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25 16:31:22

科研成果的特点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1

【关键词】高师院校 科研核心竞争力 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由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构件而形成的内涵实力的竞争,而科研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桥梁和基石。所以说,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研实力的竞争。从世界高校建设发展兴衰史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事实:科研兴学校兴,科研强学校强。综观国内外著名大学,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往往也是建立在其丰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之上的。所以说,科研核心竞争力,始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件。

打造科研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师院校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地方高师院校多而分布广,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其实是旧中国教育事业落后,新中国要想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而不得不加快各级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大都不建立在中心城市等原因,所以自创建之日起就存在科研资源相对偏少、科研人才相对缺乏和科研意识不强等问题,并因此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其科研实力的建设发展,而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国家提倡实行多元化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存发展压力也与日俱增。正因如此,高等教育改革越是深入发展,地方高师院校越日益感到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对于保证自身良好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考察国内外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高校没有形成自身的科研相对优势特别是科研特色,就无科研核心竞争力可言。换言之,任何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形成,都是建立在其科研相对优势特别是其科研特色之上的。而科研相对优势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并经由量变到质变的建设发展历程方可最终实现。

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来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不仅要有急起直追不甘落后的勇气,还必须善于进行“破冰之旅”。而为了尽量缩短其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破冰之旅”,地方高师院校只有首先立足于做大做强传统优势科研领域,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才能尽快形成自身的科研相对优势特别是科研特色,继而真正形成自身的科研核心竞争力,使其科研工作在所在的省市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如赣南师范学院地处客家文化摇篮之地,拥有其丰富的第一手科研资源,加上始终注意相关科研力量的整合和科研人才的引进、培养,并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积极开展其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不仅获得大量的相关的省级研究项目,同时随着相关科研人才的增多特别是相关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增多,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也不断增多,加上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客家文化学术会议,以及坚持与台湾和港澳地区的有关高校联合开展客家文化夏令营等研讨活动,从而使学校的客家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提高,并使学校客家研究中心成为了首批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而且港、澳、台地区和日、韩、法等国家的有关专家、学者频频到校参观访问或查阅客家文化研究资料,特别是学校有关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客家文化研究方面的话语权日益扩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客家文化研究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其他如中央苏区研究、教育经济研究方面,该校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条件,而且一直是传统优势科研领域,所以经过多年积极努力开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因而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和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也先后被批准为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

紧贴专业、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师院校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必然要反过来指导服务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诚然,开展科学研究,始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但高校的核心任务始终是教学,即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为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亦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必须为促进学校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学科建设良性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才能体现并不断张扬其存在的价值,因而也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这一点上,对于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快速发展,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盛衰的关系日益紧密,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必须更加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着力提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才可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科研资源和科研资金,继而才能使学校的科研工作越做越强,最终使其科研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升。这也就是说,高校科研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科研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形成,越来越取决于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否则,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将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其结果必然是毫无科研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尤其重要。

正因地方高师院校科研必须更加注重兼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决定了它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科研核心竞争力获得全面快速发展。如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稀土矿产资源产业开发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紧紧抓住地方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化经济建设的良好契机,及时组建相关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经过短短的三、四年的努力,不仅获得大批的省级科技开发研究项目,同时还获得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和农业部科技开发重点项目及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加上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被应用于生产,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该校的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脐橙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很快被提升为省级科研基地,而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被列入所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成为所在省拟创建的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之一,这不仅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迈出了更加扎实而又更加有力的步伐,而且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随着该校科研实力特别是科研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学科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省级重点学科由“十五”时期的3个增长到“十一五”时期的8个,硕士点由2003年前的0个增加到去年的16个,而今年则获得了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真正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高层次科研人才是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抓手

