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2 17:16:59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1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能源的持续紧张,低碳经济被提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程上来,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改变现有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

一、低碳经济简介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都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其实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其核心方法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创新,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当前碳密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它主要通过降低碳排放,加强碳捕捉,碳存储降低人们能源消费中的碳强度,有效遏制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其次,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新能源,通过在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新能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消耗的脱钩,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碳排放的低增长、零增长或者负增长。最后低碳经济是面向个人的,因为碳平衡是全球性的碳平衡,只有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倾向,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当前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使得我国的碳排放量持续不断增长。据推测,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次,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接近70%,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相比,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合理,按照当前能源结构和发展趋势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能源使用量在2020年仍将占到能源结构的60%以上。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分别相当于煤炭的80%和60%,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呈现明显的高碳特征。另外,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体产业,据统计中国的能源强度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让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最后,由于我国低碳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存在许多法律空白。目前,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给予了低碳经济以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在低碳经济上,可许多政策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各项财政政策尚处于变动之中,这种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首先应进行制度创新,笔者以为在制度创新中应做好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创新,财政政策创新和税制税种创新三个方面。第一,法律制度创新是将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各项产业政策的目的,基于低碳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通过一些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促进居民、企业、政府低碳意识的形成,以采取低碳行为。第二,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创新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低碳经济财政补贴或补助制度,引导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结构调整。2.要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节能设立专项经费,并规定经费的增长额度和幅度。3.要完善政府的低碳采购制度,在政府采购政策中应优先采购清单中的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认证标准、采购标准,每年动态调整采购清单和指南,加大强制性的购买规定。第三,对当前税制税种进行完善,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能源征收较高的增值税,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征收较低的增值税,对于使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无污染产品尽量少征税或者不征税,推动社会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创新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能源使用效率是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国家内部能源消耗总量与国家GDP的比值,主要与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能源种类以及能源效率具有较大关系。我国可以通过减少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数量,调整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例如,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关闭小火电、地炼企业,就是对国家的产业机构进行调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近年来钢铁行业采用大型先进焦炉、高炉气、转炉、电炉等设备,实现联合技术供电和发热,比传统的连铸连轧节能75%,大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其他高耗能行业有着相同的效果,在合成氨的生产中采用一些新技术之后,能够节能40%。可见,通过技术研究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实现降低碳排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进步都伴随着新能源的产生或者利用方式的巨大改变,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扩大太阳能、风能和水能所占比重,降低目前煤在我国能源机构中的比例,由于风能和太阳能不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能够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当前大幅增加其他无碳能源仍不太现实,可以扩大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中的比重,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向着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减少地下富碳能源的开发力度。

(三)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以及对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他们对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低碳技术,而且需要将各种低碳技术应用到各种实际生活中去,以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四)积极利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2

【关键字】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发展趋势;探讨

1 低碳居住区建设现状

1.1 现状介绍

中国低碳居住区发展相对较晚,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大城市已经逐渐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实践,并且不断的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国外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着重在2个层面运作: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低碳居住区物质规划建设技术。上海、扬州以及保定就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二是由企业负责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居住区居民参与的居住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以及宣教。北京和南京的居住区建设就是采用了这种运作的方式。这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主导方式是不同的,分别体现出了我国居住区建设的两大内容: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内容的引导。

1.2 实例介绍

扬州低碳居住区建设采取了第一种运作方式,由政府作为主导进行的。目前,扬州地区的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主要是实行居住区传统建筑的新型节能改造。扬州政府和德国一技术公司合作,有效的实现了节能建筑的理念应用于老城的社区改造之中,通过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的节能理念相结合。

南京低碳居住区建设采用的是第二种运作方式。南京的居住区低碳建设主要是以居住区家庭碳排放的调查以及工作宣教活动为主。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合作,在南京的3个典型的城市居住区,开展了居住区1000多个家庭的碳排放实际调查以及诸多“低碳理念”的公众宣教活动。通过一年的家庭碳排放调查以及宣教活动,有效的提升了低碳技术水平,完善了低碳居住区的建设。

1.3 综合分析

我国低碳居住区建设,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国内其他一些区域的居住区低碳建设目前还相对缓慢,还没有实现低碳技术在居住区中的普遍应用。近几年来国家对节能减排的不断倡导和支持,低碳居住区的建设也逐步的发展起来。

2 低碳居住区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并有效的提升能源的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制度的革新。比如:2008年7月,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着重提出了低碳居住区建设的理念,实现整个城市碳排放的最小化,最大程度的发挥城市各个部门碳减排的潜力。低碳居住区建设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质空间的建设以及非物质性的低碳理念宣传和教育是构建低碳居住区的重点。未来我国低碳居住区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向科学化、丰富化的低碳居住区建设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将朝着科学化、丰富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低碳区居住区的设计理念以科学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联系居住区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综合的规划,更好的实现物质空间建设以及推广非物质层面的一些重要的低碳生活理念。居住区的低碳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城市规划等多种学科内容,同时还包括调查研究、公众参与等多种工作方式。这些学科知识和多种规划工作科学、合理的综合起来,才能加快低碳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

2.2 逐渐引导居住区非物质内容建设

城市居住区是推广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行动平台,在城市低碳建设中占用重要的低位。科学、合理的编制具有引导性的社区规划方案,合理的指导非物质层面的一些低碳生活宣教于实践,是居住区非物质建设的重点内容。居住区的规划可以视为居民自下而上的进行自治管理方式,是城市低碳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并与我国的居住区管理体系相协调、相补充。

