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0-07 22:45:2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对粮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滞后的趋势,受到了耕地资源及市场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多功能的要求,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因素。而绿色农业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此,主要针对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

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其对提高环境保护、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指农业回归传统模式,也不是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模式的否定,其是基于现代农业模式的各种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及思想观念发展的产物。

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应用新型绿色农业技术,转而将现代农业向技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保障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绿色农业的产生,标志着绿色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在现代农业中的全面推广及重点示范发展。从根本上分析,绿色农业是一场产业与技术在农业中的革命,也是我国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1]。总体而言,绿色农业的特征主要为开放兼容性、持续安全性、全面高效性、标准规范性。开放兼容性是指绿色农业利用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依托于现代技术、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及卫生安全,符合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持续安全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投入品的合理应用,并注重现代生态技术、动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减少使用化学产品,将农业生产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护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合理发展[2]。全面高效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绿色农业注重合理应用生态资源,并重视农业绿色产品质量,有助于改善现代食品卫生现状,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尤其对农村经济及地区经济起到了持续发展的效果。标准规范性是指绿色农业发展通过第三方认证及标注化管理,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相关标准与程序、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是绿色农业发展进行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1生态安全问题

农业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与加工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而这些产品中大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及农业废弃物,其在应用过程中会经由雨水进入土壤、大气及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空气污染、水污染可能诱发当地居民出现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湖泊与河流中属于比较常见的污染,相关文献指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及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学者指出,我国农业中化肥利用率较低,而农药使用的有效率仅达0.1%,剩余农药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3]。

2.2食品安全问题

20世纪末期,我国食品数量安全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呈现比较满意的状态,仅存在产品结构的短缺或剩余。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我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供应种类,我国食品数量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此时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被人们所重视。由于现代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商家选择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加入化学色素、添加剂等有害污染,造成我国食品卫生安全事件频发。自2005年后,我国每年的食品安全问题报告件数高达3万~5万件,而专家估计可能实际比报告数量要高出10倍,而其中并不包括长期食用可能造成的慢性疾病及隐性危害。

2.3贸易壁垒问题

近年来,我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对我国食品提出了许多的检验项目;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验项目由早期的6项农产品残留物增至62项;2006年,加拿大对我国食品的进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对于农业化学品的检测多达638种,限量标准为42684个,涉及食品285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据相关统计指出,我国每年有约120亿美元的农产品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无法出口。而出现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标准较低且跟不上国际食品标准,其质量认证得不到国际认可,没有实现生产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3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3.1保障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安全主要包括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绿色农业的发展能够应用于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资源带来的压力,减小资源短缺问题,这就对绿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绿色农业立足于现代绿色技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满足现代人对食品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3.2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能量流与物质循环维护着生态平衡,基于此,生态结构也能够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表现为生态环境中的物种数量及种群规模处于稳定状态。

3.3保障资源安全

农业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就对农业生产提出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农产品的要求。而农业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因此需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源安全,以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4保障农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并且农业是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重要物质基础的来源,因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绿色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4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

4.1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减少化肥使用率,需要创新施肥技术,提高农作物养分供应管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施肥;通过测量土壤营养成分含量进行配方施肥,降低化学施肥的盲目性;合理使用农家肥与有机肥,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需要综合应用病虫害的生态防治、生物调控及非化学药剂的驱虫药等措施,降低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量,以利于促进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质量;同时,应重视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2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效益

提高农产品产量就必须要应用现代新型技术,依托于现代科技进步、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保障食品安全,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满足现代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绿色农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重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提高,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3降低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及排放

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能源的消耗与排放,首先需要重视清洁能源、新型能源的创新与推广,并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发展节能、环保的绿色农业,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加强对沼气、沼渣、沼液的利用。农业发展具有碳排放的特征,因此,需要降低农业的碳排放量,加强土壤固碳能力,减轻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总的来说,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推动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翁伯琦,徐晓俞,罗旭辉,等.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启示.山地学报,2014,32(2):141-149.

[2]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3]钟天娥.河北省环首都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市怀来县为例.经济论坛,2013,16(7):23-25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 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建议;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55-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绿色食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农业产品标准化、市场化、格局化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业增长方式以及促进农业综合转型的战略选择。近年来,虽然巍山县政府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一直也在努力解决农民脱贫致富,但由于绿色食品的申请认证和推广工作起步较晚,农民和企业对绿色食品的认证认识不够。现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当前巍山县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1 绿色食品的内涵及认证条件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在优良环境下全程进行质量监控,进而实现优质、安全、无污染的施用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正式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战略,绿色食品正式在我国拉开了帷幕。

绿色食品是指具备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而绿色食品标志是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具有具体标志图形、文字(绿色食品或Green Food)或英文与图形组合等几种形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无污染。绿色食品的首要特性便是无污染,在优良生态环境且严格限制化学产品使用的情况下生产而出,对环境无污染。二是生产工艺严格。绿色食品在生产工艺方面严格控制,对于油炸类、酱腌类等不健康类产品不予支持。三是优质。绿色食品对质量品质要求很高,理化指标均需达到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一级、一等或优级以上。

绿色食品认证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标准体系严密。根据数据统计,绿色食品相关认证已多达164项,其中有效使用的多达117项,产品类标准共计102项,另外有15项准则类标准。二是规范的认证体系。三是认证制度完善。制定了全程质量监控的技术路线,并建立了质量认证、两端监测、标识管理等一系列保障制度。

2 发展绿色食品的现实意义

对于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来说,发展绿色食品可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品牌,树立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绿色食品在生产阶段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用量,且对于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产品严禁使用,更加推荐使用生物有机肥。此外,对农用水质应当严格要求,确保农产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还能保证食品口感好、品质优、营养丰富、安全、卫生,避免食物中毒,确保身心健康。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推动绿色食品发展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民收入的增加。此外,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农产品的出口,以优质的产品质量向整个市场注入鲜活的血液,不断规范、整顿整个农业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流通标识化、消费健康化。

3 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

3.1 对绿色食品重视不够

巍山县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但由于巍山县的农产品生产大多还停留在自产自销阶段,人们尚未意识到绿色食品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政府到生产者,对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

3.2 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滞后

由于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经费不足,导致此项工作还很滞后,所以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情况缺乏必要的监控。

