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3-09-21 15:30:04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1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高校固定资产; 高校财务

2012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此次财务规则是对财政部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原规则)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时隔15年。新规则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资产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界定、分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高校。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新规则的实施必定会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影响。

一、新规则对固定资产修订的内容

近年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作出了规定。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改革却未能跟上资产改革的步伐,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口径的不一致,新财务规则的颁布实现了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规范较原规则有以下不同:

(一)固定资产标准界定上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它与原规则“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标准相比,提高了标准。

新旧规则之间的1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物价指数上升,人员工资、会议费、差旅费等标准几经提高,而固定资产标准却一直不变,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难以实现。标准提高既是适应了资产管理的需要,顺应了经济改革的趋势,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加便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分类上

新规则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与原规则固定资产分类“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类别更加科学,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物质需求的提高,事业单位资产规模逐渐加大,项目类别逐渐增多,原有分类难以实现明细化管理。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规定了固定资产的分类、代码及计量单位,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正是与此分类保持了一致。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上

新规则在专用基金管理中规定“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而原规则并未作规定,这为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费有了选择。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不变,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根据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原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使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既是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磨损程度的补偿,也有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管理。新规则允许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为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四)固定资产使用上

与原规则相比,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固定资产购置需要的资金数额一般较大,实现共享、共用,可以避免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闲置,提高它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效用,同时可以减少资金的浪费,将资金用到更需要的项目上,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一)固定资产数量大、项目多

高校是集行政、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大量、众多的固定资产保证了高校行政办公、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辅活动等方面的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科研项目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完成,不同教学活动、科研项目对固定资产需要不同,因此固定资产数量大、类别多是必然的。如理科科研中实验仪器设备等专用工具,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更新较快,资产购置较频繁,不同研究领域投入的资产类别不同,有大型的精密仪器,也有众多的小型实验仪器设备;而文科科研注重于文化繁荣,在文物和陈列品、图书、装具上投入较多。所以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固定资产数量大,类别多。

(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性

事业单位资金多为拨款性质的财政性资金,而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则具有多样性。高校资金除财政直接拨款外,还有大量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表现在科研活动资金上。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省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研究所、各类协会、企业资助、校企联合等,这样高校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则呈现为多样性。多样性的资金来源,保证了高校行政、教学、科研活动的高效运转,提高了办学质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多部门参与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购置、建卡、财务核算、保管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是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固定资产购置上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由学校专设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操作;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可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采购,也可以由资产使用单位自行采购。固定资产卡片建立,则统一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建卡。固定资产资金管理上,由财务部门来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保管使用上,由具体购置部门或人员保管使用。固定资产处置上,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保管人员共同完成。

(四)固定资产使用上具有灵活性

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上具有灵活性,尤其在科研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上。科研活动是教师正常教学活动外进行的科学研究,教师在项目的研究时间和研究空间上具有灵活性,他们可以在学校专门的实验室或办公室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在家里或其他适宜的场地进行。再者,不同仪器、设备可以交换使用,专用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可以付费使用。因此固定资产的灵活使用保证了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三、新规则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固定资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重新界定和分类,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物价指数的上升,原有的固定资产标准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资产管理需求,新规则的实施使得固定资产数量上、价值上更趋于科学化、精细化。固定资产新的分类也满足了资产管理要求,因为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样性,会使得资产购置项目多样化。新的固定资产分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资产项目,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资产建卡、会计核算方面更具体、详细,在统计某一方面数据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一致性、统一性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规范保持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已有文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致性、统一性,如《固定资产分类和代码》、《国有资产处置规范》等文件。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致性、统一性,有利于高校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指标数据统计、指标口径、指标范围等方面相互印证、监督,避免一个指标两个数据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顺利进行,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推进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和使用效率

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项目多,但重复购置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金、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新规则要求资源共享、共用,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资产共享平台,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固定资产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了解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并结合自己工作内容需要,通过付费或者交换使用方式,在现有固定资产中申请使用,这样整个学校固定资产就可以流动起来,既保证了正常使用,又节省了资金,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

(四)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提上日程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一直是专家和各部门讨论的话题。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不一致: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价值得不到补偿,直到资产报废,账面价值仍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新规则允许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它的价值补偿,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高校来说,固定资产数量大,项目多,计提折旧有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行政、教学、科研活动,并利用固定资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提升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2012.

[2] 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1996.

[3]吴山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主要内容[J]. 中国农业会计,2012(7):4-5.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2

[关键词] 当前医疗卫生单位 存在的问题

医院会计是以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核算、监督和控制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为加强医院管理提供各项经济活动,为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一门专业会计。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责权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医疗单位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问题之一违反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资料可靠,这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一部分医疗单位在项目记录完整性方面存在瑕疵。例如:固定资产只记录其金额及使用科室,但具体的固定资产的型号,使用年限等记录不全面。特别是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没有记录,多数单位不给予重视。首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求固定资产在清理报废时,国家拨付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在限额以上的要求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报废。而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限额以上的则只需主管部门审批,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即可。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记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其报废审批程序。在固定资产报废时单位的伸缩性极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一直不予报废,只增不减,至使帐实严重不符。另有一部分单位随意进行固定资产报废,导致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形成巨大漏洞,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问题之二即违反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指同一单位在不同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不得随意变动。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相互比较。但在卫生单位中,因无需纳税,所以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为了人为粉饰财务报告,会计人员任意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滥用会计政策任意调节利润。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应按月并按实际在册的固定资产的实际金额计提折旧。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医疗单位则当月为了提高利润则不提折旧,或连续几个月不计提折旧。当某段时期为了降低利润则一次或连续任意数额计提折旧。此情况导致同一单位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信息无法比较,给单位的决策带来了很大的不准确性。

