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环境污染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31 05:42:51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1

土壤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了掌握土壤污染的状况,查明污染的原因,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决策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性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我市的土壤调查是河北省土壤调查的组成部分,本次调查工作是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全市环保系统监测队伍为主体,开展全市土壤现状调查工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全市土壤调查,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查明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评估土壤污染风险,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我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我市土壤监测点位,开展土壤例行监测,提升土壤环境监管能力。

三、工作重点

(一)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

1、调查目标

通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准确信息。

2、调查范围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总体范围为*市全部辖区。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全面、系统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3、主要调查内容

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根据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情况及土壤污染类型,有针对性地增测特征污染指标。

4、预期成果

(1)*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估报告;

(2)建立*市土壤样品库;

(3)*市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

(4)*市土壤环境质量图。

(二)土壤环境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1、调查目标

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掌握我市土壤环境质量从“七五”期间至今二十年的变化状况,查明土壤污染状况及其成因,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土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调查范围

以“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10个土壤典型剖面点位作为本次调查的背景点,原布设点位已不具备采样条件的,取消该背景点,同时提供原背景点的现场景观照片和出具核准说明书。

3、主要内容

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进行相同项目的测试分析,对比相关的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我市20年来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积累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建立土壤环境背景点的样品库。

4、预期成果

(1)编制*市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状况及其20年变化分析评价报告;

(2)建立*市土壤环境背景点样品库;

(3)建立*市土壤环境背景值数据库。

(三)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水平调查与评估

1、调查目标

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重点区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查明土壤污染类型、分布、范围、程度和污染物种类、来源,分析污染成因以及发展趋势,提出土壤污染物优先控制清单,为土壤污染防治奠定基础。

2、调查范围

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划分的十类区域,依照《河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我市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具体范围为:

(1)工业企业周边:*市钢铁有限公司、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建滔焦化有限公司;

(2)交通干线:1*国道;

(3)固体废物堆放场地:白马河垃圾填埋场;

(4)污灌区:宁晋县污灌区、新河县污灌区;

(5)畜禽养殖:宁晋县养牛场、南和县养猪场、南宫县养牛场、内丘县养殖场;

(6)自然保护区:内邱县杏峪自然保护区。

3、主要内容

(1)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和统一表格,收集重点调查区域有关污染源的基础信息和相关资料。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对土壤样品、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同步采样并进行分析测试;

(2)调查、监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及土壤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分析污染成因;

(3)建立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样品库;

(4)土壤污染风险评价。

4、预期成果

(1)*市土壤污染重点区域分析评价报告;

(2)*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环境安全性报告;

(3)*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样品库;

(4)*市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档案。

四、时间安排

全市土壤污染专项调查,从20*年10月起到20*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年10月-20*年6月底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调查工作方案、调查技术方案、调查点位布设方案,落实调查经费等。

第二阶段:20*年7月-20*年底为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调查工作的调查点位布设、剖面数量及准确位置确定、野外采样和室内的数据分析工作。

第三阶段:20*年为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

五、组织领导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但今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没有跟上城市规划建设,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1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

1.1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河流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碳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 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的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1.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 dB(A);道路交通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 dB(A)。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配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部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的燃烧方式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例用气体燃料、型煤、大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 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手段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2.3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规划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4 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87-01

引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相对比较晚,但如今也已初成规模,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除了加大对监测仪器的生产的投资规模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而目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一、关于环境治理要求

1.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1.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1.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

二、对环境监测与技术发展的分析

2.1 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2 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的监测业务网络(主要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管理网络(应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监测信息网络(应包括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

2.3 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2.4 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2.5 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

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加强11类空气和水质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野外简易快速分析法以及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重点研制开发28类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研制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系统和其他特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

2.6 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

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2.7 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

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像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2.8 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总结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其主要工作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说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对策。环境监测是通过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采样进行测试与分析,并据此做出综合评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环境执法与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

[2] 杨洁.仁寿县环保局加强环境监测服务经济发展.四川新闻网,2012.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4

