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企业财务申报范文

时间:2023-10-07 10:28:41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1

关键词:财政扶持 资金项目 企业 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63-03

一、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管理主体间权责义务不清

在体制架构上,各类资金项目的管理主体之间的权责义务不明确,博弈和寻租空间大。一是现行体制缺乏从整体上分解不同层级政府在项目资金支出上的责任,中央与地方双方权责划分的规定,造成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二是扶持企业的项目资金由财政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相对笼统、不够细化,业务主管部门在项目资金分配方面拥有相当的话语权,从而造成财政部门对项目资金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的现象。

(二)资金种类繁杂,交叉重复

企业发展项目资金往往是根据业务主管部门实施国家特定领域、阶段性重点工作的要求来设置,以部门职责而非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造成企业多头申请、财政资金重复支持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之间未形成信息共享平台,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一些跨行业企业同时向多部门申报,而均获得通过的现象。例如关于农药产品的项目,由于其是农业上使用的产品,因此在农业部门获得拨款;另一方面又因为该农药产品较为环保,又在环保部门得到扶持。个别项目重复获取财政资金阻碍了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项目得到应有的资金扶持。

(三)引导带动作用不强

由于企业数量众多、行业分布广泛、项目差异很大,前些年普遍采用以企业直接受益为主、间接受益为辅的无偿扶持方式。由于无偿使用资金所占比重较高,又因将主要资金分散支持单个具体项目,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受到一定制约,无法发挥其最大效能。目前虽在资金支持中引入了资本注入、风险补偿、阶段参股等方式,但这种方式的使用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资本注入的方式主要适用于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等,且有一定比例限制。阶段参股主要针对创投机构,以及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规模也很有限。

(四)材料弄虚作假,粉饰包装严重

在项目申报审核程序上采用逐级申报、逐级筛选的方法,使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容易造成权力寻租。这也助长了一些项目申报主体为能够获取财政扶持资金,满足申报条件,一味地依据掌握的理论和情况编造和粉饰项目申报材料,夸大项目成果,而不去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时,伪造原始凭证,虚构财务数据,通过种种方法使申报材料符合申报条件,结合权力寻租以骗取财政资金。比如某公司为满足申报条件,在申报材料中,人为改动会计利润,使得审计报告与纳税申报表的利润出现很大差异。

(五)项目评审仓促,难以发现问题

尽管普遍引入了专家评审制,但出于节约费用等考虑,往往评审时间安排较短,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类申报材料,专家们的评审时间非常仓促,难以一一细看。而且仅依据提供的书面材料,无法对项目的真伪进行有效甄别。正是由于评审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专门策划、伪造材料、包装项目申请专项资金的灰色产业链,利益的诱惑也导致部分企业虚假申报、连年申报。虽然对此现象也早有察觉,但面对庞杂的支持对象、广泛的行业与技术领域,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难以实现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督与控制。

(六)绩效评价成果未充分运用

绩效评价是对资金项目的验收,一方面通过将绩效成果与期初的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加以改进,促进项目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起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对受扶持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考察项目完成程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确定优质项目、无项目效或低效项目。可是一些部门虽对受扶持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后期却并没有真正运用绩效评价的成果,发挥绩效评价应有的作用。例如,建立起失信企业、失败项目的黑名单制度,并且及时回收已拨付资金等。

(七)项目建设后期监管不足

相关业务部门对企业进行扶持后,后期缺乏对企业的跟踪调查,未能对企业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督,导致一些项目申报单位随意挪用项目资金,造成项目因资金缺失而瘫痪的现象。一些项目申报单位在获得项目资金后,将资金运用到其他途径,并未按计划实施项目建设。还有的企业在获得项目扶持资金后,并未按照项目上所计划的进行项目研发,而是将资金直接用于偿还贷款,原因在于银行因经融危机实行了“先还再贷”的政策,可当企业用项目资金还了贷款后,银行却不再放贷,企业也因资金的挪用而使得项目无法按时完成。

二、对财政扶持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扶持企业发展是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活动,企业是一端连接着政府,一端连接着市场的最为活跃的主体。对财政扶持政策进行改革,必须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不同环节和领域的职能作用有所侧重。

(一)明确各级财政的权责义务

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企业经济发展应属中央与地方共同负责。要理顺各级政府之间在扶持企业发展的责任,并实现动态调整。更重要的是根据外部性、激励兼容等原则,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支出比例,并适时地进行动态调整。各级财政要对扶持企业发展的责任逐级分解落实。中央财政应当负责扶持资金政策的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体系,包括设置项目资金的类别,项目资金的申报条件和申报要求等。地方财政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政策和制度加以落实,加强事前控制,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明确项目资金的支持方式和支持额度,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监督体系,并对项目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二)加强部门分工协作

