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艺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13 17:15:23

化工工艺概论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化工工艺概论;真实场景;项目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45-04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项目化方面已形成三种模式:一是全项目化,大量压缩学科知识,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二是附属式项目化,即在学习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单一课程项目化。专业课基于真实场景的项目化设计属于第三种模式。本文以《化工工艺概论》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设计探究。

一、基于真实场景的课程项目设计原则

项目化设计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的一种方法。高职专业课基于真实场景的项目化设计是将工作世界中既定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载体,根据工作过程分解成工作项目,再按工作项目设定学习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学习项目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课程知识和生产技能。为此,课程项目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化工工艺概论》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主要介绍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需的知识,以工艺过程原理、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的分析与组织为重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化工生产过程基本技能与方法,为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学习《化工工艺概论》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化工生产的完整工艺过程,并把学习目标指向工作目标。因此,必须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项目。

以典型产品为载体。《化工工艺概论》为化工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化学工业的资源路线和主要产品、化工生产过程基本知识、化工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分析、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选介、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化工安全及“三废”处理[1]。由于课程内容是基于技术的,教材由不同的专家编写,各章节自成体系。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将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与课程目标相结合,使所学知识与当地化工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二、基于真实场景的课程项目设计步骤

基于真实场景的课程项目设计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旨在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2]。《化工工艺概论》课程的内容序化,以工作逻辑取代知识逻辑,其课程内容的序化线索需要在项目载体的工作关系中去寻找。

第一步,确定项目载体。根据《化工工艺概论》课程特点,选择 “年产1000吨酯交换法合成氰乙酸乙酯”为项目载体。

第二步,采用工作分析技术,对“年产1000吨酯交换法合成氰乙酸乙酯”的工作体系进行分解,获得三个形式化的工作项目,即原料的预处理,化学反应过程控制,产物的分离及精制。

第三步,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知识分析。根据工作项目重新优化组合教材,将《化工工艺概论》课程分解成15个项目,每个项目指向数个达成目标,见表1、2、3。

这些项目的达成目标既涵盖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又涵盖传统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下进行学习,他们在完成每个课程项目之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三、基于真实场景的课程项目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载体的选择坚持实用、就近和方便的原则

“实用”是指选择与课程相关度大的生产工艺。《化工工艺概论》课程选择“年产1000吨酯交换法合成氰乙酸乙酯”的生产工艺:一是该生产工艺规模较小,日产氰乙酸乙酯3吨左右,便于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如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等的计算。二是工艺相对简单,如原料预处理项目,涉及反应物输送、混合、预热等相关操作;化学反应过程控制项目,涉及化学反应条件,如常压,80℃~85℃,水滑石作为催化剂,釜式反应器;产品精制处理项目,涉及过滤、精馏和储存等相关操作。三是涉及的设备相对较多。“就近”是指在学校选择与课程相关的生产工艺,必须考虑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物理距离,目的是确保学生能随时去企业接触企业生产。“方便”是指方便学生进企业参观、见习和实习,要求企业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且生产工艺必须公开化,不存在工艺保密因素。

(二)课程项目的内容组织尽可能保留原课程知识

基于真实场景的课程项目设计实际上也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课程项目的内容组织:一要根据工作项目合理确定课程项目,每个工作项目包含的课程项目数量不宜太多,控制在3~6个,尽可能将课程知识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二要彻底地以课程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课程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在课程项目逐个完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些知识。

(三)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要围绕生产过程展开

第一,做到理实一体。将“年产1000吨酯交换法合成氰乙酸乙酯”的生产工艺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引入《化工工艺概论》课程,该项目在组织实施时必须做到理实一体。学生可以去现场参观整个生产过程,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领;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目标产品的性质及用途,查阅所用原料的性质及获取途径;通过现场观察,绘制该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图、设备图、管路图;通过生产能力对目标产品进行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经济效益估算;通过互联网了解该工艺的最新发展状况与动态。同时,促进学生对项目以外的相关知识的探究。