问题之三即违反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以收付应属期间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处理方法。部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分期计入费用的项目未分期计入,而一次性计入某一期间费用当中。而部分单位时常会应分期计入费用的项目却一次性计入成本中,导致会计利润核算不能反应单位正常的运营状况。同时也违反配比性原则,相关的收入和费用不能相互配比。如此会使单位决策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问题之四违反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正常情况下购入的固定资产应属于资本性支出,而非收益性支出。消耗材料属于费用性支出。但部分单位在固定资产验收时未列入“固定资产”,而列入了“其他材料”科目。例如:购入了一台大型设备价值500000元。正确的方法是验收为固定资产。正确的帐务处理是: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500000元,贷记“银行存款”500000元,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但部分单位验收时即出现错误,将其错误的记为其他材料。出现错误的帐务处理方式,即借记:“医疗支出”500000元,贷记:“其他材料”500000元。将此项本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一次性记入了费用中。如此方法导致单位的支出极不准确,单位的正常的运营状况不得而知,决策者无法进行正确决策。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更是无法正常进行,单位固定资产帐实无法相符。

另外,部分医疗单位的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和材料的划分不清。

低值易耗品是指低值和易耗品的统称,它与固定资产不同,固定资产要具备价值高,使用年限长两个条件。低值易耗品可以具备其中一个条件,也可以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医院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位价值较低,容易损耗,其价值不是一次转化为费用的物品。例如:单位价值不高的床垫,价值不高的桌椅等。

固定资产是指凡是医院拥有的,为了满足医疗活动需要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以及单位价值在规定金额以上的(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专业设备和单价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以及图书资料),并在使用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物质资料。例如:救护车、B超机、CT机及X光机等。其中固定资产可以分为房屋建筑物类、专业设备类、一般设备类、图书类和其他类。

医疗单位的材料分为卫生材料和其他材料。卫生材料是指临床和医技科室在业务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品。如纱布、药棉、X光胶片,化学试剂等。其他材料是指间接为医疗活动服务而消耗的各种材料。如各种工具、肥皂、扫帚,燃料及油料等。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材料按当期的实际消耗计入支出项目中,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摊销或五五摊销的方法计入费用项目中,而固定资产是以折旧的形式分若干期计入费用项目中。但在部分医疗单位中将三者混为一谈。在验收时一并列为材料,领用时一次性记入费用项目中,致使收入与费用不相配比。例如:某日购入固定资产CT机一台,价值10000000元,此项属于资本性支出,应分不少于10年的期间分次计入费用中。但在部分单位中却将此项支出一次性列入当期费用中,致使当月发生巨额亏损。也就是说该单位把一块纱布的支出和一台CT机的支出混在一起,这又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处于无绪的状态。长期以此种方法进行管理则医院的财务管理将十分不准确,决策者没有决策的基础。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3

关键词: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管理;创新

一、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创新

从政府颁布的新准则来看,固定资产要从原来的“事业单位持有”进行改变,该固定资产在政府会计主体进行业务活动时要使其满足,并且对其有控制权。随着“控制”这一概念提出的同时也阐述了控制这份资产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把固定资产的意义重新定位,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政府会计在对某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后,许多与之有关的经济利益就有可能流入,这样乡镇政府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利益来回馈群众。

(二)固定资产确认的创新

新政府会计准则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成功的会计准则,加上对企业会计的深入探究,对于固定资产的确认思想开始转变,新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确认方式的转变非常明确,旧制度中以明确的价值标作为标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对固有资产确认的方法已经落伍,在新准则中改变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方式,从本质入手,以此为标准进行固定资产的确认。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创新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由于损耗或者意外而转移到商品或者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在新政府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新准则中将机器设备划入可以折旧的范围,无论机器用还是不用,都可以折旧。新准则中也对不计提范围做出了一些调整,将单独计价的土地划入了不计提范围。除了折旧范围,新准则在灵活性上也在旧准则基础上做出了改革,明确指出了政府会计主体在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新准则中,在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候,按照当月计提折旧,得出的折旧额计入当期费用或者资产。与过去虚化的计提折旧相比,从“虚提”转到“实提”,更能确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乡镇政府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也有所加强,这样就促进了乡镇政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四)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创新

新准则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乡镇会计中的核算方式精简,以前的会计准则中在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规定比较全面,包括租借费、运输费、税费、等等,新准则中将这些十分繁复的规定全部去除,使乡镇政府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五)乡镇政府会计核算的创新

新固定资产准则将单体核算会计记录转变为“双基础”核算体系,新政府会计准则规定,在记录中要使用政府预算和财务会计相互衔接但又适当分离的核算体系,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心,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两者要适度分离,与此同时又把预算会计要素与才财务会计要素在同一个系统中显示,避免了单一系统的缺陷。

二、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的现状和原因

(一)财务人员不达标

新政府准则的实施,需要相关人员了解并且熟悉运用新制度,而乡镇政府的财务人员基本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没有对新制度全面的学习,所以导致知识素养的匮乏,面临一些难度较大的工作无法胜任。

