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26 17:33:07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19-02

1引言

面对越来越猖獗的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行为,如何防止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成为我们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事先了解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及其治理研究的相关背景。

11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舞弊行为严重影响了公司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进而损害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1720年引起轩然大波的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开始,财务舞弊这一令世界各国都普遍头痛的问题开始渐渐突显在人们的视野中。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壮大,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报告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相关人员的决策,导致他们遭受经济损失,还会阻碍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期间费用金额较大、项目繁多,上市公司可以比较容易通过操纵期间费用直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对我国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防止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

2期间费用舞弊概述

21期间费用和期间费用舞弊的定义

211期间费用的定义

期间费用是公司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分配归入营业成本,而是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含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212期间费用舞弊的定义

在全美反财务报告舞弊委员会的“1987年报告”中,将财务报告舞弊定义为:“由于故意或轻率的行为(错报或漏报)导致财务报告严重误导。”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把财务报表舞弊定义为:“有意或故意错报、漏报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提供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并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或调整其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将舞弊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结合本文研究内容,从审计角度出发,将期间费用舞弊做出如下定义:公司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违反企业会计准则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财务报告中编制和披露虚假期间费用信息,以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22期间费用舞弊的特点及危害

221期间费用舞弊的特点

第一,舞弊主体具有投机性和从众性。第二,舞弊行为具有预谋性和隐蔽性。第三,舞弊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22期间费用舞弊的危害

第一,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第二,破坏会计职业诚信和社会风气。第三,不利于公司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第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的方式及原因

31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的方式

311通过费用资本化少计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原则也要求:企业对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312通过跨期推迟确认少计管理费用

按照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对已经发生的期间费用,及时地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任意提前或延后。

313通过关联方之间挂账少计销售费用

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就是关联方交易,具体而言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劳务或者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对该行为收取价款。由于关联方之间特殊的利益关系,导致关联方交易有别于一般的市场交易,通常比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更有可能缺乏应有的公允性。

314通过关联方资金占用冲减财务费用

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不仅仅会通过关联方之间挂账的方式操纵销售费用,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收取较高资金占用费的方式调节财务费用,进而操纵利润。

32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的原因

321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的内在原因

第一,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第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第三,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第四,会计控制执行不到位。

322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的外部原因

上市公司存在的内部问题是该公司发生期间费用舞弊的根本原因,而外部监管不力则为公司提供了最直接的外部诱因,降低了舞弊人员的担忧与恐惧。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督不力。第二,证监会监管不足、效率低。第三,舞弊处罚较轻、成本较低。4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的治理

41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治理的内部措施

针对上市公司内在问题,要从公司内部防止期间费用舞弊的再次发生,应当从完善股东大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和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性这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治理期间费用舞弊。

411完善股东大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股东大会制度,一方面,适当减持国有股,增加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中小股东的积极性。

412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性

提高公司审计与监督委员会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在公司内部,由公司独立董事订立一套关于舞弊的奖惩机制。在公司外部,一方面,建立保护会计人员的组织机构,解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从法律法规方面适当加重舞弊人员的惩罚力度,同时,及时披露舞弊人员的相关信息,从社会道德层面约束舞弊人员。

42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治理的外部措施

要防止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行为的发生,不仅要从公司内部消除舞弊诱因,还要消除外部诱因。

421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

第一,加强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改进审计委托与收费方式,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422改进证监会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第一,建立上市公司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证监会事前控制。第二,提高证监会监管效率,加大惩罚力度。

423加大舞弊的处罚,提高舞弊成本

既然上市公司是因为期间费用舞弊的成本小于收益才决定进行舞弊,那么要防止其舞弊就应提高舞弊成本,使其舞弊收益小于舞弊成本,无利可图。

第一,完善声誉机制,提高舞弊的声誉成本。第二,加大舞弊的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本。

5结论

本文在借鉴相关舞弊治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上市公司的深入分析发现,公司的期间费用舞弊行为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期间费用舞弊的原因可分为公司内在因素和公司外部因素。具体的公司内在因素有:股东大会被公司实际控制人所操纵,流于形式;董事会缺乏独立性,被实际控制人的派出董事所控制;独立董事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到位,会计人员易受到高层影响而随波逐流。外部监管不力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监督不力;政府监管不足,效率低下;舞弊成本较低,惩罚力度不够。

针对上市公司期间费用舞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防止期间费用舞弊的再次发生。在上市公司内部:完善股东大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在上市公司外部: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改进证监会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加大舞弊处罚,提高舞弊成本。

另外,由于本人专业、水平的限制,对于文中给出的一些建议措施,可能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丁芳竹试论期间费用与会计控制的关系[J].时代金融,2012(27).

[2]吴锡江企业期间费用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9).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财务舞弊;舞弊手段;财务指标;风险识别

一、研究背景

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由于市场的监管不力钻空的投机倒把者屡见不鲜,从一开始就受到虚假财务报告的严重困扰。不论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德隆系、格林柯尔系、操纵股价的琼民源、被大股东掏空的三九医药这类大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事件还是中小型企业做假账进行会计舞弊都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造成大众对公司的诚信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公司的运作,最终损坏的肯定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还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成果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国内外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研究有一定成果防治也达到成效,而针对中小型企业财务舞弊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就从财务指标研宄中小型公司财务舞弊的常用手段手段和如何识别财务舞弊。

二、文献综述

国外以美国对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最为深入,成立了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全美反财务报告舞弊委员会等机构都对财务舞弊有专门的研究,而其资本市场又有着悠久的历史,监管力度较中国市场成熟有效,为财务舞弊的控制及治理方向研究提供了条件。

国内学者以中国市场的财务舞弊事件为样本也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例如余玉苗、吕凡(2010)以财务指标增量信息的研究角度识别财务舞弊风险,刘桂良、叶宝松、周兰(2009)以2003-2007年度5645家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其中209家舞弊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因素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财务舞弊的治理。吴革、叶陈刚(2008)从已发表的文献中选取其中35个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报告舞弊特征指标,选取1998-2006年被证监会处罚的舞弊公司作为样本,从财务报表和公司治理,对特征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每股净资产差异率、非主营业务利润率、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等特征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对财务舞弊的行为都具有一定影响。

