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范文

时间:2023-11-30 02:17:16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1

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超竞争环境,企业边界,战略调整

E-mail:aufehg@163.com电话:13085525506

通讯地址:安徽蚌埠曹山路962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33030)。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环境的变迁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战略,在当前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超竞争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做出适宜的战略调整。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特征与环境变迁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生产和应用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其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持续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持续创新不仅是市场机制下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和发展动力。同时,创新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高盈利性的特点。第二,拥有以市场适应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组织内部的执行效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从而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获取市场竞争的胜利。第三,具备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组织资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第四,具有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开拓,不断尝试,这是创新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总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员工开拓创新,从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

高新技术企业所体现的这些经营特征充分表明了高新技术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建立和维持某种竞争优势的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是企业客观的、外在的影响因素,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是一种对组织外部环境反应的过程。在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相对缓慢、稳定、可预测时,高新技术企业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外部环境,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获取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市场先动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剧了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加快了环境变化速度,超强竞争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生存的典型环境特点。

美国学者戴维尼(D’Avnei,1994)率先提出了“超竞争”(Hypereompetition)的概念,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市场竞争扩大和深化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引发的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当今企业正处于超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企业对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企图维持竞争优势,而是要不断破坏企业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于依赖创新生存和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种理念尤其重要。超竞争环境的变迁不仅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打破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以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也必然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深刻变革,改变高新技术企业所处的创新网络和对应的企业边界。

二、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交易费用理论指出,当在企业内增加一项交易的组织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这项交易的成本,或等于由另一个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的扩张便停止,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也便由此确定。当投入的资产具有专用性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应该选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或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当不存在资产专用性时,通过市场合约联结接生产的各个连续阶段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在超竞争环境下,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与市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势必导致企业边界发生变动。

企业的边界由技术效率和效率决定,技术效率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在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过程,效率则是指纵向链条中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换组织形式能够减少的协调和交易费用的程度。技术效率反映了生产过程的特征,即生产成本的变化;效率反映了交易过程的特征,即交易成本的变化。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技术效率,而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效率,因此,企业对交易的技术效率和效率权衡的结果决定了企业边界。在静态环境下技术效率和效率的权衡所决定的企业边界可以如下模型进行阐释。

图1超竞争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边界的影响

图1中,虚线表示技术效率差异,即企业自行组织生产和交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成本之差,,为企业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最小生产成本,表示同等数量产品由市场组织生产的最小生产成本。,这是由于外部供应商可以利用多个市场机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而比企业自行组织生产更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差异减小。

虚线表示效率差异,,为企业自行组织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组织成本,为同等数量产品交由市场组织生产时的交易成本。当企业边界较小、资产专用性水平较低时,由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带来的要挟就会降低,因此产品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较小,为正;而企业边界较大、资产专用性水平较高时,市场交易的费用也随之提高,当超过临界点时,为负。

,表示两种交易规制方式下的总成本差异,当时,表明两种交易规制方式生产既定数量商品时的成本相等,即在虚线与横轴交点处达到了企业的合理效率边界。

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来说,由于其高成长性、高盈利性的行业特征,在超竞争的环境下该行业将吸引更多的进入者,因此,交易的小数目条件将减弱,高新技术企业可选择的交易伙伴增多,由于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而产生的要挟将会减小,高新技术企业原来较高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也将减弱。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将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并进一步深化和加速行业内分工,使得依靠市场组织专业化生产并进行交易的优势凸显出来,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边界扩张后可能产生的规模经济所引致的生产成本节约,曲线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处。另一方面,超竞争环境下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市场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成本不变或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也将顺时针上升旋转至处。将这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发现,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成本差异曲线将会移动至处,其与横轴的交点位于点的左侧,表明在超竞争环境的影响下高新技术企业的边界逐渐缩小。

三、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调整

由于超竞争环境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边界会相应缩小并逐渐演变成只拥有核心知识、主业及部分相关知识与业务的组织,反映到组织形式上,高新技术企业将形成以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为重点,生产部分相对精干的“哑铃型”组织。为了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哑铃型”组织甚至会演变成“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形式,即高新技术企业只从事核心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市场开拓,生产以及其他经营活动、甚至部分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则通过外包或其它形式的合作来完成。这种虚拟化的组织形式及企业间的合作突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形边界,使得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在战略调整方面尤为重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对超竞争环境的战略调整应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在超竞争环境中,所有的优势都会瓦解,唯一可保有的优势就是进行“创造性毁灭”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超越“顾客导向”去追逐超前性需求,做市场的主导者而不是市场跟随者,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抛弃原有的竞争优势并引领新一轮市场竞争,才能不断获取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微软公司不断革新占据市场优势的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低版本操作系统就是通过“创造性毁灭”获取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典范。

第二,通过战略联盟等企业间合作形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战略联盟、研发合作等企业间合作形式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缓解竞争程度的手段,也是超竞争环境下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与外部组织网络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互补、共享资源,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组成的Wintel联盟使微软与英特尔的产品价值都获得提升。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战略中,重点是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以及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与供应链中各节点的合作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形成竞争优势,而与产品或技术替代者的合作则有助于降低研发费用和创新风险,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出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而创造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1 陈继祥,霍沛军,王忠民.超竞争下的企业战略协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86-89.

2 李志,唐波,张庆林.高新技术企业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5-49.

3 路世昌,樊星,邵良杉.信息技术应用下企业纵向边界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90-291.

4 吴昊,杨梅英,陈良猷.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纵向效率边界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2-36.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2

[关键词]民营资本;高技术产业;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54-04

一、引言

民营资本是指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国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中小企业资本及民间闲置资本。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熏我国民营资本已达到11.2万亿元,第一次超过10.9万亿的国有资本。到2004年,各类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一亿,投资比重超过了40%,实现了我国17%以上的对外出口,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民营资本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从事产品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等问题。

在2006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了实现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宏伟战略目标,应该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以提升民营资本的科技水平和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收集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营资本发达的广州、深圳、中山、温州和台州等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园、火炬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于2005年12月向全国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发放了1500多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数为108份,其中民营高技术企业返回问卷77份。调查问卷共包括23个题目,除界定企业性质的三个题目外,其余的20个题目涉及民营高技术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下面我们结合调查和问卷结果,对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现状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现状类题目8个,分别调查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投资动机、投资行业、资本来源、资本规模、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比例、技术来源等情况。

1.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是电子信息业

表1反映的是民营高技术企业从事行业情况。从表1看出,作为高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民营高技术企业投资于电子信息产业分布的比重最大,投资于环境保护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相对较少,说明我国民营资本的投资行业选择偏好比较明显。

2.民营高技术企业投入资本主要来自于过去的积累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高技术企业资本来源结构单一,用过去的积累进行投资的占绝对多数,高达76.1%,其次用银行贷款投资的企业比例为21.1%,通过发行股票或股东再投入获得投资资本的企业比例为14.1%,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投资资本的企业数不足10%,其中35.2%的企业投入资本是多个来源。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有些民营高技术企业投入资本是靠民间借贷等方式筹集的。

