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1 04:34:06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1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任何企业都承受着外部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有国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行业风险;企业内部经营风险主要有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产品技术风险等。而作为专业为中小企业担保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其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担保企业的风险,它指的是作为被担保的中小企业客观上因自身经济活动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即风险性,而使企业在偿还债务上出现问题,或主观上恶意违约,导致担保代偿的风险。

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实力不强,融资渠道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相对而言,在经营上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上的不足,多数中小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盲目性,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投融资风险大。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是一个高风险业务,探讨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外部风险控制就是研究通过何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和控制担保的风险程度,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一、融资性担保外部风险控制方法

由于外部环境复杂,被担保企业(担保的客体)情况千差万别,主客观因素多样,风险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各个担保项目的客体风险更多主要体现其个体特征;因此应具体项目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组合,以提高对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效果。从担保业务实际运作情况来看,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

(一)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设法回避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回避一般有两种情况下采用,一是对于担保客体风险特征明显,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大,风险难于化解的担保项目应予以拒绝,回避风险;二是对某种业务风险的防范处理成本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原则上,担保公司放弃的是它不熟悉、没有把握或不具备条件和能力来控制的担保业务,而倾向选择那些自己比较熟悉、有条件或有优势去经营和控制的担保业务,即是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具体经营活动中要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有选择、有取舍的经营方式是规避担保客体风险的最好手段。

(二)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在担保客体风险发生之前,做好风险防范和提前预警,抑制风险的发生;其二,在风险发生之后,采取化解手段,降低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预防的手段多样,主要有抵押、质押、留置等。预防风险通常适用损失频率较高而损失程度相对较低的风险种类。针对具体担保项目中担保客体风险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风险发生之前

在担保公司为企业出具担保之前,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提供担保服务,而在承保之后,不能因事后发现问题而单方面解除担保责任。因此,抑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措施一般在担保之前设立,根除或削弱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担保客体的道德风险是担保业务中较常见的风险,应特别注重防范。在担保实践中通常通过反担保措施设置,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来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反担保措施可为经营者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房产设备等动产及不动产抵押、存货、应收账款、股权、着作权、专利权等形式质押,等等。反担保措施的设置应根据被担保企业的具体情况,原则上,一要抓住企业的"要害",提高违约成本; 由于作为担保对象的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企业所有权及经营权一体,企业的运营常常主要依靠经营者在内的一个或几个重要人员,因此在审核担保申请过程中,对经营者或企业主要人员的审查十分重要,同时有必要要求其个人及配偶提供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以抑制因个人恶意违约的道德风险;二要注重反担保措施的变现能力及价值,提高被担保企业的违约成本,同时,如一旦发生担保代偿后,执行反担保措施仍可降低风险损失。但在反担保设置中对物的抵押,不能过分强调所谓的抵押率,放松对项目的调查和风险审核。

2、风险发生之后

当出现担保风险发生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争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担保代偿损失,这也是对担保客体风险的发生进行抑制。因此在担保贷款未到期之前,加强走访,配合贷款银行敦促企业及时将销售回款转入在该贷款行帐户,控制帐户进出;并从反担保措施上对企业及经营者施加压力,在担保公司的督促之下,最终企业从其他渠道筹借到资金按时偿还了贷款,担保公司顺利解除担保责任,避免了代偿损失。

(三)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在风险导致的损失发生之前或之后,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将风险单位分割成许多许多独立的小单位而达到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分散风险的办法通常适用于损失程度较高而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主要方式有:

1、担保项目风险组合。这是为了控制担保客户风险过于集中,而力求担保项目品种多元化,担保项目所属行业分散化。在担保实践中,担保项目风险组合实际包含的内容很多,例如,对被担保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分散,避免担保风险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某一企业,将担保公司的整体担保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业务,如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承兑汇票担保等等,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某些业务出现风险时,其他业务收益不受影响,而把整体风险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另外合理控制单个客户担保额度及单笔额度;担保公司对单个客户最高担保额度控制在担保公司净资产10%以内,单笔额度控制在该客户单月销售收入额度以内。对客户总体融资担保额不得超过企业的净资产,其中个人贷款担保额不超过净资产的60%;流动资金信贷担保额一般为企业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0%以内。

2、与银行比例担保。在担保业务操作上,不是简单地将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转嫁由担保公司承担,而是遵照风险由企业、银行和担保公司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风险分担机制,由三方共同承担担保风险。应将与银行进行比例担保作为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的操作平台,通过与银行签定比例担保协议,做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贷款银行作为借款企业(被担保企业)的往来银行,可通过其帐户往来及结算情况获取客观信息,并且银行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信贷人员,银行对融资项目的审核意见为担保公司在独立审查相关担保项目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由银行自身承担一定比例的融资信用风险,避免贷款行 因担保公司提供的100%连带责任担保而放松对融资项目必要的审查标准,忽视贷款资金用途和借款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增大担保公司的担保风险。此外,在与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后,不仅在担保前可以作好信用调查工作,担保后能更好地进行项目的跟踪管理;同时在被担保企业出现临时资金困难时,也有助于企业融通资金,减小在保项目的代偿风险。

3、共保。即与其他担保公司比例担保。多个担保公司共保,可以利用各自资源了解和帮助被担保企业,有利于对担保客户风险的控制。

(四)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担保经营机构出于避免风险损失的目的,有意识地将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机构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转移方式有特定风险转移和综合风险转移两类。特定风险转移是对于担保公司承担的特定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如担保公司接受的物品抵押,有可能发生缺损风险。为转移类似特定的担保客体风险,担保公司可以强制要求被担保企业对相应物品以担保公司作为受益人进行投保。综合风险转移即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整体担保客体风险进行转移,如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反担保人、向再担保公司申请再担保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服务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而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为社会解决融资互保问题,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担保业务实际操作中,如担保申请企业可以提供反担保单位,为不增加担保申请企业的负担,仅会要求其关联企业提供反担保;但如果担保申请企业规模太小,抗风险能力弱,不能提供较强的自身资源作为反担保措施,但经营尚好,符合担保公司扶持的条件,可以要求经营者通过其个人资源寻求其他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提供反担保,借以部分转移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

(五)风险补偿

担保公司承担着巨大的担保客体风险,风险的损失在所难免,风险补偿是担保公司维持连续经营的重要基础。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公司收取的费率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利率的50%,而在通常情况下,为减轻大多数中小企业负担,担保公司实际收取的担保费普遍远低于此标准,与其承担的风险极不匹配。同时为了保证担保资金的安全性,该规定要求担保资金只能用于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企业债券、部分投资基金等风险较低、收益率低的投资品种;并且规定担保公司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而正常的担保费收入及投资收益在维持担保公司的经营费用支出后,远无法补偿担保代偿的缺口。因此担保公司在呼吁政府建立有效补偿机制的同时,应注重自有资产的运营,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拓展担保资金的理想投资途径;在担保业务方面,应重视业务品种的创新,推出适合市场需求且能带来较好担保收益的业务产品。

担保收益作为风险的直接补偿实际上是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引入担保业务,在一定意义上赋予其投资的性质,也是担保公司在目前情况下对担保收费规定的一种合理突破。从担保收益补偿的可行性操作来看,有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形式。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针对不同担保项目的特点,经过担保评审流程,在担保客体整体风险可以接受的基础上,对风险采取事先的补偿措施,将风险报酬预先打入担保定价之中,适用于一些高利润行业的担保融资项目。如某担保公司是以跳出担保搞担保的理念,积极参与当地工业园区开发和建设,建立融资平台,提供咨询服务,使担保公司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渠道,能更深度的了解企业,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更好的防范企业风险。

