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0 05:09:10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

关键词:客观要求协调关系保障措施建议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4、控制好人口总量

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如果人口增加了,相应的资源需要量也会加大,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也会加剧,当人口的增加速度太快,超过了资源的可利用量,必然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超出环境承载力,破坏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失去保障,为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应继续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科学的控制好人口增长速度,将人口总量控制在与经济发展的最优组合状态,人口容量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协调好人口增长与资源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2

关键词:森林经营;概念;指导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森林经营的概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二、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三、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3.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4 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5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四、林业生态系统 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各项防火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组织、技术、资金的有机整合,加速推进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实时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

要做大做优做强后续产业,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分层次、多领域、上规模、出效益”的总要求,坚持用新视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新空问,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后续产业,确保项目建一项成一项,真正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后劲,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条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抓好“生态效益第一”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林业职工树立“给自然之美以真爱”的生态观念,倡导社会群体普遍树立“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韦国彦.对森林经营概念、作用及经营思路的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7(3):14―15,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3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4

【关键词】公路;可持续发展;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公路事业的外部和谐;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

二、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减缓措施

1.土地补偿恢复措施。①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②各种临时占地在工程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植被及耕地的恢复,做到边使用边平整,边绿化边复耕;③使用荒地或其他闲散地也应及时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止土壤侵蚀;④加强农田水利及农机、农电建设,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⑤积极提倡科技兴农,提高农作物单产,使中低产田经改造后变成高产、高效田,提高经济效益。

2.取土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取土场的治理措施主要为:植被恢复措施、排水措施、挡水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等。为了保护取土场的生态环境并尽快恢复,建议:①将表层30cm厚的土层剥离置于另一侧集中堆放,在取另一侧土时可将表层土置于取土完毕的一侧,这样可较好的解决取土场临时堆土问题,不再另行征地堆放取土场表层土,待取土场结束使用后将表层土均匀回填后恢复植被;②将土方供应路段的表层土30cm开挖运送至取土场,其堆放方式与取土场堆放方式相同,取土结束后用于取土场植被恢复;③取土后如能恢复为耕地应尽量恢复为耕地;④重视发展绿肥,充分利用苜蓿等草本植物,割青沤制肥或作饲料。这样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3.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①施工营地在公路征地范围内布设,不能损坏营地以外的地表植被,减少作业区周围植被的破坏;②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村庄自然道路进行施工运输,新开辟的临时道路及施工料场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③便道修建应基本符合路线设计走向,以便正式筑路时加以利用,避免造成过多的环境破坏和工程浪费。修便道要注意农田保护,新建段便道修建应最大可能的与公路线位一致,以便减少环境破坏和工程浪费;④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便道宽度,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行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破坏。施工便道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路线和范围使用,不得擅自扩大施工便道的范围。施工便道应设置明显标志划定其范围,并有专人进行施工疏导和管理;⑤便道整治:施工便道使用前多数在路面铺设料石土方,在施工期结束后应将铺设料石土方先行去除,恢复原有的基础地面,或暂不去除铺设料石,对已塌陷部位进行适当平整,从而为土壤及植被的恢复奠定基础。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通过上述恢复措施,并进行绿化等生态恢复措施,促进植被的恢复。

4.社会环境减缓措施。①缓减公路建设对当地交通影响的措施。施工期施工便道已基本投入使用,主要设置在拟建公路两侧,有的使用已有交通道路,施工单位统一组织交通管理,并在所使用的运输通道交通高峰时间停止或减少车辆运输,以减少车辆拥挤度,并在邻近村落的运输线路附近设施禁鸣及警示安全标志。施工期间注意避开当地群众使用道路的交通高峰时间;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整修,交还地方使用;②文物保护措施。在施工工程中如果还发现了其他文物埋藏区,应立即停工,保护发现文物区现场并及时通报文物管理部门。应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完成经文物主管部门认可后方可继续施工;③减缓征地影响的措施。对拆迁用户采取经济补偿,对于拆迁住户就地安置,以方便其农业及生活,当地政府在远离公路的一侧集中建设住房,用于拆迁居民的安置;④做好立交、通道内的排水设计,避免因积水影响通行;⑤注意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监视,在转弯等相对较危险路段设置相应的安全提示标志,避免交通事故。道路维修维护必须采取警示、隔断等必要的安全措施,设置交通安全提示。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5

金融危机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的缓慢增长抑制了投资,推动了全球失业率的攀升,出现了世界贸易的持续滑坡。