目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由企事业单位委托或合作开展的各类研发项目,特别是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许多重大学术问题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大团队的科研人才合作攻关。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如果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科研实力较强、科研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特别是没有建成相应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集群优势,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就会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日益被边缘化,就不可能有科研核心竞争力。这也就是说,科研人才始终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科研创新团队始终是提升高校科研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正因如此,地方高师院校在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科研发展需要,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引进相关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不断充实壮大科研队伍,为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研人才基础。其次,要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力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好多层级的科研创新团队。一方面,要通过筑巢引凤做大做强原有的国家、省和校院(系)四级科研创新团队,这其实就是要做大做强学校的传统优势科研领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根据引进的科研人才的科研优势及时做好引凤筑巢亦即不断组建校院(系)两级新的科研创新团队工作,这其实就是要不断培育学校科研新的增长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必须大力加强多层面的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是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的重要基地。平台即舞台,没有舞台,纵然是顶尖的演员也无法将其所固有的艺术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结果只能是埋没其才艺,贬损其社会价值。一旦这样,任何演员都可能选择放弃表演。地方高师院校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本不容易,倘若引进后学校不能为其提供适当的科研平台进行科学研究,结果就很难将其留住。所谓事业留人,对科研人才来说,就是要用适当的科研平台将其吸引住。而感情留人,就是要充分理解科研人才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之心。不过,有了科研平台而没有合适的科研助手相匹配或者说组建成相应的科研创新团队,科研人才终因孤掌难鸣而一走了之,结果是仍难将其留住。所以说,围绕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地方高师院校只有始终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相结合,普遍提高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切实建立起科研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团队与科研平台建设紧密结合良性互动机制,着力建设日趋合理的科研梯队和多层级的科研创新团队与科研平台,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继而才能真正使科研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最终使科研核心竞争力得到稳步发展和提升。

最近几年,赣南师范学院在想方设法不断引进博士等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把他们的科研优势及时充实到学校原有的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中,或积极鼓励他们领衔组建新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及时为他们搭建起相应的校级科研平台,从而使他们不仅愿意来,而且来后便潜心开展科学研究,同时积极主动争取早出研究成果、出大成果。如该校引进博士及时组建的有机药物化学研究创新团队,自组建的当年开始,不仅年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获得所在省份至今为止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项目,特别是去年由该团队负责人任首席科学家,联合湖南、安徽等省市的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举成功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血吸虫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提高了该校在所在省份乃至国家科技界的影响,并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他如该校的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基地,都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便立即组建相应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然后经过几年的建设而孵化成省级科研基地的,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是地方高师院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快速成长的基本保证

从实践来看,科研贵在坚持,科研需要持之以恒。唯有持之以恒,才能越做越宽广、越做越强、越做越精深、越做名气越大,最终科研核心竞争力才会越来越强。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也是科研核心竞争力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既然事实如此,那么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就必须尽早做好统一规划,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认真“谋篇布局”,集中“优势兵力”攻关,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使其科研核心竞争力逐步成长发展。否则,学校科研就容易陷入东一榔头西一锄头甚至一盘散沙之境地。一旦这样,也就根本无法形成科研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发展,始终离不开科研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并自觉争创一流科研业绩的良好科研工作环境。农民种植庄稼离不开土地,但其收成的大小则取决于地力和肥力。科研工作环境就是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土地”,其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科研的“收成”。所以说,优良的科研环境,始终是科研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要建成优良的科研环境,首先必须根据科研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从而使科研的软环境日益优化;其次,必须建立起与科研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强科研场所、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建设,努力优化科研硬件条件;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不断创新完善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大力提高科研人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环境真正得到优化,继而才能保证学校科研核心竞争力建设有条不紊而又富有成效地展开。

如赣南师范学院在学校“十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科研兴校”战略和科研优先发展领域,而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则进一步提出要努力将客家文化、中央苏区和教育经济研究,以及有机药物化学、脐橙技术、稀土镁合金技术、功能材料化学和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研发等优先打造成学校的科研品牌,同时根据打造科研品牌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的科研和人事管理制度,重点加大了高档次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奖的奖励力度,加上学校科研投入年年成倍增加,从而确保了科研工作稳步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科研工作目标全部如期实现,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提升。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2

【关键词】企业医院 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 课题管理

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强,安全、高效、便捷和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成为提高医院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医院科技创新管理,强化科技兴院意识,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推动医院整体实力的发展进步,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医院科技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展和管理理念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领导重视是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全院科技水平的关键。“以人为本、科技兴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以特色带专科,以专科带全院”的科技发展理念成为

院领导和全院职工的共识。

近年来我院制定了《医院科技创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规定》、《关于科技论文投稿和奖励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加强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文件。在企业医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不断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科技兴院意识。

