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05

互联网经济模式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1篇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推进传统行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产生大于两者各自发展的收益,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行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传统农业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商、物流等体系,使农业中的计划、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资金合理调度的目标,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发挥其巨大潜力。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出路。将互联网新兴技术与农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可运用互联网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能够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找到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此外,农业在互联网电商中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销售流通模式,电商平台可减少农产品买卖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进农业领域大众创业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2.1智能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能实现合理种植、养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标准、食品安全等目标。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发展农业电商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农产品板块,例如京东生鲜等。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物流的方式使农产品流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新鲜水果蔬菜。在当今电商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能减少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使交易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针对2个城市855户居民的生鲜购买平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产品的购买上,有53.4%的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而46.4%的人群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2.3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服务使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相贯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营销再到服务观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要依靠互联网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机分析,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3.1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山区和农村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加之基层群众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文化水平差,学习能力差,无法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联网技术无法应用,软件与硬件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此类专业人员又相对匮乏,使软件和技术的使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互联网+农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互联网观念,难以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对互联网大环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农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和销售。3.3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产业链的整合,使得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农民增收。3.4网络管理缺乏。互联网想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便于为农民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户间的互动,使网站没有发挥作用。3.5缺少专业人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农业知识的计算机人才。但农业部门对此种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的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是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识,导致了农民无法形成互联网思维,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即使大部分农民会通过网络购物,也知道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但由于技术水平受限,又缺乏专业人员的扶持,使得“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3.6缺少资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目前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技术和设施落后,数据缺乏,难以开展创新工作。

4解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问题的建议

4.1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地域特色、发展、人才素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不同,使得各地对“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个地区对“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路径的选择,首先要依托当地的农业资源、地理资源与信息资源,找出优势。例如生态环境良好,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并综合考虑地区特色、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因素,例如地势、位置等。地区的社会经济也是应该考虑的一方面。将自身农业资源、环境特点与生产条件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特色。总之,“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没有统一的标准路径,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考虑长远发展,注重其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4.2多部门互相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是一项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的政府部门众多,也关联着科技、信息、农业、气象等多个领域。只依靠其中一个部门是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树立全局观念,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各部门加强沟通,及时交流想法和建议,互相协作,共同落实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具体工作。严格摒弃自成一脉的做法。4.3加强组织领导和培训。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组织领导,督促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首先,应加强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协调重大问题的解决,切实推动发展计划的贯彻落实。其次,要强化对“互联网+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的决策,切实推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执行,并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从而保证发展作的高效快速的运行。制定合理的“互联网+农业”培训课程,包括培训期数和培训内容,保证一定的人员数量。通过电子商务培训,加强农业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并且要积极引入人才,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到基层工作。此外,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和知识普及,调动其互联网思维,使其充分了解“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方法和优势,转变其思维方式,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有广大农民能在农业生产中很好运用互联网,才能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4.4资金和基础设施保障。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价格支持等方式,引导和激励相关产业及经营主体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降低农民获取金融和技术服务的门槛,鼓励和支持建立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想要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首先要有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没有普及网络的地区安装宽带,鼓励农民在家中安装网络,搭建技术应用平台,推进互联网技术系统和智能终端的研发。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平台经济;网络效应;商业模式构造;竞争策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3

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21世纪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经济热潮,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商业模式正在广泛地被各类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所运用。平台经济最重要的两个理论即双边理论和网络效应(网络外部性)。基于平台经济两个理论特征的平台企业定义是指:连接双边市场里不同方的用户群体,将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用户通过这样的一个平系起来,使其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增加不同边用户群体数量,开发新产品或者引进第三方企业等措施来留住增加用户数量,产生锁定作用,将最大化发挥网络效应作用,从而提升企业价值,获得盈利的一种企业类型。

一、平台经济模式的起源

(一)产业模式的创新---双边市场的出现。传统经济的产业模式具有单一、直线式的特点,是单边市场;平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就在于产业模式的不同,平台企业是一个互动的、具有网络效应特征的双边市场。传统的产业模式这种单一且直线式的产业价值链,使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诸多中间环节,每一个环节会想尽办法去得到下一环节的价值认同,商品最终的零售价格包含了所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及利润。这一切无疑大大增加了买卖双边的成本,及双边信息的不对称,处在价值链始端的厂家和价值链末端的最终消费者得不到直接有效的交流接触,更别说知晓消费者的需求。而平台企业的价值链是靠平台直接连接供需双方,其省去了传统产业的诸多中间环节,并且更重要的是平台上的各方能方便地进行直接互动交流,这个双边市场结构使生产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消费者多样性及个性化的需求。关于双边市场的涵义,Armstrong(2005)是这样定义:市场中一方用户拥有的网络外部性(网络效应)收益会跟着市场另一方用户规模扩大而增加,一边市场用户的需求和另一边提供需求服务的用户市场相互合作,相互影响。著名的网络购物网站---淘宝网,其买家通过淘宝平台,直接搜索自己想要的商品,对商品有任何疑问,买家可以直接与卖家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网购平台模式,既节约了卖家高昂的卖场成本,又替买家节约了时间,提高买卖成交效率。

(二)用户群体关系的增值―网络效应的存在。平台企业里用户群体关系网具有的增值特点,是利用平台商业模式的第二个条件。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企业利用平台这一虚拟的空间将不同用户群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平台一方的用户如果没有需求,平台另一方的用户便没有相对应的供给,正是一方用户的大量的需求才产生了平台另一方的用户的不断供给。用户群体数量的多少及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平台企业竞争及收益。这种用户群体关系网的增值被称作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随着用户数的增加使网络价值倍增的一种效应。它的作用在于使得越来越多的的用户被吸引到平台企业,从而增加平台企业的竞争力。利用这种网络效应的作用,使得双边用户群体数量越来越多,达到网络规模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使得用户有了使用的标准并产生锁定效应,形成转移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正反馈及“赢者通吃”。如图所示

(三)企业转型的迫切要求。21世纪时是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工具,传统经济时代的各类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拥抱变革,面临转型的机遇。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可能。其表现是:一是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在传统产业的单一、直线式的价值链中,假设厂商面临“上游供给商”和“下游买家”,供给商负责生产产品,买家则支付产品费用。在平台企业中,这样的假设已经不成立,传统产业的直线式价值链正在被平台企业的减少了中间环节、曲线式价值链逐渐取代。第二是匹配用户需求和供给。传统产业由于信息不对称,供需并不很好匹配。基于此,传统产业可以采用平台商业模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扮演平台中介的角色,更好地使供需匹配,并且满足个性化定制及需求。第三是充分发挥潜在的网络效应。平台企业不仅扮演着虚拟的中介,为不同用户群体提供服务的空间场所的角色,而且平台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网络规模效益的关键在于打造一个平台生态圈,使平台企业连接更多相关用户,通过用户彼此间的沟通和需求的满足,充分发挥网络效应,实现企业价值质的飞跃和盈利提升。

二、平台经济模式的构造

平台经济也与传统经济一样,商业模式的合理性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平台经济商业模式构造的重点是建立平台生态圈。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生态圈是指平台企业为了通过平台圈住(连接)更多用户量,圈住用户的更多需求和利益,增加平台的用户数量和竞争力,实现平台的网络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为。平台商业模式构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台生态圈的基础结构---建立双边市场

建立双边市场是打造平台生态圈的基础条件。企业为双边用户群体甚至更多边用户群体提供虚拟的空间环境,连接彼此间的需求,用户在虚拟的平台市场中进行交易合作。这种平台连接的双方,其价值链不是线性的,而是曲线式的。这种价值链要求企业对每一方用户群体都十分用心,必须增加用户数量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平台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在互联网行业中,大型的平台企业连接众多不同用户群体,但其基础仍是由双边市场发展而来,如下图所示。打造平台生态圈的战略之一就是建立起与传统经济的单边市场不同的双边市场架构。

