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低碳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7 16:56:23

化工低碳技术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理念;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

在我国的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即是发展以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随着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以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变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不仅会促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1、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概况

我国的煤炭种类齐全,在能源结构中占有70%以上的比例,我国煤炭储存量在世界中占到11%左右,生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0%,作为工业燃料在煤化工产业中广泛运用。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煤具有十分复杂的化学结构,煤中的有机质一多环化合物为主。煤化工产业发展中,煤在高温和气化剂的作用下,其可燃部分将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例如氢气、一氧化碳等,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被用作化工原料气。煤发生焦化裂解时,其产物包括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苯等。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我国每年将排放掉大约二百亿立方米的焦炉气,焦炉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例为1比10,能够用于调配煤气化产品,应用于化工产品的生产。近几年来,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化石能源中,煤炭的含碳量最高,作为煤化工的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在逐渐增多,相关企业有必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煤炭经济、合理、高效率的利用。

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利用新能源开发、制度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转型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在工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在新形势面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相关产业有必要引进低碳理念,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生产模式,贯彻以高效率、低污染为原则的生产模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式

2.1调整产业内部架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除了有传统的化肥、焦炭和甲醇项目等,还有正在发展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例如煤制甲烷气、煤制二甲醚、煤制油灯。由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已经超过标准要求,传统产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非常大,由于传统产能的规模比较小,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较大。因此,煤化工产业低碳经济中发展应当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力度,逐步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运用先进的气化技术和二氧化碳脱除技术,降低二氧化碳的捕获成本,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纯度和集中程度,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保障。

2.2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相关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力度。从产业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实现整个产业的低碳经济战略。此外,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节能减排,有效控制和治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大限度的提高产业的能源利用率,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全面分析产业发展的技术现状,从产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出节能减排效果最大化、较低运营成本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多产业结合发展

非焦炭法熔池炼铁技术是目前工业界广泛关注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得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内发生反应,作为高效率的还原剂,煤炭可以讲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生铁。这种工艺生产一吨生铁,可以得到大约500千克的一氧化碳,可以将获得的一氧化碳输送给发电企业和煤化工产业,将其用于生产电力、氢气、甲醇等产品。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气化装置的投资占到投资成本的50%,因此,将煤化工、冶金、建材、能源产业相结合的路线,能够很好地提高节能减排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建材厂可以利用炼铁后剩余的炉渣进行生产工作。实现煤化工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发展,能够实现煤的分级和高效利用,充分体现煤化工产业高质量、高利用率的原则,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来发展减排市场,不得提高煤化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技术和核动力技术等,加速能源的循环利用,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创造企业低碳生产氛围,为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贯彻低碳理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煤化工产业的相关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低碳发展,为产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文戟,朱兵,费维扬.不确定条件下煤化工技术经济评价方法[J].化工进展,2009(12):117-119.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 (03):123-125.

[3]金涌,周禹成,胡山鹰.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01):211-213.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重化工业阶段 低碳经济 国家经济体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随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轻工业阶段,重化工业阶段及后工业化阶段。其中,重化工业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作为标志的,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跨越的时期。在重化工业阶段下发展低碳经济,改变现有的高碳发展模式,建立起经济与碳排放的错位增长,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体是对某个区域的经济组成进行的统称和划分。目前在我国,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国家经济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一、重化工业阶段国家经济体的特征

1.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快,增长周期长

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工业,是一种规模经济,能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重化工业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的产业,由于附加值比较高,市场生命力较强,因而增长周期比较长。像住房、汽车这类商品长周期性的特征,能为国家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

工业化各阶段划分就是以主导产业为标准。重化工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以钢铁、电力、石化、冶炼、汽车、玻璃等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7.7%上升到48.6%,其中重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57.1%提高到2008年的71.3%,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

3.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

处于轻工业阶段的国家经济体,由于其主导产业为大量依靠人工加工生产的传统轻工业产业,因此,先进技术对推动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作为有限。当工业化发展到重化工业阶段之后,其主导的重化工业产业不仅自身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大型机器设备进行机械化、规划化生产,同时,还要为国家各产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原料的产业。因此,技术进步在重化工业阶段,不仅能够促进重化工业产业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体经济的发展。

4.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多,环保成本高

重化工业阶段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高投入是指国家经济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大量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带动的;高消耗是指国家经济体的快速增长,是以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高投入与高消耗带来高增长,其必然的后果之一就是高排放与高污染,能源利用率较为低下,以损害生态系统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污染了的环境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此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成本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和清洁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国家经济体的影响机理和效应

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生活方式转变等众多领域,而不仅仅只涉及到经济领域。因此,低碳经济从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政治形态三方面来影响重化工业阶段的国家经济体,使其在这三个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低碳经济对国家经济体的影响机理和效应就是要实现这三个形态的统一。

1.经济形态

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还在“高碳”模式上前进。因此,重化工业下的国家经济体要与低碳经济有机结合,在经济形态上做出的关键变化就是要转变“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

(1)目前的经济形态

重化工业阶段我国实行的是“高碳”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这一经济模式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在重化工业阶段初期,极大的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我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决定了我国在重化工业阶段初期要走“高碳”的道路。首先,我国能源的特点之一就是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只有135t标准煤,仅占世界人均量的51%;其次,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对象。1990年~2005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与核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约为71.5%、20.1%、2.2%和6.2%,而同期发达国家约为26%、40%、24%和10%。