3.民营高技术企业的技术主要来源于自己独立研究开发

就民营高技术企业技术来源而言,通过自己独立研究开发获取技术的企业数最多,所占比例高达68.4%,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占30.3%,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占27.6%,两者比例相当。购买现成技术成果的企业比例为6.6%,选择委托科研机构开发和对市场产品简单模仿的企业比例最低,不足4%。因此,自己独立研究是民营企业获取技术的主要途径,民营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4.民营高技术企业营业规模偏小

据问卷调查分析,2004年,我国民营高技术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52%,营业额大于1000万元又小于1亿元的占26%,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仅占15.6%。而我们熟悉的一些跨国企业年营业额都达到几百亿美元,例如,2003年,IBM的营业额高达858.6亿,索尼为606.1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大型民营高技术企业如联想、华为等,其年营业额不及这些跨国巨头的1/10。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营业规模总体上偏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5.民营高技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但研发投入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3%的有12家,3%~5%的有16家,5%~10%的有23家,22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0%。从企业从事研发人员比例来看,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10%以下的有20家,占10%~20%的有10家,占20%~30%的有15家,占30%~50%的有19家,占50%以上的有10家,说明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非常重视研发工作,研发投入力度比较大,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6.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动机比较复杂

从调查结果看,为了提升传统产业的企业数占41.1%,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数占20.5%,超过半数企业(53.4%)是为了谋求增值收益,出于其他动机的占9.6%。实地调查也发现有些民营资本家投资高技术行业主要是为了人前显赫,觉得有面子,能够赢得社会效益。

三、问题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0个问题类题目,分别反映民营高技术企业对所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竞争环境、创新环境、政府服务的满意程度、融资的难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制约民营高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等。

1.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感到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接受调查的74家企业中,47家企业感到融资困难或很困难,占被调查企业的63.51%,只有5家企业没有困难。另外,表2显示的民营高技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感到融资困难和资金不足的企业合计超过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0%。

2.民营高技术企业普遍感到缺乏高素质人才

从表2可以看出,45.6%的被调查企业感到缺乏人才。另外,在回答民营高技术企业失败的原因时,36.2%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人才,排在第二位。众所周知,高校扩招导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是企业感到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找不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从实地调查中感觉到,民营企业缺乏人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薪酬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雇用不到高素质人才,实际上,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且高薪雇佣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尽管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员工对这种未来享受到的待遇缺乏信任;二是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决策者对员工现阶段的需求层次认知不准,人员流动率非常高;三是员工普遍不认同民营企业家族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感觉难以融入其中,个人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3.优惠政策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的首要原因

表3反映了民营资本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的原因,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是通过政策优势形成的民营资本的空间聚集,这种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市场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存在脆弱性。我们实地调查也发现,一些开发区内部几乎没有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和交流,还没有形成产业上的网络或产业群。

4.过半数民营高技术企业对外部环境不满意

对开发区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高技术企业中,对于区内信用环境的满意率为47.4%,投资环境为43.4%,满意区内竞争环境的企业仅占39.5%,有55.5%的企业对于区内的创新环境不太满意,对于区内政府服务满意率为56%。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为入区企业营造优良的运营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政府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调查结果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对开发区的运作环境并不感到满意,说明过去我国各级政府在开发区建设上,过分重视硬件建设,而对软件环境建设则显得力度不够。

四、开放类题目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个开放类题目,以了解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及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建议。

1.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

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创业初期的障碍,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为了全面了解创业初期的障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调查结果看出,资金不足是民营高技术企业创业初期的最大障碍,其次是人才缺失和市场开拓。

关于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将近一半的民营高技术企业认为人才缺乏是发展中的障碍;37.3%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是发展中的障碍;34.3%的企业认为市场开拓能力是发展中的障碍;32.8%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发展中的障碍;认为政府政策服务跟不上是发展中的障碍的企业比例不足20%,认为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比例约18%。很显然,人才缺少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其次是融资困难和市场开拓。

2.民营资本投资高技术产业对政策支持的期望

为了深入了解民营资本对政府政策支持的期望,我们在问卷中也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将近一半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希望得到资金支持政策,如更新抵押贷款标准、知识产权融资担保和加大国家创新资金投入等;35.4%的企业希望得到税收优惠政策,如设备进口免税、工资全额进入成本、适当延长免税期(各地方不统一,希望统一延长至5年)、校企合作项目免税政策;21.6%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如制定企业创新投入的奖励机制;13.7%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制定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的政策,鼓励购买本国高技术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本国产品等;11.8%的企业希望政府鼓励行业信息沟通政策,建立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平台;希望政府完善和落实高技术人才的企业的比例为7.8%;有部分企业希望政府强制淘汰落后工艺政策,建设民营资本信用体系,加大项目前期支持等,这些企业累计比例为30.3%。从上述结果看,我们国家的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政策体系还待完善,近期政策重点应放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奖励和市场开拓四个方面。

总之,民营资本对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加高层次人才就业,提高我国产品出口的科技含量,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与传统民营经济总量相比,投资高技术的民营资本比重还很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有关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机制和赢利模式、促进民营高技术企业聚集等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一套既能解决民营资本参与高技术产业的投资障碍,又能照顾到国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是摆在我国科技部门的一个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忠波,陈红玲.对我国民营资本投融资现状的思考及建议[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

[2] 介夫.关注民营资本的成长[J].资本市场,2003,(5).

[3] 何德权,张明善.民营风险投资环境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2).

[4] 郑贤玲.促进民间投资增长的政策选择[J].南方经济,2000,(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3

