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26 05:23:32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1

专家:

2009年众筹在国外兴起,2011年众筹开始进入中国,2013年国内正式诞生第一例股权众筹案例,2014年国内出现第一个有担保的股权众筹项目。2014年5月份,明确了证监会对于众筹的监管,并出台监管意见稿。

股权众筹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融资的模式被称作股权众筹。

基本模式为:①融资方融资需求,包括融资金额和出让股权比例;②由具备一定条件的专业投资者率先认缴一定的金额,充当“领投人”角色;③其他投资者为“跟投人”,认缴各自的金额;④“领投人”与“跟投人”在规定期限内合计认缴金额达到或超过融资额后即停止认缴,并在认缴金额实际出资后成立有限合伙企业;⑤该有限合伙企业出资到目标公司并取得股东地位,众筹股权融资宣告完成。

关于股权众筹的风险,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一、投资活动的固有风险

1.公司持续亏损

由于目标公司大多处于初创期,其发展前景不明朗、盈利能力无保障,所以投资者是否有回报就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2.公司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害小股东权益

这一类风险或许是大多数缺少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容易忽视的。公司有盈利并不一定就会分配利润,公司是否分配利润、分配多少是由公司股东会所决定的,而股东会的运行机制实行资本多数决,换言之大股东在股东会上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言,股权众筹的投资者在公司中所占的股份比例都不高,创业团队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类似于公司发展、利润分配、收购合并等这类重大的议题几乎都由实际控制人决定,小股东如果与大股东意见相左,是很难实现自己的主张的。如果目标公司运营顺利实现盈利,而控制人没有分红意愿,小股东又如何能保证收益呢?当然,法律制度上有小股东退出的机制安排,但这是一种救济手段。

3.股东退出机制不畅

如果是上市公司,股东的退出机制比较顺畅,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由于其闭合性的特点,股东要退出公司甚为不易。

二、众筹融资的自有风险

1.公司估值不易确定

一家公司在初始成立时,各股东依出资比例享有公司相应的股权,股权比例清晰,一般不会存在争议。然而在公司成立后面向投资者进行融资,融资金额占公司股权多大比例,这并非是一个容易确定的问题。比如某公司融资需求100万元,出让股权比例10%,按此计算可知公司估值为1000万元。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公司估值。在公司估值的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新增股东所占公司股权比例的问题,这是涉及股东权益的最根本所在。

进行融资新增股东时,必须要对公司资产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估以确定新增股东所占股权的比例。在目前所看到的众筹融资中,融资额几十、上百甚至几百万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所占股权比例往往不会很高。融资方如何确定公司估值?如何保证新增股东所占股权的合理性?在此种情况下,融资金额已经超出注册金额或公司资产但出让股权只占很小比例,这违背了公平原则,甚至可能会出现公司大股东“花别人钱、办自己事”的情况。

2.众筹平台如何管理融资款项

目前的众筹平台一般都把自己定义为中介平台,不参与实际的投融资活动。然而由于融资不确定性和时间差等原因,融资款总是汇集到平台并且沉淀下来,平台实际上发挥了管理人的作用去管理、划拨相应的款项,这都有赖于平台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风险控制等因素。平台风险不容忽视。

3.融资结束后没有监管

通过股权众筹进行融资的公司并非上市公司,故不能适用《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融资及监管的规定,另一方面作为融资中介的平台对融资公司进行后续监管也于法无据。当然,成为公司股东后的投资者可依《公司法》行使相关股东权利对公司进行监督,但是鉴于众筹面向公众融资的开放属性,此种监督力度相比而言实属偏弱,不足全面保护投资者。在相应法律出台以前,已经完成的众筹融资项目无不暴露在此风险之中。

三、操作模式的特定风险

1.持股方式

目前众筹最具特点的环节是,投资者并不直接成为公司股东,而是协议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对内将众多投资者集合在一起,对外以单一意思表示主体身份加入目标公司,目前几乎所有的股权众筹平台都采用了合伙企业的模式。

合伙企业具有明显的人合性,在股权众筹中,投资者订立合伙协议组成有限合伙企业成为有限合伙人,不仅彼此间无信任基础,更因有限合伙人的地位而对外没有执行合伙事务的权利,而必须由特定的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这样的合伙企业对内缺少信任基础、对外难以主张权利。当然,有人认为有限合伙的普通合伙人会忠实履行义务,保障全体合伙人的利益,其在公司行使股东权利就是代表合伙人行使权利。这种主张乃是建立在全体合伙人意思高度一致前提下的理想状态,稍有商业经验的就知道全体合伙人和全体股东意思一致的局面几乎不可能出现。

2.领投“陷阱”

在融资需要后,融资方往往会寻找有投资经验的专业投资人士先行认购部份股权,然后由其成为领投人,待其他投资者认购满额后,领投人牵头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并成立普通合伙人,其他投资者为有限合伙人,领投人对外代表有限合伙执行事务。这样的操作思路与P2P借贷相类似,以领投人的信用为项目进行“信用增级”,以加强投资者信心,解决融资方资信不高的问题,推进融资顺利完成。在金融领域,信用增级是在融资中经常运用的手段,功能是降低风险和提高偿付能力。反观在众筹中领投人的地位作用,既没有降低项目的风险也没有提高偿付能力,实际上对项目的资信无实质性提高。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个人信用的功能非常有限,仍不足以支撑实体中的风险管理需求。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2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退出方式 退出机制