第二,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课程项目都有数个达成目标,如工艺条件的分析与选择,达成目标有热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温度选择、压力选择、原料配比选择、停留时间选择等。对于这些达成目标,课本只从理论上进行一般的介绍,与实际脱节。如上述达成目标的“原料配比选择”,课本上并没有作详细的介绍,原料配比在实际生产中要求是很严格的:当碳酸钠或氰化钠配料比不足时,过量的氯乙酸不能转化为氯乙酸钠,会使乙酸乙酯含量降低。当碳酸纳配料比过量时,易产生羟基乙酸钠,也会降低氰乙酸乙酯的含量。当氰化钠配料比过剩时,会产生羟基乙酸钠,同时,还产生丙二酸钠,严重影响收率和质量。当盐酸配料比不足时,一部分氰乙酸钠不能转化为氰乙酸,会导致氰乙酸乙酯的收率降低。只有将所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才有意义。

第三,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对课本知识体系有全面了解;二是教师对选择的项目生产工艺相对熟悉;三是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根据生产工艺将课程知识进行项目化处理,将原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变成项目化教材;四是与企业形成默契,能根据课程项目教学进展安排学生去企业观察、调查、探究等。

(四)项目课程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理论考核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分析方法、原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基于真实场景的项目课程评价需要制定新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和企业;评价方式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融合于项目(或任务)的完成过程及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生产项目都有一个或数个与课程项目相关的达成目标,学生每完成一个课程项目,都需要完成一个与生产项目相关的达成目标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相互评价,如工艺条件选择、原料选择等。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课堂交流方式进行;教师评价,如工艺流程示意图、设备选择等,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教师根据实际生产工艺情况进行评价;企业评价,如化工生产过程的常用指标与经济评价,包括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生产能力与生产强度、工艺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等,让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对生产工艺过程的理解。

《化工工艺概论》课程采用基于真实场景的项目化设计并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明显增强。实践表明,高职专业课基于真实场景的项目化设计,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学校自身条件、课程标准来选择项目,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化教材。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课程设计的水平和实施效果,应给予教师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包括岗位调研、生产项目选择、课程项目设计等,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卞进发,彭德厚.化工工艺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Study on Project Design of Specialty Courses Based on Real Scen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Project Design of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emical Process”

ZHANG Song-bin

(Jiangs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Rudong Jiangsu 2264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ject design of specialty courses based on real scen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s to take the working task as the centre, choos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ith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urses, decompose the work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tasks, set up learning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work projects and integrate professional theory knowledge into learning projects. In the project design of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emical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hoose “yearly producing 1000 tons ethyl cyanoacetate by ester exchange method” as the carrier of the course, and divide it into three work projects that is the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 the control of chemical reac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separation and refinement of products. moreover,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ing of projects needs to launch around producing process.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化工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都新增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使专业性院校的专业多样化,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和高分子材料方面知识、了解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化工、制药、材料、能源、炼油、环保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化工专业人才,需要有一套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先进合理的教学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①②③④⑤本文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了探讨。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实际,在“培养‘大工程’背景下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有一定人文素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总体要求下,根据以往教学实践,我校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重新修订完善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化学化工学院特色,加厚了理科课程,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淡化产品背景,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具有更好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适当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加了创新学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衔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和产品市场开发能力,适应能力更强,就业面更广。该方案已从2011级学生开始执行,逐步形成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以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定位、以科学的培养方案为核心、以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为途径、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为关键、以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导向、以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为保障”的高等化工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方案设置了以下几个课程模块:(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包括:中国近代史、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防教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体育、就业指导、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课程。(2)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其实验、电工学基础、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工程制图与CAD、生产认识实习等课程。(3)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化工专业实验、科技写作、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专业英语等课程。(4)专业素养教育平台:课程包括:无机化工工艺学、有机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概论、环境工程概论、反应器分析、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开发与放大、工业催化、工业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等。(5)素质拓展平台: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化工系统工程、聚合物工艺学、化学工程前沿、非金属材料概论、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计算机在化工中应用、化工安全技术、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等。后两块内容学生可根据特长、兴趣和职业规划需要选学部分课程。

新修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特点:(1)教学总时数有所压缩,总学时由2800学时压缩到2700学时;(2)口径拓宽,基础得到强化;增设了200学时左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素养课,有利于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陶冶其情操。(3)实践实训课时或学分比例有较大提高;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生产见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化工生产单元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4)选修课比例进一步增大。(5)适当增加了创新学分。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每年都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发明和创造,其成果经认定后可计创新学分,代替部分素质拓展学分。(6)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取消合并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更为精炼,联系更为密切,课程体系适应面更宽,有利于个性化发展。