3.3 农民用药和施肥观念落后

农民普遍认为高毒农药即高效农药,孰不知高毒农药存在着安全隐患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杀死大量害虫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导致用药量与病虫害相互递增的恶性循环,有的农民施药时不注重安全间隔期,致使农产品上农药残留超标,农田农药污染严重。施肥上,凭感觉盲目搭配,施用的农家肥不腐熟,危害作物生长,普遍存在重追肥、轻基肥的情况,施肥的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不佳。

3.4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除农业主管部门外,缺乏相关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与支持,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再加上农户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3.5 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

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物化投入比重。抗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素质相对不高,这使得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任务更加艰巨。

3.6 农民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意识薄弱

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目前巍山县农业生产过多施用化学农药、无机肥料,农民不合理使用激素、农药、化肥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巍山县农产品和土壤农药残留,土壤生态环境恶化;二是农村生活垃圾乱倒,农药废瓶乱扔,导致农产品灌溉水质下降,水系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三是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相对落后,加速了病虫危害,导致部分农民用药防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 巍山县发展绿色食品的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为建设好巍山县的绿色食品基地,政府应成立绿色食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所辖县区、乡镇政府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相应机构,主要负责思想发动,计划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改革和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专业化服务功能[1]。

4.2 深入宣传,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立绿色理念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绿色食品意义和效益、绿色食品管理k法、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以及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对典型情况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等形式传授给农民,落实到生产。

不断提升全民绿色食品、农产品安全意识尤为关键。首先,引导绿色生产习惯,对农业投入品方面不提供不合格产品,逐渐培养良好的绿色生产意识;其次,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有毒的生产材料,且在消费中不购买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抵制有害物质进入农产品生产过程中。

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农药安全使用、绿色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绿色生长农技服务等,在不断提升农民绿色生产技能的同时,也不断规范农民进行绿色生产,使得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以生产绿色食品为荣,积极加入绿色生产的队伍之中[2]。

4.3 食品安全与增产增效双管齐下

单纯一味地追求绿色生产是不可持续的,以发展绿色生产为基础的同时,又不可忽对特色经济、市场营销,以及增产增效技术等方面的提高,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产,使得绿色生产与增产增效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够保证绿色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4 做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推进绿色生产的进程中示范带头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在试点区域进行小范围试运行,在运行效果良好、具备推广条件的情况下,再进行全面的推广。很多园区通常是只顾自身生产,并没有影响、带动周围农民加入大绿色生产中。因此,应当加强示范园区的建设,在示范取得成功后,积极带动周边地区参与到绿色食品生产中,不断扩大绿色生产规模,为绿色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5 加强质量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是促进绿色生产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经过认证的基地、产品进行定期质量检测,比如对农副产品超市、批发市场的绿色蔬菜进行月检,并按月通报,又如对生产基地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限时整改,以确保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流程的安全可靠[3]。

4.6 控制生产源头,加强投入品管理

农药和肥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在绿色生产中农药和肥料的使用也最为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等农药,且在施肥方面尽量少用复合肥,推广有机肥、生物肥的使用。基于“完善县级、健全乡级、发展村级”的基本思路下,在农药销售方面采用建立农药连锁店、专柜的方式,使得农民能够买到放心的生产农药,从源头上控制了假冒、伪劣农药的流入,实现有效的农药监管。此外,建立各级行政管理和技术专人负责制度,通过技术指导或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将绿色生产深入到广大农民中去,并强化对使用假冒、伪劣农药进行农业生产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

4.7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意识

对于绿色生产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上的优惠扶持,比如减少收费、税收以及在用地方面予以扶持等。在县级财政预算方面,对于绿色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农技教育培训、农业保险、防灾防害、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或补贴。首先,应当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方面积极思考;其次,注重知名品牌的打造,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将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意识通过企业采购、产品宣传等环节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4]。

4.8 培养人才,开发技术

人才是推动绿色生产的重要动力,应当注重对绿色生产从业人士知识的不断更新,让其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所涉及的各种生产技术,并让其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标准的最新要求等,使得其在绿色生产中能有更加专业的无害化生产指导。总之,要重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知识水平,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产绿色食品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绿色食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现代农业产品标准化、市场化、格局化的有效措施,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改进农业增长方式以及促进农业综合转型的战略选择。虽然发展绿色食品存在许多难度和大量的工作,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巍山县一定会建成一个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6 参考文献

[1] 吴文静.南平市绿色食品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 王晓玲.我国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11246-11247.

[3] 刘斌斌,余汉新.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10-1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3

(1)能源、资源的消耗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各个方面都是低消耗、低危害、低风险小。这是绿色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2)机械化配套设备十分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例如旱作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及灌溉机械的大力推广,能够大大减少病虫害、农作物霉变、水土流失、冰雪雹灾等自然灾害。

(3)重视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绿色农机大多采用高新技术设计及精良的工艺设备制造而成,因此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高。

(4)生态性、和谐性好。绿色农业机械化在发展推广的过程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承载能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2绿色农机化发展现状及机遇

(1)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可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作业水平。随着发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0%,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的机械化快速推进,畜牧业、林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也已取得初步成效。二是装备水平。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快速增长,绿色农机的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制造水平。我国绿色农机从无到有,规模以上绿色农机生产企业发展到2000多家,科技创新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服务水平。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的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不断的拓宽,绿色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加快,绿色农机的销售、作业、维修三大服务市场蓬勃发展。

(2)发展机遇。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绿色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农业、农机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也越来越优化。其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要求体面地工作,高效、安全、舒适地进行农业劳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等,加速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更显紧迫。再次,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为国产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国际平台,并且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农机研发、制造等体系,这些条件为绿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1)农机售后重管理轻服务。国家农机管理部门不仅仅是负责农机证件的发放、换证以及对人员的培训,还担负着绿色农机技术的推广、产品质量监测、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作业指导、维修服务等责任。

(2)研发推广配套系统建设落后。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慢,农机推广人员专业技能不强、年龄逐渐老龄化、接替人员供应不足;②绿色农机的科研设计手段、技术人才培养与使用、信息化建设等落后;③农民对于新的农机接受程度低,并且只有在有效益的情况下使用;④国家投入的财力、人力等不足,导致科技含量低、科研成果不理想,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⑤对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掌握不够准确,农机的设计不够完善,进而在节能、绿色环保等方面无法达到先进水准。