(二)双边用户谁免费---补贴战略

双边市场下的平台企业连接的任何一方用户都不再是收益或费用的固定方,一方用户群体是需求者的同时,也有可能是另一方用户的需求提供者,都能为平台带来收入。在双边市场中,“被补贴方”是指能得到企业在支出方面补助的、即可能免费使用平台的一边用户群体。而向另一方用户群体收取费用的则该方称为“付费方”。决定对哪一方进行补贴,补贴的原则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点准则,一是价格弹性高低。依据经济理论中的弹性原理,高价格弹性的用户群体对价格更加敏感,利用价格下降吸引大量用户这一特点,可将价格敏感群体作为“被补贴方”。相反,低价格弹性的用户即时在价格下降和上升时,他们的消费欲望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影响,平台用户数量不会有大波动,这样的用户群体做“付费方”最合适不过。二是边际成本高低。平台企业在打造平台生态圈时会尽力将总成本控制在最低,如果一方新用户群体的增加没有使得企业边际成本的增加,这样的用户群体适合成为“被补贴方”;相反,用户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边际成本上升,这一方就只有作为“付费方”。例如互联网行业中的即时通讯工具、社交软件、包括通信运营商提供的通信服务等,尽管在产品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成功运营后的平台吸纳大量新用户所产生的边际成本跟随之增加的收益比起来就微乎其微了。三是不同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有不同类别,可分为正向和负向、同边和跨边。正向同边网络效应是这样一种情况:当一方用户数量增加时,这种用户效应的增加使得更多的用户进入成为这方用户。相反,负向同边网络效应使得先进入的用户有排外现象,不利于新用户的进入。故可将产生正向同边网络效应的用户群体设定为“被补贴方”,企业的补贴加上正向效应,用户数量会大规模扩大。四是平台转换成本与锁定。转移成本是消费者如果选择了使用某一产品或者技术,不容易转移到其他的技术和产品。因为抛弃当前使用的产品和技术,转而使用新的技术和产品,那么使用者花费在技术和产品中的学习费用、培训精力、购置产品的配套设施、互补资产等都将成为沉没成本,这个时候这部分成本也就成为了制约用户使用新产品和技术的转移成本。锁定是指我们现在所作出的选择影响限制着将来的选择。使用新的产品技术特别是两种技术不兼容、使用习惯不相同时就意味着我们之前的投入、投资就彻底地成为沉没成本。当转换成本非常高以至于不可能转换供应商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被锁定。另一方面,用户群体也可以不只是在唯一特定某个平台进行消费,当用户群体同时在多个平台消费同质产品时,企业对其进行收费使得用户可以马上选择其他平台。当选择新平台的转移成本较高,易被锁定的用户群体适合成为“付费方”,而能够随时选择其他平台的用户群体则适合作为“被补贴方”。例如国内的美团、饿了么、百度糯米等团购平台,对消费者进行大量优惠补贴吸引更多用户在平台进行消费,以便形成锁定效应,但实际往往是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谁优惠力度大就在哪家消费。

(三)平台形象维护---用户筛选

平台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机制,是便于更好地发挥正向的网络效应,增大平台用户规模。那么对于负向的网络效应,企业该如何预付与抵制呢?一是用户实名认证。大型的平台企业在为新用户提供服务时,会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电话验证等方式。一来方便用户登录以及账号密码重新找回;二来企业对用户身份的了解与控制,防止不良用户对平台形象的破坏。二是支付绑定。用户在使用平台消费进行绑定的银行卡及用户真实信息的验证,这也是平台企业用来筛选用户手段之一。三是综合评价。用户在平台消费后可对商家用户做出评价打分。评价分数高低对用户是否选择该商家产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平台盈利

平台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付费方”。其盈利方式呈现多样的特点化,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控制用户核心需求。平台企业掌握着用户的核心需求,不管是付费方还是被补贴方都可能需要为核心需求付费。例如世纪佳缘网,该企业是一家国内大型相亲交友平台,男女用户为了能够直接与心怡的对方交流向平台支付“邮票”费用;用户想要第一时间知晓谁对自己有想法,谁给自己留言必须付费;主动给心仪的用户提供邮票让其免费阅读也需要付费。这一系统的平台收费机制使用户不但没有忘却止步,反而热情高涨,这样用户的需求被不断放大。这种跨边网络效应下平台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即是盈利的关键。二是数据整合。平台为用户群体提供互动交易的场所,用户群体成为平台最重要的资源。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有效整合、做到精准投放是盈利的又一有效方式。淘宝会根据用户的游览记录推送用户可能需要的商品;团购网站能推送离用户最近的一切消费产品,原因是其会自动定位用户所在地区。用户数据背后的有效信息又是平台盈利的主要方式。

三、平台企业的竞争策略

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企业必须争夺更多客户资源,抢占市场,扩大平台规模从而实现“赢者通吃”的目标。这种竞争即是拥有同质性业务的平台企业之间、运用相同的盈利模式争取相同群体而产生的对抗,即争占市场份额而进行的一种行为活动。互联网平台企业间竞争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1.选择平台成本---提高用户黏性。在互联网产业中,平台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后就会想方设法留住用户、绑住用户。用户选择平台成本是指用户从最开始的平台选择新平台所花费的成本。包括以下几种成本:违约、学习、资产重置、搜索等。正是出于成本再加上消费者偏好,用户不会随便转换平台。其原因包括:一是用户对新平台产品的功能优缺点十分看重,只有产品功能独特,才能是刺激用户选择新平台。二是消费者偏好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打造一个符合用户口味需求的新平台和产品,其成本可想而知。三是用户对新平台产品熟悉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学习过程让许多用户放弃选择新平台。平台企业为留住用户,提高用户黏性,一方面从完善自身平台产品功能出发,增加用户选择新平台的成本;另外低价格弹性的付费方用户往往比较稳定,一定幅度上调价格既增加了平台盈利,又不使得用户量减少。

2.产品服务差异化策略。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用户经常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同类型企业的服务与产品,这称之为用户的多属行为。用户多属行为不仅因为廉价的平台转换成本,而且平台企业产品服务的丰富多样性也会吸引用户进入新平台。双边市场里只有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高质量产品服务、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实现平台长久盈利。Armstrong(2005)表示“当平台企业向两边客户提供的产品服务均具有较大差别性时,双边用户都只会选择其中一个平台交易;假如平台企业仅为一边用户提供差别服务,另一边用户将选择多平台策略,即在多个平台上交易”。

3.平台价格策略。平台定价是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影响平台定价因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用户多属行为角度来探讨平台定价策略。当平台用户多属行为不是特别明显、用户选择新平台成本较高,即使企业对平台价格做出改变,因为转移成本及锁定,商家用户仍继续与平台交易,平台价格调整策略并没有起到提供平台竞争力效果。相反,如果用户存在明显的多属行为,平台对价格做出改变就会聚集大量“付费方”用户,同时平台与其约定排他性规则,形成对付费方用户的所谓一定的垄断,这样必定又会使得被补贴方用户规模也扩大,从而平台竞争力大大增强。只要有平台对“付费方”用户提供价格优惠,这样的价格策略就会增强该平台企业竞争力。

4.平台市场定位策略。平台竞争不同于传统企业,在对市场份额争夺上,平台一方群体数量会受另一方群体数量的影响。尽管平台竞争策略各有千秋,但是平台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平台竞争的一大法宝。其包括:一是界定目标市场边界。“天然屏障”可定义为“潜在网络效应所涵盖的范围”,平台目标市场若与“天然屏障”没有任何交集,则不便于把控潜在用户资源的流动,在与对手竞争中会处于劣势。这样要求企业根据国家、语言、民族、人种等各种差异性,打造平台目标市场屏障,形成目标市场边界。例如国内的几大招聘市场平台如中华英才网及智联招聘等,它们的目标市场即是中国所有的互联网求职者,这些互联网招聘平台抓住国内传统招聘市场不景气、资源分散等特点,对国内招聘需求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国内强大的网上招聘就业平台。二是平台定位差异。平台市场的“核心定位”是平台竞争的独特优势,平台核心定位的差异性影响用户群体规模,从而影响平台的竞争优势。比如产品同质、盈利模式类似的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平台;产品同质、但盈利模式不同的前程无忧网和一零四外包网;平台业务领域广泛的Linkdln网站和平台业务范围精深的“36人才”网等。这些招聘平台各有各的目标市场和核心定位,用户市场争相竞争,正是由于平台定位本质的不同、业务精深广泛度不同,国内几大招聘平台企业却不能一家独大及垄断市场,可以各种发展自己的市场及用户群体。三是平台定位动态性。平台企业对平台定位须解决两个问题:“平台企业应该集中力量培育哪边用户群体使其壮大”;“平台企业应该聚集怎样的用户群体并为其服务”。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台刚打造之初,由于市场边界、平台盈利模式还不明确,其他竞争对手争先恐后推出各种补贴策略讨好用户群体恰巧推动问题明朗化。另外,企业对平台用户的精准定位依靠“平台定位意向和平台掌握的资源”,这一切是平台差异化的基本。所以平台核心定位问题还需要考虑平台产业类别、定位意向、资源及平台竞争策略不同而适时调整,即平台定位是个动态的过程。