另一方面,重化工业阶段我国巨大的经济发展需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分工中我国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都需要大量化石能源的支持。而我国作为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能源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

(2)经济形态的改变

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清洁化;二是单位产出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态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现有经济形态发生相应变化,即低碳经济通过影响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因素和商品市场来影响重化工业阶段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形态。

第一,能源结构的变化

低碳经济在内涵上要求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而在重化工业阶段,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作为最主要的消费能源,其含碳量是化石能源中最高的,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左右。因此,能源结构必须优化,要改变碳在能源消费中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提高其他优质化石能源以及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资源的比重,从而减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第二产业又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产业为主体。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产业,对国家经济体的发展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低碳化会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但由于低碳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是循序渐进的,先通过工业中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快发展来降低能耗和排放,如IT产业,既是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也是典型的低碳产业。再通过增加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来实现产业的低碳化。

第三,技术方面的变化

重化工业阶段技术对经济的贡献远远超过轻工业阶段。低碳经济引起国家经济体发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技术进步则是实现这两种变化的必要条件。能源结构的优化要求建立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及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的创新和推广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以先进的技术来推动和保证。此外,低碳经济还要求在技术方面,除了能源利用的技术进步外,取碳和储碳的技术,如碳回收和碳捕捉技术等,也要进一步创新和推广。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单位碳的GDP产出,达到“经济”与“低碳”双赢的结果。但技术进步,一方面会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另一方面,会促进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从而导致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加。

第四,市场方面的变化

重化工业阶段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不仅对能源利用和碳排放有要求,同时还要将这种要求以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市场方面的变化要求在消费领域推进“二氧化碳可视化”进程,如碳足迹和碳抵消,将商品、食物及服务从生产到消费到废弃的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显示出来,消费者通过选择低碳化的商品、食物及服务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形态

低碳经济对国家经济体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形态方面。具体而言,低碳经济主要通过影响社会认识、居民生活和社会就业来影响重工业化阶段国家经济体的社会形态,即低碳经济促使国家经济体在社会认识、居民生活和社会就业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

(1)社会认识的变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革新社会认识。长期以来,低碳经济带给国民的印象,往往都停留在“减”的一面,因而,许多人认为“低碳”与“经济”是矛盾的,特别是与“重化工业阶段发展经济”相矛盾。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社会认识逐渐发生了转变,国民逐渐注意到“增”的一面。低碳经济虽然在短时期来看会增加环保的成本,但新兴的低碳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发展的低碳市场可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革新后的清洁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改善了的生态环境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国民从“低碳”与“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发展”相矛盾的认识转化为“低碳”与“重化工业阶段经济发展共赢”的观念。

(2)居民生活的变化

在重化工业阶段,生产工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资料非常丰富,而许多生活资料的正常使用都是以一定的能耗作为基础的。低碳经济的核心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居民生活方式开始向“低碳生活”的模式转变,即尽力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源,从而减低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在距离不远的前提下,用自行车代替汽车,用爬楼梯的形式代替坐电梯等等。低碳经济促使居民在植树绿化的同时,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例如冷柜电耗占了超市电耗的70%,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便可节约大量用电,降低煤炭消耗,减少排放。

(3)就业方面的变化

在重化工业阶段,随着重化工业规模的扩大和进一步发展,工业接纳就业的总体能力有所减弱。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长率明显低于其增加值增长率。一方面,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工业结构重型化导致的就业吸纳能力减弱对此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促使技术进步的同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一方面,低碳经济会导致社会对低碳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兴的低碳产业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由英国、美国、印度、德国、巴西、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南非和中国9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名为《互联世界中的低碳工作》的报告指出,2020年前这9个国家新增的低碳工作岗位可达1950万个;风能、太阳能和水电计划在中国创造的工作岗位将达679万个。

3.政治形态

低碳经济虽然在近几年才在我国出现,但我国一起以来倡导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立创新型国家等方针政策,在内涵上与低碳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政治形态上,一方面低碳经济与我国近年来发展的大政方针一致,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也对国家经济体的能源安全以及国际地位有所影响。

(1)与国家战略一致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部级可持续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了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而低碳经济对减少碳排放量,防止全球变暖的要求,在内涵上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近年来,在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背景下,我国一直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的GDP产出,可以大大推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同时,低碳经济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限制,有利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因此,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此外,低碳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政策创新、低碳市场创新等的同时,对我国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2003年7月28日中国中央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发展观。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时强调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防止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与近年来的国家战略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2)国家能源安全方面

我国虽然是个能源大国,但在能源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前提下,日益依赖进口资源,能源安全存在隐患。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己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家能源局2010年1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生产原油1.89亿吨,与此同时,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1.3%。《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预测,十年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到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问题,而且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还要与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和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有关,如果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将会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增加国内对能源的供给,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会相对减少对高碳能源的需求,因而低碳经济能有效地控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

(3)国家国际地位方面

近年来,随着重化工业阶段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趋势迅猛。国际能源机构(IEA)对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约11%上升到了2004年的约17%。如果以排放的增量计算,1990年~2004年间,我国的排放增量占全世界的比重高达42%。预计2010年之后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持续增加的排放量使我国在国际上承担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从而在不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承担减排责任,成为了关系到国家国际地位的问题之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迟迟不肯明确表态的情况下,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宣布,到2020年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减排目标,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参与低碳国际规则的制定,对提高国际地位,维护自身利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5

[2]薛进军.《低碳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效率化;能源化工产业;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影响

