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优势范文

时间:2023-10-09 08:28:36

旅游管理优势

旅游管理优势篇1

[关键词]旅游区SWOT战略模型

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几乎和所有的学术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有: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管理学(TomBaum,1999)。近30年来,社会人类学领域对“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是是非非进行了讨论,结果双方都承认两种方法都有价值,学科要达到成熟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科学”方法和“非科学”方法必须相互结合(AlfHWalle,1997)。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自1999年起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分析上,目前多见于定性分析,而旅游开发中的SWOT影响因素繁多复杂,众多因素的的差别程度及其发生概率很难在定性中得以体现,不利于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目前旅游区SWOT分析

国内学者对旅游区SWOT分析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马耀峰(1999)运用SWOT框图分析中国对亚洲主要旅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限制性市场因素。郑耀星等(2002)指出福建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努力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把福建建设成生态旅游大省。李树民等(2003)对西安会展旅游市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发展的对策。卫旭东(2004)采用SWOT技术,对太白山旅游环境和不同吸引物所对应的旅游市场进行分类。张龙江等(2005)利用SWOT分析法对亚丁景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旅游开发模式。陈浩等(2006)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罗斌等(2007)以大湘西旅游圈为例,分别从内部角度和外部角度来分析大湘西旅游圈的发展环境。顾晓明(2008)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临潼旅游开发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临潼旅游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总的来看,目前对旅游区的SWOT分析并不深入,且偏重于定性分析,很少涉及定量研究,主要通过在旅游区开发中,列举旅游区所拥有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提出一系列能够发挥优势、利用机遇、改善劣势和应对挑战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SWOT战略模型改进

真正把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应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战略研究并非易事,仅仅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够的,因此,笔者以旅游区为例,在SWOT分析方法中引入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和四半维平面坐标体系等技术手段,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构建战略分析的系统和定量模型。文中所指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规划通则》,2003)。

1.旅游区SWOT战略模型变量

(1)模型变量体系

目标变量:旅游区发展战略;

二级变量:旅游区总优势强度S、总劣势强度W、总机会强度O、总威胁强度T;

一级变量: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因素。

(2)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界定

优势与劣势都属于旅游区内部条件.是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都是相对而言,旅游区与其竞争对手都具备的优势不算优势,只有强于对手的才算优势;同样,只有弱于对手的才算劣势。因此,优势与劣势必须在与周边旅游区竞合分析的基础上给出。

(3)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因素

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区位交通:研究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组织,以及旅游区外部交通的便利性和内部交通的可进入性。

旅游市场:研究旅游区目标市场居民的数量、出游率以及可自由支配收入。

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旅游区发展处于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中的哪个阶段,研究其潜在的发展空间。

旅游管理:对旅游区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景观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旅游人才结构进行分析。

(4)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机会与威胁界定

机会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利于旅游区发展的趋势(变化、潜在需求等)。如皋企业抓住了机会.就能改变其发展战略地位。威胁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旅游区发展的趋势。如果旅游区无法回避威胁的话,就可能在周边旅游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王秉安等,1995)。

(5)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因素

经济环境:分析旅游区所处的区域经济态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将大大促进人们的出游率。

政策环境:旅游区所处的当地政府是否将旅游视为地方重点产业,党委重视,政府主导,营造旅游发展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对旅游区的带动作用效果明显。

旅游趋势:研究主流旅游消费文化,看旅游区的主打旅游产品是否在时代旅游产品体系中占据首位。

2.构建旅游区SWOT战略模型

(1)旅游区SWOT战略模型结构

运用德尔菲法(DelphiMethod)法,计算影响旅游区发展的各因素强度权重,再根据上述计算式计算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总威胁强度,而后构筑旅游发展战略四边形,对旅游区发展战略类型进行判定(见图1)。

(2)德尔菲法(DelphiMethod)

由旅游专家,对旅游区SWOT战略因素的强度进行评估,通过评估表,多轮次调查专家对评估表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

以影响旅游区发展的的优势与劣势为例,将旅游资源,区位交通,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管理制定为一个评估表格(见下表),给定权重,对因素加以评分。

旅游区优势与劣势因素评估表

上述评估表中的因素分数采用数字量表计算,分数取0-10分,根据文献资料经验,划分标准如下:

优势=8-10分,无优势无劣势=4-7分,劣势=1-3分。

优势与劣势各因素加权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第a个因素的优势加权得分Sa=对应分数×对应权重;

第b个因素的劣势加权得分Wb=对应分数×对应权重;

(3)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的计算

影响旅游区发展的总优势是由诸多因素综合结果决定,同样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也是由综合结果决定的。因此,总优势,总劣势,总机会和总威胁可分别由下公式计算:

总优势S=∑Sa×对应权重,a=1,2,…n;

总劣势W=∑Wb×对应权重,d=1,2,…n;

总机会O=∑Oc×对应权重,c=1,2,…n;

总威胁T=∑Td×对应权重,d=1,2,…n;

(4)四半维坐标系的建立

以总优势S,总劣势W,总机会O和总威胁T等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座标系(见图2)。

(5)构建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

在四半维座标系的S轴,O轴,W轴和T轴上分找出根据公式计算出的总优势S、总劣势W、总机会O和总威胁T的对应点S1,W1,O1和T1依次连成四点即得到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S1W1O1T1。

