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05 14:43:41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1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首先要纳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格局中,其次学习国内外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的自身特点,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信息安全保护和保障概念混淆

信息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通信保密、信息保护发展到信息保障,或者说是从保密、保护发展到保障。每个阶段的安全属性也是不断扩展的,保密阶段为保密性:保护阶段为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障阶段为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甚至在国际标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ISO/IEC17799:2005中,又增加了可追溯性和可控性。信息安全属性也是信息安全的目标。保障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七性”。

信息安全保障的提出最早源自美国。1996年美国国防部(DoD)在国防部令S-3600,1对信息安全保障作了如下定义:“保护和防御信息及信息系统,确保其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等特性。这包括在信息系统中融入保护、检测、反应功能,并提供信息系统的恢复功能。”除安全属性不断丰富外,安全保障与安全保护主要区别是主动防御和动态保护。而与之对应的信息保护是静态保护(安全措施基本不变)和被动保护(发生安全事故后再采取防护措施)。

然而,目前大部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仍只达到安全保护水平。将安全保护和安全保障概念混淆,造成保障阶段的能力也停留在保护水平,不能从主动防御和动态保护来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在具体操作上。仍以身份认证、数据备份、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和入侵检测等被动保护措施为主。在日益复杂的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偏重技术,忽视管理

在美国国防部对安全保障的定义中,“保护、检测、反应和恢复”不仅体现动态保护,还体现安全管理,安全保障也是一个管理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档案信息安全偏重于依靠技术。但事实上仅仅依靠技术和产品保障信息安全的愿望却往往难尽人意,许多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和隐患靠产品是无法消除的,尤其是对内网用户的管理。“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个在其他领域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和原则。在档案信息安全领域也同样适用。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信息安全事件中,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7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安全管理已成为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

目前,国际上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下,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就提出了风险评估的要求。2002年颁布的《2002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对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欧洲等其他信息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将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作为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外风险评估标准主要有:BS7799、ISO/1EC 17799、OCTAVE、NIST SP800―30、AS/NZ54360、SSE―CMM等。

3.缺失安全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没有将基于等级保护制度下的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此造成档案信息系统建立并采取安全措施后,仍不能明确自己的网络和应用系统是否达到安全要求?还有哪些安全漏洞?可能造成多大危害?应该怎样解决?系统升级或调整后又存在哪些安全风险?如何规划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档案信息系统的拥有者、档案信息系统安全构建者和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的监管者,必须有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才可以做到档案信息安全与否谁也不能说了算,而应该按照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来评价是否安全。应采取什么措施。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状况需进行风险评估

2006年3月7日,酝酿已久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意见》要求。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要从抓试点开始,逐步探索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经验,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普遍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提升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

2005年9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专门组织成立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组”,并已编制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试行)》,其中提出将风险评估贯穿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个流程。所以,作为电子政务系统中保存和管理信息的档案信息系统,与电子政务一脉相承,进行风险评估是迟早的事。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进行风险评估主要有如下优势。

1.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纳入国家信息保障体系

国家已制定了风险评估标准GB/T 20948―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并将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信息,必须积极响应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和纳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格局。档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可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档案信息自身特点,先开始在综合档案馆和电信、银行、税务、电力等大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试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广,达到国家要求“2006年后三年内在我国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普遍推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基本目标。

2.规范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制定了GB/T17678.1―1999《CA 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20163―2006《中国档案机读目录格式》、DA/T 22―2000《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DMT 3l一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然而与档案信息安全相关的标准尚未出台,造成目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档案信息风险评估的开展。虽然可以参照国际和国家标准,但最终还必须有针对性强的行业标准。为了改变目前的现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重视针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政策和标准的建设,抓住国家推广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机会。从风险评估作为切入点,制定档案信息风险评估和其他安全相关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设。由于对档案信息风险评估是以信息安全保障要求为前提的,所以只要进行风险评估就可以纠正信息保护和保障的混淆,并确认是否达到相应的保障要求。

3.贯彻安全技术和管理并重,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体现。国家提倡在等级保护制度下进行风险评估,就是在对信息系统划分等级后,采用风险评估测评系统是否达到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这样可以改变以往只建设不测评的现状。同时,风险评估还要求贯穿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即在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风险评估,也体现信息安全保障的动态安全和主动防御。以往在我们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设中也强调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而风险评估就是很好的体现。风险评估的进行过程中。有相应的安全策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对在岗的每一位员工也有相应的安全职责,这样也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4.完善档案信息安奎保障体系

对于已建、在建或将建的档案信息系统,以往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应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在没有正式出台专门档案信息风险评估标准前,可参照国内国际标准进行,或者参与到电子政务信息的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中去。当然风险评估并不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唯一手段(还包括等级保护、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等),但它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风险评估,可完善目前还没有达到保障要求的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另外,对于新建设的档案信息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要融入风险评估,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