0 引言

近几年来,能源紧缺问题一直作为一个全球化经济问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特别是在石油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寻找出石油能源的替代品,这客观上促进了各国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中国国情旨在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面对能源的短缺,找寻到能源化工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是化工领域专家们所要思考的问题,而实现低碳经济,提高低碳能源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又是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

1 我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

能源化工产业通常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为基础原料,通过化学工艺制造将这些原料应用到化工产品生产中去。能源化工产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一些渗透到人们日常用品当中的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都是源自石油能源化工。可见,能源化工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的能源化工领域,石油化工一直处于主导位置,汽车燃料、航空燃料、油、沥青等等均出自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但是,在石油能源稀缺的背景之下,石油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经济稳固发展的波动,我国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石油资源匮乏导致能源化工发展乏力

我国虽然是石油生产大国,但是生产的石油仍然满足不了国内的整体需求,不得不依赖于石油进口,国内能源化工的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一些炼油化工厂在交通燃油需求不断增长和石油资源可使用量不断缩小的矛盾压力之下,运营起来变得非常困难。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必须利用先进的化工技术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提升轻质油的产出量,将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最大化;第二,大力开发石油的可替代品资源,采用更为新型的转化材料代替汽油和柴油,降低能源化工的生产成本。

1.2 低劣的石油品质导致能源化工的加工成本增加

当代社会原油的品质逐渐走向劣质化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趋势,而成品油质量要求正在越来越高,这势必会导致石油在达到最新的排放标准时会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特别是石油中的硫元素含量需要达到相应的欧Ⅳ排放标准,就必须实行高压加氢的过程,使得加工成本不断大跨度上涨。为了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内,能源化工企业不得不从技术改进的角度出发,缩减石油原料加工成本,或者寻找更适宜的能源替代产品,提升能源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低碳效率化对能源化工经济的影响

低碳效率化经济模式是一种新型节能的环保手段,它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将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到最低,进而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室外排放量,达到既追求能源化工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效率化对能源化工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现低碳效率化提升了企业效率

在新型的能源化工产业中,相比传统化工生产的工艺技术落后、产品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低碳效率化能够很好地优化能源产品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要实现低碳效率化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化工生产技术,在合成氨化肥生产工艺里,一些合成氨储气罐设备相对落后,储存容量不大,施工人员采取了修补技术化方式对储气罐进行项目改造。例如,山西省某化工企业对合成氨改造的化工项目,使合成氨的成本控制在每吨130元,为企业的年收益效应多创造了3500万元人民币。

2.2 实现低碳效率化促成产业规模化

低碳效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能源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要想进一步增强化工产业的集体实力,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就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不少的化工产业集团坚持以低碳经济生产为基础,新型煤化工为其主导产业,开始走向化工能源多元化经济的发展道路,有鉴于此它们的下属公司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了合并与重组,主营业务已经扩展到机械加工制造、建筑工程、运输物流、金融投资等领域。

2.3 实现低碳效率化与可持续经济发展相适应

众所周知,能源的匮乏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阻碍因素,实现低碳效率化生产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根据调查统计,在一些传统的能源化工企业平均每年的能源耗费总量比国际水平总体上要高出40个百分点,降低能源消耗无疑成为了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而新型的能源化工产业将以低碳效率化节约能耗模式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提高了能源原料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相适应。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能源匮乏和环境问题严峻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低碳效率化在能源化工产业里的应用是化学工艺技术发展的全新突破,它在提升化工企业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又缓解了资源紧张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主要矛盾,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在全球的发展模式指明的方向。只有能源化工产业以低碳效率化生产模式为指导,新型化学工业的市场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敖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基于晋陕蒙宁国家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9(04).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4篇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陈旧观念,采取能源技术创新,推进能源制度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实践,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良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很多国家的共识,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二、低碳经济下煤制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加强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

当前,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这样才能有力推进我国的新能源战略。煤制油要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控制等清洁煤技术的道路。

(2)加强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

长期以来,煤炭都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此种格局下,要发展煤制油低碳经济,就要在做深、做精、做细、做大能源化工产业上下功夫,提高化石能源综合利用的效率。

(3)促进培植形成一批新兴产业,推进煤化工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链,形成煤、甲醇、烯烃、聚烯烃及衍生物、汽油、LPG等,煤、甲醇、二甲醚及衍生物、醋酸及衍生物、甲醛及衍生物,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成品油、化学品,煤、煤焦油、焦炉煤气、兰炭、油品等多个产业链条。通过煤化工进行工艺的深度转化,培植一批新兴产业,推进煤制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加快煤制油化工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我国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走多元化之路,走深度转化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并不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低碳经济不是“无碳经济”,只要这些技术的水平领先,能够延伸产业链,走上深度转化的道路,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就可以大力发展。

(5)依靠科技进步,走循环经济之路。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走循环经济之路,发展低碳经济要,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化工企业要以身作则,领先国际国内的最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实现生态环保,推进资源再生,构建产业延伸的循环经济承载平台,最大限度的降低煤制油产品的能耗和水耗,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使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煤制油化工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5篇

各地热上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的状况,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不久前,国家工信部组织专家组对各地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西部富煤省区建设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的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情况等支撑条件进行了重点调查,其调查结果将成为国家布局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的主要依据。

甲醇制低碳烯烃,在“十二五”中,能够成为搅动产业变革的一匹黑马吗?