综上所述,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具体实施中,除具有通用性的特定风险控制措施,如与银行的比例担保,与再保机构合作的再担保等作法外,担保外部风险控制主要应从被担保企业自身资源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各种担保企业风险情况、风险特性及程度,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手段,寻求有效控制风险的方案。同时在担保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同类型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的总结归纳,通过不断地改进,以达到有效控制担保客体风险的效果。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外部风险控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通常而言,对于每一个具体担保客体的风险控制方案也就是上述风险控制措施的组合和应用。以下选取担保公司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有一定行业典型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案例,借以归纳阐述具有行业共性的中小企业担保客体风险控制的一些实践模式。

案例之一:F家具生产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F家具公司为一专业生产实木家具的厂家,公司成立于2000年,公司员工近150人,生产场所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租用厂房。公司股东从事家具生产时间较长,其中控股大股东曾在某大型家具公司就职;公司的设备齐全,生产技术较成熟,产品品质在业界具有一定的肯定。从F公司的整体情况来看,公司规模不大,管理层次少,架构较为简单,生产情况、购销渠道稳定,历年的销售规模增长较快,经营情况基本正常。公司的实际负债率较低,具有一定的负债能力。整体上符合担保公司的基本要求。但公司的资产规模小,该行业的技术门槛不高,竞争较为激烈,仅当地即存在多家竞争对手,产品已趋于薄利,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相应提高了要求;并且公司的固定资产基本为生产设备,原始发票等凭证保管不善,缺失较多,无法办理设备抵押登记。由于存在上述不确定性,难以有效地控制担保客体风险。但担保公司注意到F公司的月均应收账款余额保持在RMB290万以上,帐期情况正常,主要的应收客户为规模大、信誉良好的家具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较高,收款有保证。因此建议该笔贷款在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同时,以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提款条件为:F公司提供为其上述客户供货的相应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和进仓单,贷款金额由贷款行控制在不超过上述应收账款的80%;上述客户应书面承诺应付F公司的所有货款全部支付到指定的帐户。并且质押的应收账款入帐后即用于偿还相应借款本息。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象是达不到银行条件的客户群,所以如果不创新理念设计担保风险控制方案,担保客体风险控制就难以有效实施。中小企业群体中作为大企业配套加工的制造生产厂家为数众多,而大企业的付款结算期相对长,对这些中小配套厂商的流动资金压力较大,也是其银行融资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担保项目中,就是针对这些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以应收信誉情况良好的大企业客户账款同时作为贷款的质押,将担保公司承担的担保客体风险转化为大企业支付信用的风险,有效地规避了风险较大的担保客体风险,大大降低了担保公司的风险程度。类似的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有以出口退税帐户质押的贷款担保,设计的风险控制方案关键在于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合法性。

案例之二:H科技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控制

H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新型耐高温材料的生产。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国家专利的两种产品,为市场急需的新型耐高温材料,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前景看好。经过项目的前期调查核实,担保公司认为产业项目前景良好,该公司两种产品产业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的产业化专项示范工程,项目依托T公司进行建设,建成三个主要车间,形成25万箱的产能。银行出于防范项目建设期风险等方面的考虑,要求建设单位提供银行认可的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期三年,金额为RM B 5000万元。H科技公司为创业初期企业,自身实力不足于支撑其提出的担保额度,需进行确实可行的业务方案设计。经过调查和分析具体担保风险控制设计方案如下:

第一,限定风险区间。经与银行协商,在保证合同中附加解除担保责任的条款,约定银行在H科技公司取得土地证及在建工程报批手续之后,接受在建工程抵押,办理抵押登记;并在工程封底后委托专业评估所对借款人的全部资产(含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够抵贷款余额的,担保合同自动终止,如有不足,担保公司对不足部分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明确控制手段。要求H科技公司以商标、专有技术、专利、公司股权质押、法人代表无限责任反担保作为反担保措施,并明确担保公司参与项目监管,监控贷款支出,同时在建工程办理保险,以担保公司为第一受益人。

第三,争取政府支持。为能顺利办理房产抵押手续并缩短办理时间,担保公司将项目操作方案上报开发区管委会,取得相关机构的承诺,土地证在交纳出让金后即可办理,工程建设封顶后3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全部产权手续。

落实上述事项后,担保公司实质上将担保风险缩短至工程建设期内,项目试产期风险重新转嫁给贷款银行,并且担保期内的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不仅在担保前进行业务设计,而且在担保期间担保公司还进行了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方面的风险控制。

该担保项目在担保客体风险控制方案中运用了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风险补偿等风险控制措施,具体如下:

1、风险回避。通过保证合同附加条款的约定,缩短担保公司风险实际承担时间,规避了项目试产风险。

2、风险转移。将在建工程以担保公司作为第一受益人投保转移了抵押物受损风险。

3、风险抑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商标、专有技术或专利作为反担保质押,实质上控制了该类型企业的要害,提高了被担保人的违约成本从而抑制了担保风险的发生;贷款帐户的监控有效保证了贷款的正确用途;通过与被担保人签定的项目监管协议,担保公司参与工程招投标和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提高了担保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内风险调控能力。

4、风险补偿。在项目工程建设中为承包商提供了招投标、工程履约保证和业主支付担保,在达到减少资产形成过程中损失的同时,增加了担保收益。

针对科技型担保项目"高风险"的特点,上述风险控制措施改变了融资担保的业务特性,在风险承受时间和风险性质上进一步细分了原融资担保所包含担保客体的综合风险,将不可控风险降低到担保公司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可根据科技项目的收益情况,灵活地选择担保收费方式,如"担保换收益"、"担保换股权"等方式来对担保公司承担的高风险进行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狄娜,张利胜.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

[2]张利胜.信用担保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2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的重要性,分析了担保公司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须解决的问题,文章重点从若干方面论述了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构建。

关键词:担保公司 风险控制体系 构建

担保公司设计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担保公司依靠经营“或有负债”生存和发展,因此风险控制过程的实质就是化解担保公司的或有负债风险,是担保公司实现持续稳健经营的前提。担保公司的业务经营具有典型的“高风险、低收益”特征,要实现可持续经营,就要尽力减少担保代偿赔付,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控制机制,在保证担保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将有负债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风险控制能力是担保公司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建立规范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银行放贷需要的是标准化的信用保证,而信用短缺是担保公司产生的基本原因。担保公司要生存,就是要做银行想做而不能做的信用补充。因而,担保公司必须具备比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风险化解能力,才能稳健生存。担保公司可能遇到的风险来自不同方面。担保可能遇到的风险既有来自内部的管理控制风险,也有来自外部的风险,这决定了担保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具有系统性。

(一)来自公司内部的风险

来自担保公司内部的风险本质上包括内部管理控制的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担保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构设置、内部业务流程、内部制衡机制等不健全和不完善,都会通过担保决策机制上的缺陷或失误,使担保公司在经营中可能出现风险。

(二)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

担保业务可能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是来自担保对象(客户)的违约风险和反担保资产变现能力。区分担保对象的企业或个人性质,外部风险内容构成又有很大的不同。

对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的风险评价模型包括针对担保对象的内在风险和外来风险。其中内在风险包括:财务信息真实性、经营者素质、竞争能力、技术和产品市场、经营信息不透明等风险;外来风险包括:政府干预风险、政府政策风险、与贷款提供者串谋、现行法制缺陷、市场服务体系不足等风险。

对个人担保要全面考虑个人资信的若干内容,综合评价:个人征信纪录;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成员构成;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社会交往信誉;职业素养;业务技能;职业稳定性;收入情况及稳定性;个人或家庭当前资产构成;个人当前资产负债状况等。

