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特点范文

时间:2023-09-15 15:22:35

化工专业特点

化工专业特点篇1

关键词:环保设备工程;课程设置;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解清杰(1973-),男,河北献县人,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吴向阳(1965-),男,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工业中心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XJG2012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03-02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环保设备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适应这一人才需求态势,教育部2010年首批批准江苏大学等4所高校招收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时代赋予的巨大挑战,如何在专业教育方面提高本科生综合能力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仍然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

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新专业以及完善课程体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开设该专业的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作为一个新专业,对于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各高校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江苏大学作为国内最早招收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江苏大学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环保设备领域基本理论,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环保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运行与管理以及环境分析与检测、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工程学、污染控制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CAD绘图、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保设备设计、制造、安装与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素质,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修养以及较好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系统掌握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化学、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环境工程原理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分析、测试和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了解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事物以及分析处理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良好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

二、课程设置特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对大多数高校而言,新专业是在环境工程专业基础之上筹建起来的,新专业有其突出的特点,其课程体系设置思路不能等同于环境工程专业。

对于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而言,学生应该掌握与环保设备相关的基本理论、原理及方法,对环保设备具备全局观和系统观。而环境工程专业要求具备环境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2]环境工程中的环保设备系统知识仅仅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环保设备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方面,环境工程土建施工不是新专业掌握的重点,这恰是环境工程专业要求的重点内容。因此,从培养方案看,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其中一些课程创新色彩浓厚,具有很深的机械工程专业特点,国内国外均无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对于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中的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力学等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在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中应注意筛选和有针对性的调整。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可考虑重新编写教材。如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4门课,可以根据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对化学知识要求较低的特点整合成环境化学基础一门课。对新专业而言,应该注重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中的设备相关基础理论的讲解,如开设工程材料及其制造技术、公差与检测技术、机械传动、传感器技术等。对工程图学,重点应放在与设备结构相关的制图理论,而不是土建施工图纸的绘制;对流体力学,应该以基本的流动方程与流体机械的基本理论为重点;机械原理与设计中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动力学理论应该让学生掌握,而与环保设备无关的齿轮传动、螺纹连接及连杆机构器等不作为重点。

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成中,除专业基础课外,专业课是课程体系的重点。环保设备、污染控制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环境分析与检测成为新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他课程体系应围绕主干课程进行建设。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等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仅仅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参考或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在教学实践中,环境分析与检测是分别整合了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技术三大专业基础课内容,以环保相关的分析与检测为主要内容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管道工程、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环保设备模型与仿真等。

设置工业系统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实践环节,但各阶段的实践内容均不同于环境工程专业。工业系统认识实习要求了解工业设备的生产和制造过程,实习地点为江苏大学工业中心和机电总厂 ;专业认识实习应该了解污染控制原理及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实习地点为污水厂、废气处理设施等污控系统以及环保设备制造企业;新专业的就业对象一般为环保设备设计、制造或运营企业,因此,毕业实习应该与毕业设计结合,围绕此类业务开展毕业设计。图1所示为江苏大学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三、教材建设

对于一个新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教材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知识丰富、技能过硬、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支撑。如前所述,本专业的建设是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因此,对于内容和要求相近的课程可以采用环境工程专业通用的教材,如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学基础、环境生物技术、(水、气、固)污染控制技术和一些选修课程。而对于学时或内容要求明显不同于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及本专业特有的一些基本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则需要加大建设力度,组织优势力量进行组织编写。

1.基本课程教材建设

基本课程是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必须要学习的一些具有通用性和普遍性的课程,是不论将来从事环保设备哪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都应当学习的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的入门课程。学完基本课程,对该专业技能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整体的了解和掌握。

(1)环境化学基础。如前所述,环保设备工程不同于环境工程,其对化学基础课程的要求略低,同时考虑到机械类课程的开设,因此有必要对化学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一方面适应专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学时。环境化学基础课程就是结合该专业特点整合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化学课程,以适应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

(2)机械原理与设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工程等专业开设的类似课程,对于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而言,机械原理与设计应该更偏重于简单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和机械系统设计综述等内容。

(3)环境分析与检测。该课程作为一门骨干课程是基于短学时的要求而开设的,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分析仪器的使用,水、气、固、土壤、噪声等环境污染检测方法介绍。该课程亦是一门集成型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传统的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几门分析检测课程的内容。

(4)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目前,该课程相关的教材较多,如刘宏编的《环保设备:原理·设计·应用》,罗辉等编的《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周敬宣编的《环保设备及课程设计》,陈家庆编的《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等书使用量较大。但是,这些教材均是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而编写的,而其作为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专门编写一部更系统更详尽的教材,以适应专业特点,并体现专业能力。

2.特色课程教材建设

特色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体现不同学校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亮点以及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倾向。如江苏大学是一所机械基础较强的特色院校,且位于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众多的长三角区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环保设备模型与仿真、环保设施运行与管理等校企共建的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院校作为一所石化类院校,其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亦很明显。[3]

3.实践课程教材建设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跨机械工程、环境工程、自动控制三个专业,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应设立的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测量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均不同于上述三个专业,因此对其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编写一套集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于一体的实践课程教材,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学习需求。

四、结语

对于一个新办专业,由于建设的复杂性,其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材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经验要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总结才能逐步完善。对于目前而言,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尽快实现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处理和解决、科研问题、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等。要解决以上问题,还需要高校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解清杰,赵如金,刘宏,等.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32):29-30.

[2]周翠红,陈家庆,孔惠,等.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0,(6):16-18,47.

