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征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4 10:40:10

税法征收管理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税收征收 税务稽查 关系

一、简述税收征收管理以及税务稽查的相关概念

一般地,通常将税收征收管理简要称作是税收征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文献就其给出的广泛定义则是,国家征管主要指的是我国税务机关结合具体制定的详尽法律法规实现征税权的合理实施,进行税款的有效征收,纳入国库,与此同时,就日常形成的各项征收纳税活动深化展开一系列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的总称。立足此类概念基础,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跟税收征管相对应的管理、征收以及稽查这三个主要关键环节内容。

具体地,税务机关合理建立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工作,深入经济税源调查研究,认真引导群众协税以及保税,旨在全面有效地组织进行相应的税款征收活动,这一行为可被称作是税收管理。实践证明,税收管理可谓是税务稽查与税收征收等各项工作进行的首要前提。其中,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实际政策,实现税法的切实执行,力求做到依法办事,并完成合理的税款征收,则可统称为税收征收,研究表明,税收征收属于税收稽查跟税收管理中涉及的最为关键步骤,且税收征收可被看做位最后归宿。纵览税收征管整个进程,税收稽查为其最终环节内容,其所占据地位甚为关键,通俗点来说,税收稽查主要指的是针对实际税务进行的稽核以及审计、监察等各项工作,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税收稽查自身所具内涵远远超过税务检查的对应内涵。那么,税务稽查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第一,税务机关为主体,通过省市县级国家税务局以及地方税务局进行合理设置,该主体具备稽查职能;第二,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情况以及扣税义务人代收代缴与代拍代缴等义务履行情况作为客体,针对此类状况进行稽查时,稽查机构应稽查监管跟情况相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第三,国家税法、企业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第四,结合相关法律,针对违法税收行为进行有效查处,推进依法纳税实际进程,确保税法及税收收入等工作公平开展,实则为稽查主要目的。

从开始征税工作,直至今日,税收征收管理模式历经征管统一至征管税务结合至征管分离、新时期征管、自行报纳税为主征管等模式历程,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税收征管模式均是匹配当时社会整体发展的,跟当时水平是一致协调的。我国税务总局进行确立的“以纳税中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服务开展成效大幅增强,并使得相关税收成本实现有效降低。此外,自主报纳税为主的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立足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形势背景下,立足科学管理,通过税收制度的优化完善,基于公民良好税收意识树立以及对依法治税的充分强调这一大前提,合理运用计算机设备同时配合甚为强大的税务稽核全面处理纳税人所做出的的自行申报纳税行为,该模式多见于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

二、分析我国现今税务稽查体系的实际情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税制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历经多年时间,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在专业化管理与多环节分工制约当做标志的新型稽查体系建立方面获得显著效果,积极推进着打击涉税犯罪以及促进依法治税、查处逃(偷)税行为、强化征管质量等各项稽查工作的开展。立足客观角度而言,个人备受来自于体制及认识、人员素质及手段等各类因素的直接制约,目前,难以全面展现出稽查体系的实际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一)稽查的指导思想和日常工作

一直以来,在整个税收工作开展中,收入任务的顺利完成始终占据着绝对性地位,其可谓是针对税务机关进行考核必须参照的关键性指标内容,同时又是税务机关日常工作的主要事实内容,不管是否存在税源,均需将收入计划完成,工作开展务必紧密围绕此核心,进而导致税务稽查必定备受该指导思想的渗透影响,那么,对于稽查追补收入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则是必然。稽查部门承担跟起职能背离的管理工作,有些地区稽查部门在日常稽查以及管理性检查中注入过多精力,甚至是专门开展对滞纳欠税户以及漏征漏管户、汇算清缴户的检查工作,使得税务稽查跟一般检查无差异,稽查部门所承担主要工作成为了大量的管理以及调查,其自身职能被大大混淆,职能发挥受到消极影响。

(二)稽查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方面

通常来说,税务稽查所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可谓是税务稽查存在的意义。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今稽查管理工作实施手段以及执行方式已然严重背离这一基本前提,跟税务稽查正常轨道相脱离。纵观稽查管理手段,其所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税务管理及征收的方式。譬如说,在日常税管中,一般方式为结合某政策或者是根据某税种或者针对某行业开展管理工作,此类模式跟税务管理特征相符,成效显著,却不适合用在税务稽查管理进程中,原因在于税务稽查是通过纳税人遵守税法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稽查实现的首要前提是独立准确地判断纳税人违法逃税行为。

三、税收征收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

税收征收管理跟税务稽查属于相同税收制度相同范畴。税务稽查地位及影响是通过税收征收管理直接决定的。同时,税务稽查的落实执行积极推进着税收征收管理的有力开展,并决定其的具体实施。

第一,税务稽查是通过税收征收管理直接决定的。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实施进程中,税务稽查属于关键环节内容,可谓是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开展的要点所在。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税收征管模式日渐趋向完善,我国现今所执行的是新税务征收管理模式,其主要是把纳税申报作为基础,科学运用计算机设备,将稽查当做重点,实现集中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立足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此类新型征收模式若是不倚靠强大稽查机构与采用有力稽查方式,则难以全面保障税额足额入到国库中。

第二,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税务稽查起到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前,税务稽查仅仅是行政管理中涉及到一个名称提法,其在市场中扮演者配角角色。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数稽查机构工作范围只是局限在针对部分被举报案件进行查处的层面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中提到应将稽查跟检查合二为一,然而,当时众多地区仍是划分稽查跟检查两部分;在1993年,“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转向重点稽查”得以确立,同年严格制定了相关税务稽查制度;在1995年,我国税务总局进行第一届全国税务稽查开展会议的顺利召_,切实强化提升稽查工作地位。实践证明,稽查工作开展有助于对税收秩序的维护,可谓是推动我国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的保障措施,其又被看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的支柱,同时,依法收税是确保公平执法与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且又是利于市场经济实现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障。税务稽查工作顺利进行能够帮助政府合理征得更多税务,同时可针对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展开有效打击,保障我国税法彻底贯彻实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税务稽查是关键环节,二者关系密切,但是相互间关系已然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职责划分不清、部门合作欠缺、管查不分、信息化建设滞后、制度不甚完善等,基于此,相关部门应深化改革,坚持不懈,努力使二者关系更为亲密,使之自身作用发挥顺畅高效。

参考文献:

[1]付占奎.完善我国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初探[J]税务研究,2007,(6)

[2]汤志水.进一步提升税务稽查效能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3,4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2篇

2006年1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以通知的形式(国税发〔2006〕162号)下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事关千家万户,因此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引起全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税务总局在1995年《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纳税暂行办法》基础上增列了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应自行申报纳税的规定,并强化了纳税人应负的法律责任。

一、《办法》出台的历史原因

(一)满足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在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国家税务部门已经难以满足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这都促使国家税务部门出台新政策,以进一步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二)落实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标准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国务院2005年12月19日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了包括所得12万元以上的应该自行申报纳税的五种情形,并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此次出台的《办法》就是落实上述规定的产物。

(三)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让全体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国家就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