2008年9月开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历时一年,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就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一样,令人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比2002至2007年5%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9年更出现0.6%的负增长。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经合发组织成员国倍受打击,GDP增长率从2008年已经处于接近完全停滞状态的0.5%骤降为2009年3.6%的负增长。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从2008年6.1%的平均增长率下滑到2.5%,只有中国和印度鹤立鸡群,分别保持了8.7% 和5.7%的较高增长1。

金融危机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的缓慢增长抑制了投资,推动了全球失业率的攀升,出现了世界贸易的持续滑坡。2009年全球FDI的流入比2008年下降了39%,从17,000亿美元下滑至100,000亿美元2。2009年全球失业率为6.6%,达历史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中东欧与独联体、中东、北非国家失业率最高,分别达8.4%,10.3%,9.4%和10.5%3,直至2010年8月,欧元区和美国失业率仍分别高达10%4和9.5%5,成为稳定恢复经济的一大瓶颈 。

经济萧条和失业增加导致需求大减,加之贸易资金的短缺,使世界贸易持续滑坡。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为6%,2008年虽为世界贸易量和贸易额绝对值历史顶峰年,但增长率却只有2%。2009年同比骤然出现12.2%的负增长,成为二次大战后降幅最大的一年,并且世界各地区、各国无一幸免。当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13.9%、14.8%和24.9%,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别下降10.5%、2.9%和10.8%。同期,服务贸易出口也下降了13%6。

二、 应对危机奏效,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各国救助计划的实施终于使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闯过严冬。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数国家步入经济复苏,且迄今保持了持续势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20国集团首脑峰会应运而生,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四次聚会,共商拯救世界经济和保持可持续增长大计。动用财政巨资和其他公共费用救助不良资产严重和资不抵债的商业银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据世界贸易组织不完全统计7,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整个危机期间, 世界上有35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分别为其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了救助措施。美国总投资约11,485亿美元,德国约11,870亿欧元。部分发展中国家虽对本国金融机构也进行了扶持,但数额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时主要在于帮助银行维持正常业务运营,目的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救助措施然不同。同一时期全球有5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总体经济刺激计划8,内容包括政府对企业的低息和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削减消费税收以及用于扩大产品销售最终推动企业扩产目的的对消费者提供的直接补贴等,欧盟部分成员国甚至推出给所谓符合标准中小企业提供赠款的措施。在这方面,受益最大的是汽车产业,仅次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扶持,手段包括注资、信贷、收购股本等直接资金支持,也有以旧换新等曲线救助。美国政府于2008年12月一次就宣布分别给予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134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贷款,后又与2009年6月宣布给通用汽车追加不同形式的贷款320亿美元,把通用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各国救助计划的实施终于使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闯过严冬。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数国家步入经济复苏,且迄今保持了持续势头。IMF7月份预测9,今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竟达到年率增长5%的水平。如无重大不利因素出现,2010年全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发达国家增长2.6%,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8%,其中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别有望达到10.5%、9.4%和7.1%。经济的转暖,带动了需求和世界贸易的回升。今年第一季度,世界货物贸易金额同比增长25%,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增20%,18%和48%,中国、印度、巴西出口分别增29%,33%和26%10。

三、 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添新忧

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之际,欧元区成员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蕴育已久的债务风险先后显露影响。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一波渐平,一波又起。2009年下半年,正当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后果刚刚开始平息,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之际,欧元区成员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蕴育已久的债务风险先后显露影响。10月,希腊新政府披露了前任政府长期隐瞒的财政高度依赖国债、信用低下、财政赤字巨大和不可持续的真相,希腊债务危机浮出水面,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结舌11,继迪拜金融危机后,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欧元区16国政府都有债务和财政赤字,且有10个和14个国家分别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两项指标规定的相当现价GDP60%和3%的极限水平12。欧元区主要商业银行也多交叉持有各国债卷。这些银行在区内外跨境运营,债务和金融体系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极易传播扩撒。债务环境下,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对金融体系监管不利和银行周转资金不足相互作用,产生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局势动荡,市场失去信心,经济失去竞争力。希腊债务危机正是这一系列反应的典型写照。

针对希腊债务危机和其他成员国潜在的危机风险,并为防止危机蔓延,今年5月以来欧元区和欧盟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筹资7500亿欧元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并建立了为期三年总金额为1,1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设施”,贷款支持希腊政府解救危机;(二)各国政府着手调整财政政策和结构,强化欧盟业已存在的监督和协调成员国预算政策纪律的“稳定和增长计划”机制,力争2013年前将各国债务和财政赤字控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限定指标以内;(三)对成员国91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补充核心资本金缺口,增强银行抵御两年内一旦出现最坏经济局面和新的债务危机的能力。

