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动能范文

时间:2023-10-25 00:33:58

经济发展动能

经济发展动能篇1

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近1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5%。进入2016年,中国开启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GDP、物价、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国经济的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化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从经济结构看,服务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制造业,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投资。从发展动能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发展潮流和社会时尚。这些新动能虽然还不足以替代传统动能,但是其成长速度之快,足以让人畅想中国经济未来的新蓝图。

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新动向,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信心”―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动能在积蓄,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不会出现“硬着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在新常态的大逻辑下,观察中国经济必须有新的视角;发展中国经济,更需要依托新理念、打造新动能,并使新动能蓬勃发展,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天地。

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把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运用好创新的理念,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推进“互联网+”行动,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不同领域融合发展,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汇聚各方面力量加速创新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新动能,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把政府该放的权放出去,能放给市场的直接放给市场,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而且还要探索包容有效的审慎监管方式,引导和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打造新动能,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和世界各国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将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开放,为外商提供更多投资机会,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只要是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无论是合资还是独资,都将一视同仁。

打造新动能,必须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并不代表着不需要传统产业的改造。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这既有利于经济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动能篇2

一、江苏消费市场呈现五大变化

2016年,江苏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07.1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国8.6%,增速在苏浙沪鲁粤等省(市)中位列第二,增速自2015年初以来逐季递增(见图1)。2016年社零增速分别高于投资、出口(人民币口径)3.4个和10.7个百分点,自1997年以来消费增速首次超过投资。全省消费呈现总体规模稳定增长、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态势,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加快。从城乡结构看,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全年实现农村社零额2939.1亿元,增长12.0%,高出城镇1.2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传统消费总体回暖,限上企业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7%、9.1%和6.5%。汽车、住房类消费增长加快,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0.5%,同比提升5.8个百分点;限上五金电料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1%、14.8%和15.4%。从限上限下结构看,2016年,限下批零业、住餐业零售额分别增长11.2%和17.1%,分别比限上高出1.1个和9.3个百分点,侧面反映出灵活多样、小型特色、混营便捷的大众化消费正成为趋势。从区域结构看,苏北地区增速最快,2016年,苏北社零额增长12.1%,分别高出苏中、苏南1.4个、1.6个百分点,徐州、宿迁、连云港增速分列设区市前三位。从消费人群看,80后、90后群体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体,更加注重超前消费、品质消费。“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婴幼儿用品、婴幼儿教育卫生服务等消费快速增长。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银发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大。

新兴消费引领作用增强。以服务消费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经初步测算,2016年全省服务消费规模达到5854亿元,增长7.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信息消费方面,“智慧江苏”建设深入推进,设施能力继续提高,信息终端产品加快普及,高端供给快速增长,带动信息消费爆发式增长,经初步测算,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675亿元,增长30%以上,占全国比重超过10%。旅游消费方面,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263亿元,增长13.4%,是继广东之后第二个超万亿省份。新增国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5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建成5家房车露营地和10个房车驿站。养老健康消费方面,2016年,全省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各类养老床位数增加至62万张,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超过80%,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卫生计生总投入2788亿元,增长12%。体育消费方面,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江阴市新桥镇、溧阳市上兴镇等首批8家小镇被省有关部门明确为共建对象,全年发放体育消费券5000万元。文化消费方面,“精彩江苏”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6800多家,总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总收入均突破1万亿元。在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排名中,江苏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网络消费规模高速增长。一是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体验式消费蓬勃兴起,范围延伸至家居、餐饮、文化休闲等众多领域,带动大批产业转型上网,形成“线上产业带”。2016年,全省限上批零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630.9亿元,增长44.8%;无店铺限上零售额实现451亿元,增长64.2%。二是电商平台蓬勃发展。B2C电商平台快速成长,全年苏宁易购、唯品会等线上销售额预计同比增速超过50%,苏宁云商、途牛公司等7家江苏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以中国制造网为代表的本土B2B电商平台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预计全年各类本土B2B平台交易额达到3万亿元左右。三是合作交流不断增强。江苏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苏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发挥江苏“物联网+零售”优势。苏宁云商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逐步深入,“苏宁”线下与“阿里”线上优势互补,实现了全渠道贯通。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体系渐趋完善,截至目前,已创建七个国家级“电商县”,省级“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分别达到28个、80个和150个。

消费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体育文化等领域消费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一批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培育汛蟆!奥糜+”方面,涌现出一批融合创新典型,洋河酒厂、隆力奇、圣百合等“旅游+工业”项目获得市场认可;南京市江宁区黄龙岘、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村等众多“旅游+乡村休闲”项目快速发展。2016年,恒北村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同比增长30%;黄龙岘村民人均收入从三年前的5000元增加至3.5万元,既扩大了消费又实现了富民增收。“医疗+”方面,“医养融合”加快推进,2016年,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均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医疗机构通过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方式积极延展养老服务功能。“医疗+旅游”加快培育,泰州市姜堰区健康服务业集聚区作为首批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试点加快建设,泰州中医药泰和堂、连云港康缘药业等十家单位被推荐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体育+”方面,与互联网及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的新消费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山地户外、水上、航空、冰雪等消费规模不断扩大。