(四)堵塞个人所得税偷税漏税漏洞的需要。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够健全,现金交易量大,公民纳税意识薄弱,征收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个人所得税偷税漏税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在坚持目前由支付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同时,强化对个人自行申报纳税的要求,并加大个人的法律责任,对堵塞偷税漏税漏洞、完善税收征收管理体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办法》体现出的新亮点

《办法》共有八章四十四条,其内容包含了应当自行纳税申报的条件、自行纳税申报税额计算方法、纳税申报时间、地点以及不依法自行申报纳税的法律责任等条款。《办法》体现出的新亮点主要有:

(一)增列了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应自行申报纳税的规定。《办法》第1章介绍了应该自行纳税申报的五种情形,即不论取得的收入是否已经足额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均应按照《办法》规定再自行申报。之所以将年所得标准定为12万元,是因为月收入1万元在目前已经属于高收入阶层了。而个人所得税监控的重点就是高收入者。但是,在中国没有纳税义务的人,即使年收入超过12万元也不用申报。

《办法》第二章第六、七、八条介绍了个人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12万元中包括的内容及计算方法。年应纳税所得额12万元是指一年内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项收入总的金额,而不是指某一单项如工资、薪金等收入达到12万元才须自行申报,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项目如国债利息等除外。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计算应该记入12万元的各收入项目时,计算方法有所变化:工资薪金所得按照扣除个人缴纳的“三费一金”但不扣除费用扣除标准(每月1600元)及附加减除费用(每月3200元)的金额计算;个体工商户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确定;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利润,加上从承包、承租的企事业单位中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合并计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和财产租赁所得,按照未减除费用(每次800元或20%)的收入额计算,其中财产租赁所得还不得扣除修缮费用;财产转让所得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股息、利息、红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收入全额计算。

(二)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在自我申报纳税基础上,可自愿委托有税务资质的中介机构、扣缴义务人或其他个人办理自行纳税申报,但在办理申报时,应当签订委托办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协议(合同)。同时,纳税人还应将其纳税年度内所有应税所得项目、所得额和税额等告知受托人,由受托人将其各项所得合并后进行申报,并附报委托协议(合同)。

(三)强化了纳税人应负的法律责任。

三、《办法》实施过程中将会产生的一些问题

(一)《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国家税务部门将更加重视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同时也加大了个人申报纳税的义务。因此纳税人应当按照规定,做到自觉、及时申报纳税,以避免受到处罚。

(二)纳税人在自身义务不断加大的同时,对纳税人权利的要求也会更加强烈,将更加关注政府对税款的合理使用,形成对政府开支的约束。因此,国家财政机关应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合理安排税款支出。

(三)正确运用税收征收方式,公平合理征收税款。个人所得税根据征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分类征收方式和综合征收方式两种类型。分类征收方式是指根据不同的收入项目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率和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各类收入的应纳税额;综合征收方式是指将纳税人全年的各项收入加总在一起,在综合考虑扣除项目的基础上,计算应纳税所得。分类征收方式有利于征收管理但不尽公平,综合征收方式有利于公平,但对征收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受征收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类征收所得税方式,但综合征收所得税方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向,《办法》实行的自行纳税申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综合征收所得税方式的雏形,可为以后过渡到综合征收所得税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3篇

一、新《会计法》的实施为强化税收征管奠定了基础

修订后的新《会计法》与以前相比,一个重要变化是,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单位要依法建账并保证其真实、完整;要求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配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单位应当(此前《会计法》的规定是“可以”)委托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新《会计法》对建账健制十分重视,这无疑为强化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新的征管模式,全面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并通过实施税务稽查来监督纳税人是否依法履行税法规定的义务。设置会计账簿,不仅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依法纳税和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2条明确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由于以前的《会计法》未对设账和记账作出强制性的规定,给严格执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2条的规定造成困难。况且,《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对此也表现出一定的迁就性。这一点,从适用核定征收方式的条件可以看出。这些条件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或应设置但未设置账簿;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支出),但其成本费用支出(或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或资料难于查实;账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纳税人发生上述情形之一,将被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税收收入,但在征收方法、征收依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另外,由于核定征收方式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核定税额标准很难掌握,难免会造成征纳双方关系紧张,有时还会引发税务干部滋生腐败行为。新《会计法》依法建账条款的规定及相应法律责任的明确,从客观上促使纳税人建账健制,为税务机关实行查账征收、增强税收征管的刚性以及推进税收征管改革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新《会计法》的实施为税务稽查提供了便利

新《会计法》确立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发挥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的监督作用,强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三者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制约网络,客观上为税务稽查工作提供了便利。

新《会计法》强调了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领导直接负有建立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这种将事后的会计监督改为对会计全过程的监督,可以防患于未然。新《会计法》对于违反《会计法》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处罚条款,促使企业严格遵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目前,税务稽查主要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无疑会使会计信息质量失真问题得到一定的遏制,从而可以节省税务稽查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稽查工作效率。

新《会计法》规定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实施监督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如果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作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部门履行本部门职责的需要,其他部门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从税务稽查工作的特殊性来看,税务稽查主要是通过检查纳税人的有关涉税资料载体(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来判断纳税人是否依法履行税法规定的义务。一般来说,纳税人违反国家税法的行为主要有违反日常税收征收管理、妨害发票管理及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等3类。其中,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违法行为,带有明显的涉税违法特征,属于国家税法赋予税务机关管辖的范围,其他部门的检查结论一般不能满足税务机关的特殊需要。违反税收日收管理的某些行为,如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记账凭证,如果财政等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已经就此出具了检查结论,并依照新《会计法》作了相应处理,且符合《税收征收管理法》立法精神,税务机关应当加以利用,按照我国行政处罚“一事不二罚”的原则,不应再对此类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的行为处以罚款。但也要认识到,财政、审计部门与税务机关在执法的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查验发票,财政、审计部门主要是检查原始凭证的真实、完整,以及是否按国家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新《会计法》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有效性作了明确的规定);税务机关则侧重于发票管理,监督纳税人是否按税法规定取得、保管、开具发票等。妨害发票管理的违法行为往往与直接妨害税款征收的违法行为相关联,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结论也许不能完全满足税务管理的需要,但可供借鉴,因为其中可能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发现偷逃税行为。笔者认为,新《会计法》强调的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为税务稽查工作提供了便利。

三、新《会计法》的实施迫切要求税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新《会计法》的实施,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陆续颁布了有关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法》明确了企业有权按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给会计人员留有职业判断、选择的余地。而税法要求选择的会计政策较为明确、具体,给企业的选择性较小,其目的在于堵塞漏洞,保护税基,公平税负。

由于制定和执行会计法规与税收法规的目的存在着差异,使得所得税会计实务趋于复杂,同时也使纳税调整程序难度加大。如新《会计法》规定,单位应当按照或有事项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在账簿或财务报告中确认、计量和披露。而我国现行税法对或有事项一般不予认可,对为其他单位提供的担保费用即使在实际发生时,税法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如果企业囿于会计人员水平所限,未能将这些差异正确反映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同时又不能准确地进行纳税调整,则需要税务人员在纳税检查中发现并纠正。因此,新《会计法》实施后,税务人员的会计知识结构亟待更新、重构,必须深入细致地学习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其他与新《会计法》相配套的会计法规,只有掌握了不同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区别税法规定与新《会计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之间的差异,并针对具体的交易事项来分析寻求纳税调整的方法和程序,这是做好税务管理工作的前提。

