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3 22:23:52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1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企业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15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72

2016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将“互联网+”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2016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将达到32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44%,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达到20亿。我国网民规模达7.1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8%,其中手机网民达6.38亿,占比89.6%。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互联网+”时代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性细化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

1 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是未来财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会计信息化工作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与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2 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2.1 普遍性

目前,信息化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基础会计、会计管理及会计教育三个方面,而会计理论方面还比较滞后,没有达到真正的会计信息化水平,现代会计工作仍然过多地依赖传统的手工账程序和基本的会计理论,依据信息化技术构建的会计账务处理体系尚未很好的发展与完善,按照“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应当广泛应用在基础会计理论、账务处理程序、管理会计及财务会计教育等相关领域,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运作应用体系。

2.2 集成性

会计信息的集成性主要是依据虚拟数据的重新整合,将传统会计工作的组织程序和基本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相应的整合和组织,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集成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信息技术集成效应;二是在企业内部达到基本的财务工作与日常业务工作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和利用;三是企业与其相关经济利益者之间的信息网络资源。会计信息化集成性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数据的一致性。

2.3 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及时性,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数据的搜集和处理都应该是动态的和实时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不管是企业经济业务发生产生的内部数据或是外部数据,一旦有相关业务发生,财务部门就应该在第一时间记录并存储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并及时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处理;实时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数据一经进入相关信息处理系统,相关的财务信息技术处理模块及时会做出相应的数据计算、数据汇总及数据分析等相关操作,为财务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综合财务状况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同时财务信息的动态性和实时性也方便需要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经济利益者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为其后续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标准和决策依据。

2.4 渐进性

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传统的会计账务处理模式进行信息化处理,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第二阶段,能够将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模式扩大到管理会计领域,实现现代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第三阶段,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基本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方面,实现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技术信息化及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信息化。

3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3.1 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会计工作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的财务工作处理程序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和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群体,随时都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盈利状况等相关的财务信息,以便为财务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依据。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展潮流和趋势,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2 信息化提高会计现代化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传统的会计工作中,通过构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手工会计,计算机的处理通常不会出现错计、漏计会计事项,并且在数据的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计算错误,这就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会计软件的设计使得对账表、凭证的处理更加完善和规范,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3.3 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手工会计方式下,由于手工处理方式的客观限制和工作强度大,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程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完成会计工作赋予的职责,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人员既有精力也有客观条件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参与经济决策。这样除了能够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外,更能够充分发挥会计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职能,使得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由事后管理逐渐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3.4 信息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将会影响到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方法和程序,同时对内部控制、审计等技术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促进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探索、研究,推动其发展;另外,要求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方法,从而提高其业务素质。

4 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习惯接受传统手工记账的模式;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当前财务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充分,不能科学地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片面存在重信息化发展,而忽略了信息化软件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4.2 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较差

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重要商业机密,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使用情况、盈利能力及未来发展能力等财务能力,不得随意泄密。信息化技术下,企业大部分的财务数据都是借助网络渠道来传递的,关于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对现代的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安全性的一个挑战。

4.3 会计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开展账务处理的时间较短,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容易形成会计档案的内容不是很完整或人为因素破坏,尤其是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程序后,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应该做到万无一失,最好在两个不同建筑物内,并且进行双重备份,防止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有些财务数据将无法找回,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4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企业既懂会计理论又熟练账务信息技术的人才比较短缺。虽然不少企业已经将会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账务处理程序,但是完全熟练运用财务会计的信息技术处理工作的人才及其缺乏,如何将会计的账务处理理论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是推动会计工作信息化处理的根本保障和基础。

5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措施

5.1 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面促成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与发展。企业的领导层,尤其是财务部门的相关领导应该与时俱进,全力以赴支持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尽可能杜绝当前部分领导层对会计信息化的片面认识,盲目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因此应加强信息化时代财务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为后续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和实施做好铺垫和基础。

5.2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大量数据都是通过网络渠道来传递的。网络的安全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及企业同时做好网络安全的相应监管和制度措施。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应建立维护网络安全的相应法律制度,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病毒的防范;另一方面,企业最好设置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意识和技术,定期进行网络安全维护,并且制定信息系统授权访问和身份认证制度,明确信息使用者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化的安全级别。