担保业务必须根据风险来源结合具体业务分析。在担保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对外部风险信息,可以根据构成因素设置权重,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用模型的计算结果来指导担保业务决策。

构建和增强担保公司风险控制能力的系统设想

(一)完善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

公司要提升管理风险的能力,至少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完善,进而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内控机制与业务制衡机制。公司应通过集体智慧和廉洁的制度来建立制衡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可按风险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设置三个业务部门:担保业务部为业务开拓部门;风险管理部为业务合规审查、合同文本审核的部门;综合管理部为章证管理、重要档案管理的部门。部门之间按“审保分离”原则,明确职责与分工,互相制衡。应完善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保后监管程序、代偿追偿程序等,并制定内部业务管理制度,将这些程序规范落实。为使制度有效,应建立以公司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外骋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公司的“担保决策委员会”,执行决策职能。

一方面,公司应建立严格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制衡的治理机构,完善的内部管理机构和法人治理,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会一层”的管理体系和业务部、财务部、综合部、风险控制部与审查监督部等内部机构,确保公司的“专业化运作”与“规范化治理”相协调。制定公司《担保业务管理办法》、《或有负债管理办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良资产管理办法》、完善从项目受理、项目调查、反担保措施的设计与落实、项目评审与决策、保后的动态跟踪监管、代偿后的追偿、补偿等专项规章制度,提高业务经营效率与风险防范能力。

另一方面,可通过吸引外部股东,引入外部监管机制;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应加强和政府的合作,建立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服务机构参加的担保业务风险管理控制制度,实现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相协调。

2.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评价体系。担保风险评价体系可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减少人为误差,可结合公司目标客户群的特色与业务开拓的需求而建立,应体现公司担保经营特色,对申保客户进行保前风险评价,作为决策的依据。当然,对风险的把握应定量与定性结合,普通评价与特殊评价结合。担保公司要首先建立审、保、监管、追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储备或聘请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法律、技术人员;建立模型化的项目评估系统,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群,积累完整详细的客户资料,稳定评估的信息来源;严格担保的业务流程,避免盲目决策;加强对担保项目的跟踪管理,完善事先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强化内部监控,防范道德风险。

3.制定科学的尽职调查程序。较好的尽职调查程序应是:“一分析,二看,三听,四问,五查”五步调查程序。从分析客户的申保资料开始,要带着问题去担保对象,对企业的考察,要听企业负责人、一般职工、相关政府部门、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带问题去企业寻找答案,判断企业申保资料与财务指标的合理性,针对可疑点,确定核点,查清企业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应发挥项目经理AB制的双人智慧,共同把关,互相配合,以A为主形成调研报告。

4.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公司服务申保企业,反担保措施是关键。但是,中小企业及个人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提供足额、变现能力强的反担保资源。但担保公司面临的反担保政策环境差,特别是抵质押、反担保政策环境差,《担保法》虽已出台多年,但其中规定的许多担保措施难以实施,特别对非银行机构而言。如登记机关通常差别对待担保公司与银行,对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等抵质押物,可抵押给银行而禁止抵押给担保公司,使缺少有力的反担保措施的担保机构难以有效防控风险。

因此,公司须具备能力对担保对象的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通过对各种反担保措施的组合,控制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或产生相对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如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专户管理与订单核数法结合加上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层的无限责任保证反担保;核算企业订单产生的收益及成本,估算出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对跟踪企业订单履约状况、与订单买方企业签订应收账款质押确认函、与合作银行建立专户对企业销售回款封闭管理,从第一还款来源上控制企业的违约风险。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管理层的个人无限责任保证可以从心理上加强企业核心层的履约责任,避免恶意逃债。

5.以项目经理负责制造就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团队。项目经理应对项目风险的控制负主要责任。要通过制度,使项目经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可建立项目经理的AB制,由两名项目经理共同处理同一项目,共担责任,互相制约。为此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项目经理的问责制,对项目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可通过内外部培训,使担保公司的项目经理比银行客户经理有更好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

6.积极主动争取政府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我国目前分层次的金融体系中,缺少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担保公司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体系结构性不足。政府为鼓励担保公司作为信用补充,出台了多种财税政策,公司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二)通过业务创新与组合提高公司风险控制管理能力

公司应结合市场设计业务组合,分散担保风险。在对个人担保和企业担保、长期与短期的担保业务、高风险与低风险的担保业务、不同行业担保项目的业务等进行收益和风险上的互补。传统意义上的担保业务是一年内的短期银行融资担保。

随着担保业的发展,担保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出现了新的业务组和趋势:一是非银行融资担保业务种类骤增。如工程担保、诉讼保全担保、证券、期货保证金担保、售后服务担保等;甚至,担保公司可代替保险公司的部份职能,如获得置业担保公司的全程贷款担保便无需投保财产险等; 二是担保业出现与其他相关行业结合的趋势。如,担保与投资的结合―担保投资业务的开展,担保公司利用信用优势,由目标投资企业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并付息,贷款作为担保公司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再如,担保业与典当业的结合:将担保业务的反担保措施与典当业结合,除控制风险之外还可谋取典当业的超额利润,如果申保客户在债务到期时未能履行其债务,担保公司通过典当行将反担保抵质押物进行典当,由典当行向申保客户收取较高的利息,如果典期内申保人仍未能赎当,则典当行还可取得典当品并可能获取超额回报;此外还可以将公司担保业务与集团的拍卖业务相结合,进行业务创新组合。

公司经营的永恒课题是如何通过业务创新来化解风险、获得收益。创新使担保公司信用价值提升:信用资源是担保公司赖以生存的资源,创新使担保业务的外延扩大,业务外延扩大使担保公司拥有更大的信用资源,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创新也是担保公司控制风险的需要:担保公司由于未列入金融机构的范畴,有更大自主性,这便有了业务创新的空间;由于担保业风险大,生存空间小,这便使担保公司有了创新的源动力。担保公司业务向非银行融资转移,也是担保公司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无奈之举:担保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但应对这些风险,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政策环境并不宽松,许多反担保措施无法落实,因此,将业务扩大到风险较低的非银行融资业务以及对反担保资源进行创新组合都是风险控制的需要。

(三)严格财务管理并规范风险补偿机制

担保公司需建立代偿风险对冲和缓冲机制,避免风险集中暴露对公司财务造成不利影响。应该按照当年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准备。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的余额10%以后,可差额提取。还需根据担保业务经营和拓展,结合需要,建立资本金追加机制,对于同政府合作的担保业务,应利用财政补偿机制,持续注入和代偿补偿,保障风险抗御能力。

(四)加强同业合作提升抗风险能力

除传统的担保业务外,担保公司经手的大宗担保业务不断增多,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担保等。其中有些业务担保风险未必是主要的,而是合同或合作制度性需要,其中有些可能隐含着重要的商机。对于这些大宗业务,仅靠单个公司独家难以完成担保,应该通过行业内部的合作,通过联合共同担保,分散风险,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增强行业长期集体风险控制能力。

结论

担保公司是一类特殊的企业,为了持续经营,风险控制是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担保公司必须从内外两个视觉,根据业务拓展的需要,设计系统化的风险控制模型,从规范业务管理和业务创新组合入手,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华北金融,2006(7)

2.朱艳萍,席升阳.我国民营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与防范.创新科技,2009(4)

3.谭仲明,梅强.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4.杨红,洪旭.政府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运作机制及创新.苏南科技开发,2003(9)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担保业务主要风险点

