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市场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2 15:04:21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1

    【关键词】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山西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的腹部,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境内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有35处,其中北武当山号称三晋第一名山,为中国着名的道教圣地、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与交城共有)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交通、经济、观念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山西方山仍旧“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薄H绾胃萋糜握叩氖谐⌒枨?结合资源的分布特点,对其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加以研究,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保证其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结构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来看,一般可将某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国内客源市场和海外市场两大部分。但是,目前山西方山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没有海外游客(仅86人,数据来源:山西方山县文物旅游局),故本文仅对其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加以研究。从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对方山县的客源市场加以研究,有助于总结其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为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旅游产品的市场促销,为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二、山西方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特点

    (一)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差

    表1给出了2004年方山县的国内客源构成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

    1.方山县的游客主要为国内游客,其客源市场并没有完全覆盖全国(目前,还没有来自贵州、上海、青海等省的游客);

    2.方山县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山西省内,占其游客总数的71.27%,说明方山县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

    3.省内客源主要集中在太原,占51.22%,其次为吕梁市,占21.99%。

    三、结论与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山西方山县国内客源市场相对集中,旅游经营的稳定性差,在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容易受到客源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客源吸引半径相对较小,旅游吸引力不够,难以吸引其它省份的游客前来旅游;旅游的可进入性相对较差,不利于游客进入。

    鉴于此,方山县近期应以宗教朝拜和道教文化旅游为主,将核心市场、国内一级市场,尤其是以山西省内的县市(太原市和吕梁市)作为优先开发市场,逐步向二级市场、三级市场扩展和延伸。在中远期应稳定一级市场,加大二级市场的宣传攻势,争取在几年内使来自二级市场的游客量得到较大的提高,以增加旅游收入,最终开发三级市场的旅游潜力,提升方山县旅游业在省内的旅游地位,进而在国内外打出自己的品牌。具体发展策略如下:

    (一)突出道教文化,创建中国道教博物馆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于:北武当山道教文化的渊源历史。

    北武当山部级风景名胜区,其主要文化积淀是源远流长的宗教(道教)文化。这里曾是轩辕黄帝的行宫、大禹治水的起点,大禹敕封其父鲧为水神(玄武神或者真武神)的地方,姜子牙(姜太公)祖先受封之地(梁山、骨脊山)、赤松子炼丹之处、春秋鬼谷子隐居之处(鬼谷子曾隐居武当山云峰观)【6】。应创建中国道教博物馆,将道教文化做大做强,在国内外打出自己的品牌,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提升北武当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繁荣旅游经济。

    (二)重视和坚持可持续旅游

    可持续旅游——即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依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充分考虑接待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传统价值的保持等。按照旅游可持续宪章规定,旅游可持续发展要达到5个目标,即: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方山县的旅游开发应严格按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能走上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

    (三)优化组合旅游产品

    方山县旅游产品突出的特色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山、水、林、草,即北武当山、赫赫岩山(孝文山)、南阳沟、北川河和东部的山林、草原区,包括南阳山林场、真武山林场、东会林场(地跨岚县)、阳圪台林场、胡堡林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方山县部分)、云顶山高山草甸。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的突出特色是:南北朝时代的刘渊在这里建立第一个割据政权(汉、前赵),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这是方山县旅游资源的亮点和特色。

    应对其旅游产品加以优化组合,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宗教朝拜和道教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和健身康体旅游、名人故里和寻根问祖旅游、生态观光和陶冶情操旅游,从而极大地体现、发挥方山旅游资源的功能潜力。

    (四)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差异性和相似性

    方山县旅游资源体现为三分的态势:东部高山森林,中部谷地平川,西南部黄土高原。方山县东部高山景观和森林旅游资源为主要特色,同时人文旅游资源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方山县东部的高山景观和森林旅游资源突出特色是:古老的太古代变质岩系北武当山群和早古生代砂岩、碳酸盐岩为基岩,山势高峻,林木茂盛,植被发育良好,且有高山草甸;西部则以典型黄土丘陵地貌类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特色体现为黄土塬(垣)梁、峁、沟、谷、涧、峪,人文景观;中部为北川河河谷地带。应开发森林探秘、黄土塬探奇、峡谷探险,高山草原观光,现代农业科技园观光等方面的旅游项目,开展高山草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深林峡谷生态旅游、黄土高原生态旅游等活动,也可以开展登山探险、岩壁攀岩为特色的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并将其作为方山县近期、中期、远期的主要旅游产品之一,吸引省内旅游市场、部分国内和海外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城市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J].人文地理,1989,4(2).

    [3]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2

[关键词] 体育旅游 资源 市场开发

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制定和河北省“十一五”规划制定,以及京津冀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特别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为河北省体育旅游带来千载难逢机会。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分支或作为一种专业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近几年来河北省在体育旅游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上与其他省的体育旅游发展比较滞后,缺乏发展后劲。为此对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河北省体育旅游业的健康、规范和快速发展。

一、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业的现状

1.河北省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南边有永年的太极和战国时期的燕国国都邯郸;中部有被誉国球的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和华北明珠白洋淀;东边有沧州吴桥杂技和武术;北边环渤海湾秦皇是岛游泳、潜水等理想的体育旅游场所;西北有成的皇家狩猎场和坝上春天草原、冬季滑雪旅游的胜地;同时,贯穿我省的太行山脉为登山、攀岩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近几年来河北省在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入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下,交运、通讯、宾馆、饭店等设施有了极大改观,为人们的出行、吃住提供了方便。特别是打造以石家庄为中心一小时交通网络,为体育旅游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国内面临其他省的激烈竞争,例如:山东的潍坊风筝节、青岛的游泳和潜水;东北滑雪旅游;湖北端午龙舟竞渡;藏族的赛马大会等。在国外,在1857年的时候,英国人就成立了登山俱乐部;1883年,在挪威、瑞士等国成立了滑雪俱乐部;1890年法国、德国成立了休闲观光俱乐部,向旅客提供各种服务。到上世纪20年代末各类体育旅游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如1994年冬季在法国滑雪者人数540万,其中外国人180万,占法国滑雪营业额的78%。在亚洲,体育旅游开发也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如日本的休闲游,韩国的冬季滑雪,新加坡、香港的高尔夫运动和水上运动都做了大量宣传,吸引各国游客前往。这样使河北省很难吸引国内外旅游客来参加体育旅游,该省应该考虑体育旅游业如何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时候了,并应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二、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