新大纲明确了工程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两条知识主线:第一条课程主线包括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与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生产实习化工工艺化工设计化工专业实验化工生产单元实训化工设计实验毕业设计;第二条课程主线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化工单元操作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专业素养拓展课仿真培训模拟生产实习化工系统工程毕业设计。

2 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的同时,我们对培养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原来为统一培养模式,改为“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分专业培养,以后又改为“2+1+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专业大类培养,主要学习通识教育模块和学科基础模块内容,第三年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模块内容,第四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学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四年级下学期集中精力作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分散在四年中完成,交叉学科内容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插分散在前三年完成。通过不同层次的培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就业层次。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适当压缩教学时数,还更多的空间于学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综合考虑,均衡发展,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提高课堂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明确各门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相互联系,消除不同课程内容重复叠加现象,增加一些新理论和生产新技术内容。如无机化学课程只讲元素部分,几大平衡放在分析化学中来讲,热力学放在物理化学中讲,溶液理论在物理化学中已讲过,在化工原理中只简单提一下,不做详细讲述,均相双组分混合体系的分离技术与理论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详讲,在化工分离工程中只讲多组分体系的分离过程,化工设计内容放在化工设计概论课程讲,在化工原理课程中只作简单介绍,其练习放在化工课程设计中来完成,精简化工工艺课程,无机和有机工艺各选1个有代表性的工艺来讲授;增设化学反应器分析、工程制图与CAD、计算机在化工中应用、化学工程前言、化工技术经济、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等新课程。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将专业英语内容融入到双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取消文献检索课程,将其内容并入到科技写作课程;将化学反应工程学拆分为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和化学反应器分析两门课程,后者作为方向选修课,等等。

注释

① 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5.

② 姚志湘,栗晖,田玉红,等.化学工程本科课程建设的发展[J].广东化工,2006.33(9):105-107.

③ 陈烨璞,胡学铮.关于修订师范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时代教育,2007(9):18-19.

④ 邹丽霞,花明,黄国林,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5-18.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3篇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简单好学,易于上手,课程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感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优势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该课程中,其优势体现在:(1)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2)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3)增强感观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课件便于保管,利于教师修善;(5)课件易于复制,利于复习效果。

二、《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即应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和谐统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然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有其必要性,专业教师就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利益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吃透教材精神,熟悉教材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2.可操作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做到便利、灵活、可靠,易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还要注意课件大小及过多链接给软件运行速度带来的影响。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老师要熟悉掌握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在备课时就要提前调试,模拟教学,及时发现课件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及时解决,保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正常播放。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更是如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科学严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数据、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插入的图片、视频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客观真实。文字说明、语言配音等也要准确、真实。关于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工艺流程和数学演算,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分析工艺原理和流程机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允许必要的夸张,淡化一些细节。

4.简约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展示的画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要简约明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制作也不能太花哨,丰富的背景和多彩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信息干扰。课件要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提高视觉直观,加深印象。

5.艺术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品课件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心情。优质的教学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在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美育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再予以美的视觉进行展示,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相长,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件合理的布局、色彩、图形等界面对课程内容以美的诠释,做到集课程教学与观赏审美融为一体。

6.适时适度运用原则。适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需要全程采用、全程播放的。该课程有些章节,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课件讲授的,甚至使用多媒体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7.适度信息量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但如果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就会导致“电灌效应”,过大信息量就会超过学生实际的接收能力,这种囫囵吞枣灌输模式依旧是填鸭式教学。适度信息量原则就是指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8.有机结合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物,屏幕是不能完全取代黑板的,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演示化工工艺流程、机理推导和公式演算方面更为明细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教师个人特色及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认证;化工安全概论;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在国际上实现工程教育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主要条件之一[1]。专业认证的作用是让工业界的工程技术人员得到优质的教育,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按照行业认可的既定标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科专业毕业生。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第18个成员国,该组织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组织之一,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认可[2]。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报道,我国已在机械、计算机、化工制药、水利、环境、安全等多个专业领域进行了认证工作,目前为止超过百所高校通过了专业认证[3]。“化工安全概论”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本专业工程认证的核心课程之一,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化工生产具有工艺复杂多变,涉及物料易燃、易爆、毒害、腐蚀,装置大型化,过程连续化、自动化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危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在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辨识化工厂设计和操作中的危险源,具有提出安全可行方案的基本能力,并了解现代企业HSE管理体系。