一、 天房发展的担保业务

担保业务属于非常规性的业务事项,属于高风险经济活动。天房发展2013年8月13日对外披露的报告中显示,截止2013年8月13日止,本公司(含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累计金额为 304,960 万元,占本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4,404,198,503.70 元的6924%。如此重大的担保金额一旦管理不当,可能使企业遭到重创。

二、 担保业务各个环节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1.决策审批阶段

(1) 受理申请的主要风险点与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

主要风险点:①尚需要完善的担保政策和管理制度,担保申请的审核和初评缺失 ②担保审查和评价不规范,导致申请受理常常只是形式主义。③受理人员在审核与评价时可能存在难以保持该有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的情况。④受理人员因专业素养不能胜任会导致判断不正确,同样可能存在职业道德问题。

企业控制措施:在财务部专门设立担保经办部门受理担保业务申请。企业在受理申请环节上,只采取上述的控制措施,这一做法有所欠缺,最大缺陷在于没有明确担保业务政策规定担保对象、范围限额、禁止担保的情形,可能导致受理和初审时没能防范风险或者后续调查和评估人工作量大。

(2) 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主要风险点与企业采取的措施

主要风险点:①调查评估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致使判断不合理,或存在职业道德问题。②应有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可能难以始终贯彻至调查评估阶段。③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了解调查不完全,未能真正了解其资产、履约能力和信誉的真实情况。④不能很好地对担保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有效识别风险存在困难。

企业控制措施:①调查评估人员与申请受理人员、审批人员岗位分离。②财务部资金中心对申请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及贷款用途进行调查评估。

在这环节上,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是能够做到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另外对申请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贷款的用途进行调查。

(3) 担保审批的主要风险点和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

主要风险点:①授权审批制度的建设还有待健全完善,需要进一步规范审批过程。②审批不严格或越权审批致使担保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后果代价严重。③舞弊行为存在于审批的过程中。④审批人员与申请人存在关联关系,形成利益冲突,未申请回避。

企业控制措施:①审批人员与申请受理人员、调查评估人员岗位分离。②明确的审批制度。

2.签订担保合同阶段

主要风险点:①对外签订的合同不经过应有的授权。②合同内容隐藏的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会使企业各个方面受到损失。③签订合同双方当事人可能为私谋利而损害企业利益。

企业控制措施:①订立担保合同时,财务部和公司监察审计部或聘请的法律顾问对担保合同有关内容进行审查。②明确由股份公司董事长签署保证合同,财政部资金中心的经办人加盖公章后一份自留,一份返回被申请企业

3.担保过程监控阶段

(1) 日常监控

主要风险点:担保合同履行情况监控缺失或监控方式不当,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应对被担保人的异常情况,处理时机可能被延误,担保风险增加,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企业控制措施:①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需要由财务部资金中心定期监测。②担保人担保期内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需要财务部会计部门按月收集、分析并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情况,并编制《公司对外担保财务明细表》。③财务部人员每季度根据监控情况编制《监控报告》,上报财务部部长。④在实施日常监控过程中,如果担保人存在经营困难、债务沉重,或者违反担保合同的其他情况,财务部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向公司总会计师报告。

在这个环节,通过上述控制措施,企业做到了对被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定期分析和及时汇报,能够有效地避免对担保业务“重于合同签订、轻于后续管理”情况的发生,较好的控制企业担保业务的风险。但却缺乏相关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当财务部人员发现被担保人存在异常情况后,不仅要第一时间向公司总会计师报告,还应将此类信息收集处理并及时传递,向负责受理、审核资信调查资料的担保部门以及审批环节的各负责人进行及时反馈,告知异常情况,分析原因,提醒相关负责人注意类似企业担保业务的申请与审批。

(2) 会计系统控制

主要风险点:①有待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力,担保业务的相关资料档案保管的不完整,日常监控难以发挥效力。②担保费用的收取不及时,企业利益受损。③可能因担保业务的信息披露和会计处理不和规而受到行政处罚。④权利凭证和反担保财产的保管存在问题,企业受损因此受损。⑤担保合同的到期时,担保关系不能随之及时终止。

企业控制措施:①建立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与财务部会计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②担保的会计处理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③加强对反担保财产的管理,财务部要妥善保管被担保人用于反担保的权利凭证,对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要定期核查。④财务部需要妥善保管好相应的合同等有关原始资料。⑤合同到期时,财务部按照合同约定终止担保关系并于此之前全面清查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

4.代偿和追偿阶段

主要风险点:①代偿义务不履行,可能面临法律诉讼风险,企业形象和声誉会随之受到影响。②承担代偿义务后,存在因被担保人追偿不力而造成经济损失情况。

企业控制措施:①财务部发现被担保人未能按时履行还款义务,或被担保人破产、清算等情况时,公司了解具体情况后,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并启动相应的反担保程序。②严格追究部门和个人在担保中未履行应有的程序,未遵守相应规则的责任。

企业的上述措施,并没有包括被担保人无力偿债时,自觉为被担保人代偿债务的规定,也没有包括向被担保人追偿的具体措施。另外,企业没有对反担保诚信做出具体规定。可见,这些措施的设置是不够全面的。

5.专项监督阶段

主要风险点: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实行监督时缺乏独立性,无法及时发现重大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控制措施:①在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②各职能部门成立内控评价小组编写《自我评估报告》。③由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对公司内部控制总体评价进行审核后,由证券部对外披露。

在内部审计阶段,企业董事会授权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并且公司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最终又经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审核,因此内部控制评价达到了一定的独立性。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4

关键词:融资担保公司;信用担保;现存问题;解决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国内融资担保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一些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就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行业背景下,我国的融资担保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担保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

我国融资担保公司服务的客户主要是中小微型企业。虽然近些年国内的中小微型企业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周期无规律、快速的转变和国家宏观经济控制持续收紧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中小微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除此之外,由于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也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中小微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急剧下降,流动性风险以及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中小微型企业所面临的这些风险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违约率提高,而最终就会使得融资担保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大幅度增加。

(二)与银行的担保合作地位不匹配,议价能力低下

从银担合作的角度来看,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在合作中容易出现地位不平等、以及合作机制不通畅等问题。由于国内很多融资担保公司都是小型的民营企业,但是很多银行对于合作的担保公司的门槛设置过高(通常对合作融资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较高)。那么国内这些小型的融资担保公司就很难得到银行的授信支持,其业务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在风险和收益方面,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的地位也存在不对等性。融资担保公司为客户提供贷款连带责任担保后,只能获取不超过银行基准率一半的担保费用;而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则将全部的风险转嫁给融资担保公司,使融资担保公司面临两倍的风险。甚至有的银行为了避免有的融资担保公司在担保后期破产,而强行要求融资担保公司提前缴纳保证费用。

(三)行业内部的发展不平衡

相较于其他类似的行业,融资担保行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国家在融资担保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完善,再加上融资担保行业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国内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存在极大不规范的现象:一是缺乏专业人员。融资担保活动对于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从业人员需要精通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来看,融资担保企业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二是融资担保公司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由于融资担保公司存在较高的风险性,且收入利润普遍偏低等原因,已经有一部分的融资担保公司开始采取一些不适当的手段(如高息揽储、非法放高利贷等)来谋取更快、更高的收益。这种偏离性的手段不仅会加大其他融资担保公司的金融负担,增加融资担保公司活动的风险更会扰乱该行业经济市场秩序。

(四)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管理混乱

由于融资担保公司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的时间较短,导致国内仍然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其经营活动进行制约、管理。虽然中央在过去几年里根据该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了《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但是仍然缺乏在法律层次上进行监督管理的条约,整个行业的法制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已有的《管理办法》不能很好的对该行业的某些违法行为进行约束,缺乏严格制约的力度。