关键词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现状;沼气技术循环模式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规模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伴随化肥工业的迅速发展,使有机粪肥大量闲置,不能及时还田,导致环境污染。20世纪90年代主要由畜禽粪便造成的杭州湾污染首次敲响了畜禽粪便在我国污染环境的警钟。调查显示,我国畜禽粪便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达到0.49(正常值应<0.40)[1]。畜禽粪便中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悬浮物、有机质、盐、沉积物、气体、细菌、病毒和氮、磷、钾及其他养分,这些物质在畜禽粪便收集、贮存、运输、肥田期间均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2]。

1国内(外)畜禽粪便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治理畜禽粪便污染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治理。但由于产前、产中治理只能相对减少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故产后处理才是消除污染环境的最好方法。有关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但由于物理处理法处理效率和去除率低,化学处理法存在二次污染,故实际中应用较少。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且最具发展前景的为生物处理法,即主要通过微生物生命过程把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简单形式的无机物,从而达到去除有机物的目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好氧处理。以序批式反应器工艺居首,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3]。二是厌氧处理。最早以生产沼气为目的,因而未能达到完全分解污染物的要求;随着畜禽粪便污染日渐突出,已经被主要用于处理畜禽粪便污染,而生产沼气只作为附加产物[4]。三是自然处理法。投资省,工艺简单,动力消耗少,特别适宜于小型畜禽场废水处理,如水萍科植物可用于循环利用养猪污水的处理[5]。四是混合处理法。近年来,畜禽粪便污水多采用混合处理法,即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由好氧法、厌氧法和自然处理系统3种,或以它们为主体并结合其他处理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处理畜禽场废水。

2国内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现状

国内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示范工程主要采用混合处理法,包括厌氧发酵技术、好氧生物技术、“三沼”综合利用技术等。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沼气发酵及沼液土壤生物处理、工厂化好氧发酵制颗粒肥料和鸡粪饲料化五大系列工程技术研究,并相应建立小型示范工程,在上海郊区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科技成果库项目年度编号:970193);甘肃省农村能源综合开发中心,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养殖、沼气综合利用和果树种植相结合,建立“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中国科技成果库项目年度编号:0200740304)。

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及“三沼”综合利用已在全省各地推广。开化县于2002—2003年对10个规模猪场完成了小型沼气工程,建设了10年厌氧池1 100 m3(农村信息报,2004-06-05);绍兴福景达农业有限公司的600 m3沼气工程是“猪-沼-果”模式(农民日报,2004-07-17);嘉兴市通过采取沼气工程、沼气发电工程、生产有机肥和养殖蚯蚓等措施,完成了一批养猪业粪便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至2004年底已建成养猪业沼气池2 800多个(中国建设报,2005-06-06);建德市通过推广新安江万秋生态养殖场“猪粪尿-沼气发电-沼液沼渣-果园蔬菜”这种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种养模式,到2006年全市有47个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81家非规模养殖户建成了沼气工程及利用系统(中国环境报,2006-05-09);2006年全省33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成防雨、防渗、防漏储粪池4.107 8万m3,厌氧发酵池8.261 4万m3,沉淀池、氧化塘3 519 hm2,配套消纳山林、果园、农田3 807 hm2,鱼塘642 hm2,并带动各地完成1 211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治理(浙江省畜牧局)。

上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具备了消除污染、产生能源和综合处理的三大功能,既消除了农业环境污染,又解决了一部分的能源问题;同时产生的沼液、沼渣是适合农作物用肥的绿色无公害肥料,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当中,病原菌、寄生虫卵等一些病菌被杀死,切断了养殖场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环节。但该污染治理模式在应用推广中,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一是建造有效、适宜的污水治理及配套设施需较高的成本;二是沼气利用不充分,会造成大气污染比较严重;三是沼肥(即沼液、沼渣)利用缺乏科学的指导。因此,应加强该模式应用管理,使该模式能够有效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

3参考文献

[1] 朱孔颖.畜禽养殖业污染状况及管理对策[j].干旱环境监测,2004,18(1):46-47.

[2] 李远.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与管理政策初探[j].中国生态农业报,2002,10(2):136-138.

