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23:31:52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1

Abstract:Index designed is efficient enough to reflect marketing performance of multinational banks. Factor analysis avoid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cators and finds out key factors and facilitates marketing performanc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an not only assess marketing performance but also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multinational banks and direct the way for improvement.

关键词:跨国银行 营销绩效 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banks Market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dex

作者简介:张鹏宇,男,1985.3.15,九江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饶培培,女,1978.5.6,九江职业大学教师,方向:电子商务)。

一、营销绩效的概念界定

鉴于学界对本文中相关概念定义不一,为严谨起见,首先对关键概念进行概念界定。

1.跨国银行

目前国际上对跨国银行的定义看法不一。从国际金融界通行的标准来看,一家银行能否被称为跨国银行,不仅要看其国外分支机构的形式和数量,还要看其设立分支机构的所在国家数量。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UNCTC)对跨国银行界定为必须在5个和5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分行或附属机构。

跨国银行是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高级形式,而我国银行业处于银行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如果严格按照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或者英国《银行家》杂志对跨国银行的概念界定,本文选取的五家中国的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基本符合跨国银行的定义,但是境内业务仍是全部业务的主要部分。鉴于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跨国银行定义为一级资本与附属资本之和在10亿美元以上,在本国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开展国际融资业务,并派出一定比例的人员。

2.营销绩效评价

绩效(performance)是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绩效包含效率和效果(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两个方面。其中,效率是指为了达成目标,对资源的使用程度;效果是指目标的实际实现程度。绩效评估就是对以往行为进行量化的过程,即对以往行为对当前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绩效评估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技术,通过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标准和程序,对组织的运营效果和效率做出综合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 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

我们将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定义为:跨国银行的管理者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建立符合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对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及其对跨国银行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评价和估计。

二、营销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步骤

1.2.1 构成要素

根据绩效评价的原理,结合市场营销管理的实际,本文认为营销绩效评价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一般是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关心评价对象业绩状况的相关利益人。从理论上讲,每一位利益相关者都会出于某种目的对企业营销绩效进行评价。在本文中,跨国银行营销绩效的评价主体除了投资者和管理层外,还有顾客和营销部门的员工,这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来关注跨国银行的发展,有利于跨国银行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

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实施评价行为的对象,它是由企业相关利益方决定的,体现了评价主体的需求。本文以跨国银行营销活动的绩效为评价客体,是跨国银行经营绩效的一部分,评价内容相对于经营绩效更加细化。

3.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实施评价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它是绩效评价体系的中枢。绩效评价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战略制定提供支持性信息;而是为战略实施提供控制性信息。本文旨在对12家跨国银行2008年营销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差距,找出原因;此外,有针对性地选择花旗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个案,对其总体营销绩效进行,找出其优劣势,为营销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提供了信息。

4.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内容进行计量分析所采取的经济单位。它是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本文中体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的指标有财务方面的,如平均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增长率等,也突出了非财务方面的,如市场占有率、顾客忠诚度等。

5.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即评价的参照体系,亦即评价的对比标尺,是判断评价对象经营绩效优劣的基本依据。在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中常用的标准分别为年度预算标准、行业平均标准、国内先进标准、国际同类标准等。在本文中选用的是国际同类标准。

6.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获取绩效评价信息、取得评价结果的手段。有了评价指标与评

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分析和判断,实现若干个单项指标实际值到产生评价结果的技术转换。本文采用模糊综合测评和因子分析模型取得评价结果。

7.评价结论

评价结论是绩效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也是绩效评价系统的结论。评价结论可以用来与预先设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差异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本文中评价结论与国际同类标准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1.2.2 实施步骤

营销绩效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部分,我们结合跨国银行国际市场营销的特点,提出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的步骤如下: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⑵评价指标的选取;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⑷评价方法的选取;⑸评价的实施;⑹评价结果的分析。

根据上述步骤,设计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流程。亚瑟・梅丹认为金融服务机构营销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包括:⑴盈利能力;⑵市场定位;⑶产品/服务;⑷销售和职员业绩1。这四方面的内容与平衡计分卡2的财务、顾客、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来。但是,平衡计分卡是用于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而营销绩效评价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一部分,两者的七个评价要素都有不同。本文结合跨国银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特点,将平衡积分卡应用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体系中来,构成了其主要框架,即财务、顾客、营销流程、营销部门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然后,根据亚瑟・梅丹、Ambler、孙淑英等人提出各种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银行营销学、金融学和跨国银行实际情况设计具体指标;针对评价目的和评价体系特点,对财务指标选择客观评价方法,其余指标选择主观评价方法。

最后,运用选定的评估方法进行营销绩效评估得到最后得营销绩效评估结果,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对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修正,得到合适的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用评估结果指导跨国银行的营销决策。得到跨国银行营销绩效评价流程如图1。

参考文献:

[1] 吕丽霞.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6.

