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

时间:2023-02-24 15:55:58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计;审计质量;审计辅助技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5-0133-04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认定工作对于企业能否拥有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1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1.1 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的理念和方式上

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在“高、新”二字上,体现的是先进性和高科技性。高新技术企业是在我们国家有一些尖端技术和技术再发展的企业,它们都有很高的研究性。很多研究成果一旦投入市场,就能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自己的专利,这些成果是推进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企业通常采用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平台。

1.2 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高

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专业人才和自己的尖端产品,在自己的优势产品上还在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这些后研发的产品项目无形之中形成了企业潜在的力量,使企业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也充分体现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1.3 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存能力差、投资风险大

有很多高新技术产品比如电子产品,刚投入市场时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能很快地占领市场,但是竞争对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仿照出来,而且价格还低,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益形成了威胁,市场逐渐被仿冒品代替,企业的产值也不断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审计出现的问题

固有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决策者的资金是否符合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险是很大的,只有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才能发展。这种行业风险是无法预测的,是企业财务无法左右的,我们只有先通过审计工作来推算产品的市场风险,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管理方法是比较先进的,这也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加以测评。只有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生产体系充分了解的审计师才能对企业的规避风险能力做出判断、检查风险。如何使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点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审计师按照审计流程逐一检查,注册会计师可以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确认以及科研开发项目投入费用的确认等重点环节入手,对其费用核算、编制等进行审核。企业风险的检查是直接影响评估风险水平的,风险控制的优劣直接和审计师有关系。

2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中主要的风险控制点

2.1 高新产品的研发经费确认审计流程复杂

在审查高新技术企业时,首先,要确定其研究开发费用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中;然后,根据这些费用的归类,详细审计企业的各项开支。在设计时应该重点对直接关系企业运行的支出项目进行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1 人员支出是指研发过程中所参与涉及研究开发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包括技术研究人员和项目的辅助人员,在人员支出费用审核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对研发人员的认定工作。每年度的研发人员清单应与申报材料保持一致,同时,需要关注研发人员的薪酬设计在各项目间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在各研发项目中工作分配的依据是否充分

可信。

2.1.2 直接投入是指在工作中明确划分到直接投入的开支范围内的费用。由于注册会计师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技术特点和背景信息掌握程度不同,其对企业申报领用材料的真实性判断具有很大的难度。通常,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中各种直接材料费项目复杂多样,因而,很难直接判定该费用是否属于直接投入,缺乏可直接参考的依据。

2.1.3 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活动所造成的对自身设施的破坏或损耗折合成的费用等。在审查已经产生的费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企业原有的设备进行盘点,认真核对发票,并逐步检查其发票或申请单以及长期待摊费用等信息是否有研发人员的签字确认。

2.1.4 高新技术企业的设计费用主要是用在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制作上。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有限,会将部分设计外包出去,涉及到部分设计费用的审核时,缺少充分的依据和凭证,给外包设计费用的审核带来难度。

2.2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确认难度高

由于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高科技上,而高新科技的跨学科性和复杂性使得经费划分时的难度加强。例如,企业某项高新的技术产品运用了多种研发技术设计而成,其产品营业收入比例划分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认定也具有极大的挑战。分产品的全年收入分月明细表,合计数与审计报告的收入核对。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合格率检查。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每个产品至少应详查1~2个月,以确认申报的收入真实准确。原则上应对最后一个月和销售最多的一个月进行详查,对于月份间销售波动异常的产品需追加详查。高新技术产品是否存在关联交易,是否涉及到异常或非商业惯例的交易行为等,对于关联交易的价格与其他客户的价格比较是否合理。

2.3 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的控制标准不一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2篇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相关内容还不是很完善,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更加合适的高效的量化方法,使其运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之中。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5年的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审计风险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求对相关的理论内容有从宏观至微观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高新技术;企业审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账项基础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求,由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以风险防范和风险评估为基础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以及采用控制测试,从源头和宏观层面对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加以识别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一、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发展

审计模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详细审阅财务报表和凭证,核实账表关系的账项基础审计;二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制度基础审计;三是根据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审计策略,使用分析程序作为辅助,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1933年,美国做出审计人员有举证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颁布了《证券法》,法律风险的日益增高催生了风险导向型审计的诞生。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八版)在1957年首次将风险引入审计程序的设计过程,这是审计风险与方法研究的融合。上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市场的审计失败案例不断增加,公司管理层发生舞弊的案件层出不穷,风险导向审计更多地开始强调对风险的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描述最早是在1981年的美国第39号审计准则中涉及的。在1983年,美国注协最早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由检查、控制、固有风险构成的。2001年,Wallage和Elilifen以毕马威的一个商业银行客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项目小组的审计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情况、审计风险评估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了现阶段风险评估时会更注重被审单位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审计过程更多地考虑行业化、专业化的结论。2002年,审计风险委员会成立,开会讨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2001年10月,国际审计准则出新,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做出更加深入的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放在一起,称之为重大错报风险。

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在21世纪前后才开展。1994—1999年颁布的35项以及2012年修订的多项准则中都有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要求。我国2006年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的审计准则,这是一个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安晓蓉(2010)指出,风险审计的指导思想是强调经营战略的战略观。风险导向审计与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模式的区别在于,需要更多的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来判断、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对被审计的企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来确定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的等级;审计策略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都是以风险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的。郑子远(2011)指出,经营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通过风险分析来确定审计重点,会改善原有的审计模式只评估内控而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的缺陷。