打破垄断的突破口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志辉认为:“由于石油路线往往是1000万吨炼油配套100万吨乙烯,而我国90%的炼油化工又掌握在中石化、中石油等少数企业手中,导致我国烯烃行业成了事实上的垄断行业。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格局。”

据吕志辉介绍,作为一种危险化学品和基础化工原料中间体,国家对烯烃的生产、经营、进出口都有严格的限制。多年来,我国烯烃的生产。经营、进出口业务几乎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控制,加之炼化能力有限,使得我国烯烃长期产不足需,年供需缺口达2000多万吨。其中,最常用的基础化工原料聚丙烯、聚乙烯,自给率分别只有67.3%和54.5%。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推广应用后,由于所用原料为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甲醇产品,只要国家政策放开,各地就可根据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供需状况酌情规划和建设烯烃装置。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旦国家政策放开,我国甲醇制低碳烯烃产能3~5年内可达上千万吨。“十三五”期间,甲醇制低碳烯烃产能甚至会超过石油路线烯烃产能,成为国内烯烃市场的主导产品。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甲醇制低碳烯烃首席科学家刘中民博士列出甲醇制烯烃3大优势其一,甲醇装置没有废气排放,属环保项目。其二,甲醇制烯烃原料甲醇来源广泛、竞争力很强。其三,甲醇制烯烃可大量替代日益宝贵和稀缺的石油资源,实现能源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因此,他认为,无论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还是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打破石油路线烯烃产品垄断格局的角度,甲醇制低碳烯烃产业化都是大势所趋。

滋养下游产品的源泉

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哪些化工子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吕志辉表示:“精细化工产业无疑受益最大。”

据介绍,此前,由于我国烯烃产品严重产不足需,价格高企,且主要控制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手中,使得其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成本高,原料来源无保证。而两大集团对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我国精细化工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少,不少产品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推广应用后,经营垄断一旦破除,相关企业不仅可以多渠道获得烯烃产品,甚至可以自建工厂,以甲醇为原料生产烯烃,然后用乙烯、丙烯作原料,进一步加工生产乙二醇、丙烯醇、聚苯乙烯、氯乙烯等上千种精细化工产品。这样的趋势,也将迫使两大石化巨头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上。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程师方德巍则透露,由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清华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合作开发的以硅铝磷酸盐为催化剂的固定床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已经完成中试,正在进行工业化试验。一旦业化试验成功并推广应用,可为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加廉价的烯烃原料,促进精细化工产业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该工艺技术可同时生产烯烃、芳烃。烷烃等十几种有机化工品,如果将其与醋酸、苯或甲苯等原料进一步反应,又会衍生聚乙烯醇、醋酸乙烯,对二甲苯等更多精细化工产品。

专家们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

9月27日,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与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醋酸联产醋酐项目epc(工程设计、采购、建设)合同框架协议。渭化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会民称,渭化集团新建甲醇项目投产后,将建设一套20万吨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装置,形成甲醇~醋酸一醋酐;甲醇一乙烯/丙烯;乙烯+醋酸一醋酸乙烯一eva等3大主要产业链,以及丙烯一聚丙烯一下游加工和“三苯”等数条副助产业链,所得产品70%以上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据了解,借助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带来的机遇谋划发展精细化工产品的企业绝不止渭化集团一家。大连某公司计划以进口甲醇为原料,在江苏建设的两套60万吨/年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其终端产品就是乙二醇、环氧乙烷等精细化工产品;山东一家企业拟上的甲醇制低碳烯烃项目,终端产品则锁定为异丙醇、环氧乙烷和丙烯酸酯:总投资100亿美元的神华陶氏榆林煤化工项目,其产品包括环氧乙烷、乙撑胺、聚醚多元醇、丙烯酸等20多种精细化工产品。

产品结构调整的推手

业内专家还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

甲醇制低碳烯烃将给电石法聚氯乙烯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据了解,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成本优势不断显现,产能迅速扩张。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聚氯乙烯产量达915.49万吨,产能更高达1781万吨。其中电石法聚氯乙烯在聚氯乙烯总产能中所占比重,已经由上世纪末的不足50%上升至76%。预计到今年年底,电石法聚氯乙烯所占比重将超过80%。

电石法聚氯乙烯之所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西部丰富而廉价的煤炭资源和电力资源,以及此前相对宽松的节能环保政策。另外,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带动乙烯法聚氯乙烯成本的大幅攀升,拉大了与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成本差距,也成为电石法聚氯乙烯快速发展的有力推手。然而,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具有“两高一资”特征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企业的环保、安全费用以及原材料采购费用大幅增加,其与乙烯法聚氯乙烯的成本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如果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得以推广应用。原来难以获得乙烯资源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将很容易获得价格较低的乙烯原料,并通过采用污染小、能耗低的乙烯氧氯化法工艺生产高品质聚氯乙烯,与电石法聚氯乙烯展开竞争。

吕志辉这样分析,以目前的甲醇制低碳烯烃成本计算,采用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获得的乙烯生产聚氯乙烯,比电石法具有10%以上的成本优势。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尤其取消高耗能行业原本享受的优惠电价政策后,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成本必然会随着电石、焦炭、电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攀升。可以预见,随着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更多聚氯乙烯企业将采用乙烯法工艺,电石法聚氯乙烯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将得到遏制,电石法聚氯乙烯所占比重也将逐步减少,直至彻底退出聚氯乙烯市场。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 物流 ;低碳 ;发展策略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效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不仅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之一,也是石油化工企业物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物流存在的使用传统非节能运输方式、忽视物流的低碳化运营、低碳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人员低碳思想落后等问题,应及时找到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有效推动石油化工企业物流的低碳化发展。