根据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国内外体育旅游的需求,笔者认为应该在传统体育旅游、举办重要赛事体育旅游和水雪运动体育旅游上做重点开发和推广

1.开发传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突出区域性和文化性

(1)传统民族体育概念传统民族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等种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它的体育形态,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有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还使之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的价值功能为发展地区体育旅游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

(2)我省传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永年太极、保定健身球、程的皇家狩猎场等,这些都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拳头项目。

(3)传统民族体育旅游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传统民族体育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迥然不同、清新活泼的运动项目,让游客们观赏民族地区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使其身心放松,获得健康。“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当代人们的需求变化。国内外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第一是山水风光,第二是历史文化,多数旅游者喜欢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在一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突出体育旅游区域性和文化性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是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也是可以通过开发转为经济优势的潜在优势所在。为吸引游客,特别是国外旅游者,在设计和整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时应体现本土性,展示原汁原味的民族体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特色。我国的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该省吴桥杂技节、永年国际太极拳大会等,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宣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加强重要赛事的营销,提高体育旅游的观赏性和审美性

(1)承办高水平体育比赛可以获得巨大经济收益承办高水平体育比赛不但可以提高竞技水平,从旅游经济学角度考虑,更可以形成一个以竞赛观赏旅游为核心、外延至各项旅游服务的庞大竞赛体系,从而获得巨大经济收益。要积极承办全运会以及高水平各单项国内比赛,来促进河北省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

(2)北京奥运会将使中国体育旅游业出现新一轮热潮,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乃至海外华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热情和信心。奥运会不仅是传播团结、友谊、和平、公平竞技的盛会,而且能够拉动旅游业,特别是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中国首都的河北省,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古迹和城市,对中外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同时提高我省体育旅游品牌。

(3)河北省部分运动项目已达到国际水平乒乓球、武术、体操和跳水等都是该省实力比较强的项目,对广大体育爱好者,特别是国外体育爱好者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该省各地有众多的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等体育设施,能为旅游者和体育爱好者提供特殊的旅游之处,也有条件开展相关的体育项目培训,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4)加强重大赛事的营销要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重大赛事在国内外的宣传,吸引国内外旅客来河北省旅游;第三,可以开展一些体育专项旅游活动,为重大赛事烘托气氛。

3.强化水体运动的开发,体现体育旅游的体验性和刺激性水体体育旅游是指利用各类峡谷进行探险、漂流,利用水面、水下进行游泳、潜水,利用雪场、冰场进行滑雪、滑冰等,其主要特点是游客亲身体验此类运动项目,突出体育旅游的体验性和刺激性。

(1)河北省具有丰富的水雪运动旅游资源东部有渤海湾是游泳、潜水;西北坝上许多天然滑雪场地,是冬季旅游的好去处。

(2)设置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专项旅游,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愉悦和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康复过程。体育旅游的参加者主要选择海滨、沙滩、雪地、山地等风景优美的旅游目的地,在度假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借助划船、游泳、滑冰、滑雪等体育休闲手段,以获得心理愉悦体验。因此在开展水体体育运动旅游项目时,要整合体育旅游资源,针对体育旅游者主体需求,规划与开发出有创新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体育旅游者个性体验。

三、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定位与开发

1.体育旅游市场的定位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迅猛发展。参与健身、娱乐、探险等体育旅游项目的人数也不断增多,体育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人们参加体育旅游兴趣会越来越高,所以体育旅游市场的定位首先应该考虑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得到充分培育后,应该积极开展国际旅游业务。

2.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细分与目标市场的确定旅游市场的细分,不是从旅游产品本身出发,而是从区别旅游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出发,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立足点,根据旅游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旅游消费者的总体市场划分为许多具有类似性的旅游购买群体的细分市场。其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选择和确定好旅游目标市场,对目标市场做到心中有数,开展有的放矢的促销活动,从而以最少、最省的促销费用取得最佳的促销成果。如体育健身类旅游可以适应绝大多数人,民族体育旅游项目、重大比赛观赏可以向国外推介,北方的冰雪项目可以向东南亚和中国的香港特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地区以及我国南方各省推介。旅游市场的细分目的是为了确定目标市场,从细分的市场中去找到我们的促销对象。河北省体育旅游目标市场一是国内客源市场,二是港澳台客源市场,三是国外客源市场。

3.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市场开发是指如何在市场中应用营销战略、策略和技术来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针对我国体育旅游目标市场,首先要加强在国内的宣传,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吸引国内旅客参与体育旅游;其次,针对国际体育旅游市场,可组织旅游宣传促销团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说明会和推介会。同时,邀请境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到我省考察、采访旅游线路,提高河北省体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在境外的知名度,全面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四、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和市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本省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建设,加强政策扶持。首先,省政府要尽快把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重点。尽快制定出台具有本省特色体育旅游法律法规,确保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同时提高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对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基础设施和交通安全等方面要有利的监督。其次,加强政策的扶持,吸引国内外资金来参与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人员培训、资源开发、赛事的举行等)。

2.加强研究规划,综合开发体育旅游资源。针对体育旅游的结构、功能、特点,对体育旅游进行可行性评价,并进行综合规划。对河北省不同区域体育旅游做出综合有序规划,合理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防止对生态环境破坏或盲目过度开发,要做到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3.利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促销,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市场促销。从该省体育旅游客源来看,一主要是该省和周边省市,这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参加旅游消费人越来越多,这样加大宣传,引导体育旅游需求,扩大体育旅游市场。二加强港澳台和东南亚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因为这些人经商比较多,他们比较喜欢刺激,这就加强河北省体育旅游特色项目宣传力度,来该省进行体育旅游消费。三要针对国外体育旅游客源,特别是西方客源,他们进行体育旅游为目的是健身、刺激、好奇。这就要求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和策略吸引他们来河北省体育旅游消费。四利用互联网宣传该省体育旅游特色。