由于税务机关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在税务管理中经常要使用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新《会计法》实施后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会计法》的配套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33条指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规定,要求企业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务会计报告及其有关数据的,应当向企业出示依据,并不得要求企业改变财务会计报告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除非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要求企业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务会计报告及有关数据。否则,企业有权拒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责令改正。税务人员在履行职责、要求企业提供有关财务会计信息时,应主动出示依据。否则,有可能因违反行政程序而导致工作被动。在对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如果税务人员在实施监督管理中、、或者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将按新《会计法》等法规予以处理。

另外,新《会计法》实施后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对于查出的涉税违法行为,税务机关是否有权作调整账务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纳税人也向税务稽查人员询问被查事项如何进行调整账务处理,由谁调整?笔者认为,按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税务人员在检查中发现有涉税账务处理不真实、不完整的情况,应由企业自己负责,按照统一的会计核算要求和税收法规进行调整账务处理,真正做到单位负责人对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四、新《会计法》的实施对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几点启示

新《会计法》不仅对税务征收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税务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些成功的经验值得税务管理特别是在进一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借鉴。

——新《会计法》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是将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的主体,如果有违反《会计法》规定的行为,单位负责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从税务工作实践来看,很多情况下偷税、抗税、妨害发票管理等违法行为是由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甚至强令造成的。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只对单位施以行政处罚,对单位负责人没有任何制裁措施,这是一个缺憾,应考虑对单位负责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会计法》对违法行为处以罚款都有明确的上下限规定,执行起来比较方便。而《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对偷税等违法行为规定处以5倍以下罚款,没有最低标准,自由裁量权由税务人员自己掌握,不适当的罚款在所难免,而且易引发税务人员滋生腐败。可以考虑借鉴《会计法》规定,明确最低罚款标准或范围。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4篇

一、我国制定税收通则法的必要性

(一)制定税收通则法是完善我国税法体系的需要。由于我国《宪法》中只有第五十六条一个条文涉及税收,且对税收规定过于原则、简单,使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都是一些单行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缺乏对一般的和共同的税收问题做出统一规定的法律形式,造成了单行法律、法规、规章之间出现了重复、矛盾、不衔接等问题,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而且这种不完善的法律体系难以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这三大类活动做出系统和全面的法律规范。国家有关部门经常要下发许多新的条例、文件对其增减调整,使法律、法规处于不稳定状态,增加了税务部门和纳税人对税法理解的难度,给执法造成困难。

(二)税收通则法的制定可以转变治税思想、治税观念、治税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协调完备的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的基础。因此,参照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使之成为税法体系中的“母法”,并赋予其税收法律中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用来统领、约束、指导、协调各单行税收法律、法规。

(三)税收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税收杠杆作用又依赖于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和规范。其一,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税收并非“无所作为”,但也不是“无所不为”,只有在税收领域建立基本法律,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原则、地位和作用等根本问题加以明确,才能使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得以准确地发挥;其二,建立税收通则法,能使税收法律体系兼具统一性与灵活性,这样既可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又能确保税收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发达国家的税收立法

(一)德国的税收立法。德国1919年制定的《德国租税通则》,1976年修订颁布的共为9编415条,译成中文在10万字以上。

《租税通则》采用的是编、章、节、小节、条、款、项、目的复杂结构,总则、分则、附则的立法形式,正文之前有目录。《租税通则》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规定了本法的基本结构、适用范围、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家税法的关系;规定了国家规定征收的税、捐、费及其在征收管理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及税收机关的管辖权和租税秘密等事项。第二,规定了纳税义务人、欠税责任关系、税收优惠和有关责任问题。第三,规定了一般法律程序规则,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运用,国际国内司法与行政协助、税收征收管理具体行政行为。第四,规定了强制执行措施,如纳税人的核查、协作义务、确定与核定程序、税务稽查、特殊情况下的税务监督等。第五,规定了课税的程序、行政复议程序、刑罚规则与罚款规则、刑事诉讼与罚款诉讼等有关事项。第六,规定了一些基本权利的限制。

(二)韩国的税收立法。韩国《国税基本法》于1974年12月21日颁布,共为8章86条,译成中文约2万字。韩国采用的立法形式为总则、分则和附则,直接为章、节、条、款、项、目的结构,舍去了编,共8章19节86条和9个附则。《国税基本法》阐明了同国家税收有关的基本问题,通过列明各税种,对国家税、税法、纳税人以及该法中使用的其他名称分别做出了定义,阐明了税收管理、税款估定、纳税义务、纳税保全、纳税地点、纳税扣押权、退税和申诉等问题。

(三)俄罗斯的税收立法。《俄罗斯联邦税收基本法》于1991年颁布,该法立法规模较小,整部法律只有3章26条,译成中文不过7000字,其内容更为狭窄,很少引入其他相关法律的内容。

俄罗斯采用的是章、条、款的简单结构,没有总则、分则、附则之分,该法比较全面地规定了税收制度中的基本问题,如该法的适用范围、税收的性质、税种、税收立法权限和管理权限、税务机关的权利和责任、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其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等,但是没有规定税收征收程序、税收违法犯罪的处理程序、税务争议的处理程序。

《俄罗斯联邦税收基本法》简单抽象,规定十分原则,因此在指导关税与一般税种时的差异性并不明显,故从统一规范整个税收分配关系的角度,将关税也纳入其适用范围。

三、国外税收立法的启示

从以上国家的立法情况看,市场经济化程度高、法律体系发达、立法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更为追求立法的完善,其法律的体例结构往往趋向于复杂化,而法律建设欠发达的国家,其立法体例上的标准要低得多。另外,由于国家之间在税收制度、法律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别,成功经验有所不同而对我国税收通则法的制定应有如下启示:

(一)税收通则法立法规模宜适中。首先,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税收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度远不及德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盲目追求立法规模的宏大,反而使其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而《俄罗斯联邦税收基本法》过于简单,显然满足不了现阶段我国税法建设的需要。两相权衡,规模适中的税收基本法律较适合我国国情。其次,我国立法习惯有原则性和概括性的倾向,以单独立法为主,每部法律的篇幅很小。如果我国税收通则法规模过大,与相关法律和各单行税法都无法协调。反之,如果采用俄罗斯式的税收基本法,这一矛盾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来,即强化我国现行法律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的特征,同样不利于我国法律体系特别是税法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税收通则法采用章、节、条、款的结构,不可过于复杂。再加上受立法规模和立法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税收通则法体例结构不可能过于复杂。由于我国宪法容量较小,也不可能大规模修宪。笔者认为,按照我国税收立法经验,采用章、节、条、款、目的结构基本可以满足需要。另外,为保证逻辑结构的完整,可以采用总则、分则、附则的形式,并在提高立法水平基础上处理结构技术细节上的问题。

1、税收通则法作为综合性基本税法,应当设置目录,以便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该法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2、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习惯于用自然段表示款,但当法律结构较为复杂时,款与款之间的区分有些困难,故建议以标号来反映款、目,这样条理更清楚。