5.监督和检查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建设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就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责,通过风险评估可为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相关的各方提供同一个标准,来监督、检查和衡量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现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相关各方,可分别进行自评估、认证评估和监督评估,这样可以彻底改变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缺乏评估体系的现状。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2

引言

我国目前面临大气、水、土壤等多方面的环境风险问题,突发性、累积性环境风险问题并存。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及环境禀赋存在差异,各地区面临的环境风险问题以及具备的解决环境风险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根据环境风险特征差异,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工作基础和案例代表性等因素,选择江苏省、安徽省铜陵市以及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作为试点案例地区。江苏省处于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化工企业众多,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以及运输是主要的环境风险来源,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相对较好,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特点,综合考虑不同产业类型、环境脆弱区和典型工业城镇,从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选取12个区(县)开展评估。铜陵市位于我国中部省份安徽省,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采选加工过程产生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对人群和生态的影响,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问题。鉴于铜陵市面积仅有1200.7km2(2016年之前),主要环境风险源相对集中,可采用区县级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全市环境风险。贵阳市和安顺市位于西部地区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环境风险问题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开采、冶炼以及化工企业的生产活动。贵阳市对全市整体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安顺市分别对8个区(县)进行评估。

一、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

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7步法”,见图1。共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第一步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机构,第二步初步筛查,第三步收集缺失信息;研究阶段:第四步分析突发性风险情形,第五步分析累积性风险情形;总结阶段:第六步综合分析,第七步提出降低环境风险的对策措施。

二、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

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共有32项评估指标,其中环境风险源强度(S)15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8项、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9项(见表1)。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县级环境风险源强度(S)、县级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县级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M)指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R=0.4S+0.3V+0.3M根据县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

三、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指标共24项,包括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指标(S)12项、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指标(V)9项、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3项(见表2)。根据上述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分别计算行政区域环境风险源强度(S)、环境风险受体脆弱性(V)、环境风险管理能力(M)指数,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R=0.4S+0.4V+0.2M根据行政区域累积性环境风险综合指数(R)的数值,判定环境风险。评估数据来源于各地统计年鉴及环保、交通、港航、国土、安监、农业等部门统计资料及补充调查资料。数据基准年为2013年。

四、确定环境风险评估等级

江苏省12个区(县)的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中等水平,少部分为低水平,累积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均为中等。铜陵市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等级均为中等水平。贵阳市和安顺市8个县(区)的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等级大部分为一般水平,少部分为中等水平。作为试点案例应用,上述风险等级仅反映了采用试验性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但由于受指标体系、评分标准以及数据全面性和准确性等影响,结果可能并不能十分客观、准确地反映试点地区的环境风险水平。但试点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突发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的可行性,评估过程和结果也可以为加强试点地区以及国家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

五、因地制宜,加强防控

江苏省

建立和完善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区域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制度和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三方面。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对环境风险源、敏感环境受体的监控,行政区域监测预警能力和污染物拦截能力建设等。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大应急财力和人力投入、构建重点布局和全省联动的应急体系网络、加强环境应急演练三个方面。

铜陵市

调结构。禁止新建冶炼、钢铁、火电、水泥、基础化工等“两高一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优布局。城区周边重化工业进入工业园区,搬迁工业区下风向和工业区内居民区,优化危险化学品港口码头和城市给排水布局,确保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降强度。加快企业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对现有重化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加快城市和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污强度。提能力。加快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监测网络,加强区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健全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设环境风险应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强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覆盖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对风险源实施分类、分级、动态、全过程管理。

贵阳市

加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废水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关停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小、散”企业,淘汰沿河流域落后生产力,关停、取缔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流域内饮用水水源地上游高污染高风险行业环境准入;建设水源地保护区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加强地下水型水源地补给径流区内风险防范;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提升环境应急能力。提高环境应急指挥能力;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对能力;加强环保部门环境应急和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人员业务水平。

安顺市

加强源头防控。以涉重金属、危险废物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炼焦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实施重点风险源“一厂一档”,加强对重点风险环节管控;提高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风险源动态数据库。强化区域综合防控。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任务,流域内主要污染物实现排污浓度和总量控制双达标;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大环境敏感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暴露和易受损地区保护力度;合理优化布局,降低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危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企业和区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快推进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3

本文对于海上风电工程的雷击风险评估,主要依据IEC提出的标准进行分析,通过对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型的分析,结合本研究防雷措施研究部分提出的各项防雷措施,引入雷击风险评估模型,并讨论雷击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的各种风险评估因子,分析海上风电机组遭受雷击的各种情况,并归纳到各种影响因子中,从而确定风电机组遭受雷击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各种风险因子确定概率值,并进行风险计算,确定各项防雷措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海上风电;雷击;风险管理