[3] 田宁宁,王凯军.畜禽养殖场粪污的治理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02, 18(2):71-73.

[4] 姚向君,郝先荣.畜禽养殖场能源环保工程的发展及其商业化动作模式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1):32-35.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5

关键词:光污染;立法现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45

文献标识码:A

一、光污染概述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污染之后的一种新型环境污染。在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光污染的特征如下:第一,造成光污染的人工照明都超过一定的标准与限度;第二,造成光污染的光照都会产生散射到指定区域之外的余光;第三,光污染都会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光污染防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光污染防治立法的必要性。立法的必要性是由客观现实之需要和有关立法之缺失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新污染源的出现,原有的环境法律体系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应当与时俱进尽快制定出有关光污染防治法。1,光污染的严重性:首先,光污染严重扰乱居民生活,如北京某小区的蝗虫危机。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可使室温升高,家具老化,甚至引发火灾,严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其次,光污染威胁人类安全和健康,成为制造交通事故的凶手。玻璃墙装饰的高层大厦,刺眼的路灯和沿途广告标志的反射光进入车内,造成视力错觉。以及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的电焊弧光等。2,环境法律的滞后性。在我国现阶段环境法律体系中,地方性法规效力有限且大多分散,基本只是简单的原则性规定,也无相应的罚则,不成体系。3,法律救济的局限性。在我国,现阶段针对光污染侵权的案件,法院往往只能根据《民法通则》83条关于相邻权的规定和124条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来处理。但适用相邻权的规定来解决有关光污染纠纷具有局限性;在实体法空白的情况下我国程序法也未能涉及追究造成光污染者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的规定。

(二)光污染防治立法的可行性。1,从国际角度看――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捷克的《保护黑夜环境法》,瑞典的《环境保护法》,美国有十几个州制定了有关的光污染防治的法规。2,从理论角度看――国内法制环境的完善。我国虽然没有成熟的光污染立法,但政府在实践中也逐渐探索出不少成熟的经验,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出台了许多合理的并经实践检验确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据此诸多地方性法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可行的,国家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扬弃,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3,从实践角度看――公民环境权意识的增强。众所周知,环境权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权利,体现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一定质量水平环境的享有并于其中生活、繁衍,其具体转化为生命健康权、日照通风权、清洁空气等各种权利,光污染行为影响了尘态环境,妨害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显然侵害了人们的环境权。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有关光污染侵权案件,这正是光污染立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有力证明。

三、有关光污染防治的立法构想

光污染防治是一项从经济、技术、法律、教育、行政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的大工程。从法律对光污染的规制角度来说,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以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加快光污染的专项立法。

首先,要确定何为光污染。必须先用科学的手段确定光污染的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等。超过这些标准,危害人体健康,妨碍人们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现象即为光污染。

其次,要制定有关光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建立监督管理体制,将光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采取有利于光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因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布局,保护生活、工作环境的舒适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可以将光污染纳入建筑物生产施工许可中环境评价的标准之一。另外,还应鼓励新技术,研制不产生光污染的可替代建筑材料以及可防止强烈光照的防护材料等。

第三,建立光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光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制度是确保光污染环境标准能够顺利实施的切实保障。主要应包括光污染防治规划,光污染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光污染源的管理等。光污染防治规划应当对规划的制定程序,规划的实施作出具体的规定。

最后,还应针对造成光污染侵害的行为制定相应的罚则。其大致可分为兰类:第一类是排除侵害,恢复原状。这对受害人而言是最佳的救济方法。这种救济方法可彻底地阻止侵害的发生,具有预防性特征,但是这种救济方法的采用需要运用利益衡量原则。第二类是损害赔偿,即光污染侵害行为引起的财产损害、人身损害、精神损害的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应包括现有财产损失、可得利益的损失等;人身伤害赔偿可以侵权行为造成他人人身伤害引起的财产损失为标准;精神赔偿标准则应综合考虑侵害强度、时间、地点等因素。第三类则是惩罚性质的处罚。对实施光污染行为的侵害人处以罚款、没收、拘留等行政处罚,严重的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6