1工程认证背景下“化工安全概论”教学存在问题

基于化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培养要求,“化工安全概论”必须满足4个最基本的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①在设计中能够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②能理解、分析和评价化工过程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③了解并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涵和意义。但是目前现行的教学过程与工程认证的专业要求并不能完全契合。根据讲授本课程,再调研其他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以及结合工程认证要求及工程认证专家进校意见,发现“化工安全概论”存在的诸多问题。“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在学习时需要学生具有化工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仅仅由教师主动地灌输和填鸭,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从而使教学达不到较好的效果[4-6]。作为工程认证背景下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理念[7-8]。对照该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和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学生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化工安全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强化面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

1.1重理论轻应用

[9-12]“化工安全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基于课程本身的性质,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工程实例的积累,不断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教学中太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对工程实践的应用却不够重视。因此,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依靠教师的上课讲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让他们不仅仅从书本基础知识层面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很熟练地运用到安全生产实践当中。因此,需要强化案例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案例及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1.2跟实际案例衔接不够密切

学习“化工安全概论”课程的知识,目的是为学生进入到化工企业顺畅地就业,所以如果教学过程脱离化工企业的实际案例,而仅仅灌输理论知识,不仅浪费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是,目前国内讲授“化工安全概论”课程依然重书本知识而跟实际脱轨,依然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工作,教材里的有些内容甚至已经落伍了新技术许多年,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基于目前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实际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不能只是为了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学生和企业实际需求为核心。1.3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因为“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具有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且抽象等特点,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找到或者从网络上下载拼凑“化工安全概论”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照下载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在一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习题作业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化工安全概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改革,尽量采用相对具有创新性且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改进措施

结合目前“化工安全概论”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其改革线路如图1所示。首先,强化基础知识。本课程结合化学工业物质种类繁多、加工过程多样化、损害和伤亡事故多发性的特点,从化工厂设计和操作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在理解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装置安全、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化工安全工程基础知识,并借助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化工安全理念和意识,使其能在以后的化工生产、设计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觉地把化工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并能够处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其次,重点知识拓展。根据本课程宽基础、重实践的特点,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化学反应等相关安全原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中的安全问题;重点讲解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装置安全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对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实例的分析,强化学生在学习化工基础知识过程中,树立化工安全的理念和意识。再次,融合案例教学。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且学生对于化工安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安全技能,最终达到推进素质教育,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采用案例(工程案例)教学手段,阐明化工安全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专任教师尽管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案例内容的糅合不够密切,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需要深挖“化工安全概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知识点,构建起课程素材库,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取用,信手拈来。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引入事故案例,难免会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恐惧心理,所以也要适当引入一些正面案例。例如,美国的康菲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炼油商。上个世纪80年代,该公司在北海的海上员工公寓和休斯敦化工厂发生过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伤亡,这两起灾难对该公司以后的安全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现在,康菲公司的员工把《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当做圣经,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贯彻执行,从最高领导到普通员工,每个层面上都进行持续的安全意识灌输和强化。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实际上都是管理上出的问题,如果严格执行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全可以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中[11]。同时,运用计算机语言及网络技术,设计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化工安全概论”的案例库,同时在软件中添加分类管理和相关的理论案列,构建在线资源,为课程群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完善过程考核。在考核上,本课程采用布置课程作业、阶段性小结、大作业和闭卷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具体要求及评分方法如下:(1)作业要求:对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对燃烧、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对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知识的掌握比较准确,解答过程完整,答案合理,书写清晰。(2)阶段性小结要求:对物质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等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归纳内容全面,书写清晰。对常见物质的毒性作用及影响因素等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归纳内容全面,书写清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学生能够将这些基础知识运用到后面的案例分析当中。(3)大作业要求:“化工安全概论”这门课程工程实践性很强,在以往的过程考核中,考试题型一般以传统的判断、选择、填空、简答等为主,主要考核课本的基础知识点,这样会导致学生不能够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以在作业及考试试题中应尽可能增加案例分析类的题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事故原因,指出案例中存在的不恰当做法和改进措施,以及针对该类事故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等等。这样的题型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仅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小范围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化工工程安全设计与实践能力,并且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然后再大范围地运用教学改革方法,并且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效果。

