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7:22:44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再是传统产业,而是更趋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时机,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它的持续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产业表示着将来的产业开发的动向,产业竞争力的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科研水平。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了我国能否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伟大思想,确立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支持发展。1988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创办便成为火炬计划的重要发展内容。各地因为火炬计划都纷纷结合当地条件和特点,用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地带的方式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从1991到2012年9月,11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并建立。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比较晚,虽然在火炬计划实施后,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我们还是能很明显看出我们相比发达国家在各方面的不足。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往往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国家的支持如国家投入与政策环境这些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改善。

3 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如今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国内外学者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或实证分析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都关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等这些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本文的研究问题,还缺少有相关理论成果。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主要方面,高新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基础,因此,对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的核心是对高新技术的分析,我们通过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可以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本章从将从三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一般分析,试图比较全面地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以及清晰了解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发展的。

3.1 经济水平因素分析

通过对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历史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了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政府往往通过大量资金投入来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例如,法国政府为了资助媒体方面、生物技术和电讯的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7亿法郎的“国家启动资金”。因此,高新技术实物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样,国内也有一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资金短缺是高新技术企业难以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显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园区一年的资金缺口高达1200亿元或者更多,约50%以上的企业可能面临资金不足,这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我国尚且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故我国目前对科技的投人资金明显不足,完全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

3.2 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如果说资本实力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那么技术水平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技术取代了土地设备、员工数量等一系列衡量标准,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技术而展开的。但技术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持,因此人力资本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高新技术企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而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只是方法,因为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才创造出领先的技术,才能拥有市场份额,拥有竞争力,才能不断创造利润。

3.3 税收政策因素分析

高新技术要发展,除了以上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必须要有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采用正确的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政策体制中,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税收政策好,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反之,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目前关于企业发展环境的讨论中,焦点问题便是税收政策问题。税收政策已经成为各地方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中心,各地区争相出台更为优惠便宜的税收政策,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或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寻找大量的文献并对此研究,从人力资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税收政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内容。最终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建议。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竞争力则需加强资金投入。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又有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这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更要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大力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善国内的科研学术环境来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内外很多例子都已经说明了产业环境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显得相当重要。在税收政策上可以通过适当减税的优惠政策来减少企业的成本。在投资政策上可以加大财政投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总而言之,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同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2(6)

[2]李京文.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经济经纬,2000(4).

[3]李拓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32.

[4]廖珍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两种途径[J].科研管理,1995(9).

[5]刘东.浅谈高技术产业发展[J].理论学习月刊,1994(10).

[6]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8]张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财经大学,2011(9)

[9]余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工业大学,2015(4)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2篇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R&D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与R&D投入的影响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评价研究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方法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对策研究(下) 创新型经济视角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建设研究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评价与实证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效率研究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及对策 基于DEA的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现状分析及政策支持 创业板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效率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资料开源于《成渝经济区规划》。

③数据来源:加快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及园区服务,

.

参考文献:

[1]廖元和.“三大战略”的特点与中国区域经济新阶段[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2]和云.“三个支撑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5(4).

[3]程必定.区域战略升级推进空间结构转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4]李松庆.“三个支撑带”下的我国区域发展新趋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5]魏后凯.建设长江经济带及重庆应对策略[J].改革,2014(6).

[6]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7]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

制改革,2015(4).

[8]Luxembourg.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 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 [J].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 2003(5).

[9]林中元.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2(3).

[10]武增海,李忠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与开发活动效率评价研究――基于

56家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DE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

[11]陈自芳.以产业升级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兼对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的

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2]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3]赵喜仓,任洋.R&D 投入、专利产出效率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江苏省1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J].软科学,2014(10).

[14]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94).

[15]Cohen W.M.and Levinthal D.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 ,1989(99).

[16]Grossman G.and 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1a(106) .

[17]Aghion P.and Howii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

Econometrica,1992(60).

[18]Stewart Thomhill.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e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2006.

[19]Darrene Hackler. High-Tech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id-west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J]200l(04):16

[20]吕乃基.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的桥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21]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

[22]覃成林.R&D 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一基于我国东、中、西

部地区面板数据[J].科研管理,2002(2).

[23]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24]吕忠伟,李峻浩.R&D 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统计研究,

2008(3).

[25]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3).

[26]赵喜仓,徐俊涛,张瑾.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

究,2014(12).

[27]杨惠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R&D 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学研 高新技术 产业化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转化率较低、产业化规模较小,主要问题在于产学研合作较少。产学研合作被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

一、产学研合作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

世界各国在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其中产学研协作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组织方式。产学研协作直接有效地将产业界和科研界的活动连接起来,通过产业界和科研界交互式促进,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间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使知识产权的创造产出和转化利用的各环节形成相互驱动的价值链条,建立产业化的顺畅通道,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化的实现。据统计,1982~1992年,日本研制的新产品中约70%是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成果,并迅速形成了产业规模。建立和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协作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手段。

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一是大学与企业间的伙伴合作,这种合作往往是通过签署协议或合同加以确定,通常是长期使用。企业资助大学科研,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大学则接受公司人员进修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放研究设施的使用等;二是通过研究项目建立合作,通常是产学研相关机构联合申报政府科研计划中的资助项目,项目研究结束后自然解体;三是大学与企业共同设立研究中心,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四是形成或创建创新型科技园,促进产学研合作,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园区内通常设有相关服务机构和孵化器,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是产学研合作薄弱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转化率低、产业化规模小,大量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成果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产学研合作较少。具体表现在:

1、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

在国家科技计划中,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占90%,但这些项目不是直接来源于具有产业化需求的市场主体――企业,致使成果的技术性和经济实用性不高。在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多数停留在学术性、先进性层面,缺乏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以转化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老师、科研人员、论著和申请专利成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职称评审,而不是生产应用和经济效益,导致科研人员普遍“重学术、轻技术,重成果、轻转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所创造的成果常常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机制不健全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和现实存在的单位创收的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部分应用研究成果以自办企业的方式搞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缺乏工程化、商业化经营管理的条件和能力,许多项目难以做大做强。另外,与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相关的市场体系不健全。还未建立起有效的中介、咨询、评估等服务机构和相应的技术扩散、转移、应用的机制,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不明显。缺乏对初期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政府采购措施落实不力,对自主创新成果的支持不足。

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在税收政策方面,现行“生产型”增值税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税负过重。内资企业所得税负大大高于外资企业。对高技术人才没有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税收优惠政策是普惠式的,实际上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侧重扶持。此外,现行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政策偏重于技术政策和供给推动,在财税支持、市场培育和保护等经济政策方面缺乏有力的扶持措施。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大学、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成果转移,鼓励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并且要有效地解决产业化的资金和市场问题。

1、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联合研发

企业对研发活动的参与能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商业化应用,使之更接近于市场需求。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形成产学研合作,是所有国家促进产业化的重要措施。在知识产权的应用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政府鼓励发明创造,资助研发项目,倡导和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使研发成果更具市场前景。密切产学研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有,鼓励创办合作研究中心、创建科技园区等。

2、通过立法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职责和利益

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从知识产权成果的应用开发、新产品设计到生产销售都应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利益关系将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参与主体有机组织起来,在产业化各环节协调合作,实现知识产权成果的经济价值,并且通过利益共享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主体的职责,保证产业化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3、创造、培育和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4-0050435

一、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以辽宁为例,近年来辽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则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较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则差距更大。造成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受到包括科技、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别被看做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动力、拉动力和推动力。只有在这三种力的合力作用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才能不断推进。而且,科技资源的合理投入与配置,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扩散能力的提高将最终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因此,如果能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在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无疑是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大量从宏观角度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两个维度而展开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本文试图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这一角度出发,从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人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微观实证评价。一方面,通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进行比较,评价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总体现状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深入探析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现实状况,客观全面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二、指标选取与实证分析

1 指标选取与说明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我们主要依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运行特征及其科技动力所包含的人、财、物等创新资源的特点,以科技经费投入水平(y1)、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y2)、技术创新能力(y3)、技术扩散能力(y4)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y5)5个一级指标以及33个二级指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1)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实力是其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决定其是否有充足稳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来支持R&D活动。因此,科技经费投入是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得以实现的最基本前提。本指标下设5个二级指标,其中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年科技经费占产业产值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经费的投入水平:R&D经费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经费支出质量。如果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过低,则产业的自主创新将难以维持。

(2)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研仪器设备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科技设备资源的配备,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设想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形成高新技术产品,更无从谈起高新技术产业化。因此,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必备条件,它可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新增总额和科技设备购置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设备投入的总体水平;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生产经营用设备原值、每名科技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用和每名R&D人员的仪器设备费用等作为衡量地区科技设备投人水平的相对指标。

(3)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是企业投入产出的中枢,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需要的商品创造机会。本指标下设9个二级指标,其中年专利申请数、年拥有发明专利数、R&D项目数、科技项目数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地区高校所属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机构数、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和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量。

(4)技术扩散能力。在研究与开发出新技术之后,还必须将新的技术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与市场进行对接,这就需要技术扩散能力。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为新生产力的能力: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等则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水平。

(5)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科技人才投入水平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本指标下设7个二级指标,其中年科技人员数、R&D人员数和科学家与工程师数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人才投入的总体水平,科技人员占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比重、科技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和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等用于衡量人员素质。

2 实证分析

针对以上指标,我们通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收集相关数据,并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综合评价函数生成相应的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的单项指标及综合指标分别进行排序。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进行评价。

首先,对反映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的5个二级指标做因子分析得到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根据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以贡献率为权重构建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表达式。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为:Y=0.5768 F1/0.5760。最后,依据主成分及评估指数值,排列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单项指标排名和综合指标排名,如表1和表2所示。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现状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辽宁高新技术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都位于各地区之后,这充分表明辽宁在这三方面比较薄弱。虽然辽宁在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方面处于中上等水平,但这也不能代表辽宁在这两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从科技因素的综合水平来看,辽宁仅处于中游水平,较之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强大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方面有比较优势。如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其他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取的科技资源更多,因而其专利和论文的产出也较多。对于辽宁而言,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化缺乏创新资金的支持。R&D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2012年辽宁R&D经费支出390.9亿元,尽管R&D经费支出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R&D经费投入强度为1.57%。

第二,在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方面,用于研发与生产的科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效率,进而影响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进程。在科技设备购置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中,辽宁的投入力度低于全国水平。因此,加大科技设备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为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也是辽宁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辽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用于试验发展的科技投入比重较低,力度不足,将制约全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部门,由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尤其表现为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往往是单个项目的合作,存在短期化和临时性的特点,人员流动性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合作虽然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短期技术难题,却对产业升级所要求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技术创新等产生障碍。

第四,在技术扩散能力方面,辽宁目前处于全国前列。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辽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可以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并最终成为商品走进市场提供技术保证,提高其对市场的渗透力。但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而忽视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改进,则很难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优势,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现有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极大地弥补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尤其在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不是很高的前提下更是如此。目前辽宁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一是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先天性不足,有技术、会经营和懂市场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少,从而影响了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成交率。二是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还未真正发挥作用。一般说来,技术交易中介服务具有开发与融资、媒介与融集信息以及咨询与辅助作用。然而,辽宁高新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并未形成区域性网络,企业与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仍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

