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担保公司违规融资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6 12:33:30

对担保公司违规融资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担保公司是为个人或企业做信用担保向银行贷款从而降低其融资风险的第三方机构,因而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担保公司最早在1992年出现于广州、上海等大型城市,随后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近年,随着银行信贷紧缩,民间借贷利率高涨,民间借贷渐渐成了民众新的“投资渠道”,担保行业迅速繁荣起来。据统计,到2011年我国担保机构数量已有6000家左右。然而,担保行业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今年,广东、河南、温州等地担保行业相继出现违规放贷、违规理财等事件,导致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同时也暴露出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担保公司的密切关注。

一、担保公司违规融资的主要方式

担保公司在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少担保公司却参与了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等违规融资活动,这是目前担保公司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目前担保行业的违规经营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贷款置换。为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以“还旧借新”方式周转,从而向企业提供资金。二是垫资注册。为企业提供资金用于增加注册资本或为企业注册资本验资。三是变相吸存。为维持一定的资金运作量,担保公司通过股东等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价格变相融资,使社会闲散资金和部分居民储蓄存款流向担保公司。四是变相放贷。一些担保公司实际并不从事担保业务,而以高利息向企业或社会个人、个体工商户放高利贷款或开展典当业务,变相开展银行业务和特许经营。

二、担保公司违规融资的影响

(一)易引发支付风险

随着担保公司的增加,受其影响银行存款增长可能会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担保公司非正常分流银行存款以及银行吸收民间存款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对资金准确预测的难度,容易出现支付风险。

(二)自身及银行业信贷风险提高

一方面,担保公司违规经营,其成本要比正常的经营活动高,因此,其只能进行高息贷款,从而转嫁成本,导致担保公司亏损的风险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其不是正常的经营活动,被相关部门查处取缔的风险也存在。与此同时,担保公司从事借贷活动将导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和经营风险增加。

(三)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由于担保公司违规融资,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成本,使盈利水平降低。另外,一些风险较大的,或者经营不善的,乃至非法经营的企业如果通过担保公司获得贷款,得到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就会违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更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担保公司违规融资的原因分析

(一)担保行业发展程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1.业务“异化”现象严重。在2010年担保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银监会融资性担保工作部副主任文海兴指出,担保行业“异化”现象比较严重,表现在名不副实,挂着担保公司的牌子却不做担保业务。

2.缺乏风险评估能力。目前,许多担保公司业务流程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风险计量不科学,有效的识别、计量评估和防控风险的制度措施不健全。

3.专业人才匮乏。担保行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具备金融知识、法律知识、财税知识、营销知识等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担保公司的员工普遍较少,具有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具有风险甄别、分析评估、担保项目设计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稀缺。

4.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也在急剧扩张,要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是很难持续的。随着银行信贷的紧缩,企业从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因此企业从担保公司贷款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

(二)政府监管机制不完善

1.担保行业存在监管真空地带。一些不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但机构名称中含有担保字样的机构无法纳入监管范围,如果这类机构发生违法违规行为,会直接影响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带来重大风险隐患。

2.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门槛设置过低。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

3.担保监管不够成熟。各地监管部门成立的时间短,将融资性担保机构纳入监管的时间不长,普遍存在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监管制度不完备和监管手段不丰富等问题,监管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担保公司违规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清理整顿,净化市场环境

1.积极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目前担保市场诚信缺失,担保公司为了争揽业务,不惜违背监管规定,变相降低费率、提高手续费,有意隐瞒风险。同时,担保公司更愿意向客户推荐高提成比例的产品。

2.明确监管主体,加强行业监管。担保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担保行业整体规划、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等相关的配套性政策、措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担保行业的监管体系,明确担保公司的主要监管部门。

(二)完善法律法规,严防各类风险

1.对融资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具体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行业准入制度,相关人员培训制度等,增强担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及防范风险的意识。

2.立法限制融资担保公司对高风险行业进行融资担保。担保公司应严格按照金融业“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原则,进行自律。担保公司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而群众目前对担保公司不信任,所以担保公司除了不能从事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活动之外,还应主动规避一些风险过高的项目担保。

3.规范制定监管标准。各监管部门要根据法定标准加强对担保机构的专业知识指导,检查各项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三)建立违规融资的检测机制

1.建立检测模型。一是针对“贷款置换”“垫资注册”“变相吸存”“变相放贷”等可能违规放贷的形式,建立一种违规融资集。二是依照一个月(或一个星期)为时间窗口,建立针对违规融资的审查机制。三是对一个公司的整体业务进行判定,也即是对涉及到的子业务是否违规的结果进行融合。四是对公司的整体业务进行与子业务进行分别评价等。

2.措施。可以根据对公司业务是否违规的评价,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管理或者整改。

(四)加强风险提示,防止风险转移

1.建立风险等级评估模型。一是建立担保公司的风险指标集合;二是对风险指标集造成的影响结果,进行等级划分;三是对公司总体风险的脆弱性进行评估;四是风险指标集的表示;五是风险造成影响结果,对其等级划分:六是对担保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融合:七是对总体风险的脆弱性评估。

2.措施。一是担保公司要从战略上规避风险,从规章制度上分散一些风险,在实行运营中要严格控制风险系数,在代偿后要积极采取资金追回措施。二是政府部门在监管中发现存在资金违规流动、违规支取、超额担保、关联交易等不规范操作的担保公司,要积极对其提示并做出限期整改决定。三是完善担保贷款审查制度,对担保公司的合作伙伴及关联客户的贷款要严格审查和管理,防止信贷资金流入担保机构,成为担保机构从事非法融资业务的资金来源。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上一篇:“克强指数”在河南省电力经济运行中的映射研... 下一篇:工程施工时间的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