[2] 萧鸣政.现代绩效考评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万芳,彭娟.营销审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 薛澜,,胡鞍钢,于永达.商业银行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2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opening up of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pattern of diversified bank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huge impact. How to max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market economies. One of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is setting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value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 By researching, the paper makes a performance value indexes system of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which is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nd makes use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value engineering to construct the synthetic model of valu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 which is made for demonstration research.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价值工程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operating performance;value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81-03

0 前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过渡期,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必须深入推进改革转型,只有合理运用自身资源、使资源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的银行才可以在这一轮经济转换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目前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和竞争力评价的文献非常多,诸如:郭q梅(2012)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现阶段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挖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差距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政策建议。王海涛(2012)基于商业银行的卓越绩效,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二元语义方法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朱运敏(2013)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排名。彭勃,叶春明(2013)研究了基于纯语言混合算术平均(PLHAA)算子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问题,并且应用该方法对某商业银行下属6个支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排序。张乾,夏芸(2014)结合大型商业银行甘肃省分支机构经营发展实际,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规模效应、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六个方面,对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动态综合评价。盛九元,吴信坤,朱辉(2015)选取台湾地区27家本土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3共5年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其经营绩效做出评价并排名。

从目前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集中运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因子分析法、平衡记分卡等评价方法和工具,但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文献非常鲜见。仅有的一些文献,只是从价值工程角度对商业银行某项业务进行定性分析。诸如:刘宏(2004)认为价值分析方法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投入产出效益做全面的考核,进而能够有效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和运营价值。李爱军,陈国伟(2008)从价值工程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广泛运用于产品的功能与成本分析的价值工程理论进行延伸和扩大,进而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问题。最后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1 价值工程理论及方法简介

价值工程是一种旨在提高分析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是通过价值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对研究对象的功能与成本费用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创新思维和手段,改进对象的功能和成本关系,从而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价值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最初应用于产品设计和材料代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由于价值工程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因而它也被推广应用于各个领域。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作为一个价值体系,完全符合价值工程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因而,我们可以采用价值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问题,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和依据。

价值工程的基本思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它首先要求明确对象的合理功能,进而分析和确定实现各项功能的费用成本,根据功能及其消耗的成本量之比,评价对象的合理性。价值可用表达式V=F/C表示,(其中:F表示对象的功能值,C表示对象实现功能的成本值,V表示对象的价值)。V的大小取决于功能值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成本之比。V越大,则价值越高;反之,则说明对象消耗资源量与实现功能的量不匹配,应该实施必要的改进和提高。

价值工程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就是把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作为分析对象,经营产出为功能,经营投入费用额作为成本,经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象的价值评价结果。令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即价值为V,商业银行经营投入费用额为C,经营产出为F。价值工程应用于经营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以合理的经营投入,获得满意的经营产出,从而实现对象绩效(价值)的最大化。以下是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价值工程方法的基本原理: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表示为:

公式中:F――经营产出;C――经营投入;Fi――各经营产出指标的转换值;Cj――各经营投入指标的转换值;Wi――各经营产出指标的总权重;Wj――各经营投入指标的总权重。

以上商业银行经营投入产出指标的转换值源于为了消除各指标原始值之间计算单位的影响,对量纲不同、大小不一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转化为可以直接相加、相乘的相对值。处理公式如下:

2 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和价值工程分析框架,在充分考虑指标与评价对象针对性的基础上,建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营投入指标主要由支付利息、手续费及佣金,支付职工薪酬福利,对外投资支付,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分配股利、利润及利息等构成;经营产出指标主要由净利润,三大资产增加额,基本每股收益,净利润现金含量,股东权益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资本充足率,正常贷款率,客户存款增加额,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以及股东户数等构成。指标数据可从上市商业银行公开的财务报表中直接或者间接计算获得,各层次指标相对重要性系数可通过专家填写咨询表并利用AHP法计算获得,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细化如图1所示。

3 实证研究

3.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原始值

根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4年的公开数据,经过分析统计后的原始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3.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投入产出相对重要性系数

经由多位业内专家填写咨询表,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投入产出相对重要性系数如表3和表4所示。

3.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转化值

3.4 计算结果

由价值工程的原理可知,V=的比值越大,价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合理、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的程度和经营绩效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就应该改进和提高。从以上价值工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V值依次为D>C>A>B,就是说2014年的经营投入中,D银行价值即经营绩效最高,C银行次之,也即说明D银行资源投入相对其他银行来说得到更为合理、有效的利用。

从公式V=来看,要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V,一方面在保持经营投入成本C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增加经营产出F,另一方面在以一定比率提高投入成本C的情况下,必须以更大的比率增加经营产出,因此,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如何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用在刀刃上,以求得最大的收益,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快创新转型,千方百计增加产出,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激烈的竞争格局,而无助于提高效率的投入则应尽量减少。

4 结束语

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营运能力以及市场吸引力的获得需要投入,投入少,获得效益和能力的速度就缓慢,投入多,获得效益和能力的速度就加快,关键是要实现在相同的投入下获得较大的效益,或者说用最少的投入达到要求的经营效益、营运能力和市场吸引力。如果在不同商业银行间同一年度进行比较,则是考察哪个商业银行在某一年度的经营投入效果更好,如果在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网点或者年度进行比较,则是考察该商业银行在哪个网点或者哪个期间内的经营投入绩效更好。本文在建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经营绩效评价上,从价值工程分析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文上勇,周志鹏,蔡斌贝.价值工程在工程评标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1(1).