旅游区发展战略四边形S1W1O1T1是四大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是旅游区进行战略选择的依据。经过旅游专家评估得出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的估计值是无量纲的。在四半维平面中,SWOT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以战略四边形的重心来确定,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P(X,Y)所在的象限确定战略类型(见图3)。

第一象限优势与机会都大,旅游区应积极开拓,采用增长型战略;第二象限优势小,机会大,应积极争取,采用扭转型战略;第三象限劣势和威胁都大,旅游区应保守应对,采用防御型战略;第四象限,优势大,威胁大,旅游区应发挥实力抗争(王昕等,2000)。

参考文献:

[1]马耀峰:亚洲主要旅华客源市场潜力的SWOT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7(4):110-114

[2]郑耀星等:福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思考[J].福建地理,2002,17(4):44-46

[3]李树民等: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学,2003,(2):36-38

[4]卫旭东:太白山旅游SWOT分析与客源市场分类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4-72

[5]张龙江:亚丁景区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开发模式探折[J].生态经济,2005(4):99-103

[6]陈浩:茫荡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6(80):43-45

[7]罗斌:大湘西旅游圈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4):77-78

[8]顾晓明:临潼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543):215-216

[9]王秉安等:SWOT营销战略统计分析模型[J].管理与效益,1995,(3):25-26

旅游管理优势篇2

[关键词] 旅游业 后发优势 创新

一、引言

后发优势理论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国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数将增至15.61亿人次,中国将接待1.37亿国际旅游者,占世界市场的8.6%,超过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很不相称。本文通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如何充分发挥贵州旅游业后发优势的建议,对贵州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后发优势理论研究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最早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此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列维。列维认为后发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得多;第二,后发国可以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技术、设备及组织结构;第三,后发国可以跳越先发国的一些必经的发展阶段;第四,由于先发国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较高阶段,使后发国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第五,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西方学者提出后发优势理论之后,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主义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封闭性,促使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二是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采取赶超战略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快速的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三是借用先进国的新技术与资本,提高国际竞争力。林毅夫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落后国和地区具备比发达国和地区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二是落后国和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把发达国的一些产业直接引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落后国和地区可以从发达国和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除此之外,国内其他学者对后发优势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结论。这些研究表明,中国学术界对后发优势已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国内学者对区域后发优势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区域后发优势指后发区域因其经济发展的相对迟缓而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区域后发优势涵盖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一方面,区域技术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的技术模仿创新,即从先发区域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改进提高形成的追赶优势。另一方面,区域制度性后发优势指后发区域的制度学习和制度移植,即仿效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造形成的追赶优势。区域后发优势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是区域后发利益。区域后发优势是当前指导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理论,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贵州旅游业现状及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分析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全省现有黄果树瀑布,荔波樟江,龙宫,织金洞,红枫湖,湃阳河,赤水十丈洞瀑布,兴义马岭河峡谷等8个国家级风景区,2007年5月,黄果树、龙宫两景区晋级5A,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年6月,荔波森林喀斯特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遵义会议会址,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镇远青龙洞等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贵州还有众多的民俗文化风情,如苗族、布依族的蜡染,独特的安顺屯堡文化等。贵州的旅游资源在全国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再加上劳动力便宜,因而可用于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旅游业的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相对丰富。早在“八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国家旅游局就提出“把云贵地区建成我国新的旅游热带地区”的战略。目前,一些国际国内旅游界权威人士也认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在西南,而西南旅游的中坚力量在贵州。

2002年,《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加快把贵州省建设成为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省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2002年以来,贵州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增长方式呈现出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势头。

贵州旅游业从2002年开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旅游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解决劳动力就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就增加0.455个百分点。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贵州省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综合旅游产业各项经济指标显示,贵州省旅游业在全国的排名已从2004年的第二十六位,跃升到2008年的第十位。贵州与云南相比,旅游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到2008年贵州与云南的旅游收入已经非常接近。贵州独特神奇、保存较为完好的民族民俗文化,政府指导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所在。

贵州省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是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遗产保留地。尤其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文化最有特色,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他们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珍贵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只是开发程度不够理想,许多优秀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贵州省目前虽然是“欠发达、欠开发”,但恰恰也说明了贵州省的生态尚未遭到破坏,资源尚未充分被开发的事实,贵州的这种后发优势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四、发挥后发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独特神奇、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所在。但是如果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会造成旅游景点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双赢发展。

2.创新制度,发挥资本的后发优势

资本是限制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000年至2004年,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从2002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贵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贵州省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指导旅游开发,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的根本转变,创新体制与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及外资进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旅游股份集团培育上市募集资金。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资金回报率会逐渐下降,多余的资本会投向西部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和行业,贵州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无疑会吸引较多的资本,资本的后发优势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商品往往是增加旅游收入和树立旅游地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旅游购物一般占旅游收入总额的30%左右。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种类很多,如遵义茅台酒、安顺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等,发展空间很大。贵州旅游商品开发应立足自身特色,加强专业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强地方文化含量,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高中低档次的结合以及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型的结合,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营销、管理队伍是建立贵州旅游良好形象和保证贵州旅游大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技术、管理创新是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源泉

如果不能对引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创新,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近几年,贵州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当作推动贵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编制《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举办“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探讨和学习国际先进理念和旅游开发模式;还与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在旅游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吸收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贵州旅游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快速的提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得到发展。