消费政策环境日趋完善。201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绿色消费、加强物流短板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等一系列指导意见,部署实施了“十大扩消费行动”、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等。江苏也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推进智慧信息、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绿色生态、农村新兴消费等六大消费工程,为推动消费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消费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加快完善,南京被纳入全国服务消费统计试点,为探索形成全面反映消费情况的统计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消费市场存在问题亟须解决

尽管江苏消费增长势头良好,但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保持消费持续增长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消费市场存在供需错配。供给能力不足是抑制江苏消费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原因,相关产品与服务供给仍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市场上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供给偏少,传统制造业受成本、技术及环境等因素制约,转型升级仍需要较长周期;另一方面,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总体规模仍然不大,服务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居民快速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2016年,江苏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0.1%,与浙江(51.6%)、广东(52.1%)、上海(70.5%)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江苏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0倍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了23倍左右,而同期劳动者报酬仅增长了6倍左右。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增长仍然不快。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同比分别放缓0.1个和0.7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和8.3%,同比分别下降0.2个和0.4个百分点,增速与兄弟省市相比仍然不快(见表1)。部分制造业行业持续低迷以及住餐业、修理等服务业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影响了农民工收入,2016年农村外出务工月均收入增长5.9%,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仅为4.7%,居民收入增长承压加大,将直接影响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

消费分流现象较为严重。随着网络购物及境外旅游的快速发展,网购和境外消费对江苏消费市场已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本土电商平台市场份额总体较小,远低于阿里、京东等国内大型电商,网络分流规模相当可观。以淘宝和天猫为例,2016年总交易额达到4万亿元,按江苏占比7%以上推算,分流江苏消费达2800亿元以上,占社零总额9.8%。境外消费方面,2016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1.22亿人次,出境游花费达1098亿美元,占全国旅游消费的16%,南京市成为人均花费最高的十大城市之一。

促进消费的政策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在扩消费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改善民生、培育消费新动能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碎片化、落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土地、人才、体制机制等要素仍在制约消费发展。比如:跨境电商发展中,江苏尚没有国家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还有障碍;体育、电商等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中高端人才匮乏的现象;健康、养老、体育等消费项目受土地供给不足影响落地较难等。

三、增强江苏新消费动能

2017年江苏消费市场将保持平稳运行,预计增速保持在10%左右。解决当前消费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努力做到以下“四个着力”:

着力发展幸福产业,促进供给结构优化升级。2016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2016〕85号),就进一步扩大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意见精神,抓紧出台江苏的实施意见,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服务消费需求全面释放,拓宽消费增长空间。

着力实施“互联网+”,促进消费业态创新发展。以“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为契机,推动电子商务、消费支付等相关领域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平台经济效应,加快推动重点电商平台和行业特色电商平台发展壮大,突出强调C2B电商平台培育和建设。推进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鼓励电商产业园、电商物流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批移动支付、在线支付、跨境支付等多元化电子支付体系,形成安全可信的支付格局。

着力提升居民收入,促进消费能力加速提升。消费的基础是收入,关键是“富民”。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加快实施富民33条,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着力优化市场环境,促进消费安全保障有力。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结合城市快速消费品等民生物资运输需求,加强消M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城乡流通网络。健全标准规范,创新监管体系,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完善有利于新消费、新业态发展的监管方式,大力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营造便利、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经济发展动能篇3

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工商部门职责所在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国际国大局所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这是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抗市场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本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工商部门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对形势的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工商部门使命所系。工商部门肩负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是工商部门的神圣使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很多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需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管来保障,需要通过工商部门来落实。工商部门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工商系统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当前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行政、主动作为,自觉把各项工作融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和谋划,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工商职能转型所需。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工商职能转型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停征“两费”、实施机构改革新“三定”以后,党和政府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赋予了新的内涵,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任务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工商行政管理王作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些都迫切要求各级工商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完善服务机制,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加快实现科学转型、跨越发展。

(四)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是工商工作关键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各级工商部门要紧紧围绕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项重点工作,按照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搞好“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强政策引导与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结合起来,把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十五字方针和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十六字方针结合起来,把创新市场监管执法机制与创新服务发展机制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突出重点,把握切入点,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

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商部门大有可为

工商部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应在以下十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价出资,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利用股权出资等方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电动汽车、文化创意、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设立公司,其出资比例最高可达公司注册资本的70%。

(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支持引导矿产资源及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允许再生资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企业发展,允许该类企业以其净资产进行再投资;鼓励以股权、债权出资扩大规模:在著名商标认定、驰名商标推荐、“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认定、广告引导等方面,予以重点引导。

(三)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外包;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有总店、配送中心和3个以上门店的,允许企业名称中标明“连锁经营”;支持私营企业、自然人及有关机构依法依规出资建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支持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