[2]郭q梅.基于DEA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2012.

[3]王海涛.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2012.

[4]王吉恒,闫晓婷.2013 年上半年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4).

[5]朱运敏.基于灰色关联法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史常亮.基于“三性”分析的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J]. 金融发展研究,2012(12).

[7]彭勃,叶春明.基于PLHAA算子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4).

[8]盛九元,吴信坤,朱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台湾地区本土银行经营绩效评价[J].世界经济研究,2015(8).

[9]Uyemura Kantor Pettit.EVA in the Industy.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ee.1996(9).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3

关键词: 国资监管; 绩效评价; 应用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在财务动态监测中引入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季度报表进行评价,将得出的结果与财务预算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相近则说明企业运行较为正常;如果结果偏离较大则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警示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

对财务决算进行绩效评价除前述的作用外,还可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更为主要的是可为业绩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业绩考核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下达的最低完成指标,但在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目标倒挤财务预算的现象,使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业绩考核目标进行报表粉饰,使财务决算失真。利用绩效评价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从主观上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绩效评价工具凭借其特点,其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在财务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发展规划、人事任免、投资评审等领域以及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实施子公司监管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逐步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张金锁,沈建山,吕春晓,李燕梅,薛力.国有资产经营绩效评价方法探析.国有资产研究,1998,(2).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4

    【关键词】 国资监管; 绩效评价; 应用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普遍做法,只是方法不尽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完善,但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何拓展绩效评价的应用、更加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探讨。

    一、国资监管的历史沿革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相应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始出台。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了《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经过三年多的评价试点和试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2年重新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3年国资委成立时,国务院在“三定规定”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开展所出资企业综合评价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一些企业只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为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引导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制定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4月7日以国资委令第14号颁布,又一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手段呈现在大家面前。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根据出资人监管工作需要制定的,所规定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充分体现了全面性、综合性与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一是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分析出资人资本的回报水平和盈利质量,这是出资人资本属性的内在规定。二是多角度综合评价,其中:财务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管理绩效的评价包括了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经营决策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等八个方面,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三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将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方面,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以克服单纯定量评价的不足。四是运用行业标准进行评价,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二、当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

    目前,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应用在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工作方面。过去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评判企业经营者任期经营业绩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而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为综合评判经营者的任期经营业绩提供基础,从而有利于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是企业负责人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应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主要是根据企业经审计的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年度绩效评价,以进一步检验企业的经营成果,诊断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揭示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三、财务监管手段与综合绩效评价的结合

    为了推动企业“规范、科学、稳健、高效”的发展,国资委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完善了出资人监管工作体系,有财务预算、财务快报、财务决算、财务审计、绩效评价、业绩考核等等。但在这个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过程中,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去贯穿整个过程,使之无法相互衔接、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何完善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动态监测、财务决算)的财务管理体系,目前来看,凭借绩效评价所独有的特点,采用绩效评价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对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公正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反馈意见,以便企业进行调整和控制。同时,计算绩效改进度,若大于1说明企业财务预算基本合理;若小于1说明企业预算过于保守,从而进一步验证预算的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建立一套科学的预计标准值与之配套,从目前预测能力看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解决观念的问题。

    在财务动态监测中引入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季度报表进行评价,将得出的结果与财务预算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如果结果相近则说明企业运行较为正常;如果结果偏离较大则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一方面警示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预算调整的依据。

    对财务决算进行绩效评价除前述的作用外,还可以综合评判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更为主要的是可为业绩考核提供有力的保障。业绩考核是出资人对经营者所下达的最低完成指标,但在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根据业绩考核目标倒挤财务预算的现象,使财务预算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业绩考核目标进行报表粉饰,使财务决算失真。利用绩效评价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企业从主观上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随着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绩效评价工具凭借其特点,其应用范围将更为广阔,不仅在财务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发展规划、人事任免、投资评审等领域以及企业集团内部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手段实施子公司监管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逐步去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 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张金锁,沈建山,吕春晓,李燕梅,薛力.国有资产经营绩效评价方法探析.国有资产研究,1998,(2).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5