引言

风险投资一词来源于英文Venture 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或专业投资人员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把资金投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并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网络辅助企业经营以获取资本增值的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 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一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二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一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而发行股票上市为%~%。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一定的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二板市场。虽然

  

年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二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 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一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一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一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一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一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一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径。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3

一、新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新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内源性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主要在企业内部融资,规模很有限。二是亲友借贷,这种融资渠道大多是家族型企业发展的早期融资方式。三是银行借贷。间接融资的银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银行的这扇大门却没有为中企业完全打开。2012年,新疆主要地州市的中小企业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新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四是民间借贷。民间资本很是丰富,但是融资市场的不健全,导致这个融资渠道也是比较困难。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经过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资金需求不同,对资金的融资渠道也有很大的不同。据调研,初创期因为资金需求少,内源性融资占到80%左右;成长期主要靠银行借贷大概31%左右,民间借贷52%左右;到了成熟期,企业有足够的实力,这个时候,银行借贷就占到50%左右。从发展阶段来看,在中小企业的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是最大的,民间资本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上市企业,通过公开募集很容易完成融资,但是对于新疆中小企业,它们是非上市公司,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很好调动民间资本的途径——发展新疆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这个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能很好地调动民间资本,解决新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二、 解决新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2008年9月,经天津市政府批准,由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天津开创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发展组建的公司制交易所——天津股权交易所成立。它专门从事“两高两非”企业股权和私募基金份额交易。2009年10月份,深圳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成立,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以交易平台的形式进行股权的托管和转让业务。2009年12月份,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成立,它是副厅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股权登记托管和股份报价转让业务。2010年2月份,上海股权托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市场主管单位均为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时能为挂牌企业提供增资扩股的融资功能。截至2011年11月,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新三板共有131家企业参加试点,其中挂牌的企业累计99家,有58家券商获得主办券商业务资格。2012年12月18日启动的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更加说明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决心打造成“四板”市场的区域性股权交易所的努力。这些股权交易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中小型、具备成长性、有价值的企业。随着全国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的浪潮,新疆也迎来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的机遇。

(一)发展新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1.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新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一是企业可以扩股、募集发展的资金,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命力。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与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股权交易市场,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引进设备、工艺创新、市场开拓、产品营销等方面提供新的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三是推进中小企业的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据调研,新疆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他们大多是家族治理方式,在创业初期这种方式效率较高,但是到了后期,这种经营方式就不适应这种需要了。股权交易市场客观是促进到了中小企业的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2.股份制企业股权流动的需要。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产权明晰和股权流动是重要的特征。国内外股份制发展的实践都证明,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其股权都要求流动,只是流动的方式不同而已。目前,新疆已有股份有限公司128家,其中已经上市37家,未上市91家;有限责任公司几千家,其中资产总值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800多家;还有上百家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公司。这些公司大都超过了三年,都有股权流动的迫切需要,建立新疆股权场外交易市场,就为非上市的股权流动提供了合理的出路。

3.风险投资的需要。我区能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是很少的,多数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还依靠新疆股权交易市场。风险资本有进入和退出通道,社会上的许多的民间资本和区外的风险资本才会投向新疆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发展新疆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1.法律法规许可度、关注度的提高。如前文所述,目前对于建立区域股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已有依据,并且从近几年的OTC市场的发展来看,国家对OTC市场的关注度提高,天津股权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5大区域性场外市场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疆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2.政策引导的积累效应。 国务院、证监会和自治区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效益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对推动新疆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政策引导已经到位,发展新疆股权交易市场的政策条件已经成熟。

3.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私募股权投资者是股权场外交易市场的主力。这类机构近几年在新疆发展比较迅速。2010年,自治区借助中央的政策,不失时机连续解决了三个关于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同时,自治区金融办主动赴海招商,吸引了7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落户新疆。不仅仅区外的投资实力强,这几年,自治区的投资实力也在增强。据人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统计,到2012年4月底,全疆企业单位存入各家银行的定期存款余额高达920亿元,比年初净增了60.7亿元。

三、展望

2012年9月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设立新疆股权交易中心,这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股权交易中心,意味着新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步入实质性阶段,全区具有上市潜质的企业也有了跃向沪深证券交易的跳板。新疆股权交易中心的成立是新疆金融改革成果的体现,也是新疆近年来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为新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未上市之前,新疆这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交易市场,实现股权的流动,吸收大量的民间资本,达到融资的目的,有效地解决融资困境,为公司的上市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李敏,赵富春.对新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2011(05).