(四)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条件,母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拥有3个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允许登记设立企业集团;允许注册资本达5000万元人民币、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的企业,其名称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使用母公司字号(商号)且注册资本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子公司、控股企业,允许将企业名称字号或字号加行业类别用语置于行政区划之前:支持发展总部经济,支持央企落户湖南,对来湘设立总部或研发、销售总部的企业,开辟注册登记“绿色通道”。

(五)支持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企业进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依法由设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工商分局办理登记。对园区企业进行工商执法检查,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工商局局长批准,严禁重复检查、多头检查。

(六)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促进长株潭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创新长株潭城市群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相配合、整体联动的长株潭城市群工商行政管理机制,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七)支持企业利用商标品牌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商标战略,积极推介湘菜、湘米、湘烟、湘酒、湘茶、湘油、湘绣,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引导企业盘活商标资产,探索设立湖南省商标交易中心;指导企业通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等途径获得商标国际保护,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商标质押贷款,促进商标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

(八)支持扩大消费。加强家电、汽车等商品质量监管和医药、住房、旅游、装饰装修等消费热点的广告监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网站和其他消费信息网站的监管,打击网络欺诈,促进网上消费;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定期消费信息,引导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九)支持限制、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政策,将环评意见作为对造纸、化工生产、矿山开

采、纺织、制革企业注册登记审查的重要内容,作为认定著名商标、申报驰名商标的重要条件,依法把关;加大“两高一资”企业登记准人审查力度,已经登记的,依法做好变更、注销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工作。

(十)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行动产抵押当场登记制度,切实提高股权出质、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工作效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完善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查询方式和途径,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商部门必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发挥市场准入职能,努力营造宽松有序的准入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人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凡允许国有和外资企业进入的投资领域,一律对个体、私营企业开放;积极鼓励全民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申办个体工商户、个体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促其向规范的企业和公司方向发展;对重大投资项目,需要组建公司或者办理增资、改制登记的,实行工商联络员跟踪服务;积极完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网络商品交易行为,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外商合伙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推动利用外资方式的多元化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二)发挥监管执法职能,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全面开展无无照经营、无假冒伪劣、无消费投诉积案、无传销活动、对工商干部无举报的“五无”监管区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的市场监管模式和机制,逐步实现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和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打击仿冒及“傍名牌”、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治理商业贿赂、打击传销和规范直销等八项专项执法行动,着力解决市场中存在的影响公平竞争、危及市场安全、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流通环节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人关、食品人市关和食品质量关,严格落实经营者自律制度,规范食品经营行为,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挥行政指导职能,努力营造平等互信的信用环境。继续改革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归集力度,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综合分析和应用,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的分析应用,定期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为企业提供经营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服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市、诚信市场和“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评选认定活动等,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诚信、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

经济发展动能篇4

在化石能源稀缺和价格长期剧烈波动共同影响下,发达经济体率先进入新能源开发利用并引领世界,当前全球新能源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方面。新能源发展呈现一些新动向,新能源增长速度和所占比率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并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随着金融危机对各国产业冲击程度日益加深,各国对新能源利用商业化及产业联动意识逐渐增强,新能源发展必将受到高度重视。各国必将在短期内制定新一轮新能源发展规划。

一 新能源发展结构和全球布局

(1)新能源供应量增长速度快于传统能源

在全球能源供应以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的大背景下。近年来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石油供应量占能源供应总量比例快速下降,煤炭、天然气、新能源所占比例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尤其是新能源所占比例大幅上涨,但是新能源所占份额仍然较低(见图1)。从全球主要能源供应量增长来看,新能源供应量增长快于能源供应总量,且增幅呈上升趋势,2006年新能源供应增速比全球能源供应总量快0.54个百分点,而1971~2004年间新能源供应平均年度增速仅比全球能源供应总量快0.1个百分点。从全球能源供应结构(见图2)来看,在1973~2006年的23年间,石油供应量占比下降了11.7个百分点;新能源占比上涨了5.7个百分点,分别比石油、煤炭、天然气占比高出17.4、4.2、1.2个百分点;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所占份额仍然较低,2006年新能源供应量所占份额分别比石油、煤炭、天然气低15.3、6.9和1.4个百分点。

(2)新能源各具体形式所占份额及增长情况不同

从新能源自身发展历程来看,新能源供应量增速总体上有所加快,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太阳能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新能源供应增速比其1971~2004年间平均年度增速快0.91个百分点,新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供应量比其1971~2004年间平均年度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见图3)。在新能源构成比例中,新能源中各能源所占份额参差不齐,核能和CWR(生物质能和有机废弃物的总称)在新能源中所占比例较高,而水能和OES(以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简称“OES”)占比较低。从新能源各具体形式增长情况来看,各自增速参差不齐,OES比水能、CRW增长要快,2006年OES供应量增速分别比水能、CRW高出14.9、13.4个百分点(见图4)。