5.3 完善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需要政府及企业有一套配套的监管和协调制度,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完善和健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理论体系,具体是如何将财务会计的管理理论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二是建立安全、高效及快捷的信息技术环境;三是完善与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相应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4 加快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注重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技术的培养与提高,及时学习并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养,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财务部门的有效管理水平和技能。

6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全面促进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实现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现代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将为管理部门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在实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才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质量和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方卫东.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

[2] 刘雪晶,焦崧源.浅析会计信息化档案安全与维护[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2).

[3] 黄浩岚.用友T3与金蝶KIS财务、业务数据建仓技巧对比[J].财会月刊,2014,(10).

[4] 张华,艾文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教学变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1,(6).

[5] 洪江岸.浅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4,(1).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2

 

文章立足农村财政金融信息化实际,围绕“互联网+”背景展开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基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的兴起将极大地促进农村金融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有效地对农业发展进行引导和预测,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信息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已经提出并且开始实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中的资金大量向外流,本地的金融贫血,而过剩地丰富了其他部门的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大量个体农户以及农业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导致农村信贷真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空心;农村的金融服务较为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市场竞争,导致农村的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功能不健全。

 

二、“互联网+”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甚理想,和城镇地区金融服务发展具有差距,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信息化服务将极大丰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信息需要。从现实情况来看,“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减少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中,大型企业常常有着较高的信息质量审核系统,并且信息的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对于信息和风险的掌握比较容易。然而对于小型或者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并不健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对信息的核实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并且准确性还不是很高,这种现象在金融体系中称为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资金流入与运转都通过网络进行记录,信息记录一旦生成便无法更改,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双方交易中的成本,使得金融企业变得更加透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金融资金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匹配,降低了运营的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二)良好地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的互动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在于农村的建设,还有关乎农民之本的农业建设。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进行融合。相关的部门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好地管理以及为大众服务。通过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数据,可以有效地将政府与市场进行结合,政府可以通过定向的委托以及招标采购等向农村企业或者个人外包某些公益信息服务,进一步为农村、乡镇的专门协会以及涉及农业的企业等提供便利,从而降低农村企业的成本,增加农业企业以及个体农户的积极性,更快更有效地将农村现代化与信息化结合,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村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结合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体系“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平台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设计出一些金融类产品使其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另外,“互联网+”也应用于一些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效率,实现资金的对接,有效地与社会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除此之外,“互联网+”应用于农村金融管理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实现了全国一体的动态化管理,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

 

(一)农业生产中的数据应用

 

农业生产数据化实现了全国乃至国际农业数据的信息化与一体化,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它在农田当中的监测系统、地理信息、专家系统以及农具智能化的应用,使得农业的信息获取更加精准及时,为农业建立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能够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的状况,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农业的发展进行治理与改善。

 

(二)气象信息中的数据应用

 

由于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关注气象是保证农业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互联网+”应用在气象信息中,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天气的变化,及时地获取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等信息,而且还能有效地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质、水资源以及动植物进行预测。对搜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探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交易中的数据应用

 

农产品的交易经过“互联网+”进行标价出售或者终端消费,以此在满足消费者的前提下保证了农村金融的有效互动,数据化的实现高效地掌控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去向,使农产品的需求以及价格浮动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实现了农业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良性对接。通过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监督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消费者对农产品信息的迅速获取,保证了产品的流通与农业的生产,为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互联网+”在农业金融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和农业生产以及产品销售进行的融合,保证农村的资金可以得到合理的调配,确保农民以及广大的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互联网+”的分析与应用通常是由企业进行管理,有效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建立全国性的农村数据平台是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互联网+ 办公室 信息化 探析