2.3 不断完善低碳居住区的空间规划

低碳居住区的空间规划是居住区物质空间建设的重点工作。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紧凑化以及密度化的发展对低碳城市结构的支撑意义重大。通过不断的积累过去的低碳改造技术经验,结合国外的一些低碳居住区的先进设计理念,我国在逐渐完善居住区空间层面的低碳规划设计,建设低碳城市居住区的物质空间。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居住区建筑的合理布局以及低碳设计,加强居住区附近的交通低碳设计等。

2.4 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低碳居住区建设要向上升到更好的层次,不但需要国家的政策、规划方案以及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更需要居住区居民积极的参与。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低碳建设的重要性,鼓励居民积极的参与到低碳建设中来,对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充分的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只有居住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才能更好的贯彻居住区低碳建设的规划方案,同时有效解决低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促进城市的低碳建设和发展。

2.5 逐步实现建筑的低碳化

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是低碳居住区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未来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建筑的实际环境条件以及建筑的结构特征、使用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可再生能源。比如:高层建筑以及郊区的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此优势进行风力发电;如果居住区地域日照时间长、强度大,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资源。低碳居住区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合理的规划水系统,充分考虑到水的二次回收和利用,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水处理所产生的资源消耗,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此外,国家也在居住区不断推行各类节能改造技术,改善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结构,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总之,目前中国居住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了更好的完善低碳居住区建设,我们要对我国低碳居住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个较深入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去总结低碳技术的设计理念以及低碳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更好的促进低碳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恒升,刘婷婷,余婷 低碳经济条件下建筑业发展探讨[J]. 建筑节能. 2011(07)

[2]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 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

[3]王.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19)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3

[关键词]碳会计;核算;理论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9

[中图分类号]F235;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变,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主张发展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多发展那些以低能耗、低污染为主的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低碳经济理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社会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积极寻找新型的、可再生的能源去发展经济,从而不断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排放量,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环境污染,保证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和谐,从而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尽管当前已经有碳会计理论出现,但是依旧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导致碳会计理论无法得到更大的发展,不能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我国碳会计研究及发展动态

据资料显示,碳会计最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和低碳经济有关的碳会计核算方法,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在研究碳核算时往往是通过对碳实物体的研究而展开的,和当前所说的经济方面的碳核算没有实际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开始出现严重的、普遍的环境污染,使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各国领导人开始注重研究保护环境的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会议探讨,这时期开始出现一大批期刊来记载全球的低碳经济,如《欧洲会计评论》《会计、组织与社会》等。尽管这些期刊的立场有着较大区别,但是都反映气候变化与污染的主题。这些国际期刊的出版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低碳经济和碳会计。

为了更好地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在进行了密切的会议讨论后制定出了一套碳排放交易机制,根据这个机制来对各国排放碳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还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新的会计准则,希望可以不断完善碳核算的处理模式和处理机制,保证碳会计的运行效率。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都开始密切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根据调查可知,当前的碳会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受传统会计核算的影响,当前的碳会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核算机制与体制,也没有明确规定出一些会计事项,这就导致了当前的碳会计核算中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不利于碳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展开。而学者Janek和Stewart则认为在完善碳会计时应将碳固及鉴证进行添加,一个企业的碳账户应该受到第三方的考核与鉴证,这样才能保证碳会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2 碳会计研究的学科基础

碳会计的展开往往存在着一定难度,这是因为碳会计涉及了较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资源学和会计学等。尽管这些领域存在着较大不同之处,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碳会计核算中依旧会涉及这些领域,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专业则是会计学,因此,要想保证碳会计的效率就应充分掌握会计知识,借助专业的会计知识来完成碳会计研究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较多学者开始研究会计方面的知识,碳会计的出现使很多人混淆了其与环境会计的关系。虽然碳会计和环境会计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还有一定的区别,人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做好二者的区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环境会计与碳会计之间的差异。

第一是碳会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与环境会计不同。虽然环境会计和碳会计都会对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但是碳会计更多的是对低碳经济模式中对碳的消耗、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通过进行碳会计核算来掌握当前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风险点,这一点则是环境会计无法做到的。

第二是碳会计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与环境会计不同。根据碳会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企业层面和公共层面这两个不同的层次。所谓企业层面的碳会计就是对企业日常的碳消耗和收益进行统计与核算,从而把握企业的经济收益状况;而公共层面的碳核算则是指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碳有关的经济量核算。

第三是碳会计的规范性和关联性与环境会计不同。虽然碳会计与环境会计都需要借助日常的会计业务进行核算,但碳会计则更多地和财务会计相关,需要一定的信息报告和信息披露机制,因此碳会计在规范性和关联性方面与环境会计存在较大差异。

第四是碳会计的技术性和分类与环境会计不同。碳会计的基本业务包括了低碳预算、节能减排的投资、成本约束和限制等,这一点和排污权会计具有很大相似之处,因此根据碳会计的技术性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约束性碳会计。低碳会计是环境会计中的一个分支,重点是研究和解释在低碳前提下,如何进行信息披露、会计核算,以及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

3 碳会计的理论创新

3.1 碳会计的内容及研究目标

碳会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社会普遍出现低碳经济模式。为了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低碳经济模式下计算的需要,碳会计开始出现并且成为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进行碳会计计算之前,首先应该对碳会计的内容及研究目标进行充分的了解。一般来说,在进行碳会计核算时需要对碳资产、碳负债、碳成本、碳费用、碳收益、碳信息等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将这些不同的会计要素都反映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进行计算。由此可见,碳会计和各种碳要素分不开,对碳要素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构成了碳会计的主要内容。

