②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0-83.

③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计算机专业学员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基础课程平台 项目教学

艺术设计基础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学、风景采风、设计概论等基础课程。学好基础平台课程才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事该方面教学多年,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发现可以对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把课程作为项目引进到教学中去,把整个基础平台课程分成若干个项目,其中包含了所有的基础课程知识。如此,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性和成就感。因此,这一研究既为认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必需,更对当前和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平台建设现状

高等职业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处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时,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方案,面对基础课程,放弃和强化的意见相持,使教学面临两难选择。特别现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越来越多,院校师资和办学硬软件设施参差不齐,为强调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生就业的对口性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就产生了多种的做法,可以说每个院校之间的基础课程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都不一样。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调研,把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开设状况作了总结。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性。

(1)、强调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教学,过多地沿用美术学院的教学手法,强调素描造型、色彩、构成学,特别是素描和色彩教学,强调基础造型和色彩造型,过多的强调造型的训练,还是沿用学生高考前的教学模式,以写生和明暗表现为主,还有许多院校,特别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甚至还学习了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训练。色彩教学还是沿用纯艺的教学模式,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古板,学习内容老套,没有新意,特别不适合设计类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完全与专业课程脱节,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的要求。

(2)、过分强调设计课程的学习,所有的基础课程向专业课靠拢,进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学等教学。变相地把设计素描变换成直接的专业课程,强调理念,但完全丢失造型。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甚至是设计中的运用色彩教学,更多的是理论,轻视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的认识和学习,但是整个教学过于功利化和直接化,学生对传统的基础教学一点都不懂,直接与专业课程相接,短期内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对专业发展。

(3)、把设计元素与基础元素相结合,设计素描的教学与纯粹的造型素描练习相结合,设计色彩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知识,三大构成还是沿用日本的构成教学体系,单列和过分地注重形式教学,这种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较好地与设计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与整个的教学体系相结合,但是由于艺术是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及构成学的单独分开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今的基础教学体系了,应该把整个基础课程体系进行较好地整合,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三种教学体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体系的形成与每个院校的师资和学科带头人的整体水平有关系,在高校大扩招的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成长,其实在整个软件和硬件上都存在着很多的差距,师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如果以绘画专业为主的基础课程教师,习惯性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会以第一种为主,以设计专业为主的基础课程教师,基础课程教学会以第二种形式为主,如果整个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好的艺术素养和前瞻性会引导基础课程教师以第三种教学为主。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三种教学体系都与现在的艺术教学体系发展不相适应,艺术基础课程应该强调整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教师应该是艺术修养高和对艺术设计有所了解的教师,强调整体的综合性教学,整个的课程体系应该分成若干个课题项目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灵活穿插,而不是采用单一的形式。

二、建设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新平台的具体策略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论证,尝试着试用新的平台课程进行教学,把项目教学贯穿整个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来,不是单独地进行基础模块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对某一知识能够深入地进行研究,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笔者把基础课程分成造型基础模块、色彩基础模块、形式基础模块、材料基础模块、装饰基础模块这五个项目模块进行教学,打破原有的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把整个知识点都进行了归纳和串联,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正如奚传绩教授所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内容,通过过程训练和课题参与,培养包括“终身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这是一个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五段项目式教学介绍如下:

(1)、造型基础,具体内容包括错觉与再现理论,不同维度的造型原理,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色彩基础,具体内容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与多种表现方法,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把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进行了整体的整合进行研究。

(3)、形式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多种形式理论,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不同形式图式,形式的纯粹性与“反”的形式,以资源、要素、方法、哲理入手的系列练习。把整个形式法则做了单独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形式基础具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4)、装饰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5)、材料基础,具体内容包括材料系谱、性能、心理知识与案例分析,多种表现方式,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练习。材料训练是针对学生对构成材料和空间知识进行训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原有的立体构成的知识上进行了相应地拓展,让学生对现代的材料和构成空间进行很好地认识和掌握。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新平台的优势性和科学性