一、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对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这一切对高校的信息发展理念、处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办公室是高校决策协调工作的中心,理应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充当排头兵的作用。高校办公室的管理者如果仍然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不顺应信息化建设的潮流,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必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信息化建设对于强化高校办公室的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促进信息处理流程的革新,进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迅速扩展。同时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日趋深化,高校的自身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的矛盾、院校合并的运行体制问题、一校多区的资源管理问题等。高校领导仅凭以往的经验,简单的调研,粗糙的协调来处理这些问题是不行的,往往是事倍功半,达不到最佳效果,甚而致使问题搁置、悬而未决,影响全局工作,其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各种信息进行过细的采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此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而作为高校的参谋部,高校办公室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信息搜集、加工处理的重要任务。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高校办公室强化职能的重要手段

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是“互联网+”下摆在广大高校办公室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目前高校办公室的现状来看,信息化建设无疑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对于高校办公室而言,“互联网+”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管理思想的变革,它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全面强化了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办公室的整体工作水平。在“互联网+”时期,高校办公室必须开拓信息视野,更新信息观念,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高校办公室一方面可以充分收集信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从中提取和凝练信息精华,供领导决策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处理意见和参考方案,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积极的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许多高校的主服务器系统信息网络带宽窄、容量小,只能传递文字信息,而且传输速度慢,网络效率底,有的高校网络管理虽然已经联通,但没有真正运转起来,许多办公室的电脑仍然扮演打字机,上网工具的单机角色,未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实现拟稿、成文、传输、立卷、存档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也没有建立起围绕办公室信息工作运行和管理、信息检索和查询、校领导决策的信息服务系统,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自动化网络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二)信息工作制度亟待健全

目前,许多高校的信息网络尚未真正形成以高校办公室为核心,覆盖学校各院系、部门、科研机构的信息网络,即便已经建立起信息网络,往往因为人员变动或信息工作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不能及时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导致网络传输出现中断,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同时,高校信息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较低,离信息工作高效、快捷、方便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此外,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考核奖惩、信息报送、人员培训、定期分析、重大信息失职责任追究等信息工作机制,信息工作还未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也大大制约了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信息系统共享程度低

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本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由于各高校教育投资的不连贯,造成信息化建设缺乏持续性,加上各院系、部门、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没有十分紧密,导致在进行校园整体信息化建设时缺乏必要的全局规划,难以进行整体信息处理,同时也影响了高校信息的有效共享,个别系统虽然运行在联入校园网的计算机上,但其自身的运行模式却是个人计算机模式,难以完成与其它系统的信息共享,这样,容易导致重复劳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比如,学校以高校办公室作为承办单位出台一份文件,在完成文件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大量的部门或院系,向他们收集信息进行处理,而在出台另一份管理文件时,经常要重复上述劳动,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信息工作者意识不到位

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领导和基层师生对信息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高校办公室管理者要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切实发挥好信息服务职能,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系统翔实,针对性强的综合信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参谋能力和水平,服务于学校的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校办公室信息工作者往往缺乏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整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过于简单化,满足于就事论事,而对产生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却不加分析或只进行浅显分析,也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致使提供的信息是“单一信息多,真实可靠的调研和综合信息少”,有的甚至失真、缺乏时效性,不仅难以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更谈不上作为决策的参考了。

三、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切实增强信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领导重视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领导和办公室管理者要从学校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强化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不断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立健全一系列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以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信息化建设。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也是高校办公室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信息工作水平的高低,根本取决于工作者素质的高低,高校要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把年富力强、素质较高、吃苦耐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同志充实到信息工作岗位上来,形成一支以高校办公室信息工作者为主,以各院系和部门、科研机构信息工作为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灵敏、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切实从工作需要出发,主动挖掘信息源,收集、分析、反馈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信息工作管理方法、技术和文字表达、综合分析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检索、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提供既有情况介绍、又有综合分析的专题信息。

(二)不断健全信息自动化系统

信息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阅三个子系统。信息采集系统负责将非结构化的信息抽取出来保存到结构化的数据库中。信息分析系统负责对结构化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分门别类地保存到相应的层级数据库中。信息传阅系统负责将分类数据库中的信息批量传输到高校的各级信息系统,供管理决策使用,信息自动化系统不仅能为高校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服务,而且还能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共享度。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自动化系统,不断提高信息工作效率。首先要提高信息工作者的信息自动化能力,要采取以老带新、举办培训班、定期召开座谈会、选派外出学习培训、安排调研等形式,培养信息工作者信息采集的敏感性和信息分析的前瞻性,切实提高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其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信息存储的集约化、信息检索的结构化,除了购置必备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还要对相关办公软件进行及时更新,第三要健全和完善信息自动化系统运行体制,要从管理制度的层面,进一步规范信息工作者的技能标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软硬件的选用,将上下左右各层级信息系统都纳入统一的信息自动化系统,实行集约化管理。