四、制定税收通则法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税收通则法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税收程序与行政程序有许多共同属性,它基本上可归于行政程序。因此,以征纳程序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税收通则法与行政程序法的关系在总体上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税收通则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特别行政程序法。目前,世界上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德国、日本采取的排除式,即行政程序法不适用于税收程序活动。但需说明的是,这种适用除外是在形式意义上的;另一种是行政程序法补充适用于税收程序活动,这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方式,它考虑了税收程序活动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普通行政程序活动的特殊性,我国的税收通则法也应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为了使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正当程序制度能够在税收程序中得到适用,就必须将其吸收规定到税收通则法中,并与行政程序法同步公布施行。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税收流失; 地下经济; 公开经济;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02-08

税收流失[1]是纳税人或利益相关者违背税收立法目的或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通过故意的方案筹划或行为安排,或由于征税者对税收流失政策理解的偏差、管理的缺失乃至权力寻租而导致的国家税收收入减少的现象。税收流失与国家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征收管理实现机制,以及国民税法遵从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税收流失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税收流失不仅是一种经济结果,而且是一种行为过程,它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弱化了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收入分配的不公,损害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正义,破坏了社会良好的税法遵从氛围。

税收流失的治理始终是各国政府税收治理的一大难题。屡禁不止的地下经济活动中的税收流失和公开经济中逃税、骗税、避税、欠税、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不仅使各国政府在应对税收流失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合作与协调的行动,而且成为检验一国政府税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国策,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机制的创新持续进行,税务机关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降低税收流失率,有效降低税收征收成本,优化纳税服务,着力提高征收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突出税收道德文化建设和税法宣传教育等政策措施,在综合治理税收流失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然而,税收流失的治理问题仍然不容小觑。

较为准确地测算税收流失的总体规模,不仅有利于认识地下经济所造成的税收收入损失,而且有利于把握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的现状。本文拟通过对2001―2013年地下经济和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与测算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讨经济新常态下税收流失的成因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税收流失治理的有关对策。

一、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②

(一)公开经济中的税收流失规模测算

公开经济是各级政府公开监管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公开经济所创造的国民财富全额纳入政府统计的范围之内。在各个税种、税率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税法所规定的法定税基和法定税率,可求得各税种的应纳税额,故有公式1:

某税种的应纳税额=法定税基×法定税率(公式1)

同时依据某税种的应纳税额与实际征收税额之间的差额,求出该税种的税收流失额。故有公式2:

某税种的税收流失额=该税种的应纳税额-该税种的实际征收额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税种税收流失额加总,求得公开经济中的税收流失规模。故有公式3:

公开经济中的税收流失总额=A+B+C+…+N(公式3)

其中,A、B、C、…、N分别代表某税种的税收流失额。

假定T1是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和标准应征收的税收额,T2是实际征收入库额,则有税收流失额TL,故有公式4:

TL=T1-T2 (公式4)

以下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及其他相关税种的测算过程与具体测算结果如下:

1.增值税流失规模的测算

依据现行增值税条例的规定,增值税征收范围包括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商品以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加工、修理劳务的有关数据难以获取,而且这部分的税款比重也较少,为简便起见,不把它纳入测算之中。那么,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的测算故有公式6:

增值税收入能力=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批发零售企业应交增值税+进口环节应交增值税(公式6)

(1)工业企业的增值税应税能力如表1③。

(2)批发零售企业的增值税应税能力如表2。

(3)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应税能力如表3。

在分别求出工业企业增值税应税能力、批发零售企业增值税应税能力、进口环节增值税应税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加总求和的方式求出我国各年度增值税的应税能力,减去当年增值税的实际征收额,由此求出的增值税流失规模具体测算结果如表4。

2.企业所得税流失规模测算

根据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2],企业所得税流失总额的测算结果如表5。

3.营业税流失规模测算

根据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测算营业税应税各行业总产值与税收流失总额的基础数据如表6、表7。

4.其他税种税收流失规模测算

根据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其他税种流失规模的测算结果,具体如表8。

依据上述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等主要税种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其他税种税收流失额测算值的加总,得出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规模,如表9。

(二)地下经济中的税收流失规模测算④

地下经济亦称隐形经济、灰色经济、黑色经济等,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经济黑洞”,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采取修正的现金比率法测算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机理是:地下经济活动和准地下经济活动为了逃避政府部门监管和避免被税务机关发现,会尽量采用不在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留下记录的现金交易方式进行。因此,一国(或地区)流通中的现金M0占银行存款的比例变化可以视为由于地下经济活动和准地下经济活动的变化引起的,即流通中现金M0的增长变化事实上是地下经济活动和准地下经济活动变化的晴雨表。基于这一机理,运用现金比率法[3]测算地下经济税收流失规模,如公式7:

地下经济税收流失(Tu)=地下经济规模(Yu)×宏观税负(t)(公式7)

地下经济规模是测算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关键要素,基于公式7,地下经济规模的测算过程,如公式8:

公式8中,C为现金余额,D为活期存款余额,Y0为公开经济的收入规模,K0为公开经济的现金比率,即公开经济中的现金余额与公开经济中的活期存款余额之比。

实际上,现金并非是地下经济中唯一的交换媒介,如家庭中的修理和实物采购这些非正规的购买行为,约25%~30%是通过非现金支付形式进行的,因此,现金比率法中现金是地下经济唯一的交换媒介的假设会低估地下经济的规模,进而低估税收流失的规模。为了使测算数据更为准确,对现金比例模型作以下适当修正和改进:(1)放宽现金是唯一交换媒介的假设,采用货币供给中的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来推算地下经济的规模。定义M=M2-M1,把传统现金比率法公式中的C扩展为M1,D扩展为M,使现金比率法的现金是唯一交易媒介的限制大大放宽,也更符合实际。(2)重新定义K0。在K0取值时,选择某一年份作为基期来测算地下经济规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假设该基期年份的地下经济规模为零,显然会低估地下经济的规模。事实上,K0反映的是某一时段内人们对现金和短期存款的需求状况,那么每年新增加的收入也应按原有的需求比例进行分配,因此,有必要对K0进行重新定义。为此,对我国1990―2012年现金和短期存款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得到现金和短期存款的时间趋势方程,由此得到K0,即两个方程的系数之比。就演化为公式9: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可分别得到现金C和短期存款D的时间趋势方程(以1990年为基期,t=1):

基于公式7、公式8和修正后的公式9、公式10,数据代入得出我国2001―2013年的地下经济规模,如表10。

(三)对税收流失总规模的初步分析⑤

基于对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规模和依据地下经济中可能造成的税收损失(税收流失)两者相加,得出我国税收流失总规模,如表11。

二、测算结果分析[4]

1.从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占GNP的比例分析,2001―2013年税收流失占GNP的比例已由最高年份的8.86%下降为6.19%,比平均水平减少0.34个百分点;从税收流失额占实际征收额的比例来看,主要税种的税收流失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5]。如:增值税由2001年的27.36%下降为2013年的15.08%,企业所得税从2001年的39.51%下降为2013年的30.43%,营业税从2001年的46.3%下降为2013年的36.5%。但其他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印花税、关税等税收流失呈上升趋势。