在进行碳核算之前,应该确定一定的碳会计研究目标,这样才能给今后的碳会计工作指明道路。在制定研究目标前应对当前存在的碳会计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现行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对已有的碳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创新,确立基本的碳会计核算流程与理念,制定出完善的碳会计核算准则,才能不断健全相关的碳会计体系。

3.2 碳会计的对象及功能研究

碳会计存在的前提是低碳经济模式,因此人们往往希望可以通过碳会计核算来找出碳排放对当前社会的影响。而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因此需要全面把握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对于社会的影响,做好成本、收益的核算与比较,还应掌握碳会计中的一些因素如碳税和碳关税、附加征收、补偿和赔偿、扣除、自愿退出、强行废比等,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碳会计的核算效率。此外,还应对存在碳排放现象的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统一地分析,具体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公共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碳金融支持、碳汇存和碳排放激励、碳基能源及技术改造等,这些都是碳会计核算的对象,应该引起重视。

碳会计功能是碳会计研究的一个重点。碳会计的系统功能包括:碳相关成本归集和核算功能,比如:跟踪碳足迹、解析碳行为、显化碳成本、归集和核算碳相关成本。由此可见碳会计的功能十分强大,人们可以通过碳会计计算来把握碳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帮助政府完善当前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管理政策等。

3.3 碳会计的理论及创新思路

碳会计是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兴起的,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其的理论体系进行具体的分类,其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两个部分。所谓的基础理论就是指构成碳核算的最为基础的内容,其中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发展理论、绿色核算理论、环境和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不同的内容。而碳会计的基本理论则包括:厘清与环境会计等会计理论的关系;碳会计基本假设的确定;要素确认、核算原则和依据、核算特点和方法等内容。虽然碳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较为相似,但是只要把握住了二者的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区分二者。

厘清碳成本与收益是碳会计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思路。首先是对碳成本和收益进行机会分析。在碳依赖社会中碳依赖企业因为转嫁了社会成本而获得了机会收益,而在低碳经济社会,碳依赖企业则因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可能承担碳相关成本。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碳转变也可能产生碳成本。其次是解决碳生产、碳消费、碳排放等人类行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负外部性”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解决碳成本的承担以及对市场的影响问题。由于碳行为市场主体并不对碳成本负责,且碳基能源的可获得性、碳基技术的成熟性以及市场消费观念的稳定性,都使碳依赖型企业获得了比低碳企业更高的资本收益率,这造成了对低碳企业的“挤出效应”和“碳锁定”状态。解决该问题需要碳会计核算并揭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再次,建立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和碳激励机制,实现碳解锁。碳依赖企业的碳外部成本“内部化”,即由企业自行承担碳成本,从而压缩其“超额利润”空间。最后,碳会计的研究策略是根据碳成本收益的可计量性和社会认可性进行分层处理,能准确计量和获得普遍认可的、纳入财务会计领域处理以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不够成熟的,可以某种方式作为决策参数,纳入管理会计领域。

3.4 碳会计的绩效及信息披露方式

存在碳排放现象的企业就意味着其对碳的依赖性较大,碳排放量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成本,还会对其经济收益造成较大影响,一个企业一旦决定要转变当前的碳排放模式,就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要想保证低碳经济理念的顺利展开就应该加强对碳会计的绩效与信息披露方式的研究,加强对碳成本和收益的研究。此外,消费方式的改变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还会对碳核算造成一定改变,人们可以根据碳会计核算的结果找出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面影响,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碳信息披露是碳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所指的碳信息并非环境科学意义上的指数指标,而是企业可核算、可比较和可利用的碳基价值信息,即碳会计信息。例如:单位产品产出中包括直接碳消耗(煤、油、气等消耗)、间接碳消耗(碳基转移量和资本投资量)、碳排放依赖等碳基信息,及与领先生产技术和消费方式相比较的会计分析。这既是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重要信息,也是国家制定宏观环境政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由此可见,碳会计信息并不仅限于碳要素的简单披露,而是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体系。企业碳排放如何进行预算和披露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企业界和会计理论界。

4 结 语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不断转型和升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碳会计并且出现了较多的理论思想。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碳会计制度,使实际的碳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较多问题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碳会计工作的展开,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建立与碳会计有关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系统的作用,提高经济收益。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低碳经济模式的科学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了碳会计存在的必要性,积极对当前的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进行升级,减少企业对碳的依赖,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健全的碳会计核算机制,不断规范日常工作的流程,保证碳会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致性。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不进行产业升级,减少碳排放量,做好碳会计工作,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闫明杰.碳会计的会计体系构建探究[J].商业会计,2011(7).

[2]张文静.低碳会计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7).

[3]强殿英,文桂江.国外碳会计基本内容及对其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11(12).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4

1.低碳理念下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性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目标是让一年级学生逐步建立应用意识,掌握必备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与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m。但是在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同时,也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的污染。无机化学实验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多达100种以上,包括各种金属盐类、有剌激性或有毒的气体、有机溶剂等。周边环境一旦被这些物质污染,治理污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将是巨大的。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无机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量,提髙试剂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并增强学生的低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低碳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低碳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低碳理念的教育因素,把低碳理念融人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低碳意识。

2.1了解试剂性质,从源头拒绝污染

学生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试剂的性质,导致重复实验或者随意排放。教师在实验前应要求学生査阅相关试剂的性质、毒性等,实验课上要讲解实验所涉及的试剂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危害。要让学生了解低碳化学要从自己做起,从源头拒绝污染。