[3]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白永秀.关于区域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4

关键词: 产权交易市场 PE 多层次资本市场

所谓PE即Private Equity,我们将其译为“私募股权”,它是一种新的社会资本运作管理模式,专指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而产权交易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出现的一个交易平台,其初衷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目前,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由分布于全国的200多个产权交易所组成,产权交易市场也属于资本市场的范畴,这是我国的特色。由于PE属于私募资本市场,按照美国的划分,这属于第三和第四层次,与产权交易市场同属于场外市场,这两者的发展一定能给场外交易市场带来新繁荣,也必定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为我国的“平民”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一、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PE在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已是全球股权投资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三季度,一共有138支投资亚洲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了1005.3亿美元的基金,第四季度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三批产业投资基金,也将先后开展新基金的募集和设立工作。同时,中国社保基金首次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加之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这些都为中国和亚洲私募股权市场注入新的活力。PE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促进企业重组和产业升级、降低风险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次金融风暴下,由于面对信贷紧缩、赎回压力、政府加强监管以及全球流动性冻结等压力,特别是受金融市场动荡导致杠杆效应减弱的影响,PE为大型交易进行融资的能力大受影响。正是这种压力使得PE在我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在近几年也非常快。中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诞生之初是国资委为了方便国有企业改制而设立的交易平台,几经合并和重组。目前,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由分布于全国的两百多家产权交易所构成,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家交易所为中央管辖。除此之外广州产权交易所、武汉产权交易所和西部产权交易所等也颇有实力。近几年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近三四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在2004年和2005年均高于股票市场的融资额,2006年股票市场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融资额高于产权交易额。从这几年的数据看,产权市场交易额与股票市场融资额属于同一数量级。由于产权市场的交易量在融资作用上几乎等于股票市场IPO,同时中国企业众多,每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IPO量很有限,如果等待企业上市融资可能要花几百上千年,因而产权交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在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可供交易的国有资产也越来越少,交易对象已经从国有资产扩展到其它产权交易,比如林权、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等等。因而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广泛的寻求与PE等机构合作,尽可能扩展产权市场的交易对象。

二、PE与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的重要意义

由于PE与产权交易市场同属于场外市场。PE最为关注的是具有投资前景的项目,产权交易市场在这一方面恰恰有其优势;而产权交易市场在目前发展中也需要进行业务拓展,PE可以增加其活力。具体来看,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相互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促进PE行业的发展和繁荣

PE的运作可分为募资、投资、退出三个阶段。在募资阶段,资本主要由社会上的机构投资人,如主权基金、社保基金、大学基金、慈善基金等,以股权形式投资给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阶段,资本由基金管理公司以股权形式投资给标的企业。在退出阶段,这些资本及其相应增值离开标的企业回到基金管理公司和机构投资人手中。然后照此过程复制。在这几个过程中,充分的企业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产权市场在这一块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承载了中央和地方数万家企业物权、股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的流转和交易的任务,有着非常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PE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集中地对多个项目进行比较,从而将资金投入到最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提高投资效率。另外在PE的这几个阶段中,退出机制是十分关键的,在以往成功的投资项目从资本市场退出,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市,也可通过进入产权市场公开竞价转让。由于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非常苛刻,这会影响PE的顺利退出,真正通过上市渠道完成退出的仅占5%,其余90%以上的项目多为私下并购交易。由于产权交易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且产权交易所分布非常广泛,这为PE的退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近年来随着产权市场的发展,其功能已不单是满足国有产权的转让,很多产权交易机构已由国资交易占据半壁河山转向了全方位为各类企业服务的经营模式。产权市场业已成为汇聚投资方和项目方进行对接的专业平台。产权市场的企业并购重组平台功能也为PE提供了通畅的退出渠道,利用这一平台,PE的退出就更为便利。因而我认为产权交易市场的业务平台和信息优势可以极大的促进PE在我国的繁荣发展,这也必将成为未来这几年PE发展的方向。

2、PE也可以促进产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产权交易市场最初是为了国有企业改革而服务的。发展至今,在可供交易的国有资产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产权市场应该探寻新的领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种背景下,PE与产权市场的对接为产权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最新的《中国产权市场年鉴》统计,其收集的全国80家产权交易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产权市场的成交宗数和成交金额继续放大,交易行情稳定增长。2007年,完成产权交易35718宗,成交金额总计为3512.88亿元,同比增长9.99%。其中,国有产权交易占比相对稳定,非国有产权交易则同比大幅上升。产权交易市场已经开始成为了PE发展的新的舞台,PE的广阔前景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增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PE的发展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对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性在全球金融风暴蔓延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海外PE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超过1000个,大多数都是Pre-IPO项目(待上市公司),尤其是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基金投资的单个项目额度开始大幅度提高,由过去平均每个项目投资500万美元,上升到过千万美元。然而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走低,公司上市受阻,PE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样产权交易市场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三、PE与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的方式探索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5