2.从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规模测算分析,2013年地下经济的规模110 084.26亿元,比2010年地下经济规模124 904.82亿元减少14 820.56亿元,但比2001―2013年这13年间的平均水平80 372.60亿元增加了29 711.66亿元。地下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说明,对地下经济的监管与反监管的斗争还十分激烈,取缔和打击地下经济的效果尚不理想。

3.从税收流失的总规模测算分析,2001―2013年这13年间,我国的GNP增长了4倍,而同期税收收入增长约5倍。税收收入额占GNP的比重由2001年的13.95%上升到了2013年的19.37%,同期税收流失率从最高13.37%下降到2013年的9.00%,税收流失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经济社会仍处于改革转轨阶段,目前税收流失的绝对规模仍然较大,主要原因是规模比较庞大,约占年国民生产总值1/5的地下经济规模由此引发的税收流失数额巨大,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特别是跨境税源的流失亦十分严重。

三、税收流失治理的相关对策

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与分析表明:税收流失的根本原因主要集中在纳税人征税机关、税收制度和国民税法遵从度4个方面:税收法律制度是核心所在,税收管理体制是重要基石,税收征收管理实施机制至为关键,国民税法遵从意识的提高则是根本保证。

(一)落实税收法定原则[6],完善税收法律制度,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制度保障

现行18个税种中,仅有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其他15个税种尚未完成税收立法。依据《立法法》有关规定,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坚持依法治税,建立以税收基本法为母法,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相配套的税收法律体系。加强反避税立法,完善转让定价控制机制,建立和健全国家的反避税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税收司法体制,如设立税务法院,实行税收判例制度,提高税收司法水平,为税收流失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当前的重点拟应放在税种的立法和税负的法定、税率的法定方面,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优化税种结构、优化税收征收流程,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中央政府收入在政府总收入中的比重,清费立税,确立税收法律制度在税收流失治理中的核心功能地位,将税收法定原则贯穿于税收立法、税收执法、税收司法和税法监督的全过程。

(二)深化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7],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体制保障

根据现代财政学的观点,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的划分需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以此界定政府间财政关系及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并由此决定中央与地方税权和政府间收入的划分、机构的设置,做到纲举目张。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以全面“营改增”为标志的经济领域的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中央税收几大主体税种已基本到位、体系基本完善,而地方税体系却远未到位,有必要在科学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同时,从优化地方税制结构和规范地方税骨干税种着手,保持合理税务水平;坚持清费立税,确保税收在政府全部收入中的支柱地位,建立有利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积极性的税制体系。通过以深化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为标志的个人分配领域的税收管理体制的完善,以调整消费税和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为标志的税制结构的优化,在有效降低行业税收负担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体制保障。

(三)强化税收征管,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机制保障

构建以税收征收管理基本流程为基础、以涉税信息与税务情报管理流程为平台、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税收管理专业化为重点的现代化税收征收管理实施机制,建立和逐步完善以信息管税、风险管控和夯实税收征收管理基础为核心的税收征收管理综合流程,培育以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为宗旨的政府税收行为,健全完善“执法、服务、合作”三位一体的现代税收征收管理实施机制。

当前,商事制度改革和“营改增”全面试点正在进行中,公开经济与地下经济的博弈日趋激烈,税收征收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纳税服务、全面分析纳税人税法遵从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内和跨境税收信息处理系统,完善与金融信息、财务与会计信息、税收征管信息等涉税信息的对接和信息的分析应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通过涉税信息的比对,尽最大努力控制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税收风险,健全风险管控流程,坚决取缔、严厉打击地下经济活动。在经济税收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不法分子将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转入地下,如贩毒、走私、制假贩假、高利贷等非法经营,不仅导致政府收入减少,更为严重的是诱导诚实纳税人产生“比坏心理”,对此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严厉打击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为重点的各种逃税、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反避税合作;进一步加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打击、取缔地下经济活动的联合执法行动,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税收征收管理实施机制的保障。

(四)加强税法教育宣传,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环境保障

税务素质教育是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条件,税务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涵盖征税人和纳税人的全方位、网络化、信息化的税法教育宣传体系。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现代税收理念,规范纳税人、用税人和征税人的税务行为,坚持不懈地加强税法教育宣传,不断增强全民税法遵从意识。一方面要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明确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法律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一方面要增强征税者依法征税,廉洁、公正执法的意识,提高征税者的税法遵从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积极的税收文化,构建和谐、诚信的税收征纳环境,以最大限度遏制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 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0-28.

[2] ACIR.Measuring of State and Local Fiscal Capacity and Tax Effort[R]. Informationg Report M-16,Washington:Advisory Commissi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1962.

[3] PHILLIP C. The Demand for Currency Relative to the Total Money Suppl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8,66(4):303-308.

[4] 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M]. 2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182-183.

[5] ROBERT A R,et al. Estimates of Alabama Losses Due to E-Commerce[R]. UAB School of Business,2012.

[6] 汤贡亮.中国财税改革与法治研究[M]. 2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3:152-168.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6篇

税收收入归属权(以下简称收入归属权)与税收收入来源相一致,是税收分配的基本原则,也即税收与税源相一致原则。由于税收收入归属机制不尽合理,导致区域税收差距渐行扩大,这一客观现实要求税收与税源应当尽可能一致。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一些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这一背景下,因区域横向税收转移问题大量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税收在区域之间分配的不平衡。从本质上讲,税收分配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初次分配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不仅包括对不同纳税能力纳税人之调节,还应包括对不同区域税收利益者之调节。坚持税收与税源相一致原则,可以解决因税收收入归属不合理引发区域税收转移问题,从而逐步缩小区域税收收入差距。

税收来源地享有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指一个区域政府拥有的对于税收征收和管理的基本权力,其基本含义是:区域政府行使区域管辖权,行使区域税收征收管理权是其中应有之义。在现实生活中,区域税收管辖权已成为区域政府行使区域行政管理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管辖权(以下简称管辖权)是指按照属地原则建立起来的税收管辖权,也称属地管辖权或者税收收入来源管辖权。地域管辖权以应税收益、所得来源地或者一般应税财产所在地为标准来区分谁来行使税收权力。区域政府行使税收管辖权,其根据是纳税人所纳税收是否来源于本政府管辖区域,是否享有收入归属权。

在现行分税制下,按照管辖权享有区域收入归属权非常必要,管辖权之标的是税收来源。

共有税收征收管理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政府,对跨区经营纳税人各自享有税收征收管理权。没有各区域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跨区经营纳税人进行税收征收管理,也就不可能产生区域政府之间的横向税收分配。这方面,美国税法十分明确,中国可以借鉴。跨区经营纳税人,其缴纳的税收来源于多个区域,各有/!/关区域政府都享有税收管辖权,都可以实施税收征收管理。税收征收管理权主体唯一

税收征收管理权和收入归属权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负责税收征收管理的区域政府同时就是享有收入归属的区域政府。但是在跨区经营情况下,收入归属权也可能分属于不同区域政府,这在相关区域政府之间实行横向税收分配情况下更为常见,也更为明显。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权和收入归属权匹配原则,这些区域政府都有权实施税收征收管理。那么,税收征收管理如何实施才更科学、合理呢?