1树立节能理念,优化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的物流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空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其中对环境的破坏性最大的是公路运输,因为公路运输具备机动性强、可直达、原始投入少、中短距离运输快、灵活等特点。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虽然公路运输只需要较小的固定投资,企业容易承受,且客户也更喜欢它能节约时间、直达家门,这就造成公路运输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环境就排放了更多的污染物。较铁路、水路运输而言,公路运输的能力较小,同样的石油化工货物运输,公路投入更大,碳排放也更多[1]。当然,铁路和水路运输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机动性和灵活性不足等,当小批量紧急运输时就适合选用公路运输方式,因为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需要固定站点。为此,石油化工企业物流应积极树立节能理念,充分发挥出各路运输的优点,避免运输缺陷,实现低碳运输,通过采取综合化的运输方式避开彼此的不足之处,在分工合作中优化企业传统的运输方式,促使石油化工企业在物流运输中不仅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还要尽量避免浪费资源,达到减低污染排放、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2推行低碳物流,实现低碳化的运营

除上述物流运输之外,石油化工企业物流低碳化运营还需从物流包装、配送和仓储出发,大力推行低碳物流。一是物流包装的低碳化。过度包装是石油化工企业物流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如果在物流包装上实现低碳化,就可以减少生产和运输环节因包装而出现的碳排放。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积极改革,尽量减小石油化工产品包装,如循环化的、集装化的、再生处理化的低碳包装方法等,在节约物流开支的同时实现低碳化发展,为取得一定的环境效益提供条件。二是物流配送的低碳化。石油化工企业陈旧的物流配送模式导致碳排放量较高,而采取共同配送方式或第三方物流等就能促进低碳配送的实现。共同配送要求石油化工企业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资金、人员及管理等问题,并不断优化物流配送路径,大幅减少碳排放,大力提高物流水平。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可以帮助石油化工企业避免自有物流存在的资金占用大、配送环节繁琐、运输效率低、企业物流负担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通过合理运输和物流配送环节的简化等,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不仅适应企业微观需求,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是企业物流低碳化发展的主导和关键所在。三是物流仓储的低碳化。石油化工企业陈旧的物流仓储模式也会增加碳排放,为此,企业可选择建设仓储中心、加强仓储管理、优化仓储节点布局等方式推动物流仓储的低碳化发展。建设仓储中心应以降低照明、设备及空调等的能源消耗为基础,尽量选用最先进的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充分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从而降低能耗。仓储节点的建设应合理,以便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在发挥石油化工企业物流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互补,促使石油化工企业之间能共享物流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获取石油化工物流的规模效益,促进实现低碳化发展。

3注重低碳发展,推进物流信息建设

信息是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物流的必备环节,如果企业物流缺乏信息网络,就无法及时获取信息、分享信息,这对低碳发展不利[2]。因此,石油化工企业应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是积极使用功能软件,为企业物流的决策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结果;二是在企业内部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和人员的优化配置,从而在管理上达到最优;三是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视跟其他企业物流之间的信息互换,为企业获取物流信息和资源提供条件。同时,石油化工企业还可通过延伸物流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推进产品升级,把单纯的物流运输、仓储等转变成综合物流服务,不断推进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的物流竞争力,真正降低碳的排放量。另外,石油化工企业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加强对条形码、全球定位系统等新技术的使用,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从而促进提高石油化工企业物流的运输、包装、配送、仓储等活动的效率,在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碳减排,促进企业发展低碳物流。

4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普及低碳思想

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石油化工企业也一样,但由于物流起步相对较晚,导致我国大的物流环境并不理想,在培养物流人才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造成企业独具低碳思想的高端物流人才的匮乏。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先进的低碳思想,这是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物流低碳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为此,石油化工企业应加强对物流人员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先进物流知识的机会和平台,打造企业全新的低碳物流人。同时,石油化工企业也可通过引进高端物流人才的方式促进自身发展,协调好企业跟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才实施实践考核的方式,把企业物流人员培训成为对协调环境和企业利益都有利的人,在企业内部全面普及低碳思想,为物流低碳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5结语

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务必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基于企业自身实际,采取不断优化传统的非节能运输方式、建立完整的低碳运行机制、推进低碳物流信息化建设、普及人员低碳思想等发展策略,顺利实现转型和跨越,为我国发展低碳物流提供支持。

作者:徐辉 单位:新疆华澳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华贲.低碳时代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走势[J].化工学报,2013(01):76-83.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7篇

【摘要】现如今,环境与发展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主题,如何解决生产力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国家多少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向中,低碳经济成为了时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可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领域带来全新的活力和改变。其中石油化工企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领域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其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面临了相当大的行业压力。为了促使其能够加快转型步伐,使得能够健康、绿色的发展经济,必须坚持低碳经济。本文分析了目前石油化工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有关问题,对于目前的局势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化工企业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步入了一个急速腾飞的阶段,我们国家在各项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国民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也逐步增强。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目前所取得的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对于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以及廉价生产力堆积所造就的,不仅如此,由于盲目的追求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企业在经营发展的同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我们国家目前的产业结构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畸形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的增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对于生态环境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我们的生产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我们国家目前人们群众的思想意识与目前的生产力发展并不相符,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尚未形成相应的意识。低碳经济,正是基于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情所提出的,为我们国家能取得可持续发展而做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石油化工行业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能源结构上一直处于不合理的分配状态,曾几何时,煤炭资源作为我们国家的主要能源,一直在能源比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现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以便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在逐步减轻对于煤炭资源的依赖。然而,迫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庞大生产力需求,专家预测,即便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煤炭还将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石油行业对比煤炭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同体积的煤炭与石油进行燃烧,后者排放的二氧化碳仅为前者的0.7倍,为了更好的相应国家的战略号召,执行低碳经济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石油化工行业有着光明的未来。