基础课程新平台突出了课题改革的作用,设计了多套原创性、实验性的作业,对知识点、资源、主题、内容、方法、程序、媒介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强化了学习的过程性。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中做到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思辨性与游戏性的结合,发散性与分析性的结合等。学习要求方面,通过教学要求掌握视觉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获得对形式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多元的分析方法及有效地表现方式等,为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宽阔而坚实的基础;学习方法方面,在进行理论学习、知识理解、技法掌握及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以实践性的作业练习为主,可使学生获得归纳、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媒介实验方法,可综合利用课题条件与进行作业再设计的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多种方式方法的尝试 ,可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砚祖.装饰之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邬烈炎.艺术设计课题实验教学丛书[M].江苏艺术出版社 2004.

5、林家阳.设计与创新[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6、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 设计基础 教学 改革

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各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相关课程。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开发学生能动性地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基础课程教学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1 打好理论研究基础,培养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设计基础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分析事物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亲身感受和领悟事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应用能力。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对技法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否则一旦表达的工具、对象变了,学生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因此,在构成设计的教学中,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上,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构成的作用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为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事物敏锐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教学课时有限,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更加地重要。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打好理论基础、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2 调整课程秩序,设计科学的课题训练

“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的教学重点,其教学任务就是破解平面、色彩以及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认识并运用其基本原理,掌握最基本的造型方法,进而认识设计实践的形式特征并加以发挥和创造,它是学生从基础教学迈向专业设计的唯一桥梁。在以往各大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中,“三大构成”的课程往往设置在所有设计基础的课程之后,在教学实践经验中我们发现,把“三大构成”教学设置在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后并不是十分的合理。在设计素描教学中,除了技法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水平,加强学生的专业设计意识,通过各项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然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未从绘画基础的思维中转换过来,在进行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还是在用常规的视角和思维去表现事物,还未真正用“素描”来表现设计。所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调整:把设计素描课程放在平面构成教学之后开设,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构成原理和形式美的基础上,学会用专业的视角对课题训练进行设计,以更好地完成设计素描的学习;把设计色彩课程放在色彩构成教学之后开设,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色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更为理性地来学习设计色彩课程。

另外,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科学的课题训练是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如:老师根据课程要求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完成,在共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设计观念引入其中,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采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合作性教学

在我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构成教学同其他设计课程脱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很难领悟到构成的作用。学生在课程知识中如果只接触到那些既成的理性经验,多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和冲突的“客观真理”,并形成对这些概念及原理的确定无疑的态度,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不可能对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视角来观察事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艺术科学的层面理解形态的本质,将造型的研究推向专业的高度,从一般侧重于技法训练转为培养审美感觉和具有创新性的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学生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将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有助于基础向设计的递进,架起基础和设计之间的桥梁。例如,在以往的立体构成教学中,因为受到材料、制作环境和学生所学不同专业的限制,教学重点只能放在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上,后期的应用实践课题较难开展,部分学生不能真正领会该课程的重要性及在今后各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把立体构成分成了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即基础立体构成和专业立体构成。基础立体构成主要解决的是立体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点,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专业立体构成,就是把立体构成的应用部分放在服装、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动画、民间艺术等各专业设计中来实践。通过两部分的综合教学,学生即能熟练掌握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又能在各专业实践中轻松驾驭立体构成理论,使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又如,平面构成和设计素描等以强调思维开发训练为主的课程,可以通过和视觉传达教研室之间的教学合作,而立体构成可以加强与环艺教研室的合作,使基础教学在理论基础之上最大化地向专业迈进。

4 结语

根据学生基础现状,设计基础课程在近一两年的教学中不可能抛开现有的教学体系去创造全新的传授审美与实践的学说,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和古方”,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的要求与观念,设计基础教学也不例外,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设计基础教学不可能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设计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这是我们在今后五年的教学改革中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教学目的。社会在发展,设计基础教学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更大的改革魄力,锐意探索、积极实践,不断开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国泰.教育公平与教育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6