4.体育和旅游部门协调,建立市场型的协调合作平台来促进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特点是在于重复性,这与观光旅游正好相反。这就要求河北省体育旅游企业要和全国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共同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共同开发该省体育旅游市场。

5.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机遇,提升河北省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河北省要抓住这千载难逢――在北京举行2008年奥运会机会,她吸引成千上万各国游客和运动员来参加这一盛会。在奥运会这期间,要充分利用该省特殊地理位置,大力在这些游客和运动员宣传该省体育旅游项目如:永年太极拳、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国家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坝上赛马会、程的皇家狩猎场、秦皇岛水上运动等,同时邀请他们短时间来到这些地方进行体育旅游观光,以便他们回国后,替我们来宣传河北省体育旅游项目,来提升我省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 强 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3(2):1~2

[2]陈福利 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王 亮:开发冰雪体育旅游业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4(5):86~99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3

一、启迪与思考

通过在陕西的视察,委员们感受很多,收益很大。如何进一步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值得我们思考。

(一)在旅游产业发展的理念上要大胆创新,对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要有新的突破。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如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资源、环境、贸易、国际合作等。要促使西部旅游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其旅游事业的质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从思想上和具体行动上有新突破,明确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开放,就是抓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营造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包括效率、效益、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等指标在内的一整套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利用各种经济手段来激发旅游运行质量的动力,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共同可持续的目标。

(二)在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上要大胆创新,在全面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上要有新的突破。切实加强规划工作,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实现旅游市场结构由国内游为主向国内游、入境游均衡发展转变;实施精品战略,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的转变;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地方风格并重,在特产的深度开发上下功夫,生产出富有特色的产品、食品、旅游工艺品。

(三)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要大胆创新,在整合优化旅游资源上要有新的突破。一切从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资源变资本出发,全面放开旅游市场,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出让开放权、经营权、使用权,鼓励支持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合资兴办旅行社,参与改组改造西部旅游企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

(四)在旅游宣传促销的内容和手段上要大胆创新,在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要有新的突破。制定科学长远的营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合作,走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促销之路,进一步提高西部旅游的知名度,树立健康、文明、生态、安全、优质的西部旅游新形象;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巩固和发展港澳台、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积极开拓欧美远程市场,着力开拓澳大利亚、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在稳定和挖掘自身客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客源市场;推进“依法治旅”,把加强执法监督与建立旅游法规政策体系结合起来,实现对旅游市场从部门分头管理向行政联合执法的转变,建立健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五)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要大胆创新,在形成开放办旅游、全社会办旅游上要有新的突破。鼓励民间资金和外资投资开发旅游业,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国有旅游企业的改革,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股份制改造,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专业化,规模化的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运输集团、导游公司,促进国有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全方位的旅游开放体系。

(六)在加强统筹协调上要大胆创新,在营造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环境上要有新的突破。发展旅游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性大、依存性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讲大局、重整体、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建立发展旅游的“绿色通道”,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强化社会监督,努力营造“人人关注旅游服务质量,人人关心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和资本转化,为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通过旅游的发展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契机。

二、意见与建议

通过在陕西的视察,委员们认识到,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其支柱地位和龙头作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市场机制动作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强有力措施进行扶持和培育。陕西省在旅游产业发展是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整个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快陕西和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国家应充分考虑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作用,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一)国家有关部门在进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要进行观念与制度的创新。在指导地方科学规划、保护文物和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在确定资源国有性质的前提下,依照国有资产改革的总体思路,允许国有旅游景区(点)将经营性资产剥离,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进行经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旅游业。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资源的社会价值,又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

(二)加大对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性投入和政策扶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有很大优势,有巨大潜力,完全有条件优先发展。由于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各地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投资解决,力量十分有限。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应适当各西部地区倾斜,采用旅游国债资金、贴息贷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扶持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周边景绿化和生态环境恢复,以政府导向性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带动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三)支持西部地区开通空中直飞航线。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尚未开通直飞国外航线或直飞国外航线较少,有些原有航线因航空公司管理本身改革由直飞改为经停(如西安飞日本的五个城市改为经停北京和上海),影响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业的结外开放。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的实际,考虑并支持西部地区大中型城市和旅游热点地区开通或增加直飞欧洲、东南亚、中亚、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航线、增加国内西部旅游点的直飞支线航班,在条件许可时,积极与台湾方面协商,争取台湾旅游热点城市与西部旅游热点城市先行直航,打开西部地区的空中大通道,有利于西部地区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旅游资源、两大旅游市场,逐步实现国内、外旅游的良性互动。

(四)加强宣传促销,开拓区域旅游经济,加大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这是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旅游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加大宣传力度,有了好的旅游产品,也不等于有好的效益。国家应进一步将西部地区的旅游宣传纳入我国对外宣传计划和对外经贸洽谈、会展计划之中;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舆论媒体,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公益宣传;帮助搞好网上信息和促销,使西部地区应加大旅游业的形象设计、广告宣传和促销效应的力度,积极统筹区域发展,在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更应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的共同发展,促进区域旅游业向周边延伸与辐射,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