(三)努力建立顺畅的信息网络

信息流量大小、质量优劣、传输时效,关键取决于信息环流渠道是否畅通。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信息网络不通畅的问题,许多有效信息不能及时、清晰地呈现在学校领导和基层师生的面前,影响了学校信息工作的整体形象。建立机构完整、布局合理、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信息网络,是全面了解和及时掌握校内外各类动态信息的关键,是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是要重视教育教学、科技研究、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对外交流等分类信息化建设,并确保网络通畅,使方方面面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学校的信息系统。二是要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信息系统进行对接,确保快速、便捷地接收上级文件,及时获取有助于学校发展的各类信息。三是要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改革发展的情况进行适当包装,适时进行对外宣传,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及兄弟院校的友好交流和良性互动。

(四)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安全管理

在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息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互联网+”深入到师生办公、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影响将是全面的,有的甚至会导致学校的重大损失。所以,在信息化建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不可忽略,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构建一个合理的、主动的、系统的网络安全体系变得非常重要。

(五)不断提升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我们为高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大量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对此类信息的分析和提取,要求我们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因其知识构成的复杂性和研究课题的多样性,往往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基于协作的信息系统分析。更准确地讲,随着信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知识体系的纵深发展,对信息处理者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办公室只有组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部门的信息工作者展开多边协作,建立资源共享、协作攻关的动态合作机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团队攻关,才能解决信息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含金量高的研究报告,为领导决策服务。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互联网+ 艺术类 高职院校 实训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c)-0131-0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实训信息化建设更是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课程。它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核心教学能力,更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更具有专业色彩,因此,实训信息化建设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更深刻的意义[1]。

1 “互联网+”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指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成以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互融合渗透而引发的新的经济模式。它推动了新的经济以及该传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计划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即代表着联合相加,是传统产业互联网化,由此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第一,“互联网+”具有可以跨界融合的特点。互联网可以“+”任何行业,互联网可以与很多产业融合,充分实现互联网的优势。跨界,意味着变革;创新,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形成产业变革优化。

第二,“互联网+”具有创新驱动的特点。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产业,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在于技术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这些都是“互联网+”可以做到的[2]。

第三,“互联网+”具有重塑结构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已经被打破,在融入传统的产业时,互联网重新塑造了更为清晰的结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帮助。

第四,“互联网+”具有尊重人性的特点。互联网尊重人们的体验感受,对于创造有着充分的尊重,这使得行业自身的力量更加强大。

2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训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于技能型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在社会的需求下,高校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为了推动信息化建设,都纷纷建立实训基地。

3 艺术院校实训信息化建O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信息化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在实行过程中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力支持及执行规划,但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着较为复杂的节点,实行周期较长且很多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信息化建设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推进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3.2 艺术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

由于艺术院校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各个部门的网络系统相对孤立,资源不能共享,因此,不能实现信息化标准的统一,形成了“信息孤岛”。

3.3 艺术院校所教授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对艺术专业的普及,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高职教育无法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所学知识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因此,严重脱离市场的需求。

4 “互联网+”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立

4.1 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为了满足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建立综合型、共享型的实训平台,以满足学生对于跨界发展的需要,建设课程教学、职业素质培养以及行业前沿信息于一体的的平台,既可以交流经验,又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特色,结合校外的实训基地,形成高标准的与行业先进技术密切相关的带有互动、综合性质的高规格实训基地。

4.2 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首先,实训基地可以用于课程的教学。为满足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联系好各门课程,对一些专业化的东西进行理论与实际对接,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训的过程中也为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课程成果的展示。实训基地既可以为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又可以为课程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学成果是课程发展的精华与目标,实训平台对于教学成果的展示,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产生质的飞越。