2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2.1 医院制定了《关于加强医院人才引进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科技人才从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积极鼓励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在职攻读高一级医学学历,凡按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给予报销学习费用。

2.2 “人才为本、科技兴院”一直是院领导班子的用人策略和管理理念。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我院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送出进修、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短期学术交流、外请专家来院指导、手术、坐诊、会诊、讲座等多途径、多渠道培养急需人才。

2.3 制定了《关于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若干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规范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3 认真论证学科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科学性和合理性是衡量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规划和发展一个学科,必须选择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为此,我院制定了《总医院学科发展五年规划》,设计了《学科发展简明申报表》,督促各科室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学科或专业发展规划,汇总到科教科后,由院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科学性论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医院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使全院学科能够形成合力,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围绕重点方向形成特色学科群,促进医院重点学科始终保持领先,特色学科不断创优突破,一般学科能够快速跟进。

4 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我院的骨科(三个病区)、心血管内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市级重点专科;微创外科被授予淮北市第三周期特色专科,并积极筹备和申报“颈腰痛特色专科”和“糖尿病诊疗特色专科”,“风湿病诊疗特色专科”,创办了“淮北市创伤与关节置换研究所”,使我院的专科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

5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加强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建设,提高竞争意识,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我院先后形成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颈腰痛专科、糖尿病治疗专科、风湿病检测和治疗专科、断肢(指、趾)再植、肝病治疗、血液透析中心、重度复合伤救治以及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市级重点专科,以及微创外科等特色科室,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带科室、以科室带全院”的良好发展格局。

6 改进医院学术活动管理机制

以往我院的学术讲座,一般都是以院内科室主任讲座为主,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培训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和轮转医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务人员的学术更新和技术更新。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依托和联合“好医生”医学教育网、“双卫网”等国内外知名医学网站,购买和下载部分最新国内外医学学术课件、视频讲座资料,采取直播教学和分散观看(根据专业不同,刻成教学光盘发至科室组织学习)等形式让本院医务人员能足不出户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医学科技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7 抓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只是科研计划研究的第一步,在整个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还应包括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环节。笔者认为影响科研进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负责人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的繁忙、科研经费的不足、课题负责人的变动等因素,致使科研课题有可能流产而后停滞。作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者,我们十分理解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的繁忙程度,尽力作好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平时多联系、关键时刻多提醒、逾期未完成多督促,协助他们处理好日常医疗和科研工作关系。要及时跟进加强沟通与协作,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牢固树立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对发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为临床一线专家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8 强化前瞻意识,组织好科研成果的申报和转化

高级别的科技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建设实现发展的重要条件。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前瞻意识,对医院承担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水平评价,注意把握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于具备这“三性”的科研项目,应及时进行成果鉴定和申报科技成果奖励。科技管理部门应适时地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的鉴定、奖励的申报与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医院科技进步。

9 加强市场调研,找准发展定位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因此,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促进医院科技发展。为此,笔者联合医务处、院办公室等部门,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出院)病人前

10位疾病谱及其按年度医疗费用占比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总结出我院未来5年内的经营和科技发展定位:以创伤救治与康复研究为龙头,以特色专科和微创外科为发展优势,做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逐步形成以特色带专科、以重点带全院,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重点专科,培养一代优秀的人才队伍梯队,5年内在软硬件等方面要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

参 考 文 献

[1]刘东会,徐海涛.加强学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发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20-721.

[2]方伟岗.科研与学科建设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2,15(4):206-207.

[3]赵杭丽,章成伟.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2000,13(1):50-52.

[4]彭晓菊,潘燕玲,姬郁林.充分发挥过程评估在科研计划管理中的作用.卫生软科学,2002,16(3):27-28.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3

1.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再认识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要素,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科性。学科建设是实现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基础,是造就学术带头人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因此,学科建设与学校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是学校提高层次、保持旺盛的发展动力和后劲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设特色高等学校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

2.对学科建设目标的再认识

重点学科建设应该具有“顶天立地”的目标,“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我们社会保障学科组,要继续把国家政府和普通百姓所共同关注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社会保障这一热点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把上海市社会保障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我们聚焦的研究目标。特别对社会保障“三支柱”的目标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养老保险统一平台的设计方案,在统筹兼顾、渐进改革、分步到位的原则下,确保达到多层次、保基本、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目标,充分体现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3.对学科建设特色的再认识