(二)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低下

乡镇政府中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乡镇政府在固定资产的安置与购买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造成许多资产限制和浪费,并且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过于薄弱,正是因为缺乏管理意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下,形成重购置、轻管理的状态。

(三)乡镇政府的创新步伐过慢

乡政府作为我国政府部门中最为基层的机构,日常的工作中涉及大都是老百姓,处理工作的过程都较为繁复,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相对较为疏松,信息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产生影响。

三、乡镇政府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培养

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代表着权责发生制的到来,旧制度的冤屈,新制度的到来,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制度所改变的业务,了解并且熟练的应用。新制度对于乡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比较严格,尤其是对于财务人员,新准则在实施初期,给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所以应该针对人员素质进行指导,组织师资力量进行教导、培养,提高宣传力度,努力加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对新制度的理解,培养工作人员的业务办理能力,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权力贯彻新准则的落实。

(二)提升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我国乡镇政府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有待提高,乡镇政府对于固定资产缺少管理,甚至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对与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需要提高。在领导人员的绩效测评中加入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提高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的管理,培养相关人员的责任感,确定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范围,以此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有效保障。(2)确立固定资产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对固定资产使用的各个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新政府会计法则的标准执行。(3)建立一个考核小组,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购入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准则审核,计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

(三)创新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

固定资产使用中会有自然损耗或者意外损耗,由此引发物品更替,所以固定资产折旧中有许多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乡镇政府可以在固定资产折旧中学习企业的经验,(1)使用快速折旧法,在确定资金在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还能降低乡镇政府的税务压力。(2)在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预计损耗、可提供利益的年限、此类资产使用的过往信息,然后乡镇政府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一个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这样乡镇政府财务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提供更准确、更具有真实性的报告。

(四)对乡镇政府固定资产严格监管

乡镇政府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对应资产使用或者管理人员要查明原因,然后做出方案,以此来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如果发生意外,对应资产使用人要说明情况,做出查实。对固定资产中价值高昂或者精密容易损坏的要采取多人保管,相互监督,以免损坏或者部分工作人员以权谋私、中饱私囊。

四、总结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4

三峡水务隶属于重庆市水务集团,主要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库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因为污水处理行业的特殊性,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主要包括厂区、管网、泵站。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前,厂区、管网、泵站的修理费发生时计人所属项目的生产成本。现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应计人发生当期的管理费用,不再考虑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与企业污水处理成本的相关性等,而将其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我们认为是值得对该会计准则规定进行探讨的。

一、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全部计人管理费用的影响

厂区、管网、泵站是污水处理企业运行的固定资产基础,具有单位价值高、腐蚀性强的特点,为维护其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水质达标排放,其使用过程中发生修理费用而且频率较高是必然的。

1、违背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核算原则

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核算划分原则:企业的生产费用是为产品生产而发生的,则计入产品成本;企业的期间费用与特定的产品不存在直接联系,而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直接作为期间费用而不计人生产成本。三峡水务污水处理中固定资产(厂区、管网、泵站)的修理费用是直接为污水处理服务发生的直接费用,并可直接归属到厂区、管网、泵站中去,若将其一概计入期间费用,显然违背了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核算原则。

2、与厂区、管网、泵站其他费用的处理不协调。厂区、管网、泵站在污水处理运行中所发生的生产成本不但包括直接为污水运行服务投入的水、电、药耗等,还包括每月相对固定的、与修理费性质相近的折旧费、薪酬、劳保费、车辆费等。现在唯独将厂区、管网、泵站的修理费用被排除在外,发生时不进行对象化而一概作为期间费用计人管理费用,这显然与厂区、管网、泵站其他费用的处理不一致并不相协调。

3、将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用在发生时一次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不利于对成本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厂区、管网、泵站的管理、使用以及维修由公司生产部门、管网部门对口负责,如果把这部分比重较大的修理费用计入期间费用而不对象化计入污水处理成本,则不利于对相关生计、管网部门的成本考核。而且生产部门按照某个污水处理厂的厂区成本的口径是:包括工资、药、水费、电费、折旧费等外,还有修理费。

4、将厂区、管网、泵站修理费用在发生时一次全部计人期间费用将导致所计算的污水处理成本不真实,不能完整的反映污水处理成本,大大降低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而且生产部门按照某个污水处理厂的厂区成本的口径是:包括工资、药、电费、折旧费等外,还有修理费。直接从财务报表上提取的厂区成本数字不能真实反映其成本。

二,关于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修理费会计处理建议

根据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划分标准。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建议将固定资产的修理费按其生产对象归属于生产费用(包括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有利于正确统计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使财务核算真正能够服务于企业决策。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不能满足《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上进一步明确,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人“管理费用”;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对于将应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笔者认为不妥。

1,这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费用归集明细化的精神相悖。违反了应正确划分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的成本核算原则。新准则在多个地方规定,企业应该根据受益对象,将应确认的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职工薪酬的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等,原制度规定计人“管理费用”,新准则下则要求按照受益对象分别列支。而这里却将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统统计入“管理费用”。明显不妥。

2,将本应该由产品成本承担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人“管理费用”,造成了产品的成本不实,不能足额反映生产的消耗水平,使成本信息不能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的行业可能每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很低,也就占到产品毛利的1‰甚至不到,上述调整也确实对相关产品成本影响不大。但有些行业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就很高,如化工行业或其他腐蚀严重的以及高危行业等。为了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转,每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就会很高,能占到产品成本的10%以上,这种调整带来的成本不实对产品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5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2010年,财政部与卫生部共同修订了《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会计确认基础等重大会计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科目,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日显重要。所以,本文主要从固定资产核算角度比较了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并对如何组织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方面的差异