1引言

风力发电是一种绿色能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几年来在我过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沿海的部分地区,都建成了大规模的风电工程,海上风电因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几年来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世界各国风力发电系统均存在雷害问题,根据一项统计显示,每年有8%的风力涡轮发电机会遭受一次直击雷击,风电发展至今,风力涡轮发电机遭受雷击损害的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海上风电工程往往所处环境更加恶劣,风电机组遭受雷击的概率更高,损失也更为严重[1~2]。所以,研究海上风电工程的雷击防护问题,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而风电机组的雷击风险评估问题,解决的是在海上风电项目设计阶段防雷措施在项目投资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支撑风电机组防雷技术研究的策略性问题,它能够给出一个风电场以及每台机组在当地遭受雷击风险的大小,根据这个风险值,设计者可以考虑相应的防雷措施。

2雷击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概述

2.1雷击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为了评估风险而对特定风险做评价与估算的一个过程。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己掌握的统计资料,对与雷击风险相关联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定量化的统计计算和分析研究,确定损失发生的概率及严重程度,确定种种潜在损失可能对经济单位、个人或家庭造成的影响。

2.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在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全面的定义,如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就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2.3雷击灾害风险管理雷电灾害是风险事件的一种,雷电灾害的风险特征与一般的企业的风险特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某些理论、方法可以应用到雷电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来。

3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雷击风险评估

3.1风电厂厂址条件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位于珠海市桂山岛西侧海域,实际用海面积约33km2,水深约6~12m,装机容量为198MW。第一批风电机组为单机容量为3MW级(3~4MW),总容量约为100MW(不少于100MW)的并网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偏差不超过1台机组。风电场在三角岛建设升压站1座,通过2回110kV海底电缆与珠海陆域连接。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势平缓,倚山临海,海域辽阔,百岛蹲伏,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受南亚热带季风影响,多雷雨,其中4~8月雨量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7成以上,近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62d。

3.2海上风电雷击风险评估计算步骤

3.2.1风险评估步骤风险评估流程图如图1。对于雷击涉及人员生命损失、公众服务损失或文化遗产损失,表1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风险容许值的RT。

3.2.2雷击大地密度的计算雷击大地密度(Ng)是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参数之一。计算公式为:Ng=D/SD———某地区一年中的地闪次数(次/a);S———该地区的面积(km2)。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条件,D和S都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数值,所以用D和S去计算得到的Ng值,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Ng=5。将用上面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Ng带入时序多指标决策下TOPSIS中的时间权重法公式。

3.2.3风电机组雷击频率评估风机年平均遭受的直击雷频率可由下式估算:电机附近没有其他物体时适合取Cd=1,在山地或山坡上安装时适合取Cd=2,位于特别潮湿的环境下适合取Cd=1.5。按照IEC61400-24的原则,所以风机的有效截收面积为。

3.2.力发电机可以接受的雷击频率根据IEC61024-1-1标准阐述的原则,可以接受的的雷击危险事件数Nc与直接雷击Nd及防雷系统效率E应遵循以下关系。一般原则,引下线的直径越大防雷系统越有效,接地系统越大防雷系统越有效。本工程中,风机位于海上,取Cd=1.5,风机的有效高度取h=90+55=145m,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Ng=5.6。按照我国工程标准,针对本次工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取Nc=10-3。因此,对于处于此环境下的海上风电机组,需要安装一个效率为99.98%雷电防护等级为Ⅰ级的防雷防护系统(LPS)。

3.3用模糊概率方法计算单台风电机组的雷击风险根据之前的分析,要求雷击风险R:在影响因子不确定的情况下,用以下模糊概率方式表达:3.4防雷措施安装效果评估从R1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分析R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风险R1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内部系统失效产生的风险区域Z2中物理损坏产生的风险与入户线路上感应出的并传导进入建筑物内的过电压引起内部系统失效有关的风险评估过程中,由于风机没有采取防雷保护系统,对于线路也没有装设很好的屏蔽装置,因此计算结果R1≈62.06×10-5,大于容许值RT=10-5,需要对风电机组和线路进行防雷保护。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后采取以下防护方案:风机安装I类LPS;电力系统和控制系统安装I级的SPD保护装置,达到PSPD=0.01;Z2区安装自动火灾探测系统;风机和线路均安装屏蔽装置;采用本方案后,部分参数有所变化,各类损害概率如表3~4。由计算结果可知,当机组和升压站采取了高等级的防雷防护系统后,上述各因素造成的风险分量得到有效地抑制,根据最终计算得到的R1≈0.73×10-5,小于容许值RT=10-5,即雷击风险低于容许值,可知当风电机组安装一个雷电防护等级为Ⅰ级的防雷防护系统(LPS),即使处于多雷区(Td=62d)防雷保护系统依然能够可靠有效地防护雷击可能造成的各类风险,保护机组的正常工作。