5.平台规模的扩展策略。平台企业要想实现“赢者通吃”的垄断地位,用户规模必须超过网络临界量。临界量是保证平台企业盈亏平衡的最小用户量。用户量越大,企业越能盈利。平台用户规模的扩大成为平台企业盈利的关键,这需要解决平台规模扩大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打造平台成本是企业最大的支出费用,但平台要想实现成本弥补及盈利,只能通过增加用户数量,扩大平台规模,其前提是平台生态圈具有无限空间的扩展性。例如,世纪佳缘网在2010年迅速超越其竞争对手脱颖而出,其原因在于2010年新增一大批未婚且急于结婚的单身男女性,这些单身男女希望通过婚恋网于新年尽早解决对象问题。面对大批新用户的进入,世纪佳缘网依靠平台智能系统机制化完全容纳了新用户群体的增加,有效地满足了用户需求;而珍爱网和百合网仅靠人工,其远不能第一时间全部满足新增用户的需求。将用户需求与平台功能系统机制化、保障平台生态圈的空间扩展性,是解决平台规模扩大过程中障碍的有效保证。世纪佳缘网的成功源于平台保证了“用户价值可直接复制”。类似的平台规模急速被扩大膨胀,即能够使平台企业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培刚,武化岩,高孝平.网络经济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08).

[3]张晓媛,曹年更.双边市场理论―平台经济的研究综述[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4]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9).

[5]史健勇.优化产业结构的新经济形态――平台经济的微观运营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08).

[6]李凌.“平台经济”视野下的业态创新与企业发展[J].国际市场,2013(04).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模式;证券行业;金融领域;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financial industry and more and more complex connotation,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is gradually complicat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et finance, Internet economy mode has become the future of modern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has been attracted by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Meanwhile, the Internet economy mode forming also has impac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gradually appeared.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should make a reform to tak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and develop deeply the new securities markets to create a new development situation; actively exp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new Internet economy and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 so as to improve i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

Key words: the Internet economy mode, securities industry, financial f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但是,证券行业受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以及成长模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效率与透明度方面,且交易成本太高的缺点日益显著,以此为背景,为了更好的推动证证券服务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开始进入到证券行业,最大程度的促进了证券行业的更新。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概述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定义

互联网经济模式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借助网络移动通讯设备完成技术开发以及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资金融通。

互联网经济模式是将互联网中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包括“平等”“开放”“共享与协作”,应用到传统金融模式当中,从而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的经济模式相比较传统的经济模式更为广泛,其中包括第三方支付系统、P2P网贷以及开放性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因其自身特点,可以依据此划分出多种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金融理财产品的的网络销售。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固定性的理财产品逐渐转进入到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当中,其销售方式也开始打破传统的“面对面”销售,逐渐转变为一种网络销售[1]。保险系列的理财产品是我国最早进入电商平台中的理财产品,自我国2012年开始,多家银行就开始自行开展信托、基金产品,并注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产品的扩大化销售,紧随其来的是理财产品网络商城化,即出现了大量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如东方财富网中的基金代销就是典型类型。

第二,第三方支付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中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通过相关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第三方支付系统每年以翻倍的速度扩大,到2012年末,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了30000亿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率超过了75%。

第三,P2P网络贷款,即Peerto Peer Lending,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技术基础之上,个人通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互相借贷薪给,其中以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公司作为中介平台,为借款人以及出资人提供融资平台[2]。P2P网络贷款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与便捷性,相比实体性的网络贷款平台更具有透明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在互联网上存在的网络信贷平台已经超过了2000家,其中活跃的网络平台超过200家,在2013年年底,网络信贷的成交量达到了200亿元。

第四,众筹融资行为,即Crowd Funding。该种行为是指融资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将实体项目公开赢得投资人倾向后开始融资活动,每位投资人可以借助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处获得相应的股权,作为经济回报,即Returnon Equity。相比较P2P网络贷款,该种网络金融互动模型更加倾向为一种股权关系,如较为出名的众筹公司:Kickstarter。众筹融资行为的出现对资本领域产生了深刻格局影响,并引引导了新一轮的企业格局变更。

第五,金融大数据供应链。现代互联中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数据容量巨大,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信息流,不仅技术与数据具有较高的效率,且内部也包含着较为明显的风险控制优势。阿里小贷就是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截止12年第,已超过为13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价值实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经济模式中存在明显的虚拟性,为证券行业带来了快速的价值创造,打破了传统的证券行业中所存在的固有价值,导致其价值出现扩张趋势[3]。此外,互联网经济模式也引发了证券行业中交易主体以及交易结构潜移默化的改变,保证了证券金融业务的民主化,并引导证券交易的价值以及实现方式走向透明化与自由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证券行业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并使中间成本逐渐透明化,它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公开性,将原有隐藏在证券体系之后的不对称以及倒金字塔型的信息全部转变为平面化的信息内容,这样,个体就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在自由的信息资源中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是互联网经济模式对证券行业最为明显的影响,该种模式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扩展了证券行业的边界。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交易平台正是证券行业走向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开端。在此基础之上,社交网络、第三方支付等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大数据时代,并形成了数据价值,使遗传算法、行为分析理论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并引导数据成为金融发展的战略资源。未来证券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之上挖掘更多的价值,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经济模式,深化对用户资源的挖掘。

(二)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对证券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其“渠道革命”

证券行业与互联网的加速融合,可以帮助证券商拓展传统的营销渠道,优化现有的财富管理模式,并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并扩展服务边界。同时,网络开户与产品销售导致证券商的地域分配的优势逐渐下降,其佣金率开始明显下降,新型产品的地位凸显出来,这将迫使证券业务通道开始转向信用中介方向,并逐渐形成现财业务终端。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经济模式促使证券商主要借助网络体制完成业务发展。客户的基本诉求逐渐成为证券电子市场发展的核心,并愈发注重证券市场的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要求证券行业也要随之改变,并不断适应互联网金融需求,从传统的以通道中介定位转变为客户需求定位为核心,这样的转变从本质上改变了证券公司发展模式的变化,并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意在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包含融资、投资、理财为一体的服务金融体系,保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带动下保证证券行业的现代化发展[4]。

(三)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证券行业中所包含的金融中介功能

Mishkin在上世纪末期提出,金融中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因素的聚合,而是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其中蕴藏着两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包括:金融中介承担了一定职能,内部包含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规模,并包含着非常专业的技术知识,融资双方可以借助金融中介降低资金融通中所需的交易成本;金融中介承担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可以借助自身的功能帮助融资双发缓解因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互联网经济模式与证券行业的融合,促使交易双方所承担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而相应的证券机构所发挥的资本中介作用也开始出现弱化趋势。保证了未来股票、证券交易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如Google在上市时通过投资银行进行相应的上市服务。

(四)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加剧了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的内部竞争

互联网经济模式为证券行业带来了优质化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在本质上改变了资本市场中所存在的竞争格局,随着我国自由市场的逐渐成熟,这种竞争模式会表现的更加明显。首先,互联网技术降低了证券市场中所需要业务成本,这样扩展了证券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户;其次,互联网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证券业务模式,催生出网络经纪人,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更加剧烈;再次,以现代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证券行业开始引进客户资源、数据信息等,从而加剧了行业内部的竞争。

三、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影响下证券行业的发展

因此,在互联网经济模式成型的影响下,证券行业应该进行进行发展性改革,才能促进证券行业的深入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应该以技术发展为核心,深入发展新型证券市场,创建一种新的发展形势。首先应该结合证券市场的内涵,结合交易产品的实现变革,并对传统的证券业务提出变革性要求,其次,在技术持有的基础之上,提供管理支持,保证技术应用可以在可管理的范畴内运行,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推动整体证券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型互联网经济与证券行业的融合,促进其衍生出新的发展模式,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证券发展模式,保证证券市场的持续性发展,在短期内加速互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保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网络交易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证券行业业务发展以实体营业部为中心,并创建一种可实现线上线下互通的发展样式,将此扩展成为一种标准化、大众化的管理模型。此外,在业务模式转型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新的交易产品,可以将财务管理产品扩展到对冲等产品行列中,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的现代超市化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成型对证券行业的影响表现为多个方面,推动着证券行业朝向现代金融模式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证券行业必须根据互联网经济模式完善自身,才能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21):121-123