重点学科建设就是特色建设,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没有特色的学科就谈不上优势。学科建设是学科交叉、融会、整合的过程,也是学术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治学风格、凝练鲜明的学术方向的过程。我们社会保障学科组,要充分运用我校管理学院和社科部多学科结合、交叉的优势,充分创新和合理利用各种先进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深化社会保障基金的定量计算、系统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研究,在社会保障学科的学科制度、学科理念、学科队伍与学科管理上狠下功夫,创出鲜明的特色。侧重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建立定量分析模型,以系统工程方法与社会保障理论相结合为研究内容,以社会保障的系统构架和基金运营为研究重点,以解决社会保障机制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对社会保障系统进行评价与决策。使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依据,为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作出积极的贡献。

4.对学科建设机制的再认识

由于学科建设是一种实力的建设,需要有一定时间和学术的积累,需要我们的耐心“经营”。因此,我们社会保障学科组要继续构建和培育这样一个“自我学习和发展、知识溢出和互动、目标优化和聚焦”的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是“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学科团队的创新热情”。在这个机制的作用下,教师相对独立的个体活动通过有效的方式适当转化为梯队及学科组活动。在教师发挥个体优势与作用的同时,利用团队学术研究和思维碰撞的积极影响,从原来的以个人研究为主转变到以团队研究为主的方式,将学术个人效应转化为学术队伍的规模效应,以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学术队伍素质结构的要求。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4

1 认真执行两个并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中西医并重”,这是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中医药科研单位务必切实贯彻。基于我院的科技队伍主要是由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三支力量组成,院领导根据人材结构和专业特长的情况,认真执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政策,使各类科技人员紧密团结,通力合作,共同为科研工作努力奋斗。如“中药艾叶平喘新功效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课题,融合中医、西学中和西药药理、植化等人员于一组,中西医之间彼此学习,互相尊重,优势互补,从而夺取了较大的科研成果。中医中药自古密不可分,两者并重不偏,这是我国中医药界的优良传统,它在我院科研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人参香茶片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的研究”课题,中医中药人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施,使科研获得了优秀成果。其它如“长必安胶囊抗大肠癌术后转移的研究”和“药用新辅料壳聚糖及其制剂冰硼膜的研制”等课题,都是由中西医或中医中药人员共同参与并获得成果的。由此可见,认真执行两个并重,充分调动全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科研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夺取更快更多成果的重要举措。

2 努力坚持两个特色,明确选课思路和研究重点

两个特色,是指中医特色和地方特色。我院在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力求体现中医特色。如张氏杉树皮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杨氏钩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孔氏头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等,均是我院医疗技术上的闪光点,中医特色鲜明,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诊疗技术整理研究项目,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其成果分别荣获厅局和省科技进步奖。目前,我院针对特色专科、特色疗法的科研选题,正方兴未艾,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形势喜人。再者,我院作为地方中医药科研单位,在科研工作中能坚持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当地疾病流行特点和防病治病任务以及中药资源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课题和制订科研发展计划,务必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为目的。近年来根据我省蚕桑资源、竹资源和海洋资源极其丰富的优势,重点开展以地方资源为主的新药开发研究。如蚕桑资源药用的研究,立项的课题多达30余个,不少课题被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研制新药和保健食品以及药品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从中药蚕砂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光敏剂――叶绿素衍生物在诊治恶性肿瘤和早期胃癌诊断上所取得的两项成果,分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奖;“桑白皮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成果完善了该药品的定性方法,填补了其含量测定项目的空白,专家评价甚高;尤为可喜的是,“蚕砂提取物研制中医Ⅱ类新药生血宁研究”成果,使过剩的蚕砂资源变废为宝,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谱写了我院科研工作的新篇章。在海洋资源药用开发研究方面,亦有突破性进展,如“药用新辅料壳聚糖及其制剂冰硼膜的研制”课题,其成果“冰硼膜”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其他如竹叶有效成分的植化分离等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我院作为省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科研中紧密联系我省历代名医辈出,医学流派众多,特别是温病学派久盛不衰的实际,把整理我省历代名医学术经验和温病学文献研究作为重点学科的主攻方向,先后编写出版了《丹溪医集》、《王孟英医学全书》、《张山雷医集》、《温病研究》、《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和《中医湿热病证治》等多部专著,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次。近年该学科又基于中药于术、白芍、麦冬、郁金、浙贝、杭菊、玄参、延胡索等为我省著名的地道药材,正在实施“浙江省优势药用资源标准化整理和评价技术研究”和“浙八味数据库的研制”两个课题,旨在为进一步开发我省优势中药资源提供标准和依据。总之,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中医特色,这不仅有利于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有利于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更有利于中医药学按自身规律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地方特色,是保持科研工作题材丰富,后劲充足,活力充沛的重要措施,也是夺取更多更好成果的必要条件。