最后,实训基地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成为学生学习专业人士的机会及企业招聘的平台。在互联网思想潮流下,公开、互动、平等的潮流在实训平台展开,实训中,把不同的实训项目公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专业的限制。

4.3 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首先,要确定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实现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在日常工作中应设立专职教师管理实训基地,保证课程安排与机动时间相结合,在课程期间由专人管理,在平时可以招收大量的兼职管理人员,但相关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书,以满足在平时时间除上课外的实训需求,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以确保实训基地在日常运行的基础上,依据即将开展的实训项目进行更新。所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专家以及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兼职管理员是否空闲在线等可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的提问以及对学生问题的解答。

其次,可以把实训项目与企业联合,校企联合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以及训练平台,还可以围绕课程组成训练团队,把项目课程的展览变成项目任务的完成,把过程作为重点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效果展示,还可以帮助企业完成部分任务。把整个过程进行展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参与展览的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4.4 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

首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资源统筹与共享。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所面对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以及未来工作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主,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从多个方面获得准确的行业数据。用发展的眼光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资源统筹与规划,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例如相关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的共享。提高实训基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学生的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既可以使校方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合理的实训基地与实训机会,又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好的建设人力,实现双方的共赢,进而提高了基地的利用率。

其次,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规划。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们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所教授的知识没有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得教学的意义更为模糊,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得教学目的更为清晰。实训基地把学习的资源和实训的资源进行很好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把市场作为实训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情景,以实训情景作为依托,进行学生行动的导向教学。

5 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要实现自身与社会发展的同步,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学会专业知识,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好的结合;另外,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基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突破课堂教学中本身存在的空间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华驰,顾晓燕.“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协同制造实训基地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235-239.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5

为了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学校信息化与日常教学的便捷交互,学校在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搭建能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支持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资源合作平台---校内外。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校内外平台的应用。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具体汇报:

一、完善校务管理,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学校突破传统校务管理模式,打造更快捷高效的校务管理平台。通过创建不同的网络空间,将真实的组织架构同步到云平台上,在整个系统内进行信息的、收集、监督与管理,从而实现全面灵活的线上校务管理。 

1.无论使用电脑还是手机登录,数据都会实时同步。学校通过通知、任务、日志等多种方式,高效便捷地实现校务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即时沟通。后台管理的自动统计接收功能,还对未读的人群自动补发免费手机短信,确保通知的全面覆盖。

例如,在接到上级部门关于雾霾重度污染天气全市中小学停课的紧急通知后,学校第一时间通过校内外平台发送手机短信,通过网络日志、公众平台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提出可参考的合理化学习建议,老师们还通过聊天功能开展在线学习,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学校还将市、区级搭建的各种自主学习平台,即时推荐给学生,做到“停课不停学”,保证了学生在家的有效作息时间。

2.学校通过不同空间内的资源存储整理,实现校本资源库共建共享。例如学校将文件通过富媒体日志形式发表在平台空间上,家长、老师及时了解更加直观、生动、具体的内容,还可以通过标签设置及贴标签功能,对各种文件进行灵活的分类归档,帮助学校及老师将重要资料及工作记录永久保存。

3.学校唯一官方帐号认证,后台管理形成监管机制,实时了解新闻动态,关注并回复家长及老师评论。家长手机号登录,识别身份认证,有效避免了不明身份的介入。学校的日志,通过管理员设置,家长可以及时互动点赞、评论及转发,为学校规范信息,弘扬正能量奠定了基础。

二、搭建班级空间,架起家校交流的互动平台。

学校将日常使用的QQ、微信、班级博客等沟通工具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架起一站式家校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共同参与班级空间建设,打造更紧密的家校共育环境。

1教师通过通知、作业、成绩及聊天功能实现家校多元化互动,把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信息完整、生动、饱满、真实地保存下来。

2.教师通过投票、发起活动等功能,组建及管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布置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作业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音视频等附件;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后,实时查看作业的签收及提交情况,并对作业进行点评互动及下载整理,有效实现对活动作品的管理。  

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3.大数据时代,各学科教师将学生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后台实时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监测,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辅导。