5.优化环境,营造后发优势发挥的外在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已成为一个重要竞争要素。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 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必须解决与其发展相悖的“瓶颈”状态,将基础的交通建设进行到底。针对贵州交通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首先,要解决好铁路运输问题。基于贵州省铁路发展的现状,要加强旅游沿线的铁路建设。从贵州省公路发展现状来看,关键要着重解决公路路况差、等级低的问题。要加快形成省会贵阳至8个地州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尽快形成连接城乡、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最后,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开辟新的航班和航线,不断完善贵州的航空运输网。

6.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

贵州旅游业知名度不高与其促销资金缺乏、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总体形象不明及方式粗放有关。市场规律要求注重旅游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产品的宣传促销。当前贵州旅游的宣传首先应该建立专项促销资金;其次要树立精品意识,统一宣传氛围,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最能代表贵州旅游形象和特色的精品上,推出拳头产品,使贵州旅游有一个明确生动而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总体形象;第三是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范围,要走出去,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各种旅游展销会进行宣传,还要广泛邀请海内外的媒体和旅游企业来贵州洽谈合作,认识和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同时,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促进贵州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把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为全省的开放战略服务。

7.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

贵州要发挥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就必须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参考文献

[1]M·列维:现代化的后来者与幸存者[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林毅夫等:《中阑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程世红: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月第4期

[5]甘露王剑:贵州、云南旅游业发展条件的比较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6]蒙永福: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旅游管理优势篇3

一、武汉市旅游经济发展产业优势分析

1.资源综合优势。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拥有大量可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城市社会资源,可有效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业对各类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城市商业高度发达,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度集中,有利于发展以商务会展和休闲度假为主体的都市旅游;人才集聚、教育优势明显,可有效满足旅游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各产业均衡发展,优势产业特点突出,有利于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和业态创新。

2.交通区位优势。武汉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四通八达,是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中部地区最大的公路交通主枢纽城市,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交通枢纽中心,拥有国内第四大枢纽机场。武汉1000公里范围内囊括了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城市,是中国人口和经济的地理中心和内陆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从全国旅游区位来看,武汉处于华中及长江中游地区旅游中心和全国七大旅游区域的中心位置,也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

3.客源市场优势。武汉客源市场优势明显,有效进入的旅游市场庞大。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武汉对省内游客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周边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基数大、旅游需求市场旺盛,城市居民具有相对较高的出行能力;良好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便利性,以及地域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使武汉对华南、华北等客源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4.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武汉旅游业取得迅猛发展,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全市旅游固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全面快速增长,产业规模总量和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武汉旅游发展拥有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基础,被列为全市十个“千亿元”产业之一。

5.政策机遇优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规划,涉及经济区规划、改革发展规划、对外开放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众多方面,基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省区。这些新的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并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

二、武汉市旅游经济发展发展对策与建议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正处于行业发展上升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仍处于行业上升阶段,全球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呈现快速稳定增长,并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之一。武汉市旅游业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升旅游经济的比重和地位。

1.探索管理新模式,破解旅游管理主体性不突出的问题。目前,武汉市各类旅游资源分属省、市、区的园林、文化、宗教等多个部门管理,缺乏产业联动机制,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导致开发中各定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对于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整体包装促销、盘活存量资产都是非常不利的。武汉市应大胆借鉴香港旅游业管理的经验,积极探索构建武汉市旅游宏观总体管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行政职能机构管理(市旅游局)、行业内部管理(旅游联合会)三责分立、三机构分管的体制新模式。成立统一协调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领导机构——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市政府领导负责,市旅游局牵头和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召开会议,决定旅游工作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讨解决市内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区、街道设置旅游机构或旅游工作负责人,承担旅游工作职能。在政府主导下,整合东湖、黄鹤楼、红楼、农讲所、长春观、宝通寺、紫阳湖公园、洪山广场等旅游资源经营权,打破部门分割,实现区内景区景点的统一开发与专业化经营。

2.树立“大旅游”发展观念,加快武汉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大旅游”观是指旅游的大资源、大市场、大产业带、大产业链等方面的产业整合和空间整合。香港的旅游界人士认为:现代旅游地必须能够给旅游者一个整个旅游地感受,而不只是为旅游者简单地提供几个旅游景点,它是一个旅游整体,旅游者在旅游地内的每一活动都在享受一种完美的旅游体验和旅游服务。为了满足发展“大旅游”的基本条件,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武汉市必须加强区内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东湖、黄鹤楼景区、首义文化园的强势品牌效应和游客资源,有效辐射周边长春观、宝通寺、都府堤等旅游景区,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加强传统旅游六要素企业和泛旅游企业之间的整合,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实现共生共荣。加强与周边旅游区域合作,尤其是与武汉“1+8城市圈”的区域合作关系,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促成旅游政策的统一和优惠政策的共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产品互补、精品线路整合、客源互动与市场共享等目标。

3.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推进武汉旅游核心城区交通网络建设。首先要完善武汉中心城区道路系统建设,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武昌地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目前武昌地区主要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不足,旅游容量有限。黄鹤楼、户部巷、都府堤、昙华林等街区地处老城区,街道狭窄,宝通寺和长春观则是位于市区交通主干道旁,旅游通道拥挤,停车空间十分有限。在“十二五规划”建设中,要形成武昌区“5纵6横”快速骨干路网。实施丁字桥路口、石牌岭路口、中南路口等立交工程,加快白沙洲、小东门高架桥建设;打造武昌区“5桥1隧道3地铁”的过江交通格局,形成“快进、快出、慢游”的交通网络。完成紫阳路扩建,新建紫阳东路、复兴路延长线(包括复兴大道穿蛇山工程)、临江四期、静安路、津水路等主次干道;加快首义文化区等重点区域的道路网络建设。实施体育馆路、中南三路等道路建设;实施友谊大道、中山路、和平大道、解放路等综合整治,提升重点道路档次。