3结论

新形势下我国化工行业向多元化、复杂化及高新技术方向安全发展,这对化工安全类课程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在明确培养方向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爱国主义及安全环保意识,从而促进及提高化工安全类课程教学效果,为化工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化工;环境保护;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28-02

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概况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具有很强的科普性、教育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化工类、制药类和轻工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高校通过该教材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化工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观念。

二、《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章节较多,内容丰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安全环保方面的政策法规知识,再与时俱进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保和化工生产正反方面的案例,该课程的内容就比较全面、充实。然而该课程目前在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学时比较少,一般安排2或3学分进行教学。因此,“内容多,课时少,周期短”就成为该课程的典型教学特点。

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PowerPoint课件(简称PPT)。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强大、简单好学,易于上手,课程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视听并用的感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教学优势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弥补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在该课程中,其优势体现在:(1)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2)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3)增强感观效应,提高教学效果;(4)课件便于保管,利于教师修善;(5)课件易于复制,利于复习效果。

四、《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教育理论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即应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和谐统一。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利于学生的学。既然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有其必要性,专业教师就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利益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吃透教材精神,熟悉教材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准备适合学生的多媒体课件。

2.可操作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要做到便利、灵活、可靠,易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还要注意课件大小及过多链接给软件运行速度带来的影响。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可以方便地前翻、后翻、跳跃,老师要熟悉掌握多媒体教学每个环节,在备课时就要提前调试,模拟教学,及时发现课件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予及时解决,保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正常播放。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评价课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更是如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科学严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中显示的文字、符号、公式、数据、图表及概念、规律的表述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插入的图片、视频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客观真实。文字说明、语言配音等也要准确、真实。关于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方面有比较多的工艺流程和数学演算,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分析工艺原理和流程机理。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演示过程中允许必要的夸张,淡化一些细节。

4.简约性原则。《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件展示的画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要简约明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多,制作也不能太花哨,丰富的背景和多彩的画面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信息干扰。课件要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可以通过图像、图表、图形等方式来展示,提高视觉直观,加深印象。

5.艺术性原则。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精品课件教学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心情。优质的教学课件应是内容与形式美的统一,《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在内容上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美育教育相融合,在形式上再予以美的视觉进行展示,教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相长,会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审美情趣,根据授课对象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件合理的布局、色彩、图形等界面对课程内容以美的诠释,做到集课程教学与观赏审美融为一体。

6.适时适度运用原则。适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需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而不需要全程采用、全程播放的。该课程有些章节,有些内容是不需要课件讲授的,甚至使用多媒体效果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7.适度信息量原则。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这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弥补《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但如果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就会导致“电灌效应”,过大信息量就会超过学生实际的接收能力,这种囫囵吞枣灌输模式依旧是填鸭式教学。适度信息量原则就是指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度的信息量,在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能让教师自主地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8.有机结合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物,屏幕是不能完全取代黑板的,在《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演示化工工艺流程、机理推导和公式演算方面更为明细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所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教师个人特色及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岳元,保宇.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黎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2).

[3]孙淑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5).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Apsen Plus 化工设计 模拟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08-02

化工设计课程是化工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融合化工工艺学、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知识并最能体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学科。陈显彰在其《化工设计概论》中讲“故凡修习化学工程者,皆以化工设计为最高攻读目标”[1]。由此可见该课程的重要性。这门课是将一个系统(如一个工厂、一个车间或一套装置等)全部用工程制图的方法,描绘成图纸、表格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也就是把工艺流程、技术装备转化为工程语言的过程。它是通过设计人员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大脑的创造性劳动,将人们的要求变为现实生产的第一步。它属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2]。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人才和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人才竞争是竞争的实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现代职场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及开拓性、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化工设计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且化工生产技术难度大,工艺流程复杂,操作技术求较高。由于化工实验成本高,工艺设备庞大,耗时较长等特点使得实验室仅设了一些小型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这对于培养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帮助不大。鉴于上述特点,在授课及实验教学中仅采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困难。为了强化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上岗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许多化工院校都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课程设计以及创新性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识解决一个不太复杂但却是综合性的问题,从而初步获得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计算机仿真技术模软件的应用有效地扩展了创新性实验的选题范围,节约了实验成本,成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发展的最佳选择。现在较为成功的模拟系统软件有Aspen Plus、PRO/II、HYSYS等,其中Aspen Plus在我国设计院所和企业部门应用较为广泛。