【关键词】硝基苯;有机污染物;环境安全

1 硝基苯类有机物的性质和特点

硝基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常见的硝基苯类化合物有硝基苯、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及二硝基氯苯等。该类化合物均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溶剂。应用于印染、国防、塑料、医药与农药工业。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中的硝基苯超过10000t,成为常见的有毒污染物。美国环保局及我国环保部均将其列入优先污染物名单。排入水体后,可影响水的感官性状。人体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而产生毒性作用,可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贫血,可破坏人体的肝脏和呼吸系统,由于其毒性强、分布广,硝基苯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导致肝实质病变,引起中毒性肝病,肝脏脂肪变性,严重者可发生亚急性肝坏死。急性硝基苯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较明显,严重者可有高热,并有多汗,缓脉,初期血压升高,瞳孔扩大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慢性中毒可有神经衰弱综合症,慢性溶血时,可出现贫血、黄疸。吸入硝基苯后,由于它的氧化作用,使血红蛋白变成氧化血红蛋白(即高铁血红蛋白),大大阻止了血红蛋白的输送氧的作用,因而呈现呼吸急促和皮肤苍白的现象。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硝基苯在水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由于起密度大于水,进入水体后回沉入水底,长时间保持不变。又由于其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造成水体污染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 环境污染趋势和研究现状

目前硝基苯对人类、动物和细菌的毒性效应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在生物降解吸附方面研究较多,而主要针对的也是水体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但有关天然土壤中硝基苯的环境行为的报道较少。

2.1 工业废水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2.1.1 物化法处理硝基苯类污染物

含高浓度有毒强致癌物质的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工业废水,尚还含有很高盐量或具有很强的酸碱性,一般难以直接用生物法处理,而采用物化预处理手段非常有效。它既可以降低硝基苯废水的浓度,又可以改善其生物降解性,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条件。目前物化法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氧化法、吸附法、萃取法和电化学法等。

2.1.2 生物法讲解硝基苯的研究现状

有关采用生物法寻找降解硝基苯的菌株来处理硝基苯类废水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效菌株的获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污染现场或处理设施中筛选分离得到,在长期受到难降解有机物污染的现场,经过长时间的诱导以及缓慢的自然驯化和选择过程,常存在有少量有效降解菌株,通过筛选分离即可得到。在这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现场分离已得到了不少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降解微生物。二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工程菌。利用基因改良,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构建和改良基因工程菌。建设高效降解菌株库,构建系统进化树,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降解代谢途径的起源与进化,极大地丰富了微生物资源,并促进了微生物资源的利用。

2.2 土壤中的硝基苯类污染物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二英已造成区域性二英类污染,洞庭湖、鄱阳湖底泥中的二英含量很高。有机氯农药[7]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为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检出率仍达100%。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由于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所以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发生传递和迁移,目前动物和人类自身都遭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胁。在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和迁移的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就各种硝基苯的环境行为做了相对较多的研究,有硝基苯还原羰化反应制备氨基甲酸酯选择性的研究,一种硝基苯硝基还原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硝基苯类污染物还原分析的系统误差等等。其他化合物的吸附研究有螯合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吸附方法与氧化铝基吸附剂,一种亲水的酚羟基修饰聚苯乙烯树脂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热力学。

3 研究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与归趋行为的意义

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的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基础研究的主题,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硝基苯类在废水和土壤中的来源与发展趋势。研究了国内外科研人员对此类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及研究现状。同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对吸附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环境污染事故频发,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通过对相关污染物环境行为的研究与预。可以了解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存在状况和迁移转化规律,以便控制其污染及提出有效防治措施。研究结论不仅将为污染控制、防止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系统地分析和规划环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宜菲,张二华,陈少瑾,谢凝子,吴双桃.Fe0对土壤中硝基苯的还原作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6):56-58.

[2]徐锡彪,褚宏伟,孙建中.优先污染物大名单[J].环境保护,2001(3):17.

[3]李皓,徐华.有关硝基苯的一些研究[J].环境保护,2001(2):20.

[4]张嘉义,祝万鹏.污染物研究综述[J].境科学进展,1995(6):18.