杨欣、田蓉(2011)根据实习经验和研究分析得出,风险导向审计的施行存在很多不足:审计项目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高,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方法缺乏了解应用;被审计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事务所缺乏相关行业或公司的数据资料统计信息;审计法规不完善导致风险审计缺乏应用指导;审计工作的辅助软件不能将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电子版的制式底稿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审计工作,增加了人工导入数据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审计效率等。

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被审单位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审计程序。罗星(2013)研究了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相关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风评方法多种多样,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主观的根据风评结果进行设计,重大错报的评判需要注册会计师有一些经验判断的因素,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要有一定的职业谨慎性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施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被审计的企业具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敏(2014)在研究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应该以分析模型为基础,对企业日常的经营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明确一个清晰的思路,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都应该有一些限定水平,对于公司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辨别,定时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检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二、审计风险模型相关研究

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有关审计证据的三方印证理论、经营风险的计量程序等观点。在具体的业务操作过程中,风险评估很容易被形式化,忽略报表、认定层次的影响,从而导致审计过程的不连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程序,难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陈雪梅、石勇(2010)利用层次分析、德尔菲、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元素拆分成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方案层3个层次,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量化评价。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提出之后,部分事务所不能完全执行2006版准则中规定的相关内容,依旧按照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类别进行认定。郭巧玲(2011)研究了事务所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总结出了注会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的实际操作中面临的操作问题:综合评价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操作难度加大;重大错报风险(单个因素)比控制和固有风险(两个因素)评价的结果可比性降低,注会的职业素质高低不一,评价结果客观性降低。

随着风险评估的方法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也被运用到风险量化评价的领域之中,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较分析性审核法、风险因素分析法得出的结论更为公允、精确。王风华、梁星(201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因素的区分,再进一步判断因素的权重,划分不同的重要性等级,解决了审计风险的模糊性问题。米宁(2014)在研究中总结出,风险导向审计有内容的广泛性、风险性、建设性、客观性、独立性、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作者总结了关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其中,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德尔菲(专家意见)法、故障树分析法(FTA)、内部控制评价法;定量的分析方法包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据包络分析(DEA)、神经网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董丽虹(2014)指出,根据目标对风险进行识别,梳理风险点、类型、环节等,利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将标准差作为测量指标的方法可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为可靠。作者以概率作为出发点,对于风险因素的权重进行重新评估,同时根据审计经验进行修正,得出更为贴切的评估结果。

三、高新技术审计相关研究

高新企业对我国经济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扶持会推动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研发更多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在这良好的社会背景下,财政部发现,高新认定的虚假情况也时有发生。徐勇慧(2010)对收入的专项审计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将改造的传统项目工艺生产的产品归类于高新技术产品,计入高新收入;某些企业对于有混合销售(高新与非高新产品搭配销售)行为,在进行高新收入核算的时候没有扣除非高新产品的收入额。戴立波(2013)在研究高新企业的审计情况的文章中指出,高新收入的技术领域认定比较困难,企业的收入账户未按照申报要求设置明确的明细账,研发项目的费用核算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对于研发费用的审计不够深入具体等情况。

杨建安(2011)指出,2009年审计署对高新企业税收的抽查结果令人吃惊,116家被抽查的企业有85家不符合要求。有些高新企业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研发,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费用的比例没有符合《办法》的规定,从而造成申请失败或者复核失败。《办法》对于企业侥幸通过认定、逃避缴税的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陈素珍(2012)对高新企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研发项目成果有先进性、无形资产比例较大、市场风险大、同业竞争比较激烈、经费审计流程比较复杂等结论。韩丽娜(2013)总结出,针对高新企业的审计,我们应该有应对措施:审计时要关注宏观政策的侧重点、相关行业情况,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高新产品的规定和要求;获取投资活动相关的信息,查阅研发项目有关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是否正确地归入研发费用科目;获取研发人员的分布信息,判断研发人员的工资归集情况是否正确,判断外部单位接受委托开发的研发项目相关的费用是否剔除;获取相关批复、记录、资格性文件,以审核研发项目的步骤完整;借助专业人员的意见,核定知识产权的核心程度,规避风险。熊玉婷(2014)研究了在风险投资项目中,高新企业的管理层舞弊的相关问题,概括了舞弊的相关理论、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审计方法。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产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生命周期比较短;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都比较激烈、风险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存货的保值能力较弱。

乔文畅(2015)对研发项目核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对研发费用的高效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相关企业要以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要进行联合性的管理,对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细致的管控,及早发现与预算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

四、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风险审计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全面,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审计相关内容涉猎较少,尤其是在风险模型量化所选择的方法上。国内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也没有创新性的突破。在传统审计策略的基础上,如何建立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的审计策略以提高审计效率,这将成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3).

[2]陈雪梅、石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审计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0(1).

[3]戴立波: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及风险应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

[4]董丽虹: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环节权重的重构与修正研究———基于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J].当代经济,2014(14).