【关键词】 产权交易市场 PE 多层次资本市场

所谓PE即Private Equity,我们将其译为“私募股权”,它是一种新的社会资本运作管理模式,专指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的一种投资方式。而产权交易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出现的一个交易平台,其初衷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目前,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由分布于全国的200多个产权交易所组成,产权交易市场也属于资本市场的范畴,这是我国的特色。由于PE属于私募资本市场,按照美国的划分,这属于第三和第四层次,与产权交易市场同属于场外市场,这两者的发展一定能给场外交易市场带来新繁荣,也必定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为我国的“平民”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一、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PE在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已是全球股权投资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从2006年到2008年第三季度,一共有138支投资亚洲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了1005.3亿美元的基金,第四季度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三批产业投资基金,也将先后开展新基金的募集和设立工作。同时,中国社保基金首次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加之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这些都为中国和亚洲私募股权市场注入新的活力。PE在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促进企业重组和产业升级、降低风险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次金融风暴下,由于面对信贷紧缩、赎回压力、政府加强监管以及全球流动性冻结等压力,特别是受金融市场动荡导致杠杆效应减弱的影响,PE为大型交易进行融资的能力大受影响。正是这种压力使得PE在我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在近几年也非常快。中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诞生之初是国资委为了方便国有企业改制而设立的交易平台,几经合并和重组。目前,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由分布于全国的两百多家产权交易所构成,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家交易所为中央管辖。除此之外广州产权交易所、武汉产权交易所和西部产权交易所等也颇有实力。近几年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从近三四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在2004年和2005年均高于股票市场的融资额,2006年股票市场有了大幅度的发展,融资额高于产权交易额。从这几年的数据看,产权市场交易额与股票市场融资额属于同一数量级。由于产权市场的交易量在融资作用上几乎等于股票市场IPO,同时中国企业众多,每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IPO量很有限,如果等待企业上市融资可能要花几百上千年,因而产权交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在经历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可供交易的国有资产也越来越少,交易对象已经从国有资产扩展到其它产权交易,比如林权、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等等。因而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广泛的寻求与PE等机构合作,尽可能扩展产权市场的交易对象。

二、PE与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的重要意义

由于PE与产权交易市场同属于场外市场。PE最为关注的是具有投资前景的项目,产权交易市场在这一方面恰恰有其优势;而产权交易市场在目前发展中也需要进行业务拓展,PE可以增加其活力。具体来看,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相互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促进PE行业的发展和繁荣

PE的运作可分为募资、投资、退出三个阶段。在募资阶段,资本主要由社会上的机构投资人,如基金、社保基金、大学基金、慈善基金等,以股权形式投资给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阶段,资本由基金管理公司以股权形式投资给标的企业。在退出阶段,这些资本及其相应增值离开标的企业回到基金管理公司和机构投资人手中。然后照此过程复制。在这几个过程中,充分的企业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产权市场在这一块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了这么多年,承载了中央和地方数万家企业物权、股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的流转和交易的任务,有着非常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PE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集中地对多个项目进行比较,从而将资金投入到最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提高投资效率。另外在PE的这几个阶段中,退出机制是十分关键的,在以往成功的投资项目从资本市场退出,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市,也可通过进入产权市场公开竞价转让。由于股票市场上市的条件非常苛刻,这会影响PE的顺利退出,真正通过上市渠道完成退出的仅占5%,其余90%以上的项目多为私下并购交易。由于产权交易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且产权交易所分布非常广泛,这为PE的退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近年来随着产权市场的发展,其功能已不单是满足国有产权的转让,很多产权交易机构已由国资交易占据半壁河山转向了全方位为各类企业服务的经营模式。产权市场业已成为汇聚投资方和项目方进行对接的专业平台。产权市场的企业并购重组平台功能也为PE提供了通畅的退出渠道,利用这一平台,PE的退出就更为便利。因而我认为产权交易市场的业务平台和信息优势可以极大的促进PE在我国的繁荣发展,这也必将成为未来这几年PE发展的方向。

2、PE也可以促进产权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产权交易市场最初是为了国有企业改革而服务的。发展至今,在可供交易的国有资产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产权市场应该探寻新的领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种背景下,PE与产权市场的对接为产权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最新的《中国产权市场年鉴》统计,其收集的全国80家产权交易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产权市场的成交宗数和成交金额继续放大,交易行情稳定增长。2007年,完成产权交易35718宗,成交金额总计为3512.88亿元,同比增长9.99%。其中,国有产权交易占比相对稳定,非国有产权交易则同比大幅上升。产权交易市场已经开始成为了PE发展的新的舞台,PE的广阔前景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增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PE的发展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对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性在全球金融风暴蔓延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海外PE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超过1000个,大多数都是Pre-IPO项目(待上市公司),尤其是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基金投资的单个项目额度开始大幅度提高,由过去平均每个项目投资500万美元,上升到过千万美元。然而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走低,公司上市受阻,PE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样产权交易市场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三、PE与产权交易市场对接的方式探索

既然产权交易市场与PE的合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将PE与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对接呢?借鉴北京、上海等比较发达的产权交易所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经验,本文认为可以有以下方式。