化工专业特点篇2

普通高校(非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学校的特殊“一族”,他们在思想、心理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弄清艺术专业的专业特征及其学生工作的特殊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规范管理。

(一)非艺术院校艺术专业的专业特征

1.专业性强。相对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艺术专业无论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心态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艺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专业性程度较高,与学校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融合度偏低。

2.多为新办专业。非艺术院校办艺术专业的历史不长,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专业为近十多年来的新办专业或合办专业,并不属于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如清华大学是在合并中央工艺美院之后才新成立了艺术(美术)学院,再如笔者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学科为主的百年老校,该校几年前开设了美术等专业,至今刚刚送走两届毕业生。尽管艺术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但发展很快,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

3.办学还不成熟。艺术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尚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硬件设施仍不完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科建设相对落后、办学模式还不成熟等,目前这些院校艺术专业的社会知名度还无法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

4.办学目的多样性。在普通高校(非艺术院校)办艺术专业,既是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也有以“点”带“面”,促进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完善专业及学科结构、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目的。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性格更为个性化和感性化。艺术专业的学生个体性格之间差异较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性格开朗,喜爱交际,具有很强的表现意识;一些人则不善言辞,显得孤傲、特立独行或很“另类”;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表现出情绪化或矛盾心理的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总之,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某种“个性化”、“感性化”的人格特点,同时他们在普通高校又是比较特殊的“一族”,具有一定的边缘人、边际人的特征。

2.价值取向日趋务实,身心需求趋向多元。艺术专业的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务实,重视自我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发展,班级集体意识比较淡薄,但多数人的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不断强化,围绕“专业学习”的非正式群体大量出现,如创作小组、师兄师妹、演出小组等。同时学生的心理、生活需求趋向多元,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各不相同,仍需正确引导。他们的业余时间较多,闲暇生活丰富多彩,且多以娱乐性、网络性、消费性的内容为主。学生的消费水平一般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存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中时尚化、娱乐化的一个群体。

3.专业学习特点有所不同。艺术专业小课多、自学多、艺术实践多。专业学习主要靠模仿、领悟、实践、自学等方式,受先天性的个人素质影响较大,学生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文化政治课程的学习,多数同学与专业主科教师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尽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期望值很高,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尚未摆脱学习上的困境,有的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不高;有的因为专业素质问题,产生心理失衡,缺乏自信;有的家庭条件较好,但学习动力不足。因而艺术专业既有学习特别刻苦、成绩特别优秀者,欲“混”文凭者、游手好闲者也不少。

4.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受“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艺术专业的学生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人沉湎于画室、琴房,对校内外、国内外时事漠不关心,政治参与热情明显偏低;一部分人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他们的道德水准、纪律素养等仍需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专业学习的缘故,艺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这种生活环境社会化的现状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某些负面的影响,少数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常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而现阶段学校还难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艺术专业及其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体现出艺术专业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在校生,具有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时代性特点,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又必须遵循普通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和总体要求;再一方面,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受到所在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笔者以为,要切实做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树立全校学生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又要注重艺术专业的个体性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双赢。其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是具体的工作方法,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者来说,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教无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构建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将艺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以文化教育为重点、以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同时还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做好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搞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新的方法和对策。

(一)充实“三观”教育内容,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点。传统的“三观”教育在艺术专业依然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校应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管理的特点,不断充实“三观”教育内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思想导向,以基本理论为指导,重点突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要利用“两课”等形式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形成学生骨干队伍和良好的主流风尚;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要把理论教育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走上艺术学习的成才之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加强网络教育及其他方式方法的创新,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要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感性化、情绪化的心理和“另类”的思想状态,通过各种载体和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理性思维与判断,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矛盾;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尊重他人、认识他人的优点、亮点开始,学会与人交往,体会合作的意义,增强其对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理性与感性、心理与身体、思想与行为、技能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开展专业思想及职业道德教育。

要教育艺术专业的学生正确对待对专业的期望值,切忌好高骛远、盲目乐观,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心态,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引导学生正视艺术专业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学生情绪化和苦恼心理转化为具有建设性的健康向上的专业忧患意识;开展先导性的艺术伦理及艺术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初步具有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心理准备,从一开始就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待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艺术专业的专业性强,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发挥专业教育优势,优化思想教育环境

1.发挥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多,受学生尊重,师生关系比较密切,他们能在教与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专业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进行角色重塑,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在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和沟通,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与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强化艺术实践的作用。艺术实践因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已成为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而且还能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并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信任、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通过艺术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艺术专业学生工作的有效办法之一。

3.繁荣校园文化,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产生的效果往往比直接的正面教育更细致更深入。因此,学校既要加强校容校貌建设,塑造优良的校风、学风(继承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从学校的整体管理及物质、制度层面上优化教育环境,同时艺术专业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读书比赛、画展美展、文化讲座、艺术比赛或音乐会演出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整体文化品位,从精神意识层面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整体德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三)加强文化及审美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文化精神

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文化精神的培养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以民族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文化及审美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文化精神,是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

首先,加快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一是要加快艺术专业文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强化文化综合课的课程比重;二是更新文化必修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建立一套适应艺术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三要改革考试考评方法,加大文化课程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文化、专业、思想素质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评制度。以此促进艺术专业的学生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

其次,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艺术与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热爱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能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拓宽文化知识面,提高艺术技能技巧,而且能使他们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针对当前专业艺术教育主要以欧洲(西方)教学体系为中心的现实,我们既要努力构建民族传统艺术的教学体系,又要借助于选修课教学和其他课程或教学形式,大力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现象”。