3 积极贯彻三个面向,拓宽科研的服务对象

中医药科研应面向社会,面向临床,面向市场,为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院领导狠抓了三个面向,特别是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着力于推广应用,如上述三位专家特色疗法的科研成果,不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其列入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我院还举办了多次学习班和培训班,收到了良好效果。更可喜的是,我院开发研制的益胃膏、养胃冲剂、黄芪生脉饮、胃复春等自主创新药物,早已走向社会,投放市场,为临床服务,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里尤值得一提的,生血宁和肝血宝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拓展了广阔前景,按每400吨蚕砂可提取1吨铁叶绿酸钠,每吨价值120万元估算,全国年产蚕砂40万吨,即可获得价值12亿元的铁叶绿酸钠,若再加工成高附价值的药品和保健食品,可形成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年产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对改善我国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国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生产生血宁的公司统计,该产品在2004年的产值为1.5亿元,销售额是1.2亿元。在该成果获奖后的3年里,公司陆续开拓了北京、上海、山东和西南区域、东北区域等市场,生血宁片的销售基本上遍布全国。生血宁片的产值分别增长了30%、35%、46%,销售额分别增长了32%、36%、52%。在2008年1~9月份,其产值就比2007年全年增长了54%,销售额增长44%。该新药进入临床后,使发病率较高的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能得到较好的治疗,其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4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保科研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的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学自不例外。毫无疑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继承,犹如水之无源,木之无根,创新就成为一句空话;创新是继承的提高,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科学就会停滞不前,社会也就不能进步。有鉴于此,我院在科研工作中,既重视中医学术的继承,又着力于创新。在继承方面,院领导主要抓了中医古籍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以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传承两项工作,先后整理出版了《医方类聚》(初校本和重校本)、《赤水玄珠全集》、《王肯堂医学全书》和《近代中医珍本集》等多部鸿篇巨制的医籍,计5000余万字,其中《医方类聚》(校点本)还在日本出版,2007年又与韩国传统医学权威单位共同举办了传统医学文献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传承方面,我院与有关单位协作,曾编写出版了《医林荟萃》、《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史沛棠、潘澄濂专辑和《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等多部著作;又研制了我省名医潘澄濂、楼百层、盛循卿、朱承汉等学术经验电脑模拟系统。近年来我院还为名中医配备了继承人,取得了良好成绩。谈到创新,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我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开发研制的新药,均体现了继承中有创新,整理中见提高。如黄芪生脉饮是从古方生脉散发展而来的;“生血宁”重大成果,是从《本草再新》蚕砂能治“血瘀血少”记述中得到启发,予以发扬和提高所取得的。事实充分说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中医学术提高的关键。

回顾既往,我院中医药研究硕果累累,这当然是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院历届领导和广大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也与兄弟单位的协作是分不开的,成就确实来之不易;展望未来,只要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进取,励精图治,我院的科研工作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迎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荣局面,前景定会更加辉煌。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5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地方院校 特色学科 发展

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亦是衡量高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科教队伍的一员,地方高校更侧重于地方特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带有明确的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完成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正确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 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高级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学如果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鉴于历史、区位、人才、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着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学科建设上更应注意将自己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来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长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本着“支持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汉平原涝渍地开发”、“楚文化”研究为三大特色学科。也正是有了这三大学科的建设,不仅使学校在“油藏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荆州古城墙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在2004年里,长江大学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居湖北省属高校获奖成果数之前列。