(一)调整了固定资产订定标准,体现了会计重要性原则

新《医院会计制度》从医院经营管理实际出发,将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以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认定为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对于达不到上述标准的医疗设备则归入材料进行核算。这一规定既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又降低了会计核算成本,较好地体现了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

(二) 以累计折旧取代修购基金,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价值

新《医院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精神,增设了累计折旧科目,取消了修购基金科目。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价值的调整项目,同时也是代表了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因此该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医院固定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必,另一方面可以医院成本信息的完整性。在原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计提的修购基金是净资产项下的一个科目,累计折旧取代修购基金,意味着医院净资产的价值开始和其本原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净资产虚增的现象。

(三)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完善了固定资产科目体系

新《医院会计制度》设置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等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使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的会计处理有据可依,使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状态得以体现,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

(四)应用软件可归属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定义趋于科学

新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如果应用软件构成了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新制度不允许将应用软件费用化,规范了资产的定义,统一了应用软件的会计处理方法,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设置了待冲基金科目,解决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列支问题

新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经营活动的特点,创新性地设置了“待冲基金”科目,用以核算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购买药品、卫生材料等物资所形成的,留待计提资产折旧、摊销或领用发出库存物资时予以冲减的基金。解决了医院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建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的列支问题,填补了原来医院会计制度的空白。医院使用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在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同时,增加“待冲基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在增加“累计折旧”的同时,冲减“待冲基金”。

二、适应《医院会计制度》,调整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方法

(一)按照固定资产认定标准,调整现有固定资产

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调整,对于达不到固定资产认定标准的医疗设备,重分类为“低值易耗品”。为此,医院财务部门应会同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固定资产的原价和使用年限,为重新确认固定资产提供原始依据。

(二)核实固定资产原值,正确计累计折旧

在新旧制度过渡过程中,医院要做好全面清查盘点,确定资产折旧范围。核实整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对于不同来源的固定资产要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将自有资金购置的设备与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分开核算。因为不同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其累计折旧处理的方法不同。利用自有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其累计折旧要计入医疗成本,而利用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其累计折旧则要冲减待冲基金。为此,医院要将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前所有在账固定资产中由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追溯确认为待冲基金。另外,医院还要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以前年度形成的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同时冲减待冲基金或者事业基金。

(三)细化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体制

固定资产折旧要计入各使用部门的医疗成本,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对成本信息和医疗成果产和重要影响,成本信息日益重要。为此,要细化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归口分级管理体制。在医院财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按固定资产的类别,按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由各级使用单位负责具体管理,进一步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并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

(四)引入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进行账、卡、物综合管理

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的台账式管理系统是与原《医院会计制度》下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相适应的,无法将设备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有机的结合。因此,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需要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提高固定资产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要引入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条形码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身份证”式管理,并利用条码信息介质,对固定资产进行全过程跟踪,将以手工方式进行的分散管理,转化为信息化集中管理,利用这一平台,可以将医院的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文炯.浅谈医院新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管理.会计之友,2012(07).

2.韩党琴.新旧医院会计制度衔接阶段固定资产会计处理详解.商业会计,2012(08).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6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是指小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1年的有形资产,具体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设备、器具、工具等”。相较于《企业会计准则》应该注意的是,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范围包括小企业拥有的、已出租的建筑物。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明确规定:“已出租的建筑物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法中也没有“投资性房地产”这一概念。

(一)外购固定资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安装费等,不含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一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原则上基本一致。然而不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若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采用实际利率摊销法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关于摊销金额的处理,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摊销金额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除外。

[例1]2×12年1月1日,W小企业与Y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从Y公司购入一台复印机交给管理部门使用,该复印机的价款为6000元。W小企业于2×12年1月1日支付了设备的首期款项2000元,计划在2×12年至2×13年两年期间平均支付剩余款项,12月31日为付款日期。假定该设备的现销价格为5500元。该设备预计使用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假定与税法规定相同。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是设备的现销价格(支付价款的现值)5500元。但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是设备的支付价款6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2×12年1月1日,购买设备时:

借:固定资产 6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长期应付款 4000

2×12年12月31日,支付款项2000元时:

借:长期应付款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2×12年计提折旧额=6000/10=600(元)

借:管理费用 600

贷:累计折旧 600

由于小企业的上述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一致,因此无需进行所得税纳税调整。

(二)自建固定资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若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应按有关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从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但不调整已计提的折旧。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却规定其计税基础是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计量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基础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此后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因此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与“竣工结算前”之间发生的支出,小企业应进行纳税调整。二是折旧不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按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折旧,而税法规定,小企业应在“竣工结算时”按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因此在该固定资产预定使用年限内,小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折旧额进行纳税调整。

[例2]2×12年1月1日,W小企业管理部门借入款项开始自行购置建造一项固定资产,发生料、工、费60万元,2×12年12月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2×13年3月末办理竣工结算。企业因建设固定资产发生专门借款借款利息12万元,其中2×12年12月之前利息8万元,2×13年1月至3月利息4万元。假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都按照5年折旧,预计净残值5%,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2×12年12月末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60+8=68万元。