再次,注意对外来文化的引导和对先进文化的吸纳。在新的文化模式和文化思想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艺术专业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外来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纳先进文化。既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外来文化中的“垃圾”和“”,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健康的艺术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明辨是非,科学扬弃,帮助学生向着健康、先进、超前的文化方向发展,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构建高水平的文化精神。

最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工作点。艺术专业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创设审美、创造美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美的自我修养,构建健康的审美习惯,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创新,提倡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管理,理解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以高素质的队伍带动人

1.加强对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一是通过短期培训等方式,使辅导员了解艺术专业的专业特征和学生工作的不同特点,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二是通过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充分发挥艺术专业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实行导师制,试行导生制。艺术专业可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度,并要力争由本专业优秀的专业教师或基础课程教师担任导师。另外也可以试行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导生”制度等。建立上述制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育人功能的扩大化效应。

化工专业特点篇3

    1工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1.1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国际趋势纵观国际工业工程教育,我们发现国外许多高校的发展所表现的特征是专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突显特色[3]。以目前美国顶尖工业工程专业的佐治亚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这几所大学的工业工程(学院)系按照美国新闻周刊的排名,名列美国大学中的前四位。这四所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其特色与当地的经济特点相吻合,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业工程以电子制造业为擅长,密西根大学以机械制造业为擅长,佐治亚理工学院则以物流与运输服务业为擅长,而普渡大学则以人因学和农业为擅长。因此可以讲,工业工程是与地区经济和国家经济紧密结合、为其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的一个工程学科。学科、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密切结合,是一个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作为一个地方性大学,其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应遵循国际潮流,把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1.2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广西一批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加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发展千亿元支柱产业及重点工业产业实施方案》等对广西工业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加促进了广西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工电器、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制糖业、纸浆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等一些产业已形成了区域性、集群性、专业化、社会化大协作的生产格局。但是,总体来看,广西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劳动效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缺陷,急需培植一批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这必然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专门从事生产效率和效益改善的工业工程人才有更多的需求。从美国的统计数据看,工业工程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是1:80,也就是说在应届毕业的80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工业工程;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经验是1:60。但我区目前只有三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每年毕业生仅200人左右,而我们初步估算广西目前对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约为3万人。所以说,根据广西目前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对工业工程本科人才有巨大的需求缺口。

    1.3教育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及《教育服务新广西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一批面向支柱产业,特别是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的专业,实施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行特色专业及其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十分必要,其成果将为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工业工程专业是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故将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是教育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需要,是落实教育服务新广西发展行动的具体体现。

    1.4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宗旨的体现我校作为中央部委与广西共建的地方高等院校,其办学定位是“立足广西,依托部委,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到2015年把我校建设成为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适度、协调发展的区域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办学宗旨是为电子信息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及广西“14+4”千亿元产业中急需的“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和现代物流”等产业的人才需求,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是:“服务广西,面向制造业,兼顾服务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坚实的制造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管理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工业工程高级复合型人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具体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宗旨,专业定位和学校定位保持和谐一致,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和更好地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基础和保障。

    2专业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定位

    2.1专业建设理念按照广西“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加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石油化工、钢铁锰业、电力工业、制糖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培育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生物质等产业”和“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我们将培养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育人为本,质量第一,求真务实,突显特色”作为专业建设理念。我们认为,工业工程专业要培养的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应用人才,要肩负起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首先培养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追求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所以我们把育人作为本专业发展的根本,把质量作为本专业的生命,把求真务实作为本专业发展的行动保障,通过培养使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走出校门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我们把努力打造专业特色,建立优势品牌作为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特色—优势—品牌的专业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广西在工业工程领域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住”的应用型高级工业工程技术人才。

    2.2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依托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我校“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部级)”及“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区级)”实验室,我们确定的专业建设目标定位是:通过三年的建设,将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和现代物流等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4”千亿元产业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知识传授-187-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形成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核心,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形成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办学条件齐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色鲜明、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高,在区内领先、具有显着优势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内形成对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本科专业的强力支撑,在校外对同类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改革和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辐射全国,成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广西机械、电子、物流等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智力及人才支撑的平台,在国内乃至东南亚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

    3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3.1专业建设及改革思路本专业的建设及改革思路是:“调整结构,适应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工业工程专业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了解不多,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特色专业是今后建设与发展的追求目标。结合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和自治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以及本专业10多年来办学的体验,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根据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要求,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摆到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位置,建立以“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专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高素质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新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广西区域产业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建立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建设从特色到优势到品牌的提升过程。

化工专业特点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 独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特色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4-03

一、特色建设的必要性

(一)专业特点的需要

过程设备以及过程流体机械的工作介质可能是正压或负压、易爆、有毒、高温或低温等,其极具危险性。为了保障其安全,国务院专门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安全技术规范,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国家及行业强制性标准。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于2013年4月23日被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考虑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等属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危险性和潜在危害性的设备、设施,国家拟对特种设备生产实行强制性监督检验。[1]这一特性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区别于其他工科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过程压力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条例、规范和标准,同时又能够在熟悉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各种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

(二)就业形势的需要

1998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原“化工设备与机械”本科专业改建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轻工、食品机械、制药机械等相近专业也纷纷改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全国具有该专业的院校由1998年的43所发展至2003年的72所。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社会需求旺盛,就业率持续走高。[2]当前良好的就业形势导致拥有该专业的高校以及各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增,独立学院拥有该专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形成了一本、二本和三本并存的本科学生类型。