一、导读的设计是整个微课模式的基础

导读,就好比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对上课内容的引入环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这个环节之所以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向学生传达他们接下来即将深入了解学习的知识点,学生也凭借这一环节了解到接下来教师即将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引入环节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学习的最大兴趣,决定了后面知识点是否能被成功教授,学生能否顺利完全消化所教知识点。由此可见,在微课中,导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导读的设计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兴趣和所要教授的知识点,使导读的设计能引人入胜,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微课”的学习。尽量让学生能积极思考,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微课”,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二、学习资源的设计

鉴于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技能水平等掌握程度不同,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微课”上的学习资源能尽可能地多种多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在“微课”这一平台上,能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在这一方面,在一个知识点上,可以从分层次、有层次的跳跃性方面来考虑,按照学生的不同计算机技能水平、不同需求等,仔细分析所要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学习某个知识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又能使学习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三、反馈平台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中设计反馈平台,是为了使微课教学能不断地得到改进,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教学。在学生进入微课学习后,可以在视频中或是视频授课完成后,以链接形式点击进入微课反馈平台。学生可以凭借这一平台,表达用微课上课的想法、感想等,更提倡学生大胆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反馈可以采取匿名或开放等不同形式,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计。因为通过微课上课的学生,是课程的授课对象,在课程的反馈方面,我们教师应当给予鼓励,给予他们发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考试功能及成绩测评的设计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上,可以根据课程的规划,合理进行阶段性的考试,这是对学生在微课上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后进行较为全面检查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既能及时为学生查漏补缺,也能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程保持与时俱进。各个学校,各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考试或测试。考试或测试的题目也可以按照层次和连续性来设计,但建议试题的难度应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点为最基础开展梯度性设计,这样同样可以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由浅入深,既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又能给予学生更多挑战自我的机会。还可以考虑将微课上的成绩与期末或平时成绩挂钩等相关政策,这方面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知识点等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

总之,微课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微课模式在信息时代,对于更好地促进教育现代化、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学习中,都离不开微课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微课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设计将不断得到更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尽己所能,为这一模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美术基础;教学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美术基础的重要性

1、掌握色彩知识有助于在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在应用专业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课程,以后也会接触到大量的此类工作。在这样的设计任务中,色彩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作品第一眼引入眼帘的就是和谐舒服得体的色彩。色彩知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一些色彩的原理、概念,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色彩。

有了色彩基础,在设计中就能够把握各种色彩的组合,根据主题要求调配出各种合适的色彩。在应用专业网页设计课程中,色彩的运用要求色调统一,根据不同的主题色调反差非常大。笔者曾经在一个项目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开淘宝店,并且自行设计店铺。有位学生开设童装店,选用了一些偏灰的颜色。灰色系列当然是表现高档的首选,但是其主体是儿童服装。儿童是天生活泼可爱,对色彩艳丽的事物有天然的吸引力,所以,在这个案例中,一定要用高明度,高亮度的颜色,色彩一定要鲜艳。后来,这个学生通过色彩构成的知识,并且结合了现实中一些有关儿童的事物的启发,给出了一个以黄绿色,粉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网页。在网页设计中,可能很多的学生去关注代码的编写和后台的运营,而界面常出现色彩不协调、构图较乱等问题,却解决不了。

2、掌握素描造型能力有助于对设计中物像的表现

素描课程设计专业是基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几何形体、静物、人物、风景的临摹和写生训练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通过点、线、面等语言,来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关系。在素描学习中,研究物体的形体结构以及相关的本质。在运用电脑进行设计时,结合熟悉的软件操作,可以把素描能力转换到电脑中,对物体进行三维模型的塑造。因此,要在课程中安排素描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电脑中进行形体建模。