关键词: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提出策略

云南省地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储备量大。为贯彻“十二五”提出的“节能环保”战略,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有色金属新材料打造成云南新兴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基于CAS理论的技术创新则是推动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因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发展为云南省新的经济支柱,就必须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现状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迅速。云南有色金属产业上市公司已达8家,云南贵研铂业、云南锡业集团、云铜锌业及云南铜业集团等都是有色金属领域中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代表了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了解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到有色金属新材料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的调研。下面,我们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等企业来分析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贵金属系列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际五大知名贵金属公司之一。现阶段,贵研铂业的产业布局分为三类:产品、资源及贸易。产品和资源涉及到的项目开发包括新材料贵金属的开发及新技术二次资源的回收。其创新流程为:在内部,根据市场对新材料的需求对贵金属进行延伸开发;在外部,主要是对国外进口的产品进行研发替代。贵研铂业设有一个情报中心,直接搜集市场信息,将有效信息交由科技部门,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同时,还与高校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相关项目。贵研铂业拥有专利约200多项,其中授权专利拥有100项,约有98%的专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贵研铂业面临专利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大多数专利无法转化成经济成果,研发的产品大部分只能满足国内市场,一些高新技术往往依靠国外的企业。相比较之下,昆明钢铁集团现状非常相似。20世纪90年代末,昆钢成立了钢铁研究所,后期响应国家的要求,合并成立了技术中心;2007年,设立了独立开发机构——科技创新部;到2016年,昆钢共设有7个技术中心。昆钢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总结为:三个层次,五个系统。三个层次包括控股公司把控整个昆钢的战略走向,产业板块负责新工艺及新产品的改进,生产单位负责工艺的具体实施。五个系统具体是:管理体系,负责技术创新的规划;研究开发体系,昆钢拥有4个院士流动站及自己的研发平台;咨询体系,邀请了国内外的专家定期举行最新技术创新方面的讲座;激励体系,昆钢对有贡献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众创体系,激励员工人人创新。昆钢集团拥有的专利每年高达500多项,在云南省企业中排名第一,企业核心专利约占10%。昆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建立了先进的产品生产线,但是研发力度远远不够,存在第二代的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的状况。同时,昆钢各个钢铁品种都涉及,没有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同样,云南铜业集团也面临着相似的情况。云南铜业是集贵金属、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及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上,由集团母公司制定计划及分配经费,由母公司与子公司合作研发新工艺及产品。云铜集团拥有国家专利89件,其中发明专利22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云铜集团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昆明冶金研究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在最近的新材料研发项目中,云铜集团负责矿山开采、云南冶金集团负责初加工、昆钢集团负责新材料的精炼与加工,三家有色金属龙头企业组成了技术上的战略联盟。云铜集团在技术创新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集团内部课题组没有固定的团队,往往不能及时解决集团内部技术创新的紧急状况。综上所述,以云南贵研铂业、昆明钢铁集团及云南铜业集团为代表的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但是与国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存在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找到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成为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典型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了其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存在技术创新封闭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化水平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型企业虽然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研发部门往往与市场脱离,研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尖端产业不多,普通产业的市场过于饱和,企业无法在高端领域中找到突破;而小型企业新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过于薄弱,高新技术只能依靠大型企业甚至国外企业购买专利,这样耗费的时间过长,错过了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的最佳时机。另外,云南有色金属行业中,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企业间技术创新信息交流较少,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倘若整个产业没有合理的产业化结构,技术创新将无法顺利的运行,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

(二)企业内部缺乏科研人员

企业科技人才层次偏低,数量偏少。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优秀科技人员大部分任职于高校和科研所,企业缺乏从事新兴产业科研的大量人才。现阶段,企业内部从事研发的人员一部分是从基层选调的员工,缺乏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研究技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一部分是企业从外部聘请的专家,对企业的具体状况了解较少,不能及时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这些问题造成了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偏少,技术创新水平偏低。

(三)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

由于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不高,一些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设立的办公室附属于企业的行政部门,对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较为松懈,专利的管理制度处于初级阶段,容易造成专利技术的外泄。同时,由于新材料的特殊性,专利成果转化率较低,根据调研,目前企业的许多研发成果都止于取得的研究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无法达到产业化。另外,大部分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闲置的专利转让和交易程序复杂,既浪费了资源,又得不到相应的经济收益。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不稳固

在调研中,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建立的关系并不稳固,有些是因为某个项目需要联合申报国家基金,因而,企业和高校往往只负责自己的部分,相互信息交流较少,这种合租关系缺乏保障性,造成了技术力量的分散与资源的重复及浪费;其次,有色金属新材料属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由于缺乏经验,在企业与高校合作后期,存在着利益分配及技术专利归属等分歧,容易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另外,高校及科研所不直接面对市场,研究方向与企业的科研课题缺乏相关性,研究出的产品无法直接投入市场,致使高校及科研所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科研优势。以上问题属于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有色金属新材料面临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合理地解决,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给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我们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优化产业研发体系,推动产业技术联盟

技术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范畴,更多的归属于经济、企业管理范畴,没有经济利益,企业将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应用于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许多科技创新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转化模式。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可以采用矩阵式集成的研发模式,即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家分配到研究部门和开发部门领导工作,使两个部门更好的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客户的需求和价值链。与此同时,企业应针对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市场进行细分,有效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提高自主研发效率,改善生产工艺,及时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整个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来说,政府应推动产业技术联盟。企业间合作规模过小,无法形成合力,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抗衡,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得到提升。这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技术创新整合平台。在技术联盟中,企业间不再只是竞争关系,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在技术上相互合作,产业联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将云南优势资源最大化整合,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二)健全激励机制,提倡全员创新理念

领军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创新能持续的进行,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因此,企业应建立一系列的人才激励管理体系,例如: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员工重大的创新意见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都应给予相应的职称;完善分配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企业每年应评选突出贡献及科技成果奖,给予获奖者相应的奖金补贴;企业还可以利用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吸引技术创新人才到企业创业,吸引更多科技人员为企业所用。同时,企业还应营造全员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动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财务人员等,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提出创新的观点,成为出色的创新者,调动每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使员工人人都成为创新者,成为具有技术创新精神的员工。

(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

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保障掌握专利的技术人员切实享受技术创新的利益,使其长久地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转让与交易体系,在开发式创新的环境中,研发所创造的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的专利可以通过由政府监督的正规的转让平台进行交易或赠与,这样既减少了资源和研发成果的浪费,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将资金投入更需要的地方获取更大的收益。研发成果没有实际的应用,就不能称其为技术创新,只能称为科技创新。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企业可以改革创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有效信息,预测行业发展状况,将研发的项目制定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缩短研发时间,及时将创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投入市场,提高研发成果的转化率,保障研发技术能够长期稳定的为企业带来效益。

(四)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部门不能袖手旁观,应积极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条例规范,为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充当引导作用,对已形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极发挥监督、协调和推动作用,保障企业与高校合作真实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改善更高效的合作模式:由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所共建科研室,有色金属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共建科研所可以保障企业与高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将在市场搜集到的信息先在内部进行有效整合,将信息转化为实际的项目交由科研室进行研发,确保研发出的产品可直接投入市场。高校及科研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国际最前沿的,这也为企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预测信息。这样,高校及科研所获得了资金及资源支持,企业收获了产品及科研成果,双方达到了共赢,确保产学研长效稳定的进行。

四、结论

通过对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产业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产业持续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技术创新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能提高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技术扩散。一个企业倘若长期没有技术的新构思,就不可能有所发展;一个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因此,云南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要想长远稳固的发展,就必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也将不断地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

[2]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

[3]邵云飞,唐小我.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4]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172-175.

[5]李岱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6):19-22.

[6]李林,肖玉超,王永宁.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1-15.

[7]胡争光,南剑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战略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4-77.

[8]杨继涛.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52-153.

[9]曹素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企业联盟能力的构建:个多层面互动的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37-41.

[10]刑乐斌,王旭,徐洪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4):63-64.