2.2预习充分,减少试剂浪费

化学实验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只是走马观花地听老师讲一遍,很容易造成因为对实验内容不甚了解或者操作不规范而浪费试剂,从而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实验课开始前要求学生写好实验预习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有些学生只是对着实验课本抄写一遍,敷衍了事,做 实验时还是不清楚实验内容,看一步做一步,很容易操作失误导致重复次数增加而浪费试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预习充分,我们将实验思考题改为预习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解答在预习报告上。改革后的预习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减少了试剂的浪费。

2.3规范实验操作,加强低碳理念

学生在取用试剂或物品时往往贪多贪大,殊不知正确并规范的操作不仅能节约器材,还能更好地完成实验。例如,取用pH试纸时,学生往往撕下一整条直接使用,这样就使得一整条试纸只能测一两次pH值,而且第二次测得的pH值会因第一次的干扰而不准确。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撕成小块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上使用,这样不仅能节约材料还能测得准确的pH值。又例如,用滴管吸取试剂时,滴管应悬空在试管口上方。如果操作不规范,将滴头伸到试管内或者紧靠试管内壁,就会污染滴头并使整瓶试剂连带受到污染,造成试剂的浪费。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验中频频出现,教师应该在实验中反复强调,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

2.4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将低碳进行到底

在实验过程中,细节部分往往不被学生重视,造成大量浪费及污染,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教育学生注意实验细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取用试剂时,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中要求的量取用,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实验效果不好或者失败。在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方面亦是如此。例如,试管内反应物需要水浴加热,可以两人或三人一组使用同一个水浴,并且待实验完成后及时关掉煤气灯。废液、废物、废渣要分别倒人废液桶、废物桶中,混在一起则会增加处理难度。

3.改革实验内容,体现低碳理念

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本身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应根据教学要求进一步选择低毒、低能耗、污染小、实验成本较低的实验,改革实验内容。例如,在制备时要用到溴水,但溴水的毒性很大,对黏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溴水可以用NaCIO来代替。又如,在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实验中,需要用到硫化氢使之反应生成硫化物,考虑到硫化氢的毒性并且制备和存储较为困难,可以用硫代乙酰胺来代替。再如,汞及其盐具有较大的毒性,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在实验中可以将含隶的实验删除。另外,实验中所用试剂的量也可以根据低碳的理念进行改革。某些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的现象明显,反应物量的多少不影响实验效果,减少试剂的用量反而使有些实验现象易于观察,如镍离子、铜离子的定性鉴定实验,可用点滴板来做。

4.实现低碳新手段一合理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低碳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是必不可缺的。当遇到药品价格昂贵,危险性较大,伴随有毒、有害物质生成的实验或者实验室难以实现的一些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等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模拟这些实验的真实情景。因此,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避免毒性大的试剂的使用,可以解决实验操作难度大等问题。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减少因操作失误所引起的试剂浪费和环境污染。

5.积极处理实验废弃物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往往会产生酸、碱、重金属、硫化物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各种废水、废渣、废气。三废的处理既是实验室环境保护中重中之重的任务,又是实现低碳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一般原则为:分类收集、存放,分别集中处理。例如,实验中产生的废酸、废碱、重金属离子溶液等应分类存放,分别将废液进行处理并达标后才能排放。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废物处理的设计研究性实验。通过各种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等设计研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及从事绿色低碳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6.结束语

低碳理念走进大学实验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其重要性,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将低碳理念融人课堂,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将低碳进行到底。

                          王海文,王晨飞,丁俊杰,任红鑫,宋晓增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5

关键词:低碳旅游;优势条件;阻碍因素;对策;江西

一. 引言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

江西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决条件,2009年11月江西省政府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其中提出要建立三大低碳产业群,旅游业为其中之一,低碳旅游对江西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江西的生态环境在全国一直属于前列,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根据《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等等,江西森林覆盖率63%,生态效益价值达8233亿元,是低碳旅游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旅游客源

近年来,江西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方面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游客主要来自本省及苏、浙、沪、湘、鄂、粤等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条件。

(三)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及行为

低碳旅游在全国刚刚兴起,江西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识还不够,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仍然注重经济利益,高能耗、高排放的开发方式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江西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的运营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和碳减排技术的利用和推广不足,这其中包括资金、技术实施条件、人才等方面的原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据对江西游客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游客存在乱扔垃圾、浪费食物、浪费水资源的行为,70%游客对他人破坏环境行为不会立即进行制止,环保意识不强,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受到限制。

(四)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

江西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来讲比较低,旅游业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不到2%,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到1%,是低能耗低碳产业。其中,旅游住宿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6%和12%,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江西旅游业15%和13%,比重较小,而旅游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比重占江西旅游业70%左右,是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各交通工具中以汽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其次为飞机和火车,这与使用汽车出行距离最长相关。

(五)政府旅游规划及政策

江西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已明确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编制《江西省旅游生态设计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江西省尚未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未出台低碳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低碳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旅游业涉及的各行各业也没有明确的生态、能耗及排放指标,碳减排程度的考核和等级的评定无从实施,这不利于低碳旅游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得出,江西优秀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江西近年来迅猛的旅游发展势头、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均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但另一方面,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低碳意识弱、新型能源和低碳技术利用少、缺乏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又构成对低碳旅游发展的阻碍,只有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才能促使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三. 江西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旅游强调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量,即要求在旅游“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实施低碳管理,这就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旅游者多方的共同推进和通力合作。