二、解决融资担保公司发展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当前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与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法制法规体系,加强政府对其活动的监管

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行业,且对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行业,政府应该加强对融资担保行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力度,以保证该行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应该深入调查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发展趋势,深入了解该行业的特点,以此来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更具有针对性。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规定那些为了获得更高利益而采取不适当手段的融资担保公司应该被怎么进行惩罚,提高尽量提高法律的约束作用和惩戒作用。

(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很多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而将全部的风险转嫁到融资担保公司,这就使得融资担保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榱思跎偃谧实19司的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借鉴国内外风险分担机制建立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对总的风险进行分担。这种风险分担机制既有利于降低融资担保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银行和中小微型企业的责任意识,能够更好的推动融资担保公司、中小微型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合作,促进国内经济市场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意识,提高其自律意识,规范经营活动

首先,融资担保公司的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有足够认识风险、及时处理风险的能力;其次,融资担保公司要逐渐树立起合法、合规的理念,在公司内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体系,对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自觉的接受行业和社会的监督,共同抵制公司内部和行业内部的不正之风,提高公司和行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创新盈利模式,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融资担保公司应该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更好的实施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活动;积极响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引进具有相关方面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进行担保业务品种创新和管理体系创新,以创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王聪.论融资性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法制保障[J].江南论坛,2014(8):52-55.

[2]曹国华.不同担保模式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5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可用资产,因此对于风险的预防和理财的意识更加强烈,保险公司的业务随之增多,保险公司作为风险承担机构,需要承担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在业务量迅速增大的同时,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暴露出公司经营方面的各种问题,其中保险公司财务方面存在的风险尤为突出,对于人寿保险公司来说,亟待解决的财务风险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会影响公司长期发展,进而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对社会稳定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需要实行一系列措施进行管控。

一、保险公司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保险公司承担赔偿方面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保险公司的业务量迅速扩大,但某些保险公司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业务量增大后带来的赔偿风险,保险公司仍然遵循国外的经营模式和赔偿模式,并没有依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公司发展状况制定保险赔付规定。因此,短期内保险公司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盲目的夸大业务可能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因此会面对资金链断开的问题,保险公司的赔偿能力是否能跟上。

(二)财务管理方面的漏洞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保险公司的财务监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我国的保险公司相对来说,在财务监管方面的管理并不严格,因此给财务方面带来巨大风险,风险监督和管理集中在风险管控部门,没有有效的奖惩制度,财务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风险管控部门内部管控措施不够,出现问题时不能迅速找到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三)资金利用较为单一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金的利用较为单一也是一个存在的重大问题,保险公司在获得保险金后,通常会选择低风险投资项目,这样做的风险大大降低,但是收益也较少,资金利用较为单一,由于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经济风险,因此保险公司要合理利用资金,通过投资等手段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收益,否则遵循旧的模式会阻碍保险公司的多元化发展。

(四)预算计划缺乏短期考核机制

以整个公司战略作为其出发点,在经营计划编制过程中,构建了相应的预算管理机制,依照项目可研报告,来对执行概算进行编制,并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经各个项目的预算整合进来,对每一个项目的预算严格执行,增强预算的刚性,使得每一个项目的利润均能得到保障,避免财务亏损问题发生。但是由于只有每年的年底才会进行预算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不能做到及时性的考核,以至于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短期偏差难以避免,进而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五)风险防控问题

在公司发展中,具有团体性、分散性等特点,且经营范围涉及了行业上下游、相关行业等,而正是受到这种特有发展方式的影响,使得公司风险抵御能力随之提升。但是对于资金管理来讲,所面临的复杂程度提升,公司外部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虽然能够明显提升,但是对于内部风险来讲,发生概率随之增加;其次,受到规模扩张的影响,造成内部组织层次复杂程度提升,需要面临市场的环境变化,这也加大了资金管理难度,想要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就需要从资金使用环节出发,打造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公司也要投入相应的资源,实现对内部资金的有效整合,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六)监督约束问题

在部分公司资金管理中,存在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满足预期目标现象,究其原因是公司在资金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部分公司中基础监督机制不牢固,如应收账款、资金集中管理等方面存在制度建设不足,造成对资金使用情况难以实现实时控制。第二,在公司中尚未建立独立资金管理机构,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第三,资金集中管理流程优化不足,并未按照企业的发展速度做好调整工作,造成资金管理出现不规范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与业务脱节等。

(七)管理方式、统筹机制问题

部分企业中所使用的资金信息管理系统并不完善,单纯地将资金信息系统用于线上办公统计软件,并未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财务、资金大数据等环节分析上,难以准确把握财务、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公司资金统筹管理完善度不高,对资金掌握程度不合理,难以实现公司统一发展目标。

二、优化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赔付金额

首先,保险公司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制定自身的赔付原则,而不是直接学习国外的赔付规定,通过对企业现状的分析和把握以及政策的要求和社会现状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准确的赔付条例,避免带来一些企业与客户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在赔付时企业可以依据条例做到有理有据、合理科学的办理,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保险公司方应该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感,认真落实赔付规定。其次,加强保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保险精算数据,科学合理的提取足额的保险保障准备金。加强再保险管理,对于超出风险承受范围的业务及时进行风险转化,实现保险风险分散管理。

(二)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

企业管理中心需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部门,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进行管理,并将具体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在每一个分公司中践行下去,在每一个分公司安排专门的人来负责提供一些风险指标以及监督后续的控制措施等。同时,还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系统以及风险管控机制,并针对每一个阶段形成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当风险评估报告送往管理层之后,对风险管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三)重视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

①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需要根据保险公司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采取高效合理的措施,提高资金管理效率水平,尽可能从不同维度和层面来削弱资金收支不协调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预算资金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促进保险业务和资金流控制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达成资金预算管理目标。②重视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对资金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选择多样化的预测方法,对资金收支进行合理控制。如果属于正常经营所需的资金,在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和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结合起来,确保预算资金设置的合理性。预算编制以及调度都应该提上日程,确保保险公司预算调控目标可以顺利达成。③不断完善资金预算执行考核机制,与年度资金分配和使用目标结合起来,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年度资金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明确资金管理具体的考核细则,把不同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性的考核评价,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为企业制定调整和优化资金管理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重视资金管理制度的优化,达到更好的风险管控目标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需要不断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根据岗位需求来匹配不同的工作人员,落实责任承担机制,实施岗位不相容分离制度,能够确保工作人员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监督效果,对于工作效率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资金业务开展的独立性需要得到保障,减少任何个体的干预和影响,借助分离制度的保障,提高业务开展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对票据的管理,尤其是公司印章管理制度需要落实,并且在公司上下进行宣传,增强该公司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企业票据要定期核对与盘点,判断实际票据和账面信息是否保持一致,减少财务人员的违规操作。不断完善轮岗制度,定期管理资金业务,工作人员相互监督,确保能够把工作落实到位,减少监守自盗行为的发生。同时,分支公司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要不断完善员工管理制度,为员工转型提供便利,提高员工的业务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与资金管理体系结合起来,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提高资金管理效率水平。日常经营过程中的操作环节需要落实到位,做好工作上的衔接,强化对资金管理成本的控制,扩大收益空间。不断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可以做到实时监控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重视内部监控机制的完善,确保资金管理目标顺利达成。

(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下,需要从加大资金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出发,提高资金管理效果。打造资金管理共享中心需要借助管理中心中的信息平台实现对集团公司资金的有效管理。第一,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做好系统端口的对接,如内部上应当及时与业务系统、物料系统等对接在一起,为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在外部上则需要及时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对接,落实资金监管工作。第二,完善信息化使用制度。在权限授权上应当做好授权工作,如申请额度等,确保资金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提取大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对于异常数据及时反馈相关部门进行追踪管理。