要打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的格局,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应由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实施,财政部门管钱,管住总量,业务主管部门管事,管住项目。部门之间应该有分工、有协作,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也就是说业务主管部门要管理 “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财政部门要管理“给多少、怎么给”,同时也担负起对资金使用的监管职能。

(三)用市场化方式进行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必然以效益为导向。因此,财政资金对企业直接支持的功能应转为税收政策,除了一些科技创新等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与农牧民和市场相关的特殊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外,应尽量减少对企业给予直接的投资补助。

(四)适当进行扶持方式的创新

财政资金的扶持方式可以采取阶段性股权投资或者偿还性资助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支持,同时委托专门投资机构对财政资金进行管理。专门投资机构对政府部门审定的备选项目,经自主评估筛选后,按自主经营要求实施管理,在约定期满后收回投资,或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给予一定比例豁免,收回部分偿还性资助款,再继续用于其他需要扶持的项目,实现专项资金的循环重复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加设了一道“防火墙”,既不改变财政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又可避免资金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还可淡化财政资金变成“唐僧肉”的利益诱惑,激励中小企业管好用好资金。财政资金也可以通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创投企业或者为其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间接支持企业。为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必须明确财政与创投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利用多种金融工具,鼓励创投企业向企业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企业,活跃市场经济。

(五)建立企业财务评估制度

在项目评审过程中,目前主要依据的是企业申报材料,而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尤其是项目资金需要量、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内容,基本依赖申报企业自身的道德约束。因此,应建立财务评估制度,由政府部门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在项目资金下拨之前,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内容进行评估,核实企业项目的经营情况和项目的真实性,评估项目在财务上可行性,将财务评估通过的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依据。这样就增强财政部门的企业管理能力,并将资金风险管理关口前移,有效克服传统的“马后炮”监管方式的弊端。

三、提高财政扶持资金效益的具体建议

(一)立足实际,完善企业扶持资金政策

比较苏南地区其他城市,镇江市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所以必须将有限的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一要政策导向清晰化。企业成长关键在于市场竞争力,竞争力必须依托自主创新。因此,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做到增量和提质并举,既做大经济总量,又提升产业层次。所以政策导向上要清晰化,要围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做“文章”,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二要积极推行项目库建设。实行项目库管理是企业申报财政资金项目的一项重大举措。入库项目应符合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政策和项目申报指南等具体规定,在做好项目规划、实地考察、评审论证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项目库中择优筛选和上报。通过项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强项目基础资料管理,从而更加科学地选择和实施项目,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三要奖励设置重点化。根据各类扶持项目扶持资金使用效果,围绕扶持政策主要导向,对繁杂的奖励项目设置进行认真清理、甄别,减少一些扶持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突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类项目的重点支持,并提高奖励额度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四要设立扶持资金申报“绩效门槛”。根据申报企业以前年度获得扶持资金绩效情况,对达不到资金扶持效果的企业,暂停资金申报;通过“绩效门槛”,筛选掉绩效差劣的企业,增加绩优企业的扶持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财政扶持资金效果。

(二)积极探索建立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合理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方法,对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判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扶持的主要依据,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涉及的行业多,绩效呈多样性的特征,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既有长期效益,也有短期效益;既有直接效益,也有间接效益,很难用一种办法,准确地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突破这一“盲点”,减少财政资源损失浪费、提高资金效率。一是明确绩效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规范企业扶持资金绩效评价的程序和行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二是完善对扶持企业资金绩效跟踪办法,除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考核外,增加社会效益(就业人数、公益支出等)、生态环境效益(污染物排放等)和循环经济(节电、节水、节能)等指标,努力提高考核指标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优先扶持民生项目、效益好的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相关项目。

(三)加强企业扶持资金管理

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扶持的项目资金从申报、支出、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一是建立健全企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资金的使用对象、内容和扶持办法,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控制资金支出,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方法,强调违规处罚办法,努力使扶持资金支出达到公开、公平、高效。二是加强扶持资金申报管理。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严格审核企业上报材料,确保材料完整无误,做到复印件与原件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财务报表核对一致、财务数据与企业账簿核对一致,缴纳税收数必须取得税务部门的证明;其次在企业申报扶持资金项目时,要求必须填报该项目是否申报过其他项目扶持或在其他扶持资金项目已享受扶持数额,防止同一项目多头享受;最后要求企业出具声明书,承诺对不按规定要求如实提供申报材料的,将自动放弃该项目的申报,如扶持资金已拨付应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并自愿接受有关部门的处理等,增加对企业的自身责任追究。三是加强企业扶持资金支出管理。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各部门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审核,严格按照支出程序履行扶持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四是加强对企业扶持资金使用管理。通过座谈、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正确认识,同时财政、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抽查,监督企业按照项目申报书规定的用途使用扶持资金,如有发现不按规定使用、挪作他用扶持资金的,要及时限期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按照处罚办法严格处理。