[2]刘建玲.论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1):152-153

[3]田光宁,王德.互联网经济对金融创新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21(12):181-187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经济模式;人力资源管理

在互联网逐渐实现全面普及与覆盖的今天,国家在中央经济会议中也正是提出了要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互联网+”的经济行动计划,通过发展分享经济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分享经济模式下,由于经济模式和商业平台的转变,目前社会和个人都面临着来自经济形势转变的颠覆性革命。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共享经济模式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给企业管理者在管理策略和发展战略上都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因此,正视分享经济时代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增进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管理理念在新的经济模式下的适切性的基本方法,也是突破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模式

随着电子科技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1.7%。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56亿,占上网人群的92.5%。快捷的电子通讯技术和便捷的网络终端使得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向着互联网+的方向大步前进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中信息对称性大大的提高,同时网络平台快捷、便利的特点,为网络使用者资源的共享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共享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不断被催生和发展,人们通过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发现和将自身闲置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调配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并从中获取回报的新的获利形式,也就不断推进了以分享核心内涵的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的盈余和闲置与网络交流平台的结合开启了以互惠互利的基本思想经济模式,其中以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优步、滴滴出行、咸鱼、蚂蚁短租和美国的Airbnb等公司的异军突起最为典型。以蚂蚁短租为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化公寓短租预定活动逐渐升温,同传统的酒店宾馆相比,这些由网络平台提供的公寓一般有着便宜、交通便利、居住环境灵活的特点,逐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然而,随着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共享经济形势的发展前景不断被看好的背后,共享经济模式作为新兴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于网络共享经济还属于新兴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与管理体系,造成了部分用户抱怨网络预订同线下服务差距过大的现象时有出现,尤其是在共享平台背后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上难度的增大给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分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主体变化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对象范围扩大

分享经济模式指的是通过在网络基础的基础上创建第三方的分享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在所有权不便的基础上供应者让渡使用权并从中获取利润,第三方网络平台从供应者获得的利润中抽取一定的佣金,来实现经济的周转与运行。因此,在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的三个主体,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同之前的生产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致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相比较于之前企业内职工体系来讲,被无限的扩大了。以国内滴滴出行为例,参与网约车服务的闲置车辆数量庞大,并分布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内。因此,滴滴出行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要涉及到平台营运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又要能过辐射涵盖所有的网约车服务提供者。虽然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借助平台提供服务的供应者基数也在逐步增长,如何实现共享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是目前共享经济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二)闲置资源分享致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范围缩小

分享经济模式是建立在闲置资源分享的基础理念之上的信息经济模式。被分享的资源可以是信息、知识、经验等无形资产,也可以是房屋、设备、车辆等有形物质资产。随着传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源的过剩和闲置成为了分享资源模式兴起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的共享一般是在第三方平台的基础上,供应者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特点出发,自发性地走上分享平台,通过注册和信息的模式,为需求者提供必要的分享服务。供应者由于是通过平台向社会提供必要资源分享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第三方平台在招聘、人员素质审核、培训和员工激励上的限制和责任都在被逐渐弱化。只要供应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关系还存在,供应者就会通过第三方平台持续提供资源的共享服务,并不需要第三方平台进行过多的干预。

(三)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复杂化

由于分享经济模式下资源分享服务的供应者参与的运营平台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第三方网络运营平台,因此分享经济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突破了传统高的求职方市场的时代,开始步入以互相招聘为中心的新的资源管理时代。互联网+时代中,依靠互联网作为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招聘方与求职方之间的地位与信息差异在不断的缩小。尤其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招聘方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付给求职方薪酬,对于资源分享服务者来说,其数量和规模由消费者的需求和整体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位和职责的界限。尤其是在劳动关系合同上,我国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共享经济模式下的雇佣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共享平台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的依据,导致了第三方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中复杂程度逐渐扩大,对于平台中的劳动关系和一旦出现的劳动纠纷在处理和判定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

(四)市场结算关系变更下绩效考评机制的更新

由于共享平台中的对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呈现松散化的趋势,因此要求共享平台采用传统企业定期考核、绩效管理的模式对参与资源共享的服务提供者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不现实的。目前,被众多共享平台采用实施的服务管理机制是建立在平台之上的网络互评机制,这种机制,并根据网络互评的结果进行市场化的结算工作。然而,这种建立在互评机制上的人力管理办法在考核上改变了传统方法统一刻板的工作方法,使得对参与共享平台的服务供应者的评价更加人性化。然而,由于互评机制受到市场性和使用平台双方的主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对机制本身的管理体系还缺乏必要的规范,互评机制有时往往只能反映出平台使用者的状况,并不能作为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完善当前平台管理中的互评机制在考评中的作用,对于共享经济模式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三、结论与创新

如今,人力资源管理褪去了繁重的技术外衣和霸道的家长作风,在互联网+时代中打造这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分享经济模式在在市场需求、科技发展和政策支持之下实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实践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的经济领域也逐渐扩大到房地产租赁、网约车服务等十余个服务行业。为了应对新的经济模式下的各种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建立人力资源库、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大力加强标准化平台服务建设和建立健全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的更新、改革与发展,从而实现管理理念同经济模式上的统一性,更好地实现分享经济时代的实力资源管理工作。

作者:宫庆江 单位:中国人民海军八O七厂

参考文献:

[1]高超民.分享经济模式下半契约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基于6家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3:16-21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 经济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在互联网逐渐实现全面普及与覆盖的今天,国家在中央经济会议中也正是提出了要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互联网+”的经济行动计划,通过发展分享经济进一步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分享经济模式下,由于经济模式和商业平台的转变,目前社会和个人都面临着来自经济形势转变的颠覆性革命。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共享经济模式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给企业管理者在管理策略和发展战略上都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因此,正视分享经济时代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增进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管理理念在新的经济模式下的适切性的基本方法,也是突破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的分享经济模式

随着电子科技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1.7%。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56亿,占上网人群的92.5%。快捷的电子通讯技术和便捷的网络终端使得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向着互联网+的方向大步前进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中信息对称性大大的提高,同时网络平台快捷、便利的特点,为网络使用者资源的共享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共享经济模式在互联网+的时代不断被催生和发展,人们通过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发现和将自身闲置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的调配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并从中获取回报的新的获利形式,也就不断推进了以分享核心内涵的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的盈余和闲置与网络交流平台的结合开启了以互惠互利的基本思想经济模式,其中以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优步、滴滴出行、咸鱼、蚂蚁短租和美国的Airbnb等公司的异军突起最为典型。以蚂蚁短租为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化公寓短租预定活动逐渐升温,同传统的酒店宾馆相比,这些由网络平台提供的公寓一般有着便宜、交通便利、居住环境灵活的特点,逐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然而,随着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共享经济形势的发展前景不断被看好的背后,共享经济模式作为新兴经济模式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于网络共享经济还属于新兴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与管理体系,造成了部分用户抱怨网络预订同线下服务差距过大的现象时有出现,尤其是在共享平台背后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上难度的增大给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手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分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主体变化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对象范围扩大

分享经济模式指的是通过在网络基础的基础上创建第三方的分享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在所有权不便的基础上供应者让渡使用权并从中获取利润,第三方网络平台从供应者获得的利润中抽取一定的佣金,来实现经济的周转与运行。因此,在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的三个主体,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同之前的生产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致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相比较于之前企业内职工体系来讲,被无限的扩大了。以国内滴滴出行为例,参与网约车服务的闲置车辆数量庞大,并分布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内。因此,滴滴出行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要涉及到平台营运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又要能过辐射涵盖所有的网约车服务提供者。虽然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借助平台提供服务的供应者基数也在逐步增长,如何实现共享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是目前共享经济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二)闲置资源分享致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范围缩小

分享经济模式是建立在闲置资源分享的基础理念之上的信息经济模式。被分享的资源可以是信息、知识、经验等无形资产,也可以是房屋、设备、车辆等有形物质资产。随着传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源的过剩和闲置成为了分享资源模式兴起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的共享一般是在第三方平台的基础上,供应者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特点出发,自发性地走上分享平台,通过注册和信息的模式,为需求者提供必要的分享服务。供应者由于是通过平台向社会提供必要资源分享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第三方平台在招聘、人员素质审核、培训和员工激励上的限制和责任都在被逐渐弱化。只要供应者和消费者的需求关系还存在,供应者就会通过第三方平台持续提供资源的共享服务,并不需要第三方平台进行过多的干预。