(六)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保险公司财务管控风险的很大一部分源于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健全的监督监管规定,可以在公司内部建立员工间,尤其在财务部门内部互相评价监督的制度,鼓励有据可循的检举揭发,实行奖惩制度,在不同的部门间加强沟通与监管,确保责任与义务都能客观公正的履行,对于在业绩方面有贡献的员工实行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的职业责任感,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对财务方面、账务上面的定期审查与考核,达到监管的目的。

三、保险公司财务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加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高投资回报率

企业应重视风险的事前控制,在风险发生前就采取措施控制风险,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预测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动调整企业的投资决策,调整发展方向及时抓住市场机会以拓展企业的发展规模;通过调整决策,提高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率,不断提高企业的收益,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强动态监控确保投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应该培养工作人员的风险预警意识,提高相关员工的业务水平,提高整体风险分析能力,合理地规避风险,通过分析制定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水平。

(二)优化资产配置,增强运营效率

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分配尽量满足企业各项活动所需,企业应该提高资金回收周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来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增加企业的可分配资金,及时调整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来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规划、具体的应对风险的措施、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制定完成目标所必需的步骤,减少资金浪费,提高企业的营业效率。

(三)多元化经营

保险公司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保险公司需要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多元化经营,扩大企业的流入资金,通过在经营战略方面不断地创新,达到多元化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当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试图对保险公司的核心产品扩大规模时,不要盲目加大产品的销售,而应该结合资金的流动性,预期债务和可支配资金的合理性。多元化经营首先可以分担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例如在面对经营不力或者保险公司的决策出现问题时,保险公司可以选择对企业的固定资金进行投资利用,并做好预期收益和风险承担,选择最优方案,在稳定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不能忽视监管的重要性。

(四)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考评体系

公司应当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列入考评范围。通过利用内部审计、财务的监督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内部工作流程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内部信息,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对于重点问题还要进行连续、系统、深入的核查。同时,考核结果还要与部门、人员的奖惩挂钩,加大对蓄意造假者的惩罚力度,激励和鞭策有关部门及员工尽心尽力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五)规范业务流程

①承保过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评估机制,对投保人的真实信息进行充分调研,其次,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保险案例,完善优化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指引方向。②收取保费过程。保险公司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政策法规,按照标准比例进行保费收取,对待客户一视同仁,充分考虑到保险公司长期发展。③保险理赔过程。在进行理赔时,保险公司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并对事故调查取证,必要情况下可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事故勘察,确保结果的真实性。

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保险公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也是优化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措施,而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容易受到忽视的部分。目前,保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仍然存在风险内控环境较差、风险控制水平不高等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基于此,人寿保险公司需要依据自身财务风险管理情况,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内控环境,规范工作流程,从而提高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解决效率,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杰.新背景下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时代经贸,2019(14):23–24.

[2]王鹏.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3):241–242.

[3]张毓青.新形势下人寿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探析[J].商情,2020(11):18–19.

[4]杨昀静.财产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商,2020(4):127–128.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6

关键词:国际工程 政治风险 识别 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81-02

在国外的中资国际工程企业应对政治风险引起重视,充分认识政治风险;企业在签约前做好政治风险的级别识别,切忌盲目跟风;在拿到项目后,要加强制定对人员与设备的保护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对项目政治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

一、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的一般类型

政治风险指项目所在东道国政治事件影响使项目投资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导致政治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东道国政府的政局的不稳定和政策的不连续性,项目投资方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经营管理绩效、市场拓展等目标遭受影响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一般的类型主要是:

二、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的识别方法

识别政治风险及其级别是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管理控制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工作。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的识别主要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1.主观识别法。主观识别法就是通过项目自己的团队成员的直观感受和个人判断来评判政治风险。最常见的做法是项目公司自己成立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召集决策者和项目所在国相关人员座谈,通过调查方式来找出项目的政治风险及其类型,并评判政治风险影响的程度和应采取的风险规避方案和措施。该方法的缺点是明显的:一是项目团队人员和知识信息面有限,得出的结论可能易于简单化;二是项目有关的内部人员对项目经营和市场情况了解,但难于掌握东道国整个国家的政治信息,所掌握的政治信息可能不完整;三是项目所在国管理人员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评判,容易导致政治风险的识别失真。

2.咨询识别法。通过专业性咨询机构来提供项目在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信息和评判结果的方法。提供政治风险专业咨询服务业务的知名公司有如普华永道公司、艾哲森公司、Dataquest公司等,国内有中国出口信息保险公司等。评价政治风险的常用指数方法有:富兰德指数(Forlend Index)、“欧洲货币”国家风险等级表、“职业投资家”国家风险登记表、日本公司债研究所的国家政治风险登记表等。

3.模型识别法。国际工程项目投资方通过使用专业机构提供的政治风险预测模型,识别项目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如美国商业环境风险评估机构(BERI,Business Enviroment Risk Intelligence U.S.A)1960年提出的商业环境风险情报模型,还有政治风险评估模型系统(PRS)提供了100多个国家未来一定时期的政治风险,这个系统指数是通过全球250余位专家的专业评估综合得到的。

三、管理控制政治风险的策略

按项目风险规避的一般管理原理,对国际工程项目政治风险可从风险的回避、转移和分散等三个方面采取管理控制策略。

1.风险回避策略。放弃或终止项目来防止大的政治风险,这是从衡量继续实施和放弃实施两种情况的得失后作出的选择,该策略简单、易行、全面、彻底,但风险与效益成正比,因而完全回避的策略采用少;与东道国政府签订书面保证或履约保证协议,获得政府担保,保证不实行强制收购,或即使收购,也按市场价给予项目损失补偿,包括在履约、外汇、不竞争、收益等方面做出担保,在一定程度上是要求政府以平等民事主体身份来对待项目的权利与义务;争取政府支持和法律法规保护;聘请熟悉当地法律的当地法律顾问,来防范和回避政治风险。

2.风险转移策略。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一些国家设有专门的出口信贷机构,提供政治风险的保险。如我国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国家鼓励的境外重点投资项目提供政治风险的保险业务,国外的有德国的海尔梅斯出口信贷保险公司、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ECGD)、意大利国家信贷保险公司(SACE)等;将各种项目经营相关的担保由外国大银行、大公司担任,其担保设置于东道国管辖之外,以避免东道国因政治、政策原因造成的影响和可能采取的干预活动。

3.风险分散策略。建立国际性的投资方和贷款方的多边投资集团,利用多边法律保护措施,一个活跃的多边机构拥有项目的部分产权,强制收购的风险一般会降低,政治风险得以分散,争取项目所在国一个强大的合作者参与或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参与项目,可以利用《多边担保机构公约》所提供的保护措施维护合法权益,分散和降低政治风险;与东道国政府签订能够自由利用部分投资的协议,在项目投资过程中掌握投资自由度,进退自如,从而分散项目的政治风险。

四、政治风险大小辨识与应对控制措施

对国家政治风险可用调查方法取得相应类型风险的结果,被调查者可运用前述的辨识方法给予结果。对各类政治风险的大小运用以下“风险系数”的方法计算排序,从而识别出各种政治风险的大小:

RI=(5n1+4n2+3n3+2n4+n5)/5(n1+n2+n3+n4+n5)