1、逐步建立产权交易所做市商制度

我们可以考虑在上海、北京等几家大的产权交易所以试点的形式吸收一部分私募机构人员为特别会员,逐步建立产权交易所做市商制度,以其示范效应为全国范围内的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合作提供指引。关于做市商制度,在股票市场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做市商制度与上柜的中小企业的特征比较匹配,它能使做市商的利润同其所负责做市的上柜公司证券之交易活跃程度(交易频率)直接相关,故该制度能够有效激励做市商挖掘信息,并为流动性较低的上柜企业的股票进行买卖双向报价,随时以自有资金或其所拥有的股票为交投不活跃的上柜企业的股票买卖造市。由于证监会严格规定产权交易市场不能切割,不能细分,不能标准化,这些都决定了券商很难在产权交易中充当做市商。这样可以探索利用有实力的产权交易所和私募股权机构合作的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做市商制度。

2、各产权交易所和监管机构应该在政策上多加以支持

为PE在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个高效的、透明的、有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平台。在这方面,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包括伦敦亚洲基金、Cerebus、中美风险投资集团、摩根富林基金和扬子基金在内的诸多私募基金机构均与上海联交所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基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的项目领域,包括中小科技型企业、先进制造业、环保能源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房产企业等。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得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上海联交所各类投资公司收购项目分别占到产权交易宗数和总金额的12.76%和17.72%。从退出交易情况看,同期,投资公司转让宗数735宗,占比14.49%,成交金额261.35亿元,占比17.09%。与此同时,浙江产权交易所等其他交易所也都在积极探索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合作之路。除了产权交易所各自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多的举办全国性质的产权交易会,打造这一品牌的方式为PE与产权交易市场的合作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3、建立相关的产业投资基金

可以考虑产权交易所和私募股权企业之间建立相关的产业投资基金,以这种深层次的方式进行合作。由于产权交易所拥有丰富的企业信息资源,私募股权类公司拥有大量的资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方面丰富的经验,这两者直接合作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投资效率,促进这两者的共同发展。

4、产权交易所应该细化规则

尽量区分PE和VC(资本市场风险投资),按“成长型”和“相对成熟型”特点细化交易平台,以便于不同投资风格的私募股权基金寻找合适的中小企业,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产权市场与PE的合作效率。

总之,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有利的发展机会,在宏观政策上和微观机制上努力促进PE和产权市场的对接。在这一轮金融风暴下,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时机,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这必将促进这两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走出实质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潘新平:中国产权交易市场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李连发、李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及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3] 熊焰:资本盛宴――中国产权市场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财贸经济,1996(4).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6

[关键词]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理论;对价实务

股权分置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历程的特殊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股权分置已经成为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完善经济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的改革,它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创立以来最为重大的制度性变革。截至2006年4月底,不算两批试点公司,累计已有30批公司宣布进入股改,股改公司总数已达868家,占1 344家应改革A股上市公司的65%,对应市值比重接近70%,对应的股本比例为67%。

一、对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从概念上看,对价(consideration)原本来自于英美合同法,其本意是指一方得到权利、权益、益处或是另一方换取对方承诺所作出的或所承诺的损失、所担负的责任或牺牲。按照英美合同法,对价是一项合同成立的前提,无对价合同不受法律保护,而中国的司法实践则根据当事人取得的权利有无代价,将合同分为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对价”一词在中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第8条“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以对价方式平衡股东利益,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有益尝试,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从经济学角度说,对价是冲突双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况时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条件。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是要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解决资本市场上由于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制度缺陷,这本身就隐含着十分明确的经济学前提,即认为市场可以通过自身的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进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在平等个体之间法律关系冲突情况下,效率的解决只能通过平等个体之间的妥协关系来解决,在协调平等主体之间相互冲突的法律关系过程中,只要满足“对价”自由让度并给予及时补偿而不使任何一方损失的条件,就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到帕累托改进的效率。

如果赞同某些经济学家“市场经济是妥协经济”的观点,那么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视为为了获得流通权而支付对价所展开的博弈。对价的相关理论可以归纳为四种。

1. 流通权价值补偿论。流通权价值是指在股权分置市场下由于股票价格受到流通股股东对于他们所持股份不流通预期的影响,市场因此给予流通股的高溢价。非流通股股东获得所持股份的流通权会导致流通股股东所持股权利益的损伤,或者资本利得的减少,所以非流通股股东必须以对价方式向流通股股东进行一定的支付或补偿。

2. 溢价返还论。根据溢价返还理论,对价的形成依据实际上包括了流通股的非正常溢价和流通权的客观好处两大部分。这里的非正常溢价指的是由于流通限制导致的发行和再融资成本过高,以及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中所包含的非正常溢价,这部分溢价是以股权分置的存在为前提的,一旦失去了该前提,这部分溢价也就必然消失。对价支付的依据是非流通股股东为取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返还的流通溢价。

3. 市场供求论。该种理论的核心依据是,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原来将近70%的非流通股将获得流通权,势必造成二级市场股票供应量大量快速增加,从而大大降低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中枢,如果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量保持不变,这将会造成财富的转移。股权分置改革的合理性在于非流通股的增值大于流通股的贬值,否则就是一个整体价值的损失过程。对价的支付依据是要弥补流通股因为股权全流通所造成的贬值,对价的来源来自于对非流通股份上市流通后企业股权总价值增加的预期。