(3)新型农机装备种类不全。我国当前农机数量和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适应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业机械化在不同农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中有着巨大的差别。

(4)绿色农机作业效益不高。主要是由于我国绿色农机的适应性不强,不能满足不同地形的需要。另外,我国绿色农机的市场不够规范,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盛行,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对绿色农机的信任和购买热情。

4绿色农机化发展对策

(1)积极自主创新农机装备技术。现代中国农机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是农机发展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农机操作技术要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加快农机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领域的农机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坚持自主研制开发的同时不闭门造车,放眼世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革传统的设计,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2)建立有力的产业扶持规划。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大政府对绿色农机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应通过低息贷款、投资、补贴、扶贫开发等方式,对经济发展相对迟后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化在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3)构建绿色农机化发展体系。一是大胆探索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新体制、新模式、新理论,把绿色农机化理念渗透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二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积极应用具有节约减能特性的新技术。三是实施农机化绿色管理与服务,做到生态化发展;走政府扶持、节约能源、绿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四是加强农机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对操作农机人才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 绿色农业经济 对策

在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主办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后,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引起广泛关注,因而促成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基于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归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范畴,同时它又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种创新,是冲破传统农业经济藩篱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细致研究当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准确分析和判断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症结,才能够扬长避短地探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上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土地资源利用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大幅锐减,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1.38×667)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流失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设置了客观环境障碍,土地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基础载体,怎样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耕地,是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战略面前的一道天堑。

2.2市场能力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t,比上年增长0.4%;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t,比上年增加1559万t,增产2.9%。尽管在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化耕作技术的支撑下,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但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农业生产效益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而品质不高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低价农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途径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农业经济实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

2.3农业生产方式

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无序经营,在这种模式的主导下,农户势必以自身效益最大化来使用土地资源。这种短期效益的索取导致耕地质量的逐年降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但极大地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掠夺式生产也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不断降低,怎样转变这种生产方式,形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合理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以农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成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重要障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利于集约化、集团化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3.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

3.1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根据我国现有耕地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并制定详细可行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对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做到绿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要根据规划制定出台相关的推进措施,来保障规划目标的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使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较强的操作性,将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到各建议:

3.2.1中央和省市二级都应加大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粮食主产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增强粮食主产区县特别是产粮大县的“造血功能”。

3.2.2建立粮食主产区县与主销区县的利益平衡机制,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粮食主产区县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省市)平均水平。

3.2.3建立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动态调整机制。由省级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省级农业、统计等部门建立对产粮大县的动态监测制度,对每年分县的粮食生产等基础数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跟踪结果调整每年产量大县奖励资金量,由中央财政直接转移到县,更好地发挥财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

3.2.4对“地方财力困难有较大缓解”进行进一步界定,督促地方政府在财力状况转好后,将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将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发挥各级政府宣传引导作用,切实转变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夯实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全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

绿色农业经济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常规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的一次革命,不但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撑,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关键环节的统筹。因此,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同时要在生产开发、市场开拓各个环节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支持,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要通过减税、减费、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综合措施加大绿色农业开发与科研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质量认证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科技人员队伍。为绿色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流通服务,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经济实体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3.4规模经营、集约管理,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要选择客观环境好、生态标准高的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抗病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农副产品率先进行试点,以试点引领基地建设,以基地推动区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建立基地生产、科技院所研发、企业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绿色经济产业链条。逐步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知名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主导促进绿色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结语:

总之,要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还须树立环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循环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有生资源。

参考文献:

[1]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

[3]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

[4]赵排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5

安全的产地环境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的源头。农业生态补偿是通过综合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破坏的个人和组织的负外部进行收费(税),对恢复、维持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的正外部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为了了解区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以武汉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东西湖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以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价值取向,构建了包括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体系,对东西湖区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绩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西湖区在实施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前后效益变化分值差都在30以上,最低变化值为31.42,最高变化值为59.75。其中,政策目的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反馈指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值都在50以上,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的变化值都在3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为此,要加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管理,提高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资本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技术水平。

关键词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东西湖区

中图分类号F323.22,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1-012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1.017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是指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活动区域内的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具体状况。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出的农产品是否符合绿色农产品要求。安全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产地环境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良性自演替会适合更高级别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与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相比,发展绿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标准要求更高。针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这一要求和产地环境现状,通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调整引导农民采取“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更有效地实现激励――抑制效应[2],是实现绿色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国内外生态补偿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界定与补偿实践效果分析[3],补偿机制建立与政策支持[4],补偿主客体的确定与激励制度[5],补偿标准核算及补偿方式选择[6-7]等方面。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定性研究与定量推算、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是从新方法突破、空间优选拓展和补偿绩效评估等方面加以深化[8]。鉴于此,本文选取武汉市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东西湖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其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绩效,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

1.1东西湖区地理区位

东西湖区隶属于湖北省武汉市,地处长江左岸,武汉市的西北部,汉江、汉北河及府环河汇合之处。东西湖区位于北纬30°34′-30°47′,东经113°53′-114°30′之间,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58年,由汉阳、黄陂、孝感、汉川部分地区组成。全境东西长38 km,南北宽22.5 km,总面积499.71 km2。东西湖区先后获得了省级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先进区、省级“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示范区。东西湖区地貌属岗边湖积平原,四周高、中间低,状如盆碟,自西向东倾斜;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四季分明。因此,东西湖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是武汉市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2002年,东西湖区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2005年,东西湖区经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当时为环保总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之一。

1.2东西湖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在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和措施实施前,东西湖区的农业生产还存在诸多不足。武汉市卫生防疫站曾在市场购得小白菜样品53份进行检测,有机氯检出率达100%。菜农自主种植经营,控制农药污染的难度大大增加。有的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盲目加大使用化学农药的剂量,违章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增加了病虫害的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了严重后果。通过对东西湖区稻米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监测分析,发现稻谷的六六六残留量最高,其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0.9倍,超标率达54%,样本最高达1.324 mg/kg,超过国家标准4.4倍。在东西湖区的农业生产中,有机肥仍受到冷落,施用量相对较低。有机肥施用的比例由20世纪60年代的9∶1下降到3∶7,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6‰的速度递减,在化学肥料大量施用同时,放弃了有机肥的施用,每年大量宝贵的粪肥资源流失到江河湖泊,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源污染。上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给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给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邓远建等: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1.3东西湖区生态补偿政策措施