[11]王玉丽,于成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绩效机制及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11):31-35.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创建科技强市”、“企业服务年”、“科技帮扶促调”等活动,根据省科技厅《关于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活动的通知》(浙科发政〔2009〕24号)和*市委提出的“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实践载体,“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通过开展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帮助企业克难攻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我市企业升级、科技企业培育、科技项目申报和知识产权等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我局进一步做好科技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一批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推进机电装备、新型电子产品、节能降耗、新材料与推广应用、绿色化工及清洁生产、传统产业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并拉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

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以数控机床、节能型压缩机、自动化柔版印刷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装备制造业,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和集团,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加大力度,全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加快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企业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品种,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各类优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帮助企业联系省内外高校、科研院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和测试设备提供优质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做到项目申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既要“跑乡进厂”,深入企业,充分挖掘我市可以整合的科技资源,帮助企业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多报项目。又要积极“跑部进厅”,做好重大科技项目专人跟踪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数。

二、认真贯彻执行研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116号)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国家税务局、浙江地方税务局、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印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浙科发政〔20*〕195号)的精神,认真研究采取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落实研究开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和实力。

三、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形成以国家天然药物产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为支撑,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努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对暂时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也要帮助其制定整改方案,尽早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抓好专利示范乡镇建设、专利产业化、专利中介队伍建设等环节,促进专利量的增长,使2009年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达到300件以上,培育金华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2家以上、*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首次实现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专利产品5只以上。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使服务贴近企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使服务更贴心、更切实。加大调研力度,充分掌握专利信息,推进专利企业产业化。组织好企业和镇乡(街道、开发区)相关人员开展专利培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

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加大专利开发、流转和保护的工作力度,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和购买国内外发明专利给予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获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专利示范企业科技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证。

规范专利执法,强化专利行政保护能力。用好委托执法权,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服务,及时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及时制止专利侵权行为,及时调处专利纠纷。

五、做好科技帮扶促调工作,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应对危机、创新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组建“科技政策宣传组”、“科技创新服务组”、“困难帮扶组”,开展帮扶行动,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构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六、强化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做好科技宣传工作。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加大科技惠企政策培训力度等行动,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及具体落实办法;宣传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宣传企业依靠创新发展的先进典型;宣传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趋势与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帮助企业分析形势,把握方向,研究对策,增强信心,用好扶持政策,提高全体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七、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医药、纺织、电子、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科技合作。同时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充分利用金华工科会、科技专家*行、各类科技集会等产学研平台,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大力引进技术、项目和高层次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充分发挥现有技术人员作用,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拓展创新资源。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3)-00118-06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技术创新自然成为科技界、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技术创新这一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历史等角度给予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这对推动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无论理论家们和学者提出多么理想的技术创新范式,它只能作为技术实践中的一种理论或方法上的指导,而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对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三个地区(西安、咸阳、宝鸡)62个企业(其中国有企业40个、私有企业14个、合资企业5个、其它类型的企业3个)进行了实地考察,采取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数据统计、资料分析和归纳综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我省

科技主管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设立技术创新项目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一、陕西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我们对这三个地区62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私有企业科研机构少、合资企业科研机构较完善。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62个企业中,有25%的国有企业没有建立科研机构;有36%的私有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而合资企业100%都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这充分说明我省民族企业(国有和私有)在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比起以外资为主体的合资企业还相差较远。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载

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将无从谈起。

(二 ) 在有科研机构的47个企业中,研发人员虽多,但顶尖级创新人才少。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有科研机构的47个企业中,共有各级各类不同职称和不同学历的技术研发人员7453人,平均每个企业有研发人员158人,其数量规模看起来令人鼓舞。但这种由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科研机构,其技术创新能力是值得人们怀疑的。如在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的研发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19%,而具有中、初级职称和没有职称的研发人员竞高达80%以上;同一资料(表2)还显示,在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0.7%和6.5%,而学士学位和没有学位的研发人员就占到研发人员总数的92%以上。因此,对于没有一定的技术创新阅历和经验,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的低层次的研发人员来说,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有重大的突破,则是非常困难的。这恰恰说明,在我省的大部分企业中缺乏顶尖级的技术创新人才,这则是摆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面前的一个重大结构性问题。

(三) 创新项目立项多,实际完成项目少。

在我们对有效问卷的62个企业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自1990年以来,这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确定的技术创新项目竞高达5046项(见表3),其中部级的226项,省部级的325项,厅局级的645项,自立项目3850项。但实际完成项目仅为1298项,共占所立项的25.7%,按15年计算,每个企业每年仅完成创新项目1.39项。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效率低,象这种创新项目立项多,实际完成项目少的状况,不仅造成创新项目的空泛化和分散化,而且严重浪费了创新资源。

(四)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申请专利项目少,获取专利项目则更少。根据统计数字(见表4),在62个企业15年所完成的1298个技术创新项目中,就有863项未申请专利,占完成项目的66.5%;实际提出申请专利的项目仅435项,占完成项目的33.5%;实际获得技术创新专利或知识产仅的项目为295项,占完成项目的22.7%。尽管所获得的技术专利项目的比例与提出申请专利项目的数量比较,基本符合目前国际比例的标准(即获得专利项目数占申请专利项目数的20%左右),但申请专利的项目占完成创新项目的比例则非常低,这充分说明了我省许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专利观念淡薄,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五)企业与产学研进行横向联合开发项目的比例虽有所升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调查问卷中共有49个企业曾与企业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过横向联合项目的合作,占有效问卷的79%;但仍有13个企业没有横向联合的项目,占有效问卷的21%。

这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的意识和行为已基本形成,而且许多企业不仅进行单一的横向联合技术创新,也同时与这些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这与国内其它省份比较则是较为优秀和突出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据有关资料调查研究:芬兰是世界上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最好的国家,其申请的研发项目100%有企业参与[1],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科研主管部门是不予批准的。这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了科技研发与经济生产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六)在技术创新途径上,以市场引导为主,集成创新多,原始创新少。

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途径进行调查中,我们共列举了7个创新途径(见表6)。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途径的。表中显示,在62个企业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45个,占所调查对象的72.5%,这充分说明了我省绝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竞争意识较强;通过集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有39个,占所调查企业的63%。但如果按照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对技术创新类型进行分类的标准即从广义上来讲,集成性技术创新还应包括通过技术移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革新等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2]。因此,从表中可看出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创新的企业分别有28个、26个和14个,分别占所调查的62个企业的45%、41.9%和22.5%。这也符合当代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我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具有短、捷、快的特点。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我省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途径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较少,仅15家,占所调查企业的24%,这则是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大弱点,也是影响我省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七)创新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成果的大小和成败。在我们所调查的62个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设施落后,与我国先进地区或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基本上要落后10~20年的水平。这就使得许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在其硬度、强度、韧度、光滑度、耐磨性、抗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温高压性、超低温性以及灵敏度、精确度和感应性等特和技术参数方面很难准确地给予测试,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试验的数据,最终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调查还发现,我省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市场调查、情报搜集、项目确定、技术目的确认、方案构思、产品设计、技术试验到研发试制、批量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完整过程[3]。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涉及到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问题。因此,在本课题的调查方案设计时,我们设定了四个指标即:计算机网络化、运用CAD技术和CAM技术以及网上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7)。调查发现,在62个企业中,仍有12个企业没有连接互联网;有14个企业没有应用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有23个企业没有应用CAM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有36个企业没有进行网上销售。分别占所调查对象的18.3%、22.6%、37%和58%。这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就显得有些落后。因此,加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我省企业技术试验设施水平,是我省技术创新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企业创新压力大、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压力。企业只有在这种内外压力的作用下才能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有效答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见表8),我省绝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较强的技术创新压力,其中来自外在压力的企业有46个,占有效答卷的74%,而来自内在压力的企业有51个,占有效答卷的82%。这说明我省大多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了,但在我们调查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建构时发现(见表8)有56、33、38和41个企业都采用了奖金、住房、晋职或荣誉等激励措施,分别占所考察对象的90%、53%、61%和66%,这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在创新激励措施方面具有分散化和唯利性的特点,把科技人员都看作经济实用型人。相反,在进修、出国深造、学术头衔等激励措施方面,分别有23、11、11个企业实施了这些措施,仅占调查对象的37%、17%和17%的比例,从而忽视了科技人员社会、心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重需要的特点,因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表8还显示,在进行实质性的真正能把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股份制激励措施方面,只有12个企业采取了此项措施,占考察对象的19%,尽管这一措施仍具有唯利性的特点,但它同样也具有激励措施的根本性和自我性,它不仅能使科技人员树立爱企为家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而且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尽快完善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九)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要素不健全,外部环境差。