[5]王彦秋: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现状及其改进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3(5).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审计 现状 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因而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这类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所得税、房产税、土地税等税费的优惠。地方政府还会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补贴。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地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等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外部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现状进行讨论。

一、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现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能够获得国家诱人的扶植政策,因此许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其中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包括虚假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过程中,审计工作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困难?

(一)技术领域难认定

审计人员很难认定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因为审计人员不可能样样精通。他们只是财务方面的专家,对于技术领域他们就是外行了。让在技术领域外行的人去认定技术领域,明显属于强人所难。再加上受利益的驱使,高新技术申报辅导机构常常帮助企业对申报材料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过度包装。这种行为让人怀疑这类辅导机构提出的专业意见的可靠性,无形当中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收入难认定

大部分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内部账务设置不规范。有的企业没有设置明细账,有的企业虽然有明细账,但与其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匹配。而且,销售发票开具也不够规范。例如企业在开具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发票时填写的名称往往与其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表中PS 项目名称不统一。企业提供的辅助台账,也无法与PS项目收入一一对应。这些不规范因素都加大了审计人员判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是否匹配的难度。最终导致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确认的难度。

(三)研究开发费用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在核算研究开发费用的过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客观化。而审计人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确定企业的高新技术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同样审计人员也很难确定企业资本化标准及研发费用资本化后摊销期限。

(四)研究开发费用审计不深入

许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在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在研发活动方面同样缺乏规范性。首先缺乏对研发的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完善。其次,相关记录不完整。最后,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对研发活动的了解也不够专业、不够深入。企业财务人员仅仅核算研发活动的数据,投入的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审计人员对研发活动的审计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例如形式上是否规范。对于数据背后的内容如费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人员往往浅尝辄止。

二、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接下来本文就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当中的风险控制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审计工作要做好,企业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只有企业的高层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职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类保障,才能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有效地防范市场经济下的资金风险。

(二)提高企业审计部门人员的职业素质

审计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很高。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求审计人员能遇事冷静,能有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成效,企业应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企业为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对审计人员提供保障。例如保证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适当提高福利待遇,工作优秀者给予升迁考虑,改善工作硬件设施等。

(三)引进先进的审计辅助技术和先进的理论方法

电算化和网络化是时展的趋势。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在审计工作当中,如果使用电脑、互联网等技术辅助审计工作,这将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确定性。因此,企业应大力开发电脑、互联网与审计工作的完美结合。同时,审计人员也应根据这一新的形势,进行一些改变。例如在思想上,适当地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先进的审计理论。在行动中,扩大实际审计的规模,充分利用得出的审计结果,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四)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

审计人员不应固守成规,应不断拓宽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例如在审计人员人工费时,不关要看工资单,还要与相关人员座谈、查阅他们的履历表以此来确认他们是否是研发人员。在审计人员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时,可以检查他们的研发活动记录表。通过这种方式来核实研发活动时间。在审计研发材料时,审计人员除不是只有核实领料单一种方式。审计人员还可以采取其他更为有效地方式。审计人员可以先了解某研发领用材料可用于哪些产品的生产,然后了解该企业这种产品的产量,对比其理论单耗与实际单耗是否一致来核实账面领用数量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郑根花.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的中介审计问题[J].浙江经济,2011,(22)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4篇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政策优惠,减轻企业负担。不过从目前来看,在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现状

在我国,由于政府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能够享受许多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与其他企业相比,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负担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开始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也使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过程中,审计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技术领域认定难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审计人员而言,想要对企业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进行认定,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审计人员的专业属于财务管理,只是财务方面的专家,在技术领域属于外行人员,要实现对于技术领域的认定,明显是一种强人所难的行为。同时,在利益的趋势下,一些高新技术申报辅助机构往往会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处理,对其中涉及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进行进一步的包装,使得辅助机构提出的专业意见缺乏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二)企业收入认定难事实上,许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并没有对收入设置明细账,或者明细账的设置与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申报名称不匹配,开具的销售发票缺乏规范性,给收入的认定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例如,在开具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发票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填写,导致发票中的项目名称与所申报的产品或服务收入表中PS项目的名称不一致,所提供的辅助台账也无法与PS项目收入一一对应。这些不规范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收入认定变得十分困难。(三)研发费用审计不深当前,许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在管理层面上缺乏规范性,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方面同样缺乏规范性。企业不仅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记录,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研发活动同样缺乏专业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仅仅是针对研发活动的数据进行核算,而没有更加深入的进行分析。审计人员对于研发活动的审计同样停留在表面,对于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重视不足,往往都是浅尝辄止。

三、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对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一)充分重视审计工作要想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的重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充分重视起来,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将其作为一项常态机制,在企业内部创设良好的审计氛围,为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相应的保障;只有审计人员充分重视起来,对自身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才能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资金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同时,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在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才能主动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展开,保证审计的效果。(二)强化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审计工作的成效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做到遇事不乱,冷静面对困难和问题,对工作认真负责,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企业而言,应该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快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能力考核,确保其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同时,企业可以适当提高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调动其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对于表现优秀的审计人员,可以为其提供升迁机会,或者帮助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薪资待遇等。(三)优化审计技术与理论方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理论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对审计工作进行辅助,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应该立足时展背景,进行相应的革新。例如,在思想层面上,应该对传统的审计观念进行转变,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理论知识;在行动上,应该进一步扩大审计规模,利用审计结果,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发展建议,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策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审计模式进行改进,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对员工人工费进行审计时,不仅需要查看其工资单,还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其履历表进行查阅,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研发人员;在对员工参与研发活动的时间进行审计时,可以对其研发活动记录表进行查询,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研发活动时间进行明确,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对各类研发材料进行审计时,不仅可以对领料单进行核实,还可以事先了解某一种研发材料能够应用于哪些产品的生产,然后了解该产品的产量,对材料的理论单耗与实际单耗进行对比,从其一致性分析账目领用数量的真实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种政策的支持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审计工作,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实现对于风险的有效控制,推动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164-03