RI―风险系数;

n1―认为“极其重要”的被调查者的比例;

n2―认为“很重要”的被调查者的比例;

n3―认为“重要”的被调查者的比例;

n4―认为“比较重要”的被调查者的比例;

n5―认为“不重要”的被调查者的比例。

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的制定目的是为了管理控制各类政治风险,结合政治风险调查识别与控制策略,在具体国际工程项目中可针对性采取管理控制措施(表2)。

五、结语

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或承接的国际工程项目业务不断增多,国际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完工风险、经营和维护风险、环保风险等。目前一些不发达国家地区是我国企业国际工程业务的重点目标市场,但这些国家的政局不稳定性、法律的不完善性以及市场体系的不健全性相对较高,在这些地区的国际工程项目遇到的政治风险问题多且尤其突出,而企业对政治风险的复杂性认识和防范性对策的掌握均不足。因而需要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不断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增强政治风险防范意识,积极探索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护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夏琳,苏英.我国BOT项目融资中政治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建筑经济,2009(5)

2.黄洪华,陶炼.BOT项目的风险分析与防范.财经界,2009(6)

3.任超锋.中国对外承包业应对国家风险的策略.经济研究导刊,2009(33)

(作者单位:宋金刚,李刚,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11;颜瑛,长沙理工大学项目管理研究所 湖南长沙 410114)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7

【关键词】PPP模式;风险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

Abstract:In the PPP Mod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inancing, there are a lot of participator, and face many complex risks, Meanwhile, the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disease degree caused by the various risks. Which make the risk sharing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sis on the major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facing the parties, according to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inancing risk.

Key words:PPP Mode;Risk Analysis;Urban Rail Transit Infrastructure Project Financing

1.引言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也称为3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PPP融资模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有效运营。

PPP模式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伦敦地铁、荷兰 HSL-ZUID 地铁、香港地铁、北京地铁四号线等。工程实践表明, 合理分担项目风险,从而提高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效率,这是PPP融资模式成功的关键和最重要的目标。PPP模式下,参与者众多,风险因素多且错综复杂,各风险所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同,使得风险分担变得更加复杂化。

因此,本文针对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风险的主要特征,就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PPP模式的风险进行分析。

2.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风险的主要特征

PPP项目风险除具备一般项目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其本身的特征。

(1)风险周期比较长。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一般都比较长。因此,在PPP项目投资额巨大的情况下,PPP项目公司要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利润,需要较长的期限,则其面临的风险期也较长。

(2)风险具有很强的阶段性。PPP项目建设的程序性,决定了其风险也呈明显的阶段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不同阶段,风险种类不同。在建设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完工风险,而在运营阶段面临的主要是市场风险和运营维护风险。而政治风险、环境风险则是贯穿PPP融资模式运作的全过程。二是在不同阶段,风险大小呈明显的阶段性。在建设阶段,由于资金的大量需求,项目本身也未产生任何收入,因此,项目风险随着项目的建设而增加。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由于有稳定的收入来支付生产经营费用、偿还债务,并产生收益,项目风险就逐渐降低。

(3)各参与方面临的风险有所不同。在PPP项目中,参与项目的每一方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不同的立场决定了其在项目中面临的风险不同。公共部门预期通过PPP融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并在特许期满时无偿获得一部分资产。其所承担的风险有:完工风险、政治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等。而投资者预期通过投资项目获得回报,其承担的风险多且时间长,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环境风险等。

3.PPP模式下项目各参与方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3.1 政府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PPP模式下政府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

(1)政治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

在PPP项目中,所有的参与方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的影响。而在项目参与各方中,东道国政府是最有能力承担政治风险的,因此政治风险最后由东道国政府承担是最佳的选择。东道国政府可以通过担保形式,保证不对项目实施强制性收购;若由于发生政治波动、法律变更等事件而使国家收购不可避免,则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在相关的特许权协议中,东道国政府与项目公司可以就风险分担问题进行协商,政府以允许提高价格或延长特许期来补偿项目公司由于法律变更蒙受的损失。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应通过合同的形式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合理分配。

(2)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主要在运营商方面,经营风险主要在项目经营和维护过程中,由于经营者的疏忽,发生重大经营问题。就东道国政府而言,可以通过选择对拟建项目及其领域内比较熟悉的运营商来预防这一风险,并且运营商具有良好的资信和管理经验。在项目建成后,一般应要求承包商对项目提供一个保证期限,以便承包商对其材料和工艺的缺陷进行修补。

(3)市场风险

PPP项目一般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市场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在项目初期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大大减少项目上马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在产品的销售合同上,确定好产品的定价策略。由于PPP项目的产品定价一般受政府的影响较大,所以政府有义务尽可能减少项目由于市场风险而蒙受损失。政府可通过与承包商签订具有担保性质的长期购买协议或产品销售协议,以减少承包商由市场需求风险导致的运营困难。另外,竞争风险也是承包商十分关心的,为预防竞争风险,政府可以对承包商承诺在项目特许期内,不在项目周围的一定范围内建设同类项目,以保证项目的实际收入。

3.2 项目承建商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PPP模式下项目承建商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完工风险、供应风险和技术风险。

(1)完工风险

为限制及转移完工风险,通常情况下,可利用不同形式的项目建设合同对完工风险进行控制。常见的合同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可调价合同。固定总价合同指双方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以一次包死的总价委托给承建商,这种合同方式对承建商最为不利。成本加酬金合同则是项目公司承担了大部分风险,承建商承担的风险是很小的,这对承建商最为有利,一般这样的项目是竞争不充分的结果。可调价合同中项目公司和承建商对完工风险进行了合理的分担。在项目建设阶段,完工风险的主要受害者是贷款银行,为了限制及转移项目的完工风险,贷款银行通常要求项目公司或者项目承建商等项目其他参与方提供相应的完工担保。而承建商也意识到完工风险会给自己带来潜在的损失,为此会采取加快进度,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加强科学管理等措施来保证项目按期、保质完工。但在具体承建过程中,由于项目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三材”用量大,因此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项目的总造价影响很大,很可能造成总成本的增加,超出预算。这对承建商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而且因此会导致完工风险,从而影响项目融资的正常运营,为此,承建商可以采用远期合约的手段来提前固定成本,从而有效回避风险。

(2)供应风险

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风险对承建商来说影响较大,承建商通常通过签订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合同,加以预防和消除。项目能源、原材料供应商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购买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以长期的优惠价格为项目提供能源或原材料,并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对进行担保。同时,承建商可以进一步将供应协议设计成“供货或付款”类型的合同,这样,项目的经济强度就能够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与供应商共同承担风险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3)技术风险

项目技术风险包括项目设计施工方案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项目技术的选择失败将使承包商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在PPP项目协议中,承建商一般根据项目公司的要求选择经过市场证实的成熟的生产技术。因此,承建商可以通过选择经验丰富的工程顾问来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期期间造成技术风险。

3.3 项目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PPP模式下项目运营商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环境保护。

(1)市场风险

由于PPP项目的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往往难以预测。在实际运营中,由于原材料及燃料价格的涨幅超过了项目产品价格的涨幅,那么项目的效益势必下降,势必造成实际收入低于设计预期,现金流不足,难以补偿项目经营成本和按时归还贷款的风险。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一方面要在项目初期做好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签订具有担保性质的产品长期购买协议是项目融资能力的基础,这是分散市场风险最常见的法律措施。长期购买协议在不同的融资结构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合同、使用合同、最低支付合同等。这些合同虽然具体形式和内容有区别,但其本质特点相同,即不论项目产品买主或产品设施用户是否取得产品或服务,都有义务向项目公司支付最低金额的款项,以补偿项目公司对贷款人的义务;另一方面是在产品销售合同上确定好产品定价策。根据项目的产品的特点选择是用浮动定价法还是固定定价法,另外还可以采用实际生产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收益的定价方法。政府或公共部门的保证,主要是要求政府或公共部门在特许权协议中明确承诺项目运营初期保证最低车流量或者使用量以确保项目的成功。