(三)人才培养的需要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3],基础知识不扎实,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主动性较弱。随着三本类装备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他们将受到用人单位的直接评价。当前,国营或骨干企业对三本类学生还缺乏应有的认同,而国内对此普遍缺乏主动应对的 策略,处于机械式培养、被动接受就业的状况。毕业设计(论文)缺乏准确的定位,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特色建设已有基础

(一)专业基础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是共享母体学校的教学资源,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办学成本。[4]从专业人才的培养角度看,依托母体学校多年积累的丰富的专业资源,可以极大地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常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所在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在1999年就被评为中石化重点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0年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江苏省特色专业良好验收,2012年被评为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拥有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江苏省化工过程机械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常州市石油石化装备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资源。2008年成功举办了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规范及评估标准研讨会,专业软硬件水平得到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及国内专业同行专家学者的好评。良好的专业积累以及较高的专业硬件水平为专业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师资力量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教师的工程技术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经过多年建设,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师资力量渐趋强大,工程经验日益丰富。

学校通过如下途径增加教师的工程技术经验:1.引进具有工程应用经历的高层次人才;2.教师柔性进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等兼职工作;3.年轻博士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与企业直接对接;4.在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进行设计训练。通过这些途径使每位专业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保证教师具有传道授业的足够的工程能力。

(三)设计资质

本专业拥有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具有A2类压力容器设计资质。设计所人员与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打通。设计所人员兼课、协同指导毕业设计,专业教师兼任设计所设计员、审核员等。压力容器最新的标准规范可以及时反映到专业教学工作中,有力地保证了毕业设计的特色建设。

(四)实习基地

江苏省过程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有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化工机械厂、江苏双良集团、张家港化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石机械集团、张家港圣汇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江都竣业过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为独立学院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场所,让学生对过程工业用典型设备和机械(塔设备、换热设备、反应设备、储存设备、压缩机、泵等)的整个制造工艺有了总体的认识,对重要零部件的加工技术有了较深入的了解。通过过程装备使用单位如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的实习,使学生熟悉了石化、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以及过程控制技术,认识了过程装备成套使用技术。丰富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特色建设实施方法

(一)质量保证体系

在专业内涵、师资队伍、实验实施、实习基地等具有良好基础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完整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以强化工程应用能力,熟悉条例、标准、规范为特色的独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图1表示了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整个实施过程及其质量控制方法。

在毕业设计中我们重点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师生互选、题目确定、校企合作指导、任务书下达、前期材料审阅、中期检查、成果评阅、答辩等环节均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且都在毕业环节质量保证监控体系下运作。

(二)实题毕业设计

基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依托本专业拥有的具有国家A2压力容器设计资质的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借助于化工设备设计研究所的工程设计项目以及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研发项目,约70%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工程实际课题。同时,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使用最新标准或规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并且会使用有关新标准、新规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这一点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许和欢迎。

怀德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百分比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换热设备和储存设备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25%~40%和18%~26%,反应设备和过程流体机械的比例约为10%。题目类型比例与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产品类型比例比较吻合。

(三)因材施教

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学业质量差异大的特点,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该有别于一本、二本专业学生的指导方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总体提高的目的。

独立学院拔尖学生的人数较少(约占总数的5%),其中多数选择读研,这部分学生可考虑研究性课题或具有创新性的工程类设计题目,争取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对于人数居多的学业中等的学生(约占总数的45%~65%),以选择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实例设计为宜。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条例、标准和规范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过程装备企业信得过、用得好的专业人才。对于学业质量不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0%~50%),其毕业设计题目难度要适中,目标要明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容易出错之处,可形成细节指导文稿,这样便于学生对照检查。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指导,耐心监督。毕业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同时提高并巩固机械制图、基本设计、办公软件使用、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特色建设紧密结合长三角地区过程装备制造业的需要展开,在毕业环节中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突出培养学生对相关条例、标准、规范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成为企业信得过、用得好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毕业设计特色建设的体系及实施方法日趋成熟,毕业生逐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 参 考 文 献 ]

[1] 毛磊,彭波.特种设备安全法草案进入二审拟设准入门槛[N].人民日报,2013-04-25.

[2]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 石涓力.浅谈如何有效监控提高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质量[J].科技资讯,2012(13):216.

化工专业特点篇5

关键词:城建特色;给水排水;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余海静(1970-),女,河南邓州人,河南城建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系给水排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河南 平顶山 4670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城建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立项号:院行政[2009]294,1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35-02

我国高等学校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进行了“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特色专业建设是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是高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创建特色就是一种主动定位,是未来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河南城建学院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行校企合作,科学确定学校定位,科学制定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办出了优势和特色。目前,河南城建学院是建设部确定的国家建设类一级培训机构和一级建筑业与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点,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定点单位,河南省商务厅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建有河南省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学校“材料加工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为省级特色专业;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材料、水处理工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此外我们还与企业共建了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下面结合我校给水排水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行经验总结。

一、分析校内校外环境,明确特色专业定位

河南城建学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为了实现中原崛起,河南省制定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河南城建学院结合当前形势,本着“依托建设行业,服务城镇化”的服务面向,确定了“建设城建特色大学,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学校定位,学校重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每个专业在符合学校总体定位的情况下,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凝练本专业的专业特色。

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根据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目标(主要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再结合本专业教师经常从事中小城镇的净水厂、污水厂和给排水管网设计、改造、运行管理(以杨广建为首的5位教师,平顶山市舞钢自来水厂、污水厂多年来一直聘请杨广建为企业指导)、中小工业企业污水处理(以郭一飞为首的6位教师),所以定位为培养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两个专业方向应用型创新人才。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及探索,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凝练的特色是“322”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三条途径、两个专业方向、两种能力。