Aspen Plus称为“过程工程的先进系统”(Advanced System for Process Engineering,简称ASPEN),该软件经过近30年来不断地改进、扩充和提高,成为举世公认的标准大型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特点如下:Aspen Plus包含完整的化工单元模块,易于组建化工流程;Aspen Plus具有完备的物性数据库,物性模型和数据是得到精确可靠的模拟结果的关键;从分析工具上看,Aspen Plus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模拟分析工具,如:流程优化、灵敏度分析、设计规定及工况研究等[3~5]。

精馏是化工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单元操作。在精馏塔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操作条件的波动,其分离效果和生产能力经常发生变化,因此精馏塔操作性能的分析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操作条件。鉴于精馏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选取精馏塔的设计为例来说明Aspen Plus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其设计过程如下所示:

Rmin,NTmin,R=1.2 Rmin时的R、NT和NF。

从以上设计可以看出,Aspen plus具有完备的物性数据库数据,完备的化工单元操作模型,能方便地构成各种化工生产流程。将Aspen plus软件引人到化工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方面的能力,对提高学生设计水平大有益处。

(1)在化工设计教学中,学习使用Aspen plus软件是化工设计的一个有力补充。

(2)通过精馏塔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掌握此常用的设计软件。

(3)通过相关设计参数的选择与确定,以及设计完成后的数据处理,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的步骤、过程与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 陈显彰.化工设计概论[M].台北:新学识文教出版中心,1978:l-2.

[2] 陈蔚萍.“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7):284-285.

[3] 王华,张国涛.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J].广州化工,2010,38(6):277-278.

[4] 顾雄毅,朱开宏.改革化工设计教学,培养开放思维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10(3):53-54.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 精细化工 教学改革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是精细化工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在学习了“四大”化学、《化工原理》、《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具体的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包括反应原理、原料的选择与制备、反应设备的选择、最优合成路线的确定,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质量、收率的影响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从整体上对精细化工工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精细化工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按照日本1984年的分类,精细化工产品囊括35个大的门类[1],同时精细化工发展速度极快,新的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如何上好《精细化工工艺学》这门课,进行有效的课程改革一直是各个学校关注的问题。针对学生这种现状,笔者对《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1.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合理组织、精选教材内容

精细化工与其它专业课程有所不同,由于精细化工产品所包含的类别太多,难有结构统一和内容全面的教材,而且精细化工本身正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内容更新较快,教材内容很容易过时。笔者通过市场调查,根据地方经济精细化工产品的需要,确定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精细化学品为教材重点内容,对皮革化学品、石油化学品、信息存储材料、电子化工产品选讲或删除。教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精心地选取教材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切实地编写好每一个教案。对同一内容的多个配方或工艺,精讲一到两个典型的配方或工艺,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教材,版本较多[1]-[5],内容各有差异,笔者选用的是刘德峥主编的《精细化工工艺学》[1]。但有些章节的编排顺序没有知识连贯性,不便于教学。笔者把教材中与日用化工联系紧密的一些章节:第六章“表面活性剂”、第九章“洗涤剂”和第十章“化妆品”放在了一起,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时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理实一体化、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类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理实一体化、任务引领式教学模式,效果较佳。讲解过程中,以某一个典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为任务,以生产原理、工艺过程、工艺技术、工艺设备、原料消耗、操作技术和产品用途为主线,逐一进行,对重点、难点要讲深讲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讲授内容宽而新,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了解课程基本原理在大学科中的定位及其与学科最新发展的联系。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反应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以促进学生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深入学习,笔者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一些实验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解聚醋酸乙烯乳液胶粘剂时,首先引入实验内容聚醋酸乙烯乳液的合成[6]配方,并对配方进行剖析。从反应原理、各组分的作用及用量、聚合温度、单体的加入方式、pH控制、搅拌速度、产品性能与测试、产品用途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让学生对胶粘剂的组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室动手做胶粘剂,验证刚学过知识。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对精细化工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仿真手段进行教学

《精细化工工艺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工艺流程图和众多的配方,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既难板书,又费时间,课容量将大为减少,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改变低效率的、落后于课程要求的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施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仿真技术能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很好地符合了这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各流程中物料的流向、产物的分离、设备的功用形象生动,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课容量,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化工仿真实验室可以让学生模拟工厂进行生产工艺的操作,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为后续的学生进厂实习打下基础。