一、绩效评价基本功能及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发展进程分析

(一)绩效评价的基本功能

绩效评价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认知功能;二是考核功能;三是引导和促进功能;四是挖潜功能。其中,引导和促进功能表现为绩效评价关注的是企业的真实绩效,并通过一系列合理指标,从各个不同侧面对企业绩效开展评价。因此,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将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行为取向引导到绩效上来,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创造良好企业绩效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三个发展阶段线索

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条主线: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以“实物产量指标”为主体内容的国有企业评价方法、改革开放初期以“利润总量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评价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相对比率指标”为基本内容的管理评价体系。这条国有企业考核方法逐步发展与渐进深化的主线,是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过渡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相伴随的。

贯穿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三个发展阶段的这条线索表明:评价方法与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经营发展环境是基础,要求管理体制必须适应;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又决定着评价方法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全面考察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实践过程,可以从中得出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必须全面;二是对企业考核的方法应科学规范;三是对企业考核应充分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四是对企业考核的结果应关注其负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和推动企业经营机制改善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2006年12月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六十七条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主要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评估和评价的结果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如何评价企业绩效,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十分重大。主要表现在:可以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发展战略的转变;可以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有利于推动企业实施《企业财务通则》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二、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相适应

改革开放前期国家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一般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效果。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开始由行政审批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即只定位于“裁判员”,不再当“运动员”,这就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者业绩能够进行客观、公正和公平的评判。

(二)与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相适应

“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是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隐患,面临当前经济全球化空前激烈的竞争,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实现从粗放型模式向效益型模式转变,而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环节,使企业的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建立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因而客观上要求构建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三)与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适应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管理科学”的实质就是促进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围绕绩效进行,以提高绩效为出发点,因而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四)与加快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适应

对国有企业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和健全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必要手段,如对企业经营者的科学考察和选用、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期权制,都必须以客观、公正和公平的绩效评价结果为前提。

(五)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体系相适应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必将加快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体系的步伐,因此,应尽快建立以国际通行的投资报酬率为核心、国有出资人的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使我国企业评价方法与国际惯例基本接轨,将我国企业放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进行比较,以求生存、争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是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计分方法和评价报告等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三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四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

(一)构建有利于新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首要目标是为出资人服务;评价体系应以财务效益分析为主体内容;评价方法应由传统的纵向对比向横向比较分析转换,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构建多层次、多因素、多因子绩效评价体系。

(二)构建有利于新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技术方法

以系统分析思想为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理论;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为建立评价体系的科学基础;以投入产出分析为评价体系的内在核心;以多目标决策法建立多层次、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以隶属因子赋值法建立定性分析指标体系;以平衡计分法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以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不同权重;以沃尔比重法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比标准体系;以功效系数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计分方法。

(三)构建有利于新制度实施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步骤

第一步,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确定每一层次指标;第二步,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第三步,完成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权重划分,综合计算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总得分。具体计分公式为:综合评价得分为定量指标得分乘以权重加定性指标得分乘以权重。评价结果是评价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对评价过程的概括和总结。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采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如运用第一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形成企业效绩的初步评价结果;运用前两个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形成企业绩效更全面的修正评价结果;运用三个层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则可以形成企业绩效的综合评价。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6

关键词:国有资本 绩效评价

作者简介:詹蕾(1983-),女,汉,湖南省衡阳人,湖南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12-02

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状况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带来新的契机,绩效评价作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状况的晴雨表,在资本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一、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的内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确保实现国有经济运行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存在。在我国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分解为具有不同地位的两重功能:一是确保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二是确保实现国有资本宏观调控的目标。那么对应国有资本的目标,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微观管理绩效评价。国有企业控制着我国各类经营性的国有资本,如何监管这部分国有资本关系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从而就出现了微观角度的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国有企业经营效绩评价体系是对国有资本运营情况做出客观、公正评判的依据。

二是宏观管理绩效评价。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并代表政府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资本的管理,实现对国有资本宏观调控,这不仅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宏观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国资委代表政府行使职责的绩效考核。这一绩效评价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起着导向作用,有助于促使企业经营者合理的使用国有资本,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绩效。

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概况

㈠国有资本效绩评价制度

国有资本效绩评价制度是评价行为应遵循的规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方法依据,包括《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证价计分方法》、《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解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标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文本格式》以及《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内容。

㈡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机构

国有效绩评价机构由效绩评价管理机构、组织机构和实施机构组成。各级财政部门是效绩评价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效绩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和组织协调。组织机构由各级财政、经贸、人事等综合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成,主要职能是选择评价对象,负责成立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制定工作计划,审定实施方案,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等。实施机构是指由评价组织机构成立的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以及接受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效绩评价的具体操作。

㈢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指标

效绩评价指标主要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组成。

㈣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方法

运用基本指标产生初步评价结论,运用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产生基本评价结论,运用评议指标产生定性评价结论,运用整个指标体系产生综合评价结论。