4结束语

本次雷击风险评估计算过程中,对于各项参数的选取均参考实际海上风电工程中的实际环境和条件,结合IEC62305中规定得到,并根据规定中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结果。由于雷击的各种不确定性如雷击点的随机性、雷击是否造成损失以及损失大小均无法作出精确的判断等等原因,对于雷击灾害风险的评估,只能作出大概的判断而无法针对其有详尽的研究。由计算结果可知,由于风机所处环境遭受雷击概率较高,且遭受雷击后损失较大,针对机组和升压站需要配备I级的防雷防护系统,对机组和机组内部的各种设施以及升压站内部设施和布线均需要安装良好的屏蔽设施,对电力线路还需要配置性能良好的SPD,否则,雷击对于机组和风电场将产生远高于IEC规定的风险值,此外,各类防火措施也不容忽视,在有人员工作的区域需要采取良好的防触电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孟德东.风电机组雷雷击损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2]陈青山,等.汕头南澳风力发电场雷电环境分析和防雷技术研究[J].中国雷电与防护,2005,2.

[3]IEC62305Protectionagainstlightning.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评估;饮用水;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31-03

1 饮用水水源地概述

饮用水水源地是关乎饮用水安全与否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方法,不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确保水源水质安全,国家环境环境保护部制订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标准中建立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从三个层次对水源地进行量化评估。

2 评估指标体系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第一层;系统层为第二层,包括取水量保证状况、水源达标状况和管理状况;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取水量保证率、水量达标率、水源达标率等13项指标。第二层和第三层指标分别赋予其权重,权重值见表1。

3 各指标层的量化

3.1 取水量保证状况

黔江区行政区域内共有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为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取水量保证状况(WG)用取水量保证率WGRi表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水位不低于设计枯水位时,WGRi为100%,否则,WGRi为0。行政区域内取水量保证率为参与评估水源取水量保证率的均值:

3.2 水源达标状况

水源达标状况评估内容为水量达标率(WSRi)和水源达标率(WQR)。

单个水源达标时,WQRi为100%;否则,WQRi为0。行政区域内水源达标率WQRs为达标水源数量之和与饮用水水源总数量的百分比。

3.3 环境管理状况

环境管理状况用MS表示,评估内容为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整治、监控能力、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管理措施等5项。

3.3.1 保护区建设

(1)保护区划分。保护区划分状况用保护区划分完成率PD表示。参照HJ/T33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保护区并获批复,则PDi为100%;否则,PDi为0。区域内保护区划分完成率:

(2)保护区标志设置。保护区标志设置状况用标志设置完成率PS表示,依据HJ/T43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完成标志设置的,PSi为100%;未依据HJ/T433设置的,PSi为60%;未设置的,PSi为0。区域内保护区标志设置完成率:

(3)一级保护区隔离。一级保护区隔离状况用隔离防护工程完成率PF1表示。单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完成率:

区域内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完成率:

3.3.2 保护区整治

(1)一级保护区整治。单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整治状况用一级保护区整治完成率PCR1表示,包括建设项目拆除完成率BCR1、排污口关闭完成率DCR1和网箱养殖拆除完成率CBR1三项指标。一级保护区整治率PCRli为3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3项指标均指评估时段内完成量,无需整治指标的完成率视为100%。

(2)二级保护区整治。单个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整治完成情况用整治完成率PCR2表示,包括点源、非点源污染控制及治理状况。分别用保护区内排污口关闭完成率DCR2、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完成率DDSR2、分散式畜禽养殖废物综合利用完成率LWUR2和网箱养殖整治完成率CRR2共4项指标表示。二级保护区整治完成率为以上4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无需整治指标的完成率视为100%。

(3)准保护区整治。单个水源地准保护区整治的完成情况用准保护区整治率PCQRi表示,包括工业污染源废水达标排放率WRSRi、准保护区内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率TCWRi及水源涵养林建设完成率WCRi。准保护区整治率为以上3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无需整治的指标,PCQRi视为100%。

3.3.3 监控能力

监控能力状况用WM表示,为常规监测MI、预警监控WE和视频监控VS的加权平均值,不需要建设预警监控和视频监控的,Wei和VSi视为100%。

3.3.4 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

(1)风险防控。单个水源地的风险防控状况(RPC)用风险管理指标完成率RMR表示,包括风险源名录完成率RDEi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DCBRi两项指标。风险管理指标完成率为2项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已建立风险源名录的,RDEi为100%;否则,RDEi为O.已建立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的,DCBRi为100%;否则,DCBRi为0。上游及周边无污染风险的水源地,其RDEi和DCBRi视为100%。

(2)应急能力。单个水源地应急能力ERC用应急管理指标完成率EME表示。包括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修订与备案;应急演练;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应急防护工程设施建设;应急专家库;应急监测能力6项内容。

依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要求完成单项指标的,完成率为100%;否则为0。水源地可互为备用、有可替代的水源获实现多水源联网供水的,视同行政区具备应急供水能力,应急供水能力EMS为100%;否则为0。应急能力完成率:

3.3.5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MM用管理制度完成率MSR表示,包括水源编码、水源地档案制度、保护区定期巡查、环境状况定期评估、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信息公开6项内容。

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要求完成单项指标的,单项指标完成率为100%;否则为0。区域内水源地管理制度完成率:

3.4 综合评估

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评估得分用SWES表示,SWES=WG×0.1+SQ×0.6+MS×0.3。

经实地调查与资料收集,黔江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评估得分SWES=90.2,为优秀。

4 结语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5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于2004年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后才真正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实验室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开始逐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明确提出对实验室进行风险评估的要求。风险评估作为生物安全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城区疾控中心实际检测的32个病原微生物,对实际操作的所有实验活动及实验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危险,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经专家评审后修订的风险评估报告更加完善、规范,评估结论明确。风险管理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切实可行。编制的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是疾控系统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经常检测的病原微生物,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能积极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6

关键词:长输天然气管道;风险评估;失效可能性;失效后果

风险值长输天然气管道,在运行一定时间后,都可能发生因腐蚀、第三方破坏、设备及操作、本体安全等因素造成的泄露或破裂事故。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特点,发生事故后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1]。尽管使用单位在设计、安装及运行维护期间采取各种方法防止事故的发生,但由于管线敷设环境的特殊性,一般的措施难以确保天然气管线的长期安全运行。然而,风险评估技术,作为埋地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核心,其通过对管线的潜在危险源识别和失效后果分析,得出风险值,将风险进行量化,得出不同的风险等级,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风险防控措施。该方法能够合理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达到有效降低风险的目的[2]。目前,半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是我国使用较为普遍的风险评估方法。国内现行有效的针对埋地管道的半定量风险评估标准有两个,分别是GB/T27512-2011《埋地钢质管道风险评估方法》和SY/T6891.1-2012《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方法第一部分:半定量评价法》。这两个标准均是以诱发管道事故的各种风险因素为依据,以影响因素发展成危险事故的可能性为条件,以事故造成的综合损失为考量指标,依据细则对管线的各区段进行评价,以风险值的大小来对管线不同区段的风险等级作出综合评价,然而两者在管段划分原则、失效后果和失效可能性的评分体系、风险值计算、风险等级划分等方面又各有特点[3]。本文主要依据GB/T27512-2011对待检管道进行评估。

1待检管线基本情况

某长输天然气管线长度104005m,设计压力4.0MPa,设计温度常温,级别为GA2,投用日期2004年6月,设计规范为GB50251-2003、SY/T0015-1998、SY/T0019-1997,验收规范为SY0401-1998、SY/T4079-1995、SY/T0019-1997,详细参数如表1。沿途经过了戈壁滩、公路、河流、农田、乡村、城镇等,部分地区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审查资料发现,使用单位有专职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线的巡检,但安全管理制度不太完善,未提供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人员、巡检人员上岗证,管线无使用登记证、监督检验报告,未提供年度检查报告,管线运行维护记录不齐全,对管线沿线公众教育不够。

2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GB/T27512-2011主要依据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首先对待检管线进行区段划分,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两方面综合评估埋地管道在实际使用工况和环境条件下的风险程度,是一种基于专家打分的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以风险值的大小对管线各区段作出综合评价。管道风险值(R)=失效可能性得分(S)×失效后果得分(C)。

2.1失效可能性的评分方法

待检管线属于在役阶段,故本文采用在役埋地钢质管道基本模型进行失效可能性评分。输气管道在役阶段失效可能性评分从第三方破坏得分(S1)、腐蚀得分(S2)、设备(装置)及人员操作得分(S3)、管道本体安全得分(S4)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失效可能性得分S=100-(0.25S1+0.25S2+S3+S4)。第三方破坏主要影响因素有地面活动水平、埋深、占压、地面装置及保护措施、公众对管道的保护意识、用户对公众宣传情况、巡线、管道标识等;腐蚀由大气腐蚀、内腐蚀、土壤腐蚀组成;设备(装置)及人员操作因子主要包括设备(装置)功能及安全质量、设备(装置)的维护保养、设备(装置)的操作、人员培训考核、安全管理制度等构成;管道本体安全主要涉及设计、制造、施工及地质条件等相关内容。

2.2失效后果的评分方法

在役阶段埋地钢质管道失效后果评分,主要涉及介质的短期危害性、介质的最大泄露量、介质的扩散性、人口密度、沿线环境、泄露原因和供应中断对下游用户影响七个方面,依据管线相关实际情况进行逐项半定量评分,失效后果得分为每个方面的得分之和。