三、以某公司为例辨认财务舞弊

该公司2013年与2014年申报项目金额对比情况:

从上图及2013年收入对比可以看出该公司的收入是呈现增加状态,根据计算该公司2013年的增值税的税负率为0.49%,2014年的增值税税负率为0.4%,对比该公司2013年与2014年的税负水平可以看出税负率是呈反向增加的趋势。

采取比率分析法和指标趋势分析法分析得出以下疑问点:

1、进项税额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增长率之比值大于1。

2、应税销售额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应纳税额却成负增长,二者基本应同步增长,但此时明显不配比。

3、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都有明显的增长,但税负率却有明显的下降。

通过合理运用对财务报告的三种分析方法对该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不难辨认出该公司存在公司财务舞弊情况。说明现目前大多数的财务舞弊是能够通过对该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若合理运用,规范市场行为,即可减少很多中小企业妄图偷税漏税而做出的财务舞弊事件,更好的防范与治理会计舞弊。

减少财务舞弊除了做好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和治理结构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市场规范监督治理。防范和治理会计舞弊问题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更需要外部防范和治理机制的监督和强化。而这些的根本要求就是财务舞弊能够被识别,所以明确的分析并识别财务舞弊就成为我们当前的任务。

四、防治财务舞弊

(一)财务舞弊产生原因。财务舞弊产生原因最主要的根源是因为利益的驱动。企业为了能够或得更多的利润逃避国家的税收企业负责人选择会计造假,而会计人员因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或者单薄的法律意识为了自身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按企业负责人的授意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而且国内法律环境的缺陷也很大程度的纵容了会计造假。政治经济环境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更是促使了各种财务舞弊的产生。

(二)财务舞弊的防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防治财务舞弊,首先我们必须得规范财务舞弊范围,形成完善的识别财务舞弊系统。分析公司财务报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除此方法可能我们还会有更多更系统的方法,将这些方法整理运用起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能够准确而快速的识别财务舞弊将极大的震慑投机倒把之徒,减少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实现外部审计的独立,使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客观不受公司影响的做出公正正确的审计结果。

在各方面都做好的情况下依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唯利是图的选择一己之利而做出财务舞弊的宵小之徒,不必对其客气,一定要加强加大惩处力度,增强会计法规威慑。加强外部审计奖惩制度,对做出不公正或错误审计报告的会计事务所严惩不贷。

参考文献:

[1] 普丽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5,02:182-183.

[2] 余玉苗,吕凡.财务舞弊风险的识别――基于财务指标增量信息的研究视角[J].经济评论,2010,04:124-130.

[3] 章静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手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8:102-103.

[4] 周小渝.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识别及防范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7:114.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3

IPO掌握着市场“造富”的闸门,引发中集集团(000039)、吉诺尔(000669)、隆基股份(601012)等企业不惜利用财务造假敲开IPO大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给证券市场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近2成~4成的公司IPO后第一年出现业绩变脸。证监会于2013年1月开展了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有268家(占比30.49%)由于财务不透明提交撤回了上市申请,且查出“天丰节能”和“秋盛资源”涉嫌严重的IPO财务造假,由此暴露我国证券市场外部机构监督的作用尤为重要。IPO财务舞弊是指公司为实现“圈钱”目的而在上市前或者中期发生的舞弊,首次公开募股在舞弊和非舞弊公司中存在显著差异(刘立国等,2003)。IPO舞弊比一般舞弊影响更为深远,在“注册制”推行的形势下,识别IPO财务舞弊对于发挥股票市场甄别功能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外部监督影响IPO财务舞弊识别。企业上市之前,投资者仅能依赖于招股说明书了解财务信息,这为IPO企业通过操纵盈余以获得上市资格或者获得较高的上市溢价提供了机会(Leland & Pyle,1977)。此时,本文假设:

H1:IPO财务舞弊与外部监督效率负相关。

Brauand(2009)选择1985年~2005年间的3 900家IPO公司作为样本,发现高声誉的承销商可以有效地抑制IPO盈余管理行为。高声誉的券商更愿意选择高质量的IPO企业,对其IPO的财务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

H1a:IPO财务舞弊与承销商声誉正相关。

意见分歧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主要动因(陆正飞、童盼,2003)。为了方便暗箱操作,管理者往往选择将审计师更换成对企业了解较少的新人,尤其是具有政治背景的。杨鹤、徐鹏(2004)发现公司会有通过收买审计师来追求“清洁”审计意见的动机,发生审计师变更后的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为此:

H1b:IPO财务舞弊与审计师变更正相关。

媒体在资本市场担任着多种角色。Miller(2006)研究结果显示,有29%的公司在被SEC处罚之前,媒体已经察觉了公司的违规行为并进行披露;且公司违规侵害程度越大就会有更多的负面报道(Dyck、Volchkova & Zingales,2008)。媒体曝光引发的行政介入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纠错,为此:

H1c:IPO财务舞弊与媒体负面报道正相关。

H1d:低速发展的公司,IPO财务舞弊与媒体负面报告呈显著正相关。

法治规范是国家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律规范越健全,执行监管就越严格。白云霞、陈华和黄志忠(2009)研究发现,法制欠发达地区地缘关系与审计质量存在相关关系,外地审计师的审计质量较高,说明了法律保护对于中介机构监管的重要性。当监管更为严格的法律规范后,如2012年实施新审计准则,将会有效遏制该年度舞弊的发生。

H1e:IPO财务舞弊与法制监督负相关。

2. IPO市场影响IPO财务舞弊。IPO财务舞弊具有特定的IPO特征,如IPO的市场热度、IPO当日市场反映均会影响IPO财务舞弊,为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H2:IPO财务舞弊与IPO特征相关。

股市的市场热度不但是市场收益率整体走势的反映,同时也可以研判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预期前景。市场热度较高时,大量优质、业绩较好的公司选择上市,简单进行报表粉饰的IPO舞弊公司未必能在竞争中胜出,而当股票市场较为“清淡”时,IPO舞弊公司却容易成功发行。