动画设计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开设的课时比较多。动画设计中有很多原画的设计,要运用到素描知识,例如在表现人物比例、脸部比例、脸部表情、明暗关系时。在动画场景的设计中,学生必须知道通过主次、虚实关系,来表现空间的远近。通过素描训练,还能训练学生掌握空间透视的表达方式,培养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在动画场景中、包装效果图制作、室内外设计中都需要用到透视关系。透视的基本原则有两点: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高远低(视平线之上)。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可以通过写生训练来加强透视效果把握力和空间想象力。

3、掌握版式设计法则有助于设计中的版式编排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信息的安排,完全是堆砌,没有任务的设计感,没有重要信息,辅助信息的区别。更没有对整个版面的整体把握,参照“视觉流程”法则,把画面信息串起来,并且能分出主次。吴冠中先生说过“构图中最基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平面分割,也就是整个画面面积的安排和处理。如果稍微忽视了这一根本的条件,构图的失败是不可救药的”。要想做到构图的完美,学生一定要加强版式理论的学习和基础训练。知道版式设计中版心、天头、地角、开口、切口、封面、封底等专业术语,并且知道在设计这些不同的版面是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要学习很多优秀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是自己的作品在版式上更合理美观。

二、美术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合理的安排美术类课程

以笔者为例,在东莞理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现在开设的美术类的课程有:美术基础(素描、色彩、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版式设计(INDESIGN)。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在一二年级开始。美术基础主要是练习学生的素描和色彩的造型能力,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都是通过一些项目教学,把色彩运用知识和平面构成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案例中。两门课程都是在机房教学,这样也不会脱离学生的专业。版式设计则是通过理论教学和软件教学相结合,先理论在实践的方法进行。这些课程基本都能给学生的造型能力打下基础,但是如果要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在开设一些欣赏类课程。

2、保证学习时间

在上述课程的安排中,课时保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作为保证的。在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美术基础类课程开始课时是:美术基础(素描、色彩、速写)每周2节,开设时间为2个学期,一共80个学时;色彩构成每周4节,开设时间为1个学期,共80个学时;平面构成每周2节,开设时间为1个学期,共40个学时;版式设计每周4节,开始时间为1个学期,共80个学时。总的来看,美术基础(素描、色彩、速写)的时间严重偏少。因为这个课程是美术基础课程的基础,需要长时间大量的学习。在美术教学中,不像其他教学,讲明白、听明白就可以了。而是能够画出来、做出来。所以,在这样的教学中,一定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3、提高教师的水平

术业有专攻,每个老师教授的课程都是自己的专业课程。但是有些课程是跨学科的。比如一些软件课程,PHOTOSHOP、INDESIGN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教授。这些老师可能在对软件的操作做比较熟悉,但是在运用到实际的案例操作中,对于项目的色彩,造型,版式等缺乏相应的知识,不能给学生很好的引导。但是,如果安排美术类老师去教授,他们又可能对软件操作有些陌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安排老师进修,让计算机老师通过学习设计知识,让美术类老师学习软件。通过互补形成优势。

综上所述,美术基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课程,而且它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明显。电脑是设计优秀作品的工具,但是基础知识是任何先进的工具代替不了的,它存储于人脑中。所有的平面设计作品都是以视觉的形式出现,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审美素养,才能设计出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王诗群.美术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J].武汉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5:(5)

[2]叶孝贤.谈美术基础课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培养[J].经济师,2008:(9)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一体化;医学仪器;实验平台;理论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陈洪斌(1973-),男,吉林白城人,吉林医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73-04

职业院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内容的相关研究课题,是在医学院校职业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历史阶段性产物,是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职业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改”就需要“变”,改变的程度不能仍然依附于现有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而进行的小修小改、修枝剪丫,改革要适应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要努力形成“创新、创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个含电子学、医学、化学、材料学等的学科交叉型专业[1][2]。在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BME理论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3]。目前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体系构建内容直接对接使用,故而课题组根据BME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提出了与实验平台相配套的理论教学中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电子学知识基础,如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医学仪器原理、影像技术等课程,与之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桥梁。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为学生形成医学仪器原理分析与构成设计能力、诊疗设备操作能力、器械故障诊断与维护等能力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一体化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