总之,班级空间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家校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发起线上+线下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打造班级文化,展示班级风采,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三、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对外宣传的良好形象。

学校利用校内外平台创建专属的个性化学校公众平台,现已有三千多名公众成员。公众平台的宣传主页生动多彩,实时更新,即时对外宣传学校的各项活动,展现师生风采,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公众平台的首页分为“校园新闻”“德育活动”“家校社区”“党政建设”“校园安全”“师德风范”“学科特色”等十二个不同类型的标签。将学校活动分类整理,及时存档,便于查找。

学校还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随时搭建“现场互动群”,如在国庆前夕我校召开了班班唱汇报演出活动,我们就搭建了“国庆汇报演出现场互动群”,来到现场的嘉宾,通过扫码功能,进入到现场互动群,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即时感言或上传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现场主持人通过触控展示屏,截图家长感言进行现场互动,使现场的气氛得到了升华。

在刚刚结束的昆小新年联欢活动中,我校的部分家长亲临活动现场,全校学生在教室通过网络收看现场直播,家长纷纷举起手机为精彩的节目拍照、摄影,并即时传到班级空间,分享给未能到校参加活动的家长,从而使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

四、展望未来教育,迈向和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引擎。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育技术的大量应用,教育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助推了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如何充分地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依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与融合,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加快了农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与转型。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因此谋求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十分之必要。

1 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模式,主要是在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和生产等环节引入互联网技术,以此加快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但是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淡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参与主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改造传统农业,但是当前部分农业企业排斥这种发展模式,农民缺乏互联网+农业的意识,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农业,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互联网的应用率与普及率不高,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此外,由于各地农业电商的服务平台不够专业化,无法及时和搜集信息,致使网络技术的计算机通讯的运用相对滞后。

三是缺乏专业的互联网人才。专业人才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目前部分农业信息人员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开发能力,难以合理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资源,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要想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使其具备现代信息产业经营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产品的经营销售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

2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对策

2.1 优势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优势具体如下:①推动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农村企业可以通过实际的销售情况进行生产经营,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特色,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风险。此外,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如淘宝特色项目采用原产地农产品的直销形式,强化了相关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②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促进零售成本的降低。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村信息服务的领域,能够直接服务于“三农”,使农民直接受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加强消费者和农户的互动互联。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角色,加强了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互动互联,消费者可以就采摘是否科学、施肥是否适量等问题与农户进行沟通,从而推广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农户省力省时、用户放心安心,实现互利共赢。

2.2 对策

2.2.1大力扶持典型企业

部分农业企业较早完成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资源,对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这些典型企业深入到农村市场,通过自己的实力能对农业的整体网络环境加以完善,形成互联网+农业的观念。因此政府可以大力扶持典型企业,将其作用和功效加以充分发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农民快速接受互联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互联网+农业的意识,发挥出示范效应,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延伸和网络平台来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加强基层农业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从而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此外,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政府的引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建立健全监控平台,加强监管与组织,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

2.2.3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强化农民的互联网运用能力,使其既懂农业生产又能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农村青年或大学生村官勇于创业,对新知识和新技术加以学习和运用,定期培训指导和教育农村青年与大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互联网思维,成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2.2.4加强网络农业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网络农业平台的建设,形成完整的农业网络,积极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和鼓励人员参与到平台建设中,为相关人员获取专业信息提供有效途径,避免网络使用时出现障碍性因素。同时需要加强网络体系的宣传,增强信息使用的安全性,高度重视经营渠道的建设,利用互联网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经营渠道,积极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实现物流配送和产品下单的一体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互联网+农业的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的互联网人才等,严重降低了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大力扶持典型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网络农业平台建设,从而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绍林.当前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7

[2]陈彪,苏小波.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2:10-11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党建信息化 发展进程 阶段性

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对人们的生活等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在党建领域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非常明显,对于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发展,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正当网站的建设、电子党务以及党建信息化建设。对于党建信息化建设,其指的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来对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