H2a:IPO财务舞弊与市场热度负相关。

IPO财务舞弊公司上市的首要目的是从股票市场“圈”得更多资金,存在强烈动机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虚假财务信息。通过造假,除了可以扩大发行数量,还可以提高IPO定价,从而在超募中获得更多利益。

H2b:IPO财务舞弊与IPO募资特征(超募和规模)正相关。

Levis(1992)表明那些业绩差的企业如果后续没有潜力,在上市后具有较高的风险,不会获得高的IPO价格。缺乏实力并通过舞弊实现IPO的公司,显然难以具有后续再融资的实力。

H2c:IPO财务舞弊与市场反映(市盈率、个股回报率)负相关。

三、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本文选取自中国股票市场1992年正式营业至2012年发生IPO舞弊且受到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数据不全后获得65家样本,同时按照同行业相近资产总额配对了65家未被认定发生过舞弊的公司,共130个样本公司。

2. 变量与模型。本课题以FRAUD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各变量的定义见表1。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IPO财务舞弊公司和配对公司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MUW、EXCEED、EARNINGS、OSR、CHANG-E1、OWNER、VC、GROWTH、DEB-T、OPERATION在两种检验中皆显著。

组1为舞弊组,组2为非舞弊组。

2. Logistic回归分析。从表3可以发现,模型中变量预测方向与假设一致,模型拟合优度较高。

(1)外部监督机制。法律规范越健全、高声誉的承销商执业越严,IPO舞弊机会就越少。审计师的频繁更换可能是审计师在逃避舞弊责任,同时也导致审计工作不持续,为舞弊创造了机会。若承销商及审计师均未守住底线,则媒体的监督作用至关重要。MEDIA与舞弊可能性在10%的水平上正相关,GROWTH*MEDIA呈现负相关,即低速发展的公司在媒体负面报道时更倾向于舞弊。媒体通过对监管当局施加舆论压力,增加监管者“不作为”的声誉成本,有助于敦促监管者尽快采取监管措施。通过实证分析,我国IPO的外部监督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IPO市场特征。市场热度高,大量公司上市,供过于求,监管更为严格、投资者选择众多,也易比较,IPO财务舞弊难度较大。在西方发达资本市场,为补偿投资者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公司在IPO时往往折价发行股票,由此导致发行时折价较多的股票有着较高的上市首日回报率(Beatty,1989)。因我国政府对发行价格的管制,有关公司质量的信息更多地反映在首日收盘价上。新股发行和上市成为众多公司的圈钱和套现机会,一直存在着“三高”问题: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及超募资金高;而高发行价是实现超募及扩大IPO规模的重要因素。

(3)公司治理。刘立国和杜莹(2003)认为流通股股东可以通过“用脚投票”对内部人产生一定制约作用。同时,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大股东,对报表披露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减少了IPO财务舞弊机会。但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管理层大量持股都将降低管理的独立性,引发IPO财务舞弊动机;且董事长离职会削弱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IPO舞弊提供机会。实证结果表明,监事会规模与IPO舞弊不相关,说明由于我国监事会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4)财务与公司特征。本文证实营运能力与舞弊可能性在10%的水平上负相关。管理越好的IPO公司越不容易发生舞弊,而其他能力,如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与舞弊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与财务数据被操纵后不易发现各种能力的逻辑关系有关。毋庸置疑的是,小公司的规范性总是无法与大公司相媲美,这使得小公司的舞弊机会远大于大公司。Parsons(1995)也发现舞弊公司比非舞弊公司有更小的公司规模,与本文结论一致。

五、 结论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舞弊,比较

 

一、研究背景

2008年,是警醒的一年。美国五大独立投行无一幸免遇难,华尔街神话破灭,经济危机根源之一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和滥用,把难以准确估价的金融产品包装的精美堂皇,花言巧语的欺骗投资者;另一方面,人们热衷于投资,在没有实际考察和缜密思索后盲目听取投行的一面之词,结果损失惨重。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灾难无法避免。中国政府在积极采取措施,温家宝做重要讲话。在这一背景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一览无疑。投资者在听取投行方面意见的同时,也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真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中易出现违法舞弊的事项多加注意。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比较研究

本文对2007-2009年间,证监会对103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处罚通知的案例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观中美上市公司舞弊现象,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的异同处:

(一)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似点

1.拓宽业务范围,寻求最高地位

公司得以上市,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当公司历尽千辛万苦成功上市后,大股东们往往会希望得到更多报酬。这就促使管理者们制定更高的公司战略。论文大全。当年德隆提出:3-5年内快速进入世界五百强,谋求成为中国制造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当时已是美国第一大能源公司的安然,不甘心只限制在美国,妄图成为世界第一。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处处是安然的身影。过于冒进的公司战略和过高的战略目标,促使他们在无法按时完成预定目标的的情况下只好粉饰报表,以维持其光鲜的形象。

2.利益驱动

利益,永远是商人不变的话题。为保住有红可分,为一己私利,安然管理层“偷窃”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当漏洞越来越大无法弥补时,安然虚构了12亿美元的利润。最终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破产企业。一个公司的上市,涉及关系复杂,涵盖了众多利益。对股东而言,股东价值最大化,持有的股票有保值升值的能力最重要;管理者倾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者收入来源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为依据,直接取决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而员工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公司。外部环境,则有广大分散小股民、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单位和社会团体组成。股民们希望跟着上市公司赚取收益;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靠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政府需要若干知名企业带动地区发展,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这些利益者向公司施加压力或抱有太多期望时,对公司而言就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当各项财务指标没有达到要求时,公司就只能通过一系列舞弊手法粉饰报表,稳定人心。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不同处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美国的相比,在“普遍性”里又存在“特殊性”:

1.背景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引领美国发展。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美国有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部葬负于危机中,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在此之前,美国市场一直由市场自由调节。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改革不完全,遗留下不少“后遗症”。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其不惜编造虚假财务报告以争取上市资格的动机之一。

2.内部管理方面――我国公司管理体制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人事制度

能被形象得分成几个“圈子”不仅是在社会大环境里的社会关系,中国的公司内部管理上也可以划分为一个个“圈子”。公司内部的升迁制度,薪酬管理制度,上司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的交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虽然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亲属这种亲人关系对报表舞弊也产生一定影响。