㈤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标准

效成标准是具体进行效绩评价所依据的标尺,包括财务指标标准和非财务指标标准两大类。对于每个财务指标的标准值都按照国民经济基本行为分类划分为不同的行业,在每个行业中又划分为行为总体水平和大、中、小型企业四种类型。同时,对每一类型的标准值又划分为优秀、良好、平均等五个档次。对于每个非财务指标的标准,根据非财务指标的内容也具体划为五个评价。

三、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我国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但这一评价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渐渐暴露出来:

㈠过分依赖静态的财务数据。我国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并且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上市公司面临信息公开披露几配股,增发新股的业绩要求的时候,企业往往采用调整会计政策、债务重整、资产重组、利润补贴等手段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因而静态分析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

㈡指标设计没有考虑行业特点。由于不同的行业受政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行业本身盈利及发展模式不同,因而不区分行业状况而设计固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不能满足效绩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并且在2002年修订之后的新指标体系的非财务指标(包含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比较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企业经营发展策略及长期发展能力预测八个指标,权重为0.2)并没有突出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㈢混淆了会计主体利润和会计主体所有者利润的概念。从股东角度来说,他在投资的同时也承担了由于对现有项目投资而放弃的在其他风险相当项目上的投资所期望获得收益的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没有确认和计量这种机会成本,效绩评价体系中采用的会计利润为基础的派生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并不是从股东的角度反映。因此,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收益指标作为激励的依据,难以实现股东利益和管理者利益的一致。

㈣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站在企业所有者的立场来评价企业,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评价系统,各方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角度获得更多、更关键的有关企业效绩的信息,这有助于企业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建立密切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完善我国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㈠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

宏观评价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来分析评价国有资本金的方法宏观评价不仅要考虑直接的、能够以货币度量的效益,还要考虑间接的社会效益其评价指标和重点应主要包括: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利公积、未分配利润、资本积累率、资产负债率等、以此评价企业是否维护所有者权益,是否完成上交国家财税收入任务。

微观评价是单从企业角度分析评价国有资本金情况。其评价的重点主要是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资产损失比率、不良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

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的主要区别是:⑴前者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来考察、研究、预测和评价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既考虑经济效益,又考虑社会效益。后者从企业角度出发,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对具体项目的资金运用进行评价。⑵前者着眼于国家或社会耗用资源来分析考察其效益和费用,要剔除没有物质耗费的费用和没有物质产出的效益,因此,税金、国内借款利息和补贴不计费用和效益后者是按实际收支,确定某项目的费用和效益。⑶前者采用的价格是影子价格,即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利用和配置的价格。后者采用市场价格。⑷前者采取外贸结算汇率或议价汇率,后者采用官方汇率。⑸前者采用社会收益率以及国际市场利率,后者采用基准收益率作为折现率。⑹前者要剔除“沉没成本”的因素,后者则要考虑转移支付因素,如税款、物价补贴等。我国企业面临加人WTO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将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决策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

㈡规模评价与效益评价相结合

规模评价是对企业一定时期生产规模和经济规模进行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增减变化、销售收人增减变化、职工人数增减变、企业生产能力达标状况等。规模评价一方面要掌握和了解企业生产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运用成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掌握企业合理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和盈亏临界规模,使企业规模建立在适度、有效增长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规模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完全按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进行生产,而必须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资源分布状况、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

效益评价主要是对企业资产营运状况以及盈利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利税总额、社会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国有企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加积累,为财政增收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国有资本效绩评价必须把效益指标的评价放在首要的位置。

㈢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静态评价是为达到分析计算企业资产(资本)或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目标和偿债能力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评价方法。其特点是:⑴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对资本投人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影响;⑵不考虑项目寿命期内各年的获利能力,只考虑正常年份的净现金流量或平均值。其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投资总额、投资回收期限、借款偿还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动态评价一方面要考虑一定时期内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及其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对企业资本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影响就具体投资项目而言,动态评价方法包括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其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净现值、现金流人量、现金流出量、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等实际工作中,只有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评价企业国家资本金的投入使用情况,减少投资风险,提高国家资本金使用效果。

㈣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指运用数学的方法,对企业历史或当前的有关资料进行处理,以分析和揭示企业在生产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的状况:国有资本金效绩定量评

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以及发展能力状况。共性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量、销量、价格、总资产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同时,还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

定性评价是通过逻辑思维和主观判断,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分析说明企业管理素质、管理水平、管理方法和管理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评价内容是:⑴

领导班子基本素质;⑵产品市场占有能力;⑶基础管理比较水平;⑷在职职工素质状况;⑸企业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装备更新水平;⑹行业或区域环境的影响力;⑺企业经营发展的策略;⑻长期发展能力预测。实际工作中,影响企业发展和获利能力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很多,只有实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㈤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横向评价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销售、利税等效绩状况与同类企业效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横向评价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将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国家资本金、管理费用、利润总额等指标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平均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一特别是要与那些同等生产经营规模、同样经营管理体制、同样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输等外部条件的同类企业进行指标对比分析,以便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制定改进的措施二是要分析和掌握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同类企业所采取的优惠政策、特殊体制、特殊措施和资金投放等情况,学习和借鉴同类企业好的作法和经验,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客观、公正评价企业效绩。