一、研究背景和现状

(一)研究背景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智力资源从众多资源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竞争和国际竞争的焦点。在国际竞争焦点逐步转移的同时,智力资源活动的成果,即技术创新的成果,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在各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和多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如何规避和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成为了创新研究的热点之一,技术创新绩效审计作为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的审查和评价方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和运用。

然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在创新绩效测度中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创新绩效审计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选择以及运用方面,尚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这些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技术创新绩效(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TIP)这一概念,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目前尚未形成很明确一致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与对企业的影响上。

Hagedoorn和Cloodt(2003)[1]认为可以把创新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划分为发明、技术和创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绩效。Soderquist和Godener(2004)[2]概括出了7类R&n绩效测量的指标,即财务绩效测量、客户满意测量、过程管理测量、创新和学习测量、战略测量、技术管理测量、知识管理测量。H.Driva(2000)[3]等人对大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了企业最常用的衡量研发的绩效指标中应用最多的64个指标,包括总体项目成本,项目获利性分析,产品交付成本等。Yam[4]等(2011)则认为财务指标是衡量任何形式的创新绩效的最佳选择,所以,他们在研究屮采用销售绩效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销售绩效指企业采用新技术或改进技术的产品近三年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

马宁和官建成[5~7]利用三个指标(专利数量、创新产品数量、创新产品销售比例)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水平,通过对12个变量的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高建[8]第一次明确给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定义,把它定义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并通过对已有指标的总结和国外指标的借鉴,统计出了11项常用技术创新产出指标。陈劲[9]在承认技术创新绩效包括创新产出绩效和创新过程绩效两大部分的基础上,以11个具体指标评价创新过程绩效的同时,还对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企业和以工艺创新的企业进行了划分。任爱莲[10]利用统计学方法对81个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进行层层约简后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总而言之,绩效审计在企业创新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对创新能力、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等方面的审计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并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审计。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可用性,本研究所选择的问卷对象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和政府审计人员。问卷的设计结合了结构式命题与半结构式命题两种方式,即部分命题需要调查对象选择相应选项作答,部分命题需要调查对象自由作答。

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纸质材料发放到调查对象手中,整个发放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将问卷发放给少数权威注册会计师和政府审计人员,让他们对问卷设计和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第二部分:将专家的意见进行汇总,据此有针对性的修改问卷,以确保问卷主题突出、简洁明了。第三阶段,将修改后的问卷正式发放。

截至2014年2月10日,累计发放调查问卷25份,收回问卷25份。在回收的问卷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占的比重为8%,国内“百强”会计师事务所的问卷比例为52%,国内一般会计师事务所的问卷比例为24%,政府审计部门问卷比例为160%,与预期的设想的回收效果相符。

在问卷调查中,84%的调查对象对绩效审计的界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60%的被调查者认为绩效审计存在质量不足的问题,问题主要由国家制度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指标体系本身存在欠缺或运用不当等引起,以发放式命题的方式得出了宏观上完善法制建设和审计过程中企业信息透明度,加强对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相关保护;微观上合理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加强绩效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建立总结反馈机制,加强和改善审计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项目R&D学习互动机制等有效建议。同时,此次调查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在总体指标中的权重进行了相关统计,并以半封闭式命题的方式对此三方面指标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估,按照九级评分法为所提供的60个初始指标分别打分,为下面的指标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收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因子分析的结果太大,故在这里本研究不得已予以简化,仅将检测结果列示如下,最终选择以下变量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审计模型。

接下来,为了确定各个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测试,并构建了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模型,由于计算方法

B=0.637W经济+0.105W效率+0.258W效果

W经济=0.135W1+0.216W2+0.241W3+0.155W4+0.114W5+

0.139W6

W效率=0.301W7+0.256W8+0.242W9+0.201W10

W效果=0.186W11+0.213W12+0.221W13+0.169W14+0.211W15

即:B=0.086W1+0.138W2+0.154W3+0.099W4+0.073W5+

0.089W6+0.032W7+0.027W8+0.025W9+0.021W10+0.048W11+

0.055W12+0.057W13+0.044W14+0.052W15

此模型中,各个指标按照九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分数由高到低分别代表:非常好、很好、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很差、非常差。并以此分数对企业进行准确评价,为企业今后改进方向作出指导。

四、案例分析

为了保证本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将上述指标体系模型用于山东省某从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测试(所谓测试是指实际应用到企业中,检验审计工具的有效性),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

在此图表中,对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指标的表现状况一目了然。在这项检验审计中,按照上述规定的评分标准,将分值大于7的环节(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宣传费用合理程度、资产实际运转率、工作状态、宣传效果)认定为该企业优势所在或做得较好的地方,而分值小于4的环节(资源利用率、产品年平均创新数量)认定为该企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就整个企业而言,其总分B=5.577分,属于总体绩效相对较好水平。经过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该结论被认为是符合企业实际的,此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 Hagedoorn.J.&Cloodt.M.(2003),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 Research Policy[J],Vol.32,pp.1365-1379.