结束语

强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措施,优化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手段,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政部门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滑的形势面前,广大企业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合力,构建既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又符合镇江市具体情况和产业发展要求的财政企业政策和项目扶持体系,创立起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保障,从而推动企业走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赖永添,.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现代化改革的几点看法.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5)

[2] 赖永添,.解读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新规.中国财经报,2014.4.22

[3] 黎基钦,邓小莲.广西各级地方政府放大财政杠杆效应的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2(11)

(作者单位:镇江市商务局 江苏镇江 212050)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2

第一条为规范对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粤府〔*〕37号)、《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2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科发计字〔*〕60号)等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的通知》(粤府〔*〕72号),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由省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以及融资项目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公平公正;

(二)财政引导,放大使用;

(三)统筹安排,促进创新;

(四)规范管理,专款专用;

(五)加强监管,注重绩效。

第四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管理,审核、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办理专项资金拨付手续,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省科技厅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实施项目工作计划,会同省财政厅审定、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对项目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配合省财政厅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申报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创新性较强,无知识产权纠纷;

(二)在广东省境内(深圳市除外)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注册资金不低于30万元,近五年内没有重大违法行为记录;

(三)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年营业收入的5%(申请当年新注册成立的企业不受此款限制);

(四)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五)企业管理层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低于70%,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

(六)企业规模、项目自有匹配资金符合当年度申请指南的要求。

第六条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以下项目:

(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企业的项目;

(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市场前景好,市场容量大的项目;

(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并能形成出口创汇的高技术项目;

(四)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联合创新的项目;

(五)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内的在孵企业的项目;

(六)在广东省重点领域开展的高技术服务项目,包括设计创意行业等;

(七)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八)企业间的合作项目,特别是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科技项目。

第七条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单个项目的支持金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重点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一)无偿资助。

1.主要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放大等阶段的必要补助;

2.项目新增投资一般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生物、医药类的药品项目可放宽至3年);

3.企业需有与申请专项资金资助等额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

(二)贷款贴息。

1.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

2.项目新增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三)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项目,申请专项资金的额度按照科技部当年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请须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同一年度内,一个企业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和一种支持方式。申请企业应根据项目所处阶段,选择一种相应的支持方式,不得重复申报。已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必须在已立项项目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新项目。

第三章项目申报和审核

第九条省科技厅根据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创新基金的要求,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和年度《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指南》,明确年度重点支持范围和具体要求。

第十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本办法和年度申请指南的要求,准备和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并保证申请材料真实可靠。

第十一条申报专项资金的项目属省属单位的,由省行业主管部门、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组织申报,并对申报项目资料进行初审后向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提出书面申请。属市县单位项目的,由所在地同级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申报,并对申报项目资料进行初审后,联合上报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市县单位项目在申报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的同时,应抄报地级以上市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其他单位申报专项资金的,直接报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采取公开方式受理企业申请并进行受理审查。受理审查内容包括资格审查、形式审查及内容审查,必要时还可征求企业所在市县(区)科技主管部门的意见。受理审查合格的项目,方可进入评审阶段。

第十三条对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实行专家评审(评议)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

第十四条专家评审会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召开,按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负责对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项目申请材料和专家评审意见形成项目初步计划。

经批准的项目通过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告,公告之日起2周内为立项项目异议期。经公告没有异议的,正式办理立项及资金拨付手续。符合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的,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对于项目存在重大异议的,应按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与项目承担企业签订合同。

第十七条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单位项目,不给予支持:

(一)在享受各级政府财政资助中有严重违约行为的;

(二)近3年内发生过未按规定进行工商年检或者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的;

(三)因涉嫌违法正在被有关行政部门立案查处或者被行政处罚后未满2年的;

(四)面临正在进行的有可能影响该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诉讼或者仲裁的;

(五)单位主要财产因债务纠纷已被或正面临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的。

第四章资金拨付和会计处理

第十八条省财政厅根据下达的项目资金计划,按规定办理资金拨付手续。省属单位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市县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通过财政部门逐级下拨。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承担单位,由各级财政部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省属主管部门(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和市(县)财政局收到专项资金后,必须及时下拨到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截留、挪用。

第十九条省有关主管部门、市(县)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后,应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一)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

(二)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五章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条省科技厅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省财政厅负责对专项资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

第二十一条地级以上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当地专项资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定期报告项目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二条项目实施应当严格按照签订的《项目合同》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提出书面申请,按程序进行核批。

第二十三条专项资金验收工作应在《项目合同》到期1年内完成。需要提前或延期验收的项目,应由项目承担企业在到期前3个月提出书面申请,报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审定。延期最长不超过1年。