(五)突出重点,全面协调,建设“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丝绸之路”旅游线是西北旅游的热线,已被列入国家旅游业规划中。希望国家把“丝绸之路”的开发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对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予以全方位支持,包括资金、技术设施、媒体宣传和开放政策等方面的重点扶持。协调沿线省区共同协商建立“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协调机制,确定统一的协作行动计划,制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实施规则,以及协调、解决问题的办法,全面建设沿线无障碍旅游经济,把“丝绸之路”旅游线培育成具有浓厚人文特色和西部特色的精品旅游线,使“丝绸之路”旅游线成为西北区域旅游经济的新亮点。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4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当然是要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第一项工作是解决困扰旅游业发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项工作是营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旅游客源的结构性分流。当前我国旅游的特点是热点太热,冷点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上。今后,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一、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被动适应性也同时塑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业就发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场需求对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作出了选择之后,中国旅游业就在这一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一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基地。仅这七个地区,就以7%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来华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国72.8%的旅游外汇收入。第二轮需求冲击来自国内旅游市场。80年代后期,中国10年改革开放所累积的巨大能量开始释放,10年国际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于是,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开始启动,形成了拉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二轮市场冲击。这一轮冲击的特点表现为内生的变量,虽然规模巨大,来势汹涌,但由于它是从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远远不如国际旅游,而且在规模流量的稳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国际旅游,给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创造了长期反应的机会,使中国旅游业得以从容调整,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被动接待型转入以资源为载体的产品开发型。据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达到8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200亿元。在8600亿元投资中,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中,旅游饭店业400亿美元,景区景点开发80亿美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业20亿美元。2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自然景观的加工组织,以现有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初始阶段的观光产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发的、追随旅游需求的变化,被动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对旅游资源的精细加工与专业分工,旅游产品开发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开始针对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产品,逐步形成了观光、度假、专项产品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从人的消费需求出发,以项目群组的空间布局为主要手段,以自然环境的改变为前提,搭建人类嬉戏的乐园。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复合型的游历过程,即对分类明确的单一功能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发展到集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伴随着世纪末人类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基调便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复合观光、度假、专项产品等多项内容,通过多侧面、多元化的开发,达成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开发项目将成为投资重点之一。

首先,是文化观光产品的建设项目。文化观光产品过去和将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北京、上海、广东、西安、桂林等是中国旅游业创汇的主力,但在未来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第二,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未来若干年中,加快开发能够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新产品,特别是加快海滨度假、温泉疗养、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项产品的建设,将成为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来看,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旅游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环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区,美国的奥兰多主题公园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环球影城系列主题公园等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孕育了对这类产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中重点策划,以抓住需求发展的契机,推动非典之后旅游市场的快速恢复,实现我国旅游业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如包括江、浙、沪三省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休闲区,以热带海滨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南岛度假区,横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还有以京、沪、津特大都市为依托的大型主题文化娱乐产品等等,无论在拉动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是在促进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中西部为重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转向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超额利润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里,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含了发

展阶段在内的对旅游业发育程度的一种评价。如果仅就资源条件来讲,中西部无疑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地区,我们讲中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中西部的资源。但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资源只是发展经济的充分条件之一,缺少社会环境的支持,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资源也还只能是资源,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对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致使中国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形不成规模,只在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零星的旅游活动,虽然近几年国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中西部的旅游业不具备经济规模。

影响中西部地区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在中西部发育得极不充分。首先是交通问题,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交通,旅游者只有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才能流动起来,形成规模。而交通恰恰是中西部最短的弱项。

住宿设施短缺是中西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又一短项。由于中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从而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由此造成了冬夏两季旅游客源的差异,淡旺季之间反差极大,这使饭店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况,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加上综合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尽管中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长处,但其发展规模却不得不屈就于交通、住宿等短项的接待能力,综合接待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接待能力不足,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不足,又影响了接待能力的提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交相感应,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规模不足的循环。20多年来虽坐拥资源,却没能够形成与东南沿海相媲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旅游线路、旅游区域。从根本上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育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分工高度发展,将社会服务等劳动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后才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资格。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经济结构很难在自身封闭的体系中为旅游业这个现代经济的产物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与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相联系,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资金和技术,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使特色资源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投资项目上以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业规模为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成规模,成系列的开发,以项目规模启动市场规模,由规模效益维持投资项目的生命力。即以产品的横向开拓为重点,针对资源特色,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连片成线的经济规模。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因为旅游消费已成为当今的社会时尚,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旅游需求将进入更高层次,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嚣,西部的生态环境资源恰恰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符合现代旅游需求变化的趋势。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海外旅游市场,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必将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带动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以都市旅游为依托,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东南沿海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应该讲,需求拉动对东南沿海的作用最为明显,20年的发展,已使东南沿海具备了大致宽松的供给条件,那么,今后东南沿海的增长点在哪里,怎样实现更大发展呢?

从东南沿海地区的需求特点来看,其市场在总量上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根本上还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东南沿海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在世纪末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仍将保持领先地位,由此决定了其旅游市场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第一,消费时尚的惯性作用。东南沿海是中国国内旅游发育最为成熟的地区,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出游人数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对于这一地区的居民来讲,旅游消费已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经济活跃的刺激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攀升,东南沿海一带固有的经济发达,开放度高,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更加凸显出来,各种商务活动、社会活动将会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富于活力。特别在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收入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强化出游动机,促使旅游需求总量不断扩大。

我们讲东南沿海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的概念,它包括了东南沿海的本地市场,外部市场以及国际旅游市场几个部分,这个市场规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出现结构性细分。

第一部分是远程市场,包括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客源市场。这部分市场主要是被景观资源和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所吸引,在流向上趋于观光产品和大型活动、会议旅游等专项产品。

第二部分是本地市场,以常驻居民为主。这部分市场的兴趣点在周末度假和各种小型灵活的商务活动,对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的需求度比较高。

第三部分是局部地区市场,以城市及其周边的消费群体为主。这部分市场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情调,对各种游乐项目和度假休闲设施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产品的选择上侧重于大型游乐项目和度假等专项产品。

从以上客源市场的需求特点来看,覆盖了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三个方面,由此要求东南沿海地区在产品结构的转换上加快步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全方位的开拓产品,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三足鼎立的产品格局。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9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皖政[]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一)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市场扩张能力,扩大对外交流,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兴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都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二)进一步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里成立旅游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审查确定重要旅游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市属各县、区政府也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健全旅游管理和领导机构,充实人员力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协作、大发展”战略。坚持规划指导,围绕建设“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基地”的战略目标,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建设完善景点景群,突出产品特色,提高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围绕省政府“两山一湖”旅游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枢纽作用,整合周边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0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初步确立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到2010年,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1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相关产业比较发达,旅游大环境显著改善,把合肥建设成为全省旅游中心和国内一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在以市场为主导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规划布局、资金投入、项目立项、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作用。

名牌精品原则。集中力量发掘和建设一批特色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创意特色,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并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旅游精品和名牌产品。