借:在建工程 600000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 600000

借:在建工程 80000

贷:应付利息 80000

借:固定资产 680000

贷:在建工程 680000

2×13年会计折旧为68×(1-5%)÷5=12.92万元

借:管理费用 129200

贷:累计折旧 129200

按照税法规定,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为60+8+4=72万元,2×13年折旧应为72×(l-5%)÷5÷12×9=10.26万元。因此,小企业应调增纳税所得额12.92-10.26=2.66万元。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等确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该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是一致的。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却采用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孰低原则。

[例3]W小企业2×12年1月1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台设备,租期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0万元。设备公允价值40万元,假设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为35万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规定,W企业应将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35万元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40万元两者中较低者35万元作为设备入账价值。但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W企业取得的设备应当按照60万元入账。

借:固定资产 600000

贷:长期应付款 600000

(四)其他方式取得固定资产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和相关税费确定;盘盈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同类或者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扣除按照该项固定资产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后的余额确定”。该项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没有原则差异。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折旧 包括:(1)折旧范围。《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当对除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之外的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该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一致。而企业所得税法准许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按照规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但不得计算扣除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折旧范围上的主要差异在于:税法不允许计提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对这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基于此产生的差额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折旧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一般应当按照年限平均法(直线法)计提折旧”。若技术进步等原因导致固定资产需加速折旧,小企业可按照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这一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一致,此外企业所得税法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应考虑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显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企业所得税法更加一致,注重了与企业所得税法的相互协调。(3)折旧年限。《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在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时,应当考虑税法的规定。而《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却规定企业在合理确定折旧时间时,不必考虑税法的规定。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却明确规定了不同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除外。同时规定,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其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60%。

[例4]2×12年1月1日,W小企业管理部门自行购置了一台8万元的设备,但是直至2×12年末,该设备一直处于未使用状态,但W小企业2×12年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其计提了折旧。假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都规定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5年,预计净残值5%,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W企业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2×12年对打印机计提折旧为8×(1-5%)÷5=1.52万元,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管理费用 15200

贷:累计折旧 15200

按照税法规定,由于该项设备一直处于未使用状态,因此不允许计提折旧。在计算2×12年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2万元。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包括:(1)固定资产修理。《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应在发生时根据固定资产的受益对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会计核算时,日常修理费应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大修理支出属于“长期待摊费用”,应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二者处理原则完全一致,所以无需纳税调整。(2)固定资产改建(改良)支出。《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改建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和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与此类似。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没有明确将固定资产修理划分为日常修理和大修理,只是做出了比较含糊的规定: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直接记入“管理费用”或者“销售费用”,如果不能区分是固定资产修理还是固定资产改建,或固定资产修理和固定资产改建结合在一起,则企业应当判断: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是否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若满足,该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否则,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可见,《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将某些大修理支出视同了固定资产改建支出。

[例5]W小企业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对管理部门一项设备采用直线法折旧,2×12年1月开始对其进行修理,共发生修理费7万元(取得时计税基础为10万元),年末时修理完毕,估计尚可使用5年(比原预计时间延长1年),预计净残值率5%不变。

因本例中的修理支出7万元已超过计税基础10万元的50%,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这应属于固定资产大修理,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其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待摊费用 70000

贷:银行存款等 70000

三、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相同,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然《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却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减值损失,应对其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7

【摘要】高等院校在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当前采用了以办公室为单元的转移模式,不利于高等院校在新校区功能的快速恢复。文章认为高等院校新校区的建设实质是老校区原有职能的恢复,因此老校区固定资产的转移应以基本的职能功能为单元、结合模块化的操作手法实现原有功能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固定资产转移 新建校区 功能单元 模块化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历来受到资产所有者与使用者的重视,一直以来关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研究也有相当成果。总的来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与发展,已经逐步积累了相对实用和可靠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与体系,整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入库、使用与报废等系列性的流程管理与涵盖了资产生命全周期的过程管理,同时在资产的管理体系上形成了以资产管理方、财务部门与二级使用单位共同负责并强化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并且越来越倾向于细节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对高校资产的价值衡量、损益评估及资产更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日渐形成了以资产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管理体系,条码与资产管理数据库的结合不仅使高校固定资产全面转向数据化和信息化,也使资产过程管理变得更为轻松。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形成一套以条码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在数据的开放接口等方面也正逐步与财务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良好数据交换的复合系统,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用与评估等构建成为一个动态、完整和全面的立体系统,为我国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当前的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管理研究均建议于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基础之上,而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少有涉及。例如当前高校固定管理研究倾向最为丰富的表现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接口开发与资产的动态管理方面,对新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涉猎较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出发点联系紧密。当前常见的固定资产管理多为既有资产和历史积累资产的重新评估、更新换代与资产重组,对建立在初始状态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领域较少,而对高校的新建校区的固定资产管理也依然延续了既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表现为老校区既有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分列,并未对其进行全新的规划和管理,体现出明显的资产延续性和管理体系的稳定性。

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着新校区的建立、老校区的延续维护或者消解,这些都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适当的管理,从最大程度上盘活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与研究中,对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管理则几乎处于空白。由于高等院校自身的运作特点,一般高等院校进行校区搬迁均选择工作负荷最小的暑假期间,校园中各项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都处于停滞状态,无疑对资产转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时机。然而,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基于校区搬迁为前提的固定资产转移往往表现出非常单一的打包、装车、卸载、安装的工作流程,呈现出原始且线性的工作模式,不利于校园内各职能部门快速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需要对其进行更为恰当的规划和研究。