3实例分析

本次评价依据检测结果、人口密度、环境状况等对管线进行区段划分,共分为3段,结果如表2。

3.1失效可能性的评分

依据失效可能性评分方法,依次从第三方破坏得分(S1)、腐蚀得分(S2)、设备(装置)及人员操作得分(S3)、管道本体安全得分(S4)四个方面进行评分,具体赋分参照GB/T27512-2011附录D。3.1.1第三方破坏(S1)评分如上所述,第三方破坏由不同的影响因素构成,各个因素得分总和才是第三方破坏总得分,如表3所示。3.1.2腐蚀(S2)评分在役输气管线腐蚀得分由大气腐蚀、内腐蚀、土壤腐蚀三部分组成,腐蚀得分为三部分评分之和,如表4所示。3.1.3设备(装置)及操作(S3)的评分输气管道设备(装置)及操作(S3)的得分由设备(装置)功能及安全质量、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安全管理制度、防错装置6部分组成,总得分为6部分得分之和,如表5所示。3.1.4管道本质安全质量(S4)的评分由上节可知,管道本质安全质量包括设计施工控制、检测及评价、自然灾害及防范措施和其他4部分,具体评分如表6所示。因此,该长输天然气管线在用阶段失效可能性评估结果如表7所示,从失效可能性评分表可知:1)三区段第三方破坏的得分分别为60.5、50.5、35,此得分主要是由于沿线人口密度、建设活动、敷设区域的环境不同引起的;2)三区段腐蚀的得分为55.5、55、61,得分不同,主要是敷设环境不同;3)三区段设备(装置)及操作得分均为56,说明管道按同一模式进行管理;4)三区段本体安全得分为65.5、68.5、68,得分不同,主要是敷设环境、是否处在地震带等不同。

3.2失效后果计算

失效后果评分模型,从介质的短期危害性、介质的最大泄漏量、介质的扩散性、人口密度、沿线环境、泄漏原因和供应中断对下游用户影响7个方面对在役埋地钢质管道失效后果进行半定量评分。失效后果得分为每个方面的得分之和,每个方面得分又为其下设的各子评分项之和。各区段失效后果的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3.3风险值计算及风险等级划分由上述可知,管道风险值(R)=失效可能性得分(S)×失效后果得分(C)。3.3.1依据GB/T27512-2011,风险绝对等级划分如下:(1)低风险绝对等级:[0,3600];(2)中等风险绝对等级:[3600,7800];(3)较高风险等级:[7800,12600];(4)高风险绝对等级:[12600,15000]。3.3.2假设该条埋地管道风险最低得分为Min,最高得分为Max,则风险相对等级划分如下:(1)低风险相对等级:R∈[Min,Min+(Max-Min)×6/25];(2)中等风险相对等级:R∈[Min+(Max-Min)×6/25,Min+(Max-Min)×13/25];(3)较高风险相对等级:R∈[Min+(Max-Min)×13/25,Min+(Max-Min)×21/25];(4)高风险相对等级:R∈[Min+(Max-Min)×21/25,Max]。可知,所评价待检管线各区段的风险值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4结论

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可见,所评价管线的风险绝对等级为低、中、中,风险相对等级为低、中、高。失效可能性方面,整体得分中等。沿线地面活动的影响、管道局部埋深不足、管道局部占压、公众教育、公众保护意识、地面装置状况是第三方破坏的主要因素;敷设环境、是否定期检测及维护,是管道腐蚀、本体安全的主要因素;该管道装置较简单且为统一管理,使得设备(装置)及操作得分相同。失效后果方面,管线失效后经济损失较大,失效后果得分主要来源于人员伤亡的财产损失及停气造成的民生和社会影响等。通过对风险的分析,结合现场检验检测,提出如下建议: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安全操作及维护保养规程;加强管道沿线公众教育以提高公众对管道的保护意识;对三桩一牌进行明确标识;解决管道占压问题;定期进行检验(包括年度检查);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及日常巡线;对已损坏及失效的测试桩进行修理并定期维护及检测;定期进行外防腐层非开挖检测及气体泄漏检测等。希望借助这些措施,能够达到减少失效可能性,进一步降低管道风险等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吉民,李艳红,等.埋地燃气管道的风险评估技术[J].煤气与动力,2005,25(11):10-11.

[2]王磊,李佳木,张皋.浅析埋地长输管道风险评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23、24):37-38.

[3]王红君,陈玉宝,等.输气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估标准的比较和应用[J].法规标准,2016,32(8):47-48.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7

1.1总体说明德清-嘉兴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起点为浙江省湖州德清,与西气杭湖线德清二号分输阀室相接,终点为嘉兴市南郊分输站,与川气杭嘉线相连,横跨德清县、桐乡市、嘉兴市区三个区域,建有8座线路阀室及嘉兴接气站、梧桐站、南郊站3座站场。输气管道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1.2南郊站概况1.2.1总平面布置南郊站由工艺区、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三大部分组成。工艺区设有接收站、预留LNG及CNG供应站区、预留加气母站区三部分,其中接收站位于场区西北部,预留LNG及CNG供应站区位于场区南部,预留加气母站区位于场区东北部,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位于场区东侧。1.2.2工艺流程南郊站是嘉兴市川气与西气沟通的枢纽站以及城市调峰站的综合性站场。南郊站接收上游来气,天然气经过过滤后分三路,一路经计量后去预留加气母站;一路经计量、调压后去嘉兴中压管网;另一路经计量、调压后输送至大桥站,此外进站管道预留阀门与省分输站高压管线来气相接,嘉兴中压管网出站管道预留阀门与CNG和LNG站出站管道相接。南郊站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雷击环境分析