4.注重实践教学,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技能训练

精细化工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宜讲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而应着重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搞好实践教学是关键。精细化工很多实验属于复配技术的应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实验如液体洗涤剂、洗发香波、胶粘剂等,可让学生自己设计配方与实验方案,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与精细化工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仅依赖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来学习《精细化工工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工厂的化工实际生产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化工生产。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依托董事会,校企合作,把学生带出去,在湘江涂料集团、湖南化工研究院试验工场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化工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精细化工工艺》课程基本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能。

5.改革实效

改革后的精细化工工艺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对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与开发有比较完整的概念,加深了基础理论的理解,加强了对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精细化工实训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该专业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高;我院选手连续三年在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专业课教师团队在2008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刘德峥.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李和平,葛虹.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沈一丁.精细化工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4]钱旭红,徐玉芳,徐晓勇.精细化工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丁志平.精细化工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职 精细化工概论 课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给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先后在教育模式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指导性的理念。在《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中也提出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

精细化工概论是高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本门课程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教师围绕课本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且由于精细化工门类众多,品种繁杂,技术进步迅速,产品更新频繁,教材讲授的内容不可避免有信息滞后性,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就缺少指导意义。而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热情容易被激发,有一定学习基础,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能力水平有限,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都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将课程知识应用于科研与实践的能力,一直是授课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课题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出一个个学习单元——课题,一个课题围绕一个问题而展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在课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活动。这里的“课题”,是为了与教学上一般的问题相区别,以突出它的研究内涵,借用“课题”一词,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这里的“研究”,也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课题式课堂教学的实质是通过知识的“再发现”,来展示思维过程,让学习者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学习、研究、讨论和设计,将教、学、做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重方法传授,重能力培养,重学生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无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且蕴含着现代教学理念。在精细化工概论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内容的选定

我们所选的教材只是教学辅助的一个工具,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唯教材论。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趋势,贴合地方经济,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因此结合社会调查、《江苏省石化行业十二五规划》 、无锡地区化工行业发展规划,选择了助剂、催化剂、涂料、农药、精细陶瓷、日用化学品等10个典型的化工产品作为学习对象。

2 学习重点的确定

本课程按照原来的学习目标主要是掌握各种精细化学品的组成、分类、性能、生产工艺和发展趋势。但是书上的内容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对于学生来讲,只能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对于教师来讲,由于讲授的知识点太多,上课容易一言堂,缺乏特色与亮点,对于学生学习内容的掌握不利。所以,本课程学习重点主要围绕某精细化学品的组成、分类、性能、生产工艺、发展趋势及就业展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实践,整合资料,选择讲授内容,老师做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这样做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教学过程的展开

本课程教学时数是48学时,具体分配如表1: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步都紧扣职业能力的培养。

4 评价方式的确定

以前评定学生成绩主要就是一张试卷,但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用不大。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评价内容上要力图把本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尽可能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强,且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笔者创建了新的评价体系,具体如表3:

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指点和转化,充分让学生独立地去看、去想、去做,运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掌握新的知识。因此课题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许多不同,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许多的不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合作者。

采用课题式教学方式以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构建了合理的知识结构、训练了创新思维能力、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激发了学生对实际存在问题的研究热情、培养了学生持续创新、持续研究的能力,总之一句话概括,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课程学习结束以后,100%的学生表示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评价;风险管理

1概论

安全评价就是预测、识别、分析工程和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提供合理可行的安全指标,并实现以最小的风险水平,最小的损失来制定解决方案[1]。

2风险管理和分析

2.1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本质上就是在辨别和评估风险以及管控风险的整个过程。在落实风险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最大程度的考虑最终的利益以及风险成本。当风险识别评估工作完成以后,需要将有关的管理策略制定出来,同时将管理策略严格的执行,从而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2]。

2.2安全风险分析

安全风险分析是保证安全作业的前提。只有进行了安全风险分析,才可能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才能保证作业的安全。

3评价单元和评价方法

3.1评价单元划分

根据不同的方法将评价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单元。1)安全检查表法。划分为生产工艺设施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2个评价单元。2)危险度评价法。划分为生产系统、储存系统2个单元进行评价[3]。

3.2评价方法

3.3.1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法是将项目列出检查表来进行分析,通过检查表中发现的问题来发现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尽早提出改进措施来避免危险[4]。3.3.2危险度评价方法该方法借鉴日本定量评价表,结合我国相关要求,编制“危险度评价取值表”。如表1所示。

4定性定量评价

4.1安全检查表检查过程

生产工艺设施评价,见表2。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系统评价,见表3。

4.2危险度评价过程

危险度评价过程详见表4.