四、对策建议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体制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整合,资金、设备、人才和创新等基本支撑要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是辽宁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科技机制,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与运用。二是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经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形成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1)明确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职能和角色。一方面,做到科学决策,建立并采用正确的管理、评估制度对全省范围内科技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方位系统跟踪与管理,为科研经费的使用、投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科研投入与效益评估中起到牵头作用,将资金引向有发展前景和能够真正形成技术市场的创新主体。同时,支持技术含量高和性能明显改善的各种新开发产品,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当中对其优先考虑和安排。

(2)企业是进行科技产业化活动和推动科技活动成果商品化的载体,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具有最为重要的科技信息和利益驱动,因而最终也要成为相应的投入主体。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即能生存又拥有竞争力的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或政府的支持与各项优惠政策,而必须进行市场融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企业组织行为的表现要符合政府的引导政策,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具有生产潜力而在当下尚未明显的技术产品的培育。因此,企业作为知识信息的真实载体,要在此方面加大投入,以保证未来技术市场的竞争和拓展。

(3)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方面增加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也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各项投入进行科技风险研判,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资金再循环制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硅谷在中小企业孵化中资金运作模式与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成熟做法,并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版权或可转让技术提供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

2 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目前可供选择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有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共建经济实体、吸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和建立开发基金等。这些模式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经济优势和提高产学研联合造血功能等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使得产学研各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辽宁应根据自身在产学研方面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联合模式。与此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对发明创造大力支持,并资助研发项目的进行。政府也应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和连接纽带,为研发出更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提供服务。鼓励创办合作研究中心和创建科技园区等密切产学研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职责和利益,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孵化器,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孵化器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兼顾孵化器“量”与“质”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及时为其解决在技术产业化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物理空间、资金需求和信息沟通渠道,以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拓展。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新区都在资金和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可观的积累,并初步建立起遍布全省的孵化器网络。从总体来看,辽宁科技孵化器仍面临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孵化器数量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在质的方面,由政府主导的非营利型孵化器正发挥主流作用,在孵化器数量、孵化场地、在孵企业规模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明显高于以企业形式运作的孵化器。而要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更新孵化器事业的发展观念,调整孵化器运营模式,选择良好的孵化器运行机制,建设更为广阔的孵化器融资平台。与此同时,辽宁还要在专业技术孵化器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本省科技孵化器的综合水平。

4 调整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制度

(1)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打造综合性高新技术人才。目前辽宁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九百多个,其中中科院金属所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部级科研院所三十多个,这为辽宁高新技术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供了保证。但辽宁在技术开发尤其是开发成果商品化和技术扩散环节的人才却显得相对薄弱。这就要求其进一步调整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结构,建立新型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从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角度出发,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当技术顾问,从事正式的兼职活动。或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等新的模式,以培养更多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研发和技术进步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高新技术保持这一个较为平稳的态势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高技术制誉造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41%,创7年来全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新高。一是世界经融环境的前景良好,但依然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走高。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稳定增长期还一时难以判断,依然存在这一些潜在的风险。二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收人分配改革不断深人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加快,意味着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同时,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都为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势必将进一步壮大我国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空间。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相关理论

1.高新技术的含义及特征

高新技术的概念是由高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简称为“High-Tech”,该词于70年代起源于美国。中国对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新型技术、创新的成熟技术以及专利技术、专业技术和本国本地区没有的技术。高新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

高新技术的特征:

(1)创新性。通过投资高额度的资金,来推动创意的完成,促使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达到科技的创新。

(2)智力性。要想推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

(3)驱动性。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较为强大的推动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有效的运用到传统工、农业中,能跟好的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4)战略性。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也体现到了里面,而高新技术就体现了这么一个发展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因此,高新技术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5)风险性。创新往往都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在高收益的愿景下,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存在的风险性。

(6)时效性。由于高新技术的推新换代速度快,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高,因而时间收益特别高,在最几十的时候投入最新的成果,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众多功能相近或不同的企业,机构等集中在一起是为了合理的理由当地的资源。其集群是为了相互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间的传递更为迅速,推动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更好的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研技术的创新,促使科研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化。高新区有利于集聚产业群,创造较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起到一个带头和风向标的作用,推动整个区域和城市的经济、科技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它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和转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跟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和启示,尽可能的走更少的弯路。

1.发挥规划宏观指导作用

按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及时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切实加强中央和地方、产业和科技、应用和研发等各方面规划、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的总体目标,将调结构、转方式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一是明确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指导方针、具体路径和战略步骤,实施若干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业务创新和政策扶持相互协调的系统性工程。二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一方面强调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

2.开拓高技术产品内需市场

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消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好地方,政府推行政策,扩大内需,尽可能的推动国内高新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热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求的地方,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科技效益。

3.稳步推进创业投资发展

一时继续推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人民自主创新并加以实施。引导风险投资和创意相结合,并完善相关体制,保护相关合法人的利益。二是发展专注投资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方式,为早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三是尽早建立创业投资统计体系,为正确引导和管理创业投资发展和创投机构准确决策提供依据。

4.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是加强政策实施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事等部门的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明确执行主体、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二是完善相关监督机制,以防在落实政策的同时出现纰漏和其他状况,且包相关政策的实施。不要出现上有政策,下游对策的情况。引导资金向正确的方向流动。