[2] Soderquist K.E.&Godener,A,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R&D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etting the scene[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Vol.6,No.2,pp.107-132,2004.

[3] H.Driva,K.S.Pawar,U.Menon.Measuring produe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eonomics 2000(63):147-159.

[4] Yam C.M.R.,Lo W.,Tang P.Y.E.,Lau K.W.A.Analysis of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and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HongKo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Research Policy,2011,40(3):391-402.

[5] 马宁,官建成.影响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J].科研管理,2000,(2).

[6] 官建成.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S1).

[7] 官建成.企业制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一些中国的实证发现[J].科研管理,2004,(9).

[8] 高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指标:现状、问题与新概念模型[J].科研管理,2004,(S1).

[9] 陈劲.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6篇

认定的风险错报点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难度。

首先,大部分申报企业收入核算不够明细,未专门设置高新技术系统集成产品收入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无法准确划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少企业将部分产品的销售收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而如何判断该部分申报的产品(服务)能够归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也是个难题。

其次,产品(服务)收入可能存在交叉,不易划分,申报企业可能一项产品混用多种专有技术,那么该项产品销售收入有多大比例能够划分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也非常困难。

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上述较多的审计风险点,要降低和规避其中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以风险导向理念实施专项审计。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申报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支出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存在舞弊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了解申报企业及其环境。

专项审计指引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结合申报企业的行业特征、产品(服务)的技术变化等情况,判断申报的研发项目或产品(服务)是否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相符;了解研究开发人员的组成,以分析研究开发费用中有关人员人工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分类是否正确;了解投资活动,以分析有关测试仪器与设备、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是否应当列入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恰当评估申报明细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在实施实质性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检查研究开发费用项目的分类、各项目归集范围和核算内容是否符合工作指引的相关规定,还应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中列报的产品收入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领域的产品收入。

注册会计师应对各研发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认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以考虑取得各研究开发项目的有关立项批复、实施方案、阶段性报告或工作总结、验收报告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复等,取得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鉴定材料,取得知识产权证书或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 审计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国家为了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上的优惠措施。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要,为国家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落实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现状

(一)技术领域定义模糊

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植,并享受资金、税收、资源、融资等方面较为有力的支持,所以很多企业都想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相关扶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往往会使用包装的办法,将那些原本没有达到高新技术水平的产品,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包装成符合标准的产品,而审计人员虽是财务方面的专家,但却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外行,所以,对于企业申报的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标准往往拿不准,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企业科技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总体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仍偏低,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科研经费已逐年增加,但是科研经费增长的速度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比起来仍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投入不足,我国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对企业科技投入引导的力度也不够。

(三)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

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研发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相关记录的不完整,对研发活动的了解不够专业、深入,研发活动也缺乏规范性,企业的工作人员将应计入研发费用的投入未计入,不应计入的乱计入。同时,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审计人员,也仅仅只核对企业提供的研发费用投入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对数据背后费用的真实性,完整性一概不知,加大了审计风险。一些申报企业在财务上经过研发费用科目核算的发生额与辅助账上核算的发生额差异较大,研发费用审计需做以下界定:如何准确界定企业研发人员及其工资薪酬,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审计中的应对措施探讨及建议

(一)积极寻求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技术专家的帮助

许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认定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难度较以往大大增加,许多地方都超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范畴。因此,在不熟悉的工作领域中审计,为了降低审计风险,积极寻求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技术专家的帮助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法。

(二)审计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在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工作中,应加强审计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的应用,网络化和电算化是专项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人员需应通过网络化和电算化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会计核算是否规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认定是否存在问题,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确认是否存在困难,研发费用核算是否合规,各项费用界定工作是否存在问题,研发费用分摊标准是否科学、合规。

(三)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质

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细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中的各项要求,分解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点,配备具有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对那些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弄虚做假的企业,对其委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坚决予以拒绝。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非常高,除却过硬的专业技术,面对困境不放弃、面对利益诱惑能拒绝的精神也是必备的。

(四)加大科技投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政府应不遗余力的调动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大对科技的引导性投入,充分发挥科研水平的领导作用,优化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扶植政策,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导向作用。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在技术开发、设备改造、项目引进等方面技术创新的投入,整体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技术和整体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植,享受资金、税收、资源、融资等方面较为有力的支持,加上在政策上面有一些见解差异等,由此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和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人员应以较高的职业素质在专项审计这项工作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衡淼淼.浅谈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工作现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1:251

[2]许爱平.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4,04:257-258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 高新技术企业 申报 关键作用

一、引言

我国的相关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两个重要的文件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这两个文件详细阐述了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应当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该企业无论在申报之前还是申报之后均具有可持续的自主的研究以及开发能力。其次,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与自身的研究开发密切相关,并且必须是这些技术成果转化而成。第三,该企业必须拥有至少一项的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能够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同时在行业中也具有较明显的领先优势。财务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下文将从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和申请成功之后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财务的关键地位。