(三)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复杂化

由于分享经济模式下资源分享服务的供应者参与的运营平台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第三方网络运营平台,因此分享经济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突破了传统高的求职方市场的时代,开始步入以互相招聘为中心的新的资源管理时代。互联网+时代中,依靠互联网作为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招聘方与求职方之间的地位与信息差异在不断的缩小。尤其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招聘方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付给求职方薪酬,对于资源分享服务者来说,其数量和规模由消费者的需求和整体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位和职责的界限。尤其是在劳动关系合同上,我国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共享经济模式下的雇佣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共享平台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的依据,导致了第三方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节中复杂程度逐渐扩大,对于平台中的劳动关系和一旦出现的劳动纠纷在处理和判定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

(四)市场结算关系变更下绩效考评机制的更新

由于共享平台中的对服务提供者的管理呈现松散化的趋势,因此要求共享平台采用传统企业定期考核、绩效管理的模式对参与资源共享的服务提供者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不现实的。目前,被众多共享平台采用实施的服务管理机制是建立在平台之上的网络互评机制,这种机制,并根据网络互评的结果进行市场化的结算工作。然而,这种建立在互评机制上的人力管理办法在考核上改变了传统方法统一刻板的工作方法,使得对参与共享平台的服务供应者的评价更加人性化。然而,由于互评机制受到市场性和使用平台双方的主管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对机制本身的管理体系还缺乏必要的规范,互评机制有时往往只能反映出平台使用者的状况,并不能作为管理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完善当前平台管理中的互评机制在考评中的作用,对于共享经济模式持续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三、结论与创新

如今,人力资源管理褪去了繁重的技术外衣和霸道的家长作风,在互联网+时代中打造这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分享经济模式在在市场需求、科技发展和政策支持之下实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实践共享平台服务模式的经济领域也逐渐扩大到房地产租赁、网约车服务等十余个服务行业。为了应对新的经济模式下的各种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建立人力资源库、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大力加强标准化平台服务建设和建立健全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的更新、改革与发展,从而实现管理理念同经济模式上的统一性,更好地实现分享经济时代的实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高超民.分享经济模式下半契约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基于6家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3:16-21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一、“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一)背景

2015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开起了“互联网+”产业的新发展模式。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5日的记者会、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走“互联网+”的发展路线,这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成熟、电商平台发展迅猛、经济新常态下信息化发展的共同结果。传统产业通过内部转化,在电商平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的互联网营销也是如此,农业经济搭乘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模式是新型需求下,农业将会实现大的突破。

(二)农业经济遇上“互联网+”大机遇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都是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年度生产总值都在持续上涨,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有所波动,但是总体趋势上升。互联网目前已进入产业互联网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化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传统产业”需要经过互联网的引导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并推动传统企业进行模式创新,带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在农业、家装、服装、汽车、餐饮等传统行业中。农业经济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将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扩大农业的市场空间,将分散的农户产品集中起来销售,还能够减少农产品的交易环节,降低各项交易成本。

(三)电商平台助推“互联网+”农业经济发展

在互联网大力推动下,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电商平台上,以“互联网+”的形式推动了很多产业产品的营销。随着传统电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电商平台类型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从主流的电商平台类型来看,主要有7大类别,如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淘宝、微信平台的微商、工商银行网上商城、中国移动平台、支付宝平台等等,这些电商平台都为实现“互联网+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如B2C电商平台中,天猫商城为农业企业和品牌提供了平台服务,不仅可以更多的吸引客户,还能够扩大影响力和营销成果,如三只松鼠等天猫品牌就是通过电商平台才被大众熟知的,把小地方的农产品销售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并且为当地的农业实现产业化生产保障了销路。

二、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总的来看,电商平台上“互联网+”农业实现了多模式的共存现状,根据对电商平台农产品来源、深度、方式的划分,主要的典型模式有以下3种:

(一)模式一:互联网平台扩张到农业领域的平台模式

很多互联网电商平台在领域内站稳脚跟之后,开始将板块延伸到农业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互联网平台相继加入到了农业领域,称为“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农业经济模式经典代表。在淘宝上,形成了独立的天猫商城,在商城中很多农产品、农产品企业、地方农产品都可以到上面开设网点进行线上销售,同时搜索时,也会出现独立的板块如秘喵鲜生,来出售当季的水果、水产、限售等农副产品。在京东上,除了购买家电产品之外,还可以在独立的京东生鲜中搜索到新鲜的农产品,可以在首页上查询到生鲜水果的产品信息。

(二)模式二:传统农业市场转型升级的电商平台模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中,集中的交易市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作用,在提供农产品分类别集中交易上提供了平台,随着传统农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开始搭建起专业的电商平台,来满足农产品线上交易的需求。如重庆香满园电商平台,就是由重庆香满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在原来的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香满园将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中交易的产品集中在平台上进行展示销售,从平台信息上可以看出,香满园打造的是西部农产品电商平台,从开抢啦、品牌街、宅配卡、积分商城、跨境专区、活动商品等板块来完成线上农产品销售,并把农产品分为水果、生鲜食品、干副干果、粮油副食、休闲零食、酒水饮料、冲调茶饮/咖啡、精选冻品、生活日用品、进口食品等种类,并实现了线上农产品市场的集中销售。

(三)模式三:农产品企业打造垂直电商模式

一些发展起来的农业企业,通过垂直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互联网+农业”的垂直电商平台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中,典型的操作方式是以“家庭会员宅配”为主,通过在农业企业中进行充值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在第一时间,收货新鲜的农产品,并且农产品企业能够保证用户购买到的农产品无农药、有机、来源可追溯。例如农产品企业——康沛运,在长期的农产品种植基础上,垂直打造了电商平台“康沛运-新鲜直送”,来拓展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在其官方平台上,有公司介绍、产品展示、园区展示、会员中心等模块,来共同组成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并且公司网页上通过展示水稻田、新菜、蔬菜大棚、有机菜地、园区以及新鲜果蔬、休闲娱乐、垂钓设施、畜牧养殖、门店、车间等,让消费者能够全流程的监控农产品的种植、生产、采摘等流程,还提供展示每周的菜单的板块。

三、对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质疑

(一)质疑一:“互联网+”农业经济特色不鲜明

从模式一的成型轨迹可以看出,一些互联网平台在初期发展起来之后,开始向农产品延伸,提供农产品实现“互联网+”的展示、销售、服务平台,但是这种模式中,农产品的展示只是众多板块中的一个小单元,没有鲜明的特色。比如在京东电商平台上,对于多数的消费者而言,去上面都是购买核心的家电产品,对相关农产品的查询、订购很少,并且农产品在上面的销售量完全无法与其核心产品的销售量相比。由此可见,互联网平台延伸到农业领域,虽然给农业的互联网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却在影响力上、销量拓展上收效甚微。

(二)质疑二:难以打开销路

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管理农产品交易、维持交易秩序、提供专业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也用于足够多的力量来投入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上。但是面临巨大的网络平台竞争,由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而来的电商平台,如何打开销路却成为了最大的难题。一方面原来的市场客户还没完成网络平台购物的转换;另一方面要在各大电商平台中杀出一条营销路,却非常难。

(三)质疑三:难以扩大农产品企业平台的影响力

虽然很多农产品企业有实力来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并且能够吸引住一些固定的客户,但是这些平台的影响力有限,能够达到的农产品销量却只限于该企业自己种植的,这只是传统农产品企业延伸产业链的一种方式,突破原有的门店销售困境的一条出路,并不能够吸引住更多的客户,难以打开销路。并且太多的农产品企业各自为战,需要为搭建互联网平台耗费巨额的费用,对原本只需投入到种植的农产品企业而言,造成的压力很大。

四、构建新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建议

(一)建议一:打造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的品牌特色

从对互联网平台延伸拓展到农业领域的模式质疑可以看出,这些平台上农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销量拓展程度不够,被其他特色产品抢去了“风头”,因此应该在这些电商平台上注重打造“互联网+”农业的品牌特色。首先,需要借鉴这些平台上核心产品的平台营销经验,如京东上家电产品的平台营销经验,通过突出宣传农产品的特色,达到快速打开销路的目的;其次,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农产品板块模式上,进行优化,核心是突出农产品的特色和竞争力;最后,必须吸引更多的买家,到平台上浏览农产品网页,并成功进行营销。

(二)建议二:打破原有农产品市场的模式

要在原来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在农产品交易的管理经验,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电商平台的上,通过吸引人才的方式,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打开销路。

(三)建议三:农产品企业联合搭建电商平台

从对农产品企业搭建互联网电商平台来销售农产品的模式而言,成本耗费大、影响力难以打开、销路问题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建议有能力的农产品企业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起同类别农产品的电商平台,一方面能够减少农产品企业的成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产品种植经营上,另一方面可以以多企业的共同努力,打开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并且能够共享物流。

五、结论

依托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发展路径,本文在完成对电商平台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分析之后,得到了4点重要结论:首先,未来农业经济仍将占据产业经济的重要领域,并将走向现代化、互联网化。然后,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农业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其次,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各有优缺点。最后,每种模式要想有所突破,都需要吸收其他模式的经验,有所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龙朝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浅析[J].农业经济,2014(08).