[5]魏宏斌,李田筹.重金属污染现状[J].环境科学进展,1994(3):50.

[6]薛向东,金奇庭.土壤中的农药污染[J].环境保护,2001(6):13.

[7]董德明,朱利中.环境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5-68.

[8]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737.

[9]齐兵,俞珊珊.环境研究的趋势[J].环境保护,2000,4:15.

[10]徐鸥,吴虹.硝基苯的危害[J].环境保护化学,2000,26:17.

[11]王连生.有机污染化学[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0:9-46.

[12]朱小燕,邓凤霞.硝基苯在纤细裸藻中的毒性和降解吸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3(1):156-158.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7

摘 要:一直以来,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都是全球各国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当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相对较为严峻,且引发这一问题的因素相对也比较复杂。而此种污染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对生物的生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还会降低作物的总产量,并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对此,本文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为立足点,通过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和危害的分析,从而就缓解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24

就土壤本身来看,其之所以会产生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因为人类在活动期间将重金属物质带入到土壤内部,使得土壤内的重金属含量增多,破坏生态环境。随着农村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导致土壤中有害物含量增多,自身生态结构和环境质量被破坏。其中,重金属是对土壤生态结构影响最大的一种元素。为了重塑土壤生态结构,提高土壤内部环境质量,解决土壤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势在必行。

1 土壤污染现状和危害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

在2005年到2013年的12月,我国土地管理局第一次开展了有关全国土壤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按照我国在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共同的有关《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所公示的调查结果看:当前我国土壤生态环境的状况整体来讲十分严峻,特别是重金属污染问题,更是极为严重。在我国一些废弃工矿所在区域的周边位置,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的突出。其中,我国有16.1%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总超标率相对较重,11.2%超标率属于轻微范围;而轻度超标率和中度以上的超标率分别达到了2.3%和2.6%。

1.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同其他土壤污染类型相比,重金属污染本身的隐匿性、长期性、不可逆性较强,且这种污染问题一旦出现,则很难消逝。一旦重金属污染存在于土壤中,不仅很难被移动,还会长时间滞留在其产生区域,不断污染周边土壤。与此同时,重金属污染物不仅无法被微生物有效降解,还会借助植物、水等介质,被动植物所吸收,而后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之中,对人体健康a生威胁。从具体的情况来看,重金属污染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危害类型:对作物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为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与作物系统迁移的过程中,会对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降低作物的品质与产量。例如,镉属于对植物生长危害性较大的重金属,如果土壤镉含量较高,植物叶片上的叶绿素结构就会被破坏,根系生长被抑制,阻碍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与水分,降低产量;会对人体生命健康带去影响。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借助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汞进入人体后被直接沉入到肝脏中,破坏大脑的视神经。

2 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方法

2.1 工程治理法

所谓的工程治理法,是通过利用化学或者是物理学中的相关原理,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展开有效治理的一种方法。现阶段,工程治理法主要包括了热处理法、淋洗法与电解法等[1]。在众多重金属污染处理方法中的处理效果更好、处理工艺的稳定性更高。但该项方法处理过程和处理工艺复杂,需要花费的成本高,且经过该方法处理后的土壤,其本身的肥力会有所降低。

2.2 生物治理法

该方法指的是借助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习性,来达到改良、抑制、适应重金属污染的目的。在该项治理方法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治理法。生物治理是利用鼠类和蚯蚓等动物能够吸收重金属的特性;植物治理则是利用植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清除重金属污染,对重金属具有忍耐力的特质。工程治理法相比,生物治理方式投资相对较小、管理便利、对环境破坏性小等优势,但治理时间较长[2]。

2.3 化学治理法

化学治理法是通过向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投入适量的抑制剂和改良剂等其他化学物质的方式,增加有机质、阳离子等在土壤中代换量和粘粒含量,来改变被污染土壤电导、Eh、pH等其他理化性质,使重金属可以通过还原、氧化、拮抗、吸附、沉淀、抑制等化学作用被有效消除[3]。

3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程度逐渐加深的今天,对重金属污染现状,以及其可能会造成的危害等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利用工程、生物、化学等方式来有效的缓解和治理土壤当前存在的重金属严重污染问题,能够对我国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进行重构,为我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壤资源。

参考文献

[1]崔德杰,张玉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3):366-370.