4. 双向补偿论。双向补偿论认为,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的时候会导致流通股价格的下跌,但是在全流通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也要对充分保障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受损害作出相应承诺,因此在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的过程中,双方实际上各自作出了让步,对价的支付就是要利用股份全流通所释放出来的价值,补偿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类股东在全流通过程中作出让步所导致的损失。

从目前的股权分置改革进程来看,上述四种理论各有其成立的依据,这四种理论也成为目前形式各异、多种多样的对价支付方案设计的出发点。

二、对价方式的比较及对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几批试点企业和目前已实施的对价方案来看,对价方式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其中以送股、缩股、权证、派现、回购这几种模式为主流支付方式,掌握恰当合理的对价方式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利益均衡。

1. 送股模式。在送股模式下,市场除权效应将使股票价格重心下移,可以直接或间接降低市盈率水平,实施后投资者对“填权”的预期必将活跃市场交易。虽然送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实施其既定的发展战略,但是它的操作直接简便,便于投资者判断,而且也比较符合投资者的心理偏好,容易获得市场和监管部门的认可。

2. 缩股模式。该模式对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量没有任何影响,只改变非流通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流通股股东虽没有得到直接的实际补偿,但他们的预期收益在于希望通过缩股,使公司的财务质量相应提高,并提升公司的整体投资价值。目前缩股的效应很明显,缩股后由于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减少,同时也减少了控股股东的股权,对市场的扩容压力较小。

3. 权证模式。由于权证本身是一种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因此它具备了高财务杠杆和风险对冲的特殊功能,并且有利于引入市场定价机制。采用权证模式的时候,当流通股价格在某一时点低于预设值时,权证持有者可以从发行者那里获得市价与预设值差额的补偿。对非流通股股东而言,权证对价的好处还在于,在获得流通权利的同时,还可避免大量的现金流出和股份转出,实现了对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保护,以及避免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溢出。不过与其他几种方式相比而言,权证模式的实施难度较大。

4. 派现模式。派现不会改变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证券市场价格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会导致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减少,造成一定的财务压力。目前单一的现金对价方案并不是投资者心理上欢迎的方式,从已实施的对价方案看,派现方式通常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其他对价方式结合运用。

5. 回购模式。回购的实质其实是一种缩股行为,以此来达到减少非流通股比例的目的。股份回购是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和公司理财行为,运用到对价支付方式当中,股份回购可以达到活跃市场交易、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目的。但股份回购方式是否能够真正提升上市公司的价值,对股价走势有何影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察证,而且回购方式对监管措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从市场整体价值角度出发,缩股模式是比较有优势的一种方式。但缩股模式的运用要注意三个原则:(1)缩股比例的确定应该将原始认购成本与现行市价结合起来考虑,缩股比例不能太小;(2)缩股之后不能损害国有股东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3)缩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注意市场沟通,否则过于复杂的缩股方案不仅会引起广大流通股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费解,还会导致不必要的市场抵触情绪,产生预期的不确定性。

在评定合理的对价水平的时候,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非流通股比例。非流通股的比例越高,它的溢价就越大,需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就越大。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实践也表明,对价支付水平与可流通量呈正相关关系。(2)每股净资产账面水平。从多年来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统计情况看,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价格普遍在每股净资产附近。对非流通股股东来说,每股净资产越高,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价值增值空间就越小,愿意支付的对价也越少。(3)流通溢价幅度。正常的流通溢价表明市场对公司经营状况和前景的认可,非流通股股东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将获取这部分溢价,但是同时要支付与消除制度缺陷相关的非正常溢价的成本。流通溢价越高,意味着非流通股预期的获利空间和二级市场的股价压力也越大,相应的对价水平就应该越高。(4)对公司盈利水平和成长性的预期。相对于对价水平的高低来说,投资者可能更看重长期投资所获取的回报,因此对于一家具有良好盈利水平和成长性的公司,投资者基于公司预期收益和长期价值的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价的水平。(5)对价补充条件和透明度。如果一个对价方案中有关稳定市场和投资者预期的补充条件比较充分,往往能够降低对价水平,这些补充条件包括明确的最低出售价格、锁定期长短和可出售比例等。此外,如果对价方案清晰简洁,大股东与投资者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将会更容易引导投资者接受对价方案,降低对价支付水平。

三、对价实务操作中的关键问题与建议

(一)对价由谁决定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7

一、债转股是市场经济下的客观要求

公司制企业大量产生,导致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许多新设立的中小公司中,投资者出于对风险的考虑,所投入的资本金一般不会很大,保证最低的注册资本需要或者以能满足生产经营基本运转为限,所以公司设立时进行验资的资本金比较少。但随着企业的不断经营周转,或由于业绩的攀升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或由于客户拖欠货款,新的资金需求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此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首先就是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支持,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的现状是贷款申请周期长,手续环节多,因此很多企业采取由股东将个人拥有的资金借人企业,形成对企业的债权,这部分资金可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周转、积累,在企业资金链条中,就可能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债务”。