(1)三条途径为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本科生导师制(个性提高)与课内外相结合(全方位培养)。

(2)两个专业方向为中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和水环境治理。

(3)两种能力为强化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二、结合实际,明确建设目标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最初从重点高校(重庆工、哈建工)引进一批优秀教师创办专业,后又引进多名硕士、博士,该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1995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专业教学改革第四批试点专业,1998年12月通过原国家教委鉴定;另外,2002年平顶山工学院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子课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参与单位有广州大学、青岛理工学院等8所院校,并于2004年12月结题。2005年4月,给水排水教研室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并在学院立项,2007年通过院级鉴定,并与2008年获院级成果二等奖。根据多年的建设经验和多年的沉淀,制定出以下目标: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经过3~5年的努力,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成为中原乃至全国给水排水行业人才培养的两个基地:一是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给水排水行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两个基地建设,使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居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深入实际,确定建设内容与具体措施

1.制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也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给水排水教研室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和专业发展,进行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关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为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依据。特色专业要解决好满足专业基本要求与建设专业特色的关系,应在夯实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建设专业特色。

首先从社会调查入手,走访了主要地区的用人单位,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种能力的要求,其次与相关企业一起从岗位职责任务入手,细化能力目标,制定出培养方案的初稿(如从事设计岗位,首先要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设计规范、施工方法、施工验收规范知识及了解相关专业内容,相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实习、设计),再者到建筑类高校进行调研,最后结合本教研室教师的强项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经论证,形成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如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施工”等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形成一整套“以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应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与改革

(1)根据专业主要从事的岗位需要,一是对开设专业课程的种类、课时进行优化;二是对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主要指将给水工程、排水工程整合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处理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三是进行专业分方向和增加选修课的数目,特别是本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加深和某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课程(如供热工程、建筑供配电与施工、工业水处理等课程、专业软件使用等),还吸纳同行业专家和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出版充分反映本专业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新内容的系列化特色教材,已出版了教材10部。

(2)制订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制订出2010~2015年课程建设规划,已按计划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处理工程”3门课程,“给水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准备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3)教师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双主”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2010年完成校级教改项目“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11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

(1)加大实践环节,使课内与课外的实践相结合。如设置暑期社会调查和暑期专业实践,并与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由专业教师指导,合理进行成绩评定,与学生平时的量化管理挂钩,实现学生管理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2)设置“验证性实验”、“展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多类不同层次的实验课体系,特别要求每门课程都必须设置“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1项,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水排水教研室教师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完成校级教改项目“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研究”和“水处理实验室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3)加大资金投入,一是扩大现有专业实验室的规模,实现重点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二是进行专业的平台建设(如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水处理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城镇综合设计研究院)。

(4)加强企业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实习方法,提高实习效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有专业实习基地15个,同时将平顶山市污水净化公司、平顶山市自来水公司、平顶山市规划设计院等实习基地建设成品牌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制”和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每届学生都在100人左右,不但采取了到实习点分组分批、轮换岗位的实习方法,还在某一实习点实习前组织学生观看实习课件,实习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实习课件的补充完善和交流,最后进行实习答辩。目前已制作的实习课件有:白龟山水厂、九里山水厂、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厂、七矿水厂、蓝湾国际。

(5)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采用和共建单位共同指导,并鼓励部分学生分散到有培养能力的其他单位。近2年有50%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完成。在毕业答辩中,共建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其他聘请的专业人员都给予毕业设计很高的评价。

(6)构建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生的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主要以教师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和应用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

(1)给水排水专业教师实施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教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科学科研和技术社会服务,资助教师参加相关执业资格培训(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一方面带动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另一方面聘请生产、科研第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近2年来,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师承担项目30余项,如我校新校区东院的室外给排水管道监理、校园污水的人工湿地处理的设计、武汉市阳逻电厂净水厂(1万吨/d)技术改造、尼龙66盐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的科学研究、新农村饮用水工程设计、宝丰县新农村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信阳明巷水厂改造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等项目。

(2)内部挖潜,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和引进高级人才。近2年来进站博士后2人,攻读博士2人,引进博士1人。

(3)聘请共建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目前已基本建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具有双师型教师10名,并受聘于相关单位,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创新人才1名,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优秀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

5.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辅导员和共建单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建设小组,针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套制度健全、执行严格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评价体系,由系主任亲自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等问题,实现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并与学生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管理和优化。

(2)成立由担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师组成的综合教研室。综合教研室每学期召开会议2~3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主要是协调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深度和衔接。

6.特色专业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1)建立校系两级特色专业工作小组。系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特色专业负责人和特色专业成员组成,负责特色专业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校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督促检查专业建设。

(2)建立特色专业网页,内容涵盖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条件、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

(3)做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分类归档工作。包括申报书、任务书、培养方案、上级文件、制度决议、会议记录、交流资料、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学生方面需保管的必要资料等。

(4)制订经费使用制度,严格手续,管理和使用好专业建设经费。

四、建设体会

特色专业建设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对建设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确定自己的个性发展目标,办出自己的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要按不同层次和类型,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强化特色、突出能力。

建设内容与措施要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教学改革。

特色专业建设要全员参与,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反馈机制,有步骤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标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何成达,丛海兵,吴军.给水排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5):37-39.

[4]沈文,任晓佳.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探讨[J].高教论坛,2009,(3):

52-54.

[5]唐卫东,李金忠,郭晨,等.特色专业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0).

[6]肖龙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07,(30):

130-132.

[7]张舒娟.双主教学模式在“VF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8]魏聪,李俊.基于双主教学模式的网络教育技术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0,(27):93-94.