强化市场开发原则。始终把市场开发放在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地位,找准市场定位,注意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工作,把握游客消费需要,及时、全面的旅游产品最新信息,引导旅游消费,重点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区域联动原则。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大胆探索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有效实现形式,实现资源、客源、信息、市场共享,形成景区之间、旅游线路之间的相互呼应,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大旅游圈。

可持续发展原则。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文景点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律和景点开发规划,实施有重点、有步骤的开发,促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一)重点旅游发展规划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旅游开发建设要严格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遵循“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开发、科学保护”的原则,从全市的旅游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全市一盘棋,克服旅游开发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各类专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旅游功能和旅游发展空间。旅游景区(点)等建设项目及旅游饭店、旅游专用设施符合《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公益型、标准性建设工程要融入旅游文化内涵。新建、扩建、改建旅游景区(点)项目及旅游饭店、旅游专用交通设施,需征求旅游主管部门意见,按有关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报批。成立重要景区项目专家组,市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在立项前须经专家组论证。

(二)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市计委、市规划局、市旅游局要在《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尽快建立我市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库,加强重点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加大巢湖、紫蓬山、大蜀山、南淝河、包公文化旅游区、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岱山湖、双凤湖景区(点)开发建设力度。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点建设二到三个拳头旅游项目。积极开发商贸、会展、文化、体育、保健等特色旅游项目以及黄梅戏、庐剧观赏等专项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响包公、刘铭传、李鸿章、杨振宁等名人牌。开发与“两山一湖”地区观光型旅游产品具有互补性的特色旅游产品,呼应省委、省政府对“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的深度开发。积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重视开发旅游商品。重视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生产,选

择有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大力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建设完善营销网络,把合肥建成全省旅游商品集散地。

四、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努力争取各方资金,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以国债和金融资金的形式以及其他各项资金增加对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市、县、区都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市里从年起,五年内,在年300万元的基础上,旅游发展基金随着财力的增长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旅游促销、重点旅游项目论证和招商及项目开发建设的补助、贴息。充分发挥旅游发展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各类资金不断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采取低门槛政策,大力鼓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坚持内外资并用的原则,大力培育社会新型投资主体。开展BOT等投融资方式的探索和试点。

(二)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对利用荒地、滩涂开发旅游项目的企业,免征土地出让金;对成片的旅游休闲度假开发地块,给予政策扶持,公开招商,择优选择投资者。对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进一步优化旅游经营环境。市计委、建委、规划、国土、财政、市容、统计、交通等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资金审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统计、旅游交通等相关领域要给予扶持。公安、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敞开城门,保证外地组团来肥的旅游车辆方便快捷地进入合肥,市区除极少数路段外,凡允许公交车通行的道路,原则上允许旅游客车通行,外地旅游客车可在中心城区和风景区道路行驶,直达热点景区。对新开辟的旅游线路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及时开设旅游公交班车和旅游客运专线,保证游客能够顺利地进入旅游景区(点)参观游览。

五、加强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结合对外招商,由市旅游局研究制定合肥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市场开发和促销计划。围绕创“合肥”旅游品牌,进行主题定位、设计包装和宣传促销。要坚持统一对外和整体促销的原则,树立合肥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支持各单位积极争取国内商务考察会议和各类社会活动承办权,逐步形成会旅结合、商旅一体、体旅联姻、文旅联手的发展格局。宾馆、机场、车站、码头等窗口单位都要增加旅游宣传内容。强化旅游招徕。市旅游局每年要拿出一定的经费奖励旅游招徕成绩显著的旅游企业;在合肥主要客源市场,有选择地委托一批实力强、信誉度高的旅行社为合肥旅游产品的销售,普遍推行旅游制;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发挥旅游网站的宣传作用。各宣传单位要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内容,精心设计,制定计划,开设专刊,加大宣传力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经营环境

(一)深化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形式引导、鼓励有实力、前景看好的旅游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公司,逐步形成融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旅、工、贸相结合的经营联合体。鼓励发展外商独资及中外合资旅行社,广泛吸纳国内外旅行社在合肥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加快资产重组,鼓励中小旅游企业通过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与周边市地旅游企业地联合、协作,积极组建跨地区地旅游营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旅游业都要与其行政部门彻底脱钩,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市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合肥地区旅游企业、旅游度假区(村)、旅游游乐场所和旅游景区景点的行业管理。发挥合肥市旅游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旅游行业规章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使旅游业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维护“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欺诈游客等不法行为。加强旅游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健全游客投诉受理制度,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6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长远来看当然是要改善供给能力,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第一项工作是解决困扰旅游业发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二项工作是营造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实现旅游客源的结构性分流。当前我国旅游的特点是热点太热,冷点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数几个热点上。今后,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挖掘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从空间上实现客源分流。

一、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以需求拉动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两轮市场需求的冲击,产业发展也随着需求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待型转向产品开发型。

第一轮需求冲击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它催生了70年代末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旅游业。这一轮的需求冲击是一个外生的变量,增长快,密度大,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层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全面反应,只好采取适应需求策略,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尽量寻找弥补缺口的平衡点,在产品的开发组织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上不具备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赖资源自发发展,听凭需求流动的安排。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国旅游业便被动地接受了这一安排,以简单、粗放的观光接待型旅游为主,靠迅猛增长的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80年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奇迹。

这种对市场需求的被动适应性也同时塑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业就发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场需求对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具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作出了选择之后,中国旅游业就在这一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地不仅起步早,而且还一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和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基地。仅这七个地区,就以7%的国土面积,接待了来华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国72.8%的旅游外汇收入。第二轮需求冲击来自国内旅游市场。80年代后期,中国10年改革开放所累积的巨大能量开始释放,10年国际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于是,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开始启动,形成了拉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二轮市场冲击。这一轮冲击的特点表现为内生的变量,虽然规模巨大,来势汹涌,但由于它是从中国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滋生出来的,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远远不如国际旅游,而且在规模流量的稳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国际旅游,给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创造了长期反应的机会,使中国旅游业得以从容调整,从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被动接待型转入以资源为载体的产品开发型。据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达到8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200亿元。在8600亿元投资中,外商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中,旅游饭店业400亿美元,景区景点开发80亿美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业20亿美元。20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自然景观的加工组织,以现有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旅游者提供初始阶段的观光产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发的、追随旅游需求的变化,被动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对旅游资源的精细加工与专业分工,旅游产品开发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开始针对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开发产品,逐步形成了观光、度假、专项产品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这两个阶段主要是从人的消费需求出发,以项目群组的空间布局为主要手段,以自然环境的改变为前提,搭建人类嬉戏的乐园。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复合型的游历过程,即对分类明确的单一功能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发展到集多种特色于一身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伴随着世纪末人类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的基调便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复合观光、度假、专项产品等多项内容,通过多侧面、多元化的开发,达成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产品开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开发项目将成为投资重点之一。