[2]刘党社.“互联网+”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4).

[3]王子晖.从电商平台看“互联网+农村”发展“四步曲”[N].新华网,2015-6-1.

[4]魏延安.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郭瑞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河南农业经济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6).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传统企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共享经济亦被称之为分享经济,就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经济活动,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基于陌生人对其物品使用权做出暂时转移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将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将资源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在共享经济模式中包含了三个主体,即供应方、需求方和交易平台,能够称之为共享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资源的闲置和共享,该经济模式自身不会创造资源,而是通过将闲置的资源分配给他人使用的经济行为,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共享经济模式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对线下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分配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降低双方成本投入和建立品牌效,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共享经济在2016年已经突破了170亿美金,并且今后将呈现出4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总理就对共享经济曾指出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新措施[1]。

一、传统企业受到的影响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我国也正在从一个经济短缺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供应过剩的国家。传统企业虽然虽然自身有着极强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但是面对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其共享经济的影响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设想。共享经济出现的物质基础就是闲置资源,对闲置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经济最大化的经济效果,比如途家将一部分精力投向高质量闲置房源共享,线下实行五星级酒店式管理体系,并将蚂蚁短租进行收购,对优质房源进行了优质整合;而线上则推出途立方平台,提供了住宿分享解决方案,这就在无形中对我国的传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共享经济“互联网+”模式具有的高效、便捷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互联网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日益的广泛,但是一些传统企业固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与时展出现了脱节的现象。目前,传统企业所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大多数的传统企业使用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正在逐渐依靠分销渠道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份额。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商的发展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态,渠道受到了严重的侵犯,致使传统企业面对着全所未有的困境和压力。受新的消费模式和互联网在生活中的深入,传统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其次,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企业必须留有一定资金用于渠道、营销和库存等方面的支付,例如通过广告和其他营销手段建立的品牌效应,依靠渠道对商品的销售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使传统企业一直面临着低利润率、高成本投入的死循环中,这也是造成传统企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

最后,互联网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这是不可置疑的。传统企业要想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就是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采取积极地态度去接纳互联网,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O2O模式。虽然在目前,大量的行业和企业都开始向着互联网+的方向发展,但是真正做到顺利转型升级的企业屈指可数,这主要是受传统企业自身的大体量和保守思想的影响,在面对转型时出现的难题和问题不能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案,既影响了转型升级,同时也对现有的业务遭受了损害。

二、共享经济下的传统企业发展策略

1.转变传统思想,加强共享经济思维的培养

优步和爱彼迎分别作为汽车和房屋分享的企业,一直占据着全球共享经济产业的龙头地位,在过去的几年里两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6年两家企业的估值已经超过了530亿美金和265亿美金。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一些打的服务如滴滴快车借助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传统的打车和汽车租赁服务实现了创新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企业出现了全新的生机。从中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企业对共享经济模式的抵制明显的是不明智选择。在共享经济的大潮中,传统企业应该摒弃闭门造车的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共享经济的浪潮中,要清楚的认识到今后经济的发展将会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发展趋势。在一些传统企业中其自身具有稳定的基础和成熟的运营体制,但在当下的时代中,就必须具有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发展观念。比如宜家和巴塔哥尼亚,从两家的发展模式就可以看出采用共享经济模式,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发展,通过共享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消费群体,让顾客去帮你宣传吸引更多的人购买商品。另外,企可以将自身的过剩能力,如办公空间、人员甚至是专业知识投入到消费中去。

2.资源整合,实现双赢

传统企业参与到共享经济的最佳途径就是将资源进行整合,然后进行共享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一些具有共享经济意识却没有建立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来说,可以与共享经济企业加强合作,从而为传统企业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营销渠道。比如,万豪集团就和一家名叫流动空间的办公室共享企业进行合作,将其纳入集团发展的新渠道,将集团内闲置的办公室资源提供给一些具有需求的创业人员和小型企业,从而实现了共享经济的双赢。

三、Y语

新的经济模式发展,创业者们的眼睛主要盯着的是扩张和盈利,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往往扔给了社会,造成阶段性的紊乱和麻烦。比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随意毁坏、挤占公共区域等问题。我们也要直面“共享经济”带来的矛盾以及共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管控措施,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把共享经济纳入法治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玲.共享经济对我国传统企业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共享经济;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6

1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2014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主要指出了我国经济步入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向关注第三产业,经济驱动因素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将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总量水平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源出口和低端制造业、工业的发展,粗犷的生产方式没有实现资源的全面利用,由此也形成了大量的闲置的被忽视的资源。基于这些闲置资源的稀缺性的价值,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

2 共享经济的发展和作用途径

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把个人闲置的经济资源重新投入经济活动,发挥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闲置资源的开发在不增加新的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了供给能力的增加,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共享的方式,转移闲置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共享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水平并降低实际产生的交易成本。而互联网渠道为共享经济带来了更宽口径的参与方式,通过创造新的消费方式,共享经济培育了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新常态下,共享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实现的平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低成本的经济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新常态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创新驱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实施途径。

3 共享经济带来的产业创新模式

经济的本质是对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分配。共享经济实现通过分享闲置资源的使用权,释放更强的经济活力。整体来说,共享经济主要通过开发、融合、节约和再造的方式分配闲置资源的稀缺性,为经济新常态带来了创新的产业模式。

通过分享的方式,共享经济提供了平台服务的模式。在共享平台上,闲置资源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实现了供需信息的共享,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交易,发挥出共享经济的规模效益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共享经济整合了线下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通过互联网渠道以产业融合的方式给更多的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形式,互联网金融对线下闲散资金的整合,增强了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能力,并发挥互联网的连接功能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不仅帮助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运营方式进行转移,还为不同行业间的协调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产业机遇,是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以二手交易、闲置物品出租等形式为主的共享经济模式,提高了传统行业的资源利用水平,同时也扩大了相应产业的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从闲置资源的功能特点和用户需求出发,共享经济还培植了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和服务体验,为新常态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的转型中,共享经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绿色性实现经济结构改革的过渡和创新驱动模式的应用。共享经济对产业融合模式的探索,新兴业态的培育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共享经济最大限度挖掘了市场中新的消费需求和资源的新的利用方式,带来了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融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78-84.

[2]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2015,(12):39-43.

[3]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32-36.

[4]张红艳,范嵩,王希等.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分析[J].现代商业,2016,(01):68-69.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9篇

所谓共享经济,原旨是通过用户彼此共享闲余的生活资料,使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率、降低无谓的浪费。譬如,Airbnb共享的是空闲住房,Uber共享的是空闲私家车运力,Wework共享的是空闲的办公空间;Rent the Runway则共享礼服和配饰。

从整个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演进角度,互联时代实现了全球电脑的互联,让人们都上了网;社交时代实现了全球人际关系的互联,让圈子都上了网;共享时代则更进一步,基于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保障,将人们拥有的东西都放上网,彼此交换。

从虚拟到现实,是互联网一步步成为人类社会基础设施的大势所趋。但采用共享经济模式的业务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两个现实要素――1、信任;2、特种行业和特许经营。出于这两点考虑,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普及其实很难。

首先,是信任。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共享交换,信任与安全终归是用户关心的头等问题。所幸,除了中国之外,Facebook建立起了一个近乎实名制的全球社交网络,以及依附于其上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网络。Airbnb在引入第一批用户时,就有效借助了依托于Facebook的社交信任链;而在扩张用户时,则有效借助了依托于Facebook的社交兴趣链。在中国,具有一定信任感的社交网络,可能只有微信。但随着微信(含朋友圈)被大规模的微商侵入,使得原本基于熟人信任而衍生的社交关系网络,变得日益模糊,这对于信任是刚需的共享经济来说,是件很悲催的事情。