3.与中国特有的政策紧密联系――上市保“壳”

“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我国目前实行特有的“标准控制”和特别处理制度。它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又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国交易所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等情况之一,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如果再出现问题,则进行PT处理。上市已属不易,在证券市场上“保市”难度更大,为了能够在证券市场上长远发展,公司上市后往往也会采取些舞弊手段,以确保公司平稳发展。

4.监管制度上――起步晚,条例不完善,操作、执行有一定困难

1985年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有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2002年通过了独立于政府的SOX法案,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对行业监管、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等做出具体规定。而我国1988年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2年9月8日建立了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2002年11月,财政部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会计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尽管有了明确的条款,但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证券市场起步晚等原因,我国证监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

三、财务报告舞弊防范预警、治理方法的探讨

财务报告舞弊是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其防范、治理方法需要国家、上市公司主体、社会公众的齐心协力,共同防治。

(一)加强上市公司外部监管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2.完善政府监管,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对违法行为最一般的处罚就是罚款,在数额上,明显偏低。证监会处理时间滞后,工作效率有待加强。当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检查,报表使用者们只能看到上市公司舞弊的最终结果。但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并不熟悉中间检查的流程。如果证监会能够让工作流程更“公开化”、“透明化”,相信投资者们能够更及时的发现问题,避免盲目投资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3.投资者适时改变角度,不仅要对钱财投资,更要对知识投资

上市公司报表公布时,要仔细注意容易舞弊的报表事项。关注利润也不能忽视资产和负债的比例结构,尤其是报表附注内容。很多投资者往往不注意报表附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表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附注往往可以体现舞弊倾向,投资者关注这些细小环节,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防止被骗。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

1.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财务报表总体上受大股东的主观影响。要维护员工和小股东们的利益,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机构。而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股东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受业务素质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很难做出有影响的决策,因此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发言权,使得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所操纵,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无从实现。因此,要限制大股东的权利就要实现“权力制衡”,通过提高小股东们的权利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由大股东先提出候选名单,股东大会表决时采取回避制度,尽量减少大股东对选举的影响。最后,加强和改善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大全。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可以进行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上的席位,增加相关利益者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同时提高候选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监督能力,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当前危害最大的是会计人员协同舞弊,即企业内部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伙舞弊,预防这种类型的舞弊,仅从企业内部采取预防措施效果已经不大。必须加强政府和注册会计师合作,共同实施监督以对其进行控制。论文大全。对外需要政府要出台严格规范的审计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内则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用道德的约束力时刻提醒注册会计师的任务责任,警惕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财务报告舞弊三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探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和治理,不仅是政府、金融界思考的问题,更是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时刻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技术并不高端,在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公众的共同协作下,把舞弊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低。

参考文献

[1]家宜宾,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例分析,财会学习,2009,8(302),27:29

[2]刘一天,张大为,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5(344) 48:50

[3]秦文娇,王清峰,逯统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2009,3(29),56:60

[4]万里霜,阎至刚,高莹,审计学原理及实物,2005,11,105:138

[5]赵治纲,财务报表分析的九大误区,财会学习,2009,9(34),12:14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舞弊行为 审计策略 行为经济学

一、舞弊与行为经济学

(一)舞弊的定义根据2006年新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确认一项舞弊要具备以下条件:虚假陈述,必须要有虚假陈述或不充分揭示;重要事实,事实对于诱导他人行动是重要的;主观故意,必须有欺骗的目的或知道陈述是虚假的;有理由的信赖,虚假陈述必须是受害一方信赖的重要因素;损害或损失,欺骗行为必须造成了对舞弊受害者的损害或损失。体现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舞弊行为主要表现在:虚构交易事项;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调控”和准舞弊手段,即对会计规则性制度的利用。编造虚假的发票、入库单、会计凭证;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篡改财务报表,虚构利润,虚报资产价值,利用时间性差异,隐瞒负债和费用;贪污收入、盗窃资产或让公司支付未得到的产品或服务费用;颠覆会计期间等基本假设;管理层有意规避或授意他人背离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内外勾结,构成虚假的交易循环,制造账面利润;歪曲财务报表中的交易、事项;故意对相关金额、分类、认定或披露采用错误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二)经济学视角的舞弊分析经济学认为,信息披露的本质是帮助减少行为人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然而舞弊却使信息披露蒙上了面纱。那么导致其行为动机是什么,经济学家采用心理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市场上人们行为的有效性和复杂性,产生了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与心理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学科(董志勇,2005)。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它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的选择行为。其主要代表观点有:(1)确定性效应(cer-taintyeffect)。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选择表现出一些与传统的效用理论不相符合的特征。在特定情况下,人的效用函数会低估一些只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卡纳曼称之为确定性效应,其直接导致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时更加倾向于冒险(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更倾向于接受确定的盈利(风险规避)。(2)反射效应(Reflectioneffect)。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人们决策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即反射效应。根据反射效应原理,人们对盈利前景的选择和对亏损前景的选择是等价的,在亏损前景间的选择就好比是在收益前景间的一个镜像反应(Amirrorimage)。(3)期望理论效应(ex-pectationtheoryeffect)。人们在分析评估不同的待选择前景时,往往会暂时剔除各种前景中的相同因子,而通常情况下剔除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处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导致人的偏好与选择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偏好分离效应(卡纳曼,特沃斯基)。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即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担最小成本,但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类社会化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想的基础上。舞弊作为一种可能对企业或社会大众产生不良经济后果的经济行为亦是如此。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贯穿始终,而在现实中每个人作出决定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一些因素如情绪、心理、环境等会导致人的非理。因此,经济行为的常态是“有限理性”。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动机是外在条件和内在需求交互影响的结果。人类的行为会因时、因地以及因其所处的情境内外与其内部身心状况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但最终是指向目标的。经济主体无论是作为自然人还是法人出于某种需要,如获利或社会形象,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就可能发生舞弊。