三、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作为高能耗,高消费的资源消耗性行业,石油企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学习时期,在当前的低碳经济形势之下,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执行低碳经济的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石油企业严格加强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避免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能耗,致力于环境经济多方因素的共同调和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我们国家,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其在行业内具有垄断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具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由于石油行业规模庞大,无法对行业做的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对于低碳经济的开展是否做到行之有效,仍需要考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意味着对于石油行业的相关工艺和科技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指标,我们国家现有的科技水平以及操作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标准和要求,仍是一个值得考虑和深究的问题。

四、落实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提高炼化企业的能源效率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其发展处于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态势,作为企业而言,优先需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切身利益问题,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主,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也需做到低碳环保的经济理念。对此,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提高自己的能源效率,加强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二)控制成本

作为石油行业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落实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中,企业自身需要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明确和深刻的规划,通过控制企业相关的成本,来加强对于企业资金的控制,以便能够更好的去落实低碳经济的目标。

(三)寻求低碳技术合作创新

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新形菹虑赖孟然,必须加强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灵活运用,由于低碳技术自身所具备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因此,需要企业之间通过通项合作来加强对于低碳技术的掌握。

(四)制定完善的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长期的发展低碳经济,将其视为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需要正确了解和认识企业发展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共同关系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制度来确保正确实行,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企业发展规律的战略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探讨在新经济形势之下,石油化工企业究竟如何才能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寻求更为持久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其随之带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各行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本文通过对石油行业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石油化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低碳经济所改进行的相关调整和举措,企业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要求,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冯晓宇. 石油化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出路[J].消费导刊, 2013,(10).

[2]张书文. 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对石油石化企业低碳发展的思考[C].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2009.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业低碳化 升级 京津冀

绿色、低碳科技产业发展已经是一个全球趋势,必将造就以低碳技术、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相关产业。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必然要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尤为重要。

一、北京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首先是科技优势。科技资源是北京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最大优势。北京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委的高层次科技管理人员,还集聚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500多个,在科学技术5个门类77个学科中北京拥有71个;北京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6%,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9%、科学院院士占全国的56%。北京各项科技活动情况在全国都是居于领先地位。

其次是产业结构优势。北京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5∶32.7∶64.8转变为2010年的0.9∶24.0∶75.1,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产业贡献率看,2001—2010年北京第三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达75.86%,其中2008年达到最高值97.5%。第三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耗能等特征,是典型的低碳型产业,这为北京产业低碳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是低碳先发优势。1997—2010年北京万元GDP能耗从1.79下降至0.49吨标准煤,下降了72.63%。2002—2009年北京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率为5.71%,同期GDP平均年增长率为11.77%,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85,相对于GDP而言,单位能源消费降幅较大,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劣势

首先是主要能源仍以煤炭为主。北京市自身资源匮乏,90%的能源需要从外地调入,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特大城市。北京经济总量和单位GDP能耗虽然在国内位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相比,经济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总体能耗仍会较高。从北京能源消费的品种来看,其主要品种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及其他能源,其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就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情况来看,两者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较少,难以适应北京向世界城市、特大城市迈进的步伐。

其次是人口数量、机动车保有量基数大。近年来,北京人口持续增加,2011年北京总人口达到1961.2万。水资源方面,2010年北京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24.3立方米,与国际上提出宜居城市的人均拥有水资源标准1200立方米相去甚远。交通方面,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私人轿车的增多直接导致市区道路拥堵,机动车产生巨大的碳排放制约了北京经济低碳化的实现。总之,资源、能源、人口、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北京低碳经济的实现。

二、天津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首先是具有经济低碳化的巨大空间和产业基础。与北京、上海相比,天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较大,2009年这一比重为53%,这意味着天津发展体现产业低碳化的高端服务业和传统重化工业低碳改造升级存在着巨大空间。此外,天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区内的主导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风能发电设备和地热能综合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是中国风电设备主产区之一。新型能源建设运用、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滨海新区还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已形成了低碳环保产业集聚、低碳技术低碳设备制造领先于全国的局面,未来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大型低碳经济示范区。

其次,天津低碳经济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天津正推进由老工业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变,提出打造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的三个“高地”,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2009年滨海新区与欧盟合作共同实施产业共生和环境管理项目,与日本共同进行“构建亚洲3‘R’网络—中日合作TEDA区域环境资源循环系统调查研究项目”。中新生态城则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经济推广的平台、部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的宜居示范新城,开创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新模式。上述项目的建设使得天津在低碳经济建设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第三,天津滨海新区具备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国家把天津滨海新区定位成“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赋予新区多项扶持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先行先试的权力,形成独特区位优势。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了全国首家综合性排放权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弥补了我国没有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的缺陷。排放权交易所促使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国际碳排放市场中建立交易关系,同时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也为天津发展低碳金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劣势