一、当前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的高等院校新校区搬迁过程中,尽管从资产管理方与使用方都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来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与良好状态,但在当前的资产转移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较高的资产损毁率。一方面,由于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年限,加之在此前的使用过程中维护不足,导致其在搬迁过程中产生了较高的损毁率,这是搬迁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只要搬迁过程中不出现过高的损毁率,都应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以往固定资产的购买与使用中均实行了尽可能节约资金的原则,因此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无论在使用寿命还是自身质量方面都处于近乎极限的状态之中,在相对稳定和固定的使用环境中能够发挥出较好的状态,但是在长途搬运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较高的损毁率,这也是当前校区搬迁过程中出现较高损毁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校区搬迁这一过程中,资产管理面临着转移资产数量大、种类多、门类杂、质量参差不齐等多方面的考验,尤其是搬迁过程中的操作更是难以掌控,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本身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固定资产转移尽管是建立在条码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依然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转移延续着以办公室或二级使用单位为原则的打包、装车、运输、卸载与再安装的操作方式,尽管在资产的掌控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效率上却体现出较差的状态。

总的来看,高校校区搬迁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在表现上为设备的地理位置变换,但实际上则是其功能的地理位置转移,当资产管理者将思维定位为设备的转移时则将采用注重物质本身的完好性管理,进而采用以办公室或职能部门为单位的搬迁转移模式,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校区搬迁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然而,若管理者将思维转变为职能部门基本职能的转移的话,采用的将是基本职能依托设备与人员的快速转移,将极大程度提高职能的转移速度与效率,使职能部门快速实现在不同地点的功能构建,从而为新校区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来看,当前以办公室为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下列几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固定资产在转移过程中的整体损耗率偏高,单次转移的固定资产门类、种类与数量等都偏大,转移过程中难以做到精细化操作,校方也无法提供面对复杂对象集合的精确搬迁要求,工作过程处于混沌状态难以监管;二是以办公室为单位的固定资产转移在进入新校区后校园整体功能恢复较慢,复建周期较长,难以快速的恢复高校相关职能;在当前的高校职能部门中,各个职能部门体量不一,设备拥有量与搬迁要求均不一致,单纯以办公室为单位进行搬迁尽管能够在资产管理上体现出较强的固定性和完整性,但是在学校的整体功能恢复上则难以保障,往往出现部分职能部门搬迁复建完毕却无事可干的状况;三是新校区建设和搬迁往往受到来自基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影响较大,以办公室为单位的资产转移模式面临着部分区域内功能无法恢复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好反馈的窘境,进而对整体校园的功能恢复造成阻碍。

二、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

如上所述,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与老校区的搬迁过程中,转移的不仅仅是设备,体现的不仅仅是物质和设备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化,更是高校在相关职能方面的位置变换。在具体实践之中,新校区的建设相比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和转移难度相对更小,其最为重要的便是新校区所拥有的功能都是在老校区功能之外的新增功能,其所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功能的增列得到保障即可。而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则不一样,与新校区新增功能不同,老校区的功能完全被消解,若新校区的功能无法得到快速恢复的话,学校的整体功能将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因此老校区在整体搬迁时尤其要注意功能的完整转移,这也是笔者建议老校区在进行校区转移时以功能为单元进行搬迁实践的根本原因。

相较于在老校^外进行新增校区的功能完善而言,老校区的整体搬迁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备份,只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功能,否则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运转。基于此,笔者认为此种类型的校区搬迁需求的固定资产转移应遵循以基本职能保障为单元进行搬迁工作实践,以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保障功能的转移与对新校区基础设施的全面测试。

基于此,笔者认为基于功能单元的新校区固定资产搬迁模式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信息化操作,功能前置配置。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中,对资产进行条码化、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常态,对固定资产的转移过程管理和功能复建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起以基本的条码化、信息化为基础的资产转移模式,对其进行功能配置。在以往的固定资产转移过程中,往往采用使用搬家公司进行办公室整体打包转移的模式,然而实践证明该种方式对于校区整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并不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老校区灭失而新校区亟待进行功能恢复的固定资产转移工作,应该以计算机为基础在搬迁之前进行基本功能的搭配与管理,即在搬迁工作开始前对基本功能进行梯队化、数据化管理,即合理分配一个办公室的职能梯队,首先筛选出最为基础的固定资产设备进行搬迁,使其在搬迁到位后能够立即恢复新校区的基本职能,而不是将办公室整体进行搬迁后缓慢恢复的操作方式。

使用该种操作方式的前提在于,当前的资产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需要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与拥有设备进行整体的功能等级划分,从而在搬迁优先级上进行选择和配对,以最快的速度筛选出各职能部门的基本功能进行打包搬迁和异地复建,从而快速构建出异地的基本职能。这个过程需要以计算机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信息化方案进行支撑,不仅需要对全校职能部门的设备和资产进行数据化、电子化,更需要对其功能进行优先级的评估和动态搭配。

第二、设备的通用配置原则。异地功能复建的基本原则在于原有功能的良好复制和转移,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资产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是整体过程较为耗时一个方面,即将合适的资产转移到合适的地点使其发挥出恰当的功能是该过程的核心要求。相对于新增校区建设中固定资产的转移多采用全新设备配置不需要顾虑到功能匹配的问题而言,老校区的固定资产转移面临着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新旧功能匹配问题,即需要将原有的设备和资产转移到新的地理位置的原有功能中去,这一过程无论是对搬迁过程还是对功能的良好复建都显得繁琐而漫长。