(3)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占比有所上升

在全球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消耗总量约为石油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在所有能源消费中位居第三位。虽然2006年新能源占能源最终消费比重约为16.3%,比1973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但是在全球电力供应中,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量份额居第二位。新能源、煤炭、天然气、石油发电量占总发量比例分别为33.1%、41%、20.1%和5.8%,在1973~2006年的23年间,新能源发电量在总发量中占比上升了8.2个百分点,分别比石油、煤炭、天然气高出27.1、5.5和0.2个百分点(见图5)。在新能源发电中,核能和水能发电量较大,分别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4.8%和16%;核能发电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水能发电,在23年间核能发电比重提高11.5个百分点,而水能发电比重下降了5个百分点(见表1)。

(4)新能源开发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主导

由于各主要经济体的能源结构、资源结构和发展阶段不同,新能源开发主要由发达经济体主导,由于新能源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见表3),各国在开发新能源方面的重点和优先顺序也表现出不同(见图6)。美国不仅农业竞争力较强,而且大面积实行税收优惠措施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生物乙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乙醇燃料消费生产国。日本由于能源稀缺,大部分能源都是通过国际进口。其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幅度提高太阳能和风

能比例,目标是2030年以前要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国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在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均位于世界前列。法国尤为重视核能的开发利用,核电生产量所占份额高于其电力生产总量的70%。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部分新能源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比如,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方面已位列世界第一;巴西凭借土地面积大和农业发展较快,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在过去的30年中巴西一直是乙醇燃料的世界领导者。

二 新能源发展新动向和趋势

(1)新能源发展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前几年新能源还处在各国的远景规划之中,其发展速度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那么最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式的极度波动,新能源已被提到了一种战略性的地位。当前各国新能源发展的力度大大提升,新能源已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的必要选择。美国2009年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关于能源领域的资金比例就达到整个资金计划的5%;英国近期推出绿色振兴计划,保证英国政府将进一步提供的贷款多达10亿英镑,资助研制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各国在经济危机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凸现了其产业调整的思路,即通过新能源将经济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有效结合。

(2)新能源发展从外部约束向自愿发展的方向转变

不难看出,新能源的起步很大程度是基于传统能源危机的冲击。新能源计划推出之初,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将其视为一种被动的外部约束和要求。但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使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新能源领域的正向效应正逐步体现出来,尤其在当前危机下,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使各国对原有增长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把新能源视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认为新能源是继信息技术革命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工业浪潮,将成为人类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契机。这种观念的转变使众多市场主体越来越自觉地参与到这场能源革命的调整过程中来。

(3)主要经济体新能源战略发展目标日渐清晰

受上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刺激,众多市场化国家开始重视新能源研发,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研发和示范性政策,鼓励和促进新能源发展,但是,在以往能源具体规划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德国在风能发电 政策方面,规定不同风速条件下实施不同的电价,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非常困难。自本世纪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加剧以来,多数发达经济体纷纷制定新一轮新能源研发计划,奥巴马在新能源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在2010年10%的电力消耗将来源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在2025年该比重将达到25%,全球部分地区/国家新能源政策及发展目标(见表4)。

三 启示和建议

(1)新能源的规划与发展应体现出全局性和层次性

新能源最大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其将对未来多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其规划和发展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一是处理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替代关系。目前的能源危机使各国必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新能源的发展意味着对传统能源的节约。但必须注意的是,新旧能源替代的力度和速度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和未来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环境要求、资源状况、能源安全以及成本优势等因素综合进行权衡。二是新能源发展应将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结合起来考虑。新能源的发展在民用和军事等特殊的领域结合,既可以提高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也可以使新能源的发展更具前瞻性,并最终使我国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占据战略性的制高点。三是协调新能源与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引导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信行业等多个产业进行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方式。

(2)鼓励新的节能技术推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虽然我国水电和太阳能产品(如热水器)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由于新能源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再加上资源分散等特点,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我国除水电和太阳能以外其它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本还很高,产业的发展与政策的制度保障方面也还存在一定差距,政策制定相对滞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测算,节能投资效率大于2倍。即在高能耗的用电设备上多投资1美元,至少可节约2美元的电力投资,节能投资回收期不超过10年,因此,要借鉴国外已发展较完整的新能源和节能政策体系。加大经济激励力度,形成支持我国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发展。

(3)刺激产业调整,开阔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近几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市场份额还较小。而且主要新能源产品还是以出口为主,在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我国应以当前美国能源改革的思路为借鉴,刺激国内产业调整,全面推进新能源建设。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同样面临较严重的能源对外依存。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两国都出台了巨额的经济刺激方案和预算,美国试图以新能源革命来刺激经济、创造就业,并长远地解决能源效率问题。我国在外需低迷情况下,从四万亿投资资金中,划拨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支持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尤其是资助小水电站建设,今年年初全国大范围旱情从侧面也反映了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不足。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逐步推进,新能源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必将带来我国经济的重新高速发展。

(4)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尽早建立国内绿色能源交易市场

经济发展动能篇5

 