(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做好低碳旅游引导工作

政府在低碳旅游发展中应起到引导、管理和保障的作用,(1)在江西省旅游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江西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和任务,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中进行节能减排任务分解,确保2015年前能耗减少20%。(2)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在旅游景区、居民小区、火车站、酒店宾馆等地设置低碳旅游宣传牌或借助江西卫视、江西旅游网、江南都市报等主要媒体开设低碳旅游专栏,倡导低碳消费,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低碳意识。(3)制定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的碳减排标准,对碳减排量进行统计考核,并与星级宾馆评定、绿色饭店评定、A级景区评定及地方政府政绩评价等工作相挂钩,促使和激励旅游过程中的各环节节能减排,实施低碳管理。(4)制定扶持低碳旅游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低碳旅游专项基金,对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或碳减排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

(二)旅游者转变消费模式,发扬节能环保美德

低碳消费是低碳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旅游者的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摒弃奢华浪费的消费方式,转变为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低碳消费方式。有研究表明,旅游的愉悦感与酒店的等级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旅游中开支的高低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节能环保行为体现了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旅游者获得一份精神享受,如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不污染环境等。2010年国庆在赣州章贡区、九江武宁、萍乡武功山、鹰潭龙虎山等地,游客骑自行车,自带帐篷进行近郊游及野营,就是低碳旅游很好的体现。

(三)旅游企业实施低碳化运营,旅游交通是碳减排重点。

旅行社、酒店、餐馆、交通公司等旅游企业是提供旅游产品的主体,只有将低碳思想融入到经营管理中去,才能促进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旅行社向旅游者推荐低碳旅游路线,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酒店客房用品一日一换改为一客一换,洗漱用品改耐用型大包装,等等。旅游交通由于碳排放量较大是碳减排重点,主要是变私家车为公共交通,变耗能大的交通工具为耗能小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车、自行车、马车,或开辟步行路线,减少交通带来的碳足迹。九寨沟景区的交通模式值得借鉴,庐山景区的观光公交也可在全省推广。另外,旅游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型能源和碳减排技术,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分阶段实施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江西可分阶段进行。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是探索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对省内其它景区起示范借鉴作用。婺源被授予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称号,得益于其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有序,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庐山、井冈山、龙虎山等地也是建立低碳旅游示范点的很好选择,一是这些景区生态环境较好,具备优先发展低碳旅游的条件,二是这些景区客流量较大,可引领全省的低碳消费。在低碳旅游示范景区,从景区规划、建设、运营到游客接待都要尽量做到低碳化,使游客通过切身感受理解和接受低碳消费方式。通过低碳旅游示范景区的建设和推广,为低碳旅游在江西的全面实施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娟、范星宏、王朝辉,区域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路径与策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12月

[2]沈中印,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经济视角(下),2011年第11期

[3]吴铀生、马胜,低碳消费是实现低碳旅游的关键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4]石长波、彭晶晶,低碳经济背景下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旅游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第1期

[5]黄艺农、范松,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的低碳旅游发展思路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6]肖瑜、张祖明,大连市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1年第9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碳减排途径研究》(12YJCZH308);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江西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11YJ49);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开放基金《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12GL12)。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府能力;建设

“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不仅对经济发展,也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它与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作为人类的共同主题和世界潮流,它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生存权利。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与低碳经济相应的政府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在全球经济新一轮竞争中争取主动权,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关键。

一、提高政府的社会价值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低碳社会氛围

创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生产和消费方式,政府需要通过价值引导,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理念”,营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碳排放的良好社会氛围。

首先,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社会上树立低碳意识。低碳经济转型中最重要的基础因素是人,政府应在城乡社区、机关、厂矿、学校等,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普及低碳经济知识,使全社会认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经济”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生存条件将产生严重威胁,使“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规范社会道德与环境行为,增强全民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其次,鼓励、倡导和培育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和节约型消费模式。在全社会推行低碳生活准则,促进公民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提高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使公众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使用消耗能源多的产品,优化消费过程。最后,帮助企业树立低碳经营理念,让企业积极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清洁项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决策层尤其要认识到低碳经济事关企业利益和未来生存,必须把低碳放在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上,将低碳意识、环境保护理念植入企业决策中,发现低碳蕴藏的商机,增加产业盈利潜力。

二、提高政府的发展规划能力,推进低碳经济有序发展

将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政府首要的是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具体说,就是政府应统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制定操作性强的低碳排放强制性标准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间、各职能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措施联动等。把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目标结合起来,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一致,统一指挥、分步实施,确保低碳经济发展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重收益。

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能力,还体现在结合实情上,即要考虑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具体国情,它决定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当前,中国贫困面还很大、技术相对落后、低端制造产品和产业比重大,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这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可能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美国、欧盟、日本等成熟的经济体相比,低碳发展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这需要政府本着“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透彻分析中国的优势劣势、困难挑战以及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既承担国际责任又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步骤。在政府统筹下,采用“试点—总结—完善—推广”这一在中国屡试不爽的政治经验,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减少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引发的震荡。

三、提高政府的政策保障能力,推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形成

政府承担着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的重要职能。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于中国目前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大体为“1∶5∶4”,碳排放较大的第二产业仍居首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最大的节能减排。因此,改进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部门的能耗状况,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扶持创建低碳、高增长企业,建设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政府应制定相互协调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服务政策,通过从上到下的政策主导,规范、指导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新型低碳农业、低碳工业的发展和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具体地说:一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和政策,扶持、激励低碳经济产业链的发展。低碳经济产业链即在低碳产品的科学研究、生产、市场交易、消费等方面建立的完整产业链,政府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预算投入、国债投入、财政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支持。政府搭建产学研、官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合作机制,加快低碳科技成果向新产品和服务的转化。通过加大低碳经济相关研究的投入,引导企业创新产业技术和加快技术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领域和现代节能项目配置。二是实施价格调节政策,以价格杠杆和机制引导低碳消费。也就是以提高价格的方式增加能源使用成本,限制高碳行为、浪费行为。如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用电差别定价政策,对超过能源效率、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或个人实行超耗收费。三是制定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如物流、金融、软件信息、科技研发、创意、商贸、生态旅游,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种植高效经济林、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产业等。四是强化农村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应特别重视农村低碳系统的建设,引导农村开发低碳产业,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农村使用沼气等生活物质能源,建立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