对于上述措施,尽管国际舆论褒贬不一,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正面评价,且实际效果是为市场增添了信心,世界主要股市也都曾因此出现过回升。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0.6%和1.7%13。欧元区16国上半年的区外出、进口货物贸易额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8%,区内贸易增长12%14;美国出、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6.7%15;中国同比分别增35.2%和52.7%16。可见,总体经济规模较小的五国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没有新的突发不利因素导致现有趋势逆转,世界经济增长尽管依然乏力,仍会继续复苏和增长。

但是,在欧元区债务危机得到控制的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当密切注视和警惕欧盟非欧元区成员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蕴藏的债务风险17。就这些国家的中期经济政策而言,继续并加速调整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削减赤字,改革和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增加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防止新的严重债务危机的爆发,防止世界经济因此二次探谷。人们希望,经过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努力,全年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的预测水平,世界贸易也能保持较快的回升。

四、 全面评估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致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应对金融危机的许多具体救助和扶持措施是双刃剑,它们对现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未来走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一些措施已经侵蚀了现行贸易体制的原则和规则。

为治理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制定和实施妥善的救助方案或者刺激经济计划,无疑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是,当国际社会欣喜已经实施的方案和计划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所做出贡献的时候,不能不认真反思和评估一下它们可能对多边贸易体制演变带来的冲击,以便趋利避害,使有利于世界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各个要素得到平衡处理。这些方案和计划包含的许多具体救助和扶持措施是双刃剑,它们对现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未来走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一些措施已经侵蚀了现行贸易体制的原则和规则。

在金融救助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救助措施中,既有资产或信贷担保,政府参股,国家收购,更有对于金融机构的直接注资,有的措施纯系财政免费,是对本国金融机构从事服务贸易百分之百和裸的补贴行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现有规定并不完善,这些措施虽然并不违反现有协定,但在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台上,它们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足够能力使用财政和公共资金救助和扶持本国金融机构的国家构成不公平竞争,同时使得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补贴谈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至于总体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对企业的低息和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减免消费税收甚至向企业直接提供赠款等措施,有的已经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补贴和反补贴协定》的有关规定,只是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或是法不责众,或是世界贸易组织尚未及时审议定夺。其他有些措施存在《补贴和反补贴协定》禁止性补贴之嫌,有的已经被提上多哈回合加强补贴纪律的谈判日程。事实证明,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不少措施,使得多哈回合加强补贴纪律的谈判更加错综复杂和困难。

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诸种措施已经和可能产生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侵蚀与潜在影响,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发展中成员早已于2009年第四季度提出书面动议要求该组织予以审评。迄今,关于金融救助方面的措施已经得到初步审议,基本限于对金融服务贸易公平竞争的粗浅评说。欧洲夏季假期过后,世界贸易组织将于9月安排队经济刺激计划措施的审评,希望世贸组织成员能借此为客观和全面评估金融危机的救济措施和致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做出应有贡献。

五、 阻止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级,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期间,约有60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方式从提高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实施进口许可、引入或减少进口配额、鼓励政府采购购买国货、恢复或增加出口补贴到启动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

两年来,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对于贸易的负面影响,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一再承诺和呼吁各国不提高或设立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然而,包括20国集团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增加和贸易救济措施增加使其贸易政策朝着限制和扭曲方向下滑”,尽管“各国无大面积采取限制和报复行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明显标志”18。金融危机期间,约有60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19,方式从提高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实施进口许可、引入或减少进口配额、鼓励政府采购购买国货、恢复或增加出口补贴到启动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在这些国家中,阿根廷、印度、土耳其、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名列前茅,欧盟和美国恢复对奶制品出口补贴影响恶劣。

至于以卫生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等所谓合法形式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传统的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就更加广泛和频繁。危机期间,前者数字达数百乃至上千之计,后者总数也均远远超出危机以前同期水平。在所有国家中,三类救济措施的使用,印度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方面独占鳌头,美国在反补贴调查中名居榜首20。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连续4年居反倾销调查受害国榜首。进入2010年,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世贸组织成员贸易救济措施呈下降趋势,但各国采取的卫生检验检疫和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势头既不稳定,也不强劲。各国靠财政刺激经济增长的现有方案虽然有的仍在继续,但也已接近尽头。制定新的刺激方案,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难以被国会通过,对所有国家来说也均不可持续。部分国家财政拮据,债台高筑,赤字巨大,资金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有的国家甚至尚未完全摆脱或者随时面临债务危机的威胁,也会增加来自国内各个方面保护主义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特别是以20国集团为代表的世界大国,应该恪守各自所做承诺,采取妥善政策方针和正当途径,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就业,顶住保护主义压力,防止实施违背多边贸易体制原则和规则以及以多种方式掩饰的贸易限制措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健康恢复与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不代表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的观点。)

注释:

①以上数据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7日《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公布中国2009年GDP修订增长率为9.1%.