(2)政治风险

PPP融资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其项目特许经营期较长,对于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其特许经营年限一般都在30年左右。对项目运营商来说,其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由所在国法律政策变化等而造成的高成本、低收益的现象。在应对政治风险方面,与东道国政府相比较,承包商显然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运营商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应对风险:一方面通过买入一些外汇的远期合同来防范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申请政治风险保险来转嫁风险,一旦保险事件发生,则可以申请赔偿;另外也可以通过海外投保方式,使各种担保合同置于东道国政府的管辖之外,尽量避免东道国政府可能采取的干预行动,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3)法律风险

在特许权期项目所在国现行法律的变革、全国性的或地方的法律不一致、进口和出口的规则变化、公司法的变更和所有权法令的改变等都会对PPP项目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为了规避由此引起的风险,运营商需要聘请法律顾问以确保其工作符合项目所在国的法律要求。

(4)环境保护

各国对环境保护责任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因此,在项目融资中根据项目所在国法律规定,谁负有环保责任,该风险就应由谁来承担。环境风险会影响到贷款的偿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散和降低项目环境风险。运营商应对环境风险有两种措施,一是投保环境保险,二是在合同中明确列出各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即估计项目的环境责任。

4.结论

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风险周期长,呈现很强的阶段性,参与项目各方在项目中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要更好地确保参与各方的利益,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分担机制,使风险的分担方式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巍.PPP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J].综合运输,2004(10):33-35.

[2]陈友兰.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3]Li Bing,A.Akintoye.P.J.Edwards.C.Hard一caste.The allocation of risk in PPP/FPI construction projests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5(23).

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篇8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担保 风险 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在对外担保中出现许多问题,蕴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这类问题不解决,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带来不利影响。而造成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如上市公司自身、经济市场监督、法律法规等方面,而控制担保风险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加强上市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

一、上市公司提供对外担保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经营活动,在企业融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少上市公司由于担保出了问题,使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同时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产生这种风险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国有股“一股东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由大股东直接掌握,产生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在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过程中,有决定权的少数大股东的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产生损害广大股东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行为,这也构成了上市公司股东最主要的成本。这些大股东的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往往会放松对被担保方资信、还贷能力等的审查。另外,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原因,上市公司管理屋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来谋取个人利益。当由管理层代表股东进行担保业务的审查时,一些具有极大风险的担保决策也能通过,使得本可以避免的风险得以产生。

2.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上市公司面临巨大风险的重要原因。目前,提款机式担保虽有所控制,但还是有很多上市公司由于对担保事项控制不够而受到牵连。

(1)许多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尚未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对外提供担保时往往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2)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在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之前,由于没有能力对其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往往对被担保方的资产收益率、资信状况,以及本公司资产与担保额比例等不够明了。

(3)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处理系统。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时,没有适时对其进行监控,没有及时关注可能产生风险的情况;而在风险产生后,又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控制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以及本公司为被担保方还债务后应如何挽回自己损失的方法。

(4)风险责任制度不完善。由于没有将担保风险与各责任人的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因而出现了对担保风险放任自流的不谨慎和无人负责的状况,而且股东大会、董事会对担保行为的审批也缺乏谨慎性,使得担保风险加大。

3.其他外部因素

(1)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在银行与被担保方之间,所以银行资信审查工作的不到位以及监管不力也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一直以来,我国银行都是粗放型经营,过分强调市场占有份额和银行盈利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又没有掌握借款人的真实经营状况、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由些产生的借贷风险就部分地转移了提供担保的上市公司。

(2)我国担保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从目前我国的担保法律体系来看,有关担保责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恶意担保和非法担保或恶意隐瞒相关信息给上市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的,当事人或当权人和责任人几乎不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3)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刚刚建立,还存在很多欠缺,信用理念也没有彻底贯穿于企业和个人之中。这也给上市公司的担保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二、完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问题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要制止大股东通过对外提供担保来侵占和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就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适度地减持国有股,降低国有股所占比重。可以采取国有股转让给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国有股回购、股转债、国有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还可以对银行实行债转股,使银行由上市公司债权人转变为上市公司所有人,从而更关心上市公司的业绩,更有效地控制上市公司的担保风险。

(2)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制约大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上市公司和外部股东的事情,另一方面可以由其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减少“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的职责主要是决策和监督。修改有关监事会人员构成的规定,允许除股东和上市公司职工以外的利益相关者进入监事会,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2.明确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必须明确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完善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充分运用风险管理方法,使上市公司的担保在一个规范的体制下进行。风险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时,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密切联系与配合,从担保行为发生的第一五环节入手,充分地搜集相关信息,以便有效地判别风险。调查被担保主的资信情况,密切注意可对担保行为有影响的事件,建立被担保方担保档案,并尽量做到充分、完整。

(2)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分析与评估包括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具体包括:预测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可能性;预测可能的结果范围,评估可能的损失程度;预测发生的时间;对各种风险进行描述与排序,对风险进行量化,通过建立风险的计量模型,确定单一风险和企业总体风险水平,为应对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3)风险处理。在识别和衡量风险之后,企业就要做出各种避免和控制损失的决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施风险管理:风险回避,如果通过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担保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很大而且影响因素很难控制,则可以采取主动放弃的措施,即不进行担保。风险留存,与风险回避相反,上市公司认为风险在自己可随的能力范围内或者风险较小且能给自己带来获得机会,主动承担可能产生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计提风险基金,做好防备工作。风险转移,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其他企业或机构。风险披露与损失控制,当风险已经产生时,上市公司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弥补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财务报告中真实披露有关的担保给本公司带来的负担效应。

3.加强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

(1)实行担保业务的不相容职务分离。为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相容职务包括:担保业务的评估、评价与审批,担保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监督、相关财产的保管与担保业务的记录建立担保业务岗位责任制,并进行严格考核,将其与各责任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因责任人失职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赔偿。健全有关担保责任的法律法规,对于恶意担保和越权非法担保或恶意隐瞒相关信息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巨大损失,应当增加明确当事人或当权者和责任人的相应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条款,以治理对外担保的人风险。

(2)制定担保政策,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和禁止担保事项。科学地规范担保业务的操作程序对担保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审批人应在其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如对于超过企业净资产10%以上的担保事项,必须由董事会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或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中把持有决定权的投票数量,也会使审议事项最终容易通过股东大会,故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控制还应从内部、外部联合着手。建立独立董事、流通股股东联合否决机制。建立严格的担保业务评价制度,确保担保业务符合担保政策。要对被担保方主体资格、担保项目的全法性、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行业前景和信用状况、动产和不动产、权利归属等进行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当被担保方有关项目发生变动时,要重新进行评估。

(3)建立一系列规范制度。建立担保检测报告制度,重点加强对被担保资金流向的日常动态监控,定期了解被担保方的经营情况并形成报告,对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担保业务监督检查制度,重点检查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参考文献:

[1]南言:担保“圈钱黑洞”系统风险揭现中国经济周刊2004.10

[2]朱世芳黄汉江:关于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的思考 财会研究 2005.8

[3]胡燕论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会计 2006.5

[4]姚秀琦:对中国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思考会计之友2005.7

[5]刘章胜: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分析 财会通讯2006.6

[6]方光正:规范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理论思考 特区经济 2005.11

上一篇: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 下一篇:工程监理市场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