2 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1 为传统学科的改造增添新的动力

传统学科是原有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多年发展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的局限性日渐突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会日渐尖锐。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形势。“农业水利土资源利用”是设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是一个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中,该学科人员紧紧抓住“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改造与综合开发”的科研课题,对以四湖涝渍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以四湖涝渍地特征为代表的南方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出“对同类型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该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项目承担者既充分地应用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又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使400多万hm2次的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受益,产生了6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也充实了该学科的内涵,为其他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转贴于

2.2 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科学研究是学科重要的生存空间。特色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及科学研究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众多相关学科的参与能起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产出新的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学科建设。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建设者积极争取并参与各种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建设条件。该学科共主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资助项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0个,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个,研究经费达到350万元,加上日方的总援助金额6.5亿日元,该学科5年间拥有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788万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溶入,相关学科也有人员参与,均有了较好的收获: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4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也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资料,产生了涝渍特定背景条件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这样既支持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也丰富了自己。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研究的磨练和相关学科力量的参与,使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校走向全国、占领全国湿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制高点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3 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院校也在其列。地方院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建设,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江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这种事例不时可见。如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又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学科培育的大麦品种“鄂啤2号”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通过湖北省和四川省品种鉴定;啤饲兼用大麦“鄂啤5号”也于199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鉴定;我国第一个利用辐射育种成为种植面积上百万亩的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鄂棉15”于1990年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育出了棉花高产、抗病、抗虫新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选出了早熟、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早熟、优质籼稻品种“青草早”,野败型雄性不育系“温线早A”和籼型光敏感核不育系“湖农5s”;同时还先后选育出油菜“鄂油长荚”、“鄂农82矮蚕豆”、大豆“鄂豆6号”以及红麻、苎麻新品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系1-94、1-161等共计18个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hm2,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3 加强科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目标定位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标越大、投入越多。限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现状,在运用科学研究策略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中也有一个目标定位问题。大目标虽然有可能产出大的成果,但若目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则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从而影响这一策略的继续实施。从现实与超前两方面综合考虑,应考虑所有现实条件(含现实可利用的条件)为上限,这样较为稳妥。

3.2 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包括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包括进行科研所需的设备,资金、物质的集合,后者包括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规章制度及相应待遇等。要实施科研强学科、强专业、强学校的战略,必须要从大局着眼,从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实施这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单位亦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考虑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可以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进行设备的整合,或集中财力解决一定关键设备,亦可以“借般出海”,借用、租用有关单位的设备,在软环境方面,要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使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人人思科研、人人愿科研、人人能科研。

3.3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组织众多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的一个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强,众多科研人员能够集合在某一个旗帜下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群策群力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攻的把握就大,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亦较大,反之则不然,要从各个方面努力,使集合的科研人员都能有事干,能干事。不然,只靠单干户、“夫妻店”是很难再成气候的。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较,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团队精神则有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玉春,张大春.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

2 盖国强.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科创新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2(9)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精神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基层学校广大干部教师服务的基本方向,认真贯彻教育均衡化发展、内涵式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应用性研究为切入点,以贴近一线工作需求,服务一线教师为工作重点,以科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立体化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建构教育科研工作的立体结构。分4个层次逐步、精心地打造。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基地学校”、“项目研究中心”建设。关注科研工作对促进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内涵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从多层面上提升我市教育科研的整体质量。同时通过广泛的交流活动,提升教育科研信息收集、处理与转化能力。

三.工作内容

(一)“一线教师课题”研究工作

1.组织好广大教师在认真落实研究方案的基础上,科学开展研究工作。(3-5月)

2.组织教育科研方法专题培训活动

在常规科研方法培训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研究中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目标的分解与研究成果的提炼等具体内容,提高课题研究者的研究设计能力与研究总结能力。(4-9月)

3.细化科研品牌打造工作

在区县科研部配合下,依据课题的重要性与研究单位(者)的研究能力,对部分研究课题实施先期重视关注,提供过程指导,介入成果提炼,形成独特品牌的工作程序,促进品牌课题与成果的生成,提升研究成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功能。组织专家组,深入学校,对重点关注的研究项目进行具体的一对一指导,通过以听设计、听过程、听预期成果、听支持性需求为基本内容的深度交流,促进先进、特色研究成果的生成。(3-6月)

4.二期课题结题评审与科研骨干、十佳科研明星评选工作。(下半年)