在职业院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构建方案中,“教学体系构建”为其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教学体系构建涵盖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它课程设计工作。含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体化实验平台结构示意框图,如图1所示:

二、一体化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体化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主要环节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它课程合理、适当设置等设计工作;该工作中课程设计内容、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各教学环节不能简单的被修改或近似等同于现有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要真正体现出BME职业化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实践技能提升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基本原则及结构框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处理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注意吸收新知识与新成果。贯彻理论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上做出相应调整,适当地增补学科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概念,对各学科之间重复或交叉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删减或调整,力求使教学大纲更贴近现代医学课程的要求。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结构层次框图,如图2所示。

一体化实验平台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中,与BME专业相关、应开出课程设置为以下内容:

通识课程:含计算机应用基础;

基础课程:含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线性代数、模拟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工学、脉冲数字电子技术、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工程力学;

专业课程:含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学;

限定选修课程:含数学实验、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医学图像处理、金工实习、医学仪器实验、医用仪器管理与维护、软件综合设计、单片机综合设计。

(二)辅助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基本原则及结构框架

平台辅助教学体系主要构建环节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它课程等辅助实验教学设计工作;辅助实验教学设计内容,要体现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实验技能即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电路设计与制板能力、小型智能医学仪器的设计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医疗设备应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辅助教学层次设计结构框图,图3所示:

实验教学环节应辅助于相应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即在课程所在实验场所内进行实践活动。不同课程群对应不同实验场所,下面列举部分实验室功能与各课程群间对应关系:

通识课程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数学实验、科研设计;

基础课程实验室: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电工学、脉冲数字电子技术;

专业课程实验室: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学;

常规医学仪器设备实验室:金工实习、医学仪器实验、医用仪器管理与维护、软件综合设计、单片机综合设计。

三、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问题研究

(一)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实践锻炼与认知过程探究

认知过程是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通常以理论文献查找为前站。医学仪器技能养成的认知过程,则要通过现有理论进行相应教学设计,让医学生首先了解医学仪器设备有记录以来的发展历史,其次能够识别医学仪器设备种类与分类,使其在该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再去深层次探索医学仪器设备带给人类的益处。实践过程,就是在了解与熟悉医学仪器构成、原理、使用功能等基础上,按着指导教师的引导对各种医学仪器设备进行实践应用锻炼过程,进而根据仪器设备故障外观,能够提出初步诊断等问题。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中实践锻炼与认知过程是首要设计环节。

(二)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通识课程设置必要性探究

以本科课程为主,进行通识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如《医疗器械认知实践》课程应该作为BME通识课程,让学生去学习;该课程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利用这种特殊性,让学生在还不懂专业知识的同时步入了医学仪器技能培养的领域内,通过逐渐接触专业领域内常识性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的学习方向[4],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中通识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

(三)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探究

以本科课程为主,进行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学习。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体系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其促进知识体系融合,形成闭合知识链条。教材建设是前期工作,选择知识体系认知设计比较好的教程,或者课题组自行编选适用BME学生使用的教材;合理设计,增、删、减具体教学内容,提炼教材的适用度。课程群建设是基石,如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与综合、电子学基础等,形成一个基础知识认知课程体系,支撑医学仪器技能训练计划工程的基础课理论知识学习。

(四)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探究

以本科课程为主,进行专业课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基本实验技能的养成,必然要进行诸如传感器学、集成电路、CPLD、单片机、程序设计、Matlab、医学信号采集与医学图像处理等专业课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习;否则,无法满足时展对医学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认知过程的前身,专业课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是后事之师。

(五)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先进理论与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探究