在坚持税收属地管理原则下,税收征收管理地可以是税源直接产生地,也可以是税源间接产生地,税收收入可以在税收征收管理地入库。但是,税收征收管理地并不意味着就是税收收入归属地,税收征收管理与税收收入归属可以分离,税收收入归属与有权参与税收分配的区域政府必须具有对应关系。

原则上,有权参与税收收入分配的所有区域政府都享有税收管理权。但是,为了简化手续、方便管理,一个区域政府可以委托另一个区域政府代为税收管理,或者由上级机关指定管理,受托区域政府或者被指定区域政府应当按照事先约定行使税收管理权,分配税收收入,分别缴入各个相关方国库。这样,收入归属权和征收管理权就发生了分离,但依法有序,不会产生混乱。

无论由哪个区域政府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其都必须保障所有相关区域政府享有税收收益权,保障将他们应得收入足额缴入国库,并保障在他们权利受到损害时可以得到救济。三峡电站税收管理和征收由湖北省主管税务机关负责,重庆市主管税务机关享有知情权和异议权。这种做法简便、有效,加以完善和规范,可以效法。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7篇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当前,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有些中小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不全不实,有的税务部门征管不严、措施不力,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同时也影响公平税

负原则的实现。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小企业数量将进一步扩大,其所得税征管将会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规范中小企业所得税的管理,不仅能有效地堵塞税收流失,强化税收基础管理,而且能够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有利于税收增长和企

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此,各级税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工作。各地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小企业的范围,明确责任人员,对中小企业的税收管理进行专门研究、分析和总结,不断提出新的工作措施,以适应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变化的工作要求。

二、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辅导,提高中小企业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各级税务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有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纳税意识不强、对税法知识了解不深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要经常化、制度化,努力做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行之有效。注意将宣传、培训和辅导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和法

规,特别是涉及与财务制度不一致的税收政策和法规(纳税调整项目等)以及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要及时进行宣传培训,以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养成自觉纳税的习惯,提高申报纳税的质量。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税源监控体系

中小企业具有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分散等特点。税收征管改革以后,取消了税务专管员制度,对及时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化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本地区税源变化情况会有影响,因此,急需建立中小企业税源监控体系,及时掌握和分析有关情况,为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决

定数据资料。税务部门除在内部明确职能部门和人员之外,还要和工商、银行、计经委及企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等外部门、单位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核对有关资料特别是税源资料,交换有关信息,切实抓好源头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地区中小企业的户数、行业分布、规模大小

、重点税源户数、亏损户数等基本情况。积极收集、积累、整理、分析与所得税征收管理相关的资料,了解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增长水平,研究有关政策对所得税收入的影响程度,从中分析中小企业的所得税收入增减变化因素,找出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制定改进措施。国

税局、地税局之间应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征管信息,齐抓共管,堵塞漏洞。

四、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所得税征管方式

中小企业在纳税意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诸多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因此,要求税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所得税征收管理方式。

(一)对财务管理比较规范,能够建帐建制,准确及时填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并且能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完整的纳税资料的企业,可实行企业依法自行申报,税务部门查帐征收的征收管理方式。对这部分企业,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

得税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税发〔*7〕195号)的要求,建立适合企业所得税管理特点的科学、严密的内部工作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不同项目和内容,建立健全纳税人的台帐管理制度,以满足征收、检查等方面的需要。当前应着重建

立财务登记、主要税前扣除项目、减免税、纳税人投资情况等企业所得税基础资料台帐。

(二)对财务管理相对规范,帐证基本齐全,纳税资料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财务会计核算存在一定问题,暂不能正确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企业,税务部门可在年初按核定征收方式确定其年度所得税预缴额,企业年终按实际数进行汇缴申报和税务部门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征收方式。当企

业年终汇缴数低于定额数时,可先按定额数汇缴,然后税务部门组织检查,多退少补。同时帮助企业逐步规范会计核算,正确申报,积极引导企业向依法申报,税务部门查帐征收的征收管理方式过渡。

(三)对不设帐簿或虽设帐簿但帐目混乱,无法提供真实、完整的纳税资料,正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应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式。各地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控制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范围的通知》(国税发〔*6〕*号)的有关规定,从严控制核

定征收的范围,坚持一户一核,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程序,并督促、引导企业向依法申报,税务部门查帐征收的征收管理方式过渡,争取逐年减少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户数。

五、加强城镇集体、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夯实企业所得税税基

按照现行税收法规规定,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主要是以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经过纳税调整确定的,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夯实企业所得税税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税务部门作为城镇集体、私营企业财务的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一)结合年度税务检查,积极开展对城镇集体、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切实纠正和处理企业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行为。

(二)采取措施,帮助、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对帐证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和新上岗的会计人员,主管税务部门可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等办法,不断地提高其财务会计核算水平。同时,还应鼓励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帮助帐证不健全的中小企业建

帐建制、记帐。

(三)积极参与企业改组改制工作,严格审查有关涉税事项。对各地开展的企业改组改制工作,税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组织、参与企业清产核资的各项工作,严格审查有关涉税事项,认真做好资金核实工作。

六、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及扣除凭证的管理

企业收入总额和税前扣除项目是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两大因素,而票证凭据特别是税务发票,则是控制收入总额和税前扣除项目的主要手段,是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企业所得税有关税前扣除项目,主管税务机关要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并按规定的程序、方法、权限和政

策进行审批,不得走过场。企业凡不按规定报经批准的,一律不得在税前进行扣除或进行税务处理。企业的税前扣除项目,一律要凭合法的票证凭据确认;凡不能提供合法凭证的,一律不得在税前进行扣除。严禁虚开、代开发票和开票不及时入帐、多开少入的现象,一经发现,要追究当事

人的责任。

七、加大检查力度,堵塞征管漏洞

强化税务检查,依法对偷逃税行为进行处罚,是加强税收管理和促使中小企业依法纳税的有效手段。为此,税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税务检查力度,合理调配力量,将汇缴检查和日常检查结合起来,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检查,年度检查面不得低于30%。对存在不按时申报,

有意隐瞒真实情况、逾期不缴、逃避纳税义务等行为的纳税人,要查深、查细,对查出的问题,应按税法规定补缴税款和进行处罚,坚决杜绝以补代罚的做法。对典型案例,还要及时曝光,予以震慑,以儆效尤。

八、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管水平

加强中小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在以前年度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改进措施,强化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每年应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

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专题报告,内容包括中小企业的户数、资产负债情况,实现的产值及销售额、盈亏状况、上缴的各项税收、所得税负担状况、采取的征收管理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强化税收征收管理的建议等。总局将及时分析全国中小企业所得税征管状况和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税收;执法;立法;税收司法;税费改革