1、党建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政党建设正在向着信息化发展,且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呈现一种阶段性的特征。对于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其要稍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仅仅持续了20年左右的时间,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Web 1.0、Web 2.0、Web 3.0和将要来临的网络空间时代。对于前三个阶段,尽管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基本上同世界整体发展速度一直,而随着党建信息化建设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政党对其非常重视,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政党建设。为此,我国的各个阶段的领导人不断加强对党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力度,通过有效的宣传不断促进我国的党建信息化,且其提出了在发展党建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管理,通过网络技术促进党建的政治地位。对于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发展,其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下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1 电子党务和办公信息化

对于这一阶段,其主要是在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初期极端,这一阶段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了我国领导人的重视,鼓励网络企业的发展。但由于当时我国的互联网商业和媒体特征,使得我国的一些商业部门开始进行门户网站的建立。对于这一阶段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其主要是通过电脑和电子邮件等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党务工作的开展。

1.2 党建网页和网站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产生了一些以网页和网站为形式的发展企业,随着政府对党建信息化的肯定,我国随后制定了党建信息化的若干意见,其对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肯定,随后,我国的电子党务迅速发展,并逐渐产生了党建网页和网站,其呈现一种由部门到整体和由地方到中央的发展历程。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党建网页和网站以及向后才能了基本的五个等级,即中央、省、市、区县和街镇,通过这一系统的形成,我国的党建网页和网站迅速发展,同时为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1】。

1.3 党建信息化即时化时代和党建网络体系化建设

对于这一党建信息化建设阶段,其主要是通过全国性的党建信息化建设推广工作促进我国的基层党建工作发展,随着党建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国逐渐开始进行党建信息的即时化,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对应的党建网络体系,其为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我国的党建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内容进行改善:

首先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是当前信息传播速度最快的网络技术之一,为此,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必须同移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结合,将移动互联网作为我国党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使民众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将自身的意见进行表达等。此外,对于传统的电子党务等工具,需要不断加强其监督功能,这对我国的党建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有关数据显示可以得知,通过电子党务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民监督作用也在逐渐升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消除了更多的危害。然后是全国范围内的党建网络体系构建,这使得中央政府能够对我国的各个省份党建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并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2、党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对于信息传播形式来说,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媒体往往具有较慢的速度,这是由于其传播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单方向传播,而在网络信息化发展中,其采用的是全面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网络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党建信息化建设能够大大提高党建信息传播速度,促进各方的互动,这对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广之后,人民群众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等进行信息的交流,这为我国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伴随着我国党建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的党建工作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像电子党务和网络党建等的建设和应用,为我国人民和党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凭条,这为我国的党建工作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此外,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大大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2】。然后则是网上理论阵地和手机报等功能的建立,其为我国的党员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效促进了我国党员组织的发展。最后则是网络社区以及微信群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其为我国的党员干部信息交流以及同人民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党员干部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群众需求,然后在工作中不断改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3、党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范围较广,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对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来说是较大的限制。

首先是党建网站的建立,由于我国的政府部门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一些地区的党建网站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一些党建网站成为了僵尸网站,这些网站仅仅具有一个简单的形式,其中的各项功能以及有关内容等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对于当前我国的党建网站建设,其中的僵尸网站数量较多,一些党建网站仅仅是为了应付一些党员干部的检查等,使得我国的党建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了较大的限制【3】。

然后则是党建网站在建设时过于重视网站的形式,而对于其中的内容关注程度不足,尽管建立了党建网站,但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此外,一些党员干部在建设时缺乏必要的互动环节,导致无法得到群众的反馈,党建网站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等。

参考文献:

[1]王久龙.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党建信息化建设探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5,12:37-38.