四、提高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

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 [2]。建设资源循环型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它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政府提高城市管理能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机制。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强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要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污水处理产业化,对污水处理收费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和合理征收,有效利用中水,防止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水系,造成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和地下水污染。二是建立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绿色交通是一种低污染的交通运输方式,建立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就是要鼓励公众采用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出行,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污染。作为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政府应做好各种保障措施,让市民低成本到达目的地。三是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措施。政府对城市住宅项目的审批,要注重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合理设计采光、通风等,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减少能源使用。鼓励公众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减少空调的能耗,既满足人的舒适和健康需求,又使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四是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建设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等设施在内的绿色社区,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和人口居住密度,设置学校、医院、商城等,使居民能就近就便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减少乘车外出。

五、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完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就低碳经济发展而言,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应构建低碳环境监测机制,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并组成由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联席的监测机构,对监测对象定期以信函、上门走访、检查等形式进行碳排放监测,及时向被监测对象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不进行整改的,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惩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低碳化”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指标,引导企业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生产。三是建立和完善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环境标志和能效标识的认证体系,没有绿色认证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交易,保证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量不超标。四是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对企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展开全面的监督和舆论指导。

低碳经济是一次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革新,它将带来新一轮的全球竞争。我们只有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避免在这场全球竞争中错失良机,才能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等待和观望只会让我们付出更大的发展成本,承担更大的发展风险。只有行动起来,实施绿色新政,进行政府管理的适应性变革,大力建设和提高政府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全体国民更好地享有发展带来的幸福和尊严。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2]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EB/OL].http://china.com.cn/ international/txt/2009-12/11/content_19050525.htm.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7

今天是正月初十,节后第四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更高水平推动生态领先特色发展,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大力抓;二是贯穿“聚焦创新、突出亮点、补好短板、体现均衡”的方法论,推动今年工作起好步、“十三五”发展开好局,低碳城市建设任务艰巨,必须重点抓;三是贯彻全省、全市作风建设大会的新要求,各项工作早上手、快推进、求实效,低碳城市建设基础良好,必须持续抓。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为开好这次会议,市政府精心筹备,晓明市长亲自牵头协调,洪水市长靠前指挥,分管市领导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做得很充分、很到位。刚才,市低碳办总结汇报了2015年工作情况,洪水市长就2016年重点工作作了部署,5家单位汇报了低碳示范项目推进计划,7个辖市区和市10个重点部门递交了责任状,会议开出了新动力,开出了好效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咬定生态不放松”,在坚守与创新中探索低碳发展的“镇江道路”,2014年底视察时评价“卓有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希望“继续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谆谆嘱托,让全市上下深受鼓舞、倍感振奋。2015年,我们按照“强基础、抓示范、明路径、争政策、造氛围、优考核”的工作思路,以“三个率先”为目标,以“四碳”创新为关键,以“九大行动”为抓手,扎实抓好规划引领、目标约束、行动减碳、平台支撑、机制保障等各个环节,拿出了十分亮眼的成绩单,低碳城市“镇江模式”走在全国前列、走上国际舞台,极大地提升了镇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事实再次证明,一切在于干!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按照今天的会议部署迅速有力地干,按照既定的推进计划扎实高效地干,按照递交的目标责任状创新务实地干,就一定能干出低碳城市建设的更多精彩。下面,我从工作推进的角度,讲四点意见:

一、全局性的大事必须放在战略位置来推进

低碳城市建设是涉及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和实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以科学理念和系统思维来认识、谋划和推进。

1.要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出发,认识低碳城市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每一个发展理念都指向现实的发展问题,其中对“绿色发展”,作了反复强调。1月5日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要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总书记再次作出深刻阐释,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绿色发展之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这些重要观点突出强调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要从增创特色优势出发,谋划低碳城市建设。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打“生态牌”“绿色牌”,省委、省政府近期将召开的第一个全局性重要会议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大会。镇江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区、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更要立足“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优势所依、潜力所在”,更高层次谋划低碳城市建设,优化顶层设计和战略路径,推动绿色成为镇江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生态领先”成为镇江最重要的特色竞争力。

3.要从抓实“六个年”出发,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六个年”的部署,每个年都与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联。比如“创新转型提速年”中的产业中高端发展,“产业项目突破年”中的提高项目质量和园区集聚功能,“生态镇江提升年”中的加快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强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改革开放深化年”中的完善生态云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四碳”创新,“民生保障强化年”中的重点民生项目包含了低碳项目,“治理体系完善年”中突出环境保护等三个重点加强地方立法,等等。全市各级要把低碳城市建设作为“硬抓手”来把握,作为“硬指标”来落实,作为“硬任务”来推进,努力干成“六个年”中最出彩的一项工作。

二、奋进性的目标需要全力作为去实现

2012年11月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启动伊始,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2020年在全国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总目标,这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了整整10年,充分体现了“奋进”的要求。目标鼓舞人,实现非易事。全市各级要自觉担当作为、全力以赴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变成现实。