税务机关是国家赋予执行税法权力的部门,税收的权威性使税务部门在执法中有着不可侵犯和不可抗拒的威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税收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税收工作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税务检查人员在执法时还缺乏应有的威慑力量,局部地区还出现“税软费硬”、“费大于税”的怪现象:有的地方和部门负责人收“费”的积极性远近大于收“税”;不少部门、单位和个人,多次出现拖欠税款、偷漏税款、甚至抗税等现象.税收的征管工作出现“软化”,税收权威性较弱,削弱了税务执法的刚性.而税收执法刚性的削弱,就会影响到各类税收及时足额的收取,进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不能及时收上来,又波及到财政支出不能足额及时的拨付,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可见危害不可小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了违法案件的及时查处

在现实生活中,税务执法和检查工作需要有效的司法权力和一定的司法保护.但目前我国的税收司法职责是由司法机关来行使的,对于税收犯罪行为,是由税务机关移送公安部门,由公支部门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再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的.因此,税务部门的检查人员既无刑事调查权,又没有拘留权和权,税务机关凭借现有的税收执法权,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深感力度不够和权力匮乏.同时,由于税务机关和公安部门都需要进行本部门所规定内容的调查,往往还会造成工作上的重复,违背税收效率原则.而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对税务执法赋予了充分的权力,对于欠税者,税务机关可以冻结其存款,没收其汽车、查封其房子,并可以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直到缴清应缴税款.当税务人员怀疑纳税人隐瞒收入、谎报税单,就可以采取窃听电话、拆阅信件,甚至破门搜查的办法,直到取得偷税的证据.我们也可以赋予税法执法部门类似的权力,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维护税法的荐严、确保税务执法行为的正常进行.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造成执法弱化

我国税收法律体系总体结构上虽然也属于单行法律形式,但与国外同类型法律体系相比存在差距.目前的单行税法多数为暂行条例规定等行政法规,没有上升为法律,因此法律效力受到一定影响;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现行各单项税收法规重叠交错,互不配套,造成保护力度软化,不利依法办案;法律、法

规不尽完善.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条规定:“……拒绝、阻碍税务人员执法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

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也就是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无故拒绝检查(未

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等)没有行政处罚权力,只能由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处以15日以下的拘留200元以下的罚款或警告.这种处罚明显轻于税法对拒绝纳税申报和拒缴欠税的处罚.很容易助长纳税人拒绝纳税检查的不正之风.

三、税收征收管理法与有关法律衔接不够,造成执法上的混乱

我国税法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与宪法或其他法律密切衔接.我国宪法只规定了公民有纳税义务,但对税收法律的原则等重大问题则没有表述.《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赔偿法,修订了刑法,而《税收征收管理法》中的一些条款与这些法律的规定不尽一致.如修改后的刑法》专章设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罪”.对偷税、逃税、抗税等犯罪行为重新进行了定义,结构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而《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条款还是依据原《刑法》和人大常委会的补充规定设定,与新修订的《刑法》衔接不上,实际操作中难以适从.如对于未早报税款是否是偷税就解释不一致,税收征收管理法》对不申报税款不属于偷税说得不是很清楚,税务总局对此解释为未申报税款就是偷税;新修订的《刑法》对偷税罪做的明确规定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酌定为偷税.”对犯有偷.税罪的单位处罚力度也不一致,《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判处罚金,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而新《刑法》却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偷税额在1万元以上且占应纳税额30%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构役,对偷税额10万元以上且占应纳税额30%的,就要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四、说情现象严重,干扰执法工作

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十分淡薄,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税务人员不是在真空中执法,在执法时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某些单位、部门领导的处世原则,有时一顿宴请以后,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偷漏税款就不再追究,化为乌有;在这种风气下,政府部门领导的意见有时不能不听,有关部门的说情不得不考虑,结果造成税务机关在执法时谁也不能太得罪,否则征收工作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而如此执法,又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税收执法更显“弱势”.

要解决以上问题,增强税收刚性,已是刻不容缓.建议如下:

1、完善税收立法,增强税收刚性

税收,是财政收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按照固定比例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它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靠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这种强制性具体表现在,税收是通过国家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照章纳税,违反的要受到法律制裁.在日常生活,人们常说税收是“硬”的,不能随便不交,就是指这种强制性。可见,实行税收法制化,是一个国家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提高税收司法效率,加强税法刚性的需要。国家必须针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设置新的税种及时颁布新的税法,完善税收立法,不让经济领域出现税法真空地带,同时要不断加大税法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税法深入人心,只有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才能增强税收刚性.

2、加快税收司法建设.维护税法尊严

加快税收司法建设,是增强税收刚性的必要保证,应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税收的执法权限,最好设置独立的税收司法保证体系,赋予税务机关与公安、法院联手实现其强化职能的搜查权刘物的强制权、办理税案的侦查权等权力.以便于税务机关及时有效地打击偷税、抗税、妨碍执行税收公务等涉税违法行为,维护税法的尊严,确保税务执法行为的正常进行.扩大税务机关的执法权限,加大对税务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侦破技术训练,使每个税务人员都能成为维护税法尊严的保护神,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税务队伍,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有力保证.

3、建立独立的垂直的税务架构,提高税务机关的权威性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各地税务机关的整体架构,应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应建立独立的垂直的税务架构,尤其是国税局,应直属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和管理,不过分依赖于地方政府,或者建立类似于中央银行的大区管理体制,这样,将十分有利于税务执法,避免了“说情”干扰,消除了“怕得罪人”的隐患,使税务执法人员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而放手执法.这样,税收征管工作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严格执法的力度,为增强税收刚性给予体制上组织上的强有力保证.

4、进一步深化税费改革,规范政府分配秩序

通过税费改革,收费立项管理将更加严格,一方面对现有收费进行彻底清理整顿,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使乱收费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规范收费秩序;另一方面收费立项管理将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除政府实施某些特定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满足非普遍社会公共需要,向特定对象收取规定的费用之外,其他均不得收费,政府收费行为将受到严格的约束.通过税费改革,将一部分体现政府职能.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改为相应的税收.纳入政府税收体系,建立以税收为主,少量必要的规费为辅的规范化政府收入分配体系,改变目前政府分配秩序混乱的状况从而为增强税收刚性清理了外部环境,使税收更具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安体富.财政与金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92版.

[2]耿同立.新编财政与金融[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99版.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9篇

基本目标是:大力组织收入,确保税费收入稳定增长;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地方税收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把握形势,坚定信心,全面完成税费征收任务

20__年组织收入工作任务仍将艰巨,我们必须对所面临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从全市来看,虽然地方经济有一定增长,但一次性税源较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税收收入超常增长,收入增幅逐年加大,任务基数逐年攀高,为组织收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我局自身来看,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我们夯实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20__年地方税收收入目标是:在20__年实际完成地方税收收入10.3亿元的基础上增长8%,即完成11.12亿元。

(二)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以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为重点,全面落实征管责任,加强征收管理,我们要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来。

1.夯实征管基础工作。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户籍管理,防止漏征漏管。进一步规范饮食娱乐业税收管理。加强定期定额管理,依法确定定额,完善纳税定额公示到户办法。做好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工作,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加强发票日常检查管理,严格以票管税,落实有关控管的措施和制度。加强对重点税(费)源的管理,强化欠税(费)管理,积极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遏制新欠的发生。