为了消除产地生态环境问题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负面影响,东西湖区加大了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耕地保护工程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共赢局面,促进了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升了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质量水平。

1.3.1生态农业工程

在生态农业工程方面,一是推广农业“三品”生产。目前,东西湖区已形成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级基地建设网络。如慈惠农场有机蔬菜基地面积200亩,年产有机蔬菜300 t,并注册了“尚原堂”商标,建立了有机蔬菜包装二维条码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提高了品牌意识和质量保障。二是建设生态农庄。如在东山建设了100亩生态农庄,2万头生猪养殖沼气工程,实现沼气、沼渣、沼液全部综合利用,形成“猪――沼――电――果――游”循环农业示范园,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给农民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补偿。三是倡导生态种植。推广“蛙――稻”、“鸭――稻”种植模式,形成“稻――虫――蛙(鸭)――稻”的天然食物链,既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农产品,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还可增加副产品的收入。四是发展生态养殖。推广健康(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清洁养殖,设置养殖水源净化区、生态养殖区及养殖废水处理区等三个功能区,减少牲畜粪便对水环境的污染。

1.3.2湖泊修复工程

在湖泊修复工程方面,一是退田还湖。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天然湖滨带,绿化美化了湖岸景观,拦截净化了入湖污染,提高了湖泊自净能力,为全湖性水生生态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东西湖区计划实施3.9万亩退田还湖工程,纳入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整体设计。还湖工程会收回大量农田、鱼塘,就必然与当地农户的利益产生冲突。生态补偿工程通过专项资金给予农户直接资金补偿,且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产率,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从而确保退田还湖工程的可持续推进。二是生态清淤。生态清淤涉及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对过境河道进行疏浚沟通,是东西湖区水生态环境补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减轻东西湖污染负荷的有效措施。

1.3.3耕地保护工程

在耕地保护工程方面,一是进行耕地数量保护。东西湖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均耕地数相对较少。近年来,武汉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飞速扩张的工业用地挤占了大量的优质农田,农业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为此,东西湖区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以土地详查数为基础,全面完成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对城镇建设规模形成有效控制。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同时,主动出击,设法增加耕地供应,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战略。二是耕地质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①广辟有机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如大力发展健康畜牧养殖业,不仅可提供优质粪肥,还可开发利用菌菇渣肥,每亩增加菌渣肥1 t以上。②实行统测统配,合理施用化肥。在全区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育特点和需肥规律以及不同土壤的供肥能力,实行化肥统测统配统供模式,改过去的单供氮肥为氮、磷、钾、锌、硼、硅等全面合理配比施用,使化肥总用量逐年下降,土壤营养元素逐步趋向平衡。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随着绿色农业发展、湖泊修复、耕地保护等生态补偿政策的逐步推行,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为了客观评价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充分遵循可行性、层次性、系统性、及时性、阶段性、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评价指标分为三层,由职能指标、效益指标、潜力指标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构成[9-10]。当然,其他部门或地方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其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具体内容见表1。

职能指标是针对职能绩效进行测量的指标,是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它检验的是政府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绩效指标体系的主体,可以从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法规制定、生态补偿实施管理、生态补偿意识宣传、生态补偿效能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其中,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效能是评价行政机构履行生态补偿组织职责效率的重要指标,是行政机关管理水平的一种综合反映。

效益指标是测量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效果以及对绿色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反映在环境、社会和生活中的效果。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的效益主要分为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两方面,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大气、水、土壤、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绿色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绩效既体现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内部的管理和能力建设上,潜力指标反映的是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的管理水平。它是履行生态补偿职能的基础,也是政府环境绩效持续改善的保证,因此,潜力指标在整个体系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潜力指标主要包括生态、环保产业投资、生态补偿机构设置、生态补偿管理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以及相关科研状况等。

3绩效评价

3.1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AHP法的递阶层次分析结构,设以O为比较准则,A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OA,类似地以Bi为比较准则,C层次各因素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为BiC。因此,得到14个比较判断矩阵,其中,OA比较判断矩

阵如表2所示,A1B、A2B、A3B、B1C、B2C、B3C、B4C、B5C、B6C、B7C、B8C、B9C、B10C与OA比较判断矩阵类似,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3.2确定层次单排序

形如表2所列出的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而言进行两两评比的评定数据。层次单排序是把本层所有各元素对上一层来说,排出评比顺序,这就要在判断矩阵上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j,计算公式为:

Mj=∏nj=1bij(i=1,2....n)

(2)计算Mi的n次方根Wi:

Wi=nMi

(3)对向量W=[Wi,W2…Wn]T进行归一化处理:

Wi=Wi

∑nj=1Wi

则W=[W1,W2…Wn]T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

λmax=∑ni=1(AW)inWi

3.3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了保证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论合理化,还需要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这里引入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作为衡量不一致程度的数量标准。

CI=λmax-nn-1

,其中,

λmax

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当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稍大于n,称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量化标准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即RI值(见表3)。v

(3)分指标来看,在二级指标中,政策目的设计、政策战略规划、政策反馈指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行政组织建设等的变化值都在50以上;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的变化值都在30以上,其中,资源利用的变化值为48.475,接近50。这说明政策实施管理指标、资源利用、农业生态补偿技术是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的薄弱环节,也是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的方向。

4.2对策建议

4.2.1加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管理

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投资效率低下,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的损失状况严重,这往往与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管理政策存在密切关联。制定有效的生态资本投资和生态补偿管理政策,就能优化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建设的投资结构和投资主体,这对解决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问题有积极的作用。为此,在完善区域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户的生态利益诉求,协调好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管理,构建生态文化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生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绩效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4.2.2提高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资本利用效率

东西湖区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达到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在运营载体上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均衡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的目标和要求,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生态条件支撑。[11]但也应该看到,产地环境还存在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农业工程、湖泊修复工程和耕地保护工程,并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好绿色农业产地气候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生态资本利用效率[12]。

4.2.3提升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生态补偿技术水平

生态补偿技术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网络体系的重要一环。提升绿色农业产地环境的生态补偿技术水平,首先要求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技术,比如耕地节肥,农作物节药、节水等技术的采用,推广农业生产清洁化,鼓励农户将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控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控制农村点源污染。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探索多种生态补偿方式和途径,增强生态补偿的针对性,进而建立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建设的长效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

[1]崔元锋,屈志光.绿色农业产地生态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6):31-33.[Cui Yuanfeng, Qu Zhiguang. Environment Security and Pollution Control in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reas[J].Journa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2008,(6):31-33.]