在本科课程学习基础上,将先进理论与技术引入课堂教学。BME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测量分析处理技术和基础医学知识等,其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同时产品开发周期短、技术更新快,有必要将更为先进的、前沿技术理论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设计研究

(一)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基础验证性实验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以本科课程、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为基础。根据实验数量、名称、内容、目标要求等,进行电路实验设计与开发、电工学实验设计与开发、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设计与开发等研究。目的明确,力求基础,养成思考问题习惯、培育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潜在开发意识、形成基本职业技能。

(二)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开发虚拟仪器平台。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由美国NI公司推出,且以图形化编程语言为主的一种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以LabVIEW为契机,可模拟实现常规医学电子仪器功能的基础上,并可适当开发出更多功能,应用虚拟技术来处理医学信号,使医学电子仪器模拟设计变得更加方便[6]。也可依托嵌入式医学仪器系统,充分利用该系统功能可靠、性价比高等优点[7],开发相应产品,最后由模拟仿真到产品生产。虚拟仪器平台开发能力高低,是测试学生医学仪器实践技能的最佳手段。

(三)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软件仿真实验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以本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各门课程的实验数据仿真实验设计。将实验室中的各类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性研究,对如何能够克服工作环境、人为、仪器设备等因素造成的误差问题进行探讨;在软件上是否能够跑通,如何选件,对电路设计进行可行性分析等,节省时间、节约成本,防止器件使用中的浪费,减少软硬件间调试问题。软件仿真实验设计技巧的熟练应用,是医学生对医学仪器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体现。

(四)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设计性实验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以本科课程、设计性实验为核心。根据实验设计意义、目标要求等,进行传感器学实验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实验设计与开发、CPLD实验设计与开发、单片机实验设计与开发、程序设计实验设计与开发、软件仿真与Matlab实验设计与开发、医学信号采集与医学图像处理实验设计与开发、小型医学仪器实验设计与开发等研究。以问题设计为中心,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促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科最前沿科技进展,培养潜在科研意识[8]。

(五)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医学仪器设备调试与操作水平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提升仪器设备调试与操作者应用水平。操作者必须了解、掌握其使用原理和应用方向,以虚拟仪器使用为例:虚拟仪器操作面板,与常规仪器设计具有相似性,如开关、指示灯等控制部件的图形化表示,通过操作、控制虚拟面板,从而完成对被测信号的采集、分析、存储、显示及输出等功能[9]。仪器设备基本信息、使用功能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医学生提高医学仪器设备调试与操作水平能力的前提。

(六)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医学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养成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培养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者技能水平。维护者必须熟悉各类仪器设备结构构成、工作原理,以虚拟仪器使用为例:虚拟仪器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虚拟医学电子仪器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软件来完成生物医学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等功能[10]。仪器设备结构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是医学生提高医学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养成的前提。

五、基于一体化实验平台推动教学方法改进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启发式教学,由原理结论教学转移到设备应用教学上来,再反作用于原理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发现不同原理设备的共同点和各自设备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医学仪器各原理及各设计方法的本质;争议讨论式教学,针对有争议的授课内容,安排学生课下查证,课上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中要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教学融入网络世界中去,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更新慢较慢等弊端[11]。

综上所述,为培养适应社会医疗服务发展需求,适应医疗设备辅助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应用功能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依托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提出教学体系构建设计方案是必要的;其为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构建设计工作主体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保华.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浩,李本富.用MSP430实现腕式心电检测仪的研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5):427-429.

[3]陈洪斌.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3-54.

[4]胡秀枋,等.《医疗器械认知实践》教学模式剖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5(1):60-62.

[5][11]吴效明,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理工科综合型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15-117.

[6][9][10]刘艳,等.基于LabVIEW的医学电子仪器开发[J].医疗装备,2010(8):5-6.

[7]陈露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医学仪器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05(9):64-65.

上一篇:管理学的魅力范文 下一篇:人事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