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利润的影响

时间:2022-02-28 05:12:34

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利润的影响

【摘要】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其中,应计折旧额是指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其预计净残值后的金额;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我国《会计法》规定企业可选用的4种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通过四种方法对利润的影响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后发现,双倍余额递减法对企业效益最好,下面将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利润、影响

中图分类号: F540 文献标识码: A

一、平均年限法

1.1定义

平均年限法即直线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额均衡的分摊到各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率* 固定资产原值

一定期间的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它反映一定期间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例如:

设A服装厂,固定资产原值为179000元,预计残值为9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第一年没有维修费,第二年维修费为10000元,第三年维修费为10000元,第四年维修费为20000元,第五年维修费24000元(假定在不考虑维修费前利润为100000元)企业所得税为33%

每年固定资产折旧额=(179000-9000)/5=34000(元)

第一年利润额为:100000-34000=6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66000×33%=21780(元)

第二年利润额为:90000-34000=5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56000×33%=18480(元)

第三年利润额为;90000-34000=5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56000×33%=18480(元)

第四年利润额为:80000-34000=46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46000×33%=15180(元)

第五年利润额为:76000-34000=42000(元)

应纳所得税为:42000×33%=13860(元)

1.2.对利润的影响

由于年折旧额都是相等的,因此每年结转摊入经营成本的数额也是相等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折旧额表面上对利润影响是不发生变化的。然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所需要的修理和维修费用会逐年增加,就会产生固定资产使用早期承担的费用较少,分摊计入利润的经营成本偏低;而固定资产使用后期承担的费用较多,分摊计入利润的经营成本偏高,这样就会导致利润额逐年减少。

二、工作量法

2.1定义

工作量法是按照计算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由于各种专业设备具有不同的工作量指标,因而,工作量法又有行驶里程折旧法和工作小时折旧法之分。工作量法是假定资产价值的降低不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是由于使用的缘故。特别是在有形磨损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原始价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工作量总额

年折旧额=某年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2.2对利润表的影响

因为是按照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当固定资产不工作的时候,就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与使用程度呈正比例关系,体现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该计提方式使得当利润表随着固定资产使用程度而变动:在固定资产使用程度较高的年度,企业需要上交的所得税就较多,反之则较少。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所有者和债权人能快速的了解到固定资产与利润表的关系,更加准确的做出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决定。

以上题为例,假如此设备使用期内产量为4660万件,第一年产量为1100万件,第二年产量为1000万件,第三年产量为950万件,第四年产量为850万件,第五年产量为760万件,

每年折旧额=每年实际产量/合计产量×(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

第一年折旧额为:1100/4660×(179000-9000)=40128.75(元)

利润额为:100000-40128.75=59871.24(元)

应纳所得税为:59871.24×33%=19757.51(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1000/4660×(180000-10000)=36480.69(元)

利润额为:90000-36480.69=53519.31(元)

应纳所得税为:53519.31×33%=17661.37(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950/4660×(180000-10000)=34656.65(元)

利润额为:90000-34656.65=55343.35(元)

应纳所得税为:55343.35×33%=18263.31(元)

第四年折旧额为:850/4660×(180000-10000)=31008.58(元)

利润额为:80000-31008.58=48991.42(元)

应纳所得税为:48991.42×33%=16167.17(元)

第五年折旧额为:760/4660×(180000-10000)=27725(元)

利润额为:76000-27725=48275(元)

应纳所得税为:48275×33%=15930.75(元)

三、双倍余额递减法

3.1.定义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计算固定资产额时,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100%

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年折旧率

3.2.对利润表的影响

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使用末期较多,因此,初期计提的折旧额比末期多是符合实际的。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折旧额在前期较多,末期较少,使得利润表的变化与实际生产成本相对应,避免因为市场的变化迫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带来的损失,而使利润发生剧烈波动。

以上题为例: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5×100%=40%

第一年折旧额为:179000×40%=71600(元)