4.深挖武汉历史文化底蕴,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武汉市应围绕“旅游六要素”做文章,以辛亥首义100周年庆典为契机,以“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为核心,借助节庆平台,结合首义文化、黄鹤文化、红色文化、城邑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精髓,开展一系列文化旅游特色活动,进一步提高武汉文化旅游知名度,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快速繁兴。构建以黄鹤楼、东湖、首义文化区为主体,区域处处皆景的大旅游系统,彰显地方特色;在已有的规模上形成合理的档次结构和布局体系,构建住游合一的住宿体系;构筑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的地方旅游饮食特色;优化旅游购物产品结构;培育具有地方化、民俗化的休闲娱乐系统,注重聚集发展效益。

5.推进依法治旅,努力建设高素质旅游队伍。武汉市要适时建立旅游行业协会组织,以此协调成员关系,解决经营纠纷,避免恶性竞争。要逐步建立行规行约,完善旅游业内在机制,促进旅游企业健康成长。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和机构建设,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制度化的培训。推进导游的社会化进程,加强景区导游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旅游意识,创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抓好员工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实现持证上岗;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造就一批在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信息技术等方面有影响的优秀人才。实施科教兴旅,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推进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加强景区现有导游的理论素质的培养,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同时,多方协调,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从业的人才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借助区内旅游高校资源,实施长期的“旅游人才培训工程”,主要进行旅游管理、文博旅游等专业知识、旅游服务技能和规范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训,提高旅游队伍服务水平。

旅游管理优势篇4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价值链;SWOT分析

一、旅游文化swot分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一直备受文人的青睐,而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这为黄山市的旅游特供了很好的契机。为了更好的认识黄山市的旅游产业,笔者运用了SWOT分析工具,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黄山市旅游产业加以综合介绍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和措施,以此提升其旅游综合竞争力。

(一)优势

1.历史悠久,文风昌盛。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其后,秦始置县,古称新安。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我国三大区域文化。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原因和历史原因,徽州文化的发展基本没有间断。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他们“衣锦还乡”的思想传承,为徽州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黄山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有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还有以徽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全市9807平方千米的版图上,可供旅游观光的景区点60余处,其中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在区位优势上,黄山市作为皖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地理优势十分优越,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相接,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这使得黄山市便于融入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并继续向全国市场推广。

3.品牌特色鲜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交流发展,黄山市的品牌旅游从单一的以黄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旅游,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的旅游,包括以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为主的一系列规划旅游,鲜明的品牌特色将会发挥更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二)劣势

1.景区开发模式单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个旅游项目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以及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水平。调查发现,目前黄山市旅游大多以观光为主,但现代的某些游客较偏好于景点的游乐性、趣味性,这就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也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服务意识的单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导致黄山市旅游景区的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如上图所示,近年来,黄山市的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和入境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黄山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黄山市教育缺乏人才培养基地,整个市只有黄山学院一个高等院校,严重制约着黄山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满足接待国际游客的需要程度。

2.景区票价上涨幅度过快。杜森贝里的棘轮效应说明消费者在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消费习惯。潜在市场决策之前,消费者根据产品的基期价格形成预期支出,但伴随着票价上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费用要低于票价这就制约着消费者前去消费的行为。那么消费者剩余减少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的增加会小于消费者因票价带来剩余的减少部分,即社会净福利减少。

票价的涨幅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政府在价格变动幅度与游客数量之间的权衡比较不够恰当。由于黄山是世界旅游文化遗产,因此提高票价可以为当地政府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近20年来,黄山成为了景区门票增长幅度最大的景区之一,造成游客的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消费者剩余不断减少。这体现在一些旅客难以接受较高的门票价格,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而选择其它未上涨的景区。

(三)机遇

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黄山市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徽文化与黄山地貌、特殊的景区景观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15+1高峰论坛的召开,极大地拓展了黄山市与上海、浙江等城市在商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各种限制的减少使得旅游者的出游更加便捷;各竞争者的引入,将改善黄山市旅游业的竞争格局,降低旅游的各项费用。其次,黄山市旅游的对外合作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黄山市旅游业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产品,并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产业更强的目标。

(四)威胁

1.外部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黄山市融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圈的趋势不可改变,然而旅游发达城市上海、杭州等在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比黄山市更具优势,并且,各城市旅游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黄山市旅游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进而对黄山市旅游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目前,黄山市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欠发达,某些基础旅游服务存在滞后性,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点吸引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2.内部忧患。黄山市旅游资源基于特殊的区位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多文化的汇聚而显得丰富独特,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的构成因素并不是其所独有的资源条件,各景区之间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地貌环境,在资源特色上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宏村、西递都属于徽派古民居,游客反复参观会感觉乏味。

二、旅游产业价值链swot分析

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节点是为了明确旅游产业优势、劣势和发展方向,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下图: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优势 劣势

1.历史悠久,文风昌盛

2.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3.品牌特色鲜明 1.景区开发单一

2.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门票上涨幅度过快

机遇 S-O战略 W-O战略

1.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2.15+1论坛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1.优化文化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