首先是重工业化程度深。天津是老工业基地,2010年产业结构为1.6∶52.4∶46,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且重化工业趋势明显,重化工业是天津GDP增长的主力。根据天津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天津市未来将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也均为重工业,随着一些重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比如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项目,天津重工业规模还会持续扩大,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

其次是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工业是天津市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2004—2010年,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一直处在65%以上。其中,高能耗行业占工业主要能耗比重一直高于80%。在天津高能耗行业中,能源消费量高的行业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量高的行业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

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天津为能源输入型城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结构属于高碳性质。201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9%。随着滨海新区一大批重化工业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天津未来能源消费将有显著的增加,煤炭消费更是会大幅上升。近几年,虽然天津加大了新能源建设力度,但目前还不能成为主流能源,未来很长时间天津将无法摆脱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使得天津在经济低碳化方面任重道远。

第四,低碳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品牌和扶植政策还较为缺乏。首先,在低碳产业发展中,天津市在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产业核心优势不强,产业品牌效应不明显。其次,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滨海新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内资企业对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的较少,没有充足的技术实力储备。低碳技术的开发需要依靠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需要政、产、学、研、金五个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最后,发展低碳产业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三、河北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首先是制度优势。2010年河北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重新布局环京津产业。按照规划,河北在京津冀的发展定位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休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和二次能源基地,在河北构筑环京津高端食品制造产业带、环京津现代物流产业带、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河北把环京津冀地区定位成能源消耗较少的低碳经济发展区,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多为碳排放量小的加工业和低碳环保的服务业,其中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旅游业、食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低碳且高附加值的产业。河北通过承接京津转移产业,促使京津科研成果在河北转化,达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目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是产业承接优势。北京2009年已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进入到加快新城建设、打造首都经济圈、并朝着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方向迈进的阶段,它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关系已经由集聚、“虹吸”为主开始转向扩散和辐射为主,正在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契机。河北应抓住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利好的机遇,积极承接京津转移的产业,积极推动“三个转型”,即推进传统重化工向现代重化工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方向转型;加工贸易向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转型与延伸。这些给河北产业低碳化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第三是新能源产业优势。河北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年辐射量为4981—5966兆焦/平方米。河北省拥山纳海、地貌丰富,有着多处极具开发潜力的风场,为风能资源富集的省份,初步查明区域陆域风能资源总储量为7400万千瓦。其中张家口、承德坝上和秦皇岛沿海区域风力资源更为丰富,可开发成大型风力发电场。同时,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生物秸秆资源丰富,已建成多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另外,作为“中国电谷”的保定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邢台也启动了太阳能城市建设工作,张家口、承德等地则积极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二)劣势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较高。河北发展阶段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其产业结构为12.57∶52.50∶34.93,二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且呈逐年上升。三产发展滞后,2010年三产比重为34.93%,远低于北京、天津,比全国均值低8.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其次是重化工业能耗偏大。由于河北“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使得煤炭在河北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煤炭消费占河北能源消费总量90.45%,石油占7.37%,天然气占1.44%。河北省的新能源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煤炭仍然会是河北生产和消费的主导能源,必将导致河北经济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特征。钢铁、石化、有色、建筑、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重化工是河北省主导产业,且大部分均属于低附加值、高投入、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

第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整体能耗偏高。河北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快速重工业化拉动了河北经济增长,加快河北工业化进程,也导致河北能源消费的总量也从1996年的8938.47万吨煤上升到2010年的27531.11万吨煤,位居全国的第二位。虽然从2005—2010年河北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但万元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北京、天津,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单位能耗处于偏高的状态。

四、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的战略

(一)北京应重点发展低碳科技和高端服务业

北京应一方面继续打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把它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部级高新技术研发的总部基地,使其成为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网络的最高节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世界级高端服务业基地,实现产业低碳化。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突出优势,积极整合区域内如北京空港铁路、天津海港和河北资源等服务业资源,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金融及资本市场服务、物流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信息及企业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尤其是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目标是促进制造的服务化、服务的知识化,实现服务由低端向高端服务延伸。利用现在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时机,大规模吸收服务外包,学习国际经验并自主化。

(二)天津重点发展现代制造和提升服务业

天津则应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现代制造和提升服务业,实现产业低碳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低碳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天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进程,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天津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北京、天津将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将产业链中低端配套放在河北,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区域产业合作。

(三)河北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

河北应积极承接京津转移的产业,并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动“三个转型”,即推进传统重化工向现代重化工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方向转型;加工贸易向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转型与延伸,从而实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降低。

参考文献:

①文魁,祝尔娟.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②祝尔娟. 全新定位下京津合作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0)

③叶堂林.“十二五”期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产业合作研究[J].开发研究,2011(1)

〔本文为2011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重点项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项目编号SZ201110038020)和2011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依托首都圈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9112004)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都市圈研究中心(2011)”(项目编号PXM2011_014205_113522)项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项目(编号20110001)、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9篇

近年来低碳经济受到各国的推崇,但煤化工产业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分析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二氧化碳的危害,并针对现状对节能降耗及二氧化碳的处理进行论述。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化工产业;若干问题

由于煤化工产业的主要原料是煤炭,所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会加重温室效应,还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要控制煤化工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采取措施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处理,以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

1低碳经济及其特征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对碳含量较高能源的使用,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条件逐渐恶化的现状,发展低碳经济能使其得到有效的缓解。

1.2特征

1.2.1低能耗。

低碳经济要求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实现经济的发展,所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是其特点。