[9]祝会兵.工程流体力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0,(6):100-102.

化工专业特点篇6

关键词:编制;实施;建筑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指由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及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区域,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是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开放开发纳入国家重要战略范畴,各类大中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这为该区域房地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对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和学生来说,也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土建大类专业日趋国际化和业务日趋跨国化的大势中,学生也面临着专业和外语的考验。如何让学生喜欢本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教改形势和北部湾地区建设发展的要求

200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它标志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必将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张尧学同志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教育教学方法的革命,将对我国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件明确提出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此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给北部湾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求这些高职院校必须跟上全国大学英语教改的形式,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改革,走自己的路,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特色化、实用化、北部湾化,以指导和活化该地区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

潮涌北部湾,土建大发展。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功能的逐步实现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北部湾地区土建大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北部湾地区的24所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北部湾经济和高职教育已经“建筑化”。北部湾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构建有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做先驱和框架。

二、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大学英语教学由EGP向ESP教学方向转移和北部湾地区高职土建大类学生特点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我们常说的一般用途英语)为主。然而,二十几年来,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大力发展,全国多数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达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就是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的目标,这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方向转移。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四个区别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根据学科门类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每个分支可以再次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建筑类院校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例如:建筑英语、土木工程英语、工程管理英语、环境工程英语、土木工程材料英语等。

对于建筑房地产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及其重要的、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必须改革,重心必须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必须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构建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作先驱和框架,服务于北部湾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土建大类高职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北部湾地区高职土建大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英语基础薄弱。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对该学院毕业生

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排行中,口语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排在前两位。该学院毕业生英语各项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数据统计中显示,影响最大的是英语口语,依次是英语翻译与英语听力。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一般学习态度端正,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强,但语言表达缺乏自信、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当然,语言的交际表达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在特定场景下经过反复的思考,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提高。而大学的英语课堂就应该要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这就为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联系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学生的实际,特别是从英语基础差但土建大类专业又特别需要高行业英语水准的特点出发,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解决英语基础差而专业英语要求高的“剪刀差”问题,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三、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为了编好和用好北部湾特色的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有关任课教师从如下五个方面努力:

1.做好调研,为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做好准备

在授课前,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度。了解学生来源高考分数,进行摸底测试。首次课不做讲述,通过对话交流取得一手材料。填写学习进度方法意见建议卡,做到心中有数。

2.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学生来自普高、职高不同且层次有别,同班程度亦不一而足。要整体把握教学计划进度难易程度,决定起点终点两点距离决不能一以贯之,教学目标过高过低都将背道而驰。此环节是否设计得当,其关键在于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重要内容包括专业英语目标无论长短,都要围绕培养具有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去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除阅读材料外,专业听力资料、日常会话和专业应用文写作全部就此展开有的放矢,培养该专业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的专业工作能力。

3.工学结合,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虽说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但是离开专业题材和场景即失去了意义,还会逐渐失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要注意利用北部湾城市建筑场地,要有效结合高职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保证可操作和具体化,避免空洞和枯燥;要注意在校内建立和使用语音室和实训室,为学生校内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职业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提供保障;要编选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内容。任课英语教师要深入到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调查研究工学结合情况,把这些情况编进大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具备岗位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平台。

4.以学生达到能力为目标,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任务目标要建立在学生达到能力基础上,要改变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发挥教师的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英语当作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5.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注意“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课堂学校的时间有限,大学英语教学不过70学时,难免挂一漏万。最重要的是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去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大纲是教材选用和编写之本。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选用和编写有建筑特色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有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先驱和框架,对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陈艳.在改革中求发展:回顾大学英语教学三十年[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2]吴伟英.从“教学大纲”看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3]王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吉林省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5).

[4]夏英姿,吴倩.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建筑专业英语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5).

[5]叶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才智,2011(20).

[6]张聪义.纵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

作者简介:朱仲纪,男,汉族,广西钦州市人,研究生班毕业,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语音实训室副主任,本课题组成员。

注:2012年度广西高教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2012JGA433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人

化工专业特点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新型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了学院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下面就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等问题谈些个人见解。

一、依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提高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家在各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实行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使企业的用人机制产生了根本性变革。按所需职业岗位引进人才,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求职者的文凭,更注重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设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其中对某些行业按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便学生就业。

建筑业属传统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建筑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职业岗位群。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职业岗位划分和职业标准越来越规范。就建筑业来说,按专业的不同,可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按执业资格的不同,我国已建立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在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中即将推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员、建设工程造价员质检试验员等从业资格制度。高职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设置,必须使学生具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取得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证书,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注册建造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检测工程师、工程测量工程师等)设置相应的专门方向,使培养目标明确,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行业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使在建筑工程大专业内按职业能力设置针对各职业岗位的多专门化专业成为可能,使学生既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以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教学中还能够根据大专业范围内各专门化间的关系,进行专业优化组合,进一步体现行业办学的优势和特点,能使建筑工程专业进一步办成具有一定的专业覆盖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专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根据当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各职业标准和要求,开设了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监理等技术与管理型专业,也开设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操作技能型专业,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宽的职业选择空间,而学分制的实施对形成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有力推动。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优势,在于可充分地利用同一大类专业各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而学分制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专门化方向和专业课程,促使学生按职业能力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试验设施,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在相关大专业范围内具有获得多个职业资格的能力