[2]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J].江南论坛,2012,(6):14-15.[Wang Yanxiu, Wang Honghui.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J]. Jiangnan Forum, 2012,(6):14-15.]

[3]王欧,宋洪远.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6):22-28.[Wang Ou, Song Hongyuan. Discussion on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5,(6): 22-28.]

[4]孙才志,马国栋,汤玮佳.基于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视角的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水利经济,2013,31(6):1-12.[Sun Caizhi, Ma Guodong, Tang Weijia. China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rom Perspective of Virtu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Factor Flow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 2013, 31(6): 1-12.]

[5]Robert Home, Oliver Balmer, Ingrid Jahrl, Matthias Stolze, Lukas Pfiffner. Motiva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as on Swiss Lowland Farm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4, 34: 26-36.

[6]汪霞,南忠仁,郭奇.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污染生态补偿标准测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2):46-52 [Wang Xia, Nan Zhongren, Guo Qi. Calcula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Criteria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Contaminated Arid Oasis Soil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6(12): 46-52.]

[7]庞爱萍,孙涛.基于生态需水保障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J].生态学报,2012,32(8):2550-2560.[Pang Aiping, Sun Tao.A Method of Determining Standard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Agricultural AreasGiving Priority to Environmental Flows in Water Allocatio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8): 2550-2560.]

[8]严立冬,田苗,何栋材,等.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7):3615-3625.[Yan Lidong, Tian Miao,He Dengcai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in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Agriculture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3, 46(17): 3615-3625]

[9]严立冬,邓远建,乔长涛,等.湖北省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政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Yan Lidong, Deng Yuanjian, Qiao Changtao, et al.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M]. Wuhan:Hubei Peoples Press, 2013]

[10]Marie A. Brown, Bruce D. Clarkson, Barry J. Barton, Chaitanya Joshi.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 Evaluation of Regulatory Compliance in New Zealand [J]. 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2013, 31 (1): 34-44.

[11]严立冬,邓远建,屈志光.绿色农业生态资本积累机制与政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5):1046-1055.[Yan Lidong, Deng Yuanjian, Qu Zhiguang.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Policies of the Green Agroecological Capital Accumulation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1, 44(5): 1046-1055.]

[12]IShin Chang, Jing Wu, Yanxia Yang, Mingmin Shi, Xiaochun Li.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Natural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hi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4, 57 (2): 273-296.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of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reas: a Case in Dongxihu District in Wuhan

DENG YuanjianXIAO RuiYAN Lid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of the place of origin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source to ensure the consumers food safet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 system which charges for the negative externality behavior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which pollut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give economic compensation to thos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behaviors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which contribute to restoring,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ecosystem by using administrative, legal, economic means and other means comprehensively.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olicies in green agriculture producing area, a case contains the bi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upply base in Dongxihu District is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policies. With ecological value,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value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s to build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performances which contains three standards of function index, efficiency index and potential index on level 1, 10 standards on level 2 and 39 indexes on level 3.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evaluation score of the performances raises almost 30 ranging from the minimum 31.24 to the maximum 59.75 with the adopting of the policies in the research area. Among them, the change of policy goal design, strategic planning, policy feedback index, economic effectiveness, ecological effectiveness, social effective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value is above 50; the change of policy management index, resource utilizatio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values is more than 30.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do work effectively and an improving promotion is further needed. Relevant departments ought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apital us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green agricultural areas.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

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生活日益富足,对食物的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健康元素的摄取。在一些经济发展快,消费水平高的地区,农产品消费市场已呈现出对绿色、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需求扩大趋势。另外,从国际大环境来看,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稻米质量及其安全性之间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本文拟对八五七农场绿色水稻种植进行深入剖析,以求证出绿色水稻能够对抗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八五七农场绿色水稻发展现状

1.区位优势。八五七农场北临穆棱河、东临穆兴水路、南有红领巾水库和小兴凯湖,区域内与周边由人工林和生态林,水系与林地调节了农场特有的小气候。辖区内没有大型污染企业和污染单位,大气环境和自然条件良好。农场环境质量达标,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下水环境没有被污染,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炉渣、医疗垃圾处理率100%。

2.绿色水稻种植概况。利用良好的自然优势,八五七农场大力开发绿色水稻种植,2007年,批准建成规模是15万亩的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基地建设情况第六管理区2.5万亩,第七管理区3.0万亩,第九管理区2.1万亩,第十管理区3.7万亩,第十一管理区3.7万亩。在近几年建设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生产措施,促进了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基地水稻平均单产624.5公斤/亩。

二、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1.食品安全价值。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粮食安全稳定,是维持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保护国家安定,维持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稻米的环境受到工业“三废”的污染。不光如此,很多种植户为了粮食高产,仅凭借着种植经验喷洒的农药、化肥,最终导致存留在水稻上的硫、磷、铜、汞、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然而,绿色稻米的安全、健康、营养的原因就在于它从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到消费的全过程都执行严格规范标准和监控,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需求。

2.社会经济价值。使用绿色稻米加工出来的产品与普通的产品相比在营养成分、健康因素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备受消费者追捧。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工业已相当于种植业产值的3-5倍。绿色食品在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它是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特殊产业,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农场粮食加工企业达到日处理稻米200余吨,年生产能力6万余吨的规模,销售网络遍及长沙、昆明、深圳、成都、西安、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有效地带动了绿色水稻种植的稳健发展。加工产业的崛起,带动整个稻米加工产业链的经济发展,同时,为农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有重要意义,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3.生态环境价值。

(1)种植绿色水稻提高土地利用率,低洼地改造,低产田变成丰产良田。为了使洼塘地变成良田农场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增强种植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至2010年十年之间先后完成了朝阳渠首橡胶坝工程、湖水北调工程、朝阳灌区干渠工程治理、小兴凯湖北灌区田间配套工程治理、新改水田配套、低产田改造工程,兴凯湖灌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工程。在水田开发中,农场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通过实施“湖水北调”工程,改地下水灌溉为地表水灌溉,尽量减少地下水开发。新改水田9333公顷,提高土地利用率,变废弃土地为良田。彻底改变了低洼地不打粮的状况,实现了以稻治涝,以稻致富。