二、舞弊诱因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一)舞弊因素论国内外对舞弊动因研究主要有二因素论(财务压力和败德的可能性)、三因素论(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四因素论(贪婪、机会、需要和暴露的危险性)、风险因子论(个别风险因子与一般风险因子,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风险因子包括机会、发现的概率、发现后受罚的性质和程度。当二个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等,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与四因素论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舞弊的动机是有意识的,手段是欺骗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益,性质是违法或违规的。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伯洛格那等提出的风险因子理论。它认为舞弊是由诸多因素(因子)综合影响而成的,主要因子包括:一是舞弊的机会,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外在环境,如内部控制失效、对舞弊者威慑力弱化、信息不对称等。二是动机,指舞弊者实施舞弊的内心活动。如舞弊者因还债或而贪污。三是道德品质,指舞弊者的思想品德,其与个人的内在特息相关。虽然贪婪等不道德品质不一定排斥好的结果,但对这类因素不加控制将扩大舞弊的可能性。四是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指舞弊后被察觉的概率。其取决于制衡机制是否完善。五是惩罚的性质与程度,指对发现的舞弊予以惩处的形式及程度。

(二)舞弊机会、动机和道德之“确定性效应” 行为人承受巨大压力或具有不良动机是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人的行为及其决策依赖于对过去行为结果的确定性回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面临风险进行决策时,这种确定性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卡纳曼和特维斯基)。人在面对有可能出现盈利的前景时,过去同这种盈利相类似的记忆就引发了确定性效应,于是人会产生风险规避的行为偏好,而在面临有可能出现亏损的前景时,却有可能使人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卡特曼和特维斯基认为,人们会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舞弊人员的心理也是如此,对于连续性作弊没有被发现,就会认为这次也不会被发现;对于独立性事件发生概率的低估,会认为舞弊行为众多,所以被发现的可能性也不高。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舞弊者就会有胆量作弊,并且越来越大,最后达到无所顾虑。对于舞弊的动机,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舞弊,也并非在所有的时间和场合都会进行舞弊,其中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这种情况下一方为了确保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舞弊行为人为实现不良动机或企图,经不住物质利益等诱惑,所以产生偏好风险的决策,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策划和实施如挪用现金、贪污公款、盗窃财物等不法活动,并采取销毁证据、转移财物、混淆视听等掩盖手法。至此,舞弊行为自然而生。

(三)发现舞弊的可能性及惩罚“期望效应” 期望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函数。价值函数具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

的“参考点”,该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即人们对某事物的期望与预期。一个人在某事件中是获得还是损失取决于其期望值。如(图1)所示,对参考点上面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是下凹的。在参考点上,其倾斜突然改变,价值函数可视为无限下凹。对参考点下面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是上凹的而不再是下凹的。这就是确定性效应显示的,人们在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时会表现出风险规避态度和行为,而在面临条件相当的亏损时会表现出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所以,人们一般对损失的关注程度要比收益大,即同样数额的损失和收益所引起的价值变化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期望效应使得对风险条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就上市公司而言,本身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许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无法保住上市资格或获得配股资格,难以筹集到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者不会增加私人收益。上市公司存在着微利行为,其主要是为避免亏损的出现或盈余的下降,是基于投资人的决策偏好而产生的。依据期望理论,投资人通常以上市公司原有的获利水平或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结果等作为参考点,并以相对于参考点的增减情况,而不是以绝对的收益水平来评估公司目前的业绩。投资人的价值函数也会因其处于参考点的上方或下方而产生差异,利用投资人的这种决策偏好,上市公司总是存在“避免亏损”与“避免盈余下降”的行为。因此,通过舞弊来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可以获得比提供真实会计信息更大的预期净收益。在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下,公司因为会计舞弊被查处的概率不高,即使舞弊被查出,个人往往也不会因此而遭受很严重的惩罚。同时,舞弊的预期收益远高于舞弊的预期成本。在这样的心理动机和经济行为期望效应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必将会有限理性地选择会计舞弊行为。

三、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一)保持适当的职业质疑,恪守职业谨慎 目前对舞弊的审计,尤其是对管理舞弊的审计应成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计划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必须保持必要的职业质疑。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出舞弊的线索、合理运用专业判断,有效识别与评估舞弊风险,并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及时调整与改进审计思路及程序是防范舞弊的得力措施。新审计准则的1141号突出强调了提升职业怀疑态度,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小组成员应就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展开讨论,即就被审公司的财务报告何处最容易发生舞弊,最可能以何种方式舞弊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于重大舞弊的可能性保持恰当程度的关注。二是在确认舞弊风险后,应采取必要手段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不因认为管理层是诚实可靠而满足于没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审计证据的收集应该更多地采用突击性的审计测试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客户舞弊,提高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程度。

(二)充分关注舞弊信号 审计人员既不能假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不诚实的,也不能假定是诚实的,而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错误甚至舞弊的迹象与信号,如管理当局不重视内部控制,越权或侵权处理及经常拖延报告等。审计人员应对出现故意做错、疏忽、差错、效率低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有所警惕。如果有信号或迹象预示错弊可能存在,审计人员应判断该错弊的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等,进而对审计程序进行判断,做适当的修改或追加并予以执行。此后,审计人员应能以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实或消除其对错弊的怀疑。如果难以证实,审计人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适当的处理。常见的舞弊预警信号有:一是管理层、组织层信号: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当局对组织外部的管理机构表现出不屑;管理当局表现出要冒意外风险的倾向;高管人员有舞弊或其他违规等不良记录;董事会以财务业绩为基础频繁调整高管人员的报酬;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内部审计机构缺失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二是与客户交往中的信号:与会计师事务所关系高度紧张或过于密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对某些重大问题有不同解释;员工透露存在管理舞弊的信息;某些员工拒绝接触审计人员或回避审计人员提问;管理人员对审计人员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等。三是会计中的线索:收入和费用的比例严重失调;经营业绩与预测惊人一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每年为负值;对外报告的信息是建立在高度主观的估计和判断之上的;被注册会计师出具过非标准审计报告等。在此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实地观察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场所或设施,检查文件、记录或内部控制手册,阅读管理层编制的相关管理报告,重新执行控制程序等方法以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