二、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的关键作用

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之前需要准备一系列材料,包括相关年度的财务数据的准备、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等等。因此,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递交的财务报告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相关规定指出,欲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公司,必须提交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等)以及相关财务数据(包括收入中技术性收入的占比情况)。这是因为评审高新技术企业首先需要根据公司的财务实力以及研发性收入的情况来判定。对于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性收入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这意味着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转化为具体收益,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财务在这一点上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侯国玲,2012)。

(二)相关的财务指标必须达标

首先,如前所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在技术性收入方面的指标不能够太低,研发性费用的占比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对于这一点,国家相关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将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按照相关规定,最近三个会计年度中,研发费用的占比必须符合下列规定。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五千万元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应当不低于6%;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五千万元到两亿元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应当不低于4%;而对于最近一年的销售收入在两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费用的占比应当不低于3%。作为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制造相关的企业,flw公司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创新,追求企业在技术上的进步。flw公司非常注重研发的投入,这对flw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财务在这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flw的财务制度要求公司的研发负责人专门准备研发费用章。每次研发费用的发生都必须盖章并标注哪个研发项目。这样既不会漏记研发费用也不会把不属于研发费用的发生列入其中,真正做到了不重不漏。其次,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国家还规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必须大于或者等于总收入的60%。这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在在税务的审核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要求财务人员在平时就要把工作做好做细。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收入的认定必须遵循一条线的原则,即从销售订立合同开始,到销售票据的开具到财务的收人账务的确认都必须是高新技术产品。财务人员在每个步骤和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认每个步骤对于是否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的准确性。再次,相关规定还指出,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60%,其中研发人员的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0%,并且技术人员的在职时间一年应当不少于183天。在递交申请时,flw公司的财务人员应对以上的每个指标都加以足够的重视和严格把关,确定财务指标已经达到了规定的标准,从而保证了此次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研发费用等科目必须按照要求设置

众所周知,财务和会计相关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按照财务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而这一点,对于将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而言,尤为重要(侯国玲,2012)。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项必须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得到体现,应当资本化的应当费用化的部分应当严格区分开来。在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科目中可以设置“研发费用”的二级科目用于归集研发费用的相关核算。并且,在研发费用需要费用化的时候,应当将发生的费用及时归集到利润表的管理费用中。flw财务严格按照规定设置了研发的二级明细科目,并根据每个研发项目还单独设置了项目明细。这样,无论是要查看二级明细还是每个项目的明细都清晰明朗,事务所审计时对我们的做法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四)申报前必须进行专项外部审计

虽然有一些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外部审计对于欲申请高新技术的企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相关规定指出,申请高薪技术企业必须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审计的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情况表,近三年的财务会计报表,并且应当后附研发活动说明材料。并且,除上述的审计项目之外,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还需要准备有关高新技术产品的相关财务会计的材料,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由于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聘请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审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投资者或者利益相关这一个整体财务情况的说明,而是需要针对申请高新技术这一目标。因此,这里的审计可以理解为一种专项审计(崔也光,2004),这种专项审计主要是针对上一会计年度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年初,Flw公司请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年报的审计报告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对我公司最近三年的总体财务数据、研发各项指标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相关指标都做了仔细认真的审计和审阅工作,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在事务所肯定的前提下,我公司方准备其他资料上报科技及税务部门。

三、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后的关键作用

目前,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发挥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对于申报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而言,财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研发费用的核算、税收筹划、企业融资以及企业财务档案的管理等等方面。同时,确保企业在申请成功高新技术企业之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财务更要做好各项工作。

(一)研发费用核算和财务档案的管理

在企业进行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之前,研发费用的归集以及核算的相关会计科目应当按规定进行设置。在企业申报完成后,研发费用的和打算工作也必须严格执行,有条不紊的进行。该资本化的应当资本化,该费用化的直接计入利润表中扣除。

加强企业财务档案的归档和归档之后的相关管理工作,是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之后应当引起重视的一项内容。企业财务档案包括各种原始财务资料,每个会计年度的原始账簿、报表等等。首先,加强财务档案的管理可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其次,财务档案的历史记录的信息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财务档案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二)税收筹划

对于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之后的税收筹划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因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薪技术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从企业所得税来看,这是国家重点予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扶持的税种。首先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所得税税率不是25%,而是15%。这对于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更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其次,对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等所产生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如果没有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这可以直接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的当期企业所得税;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形成了无形资产的,应当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五十摊销。因此,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应当以遵守财务会计准则为前提,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以减少企业所得税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薛东成.张淑杰,2012)。Flw公司自从2013年上半年申请成功高新技术企业之后,至今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公司的财务人员就已经严格按照以上要求计提公司的企业所得税,以配合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的进行。在计提研发费用和无形资产的额摊销方面,本公司也严格按照要求,不多计,也不漏计。绝对不把不在规定范围内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或者加计摊销以达到减少企业所得税费用的目的。