这种“债务”本身,往往就是股东们对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但没有正式的名份。由于该债务的出现,导致不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偏高,而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又是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的一大障碍,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地及时地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一旦资金链条受到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股东借给企业的资金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资产债率,导致向银行贷款增加了困难。同时也使得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为保证债权人的利益,该部分借款必须计息,不可能无偿使用,除非股东按出资比例事先约定各自的借款份额,承担起与出资额同等的借款义务,但实际是无法办到的,因为企业所需资金可能不断发生,股东可以运用的资金也会因不同情况发生变化。为了保证债权人多出钱会多收益,借款利息的支出就必不可少,甚至还会比同期银行利率高。这部分资金成本将会增加企业的经营负担。企业债款总是应该偿还的不论债权人是银行、企业还是股东。企业必须承担随时偿还股东借款而来的资金压力。因此当出现债务人企业无法保障债权人的原始债权和应得利益时,如果股东自愿将其拥有的债权转换为股权,并期望通过未来的经营而使其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问题便能解决。

债权与股权最大的不同是债权人虽没有对企业的决策权和参与权,但是有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要求权,股东虽可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有对税后收益分配的要求权,但一旦作为投资,只有在法律规定条件下才能撤资,对公司而言,有利润则按各出资者所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或股东认可的其他方式进行分配,没有利润则不可进行分配,对企业不形成压力,而不像借款那样,不管企业有无收益,企业都要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

二、股东债权转为股权的合理性

股东对企业债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实质是股东对企业的一种追加投资行为,但这种追加投资是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理应将该部分投资确认为实收资本,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使企业不断增长的经营活动与相应的自有资金实力相适应。许多中小企业在设立初期,经营规模不大,注册资本也较小,但随着经营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经营实力增强。但如果不能将股东的债权转为股权,使得企业的经营规模与实收资本极不适应,不利于对其他务人的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二是股东债权转为股权,使得股东原来从其债权中获得利息的这种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作为股东,要想使该部分资金保值增值,唯一的办法就是促使企业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税后利润,这样的直接效果,就是促使每个股东要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使股东的地位与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三是由于股权资金与债权资金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必偿还。因此,企业可以免除随时偿还借款本金角度利息的压力,可以将该部分资金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和使用,这之发挥更大的效率。

三、当前股东债转股的障碍及对策

股东对企业的债权实质是股东对企业的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是以借款的形式陆续投入,因此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要将其作为投资转为股本时,就出现了一种形式上的不足,而该部分资金已被企业占用,在办理增资时,不可能出现新的现金流流入,如果企业将该部分债务先行偿还给股东,然后再由股东作为出资,虽然可以解决这一形式上的不足。但大量的现金流入流出会增加企业操作上的困难,由于现行债转股的有关规定,仅限于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股权,加之注册会计师相关准则也未对公司制企业股东债转股进行规范,导致公司制企业股东债转股在实际中无法实施。

针对该现象,笔者认为,应尽快明确股东债转股的合法性,它是解决该障碍的首要前提。我国《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债权作为一种财产性权利,既不是货币资金,也不同于实物,它应该是货币资金的一种转换形式。从《公司法》是一种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角度讲,如果能进一步明确,将为公司股东债转股扫清法律障碍。

股权投资的几种方式篇8

一、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PE)是一种含义较为广泛的投资方式,指用于购买企业非上市股权的投资,包括并购、风投VC、成长基金等多种投资形式。其基本运作流程是先低价买入企业的控股权,经过几年(一般是5年左右)的运营和重组使其升值,再通过二级市场或者是Pre-IPO市场来获利。

PE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私募股权投资才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并逐步步入成熟期。私募股权投资从世界范围上看,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成熟,不管从规模、基金的管理能力还是运作机制方面看,都远远强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的PE又是欧美发达国家中的佼佼者。

受到2000年全球网络科技泡沫的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经历了一个调整期,但随着2003年以来以中国市场为代表的亚洲市场的兴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开始复苏。根据道琼斯最新的统计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E基金募集量持续走高,共有94只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完成募集工作,总募集金额达到612亿美元,该数字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在种类方面,近两年,PE们更热衷于投资于高回报的传统行业项目,并且并购基金大约占到了PE总额的60%左右,显示出并购基金在PE当中的通知地位。一方面,近两年的PE基本上都取得了至少20%以上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大规模的PE也为众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双赢。

我们认为,尽管我国目前的资金面比较充裕,但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份额,其融资手段单一,一般都是银行贷款,而高额的贷款成本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此外,像遇到今年中央银行银根紧缩,货币政策从紧,一些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就会出现生存危机,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因此,加快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既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 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情况分析

距离中国第一家正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挂牌成立已经一年有余,其间不仅诸多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快在中国的发展投资步伐,而且随着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政府的引导扶持,尤其是相关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国内一些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正是借着这股东风,苏州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上海金融产业基金、广东核电基金、山西能源基金以及四川绵阳高科基金5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先后获得批复。