基于此,笔者认为固定资产在配置之初就需要体现出较强的通用性,即设备的适用范围尽可能广、使用场合尽可能宽泛,从而使其具有较好的通用条件,为后续在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功能配对实现较好的基础条件。而对已有较长使用时间和规格不一的设备而言,资产管理方应在日常使用中及时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将资产的匹配性提升到最高程度,进而形成基础设备完全通用化、特别设备针对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而在部分设备中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也应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使用固定资产的梯级化管理。

第三、基本职能的模块化设置。为尽可能形成较好的新校区功能复建条件,原有职能部门的基本职能应该形成较好的模块化设置。即原有的职能部门所拥有的职能应该是梯级化、模块化的,而不应是含混的职能分配。如前所述,新校区的建设实质上是相应职能的恢复,因此职能部门的固定资产与既有职能的划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新校区职能恢复的效率和程度。

基于此,笔者建议在老校区搬迁之前对相应职能部门的职能进行模块化切割,结合计算机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对相应职能的优先等级、复建难度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匹配优先等级进行数据标签设计,再结合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块化操作方式对其进行模块化搭配。针对新校区功能复建的实际情况,对老校区的职能部门搬迁和资产转移进行有计划的、分批次的进行以功能复建为原则和基点的资产转移,实现功能的模块化转移。

三、结论

高校固定资产转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难以规避的环节,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尽管日益精细化,但是对该方面的研究还颇有不足,因此笔者认为未来高校固定资产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资产转移应该遵循以基本功能为单元的功能模块化方式操作,从而尽快恢复新校区的相应职能。

参考文献:

[1]马琳,张波.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 长春大学学报,2007,(09).

[2]胡日进.新形势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08).

固定资产管理的原则篇8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缺陷 对策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固定资产价值逐年递增,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校仍然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建设不足是造成前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系统剖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缺陷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问题,以期为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益探索。

一、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缺陷分析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含义。目前被广泛认同的内部控制理论,当数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由相互关联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支撑。2013年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更新,明确了支持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十七项原则(见表1),定义了内部控制缺陷。

新框架定义的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可降低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以及相关原则中的不足。换言之,内部控制缺陷就是五个要素的缺陷或其所属十七项原则的不足。惟有所有五个要素全部存在并发挥作用且共同运行,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内部控制无效将给企业带来高风险和不可估量的损失。源于改进企业管理效果的内部控制原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或某一项业务活动。

(二)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表现。

1.控制环境较薄弱。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建立有资产管理组织架构,具备较明确的授权和责任机制,能够在师生中广泛宣传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相对较好地遵循了第一、三、五项原则。但是内部控制第二、四项原则没有落实,表现在:

(1)理事会作为高校重要治理主体,应该承担决策咨询和监督功能,但就目前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正在建设过程中,只有一些公办高校建立了理事会,即使已经建立的理事会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和组成及运行规则不规范等问题。理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实施尚待落实。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氛围不够浓厚,管理意识缺乏,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未形成定期、良好、有序的培训交流机制及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没有制定吸引、发展、保留固定资产管理人才的政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2.风险评估工作缺失。风险评估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环节和手段。需要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风险评估小组,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开展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找到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完善内部控制。目前,关于如何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如何识别风险、如何结合单位的情况管理风险、如何评估舞弊的可能性、如何评价风险的后果等问题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思路或可借鉴的经验。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多、项目复杂,风险评估难度更大,目前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既没有“清晰的目标”且不能“识别和评估与目标相关的风险”、不能“对风险进行全范围的识别与分析,并决定如何管理风险”、不能“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考虑潜在的舞弊行为”、不能“识别并评估对内控体系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变化”,风险评估要素下的四个原则均未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评估缺陷较严重。

3.制度执行不到位。高校能够按照教育部和财政部的要求,建立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等制度或流程,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不出大问题,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在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也不断推陈出新,很多高校近年来都引入了资产条形码粘贴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上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将实物与台账信息有机关联,为账实核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领域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新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制度流程还不够完善,执行方面有待于加强。

4.内控信息生成及沟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般实施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管用结合、责任到人的原则,需要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保管(或使用)人等部门或人员的共同参与,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工作的协调十分重要。

高校每年通过对校内专兼职资产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以及接受上级纪检监察和审计人员的监督检查等环节,一方面将包含内部控制职责的必要信息向教职工传递,另一方面获取专业人士有价值的专业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尽管如此,高校所采取的加强信息沟通举措远未达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要求。根据内部控制框架,首先,高校需要能够获取或生成并使用相关的、有质量的信息来支持内部控制正常运作,其次,高校需要在校内以及校外有效地传递这些信息。那么哪些是能够支持内部控制正常运作的有用、高质量的信息?如何获得?谁来获取?怎样传递?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深入思索。目前高校内控信息的生成和沟通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没有达到内部控制第十三至十五项原则要求,成为内部控制缺陷。

5.监控活动缺陷较突出。高校能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或政策法规要求拟定制度和流程,但是,制度或流程是否落实则较少有人问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监控活动也是如此。经过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和调查,很少有高校将评价内部控制当作一项任务来布置,更没有把评价内部控制常态化,没有实施持续的专项评价,高校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监控活动很薄弱。内部控制第十六和十七项原则未落实,成为重要的内部控制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导致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产生