5.编制、第三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南及组织申报工作

在全面收集整理教育热点、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充分征集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编制和第三期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指南并组织申报工作。(6月)

6.编辑整理二期一线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集(下半年)

(二)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优势发挥与教学特色生成研究

在发挥对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指导工作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与总结推广的形式,深度介入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质性发展的指导工作。(全年)

1.以苏家屯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重点,以“教学一体化”为基本内容,探索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势的思路与方法。

2.以辽中县满都户九年一贯制学校为重点,以实施经过对国内优秀教学模式提炼加工后生成的“四疑四悟”教学模式,探索与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相适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生成相关的教学特色。

(三)规划课题研究工作

组织规划课题科研方法培训活动,提升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针对我市规划课题研究中存在的科研能力不足,研究规范性不强的实际问题,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并对研究内容有相关性的单位组织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以整体提升研究质量。(4月)超级秘书网:

(四)建立××市教育科研基地校工作

在市科研部门直接选拔与区县推荐的基础上,选择若干所学校,建立××市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基地校。(下半年)

(五)专题项目研究工作

选择若干项具有前沿性、发展性、现实需求性的专题项目,成立专项课题研究中心,开展与市教育局现实工作需求结合紧密,有专项经费支持,与区县密切配合的专项课题研究。(全年)

(六)科研考察交流活动

组织区县科研人员赴山东以“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实现先进教育模式成果转化,二次生成新成果”为主题,考察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以“上海等地区如何实现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一体化”为主题,考察上海、吉林及省内九年一贯制先进学校。(3月、5月)

(七)德育工作

继续编制《××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修订《××市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实施细则》。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展示和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深化“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和谐德育课题研究,提高中小学校德育科研素质与能力,对部分符合条件的子课题进入总结和结题阶段。开展德育课程研讨和德育典型学校培育活动。

(八)组织好规划课题的滚动立项与结题工作(全年)

(九)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1.发挥科研人员现有的研究优势,对区县与学校办学思想、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学习方法指导、发展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德育工作及科研方法的培训工作给予即时性指导。(全年)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7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AI Xiaoming, LIANG Suhua, LIU Y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Medical genetics is a set of teaching, research, health care as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heory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strategy must reflect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need: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creat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discipline talent, improve academic prowess; build discipline platform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ivate discipline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是医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整合医学遗传学相关教学科研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相互融合,提升医学遗传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检测、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①②③

1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现有问题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无法兼顾学科的特色和稳定性,不注重培养医学遗传学学科带头人,忽视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④⑤

(1)学科基础薄弱。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院校是基础学科,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式都服务于临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同方向的研究梯队,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2)学科层次不高。与医学院校其它学科相比,医学遗传学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基础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学科带头人、学科人才相对短缺,存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不集中、不系统,学术论文质量偏低,学术活动层次不高等现象。(3)学科经费不足。由于大家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医学遗传学经费较少是学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包括教材、教学、人才、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的也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等现象。(4)学科沉淀不够。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相应的学科建设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重视、认识不够,加上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资源有限且过于分散,没有主攻方向,无法突出学科优势,在学科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缺失,没有统一规划,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学科建设缺乏历史沉淀,缺乏学科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文化和特色。

2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因学校特点、资源特点、时间性特点、人才特点等不同而有差异,学科建设策略不是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需要认清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采取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

(1)创新性策略。一是人才创新。充分融合临床妇产、检验、肿瘤等方面人才,拓展医学遗传学团队视野。二是内容创新。医学遗传学学科内容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因此,在学科内容上要相互参透。三是教学创新。主要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四是科研创新。科学研究是学科的立足点,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2)特色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特色以人才为根本,不同院校有所差异。一是教材建设特色,如编写各种规划教材等;二是教学改革特色,如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等;三是科研特色,如临床疾病遗传机制、肿瘤遗传控制研究等。

(3)系统性策略。一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二是学科规划,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特色,重点突出优势。三是组织实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障学科顺利、健康发展。四是学科评估,构建学科反馈和评估机制,塑造学科文化,为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综合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最终是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二是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医学遗传学相关未知领域进行攻关,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三是服务社会,利用遗传学学科研究成果,从遗传的角度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3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措施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推进创新,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团队,创造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轻松、生活宽裕、学术宽松,为学科团队营造和谐的学科氛围。