(一) 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

从我国目前现有的6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看,资金规模介于60-200亿元之间,具体情况见下表:

我国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体规模很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GDP的比例在0.5%左右,该项数据仅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同类数据的十分之一。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规模很大,目前大概有1500多只,规模最小的为5000万美元,最大的为100亿美元,且投资回报率很高,一般在20%以上。

我国现在正处于消费及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大量企业需要巨额投资以实现其产品服务品质的提升,私募股权基金因此拥有广袤的作用空间,因此PE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根据清科的数据,估计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大约为100亿美元。

(二)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模式

从国际上看,私募股权基金的组织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传统型和非传统型。传统型的组织模式包括公司型、虚拟型等,非传统型即新型的组织模式主要为有限合伙制。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在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普遍采取的是有限合伙制,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目前我国本土的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PE的组织模式更接近于契约式。对照国际做法,以契约型为主要组织方式的渤海产业基金有着强烈的实验和折衷色彩,且实际上亦兼有公司和合伙制特征。因而也可以说,渤海产业基金是一个“混合类型的投资基金”。契约型基金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安排,又称信托型基金,一般由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机构和投资者(受益人)三方通过信托投资契约而建立。按照有关规定,契约型基金的投资者作为信托契约中规定的受益人,对基金运营及重要投资决策通常不具有发言权,投资者组成的是持有人大会而非股东大会,对投资决策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三) 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

我们分别从行业范围和地理范围两个角度探讨本土PE的投资范围。

1、 行业范围。一般来讲,私募股权的投资行业大都集中在传统行业、广义IT、生物技术、服务业以及其他高科技。我国的传统产业是私募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占49%的案例数以及56%的投资额。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都投资与传统行业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量高新技术企业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现有股票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相应的扶持与鼓励政策不足。从清科创投所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发现,虽然传统行业仍然领跑,但私募股权在中国的投资过分集中于传统行业的趋势有所缓和,而广义IT行业平均投资额由2007年的0.9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第一季度1.5亿美元。

2、 地理范围。根据清科的统计,在2008年第一季度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地域分布中,北京摘得桂冠,共10个案例,获13.3亿美元投资。其他地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案例数差异不大,但平均投资额的规模有很大差异。上海、深圳、广东(不包括深圳)2008年第一季度获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额都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除在东部沿海地区保持稳定增长外,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所获得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也有逐渐增加的态势。一季度河北、河南、湖北、重庆、陕西、辽宁等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表现活跃,这些地区一季度共获得6.3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可以预计,今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额将会进一步增加。

3、 本土6只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见表2)

三、 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若干思考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中国资本市场最终将迎来全流通,使私募股权投资的境内退出风险大大降低;新近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正式明确了境外企业可以通过换股方式收购境内企业,这也为被投资企业境外红绸上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方便了私募股权投资的境外推出。此外,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也正式确立了优先合伙制形式,在我国可以设立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基金。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与国际社会的完全对接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将得到更大发展。

(一) 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阶段规模总体小,但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融资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募集金额1730亿美元,2006年前三季度850亿美元。10个规模最大的基金2005年占融资总额的24%,2006年前三季度占41%。估计全部待投资基金规模2250亿美元,意味着6750亿美元的购买能力。2005年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基金有135个以上,而1995年仅有14个。目前有23个基金规模超过50亿美元。

从国际上看,一些顶级PE像凯雷、新桥资本以及黑石,都在不断的扩大自身的规模,这使得其在投资时有充足的资本准备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模很小,接近于美国二战之后的“起步成长期”,虽然面临发展中的障碍,但是正在快速成长,不断发展,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以完善,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支撑。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融资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像《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等各项法律措施的出善和各种相关制度诸如二级市场的健全(创业版等的设立),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规模,不管是从单个还是总体上都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 有限合伙人制应是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最佳选择

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其私募股权基金普遍采取的是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制把公司制的优点和合伙者的优点很好地结合,同时基金管理人的责任和权力相对对等,对其既具有诱惑力又有压力,追逐利润最大化成为基金管理人的唯一目标。而且经过国外实践证明,有限合伙制确实是运作私募股权基金的最好形式。因此,我们认为,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模式应该以有限合伙人制为主,目前契约制的组织模式只不过是一个过渡。在法律层面,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已于2007年6月1日实施,在我国设立有限合伙制已经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障碍。

(三) 我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范围理应更广,避免成为地方债的替代品

从现今发达国家的PE市场来看,不仅投资行业分布相对更为均衡,而且地理范围上,其投资范围更是遍布全球各地,完全从项目的收益角度考虑。反观清科的统计我们发现,我国本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不管是从行业范围还是从地理范围上看,都存在非常严重的不均衡性。从行业角度,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绝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该领域,而高科技行业却相对很少,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投资相关的整体环境有待完善,股票市场机制不健全;从地理角度,我国目前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大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几乎没有立足西部的PE,而且均以地方性区域投资为主,这必然使得资金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寻找风险收益性价比更高的项目。

上一篇:毕业设计成果范文 下一篇:品牌营销的具体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