从个人所得税来看,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由做出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并且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未来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应在颁发相应奖励和奖金的同时,对这些员工的奖金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点要求财务相关人员在进行企业总体税收筹划的时候也应当对个人所得税加强重视。对于flw公司而言,对于职工中做出高新技术成果的员工,公司严格按照不计提这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并且向税务部门做出了解释,以保证纳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政策对于企业的扩张、投资和经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曾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例如,北京中关村的企业可以享受十万到五十万不等的融资优惠政策。由于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融资方面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做到有效利用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制定好企业的融资策略,例如,对于flw公司而言,财务人员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来决定是利用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融资的规模和比例大小等等,从而更好地控制企业的现金流和未来的规模扩张。

四、结束语

财务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之前和之后都需要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还十分欠缺,社会和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的作用的关注度也不够高。但是财务所起到的统筹性、关键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任何一个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而言,财务对于企业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其不仅可以加快申请的进程,同时可以减少申请成功之后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Flw的无论是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之前还是之后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关财务会计工作,这是flw能够最终申请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原因。财务在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flw公司的申请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Flw在以后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政策做好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后的财务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侯国玲.浅谈财务工作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过程中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2(3)

[2]薛东成.张淑杰.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申报表的填制[J].财务与会计,2012(3)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61-02

1 引 言

在我国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当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首先是成立的时间不长,其次是发展非常迅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焕发了强大的活力,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生机勃勃,在质与量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管理者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2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21 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因为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仍处在初始阶段,仍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安排混乱,职责与分工不够清晰,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进行约束,企业财务控制的功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此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仍旧停留在会计层面,没有起到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与预测的作用。

22 财务人员整体实力不高

高新技术企业因为自身结构、企业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的约束,其在聘用财务工作人员的时候,通常考虑到忠诚度、诚信度等基本条件,尤其体现在小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基本很少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整体能力的培养,导致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当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职业素养缺失,无法参与到参谋与决策工作中。

23 资金匮乏,融资困难

因为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都是自主创业的形式,并且其仍处在发展的初期,融资方面的问题则成为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财务工作的关键内容。导致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匮乏、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信用危机,比如,信用意识淡薄、财务信息不真实、透明度不高等,正是因为财务方面的因素导致投资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信任度不足,致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匮乏、融资困难问题不断加剧。

3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若干问题

31 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认定的整个过程中专项审计的制度未充分发挥作用

在较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把同高新技术的条件不相符合的部分予以人为的包装之后使其同高新技术的企业中各条件相符合,进而将审计风险加大。在认定的整个过程中各大高新技术的企业专项审计具有较为激烈的业务竞争,而部分中介的机构为了将此项业务有效争取,不惜将职业质量牺牲,用低价来提高竞争力。还有一些中介的机构对于客户的要求一味迎合,于专项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同高新技术的企业不相符合的一些企业放水。而部分地方政府中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科技部门主管部门为了将当地的考核目标与任务有效完成,默许部分同高新技术的条件不符合的企业人为地将数据调整,使其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相符合。因为上述客观以及主观原因导致专项审计的制度在高新技术的企业认定的整个过程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对专项审计的工作进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中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前我国重点扶持的一些高新技术的领域同高新技术的产品之间的产权关系未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而各地亦没有将高新产品或服务的一套认证管理的办法有效建立。且对注册的会计师而言如何断定申报企业中各类产品与服务属于我国重点扶持的那些高新技术的领域较为困难。因此来自申报企业的某些领域专家是注册的会计师所依赖的对象,这又使公平公正的判断较为困难。此外一些申报企业的收入核算具有较不明细的特点,其未将高新技术的服务以及产品等收入的明细账专门设置,部分非高新技术的产品与服务同高新技术的产品以及服务之间具有交叉的关系,例如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时,虽然改变了生产工艺或者技术,但是没有明显改变产品或服务,而高新技术产品的服务收入中是否包含此类产品的收入还不清楚。进行专项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相关申报企业把不是高新产品的服务以及高新产品的服务都看做是高新产品的收入,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

(2)对高新技术的企业中研发费用进行申报时未规范归集以及分配。因为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申报的大部分企业均是执行企业会计的制度或者准则,亦有一些企业对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执行,而会计企业的制度以及准则在研发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归集内容方面各异,尤其为研发费用的内容以及资本化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区别。且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未规定研发费用的分配以及归集,所以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申报时亦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如果从财务核算的角度而言未将统一的一些标准予以研发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归集内容。对研发费用进行专项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注册的会计师发现同企业所申报的那些研发费用的支出相较而言,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上经过研发费用归集的那些研发费用的支出远远小于上述申报支出。对研发费用进行剥离以及分摊的整个过程中申报企业较难避免的是人为因素。而对研发费用的分摊以及剥离进行核算、对辅助账目进行审核时注册的会计师较难同财务上的研发费用的分配结果以及归集相互核对与反证,导致分摊与归集具有不准确、不合理的性质。

4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41 人力资源理念的滞后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从战略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没有系统地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战略筹划人员,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配合企业战略进行长远的科学规划,这样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难以起到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被动性地进行事后管理。

42 缺乏有效率的招聘体系

没有在战略的高度超前进行有效的人才招聘工作,人才引进渠道窄,而且缺乏科学性。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因为没有进行超前的长远计划,所以招聘人才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都比较差,没有对人才招聘进行战略、前瞻、务实、低成本的综合规划。