5.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风险投资

一、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的现状

总体上来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是与整个国家的投融资制度同步演进的,在投资主体构造、融资渠道开拓、投资约束强化等方面都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表现在投资方面,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逐步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逐渐建立了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可以看出,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项目投资达到数十亿元,外资与合资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规模更大,项目投资达数十亿美元。政府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主体之一,其位置的界定日趋清楚,与企业的分工越来越科学。从对投资主体的有效约束角度看,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所受的预算约束逐步强化。与此同时,政府投资的效率也受到政府财政支出规范化的约束。

表现在融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渠道取决于投融资主体的性质。对政府而言,财政支出仍然是投资的主要部分;另外,国债资金也被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正逐步拓宽。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获得政府风险基金、商业化风险基金的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比高新技术项目融资的渠道更为广泛,包括利用企业利润留成的内源性融资,通过商业银行贷款,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等。外资企业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技术和资金的直接来源是母公司本身或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过程,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还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企业为核心的投资主体架构还没有真正确立。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虽然中央财政给予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已不算少,但人们仍然抱怨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而企业投资的热情并不高。第二,中央投资面广、分散,缺乏整体统筹和稳定、制度化的投入计划,投资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第三,产权交易体系不完善,难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别是二板市场的缺位,制约着企业融资渠道的良性循环。第四,风险投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有商业前景的高新技术难以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第五,缺乏完善的中介组织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服务,导致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增加。

这里重点分析一下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有限。一个理想的投资主体群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其一要有大量敢冒一定风险寻求高额收益的投资者;其二要有一批信得过的风险投资机构。而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创办或资助的,载体一般是国有银行和当地科委,投资对象主要是国企,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科技拨款和科技开发贷款。虽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9.81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2003.2),但他们很少把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保险、养老等各种基金尚未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也缺少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渠道和运作保障机制。

2.风险投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少一批合格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能够驾驭市场风险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是资本、技术和管理艺术相结合的新型投资形式,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金融、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机会,并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促其早日成功。

3.运作机制不完善,随意性强。许多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风险基金在选择投资对象时,经常会受到一些非经济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投资项目的确定和评价带有浓厚的人彩,缺乏严肃性、科学性,投资不是集中于新生的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期,而是侧重于一般企业发展的中后期。而我国有相当多的风险投资公司则是以贷款的方式运作资金且基本上沿用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起适合风险投资运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效率和安全。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风险资本出口不畅。获利性退出是风险投资的终极目标。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的退出有这样几种方式,即股票的首次公开上市(1p0)、股份出售、股份回购和清算,其中ipo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目前,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在我国尚未形成。如最早进入我国的国际数据集团(1dg)已向近10家高科技企业投资,但大多数项目无法顺利实现资本的退出。风险资本的退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以发达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股票市场不仅规模小,而且很不规范,运作效率低。因此,我国通过ipo方式退出风险投资的企业很少。此外,由于我国不少风险企业脱胎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传统企业,它们与原单位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再加上我国产权评估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因而它们以出售等方式撤资也很困难。

5.法律和制度供给存在缺陷。在我国,至今没有颁布风险投资的专门法案或条例,这不仅使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无法可依,而且加剧了其发展的风险性。与此同时,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中,有许多规定既不符合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客观要求,也滞后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迅速发展的实践。制度供给的不足表现为政府对企业投资行为支持不力。政府成立各种风险机构及基金后,往往不是将基金交给成熟的专业公司去运营,而是成立官办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存在低效、缺乏监督等弊病。对风险企业,我国目前仅有税收和出口两项优惠政策,其中税收优惠还仅仅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企业。而创业投资的政府担保和政府补贴制度尚未建立,使得许多投资者“望险生畏”,导致许多高新技术贻误了发展时机。此外,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不仅影响了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不敢涉足风险较大的中试前期的投资。这些不仅影响风险投资公司对技术价值的肯定,也限制了风险投资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运行的空间。

6.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中介服务机构与之相配套。但目前我国与风险投资相关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等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队伍。许多中介机构缺乏足够的职业约束机制和理念,这些都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7、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投资心态。很多人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缺少创新精神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对风险投资难于理解和接受。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健康心态,如急功近利,盼望风险投资能够“立竿见影”,而不知其是一种“耐心投资”,通常要经过3至7年才可能有较高回报;另外,对“知识资本”的不认同以及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不信任,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正常决策。

三、建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制度的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符合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理想的投融资制度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制度。其建立和完善的基本思路是:

1.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彻底改变政府是唯一投资主体的状况,大力培育各级政府、部门、各类 企业、个人、外商等投资主体,尤其要积极培育民营投资主体,形成以各类企业为主的投资格局。坚持谁投资、谁负债、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投资决策自主化。

2.合理划分政府与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过程中的职能

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制度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政府投融资应起引导、监控和辅助作用,其职能主要包括;财 政专项拨款,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立项融资,为资金融通提供协调、咨询服务和政策法规支持等。政府投资应以非盈利性、战略性。具体来说:(1)形成合理分工的政府投资主体结构。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等不同阶段划分各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和相应的投资范围,并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方式进行分类管理。(2)加大财政预算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规模,建立专门的资金渠道,以形成稳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3)在国家投资中,集中较大比重资金用于试验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产业化项目。同时,严格控制项目的数量,加大单个项目的投资强度。(4)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基金,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决策的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中央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公司及关键技术领域,地方政府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分散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聘用专业基金管理公司承担基金的管理工作。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应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的主体,企业投融资的重点是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阶段,它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协同参加的产业化机制,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应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点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工程。同时,通过产业内核心大企业或大型研究机构的重组以改进投资效率和加快产业化进度。另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公司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包括以大公司为主体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收购兼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等。此外,要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多种方式的融资和贷款担保,采取多种形式组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