其次,是否存在大量的特种行业和特许经营。这也是共享经济在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尤甚。譬如,以颠覆传统出租车行业为己任的Uber,今年6月就在法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力抵抗――全国出租车司机罢工并引发流血事件。在中国,对所谓“黑专车”的查处一直没停,交通部和各地交管部门对“专车”“顺风车”的口径差异,往往让从业者感到无所适从。归根到底,其实还是一个市场管制的体制性问题,如果依然将公交运输定义为特种行业,需要特许经营,那么共享经济模式在这一领域永远无法实现。所以我们看到,依靠资本并购垄断市场的滴滴出行,正在无可奈何地变身为一家传统的、自营的出租车公司,只不过其大量采用了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平台,这些技术和平台的调度,未来或许都是自营车辆,而非社会闲散运力的共享利用,如是而已。

在房屋共享方面,由于酒店业在中国也属于特种行业和特许经营,所以跟共享经济模式就更沾不上边了。譬如,入住酒店需要客人提交身份证并将扫描件向公安部门备份,任何类Airbnb模式的中国创业者都无法绕开这一硬性规则,其结果只可能是将共享住房变成自营旅馆,如同专车运营一样。

互联网经济模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作为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分享”的新市场模式,分享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悄然兴起,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分享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可以从同样的资本中获得更多,或者从更少的资本、更少的投入、更少的人力中获得同样的价值。

分享经济的概念辨析

“分享”(share)一词的英文源头,来自德文的“耕犁”,引申为“把土地向两边分开”(毛向辉,2013)。中文含义里,“分”跟“合”相对,指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享”,指享受。因而,“分享”的意思,是同别人分着享受。在“分享经济”一词里,“分”是把自己的一部分切割出来;“享”则是给出。

(一)“分享”不是“共享”,而是“协同消费”

值得指出的是,分享(share),不是共享(commons)。不过,在中文里,这两个词经常被人误用或混用。然而很明显,共享所表达的含义,是指产权共有,拥有者各占有整体的一部分;分享则指权利的拥有者未必拱手让出所有权,而只是将一部分权利,也就是使用权在一定条件下给予或者叫做“让渡”于他人。有鉴于此,除直接引用或特指产权共有的情形外,笔者一律使用“分享经济”这一术语。

实际上,分享经济的早期叫法,乃所谓“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也译作“合作式消费”。该词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当时,学者们对汽车分享进行了研究。当然,汽车分享,只不过是分享经济这个不断增长之趋势的“药引子”而已。

由此可见,因为支撑分享经济的理念在于“人们需要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产品本身”,所以,这种经济模式也被称为协同消费。也就在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把协同消费,列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随着Airbnb估值超过10亿美金以及汽车共享服务Zipcar在纳斯达克上市,协同消费被视为一大趋势,并受到广泛关注。

(二)分享经济的基本理念:“使用所有权”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产权观,呈现出双层结构模式(冯海超,2013):位于上层的是支配权,即财产的归属权;位于下层的则是使用权,即财产的利用权。其基本理念是:“使用所有权”与“不使用即浪费”。通俗的说法是,分享型经济倡导“租”而不是“买”。换句话说,分享经济的核心,就是鼓励人们互相租用彼此的东西。

分享经济理念的深刻性,正在于其涉及财产权或者说财富制度这一核心问题。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先生所指出:分享经济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史前史阶段的结束;分型经济作为一部概念跑车,涉及财产权这个革命的核心发动机,将把互联网卷入真正高强度争夺的利益场。如果说以前争的只是利益本身,那么将来要争的,则是控制利益的权力――真刀真枪的互联网正史,即将拉开大幕。当然,分享经济并不意味着轻视财产所有权,而是重视对闲置资源剩余价值的再利用,也就是将闲置资源尽可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对于资源的拥有者与资源的利用者来说,资源本身的利用率均获得极大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无需拥有产权,即可在需要时享受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

(三)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个人对个人交易”

作为一种具体的经济形态,或者更微观地说,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分享经济是借助以公共信息平台为载体的社交网络,在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实现使用权分享,从而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的消费经济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通过线上工具进行“连接”,实现合作或互利消费,包括在拥有、租赁、使用或互相交换物品、服务、信息、人脉以及集中采购等方面的合作,形成所谓“个人对个人(P2P)交易市场”。

分享经济反映了新近商业模式交叉渗透的状况,乃在线社交网络、移动技术、简约运动以及久拖未决的经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正在强化的节俭行为(penny-pinching)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用空中食宿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的话来说,就是“使用而不占有”。也就是说,一个人闲置的金钱物品、多余的时间、拥有的技能等,都可以跟其他人分享,甚至从一开始就不通过购买去占有所有权(廖丰,2014)。

分享经济理念背后的逻辑是,人们的时间、房产、物品等利用不足,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则使人们分享这些资源变得可能与便捷。分享经济能够成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首先,必须做得尽量简化;第二,必须提供物有所值的东西;第三,必须有趣(田淑娟,2013)。

(四)分享经济的实质:新型信息消费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消费经济形态,其实质是新型信息消费,属于信息经济的范畴。这大概就是将电作为信息介质所带来的变化:它使信息传播速度有了极大的飞跃,也使交易过程变得更加非集中化。在“后个人电脑(PC)”时代,每部智能手机、每台平板电脑,都是列出一条条信息的屏幕,交易的 “非集中化”程度将逐渐深化。随着分享经济的不断发展,分享,势必成为未来经济的一项重要特征。

分享经济是一个以分享为起点,尊重为支点,创造为终点的新的经济模式,很可能引起一场经济革命。分享经济的本质在于:沟通成为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企业未来的竞争焦点,是从线下市场资源的竞争,上升到对在线沟通资源的竞争。电子商务的转型,一定得从线上的沟通做起。

目前出现的云计算,正是IT领域的分享经济。这是因为,新的IT资源使用模式可以称之为云计算的“技术属性”,而云计算的另一大关键特性――“可计量的服务/按使用收费”,则让云计算的技术属性跳转到商业属性,让云计算成为一种新的业务形态,从而将一种并不算新的技术,进化为一种新的服务经济模式。云时代,服务为王的模式,更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2013腾讯智慧峰会”上分析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大趋势时,曾总结出四个关键词,其中之一便是“分享”。与此相关的,则分别为“屏幕”、“注意力”和“流”。实际上,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在分享与创新。而分享,正是以网络经济、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基础。就前景而言,分享经济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分享主体不断换位

从前,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商家所提供的商品及信息,现在却能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自己对商品的需求,甚至还可以自己所能提供的物品与劳务信息,由单纯的消费者变身为“卖家”或“出租客”(许剑铭等,2013)。谁是用户,谁是服务者;谁是资源,谁是需求,其间的边界开始变得异常模糊。借助互联网,消费者不但可以轻松地找到他们所需的商品,还可以将自己闲置的资源分享给他人,并从中赚取一些收入。实际上,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带动微型就业。在分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型企业家。

与此同时,传统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弱化。如今的消费者,开始自己扮演创造者、生产者、财务专家和旅店经营者等角色。人们开始逐渐放弃传统的商品购买方式与服务,转而在互联网上寻找商品、分享服务,以这种更加方便、高效,而且价格低廉的新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出生于互联网时期的“千禧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分享经济势必更加普及。

德国汉诺威信息与通信技术博览会负责人弗兰克・珀尔施曼说,当分享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时,“使用”将代替“占有”,“消费者”将变成“使用者”或“分享者”。这种转变意义重大:谁能够更快、更准确地对信息作出反应,谁就能在数字化的分享经济中抢占先机。

(二)分享观念不断更新

德国社会学家哈罗德・海因里希指出,分享这一概念并不新,人类社会一直在分享与合作的基础上演进。但分享经济能成为一个趋势,主要有三个原因(管克江,2013):首先是价值观的变化。“占有”不再是人们最看重的一个价值指标,其重要性已让位于环境质量、社会关系等幸福指数;其次是环保意识的增强;最后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进行分享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些东西没有必要购买。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社区邻里关系、追求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市场中,分享经济更有亟待挖掘的潜力。循环经济与环保意识增强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正促使人们更多地践行分享经济。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大生产、大消费方式,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这种从拥有到分享的社会转变,将从多个方面表现得日益明显。首先,借助社交媒体工具的普遍运用,分享经济将深刻影响企业运作,普通员工与管理者都必须重新思考业务流程,并时刻准备分享相互间的资源。其次,无论公司内外,都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团队合作。这使得合作伙伴、咨询顾问、供应商和客户相互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司同各机构间的边界将会趋于无形,研发外包与众包则将日益成为常态。