第二十四条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检查制度。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按规定对扶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不得违法干预项目承担单位的正常工作。

第二十五条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省科技厅按规定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绩效自评,省财政厅视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3

现将《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浙地税函[*]592号)转发给你们,并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请贯彻执行:

一、新申报表的推广应用和宣传培训工作

新申报表是总局根据1998年以来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调整变化,在认真总结现行申报表设计、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改进的。推广应用新申报表是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纳税人优化服务的体现。各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认真做好新申报表的推广应用工作,并加强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申报表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新申报表的宣传培训工作。在2007年2月底前,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及时组织征管、稽查一线的税务干部和纳税人、中介机构进行学习、宣传和培训,掌握新申报表的内容、含义和逻辑关系以及填报方法,适应新申报表的填报要求,提高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质量。

二、新申报表的应用及上报时间要求

从2007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统一使用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件1),现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同时停止使用。纳税人应在纳税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填制并上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

根据省局安排和软件升级情况,《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附件2)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核定征收企业》(附件3)目前暂未正式启用。

三、关于新申报表的有关填报口径

(一)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项扣除的计算基数为申报表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计算基数为申报表主表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二)申报表主表第2行“投资收益”中股息性质的所得为被投资单位向纳税人的实际分配额,包括现金股息、股票股息和其他形式的分配额。在此行不做还原计算。

(三)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88号)的有关规定,企业一个纳税年度内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数额直接填报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第21行“加计扣除额”额中,但不得使主表16-17-18+19-20行的余额为负数。

(四)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111号)的有关规定,福利企业其年度纳税申报时,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额计算的加计扣除部分,填报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8行“福利企业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允许加计扣除额”中,并且不得使主表16-17-18+19-20-21行的余额为负数。

(五)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企业所得税工资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12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计税工资政策具体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37号)的规定,从*年7月1日起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调整到人均1600元/月。在*年度纳税申报时,附表十一《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统一按计税工资政策调整前的计税工资标准(960元/月)进行填报,*年7-12月提高税前扣除标准后的差额在附表五《纳税调整减少项目明细表》第17行项下填报。从2007年度起,正常填报。

(六)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56号)规定,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中有关工资的“实际发生额”应填报“应付工资”借方发生额,因此,“应付工资”科目借方发生额可作为当年实际发放数处理。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4

企业首发上市涉及的关键问题多达上百个,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特定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诸多的财务、税收、法律、历史沿革等等的历史性遗留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在后期处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这个原因,企业在完成前期评估的基础之上,并且在上市企业财务会计的协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处理好相关财务问题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而作为企业IPO会计这个职位在经济市场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更加的引人注目。企业在申请IPO上市的过程之中,财务会计都有相关部门的严格的审核指标,例如: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收入、坏账烂帐的处理等都是有关部门审核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IPO财务会计这个职位在企业当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地位十分重要。

2企业中IPO所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

2.1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

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基本上是每个IPO企业财务会计都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申请在创业板IPO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了高科技、高发展性的特点,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研发费用的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于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资本化的金额占当期利润的比率,不适用于较为激进的会计政策,否则可能由于会计处理的不当而导致最终被否。此外,如果发行申请人存在较大金额研发费用资本化,该地区的有关审核部门就会扣除该企业资本化相关研发费用,扣除相关研发费用的标准是用净利润指标针对相关研发费用来进行扣除,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会重新严格审核该企业的净利润指标,如果此时企业的会计想利用增加该企业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来调整企业的净利润增长,这种方法是不宜使用的,被有关部门查出后会导致企业IPO的失败。

2.2会计管理模式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现在经济局势现状分析,虽然我国经济现状目前仍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但是私营企业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当大一部分的企业是属于个体性质,所以在私营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一部分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以独裁式经营管理整个企业,这一特点,从实质上来讲并不利于企业IPO的进程,再加上某些相关管理层人员自身对企业PIO进程中的会计问题并不够了解,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并且没有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研究会计管理创新,所以会计的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会计的作用也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开发出来,这一短板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企业资金实力薄弱,具有强烈的避税的侥幸意愿,加之其财务会计水平较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所以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完善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而言极为重要。

2.3收入确定和盈利问题

企业申请上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国家对于发行人在申报期间内的收入和盈利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地位和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二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毛利;三是企业的受众客户量。由于收入是操纵利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有关审核部门会对企业的收入的审核较为严格,在对企业的反馈意见中,经常会有关于收入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申请IPO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很多新型创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应该在明确收入的确定性同时结合自身的经营模式之上,尽可能充分的满足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规定。