3.尽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据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资本市场有着不同的利用程度和方式,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目前我们应高度重视相关资本市场的体系化建设,包括:(1)更加重视证券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宽松规则市场(如二板市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作用,以及主板市场与宽松规则市场间的衔接。(2)有限度地利用银行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避免因不加节制地使用贷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资本市场应具有对高新技术项目进行重组的能力,以便在项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债务、产权和管理等方面的重组,减少宏观层面的损失。由此而形成的要求是,在资本市场中应及早形成具有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组能力的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

4.加快支撑体系的建设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7篇

术产业现状和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寻求风险投资公司和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点,以促进二者的快速成长

和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 风险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 风险投资公司

1 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内涵及外延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产学研合作是指高等学校把科研成果迅速投向企业,并积极促进其转化为生产力,在短时期内通过市场形式实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同时,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结合形成的资本,又部分反过来投入高校科研,从而增强高校实力。通过这种结合,促进教学、科研的资本转化。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要使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实现工业化,把新技术变为可供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主体将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尚处于创业阶段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并与之合作经营,完成高新技术的开发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待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为规模产业后,以出让其股权获得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它涉足的大多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它以那些比较长期的、有创意的、具有较高潜在市场收益和商业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或项目作为投资对象,风险投资主体以资本人股,实行长期投资,注重长远利益;通过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股权置换或企业上市,以及股票升值的办法来回收资本和高额利润,再投资另一新创企业,周而复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高收益性。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被称为风险投资公司。

风险投资作为20世纪金融领域最成功的创新成就之一,在美国“硅谷”取得了极大地成功,特别是在IT行业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的神话故事,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式,并得到国内外经济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2 风险投资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

一位美国投资专家曾这样评价过风险投资:美国硅谷的神奇故事,不仅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得益于一种特殊资本运营模式一风险投资。据统计,美国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按照风险投资模式来运行的,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中有80%以上的是高新技术企业,闻名世界的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苹果电脑公司无一不是借助风险资本起家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不仅如此,它对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同样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风险投资公司介入,可以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和科学管理,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有助于解决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收取技术使用费、转让费以及技术人股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大幅提高科研人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留住人才!

3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引进风险投资创造了应有的条件

随着风险投资的深人人心,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一是高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拥有大学所固有的创新能力,能够利用学校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综合优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高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校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

我国的风险投资活动自开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孕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出现了一批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为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其外部环境建设又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摸索和哺育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科技产业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迫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要努力挖掘潜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机遇:

(1)从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分析,开发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比例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的平均水平。这与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重理论轻实际,重论文轻应用,缺乏风险意识有关。所以,要提高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就要注重科学研究的高水平,努力使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处于学科的前沿,按照市场经济的特点,从能够商品化生产的角度出发,进行选题、立项、技术设计、开发,优化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要素,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市场需求、有应用前景、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中去,更好的情况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能具有促进某个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潜力。

(2)我国有丰富的项目源,其中的基础研究成果往往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这些丰富的科技成果应保持高度的关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人才优势,及时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并使之成为具体的技术成果。在无法转化的科技成果中,风险投资仅占很少一点点,这说明

我国的风险投资远没有担负起它应担负的责任,换言之,风险投资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寻求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市场力所不及的地方,需要借助于国家的政策优势。我国已将发展高科技产业化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应把握好这个政治制度上的保证,力争政府的支持与帮助。通过政府的有效调控,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制,为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4)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积聚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机制和创新的动力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下大力建设好大学科技园是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结合的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基地,应积极鼓励院(系)到科技园创办科技型公司,充分享受其中的优惠政策。科研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水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依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生长点和创新体系的核心。

4 风险投资公司介入高校高科技产业要具有战略眼光

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风险投资公司及风险投资家的参与和推动。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公司也获得了盘活资金,提高经济效益的渠道。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回报。从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不仅来自于高科技的发展,也

来自于发达的教育对高科技人才的培育,而风险投资公司介入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本运作,更显示出风险投资公司的战略眼光和对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价值,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短缺,给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校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风险投资公司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也具有良好的有利条件。一是有政府政策上的优惠。比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证券市场、投资政策等鼓励性措施;二是高校科技产业无三角债的困扰,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投资风险;三是风险投资公司可以从高校科技产业得到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便利条件,在与之的交往的过程中,无形中会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也会使公司和员工受到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增强公司的文化氛围,对风险投资公司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5 学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其综合实力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合并组建后不久,为了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4年来,产业集团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优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先后发起和组建了光纤传感技术科技股份公司、南华高速船舶工程股份公司、华海物流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学校的科技产业销售收入从3年前的2 700余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65亿元(三年增长了近10倍),上交利税从3年前的264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2 670余万元。学校通过技术投资,吸引社会对学校的高科技产业的现金投资达到1.31亿元,有力的支持了学校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武汉理工大学创办的大学科技园,从开始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发起并组建了武汉理工大科技园股份公司,依托学校的科技优势吸引社会资金6000万元。科技园的建设,一方面为学校的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4家学校的科技企业已人驻科技园,其中武汉理工光纤传感技术科技股份公司已投资近6000万元,在科技园建成了年产值达5亿元规模的光纤系列传感器生产线,并已于2003年10月建成并投产。另一方面,科技园同时利用其融资、投资和孵化器的功能,投资孵化学校的高新技术企业。我校通过加强产学研工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点)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使学校的科技经费到款,从2000年的5000万元,2001年8700万元,2002年1.54亿元,2003年大幅增长到2.46亿元,年度到校科技经费3年增长了4倍。学校的科技工作逐步进入良性循环,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杨凌.正确处理产学研关系,维护教育改革秩序稳定和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1)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黑龙江省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如何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提高竞争力,做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进而带动整个黑龙江省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提升“哈大齐”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促进“哈大齐”高科技产业的全面发展。