1.细化“目标表”。统筹好当前和长远,在排定2016年任务基础上,结合细化完善“十三五”规划,结合市委全会提出的“力争率先创成全国低碳示范城市”目标,围绕2020年这一节点倒排序时,逐年明确阶段性目标,统筹谋划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具体任务,科学制定碳排放阙值、单位能耗、能源结构、空气质量、绿化水平等年度指标,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示范性强、带动面广、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确保低碳城市建设稳扎稳打、有力有效、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2.织密“责任网”。责任状就是军令状。7个辖市区以及市各重点部门要按照“往下落一个层次”的要求,进一步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位,确保说了算、定了干、干则成。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落实”,对低碳“九大行动”、低碳建设示范工程等任务,要把责任落实放在首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斜向到角的责任网络,确保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干,每个目标能落地、能兑现。

3.用好“指挥棒”。目标能否完成到位、责任能否履行到位,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市低碳办要牵头建立强有力的督查跟进、调度协调和考核奖惩机制,联合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跟踪了解情况,督查建设进度,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严格兑现奖惩,对因主观原因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和责任人严肃问责追究,以此倒逼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地。

三、探索性的举措一定要抓在实处创经验

试点工作的一大特征,就是探索性开创性很强,没有现成模式可照着套,没有现成经验可拿着用,没有现成路子可跟着走。在低碳城市建设上,我们必须勇于先行先试、善于创新探索,深入推进低碳试点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为全国发展探路”中形成更多镇江特色和镇江经验。重点深化“三大创新”:

1.深化“四碳”创新。在已有基础上,以“生态云”为核心,更大力度抓好资源整合,着力提升数据分析比对、综合研判和实践转化能力;以碳排放达峰路径探索、碳评估导向效能提升、碳考核指挥棒作用发挥、碳资产管理成效增强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碳转型、项目碳评估、区域碳考核、企业碳管理,进一步打造我市低碳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优势品牌。要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偏重、化石能源消耗占比较高的现状,发挥“四碳”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引领推动作用,一方面,对照国家考核和碳配额发放时间表,着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精生态农业,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集约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夯实低碳试点的产业根基。另一方面,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统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园区循环化改造、大气污染防治、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重点任务,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低碳能源体系,确保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下降双控”的目标。

2.深化制度创新。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更多从体制机制上深处着力。一是全面落实并刚性执行主体功能区制度,以此为“龙头”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推动全市各级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理念,有效遏制无序开发、重复分散、浪费资源等问题,加快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坚持以市场化机制推进低碳建设,包括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设立低碳发展基金、发展低碳“互联网+”、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等,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争取各类支持来实现,以低碳发展保护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三是积极稳妥探索低碳发展地方立法,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碳排放管理,通过立法引领和执法规范双管齐下,更好地保障低碳城市建设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3.深化模式创新。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找准抓手,深入落实低碳“九大行动”,创新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方法,尤其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行动,必须扎扎实实抓到位,确保成果可观可感、可评可考,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更加注重典型引路,在全力打造生态新城重大亮点,加快推进“零碳岛”、官塘低碳新城等示范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技术应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建设等,积极谋划推进一批碳减排潜力大、投资强度高、带动效益好的典型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放大示范效应、促进整体提升。更加注重开放合作,拓展中美气候峰会、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成果,在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国外的好做法、好经验,因地制宜转化成低碳建设的新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抓“三大创新”,一定要把出发点放在“有用”上、落脚点放在“实效”上,真正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中充分发挥“低碳效益”,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促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促进更高水平生态领先特色发展。

四、系统性的工作务必协调联动同心干

低碳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全市各个层级、各个条线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联动,构建“一条心抓推进、一盘棋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由市低碳办牵头,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制定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内容、保障措施等,尽快形成文件提交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讨论后下发。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解读,以具体生动的“蓝图”凝聚人心,让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支持低碳城市建设。

2.全面完善协同机制。抓紧建立各地、各相关部门之间统筹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力量,落实好责任主体、人员队伍、工作经费等保障,建立“市级抓县级、上级抓下级、县级抓企业”的工作体系,汇聚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

实现碳中和的好处篇8

关键词:桥梁工程,箱梁加固,施工工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公路桥梁负荷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早期修建的桥梁因施工、老化、破损、设计荷载标准偏低等原因,通行能力和承载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要求,影响到通行的安全性,为保证桥梁的正常使用,须对桥梁进行加固处理,外贴碳纤维加固法[1]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公路旧桥加固的一种新兴加固方法,该方法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可在旧桥不停止使用的条件下进行加固和修复、构件截面尺寸变化小、不影响净空使用、经济性好,而且可以提高被加固桥梁的抗弯、抗剪能力,限制裂缝的发展。

1、工程概况

袁家岗立交桥于1988年竣工通车,立交桥桥跨布置为18. 87+3*20+16米,上部结构为普通钢筋混凝土连队续空心板,板高1.0M,桥面宽为11.4M,梁底宽7.2M,横向布置为0.5M的防撞护栏和10.4M的车行道,下部结构为柱式桥墩,两侧重力式桥台,投入使用以来,桥梁的空心板梁腹板、梁底以及翼缘均有裂缝,特别是梁底裂缝众多,贯穿整个梁底,严重影响了桥梁的运营,为保证整个桥梁能够满足相应的承载力,对立交桥的梁底作了维修加固处理。

2.病害分析

梁底产生裂缝原因仅从施工技术作些分析[3],梁桥施工时整体现浇,结构上是连续的。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将在结构内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因此,混凝土浇筑不当最容易引起收缩裂缝;另水泥的收缩性较高,导致混凝土收缩变大。施工质量控制差,施工和管理水平低,集料含水量没有很好的控制,结果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其他性能(和易性、密实度)下降,导致结构开裂。另在施工中,对已成型绑扎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使用的混凝土塌落度过低,浇筑过快,容易产生收缩裂缝。已形成裂缝处是结构的薄弱断面,通车以后裂缝自然会沿已有裂缝向两端延伸和扩展。