2.切实加强税种管理。加强对账簿不健全、核算不真实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营业税管理。加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印花税、车船使用税、资源税等的征收管理,挖掘税源潜力。

3.加强信息应用,提升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

4.加强征管质量管理和考核。一是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监督和考核。二是规范委托工作。三是强化外出经营活动管理,规范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申报及税款征收管理,坚决杜绝转引税款现象的发生。四是认真贯彻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加强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和实事求是的考核,全面提高征管质量。

5.加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坚持“三定、四同、两制、一保”的征收管理办法,严格依法征费。一是抓好社会保险费的收入监控和各项指标的落实。二是加强户籍管理,完善催报催缴工作,重点加强对长期零申报和未申报户的管理,提高申报真实性和准确率,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抓好欠费清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依法清欠,并严格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同时遏制新欠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清欠工作的力度和效率。四是进一步提高征管稽查力度,重点检查漏报瞒报缴费工资基数问题,做到税费之间、各费种之间交叉稽核检查,适时开展社保费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集中力量依法严厉查处偷、逃、欠费等违法案件。五是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扩面工作。

6.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完善与国税、公安、工商、银行、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协作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形成征管合力。

(三)加大稽查力度,发挥打击和震慑作用

各级地税稽查机构要充分发挥稽查工作监督、惩戒、促进的职能作用,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为完成全年收入任务保驾护航。

1.积极贯彻落实稽查工作制度。深入实施稽查“三制”,以及大要案报告制、双向通报制、稽查透视征管质量等制度和办法。

2.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要坚决实施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依法严厉查处偷、逃、抗税等涉税违法案件,提高涉税案件尤其是举报案件的结案率,提高查补税款、滞纳金及罚款的入库率,对于已经结案、税款尚未入库的案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要做好举报案件受理工作,提高办案效率。

3.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对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餐饮娱乐业等开展专项检查,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查找问题实质,提出解决方案,切实达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

(四)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要坚持依法治税不动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督,规范执法,广泛

宣传,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1.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实施税收管理,规范行政处罚程序和执法文书的使用。要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强对已审批的减免税项目的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年度复核制度。做好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缓到期的清理和恢复征税工作。

2.切实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规范具体执法行为,以涉税文范文之家件是否合法、执法程序是否适当、执法行为是否公正、执法文书是否规范、被查出的问题是否纠正等为重点,深入开展执法检查。规范纳税检查的取证工作,确保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要进一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着眼于落实执法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

(五)优化纳税服务,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1.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要从思想理念、管理方式、工作举措等各个方面真正把纳税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税收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服务宗旨,落实服务要求。从讲政治、顾大局、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税法征收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税收征收管理 比较分析

一、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现状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世间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并且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个人所得税呈现出“全球趋同”化的特征。

目前,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具备分类所得税制的重要特征,是一种具有较少综合性的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划分为1l类,对不同的应税项目实行不同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实行按年、月或次计征。该税制的实施对于增加财政收入和公平社会分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过去个人收入调节税等相关的几个税种在计征方法、适用税率、费用扣除及减免税规定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为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现行税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兼顾,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加之分类所得税制的固有缺陷,现行税制也暴露出许多弊端。

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为“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服务,重点稽查”。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系统;税务机关和社会中介组织相结合的纳税服务系统;b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管理监控系统;人机结合的稽查系统;以征管功能为主,设置机构,划分职能的组织系统;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二、国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现状

1、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

美国有严密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 纳税人能自觉申报纳税, 偷逃税现象很少。美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率达到90% 左右, 且主要来源于占人口少数的富人, 而不是占纳税总人数绝大多数的普通工薪阶层。美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的有效运行, 在于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建立严密的收入监控体系

根据美国税法, 只要是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人, 政府就要对其收入征税。据美国国内收入局2009 年统计, 当年约有1. 83 亿美国人申报2008年度的个人所得税。按全美2. 9亿人口计算, 约2/ 3 的美国公民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2) 广泛推行严密的双向申报制度

纳税人应在纳税年度开始, 首先就本年度总所得的估算情况进行申报, 并在一年中按估算额分四期预缴税款, 纳税年度终了后, 再按实际所得向税务机关提交正式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对税款进行汇算清缴, 多退少补。

(3)建立了严密高效的信息稽核系统,

为了保证申报的真实性, 税务机关每年要对一定比例的纳税资料进行稽核, 税务机关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从银行、海关、卫生等部门搜集纳税人的信息, 集中在纳税人的社会保险号码之下, 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交叉稽核, 发现疑点就调出来详细审验, 对于故意逃税的纳税人都要给予严惩。

(4)严厉的惩罚措施

对于故意逃脱的人, 就要严惩, 收入署对于小案不, 只罚款; 对于大案, 每年5000 个左右, 成功率在97% 左右。税收诉讼既可以在税务法庭, 也可以在地方法院。

2、日本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

日本于1887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较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日本的中央、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级政府均对个人所得课税,其中,中央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属于国税;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征收的个人居民税,属于地方税。

日本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以分类征收为补充日本所得税法规定了个人所得税的综合课税原则,即将每个纳税人一年内的所得合计加总,然后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课税。对工薪所得、营业所得、不动产所得(房屋出租)、退职所得、除不动产及股票以外的其他资产转让所得、一次性所得及杂项所得进行综合课税,红利所得原则上进行综合课税;对便于源泉扣缴的或能体现政府管理意图的所得规定实行源泉分离课税,如利息所得、山林所得及小额红利所得和转让所得(小额红利所得也可选择综合课税)、不动产及股票转让所得等。

三、中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比较分析

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十分重视征收管理得法制化,并在实践中不断给予强化、修改和完善,形成完善的税收法制体系。严格税收立法程序,使税收立法活动规范化、高效化,提高税收法律制度的统一性、权威性和适用性。从而建立一个健全、合理、完善的具有较高层次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体系。通过规范立法程序,健全执法机制,完善税法立法、统一集中执法,使个人所得税税收法制制度体系形成一个统一、平等、高效、稳定、科学管理的征管新秩序,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恶劣现象,使偷税、逃税降到最低限度。

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已经把征管手段的现代化作为征税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经过时间的沉淀不断的革新,形成了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以网络的形式对纳税人进行税收的征收与纳税服务。他们除了实现全面的进行电脑化运作外,还广泛地运用其他现代化技术和更加科学、更有体系、更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这对于提高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议

税制改革和优化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有助于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发展,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二者加以综合考虑, 充分运用它们的密切联系, 使得税制优化设计真正得以贯彻实施;

(1)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工作。在确立现行征管模式的前提下,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措施,本着依法设立、精简效能、属地管理。

(2)通过征、管、查职能机构间的分离,争取在执法权力的合理分解制约上取得重大突破。扩大税务稽查范围,提高税务稽查水平。

(3)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征税机关在税收宣传、提供服务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要把为纳税人服务,清除纳税人守法障碍作为提高纳税人意识和促进纳税人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万莹.英国个人所得税源泉扣缴制度.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2]黄兰英.中、美、英个人所得税比较研究,200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贾瑛楠.中英个人所得税比较研究.河南大学,2008

上一篇:特殊儿童教育范文 下一篇:风险投资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