(2)农业生产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经过实践调查得知,普通水稻生产中存在人为破坏水稻质量的问题,导致水稻品质不高。化肥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以产量目标为主的农业生产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水稻的种植与开发着重强调以资源与环境的平衡关系来逐步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农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保护环境,夯实农业基础,建设了集农业观光、绿色大通道及各作物示范区、高产创建区、科技观摩区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展区。建设了6站、8站等高标准展示观光台2个,对展示八五七现代化大农业取得的成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建设小科技示范园区及高产创建核心区7个,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展示效果。展区的建设使绿色水稻的生长全过程“曝光”在消费者的视线之内,这样消费者才能买着舒心,吃着放心。

三、绿色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对策

1.存在的突出矛盾。

(1)农业生产物资的使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远离环境污染,才能保障稻米的健康品质。农药、化肥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农业物资,在用量和用法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没有技术人员指导自行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会导致土壤资源污染,使土地环境遭到破坏。喷施农药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粮食的损失达到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如何能挽回大量的浪费,农户们首先想到的是使用农药,它能够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生长,提高水稻亩产。如果化肥、农药的使用不适当则会对水稻原生态生长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因此农化物资使用不当同提高产量之间存在矛盾。而且,使用农药灭草、灭虫只是短效的遏制住它们对稻田的危害,如果长期使用同种农药会使虫、草产生抗药性,反而更加难以控制病虫害。再次,灭草、灭虫时,往往也会将一些有益的昆虫、植物杀灭,或者是农药的毒害性破坏了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水稻田中物种的减少,不利于水稻的生长,更不利于人们的健康。

(2)生产绿色水稻的形势需求同种植户观念落后之间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水稻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绿色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实际意义。绿色水稻从种子培育到成熟收获,要经过若干耕作环节,每一环节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细化管理作业,这样种植出来的稻米才能符合绿色水稻生产的要求。然而一些种植户观念守旧,不愿意种植经济前景好,效益高,品质佳的健康绿色水稻。他们并不是没有先进的农机设备而是认为种植绿色水稻费时费力投入大,虽然价格好但是成本高,所以一些种植户并不看好植绿色水稻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观念阻碍其自身发展,观念落后同当前生产绿色稻米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应当对广大种植户加强标准化业务知识的培训,普及绿色水稻种植知识,以科技入户为依托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通过这种宣传引导方式更新观念,引领种植户以可持续发展为举措化解矛盾冲突。当前我们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是15万亩,基地水稻平均单产624.5公斤/亩。然而我场水稻总面积近54万亩,占总耕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如果扩大种植规模,基地面积达总耕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使更多的农户增产增收,农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2.解决对策。经过综合分析,以上矛盾的出现存在两点原因。首先,种植绿色水稻成本较高与效益不成正比,投入大产出少,回报率低。其次,种植户整体环保意识不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再次,种植户对绿色水稻认知较少,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支撑,缺乏维护生态完整性和生产绿色安全食品的科学理念。具体措施如下:

(1)广泛推行新的农业技术,以科技带动绿色水稻增产增收。保守的生产方式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业物资,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解决灾害问题。与种植普通稻种和保守的种植方式相比,绿色水稻的种植优势在于严格控制农业物资的使用量,精细化管理,密集型的种植方式会将原本粗放型种植方式的风险降到最低。农场选出科技意识强、种地水平比较高的种植户为科技示范户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能认真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特别是带头试验、示范新技术。实施政策优抚,对他们重点扶持、服务,如最低价格提供新农药,化肥,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地号进行技术指导,培养出标准的样板户,总结他们的经验,在全场推广。另外在科技园区加大新技术试验、示范力度,以示范园区、带动示范带,最终达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全面发展的示范目的。

(2)强化正确的环保观念,充分认识农业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的危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良性循环有效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和谐统一,这一观点应该落实在水稻生产的每一环节,绿色稻米的生产更多的是需要多方努力配合,共同建设纯净无污染的水稻生产加工线,才可将稻米食用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与普通稻米相比,绿色稻米强调其产品出自优良生态环境,优良的生产环境和无污染的加工方式使得绿色稻米的自身营养、健康价值更加丰富。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种植环境是否健康是根源。为了不追本逐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多更广的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继续倡导秸秆还田提高稻田生长力。还要研究低毒、无毒、低残留的农药或者使用生物农药来抵抗病虫害,从而保障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以及水稻生长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

(3)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品牌战略,多重举措推广绿色稻米。绿色稻米的种植生产工序使它的品质与其价格成正比,价格偏高,使普通消费者望价止步。目前,绿色稻米并没有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但以其自身优越品质能够引领绿色消费潮流。在区域范围内培育有实力的企业做足商品质量做大商品规模,生产出能够获得更多普通消费认可与支持的稻米,树立起叫得响的绿色稻米品牌,增加商品附加值提高种植户收入,缩小消费者与绿色稻米之间的距离。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出台更多明确的、可实施的政策以及资金扶持项目,对开发绿色食品实行补贴,对税收、开发绿色通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绿色食品的发展起指导、示范作用,鼓励和扶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

综上所述,八五七农场在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占据先天优势,同样也存在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如何深刻理解内涵,并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途径,明确落实可持续战略部署的相关机制将成为解决矛盾症结的关键所在。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就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我们将“绿色水稻可持续发展”一组词划分开,绿色水稻,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而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水稻种植的必要途径和方针;两者相互统一,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三元,张俊国,金京德.绿色优质水稻

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

2006年第03期:13-16.

[2]董鹏,陈志华.我国绿色食品战略选择

及对策建议[J]. 四川农业科技, 2013年

第04期:11-14.

[3]邵颖.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J].

吉林农业:2011年第11期:23-25.

[4]梁志超.国内外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

现状及趋势 [J] . 世界农业, 2002年第

01期:10-12.

[5]刘炳友,景国臣,赵桂芬.黑龙江省绿色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第2期:

20-21.