主动服务是国际上政府改革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政府管理改革和职能再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传统的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离不开国际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历史环境,况且我国现代行政领导本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倡导者。因此,公共服务就成为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由此带来政府管理迅速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同时也要看到,再过一两年,我国国民收入人均将超过35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将由国民中低收入国家向国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这个转变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相应提高。所以,当前国际国内行政管理改革的大背景,迫切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高公共服务的主动性。

 

主动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解放思想、与时倶进的理念创新。解放思想、与时倶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理念创新的重要前提。工商行政管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把党的解放思想、与时倶进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贯穿于一切管理服务理念的创新中,这是坚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先进性、人民性、合法性、现代性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理念不创新,必然无法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无法体现时代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理念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在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克服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服务观念和习惯,不断提出服务工作新思想、新思维、新观点,是新时期认真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西方许多国家政府管理创新普遍以建立企业型政府为目标模式,借鉴企业治理机制和管理技术,积极回应社会,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循着这个思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以主动服务理念统一我们的思想,积极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主动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积极行政的具体体现。工商行政管理的本质属性还决定了工商机关的服务活动中,需要坚持在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法治化建设的框架内,按照法治化建设的大方向和总趋势,主动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密切联系,既考虑到现实的社会需求,又考虑到现行法律法规既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更有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不稳定、不成熟、不科学的一些特征,针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期法律滞后和空白的一些情形,坚决摒弃“法律、法规许可的才能做”的传统思维定式,不将传统视为当然,不将习惯看作规则,克服片面机械地强调依法行政而陷入无所作为的倾向,主动回应社会各界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有所不为”的基础上再“有所作为”。在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和稳定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大前提下,树立“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都支持鼓励企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积极实现合法与合理的有机统一。要努力走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简单地把自己仅仅定位在政策、法规操作层面部门的误区,坚决克服传统的行政中立、被动行政的习惯性行为,而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政府宏观调控,力争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主动回应市场主体的新期待新诉求,进而积极在当前拉动经济持续回暖新形势下有所作为,使主动服务理念引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干部职工增强大局意识,在大局下思考问题,在大局下主动作为,主动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主动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职能“缺位”向主动“进位”的现实选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号召,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就是实现生产投资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历史性转变,就是要改变过去以单纯的经济建设投资主体转为增加公共支出、主要由政府直接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要求,即是否提供了服务。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服务型政府还包含另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政府在性质上是否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政府在效能上是否为人民提供高效的服务,也就是要解决“能否高效服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比“是否提供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而主动服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直接触及到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性问题,即能否为社会提供高效服务这个行政管理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要主动为全省新一轮“创业、创新、创优”搞好服务,努力提高主动服务水平。对照中央和省里要求,我们明显地感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水平仍需提高,特别是主动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有:延伸性服务缺位,服务缺乏系统性;超前性服务缺位,服务缺乏预见性;能动性服务缺位,服务缺乏灵活性;创造性服务缺位,服务缺乏创新性等等。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优势,进行系统考虑,整体谋划。将主动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主动服务升华工商行政管理的价值内涵,让服务更宽广,让服务更超前,让服务更主动,让服务更高效,千方百计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主动服务水平,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作主动性能动性服务。

 

主动服务是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职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主动更新服务理念,主动完善服务决策,主动创新服务方式,主动提升服务层次,努力创造服务特色品牌,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其一,主动更新服务理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推进管理向服务转型,不断丰富服务内涵。

 

增强主动服务发展意识。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永恒的主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职能“六管一打”主要是“管制”或“处治”,过分地强调对经营者的限制。后来职能逐步拓展和调整,但管制的色彩仍然较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对象和服务权限已经有了全新的内容,在服务理念上就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权力本位”向“职责本位”转变,自觉服从服务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并把服务贯穿于监管执法全过程。要真正使思想认识统一到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来,不断创新服务,努力实现执法与服务的统一。

 

增强主动服务企业意识。主动服务企业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传统的服务往往忽视服务对象的诉求与权利,不同程度存在“管理者”的思想。有时甚至单方面要求企业完全适应工商机关的需要,而忽视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和个性特点。尊重、关心、理解和服务企业,是工商机关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牢固树立以企业为本的思想,由过去强调重“管理”,变为“搞好服务”,破除强势执法观念,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尊重、积极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把“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的一切”,作为工商服务工作的价值目标。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调研,深入企业贴身帮扶,拉近与企业间的距离,切身感受创业之难、企业对政策宽松之盼,以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导向,做到行知统一。不断出台新的服务措施,主动帮扶企业,积极开展银企对接、股权出质、扩展资产抵押登记等活动,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增强主动服务群众意识。无论从政府起源,还是从政府得以存在的角度来看,现代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公民群众服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能时,首先要树立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对人民群众抱有深厚的真情实感,其行为才能更好地代表和符合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群众关系密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民生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不仅要做好职能服务,让群众拥有一个宽松的办事环境,而且要特别关注民生,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供主动的服务与关怀,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工商执法的关爱与温暖,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善良,增强人民群众对工商执法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舆论认同。

 