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本身具备一定的创新要素和创新条件,而且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和供给系统。在设计本课题的调查方案时,我们考虑到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设计了包括人才、经费、设备、领导重视、管理水平(内部因素)和原材料来源、科技成果供给、相关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国家政策(外部环境)等10个方面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见表9)。

根据62份的有效问卷对这一问题的调查资料显示,有48个企业和41个企业认为影响自身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人才短缺和经费不足,分别占调研对象的77%和66%。认为设备落后、领导不重视或管理水平低下的分别占调研对象的32%、17.7%和16%。这说明企业内部本身的技术创新要素和创新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从表9中还可看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和供给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认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学术交流少、相关学科发展不成熟、国家政策有问题或外部原材料供给不足是影响技术创新原因的企业,分别占到调研对象的27%、14.5%、24%、4.8%和2%。尽管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相对于企业内部要素来讲要小一些,但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陕西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根据我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因为,只有通过基础性研究,才能做出科学发现,形成科学理论,并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发现初露出来的技术端倪,经过推论和提炼,有所发明和创造,提出一般性的技术科学原理,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科学理论的支撑。同时,共性技术可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到许多产业领域,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技术平台。如,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制造业的CAD和CAM技术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渗透、借鉴、移植到许多产业领域,成为许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共享技术。因此,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开发,是推动我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我省企业“原发性技术创新少”的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载体系统建设。

我省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技术创新载体系统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不断扩大技术研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据有关资料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研发人员70%~80%都是在企业第一线工作,而我国企业所占全国研发人员的比例才28.6%,联系到我省估计也比这个比例大不了多少。因此,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到企业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为我省的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省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专业技术需求的人才,以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企业也可对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和职业技术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劳动生产技能;同时,企业也可通过自身的优势,广招技才、吸引各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第二,要不断扩大我省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的比例。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要在科技人才资源上占主导优势,而且要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上具有一定的规模。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而我国包括我省的许多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撑,这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开发产品的状况,久而久之将会使企业的研发能力下降,并最终被市场淘汰。因此,进一步完善我省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把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到锤炼,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

第三,建立和完善我省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西方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即使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也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从我们对我省62个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尽管许多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但仍有部分企业因经费、人员、仪器、设备等因素,而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或即使建立也缺乏一定的研发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是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载体,还应包括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仪器和设备的特性和功能如何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现代化程度的标志,而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仪器、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程度。因此,根据我们如前所述调查的结果,要提高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设施的信息化程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为企业的市场信息收集和网上销售提供可靠的信源和信道;大力推广和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方案或产品模型的仿真试验;通过计算机技术加强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管理[4]。

(三)科学论证研发项目,不断提高创新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必须经过科学地论证和评价,这是保证其后续研发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科学可行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它不仅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条件,而且要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同类产品的研发动态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是,如前所述,在对我省62个企业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自1990年以来62个企业共确立各级(国家、省、厅局、自立)技术创新项目竞高达5046项,然而实际完成的项目仅1298项,占所立项目的25.7%。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课题论证不充分、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依据。

(四)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最基本的单元主体是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或创新者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是靠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措施而产生的。政府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省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应通过制度创新从政策和法律上保障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得到奖励和保护,以促使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现。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思在论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时所讲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有时,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保障;有时,技术创新又推动着制度创新[5]。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管理创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根据技术研发人员在经济上、安全上、社会心理上、荣誉上和权利上等各种不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发明和创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五)积极申请技术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条例》等30多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6]。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法律体制不完善,法律条文不具体、不详细,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漏洞;还表现在法律观念淡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要防止或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我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提高他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既可以防止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第二,科技人员及其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及时参与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申请,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个人或组织的正当权益和利益;第三,进一步完善、落实我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因地制宜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或政策,以便肯定、鼓励、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

(六)充分利用我省教育、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企业除了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具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载体外,还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广泛的联系。这是因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发明创造的成果,通过企业而转化为产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就全国范围来讲,我省具有在高校和科研方面的绝对优势,许多名牌大学和高技术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我省教育产业和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我省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它们可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企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我省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发挥我省高校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在省、市(地)、县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科研计划、设定研发项目拟或审批研发项目申请标书时,应严格把关,尽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关于对我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结果,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瑕疵,提出的一些观点、看法和对策所占有的数据和资料并不完全充分,其中有些数据资料由于所调查企业的协作程度不同,可能包含有少量的水份。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基本反映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揭示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它可为我省科技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在制定各种科技政策和法规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省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中国科学院.2002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刘奇,刘学礼等.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九龙.论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91.

[5] 诺思.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6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5]郭国庆.市场营销学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7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以体制和机制的优势抢占了先机,赢得了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买方市场居市主导地位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中低档产品的市场需求制约越来越大,技术模仿的环境日趋严峻,产业层次、技术层次较低的劣势逐渐显现。如果我们不能正视问题、看到不足,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及时有效地创造新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经济将难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将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落后于人。**民营经济要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特点与效益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

根据**民营经济的发展特色,可以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基于块状经济的集群创新

目前,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519个。在这些块状经济中,集中了我省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集群内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以集群创新的方式来进行创新。集群对自主创新的推动,实际上是以企业间技术合作技术创新为主的。以全国著名的纺织大县——绍兴县为例,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该县采取积极措施,着力培育四根支柱。

(1)建设轻纺科技中心。绍兴县从1998年开始,按照“政府规划,企业参股,市场运作”的思路,建设轻纺科技中心,选择以绍兴金昌印花电脑设计分色中心为主体、有部分纺织骨干企业和县科委共同参与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以“股份制形式,集约化开发,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

(2)建设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全县21家“小型巨人”企业全部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有的投入力度很大,水平较高,成效显著。