(三)分享规模不断扩大

伴随分享服务网站、智能手机、社交网站和在线支付等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在分享经济模式下,人们不必前往宾馆就可直接租到房间,不必寻找租车公司便能直接租到汽车。互联网所催生的P2P租赁式分享经济,已经逐渐形成规模。

最明显的实例是,经过五年的成长,在线房屋租赁社区Airbnb在全球已拥有超过30万处房源,覆盖192个国家、3.4万个城市,营业收入已近1亿美元。市场调研公司奥特米特集团(Altimeter Group)2013年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兴的分享经济浪潮,已催生出200余家新企业,并得到20亿美元风险资本的注资。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2014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分享经济的贸易总额超过2660亿欧元。

国内在线短租行业,启动于2011年(一帆,2014)。2012年即进入在线短租市场的爆发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1.4亿元,增长约 18倍。2013 年,是在线短租市场的黄金之年,短租交易迅猛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到 2014 年底,市场交易规模有望增至 40.5亿元。有预测说,分享经济的增长,将成为2014年最大旅游趋势。北京、青岛、重庆、南京、上海、武汉、成都、杭州、厦门、西安等热门旅游城市短租房需求成倍增长,预订量大幅增加,房源价格平均上涨超过20%,其中地铁火车站周边、市中心商圈周边以及景区周边价格在200元以下的短租房深受热捧。

(四)分享范围不断拓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内部性与外部性之间的关系被部分颠覆,因为“外部性失灵”已不能解释新经济的开放、合作和分享(李直,2014)。对于分享经济来说,产权归谁所有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归谁所用。分享经济的范围,最初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出租房屋与汽车等闲置财产。简单来说,就是“物物交换,物物共享”。换句话说,就是并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以分享、交换、交易和租赁等方式,共同使用某一物品,其本质在于物尽其用。

随着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使得分享平台得以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规模因而变得更大,可以分享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丰富,各种基于分享概念的经济行为不断涌现,分享经济的范围已远远超出物物交换式的租赁。现在的分享经济,已从物尽其用拓展为知识分享、需求分享、数据分享、供应分享等各个领域。

(五)分享内容不断丰富

分享经济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大力推动下,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从知识、数据、经验、资源,到基础设施等,形成了海量数据管理、移动通信、社交媒介和云计算四大关联内容(唐志强等,2013)。

以租车为例,研究表明,国际上大多数城市居民每天驾车里程不超过50公里,乘客人数平均为 1.2人(钟阳,2013)。因此,分享式租车更能满足城市居民日常“代步”之需。不过,这种在全球各地常见的分享形式如要高效运转,显然离不开汽车行业、交通以及信息与通信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六)分享形式不断创新

从发展趋势来观察,分享经济不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还将成为重组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协作形式(古福,2013)。

当然,更大的机会,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分享消费趋势。除了分享私家车,还有分享家庭床位的Airbnb、分享停车位的ParkAtMyHome、分享家庭工具的Neiboughgood、分享自行车的Spinlister、分享服饰的99dresses,甚至还有分享土地种植的Landshare等。资深互联网趋势观察者提姆・赖利认为,传统租赁与分享经济式的租赁,将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

英国《经济学人》曾发表文章评论称,“即便早期理想主义的共享经济企业会失败,但向个人而不是一个公司租东西的主意不会消亡。目前规则制定者、税收收取者和大公司所不屑的模式,反而受到数百万大众的欢迎,这足以说明共享经济的价值和增长潜力。”预计,未来十年,分享经济也许会跃升为新的中产阶级生产与消费的主流。

(七)分享增量不断做大

通过拥有与占用来获得享用的传统方式,造成了物质的极大浪费。到了互联网时代,因为存量的资源已经足够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分享让更多的人过上美好生活。互联网可以把供给与需求方便地连接起来并随时激活(刘泓君,2014)。

传统生意模式很多时候是零和博弈。在现有的存量之下,一方所得必然是另一方所失。这种生意模式,慢慢地就会被分享经济模式所淘汰。分享经济模式注重的是增量而不仅仅是存量。分享经济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做足增量,在增量做大以后再来进行分享。蛋糕做大了,即使分享的份额没有变化,自己的所得也会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分享经济模式更有生机与活力。

(八)分享价值不断提升

在分享经济专家尼尔・格兰弗洛看来,分享经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具体分享了什么产品,而是在于其强调合作和参与的理念。

相较于传统的、基于制造业的总部型经济模式来说,分享型经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社交网络等技术创新,侧重于资源的移动化、分散化和分享化,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大幅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扭转生产效率下滑的趋势,是向服务型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贺乐赋,2013)。其基本价值,在于为中国城镇转型发展,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四化”协同打开新的思路。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模式,在中国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二三线城市纷纷崛起的大背景下,分享经济使大小城市都获得了同等的竞争机会。云计算,则为分享经济提供了技术推动力与主要技术框架。基于云计算的分享经济,将颠覆现有的商业与经济模式,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机遇。

(九)分享技术不断优化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诸如云计算这样的技术一个重新解读从“分享”到“分享经济”的机会(陈启临,2013)。“云”把所有的同类资源汇总并组织成一个资源池,用户可以按需索取并为所需的资源付费,用完后再让资源回到池中,留给其他需要的人。这样,资源在池中被多方案地分割,并通过每一次吞吐获得经济收益。云模式中所强调的供需关系及其相互的利益分配,足以给“分享经济”一个有力的支点,或者说是新的起点。

(十)分享社交不断本地化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乔纳・佩雷提(Jonah Peretti)的小伙子,通过一家名为Buzzfeed的新闻聚合网站,把“分享”变成了一门大生意(张佳,2013)。“分享经济”这样一种新的商业形态,被美国权威科技商业杂志《快公司》(Fast Company)列入2013年最具创新行业的50强之中。

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本地化共享经济,则是一种新的社交活动形式(文作,2013)。分享经济本身的意义在于,资源、信息的汇集与重新分配,力求做到在地理与时间上有更强的可获取性。由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虚拟P2P活动,除了音乐、电影、软件等产品外,还越来越多地涉及借贷等金融活动。这些因素,都使分享社交不断本地化。

参考文献:

1.毛向辉.分享经济学―数字媒体时代的新交易规则.创新时代,2013(11)

2.Kathy.Web共享经济成为主流的10个标志.腾讯,2011-06-02

3.冯海超.云计算,分享经济与IBM的转型.互联网周刊,2013(2)

4.姜奇平.为什么是分享型经济?.互联网周刊,2013(2)

5.分享经济带来的新生活方式.观察者网,2012-07-23

6.廖丰.“分享经济”在中国 P2P发芽易生长难.京华时报,2014-06-11

7.田淑娟.Airbnb创始人:分享经济模式也适合中国.财新网,2013-09-18

8.云是鹤故乡.分享经济:找到电子商务的起点.价值投资者,2012-01-16

9.静子.凯文・凯利:屏幕构成完整生态系统.腾讯,2013-05-29

10.许剑铭,文史哲.“共享经济”:消费领域新革命.经济参考报,2013年7月4日

11.Jeremiah Owyang.分享经济:下一个大趋势.快鲤鱼,2014-03-17

12.管克江.国际视点:“共享经济”悄然改变消费模式.人民日报,2013-03-28

13.一帆.小猪短租与分享经济.上海经济,2014(Z1)

14.旅游:分享成为潮流.郑州晚报,2014-01-06

15.李直.走进共享与合作时代.新智囊,2014(2)

16.唐志强,徐然.“共享经济”离不开IT支持―访汉诺威IT展负责人.新华网,2013-03-06

17.钟阳.共享经济催生PP租车时尚.中国商网,2013-12-19

18.古福.CeBIT的“分享”精神.互联网周刊,2013(2)

19.刘泓君.周航的共享经济论:你不必拥有一辆车.极客公园,2014-04-22

20.贺乐赋.中国城镇转型新思路:分享型经济.IT经理世界,2013(9)

21.陈启临.P2P租车的共享经济理念.3S资讯,2013-12-16

22.张佳 .“分享”潮生活引爆“分享经济”.新闻晨报,2013-02-23

上一篇:自媒体管理范文 下一篇:矿山灾害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