[2]崔斌,王凌,张国印,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3-375.

国内环境污染现状篇8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染损害指数;开封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53-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恶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并将成为制约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4]。本研究利用开封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有关部门进行环境质量评估提供参考。

1 开封市环境空气污染状况

上世纪末,开封市空气烟尘污染较为严重。据资料显示,开封市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煤烟型污染是以尘和SO2为代表的污染类型[5]。主要污染因素有:气候和人为原因造成的风沙扬尘、建筑施工尘,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和饮食业烟尘油烟污染等[6]。近几年,市有关部门对燃煤锅炉和饮食业烟尘油烟污染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加强施工工地现场管理,采取措施防止扬尘,环境空气状况有所改观,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1 数据来源

文中所用数据来自开封市空气自动监测站、1999-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1999-2008年开封市环境状况公报。

按人口和功能区布点法,开封市环境监测站在城区设立了4个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点,分别为:龙亭旅游品商场(商业、旅游及居住混合区),纱厂(工业、居住混合区),柴油机厂(工业、交通混合区)、世纪星幼儿园(交通、居住混合区)。

1999-2008年的主要监测指标SO2、NO2、TSP(2004年以后为PM10)的年均值见表1。

表1 1999-2008年开封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6]

注:由于测量项目不同,大气颗粒物1999-2003年以总悬浮颗粒物为监测指标,2004-2008年以可吸入颗粒物为监测指标。

另附:

表2 各主要监测指标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

2.2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本研究先采用污染损害指数法来分析污染因子对开封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危害程度,然后通过国内外常用的污染趋势定量分析方法――相关系数法来分析开封市大气污染的变化趋势[8,9]。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进行了各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分析,探讨各污染物的浓度与城市人口数量、市GDP总值、工业企业数量、民用汽车总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找出对环境污染贡献较大的因素,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3 结果分析

3.1 整体空气质量的污染状况分析

3.1.1 单因子的污染损害指数 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多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常见的有污染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聚类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不足[10,11]。污染损害指数公式是我国学者李祚泳借鉴空气污染损害率评价法后提出的,能应用于多种污染物的空气质量评价[12-15]。

空气污染损害指数公式[13]如下:

其中xj为用下式表示的污染物j浓度的相对值:

两式中:Ij――空气污染物的污染损害指数;

Cj――污染物j的实测浓度;

Cjo――为污染物j的设定的“基准”浓度值(表3)。

表3 空气污染物的“基准”浓度值[13]

根据空气污染损害指数公式,计算出各监测指标的污染损害指数见表5。

3.1.2 污染损害综合指数 受m种污染物污染的空气污染损害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13]:

式中:Wj――为污染物j的归一化权值(表4)。

表4 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与污染损害指数的对应关系[13]

由上述公式计算出历年污染损害综合指数见表5。

表5 1999-2008年开封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污染损害指数

整体上看,开封市近十年总体状况为轻度污染。2004年污染损害综合指数达19.7,中度污染,为历年环境空气质量最差的一年。从各污染物单因子损害指数来看,以TSP与PM10为代表的大气颗粒物污染贡献最大,全年污染损害指数均值超过12.5。

3.2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分析

污染趋势定量分析方法――相关系数法采用了Daniel趋势检验,使用了Spearman相关系数,公式如下[16,17]:

式中:N――时间周期(年);

di――变量Xi和Yi的差值,即:di=Xi-Yi;

Xi――周期Ⅰ到周期N按浓度值从小到大排列的序号;

Yi――按时间排列的序号。

如果rs为正值表示呈上升趋势,若rs为负值则表示有下降趋势。用秩相关系数rs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统计表中的临界值Wp进行比较,若rs>Wp,则变化趋势显著,有意义;若rs