(3)建设产学研基地。目前,全县已有40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科技协作关系。

(4)建设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了四种模式:事业激励模式、待遇吸引模式、随机管理模式和人才共享模式,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同时,结合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了技术入股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造业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基于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跨界创新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任何个人、企业或者单个国家,都不可能垄断性地占有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都不得不通过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来增加本区域的科技知识储备,促进技术创新。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技术创新链条在全球的延伸,已越来越超越各国间有形边界的限制,基于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跨界创新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基于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跨界创新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开发活动国际化程度提高。二是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的全球化。三是专利活动的国际水平提高。四是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大量增加。

由于**省本身科技资源有限,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进行基于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跨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以万向为代表的循序渐进模式

**年3月8日,鲁冠球与舍勒公司代表首次会面,使“万向”的产品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实现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在美国市场上零的突破。**年4月,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昔日将之带入国际市场的“师傅”美国舍勒公司。**年8月,万向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现在,“万向”已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欧美7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8家公司,构建起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并将研发机构设在了美国。

(2)以华立为代表的高端介入模式

即通过在海外设立本土化运作的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充分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和技术,实现创新。

**年秋天,华立集团通过设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子公司——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成功收购了飞利浦公司的CDMA手机芯片软件设计及整体参考设计相关项目,打破了美国高通公司在全球CDMA领域内核心技术的垄断,开辟了全球CDMA手机核心技术第二信道,一举成为国内完整掌握IT产业核心技术的企业。

(3)以飞跃为代表的引进专家模式

早在1987年,飞跃公司就大胆地与部级科研机构——上海缝纫机研究所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此后,飞跃还先后与**大学、北京机电研究院,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缝纫机研究机构开展了科研、产销合作。公司还面向世界缝纫机制造的顶尖国家吸纳一流的人才。1997年,公司聘请3位德国、意大利的专家在北京成立了飞跃缝纫机信息技术开发中心。之后,又在日本收购了一家小型工厂,并聘请5位日籍缝纫机专家成立了飞跃缝纫机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在飞跃缝纫机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组建了**省缝纫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上述举措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以艾康生物为代表的两头在外模式

艾康生物是一家由留美博士、硕士回国创办的集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外商投资公司。艾康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市场。艾康在有“生物硅谷”之称的美国海滨小城圣地亚哥建立了Aconlabs实验室,充分利用了美国Aconlab的人才优势。在圣地亚哥和杭州双方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短时间内开展了医疗电子、生物芯片等一系列项目,并开始陆续转入生产阶段,充分证明了自己“不断创新就是最好的发展”的一贯策略。

3.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创新

一是高等院校发展科技产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我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于杭州市,因此,杭州的海纳科技、普康生物、快威电脑等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科技型企业较多。另外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即企业主动与有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如**省上虞市的上风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的技术合作,余杭市的高发磨料公司与洛阳磨料磨具研究所建立的技术合作等。

(二)**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特点

1.民营科技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4537万家,技工贸总收入6075亿元,在全国列第2位。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

2.市场导向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取向

据**省统计局对有科技活动的3715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调查,有87.3%的企业采用如下技术创新过程:市场需求应用研究及开发工程制造销售。

3.模仿消化吸收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具体而言,就是走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同时,为了引导企业的消化吸收创新,**省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突出的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决策,通过这种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高技术项目的创新载体,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创新机制。让昔日的飞行院士、星期天工程师转变为**区域创新的掌门人和技术骨干;让原本个人行为,“一对一”式的协作转变为团队行动;让单纯的技术合作转变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科技资源引进与科技人文精神引进相融合的创新合作。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与困难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与实现科技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有形与无形的问题与困难阻碍了其发展。

(一)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低价竞争的惰性与低技术生存方式,影响了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价格优势仍然是**民企最主要的优势,据**省社科院和**省私(民)营企业协会所属的**民营经济研究院对3000家民营企业的调查[1]显示,约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选择低价为其竞争优势,但也促成了其低价竞争的“惰性”——习惯于向下压缩成本而不是向上通过增加附加值获取利润,即便是引进技术或设备,也缺少对消化和吸收的足够重视,陷入引进——不消化——再引进的低技术生存方式。

2.企业R&D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2003年我省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8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5位;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9位。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投入经费配置也不合理,根据**省软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企业更重视购买技术与机器设备(见表1),这可能可以更快地获得短期的优势,但由此造成的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投入不足,则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表1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经费投入最多环节调查

购买技术

购置机器设备

人才培训

研究开发费用

新技术新产品试制费用

市场调研费用

4.5

33.3

2.6

24.2

33.6

1.8

3.企业创新资源缺乏,整体上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38.9%反映资金缺乏是企业目前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歧视”;二是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我省除了风险投资之外的其它资本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

人才是企业创新所需的又一重要资源。据科技部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评价指标,**省科技人力资源指数仅为51.27%,在全国列第15位。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调查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只有15.8%的企业是科研人员下海创办的,有56.5%的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和人才(见表2)。

表2被调查企业认为影响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分布情况

影响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企业家

精神

产品

技术

资金

市场

人才

管理

企业

文化

认为该因素是最重要的企业比例(%)

24.3

14.1

9.4

3.5

11.9

22.2

12.4

2.2

排列顺序

1

3

6

7

5

2

4

8

创新资源的缺乏和较为有限的投入,导致了**企业创新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的成果少,一大批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支持长期发展的自有核心技术储备。

4.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管理

首先,企业内部创新体系不够健全。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新产品开发、技术储备、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和长中短相结合、多层次相互衔接的技术创新机制,是实现科技与经济、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最有效的途径。而**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较少设置专职研发部门或技术中心。

其次,我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也存在着不足。调查发现,我省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企业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单一化;激励呈现短期化,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锤子买卖”;对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不科学等等。

(二)民营企业创新外部协作网络的不够健全,加大了自主创新成本

1.产学研合作进展缓慢,企业并没有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调查显示,29.5%的企业与省外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33.2%的企业与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任何合作。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方式上,只有不到5%是委托开发,其余均为合作开发、疑难咨询、购买现成技术等。说明“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和加强。

2.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创新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的中介机构并没有随着创新企业群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如据科技部的统计,2003年**省的科技咨询业咨询营业额仅列全国第7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省的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功能大多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技术交易方面,在资金、人才与技能、创新战略、创新实施等方面的服务较为薄弱。

3.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严重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如目前普遍存在企业间的人才恶性竞争、企业间产品的仿制生产等,常构成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影响到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据2003年对全省50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约有95%的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许多企业本该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不少企业不善于运用专利制度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

三、加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一)以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战略实现创新全球化

**省作为改革开放先进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必须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和调整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强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原始创新与二次创新的科技服务平台,提高承接世界先进制造业转移的能力与水平,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在当前尤其要注重抓好以下三个平台建设:

一是建立与先进制造业技术引进相对接的全球资源配置平台。引进真正具有产业价值、又符合**发展要求的技术与项目,不断提高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能力与水平,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是建立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接的全球资源配置平台。要以二次创新为重点,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资源配置新平台,以引进技术的多次创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创新高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