纵向评价是对企业某一年度内效绩指标与基年(上一年度或以前年度)同期效绩进行对比分析。纵向评价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财务指标,尤其要重视相对指标的分析,以评价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是否确保效益的增长。纵向评价方法主要有三:一是要与上年或以前年度进行比较,以重点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状况;二是要与计划进行比较,以评价企业计划的准确性以及执行计划的情况;三是要与历史最好水平进行比较,以了解企业存在的差距。对企业效绩进行横向和纵向评价,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促使企业不断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平编著.国有资本营运与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8.

[2] 唐现杰,孙伟明.国有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7.(1).

[3] 石明华,李敬.“新经济”时期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 沈红花.企业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商业,2006.(3).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业绩评价 平衡计分卡

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2011年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其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50%和68%左右,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其发展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可以说,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非常艰难,据调查,其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人工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缺乏人才,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资金紧张等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从中小企业内部看,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技术创新与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比较弱,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进入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尤其是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改善和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为了使经营者实施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本文认为,有必要借助评价机制对企业的战略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情况进行评价。

一、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现状

(1)中小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应用效果差。据了解,大部分中小企业(包括相当数量的规模较大企业)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财务分析阶段,所谓的业绩评价只是针对不同的目的,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没有对业绩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评价,业绩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亟待提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自己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都表示不满意,觉得评价方法效果一般,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的2005年度《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及培训需求调研报告》表明:被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绩效考评”是管理工作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难题。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笔者针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与业绩评价标准问题,对所在的城市以及周边的几个城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中,约6%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正在使用平衡记分卡,它们主要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24%的受调查者没听说过平衡记分卡,有53%的受调查者表示他们知道平衡记分卡但不熟悉,而对其熟悉的人几乎都是因为其所在的企业正在使用或即将准备使用平衡记分卡,当然,即使是正使用平衡记分卡的企业,也有人表示对这种方法并不熟悉,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由于平衡记分法本身的复杂性,但同时也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结构未能及时更新,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原因分析

(1)我国有关于中小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匮乏。我国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结合实际应用层面的研究较少,所以值得大范围推广的研究成果不多,针对中小企业的业绩评价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靠自己摸索,从自身需求出发,对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2)中小企业企业管理当局对业绩评价的认识不足。由于经营者自身业务知识的匮乏,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业绩评价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并未认识到业绩评价的重要性,设置比较完善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企业很少。甚至包括较大规模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认为,是否进行业绩评价“无所谓”;即便开展业绩评价,相关人员也不知道业绩评价的效果。

(3)中小企业会计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多为私营法人,由于经营者管理能力弱,忽视会计工作管理,资金管理十分混乱,为牟利益,甚至纵容会计工作人员从事非法账务处理,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会计报表失真严重。企业编制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个月的纳税申报及工商每年年检的需要。企业不重视导致财务报表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内容编制不完整,业绩评价没有了客观依据。

(4)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普遍重核算轻管理,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自身的后续教育,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知识较为匮乏,大多数财会人员对业绩评价的相关知识不知道或不熟悉;大多数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过于简单,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兼职会计常常从事多家会计记账,在工作中应付了事,无责任心,不积极参与企业管理,不清楚、不知道本单位业绩评价的效果和业绩评价标准。

二、中小企业业绩评价方法选择困境

1、传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上的缺陷分析

(1)沃尔评分法。亚历山大·沃尔在20世纪初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首先选择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其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然而沃尔评分法至今仍然未从理论上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7个指标,也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从技术上看沃尔评分法也有缺陷:当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尽管沃尔评分法在理论上还有待证明,在技术上也不完善,但它还是在实践中被应用。

(2)杜邦分析评价法。杜邦分析评价法,是指利用各个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综合分析、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分析方法。该种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的经理创造出来的,故称之为杜邦分析评价法或杜邦分析系统。杜邦分析评价法的关键是建立完整的、连贯的财务比率体系,并确定总指标即所谓龙头指标,然后运用指标分解的方法建立起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数据的替换,确定从属指标对总指标的影响。

然而,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代表的传统绩效评价体系面对今天的企业经营环境却显得力不从心,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财务衡量为主,它将有形资产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包括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员工的专业技能、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客户的满意度等等)的确认、衡量却难以奏效。第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注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忽视了企业的外在因素,如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企业的创新能力等。第三,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偏重于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而忽视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潜在能力。第四,传统绩效考核制度与公司的战略和竞争优势关系不大,并且只看重短期绩效,而忽视企业长期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内部经营条件还是外部经营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在新的经营条件和环境下,企业要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具有战略性的竞争优势。而企业要具有战略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制定经营决策时具有战略眼光,不仅要考虑内部因素的改善与整合,更要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的经营,更要重视知识资本的经营。这就客观上要求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不能仅观察企业当前财务成果的好坏,更应重视影响企业长期而稳定发展的因素。显然,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一些新的业绩评价方法就应运而生了。