②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0年1月19日《全球投资趋势监测》第二期.

③国际劳工组织2010年1月《全球就业趋势》.

④欧盟统计局2010年《协调失业率月度数据》.

⑤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局2010年8月6日《经济新闻公报》.

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3月26日《新闻公报》第598号.

⑦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2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年度报告.

⑧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2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年度报告.

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7日《世界经济展望更新》.

澜缑骋鬃橹010年6月2日《新闻公报》第604号.

访送臣凭010年4月22日《新闻公报》(第55/2010号)显示,2009年,希腊债务和财政赤字金额分别达现价GDP的115.1%和13.6%.

访送臣凭010年4月22日《新闻公报》(第55/2010号).

访送臣凭010年8月13日《新闻公报》第120/2010号.

访送臣凭010年8月13日《新闻公报》第119/2010号显示2010年1-6月欧元区16国区外出、进口贸易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8%,区内贸易增长12%,欧盟27国的增长率更高,分别为20%,19%和14%.

拦臣凭志梅治鼍010年8月11日《新闻公报》.

泄涛癫010年7月20日例行新闻会.

驶醣一鹱橹01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09年英国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已分别达相当GDP的68.1%和11.5%1,美国两项指标分别为87%和13.6%,日本达217.2%和9.9%.

澜缑骋鬃橹芨墒009年3月26日、7月1日、11月18日和2010年6月16日关于贸易环境问题的报告.

澜缑骋鬃橹芨墒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

澜缑骋鬃橹芨墒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6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条件,从前瞻性角度,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承担着用占世界7%的耕地提供养活占世界22%人口食物的巨大压力,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占有资源稀缺程度的日益提高,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恶化等都促使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求一种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有效途径,在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同时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第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农业不仅是国民食物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我国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也是建立在农业长期支持基础之上的,要保证这种比较脆弱的工业体系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生存、竞争并取得长足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没有农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失去支撑力和后劲,整个国民经济也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解决我国在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现代经济的产品商品化、产业综合化、交易市场化、经营科学化、技术高新化等方面的特征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必然会对农村各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素质、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农村社区和国家政府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的能力和效果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条件建设和政策、法律、信息等宏观调控手段等形成的“软件”环境的改善,都必须有利于把经济发展的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长期持续而稳定的发展。

为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目标。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战略目标是一个多维的目标体系,从全社会范围来看,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特点及发展要求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加食物的生产与供应。民以食为天,要保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搞好粮食生产,满足社会需求。在确定战略措施时,既要坚持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的调剂和储备,稳定粮食的生产和供应,以确保食物供给的安全;二是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实行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机会,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繁荣和富裕。对此,我们既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已经解决温饱的大部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要着力解决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人口的绝对富裕目标的实现;三是合理配置与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证青山长在,永续利用。为此,要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在不断满足和保证当代人生存需要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后代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基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通过综合化发展措施的实施,全面实现发达的农村、富裕的农民、优美的自然环境等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在上述三个方面目标中,前两个是短期目标,后一个是长期目标。其中,短期目标是基础,长期目标是发展方向。在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时,应突出长期目标的战略指导性,对于分阶段实施措施的确定与选择应侧重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利用“滚动计划”模式,逐期推进,以做到立足当前,考虑长远,长短结合,统筹兼顾。

(二)实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

1、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全局考虑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四个战略重点:一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实施分阶段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改变长期以来工业偏斜发展和农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逐步调整工农关系,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农村资源的配置与流向,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发展;四是改革农村技术经济结构,建立融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功能于一体,政策、法律和道德控制手段相互配套,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条件的,以高新技术为引导的现代农村技术经济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2、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在确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区域性特点,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途径。如沿海相对发达地区,主要是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当务之急是加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促进农村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对中部欠发达地区,主要是加快商品农产品基地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在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同时要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西部贫困地区,重点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摆脱贫困,尽快实现富裕。

3、合理投入,保护环境。在确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时,应针对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综合体系。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可再生性资源的过度消耗和非再生性资源日益减少等非持续性因素的影响,与这一情况相适应,搞好以农村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基础的农村基本建设,注重生产经营投入的科学合理性,处理好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时必须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7

关键词: 绿色建筑;节水措施; 可再生能源利用;专业;设计

Abstract: :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rove the green building water-saving measures,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and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 and the suggestion,.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Water saving measures; Renewable energy use; Profession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色建筑”与给排水专业相关几个方面

(一)节水措施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概念,其本身亦在强调因地制宜。绿色建筑也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节水措施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水量的增加、水资源的浪费及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现象,日缺水量近两万立方米,这不但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多、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污染严重和人们节水意识差、利用率低。

随着缺水形势的日益严峻,水资源紧缺的不断加剧,采取科学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期待解决任重而道远,建设节水型绿色建筑也就成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必经之路!