其二,主动完善服务决策,由传统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知情权,不断激发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

 

服务决策是服务过程诸环节中的首要环节,服务决策民主与否是服务成败的关键。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决策不断提高透明度、参与度和回应度。我们要坚决克服过去工商服务决策只是工商内部决策的错误做法,坚持服务决策的多元化、民主化,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把老百姓所思所盼作为服务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服务决策的科学性。

 

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把听取各方面意见作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沟通、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政务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既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和企业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主动为社会和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要提高服务决策透明度。只有决策公开,才能达到社会认知。积极开设各类“工商窗口”、公开服务决策事项、内容和要求,真诚邀请社会各界对工商工作进言献策,激发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关心公共管理的政治责任感。要采取重大信息通报制度和定期报告、新闻发布制度,把工商政策准确、及时、直接传递给社会,增强政务信息开放度、公开度,提高决策透明度,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要强化服务决策的民主监督。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不断强化民主监督意识,增强民主监督的政治责任感,强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有关服务政策的制定、修改,要公开听取市民意见,形成完善的法制审查和民主公开制度。建立和实行回复制度,做到所提建议和意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广大市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给公民以充分的知情权,以保障决策公平公正。

 

其三,主动创新服务方式,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变,主动对接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发挥服务机制的长效功能。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市场主体紧密相连。市场主体的准入、成长壮大、注销登记等,都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着密切关系。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有利条件下,我们要主动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机关内部革命,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努力实现服务流程从串联性、分散性、手工式向并联化、集成化、电子化的根本转变,从而提高服务的绩效。

 

由“多站式”变为“一站式”服务。过去办理工商业务,往往要经过几个工作人员、几道服务窗口、费时几个工作日才能办妥。对此,应本着“以民为本,便民为先”的原则,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推出“一站式服务”,开辟工商登记快速通道。设立行政服务窗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试行现场办公,集体办公,接受企业、社区群众的工商登记和其他职能登记的咨询。下移服务窗口,组织工商干部,深入到社区群众家中开展“流动办照”,实行上门服务,为老百姓和创业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由“背对背”服务变为“零距离”服务。延伸职能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开展以“三问三送三促进”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走访活动,主动问计于企业、主动问需于投资者,主动深入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征集服务需求,听取企业反映经营困难,不断推进所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针对企业不同服务需求逐一列项,主动靠前协调,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更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形成服务一体化的体系,逐步实现工商职能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全面推行网上服务。通过网上公示、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网上查询,使工商机关与社会公众加强交流和互动,缩短工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距离。开发网上工商业务办理系统,创建网上虚拟办事大厅,加快实施的“在线预约、线上发证、在线申办”,以及“单一窗口”的“一网式”等公共服务,使办事人单位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网上准确、快捷、安全地办理各项工商业务,为办事人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的服务。逐步完善工商网站,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加强与企业、公众交流互动,提供全方位综合资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市场准入、商标注册、执法监管、消费维权等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社会公众服务。利用“12315”服务热线,实现工商咨询、综合查询、投诉监督一体化服务,使工商工作加快融入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

 

其四,主动提升服务层次,由热情服务向效率服务转变,克服低层次、应付式服务,不断打造服务特色品牌。效率服务。要克服过去一讲服务,往往强调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倾向,工商服务不仅仅定位于微笑服务、承诺服务,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想企业难事,帮企业解决实事,自觉做到超前服务、延伸服务、特殊服务。

 

超前服务。经常研究分析本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时预见预测工商部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提高服务工作的超前性。如在企业登记注册方面,前移服务环节,遵循“提前介入,及时注册,重点指导,全程服务”的原则,积极向创业意向者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帮助其进行创业意向项目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论证,引导其进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产业。对一些涉及卫生、环保等前置审批的,超前做好相关协调工作。对市、区(县)大型企业重组、资产整合、企业改制、重大引资项目,实行两级登记机关“双联动”制度,由实施登记机关牵头,市、区(县)两级登记部门联动服务,提高服务工作效率。

 

延伸服务。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拉长工商服务链条,实施工商服务环节后延。企业经工商注册登记扶上马以后,又发挥工商相关职能送一程,将便民服务向富民服务延伸,把登记注册、商标管理等各项职能落实到富民服务上来,大力实施市场助企、合同助企、商标助企、信息助企等工程,促进企业一开始就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特殊服务。实行“特殊时期特别助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特殊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企一策、一企多策”的办法,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具体困难。实行“特殊情况特殊办理”,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无明文规定的,主动进行沟通协调,对改制企业和特殊对象安排专人,提供上门服务;在积极落实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开辟服务直通车,提供预约式服务、引导服务和上门服务等特殊服务,做到有事必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努力让服务对象满意。

 

主动服务是当前行政管理改革的一项新的探索,在实践中应审时度势,从实际情况出发,注意把握好四个原则。

 