以哈尔滨为龙头,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的“哈大齐”工业走廊,是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于2005年开始建设的区域经济地带,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优势最明显的地区。该区域整体规划是利用总面积为837.1平方公里的重度盐碱地,以能源、化工、装备、汽车、食品、高新技术六大板块为主框架,构筑现代化的产业带,是一个新型的工业经济园区。截至目前,已开发面积93平方公里,开工建设项目711个,竣工投产项目429个,实际完成投资457亿元①,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哈大齐”高科技产业,带动整个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提升“哈大齐”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

(一)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6年,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做到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

黑龙江省科技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方案,2006年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这是全国第五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走廊的总体规划中,黑龙江省将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为重点发展方向。

黑龙江省政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和产业升级转型,进一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黑龙江省大力提升哈尔滨、大庆2个部级高新区的企业孵化、产业集聚、技术辐射等服务能力,整合科技资源,组建10个产学研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院,重点推进100个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实施六大科技专项,努力在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围绕五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②。

二、提升“哈大齐”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提升“哈大齐”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条件

“哈大齐”工业走廊经过多年的发展,较多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已经具备,近几年将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较快提升的转折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制造能力形成和配套产业水平的提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非国有企业的不断成长,“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很多企业形成了承担自身创新行为风险的体制机制,有内在动力去识别不同技术组合的市场前景和盈利前景。

(二)提升“哈大齐”自主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条件

集群是实现区域创新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相关企业集群可以促进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传授与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另一方面,企业集群能使人们更容易地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从而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新的产品和推出新的服务,特别是在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的情形下,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和建立新的企业。哈大齐工业走廊就具有较强的科技人才优势。据统计,哈、大、齐三个城市现有普通高校40余所,占全省的72.7%。集群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为区域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哈大齐”高效优质的科研队伍和不断增长的科技投入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55所高等院校,每百人中有5人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列全国第7位;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831个,在焊接、工业机器人、电站设备、大豆、乳业等研究领域,拥有一批部级顶尖人才和一大批科研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一支数量较大、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队伍。截至2004年底,黑龙江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 318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9 15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另工程院院士31人,全省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2 318人,部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6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③。政府对地方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强,同时企业自筹科技投入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长。

三、“哈大齐”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现状与不足

“哈大齐”在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比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够

强,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结合不够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均衡;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渠道狭窄;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要素尚不健全,有关科技投入保障、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果评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配套措施还不成熟等。

(一)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在科技的宏观管理上,“哈大齐”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部门、行业和地区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而有效的解决。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低效还体现在政府对社会技术创新活动缺乏正确的前瞻性的引导。有关部门、各地方之间在创新组织活动中彼此分割、相互脱节,重复浪费现象比较突出。由此造成的科技事业资源重复配置、闲置浪费,使有限的科技投入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r&d投入长期不足

黑龙江省在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上有所增加,但与我国其他先进地区比科研经费投入仍比较低。同时,没有建立高科技风险机制,企业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风险比较高,社会风险资本严重短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比较单一,尤其是大多数中小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资金的特点,在走向成熟的初期,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对其进行培育,这样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性和银行的谨慎作风就互为矛盾。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扶持。目前高新技术项目多,投入少,难以形成产业化。

(三)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在吸收人才方面,“哈大齐”工业走廊还存在着缺乏必要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缺乏为企业储备人才的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人才市场的动作机制不完善,不能使人才得到合理流动。在激励机制方面,缺乏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在人才的管理中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充分发展黑龙江省地方经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明确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及研究主体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对“哈大齐”工业走廊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从政府的角度统筹落实专项经费,支持自主创新重点领域。比如要加大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投入,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研究,提高其原始创新能力。在支持科技条件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应着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完善科技网络体系,构建科技共享平台。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学科技园区,构建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战略性带头产业的自主创新。在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方面要重视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

(二)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企业最贴近市场,在规模化和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目前,我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能够集应用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为此,应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要把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作为重点,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的结合,使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

(三)创建金融支持体系

为了解决在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研发经费缺少的问题,应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来推动区域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加强政策传导和协调。通过建立区域性专业银行来支持科技创新,使一些无序流动的资金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来。同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促进金融政策与区域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成立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建立起旨在谋划区域金融支持和经济增长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和区域经济服务体系的交流与合作,打破经济金融资源利用壁垒,推动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提高区域金融运行效率,防范金融风险。

(四)完善税收支持体系

系统规划设计税收优惠政策,使税收优惠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提高“哈大齐”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地位。根据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的特点,尽量发挥有限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税收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第一,税收优惠的侧重点应根据自主创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第二,自主创新产业进程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不同税种的优惠项目应相互联系照应。第三,税收优惠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动态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范围,实现动态鼓励与静态鼓励的统一。第四,更明确、更简化对于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政策具体执行及政策中有允许企业对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加速折旧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晖明,丁娟.科技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周道生,赵敬明,刘彦辰.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4] 蔡晓月.熊彼特式创新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9篇

Abstrac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illar industry in Shaanxi Provinc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ing law, the high-tech industry must be put at a pivotal place to improve Shaanxi overall industry structure level. The paper builds the triplex evaluation system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gets the level of network innovation ability of Shaanxi high-tech industry is good, and gives 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improving its innovation ability.