3关于企业中IPO所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研发费用资本化,可能是新会计准备为IPO企业奉出的最大福利,也将是衡量会计政策是否激进的明显的动向风向标,遵循会计准则来进行资本化处理,合理合法的提升企业业绩,是IPO公司不能被剥夺的权利。作为能够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开发对象,首先要具备“创新性”,“创新性”是资本化对象的本质特征。研发目的如果只是改良和升级产品的功能和版本,很少能具备真正的“创新性”,在这种状况之下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很难让人信服,但是对于某一些科研项目和想要申请IPO的企业,进行资本化处理,与其经营项目和科研状况是明显相符的,比如某些行业,像网络游戏公司、制药公司等。在关于研发费用处理的过程之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资本化的条件的同时还要保持合理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化之间的比率,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金额所占的当期利润的比率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以内,这样的话才会比较容易通过相关审核部门的审核。

3.2会计基础薄弱落后的应对策略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财务管理全新机制,更新财务管理陈旧理念,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需要IPO的会计整理好相关内容的财务报表,标注清楚每项数据的核对结果,这样才有可能获准上市,并且当企业上市的时候,还需要整理一份新的财务报表上缴给中国证监会审核,证监会会将原始的数据和现有的数据进行对比,但是如果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薄弱,不能熟悉的掌握国家对于IPO企业上市的财务部分的规范和要求,就会导致企业IPO失败,企业就不能上市。财务会计应该在整理好原始财务报表之后先不要急于向当地的税务部门报送,一般的报送时间均为所得税清缴时间,在这个日期之前,做审计的企业会计要做好企业上一年度的审计工作,对于税务部门不会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对外报送的时间只需在规定时间内上缴即可,财务会计要用这些时间把新的财务数据整理好,而且要根原始财务数据核对无误之后,即可上交当地的审核部门;统计部门的要求的时间就相对严格了,一般时间都相对靠前,经过和统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协商完毕,然后送上未审计的报表,留存台账,审计完毕之后可再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操作起来,便会使企业申报的财务报表和原始的财务报表数据保持一致,不会在这个方面造成审计不能通过的负面反馈意见,进而增加IPO通过的概率。

3.3收入确定和盈利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想办法解决企业IPO来自多方面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企业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IPO的过程过,既能帮助企业完善相关管理结构,还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上市本身,对于企业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促使工作效率的提升,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方式。盈利问题是企业在申请IPO时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之一,申请IPO企业应该是国家鼓励并且支持的行业,在企业细分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的状况下,增强盈利能力,企业的市场权威性越高,竞争优势越大;提高毛利率水平主要通过保持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减少企业的采购成本来实现,毛利率的提高会提高企业通过审核的可能性。毛利率高于同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话,说明该企业在行业之中的实力较强,通过IPO的可能性就越大。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分析识别;风险评估

为指导和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满足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需要,参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对农业高薪企业进行审计认定,对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从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特有专业优势,确保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增强企业财务信息可信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谈自己的观点:

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满足的条件

1、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2、从事重点领域范围内的一种或多种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其重点领域是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村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技术、其它农业新工艺、新技术;3、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产权明晰,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且管理规范、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企业信誉良好,资信评价等级A以上,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4、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是熟悉本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精神;5、企业具有自主研发机构,或者具有相对固定的技术支撑单位;6、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其中从事研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5%以上;7、企业生产规模在年销售300万元以上,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装备,有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8、企业每年用于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2%以上;9、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技术性收入的总和应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50%以上;新办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占总投入50%以上;10、企业的各项环保指标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与研究开发费用内容的确认

1、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收入与技术性收入的总和。审计时,一是要了解《重点领域》;二是要明确技术性收入涵盖的范围。

2、研究开发费用包括企业内部研究开发费用和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两部分。内部研究开发费用包括:人员工资、直接投入、折旧费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10%)。此外,实务中还可能发生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即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有关规定,这部分费用发生额的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

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提供的申报明细表与年度财务报表的区别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提供的申报明细表与年度财务报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企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的相关数据包含在已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中,两者适用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是一致的,在相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面不存在差异,但申报明细表又区别于年度财务报表。企业最近三个年度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是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编制的,以申报企业个别财务报表相关数据为基础。其列报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企业是否满足认定条件。

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业务风险评估

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业务显得较为简单,但注册会计师不应因此而忽略了风险评估。申报企业管理层可能存在为获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以降低税负的主观动机,对这一可能导致管理层舞弊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给予充分关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所以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等情况,判断申报的研究项目或产品(服务)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了解、识别关联方以分析是否可能产生研究开发项目在不同的单位开发而开发费用集中在某一单位支出等各种异常情况;了解研究开发人员的组成,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中有关工资与委托开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了解投资活动,以分析有关测试仪器与设备、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应当列入研究开发费用明细表,恰当评估申报明细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五、通过流程分析识别内部控制中的关键控制点