现实性原则。公共需求决定公共供给,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应遵循的准则。一切主动性服务行为都必须着眼于市场主体的现实需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最迫切、最渴求、最期待的方面和环节,从市场主体的呼声、意愿、要求中找准主动服务的突破点和切入点,诸如在法治化的前提下,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些延伸性、指导性服务,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成本。

 

发展性原则。从我国市场主体当前的综合素养来看,相当一部分人水准不高,相当多的经营者缺乏必备法律素养。据此,我们在提供主动服务时,应充分考虑服务供给对于企业发展和经营者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在主动服务中将二者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如主动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普及工商法规工作,特别是主动将市场主体的早期工商法规教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出成效来。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公务人员也要在主动服务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努力成为主动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

 

群众性原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根基在人民群众,主动服务人民群众永远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根本宗旨。我们每一项服务目标的决策、服务过程的运行、服务方式的确立、服务结果的检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在主动服务目标的决策时,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表达合理诉求,让群众有表达权。在主动服务方式的确立时,要向人民群众公开服务方式,多一些服务形式,少一些形式服务,让群众有监督权。在主动服务过程运行时,要直接面对群众,公开服务内容,让群众有知情权。在主动服务的结果检验时,要及时客观向人民群众公布服务的成绩和问题,并说明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时间,让群众有评判权。总之,主动服务工作要千方百计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同、认知和认可,千方百计提高主动服务的实效性。

 

经济发展动能篇6

行政效能就是生产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率先营造一个与国际接轨、人们普遍向往的良好发展环境,谁就能抓住先机,率先赢得发展。而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行政效能建设是根本途径。要实现行政效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需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从理念层面必须强化四种观念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抓住一个核心,即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行政效能建设的主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主人,更不能是人民的老爷。因此,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应当是为人民做贡献,为群众谋利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只有树立公仆意识、群众观念,尽力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才能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围绕一个轴心,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做到简政放权,减少干预。行政效能建设要坚持办事效率和办事程序的统一,在行政效能建设中,我们强调提高效率,主要是为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拖拉,遇事扯皮等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机关要加强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

突出一个中心,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做到转变作风,优化服务。“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时刻要有“服务”意识,心里要有老百姓,要转变作风、优化服务,做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变“管理型”为“服务型”。

紧扣一个重心,变“随意型”为“依法型”,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当今民主政治社会的主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制无法无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各级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中依然存在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政府的效能,而且影响政府的形象,更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为此,要严格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变“随意型”为“依法型”。

从操作层面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坚持改革拉动,为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体制机制性条件。一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接轨的行政审批体制,深化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二要积极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疏通干部进出渠道。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干部管理任用制度,减少委任制,扩大选任制,完善票决制。三要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收支分离”。严格按照中央关于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新政策、新制度,努力实行收支两条线。

经济发展动能篇7

摘 要 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具体的发展压力,煤炭企业为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就要通过大力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正面教育,强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引领,积极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思想和工作支撑。

关键词 经济形势 新常态 企业发展

2015年,由于受社会市场大环境持续低迷影响,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发展任务。与此同时,在部分职工思想和工作上也难免或多或少出现各种各样的片面认识。因此,要积极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顺利实现全年发展任务,必须有效建设一支心系企业发展、思想稳定、勇于担当、业务素质硬、作风优良、凝聚力战斗力强的员工队伍,有效助力和支撑企业发展。宣传引领作为激发和凝聚员工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大力广泛开展形势任务和正面教育,强化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教育引领,积极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为进一步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思想和工作支撑。

一、科学分析员工队伍实际,找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

通过对职工分析排队和企业现状分析,煤炭企业有三大因素影响员工思想状态和队伍稳定。一是由于近年受社会市场大环境持续低迷影响,企业面临着严峻经营和发展形势,员工收入明显不同程度降低,导致个别员工工作中思想不稳定。二是由于员工老龄化,近几年退休员工相对集中,自然减员情况不断加剧,致使个别员工工作上等待观望。三是随着近年来日常业务量明显加大,使得一些员工岗位上存在怕苦怕累思想,产生工作厌战情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常态,针对个别员工心里波动较大,对当前形势和任务偶尔暴露的抵触和悲观情绪,企业要坚持把有效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教育工作切入点作为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积极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大力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确保当前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一环并围绕破解重点问题开展一系列形势任务教育和企业文化活动。

二、唱响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主旋律,选准教育引领工作的结合点

围绕积极适应经济形势新常态,大力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企业重点抓好了三个环节工作。一是深入抓好全年不同阶段员工形势任务教育,进一步凝聚员工发展和任务落实信心。二是积极有效扑捉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闪光点,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引路。三是积极发挥舆论载体作用,大力激发和弘扬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通过有效激发和凝聚推动企业发展正能量,为进一步确保物流中心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思想和工作支撑。同时,在坚持开展先进典型引路方面,紧密结合推动全年任务工作,及时扑捉员工队伍中的闪光点,坚持因地因事制宜,着眼不断培育广大员工职业道德情操、助人为乐品质、业务素质提升、激励学习先进等方面良好行为养成,大力激发弘扬企业正能量,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有效发挥先进榜样引领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坚持舆论先行,积极依托网页、公示栏和宣传橱窗等载体阵地,加强正反面典型教育,有效引领广大职工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引导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汇聚扭亏增盈和转型发展的正能量