首先,是文化观光产品的建设项目。文化观光产品过去和将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北京、上海、广东、西安、桂林等是中国旅游业创汇的主力,但在未来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第二,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点。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未来若干年中,加快开发能够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新产品,特别是加快海滨度假、温泉疗养、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项产品的建设,将成为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来看,在其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旅游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形成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环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区,美国的奥兰多主题公园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环球影城系列主题公园等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孕育了对这类产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但是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需要在未来产品的开发中重点策划,以抓住需求发展的契机,推动非典之后旅游市场的快速恢复,实现我国旅游业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如包括江、浙、沪三省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城市休闲区,以热带海滨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海南岛度假区,横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还有以京、沪、津特大都市为依托的大型主题文化娱乐产品等等,无论在拉动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还是在促进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方面,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中西部为重点,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优势

从整体上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转向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超额利润的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里,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包含了发展阶段在内的对旅游业发育程度的一种评价。如果仅就资源条件来讲,中西部无疑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地区,我们讲中国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中西部的资源。但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资源只是发展经济的充分条件之一,缺少社会环境的支持,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资源也还只能是资源,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对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致使中国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形不成规模,只在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零星的旅游活动,虽然近几年国内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中西部的旅游业不具备经济规模。

影响中西部地区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在中西部发育得极不充分。首先是交通问题,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交通,旅游者只有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才能流动起来,形成规模。而交通恰恰是中西部最短的弱项。

住宿设施短缺是中西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又一短项。由于中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从而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由此造成了冬夏两季旅游客源的差异,淡旺季之间反差极大,这使饭店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况,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加上综合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尽管中西部地区在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长处,但其发展规模却不得不屈就于交通、住宿等短项的接待能力,综合接待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接待能力不足,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不足,又影响了接待能力的提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交相感应,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规模不足的循环。20多年来虽坐拥资源,却没能够形成与东南沿海相媲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旅游线路、旅游区域。从根本上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育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分工高度发展,将社会服务等劳动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后才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资格。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经济结构很难在自身封闭的体系中为旅游业这个现代经济的产物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与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相联系,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资金和技术,开拓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使特色资源尽可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投资项目上以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产业规模为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成规模,成系列的开发,以项目规模启动市场规模,由规模效益维持投资项目的生命力。即以产品的横向开拓为重点,针对资源特色,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围绕优势资源建立要素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连片成线的经济规模。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因为旅游消费已成为当今的社会时尚,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旅游需求将进入更高层次,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嚣,西部的生态环境资源恰恰与现代都市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符合现代旅游需求变化的趋势。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海外旅游市场,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必将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带动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以都市旅游为依托,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东南沿海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应该讲,需求拉动对东南沿海的作用最为明显,20年的发展,已使东南沿海具备了大致宽松的供给条件,那么,今后东南沿海的增长点在哪里,怎样实现更大发展呢?

从东南沿海地区的需求特点来看,其市场在总量上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根本上还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东南沿海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在世纪末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仍将保持领先地位,由此决定了其旅游市场将在已有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

第一,消费时尚的惯性作用。东南沿海是中国国内旅游发育最为成熟的地区,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出游人数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对于这一地区的居民来讲,旅游消费已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二,经济活跃的刺激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攀升,东南沿海一带固有的经济发达,开放度高,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更加凸显出来,各种商务活动、社会活动将会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富于活力。特别在企业盈利增加,个人收入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强化出游动机,促使旅游需求总量不断扩大。

我们讲东南沿海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的概念,它包括了东南沿海的本地市场,外部市场以及国际旅游市场几个部分,这个市场规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出现结构性细分。

第一部分是远程市场,包括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客源市场。这部分市场主要是被景观资源和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所吸引,在流向上趋于观光产品和大型活动、会议旅游等专项产品。

第二部分是本地市场,以常驻居民为主。这部分市场的兴趣点在周末度假和各种小型灵活的商务活动,对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的需求度比较高。

第三部分是局部地区市场,以城市及其周边的消费群体为主。这部分市场追求的是一种休闲放松的情调,对各种游乐项目和度假休闲设施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在产品的选择上侧重于大型游乐项目和度假等专项产品。

从以上客源市场的需求特点来看,覆盖了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三个方面,由此要求东南沿海地区在产品结构的转换上加快步伐,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全方位的开拓产品,建立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三足鼎立的产品格局。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7

【关键词】现代城市;旅游业发展;营销;建议

一、城市旅游定位与形象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意识的增强,旅游已经成为现在乃至我国居民消费的新热点。所以对于拥有较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发展的机会,这直接会利用旅游的这种优势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不断的发展。

(一)城市旅游定位

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资源密切相关,各城市的资源不同,定位也要不同。山水城市,定位为生态游;海滨城市,定位为度假游;历史古城,定位为历史文化游;名山大川城市,定位为观光游;餐饮娱乐之城,定位为饮食文化游;商业发达之城,定位购物游;会议展览之城,定位为会展游。而且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旅游产品相关,产品不同的城市,定位就有所区别。有的城市是自然产品,有的城市是人文产品;有的城市是概念产品,有的城市是实物产品;有的城市是大产品,有的城市是小产品。产品的五花八门,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旅游定位。