三是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辐射相连接的全球资源配置平台。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以资源全球化配置平台为载体,占据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转移分工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成为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的活水与源头。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自主创新动力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形成重大发明专利为目标,编制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装备目录。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发明专利、驰名(著名)商标、重点软件版权,开发一批自主知名品牌。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行业和区域,建立健全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支持发明专利申请和专利产业化。开展发明专利新产品认定工作,对已被认定的发明专利新产品,给予研发资助。建立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高度重视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国际标准化总体发展动态和我国标准化战略研究,重点在电子信息、软件、食品安全、中药现代化、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和产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积极制定反倾销、反技术壁垒的应对性技术标准。

积极推进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1)引导企业制订并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效用。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的评估工作,真实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完善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切实保障职务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创出全国专利名牌产品,进而创出国际名牌产品。(2)帮助企业尽快更新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面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大棒,鼓励和支持企业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应诉,并在争取自身利益时“锱铢必较”;借鉴日本当年的经验,在别人的核心技术之上进一步研发形成自己的新专利,即“从属专利”,然后用“从属专利”和“基础专利”所有者形成“交叉许可”,以避免交专利费、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3)促进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以及运用和保护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部门,配备知识产权管理和处理知识产权的侵权和纠纷等业务的专门人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加强对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完善技术合同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企业在转让技术成果时获得相应的收益。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地方对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全省财政收入增长,到2010年,省、市(包括县级市)、县(区)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10%、5%和4%;全社会R&D(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R&D(研发)经费不低于年销售额的6%,大中型骨干企业不低于5%,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4%。

二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继续贯彻执行浙政[1999]1号文件有关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交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中提取一部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用地指标由省优先安排解决,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在外资企业中开展“双密企业”认定工作,双密企业按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投入,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据实列支,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可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必须购置的专用、关键的试制用设备、测试仪器所发生的费用,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建立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协调机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和标准。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各类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支持发明专利申请和专利产业化。开展发明专利新产品认定工作,对已被认定的发明专利新产品,给予研发资助。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科技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等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协调机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和标准。

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篇8

本研究采用弗里曼等对技术创新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经济活动,要通过市场上的表现来实现其价值,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生产和销售新产品是企业获得成长和提高盈利额的重要手段。首先,企业利用新产品和新服务来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获得超额利润。GEROSKI等[12]以1972~1983年英国721个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显示,企业创新数量与营业利润率正相关。尽管某一特定的产品创新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不大,但是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的利润率总体上要比没有开展创新的企业高。其次,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比其他企业更快地研发出新专利和新产品,进而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垄断地位,使企业拥有更佳的市场形象和更强的定价优势,顾客也更具忠诚度,愿意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支付高溢价。最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变原有的生产工艺,减少原材料的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高企业绩效。ROMER[13]以美国1000家大型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了研发支出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研发支出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及绩效。罗婷等[14]认为,R&D投入整体上与公司未来年度利润存在正相关关系。赵晖[15]认为,R&D资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技术创新对企业盈利有显著的正影响。

2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创新获利的促进作用

CHESBROUGH等[6]以施乐技术分立公司为例,阐述了商业模式在创新获利中扮演的调节功能,认为有些新技术的失败并不是由于技术不够先进,而是没有形成相匹配的商业模式;相反,适宜的商业模式设计对技术创新获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KAUFFMAN等[16]认为,扮演个人和企业间互动平台的角色、促进在线交易并将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互联网公司更易生存,商业模式设计是企业维持市场竞争地位的保证。对于技术型企业而言,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使新技术找到最佳的应用和顾客群体,开发出最具吸引力的价值主张,并且能够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实现协同,创造出更大的顾客价值,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相对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议价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在共同创造出来的新价值中获利的能力。AMIT等[17]认为,电子商务往往通过企业跨边界与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新交易结构及治理来实现价值创造,并提出新颖、效率、互补和锁定是商业模式的四大统驭性主题。ZOTT等[18]认为,商业模式设计越富有效率、越新颖,核心企业获得的市场价值越大,但增加互补性并不能促使核心企业的市场价值增加。ZOTT等[19]认为,商业模式与产品市场战略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但是作用机制不同,商业模式与产品市场战略之间的匹配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综合而言,本研究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即商业模式的确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价值进而获利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但是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发挥不同性质或程度的影响;且进一步考虑到不同企业使用商业模式的差异性,借鉴ZOTT等[18]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商业模式的性质进行区分,将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作为商业模式差异的2个重要维度,以研究不同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产生的不同调节作用。新颖导向的商业模式就是采用新的方式开展经济交易,如服务新的顾客群体,提供新的价值、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或给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形式是全新的,从而带来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全新的合作关系。新颖性商业模式创建出一个新的市场,如eBay和阿里巴巴;或者重塑现有的市场,如Dell公司。新颖性商业模式带给顾客新的价值,对顾客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将顾客锁定。另外,商业模式新颖程度越高,对于利益相关者和合作伙伴而言,因为不存在其他可供选择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使得采取新颖导向企业的议价能力提高。ZOTT等[19]认为,新颖导向的商业模式设计对差异化产品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市场进入领先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正向调节作用,如苹果公司便是新颖性商业模式最为成功的例子。可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商业模式设计注重新颖性,不仅使企业在顾客竞争中拥有相对的差异化优势,且在其内外部价值活动网络的重构中也会发挥重要影响,从而提高企业总体的运营效率,带来提高技术创新获利的可能性。相反,缺乏新颖性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导致顾客满意度下降和客户流失,合作伙伴关系不稳定,难以从技术创新中获利。基于上述讨论,提出假设:假设2a商业模式的新颖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效率导向的商业模式强调提高交易效率,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交易机制来降低交易过程的成本,使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成本全面得以降低。当然,成本的下降可以直接转换为盈利的增加,如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巨大财富正是效率导向商业模式发挥作用的体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也可以通过互相提供市场供求和内部运作的信息,以及加快信息的流动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还可以设计对客户来说交易更简捷、执行效率更快的交易内容,如功能简化的产品、在线自动化处理的升级服务等;相反,缺乏效率的商业模式会导致各方面成本的上升,也会出现运营上的低效率,导致顾客满意度下降和客户流失,使得企业加大从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难度。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b商业模式的效率性正向调节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全是相互排斥的,也可以相互共存、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技术型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利。如互联网餐馆uWink是将商业模式的新颖性与效率性完美结合的典范[18]。综合而言,商业模式的新颖程度越高,越能使本企业与其他竞争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为顾客和合作伙伴建立起较高的转换成本,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地位,也就意味着给企业后续提高运作效率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全面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大的价值。另外,兼顾新颖性和效率性的商业模式在锁定对全新价值体验感兴趣顾客的同时,不断谋求降低成本,最终能够吸引更广泛的顾客群(他们对产品与服务的性价比或价格更为重视),由此拓宽了新技术收入来源,提高了盈利上限。基于此,提出假设:假设2c商业模式的新颖性和效率性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是相互促进的。综上,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见图1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取和数据信息来源