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学生要想获取建筑工程专业某专门化的结业证书,就必需获得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某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三部分的学分,而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对各专门化方向来说是公共的,职业岗位技术课随专门化方向不同而不同,学生如再想获取本大专业第二专门化的结业证书时,公共部分的学分可重复使用,只需修满第二职业岗位技术课的学分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明确。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使学有余地的学生选学另一专门化的课程,从而拿到第二专业的结业证书,有利于学生获得多个职业资格。

(三)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职业学院按系部招生创造了条件

按大类招生,学生来校后有一定时间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对有关职业岗位的了解,多了一次再选择职业的机会。同时,可以保证专业的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转贴于 三、按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大专业多专门化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一)大专业多专门化教学模式应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各专门化技术人才培养应针对具体职业岗位

建筑工程专业首先应依据建筑行业的职业划分和职业标准分析其各专门化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上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合适地确定公共专业基础课和各专门化方向岗位技术课的组成及学分的计算。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岗位虽多,且有不同的职业标淮和工作内容,但针对建筑工程大专业而言,许多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相同之处,这就为建筑工程专业设置多专门化的公共平台提供了依据,使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能建立在本行业较宽的专业面上。由于各专门化的设置是建立在相关职业岗位基础之上的,有明确的从业范围,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建筑业对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基础。

(二)课程设置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关键

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课程的体系及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程的综合,使各专门化方向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相衔接,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打破学科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要求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综合化中,不仅要注意同一专门化课程的适当综合,更要考虑到在宽基础阶段教学中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在同一门公共基础课上的综合。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职业能力确定各专门化课程的组成,要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学分的计算等。

(三)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确定课程组成及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学分制多专门化课程体系时将全部课程综合分为三大部分,总学分约170分。其中:人文素质基础课部分占总学分的20%,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时间安排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公共专业基础课部分占总学分的 30%;职业岗位技术课部分占总学分的50%;各部分还可分为多个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占总教学时数的40%,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难点在于公共专业基础课部分,要正确处理好宽基础与各专门化模块之间的关系,做好课程综合化教学工作。如: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制图和识图为主,内容应包含房屋建筑制图和交通建筑制图,熟悉相关的制图标准;建筑材料课程对各专门化方向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对土建工程质量检测专业则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公共专业课部分则主要讲述基本内容和完成一般的建材试验,而在工程质量检测专门化的生产实习教学中,应该按照试验工的要求强化全部的操作实训过程,使学生具备中级试验工的操作能力。各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应依据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及考试大纲,合理确定专业课的组成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我院的实施情况分析,上述作法针对性强,且直观和利于操作。由于建筑行业的职业范围较宽,教学中应结合各相关行业规范及工程实例进行教学。

四、实施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实行“双证制”

针对建筑行业的实际,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工种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但建设行业对于专业技术与管理型的执业资格证的获得有明确规定,必需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如《建造师执业资格》规定:工程类大专毕业,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应要求学生先获取施工管理员或造价员等较低层次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试验工、测量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课程性质的定性

课程的性质应正确定位,打破学科体系,按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当实行课程综合,但教材的选用,特别是宽基础部分课程难以选择配套的统编教材,而必需补充教材内容,按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

(三)实施学分制必需建立有效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等多方面。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必须具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建立教学竞争机制。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设置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学识水平与动手能力要求更高,要有较宽的专业面,能因材施教。要制定好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运行规则,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学分制课程的特点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要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做好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分和绩点,制定学生重修与免修的相关制度,建立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习激励机制。

总之,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比较灵活的办学特点,能在大专业范围内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具备一种或多种职业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材。但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使高职教育的发展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化工专业特点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1-04

一、概述

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走过了十五年的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衍生出如何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建设特色专业,实现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竞争加剧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从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逐渐转变为以特色取胜,以比较优势来应对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需求的必由之路。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特色策略更是其在生存和发展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所地方高校如果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面临着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建设特色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但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思想的前瞻性不足、建设特色专业的内在动力不足、特色专业的亮点不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不足和优质教学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等是制约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同时,高等教育要遵从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当前对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分类发展形成了共识,也出现了一些旨在发展转型的“高校转型发展联盟”,但长期来趋同的发展目标和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仍然严重影响着大量高校的现实发展,因此,对地方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是一个急迫而又繁重的任务,需要更多置身其间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创造性劳动。

二、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

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要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首先应转变专业建设理念、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优化专业建设思路,用以指导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我校是具有明显行业特色和信息通信技术优势的地方高校,为贯彻实施国家和重庆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科教中心,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和“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自动化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长期实践总结和研讨,结合现有发展基础,我们确立了坚持“专业特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基础、创新意识为重点、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专业建设理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推动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走内涵和特色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体现“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对自动化的支撑,促进本类专业人才培养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自动化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拟定了相应的专业建设思路:本类专业以国家和市级优秀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以强化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的工程教育为特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与重庆市的“智能仪器仪表生产基地”、“汽车、摩托车制造产业基地”、“笔电产业和笔记本生产基地”、“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产业”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明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专业建设目标,将自动化专业打造成社会评价高、建设效果好、彰显本地高等教育特色的一流特色优势专业。

三、“内涵式”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的构建

优质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受制本身在经费、师资、科研平台、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无法用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吸引高素质学者及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优质教学资源保障,导致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困难。这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制约着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们在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着重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一)优秀教学团队类资源

师资是特色专业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一方面引进新生力量,更重要的是着眼于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通过学位提升、在职培训、团队协作,特别是大量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建设项目的锻炼,快速促进了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发展。基于该教学团队建设模式,近年来本专业教学团队涌现出“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等;建成4个重庆市教学团队、2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和1个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为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团队保障。