3.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圈 1.打造创新旅游产品

2.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3.合理制定景区价格

威胁 S-T战略 W-T战略

1.周边城市竞争激烈

2.旅游安全 1.灵活运用区位优势,树立积极的市场战略

2.加强旅游管理监督 1.实施全方位营销策略

2.对安全隐患进行全方位排查

三、基于SWOT分析提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通过黄山市旅游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黄山市旅游优势较劣势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保证黄山市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黄山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

(一)S-W-O战略

1.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S-W-O战略要求我们放大优势缩小劣势,注重对有利资源的开发和宣传,根据游客需求导向进行合理规划诸如门票价格、管理机构等。S-W-O战略更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养,通过岗位培训和在职培训是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政府可以增加开设旅游专门院校的数目,细化旅游的专业设置,使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旅游实际需求相结合,并加强小语种导游的培养,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在旅游产品方面,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旅游产品的推广中,注意结合黄山市旅游的自身特点,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细化相似旅游产品的功能价值,对其内容形式进行全方位提升和拓展。

(二)S-W-T战略

1.积极应对周边城市旅游业的竞争。S-W-T战略首先面临的是旅游业的竞争。虽然黄山市作为世界遗产因其资源的独特性而具有市场垄断的特点,但毕竟不是人们旅游唯一的选择,加之其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会对潜在市场存在较大的影响。浙江的西湖、千岛湖,江西的武功山,湖北的武当山、神农架,安徽的大别山、九华山等均匀分布在黄山的周边。只有针对周边旅游资源的竞争做出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加强旅游产业的监管力度。S-W-T战略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旅游安全,即加大对旅游业的监管力度。针对“黄山门”事件,黄山市政府应该加强与公众沟通,纠正其错误印象,尤其是那些希望到黄山旅游但仍惧怕自身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游客,对其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凸显黄山市旅游健康安全性,重塑黄山市良好的旅游形象。并且,政府应加大对黄山市旅游的监管力度,对景区的服务业进行统一管理,规范经营,建立公平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为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积极的市场环境,避免旅游发展中的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黄山市旅游局.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2.

[2]朱国兴.黄山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8.4.

旅游管理优势篇5

【关键词】协同管理 港中旅集团 协同优化

一、港中旅集团基本情况分析

香港中旅集团是在一家香港上市旅游集团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了全国以200多家地方中旅为基础的覆盖全国、延伸海外、港澳的“中旅系”网络,并与全国超过300多家旅行社有业务联系的业务代理关系。港中旅集团通过全资和控股方式,获得了进入中国内地主要旅游市场网络有资产纽带关系的地面布局。经过80多年的发展旅程,已经成为跨旅行社、网上旅游销售(芒果网)、酒店、景区、演绎、高尔夫、客运、钢铁、电力、房地产、物流贸易、资产经营等20多个行业领域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

港中旅集团下属旅行社板块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行社板块的网络布局健全广泛。香港中旅社现在港澳地区设有43的间门市,同时建有中旅社网旅游商务平台,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香港中旅社拥有了广泛而健全的旅游服务和营销网络。品牌信誉较为良好。香港中旅社拥有80年的悠久历史,其服务质量和品牌信誉受到海内外旅游业界和广大旅游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香港中旅社自身的“中国内地旅游”产品和“港、澳自由行”产品做的比较全面成熟,形成了一个互为依补、优势和资源共享的有利整体发展基础。拥有实力强大的港中旅集团作为背景依托,具有丰富的旅游产品资源和健全的服务配套设施。

二、港中旅集团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家大型旅游集团,港中旅集团自身的协同管理存在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其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集团多元化拆分后内部协同程度较低:港中旅集团内部拥有齐全的旅游产业链,旗下的旅行社板块拥有完善的海外、内地、香港、中国主要旅游城市的布局和旅行社价值链,保持着行业第一的最全、最长的旅游产业链。但分拆后每一项业务都没有真正做到行业领先,没有建立起竞争优势,资产运营效率低,投资回报水平不高;集团内部旅游相关产业和旅行社产业的业务缺乏互动协同;不相同区域多元化业务客源不能共享。

(2)内地系统内旅行社与香港中旅社团队交换率。2011年香港中旅社出境旅游全年组团人数17万人,交内地系统内旅行社接待人数5.2万,占总组团人数的约30%;香港中旅社入境香港旅游全年接待19.6万人,接待系统内旅行社仅约1万人,几乎全在系统外运作。内地区域公司之间的团队互换率同样很低。同样,香港中旅社与系统内芒果网销售香港集团下属酒店合作情况也不尽理想。旅游价值链能够协同互补的相关元素的协同程度也低。相同区域团队互换率低。港中旅集团下属的香港中旅社旅游业务多元化,凭借多年的运营和品牌,在采购和掌控关键资源的酒店、船票、景区门票等能力在香港行业中居领先位置。但是由于缺乏协同,业务关联协同度比较低,资源和业务在价值链和关键资源不能实现充分共享,存在多头采购,内部竞争、业务重迭、资源率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没有发挥整体的竞争力。

(3)港中旅集团下属的海外分社业务战略定位不清晰。港中旅集团下属的海外分社业务与国内互动能力低,单打独斗,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客源、技术、品牌、管理等综合优势;管理团队薄弱。仅依靠母公司委派1-2名管理者常驻,缺乏母公司管理业务骨干力量支持,面临当地国法律、行业规范、当地员工等复杂特殊的经营因素,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经营管理风险;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差;赢利能力低,底子薄;还表现为财务管理缺乏监管,薄弱。