3.2.1 大气颗粒物 1999-2007年,无论监测指标是TSP还是PM10,年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只有2008年PM10年均值未超标,TSP历年超标率为100%,PM10历年超标率为80%。从污染损害程度方面分析,2004年的污染损害指数为历年最高,达21.5,属中度污染;2008年损害指数最低,为7.9,属轻度污染。对1999-2008年连续10年的监测数据(表1)、污染物损害指数(表5)及趋势进行分析,TSP的rs=-0.6,│rs│ Wp(0.9)。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1999-2003年开封市环境空气中TSP浓度处于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2004-2008年PM10浓度也处于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显著。

3.2.2 SO2与NO2 开封市热能源以煤为主,SO2主要来自煤炭燃烧。1999-2003年开封市大气环境中的SO2浓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4年起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到2008年SO2浓度年均值减少到历年最低值0.038mg/m3。近十年间,SO2浓度除了2003、2004和2006年超标之外,其余7年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超标率为30% 。SO2年平均值为0.056mg/m3,接近国家二级标准阈值。污染损害指数属于轻度污染。经检验,1999-2008年SO2的rs=0.236

NOx浓度全年变化较为平稳,近十年都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由图4可看出2001-2008年,开封市NOx变化规律与SO2大体一致。经检验,NOx的rs=0.03

3.2.3 NOx/SO2 近十年间,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呈现出不同的消长趋势,使开封市空气污染的总体特征也发生改变。总体看来,开封市环境空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但在2001年之前环境空气污染更接近汽车尾气型污染,2000年NOx/SO2的比值[18]是10年间的最高值1.389。2001年以后,除了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之外,NOx/SO2的比值总体表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2003年NOx/SO2的rs=0.943>Wp(0.829),说明2003-2008年NOx与SO2的比值呈明显上升趋势。若按此趋势发展,并考虑到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开封市环境空气有可能会由煤烟型污染转化为煤烟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

4 结论

(1)1999-2004年开封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介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之间,自2004年来各监测指标对环境空气的综合损害指数逐年下降,且SO2与PM10的浓度年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见近年整体环境空气质量在提高。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开封市整体环境空气质量有从轻度污染转为清洁的可能性。

(2)通过对各主要污染物浓度年均值损害指数和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大气颗粒物(TSP、PM10)近十年年均污染损害指数最大,达到中度污染,其浓度呈逐年降低趋势。SO2和NOx的污染损害程度较小,2006-2008年间污染状况有较明显改善。

(3)自2003年起,SO2和NOx的比值呈显著上升趋势,由此可说明开封市环境空气正由煤烟型污染向煤烟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转化。

参考文献

[1] 孔大为,王静,曲东.塘沽区环境空气中S02浓度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5):359-362.

[2] 鲍强.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及其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 1996,4(1):1-18.

[3] Mayer H. Air pollution in cities[J].Atmos Envion,1999,33(2):4029-4037.

[4] 刘方,王瑞斌,李钢.中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与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 2004,20(12):8-10.

[5] 刘欣艳,任仁.北京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及成因[J].城市与减灾,2003(1):41.

[6] 开封市环境保护局.开封市环境状况公报[R].1999-2008.

[7]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局,1996.

[8] 周作明,荆国华,徐欣.湘潭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对策[J].四川环境,2005,24(5):27-29.

[9] 钱虹,李昌平.徐州市环境空气质量20年变化趋势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1,14(4):37-40.

[10] 刘康兰,袁浩.模糊综合评判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08,18(1):55-56.

[11] 冯利华,王基一,章明卓.环境质量的灰色聚类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00,26(4):37-39.

[12] 黄晓英,李娟,宛中华,宋丽红.基于污染损害指数的深圳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分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2(4):41-45.

[13] 李祚泳,彭荔红.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大气质量评价的污染危害指数公式[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4):313-317.

[14] 李祚泳,欧阳洁.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普适公式[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23(4):200-202.

[15] 李祚泳,丁晶,彭荔红.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6]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12.98-99.

[17] 曲格平.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编.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全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8] 张菊,苗鸿,欧阳志云,王效科.近20年北京市城近郊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

(11):1886-1892.

作者简介:蔡晓强(1982-),男,河南周口人,硕士,开封市环境监测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化学及其应用技术。

上一篇:消防工程主要施工方案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根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