5安全对策措施

5.1企业管理对策措施

1)修改完善已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5];2)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3)严格履行危险作业的审批制度,未经许可严禁作业;4)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5.2人员管理对策措施

1)全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按时对持证人员进行复训。2)严格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对有职业禁忌症的人员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3设备及场所管理对策措施

1)及时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安全设施完好、有效;2)对各种防护设施和安全警示标志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损坏、缺失及时更换、补充[6-8];3)定期对消防、安全设施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和安全通道畅通;4)加强电气设施管理,保证各种防护措施有效,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严格履行临时用电管理制度;5)加强有毒、有害作业场所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物质符合国家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6结语

本文结合了化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的特点,探讨了化工企业的安全评价。探索了化学品安全评估的方法,期望本文对评估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珂.化学工艺安全设计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解决措施[J].化工管理,2021(17):162-163.

[2]王伟珏.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问题[J].石河子科技,2021(3):39-40.

[3]张杰.化工工艺设计中危险识别及其安全管理控制[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5):142-143.

[4]李学盛,黄文宏,贾波.基于AHP-Fuzzy的化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与应用[C]//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事故预防与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2018安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2018:71-74.

[5]丁文亮,孙永亚.化工工艺设计中与安全及危险的相关问题[J].化工管理,2021(14):165-166.

[6]赵晶石.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问题及控制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4):119-120.

[7]王厚强.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风险及控制[C]//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浙江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总队,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事故预防与灾害防治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省安全工程学会,2019:49-52.

[8]赵隆颢.化工工艺安全设计中的危险因素及消除途径[J].化工管理,2021(15):147-148.

化工工艺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印刷 教学改革 实践 工程化

新时期教育改革明确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现泛科学化倾向,专业教育以教为主,而非以用为主,“就业倾向”被轻视,不少工科课程倾向于灌溉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十年不变,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化人才。未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对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

例如《印刷概论》课程作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学的概貌,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澄清对专业认知的模糊之处;另一方面,也要为以后深入、系统学习印刷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上述工程化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运用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教改主线,进行以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支撑,面向企业和岗位需求者培养学生印刷技能的教学改革实践。

1、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论是以满足认识印刷为主要目的,与印刷相关课程相比更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泛泛掌握几种印刷技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印刷任务,能够合理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操作,进行质量评价方案[3]。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把握上,应遵循几点原则:

(1)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对于“印刷概论”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二设立。以工程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印刷概论内容庞杂,包括一些复杂的物化原理和计算公式。以基础理论模块为例,课程包括印刷工艺原理(表面物理化学、润湿与水墨平衡、印刷压力计算、油墨转移原理),网点阶调复制原理,印刷光学和信息记录材料等。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应强调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统性和公式的严密推导,注重其对生产时间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突出重点,服务于印刷工艺

以工艺流程为模块,课程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艺术涉及、印刷工艺及材料适性、印刷机械等领域。结合工程化培养要求,应适当弱化艺术成分,重点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机印刷操作及相关材料适性。

现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特种印刷等几十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课程学时有限。传统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论,导致重点工艺不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几种常规的印刷品,突出几种相关的典型印刷工艺即可,其他工艺触类旁通。

(3)不断更新,切合产业需求

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工程化就业技能,教学内容适时完善。具体办法是,走访印刷企业,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引入产业的发展前沿,体现印刷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

2、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

印刷概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动态工艺流程及大量设备展示,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表、动画集视频等信息与一体,激昂抽象内容直观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2)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时引导和辅导,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4] 。

印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艰巨而复杂。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有机、开放的印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化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彬 戴宏民 “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对包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J].包装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 杨祖彬“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40-44.

[3]王利婕.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包装工程,2003,24(4):182-186

[4]刘典,张淑娟.“包装印刷”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09,(31):254-255

上一篇:文物藏品管理范文 下一篇:乡村道路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