南郊站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城区南郊,该处地势平坦,土壤湿润,土质良好。根据嘉兴市近30年的雷暴日及闪电资料显示[8],三月到九月是全年雷电主要发生期,占全年雷电数的96%,七、八月份是雷电高峰期,占全年雷暴日的51%。南郊站除了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两幢低矮建筑外,工艺区全是的清管器接收筒、清管器发送筒、旋风分离器、卧式高效过滤器等金属设备。另外,场区围墙外有架空高压输电杆塔及高压输电线缆,这些都增加了南郊站遭受雷击的概率。

3南郊站雷击风险评估

3.1评估方法

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9]适用于建筑物和服务设施的雷击风险评估,利用该技术方法,通过分析南郊站所在地的雷电活动规律及其灾害特征,并结合项目使用性质及其特性,对其可能遭受雷击的概率及雷击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

3.2雷电损害因果分析

雷电流是根本的损害源,根据雷击点的位置不同,即雷击建筑物(S1)、雷击建筑物附近(S2)、雷击服务设施(S3)、雷击服务设施附近(S4),造成的基本损害类型有生物伤害(D1)、物理损害(D2)、电气和电子系统失效(D3),不同类型的损害,无论是单一的或是多种类型的联合,都会使被保护对象产生不同的损失后果。根据被保护对象的特点、使用性质及其内存物品(系统)等特性,雷击可能出现的损失类型有人身伤亡损失(L1)、公众服务损失(L2)、文化遗产损失(L3)、经济损失(L4),相应的风险有人身伤亡损失风险(R1)、公众服务损失风险(R2)、文化遗产损失风险(R3)、经济损失风险(R4)。不同损害类型产生的损失和风险如图3所示。

3.3评估简化处理

以南郊站工艺区、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三个功能模块为基础,将站场做一简化处理:考虑工艺区与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防火等级、使用性质等不同,且工艺区内设备布置较为密集,有效截收面积互相重叠。为此,将工艺区视为一整体单元进行评估,其高度取值以被保护高度为准,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单独处理。

3.4针对R1评估参数选定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勘测得评估所需的基本参数如表1~表4所示。3.4.1建(构)筑物数据及特性南郊站工艺区内各设备高度0.5~3m不等,将工艺区简化处理后,长、宽取值以工艺区边界为准,高度按被保护高度计算,即:长Lb为37.00m,宽Wb为22.50m,高Hb为3.00m(表1)。根据初步设计,工艺区为第二类防雷构筑物,故PB=0.1(表1);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均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对应PB=0.2(表1)。3.4.2线路及其相连内部系统数据及特性南郊站电力电源由市政高压电网埋地引入发配电间,经带保护外壳干式变压器变压后至工艺区和辅助用房,线路穿钢管埋地敷设,但两端未进行接地处理,因此PLD=1、KS3=1(表2)。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低压电源线路设置D级SPD进行防护,故PSPD=0.03(表2),而工艺区未考虑,因此PSPD=1(表2)。南郊站通信线路、SCADA控制线路均采用光纤引入,在光纤转换器前端将金属加强筋和铠装层做可靠接地时,雷电流对其造成的损失率可忽略不计[10]。3.4.3区域划分及其特性对于单个建(构)筑物而言,考虑其特性,定义以下两个区域:Z1(建筑物内)和Z2(建筑物外),Lt及Lf值取典型平均值。由于工艺区内各设备利用金属本体作为防雷引下线,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均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内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故此缩减因子为1×10-2,另外站场内接地网格可以有效地降低跨步电压引起的危害,相应缩减因子为1×10-2,故PA=10-2×10-2=10-4(表3)。天然气输气管道及站场所属高压容器释放出的天然气可能带来以下危害:天然气若立即着火即产生燃烧热辐射,在危险距离内的人会受到热辐射伤害;天然气未立即着火可形成爆炸气体云团,遇火就会发生爆炸,在危险距离以内,人会受到冲击波的伤害,建筑物会受到损坏[11]。但由于天然气属清洁能源,燃烧后产生少量的水及二氧化碳,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故工艺区特殊伤害hz取值为20(表4)。3.5计算及评估结论确定以上评估参数后,分别计算工艺区、辅助用房、发配电间及其引入线路(入户金属管道暂不考虑)的截收面积(表5)、预计年危险事件次数(表6)、各区风险分量值(表7)以及各区R1的风险分量组成(表8)。南郊站工艺区、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现有防雷设施满足防护要求的前置条件为R1≤RT=10-5,否则应提供额外的防护措施。从评估结果可知:辅助用房和发配电间人身伤亡损失风险R1<RT,现有的防雷措施能够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不必增加额外防雷保护;工艺区人身伤亡损失风险R1>RT,必须采取更高等级的防雷措施,以降低雷击造成的人身伤亡损失风险。从计算结果不难发现,工艺区的风险主要是损害成因S1及S3在区域Z2中造成的物理损害RB和RV所引起的。因此,应采取更高等级的防护措施:(1)完善工艺区防直击雷措施,使所有装置得到完全的直击雷防护,工艺区内金属管道、金属设备等所有金属构件进行完善的等电位连接。(2)将电力电缆金属保护管两端进行接地处理,入户设施上安装比LPSⅠ级性能高效的电涌保护器(SPD)。这样,PB降为0.001,PC=PU=PV=0.001。采取上述完善措施后,R1=9.969×10-6≤RT,低于风险容许值,是经济合理的,实现高效防雷的目的。