2、平衡计分卡及其应用上的难度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管理工具,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性成功因素以及评价这些关键性成功因素的项目,并不断检查、审核这一过程,以把握真实、客观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在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进了大量能对未来财务业绩进行考评的非财务动因(包括客户、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等),这些动因共同融合于企业信息系统。利用平衡记分卡,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计量他们的有关经营单位如何为现在和未来的客户创造价值,如何建立和提高内部生产力以及如何为提高未来经营而对人员、系统和程序进行投资。

平衡计分法自产生以来,在一些公司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从总体来看,实施平衡记分卡测评业绩的公司数量并不多,并且时间也不是很长,其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国外平衡计分卡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

(1)指标的创建和量化困难。财务指标创立与量化是比较容易的,其他方面的指标就需要企业的管理层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运营的主要业务、外部环境加以仔细的斟酌。有些指标不易收集,有些重要指标很难量化,因而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并且要经过充分的加工后才有实用价值。当一些数据目前并不存在而需要进行专门收集时,使得一些管理人员对增加的这部分工作失去热情,导致平衡记分卡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2)明确结果与趋动因素间的关系。平衡计分法要确定结果与趋动因素间的关系,而大多数情况是结果与趋动因素间的关系并不明显或并不容易量化,这也是企业实施平衡计分法所遇到的又一个困难。企业要花很大的力量去寻找、明确业绩结果与趋动因素间的关系。

(3)执行的成本与效果的权衡。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考虑战略目标的实施,并为每个方面制定详细而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它需要全体成员参加,要求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平衡计分卡。一份典型的平衡计分卡需要5—6个月去执行,另外再需几个月去调整结构,使其规则化,从而总的开发时间经常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企业要付出较大代价。但多个系列的指标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容易降低业绩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削弱评价体系的作用,进而降低企业业绩。

三、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

由于中小企业业务规模和人员素质等原因,笔者认为构建业绩评价方法时,在保证业绩评价效果的基础上,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简化评价过程,避免操作烦琐(这恰恰是平衡计分卡难以在我国中小企业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所以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我们可以在原“沃尔评分法”的基础上加入非财务指标对业绩进行评价,评价采用百分制,具体做法是:按“沃尔评分法”选择财务指标,设置各指标权重和标准值;结合企业各自的特点,选择非财务指标,容易量化的指标设置指标权重与标准值,难以量化的按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的方法(隶属因子赋值法)予以量化后再设置指标权重与标准值;最后根据前两点计算加权平均数。

采用这种方法具有下列优点:可建立多层次多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并重,通过对指标的合理取舍和指标权重的设置,使评价指标突出重点,实现评价系统的优化;以隶属因子赋值法建立定性分析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对照其评语等级的标准档次,确定等级参数,与每个指标的权数相乘,计算出评价分数;采用平衡记分法使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需的更为全面的参考信息,有效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操作简单,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能让更多的企业理解和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选择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还是设置指标权重,都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因“时”制宜;定期进行“绩效”的回顾,研究指标的完成情况,以不断改进业绩评价的效果。

四、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建议

1、切勿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模式和经验

不同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竞争环境,需要不同的战略,进而设定不同的目标,因而每个企业在选择经营业绩评价方法时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企业经营的目标及其衡量指标皆不同,即使相同的目标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另外不同公司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也不同,相同的指标也会因产业不同而导致作用不同。总之,每个企业都应针对自己特点改进业绩评价方法,如果盲目地模仿或抄袭其他公司,不但无法对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反而会影响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

2、提高企业管理信息质量的要求

与欧美企业甚至是我国规模较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企业信息的精细度和质量要求相对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业绩评价的效果。由于信息的精细度与质量的要求相对偏低,导致所设计与推行的考核指标过于粗糙或不真实,无法有效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

3、正确看待投入成本与获得效益之间的关系

要改善业绩评价的效果就要有投入,所以改进业绩评价方法首先应考虑成本而非效益,而且效益的产生往往会滞后很多时间,因此,在实施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时,一定要对成本效益问题慎重考虑,只有在站在长期的角度认同效益可以弥补成本时,才会有较大动力推动业绩评价方法的改进。

4、加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教育与宣传

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发挥专业优势,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加大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宣传,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业绩评价对加强管理、提高业绩、提升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全面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下)[J].上海企业,2007(1).

[2] 魏红敏:简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J].林业科技情报,2012(2).