要把握不同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活动。宣讲活动重点侧重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解析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煤炭行业经济发展形势;二是客观讲解集团公司和物资公司目前发展现状、主要困难、严峻形势,交实底、摆实情;三是正确研判当前形势,准确定位,挖掘优势,发现逆境中蕴含的机遇与希望,坚定员工走出困境的信心;四是全面分析本公司基本情况,积极应对当前形势所采取的苦练内功、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改革创新、挖掘增效、扭亏增盈等系列措施;五是重点强调下步工作重点、转型方向,对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出希望。通过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对上级公司和本单位应对当前困难形势所采取的扭亏增盈措施的全面理解,收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攻坚克难的实际效果。

四、紧密围绕助推和加速企业发展,扣准企I文化建设成果转化的落脚点

要坚持把有效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作为不断凝聚员工力量、发扬奉献精神,助推企业发展、节支挖潜、创收增效和文明服务,努力推动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的落脚点,并着力搞好工作结合,有效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

特别是面对日趋严峻的企业经营形势,把发动依托广大职工广泛开展对内节支降耗、对外创收增效工作作为重点,依托岗位和工作有效培育和发挥员工在对内 作用收到较好效果。节支挖潜工作中,积极组织广大员工在工作上节省一滴油,一度电和坚持重点维修自己动手,少花钱多办事,为企业降低成本。

经济发展动能篇8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

2013年以来,省科技厅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50%以上,圆满完成了“五个再砍掉一批”的任务。按照“放管结合”的原则,省科技厅对包括已经取消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建立了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并制定印发了《关于做好省科技厅政府责任清单具体责任事项分解落实工作的通知》,对具体责任事项和事中事后监管事项进行了分解落实,明确了有关处室、单位责任,并要求将各项职责具体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努力做到工作范围明确、承担责任明确。对保留的5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按要求编制了行政审批手册和服务指南。对实验动物生产、使用许可等有关实验动物管理的4项行政许可事项均已实现网上统一运行办理,真正实现了公开、透明、便捷、高效。

二、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助力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围绕“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打造国家级示范园区。积极创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制定了《山东半岛地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方案》,科学谋划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加快打造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开展农业经营和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在农业知识产权改革、土地金融、农业科技金融及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施高新区“双带”工程,打造经济转型新高地。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双带”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推动高新区带头创新驱动、带头转型升级。实施高新区产业聚焦“1+X”计划,在每个高新区集中培育1个核心“名片”产业,推动高新区产业错位发展。规划布局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城区建设,以城市创新发展带动区域创新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和高新区,按照“互联网+”模式,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城区,推动科技经济融合、产城融合,引领示范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宏观指导,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开发未利用盐碱地,实施渤海粮仓工程。按照“一县一区一特色”布局,在全省涉农各县,每县建立一家省级云农场科技园,加速农业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县域农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梯次推进的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重点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科技资源聚集,支撑产业发展。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乌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山东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科研基地、山东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西部经济隆起带,重点建设山东创新设计研究院、锂电新能源研发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和科技金融产业融合试验区等,推动区域跨越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保证。严格落实《关于改进和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试行)》,不断推进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设;大力推进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改革。逐步淡化对竞争性领域扶持,重点支持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项目等;改变以往资金事先拨付、无偿使用方式,逐步转为后补助、有偿使用、PPP等模式,并积极探索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扶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路径;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定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政策,强化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激发科技人员持久的创新动力;出台了《山东省专利奖励办法》,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不断推进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二是完善支撑体系,提升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加快打造创业要素集聚化、创业载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创业活动持续化、创业资源开放化的生态体系。将《关于支持高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覆盖范围由省级以上高新区拓展至全省,小微企业受益范围显著扩大。制定出台《山东省小微企业创新券管理使用办法》和《山东省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暂行办法》,为小微企业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财税等配套支持体系,助推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优化全省创新创业环境。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发〔2014〕49号文件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培育科技公共服务、创新创业孵化、投融资等新兴业态,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服务业新体系。制定了《关于加快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意见》,推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与蓝海网等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西部经济隆起带技术转移联盟,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目前,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会员增加到1843家,累计成交合同259项,成交金额2.24亿元。

四是加快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创新科技合作模式,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实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计划,主动参与军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协同创新,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意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与沿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建立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全面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推动先进技术在我省转化。探索设立科技合作基金、创建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合作模式,支持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委托研发、合作研究、联合开发等形式,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创业服务转变”,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加速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走在前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鼓励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二是实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第三方参与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外国专家及团队来鲁设立研发中心,支持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科技合作,参与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全省统一的网上网下开放共享的技术交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五是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培育以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网上创新工厂等为代表的创业孵化新业态,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示范和行业示范。六是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E:TC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线上教学范文 下一篇:低年级健康教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