三、港中旅集团协同管理的优化实践

港中旅集团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合并了中国中旅、招商国旅、通过独资、合资形式,在内地各个主要旅游城市成立中旅国际旅行社(china travel international)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北京中旅国际、青岛中旅国际等旅行社,在很短时间内业务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百强的旅游集团企业。

(1)销售渠道和统筹采购的协同。同是港中旅集团下属的香港中旅社与在深圳经营的芒果网进行后台互相联接,跨经营区域地点、采购资源协同。港中旅集团借助芒果网内地的采购优势,针对港人往内地旅游产品的需求进行采购。这是通过集团内部企业协同的产生的竞争优势,实现协同的管理手段是集

团企业通过考核指标中设立业务互动率。

(2)客户资料的协同。港中旅集团投资建立了crm管理系统,将酒店板块、旅行社板块、景区板块的消费顾客进行整合,实行消费积分互换,产品销售共享。香港中旅社向内地系统内兄弟社销售香港入境游旅游产品时,借助其内地系统b2b系统的延伸;位于内地的芒果网销售香港旅游产品时,其后台连接部分是香港中旅社的采购资源。

(3)市场营销的协同。香港中旅集团成立营销委,对内部资源信息共享、市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相互宣传销售进行推动,从2011年起举办香港、内地跨板块共同时间的、相同主题的推介活动,共同推出广告、产品标准化,营造了很好的公众形象,取得很好的协同效应)。维景酒店优先提供优惠价格给港中旅销售系统销售,在2011年度,香港中旅社销售维景酒店在全港销售代理中,数量位居第一。

(4)技术协同。中科公司是为港中旅集团证件业务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借助中科的技术实力,香港中旅社很早地实现了旅行团、票务系统操作销售的标准化,技术一度领先于行业。该业务系统,为后来港中旅集团在国内各个区域成立的旅行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业务系统的保障。同时也减少了新公司在系统方面的投放。中科公司还为港中旅社开发出“环旅通”同业批发(b2b)系统,并承担该系统的维护任务。为港中旅社节省了技术开发的资金。

(5)经营协同管理。港中旅集团向下属的海外分社定期派送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很好地实现总公司对海外分社的监管。定期对香港和内地分子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轮岗,同时某一区域公司的高管同时兼任其他区域公司的高管职务,很好地实现了总公司对管理理念的输送和业务板块之间的运营协同。此外,对于产品市场的互补性也因为管理和业务人员的互相调动而受益。港中旅集团还注重不同的价值链之间管理技巧或技能的关联,经常举办企业间先进的管理经验交流。  四、港中旅集团协同管理进一步优化建议

(1)改善管理方式,以信任文化为基础提高集团内部协同关系。企业集团内部的信任水平直接影响集团内部的协同水平。企业集团进行内部整合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内部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旅游集团内部可供共享的资源如技术资源、产品资源、资金资源,也包括企业文化或者企业品牌等软实力。实践证明,对集团内部整合能力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不只是产品、技术、资金和市场,还包括企业文化理念的更新和价值观的统一。因此,港中旅集团内部协同效应的提升,除了实现内部产品、技术等方面的整合,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理念、实现企业价值观的统一,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在行动上的协调一致。

(2)推动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从港中旅集团发展的产业特征来看,其设计范围相对较广,基本已经涉及到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这为其实现纵向资源的整合提供有效的基础。但是,由于港中旅集团内部整合较为复杂,集团内部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并不明确,存在上下游交叉、关系复杂、角色重复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港中旅集团内部协同效应的不断提升,需要分发挥集团内部的协同放大效应,利用已经布局的实体网络优势和互联网优势、品牌优势,把各个子公司有机的串联起来,通过实现规模效益做大做强。港中旅集团与国内其他旅游集团相比,具有网络覆盖面相对较广、旅游产业链相对较全的优势。这一优势的发挥,需要有效实现集团内部实体旅游、酒店、旅游景区、在线旅游以及交通运输等服务主体之间的协同水平和整合能力,真正实现各板块在业务上的高效协作和资源上的有效整合。

(3)结合旅游集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协同模式实现企业不同定位的竞争优势。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完善旅游产业链,业务综合发展。港中旅集团通过整体内部资源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企业价值链。构建和加强内部专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企业内部各自定位清晰的内部分工合作,通过管理提升协同能力,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以整体的资源能力寻求外部企业运营合作。同时,内部各个专业板块公司向专业化发展,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向外部延伸,寻求外部企业的协作互补机会

。实现内外部有效协同。

(4)进行品牌整合,提供集团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协同效应。港中旅集团旗下拥有多个旅行社品牌,各品牌相互之间外形和内涵均存在较大差异,各品牌间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划分的局面,为建立統一的品牌体系,可以从集团层面对品牌进行整合,既有利于区别目前“中旅”系统中非参控股企业已用品牌,又有利于市场认同,形成新的影响力、震撼力和视觉效果的原则。

五、结论

港中旅集团在协同管理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但是其在资源和品牌整合、协同管理方式等方面仍有不足,因此本文就改善管理方式、推动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内外部协同以及品牌整合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港中旅集团实现更高程度的内部协同提供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立.中国港中旅集团旅行社板块并购后整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9.