国家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要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充分利用,落实在工作上就是要建立固定资产的保管责任制,加强对资产利用率的监控,合理整合资产。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一)高校固定资产保管责任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高校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最高要求通常是“不出大问题就是无问题”,反映出资产管理工作得不到管理层的重视。这样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定位直接导致相应体制机制建设不足、授权与责任模糊、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最终造成资产记录混乱、家底不清、保管责任得不到落实等状况的发生。经网站检索和调查发现,多数高校所建立的固定资产归口管理责任制、使用及处置的审批程序等的落实及监管往往执行不到位,职工间甚至是部门间或校内外调剂使用资产而不办理交接手续、处置在用资产不严格执行政策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对相关责任人不惩处或惩处不及时,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陷入“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管理混乱不及时惩处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恶性循环。总的来讲,由于高校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以及监控活动等方面存在缺陷,高校固定资产的保管责任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二)固定资产管理信息不完备,资产利用率不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层利用信息支持决策的力度不够。高校固定资产台账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资产的规格、型号、来源、单价、数量、存放地点、领用人等保证资产安全的内容,资产的在用或闲置等使用效益信息一般不出现在台账内。由于缺乏记录及监控,部分大型精密贵重仪器使用效率很低,有的每年只使用十几个小时,有的设备购置后从未使用过,甚至有的实验室每年开门天数都寥寥可数。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通用设备每天达到定额机时7小时为满分、专用设备每天达到定额机时4小时为满分来评判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可能有很多设备都无法达到60分的及格等级。固定资产台账不能为优化资产配置、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管理目标服务,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不足,是高校资产配置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高校缺乏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没有制定风险评估制度,“风险评估”和“监控活动”两大内部控制要素建设几乎为零,也助长了资产利用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改进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优化控制环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自2014年开始,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是政府刚性支出不断增加,二者之间矛盾凸显。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可能要收紧对高校的财政拨款,合理规划存量资产、科学配置增量资产将成为高校的必由之路。固定资产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主体工作的基础,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成为应对新形势的当务之急。为此,高校要加快治理机制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将固定资产管理视为高校的重点工作,经常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以了解问题,改进工作;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业务需求配备和培养管理人员,给予这支队伍同等的职务职称晋升机会;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资产使用权利和管理责任的对等,在部门和教职工中营造资产保全和资产增值的管理氛围,杜绝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

(二)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控活动。内部控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才能实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内部控制目标。而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监控恰恰是发现内部控制问题、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必要手段。目前,高校一般都有一套规章制度及业务流程,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管理、处置等业务活动进行规范。但是规章制度一旦出台,内部控制建设往往处于静止状态,需不需要进行制度更新以及何时更新、怎么更新等问题不再有人考虑,容易造成因原制度不合时宜而导致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干部的廉政风险以及单位的经营风险将逐步增加。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等监控活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都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不宜经常性开展,可以制定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所谓“定期”,一是在每年末进行部门工作总结时,将风险评估列入总结范围,开展全校范围内的、自下而上的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评估,汇集全校力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二是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审计常规化,于每年年初进行,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督促内控建设常态化。所谓“不定期”是指在国家新政策出台、高校管理层次提高等固定资产管理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开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或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在进行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时,应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评价内控目标是否科学合理、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是否存在舞弊空间、是否存在资产空置浪费现象等,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并充分发挥其决策支持作用。正确、真实、及时的信息具有决策支持作用,不全面、不规范、陈旧的信息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是国家机关统计资产管理数据的直接来源,也应该为高校固定资产的增置、调配发挥作用,维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这个平台很重要。

1.保证平台既有项目信息的真实完整。如前所述,固定资产初始入账金额登记问题较多。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相关部委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明确不同来源固定资产入账金额的确定方法,保证入账金额具有中立性、可核实性,保证同地区、同类别的高校间固定资产确认尺度相同,据此上报的数据加总之和,才具有特定的含义。否则统计数据将含义模糊,失去统计的意义。其次,高校应制定固定资产信息管理手册,将固定资产信息新增、变更等诸多情况,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不厌其详地列举出来,以适应目前高校专兼职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再次,高校应建立“部门-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财务部门”多级审核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部门资产管理员负责信息录入并经部门相关人员初审签字,高校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再审并完成资产账登记工作,最后财务部门进行三审并登记财务账。

2.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果信息内容。固定资产金额大,寿命长,应该为高校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包含新增、报废的管理,更应该包括对在用资产使用状况的监督管理,需要对固定资产利用效率高低进行评价。评价固定资产的利用状况,应该成立评价专家小组,结合教学使用、科研使用等固定资产用途,制定出完善的包含使用频率、使用效益等内容在内的评价标准;采用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与固定资产的账实核对结合进行,每年一次。评价工作完成后,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综合评价分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平台。藉此,可以从高校角度掌握某一项资产的完整动态轨迹,为高校的相关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3.发挥平台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是研究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具体的学科规划和专业建设、设备购置计划的重要数据,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与固定资产管理平台建立接口。管理者可以根据系统赋予的权限,随时获取必要的资产管理信息,及时进行决策。

综上,本文根据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框架,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缺陷进行了分析,从加强内部控制角度提出了改善控制环境、重视风险评估和监控活动、发挥信息沟通作用等建议,希望能对改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美国Treadway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13)[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王晓华,王杰.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与绩效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4.姚晓丹.教育部颁布高校理事会规程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再进一步[N].光明日报,2014-8-16.

5.王月华,赵明霞.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学语文文化常识范文 下一篇: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