(二)城市旅游形象建设

城市旅游形象的建立过程,包括最初的定位、创意规划、有利的包装与有利的推广实施等组多步骤。一个城市有着很多的功能,所以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旅游城市例如山东沿海的青岛就是明显的旅游的城市之一。在现今的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对旅游的重视,这些都促进了许多的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进行旅游城市的合理的建设,这种最初的定位的主要的指标就是当地城市的旅游的资源。旅游的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再次的创意规划所表现的就是对旅游城市整体的规划,在旅游的这一层面来看这表现为以旅游业为重点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另外有利的包装也是一个城市的宣传的很好的外在的形象。进行合理的旅游的包装使会得到大量的旅游人员的认可,因为主要的旅游的群体在旅游的过程中也是对旅游的城市的内心的评价。得到认可充分表现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设的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的发挥城市中的旅游资源奠定的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对城市旅游的推广活动也是对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步。只有人们知道了城市的最初的定位才会在心理上产生旅游的主体的活动。把这种旅游形象的工作做实,不能只停留在宣传的表面,要通过这种一系列的活动来深刻的建设旅游的形象。而且城市旅游形象的建设也是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忽视了旅游形象的包装与营销,忽视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潜在争夺。此外城市旅游业必须有独特而鲜明的形象定位,旅游规划人员必须有定位意识,并建立可行的形象定位方法以及各相关行业的形象策划、推广实施等方案书,扩大旅游点的市场占有率,吸引更多的游客。这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体现为对城市旅游业通过拥有统一的标识与主题词宣传、品牌制作以及有效地市场推广,各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规划、产品创造与经营管理将有章可循和同步发展。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特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提供的是附加了服务的整体产品

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是旅游企业为顾客提供的某种利益或过程的总和,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项目、环境、设施等,还附加了相应的无形服务,使得旅游产品体现综合性的整体产品结构,即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

(二)重视内部营销的作用

做到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来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增强他们可感知的服务的价值,这是旅游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的重要营销手段。这种内部的营销是建立在这种旅游人群的内部的对旅游城市的满意度上。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在旅游业的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这就要求景区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业务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强调不同区域、想关企业的整体营销和联合营销

在旅游营销实践中,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品牌营销等战略性营销问题日益突出,地区间联合营销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有利于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经营的活力。这一特点决定旅游地城市政府要重视战略营销的作用,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营销资源,加强旅游公共关系营销,加大区域性促销整合力度,以提高区域整体旅游营销实力。

(四)具有时效性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具有储存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因此,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时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旅游城市重视对时间因素的把握,重视市场调研和预测,关注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其信息的收集、分析、把我和利用,强调营销组合策略的协同和高效实施,提高营销效率。

三、现代城市旅游业营销出现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现代旅游城市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国内现代旅游城市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国内现代旅游城市市场庞大,但是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导致旅游消费者,一般都比较喜欢选择一些旅游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旅游,如北京、江浙沪、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

(二)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

国内现代旅游城市市场面临的问题是,国民大多是自我服务,有组织的跟着旅行社出团的较少,这其实也是和旅行社服务还不够完善造成的,够不成旅游消费者对旅行社的绝对信任,还有就是自我服务这样的旅游者居多,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节省服务费用还相对自由点。

(三)旅游行业的服务还不够周到,个性特色不够明显

许多的旅行社服务都大同小异,各自的个性特色不够明显,对旅游消费者吸引力不够,国民一般旅游后,大概要等好一段时间才会有旅游的想法,这也造成了旅游行业吸入人员的稀少。

四、做好现代城市旅游业营销的建议

(一)做好新闻会

新闻会是各类组织与公众进行沟通而不需要付费的一种工具,它在当今被广泛使用。对旅游地城市政府而言,它就是指将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媒体而进行的一种的公共宣传活动。所以政府可以通过预先做好准备向公众传递出旅游地的情况,让公众对旅游目的地有个预先的了解。

(二)支持公益事业

注重社会效益的政府总是容易赢得公众的好感,而支持公益事业无疑是积累社会效应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旅游地的政府和公共机构可以选择帮助支持一些公益事业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偏好。旅游景区的负责部门可以拿出一部分利润,去支持一些公益事业,例如扶贫、环保、教育、医疗等。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各界对旅游与环保关系的日益关注,旅游城市可以针对这一趋势宣传本地旅游的“绿色营销”、“环保管理”、“生态旅游”等变现出旅游地的政府不仅关心自身经济效益和消费者需求,还关心社会效益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公共宣传,对于培养潜在客户的偏好和忠诚度很有好处。公益事业一方面能够薄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感,而且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心,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做好旅游形象危机处理

反面宣传报道对旅游景区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它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味的回避、掩盖事实、推脱责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公关活动应该在危机时刻发挥作用,以正确的方式说明事实,防止以讹传讹、愈演愈烈,把负面消息对旅游城市景区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之后采取实际行动挽回损失,应该努力逐步把公众舆论扭转到对企业有利的方向上来。变不利为有利,对这种危机的妥善的处理也能考验出旅游景区的在整体上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对自己进行评估,从而找到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提高。做好这种旅游形象的危机的处理的锻炼景区的公关的能力。更加的使自己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四)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相结合,开展联合促销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所承担的只是宏观调控和综合服务的职责。旅游业中对外宣传促销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将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如:在一些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些协会组织通常以旅游促进局、观光振兴会等半官方的形式存在。所以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发挥民间组织促销的作用,增加营销手段,建立协会来加大对本城市的旅游营销。

而且政府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的态度,政府的力度的促使旅游业在内部得到良好的规范。这种与企业、社会相互结合,进行促销是本地区的旅游的资源得到良好的开发。政府在中宏观调控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市场战略与实施。

(五)市场促销推广与市场创新。

首先,在产品开发方面要从质量上下功夫,确实提高城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进行不同区域的市场开发,为鼓励更多的游客在城市旅游,需要旅游业主管部门根据不同区域的市场特点和不同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开发和线路组织。从长期来看,城市旅游在不同市场的发展会受到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城市来说,由于吸引仍然是国内游客,所以也要针对不同区域游客的习性,在新产品的开发、新景点安排与新服务提供等方面特色化对待,以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体验的需要资源整合与统一。城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最终任务和行为方向是通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协调相关产业部门,确定该城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地位。从而进行合理的市场的创新。