在建筑物内设置分质供水系统,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同时应采用节水器具、有效利用市政管网余压等措施进行节流,即开源与节流并举,有效节约水资源。开源措施亦在对雨水收集利用和中水的利用;而节流措施则表现在对于节水设备及器具的选择、合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合理配置水表等计量装置、合理设计热水供应系统及卫生排水节水系统等各方面的节流措施的利用。

(二)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二者的辩证关系

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即是对水资源利用的最佳模式。“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长远和全局,意味着对子孙后代利益的充分考虑。一般来说,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水资源开发,即通过开发新的水资源来满足用水的需求;二是水资源合理调配,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证最大限度的经济发展;三是水资源再生,即在各种条件范围内将使用过的水资源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减少对水资源总量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各种条件的用水需要,解决了暂时性的问题,但是对于将来的发展可能会造成后患,例如黄河中上游地区过量灌溉成为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北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下降,并带来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环境问题。

近年来,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水资源的调配上也逐渐在作出政策性的调整,并制定了一系列解决争水矛盾的措施。但是,水资源再生和回用在我国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地区和城市在污水回用上进行了一些工作,但规模尚小,所起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水资源对策的高度,对水的再生和回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我们当对水资源的开发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同时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对水资源利用与加强管理的氛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能够有效实施而抓紧此项工作已破在眉捷,不容忽视。

3、采取措施

(1) 建立健全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领域加强学术研究,扶持相关课题及项目研究。

(4)定期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保护宣传与贯彻执行。

(5)加大宣传的力度。

二、建筑专业与给排水专业配合相关问题

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其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给排水的设计对建筑周围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水平。一个设计优良的给排水系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所以在设计民用建筑给排水系统时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安全、适用等原则,努力为居民创造一个洁净方便的居住环境。

设计初期,建筑专业提供给各专业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 并提出设计文字要求作为基本依据。这些条件图中应该包括提供给排水专业所需设计的布置图。给排水专业接受条件后,根据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及业主方的设计委托书, 对方案进行优化和提高, 如地漏设置的位置、洁具选型及管井的占用、分配。条件成熟后即可进行大样详图的施工图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 水专业应积极主动与建筑专业沟通配合, 并应根据本专业情况给建筑专业指出考虑疏漏之处并提出本专业的解决办法,默视发现的问题而机械性完成任务, 这样只会积累矛盾, 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 甚至造成不可行。城市建设离不开建筑设计师的劳作,而一座建筑物设计的完成也离不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总结以下几点供设计者参考:

(一) 执行规范,坚持会签

在设计前期工作中,水暖电专业会按照本专业的情况对建筑图纸提出要求,在这个配合过程中,缺乏经验的设计师会只考虑一个单独专业的要求,而忽略了其他专业的具体情况,出现一些违反规范的事情;或者建筑专业因为某个专业变化了图纸而没有通知其他的专业。由于没有发现问题,设计工作继续进行,直到设计后期,或者施工配合阶段才发现各专业图之间的出入,造成返工和责任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及时沟通,熟悉规范、执行规范是保证建筑工程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坚持专业会签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做无用功。

(二)掌握规范,做好配合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8

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特别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保持增长已经刻不容缓。从中央已经公布的刺激经济措施看,更加注重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成为鲜明的特色。下一步,包括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陆续启动,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将从长远角度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使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举措,也是中央从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利益出发所做出的战略抉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告诉我们,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上水平、上台阶,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产业链转移的大背景下,我国每天为全球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日益增多。但这些产品大多数属于低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附加值低,很容易受到经济动荡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价格和收费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等改革。这显示,不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的步伐都不会停步。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时机,从多个方面推出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改革措施,注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创新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

实施民生工程,在使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居乐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拉动城乡居民的系列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从住房,到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农村医院、学校,到社会保障;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到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一系列人民群众高度关切、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被摆在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增长措施的重要位置,显示了中央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坚强决心。

上一篇:农业发展的影响范文 下一篇:农村现代化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