43 缺乏规范的人员培训体系

现代技术发展很快,如果缺乏培训工作,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知识储备存在过时的危险,所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系统、科学的人力培训计划,但这恰被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所忽视。人才培训的作用,显现的时间较晚,与培训投入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片面认为培训会增加成本,而看不到眼前收益,所以对人员培训工作不积极。

44 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关注高技术员工价值追求的多元化,没有针对企业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重视金钱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所以激励效果有限。

45 缺乏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对高新技术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实现高技术人员个人追求与企业目标的匹配,是很困难的,需要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和引导。但目前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务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者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能在高新技术企业居于合适的位置或拥有足够的权力。

5 结 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几大类问题,包括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财务管理问题、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问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高新技术企业若想继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上述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不能被目前的快速发展现象所蒙蔽,及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倪冠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37(5):64-65

[2]刘涛,胡妞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3]韩平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

[4]刘翠霞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J].中国市场,2014(1)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范文第10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高新技术申报企业需向认定管理机构提交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研发费费用明细表、技术性收入情况表和财务报表。笔者就此深入浅出的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新经济 高新技术 创新 对策

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国科发(2008)362号)。根据该项规定,申报企业一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期为3年,企业可以享受所得税税率降低10%和研发费用50%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有效配合国家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申报企业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框架,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工作指引》的规定的编制最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年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由于高新技术申报企业需向认定管理机构提交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研发费费用明细表、技术性收入情况表和财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政策性强,理解难度大,执业困难多,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尽管有两项指引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提供了技术规范和实务指导,但在实务中仍有较多的审计错报风险点需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工作问题更为突出。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申报企业委托,对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实际经营不满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进行审计,并出具专项审计报告。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企业中有很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该类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内部控制不够健全,我们在按《工作指引》、《审计指引》的要求计划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后,不能通过进行简单风险评估,替代部分实质性测试,以降低审计风险,这是不可取的,应该实施详细的实质性测试为主导。

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各个研发项目为基准分别进行核算。包括内部研究开发费用和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两部分。内部研发开发费用包括: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和其他费用。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

在对人员人工的审核中,关键是研发人员的认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员有限,技术人员除了研发任务外,还从事生产技术指导。同时管理层(业主)往往也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在实务中,申报企业为达到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规定,会将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等的工资薪酬统计在人员人工明细中,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对于这一类的兼职从事研究开发活动(项目)人员的薪酬考核资料时,要防止企业将这部分的非研发薪酬列入其中。

对于判断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领用的材料是否用于研发项目需要注册会计师利用专家的工作。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材料费的品种很多,直接投入的认定和分配缺乏可靠的依据。研发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不是现有成熟生产活动,因此利用专家工作显得尤其必要。

固定资产折旧与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是指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在实务中,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节省开支和成本,生产用固定资产和研究开发费用往往共用,同样的场所不仅用于生产,也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对于非专门为研究开发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以何种标准进行分配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分析。

设计费用是指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发生的费用。对于中小高新企业研发人员力量薄弱,会将一些设计方面的支出外包。注册会计师应取得相关的原始凭证及外包合同。同时外包性质的设计费用不应与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混淆。

对于装备调试费要区分是用于研究开发活动还是用于大规模化和商业化生产,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注册会计就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

无形资产摊销是指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所发生的费用摊销。对于购入的无形资产可能既用于生产经营,又用于研发活动,如何按合适的比例进行分摊具有较大难度。

取得委托外部研究开发的合同是判断确认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真实性的可靠依据。中小企业由于设立的研发机构力量薄弱,一般会与研究院、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开发活动,与其签订相应的委托开发合同或合作协议。注册会计师需分析合同的实质性内容,判断是否真的为委托外部开发而形成的成果样品,项目成果是否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

研发活动费用与非研发活动费用相互混合,部分高新企业的研发费用有很大部分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中列支。部分企业虽然在管理费用中设置了二级明细科目,但未能按研发项目设置明细。

部分申报企业研究费用的核算没有以研究开发活动为立足点,未以各个研究项目为切入点进行明细核算。财务人员只是秋后算账,按当期实现收入的一定比例胡拼乱凑,核算出的研发费用未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真实研发活动。

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中都涉及高新技术的识别。注册会计师不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家,《审计指引》为此做了如下规定:(1)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具体范围是申报企业的责任。(2)申报企业技术负责人与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共同签署《管理当局声明书》。但《审计指引》也规定,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清楚地说明向具体审计领域调配的资源,包括就复杂的研究开发项目技术问题利用专家的工作。

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以下简称“重点领域”)要求的产品(服务)收入和技术性收入的总和。在确定高新支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中列报的产品收入是否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领域的收入,注册会计师在审查研究开发项目是否经过立项,明细表中的收入是否与立项项目的研究开发项目相互对应。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申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不一定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列举的项目名称完全一致,收入明细表中列报的收入产品名称与企业申报的研究开发项目完全一致,上述事项均较难识别,在利用专家工作时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专项审计中应及时取得项目立项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知识产权的专利证书等相关资料,重点关注申报企业是否以研究开发活动为立足点,按研究开发项目为切入点,以研发费用归集为关键点。同时根据指引,界定非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和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明细表发表专项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应该明确这两者之间的责任界限,降低专项审计执业风险。

上一篇:网络安全审计范文 下一篇:审计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