关键词: 三螺旋创新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

Key words: triplex innovation networks;high-tech industries;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1-04

0 引言

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性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按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要把高新技术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提升陕西省整体工业结构水平。由于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没有最大限度的促进技术创新,因而,有必要对传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提出构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建议,并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1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般而言,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反应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以上文的螺旋创新网络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分别从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知识转化能力与创新绩效三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进行实证检验。

螺旋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主要由三大指标构成: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

将上述三类指标设计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来研究螺旋创新网络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起的作用。指标汇总表如表1所示。

2 高新技术产业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计分方法和客观计分方法两大类。主观计分法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通过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计分法是指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其权重,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本文主要采用主观计分方法中的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权重。

2.1 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权重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即某一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程度。常用的近似计算权重的方法有“和积法”和“方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一般可使用Matlab进行辅助计算,本文使用Matlab2010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最大特征根相应的特征向量,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判断矩阵问卷回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问卷B,共发放120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6份),各判断矩阵及通过列和归一化进行的权重(以B11为例)计算如下:

根据一致性检验步骤,可计算出B11:

λ■=4.034

C.I.■=■=■=0.011

C.R.■=■=■=0.013

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他同理,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面的结果,得到螺旋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综合权重表,如表3所示。

2.2 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结论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对象的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不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某些绝对指标,其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本文在对问卷A中20位专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打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其中如表4所示。其中“1”表示创新能力极差,“2”表示创新能力较差,“3”表示创新能力一般,“4”表示创新能力良好,“5”表示创新能力优秀。

本文使用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构建评判因素U=(1,2,3,4,5),构建的评判集和各级因素评价如表5-15所示。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①一级评价结果。根据表5到表11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研究开发投入力度(B11)、专利授权数量(B12)、科技合作(B21)、技术转移(B22)、企业创新环境(B31)属于良好级别;科研论文(B13)属于一般级别;新产品销售状况(B32)属于较差级别。

②二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2到表14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及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出:知识创造能力(B1)、知识获取能力(B2)属于良好级别;知识转化能力(B3)属于较差级别。

③三级评价结果。根据表15中隶属度计算结果可知,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有14.3%属于优秀级别,有40.1%属于良好级别,30.4%属于一般级别,12.2%属于较差级别,3%属于极差级别。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在5个级别的隶属度中良好级别的数值最大,因此,所评价的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水平为良好。

3 提升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建议

据科技部的《2011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陕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8.17%,比2010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6.33%,比2010年提高了6.03个百分点。从上一章我们得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级别为良好,下文着力从提高陕西高新技术产业三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以及知识技术转化能力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提升该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1 着力改善螺旋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创造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企业及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国家十大振兴规划和陕西省十二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及实施,为这一建议提供政策依据。就陕西省而言,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扶持,将重点放在了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上。根据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主导产业一般按照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组装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经过“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最大的支柱产业,依照工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十二五”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企业及高校要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育体系。人才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技术人才,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高校而言,作为培育技术研究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提高培育研究生科研能力途径的多元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人才的机制,选拔和培育一批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对企业而言,要与高校间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与企业间的短期流动,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到研究所和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或者进修等,企业可输送优秀人才到国外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通过制定人才吸引政策来吸收国外各类高级人才。

3.2 逐步提高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获取能力,增强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 增强创新网络中知识的流动性。例如,高校可以将比较成熟的知识理论转移到企业或者政府中去,形成知识移植流动;企业将从高校、市场、政策中取得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优化后,形成了知识的融合流动。

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通过对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来形成网络中知识的吸收流,这是创新网络从网络外部吸纳知识、获取优质信息与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网络中知识的溢出又能够吸引外部企业和组织的联盟,通过互助和转让等方式来建立合作关系。

吸引、促进和支持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立。科技信息中介机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通过在各个主体间穿针引线来起到扩散创新知识、传播优质信息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创新所需的各类信息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有效地沟通各创新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成为高校、企业和政府各构件的“粘合剂”。

3.3 稳步加强螺旋创新网络的知识转化能力 增加企业孵化中介机构的建立。据数据研究表明,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5年的存活率在85%以上,而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存活率仅有五成。企业孵化中介机构通过提供场地、资金、人员培训等服务,使得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得以完善和发展,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存活率。

努力营造螺旋创新网络内部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中国95%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都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能耗低、产值高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的应付不同阶段的风险,应构建专门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银行,拥有针对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技术成果转化等的业务。

创业型大学[4],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范式,承担着科技成果从研制开发到最终产也化的全过程任务。它凭借其科技和人才的综合优势,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发明、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形式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独立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形式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从而将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00-206.

[2]黄晓治.企业集群网络组织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3]詹文杰,王华.基于AHP算法的地铁AFC系统运营风险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7):177-179.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位次;湖北

中图分类号:F124.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0101-0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今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地监测、分析社会的科技进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已经连续多年对全国的科技进步进行检测和统计。该课题组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全国科学进步监测体系。这个监测体系由“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一级指标加权综合而成;5个一级指标分别由各自的二级指标(共12个)加权综合而成;12个二级指标又分别由各自的三级指标加权综合而成。在这个监测指标体系中,只有三分之一属于科技指标,其余三分之二都是相关的经济社会指标。正如《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科技进步不仅指的是科技活动水平的提升,而且还包括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增强,是科技实力,科技竞争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深入解读湖北省科技进步的基本情况,及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序变动的规律和原因,并从中看到在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科技进步环境是否有所改善,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这些改善和提高是否能够跟上全国的步伐,我们将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检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提供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探究竟。