(三)进行分析性复核当审计进入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即为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往往更注重于加总合计,摘抄明细,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套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更高层次的行业分析和前景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恰当地运用分析性复核这一程序,就可以把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认定的总体合理性,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舞弊。分析性程序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而且颇为有效的审计方法,尤其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告舞弊方面作用明显,相当比例的财务报告舞弊的曝光最初缘于分析性程序中发现的线索,而且从事后看大量财务报告舞弊案件,只要实施简单的分析性程序是完全可以察觉舞弊迹象的。分析工具应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要求会计师不但具有精湛的审计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还需要其他知识辅以佐之,如行业知识、产品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地调研能力知识等,在实施分析性考核程序时:一是将被审单位与同行业资料进行对比,如同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率水平、财务比率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比率)等,从中发现疑点;二是将被审单位与其历史和预期情况资料对比,如与前期相比收入或利润水平出现巨额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在总利润中比率发生大的变化,财务比率的变化没有合理的解释理由等;三是整体合理性问题,如现金流量是否支持报表的盈利水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税金、银行借款与财务费用、净利润与盈余公积等报表内部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矛盾等。

(四)舞弊风险的披露和评估 只要审计人员发现了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行为的证据,即使认为这些证据不够合理,也应将其提交给适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涉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应当向上一级管理层报告情况。审计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合理的专业怀疑,恪守独立性原则,采取询问、分析性程序等审计技术,识别、评估审计风险,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审慎发表审计意见。同时,实施舞弊风险评估,不仅是从微观的账户层次,还要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被审计组织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基于战略系统观的思考,关注和评价舞弊风险,体现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的现代审计策略思维。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注意:一是了解企业发展的背景和经营业务,如产品、市场、人才、客户等;二是分析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如竞争加剧、政策限制等都将增加财务管理压力;三是分析企业经营者的诚信风险。四是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措施及其存在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程序或直接得出审计结论。当评估舞弊风险越高时,所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也越多,证明力越强。审计人员也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实风险评估的恰当性,这将更多地依赖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丰富审计专业判断。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6

一、中美舞弊的定义及诱因

(一)舞弊的定义

美国审计准则第99号公报(SAS No.99)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审计人员不对舞弊是否发生做出法律判断。相反,审计师应关注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行为。区分舞弊和错误最重要的因素是导致财务报表错报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舞弊是导致审计主体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故意行为。”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对舞弊定义为:“财务报表的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舞弊和错误的区别在于,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行为是故意行为还是非故意行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但准则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是否已经发生做出法律意义上的判定,只要求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经比较发现,虽然中美审计准则的表述略有不同,但是本质基本一致。其阐述的基本思想为:舞弊是一种故意行为,而非错误,是有预谋的,带有欺骗的性质,一般会涉及到牟取正常情况下无法获得的利益。审计人员不对舞弊是否发生做出法律判断,只要求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

(二)舞弊诱因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对舞弊诱因表述为:动机或压力、机会、态度或合理化;我国舞弊审计准则对舞弊诱因表述为:动机或压力、机会、借口。

动机和压力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因素,反映了舞弊行为的一种客观行为动机;机会是舞弊行为能够发生,且可以被掩盖而避免被发现的有利情形;态度或合理化是被审计单位(指管理层和员工)持有一种被歪曲了的道德观,使得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有正当的理由而免于承担责任;借口是指行为者违背诚信原则、道德等为自己的行为找不承担责任的理由。

通过分析可知,中美舞弊审计准则关于舞弊的诱因分析均采用了“舞弊三角理论”,前两个因素基本上不存在差别,都反映了舞弊产生的客观环境。第三个因素只是表述不同,但均反映了舞弊者主观上认为舞弊行为是合理的、可原谅的,使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自我合理化。

二、中美舞弊审计准则的产生背景、环境因素及制定部门

(一)产生背景

我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加快完善审计准则的步伐,进而满足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需要,与国际惯例趋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导致了巨大的审计风险,迫切需要完善审计准则。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舞弊审计准则的部分条款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需要加以修改。三是国际舞弊审计准则做了改进,我国需要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的优点,与之趋同,便于国际交流,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四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加快,审计准则也要相应跟进。审计准则只有与会计准则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审计的效率。因此,2007年我国了《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二)环境因素

美国属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体制等相对健全,而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体制等相对落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中美舞弊审计准则产生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下。

第一,经济因素在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而且可以间接对其施加影响。在美国,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各项制度也较为完善,私有化比重很大,因此审计准则的目标更加强调满足多元化的私人投资者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化的程度较高,因此审计准则更加强调维护国家、公众利益。美国要比我国更加重视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相反,我国则更加重视国家财产流失、税收损失及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二,公众的法律意识强弱。美国的法制比较健全,公众的法律意识比较强;我国法律制度尚需完善,公众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我国舞弊审计准则执行的阻力更大。

第三,中美文化差异。在美国,人们崇尚的是自由主义,因此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定也体现了其灵活性与指导性,相应的强制性条款也较少一些。而我国在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加入了更多的强制性规定条款。

(三)制定部门

美国审计行业一直都是采用的行业自律模式,审计准则,包括舞弊审计准则一直都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制定并颁布。但是,由于在安然和世通等案件中,审计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特别是《萨班斯法案》实施后,美国审计准则的制定不再是完全的行业自律模式,而是以政府监督下的独立监管为主的模式。这表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逐步失去了审计准则的制定权。

我国的审计准则(包括舞弊审计准则)是由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并由财政部颁布的。因此我国的审计准则更具权威性和约束力。但是由于需财政部审批,在内容上增加修改程序较多,耗时较长,在操作性和动态更新方面较差。

三、中美舞弊审计原则

(一)职业怀疑原则

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用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中的职业怀疑态度是指要求审计人员克服自身对于客户的信任和对于以往和该客户合作经验的依赖,以怀疑的态度完成整个审计过程。

我国舞弊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我国的职业怀疑虽然强调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但是也强调了注册会计师不是鉴定文件记录真伪的专家,审计工作通常不涉及鉴定文件记录的真伪,即强调了审计的固有局限,只有存在相反理由的情况下才认为文件记录不是真品。