4结论

(1)雷击风险评估的关键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评估方法,对于结构复杂的评估对象,需要做一定的简化处理,使其能够适用于所选用的评估体系。(2)目前,我国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还有待完善和更新。例如,GB/T21714.2—2008中,诸多评估参数取值多以经验为主,雷击金属管道等设施的损害概率P,x尚未给出,雷电流分流作用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还有待继续研究。(3)通过评估案例可知,雷电直接击中站场工艺区和雷击相连服务设施产生的危险火花放电而触发火灾或爆炸是导致人身伤亡损失风险值超出风险容许值的主要原因。为此,应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可靠的雷电防护措施,以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

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篇8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变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不仅能有效保障电网安全,还能对倒闸操作安全性和紧急事故的处理时效和控制力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则占据了重要地位,消除变电设施运行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杜绝违章和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水平等,全都基于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关键词: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变电运行;应用

安全工作,事关经济和民生,随着科技提高,现代化发展加速,电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能源,其需求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使得变电运行安全管控工作和相关安全风险评估在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安全风险评估则对变电运行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1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作用

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具体指检查和评价变电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隐患,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和实现生产安全的目的[1]。变电运行一线班组的传统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电力系统中各项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和细致化,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和加强。

1.1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极端重要

随着电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用户对电力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网设备的运行要安全可靠,而变电设备运行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隐患的及时排除就显得至关重要。变电设备须先完成倒闸操作,也即根据检修计划和调度指令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而后才能实施检修。设备巡检及倒闸操作是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变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在整个电网系统运行中占据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1.2变电运行管理中急需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在变电系统运行中的班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抓好风险评估,加强管理和预防,是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传统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相对轻松,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部分员工仅限于抄电表和打电话的工作形式,巡检设备时走马观花,对于监盘也不认真,记录不能及时填写,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思想上的放松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细化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一线员工普遍对于已有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执行中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仅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影响了安全风险的评估效果。

2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方法

基于工作内容和性质,变电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一线班组而言,风险评估的管理工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基本策略是通用不变的。

2.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加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安全为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要想深入员工内心,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合理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必要的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员工系统全面地学习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各种操作规范及各项反措。通过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约束和教育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转变散漫随意的工作作风,重新树立“安全创造效益”的理念。从根源上切除思想隐患,为变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

2.2改革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工作程序

依循电力运行规律,结合变电运行实际,积极创新,使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更加科学可行,为变电运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是电力发展的新要求。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把降低风险和实现安全作为目标,借由危险的识别、研判、预估和比较,得出正确判断,向相关人员提供准确结论,以便其做出合理决策,从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无碍[2]。在规范的变电运行安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变电设备,查找是否存在风险隐患,若有风险,需进一步评测风险等级进行闭环管理。若风险比较大,就要作出解决问题的判断,即风险等级是否超出正常区间,如若在正常区间内,判断结果为非紧急风险;如若超出正常区间,必须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落实措施后,再度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不断如此循环,建立风险分析、评估和处理问题的有机良性循环,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的目的。

2.3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细节管理

管理班组应特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实际操作中,应在相关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管理生产环境、生产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素质和现场管控等各方面,实时评估结合定期评估,自身评价结合上级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措施,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细节评估,确保谁评查谁负责[3]。对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查找产生根源,划分等级大小,按照风险等级大小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改计划,强化落实措施,进而消除风险隐患,巩固安全生产基础。

3总结

变电运行的工作特点是设备量大、工作烦琐。变电站设备种类多、区域分散、采用运维站及运维一体模式后,变电站人员精减,运维人员由多向精转变提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逐步建立全方位、科学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变电运行的安全有效管控,不断规避隐患、弱化并消除风险,才能使变电运行的运维一体模式持序安全平稳地深入推进。

作者:林东栋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韦英.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2):191-192.

[2]梁贵.浅谈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变电运行中的应用与存在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25):153-155.

上一篇:产品调研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发改委调研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