旅游管理优势篇6

[关键词]旅游形象 塑造 健康岛 整合资源

一、规范海南旅游市场

海南旅游产业要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旅游接待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而目前的市场监管还存在不少漏洞。海南应对旅游市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要让那些不良经营者对旅游投诉望而生畏,绝不敢铤而走险。为了规范海南旅游市场,我们因该做到:一是把建立“诚信”机制为根本点,健全诚信投诉制度,采取措施清理全省旅游企业三角债。二是建立旅游价格机制,规范旅游市场价格,依法查处旅游价格违法行为。三是以自教、自律共用的方法规范市场。

1.对旅行社的规范

各旅行社要依法诚信经营,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可应对突发事件及时调整线路;信守合同约定,履行服务承诺,不搞“零负团费”经营,不擅自减少服务项目,不降低服务标准,杜绝欺客、宰客行为,建立内部投诉应急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处理游客投诉。

2.对旅游饭店的规范

各旅游星级饭店要按照《星级饭店访查规范》标准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特别是外包部门的管理,杜绝桑拿按摩等色情敲诈宰客现象。因旅游饭店数量发展较快,其他住宿业单位快速增加,竞争激烈,客房价格水平趋低,全年平均出租率下降;旅游饭店成本支出相对较高也使饭店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经营者想出了桑拿按摩等色情敲诈宰客。

3.对景区景点的规范

旅游景区在规划设计时就是要考虑景区内线路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在管理中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分流、控制旅客数量等问题。各旅游景区点和特种旅游项目经营单位要做到加强景区点和项目设施安全管理,不得以算命测相、民俗表演、假冒伪劣购物等方式欺客宰客,不得以给付或变相给付导游人员、旅游车驾驶人员回扣等方式招徕游客;各旅游购物商店、旅游餐饮点,要做到守法诚信经营,不出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商等。

4.对导游员、旅游车驾驶人员的规范

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要求,提高业务水平,自觉抵制“零负团费”团队,不擅自改变行程,不与相关企业串通欺客宰客,不索要消费和回扣;以服务赢得游客信任和尊重,在服务中创造效益。

二、重新对海南旅游进行定位

建省15年来,海南旅游定位一直都在变,从避寒胜地、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和度假胜地,海南旅游定位像海里飘摇的船,宏观定位一直没确定,从而造成海南旅游定位模糊,品牌形象不鲜明,没有形成独特的旅游定位。进入新世纪,随着旅游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对海南的旅游形象重新定位,势必对海南的旅游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1.对消费群体进行定位

之前,海南的游客仅仅定位为老人,从而海南被认为是养老的天堂,但我们知道,老人在中国只占有将只占有少部分的人口。这种狭窄的消费群体的定位必会造成客源的减少。我认为,把消费群体定位为内地的家庭,将给海南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有点带面的消费群体定位,将大大地拉动到海南旅游的客源,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目前中国携家带口的家庭旅游已日渐兴起,对海南是个机会。但我们要注意,吸引家庭来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配套和软件管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软件管理还不足,但东南亚、澳洲,乃至欧洲的许多地方,有许多配套非常完善的度假村可以作为借鉴。这些度假村安排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不同的活动组合,不同的食宿,不同的娱乐,一个家庭的各个成员均能在度假村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但这些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管理上,如果本地暂缺管理人才,海南可以外包这些项目,让其他国家的人员来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南旅游管理的国际化。

2.对海南旅游的进行定位

主体和特色旅游可使旅游线路充满魅力、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旅游线路的特色或主体的形成主要依靠将性质或形势有内在联系的旅游点串连起来,并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形式。因此一个地区除了旅游资源以外,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以及交通设施也是影响旅游业成败的关键原因,而这些因素大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城镇体系,在旅游线路设计中起着骨架支撑作用。

(1)海南旅游主题定位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口药谷的优势,把海南打造成 “健康岛”。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和市场营销学的竞争导向性原则,海南旅游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拥有全国垄断性、一流的热带健康岛旅游资源的优势,以一流的度假旅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启动国内外高中端客源市场,使高中端游客尽管花了较高的交通成本,但能够很好地体验海南、享受海南,感觉“值”,从而为海南带来较高的旅游收入。这样运行下去,给低端的观光游市场起到“示范”、“拉高”的作用,从而带动低端观光产品和低端客源层逐步走高。推动海南旅游客源结构的优化,进而带来游客消费层次的优化和升级,最终实现海南旅游业转型增效。

(2)海南旅游特色定位

海南有很多珍贵的稀缺性药材分布在中部,主要在五指山和黎母山山脉,如果充分利用这方面资源方面的优势,把稀缺性的药物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发展医药行业,把海口打造成中国的药谷。使消费者在旅游的同时也在海南看病用药。采用双头发展的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和医药产业同步发展,“以药促游”、以游促药”从而大大地节约资源,符合中央提出的节约型社会。目前,泰国发展的特色的“健康旅游”很成功,在国际上形成了品牌。海南可以借鉴泰国发展模式,把海南打造成中国的“健康岛”,在不久的将来 ,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只有把海南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岛”才能赢得高端市场,实现转型增效。

三、整合信息资源促进旅游信息化水平提升,提升海南旅游形象

作为信息最密集的行业,旅游与信息科技的融合是时展过程的必然要求。在旅游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信息化是旅游行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有效保障,是旅游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