当前有些农业高薪技术企业存在着研发费用与其他费用“混合账”的情况,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将研究开发费用从企业全部的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如何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从全部收人中区分出来,如何避免高估研究开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一个特点。在流程层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从立项和预算管理、人员管理,设备及材料管理、委托外部研究开发管理、结项管理等流程分析中识别研究开发费用的关键控制点。

六、对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识别的要求

无论是研究开发费用,还是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在专项审计中都涉及高新技术的识别。注册会计师不是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为此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具体范围是申报企业管理层的责任。第二,申报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共同签署《管理层声明书》。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6

关于清算组会计科目的设置

清算组可以参照《暂行规定》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并编制会计报表,以满足清算工作中基本会计核算的需要。但实务中感到《暂行规定》中制定的23个会计科目不能完全反映和核算清算工作中的经济业务,因此,笔者考虑可增加一些会计科目。

1 .增设“用作担保物的资产”和“有财产担保的债务”科目,反映和核算企业宣告破产前发生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设有合法有效担保的抵押物资产和设有财产担保的有效债务。虽有财产担保但债务数额超过担保物价值部分的债务,不在“有财产担保的债务”科目核算,仍在普通债务中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如果担保物的价值超过经过登记确认的债务数额,也不在“用作担保物的资产”科目核算,仍然在普通资产中的相关科目中核算。

2. 增设“应付清算费用”科目,反映和核算清算期间根据合同、协议的规定应付而未付的清算费用。

3. 清算组应当设置备查簿,反映和核算破产企业占有、使用而产权不属于破产企业的他人财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破产规定》第71条规定,债务人基于仓储、保管、加工承揽、委托交易、代销、借用、寄存、租赁等法律关系占有、使用的他人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应当由财产权利人取回。同时《破产规定》中还规定,在破产宣告后因清算组的责任损毁灭失的,财产权利人有权获得等值赔偿。因此,清算组应设置相关备查账簿以便妥善保管上述财产。

4. 可以增设“清算期应付债务”科目,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增设“清算期借入资产”科目作为“清算期应付债务”的备抵科目。如果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一时无法变现,出现资金紧张状况,清算组不得不借入资金支付清算费用;同时清算期间清算组需要支付破产财产的储存、管理、变卖等费用,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不能及时支付。此时需要清算组核算清算期间发生的负债,这些债务又不属于破产债权需要单独核算,可增设这两个科目。

关于企业宣告破产时资产的确认和计价

破产清算会计是以企业主体资格灭失和终止生产经营为基本前提,并通过清算来实现消灭特定企业主体资格并终止其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被宣告破产后,清算组作为一个新的会计主体出现。在破产清算的情况下,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基本会计原则难以为破产清算会计采用,如历史成本原则。同时,在破产清算会计中,资产的价值更注重可变现价值。如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建立新账结转期初余额时,由于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不能直接按照破产企业有关科目的余额转入,作为期初余额,而应当按照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行记账,并对不符合资产定义没有变现价值的账面资产如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予以核销。而按照可变现价值确认记录破产财产价值,就存在如何确定破产财产的可变现价值问题。

可变现价值可以有两种途径获得:一是利用资产评估价值确定可变现价值;二是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对于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调整。通过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引入可变现价值的概念,对于正确适用新会计制度的破产企业可以利用其账面价值确定可变现价值。但在现实会计实务中,清算组成立时并没有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也就没有评估值可以利用。由于新会计制度颁布较晚且没有全面强制实施,许多企业尚未采用新会计制度。因此,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首先应当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调整,然后可以利用资产账面价值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以适应破产清算环境下资产计价原则的变化。

关于破产企业对外担保的会计处理

《破产规定》第23条规定,连带债务人之一或者数人破产的,债权人可就全部债权向该债务人或者各债务人行使权利,申报债权。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其他连带债务人可就将来可能承担的债务申报债权。根据该规定,破产企业如果在宣告破产之前对外提供担保,债权人可以向清算组申报债权。因此,由于企业宣告破产从而使破产企业的潜在义务转化为现时义务并且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将或有负债确认为负债的条件,故清算组应当将担保债务补计入账:借:清算损益,贷:其他应付款。

清算组向债权人清偿债务之后,可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可以在清偿的数额内向被担保人进行追偿。但是被担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是否具有清偿能力都具有十分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在破产工作结束之前破产企业对债权人的清偿比例是不可能确定下来,也就是说破产企业由于对外担保而偿还被担保人的债务的数额尚无法确定。因此,破产企业向被担保人追偿金额在破产清算的债权清偿之前无法确定,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规定的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的条件,只能作为或有事项予以披露。

关于没有申报债权的破产企业债务的会计处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清算组应当通知已知的债权人并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清算组申报债权,由清算组和人民法院登记、审查和确认。但由于各种原因,时常有部分债权人在法定期间内没有前来申报债权,对于这部分负债存在是否核销的问题?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7