[6]田奉俊,赵世龙,朴燕,吴用男,胡刚, 薛

凤华, 吴用郁. 对我水稻可持续发展与

对策的理性思考[J].中国作物学会2005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5年第3期 :

86-90.

[7]朱玉春.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7

一、绿色农业概念

绿色农业是区别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的高端、现代化的农业模式,绿色农业表现出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诸多特征。具体而言,“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的,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2]应对绿色农业作广义理解,即绿色农业不仅限于种植业,而是广泛覆盖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绿色农业也不应局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应发展为涵括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农业产业链条。

二、唐山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唐山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现辖两市、六县、六区、六个开发区(园区、工业区、管理区),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是全国较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全市现有187个乡镇(含唐海县10个农场)、5121个村、队(含唐海168个队),总人口737.1万,其中农业人口488.6万人。实有耕地面积844.4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2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对唐山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绿色农业能够提高唐山市农业竞争力。据统计,在唐山市2011年的5442.4亿元生产总值中,超过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农民创造的农业生产总值仅为486.5亿元,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第一产业发展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万元。绿色农业依靠科技力量,推广优良品种和精良技术,优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扩大农业产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更新农业管理和服务理念,有利于打造品牌农业和精品农产品,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当前,河北省正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五低一大”的差距和问题,全省将在今后几年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其中即提出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和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作为全省经济强市的唐山务须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县域农业经济,利用唐山市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向京津输送绿色农业产品,吸引京津游客到唐山观光绿色农业旅游资源,大幅提升唐山市农业竞争力。

第二,绿色农业能够改善唐山食品安全状况。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镉超标大米、造假牛羊肉、毒韭菜、毒生姜、爆炸西瓜、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的屡屡出现让群众对日常必需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蛋类、奶制品等基本食材的安全供应感到担心。不安全食品直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2012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指出:“全国每年有超过2亿人遭受过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我国食品安全的第一大敌。”绿色农业广泛利用生物技术,倡导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限制或禁止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药剂和添加剂,严格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对提升食品品质,优化食品安全状况具有直接作用。

第三,绿色农业能够优化唐山生态环境。唐山市是我国北方重工业基地之一,享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美誉,钢铁、煤炭、陶瓷让唐山享誉海内,但这些支柱产业无不与重工业、重污染连襟。去冬今春的雾霾刚刚散去,74城市空气质量对比中“空气最差城市”的头衔又匆匆而至。河北省所提出的的“五低一大”发展瓶颈明确指出我省环境治理压力大,同时也将下大决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作为近期工作“四大攻坚战”之一。绿色农业不使用或较少使用化学制剂,废物排放率低,其所依附的林地、草地、耕地及水资源对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植被、改善景观、抵御环境和生态恶化具有显著功能,在唐山提倡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为唐山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驾护航

近年来,唐山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法制环境建设,为较好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唐山市参照上位法陆续出台了《唐山市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条例》、《唐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唐山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强科技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上述规范性文件在推进唐山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相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坦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如果不能从技术和政策机制两方面进行充分设计,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充满诗意夸夸其谈。[3]唐山市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以促进唐山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第一,加大绿色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初,中央了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唐山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水产局、水务局、科技局等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但当前投入与绿色农业对科技投入的需求尚存差距。应发挥政策法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补贴、信贷,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途径实现对绿色农业的财力支持,满足绿色农业科技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强唐山市绿色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推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打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为绿色农业大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第二,规范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绿色农业既然是具有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诸多特征的高端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就应该在品种选择、过程管理、终端产品方面显示优越性,这就需要明确的技术标准对绿色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如果没有绿色农业技术标准,绿色农业就无法与其他农业经营模式划清界限,绿色产品也无法从品质与价格上获得保障与认可。再进一步考虑,我们欲将自己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就应该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推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标准,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唐山市绿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唐山市应出台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以政策法规的强制性保障绿色农业朝着专业、正规的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绿色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农业大量运用新兴科学技术,绿色农业科技成果正如其他科技成果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唐山市农业露天作业、毗邻生产的传统方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保全和维护,农业先进技术在授权范围内投放后,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易被他人学习和效仿,该种现象大幅度降低了农业先进技术创造者和持有者的经济收益,削弱了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唐山市当前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以家庭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模式增加了技术使用成本,对于专业性强不易掌握的先进技术接受能力差,使得部分有价值的农业技术不能有效得以利用。无论是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还是农业科技知识不能充分实现价值,都是对知识产权的践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政策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即明示了(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国家对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支持态度。唐山市可将鼓励规模农业作为主要途径,尽快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构建农业知识产权保障制度。

第四,促进科技与绿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在科技方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研发平台不多,整体研发水平较低,一些科技成果含金量不高,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是唐山的薄弱环节。应当承认,当前在唐山市确实存在科技与农业产业脱节的问题,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一线的距离一方面导致研发机构不能全面掌握农业一线科技需求和产业动向,其研究成果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利用率低、经济成效不显著。从国际角度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应用型科技创新超过70%以上的成果来自于农业企业而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而我国当前真正依靠农业企业独立承担和实现的科技创新仅占整个农业科技创新的5%。[4]因此,应通过政策合理引导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使农业科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科技成果“接地气”,促进科技成果与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尽快完善唐山市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和法制环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群众提供放心食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改善唐山市生态环境是唐山市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卉芳.论我国农村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完善[J].农业考古,2011(6).

[2]张爱民.关于绿色农业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3).

[3]郑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5).