旅游管理优势篇7

关键词:廊坊市,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一 廊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廊坊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2)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3)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乡村旅游靠近发达地区和“靠天吃饭”的特点。

(4)乡村旅游呈无序管理状态。如观光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游、娱乐休闲游等旅游集散地,其经营管理,既不归农业部门管理,也不归政府部门管理,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其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经营者驾驭市场的能力。

2 目前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干部认为乡村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乡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也有些人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单纯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处于半停业状态。

(2)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

(3)缺乏市场分析。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城市,所以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乡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稀少。

(4)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廊坊乡村旅游尚未成熟,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民俗文化没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廊坊乡村旅游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难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三是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懵客、宰客现象;四是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五是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个重要障碍。

(8)缺少政策和法规保障。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观光农业管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农家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 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近年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多次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也强调: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廊坊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包括:(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有:①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②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③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④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⑤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

3 坚持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利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发展农村经济。二要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乡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三要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四要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要实施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 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三要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四是每个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等手续方可经营,防止随意、盲目发展。五是经营者申请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六是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者停止营业。七是加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八是制定相关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5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管理优势篇8

    关键词: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今天,当对国际发展趋势有了正确的分析,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所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时期的“赶超型”战略不同。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其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二、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西部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二)体制创新非常欠缺

    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要求微观和宏观的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制度创新,扭转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的局面,但目前旅游业体制创新的步伐缓慢。

    在制度方面,公司治理结构仍有待确立,一些旅游企业虽然在名义上按照公司结构模式建立了管理组织结构,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并未发挥组织功效,反而增加了机构数量,降低了管理效率,“一言堂”现象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旅游企业的顽疾。

    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机构虽然有所精简和调整,但离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在决策方面,一些旅游管理部门延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导致决策失误;在市场参与方面,一些政府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旅游企业仍受到政府种种保护,导致了旅游业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部门无法有效地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现象大量产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视西部一些名胜游览线路为“畏途”,最终放弃旅游计划。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建国5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极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西部地区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有青藏高原、九寨沟、峨眉山、黄河壶口瀑布、天山天池、祁连山冰川等着名天然旅游资源;更有以都江堰、秦陵兵马俑、丽江古城、塔尔寺和布达拉宫为代表的世界级人文旅游资源。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西部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西部资源优势被开发不足的劣势所抵消。

    三、实现西部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市场化、协调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依靠优惠政策,依托国际市场,迅速得到了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中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反对两种错误的观念:一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大,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普遍的依赖政府的思想;二是对旅游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认识不清,存在着盲目市场化思想。应该认清市场化所讲的市场,不仅包括狭义的市场即各类产品、要素的市场,更强调并包括国家的市场型管理体制,而且包括了市场主体即企业,是一个广义的市场概念。为此,在坚持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应当探索西部旅游业市场化发展特殊路径,综合运用政府职能及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市场的市场失灵问题,促进旅游业在西部的快速发展。

    地区间的不协调性是包括东部和西部在内的全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因此,西部在发展旅游业时,应当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与东部的旅游资源与产品的互补性开发和利用中实现与东部的互动式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和全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思想的影响,西部落后地区极易在“旅游扶贫”的名义下放任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进而造成地区经济“资源空心化”现象。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呈现功能性紊乱,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13%,间接和潜在损失则更大。旅游产业曾普遍被当作一种“无烟工业”,但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仅仅20余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相当多的“旅游公害”,不仅危及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在西部旅游开发中,应特别强调对开发对象的选择、开发程度的控制及开发过程的监督,以防止旅游开发中出现对象错位和程度失控的现象。

    (二)建立面向市场、强调效率的管理体制,实现制度创新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管理水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突出优点在于企业产权明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明确,在权力的行使上相互制衡,形成有效的闭环制约和多元激励机制。因此它对解决中国旅游企业、旅游企业集团中依然存在的“领导一言堂”、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增值缓慢等传统弊病富于针对性和有效性。贯彻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旅游企业在制度上实现创新,从市场中获得效益。同时,旅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规模化与集中化也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相同步方能取得目标效果。

    在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要提高可持续性、均衡性和集中度,就要求打破行业、地区的限制,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区位优势互补和产业间及地区间优化配置。这在各级政府主宰资源配置权的前提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政府退出资源配置者的地位是整个旅游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的前提。

    在产业管理方面,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旅游经济管理应走出以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为基本特征的传统部门管理模式,过渡到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中。西部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信息引导,编制行政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协调针对旅游产业的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管理手段的实施,来保证旅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所以,我们所强调的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既非政府主管部门的“无为而治”,也非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多干预”,而是政府部门应当行使自身应有的产业管理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西部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是当务之急,为此,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式: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西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加速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西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行政服务,吸引外资进入。为此,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工具的创新(如发行西部旅游建设债券、西部旅游债券、西部旅游建设投资基金等)和融资方式的改进(如采用BOT等方式)等是首先应采取的举措。

    (四)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

    具有“世界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众多美誉的西部地区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风光为西部地区旅游业依据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创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获取竞争优势为日标,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效益深加工和利用特色优势资源,以“名、特、新、高”产品开拓并占领市场,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机制,使潜在的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应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效应,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实现产品的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西部旅游产品结构并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再开发出像“秦兵马俑”、“九寨沟”这样具有世界的旅游绝品来,铸造出21世纪西部旅游业辉煌发展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嘉桢.世纪伟业[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J].西北大学学报,2001(3).

上一篇: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 下一篇: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