[2]刘红凛.党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互联网+党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01:34-40+140.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篇8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互联网+

从国家经济的发展到企业的成功运转,再到国民生活需求的被满足,物流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快节奏的运转模式,也在要求着物流业与时俱进,处于信息化时代,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如何提高我国的物流业信息化建设,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物流信息化发展格局

1.发展现状。过去20多年里,我国物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各种物流小企业各自为伍,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形成大的整体产业链。还有就是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化意识不高,对信息化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也是信息化成本过高,支付软硬件成本较高,普通中小企业无法负担。而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模式的开启,刺激了物流业的信息化改革。以淘宝兴起为代表,商家和顾客通过物流联系在一起,物流信息化成为网购的基础,反之网购也促进了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在时代的浪潮面前,抓住机遇的人,成功是必然会得到的结果。而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风口上,抓住机遇的物流业也迎来了信息化发展的春天,并形成了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大型的物流公司。完善的物流化信息跟踪,一体化的运输服务,在网上就可以查询到物流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存在的问题。2.1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在互联网经济的刺激下,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了,但整体而言,水平仍然偏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够完善。在以物流信息系统为指标作为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标准来看,目前国内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物流信息系统,而建立起物流信息系统的少数企业,也存在着各自为阵营,信息系统无法交流共享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物流信息整合资源,系统相互之间沟通不畅,造成很多沟通障碍,也妨碍了我国物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侧面反映了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2.2快速识别系统尚未建立。加速建立物流信息化建设,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条形码的普及利用,通过机器扫描条形码,快速获取物品信息,降低了中间录入和信息收集的时间,提高了整体的物流信息化效率,给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例如,除了快递业普遍使用条形码设置外,现在很多大中型超市也引进了商品条形码系统,以条形码代替传统的文本标签,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资源。通过扫描条形码,获取商品价格及产地等信息,提高了收银效率,减少出错的机率,既满足了顾客的快节奏的需求,也提高了超市的工作效率,增加了超市的盈利水平,一举而两得。除此之外,服装业专卖店大多也普及了条形码系统,每件衣服都有专属的条形码,在收银时,扫描条形码即可出现商品价格,极大提高了收银的效率。另外,使用条形码也增加了安全性,一般服装专卖店,还会在店门口设置扫描机器,当没有完成收银的商品流出时,扫描机器就会自动报警,这里的条形码还充当着安保的职责。不过,一般只有专卖店才会有这类设施,普通个体店大多未实行。2.3网络化程度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物流业借助互联网应用,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客观来说,相对于互联网强大而包容性的功能来讲,物流业对互联网的信息化利用水平远远不够,充其量只能算达到初级阶段。突破停留的互联网物流信息化技术初级应用等级,今后开发更深层次的互联网信息化一体道路,对物流业信息化进程将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物流信息化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浪尖,抓住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可以帮助物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弯道超车。1.提高物流业智能化水平。智能取代手工劳作,实现了工作效率的质的飞跃,看来要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及智能化劳作是关键。像之前提到的条形码的使用,就是借助互联网和智能科技有力结合。今后除了快递业和超市业,普及条形码之外,其他的物流公司也可以借鉴这一方式,提高我国整体的物流信息化水平。除了条形码之外,今后还会出现其它能有效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智能化方式,在面对智能化大趋势时,各个物流企业只有快速接受和应用,才能抓住机遇,不被高度信息化的未来所淘汰。2.加强平台建设。除了快递业、外贸、国际物流外,物流业发展的大方向是包含各行各业的,比如搬家公司、超市、服装业等等。所以,除了建设快递业和国际贸易平台外,其他平台的建设也需加强,只有平台搭建好了,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行业内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信息公共平台的搭建,目前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关键是要有搭建整体平台的意识,这样互联网才能更好的为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服务。3.提高整体信息化意识。对比国外先进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建设,我国目前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的普及时间长短不同之外,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从国家到行业再到企业,树立物流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提高整体的物流信息化水平。有了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意识后,还需要付诸于行动,比如构建整体物流信息化的平台,提高物流业的互联网技术含量,降低普通企业实现物流信息化的费用等等,这些举措将会大大促进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普及步伐。

三、结语

互联网+是现在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所在,如果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相信这将会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从2015年到2016年,我们见证了申通、圆通及顺丰等物流大佬的上市之路,也看到了很多物流企业的没落。这些事例说明物流业只有不停进取,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处于新时代的物流行业本身,也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慧倩,林玲.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作用[J].经营与管理,2016(3).

[2]孙欣妍.浅谈“互联网+”物流业新形势[J].Business商,2016.

[3]尤巍,钟燕春.物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上一篇:税务相关制度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的观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