(二)精品课程类资源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人才知识体系构成与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高度重视课程群和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国家或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示范,切实推进本专业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内容体系优化与教学课件、动画资源等建设,基于课程网站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如《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课程网站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FLASH动画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及解答、模拟试卷、学习指导、实验指导、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案例库、学习论坛、参考资源目录以及其他链接等,方便学生课外扩展性学习和交流;并通过网站布置习题、讨论答疑和通知等。相关课程网站资源已得到国内众多高校的共享。

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如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系统仿真》等课程融合为《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仿真设计》;对部分课程进行了综合重组,突破了单一学科限制,以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核心课程为重点和切入点,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如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和《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整合为《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气传动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课程整合为《电气工程导论》。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压缩了理论课时,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工程实践锻炼时间,另一方面,知识的系统性更强,学生更容易把握住专业核心知识。

(三)特色教材类资源

教材是对系统性知识单元与知识点的一种固化与规范,是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知识载体;编著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教材是建设优质教学资源的重要内容。在借鉴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近年来,我们加强了特色教材的建设,以科研为先导、以教改为重点、以教学实践为平台,组织教师结合教学经验、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编写了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自动化专业教材十余本,如《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电机及拖动基础》、《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网络控制技术》、《控制系统仿真》等,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优秀教材支持,并已得到国内众多高校的选用,展现出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四)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类资源

实验教学平台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透彻理解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使用,基于如此认识,我们高度重视自动化专业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先后建成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中央地方共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重庆市测控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工业控制网络系统工程中心、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智能电网实验室、面向智能制造的实时控制网络平台等多个研发平台与实验基地,并与韩国大学共建的“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思科公司(CISCO)共建“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建立“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为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平台保障。

四、“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拔尖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衡量特色专业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志。根据本专业的建设理念、思路与定位,为了进一步凝炼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强化其示范辐射效应,以努力建设好特色专业为目标,培养自动化专业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着力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本色”教育、“特色”培养和“品牌”定位,重点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工程实践能力、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做实以工程教育与创新实践为重点的自动化专业“本色”教育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就在于按照工程教育的理念,落实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与创新实践“本色”教育,具体的做法包括:

1.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工程实践的案例教学,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加入大量的工程实例介绍和技术细节剖析,尽可能结合实物或系统进行演示性教学,改变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讲解模式,采用“情景创设”、“主动探究”、“会话讨论”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基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典型工场环境和构建的“两维度、三层次、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业生产模拟环境,让学生透过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不同工艺技术、不同生产流程和工序的现场体验与理解获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工业生产和科技知识。

3.通过实验实践使得学生建立起材料、工艺、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之间相互关联的概念,掌握各种加工方法和设备的合理运用,锻炼学生寻求、接受新科技的敏锐性,激发其基于实践探索求新的精神,并培育其自我知识更新、创新的能力。

4.基于已有实验平台提供的产品设计、样机试制、定型设计到电磁兼容性测试与可靠性试验的一套系统的产品实验、开发与测试环境,建成师生科技成果的中试基地,培养学生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化、工程化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工程测试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分层次、课内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实验设备环境和条件,强调以真实的工业环境、完整的工艺流程和目标明确的实验项目来构建自动化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智能电网与供配电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智能楼宇三个实验实训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有所侧重地选定方向进行系统性训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探索“导师团队―学生―专业课程(群)―分类实验系列―科研平台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联动的“一体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松散的教学组织并不能将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高效地联结起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里针对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拟在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和突出工程实践教育理念基础上,重点探索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为核心的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环节的紧耦合关系,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对教学质量的个性化追求。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团队为主导,以专业课程(群)和分类实验系列的教学为基本内容,以科研平台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为能力提升的纽带,建立起基于优质教学资源和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的“一体化”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与导师(团队)之间紧密联系,形成“教”与“学”之间“推拉结合”的按需督导督学机制,通过教师高投入地“教”、学生认真努力地“学”实现个性化满足和“教”“学”协调相长,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三思”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控制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参与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产学研”结合的丰富资源,构建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的控制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以控制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简称“三思”)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采用工程项目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多元化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和“校企双导师制”的指导模式,形成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三个层次相协调,学校教育、企业实践、科研训练紧密结合,“理”“工”衔接、“学”“思”交融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摆脱当前工程教育缺失和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部分脱节的突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快速成长为熟悉企业生产实际流程、“三思”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本专业领域技术骨干和领军型人才的后备军,缩短企业用人周期,并大大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教学管理创新。一切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所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评价一切教学工作的根本,因此,在建设自动化特色专业过程中坚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创新模式,使一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都为如何培养好学生、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基于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积累和对教学资源、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目标驱动、过程优化、务求实效”的教学管理理念和“关注热点、抓住重点、补强弱点、培育亮点”的教学管理指导思想,以此为指引,建立了一支执行力强、科学决策、运转有序的教学管理队伍,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节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执行、学籍管理和教学反馈调整机制等方面,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为最终目标,体现竞争、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真正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五、结论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基于本校的学科优势、行业特色和地方产业资源,在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中,探索构建了“内涵式”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依托积累的高水平教师团队、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示范性实验教学平台等优质教学资源,初步建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所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信息技术优势明显、社会评价较高的自动化特色专业,为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李文军,毛成,郭天太,谢代梁.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培育方法研究――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M].中国大学教育,2010,(10):80-82.

[2]包艳宇,王晶,戴维.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2013,(4):22.

[3]胡向东.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90-192.

[4]申江,姜树余,藏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37-39.

[5]李仕友,谢水波,王劲松,刘金香.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16-20.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课题(项目号:1201004)和2014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上一篇:园林绿化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