(六)媒体形象与市场分隔化策略

对于城市旅游部门及相关企业来说,要积极重视卓越创意的媒体形象,特备是潜在游客心目中所蕴含的感知印象。城市旅游部门应结合并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市场资讯形成一个清楚、合理的策略。通过长期的旅游形象建立和提升优化,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创造自己的旅游品牌,特别是有条件的城市要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评选本市的“旅游形象大使”。“形象大使”的形象特点与气质要与城市旅游总体形象吻合一致,才能起到形象代言人的作用。

1、卓越创意的媒体形象

首先,要在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广告接触面和覆盖面进行研究,从而对媒体进行选择。形象选择必须言之有物,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体的设计要大众化。其次,在广告宣传等媒体操作创意过程中,能够根据旅游产品特点和社会情感心理,设计出具有情感感染力的意境。

2、市场分隔化策略

由于消费市场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其偏好和动机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统一的的旅游整体形象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消费偏好与消费层次的潜在消费者有选择地对不同旅游景点进行不同的形象策划与包装,并针对不同游客相对应的宣传与营销策略(包括主题的设计与营销手段的应用)。如:加拿大曾通过制定“探索我们的本来面目”、“这里有很多值得看和做”等作为宣传口号。但随着消费者旅行模式的改变,人们开始追求新颖独特、具有丰富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旅游活动,所以现代城市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提出相应时展的口号和营销策略。

五、结语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城市中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城市的旅游资源的丰富也促进了旅游城市的自我的定位,这也为城市的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尤其是现今的国内的经济的转型,也从一定上表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的动力,所以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无疑是对城市以及周边的城市的带动作用的突出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的总体的实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发展好旅游城市的自我的旅游业的这种市场的营销就尤为的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城市的旅游业的营销问题的解决也为其他的城市的旅游业的市场营销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模式,这种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是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的发展的产生的一种新的问题。所以对这种在旅游城市的旅游业的市场的营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桂新.浅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今日科苑[J]2010.16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篇8

[关键词] 市场营销 品牌 营销柔性化 游客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正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地吸引游客,竞争激烈,面对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三大旅游市场发育程度,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经营方针。随着1999年旅游黄金周的推出,国内百姓的旅游热情高涨,旅游市场爆发了一轮又一轮“并喷式”行情。

1.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发展。二十多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发展,入境旅游者逐年增多,旅游创汇逐年增长,入境旅游的市场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2.国内旅游市场方兴未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从贫困型转向温饱型,目前正迈向全面小康之路。国内旅游市场活跃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步入快车道,近十年走向起飞之路。从国内旅游人次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3.出境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我国出境旅游从无到有,从出国探亲旅游到公民自费出境旅游。随着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的不断开放,到202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将达到世界第四位。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新特点

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但作为旅游经营者更关心的是本企业能争取到的“蛋糕”份额与永续经营的机会,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带给旅游企业的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经济迈向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知识、智力和能力将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起关键作用,旅游市场和旅游营销也将日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具体阐述如下:

1.旅游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随着旅游大众化、国际化和旅游者自身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旅游者对旅游消费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对知识密集型旅游产品如高科技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更多旅游者需要的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信息一体化。知识经济以信息产业和网络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旅游企业通过网络与旅游消费者的互动,可以进行“量体裁衣”式的“一对一”营销,满足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2.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既有在旅游市场供不应求时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竞争的全球化,又有在供过于求时旅游企业对旅游者竞争的全球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替代性强、选择性强,在吃饭难、住宿难、旅游交通运输“一票难求”成为历史的今天,旅游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对游客的争夺。中国已经加入WTO,酒店业已率先开放,旅游交通业正加快开放步伐,旅行社行业也将根据有关服务贸易协议逐步开放,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性市场已面临国际旅游企业的竞争。在开放环境下,整个旅游市场将重新“洗牌”,实力雄厚的外国旅游企业将挤占国内旅游市场。一些旅游企业将在国际化营销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旅游企业则把挑战变为机遇,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

3.品牌成为通往国际旅游市场的通行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旅游者“认牌”消费现象将较为普遍。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假日、喜来登、希尔顿、马里奥特、雅高、地中海俱乐部、香格里拉等耳熟能详的品牌,对旅游者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打造知名品牌将成为旅游市场营销的重要任务,旅游企业如果塑造出得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认同的品牌,就等于拿到了两个市场的通行证,也就等于占领了旅游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4.组织重构。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的旅游市场营销,将突破传统旅游企业营销组织的“瓶颈”,克服垂直结构所导致的层次多、信息传递时间长等局限性。扁平化是营销组织重构的一大趋势,灵敏适应是其基本要求。国内旅游企业营销组织要国际化,组织设计要适应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营销活动和管理活动都要符合国际惯例。对于有能力走向全球的旅游企业来说,营销组织要当地化,以符合各国旅游市场差异性的要求。

5.营销柔性化。面对知识化的旅游者,旅游企业经营者不能再把他们视为“商战”胜利者的战利品,建立与旅游者的战略联盟关系将是旅游企业营销孜孜以求的目标。关注游客需求将比关注旅游产品更为重要,关注游客购买的便捷性比关注销售渠道更有意义,关注游客价值将比关注旅游产品价格更有效,重视人文化的沟通、引导理性消费比促销更能打动游客的心。旅游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以对旅游者进行情感上关爱为主的柔性化营销将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同时,旅游市场营销管理也应趋向柔性化。传统的“权力控制型”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将被“学习型”、“创新型”管理模式所取代,“知识经济以人为本”理念将深入人心,在共同目标下通过建立自主管理的团队,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营销管理对旅游市场的适应性和反应的快捷性、灵敏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将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深刻的变革。创新将是旅游市场营销变革的主旋律,知识型旅游者的需求变化将是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的根本原因,理念创新是先导,营销战略创新、营销策略创新是核心内容,而营销管理创新则是可靠的保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今林:旅游市场营销[M].2004年

上一篇:无偿献血免费用血政策范文 下一篇:校本课程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