(1)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一是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遗传学临床理论、人类遗传病、遗传学知识运用等方面,集中优势,靠团队自身的努力,塑造学科品牌方向。比如,在痛风遗传机制、骨髓瘤遗传控制等等方面突出优势。二是打造学科特色,主要依赖于学科群体,扩大学科群体的影响力,丰富学科内容,提升学科质量。比如医学遗传学国家级教材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硕士授权点建设等。

(2)培养学科人才,提升学术实力。一是对医学遗传学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努力打造创新和进取型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激发团队创造才能和教学研究热情,增加研究成果。二是重视拔尖人才,用以支撑学术梯队,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比如,培养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国家级学术带头人等。三是加强学术管理,经常性进行人员及学术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增强学术团队意识,促进合作共同攻关,提升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构筑学科平台,增强科研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资金来源多样性,为科研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比如,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研究方向。比如,各种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等联合开放共享。三是发扬学术精神,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研究信息公开,科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支持特色性、地域性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增强科研能力。

(4)协调教学科研,培育学科成果。一是理顺教学、科研侧重点,协调发展,由于评定职称等切身利益,学科团队人员都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有上课时数、数量规定,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学科人员背离了学科目标、研究方向,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服务学科、服务社会为导向,进行机制创新,改变科研评价标准。二是鼓励产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让学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潜能,研究出适合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教学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融合,完成成果转化。

4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

近年,我校医学遗传学被评审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被评定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医学遗传学是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也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单位,连续主编医学遗传学本科教材(现已第三版),因此,体会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如下:

一是保证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协调好学术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普通成员之间、普通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真诚沟通、宽容共进,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应避免学霸思想,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个人的学术见解,对于学术分歧不打压、不歧视,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⑥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思维水平,在人格上心胸开阔、自由民主、勇于创新;学科带头人要开拓视野,制定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使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⑦

三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学科队伍的总体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比例、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要合理。多数正高职人员年龄应在50岁左右,同时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或副高级职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均无断层现象。⑧

四是完善学科各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和监控,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建立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科专项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⑨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31230)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医学遗传学PPT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0(9):72-73.

④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20.

⑤ 王晓华.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苏高教,2010(4):75-76.

⑥ 郭贵养.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⑦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11(5):36-38.

⑧ 钟海.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70-172.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8

一、完善选题机制、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或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科学理念、增强科研意识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科研工作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环境下促进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的“增速器”。要达到加强档案科研工作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对档案科研的认识问题、增强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档案科研的欲望。从目前的总体情况分析,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内容实质,发挥档案科研人员从事档案科研工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档案科研的创新意识。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三、加大推广力度、注重实际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推广是由档案科研向档案工作实际迈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档案科研工作的目标。从整体上说,我国档案业务工作领域的基本管理手段仍处于新旧更替时期,传统的手工操作尚未完全退出主导位置,现代化管理手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因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特别是档案工作领导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他们乐于接受、勇于应用档案科研创新成果的能力和自觉性,便于使档案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工作的验证。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科研成果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档案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使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能够有章可循,得到及时的实际应用,尽可能地缩短档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档案科研成果对档案工作实践所应有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全面、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四、广辟经费渠道,增加科研投入

档案科研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国家每年可以划拨的档案科研经费与档案科研工作实际所需经费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地方各省、市可用于档案科研的经费几乎无从谈起。采取坐等这种状况得到改变的办法不利于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除建议国家档案局向国家科学管理部门申请增加用于档案科研工作的“科技三项费用”额度或另设国家档案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重大或有影响的档案科研项目之外,还要广辟渠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主管机关也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或组织力量申请当地的有关科研基金项目,尽量满足档案科研工作的需要;各级档案学会则应当发挥学会组织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进行经济创收,筹集档案科研经费,“反哺”档案科研的实际需要;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应当与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进行必要横向协作,利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科研能力等优势,通过合作的方式,承担其所需的档案科研项目,获得档案科研经费的资助;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面向社会进行征集、获得社会赞助等形式,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多方筹措档案科研经费,并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急需的档案科研项目上,缓解档案科研经费紧张的矛盾,力争取得档案科研作用绩效的最大化。

五、注意积蓄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上一篇: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下一篇:金融财务管理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