[4]杜金沛.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政策中的主要弊端及其不良后果[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基金项目:2012年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12140203b)。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江苏省;绿色农产品;发展;政策目标

绿色农产品发展有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在满足广大人民提高生活质量要求的同时,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突破“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制约,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措效、农民增收。江苏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程度较高,绿色农产品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当前江苏绿色农产品发展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二是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都在追求量的安全,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并且,农民对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已经习以为常,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不强。在目前检测技术和手段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当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发生冲突时,农民往往选择以牺牲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代价,通过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来提高产量。江苏调研的实际情况表明,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表现相当突出,在一些绿色食品的挂牌生产基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比普通农产品的高,而且,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比普通农产品高,而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要调动生产者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必须要保证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的经济收益不低于普通农产品生产者,而要实现这一点,优质优价机制是前提。但从江苏调研的情况来看,虽然大部分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收益高于普通农产品,但也有部分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收益不理想,甚至有个别品种绿色产品经济收益低于普通产品,优质优价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质量是绿色农产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也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而保证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则是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性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绿色农产品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江苏省目前的情况来看,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为了促进江苏省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的政策目标应该是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建立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 政策目标一: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为了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需要从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

1.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1.1.1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江苏省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整体而言,江苏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从基本原则、保护与治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体系结构还不够完整;有的规定只给出了指导意见,就具体内容而言,其涵义并不是很明确,以致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下一步要继续引导各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做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管理。

1.1.2完善管理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

进一步健全江苏省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加大环境监测力度,逐步建立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预警系统。目前世界上已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系统模式有生态农业型的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的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乡镇企业型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生态破坏恢复型等农业生态安全预警示范区。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先进经验,根据江苏省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状况,采取合理的农业生态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首先按照《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监测规划》,对江苏省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状况普查,进行耕地的污染区划,对重点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开展例行监测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借助GPS、3S等信息技术手段,以点位为基础构建农业环境信息数据库,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江苏省农业环境质量情况。

1.1.3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是江苏省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业环境的治理,应该从源头抓起,控制工业污染,禁止剧毒农药和高残留兽药、渔药的生产和经营,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和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清洁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明确农业部门对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有关的农业部门相应的执法权限。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1.2促进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不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实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及其市场竞争能力。

1.2.1建立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机制

规模化生产不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也是保证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并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的小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小规模分散性,再加上农民的素质不高等客观因素,使得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困难重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为此,应该尽快建立一套绿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机制,以促进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首先,依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生产高效”的原则,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提高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专业户、

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市场、专业协会的作用,把零星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转变,形成基地,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其次,政府要集中资金,积极扶持一批规模较大,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最后,政府应该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转移,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变革,促进绿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

1.2.2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配套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决定着绿色农产品产业规模,没有基地的发展,就没有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相结合,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实现农产品的安全、优势化,实现其基地准出的源头控制和土地集中的规模效应,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应与农户形成利益连结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标准化的示范效应,对经过认证的基地开展原产地标识、基地标牌等手段,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对一些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还要实行配套基地同步建设,保证其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配套基地建设,是解决分散经营、质量安全难以控制以及规模较小所导致的收益低下等问题的重要环节。

1.3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1.3.1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准出制度

首先,完善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不仅要了解目前江苏省绿色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还应该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动态监控体系。其次,完善绿色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监控。除了对绿色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定期组织检查外,还应该建立绿色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档案,建立详细的田头、塘口等生产场所的记录,投入品购买记录、使用记录等。同时,农技推广部门应改变以往等农民上门咨询的方式,主动到田头开展绿色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的宣传。最后,完善绿色农产品产地快速检测。引进高技术的绿色农产品检测设备,改进检测手段,提高绿色农产品产地快速检测的精度。

1.3.2提高市场准入制的普及率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一些市场和超市已经开始实施,但数量及其有限,目前,江苏省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试点的市场只有15.2%,还有很大一部分市场没有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因此,应该在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推广方面加大力度,扩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覆盖范围。同时,加强市场准人中的检测环节,引进检测的高端设备和高新技术,改变以往市场准入检测只能检测农产品中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等),而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项目(如蔬菜中的亚硝酸盐、腌制蔬菜中的有害微生物、毒素等)无法开展检测的局面。目前,江苏省只在4月、7月、9月和11月对全省13个省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例行监测工作,形成四次监测报告,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应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频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测与普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1.4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1.4.1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绿色农产品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证。针对目前质量安全状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用法制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方面,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投入品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同时,健全的法规体系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在执法过程中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予以查处并严惩。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过程中,应借鉴国内外的执法经验,在逐步完善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法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作用。

1.4.2科学制定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统一执行标准

绿色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保障,依赖于全程地严格控制,而控制离不开从生产操作到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制订与标准体系的健全和统一。目前,江苏省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还很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还很不配套,标准数量少,采标率低以及缺乏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加快健全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并按照法定程序备案、,使标准成为具有法定效力的技术规范。同时,在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中,逐步统一各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如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的转换。

1.4.3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在科学、统一标准框架下,及时、准确各项标准(特别是新制订、颁布的标准),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这既是健全标准体系的要求,也是有效发挥标准对绿色农产品发展指导与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在加强贯标力度上,应落实各项标准执行的责任主体,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对标准执行主体的监督,确保项目标准的执行。同时,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检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生产与市场流通的特点,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提升档次的建设原则,逐步建立一个由市、县或区、村等组成的,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监测范围上,立足于能够满足对主要农产品及其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需要;在监测能力上,达到能够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及相关国际标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艺、性能参数的检测需要;在技术水平上,做到市级质量检测中心与国际接轨,建设一流的、国际先进的检验室,并逐步实现国际双边或多边认证。

2 政策目标二:建立绿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

为了建立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必须从加强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制度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

2.1加强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制度建设

一项政策的实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来保证。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绿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而没有一个可靠的制度作保障,则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还是一句空话。为了实现绿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首先应该制定和推广农产品市场流通分级标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分级标准,是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实现优质优价的基础。其次,进一步拉大农产品质量差价,制定合理的质量等级差价,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低质农产品,要逐步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最后,在农贸市场和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快速抽检,合格的允许进入市场指定的优质优价农产品专营区销售,为实现优质农产品的优价提供条件。

2.2加大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只有农产品安全性问题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

注,公众才能认识绿色农产品,接受绿色农产品。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一是经常性的产业推动。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向广大市民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宣传发展绿色农产品事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出绿色农产品整体形象;二是强化绿色农产品的开发意识。通过参与农业科技宣传活动及各种学术研讨活动,编印资料,交流信息,分析发展绿色农产品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广阔前景,积极推广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因特网等途径,全方位展示江苏省的绿色农产品。利用各种方式提高生产者、销售商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通过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和优质高价的认可度,扩大绿色农产品消费群体和消费数量;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认识,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只有严格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操作,确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在市场上体现其优价的优势,获得增值效益,激发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自觉按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通过加强舆论宣传,使各级政府把绿色农产品的开发与管理作为事关公共安全的大事来对待。

2.3加大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绿色农产品事业是事关全民健康问题的大事,在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阶段,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才能实现绿色农产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篇:小户型住宅设计范文 下一篇:房屋设计装修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