利润额为:100000-71600=28400(元)

应纳所得税为:28000×33%=9372(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179000-71600)×40%=42960(元)

利润额为:90000-42960=47040(元)

应纳所得税为:47040×33%=15523.2(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179000-71600-42960)×40%=25776(元)

利润额为:90000-25776=64224(元)

应纳所得税为:64224×33%=21193.92(元)

第四年后,使用直线法计算折旧额:

第四、第五年的折旧额

=(179000-71600-42960-25776-9000)/2=14832(元)

第四年利润额为:80000-14832=65168(元)

应纳所得税为:65168×33%=21505.44(元)

第五年利润额为:76000-14832=61168(元)

应纳所得税为:61168×33%=20185.44(元)

四、年数总和法

4.1定义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数字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4.2.对利润表的影响

年数总和法计提的折旧额第一年是最多的,往后依次递减,最后一年是最少的。这种计提方法比双倍余额递减法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情况。因为越到固定资产使用后期,需要的修理和维修费用越多,而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却越来越少。该计提方法使得利润表的变化与企业实际情况更加匹配,使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运营情况了解的更加全面。

以上题为例:

使用年数总和为:1+2+3+4+5=15

每年折旧额=可使用年数/使用年数和×(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

第一年折旧额为:5/15×(179000-9000)=56666(元)

利润额为:100000-56666=43334(元)

应纳所得税:43334×33%=14300.22(元)

第二年折旧额为:4/15×(179000-9000)=45333(元)

利润额为:90000-45333=44667(元)

应纳所得税:44667×33%=14740.11(元)

第三年折旧额为:3/15×(179000-9000)=34000(元)

利润额为:90000-34000=56000(元)

应纳所得税:56000×33%=18480(元)

第四年折旧额为:2/15×(179000-9000)=22666(元)

利润额为:80000-22666=57334(元)

应纳所得税:57334×33%=18920.22(元)

第五年折旧额为:1/15×(179000-9000)=11333(元)

利润额为:76000-11333=64667(元)

应纳所得税:64667×33%=21340.11(元)

五、4种折旧方法的利润比较分析

由上述计算可知,不管企业选择哪种折旧方法,最后的折旧总额是不变的,与其关联的总的所得税税额是不变的。采用加速折旧计算的第一年应纳税额最少,双倍余额递减法下第一年只缴纳税款9240元,而平均年限法则需缴纳21780元。其原因是,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冲减了税基,从而减少了应纳税款,相当企业在最初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企业来说可达到合法避税的功效。从应纳税额来看,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原因在于:加速折旧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在最初的年份内提取了更多的折旧,使应纳税额减少,其应纳税额的现值便较低。在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由于直线法将折旧均匀地分摊于各年度,而产量法根据年产量来分摊折旧额,该企业产量在初始的几年内较高,因而所分摊的折旧额较多。

综上所述,我认为加速折旧对企业有更大的好处,其中的双倍余额递减法应该在适合的企业中推广。原因有两方面:1.双倍余额递减法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使得利润表不会因为折旧费用的摊入而发生与实际不相符的变化,就像上面计算表明的那样,可以将企业整体折旧额大部分放在后期,为企业资本的高效运用提供方便,加速资本的积累与复生;2.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市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的大量设备面对着提前报废进入清理期的威胁,如果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就迫使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年度需要承担更多经营成本,当年的利润表波动异常,利润额骤减,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影响。双倍余额递减法则可以合理的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它在前期已经提取大部分的折旧额,使得后期的折旧额较少,即使提前报废,当年的利润表也不会有过于强烈的波动。分散了企业需要承担大风险,使折旧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增强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因而促进了市场经济风险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延福.陈文 .《中级财务会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吴大军 . [管理会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方青. 《成本会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4..阎达五. [高级会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5.于长春.宗文龙.吴荷青《中级财务会计》.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爆破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能力分级方法研究 下一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