本研究所选取的调研对象主要是2009年10月30日~2011年12月3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大于5%的116家创业板公司,原因在于以下2点:①这些企业的创办与发展都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的研发及其商业化。近些年,研发投入一直较高,技术创新方面成绩较为突出,对从技术创新中获利的要求普遍较高。由此可见,这是研究中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获利较为优质、较为典型的群体。②这些企业近年内努力争取到资本市场中的上市融资,对自身的经营活动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结构都能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和规范化,商业模式基本成型并稳定,且这些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较为公开、透明,便于收集数据测项和研究商业模式的总体特征及其他变量。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对样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来获取。问卷发放的方式包括对本地样本企业的实地调研中的问卷填写和收集,电话访谈填写问卷。在问卷的收集过程中,一方面确保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样本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因为他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商业模式、企业最近3年的绩效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将回收的问卷、样本企业公开的关于企业经营情况的说明或报告综合起来,与创新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体讨论,对问卷的结果进行部分调整和修正。通过上述工作,本研究得以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原始调查数据。问卷调查历时2个月左右,剔除无法联系到的相关人员、信息填写不全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达到93%。

3.2变量说明与测量

为了深层次地分析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获利的调节效应,本研究以技术创新为自变量,企业盈利绩效为因变量,商业模式为调节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1)自变量本研究采用企业的研发投入、取得的专利数、资格认证证书,以及拥有前所未有的科学发现、原理性主导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测量。(2)因变量本研究的主题是创新获利问题,盈利性指标能够很好地体现企业的获利情况,于是选取调研企业2010年和2011年每股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作为企业绩效的度量指标。(3)调节变量本研究以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作为商业模式的主题背景,分别通过3个测项,运用Likert-5级量表对108个被调研公司商业模式的新颖导向程度和效率导向程度进行打分:①商业模式的新颖导向程度测量。通过企业商业模式是否提供了新的产品、服务、信息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连接方式;给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形式是否是全新的,从而带来利益相关者之间全新的合作关系;与现有同行企业的商业模式相比是否带给顾客全新的价值,来测量商业模式新颖导向程度。②商业模式的效率导向程度测量。通过企业商业模式是否使本公司在利益相关者之间互相提供信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否使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成本得以降低;从客户角度来看,是否本公司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交易变得更为便捷、执行效率更高,来测量企业商业模式效率导向的程度。(4)控制变量根据以往研究,企业规模、行业属性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其中,采用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测量企业规模。

3.3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3.1信度与效度分析在通常情况下,Cronbach’sα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在0.3以下被认为可信度较低。本研究中各因子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63、0.670、0.637,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从而支持了信度检验。关于效度检验,测量指标在各因子上的载荷都较大,KMO值在0.6以上,且Bartlett’s检验显著。综合而言,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较好(见表1.

3.3.2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表2提供了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新颖导向、效率导向和企业绩效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3.3假设检验与分析表3显示了技术创新、新颖导向、效率导向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层次分析结果:①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因变量企业绩效的回归;②模型2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变量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的主效应模型;③模型3、模型4分别考察了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的独立调节作用;④模型5同时考虑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的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模型2的结果表明,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进自变量技术创新后,回归模型的解释力(模型2相对于模型1)显著提高(ΔR2=0.849,p<0.01),这说明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0.927,p<0.01),从而支持了假设1。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对运作流程进行改造升级,能够显著地提高企业绩效。由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能够反哺技术创新投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企业因此得以进入创新驱动的良性循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模型3的结果表明,在主效应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商业模式新颖导向和技术创新的交互项,模型的解释力也得到提高(ΔR2=0.017,p<0.05),商业模式新颖导向显著正向调节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间关系(β=0.712,p<0.05),从而支持了假设2a。这说明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新颖性商业模式有助于企业更充分地挖掘新技术潜在的经济价值。企业创新投资与管理不仅要关注科技研发,也要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和执行新颖性的商业模式与科技创新相匹配,从而更好地获得竞争优势。新颖性的商业模式能够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体验,也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强的市场议价地位,因此,除了雄厚的技术创新能力之外,新颖性的商业模式是科技型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新来源。模型4的结果表明,将商业模式的效率导向与技术创新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方程,发现模型的解释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效率导向的商业模式对于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没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b没有得到支持。其中的原因在于: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多属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边际生产成本小,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而且产品一旦被顾客使用,创造出来的效用远远高于生产成本,因此,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为顾客创造全新的价值体验是企业创造和获取价值的首选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致力于提高运营效率对顾客价值的创造和提升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模型5的结果表明,同时考虑新颖和效率的商业模式对技术创新获利的正向调节作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c没有得到支持。这也说明在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中同样存在“夹在其中”的战略困境。这可能存在2个原因:①新颖性和效率性商业模式在价值逻辑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当2种逻辑在一家企业中并行运作时会产生许多冲突,难以取得协同。②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同时关注两方面会导致资源配置分散,出现“失焦”,结果在任何一方都没有做到最优状态。由此,对于技术创业企业而言,在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中,采用同时考虑新颖性和效率性的商业模式无益于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吸引力,却不利于充分挖掘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因为这会损害商业模式功能的发挥。最佳的做法是打破“妥协和平衡”的指导思想,选择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并且一直坚持下去,做到极致。

4结语

本研究对商业模式在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和经济获利之间关系中发挥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作为划分不同商业模式的基本指标,利用中国创业板108家科技型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企业获利之间显著正相关。商业模式在技术创新与企业获利之间扮演着调节功能。然而,在企业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情景下,技术创新和企业获利之间关系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新颖导向的商业模式显著正向增强技术创新和企业获利之间的关系;效率导向以及兼顾新颖导向和效率导向的商业模式发挥的调节作用大大减弱。本研究与CHESBROUGH[7]的研究相比,两者均有效地证实了商业模式在技术创新商业化进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但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所差异,一种是多案例比较研究,另一种是大样本实证研究);同时,本研究又进一步细分出商业模式的不同类型,研究了不同商业模式发挥的调节功能的差异性,丰富了对商业模式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另外,本研究与ZOTT等[19]的基本假设与观点都是:商业模式在组织上扮演的主要是间接的调节功能(区别于直接的影响),调节着其他管理变量发挥绩效影响的水平。商业模式与其他管理变量之间的协同对于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绩效至关重要。当然,本研究也进一步聚焦到科技创新商业化这一特殊的情境,证实了商业模式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调节功能的显著性存在。尽管本研究验证了商业模式在新技术商业化进程中发挥的调节功能,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深化:①只选用每股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创新获利的指标,过于单一、过于简化,可能会影响结论的稳定性。②给样本企业商业模式变量进行打分存在较大程度的主观性,可能也会影响结论的一致性。鉴于此,未来研究需要探求企业商业模式变量的更客观、更科学的测量方法,尤其是相对全面、客观地建立起商业模式新颖性和效率性的测量指标体系。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范文 下一篇:会计计量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