关键词:IT技术企业 IPO 财务管理

本文主要从项目管理、财务核算、税款缴纳三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工作在IPO申报前期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采取何种有效的方法作好这些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将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

一、项目管理

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看公司主营业务是否具有创新性,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增长,市场占有率是否在同行业位居前三名。而公司要保证上述条件具备,不仅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优质项目,还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能时时反映项目状态,并跟踪管理。

其次,在具备项目管理软件的同时,财务负责人还应注意到,IPO申报中提交的众多主营业务数据都与项目数据密不可分,所以,在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应加强项目管理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前提及保障。同时,要强调注重细节化管理,从投标开始就正确反映项目的性质及类别。

(一)及时进行项目立项

IT技术企业项目具有数量多,且工期较长等特点。所以,财务负责人一定要建议在项目投标时就进行立项,从项目开始就统一名称,不至于产生各相关部门对同一业务事项叫法不一,带来的财务管理混乱。另外,也可以将项目一开始发生的成本费用反映在财务帐中,从财务系统中就可以全面调取项目信息。

(二)项目类别要定义清楚

在IPO申报材料中,需要明确区分公司的经营业务,并加以分类,所以,项目类别定义清楚准确,可为财务核算及收入类别的定义提供依据。定义项目类别,可参考如下分类标准,比如开发业务、服务业务、软件销售业务及硬件销售业务等。

(三)参与项目预算的制定及评审

针对项目进行预算管理,财务人员要参与到预算的全部过程,包括预算的制定及评审过程。在决算过程中,通过财务数据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判断,当实际与预算指标偏离度在一定范围内时,说明预算编制的精确,且执行较好,同样可以将本预算作为历史数据作为下一期预算编制的依据。

二、财务核算

IPO申报材料中有一项条件是要求申报企业提交申报年度前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即“三年期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允许和前三年当年的审计报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申报企业可以站在当前时点,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核算方法及会计政策,追溯调整前三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所以,财务部负责人应有意识地按照申报要求提早进行财务数据的完善,认真检查前三年财务数据,重新对以前年度账目进行梳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对不符事项作出更正处理。

由于财务核算的精准程度与公司经营的其他方面紧密相关,准确的财务核算数据,能够真实反映技术开发项目的营业成本数据,销售业务的销售数据,为公司项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同时,依据此数据准确计算应缴纳税款,同时,有效监控预算的执行情况,更新预算计划,达到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所以,不论是正在备战IPO的企业,还是即将在努力满足IPO申报条件的企业,财务核算都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会计科目设置要科学、合理

会计科目的设置除了应满足日常经营需要外,如果要满足申报IPO的需要,还应特别注意要将科目进行二级或者更高级别的细化。因为在提交IPO材料说明时,要以入账数据说明企业阐述的某些经营方面的数据是正确的。如,阐述工资成本时,要提交工资入账清单,并要求提供账务处理明细,另外,在提交毛利分析数据时,同样要求提供明细到各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所以人工成本在核算时一定要明细到项目,同时还要将管理人员与项目人员准确区分开,以便对应的成本费用可以准确进行核算。

(二)选择正确的收入确认方法及原则。

正确核算营业收入在IPO申报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选择适合本行业的收入确认原则很重要,比如,可按照完成合同约定节点时确认收入,或者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第二,收入核算要有可靠的外部证据作为支持,比如客户出具的验收报告等。第三,要保证收入核算细化到公司经营的具体项目,以确保顺利完成项目成本毛利分析,同时,也为公司经营提供各项业务盈利能力分析,为领导层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定期进行成本毛利分析

IT技术企业在IPO申报中需提供申报期每年的项目成本毛利分析,以此判断项目成本毛利率情况,发审委会以同行业平均毛利率及优秀企业项目毛利率作为参考,对申报企业整体盈利情况作出判断。所以,财务负责人应重视项目成本毛利分析工作,提高对成本毛利高低的综合判断能力。

三、税款缴纳

高新企业财务申报篇8

笔者研究了中国石油、中国中铁、长安汽车、南京银行等公司的上市过程,发现有的公司因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配合默契,准备工作做得好,顺利上市并发展良好;有的公司临时组织大量人力突击上市工作,发现事务千头万绪,效率低下。从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上市辅导、发行申报与审核、股票发行与挂牌上市过程看,企业若有计划地提前做好上市准备,依靠自身的财务人员就可以提供详实的财务数据供证监会审查和作为《招股说明书》素材,其工作成效对上市非常关键。