1.2.2低排放。

低碳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求较高,所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都必须得到控制。

1.2.3绿色能源。

在低碳经济中,要求选择对环境无害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绿色资源。

1.2.4针对所有温室气体。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经济模式,其中不仅包含了二氧化碳,还包含其他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2煤化工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煤化工产业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违背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原则,所以煤化工产业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而实际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前三个行业是火电、冶金、建材,煤化工产业的碳排放量排在第四,但人们针对的却是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电能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这种情况;而冶金行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建材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排放量前三的行业都无法改变,所以排在第四的煤化工产业成为被针对的对象。对于低碳经济而言,我国的各行业中目前能改变的是煤化工产业,所以煤化工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3排放二氧化碳的危害

3.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

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会因此而升高。对于沿海的低海拔城市,海平面升高会导致低洼地区被淹没、土地盐碱化加重、海水倒灌等。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土壤回填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温室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简单的填海工程将失去作用。

3.2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带移动

对于地势较高的内陆地区,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目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带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纬度地区的降水会因此而改变。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化,一些动植物可能会因此而灭绝,人们的生产养殖也会受到影响。

4节能降耗

节能降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资源的使用。对于我国而言,国家从宏观上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并出台各种规定用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能源使用的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尽快脱离对煤炭的依赖。对于煤化工产业,需要研发先进技术,提高煤炭的使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

5处理二氧化碳

5.1埋存

对于工业上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将其进行深埋处理。对于我国而言,地下埋存目前还没有被证实安全可靠,是一种有待研究的埋存方式。海底埋存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长期埋存的理想方式,但海底埋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不能大规模开展。

5.2设施农业吸碳

可以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佳办法,目前已有一些地区开始实施。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势必会成为消除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

5.3植树造林

目前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森林和绿地在吸收,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对于通过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由于其成本较大而难以实施,所以需要长时间开展。

6结语

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立即实现低碳经济,所以需要长时间坚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刘永泽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乐.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韩宏刚.我国煤化工产业低碳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

化工低碳技术范文第10篇

1 化学工业的重要地位

人类居住的地球世界,以至人类本身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凡涉及物质的问题都与化学有关。从道尔顿原子论确立以来的约200年间,人们从探索物质变化的宏观规律,进而揭示微观粒子的奥秘,使化学科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大量涌现,使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生活与化学的进步更加密不可分。化学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貌。化学的理论与技术为社会及其他科技领域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及其他科技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进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这都揭示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现代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包括现代航天航空技术、尖端军事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交通、现代建筑、生物技术等,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都有赖于现代工业提供物质基础。可以说,化学式现代科学技术的枢纽,化学能满足社会需要。

2 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状况

硫酸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主要产品有浓硫酸、稀硫酸、发烟硫酸、液体三氧化硫、蓄电池硫酸等,也生产高浓度发烟硫酸、液体二氧化硫、亚硫酸氨等产品。

硫酸广泛用于各个工业部门,主要有化肥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工业、洗涤剂的生产、军事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还用于生产染料、农药、化学纤维、塑料、涂料,以及各种基本有机和无机化工产品。早期的硫酸工业都采用硝化法,设备生产强度低,产品浓度只有60%~76%。20世纪以来,硝化法逐渐被接触法所取代。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在沸腾炉中完成。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这这一阶段发生在接触室中。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在吸收塔中完成这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其他行业一样,硫酸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产业结构、原料构成、装置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废物排放指标全然今非昔比,正在以崭新的面貌迈向现代化工业的行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结构的优化重组,我国硫酸行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国家磷复肥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但是,硫酸工业的发展还要尽量做到: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硫磺进口依存度逐步降低,硫酸原料结构要更趋于合理;要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朝着产品结构网络化发展等。众所周知,硫酸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大的污染,因此,硫酸生产工艺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装置的环保性能和对低浓度、高浓度冶炼烟气的适应能力上,限制尾气二氧化硫浓度和费酸污水的排放,还应开发更加有效地费酸、污水处理和有价金属回收地工艺和设备。

3 化学工业与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生命科学的时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 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 当今社会,化学工业与不同学科深入交叉、渗透、融合,整个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的;低碳时代化学工业所面临的问题;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内容。

3.1 低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目的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 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新的工业革命。 在人类活动中,为了获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灾难性问题。由此,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基本内涵的新的工业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低碳经济的目的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标,并以构筑低污染、低能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 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

3.2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所面临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必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原子经济”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3.3 我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我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 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 我们应该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并转移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 低耗能、 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 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4 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年来才被人们认识和开展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用背景强、 国计民生急需解决的热点研究领域。 面对资源、 能源和环境的挑战,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业,我国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和化工,把原子经济性和零排放作为两个终极目标,使所有化学成分能够完全被利用,使产生的废物都能够变成资源重新利用。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

( 1)新的化学反应过程研究。在原子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合成化学和催化的基础问题,即绿色合成和绿色催化问题。

( 2)传统化学过程的绿色化学改造。如在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生产乙苯和异丙苯生产过程中需要用酸催化反应,过去用液体酸hf 催化剂,而现在可以用固体酸。

(3)资源再生和循环使用技术研究。自然界的资源有限,因此人类生产的各种化学品能否 回收、再生和循环使用也是绿色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综合利用的绿色生化工程。如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煤的脱硫、微生物造纸以及生物质 能源开发等的研究。

上一篇:海洋环境管理范文 下一篇:儿童口腔保健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