(二)风险导向审计原则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最初的审计风险模型表述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表述为: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MR)×检查风险(DR)。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既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误的领域。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对风险的重视程度更大一些,关于审计风险的介绍更详细,而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对风险的重视程度更少一些,介绍的不如美国审计准则完全。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对舞弊的风险没有清醒的认识,而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制定准则必须依据国情而定。

四、中美审计师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认定一般分为违约、过失和欺诈,可能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美国的审计准则没有刻意的强调审计的固有限制,这是因为美国的会计与审计准则相对成熟,会计与审计人员职业素质高一些,而且美国的审计界面临着比我国更大的社会公众压力。我国在独立准则第1141号中虽然提高了注册会计师关于舞弊审计的责任,但是它又强调了审计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审计风险降低至零。即使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地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一致的,我国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尚需完善,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而且我国处于改革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舞弊不可避免,审计风险较高。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审计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我国舞弊审计准则不断借鉴美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优点,在指导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准则中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它并没有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照舞弊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就能完全免于责任,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陷入了一种迷茫的境地。我国最新舞弊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注册会计师不仅应该具备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各种相关法律,而且必须能够综合运用管理学、金融学、信息技术等综合分析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情况,与之相对应,我国注册会计师素质仍有待提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影响了审计效率甚至效果。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 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wWW.lw881.com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w.s.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一般而言,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机会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形成舞弊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或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等。藉口是舞弊者进行舞弊的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使其行为“合理化”以说服自己;舞弊者常用的藉口包括:法律条文本身含混不清,被人曲解利用;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一笔损失;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等。该理论认为,舞弊三要素缺一不可,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该理论是g.j.bologua、r.j.lindquist、j.t.wells等人(1993)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他们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主要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因人而异,且不为组织或实体所控制,多与行为人个体有关。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在四个理论观点中,虽然其表述差异很大,但基本均从组织和个体(舞弊者)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从组织维度来看,更多地强调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层面;而从个体维度来看,主要是基于个体的行为层面,包括对行为人的压力、道德、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考察。且在各自理论中,不约而同地更为强调个体(行为)维度的考虑,这可能与相关理论以美国背景为主、且基于其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如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市场、控制权市场等)所提出有关。相对而言,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建构更为合理;在制度约束相对严谨、有效的前提下,舞弊动因可能更多地源于行为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2、理论实质基本一脉相承、因素分类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在特定环境中舞弊的形成包括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类的多维视角导致了理论观点的差异,但在大多数理论中综合决定舞弊风险的因素大致相同。在上述四个理论中,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尤其是三角形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的因素近乎一致。可见,其理论实质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和是否能揭示舞弊两方面;在三角形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中,增加了舞弊惩罚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这基本反映了在制度层面从舞弊机会、发现、惩罚等角度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路径。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如果行为人面临压力(压力会催生舞弊动机),且道德抵御能力欠缺,其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3、存在相同的理论缺陷,缺乏外部因素的考量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个理论观点的研究视角侧重基于组织和个体维度的企业自身分析,较少涉及外部因素的考量。可以说,舞弊行为的实施,既有舞弊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这或许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国外理论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公共会计准则对会计舞弊的影响,这对于美国舞弊问题的有效解释并不能高度舍象出其他国家的应有特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述理论的普适性。

三、简要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舞弊以空前的规模在全球蔓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美国、中国、欧洲概不例外,在世纪之交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因而,借鉴国外理论以分析我国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社会科学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并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一门科学。在借鉴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存在的社会环境特性,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不宜将其完全照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比较评述,可以起到师夷长技、为我所用的效果,为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提供参考。在我国开展舞弊审计时,它能为职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在借鉴时,尚需注意几个方面。

1、关注理论的适用性

目前,对会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美国,其运用于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识别、防范与治理等研究也多以美国背景为主,且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美国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因此,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推演出的会计舞弊动因理论,也应相应地基于上述背景或前提。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尽相同(或可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对我国会计舞弊动因的诠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2、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性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而我国大陆法系的法律背景与上述研究基于英美法系的法律框架背景差异甚大。因而,需特别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对其研究结论及运用的影响。并且,四个理论观点均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实质上是将法律法规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可以说,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分析不同国家的现实问题,舍象掉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3、重视制度环境的差别性

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同,我国与美国在舞弊动因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可比性不高。以舞弊动机为例,虽然我国也存在降低政治成本、提高股票价格、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等动机假说,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而分红计划动机、人竞争动机等假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充分的基础。同时,我国会计舞弊还存在一些植根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动机,如上市公司获取上市资格动机、保持或获取配股资格动机、保留“壳”资源动机、利益补偿动机、职务升迁动机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国企mbo动机。在分析舞弊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制度环境差别的影响,以探索各国具体国情下的特定答案。

【参考文献】

[1] w. s. albecht, g. w. wernz & t. l. williams 1995. fraud: br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m]. new york irwin inc. 15-52。

[2] g. j. bologua, r. j. lindquist & j. t. wells 1993. the accountant′s handbook of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m]. john wiley & sons inc. 20-31。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 财务舞弊 治理 案例研究

一、引言

财务舞弊这个提法与美国著名的犯罪学研究专家Edwin Sutherl

and在1939年提出的“白领犯罪”这个概念十分相近,“白领犯罪”是指某个个人或集团在从事高尚行政生涯或进行财务活动时,违反法律的行为。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导致会计报表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认为“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取欺骗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秦江萍和段兴民(2005)的定义是:会计舞弊是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舞弊所下的定义是指故意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如管理人员蓄意虚报,有时指管理人员的诈骗、盗用资产,有时指挪用公款。

本文的选题是从舞弊当事人本身来研究舞弊发生的动因,也就是从有可能参加舞弊的管理者、员工、注册会计师等的角度来分析。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上市公司舞弊案件的当事人为什么会参加这些舞弊行为?有没有什么因素使得他们愿意主动实施这些舞弊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来为我国对上市公司舞弊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上市公司代表性财务舞弊案例特征描述

本文检索了在2002年~2007年7月间来自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中的舞弊案例,尽量选择了那些证监会公开斥责的或者法院做出判决的,这主要是考虑到所选取样本的可靠性。通过对所搜集到的代表性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常见的舞弊手法有:

1.关联交易舞弊。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 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常见的关联交易舞弊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通过向母公司或非控股公司销售来实现最终的销售。第二种是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相互间的股权投资或股权转让来产生投资收益。第三种是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与关联方之间应各自分摊的销售和管理费用, 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

2.资产重组舞弊。我国自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非货币易》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但在实践中,舞弊者通过操纵并购日期、交易内容和会计方法的选用, 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另一种资产重组舞弊的方法是管理当局利用债务重组中产生的收益对利润进行调节的一种舞弊行为。

3.虚构业务收入舞弊 。常见的手法有:第一种是增加收入,比如多计收入、提前计算收入、人为创造收入等等。第二种是减少成本,比如推后计算成本;非法地少算或不算成本,例如已被揭露的蓝田股份造假案.上市公司享受了大量广告投入的好处,但广告的费用却基本上由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来承担;合法地少算或不算成本.如股票期权.在使公司员工得到很高的收入的同时.公司财务报表却体现很少的成本。

4.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常见的舞弊手法有: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选用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三、对代表性案例的理论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参与者一般是人,因而从动因的角度来研究舞弊行为更能解释舞弊发生的机理。研究舞弊动因的理论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博士提出的公司财务舞弊的三角形理论,本文将使用该理论对舞弊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第一是面临的压力。压力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1)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经济压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活的窘迫造成的,另一种是生活中的相互攀比和不断膨胀的私欲所造成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二种压力。实际上对上市公司的高管来说,只要能够筹到资金,并把年报做的很好看,他就能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比如高工资、奖金、股票期权收益以及职务消费等等好处,因而也就出现虚增收入等舞弊现象。(2)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工作压力是和经济压力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比如,根据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或者有一年的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公司将被处以特别处理;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公司将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实际上,无论上述那一中情况出现,都是公司的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等所不愿意看到的,因而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就不得不用舞弊手段来粉饰其会计报表。

第二是存在的机会。机会是舞弊行为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机会主要体现为:

1.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被明确写入有关法规之中, 并在管理实践中广泛地加以推广应用在中国却是近几年的事情。1999年中国证监会在《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要求上市公司本着审慎经营、化解风险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制度。1999年10月修订后的新《会计法》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并在第二十七条中对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2001年6月, 财政部在《会计法》基础上作为其配套性规章另行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很多上市公司已经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建立起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存在着利用改制、改组、拍卖、租赁、担保等手段侵吞企业资产、中饱私囊等现象,以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行为。这说明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着很多的漏洞,根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进行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作为掌握公司真实会计信息的一方,在向投资者披露财务报告时,有可能会有选择地报告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不利信息――逆向选择;在管理过程中,有可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福利而不是最有利于投资者福利的行为――道德风险。我们上述的很多案例中的管理层都存在着虚假报告财务报表的问题。

3.审计的不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都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独立性、客观性以及权威性很难得到应有的保证。另一方面,外部审计的委托方往往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而不是股东大会,其直接后果就是管理当局聘请注册会计师来监督管理当局。因而审计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妥协后的结果。

4.工作质量不易辨认。实际上,无论是上市公司的高管的经营活动还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财务报告的活动都是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辨别出来,非专业人士很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门道”;他们的这些专业活动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检验出来,投资者等很难在短期内对他们的活动的质量做出判断,这也客观上为他们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搜索的案例中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有的都要经过4年才暴露,这也说明了这一点。

5.无知和能力不足。上述的案例中还可以看出,很多上市公司舞弊行为大都由控股股东或者总经理董事长发起,既使上市公司有审计委员会也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另外,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舞弊者也未必能意识到舞弊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最后是常见的借口。对于这些财务舞弊行为,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往往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以自我合理化。比如“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股民的利益”等,这些借口的存在,扫除了舞弊者的心理障碍,使其能够心安理得地进行舞弊。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的建议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事实和特征,以及本文分析和讨论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

1.加强企业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舞弊的产生和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一个优秀的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下也有可能会有舞弊行为。要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让管理者、员工以及注册会计师等明白什么可为和什么不可为,以及明确如何落实这些具体的规章制度。

2.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实际上是财务舞弊行为的先兆。1992年特雷德维委员会下设的发起组织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可区分为以下五个密切联系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内控因素的执行力的强化要达到以下的目标:(1)使舞弊难以发生;(2)使舞弊在某些场合下不可能发生;(3)使已产生的舞弊易于发现,并使相关的舞弊责任易于确认。

3.建立和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依附于董事会或者总经理或者公司内的其他职能部门,这无法形成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制约。审计委员中独立专业人士的增加会减少公司财务舞弊发生的概率,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加强董事会对管理当局的监督。

4.强化外部审计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地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深的职业技能承担着反舞弊的最后希望。社会公众投资者希望通过外部审计,获得客观公正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5.加强对上市公司高管的监管。COSO(1999)报告《财务报告舞弊:1987~1997》指出舞弊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常常参与舞弊。一方面,应该掌握高层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管理者的恶癖,比如不诚实、人格异常、说谎,很有可能是舞弊的信号。另一方面,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6.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改善能够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概率。一方面要提高司法系统的执法效率。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司法系统的执法效率, 当前我国各地区法律制度环境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司法系统执法效率的低下, 以致于为投资者提供的法律保护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要改革股东诉讼程序。股东诉讼制度是对中小投资者提供法律保护的最主要事后救济手段。当前, 在投资者保护法律条文制定进展比较缓慢的情况下, 改革股东诉讼程序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3,(7):100~102

[2]勒明:从ROE的实证分析看上市公司的业绩操纵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00,(2):64~69

[3]李若山祁新娥:对当前我国企业舞弊问题的实证调查[J].审计研究,2002,(2):17~22

[4]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64~69,95

[5]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J].会计研究,2006,(4):16~22

[6]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85~88

[7]黄世忠叶丰滢: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J].会计研究,2003,(6):59~63

[8]程涛:企业舞弊三角形理论与会计造假[J].广西会计,2002,(4):6~8

[9]李若山敦牧:企业舞弊与反舞弊的国际理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3~7

[10]阎长乐: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分析[J].管理世界,2004,(4):111~116

上一篇:资产监管制度范文 下一篇:供电所调研汇报范文