在我国现行公司上市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总结以上案例,按照一般情况下工作要点先后,以财务部门为基础,绘制如下工作联系网络图,图中针对每项工作列举了主要工作内容。双向箭头流程表示部门间进行双向交流磋商,单向箭头表示按照箭头方向提供原始资料、信息或者成果,但是单项箭头也包含了部分协商交流工作内容,相关部门并不是教条办理。

1.企业核心管理层

企业改制上市的设想一般由企业管理层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一般都成立“改制办”,由“改制办”牵头,资产管理、财务等部门配合。管理层将意图与这些部门交流,共同初步拟定改制设立方案。企业充分研究业务方向、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资方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初步确定承销商、推荐人、股票种类、发行数量、价格、方式、对象、佣金费率、募集资金计划、滚存利润分配方式。本阶段还未聘请专业中介机构,财务部门要担当金融咨询角色,提供初步意见。此外还要就此发表作为财务计划管理、金融分析、会计信息编制部门的专业意见,可能的话还要提供以上是否符合相关经济法规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2.审计师事务所及中介机构

企业确定要改制上市后,拟定明确的进度目标,聘请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审计师事务所及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并出具审计和评估报告,作为验资依据。财务部门全力配合审计工作,提供历史财务报表、应收账款、债务、流动资金等情况。财务部门还要配合资产管理部门,提供资产清单,供资产评估使用。企业重新吸纳股份的,财务部门还要统计股份认购情况和办理缴纳股款登记、财产转移手续。

3.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和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报告完成后,交给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与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信息交换,完成股份公司验资报告。

4.证券辅导机构

企业验资完成后,需要接收证券辅导机构辅导。改制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必须清楚了解证监局对股份公司的要求以及相关证券、经济法规,因此财务部门需要派员参加辅导。具有证券资格的辅导机构对企业人员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辅导期间,辅导机构针对股份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具体整改由财务部门完成。辅导机构除了对企业人员完成培训外,还要核查股份公司在设立、改制重组、股权设置和转让、增资扩股、资产评估、资本验证等方面是否合法、有效,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股权结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具有培训监督双重职能,财务部门需要紧密配合。

5.政府税务部门

为了避免《股票发行申请书》和《招股说明书》中出现不一致,财务部门内部提前整理公司最近3年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对于不清楚或者不统一之处需要协调税务部门,进行整改。《股票发行申请书》等书面文件需要公司最近3年是否存在税收违规的证明文件,由财务部门向税务部门申请出具。

6.政府工商部门

至此,改制企业上市工作已经完成大半,可以着手企业工商注册资料变更,包括企业名称、注册资金、股东、法人代表等内容。一般情况由财务部门牵头办理这些工商注册变更。

7.股票发行申请

上级主管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对改制企业的内、外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部门需要查阅历史档案,调阅最近3年的内外部审计报告,并且编制本期财务报告,递交给改制办公室,作为《股票发行申请书》的组成内容。

重大关联交易的说明、原始财务报告、与申报财务报告的差异比较表、注册会计师对差异情况出具的意见、历次资产评估报告、历次验资报告、关于纳税情况的说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鉴证意见等材料在财务部门都有备案,需要财务部门收集整理,递交给改制办公室,作为《股票发行申请书》的组成内容。

8.招股说明

《招股说明书》对于股票销售非常关键。财务部提供的报表中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一定要周密测算,经得起推敲,对于有别于常规之处的要有特别说明,比如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行业特殊情况、本企业特殊优势等。财务指标必须经历社会挑剔、审查,财务部门任务艰巨,决不能出现前后矛盾、弄虚作假的情况。财务部门还要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股民关心的股利分配政策。

9.证监局

《招股说明书》、《股票发行申请书》以及辅导机构出具的《股票发行上市辅导汇总报告》完成,报送到证监局,等待批准。证监局审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疑问,需要企业答复,而很多疑问与财务相关,需要财务部门答复。证监局审查通过后,即进入股票发行阶段,投资者认购新股。

10.会计师事务所

新股认购资金进入企业账户后,财务部门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财务报表,进行验资并出具验资报告。

股票代码和股票简称确定后,证交所上市委员会批准《上市申请》上市通知书。签订上市协议、披露上市公告即可挂牌交易股票,至此上市工作完成。但是财务部门工作要点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内容,本文所论述的工作程序针对不同的个案还会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工作顺序也不尽相同,希望得到同行的补充更正。针对本网络图,在财务部门的协调下,还可多项工作并行处理,优化流程,缩短准备时间。

经历了上市前诸多工作量的锻炼,企业的财务团队积累了经验,更能胜任上市后的工作。上市后,财务部门除了继续完成实务方面的财务报表编制外,还要做好会计信息披露和完成财务预算计划管理和融资管理。较之改制前,财务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财务从业人员专业化分工更加细致,也因此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一篇:河道工程监理细则范文 下一篇:防诈骗相关法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