一、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一级、二级指数位次变化的分析

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在2004年至2008年间,湖北省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位次在微调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序的历史数据如下:2004年排在第13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5.37%,2005年排在第13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0.13%,2006年排在第11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2.93%;2007年排在第10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5.77%;2008年排在第11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8.68%。综合这些数据,可以表明,近五年以来,湖北省基本上呈现出了较为平稳的科技进步态势。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然而,从形成这些位次变化的各级指标来看,湖北省较为平稳的科技进步发展态势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首先针对该报告中的5个一级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我们可以看到5个一级指标的变化有如下典型特点:一是,在5个一级指标中,有3个指标的位次出现了上升。其中,“科技进步环境”这一指标发生了较大程度的位次提升,从排序的第21位上升至第14位,提高了7个位次;其次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指标提升了2个位次。二是,在5个一级指标中,有2个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振荡。其中的“科技活动产出”指标振幅较大,最大振幅为5个位次;“科技活动投入”指标振幅较小,最大振幅为4位次。综合以上对一级指标位次变化原始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第一,湖北省的科技进步环境正在稳步提升。第二,湖北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果。第三,湖北省在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的科技进步水平基本稳定,没有获得较为明显的提升。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然后,我们再对该报告中的12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我们看到,近五年,湖北省12个二级指标的位次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科研物质条件的位次一直靠后,而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一直处于靠前的位次。这表明,近五年,我省在科技进步环境的建设中,科研物质条件的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在提高科技活动的产出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环境改善这一指标的位次基本上没有波动,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这一指标的位次却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6年,环境改善这一指标的位次没有变化,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这一指标从2004年的第10位,跌至第19位,随后又在2006年上升至第2位。这一变化基本上可以表明,湖北省在通过科技活动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方面,具有了较为稳定的维系系统。而在如何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方面,湖北省作出了较为成功的探索,最终在近三年将这一指标维持在了一个相对靠前且较为稳定的位次。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看到,近五年,湖北省科技进步的总体情况。一是,在对总次变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湖北省近五年的科技进步水平发展稳定,且与其他省份相比,一直处以较为靠前的位次。这表明,在未来的科技进步竞争中,湖北省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前期竞争优势。二是,在对5个一级指标位次变化的分析中,可以较为明确地看到,5个一级指标在2005年、2006年处于较为离散的状态,而在随后的几年中,它们逐渐趋于汇聚,这一现象,在对12个二级指标的分析中获得了同样的印证。这充分表明,湖北省在这五年中的科技进步虽然总体趋于平稳,但是,在各个年份中各指标的发展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尤其表现在2005年和2006年。虽然,这一现象在2007年和2008年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2007年、2008年的科技物质条件这一指标却严重偏离了综合评价指数14个位次。这进一步表明,在深入推动湖北省的科技进步中,仍需要注重科技进步的均衡发展,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为了进一步弄清楚湖北省科技进步水平的变化情况,探寻提高湖北省科技进步水平的有效路径,还有必要深入引起这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位次变化的三级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湖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三级指数位次变化的分析

在国家科技部提供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2004年、2005年、2006年的报告中共有34个评价科技进步水平的三级指标,它们分别是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获部级科技成果奖系数、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名R&D活动人员向国外转让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高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利税率、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亿元投资新增GDP、综合能耗产出率、空气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这34个指标在2004年、2005年、2006年的统计中并没有改变。但是,在2009年的报告中,这34个指标较之前几年发生了微调,成为了33个受监测指标。

这些调整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在2004年、2005年、2006年中用来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这一指标更改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的“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利税率”减少了1个评价指标,由3个指标调整为“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2个指标;这一调整表明了国家在推进科技进步过程中的政策导向,越来越关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贡献。二是在2004年、2005年、2006年中用来反映“科技活动财力投入”的“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调整为“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这表明,国家更加重视高科技企业对于资本流向的引导,鼓励企业将资本收入积极地投入到科技水平的提高方面来,而不是其他方面。三是在2004年、2005年、2006年中用来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亿元投资新增GDP”调整为“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用来反映“环境改善”的“空气质量指数”调整为“环境质量指数”: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信息化”的“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调整为“百户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这些调整充分反映了该评价指标体系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体现了该统计报告的科学性。

针对2004年至2008年没有调整的25个三级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数据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各指标构成的位次束整体上并没有呈现较为明显的纺锤形,仅在2005年和2007年各指标的位次数据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离散状态,形成了2004年至2008年受监测指标统计中的“纺锤峰”。这进一步表明,湖北省近五年的科技进步水平总体上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维系体系,科技进步水平相对较为均衡,各指标之间并没有形成过度的非均衡干涉现象。第二,在这些受监测的指标中,振幅最大的3个指标为“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这3个指标中就有2个指标属于“科研物质条件”,1个指标属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数据可以初步表明,湖北省在近五年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成为湖北省今后在促进科技进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突破点。第三,在这些受监测的指标中,有2个指标的位次一直是所有数据的,形成了这些受监测数据的“栅栏”。这2个指标分别是“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和“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前者属于二级指标中的“科研物质条件”,后者属于二级指标中的“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前一组数据再次表明,湖北省在“科研物质条件”建设上略显不足。后一组数据则表明,湖北省在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方面,尤其是科技活动所产生的科技论文数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稳定的竞争优势,这不仅为湖北省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如何将科技论文中的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课题。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5年至2009年连续五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三、结论

综合分析湖北省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位次变化,不仅较为清晰地看到了近五年湖北省科技进步水平的整体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分析将为湖北省进一步探寻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径。第一,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湖北省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科技进步维系体系,并且在科技活动的产出等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如何继续保持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将是一项值得探索的工作。第二,无论是从5个受监测的一级指标,12个受监测的二级指标,还是一直受检测的25个三级指标来看,湖北省的科技进步环境建设仍是一项要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在“科研物质条件”的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第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进步活动中的宏观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科技进步环境,促进科技进步水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才是稳步提高湖北省科技进步水平的根本路径。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2005-2009,

[2]刘树,李荣平,李林杰,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企业市场论文范文 下一篇:动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