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篇8

【关键词】绩效评价 方法 探讨 选择

自从市场经济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制度性的变革,各个企业进行了资产调整与结构重组,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近年来世界经济朝着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有力保障,从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来看,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缺点不足,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无法公平准确和评价企业的综合效益,建立新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是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 、公司绩效评价的简介与意义

“绩效”这一词汇最早来自于英语词汇中的“performance”一词,早时候他被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被翻译成“业绩,效益”可以解释为: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或者已经被做完的工作;瞩目的成绩,由于做某项事业取得的成就。绩效可以被解释为一个过程也可以被解释为一个工作过程后产生的成绩或者结果。

企业的绩效评价是通过借助统计学或者运筹学的原理,运用一定的指标系统与统一的评价指标,通过某一程序进行定量的对比分析,来评价企业员工的工作业绩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对企业与企业员工的成绩给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企业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人才备受重视,人力资源日益发展的现代企业里,做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对人力资源的工作业绩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依据,只有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才能确保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就是一个经济组织,这个组织是由不同的成员组成的,对每一名成员的工作表现、工作结果与他们对企业做出的贡献进行评价管理,根据评价结果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管理制度,表彰先进者,惩罚落后者,是对员工工作热情的激励,也是对企业的人才资源良好储备的维护。在人才资源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绩效评价制度是企业进行有效经营管理的必要手段。

在企业绩效评价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经营绩效评价方法引起了社会人们的关注。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1、绩效评价系统不完善。

公司的绩效评价涵盖了:绩效计划、绩效实行、绩效监督与控制、绩效考核与反馈等等,然而现今的国有企业没有把绩效评价简单地理解为绩效考核,以考核的方式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单一的评价,使得企业的绩效评价制度出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 ,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没有严密的制度体系,缺乏可操作性,一般的绩效计划都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评价人与被评价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评价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

第二 ,一些企业简单地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对于绩效评价运行中的宝贵的反馈信息视而不见,这样就使得绩效评价的作用发挥大打折扣,失去了绩效评价的意义。

2、绩效评价的动机不科学

正确的公司的绩效评价应该有多元目标,应该涉及到企业职工的责任分配,职位的分析,职工的培训,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的优劣等方面,实行绩效评价的目的是要深刻认识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法,以此解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不断改进企业的经营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现实中的一些企业把绩效评价简单地作为企业员工晋升的依据,根据员工的绩效评价成绩来决定实行对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这样的动机无法实现绩效评价活动的意义。

3、绩效考核方法不科学

第一,缺乏一致的考核指标。一般的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都是从上到下进行的,在没有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做出分析与分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实现一个评价标准,这就自然导致了评价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例如:同样的工作量,难度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往往比技术含量低的岗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更高级的技术,更多的时间,如果这部分明明完成了工作,结果因为超时或者超成本,被给予不公平的评价,就会导致该岗位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锐减,导致权力之争或者推卸责任,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第二,考核过程不实际。虽然在一些企业内部已经制订了具体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与评价标准,但是却没有将这些制度或者标准真正地付诸实践,多数表现在开始时满腔热血,在平时中却表现得十分懈怠,只是在年末对结果进行评定,这样就会使员工在常规的工作中出现放松、懈怠的现象,在最后的年末总结中,没有科学的依据可言,仅凭关系或者印象打分,这样的绩效评价工作失去了实际意义,一切流于形式。

第三、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是对员工进行评价的准则与指标,然而现在一些企业中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的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的体系,例如:岗位业务素质、学习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沟通能力、同事之间的关系等都应该成为评价的标准,但是,现实的企业只是将其中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成绩简单地作为评价的标准,失去了公平性。

三、公司绩效评价方法的优化措施

首先,根据企业的类型与现状进行客观评价与管理

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经营项目与经济目标,各个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资本运营方式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与管理制度。

例如:铁路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应该基本从日常工作人员的出席情况、铁路的建设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施工成本以及内部工作人员的流动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其次,以资金流量为基础进行科学评价

流动资金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设置资金流量指标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收入状况以及债务偿还能力进行评价,可以运用:销售现金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以及主营业务收入现比率等指标。

再次,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综合评价

企业的绩效评价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要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与国家的制度规定。企业要采取全面的、全方位的权重评价标准。

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主体建立合适的评价权重标准,应该给予更多的评价主体更多的权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投资人、企业自身等,而且不同的评价主体要实行不同的评价指标,设置全面的权重体系,还要指明不同权重体系的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等,以适应不同的评价主体,在对公司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时,也要对对应的权重体系进行公布,提高绩效考核的透明度。

总结: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举措,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企业才能清楚地看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才能制定科学的建设目标,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康宛竹.如何从绩效考核走向绩效管理,[J] 中国劳动,北京:2002年第2期,P32.

[2]郝忠胜,李虹.人力资源主管·绩效管理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范文 下一篇:公路工程招投标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