3.处理技术要求

此桥加固按设计要求用碳纤维每跨中12M范围内纵横向粘贴双向碳纤维,粘贴采用的是含量300G/M2,设计厚度为0.167MM碳纤维卷材,按间距50CM粘贴一道,同时横桥向也按一定间距粘贴2道,以防止纵向碳纤维布滑脱,施工前须对砼基层作好清洁,并根据诊断的病害进行表面裂缝处理如环氧胶泥封缝或用树脂胶对裂缝进行灌注,对底层裂缝处理完成后,即可对底层涂敷树脂,待底胶固化后,并对表面毛刺进行了打磨,基础工作处理完成后,即可进行碳纤维粘贴工作,施工完成后作好了养护工作;碳纤维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碗扣和钢管相结合的操作平台,确保在对梁底进行碳纤维施工过程中保证了梁底的施工有一个安全的操作面。论文检测。

3.1 碳纤维布(CFRP)加固机理

碳纤维布加固公路旧桥法一般是用树脂类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CFRP)粘贴于混凝土表面,按梁的不同受力特点用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有序地缠绕粘结于构件表面,实现对桥梁变形的约束并因此提高桥梁的极限强度和承载能力。

3.2碳纤维布(CFRP)加固设计计算要点

采用碳纤维布(CFRP)加固旧桥,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是将碳纤维布按照一定的标准(例如强度或允许应力法)近似换算成一定用量的钢筋,然后按照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受力分析模型进行理论分析[3]。虽然是近似计算方法,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的很好,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适用的。

4.碳纤维布(CFRP)加固施工工艺

加固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碳纤维布裁剪——涂底胶——在碳纤维布上涂胶——粘贴碳纤维布——挤压——涂罩面胶——养护

裂缝处理的目的在于防止裂缝内的钢筋继续锈蚀,阻止桥面水渗漏,美化外观。论文检测。碳纤维布要求有强度高、延性好、耐久性及施工简单且韧性好等特点,材料的采购进场随货附带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材料满足本工程加固工程的品质要求,并将碳纤维布及粘胶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同时根据施工现场地形情况,采用了碗扣及钢管搭设操作平台,并在施工中注意了平台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另在施工前认真阅读了施工设计图纸,在需粘贴碳纤维布的混凝土表面放线标出粘贴碳纤维布的位置并进行了标注,对碳纤维布加固施工需要使用的机具主要有砂轮机、搅拌器、称量器、刮刀、滚筒、油刷均落实到位。用手提砂轮机将混凝土表面劣化层(风化层、污物、脱模剂层、浮浆浮块)除去,并打磨至粗骨料出现为止。打磨完后采用了高压气枪将粉尘及松动物质清除,并保证了表面干燥,平整无灰尘,加固施工范围对有裂缝现象处,根据裂缝宽度进行裂缝封闭或灌胶处理。断面面层上有剥落、孔隙、蜂窝或模板高差的部位均进行了打磨或磨平,再用找平树脂进行了修复。配制找平树脂:本工程采用了E380找平树脂分主剂和硬化剂,按1:1质量比例充分混合,调成灰色油灰状,可用灰刀刮抹在不平整的混凝土表面,以消除所有缝隙和不平整之处。施工中,严禁混凝土面结露或接触到水,同时,避免阴雨天气施工。湿气太大将导致树脂与水气产生作用而干扰胶化过程。

底层树脂E810LS分主剂和硬化剂,按5:2质量比例充分混合。底层树脂用量为0.2㎏/㎡,一次搅拌量为在可操作时间内的使用量,超过可操作时间的材料均不再使用。在有效操作时间内,用滚动型毛刷将底层树脂均匀涂布在粘胶面上,使每一个部位均涂有底胶,待指触干燥后,进入下一步工序。论文检测。施工时,将碳纤维布按设计尺寸预先裁好,纤维布在纵向搭接完成后,搭接长度控制在15㎝以上。浸渍树脂E2500S分为主剂和硬化剂,按2:1配制,配制时由专人负责,一人称量,一人搅拌至树脂变为白色为止。标准用量为0.8㎏/㎡,每次配制的量均在可使用时间内用完。在整段碳纤维布完全贴合到混凝土表面之后,再用脱泡滚筒反复碾压,以充分含浸树脂和除去纤维之间的空气。对于在施工中出现碳纤维布表面呈现很明显的扭曲、起皱或隆起现象,均将该纤维布揭起重铺。碳纤维布浸透刮平后,涂了一层浸渍树脂,用橡胶刮板、脱泡滚筒重复了以上操作,使碳纤维布含浸完全。如果发现有浸渍胶未浸透的部分,加强了碾压。

5.结论

该桥历经一个月加固处理并经验收通过使用至今,通行一直良好,经跟踪观察未发现新的病害,裂缝也未继续扩展。承载能力仍然能达原标准,说明此种加固方法是有效的;此种施工加固方法施工期限较短,工程费用较少,节省了工程经费,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将此方法应用到同类的普通钢筋砼梁桥加固上。外贴碳纤维加固技术用于修补混凝土桥梁的梁板无疑是一个效果非常好的措施,并对目前桥梁加固处理提供了成功的安例。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 建设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 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公路桥梁设计规范〔M〕.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上一篇:碳减排的含义范文 下一篇:双碳战略的内容和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